工业霸主 第 2 部分阅读

文 / 未知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点击/收藏到桌面
    椒ǎ降资裁囱墓罘肿椴拍芙蛊ヅ涞暮媚兀咳绻罘肿椴坏保芭涑隼吹那棺匀挥械暮糜械牟睿薹ㄊ迪止罘肿榈哪勘辏炊岣约涸斐杉蟮穆榉场?br />

    所以说,标准化是必要的,但必须要有相关的其它方面配合,否则反而会降低生产效率。因此,直到一战前,标准化才开始真正进入工业化大生产。

    人类进入工业化时代以来,机床的一条明确发展路线是:效率更高、生产成本更低。而在我们前面提到的以车床为代表的通用机床,在很长时间中加工效率增长是很低的,除非无限增加工人和设备,产量是上不去的。那么,人们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

    这一点,如果有人去过工厂,就明白了,大批量生产的工厂所用大部分机床是专用机床,不是我们常说的通用机床(这里说的专用机床是相对概念,并不是说它只能加工某样不能做任何改变的东西)。比如,螺栓等标准件,历史上一开始是用普通车床加工出来,但加工效率低(想想工人要多次切削,每次都要仔细对刀)、成本高(将一根圆棒夹在上面,最后切削出一个小小的螺栓,材料浪费极大,而且加工中对工人要求也高),于是米国人就研制出了专用的机床和工艺,虽然要多个机床才能完成全部加工,可生产效率得到极大提高,对工人的要求也降低了。工业化大生产这样开始初步显现它的威力,而不是像以前一样靠人数去完成大规模生产。在南北战争中,大米靠此初步具备了爆后膛连珠枪海的能力,而所需人员和国家的负担比这在以前的历史上的任何时代都小。工业母鸡,在这方面初步发挥出了它的巨大威力。独国人看到这一点,在19世纪开始了它的追赶。

    随着工业化的发展,人们对大批量的生产要求越来越高,终于,机械时代的最伟大标志出现了,这就是小白们嗨得不得了的流水线。我们先看看小白们最喜欢谈的福特T型车:

    1913年;福特应用创新理念和反向思维逻辑提出在汽车组装中,汽车底盘在传送带上以一定速度从一端向另一端前行。前行中,逐步装上发动机,操空系统,车厢,方向盘,仪表,车灯,车窗玻璃、车轮等。第一条流水线使每辆T型汽车的组装时间由原来的12小时28分钟缩短至10秒钟,生产效率提高了4488倍!

    但这里请大家注意两个问题:

    1、10秒是流水线上下来两辆汽车的间隔时间,而不是一辆汽车装配所需的完整时间,一辆汽车装配所需的完整时间(从流水线的这一头进去到那一头出来的时间)并没有降低多少,或者说流水线的分工并行方式并不能降低这个时间多少。也就是说,分工并行的生产方式本身并没有提高多少工人的劳动生产率。而分工并行的生产方式本身历史是很悠久的,并不是福特的发明。流水线是分工并行的生产方式的一个极好应用。很多小白作者往往将分工并行的生产方式等同于流水线,这是完全错误的。分工并行的生产方式人类有生产以来一直都是,在中国古代被称为统筹法,宋代的丁谓(原来写成沈括,在此感谢范公公的指正,如果你能出宫就更好了)在修理皇宫时将这个方法用的非常好,上了教科书。但从在此之前从没有人将这个方法用到像福特这个地步,这是因为当时的技术水平达不到,无法实施。

    2、为了降低这个完整时间,提高工人的劳动生产率,福特研究了很多方法,如:把装配汽车的零件装在敞口箱里,放在输送带上,送到技工面前,工人只需站在输送带两边,节省了来往取零件的时间。而且装配底盘时,让工人拖着底盘通过预先排列好的一堆零件,负责装配的工人只需安装,这样装配速度自然加快了。再后来,又将工人的动作加以标准化,研究降低每一步工序的时间,即管理人员用秒表测量工人完成这个加工工序的各种动作的时间,找出最快的动作,以后这个工序的工人只能用这个动作去工作,厂方也按这个时间来安排工作流程。这个方式在卓别林的电影《摩登时代》中有很好的表现。什么?你没看过?那你写什么2战的架空文,去爆什么海?BS100遍。

    那么,对于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真正利器是什么呢?小白作者要能大规模生产,爆一个又一个XX武器海的神器是什么呢?

    灯光准备,它就是以组合机床为代表的专业自动化机床(含凸轮轴控制的机械化自动机床)!!!

