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霸主 第 45 部分阅读

文 / 未知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点击/收藏到桌面
    份了吧?”

    “Sorry,Sorry。”林振华连忙地道着歉,“我没有恶意。”

    “老大,这不合适吧?”褚红阳撅着嘴抗议道,“你是有老婆的人好不好?有这样的机会,怎么也应当留给我这样的可怜人吧。”

    舒曼扭头看看褚红阳,娇笑着说道:“好了,好了,红阳,别吃醋了,我也让你抱一下好了。”

    “真的”褚红阳两眼闪出炽热的火焰。

    林振华挥挥手:“你们随意吧,我也得去找长途电话了,这事,得向老朱汇报一下,让他也高兴高兴。”

    157优等生待遇

    157优等生待遇

    林振华把电话打到汉华厂,让总机转朱铁军的办公室,结果总机的小姑娘告诉他:朱厂长正在接电话,电话是厅里的谢厅长打来的。

    谢春艳在接到赵连奎发来的报喜电话之后,又给外贸厅打了个电话确认了一遍,然后便拨通了朱铁军的电话,想和他共同分享一下这个好消息。朱铁军接到电话时,被谢春艳报告的消息吓了一跳:

    “谢厅长,你没听错吧,真的是64万台?”

    “对啊,怎么,老朱,小林没向你汇报吗?”谢春艳诧异道。

    “没有啊,这个小林,一向无组织无纪律的。”朱铁军用恼火的口气说道,他倒不是真的生林振华的气,而只是显示一下作为长辈的尊严而已。骂完林振华,朱铁军接着问道:“谢厅长,老赵报回来的消息,会不会是有点浮夸啊。”

    谢春艳道:“这不可能,我已经向外贸厅了解过了,他们报过来的消息也是这样。明确签订合同的,是24万台;有合作意向的,是40万台。而且这还只是今天一天的情况,赵连奎说了,后几天他们将会加大宣传的力量,估计还会有更多的订单。老朱,你们这个小林,可真是一个宝贝啊,竟然放出这么大的一个卫星来。”

    朱铁军也是满心欢喜,不过他还是装出冷静的样子,对谢春艳说道:“谢厅长,我如果是你,就不会这么高兴了。”

    “为什么?”谢春艳问道。

    朱铁军道:“我记得你答应过小林,他每卖出去一台电风扇,厅里就补贴给他68块钱。如果他现在一口卖出去60多万台,厅里准备补贴他多少钱啊?”

    此言一出,谢春艳也倒抽了一口凉气,她刚才光顾着高兴了,还真忘了有补贴这一说。她抄起办公桌上的一个计算器就开始算,68乘以64万,一共是……

    “怎么样,谢厅长,算完了吗?”朱铁军在电话里幸灾乐祸地问道,他刚才也同样在用计算器算着这个数字,算出来的结果,也让他吓了一跳。

    “一共是4352万。”谢春艳说道,“我的天啊,别说我们轻化厅,就是省财政恐怕也补贴不起了呀”

    朱铁军道:“谢厅长,这件事情需要抓紧落实。小林他们能够出口创汇是好事,但厅里不能让小林亏本啊。这可是几千万的大事,如果厅里的补贴资金不能到位,小林他们的生产就无法保障,耽误了出口任务,就麻烦大了。”

    谢春艳道:“老朱,你提醒得非常及时,我马上就去落实这件事情。我想,这件事需要我们和外贸厅同时打报告才行,4000多万的补贴,估计得请省长特批了。不过,问题也不大,出口补贴这种事情,省里的态度一贯都是很支持的。”

    朱铁军道:“谢厅长,这只是其中一件事,还有另外一件事,就是风扇的生产场所问题。如果小林他们真的能够签回来60万台的订单,那么他们现在的场地就远远不够了。”

    谢春艳问道:“怎么会不够呢,他们不是已经在浔自租了厂房吗?而且还是一条自动化的生产线。”

    朱铁军对于浔自生产线的情况了解得更多一些,他介绍道:“小林他们在浔自建的那条生产线,设计能力也就是50万台的样子。现在他们主要是生产国内市场的普通电扇,今年他们的计划是20到30万台的样子。”

    谢春艳道:“让他们把供应国内市场的生产停了,全力以赴生产出口电扇。出口创汇这是重中之重,任何事情都要让路的。”

    朱铁军道:“谢厅长,这样也不合适吧?小林他们今年准备从国内市场挣2000万的,厅里一句话就给停了,这个损失由谁来负?”

