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帝国 第 95 部分阅读

文 / 未知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点击/收藏到桌面
    双方就将要合作的项目上,开展了亲切友好的会谈。当最终协议达成以后,环亚和水木两边,将会在通信技术,机械动力,材料科学,数字机床,国际金融,大型矿业设备,地质科学等等多方面学科,进行广泛的研究合作。

    虽然在这些合作项目当中,很多科目,环亚科研所的研究成果,都比目前水木大学的要先进。但是由于水木大学源源不断的师资力量,和大量廉价的高学历人才方面,不是环亚科研所能够比拟的。所以双方将会在互补性上,做出最为广泛的合作。

    毕竟,环亚的科技力量就算是再扩大,再深入,在人力成本上面的弱势,是无论如何都不可能和水木大学竞争的。环亚聘请的人员,需要支付高额的工资,在尖端科学家方面,环亚的付出还有所回报,但在中层和底层技术人才上面,又怎么能和大学这样有着无限低成本的半个科研机构相比呢?

    拿个最为简单的对比就很能说明这样的问题。如果一个水木大学的毕业生,在水木大学里面学习搞研究的时候,环亚一个月能支付他五十块钱,那绝对是任何水木大学在校生都拒绝不了的诱惑。为了这五十块钱,他能每天仅仅睡四个小时的觉,而把其他大部分时间用来搞研究。

    但如果他毕业了,环亚想要请他,一个月五百的工资,那都还拴不住这样高材生的心,只要他认为在环亚工作不满意,随时随地可以跳槽。并且,五百块一个月的工资,他每天需要工作的时间仅仅会是八个小时。但他的实际作用,和在学校当中搞研究,并没有太大的区别。最大的区别,可能仅仅是在学校的时候没有毕业证,而在成为环亚的科研人员后,他有那么一个成本价绝对不到五块钱的毕业证。

    一百倍的薪资差距,就算是刘东这样的土豪,那也不可能看不到。而且再过几年,或者十几年,一百倍的差距还要扩大。在后世,像水木大学这样的大学出来的高材生,就算才毕业,你要是年薪拿不到十万,那都是相当失败的。

    在这么大的人力成本差距下,刘东当然得把学校这么一个廉价劳动力市场抓得稳稳的。乘着现在其他公司没有回过神来的时候,大肆圈地,只要环亚能够在全国范围内,把国内的高校抓牢,那么未来环亚的科研能力,就算在全世界范围内,那也是有一席之地的。

    和水木大学签订了协议之后,就代表在国内最大的一个学校堡垒,被环亚给攻破了。剩下的,只要是按部就班,和那些学校的领导人,签订和水木大学差不多,或者是差一些的协议,基本上就算把产学研的架子给拉起来了。

    而刘东对产学研将要合作的大学数目,初步定在十个左右。而十个大学,基本上已经足够满足刘东未来五年当中,在国内的科技需求。不但五年当中,就算是十年当中,环亚在国内的项目,都能保持相当靠前的优势地位。而付出的,仅仅是最开始每个大学都将投资的三千万人民币。

    对于那些大学来说,三千万人民币绝对是一个天文数目,在教育还没有产业化的时候,国家教育部都没有那么富裕,别说每个学校三千万的投资,就算是全部学校三千万的投资,那都得要了教育部的老命。

    而刘东这十个学校三千万,总共三亿人民币的投资,也不是当唐僧肉的。他的要求是在十个学校当中,都要建立起一个国家级的科研实验室。这十个科研实验室,就将会是刘东以后以工业设备进攻国外企业的拳头力量。

    三个亿的人民币投资,对于现在的刘东简直就是九牛一毛。要知道,仅仅是在京城的环亚实验室,刘东就拨给了五亿美元。而且那还是几年前的事情了,到现在,五亿美元让那些家伙用,才用了一点点,三个亿的人民币,实在算不上多大的作用。

    只要是成功的商人,都明白一个道理,只有流动起来的资金,才能快速的为自己赚取更多的钱,放在银行里面的资金,最终都会变得一文不值。

    第三百七十三章给大伯交底

    做为第一个接受和环亚合作搞产学研的高等学府,水木大学在教育界引起了相当大的轰动。虽然这个时代的通讯,远远没有二十年后发达,没有网络,至少目前的网络应用还仅仅局限于电子邮件的情况下,手机也是奢侈品,但这么大的消息,传播速度依旧迅猛。