    什么?数控机床之前就有了自动化机床?没错,不要以为没有计算机就不能自动化生产了,凡是一听到自动化就和计算机联系在一起的可以拖出去TJJTDS了。

    下面摘抄一段组合机床的介绍:

    组合机床是以通用部件为基础,配以按工件特定形状和加工工艺设计的专用部件和夹具,组成的半自动或自动专用机床。一般它采用多轴、多刀、多工序、多面或多工位同时加工的方式,生产效率比通用机床高几倍至上百倍,在大批、大量生产中得到广泛应用,并可用以组成自动生产线。组合机床一般用于加工箱体类或特殊形状的零件。加工时,工件一般不旋转,由刀具的旋转运动和刀具与工件的相对进给运动,来实现钻孔、扩孔、锪孔、铰孔、镗孔、铣削平面、切削内外螺纹以及加工外圆和端面等。有的组合机床采用车削头夹持工件使之旋转,由刀具作进给运动,也可实现某些回转体类零件(如飞轮、汽车后桥半轴等)的外圆和端面加工。

    最早的组合机床是1911年在美国的格林里公司创制,用于加工汽车零件。1926年,美国在组合机床的基础上建成第一条自动生产线(加工汽车底盘)。

    1911年,米国,加工汽车零件。你注意到没有?有人可能反应过来了。没错,这是福特汽车能大规模生产、流水线能震惊世人的基础!

    上面这段关于组合机床的话是否有点糊涂,没关系,我来详细举个列子(以镗床为列,因为这种组合机床最好了解)进行说明:

    如果有一个齿轮箱,里面有3根轴,那么有3对孔要加工。用通用镗床,要将齿轮箱放在镗床上,用夹具固定好。开始加工第一个孔。这里请注意,镗床上加工件是不动的,通过伸出高速旋转的镗刀(你可以将它想象成古代的戈,只不过这个戈伸出的刀头可以横向移动,以适应要加工的不同孔径),在加工件上将原来的毛糙的粗孔镗成要求精度的孔。加工完后,收回镗刀,测量加工的孔径误差是否达到要求,如果没有达到,调整镗刀的加工尺寸,重新加工。下面加工第2个孔时,必须松开夹具,移动齿轮箱,将第二个要加工的孔精密对准镗刀的旋转中心,以保证两孔之间的中心距,用夹具夹好后,调整镗刀的加工尺寸,再加工第2个孔。当然,良好设计的夹具在中间可以降低对工人对孔的要求。

    将一面的3个孔加工完后,加工另一面的3个孔。这时,即使在夹具的帮助下,对孔都相当难了,因为一对孔之间的同心度要求很高。这3个孔加工出来是很不容易的。

    有人会提问了,为什么不一次加工一对孔?原因有以下2点:

    1、两孔之间的距离一般都比较大,镗刀伸那么长,在加工中受的力会让刀杆弯曲,从而达不到要求的精度。

    2、即使上一点解决,经常这两个孔的孔径不一样,无法一次完成加工。

    如果这些孔中有台阶孔(这样的孔的截面形状是个凸字形,外面是大孔,里面是小孔),问题就更复杂了。工人在加工大孔时必须仔细注意进刀量,以防大孔加工的浅了或深了。

    从上可看出,在这种情况下,加工是很麻烦的,生产效率很低。即使福特再厉害,也没有办法。那么针对这个齿轮箱的组合镗床表现如何呢?

    它有3对镗刀,分布在镗床床身的两边。每对镗刀之间的同心度完全满足齿轮箱孔的同心度要求,任两队镗刀之间的中心距就是孔之间的中心距。齿轮箱在镗床床身上用夹具固定后,加工时,3对镗刀同时工作,一次就将孔全部加工完毕。而且镗刀是定制的,刀的加工孔径是固定的,就是要加工的孔的直径。如果有台阶孔,那么对应的那把镗刀就是组合刀具,即刀杆上有两个靠在一起的刀头,前一个是加工小孔的,后一个是加工大孔的。镗刀前进到一定位置时,就同时将这个台阶孔加工完。在这里,判断加工是否完毕不是靠工人的眼睛和经验,而是通过行程开关来完成。当镗刀进刀时,带动一个铁块之类的东西在镗床床身边上移动。当镗刀进刀到要求的加工完成位置时,铁块刚好碰到行程开关,从而触发电信号,这个电信号反馈到镗床的控制柜中,通过继电器等电器让控制镗刀进退的传动系统反向工作,镗刀就自动收回来了。

    在这个过程中,工人只需简单的在夹具上装卸齿轮箱,按下开关按钮即可。整个加工过程中是自动化完成。相比以前的加工方式,其对工人的要求之低,加工效率之高,简直是天壤之别。当然了,这样的组合机床技术是很难的,制造要求是很高的。