    谢春艳差点就说出“由厅里负”这样的豪言壮语了,但她果断地把这句话咽了回去。2000万的损失如果让轻化厅来扛,厅长非得吐血不可。这和出口补贴又是两码事了,出口补贴是可以名正言顺向省里要钱的,但这个2000万,算个什么名目呢?

    “老朱,你有什么想法?”谢春艳问道。

    朱铁军呵呵笑道:“你是厅长,我哪怕有什么想法啊。”

    “老朱,你可是大哥啊,你就不能教教小妹?”谢春艳在电话里开始撒娇了,她的岁数比朱铁军小那么一点点,平时开玩笑的时候,也是论过兄妹的。她知道朱铁军这个人的脾气,一向是吃软不吃硬,你冲他说几句软话,他就铁定会帮你的忙了。

    朱铁军见自己把厅长都给逼急眼了,也有些不好意思,他说道:“谢厅长,我的考虑是这样的,如果小林他们的风扇真的能够成为重要的出口商品,厅里应当给予他们更多的政策扶持。小林这个汉华实业公司,一直都是名不正、言不顺,总是以我们厂的劳动服务公司的名义出现。现在看来,汉华机械厂根本就管理不了他们,他们的业务规模,已经比我们汉华厂要大出10倍了。”

    谢春艳道:“这话倒是没错,我们还真的要转变一下观念了。”

    朱铁军接着说道:“汉华公司到目前为止,名正言顺的场地只有4亩地,而且还是在我们汉华机械厂内。他们虽然现在在浔自建立起了生产基地,但那个场地是租来的,他们在厂里搭两间小棚子都被浔自的工人抢走了……”

    “老朱,这话就夸张了,最后不是也没抢走吗?”谢春艳纠正道。

    朱铁军道:“虽然没有抢走,但起码也说明一个问题,那就是他们在浔自还是外来户啊。浔自的人随时都可以把他们赶走的。”

    “老朱,你这个话是什么意思?”谢春艳问道,“我怎么觉得你话中有话啊。”

    朱铁军笑道:“谢厅长这么聪明,当然能够听出来了。”

    谢春艳答道:“我倒真是听出了一些意思,你这个老朱,在变着法地帮小林说话呢。”

    朱铁军道:“老谢,咱们这些老家伙,对小林这样的年轻同志,本来就该帮一把的嘛。”

    谢春艳道:“老朱,你放心吧,小林这一次在广交会上出了风头,厅里不会亏待他的。我估计,这周的办公会议,主要议题就是讨论他了。”

    朱铁军刚刚放下谢春艳的电话,林振华的电话便打进来了。朱铁军笑着对电话里说道:“小林,你现在翅膀硬了,这么大的事情,居然也不通知厂里了?我还是听谢厅长打过电话来,才知道你们在广交会放了卫星呢。”

    林振华连忙解释:“朱厂长,你不知道,广州这个地方可是个穷地方,全城只有两部长途电话,华厅长占了一部,赵处长占了一部,我这个小兵哪敢跟他们抢啊。”

    林振华的话把朱铁军给逗乐了,他向林振华问了几句广交会上的情况,然后便把刚刚与谢春艳通电话的内容向林振华复核了一遍。

    林振华欣喜地问道:“朱厂长,谢厅长承诺了什么?”

    朱铁军道:“小林,你们现在成了轻化厅的功臣,无论向厅里要什么条件,厅里都会答应的。所以,你这几天认真地考虑一下,看看到时候如何向厅里提。我的想法是,你们要解决几个问题。第一,场地问题;第二,资金问题;第三,自主权问题;第四,原材料供应问题;第五,地位问题。这五个问题解决好了,你们后面的发展就容易了。”

    林振华拿着一支铅笔,把朱铁军说的一二三四五都记了下来,然后感激地说道:“朱厂长,多谢你的指点。我们汉华公司能有今天的成绩,与你的关心是分不开的。”

    朱铁军笑着骂道:“小林,什么时候学会拍马屁了。废话别多说了,你快去忙你的吧。”

    “得令。”林振华答道。

    在随后的会期中,五叶风扇又签出了几十万台的销售合同,最终的总数达到了近100万台,合同金额4000多万美元,爆出了广交会上的一大冷门。许多兄弟省市的轻工系统代表都纷纷跑来了解情况,他们嘴上客客气气地说着取经之类的话,但林振华从他们的眼神里分明读出了嫉妒二字。

    赵连奎这些天与林振华打得火热,他坚决要求林振华不得称他为“赵处长”,而是称呼他“赵哥”就可以了。林振华倒也不客气,直接就大大方方地叫开赵哥了。现在林振华的地位高了,一个省厅的副处长,在他面前还真抖不起啥威风来。