    在后世,可能三千万人民币的投资,引起不了太大的轰动,任何一个稍微有些实力的地级市房地产商,都有比这个还要多的资产,就更别说在十年后网络烧钱的时代,五百美元不少,一亿美元不嫌多。

    但现在是什么年代?八七年,八七年的下半年,在全国范围内,能有千万人民币规模的私人企业,都屈指可数的年代。三千万人民币,实在是一个非常庞大的数字。而且这三千万人民币,环亚的要求仅仅是建立一个国家级的科研所。

    别看挂着国家级的头衔,但在这个年月,想要搞个国家级的头衔是非常容易的,别说三千万,就算是三百万,都可以搞一个小型的,尖端性国家级科研所。

    当其他的大学领导听到这个消息以后,第一个反应就是,水木大学走狗屎运了。第二个反应就是,为什么环亚不和自己的大学谈关于产学研的问题?别说三千万,就算是三百万,都能解决很多问题。

    咱们大学现在什么都缺,就是不缺高素质的人才,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有能力完成各种各样的任务。水木大学不就是名气大一些么?咱们也不差啊?凭什么你水木大学吃肉,我们这些大学连汤都没有喝到?这可是三千万人民币啊!咱们啥时候这么富裕过?

    别说一个国家级的科研机构,省着点用,十个国家级的科研机构我们都能建立起来。只要教育部敢批,我们就敢建。这样的想法,出现在大多数有实力的学校领导者的脑海里面。尤其是那几个和水木大学相差不大的大学,就更是跳脚了,三千万就让你们水木给吃了,凭什么?论级别,咱们都是一样的,论起师资力量来,我们也差不了多少,凭什么是你水木大学扭扭捏捏才答应下来,而我们这些热烈欢迎的却连汤都喝不上,没道理嘛!

    刘东这个始作俑者,根本就没有想到,事情的发展方向,完全出乎了他的意料。因为就在和水木大学签订协议以后,环亚公司在京城分部的电话,就响个不停。这其中,有前一段时间因为广告影响,想要找工作来的,但更多的,居然是现如今国内的各大高校的来电。

    他们当然没有明确的说什么一定要参加产学研的话题,但他们却对建立国家级科研机构,表示了很浓厚的兴趣。如果仅仅是这样也就算了,反正刘东早就打算在国内建立起一个广泛意义上的产学研联盟,能拉来更多有实力的学校,对他来说也是有好处的。

    但是,刘东却没有想到,其他的大学居然相当的性急,不但打电话,还向教育部施压。说什么好处不能都让水木大学给占了,大家都是一个妈生的,凭什么要不平等对待?如果说教育部这边还好打发一些,但来自国务院的传话,就不是那么容易打发了。

    可能很多人都不了解,国内的这些大学,尤其是非常有影响力的大学,不但是教育部在垂直管辖,就连国务院那边,也有管理的权利,也就是说,像水木这样的大学,头上不仅仅只有一个弱势的教育部当自己的大佬,他还能联系到国务院。

    当刘东还在为接下来该如何让其他大学就范而苦恼的时候,其他的大学居然直接就向上面施压,要求获得同等待遇。对于国内政治上问题处理能力不强的刘东,也就只有求到自己大伯的头上。他好歹在中央部委里面待了那么多年,如何处理这方方面面的问题,比自己这个菜鸟拿手多了。

    刘长征在自己的办公室里面,又一次的见了刘东,看到刘东那苦恼的样子,刘长征笑道:“怎么?自己搞出这么大的局面,却不知道该怎么收场了?叫你搞大动作,你居然就搞起了这么大的动作,现在就连副总理,也在向我询问,说环亚公司既然有志于建立起庞大的产学研计划,那就不能仅仅让一个水木大学牵连进来,那样范围太小了。虽然搞试点需要谨慎,但也不能谨慎过头,好歹是别人外国人的成熟理论,适当的放宽一些条件,也不是不好商量的嘛。”

    “大伯,我看他们不是看到产学研的好处,而是看到我们环亚的钱了。要是我们环亚公司不出钱,你看他们的态度会像现在这样么?”听到就连副总理也在给那些大学递话,刘东真不知道该高兴,还是该惶恐。

    “你明白就好,谁教你们环亚那么大方。三千万人民币,就搞一个国家级的科研机构,而且还仅仅是给一个学校,别的学校岂会不眼红?水木虽然大,但也不是一手遮天,其他的大学也不差,当然心理不平衡了。别看现在仅仅是副总理和我讨论这个事情,要再过几天你们环亚还没什么动静,我想就是总理来谈这个事情了。我说你小子,要早把这个给钱的计划说出来,压根就不用我们家出面,那些大学自己就能把所有问题都解决了。”刘长征有些郁闷的说到。