    将多台组合机床用流水线的方式组成自动生产线,终于,大规模标准化、工业化生产的大门彻底打开了。

    我曾经去过国朝某柴油机厂,参观过该厂的一条坦克发动机生产线。几十台组合机床和其它专用自动化机床组成一条流水线,将发动机生产出来,生产效率是极其吓人的。一个箱体传到某个组合机床上,在机器的轰呤声中,多方向多个组合刀具同时伸出,短短的十几秒内自动加工完要加工的多个孔或面。工人在全过程中的工作就是,通过房梁上的吊钩移动它到机床上用夹具将它固定,按一下开关完成本道工序的加工,然后再松开夹具通过房梁上的吊钩将它移到传送带上。中间如果有的工序花的时间长,传送带在那前面就有分岔,接多个一样的组合机床,以避免加工中的堵塞,好让整个生产线无需停顿,效率达到最高。就连轴的最后一道抛光工序,都是用机床完成。一个机床上装上多根轴,在每个要抛光的圆面上套一个特制的皮带,机床工作起来,这些要加工的轴不停旋转,皮带将它们抛光。在整个生产过程中,对工人的要求降到最低,产品的质量完全是靠设备来保证的(当然工人要将加工件在夹具上装夹到位),平时只需定时检修设备的精度即可。这些设备的铭牌上标明它们都是50年代末60年代初制作的。

    当然这套技术是国朝当年从苏联那学来的,但要加工发动机和生产设备都是国朝自己设计生产的。从此我明白了什么叫工业化大生产,也知道了苏联是如何爆T34海的。

    感兴趣的童子还可以去看一下电影《战争之王》,它有一个非常有名的片头,被好事者称之为“一颗M1943子弹的一生”。这就是一个子弹自动化生产线的全过程,当然它主要是凸轮轴控制的机械化自动机床组成。这里简单说一下什么叫凸轮轴控制,凸轮,外形像个梨,装在轴上,凸轮上面有一个杆。电机带动轴和轴上的凸轮转,由于凸轮的外形是梨形,因此一直紧靠着凸轮表面的杆就开始了固定的上下往复运动,从而机床就开始按固定频率往复运动。如片子中的冲床,不停的往复运动将下面的弹壳进行冲拉加工。

    在这样的技术条件下,二战的美苏两国开始爆各种海了。苏联人看到这个方式的优点,军工产品一设计定型,只要可能就立刻不惜血本建立这样的生产线来生产。而美国人由于生产基本都是资本家的工厂进行,在没有得到政府的大规模订单之前,是绝不会这么干的,即使有了大规模订单,由于建立这样的生产线代价很高,在利润的考虑下,也不一定会完全采用这样的生产线。因此在这方面苏联干的比大米有过之而无不及,这就是苏联在二战中各种不利条件下武器生产产量能够压住或至少和大米抗衡的关键。

    在数控时代真正进入工业化大生产之前,以组合机床为代表的自动化机床和生产线就是加工行业大规模生产的皇冠上的明珠,难度是极高的,花费是极大的,没有掌握这个技术并应用的国家,是没有资格去争霸世界的。

    机床行业生产的机床种类之多、要求之高是让人瞠目结舌的。想靠进口来解决这个问题是根本不可能的,就算有钱去买东西,如同当年的大清国,即使去买来世界上的各种机床,但如果不能乘此吸收掌握机床能力,产品一旦更新,很多专业机床就没用了,买来的工业化如同沙滩上的城堡一样轰然倒塌。有句老话形象的说明了这一点:辛辛苦苦50年,一夜回到解放前。

    在架空文中,一个想争霸世界的大国,没有一个掌握完整机床设计制造能力的机床行业,想爆什么XX海,完全是个笑话。你可以买来很多机床,但你能改进设计制造这些机床吗?能够在其它工业部门提出新的要求后就能提供所需的机床吗?如果不能,在机械时代的战争中完全是个FC,只能被别人爆的XX海淹没。

    在这方面,2战的倭国就是典型。它虽然是列强,在很多方面开始去追赶米、露、独、牛、公鸡等列强,虽然造出了大和、零战等让人吃惊的武器,但工业是落后的,基本看不到像米、露一样的半/自动化生产线(不要给我提当时的中国,相对于倭国的工业那就是乞丐),即工业母鸡不能为其它工业行业提供出符合机械时代要求的产品,只能在大米爆的P51、B29、埃塞克斯级航母海前泪流满面,最后被钢人同志的T34海给彻底打跨了最后的斗志。有很多人将倭国的失败归根于资源的制约,但倭国战争前期不是抢到了资源吗,可由于它的工业母鸡不行,需要它爆各种武器海时,就爆不出来了,最后就只能被别人爆菊了。