    “小林啊,明天咱们就要回江南省了,你们公司的五叶风扇出口,现在已经列入外贸厅重点支持的工作了,你们有什么要求没有?”在临离开广州的前一天,华克勤把林振华单独找出来,对他问道。

    林振华道:“我倒是有一个大胆的要求,只是不知道提出来是否合适。”

    “有什么要求你就尽管提吧,我们厅长指示过了,对于你们提出的要求,要尽量地予以满足。”

    “省里能不能给我们汉华公司独立的外贸出口权?”林振华问道。

    华克勤摇摇头:“这个要求没法满足,其他省份也有这样的情况,但国家对外贸出口权的管理是非常严格的,像你们这样一个企业,不可能得到这个权利。”

    林振华对此倒也有些心理准备,他事先已经托舒曼打听过,国家在外贸出口权的管理方法,的确如华克勤说的那样,十分严格。他退了一步,说道:“华厅长,如果外贸出口权拿不到,那么我们能不能申请给我们一部分的外汇留成?比如说,十分之一?”

    华克勤沉吟了一会,笑着说道:“要说起来,你们的要求也不高,不过是留成十分之一而已。可是你们的盘子太大了,十分之一也是400万了,我可没法马上答复你,需要厅里开会讨论才行。小林,你们想要外汇留成,是想用来做什么呢?”

    林振华道:“我们要提高生产效率,就必须进行一些必要的技术改造,而这又需要使用外汇进行一些机器和电子元器件。此外,我们的风扇里有一些配件,在国内也很难找到合适的供应商,我们打算从国外进口一些。”

    华克勤道:“这样吧,你们打一个报告上来,说明各项进口产品的作用,然后由外贸厅统一给你们采购就可以了。至于额度,我估计按你们创汇的十分之一,应当问题不大。对了,如果涉及到要派人员出国采购的情况,可以给你们几个名额。”

    华克勤的最后一个许诺,对于许多企业来说,可是千金难求的。那个年代里,谁不想找个机会出国逛逛?出一趟国,国家按规定会补贴一部分外汇作为出国的零花钱,如果你省吃俭用,就可以用这些零花钱从国外买一点高档商品回来。当时出国人员最喜欢买的,就是国外的电器,按照规定,每个人出一次国可以免税地带回来一个大件和一个小件,这可以无数人抢破头要争取的机会啊。

    林振华现在也是入乡随俗,对于这些问题心知肚明了。他笑着接受了华克勤的好意,说道:“华厅长,外贸厅能够给我们这个承诺,我们可太感谢了。我希望等我们从国外采购回来一些先进设备之后,其他的企业不会伸手过来抢。”

    华克勤眼睛一瞪,说道:“谁敢抢?小林,你记住一点,只要你们公司能够完成出口任务,为国家创造4000万的外汇收入,那么谁敢对你们企业伸手,不用你们告状,我们外贸厅就会跟他拼命。”

    我汗……林振华心道。他想起自己读中学的时候,因为成绩好,所以也特别受到老师的关照,当时在班上如果谁敢跟他过不去,用不着他去向老师告状,老师就先替他出头了。想不到,现在汉华实业公司也能享受到优秀学生的待遇了。

    “多谢华厅长的关心,以后如果我们经营中遇到麻烦,我一定去向华厅长求助。”林振华说道。

    “小林,你就没有一点与个人相关的要求吗?”华克勤最后这样问道。

    林振华想了想,说道:“有一点,很强烈的要求。”

    “什么?”

    “如果我们创汇的额度足够多的话,咱们省能不能不卖稀土了?”

    158以蛇吞象

    158以蛇吞象

    初夏时分,一个惊人的消息在浔阳自行车厂传开了:

    浔自要并入汉华实业公司了

    初听到这个消息的浔自工人们,全都是带着一种怀疑的态度。想想看,浔自是什么,那是国营企业。而汉华公司呢,不过是一家大集体企业而已。天底下哪有大集体企业兼并国营企业的道理?从单位的级别上看也是如此,浔自是副厅级企业,汉华实业公司只相当于正科级,哪有下级兼并上级的道理?