    要说自家老爷子答应刘东能够动用家族的政治力量,原本是个好事情。但就因为刘东的大手笔,家族在政治力量上的帮忙,根本就没有起到原本计划当中的效果。别人家的孩子,巴不得能够动用更多的家族资源。

    但老三家的孩子,居然在不动用家族力量的情况下,都可以把事情办得漂漂亮亮,这就让他完全没有存在感。计委这边的力量动不动用,对于刘东环亚来说,都没有什么太大的损失。这让原本想向刘东展示一下实力的刘长征,觉得一拳打在了棉花上。

    刘东听出了自己大伯那话里有些悻悻的意思,但他也没想到,国内这些大学,居然就那么积极。于是,有些不好意思的说到:“我们之前不就说了么,要投资一些钱,来改善我们环亚的科研环境。正好我们环亚在京城的研究所里面还有那么一些钱,放在那里也是浪费,干脆拿出来一点,不但能够解决钱闲置的问题,还能够让我们的科研力量,更加强大。这都是产学研计划当中应有的事情,所以也就没有细说。”

    “那你说说,这产学研搞下来,你们准备投资多少钱?要仅仅是三千万解决一个水木大学,那可不够,上面都打了招呼了,既然你们环亚有这么好的条件,就要多帮帮国内的教育事业。国家的钱不宽裕,就需要你们这样的爱国人士来帮忙。我看你这次要出大血才行。国内那么多的高校,你也不能厚此薄彼,至少京城大学,你们也得照顾照顾,好歹是我的母校,电话都打到我这了,你也不能让你大伯没面子吧?”刘长征开口说到。

    刘东这下终于明白,原来关系到钱的问题上,国内的工作效率,那绝对是百分之一万的有效。这才几天啊?居然就有人拐弯抹角的直接找到自己大伯这了,别小看学校,学校的公关能力也不差啊。要知道最开始和水木大学谈的时候,王副校长连自己是哪里人都不知道。

    既然大伯都这样问了,刘东也得给大伯透个低,让他好交差,于是,刘东开口说到:“我们的这个产学研计划,涉及到的科目相当的广泛,主要集中在电子工业,重工业,矿业资源,能源行业等等需要大投入的项目当中。所以,仅仅只有一个水木大学,还吞不下所有的肥肉。我们公司先期的计划,就是拿出三个亿的人民币,用于国内的产学研项目上面。而具体下来,我们公司大概会找十个大学来参与到这些项目当中,所以除了水木大学之外,还会有九个大学的合作名额。如果这产学研的效果达到我们公司的预期目标,增加投入,也不是不可能的。”

    “你小子这胃口不小啊,十个大学,三亿资金,等过个五年十年,你们公司在国内的根基,那就完全牢靠了。就算是那些国企,也比不上你们。你这计划,和老爷子说过没有?”对于刘东的大气魄,刘长征也不是看到一次两次了,所以拿出三亿人民币的投资,对于他来说,并不觉得有多么的不可思议。

    别人不知道刘东到底有多少钱,他这个当大伯的人会不知道?别看刘东在国内一下就投资了二十亿美元,好像已经多得不可思议了,但刘东在国外的钱,那还有不少,就拿他之前才成立的环亚矿业,单单就这么一个公司,那就是实打实的十个亿美元的投资。

    而且听刘东说,他们公司在日本那边,还有几十亿美元的投资,这么多钱,拿出三亿人民币来,对环亚来说,根本就算不上什么大事。

    第三百七十四章摧枯拉朽的姿态

    可以这么说,如果刘家以外的大部分人,认为刘东在国内的二十亿美金投资,是把大部分的资金撤回到国内。那么像刘长征这样的刘家二代掌舵人来说,他更加知道,刘东在国内的二十亿美金投资虽然多,但仅仅占据刘东资金总量的一小部分。

    明白刘东的金融能力有多庞大的他,就更加明白,刘东拿出这三亿人民币,是多么的微不足道。但就是这三亿人民币,如果利用得好,那么刘家,或者说是刘东的环亚公司,在国内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之内,都有着自己坚定的盟友。