    当然,这个皇冠上的明珠有个极大的缺点,那就是太钢性化,产品要定型了才能这么干,如果产品一旦改动,机床就要改动或更换,生产线就的调整,甚至整条生产线完全报废。而这样的生产线太昂贵,故而中小批量生产时是不可能采用这个方法的。这个问题的解决,要一直等到数控时代的来临。

    请作者注意重工业发展的需求与支撑

    书友“马克沁重机枪”提出:

    Need是需求,Want是需要。二者并不一致。

    希望作者统筹考虑,写大视角下的工业化与设备制造业。把握产业历史、产业链条、产业集群、尤其是需求的体系与系统的需求。

    谈谈历史

    唯一的工业化积累是苏联的帮助。全链条全体系的帮助是罕见机遇。远远不是59年偿债就能还的。

    以后的中美蜜月期就小巫见大巫了。因为这时候“真需求”出现了,一切都要钱:

    1978年引进的4套30万吨乙烯成套设备,直到80年代末才建设。

    宝钢二期据说花光了所有外汇积累。

    纺织业并不是小产业,恰恰几乎是唯一工业规模的资金来源,为国家工业化积累起码贡献万亿人民币与前期原油和矿业外的几乎所有外汇。

    ————————

    谈谈(原始)积累

    新中国的重工业发展是非常艰苦的,是工农剪刀差积累出来的,人家欧美工业化是殖民地贩毒贩奴军火赔款等等来的。尽管不义但是工业需求是切实有效需求(即能用硬通货支付购买经费)。

    中国却很少提及重工业的“有效需求”问题,问题是工业化花光了纺织业农业手工业但并不感恩,相反口号不少,动不动喊发扬觉悟。但是农业毕竟只价值生产,压根没有剩余价值。剪刀差毕竟是权宜之计。而纺织业提供资金积累居然达到40年。让没剩余价值和低剩余价值的中国产业与列强的殖民等高利润方式拼当然辛苦。

    谈重工业、装备工业一定要谈“需求”的历史演化。毕竟引进的设备所花的外汇是纺织业和矿业等低端产业积累来的。

    ——————————————

    谈谈8090年代的老工业衰落

    其实改革开放带来的工业阵痛,就是需求与支撑带来的。

    80年代改革开放一旦真实需求暴露出来,当然原有设备工业会遇到危机。改革开放前的重工业发展基本不是来自“有效需求”而是“国防需求、战略需求”是牺牲纺织业、牺牲农业来发展工业尤其是重工业和国防工业。

    而恰恰纺织业、轻工业面对了外贸等有效需求,自然大发展了。

    ————————————

    谈谈历史脊索

    真正改变产业面貌的是产业需求、产业链、产业集群。是各个环节真实需求需要的释放与支撑。前苏联就有为国防而设备工业畸形化倾向。被全体系全产业链打的落花流水。而中国的大发展,城市化、建筑业、交通业、出口加工业等为重工业提供有效需求与必要产业链、集群支撑。而金融、管理、技术引进、信息浪潮、国际交流、新型战争冲击、等等都为中国工业化产生深远巨大影响。

    恳请作者把握系统集群视野视角下的重工业和重工业中的设备产业。

    偶尔冒个泡的鱼:七十年代的童年记忆

    书友“偶尔冒个泡的鱼”的大作

    ————————————————————

    是七十年代出生的人,脑海里还残存着一些童年的记忆。

    我的母亲当时是供销合作社的一名营业员,在很小的一个小镇上工作。那小镇很小,仅有一条南北走向的街道,说是街道,其实全长也不过500米左右。合作社在小镇上分成三个部分,小镇北边,是收购生猪的收购站,长年收购农民手中的生猪上交国家任务,同时也宰杀一部分供应市场。小镇中间是卖日用百货的的供销社。小镇最南边,是卖农器具和收购废品的收购站,这些当时都是国营的。在这条不长的街道上,还有一些弹棉花做棉被的、打铁的、补锅修锄头的、做豆腐的等等,这些都是个人经营的,当时好象也没有人管。记得最清楚的,是一个小酒馆和一个小茶馆。我的祖祖父当时七十多,喜欢喝酒,经常从老家步行几十里路,到这家小酒馆花上几毛钱,点上几个小菜,二两酒,一坐就是一上午,有时候手上没钱了,还到我母亲手上拿钱,我母亲也是一元两元的给他。当时我母亲的工资好象还只是三十多元。小茶馆是我小时候的最喜欢去的地方,因为哪儿经常有说书的人去哪儿说书,印象中有一位说书人,噪音不是很宏量,反而有一些沙哑,穿一身或灰或青的长袍,手拿一把黑色的纸扇,前面的桌子上面,一块红色的惊堂木,一把小茶壶;只见他把手中打开的纸扇一收;往桌子上面一放;听到惊堂木“啪”的一声;“话说御猫展昭、锦毛鼠白玉堂……”《小五义》、《三侠五义》、《七侠五义》就从他的嘴里娓娓道出,最初的侠义精神在这儿慢慢盟发,偶尔还会有皮影戏艺人到小茶馆演出。