    可是,现实却让工人们大跌眼镜,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浔自真的要成为汉华公司的囊中之物了。

    从5月中旬开始,轻化厅派出了一个庞大的工作组,进驻浔自,开始评估浔自的资产。最终评估出来的结果,浔自的厂房、办公楼、职工宿舍、设备、存货等等,总价值340万元。而与此同时,浔自欠下的银行贷款,已经高达280余万元。

    事实上,浔自的许多固定资产的价值只是按账面上的原价扣除折旧之后计算出来的,真到市场上出售变现的话,肯定卖不出这个价钱。因此,浔自可以说已经是资不抵债了。

    工作组与浔自的厂方进行了长时间的闭门会谈,最后得出的结论是,除非轻化厅能够向浔自一次性注资100万以上,同时要求银行不催讨欠款,否则浔自不可能凭借自己的力量扭亏为盈。浔自目前的收入全部来自于与汉华公司的合作,如果汉华公司撤出,那么浔自将重新陷入困境。

    在这种情况下,轻化厅在报请省委省政府批准后,作出了一个骇世惊俗的决定,把浔自的所有资产有偿转让给汉华实业公司,保留浔阳自行车厂,但停止其全部经营活动。也就是说,浔阳自行车厂这个单位依然是存在的,但已经什么东西都没有了,只是一个壳子而已。

    轻化厅作出这样的决定是有理由的,一方面是浔自的亏损问题已经拖了两年时间,再不解决也不行了。另一方面就是汉华实业公司的出口电扇生产问题已经纳入了省经委的工作重点,经委责令轻化厅必须尽快解决汉华公司生产场地和人员等方面的问题。

    正如朱铁军说的,现在正是汉华公司向省里狮子大开口的时候,无论你提什么样的要求,省里都会答应。出口创汇任务是由国家层层下达下来的,完成情况如何,直接关系到地方政府的政绩。在政绩要求面前,还有什么搬不开的障碍呢?

    在当时的政策环境下,一家大集体企业从名义上兼并一家国营企业肯定是行不通的,浔阳自行车厂也不能以任何名义倒闭或者破产。不过,中国的基层干部在钻政策空子方面拥有无穷的智慧,他们拿着政策条文逐字逐句地找漏洞,终于搞出了一个换汤不换药的方案。

    首先,是继续保留浔阳自行车厂的名义,甚至于原有的厂领导还保持着原来的行政级别和待遇。轻化厅在浔阳市给浔阳自行车厂另找了一座小楼,作为其经营场地,然后邱庆洋等人就非常光荣地从浔自现有的厂区里滚出去了。

    为了让邱庆洋心情愉快地离开浔自,轻化厅也向他许下了诺言,答应只要他把浔自向汉华公司移交资产的工作做好,过一两年就调他到省里去,挂到省经委下面,给他提上半级,以正厅级待遇退休。

    邱庆洋已经五十多岁了,干不了几年了。浔自的亏损,成为他退休前的一个污点,现在这个污点能够洗清,让他体面地离开工作岗位,他又何乐而不为呢?

    浔自目前的场地,包括厂房、设备、存货以及职工宿舍等等,统统打包,作价340万,卖给了汉华实业公司。林振华眼睛都没眨一下,直接让毕敏给轻化厅开出了340万的转账支票,从而获得了这片占地1000多亩的庞大厂区。轻化厅拿到这些钱之后,第一件事当然是先偿还了银行的280万贷款,余下的资金则作为浔自流亡政府的运作经费,交给了邱庆洋。

    这样一来,邱庆洋的日子比过去可强多了,有了60多万的流动资金,足够流亡政府的一群干部们舒舒服服地过日子了。至于说这些钱花完了怎么办,那是轻化厅操心的事情,在邱庆洋任上,这些钱是花不完的。

    林振华对于花340万买下浔自,一点都不觉得心疼。他当然可以再和轻化厅谈谈价钱,省下几十万,但他知道,这样做的结果,是让自己失去道德上的优势,在轻化厅留下一个不识大局的恶劣印象,这对于他未来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

    浔自厂的厂房、设备等等,肯定值不了这么多钱,但浔自这1000多亩地,是完全免费的,在评估的时候压根就没计算价值。

    浔自的位置是在浔阳市郊,现在还比较偏僻,但过不了几年,周围就会繁华起来。林振华相信,到那时候,光这块地皮的价值,也不止他支付的340万了。1982年的时候,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都不知道地皮的价值,但林振华是知道的。他如果现在不赶紧把地皮拿下,等政府回过味来,再想拿这样大的地,可就比登天还难了。

    在林振华接收的资产中,还有2万辆滞销的自行车,都整整齐齐地码放在仓库里。自行车的出厂价是80块钱,这些车占用了浔自160万的流动资金,是浔自垮台的关键原因。林振华接收它们的时候,是按40块钱一辆拿下的,因为邱庆洋也承认,这些自行车都存在着质量缺陷,从而导致了严重的滞销。

    林振华没有时间去看这些自行车,不过他相信,总能找到一个办法,把这些自行车的价值挖掘出来。实在不行,全拆散了改成轮椅,拿出本山大叔卖拐的精神,还愁销售不出去?

