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门 第 15 部分阅读

文 / 未知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点击/收藏到桌面
    并总结出苏联改革失败的根由,然后防微杜渐地写出一系列东西来,作为回到国内之后的理论性著作,提交给中央?”

    叶开点了点头,“自然是有这个意思的。但是重点不是在这里,我觉得首先要搞清楚,苏联人搞的改革,跟我们的改革完全是两码事儿,苏联人的改革为什么把国家越改越穷,而我们国内则是另一种情况,这些是要区别对待说清楚的。”

    “你的意思就是说,我们跟他们不一样,不能因为他们的失败,就质疑我们的改革事业,对吧?”叶子平问道。

    “差不多就是这个意思了,措辞方面你是专家,你懂的。”叶开点头赞同道。

    叶开的思路是很清楚的,这一次过来,不仅要实现自己的经济目标,同时也要实现为父亲叶子平造势的政治目标。

    一个月的时间,足以让叶子平深入了解清楚苏联的现状,并写出一系列深刻的反思苏联式改革的文章来,而这些文章之后的一个总结性结论,将会给叶子平的文章划上一个完美的句号,那就是苏联解体的必然性。

    一个月后,当叶子平带着这些成果回到国内之后,他将会迎来仕途上的第一次强势崛起。

    “既然有人可以利用东欧剧变,利用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名义,来质疑方和同志推动的改革开放事业,那么我们为什么不可以利用将苏联式改革和国内的改革事业区分开对待,坚定不移地推动国内的改革开放呢?况且,这将为方和同志带来一个很好的进攻理由。”叶开点到为止,并没有把话都说出来。

    这一次老叶家出了如此大力,叶子平将为国内的改革事业扫清理论上的障碍,而叶老爷子在中枢则推动取消中顾委,将压在江成同志头上的“婆婆”们给请走,双管齐下,就不信不能达成目标,将叶子平成功地推出来,成为老叶家二代领路人。

    如今的情况很清楚,只要说通了江成同志和方和同志,再有老叶家的力量推动,想要将叶子平放到地方上出任一个大省的封疆大吏,完全是没有问题的。

    而叶开也清楚地知道,接下来的十年,将是经济建设飞速发展的十年,两个任期当中只要积攒够了足够的政绩,叶子平的入常将会是无法抵挡的。

    即便是十年之后,叶子平也不过才五十岁而已。

    而现今的目标,叶开给叶子平已经订好了,就是中政局委员、明珠市委书记。

    当然了,要拿下这个位置有点儿难度,但是叶开很清楚,随着方和同志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之后,卷土重来已经是不可抵挡的事情,那么现任明珠市委书记的洪正同志,将会毫无疑义地进入国务院出任副总理。

    明珠市委书记的位置,与其便宜了别人,不如装入自己老爸的囊中更好。

    作为继南方经济特区之后,国家倾注力量兴建的又一个重点项目,在明珠市出政绩的概率,几乎已经达到百分之一百了。

    第八十三章我们还要推他一把

    来到莫斯科的这半个月里面,叶子平和叶开这父子两个,一刻也没有闲着。

    儿子的绸缪,给了叶子平很大的启发,这一次他带过来的访问团成员骨干,基本上都是他在宣传部的班底,笔杆子过硬,对于理论方面的认识也很深刻,叶开的想法很容易得到贯彻,并且围绕他的主题思想写出一系列文章来。

    事实上对于改革开放的前前后后,叶子平都有过比较系统的研究,此时在苏联经历了亲身体会,自然能够做出一个比较明显的对比。

    事实上,叶子平现在已经发现,苏联所面临的危机远比外人所观察到的更加严重。

    今年一月中旬的时候,苏联最高苏维埃通过了两项决议:一是定于3月17日举行全民公决,以决定是否保留联盟;二是公决的问题和答案分别是,“您认为必须保留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作为能够保证任何民族公民人权和自由平等的主权共和国联邦吗?”“是”或“不是”。

    结果现在已经出来了,3月17日的投票显示绝大多数的公民都赞成保留联盟,但是戈尔巴乔夫却没有采取任何保留联盟的措施,全民公决之后,分离趋势继续增长,俄罗斯通过了在俄境内设立总统职务的决定,苏联共产党的支持率此时已经跌至12%左右。