    记得当时的一杯茶好象也就是一分两分钱。续茶水不要钱。

    这个小镇我印象中好象没有什么大集小集的区别,也许因为当时太小,没有觉察。每天早上供销社门口两边都是卖早点的,卖鱼的,卖菜的熙熙攘攘的人群沿着街道两边一字排开,卖肉的好象也有农民自己宰杀来卖的,时间太久远,已经记不太清楚。早点的种类不是太多,有烧饼,麻花,油条,面窝,发糕,豆腐脑,豆浆等,是不是还有别的我不知道,也许我只对这些感兴趣罢了。卖鱼印象中最深的是一位老太太,我现在看书看到书中写到精明的老太太,脑海中浮现的第一个形象,就是她。她总是收拾得非常利落,眼睛非常有神。卖鱼的人遇到了什么事情,都要请她帮忙去解决,总看到她拿着她家的一杆大秤在中间穿梭,有时,她也会收卖鱼人手中的鱼,放在自家的晒棉花的大匾上面卖,现在想来,她在中间大概扮演着鱼头和二道贩子的角色。老太太大匾上面的鱼有鲫鱼、鲤鱼、胖头鱼、银鱼、虾等等,银鱼(我这么叫)是一种很小不过手指头长的小鱼,全身银白几近透明,鱼嘴上面有一根象绣花针一样的刺,这种鱼对环境的要求很苛刻,只生活在清亮透明的河水中,现在大约已经绝迹了,因为现在回老家的时候,再也没有看到过,而在当时,这种鱼只配和泥鳅混在一起,卖给别人喂鹅喂鸭……

    我母亲当时是供销社负责布匹柜台的营业员,基本上一个柜台有两三名营业员。同在一个大屋子里的,还有卖针线的柜台和卖文具的柜台,三个卖不同东西的柜台,在几十米长,中间有大柱子顶着的空间里组合成一个曲尺形的大柜台。老太太是布匹柜台的小组长,带两个徒弟,现在想想当时非常注重师傅的传帮带作用,每一个刚刚上班的工人,都要指定一个专门的师傅带,而且,很有旧社会的师徒观念,真是一日为师,终身为师,以后不管这徒弟多么有出息,做多大的官,见到了自己的师傅,都是规规矩矩地请安。我见过我母亲卖布,那真是一个利落,量好了尺寸,顾客一般都会说,多放一点,多放一点,那时基本上买东西的都是周围的几十里地上百里地的农民,买点东西不容易,我母亲一般都会酌情放上几寸(是不是在挖社会主义墙角,呵呵),然后用剪刀剪上一个小口,两手用力一扯,“嗤啦”一声,布从中间整整齐齐地分开,那声音一个脆。当时的布匹的花色,在我印象中,好象还是挺多的(79年的时候,我才离开那个小镇,到县城我父亲哪儿去读书,母亲随后过了两年也调到了县城),因为整整一面墙上,上下两排,都是不同花色的中间用木板卷在一起的布匹,应该有一百多个品种吧。

    母亲忙碌的时候,没有时间照看我,就把我托付给一家人照看。这家人一家六口,一位身量颇高骨骼比较粗壮的老夫人(当时小孩子的视觉和感觉),一个衣着朴素的妇女,另加三个小孩。这三个小孩子,对于我来说,我一直没有分清楚,到底老大是姑娘,还是儿子,因为姑娘总是对大儿子吆喝,而家里有事总是大儿子在做主,当时他们到底有多大,我不知道,反正对于我来说,他们很大,因为不管儿子还是姑娘,都象男人一样在地里劳作。我总跟他们家的小儿子一起玩,他们家的小儿子比我大四五岁,我就成了他的跟屁虫,走到哪儿,跟到哪儿。