    资产的接收都不是什么困难,这次兼并中最大的难点,是浔自这300名工人的身份问题。

    按着林振华的想法,皮之不存,毛之焉附,邱庆洋已经带着领导人滚到城里的一幢小楼里组建流亡政府去了,这300工人难道也跟着去?现在工人们在汉华的生产线上干得热火朝天,何不直接全部转变身份,归入汉华公司的编制里就得了?

    但谢春艳和朱铁军都知道,林振华这个想法实在是太幼稚、太简单、太愚蠢了,人家是国营企业职工,哪里肯转变身份成为大集体职工?像现在这种雇佣的方式,人家是能够接受的,人家是一等公民到二等公司去打工,别看发工资的是你,你的社会地位还不如人家高呢。现在你想让别人降低身份,人家哪肯接受?再说了,轻化厅也无权解除一个国企职工的公职,这不是一纸通告就能够摆平的事情。

    轻化厅的思路是,你们汉华公司拿到厂区就足够了,这300工人依然保留着浔自的公职,在你这里工作,大家心照不宣,何乐而不为?但林振华难以接受这种方式,300名生产线上的工人,不是由自己掌控的,这实在是太难受了。说得难听一点,万一某一天邱庆洋跑来提点什么要求,自己该怎么应付?要知道,这300人在名义上可都是邱庆洋的职工啊。

    林振华没有莽撞行事,他在浔自厂足足呆了一个月时间,一边指导生产,一边私下里与浔自的骨干职工进行私下里的沟通,了解他们对于放弃国企职工身份,加盟到汉华公司里来的意向。在充分了解了大家的诉求和疑虑之后,林振华打出了一套组合拳。

    首先,林振华同意按照轻化厅的安排,维持现状,浔自厂的所有职工都可以照过去一样在汉华实业公司以外派劳务的身份进行工作。这样一个承诺的意义,在于稳定人心,避免出现群体**件。

    随后,林振华又宣布,汉华公司接受浔自职工成为汉华公司的正式职工,前提是其必须自愿从浔自离职。正式职工与外派劳务职工在工资方面继续维持林振华曾经答应的“同工同酬”的政策,但是,二者在享受的福利方面将有天壤之别。

    福利这种东西,圈子外面的人是看不懂的。好企业与差企业之间的区别,往往不是体现在工资收入上,而是体现在福利上。在当年,任何一家企业的四级工工资都是一样的,干多干少一个样,企业景气与否一个样。但落实到福利方面,差异可就太明显了。

    从汉华公司来说,职工每年能够报销探亲费若干、冷饮费若干、烤火费若干、子女营养费若干、老人孝敬费若干……这些钱每一项都是三块五块的,看起来不怎么起眼。但加起来,一年就有百八十块,抵得上两个月的工资了。

    汉华公司的职工一年能够发两身工作服,全部是涤卡面料,颜色自选。其实大多数的工人一年根本就穿不坏一套工作服,这些服装便可以改一改作为子女的衣服。公司职工还有权购买两台成本价的电风扇,你用于馈赠亲友也好,愿意拿到市场上加价出售也好,总之,中间的差价就是你兜里的收入。这样算下来,也得一两百块钱了。

    如果说这些福利还不足以让职工们心动的话,林振华还有一个更加强有力的大杀器,那就是住房。

    159忙并快乐着

    159忙并快乐着

    汉华公司接收浔自的厂区,必然涉及到浔自职工的住房如何解决的问题。林振华当然不可能把浔自职工都从厂区里赶出去,商量的结果,只能是让他们仍然住在原来的房子里,算是租借汉华公司的住宅,租金当然还是原来的标准,一间房一个月几毛钱。

    林振华没有去动原来的住房存量,但他可以拿住房的增量来作为诱饵,吸引浔自的职工抛弃国企身份,投入到汉华公司的怀抱中来了。

    浔自的厂区里,空地还有不少。在接收了浔自的厂区之后,林振华马上斥资60万,开工建设4幢职工宿舍。每幢宿舍48套房子,分为70多平米的三居室和50平米的两居室两种户型,套内有厨房、卫生间,在地下室还为每户人家留出了6平米的柴火间。

    为了更好地起到刺激浔自职工神经的效果,林振华请设计单位画出了住宅的彩色效果图,印得大大的,贴在工地外面。浔自的工人们上下班走过的时候,都能够看到这些图片,里面那窗明几净的场景,让人心中生出无限的想象。

    林振华放出风去,所有与汉华公司签订了聘用协议的职工,将有资格参加排队分房。他还暗示道,这四幢房子只是第一期工程,待汉华公司的收入增加之后,还会建更多的房子,最终实现人人住楼房的梦想。