    这些盟友,可能看起来力量是很弱小。那些大学,虽然讲政治,但更多的时候,是政治的边缘人,虽然他们在学术界有着非同凡响的影响力,但在真正的政治面前,却不是那么有利。可是,虽然这些人看起来很弱小,但纠结在一起,却不是一股小势力。想想那些未来将在国内政治版图上占据更多份额的学校毕业生,还有那些科学界有影响力的人摇旗呐喊。

    刘东的产学研计划真要实施得非常透彻,并且几年十几年的时间里面坚定不移的行动,那么在未来,环亚在国内就有了广泛的基础人群。

    要知道,即便是现在,国内的政治人员,都开始讲起了学历,还有年轻化。这样的大趋势下,等到更加年轻一辈的人进入社会,成绩会更加凸显。

    而大学这么一个地方,培养的又是未来的精英,他们在各行各业当中,都会具备相当大的话语权。而在他们重要的大学生涯当中,会接触到无数关于环亚的信息,建立起一个良好的环亚印象,那么未来,他们会不自觉的会对环亚抱有好感。

    而这还是最外围的人,如果是那些实际受到环亚利益影响的人,就会建立起一个谁要是和环亚过不去,谁就是和自己过不去的概念,那么,到时候就算有人想要对付环亚,也会有人自觉的反抗。在他们眼里,环亚的利益就是自己的利益,环亚的利益受到损害,岂不就是自己的利益受到损害?为了自己的利益,他们也会做些什么。

    所以,对于刘东搞产学研,刘长征是乐见其成的。虽然他和老爷子的思路,都是从政治上出发,但不可否认,这个思路是极其正确的。在后世,像三井三星这些国外的大型财团,就是用这样的做法,潜移默化当中,就让很多人为他们的利益而奔波。

    后世那些砖家叫兽怎么来的?大部分都是以这样的形式来的。虽然刘东最开始的目的,的确是想要把产学研弄成环亚以后科技实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任何事物,都不会是单纯的出现,都会有着牵扯很多的利益纠葛。

    正是看到了政治上的好处,刘长征才会问刘东,这个事情有没有仔细的给老爷子说。

    “没有,老爷子那里,我并没有说得太详细。反正这事儿又不是一时半会儿就能见到成效的。让老爷子知道,又得牵扯他的精力,现在的老爷子,是需要修养。具体的事情,还是我们这些人办了好,老爷子的身体越好,我们刘家就会越太平。”刘东开口说到。

    听到刘东这话,刘长征心中一惊,却觉得有个模模糊糊的概念被刘东说了出来。于是,刘长征不动声色的问到:“你这老爷子的身体越好,我们刘家就会越太平的话,是怎么想到的?”

    原本就是随口一说,但没想到自己的大伯会对这句话产生很大的兴趣,于是刘东就解释到:“虽然目前来说,我们刘家的发展情况十分良好,但是,这样的情况都是建立在老爷子还在的时候,就像大伯你一样,虽然马上就要上位了,但根基却不是那么牢靠。如果老爷子的身体有问题了,那么我们刘家,肯定不会像现在这样发展良好,什么稀奇古怪的事情,都有可能出现。”

    刘东这话,也不是开玩笑,这样的情况,基本上就是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各个大的政治家族必须重视的东西。说实话,在后世华夏,九十年代的政治走向,其实就是在看各家的老爷子活得长不长久。

    越是活得长久的老爷子,他们家的政治地位也就越是稳固。即便是他们老爷子当年,并没有多么出众的政绩,但做为现存的元勋,那意义都不是一般的大。

    刘家前世,在这方面吃的亏,就是一个最好的证明。前世老爷子在世的时候,就算刘家站错了队,只要老爷子还在,那刘家的形势仅仅是非常不好,核心力量还是在的。但老爷子一走,什么乱七八糟的事情都出来了,别说大伯这样的二代掌门人,自己老爸当年,也是没少受罪。

    别说核心力量,就算是外围力量也没了,三代更是没有一个有政治前途的。从这点就可以看出,老爷子熬得越久,就是对刘家最大的支持,即便是老爷子什么事儿都不做。只要是他还活着,那就是胜利。

    有着切身体会的刘东,自然是能把这事情看得明白。但即便是没有切身体会的刘长征,听到刘东这样的说法,也不得不去想一些问题。原本还打算问刘东一些关于产学研更加具体东西的刘长征,这时也没了性质。

    他之前虽然有考虑到老爷子身体的问题,但毕竟没有想得那么专业,但现在刘东这么一提,他却不得不重视起来。说到底,刘长征比起刘东来,多了一份责任,刘长征是刘家二代的掌舵人,他更加得考虑关于刘家未来出路的问题。而刘东却仅仅需要考虑一下关于公司的问题就行了。