    苏联国内的危机已经不再仅仅是经济危机的问题,政治危机也已经达到十分危险的地步,戈尔巴乔夫的设想充满了幻想和不实际,妄图依靠市场经济来获得西方国家的援助,只能是以失败而告终的。

    有感于此,叶子平对于总结苏联改革经验教训的想法更加浓烈,尤其是重点总结了目前苏联面临严重危机的根源,比如说苏共放弃对国家的领导权,对西方抱有幻想,不彻底的经济改革,方向错误的政治体制改革等等,这些观点在他的文章中均有非常明确的体现。

    虽然叶子平尚未结束对苏联的访问,可是他的一部分文章,已经陆续发回了国内。

    叶老爷子看到了儿子的文章之后,沉吟良久,然后决定将文章原样儿发给了江成同志、方和同志跟楚风同志。

    两天之后,方和同志建议将这一系列文章在中政局内部传阅,这项建议得到了江成同志的首肯,楚风同志也没有表示反对。

    叶子平的文章在中政局内部引起了激烈的讨论,虽然存在较大的争议,但是叶子平从苏联改革的前前后后来寻找目前苏联处于困境的根源问题,并与国内改革事业进行了对比,这样的做法还是得到了大部分同志的首肯。

    又过了三天之后,中政局建议将文章传阅范围扩大到副厅局级干部以上,并建议相关单位对苏联改革进程进行详细研究分析,对叶子平同志的文章客观性进行验证。

    叶子平的系列文章,在广大干部中引起了震动。

    中央对于改革开放的成果,一直是处于揭过不谈的状态,尤其是保守势力大涨之后,大有完全否定改革开放成果的意思,但是在大部分干部群众心中,肯定是不愿意开倒车的,虽然近年来的一些贪腐现象让大家感到深恶痛绝,但是要说回到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那个时代去,还真没有多少人愿意赞同,就算是当今的领导层也没有几个人愿意那么干。

    十年的惨痛教训,血淋淋的记忆,实在是令人深深畏惧。

    即便是保守势力中的人大谈意识形态斗争,却也只是以此来打击对手而已。

    不过叶子平的动作,还是引起了某些人的反弹。

    宣传部的何云部长,怎么也没有想到叶子平被弄到国外,也会搞出这么大的动静来,很明显现在经过他这么一搞,不但没有起到弱化叶子平影响的作用,反倒是让他有了一种如鱼得水的感觉,直接进入到上至高层下到中级干部的视野之中了。

    “让叶子平去苏联,这是一招臭棋啊!”陈立方得知此事之后,却是气得直摇头,心说何云考虑事情实在是有些简单化了,你派他去苏联,还不如派他去美国呢!至少让他接受一下资本主义的熏陶,也不会比现在造成的后果更加糟糕,让人感到难以收拾。

    “现在的情况很明显了,老叶家打算将叶子平推出到前台来。”陈昭武皱着眉头对陈立方说道,“我估摸着,叶相乾的意思,大概是要将叶子平送进中政局去。”

    “怎么可能?”陈立方轻蔑地说道,“叶相乾的胃口未免也太大了,难道父子俩还想在中政局会师不成?!”

    “那也难说。”陈昭武却摇了摇头道,“叶相乾的年纪也大了,这一届干完了,肯定是要退下去的,以此为条件扶持叶子平进中政局,也是顺理成章。”

    “若是这样的话,还真有可能。”陈立方摸着自己的下巴,眨巴了眨巴眼睛,不过他的心里面也有一些怀疑,怀疑叶相乾真的甘心退下去,毕竟以叶相乾的年纪和身体状况来看,再坚持一届的问题也不是很大。

    叶子平不过才四十岁而已,进入中政局也只能是属于小字辈儿,若是没有叶相乾的继续扶持,很难想象他能够在普遍年纪超过了六十五岁的中政局委员中获得足够的话语权。

    年龄小,在有的时候是固然是优势,但是在重资格重阅历的中政局中,肯定是劣势,除非叶子平能够获得惊人的政绩来证明他自己,但是,这有可能吗?