    住房这是压垮浔自职工心理的最后一根稻草。

    可以说,没有一户浔自的职工是不在乎住房的。许多职工的房子都是20年前分的,当时他们刚刚结婚,2间小平房里安排下一个二人世界,看起来十分宽松。但随着老大老2老三的出生,再随着这些孩子逐渐长大,住房问题就日益严重了。

    那些家里有儿有女的家庭,不得不面临着大男孩子和大女孩子同住一室的窘境,虽然是亲兄妹或者亲姐弟,到十七八岁了还住在一个房间里,也难免会有尴尬。还有些人家的家里有老人同住,这就更加显得窘迫了。

    在许多家庭里,中年夫妇不得不与已经懂事的孩子住在一个房间里,那些不适合让孩子看到、听到的事情,就只能无限期地搁置起来。这种大家都爱做的事情,一下子就搁置上三年五载,谁受得了?

    面对着林振华的住房攻势,浔自的职工开始心动了,他们纷纷嘀咕起来。

    “一下子建了这么多房,该解决我们的住房问题了吧?”

    “你想着美,没听林经理说了吗,只有汉华公司的职工,才有资格排队,咱们浔自的人,哪有这个资格?”

    “凭什么呀,这是在我们浔自建的房子。”

    “老兄,你醒醒吧,现在浔自已经卖给汉华公司了,连咱们现在住的房子,都是人家汉华公司的,想什么时候赶你走,你就得走。”

    “他敢老子在浔自工作了这么多年,谁敢赶我走?”

    “好好,算你能,人家不敢收老房子,可是人家的新房子,总没必要再分给你吧?”

    “不会吧,我看他们建了这么多呢,100多套,他们的人能够住得下?”

    “我问过彭科长了,他说林经理下了死命令,除了汉华公司的人,其他人一概不许住。哪怕空着都行。”

    “这太不讲道理了,我们住得这么差,他们的房子空着都不给我们住。”

    “你还没明白吗,人家这就是在吸引我们辞掉国营企业的公职,只要辞了职,答应到汉华公司当大集体职工,人家马上就给房子。”

    “那我可不干。”

    “你不干?自然有其他人干的,我都想去了。”

    “不会吧,你舍得扔掉公职?咱们可是正牌的国营身份。”

    “屁,国营身份有个屁用,浔自能给你房子吗?浔自能给你发福利吗?你看人家汉华公司,过端午节每人发20斤鸡蛋,咱们就没份。那些小年轻就蹲在门口煮茶叶蛋吃,那个香啊。”

    “他们的福利是好,可是这大集体,总是不稳定吧?万一汉华公司办不下去了怎么办?这可不像我们国营单位,就算亏损了,工资还是能够保证的。”

    “你还在做梦呢?你去问问看,是咱们浔自先垮,还是人家汉华公司先垮。你不知道吗,汉华公司在广交会上卖了100万台电风扇,光外汇就挣了4000万美金。现在轻化厅和外贸厅都在支持它,人家还能垮?”

    “你说的也有道理,让我再想想……”

    类似于这样的对话,在浔自的每一个角落里发生着。一开始是三三两两地议论,再往后,就是十个八个人凑在一起议论。林振华收买下的一些浔自的线人不断地把林振华的意思传达给自己的邻居和朋友,坚定着大家放弃公职的决心。

    人都是有种从众心理的,单独的一个工人,很难作出什么决定,但当大家都在考虑问题的时候,决心就容易下了。每个人的想法都是一样:既然别人可以这样做,为什么我不能呢?

    终于,第一个吃螃蟹的工人出现了,他叫郑坤生,是一个刚结婚的年轻工人,现在还住在原来的集体宿舍里,两口子拉着帘,与昔日的室友同居在一个房间里。新婚燕尔的小两口,每回只能趁着室友出去的时候抓紧时间亲热一下,其亲热的品质就可想而知了。这样的生活,郑坤生一天也无法忍受了。

    国营身份又如何?只要能给我一间房,让我搂着老婆睡一个踏实觉,去他的国营身份吧

    “林经理,我已经向邱厂长打了辞职报告,请接收我加入汉华公司吧。”郑坤生把一份申请书递到了林振华的面前。

    “好,郑坤生同志,我代表汉华实业公司,正式接收你为公司职工,欢迎你。”林振华热情地说道。

    郑坤生问道:“林经理,我既然加入了公司,你叫我干什么工作都没问题,我只想问一点,新建的宿舍,能不能有我一间?”