    没了谈性的刘长征,随便弄了个理由,把刘东打发出去。而刘东也不知道因为自己的话,触动了自己大伯最为敏感的神经,进而让刘家的发展路线,变得更加的顺畅。

    刘东在回到公司以后,就宣布立刻和那些大学的代表谈判,关于产学研推广的事宜。学校那边积极推动,甚至不惜让副总理都来做说客,刘东这边自然不能落后,反正这计划是早就拟定好的,环亚需要人才,各种各样的人才,而各大高校,恰好能够满足他的要求。既然这样,在双方都非常急迫的情况下,一个涉及到十个国家级科研机构建设,和十所大学联合搞产学研的会议,就在京城环亚的公司里面,开始详细的谈了起来。

    对于任何一所高校来说,三千万的投资,绝对是不能抵挡的诱惑。虽然这三千万的投资,环亚有着明确的用途,而校方根本就不能插手,他们不能用这三千万人民币当中任何一分钱,来改善自己办公室的环境,也不能用一分钱来建造属于学校的教学楼,抑或者是集资房。

    但是,三千万人民币的投资,总是放到学校里面的。只要有这一点,就足够了。就算不能改善自己的生活环境,但在三千万人民币的影响下,他们肯定会得到一些好处。所以,在水木大学已经签订了协议以后,其他的大学都十分的急迫。

    要知道,环亚公司可没有大方到在全国范围内,每一个大学都展开这样的产学研项目,而仅仅只有十所大学能够得到这样的机会。十所大学,看起来是蛮多。但在水木大学已经拔得头筹的情况下,只剩下九所大学能够得到这样的待遇。

    而全国有名的高校,可不仅仅只有十所,虽然有些大学有着很明显的优势,但这些有着明显优势的重点大学,也不止十所。要从那么多的高校当中,杀出一条血路来,可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万一这次没有分到这块肥肉,天知道以后会在什么时候,再有这样的机会?

    最为主要的是,如果让别的大学抢占了这样的先机,而自己的大学没有任何做为,那么再过几年,有着三千万投资项目的推动下,原本相差不多的大学,肯定会拉开差距。教育的本质,可不就是拿钱来堆么?

    别人得到了,相应的自己就会衰弱。在这个教育部都紧巴巴过日子的时候,三千万能发展起多大的优势,任何一个大学的领导人,用屁股都能想到。

    如果说在水木大学没有签订协议之前,还有人对产学研这个模式由外资来进行有着忧虑,还会矜持得不想答应。但在水木大学和环亚签订合约以后,就没有谁会傻到矜持下去。

    别人水木都开始吃肉了,我们凭什么还要守着一些不合时宜的规矩?难道真要看着水木大学和自己的大学拉开越来越大的差距才能醒悟?这不科学嘛!

    所以,在水木带头的情况下,只要是有实力的大学,都想要在这产学研计划当中,分上一杯羹。甚至于把这产学研项目,拉到了政治的高度,有些非常积极的大学,甚至还喊出了“谁和产学研过不去,全校师生就和他过不去”的口号。

    在这样的情况下,刘东在国内实行的产学研计划,以摧枯拉朽的姿态,在各大高校里面掀起了轩然大波。

    第三百七十五章浪费不起的时间

    在金钱的刺激下,十所高等院校很快就选了出来。而环亚这边,也如约的和那些入选的学校,签订了长期的产学研合作协议。有了这个协议,那些学校就可以理直气壮的拿到三千万人民币,用于建设国家级的科研机构。

    在把人才招聘和产学研项目弄好以后,时间已经快要到八八年的一月份了。原本以为要开工的那些实业基地,由于各种原因,直到现在还仅仅是把地皮给圈了起来。

    对于这样的情况,刘东也万分无奈,这几个月大家都连轴转得跟骆驼一样,压根就抽不出人手去监督工地开工的事情。没有刘东这边的人去,建设方也不敢随意的就把基地给弄起来。万一刘东他们不满意,岂不是做无用功?