    他们一家人都很少出门到别人家走动,比较沉默,还经常受隔壁一家人的欺负,但是感觉他们一家人都比较和气,特别是大儿子,小时候觉得他是一个多材多艺的人,会雕东西,会写毛笔字。他们家最后一位,也是一个老太太,这位老太太个子小巧,皮肤白晰,对任何人都是和言细语。这位老太太每年只是过年的时候才回偶尔回家看看,有时候一两年也看不到人。我听他们家的小孩,叫身材高的老夫人大奶奶,个子小巧的二奶奶,当时小孩不明白,以为就该如此,后来大了,和母亲聊起小时候的事,才知道,这家人成分是地主,男人在特殊时期中死了。我被寄放到他们家,是母亲觉得他们家干净,他们家不管女人、小孩,总是收拾得干干净净,和一般的农家不同。母亲倒是没有想过他们家成分怎么样,是不是不应该同他们家亲近。当时周围的人好象也没有谁说过闲话。她们家的身材比较高的那位老太太,是元配妇人,身材小巧的老太太,是小妾,当时常年在外面给别人带小孩,赚钱补贴家用。所以,他们家对在家的老太太的态度反而有时不太好,总有喝斥的时候,对那位在外的老太太,则显得亲近多了。可能“近则厌,远则亲”吧,也可能在外面的老太太能赚钱吧。

    两位老太太都是小脚。

    在他们家,我看到了雕花的大床,看到了青花瓷瓶,也不知道是不是现在小说里写的什么“步摇床”“元青花”……

    在那个小镇,我学会了揪住河岸边的水草的狗刨游泳,学会了钻进了农民的地里,搞鲜嫩的小豌豆,学会了夏夜剩凉时候,躺在高高的稻草堆顶,看满天的繁星和云卷云舒……。再看看现在,我的女儿,她不知道水嫩的白萝卜有多么清甜,不明白打着赤脚踩在雨水淋淋的泥地上是多么地惬意,不清楚躺在竹床上面,吹着夏夜的风,遥远的星空是多么深邃…。。

    说起来,这些都是三十多年前的事情了。

    001梦回七九

    “我这是到什么地方了?”

    林振华摸着脑袋睁开眼,发现自己躺在一个简陋的房间里,身边坐着一个戴大盖帽的警察,正笑眯眯地看着他。林振华总觉得什么地方有点不对劲,仔细想了想,才发现这个警察的服装不是自己所熟悉的藏蓝色,而是上白下蓝,领口还有红色的领章。

    “同志,你醒了?”警察亲切地问道。

    “这是什么地方啊?”林振华问。

    警察挺客气地回答道:“这是湘平省余阳县红山派出所,我是这里的所长,叫鲁志强。”

    “我怎么会到这来了?”林振华还没有完全清醒过来,他隐约记得,自己在前一刻还在华青大学的实验室里做实验,精神恍惚了一下,就莫名其妙地就进入了一个混沌的空间。他不知道自己在那空间中漂了多久,像是一瞬间,又像是整整一个世纪,等到自己再睁开眼的时候,已经到了这个更加莫名其妙的余阳县红山派出所,他甚至于从来都不知道还有一个叫这个名字的县。

    “昨天,你乘坐的长途汽车路过红山隘口,有几个歹徒在隘口上拦住汽车,企图打劫旅客。是你和另外几名乘客挺身而出,把几个歹徒都制服了,光你一个人就打翻了三个歹徒。这时候,最后一个歹徒引爆了自制的炸弹。你为了保护一位同车的小女孩,被炸弹炸伤了。群众把你送到我们派出所,你一直昏迷到了现在。”鲁志强耐心地介绍道,他知道,有些受到强烈刺激的人,会在短时间内出现失忆的现象,他现在要做的,就是唤起眼前这个年轻人的记忆。

    我还有这等光荣事迹呢,林振华在心里暗暗地说道,他已经很清楚自己的处境了。在他从前的生活的21世纪里,你如果没有过几次穿越的经历,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自己一定是人品爆发,搭上了穿越列车,顺理成章地来到了一个陌生的年代。至于这个年代,肯定是在新中国,因为眼前的警察是新中国的警察,不过时间可能就比较早了。

    林振华沉默了一会,自己灵魂所附的这个身体中一些残余的记忆逐渐呈现出来。这个身体的主人也叫林振华,18岁,是刚刚从自卫还击战的战场上下来的退伍士兵,参军前是江南省丰华县汉华机械厂的子弟。他刚刚护送在战场上伤残的排长返回原籍,现在乘车回自己的老家,等待分配工作。自己昏迷的原因,正如鲁志强所说的那样,是见义勇为,勇斗歹徒,最后被歹徒自制的炸弹炸伤。至于现在的时间,墙上的日历清晰地写着:1979年8月25日。

    “那个……鲁所长,歹徒抓住了吗?”林振华没话找话地和鲁志强搭讪着,他需要通过这样的方式来迅速地适应自己的身份。

    “歹徒当场炸死了一个,另外几个都被群众抓住了。”鲁志强说道。

    “群众都安全吧。”林振华接着问道,其实这话并不是他想问的,他只是觉得,但凡英雄人物在这种时候,都应当要问这句的。

    果然,这句话让鲁志强对林振华又多了几份好感,多好的同志啊,昏迷了大半天,醒来之后还这样关心被他保护的群众。

    “放心吧,林同志,同志们都很安全,你觉得身体怎么样?”