    林振华道:“没问题,按你的条件,可以第一批分配到一套两室一厅的房子,最快今年冬天就可以入住,你和你爱人可以在新房子里过春节了。”

    郑坤生的辞职,打破了浔自厂的僵局。照着林振华的吩咐,郑坤生在厂里大谈汉华公司的待遇如何如何优厚,房子的分配将按照报名的顺序,先到者有份,后到者只能排队。

    听到这样的消息,其他与郑坤生同样处于住房窘境中的青年工人也都着急了,一个个争先恐后地奔向林振华的办公室,几乎恨不得咬破手指头写血书来表示自己对汉华公司的景仰了。

    有了第一个,就会有第二个、第三个,当有七八十位工人向林振华递出入职申请之后,整个冰山就完全崩溃了。

    “去他的,先把房子拿到手再说,什么国营不国营的。”

    “大家都辞职了,我怕个啥?”

    “先辞了再说,以后如果汉华公司真的不行了,我就不信轻化厅会不管我们。”

    “对,辞了,加入汉华公司。”

    越来越多的人下定了决心,短短十几天的时间,原来浔自的近八成职工都向厂部递交了辞职申请,投入到汉华公司的麾下。另外两成的人都属于那种思想极端保守的,或者对于汉华公司的成功多少有些醋意,抱了一种决不投奔暴发户这样的悲壮心态。

    对于投奔过来的浔自职工,林振华本打算跟他们约法三章,说好汉华公司的规矩与浔自不同,谁敢违反劳动纪律,轻则扣发工资,重则开除。在后世的企业里,这样的规定实在是太普通不过了。

    然而,这样一个想法却被朱铁军给否定掉了。现在林振华在做出什么重大决策之前,都是要与朱铁军、梁广平等人商量一下的,他觉得这些老人们考虑问题要比他全面得多。关于前浔自职工的管理问题,林振华自然也要向朱铁军请教。结果,他刚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就遭到了朱铁军的批判。

    朱铁军道:“小林,你的想法,我完全理解。没错,管理企业就应当这样,没有严格的纪律,哪能管好企业?可是你想过没有,浔自的这些职工抛弃公职加入到你汉华公司来,他们本身就带着疑虑。如果你再搞这样的约法三章,他们还敢来吗?除非你不想要这300人了,否则,这个约法三章,还是先不要拿出来的好。”

    林振华道:“如果我没有这个约法三章,回头他们到了汉华公司之后,吊儿郎当,不服从管理,我拿什么来约束他们呢?”

    朱铁军笑着问道:“小林,你现在的汉华公司,有这样的情况吗?”

    林振华想了想,说道:“这倒没有,好像我在公司还挺有权威的。”

    “对呀,你是怎么做到的?”

    林振华又想了想,道:“我总结了一下,大概是有两条吧。一条是我给了大家希望,让他们觉得有奔头,从而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二是对于不听话的人,我给他们调整到了辅助岗位上,收入比其他人差一大截,这一手谁都怕。”

    朱铁军点头道:“这就对了,你在原来的汉华公司能够做到的事情,现在规模扩大了,有什么做不到的?我替你出个主意,你可以成立一个服务大队,任务是给公司做一些辅助工作。谁如果不听话,你就让他去服务大队上班,只有工资,没有奖金,这样吊上几个月,你看他老实不老实。”

    林振华竖起大拇指道:“高,太君实在是高啊。”

    朱铁军斥道:“你小子别拍马屁,国家把这么大一个厂子都交给你了,你如果管理不好,完成不了出口任务,我看你怎么向轻化厅交代。”

    林振华当然知道,自己能够得到这样大的扶持力度,原因都在于五叶风扇的出口创汇,所以他是无论如何也不能在这个问题上掉链子的。在解决了浔自职工身份的问题之后,他便全力以赴地投入了风扇的生产之中。

    轻化厅为了支持汉华公司的出口业务,提前支付了1000万元的出口补贴,并且在原材料供应上大开绿灯。林振华把收到的这第一笔出口补贴全部投入了扩大再生产。

    随着对浔自的兼并逐渐完成,林振华把电风扇的生产全部迁到了浔阳。原来在丰华的设备和人员全部都过来了,一批全新的机床设备也纷纷到位,汉华公司又建起了两条新的生产线,从而形成了年产100万台电风扇的生产能力。

    汉华公司在广交会上签的出口合同虽然有100万台之多,但这些风扇并非都是在本年度之内交货的,今年林振华只需要生产出50万台五叶风扇就可以了。除了海外市场之外,林振华也同样没有放弃国内市场,他留出了50万台风扇的生产能力,用来主打国内几大城市的市场,这个市场的容量,也是非常庞大的。