    所以,最开始想着要弄的六个机械厂,一个晶圆厂,还有一个基于移动通信技术的高科技工业园区,直到现在都还在规划设计当中。而现在其他的事情都忙完了,也就该弄工厂的事情了。

    于是,还没有休息两天的陈志豪几个项目负责人,又被刘东给拉到了环亚京城分公司里面来开会。

    小会议室里面,刘东坐在主位上开口到:“各位同志们辛苦了,这段时间的确是把大家累得不轻,要过年了,本来是该让大家轻松一下,可惜,咱们公司这次摊子铺得太大,新招来的人手虽然充足,但他们还得学习一段时间才能顶用。所以,我也就只有把大家又找来,把应该处理的事情先处理完了再说。”

    “工厂地基动工的事情,我们是不是可以放缓一些,等到开了年以后再开始做。要是现在就强压下去,虽然会节约一些时间,但做不了两个月,我们就得给他们放假过年,这样一来一去,反而很麻烦。”陈志豪说到。

    “等开了年以后就晚了,依照我们公司现在工程的进度,等到开了年之后一口气做完,方便是方便,但实在浪费时间,我们宁愿麻烦一些,也不宁愿浪费时间。你想想,如果现在就开工,那么在这两个月的时间内,我们新招收回来的那些人,锻炼两个月以后,也差不多可以用了。到时候,我们就可以抽调一部分人出来做别的事情,但如果等到开了年再动工,一来一回,至少就是四个月的时间,这损失该有多大?咱们现在缺的不是人,而是时间。早点把人锻炼好,我们也能轻松一些,日本那边也需要有人去盯着,香港那边现在还是任大道一个人顶着,林家兄弟他们现在还在苏联待着,时间不等人啊!”刘东说到。

    如果说之前制约环亚快速扩张的最主要原因就是人才紧缺,想要找一两个能堪大用的人都很难。但在央视广告的影响力下面,这个制约环亚发展最主要的瓶颈已经突破了。以环亚现在的能力,只要能快速的把那些新人锻炼好,适应了环亚的工作要求,那么同时开动几个方面的工作,都是毫无压力。

    如果在这个时候,因为要过年这样的小事情,就把工厂建设那边的事情拖到年后再开工,那样差不多会浪费四个月的时间。四个月的时间看起来很少,但对于环亚来说,已经是很长的时间了。环亚成立到现在,总共才有多少四个月,要就这样白白浪费,刘东会心疼死的。

    而且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刘东并不能在大家面前讲出来,那就是八八年的物价上涨的速度,极度的坑爹。最近中央新出台的政策,就是关于物价浮动方面的。别人不知道这个政策会造成什么样的破坏力,刘东这个过来人哪里能不知道?

    无论是什么方面的生产生活资料,在八八年的时候,都是一个劲的往上窜,国企方面对于这个物价敏感度还不高,因为他们是价格双轨制的受益者,但刘东这个所谓的外资,可没有这么好的条件。

    要是今年就开始动工,那么那些建设材料就可以先就把合同定下来。就算明年物价怎么波动,和他的关系都不大,但如果明年开始才动工,那个时候想要找一个价格稳定的货源都不是那么容易,打个比方说,如果现在刘东那个大计划当中,基建部分需要动用五个亿人民币来完成,那么明年才签订合同,保底都需要六点五个亿人民币才能完成建设规划。

    仅仅四个月的时间,这物价上涨就要多一点五个亿人民币,即便刘东再有钱,那也不能这么慷慨。他赚钱虽然容易,但也不能白白的浪费在这政策上面吧?

    所以,刘东宁愿因为过年的事情,到时候放假麻烦一些,也不宁愿因为物价上涨,而白白的损失金钱和时间。新招收过来的人需要好好的锻炼才能成材,早磨合就早上岗。

    虽然在明年到后年这段时间之内,国外都没有什么大事需要刘东的环亚公司去掺合,但能早一天把国内的实业基础打好,就早一天的准备时间。等到八九年的时候,苏联那边就有大的收获等着刘东去捞,要是那个时候还没有把国内的基础打好,刘东又怎么能放心的过去?

    别说四个月的时间他浪费不起,就算是一个月的时间浪费,他都心疼死了。

    “既然这样,那就开工吧。顺带的也锻炼一下我们新进的员工。虽然他们之前在岗位上的表现非常不错,但能否适应我们环亚公司的工作,还是一个问题。有了这两个月的时间,应该能够检验出一些问题。对了,老板,工程那边的工程队,是你在联系的,既然要早点开工,你就不能闲着咯。我们这些人把管理人员分配好,你就去联系做工程的那些人,同时进行,节省时间。”既然刘东明确要早日开工,陈志豪自然不会唱反调,反正对他来说,早点开工和晚点开工都没什么太大的区别。