    林振华伸出手在身上摸了摸,几处伤口还有些疼,但感觉没什么大碍。他恶恶地想到,也许原来那个身体的主人真的受到了致命伤,已经魂归天外了,现在接管这个身体的,是30多年以后华青大学机械系的研究生林振华,相当于系统归零又重新开始了,自然是没什么大问题的。

    林振华在摸索自己的时候,对于这个身体还是有几分陌生的。原来的自己,虽然头脑发达,但是肌肉却很不争气,测验引体向上的时候每次都是要挂科的。但现在这个身体,肌肉孔武有力,而且据鲁志强说,自己一个人就放倒了三个歹徒,身手应当是颇为不错的。残余的记忆告诉他,原来的林振华是解放军某部侦察连的士兵,军事素质十分过硬。

    “鲁所长,我的身体没事了。我是当侦察兵出身的,这点伤,不算个啥。”林振华牛气烘烘地说道。

    “嗯,现在看起来,你倒是真的没什么问题了。”鲁志强说道,“群众刚刚把你抬过来的时候,你可是连心跳都感觉不到了,在公社卫生院抢救了好几个小时。说来也怪了,突然之间,你就好了,真是一个奇迹啊。”

    “呃,的确是奇迹啊。”林振华尴尬地笑道,他自然知道,这个突然之间,就是原来的林振华离开了,新的林振华出现了。这在当年的确算是奇迹了,不过,等到了21世纪那么一个全民穿越的年代里,就是再狗血不过的事情了。

    “小林,你现在感觉怎么样?如果能行的话,就起来做一个笔录吧。”鲁志强说道。

    “没问题,可以起来。”林振华从床上坐起来,稍微缓了一下,便随着鲁志强走'奇·书·网]出了临时作为病房的房间,来到鲁志强的办公室。

    红山派出所只是一个公社派出所,规模很小,也没有专门的讯问室。鲁志强就在自己的办公室里给林振华做了一个简单的笔录。说是笔录,其实就是鲁志强说,林振华点头,然后签字。鲁志强也只是补一个手续而已,因为这个案子里的罪犯都已经被抓住了,车上的乘客也都陈述了当时的情况,林振华更像是在听一个故事一般。不过,这个故事的情节让林振华很是振奋,当时车上有好几个青壮年都出来和歹徒斗争,但林振华是最英勇的一个,几个回合就放倒了三个歹徒。

    “好了,林振华同志,现在没事了。回头我们会写一个证明给你,证明你见义勇为、勇斗歹徒的事迹。对了,被你救下的那个小姑娘和她的父亲还在外面等着,说要亲自感谢你一下呢。”鲁志强说道。

    “感谢就免了吧,呵呵,这是我应该做的。”林振华说着漂亮话。

    “请何同志进来吧。”鲁志强对外面喊了一声。

    不一会,一个小警察打开了门,从外面走进来父女二人。父亲看起来30多岁,中等身材,穿着中山装,像是有点文化的样子。女儿只有10岁左右,穿着连衣裙,下巴颏尖尖的,眼睛大大的,颇有点小美女的潜质。林振华有点印象,这个小姑娘当时就坐在自己的身边,当歹徒引燃土炸弹的时候,先前的那个他一下子把小姑娘压在自己身体下面,保护了小姑娘的生命。

    “是小林吧,昨天的事情,多谢你了。”那个当父亲的紧走两步,过来和林振华握手。

    鲁志强在一旁介绍道:“这位是湘平省轻工业厅的何海峰同志。”

    “……呃,何……”林振华一时有些语塞,不知道应当如何称呼才好。鲁志强只介绍了何海峰的单位,没有介绍他的职务,所以林振华也不知道如何称呼才好。如果放在后世,他自然可以称对方为何先生,但当时好像不兴这么叫的。如果叫何同志,又显得有些怪怪的,林振华觉得自己喊不出口。

    “你就叫我的名字吧,不用客气。”何海峰连忙说道,他拉过自己的女儿,对林振华说道:“这是我女儿,何岚,昨天多亏了你用身体把她压在下面,要不她就被土炸弹炸伤了。来,岚岚,快谢谢叔叔。”

    何岚瞪着两只水灵灵的大眼睛看着林振华,犹豫了一会,扭头对何海峰说道:“爸爸,他不是叔叔,他是哥哥。”

    “瞎说,他是解放军叔叔。”何海峰依然坚持道。

    “是解放军哥哥。”何岚更为执着。

    “哥哥就哥哥吧。”林振华连忙接受了,自己现在是18岁,要让人家小姑娘的叔叔的确有点不合适。不过,如果自己当了哥哥,那何海峰岂不就成了自己的叔叔了?