    五叶风扇在海外热销的信息,对于睡莲牌风扇在国内市场的销售也起到了促进作用,熊立军、兰武峰、褚红阳等人在上海、南京、武汉的市场上都把这条消息当成炒作的话题。在林振华的策划下,几个地方的晚报都用极大的篇幅报道了汉华公司扬威广交会的事迹,从而把“汉华”和“睡莲”这两个概念传达到了千家万户。

    从初夏到深秋,汉华公司的新厂区里没有一刻宁静,工人们以三班倒的方式,开满负荷,没日没夜地生产着电风扇。载重四吨的大卡车穿梭一般地往返于汉华公司与火车站、码头之间,把原材料拉进厂区,把成品风扇送上火车、轮船。

    浔阳市临近长江的优势在这个时候就充分地发挥出来了,在夏季的丰水期,5000吨的驳船队可以从长江口一直上溯到浔阳。汉华公司的五叶风扇就通过这些驳船先运输到上海港,然后再装上远洋货轮,漂洋过海,远赴欧美各国。

    1982年在忙忙碌碌中度过了,忙并快乐着的林振华,与他的工友们送别了冬天里的最后一场雪,迎接着又一个充满希望的新年。

    许多年以后,浔阳人还会记得,那一年除夕,汉华公司放的焰火,是有史以来最灿烂的一回。

    (第一部完)

    160春雨绵绵

    160春雨绵绵

    1983年初,浔阳,春雨绵绵。

    一辆墨绿色的北京吉普划开地面上浅浅的积水,开进浔阳市公安局的大院,停在办公楼前,林振华带着汉华公司负责生产的副经理郎冬跳下车来,走进大楼。

    在过去的大半年时间里,林振华成功地消化了原来浔自的资产,在出色完成出口和国内市场销售两项任务的同时,也建立起了一支精干的生产、销售、管理团队。82年全年,公司的销售利润达到了4000多万元人民币,出口创汇达到了2000多万美元,成为江南省轻工系统一颗冉冉升起的明星。

    在这半年时间里,原来的浔自,也就是今天的汉华实业公司厂区里的面貌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四幢职工宿舍已经竣工,另外四幢楼的地基正在开挖,预计到年底之前也可以竣工入住了。林振华第一次到浔自时看到的满眼菜地已经不复存在,不过家家户户散养的鸡鸭依然还是有的,林振华也懒得去割这些资本主义尾巴了。

    原来浔自的职工,已经有九成以上加入了汉华公司,余下不足一成的职工,经过轻化厅的协调,陆续调到了其他工厂,继续捧他们的国营饭碗去了。现在在汉华公司的厂区里,完全没有外人居住了,浔阳自行车厂这个曾经光荣的名字,正在浔阳人的记忆中渐渐远去,代之而起的是另外一个正在创造光荣的名字:汉华实业。

    林振华手里有了大笔的资金,又有了属于自己的地盘,便开始大张旗鼓的进行基本建设。一批批新的机器设备从全国各地运到了浔阳,有一些甚至是来自于异域的德国、日本、美国等地。林振华趁着时下大家都不关注地产价值的时期,通过浔阳市政府协调,从周围的农民手里又征购了近1000亩的土地,划进汉华公司的厂区里,十几幢车间正在那片土地上兴建,准备容纳汉华公司的其他生产业务。

    82年还有一件非常可喜的事情,那就是杨欣终于如愿以偿地考入南都大学新成立的政治经济学系,学习企业管理专业,胸前也戴上了她渴望已久的白校徽。

    对于杨欣考上南都大学一事,林振华、杨欣以及杨春山夫妇的心情在高兴之外,还多少有些差别。

    林振华对此觉得十分遗憾,他一直希望杨欣能够考上更好的学校,到北京或者上海这样的大城市去读书,开一开眼界。在他想来,南都不过是一个内地的中型城市而已,文化氛围是远远不及京沪的。他觉得,杨欣没能考得更好的原因,在于他自己。如果高考前的那段时间他不是忙于整合浔自以及组织五叶风扇出口,那么完全可以抽出更多的时间来指导杨欣。

    杨欣对于自己考上南都大学十分满意,这也是她理想中的目标。她并不想去北京、上海读书。她已经去过北京了,对大城市没有什么神秘感。她想呆在南都,以便于经常能够与林振华见面。有小姐妹警告过她,丈夫丈夫,就是一丈之内的夫,如果离得太远了,就不好说 (:

    ) ( 工业霸主 http://www.xshubao22.com/1/1978/ )

小技巧:按 Ctrl+D 快速保存当前章节页面至浏览器收藏夹。

新第二书包网每天更新数千本热门小说,请记住我们的网址http://www.xshubao22.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