    “那就这样说定了,我去联系做工程的,争取在一年之内,也就是在八九年之前,把基础的建设搞好,然后在八九年中旬,就开始试生产,九零年左右,就有能够量产的产品拿得出手。时间可能有些紧,关于科技方面的东西,崔晓明你那边要加快速度,那些大学也不能让他们闲着。拿了我的钱,就得快点给我办事。”统一了思想以后,刘东开始布置起任务来。

    这些任务,算是一个小范围的三年计划,仅仅限于大陆的工作,并不影响海外的公司运营。

    听到刘东点自己的名,崔晓明开口到:“老板,你就放心吧。我们环亚研究所,这几年也不是白白浪费资金的。虽然可以拿得出手的项目还不是很多,但个个都是拳头产品,就算是在国际市场上,也有一定的优势。如果再加上国内的廉价成本来算,海外很多老牌企业,都不一定有我们的优势。”

    “有你这句话就行了,咱们那六个机械厂当中的数控机床厂,有没有现成的产品可以弄出来?以我的估计,以后数控机床这个产业,会非常有市场,如果我们现在就能拿出一些初级的产品,那么就能打破国内数控机床产业链薄弱的现状。”刘东发问到。

    “数控机床这块,我也无能为力,虽然香港那边的ic厂,可以解决一部分的问题,但不论是国内,还是苏联那边弄过来的资料,数控机床这块的研究,都没多少,我们基本上算是在白手起家,想要那么快就有我们自己的成品出来,实在是太难了。如果产学研搞得不错,那么我们自己的拳头产品,我有信心在九三年之前,拿出来。但在这之前,就真不行。老板你自己也是搞技术的,这技术上的问题,你应该了解的啊?”崔晓明苦恼的说到。

    刘东之前在南巡首长面前,弄了六家大型机械厂的项目出来,这其中,有两家机械厂是为环亚其他工厂做配套设施的,技术含量可能没那么高,但是却非常有必要。

    而另外四家机械厂,就不是那么容易弄了。一个数控机床厂,一个机械动力厂(主要是搞发动机的),一个大型海上钻井平台设备制造厂,还有一个就是远洋运输船厂。

    这四家机械厂当中,远洋运输船厂,有着现成的技术储备,即便是没有,国内的造船厂也有不少,算不上多么的难,虽然技术可能和国外先进技术有些差距,但这个远洋运输船厂,原本就是打算给自己用的,技术差一些没关系,只要能慢慢变好就成。

    以后环亚矿业的海洋运输业,就会用造船厂出的船来运输。所以这个造船厂,基本上算是自给自足的一个厂。

    机械动力厂,也就是发动机厂,刘东从苏联弄回来的那些专家里面,就有这方面的人才,现在已经出了几样不错的成品,销路是不成问题的。

    第三百七十六章必须加快工程进度

    海上钻井平台机械设备制造厂,也没有多少技术困难,前两年刘东依靠列夫捷特,在苏联可是拿到了全套的设备,虽然这个技术并不是运用于海上钻井平台的,但以这个技术为基础,再开展海上钻井平台的研究工作,会十分省力,如果研究速度加快,可能明年,也就是八八年就能拿出不错的产品。

    可单单就是这个数控机床厂,是个难题。虽然刘东在美国那边收购了这么一家工厂,但那个工厂规模并不是很大,技术资料也不全面,虽然可以生产出现阶段最为先进的五轴联动加工中心,但那是依靠美国发达的设备和现成的零部件,才完成的。说白了,就相当于一个贴牌组装工厂。自身的技术实力,并不强大。

    而国内和苏联那边,对于这玩意的研究连国际三流都算不上,所以数控机床,对刘东来说,是一个比晶圆厂项目还要困难的项目。

    不了解现代工业发展历程的人,不会知道数控机床在未来会有多大的舞台,可刘东却非常了解。虽然前世他并不是搞这一块的,他仅仅是搞得最为基础的材料科学。但是做为一个工业人,数控机床应用的范围有多广,他闭着眼睛都能说出来。

    说句不太好听的话,工业设备的精度,以后不会靠着什么八级工来保证,只要有数控机床,就算是一个初级工,都能加工厂非常合乎精密部件的产品。

    一个八级工的培养需要多少年?一个初级工的培养又需要多久?最重要的是,八级工不仅仅是需要时间就能量产的东西,还需要工人有很强的悟性和水平,就算你花再多的钱,能够培养出来的八级工都不会得到保证。但有了数控机床,就算你仅仅培养出一个初级工,也能按时的,保证质量的完成任务。这就是未来工业的发展方向,不是以人来定论,而是以机器。