    “谢谢解放军哥哥。”何岚赢得了称呼上的胜利,甜甜地说道。

    “这孩子,真不懂事。”何海峰笑着拍了拍何岚的脑袋,对林振华歉意地说,“小林,你别介意啊。”

    “那个……什么,何……”林振华支吾道,他依然没有想到如何称呼。

    何海峰明白了林振华的窘境,笑道:“本来你叫我何大哥就行了,可是这么一来,辈份又乱了。这样吧,你叫我老何吧。”

    “这样也好,老何,咱们的车在哪呢?”林振华问道。

    鲁志强道:“你们坐的车炸坏了,司机正在修呢,估计你们得明天才走了。不过你们放心,你们住在我这派出所,全部免费。”

    “这样吧,咱们先去吃顿饭吧。”何海峰道,“小林救了岚岚,我无论如何也得表示一下。鲁所长也一道赏光吧?”

    002身世

    在简单地客气了几句之后,林振华随着何海峰、鲁志强离开派出所,向着街上唯一的一家饭店走去。林振华也终于有机会审视一下自己到来的这个世界了。

    红山公社的所在地只有一条不足200米长的街,街上分布着派出所、卫生院、公社革委会、粮店、供销社、饭店等单位。街面是用青石铺成的,上面满是泥泞。街两边的墙上,刷着一些颇有时代特色的标语。街上人不多,大多数的人身上的衣服都带着补丁,显示出生活的清贫。

    走进饭店,只见里面只摆了四张八仙桌,每张桌子边上有四条长凳。虽然正是吃饭的时候,但饭店里一个顾客也没有,扎着大辫子的小服务员正坐在一旁打毛衣呢。林振华知道,这并不是饭店的饭菜不香,而是当时的普通百姓根本就不会到饭店去吃饭,饭店只有在一些特殊的时候才会有生意。反正饭店也是国营的,旱涝保收,工作人员对于饭店的冷清已经习以为常了。

    “小张,来客人了。”鲁志强对服务员喊道。

    小张抬起头,看到鲁志强,热情地喊了一声:“鲁哥,又有领导来了?”

    鲁志强答道:“没错,省城来的领导,让白师傅露几手绝活。”说罢,他回头对何海峰和林振华笑道:“我们这小地方,平时没什么人来。不过老白的手艺挺不错的。”

    四个人正好坐在八仙桌的四方,一人占了一条长凳。何岚是小女孩子心性,坐不住,一会坐坐这头,一会坐坐那头,把长凳当成了翘翘板玩。林振华坐下来之后,习惯性地看看服务员,等着她拿菜单过来点菜,等了一会,才想起来这会刚刚到79年,饭店里没几个菜,唯一的菜谱是用粉笔写在黑板上的。

    由于是何海峰请客,因此鲁志强不好擅自做主。他和何海峰小声说了几句什么,然后才对服务员喊道:“老规矩,来两荤两素,一瓶德山大曲。”

    服务员先过来收了钱,一共是两块八,还有一斤粮票,鲁志强做出一个要掏钱的样子,被何海峰拦住了,这顿饭说好了是他请,鲁志强和林振华都是帮了他的忙的,自然不该掏钱。鲁志强当然也知道这点,先前那个掏钱动作做得像是电影里的慢镜头一般,只是表示一下客气而已。

    林振华抓紧一切时间从残余的记忆中查找着这个年代的生活常识,他刚才已经看过自己的衣兜了,里面有100多块钱和40多斤全国粮票。这些钱是他自己的退伍金,在那个年代,一个普通工人的工资大约是40多块钱,解放军战士的津贴费是一个月10多块钱,这100多块钱算是一笔巨款了。

    菜和酒很快就端上来了,何岚自然是没资格喝酒的,只能坐在一边乖乖地吃饭,时不时地找个理由和林振华斗斗嘴。三个男人倒上酒,相互客套了一通,这顿饭就算开席了。

    这三个人中间,鲁志强是退伍军人出身,在身份上与林振华有些认同感。何海峰是省轻工厅的一个处长?(:

    ) ( 工业霸主 http://www.xshubao22.com/1/1978/ )

小技巧:按 Ctrl+D 快速保存当前章节页面至浏览器收藏夹。

新第二书包网每天更新数千本热门小说,请记住我们的网址http://www.xshubao22.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