    所以,就算目前刘东搞数控机床可谓是一穷二白,除了有钱的一点优势之外,别的什么都没有,刘东也必须把这个产业搞起来,就算是不为了赚钱,那也得搞。没有数控机床,就没有未来的尖端精密设备,华夏会因为这个问题,吃多少亏,简直是不可想象。

    “有困难也要上,就算现在我们没有任何的技术优势,我们也得把数控机床给搞起来。产学研那边,我们可以把这个大课题给扔过去,不论是搞电子的,还是搞机械的,都可以拉进来。反正现在有十所大学都和我们公司在合作,五年搞不出来,我们就用十年来搞,十年搞不出来,我们就用十五年来搞。总之一句话,数控机床即便是再困难,我们也得把他啃下来。”刘东严肃的说到。

    听到刘东这话,崔晓明说到:“只要你不怕浪费时间,搞数控机床我是没有意见的。这东西,至少在五年之内,不会有太大的发展,毕竟不论是华夏,还是苏联,关于这方面的东西,底子都太薄。如果以后有机会去日本、德国、美国挖人,那我们的速度就会快一些。”

    “这个问题我记下来了,我会给日本那边打招呼,虽然日本人我不太喜欢,但是他们这数控机床,确实做得不错。能挖人就挖,早一点把这个项目给搞出来,我们也会早一些拉进和国外的差距。”对于刘东来说,挖人那点钱他还不看在眼里,他在意的是工程的进度。如果能花一亿美金把这进度加快五年,他绝对不会吝啬出钱。

    反正用不了几年,日本那边就要收网了,以环亚现在在日本的投资来看,收网的时候拿回一百亿美元,绝对不是什么天方夜谭。日本那迷失的十年,可不是随便说说的,美国人既然下刀子那么狠,刘东也不能手软。

    等到这个短会开完,环亚大陆部分产业未来三年内的大方向,算是拟定好了,剩下的,就需要刘东他们这些管理层,一个个去实现目标。

    做为环亚主管产学研部分的崔晓明,接下来的几年里面,工作可不是那么轻松。要说之前他在京城环亚研究所里面工作就好像度假一样,那么未来几年,他就会体会到地狱模式是怎么开启的。无数个项目需要他来引导开发,无数的课题需要他来牵头钻研。

    原本在环亚当中存在感不强的崔晓明,未来绝对会是环亚在大陆公司当中曝光率最高的一个。就连陈志豪这个总经理,都不一定比他的曝光率高。毕竟,陈志豪还要管着香港那边的事业,根本就不可能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到大陆来。

    加快工程建设进度这个提法既然是刘东提出来的,刘东自然是不能当甩手掌柜。所以,在开完会以后,刘东就立马联系了赵建铭。

    由于晶圆厂的建设遥遥无期,原本打算八个工程同时开启的刘东,现在仅仅是能开启七个工程。七个工程,每一个工程都不是同一家工程公司做的,要说这是个麻烦事情,但由于有了赵建铭的协调,所以刘东只要是把赵建铭这边的事情打理好,七个工程同时开工就没有太大的问题。

    原本赵建铭现在应该还在乡下调研,刘东还以为很难联系到他。结果没想到一个电话打过去,他现在居然在四九城里面。于是,刘东啥话都不多说,直接就开着车去见赵建铭。

    到了地头,就看见赵建铭穿着现如今挺时髦的西装,在门口等着他。

    刘东把车停好以后,就对着赵建铭问到:“你不是应该还在乡下么?怎么这个时候在四九城?是不是知道我要找你,你就特意的赶回来了?”

    “去你的,你又不是妞,我那么在乎你干嘛。这不来跑部钱进么?市里面带上我,也方便一些,所以,我就被他们拉回来了,还好是今天找我,要过两天,等事儿办完了,你就巴巴的跑到我们县里面去找我吧。”听到刘东的调侃,赵建铭没好气的说到。

    “原来是跑部来了,你还真成了法宝了,你们市里,可没少拉着你到京城来啊。”听到赵建铭这个时候在四九城的原因是跑步,刘东就失去了打听 (:

    ) ( 资源帝国 http://www.xshubao22.com/2/2320/ )

小技巧:按 Ctrl+D 快速保存当前章节页面至浏览器收藏夹。

新第二书包网每天更新数千本热门小说,请记住我们的网址http://www.xshubao22.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