    陈立方觉得,叶子平在宣传部的时候都没有打开局面,就算是去苏联折腾出这么一系列文章,进入了大佬们的视野,也未必就有本事闯进壁垒森严的中政局,并且站稳脚跟。

    “假如老叶家真的打算扶持叶子平入局,我们是不是要阻挠一下?”陈昭武问道。

    “为什么要阻挠呢?我们还要推他一把!”陈立方却笑着说道,“四十岁的中政局委员,除了当靶子之外,还有其他的作用吗?”

    若叶子平真的进了中政局,那么年轻的人物,就像是白马群中混进了一匹黑马,肯定会遭到同僚们的一致排斥的。

    到时候根本就不用老陈家动手,估计早就被人群起而攻之了。

    “还是大哥你想得深远。”陈昭武笑着赞同道。

    第八十四章利益交换

    “推子平进中政局?”二老爷子听了这件事情之后,有些意外。

    叶老爷子跟他谈起这件事情的时候,显得智珠在握,令二老爷子感到这件事情似乎已经有了眉目,否则他不大可能将这件事情拿出来说。

    “阻力不会太大,至少江成同志那里不会反对,其他三名常委中也没有表示异议。”叶老爷子最近一直在活动这件事情,“估计中政局委员中的四分之三以上都会赞同这项议案。”

    “老陈家没有提出不同意见?还有楚风同志和方和同志那边儿有什么看法?”二老爷子洞悉其中关键,非常关心地询问道。

    虽然现在是江成同志当家,但是他从地方到中央的时日尚短,并没有完全树立起自己的威信,楚风同志和方和同志的话,绝对可以影响到中政局大部分委员们,如果楚风同志和方和同志赞同此议,叶子平入局的问题就不大,况且,老叶家的影响力也不容小觑。

    “方和同志那边儿,子平已经入了眼。至于楚风那里,我会亲自去说,估计问题也不大。”叶老爷子说道,“至于老陈家那边儿,他们的心思我清楚,并不会在这件事情上制造障碍,相反还会推一把。”

    “他们是想要看笑话吧?”二老爷子冷笑道。

    叶子平的条件是很好的,四十岁的正部级干部虽然年轻,但也不是没有过先例,事实上党内也有不少例子,只不过比较低调而已,但是四十岁的中政局干部可就真的凤毛麟角了,即便是在建国初期也没有几个。

    年龄资历不够,很容易被众人打压,老陈家的意思当然很明显了,一旦叶子平撑不住场面,老叶家的第二代接班人的政治生命,就算是止步于此了。

    “这个问题也是实际存在的,不能不认真考虑。”二老爷子想了想这事儿,深表忧虑。

    双全难敌四手,他对叶子平的未来,还真是有点儿担心。

    “关于这个问题,小开已经有了全盘谋划。”叶老爷子提起自己的孙子,顿时面露得色,显然是老怀大慰。

    “哦?”二老爷子一听,也抖擞起精神来,“小开怎么说?”

    现在一说起叶开,两位老爷子都很有一点儿兴奋的感觉。

    “无非就是区别对待,利益交换嘛。”叶老爷子说道,“帮助方和同志做通江成同志的工作,推动洪正同志入常,再做通楚风同志的工作,取消中顾委,送江成同志一份儿大礼。”

    “这两项工作都不容易啊!”二老爷子一听,顿时就皱起了眉头。

    中政局常委一共就是五个人,正所谓一个萝卜一个坑,洪正同志入常之事,哪里有那么简单?只是洪正同志是方和同志改革事业的积极推进者,如果真能送他入常,方和同志那边儿就好说话了。

    同样,中顾委就是压在江成同志头上的一尊大神,若是将中顾委取消,那么江成同志办起事情来,也会感到顺手很多,此事若能实现,老叶家绝对能够获得他的友谊。

    “说不容易,其实也容易,事在人为嘛。”叶老爷子微笑着说道。

    “大哥已经有了主意?”二老爷子颇感兴趣地问道。

    “小开说了一句话,我觉得非常有道理。”叶老爷子喝了一口茶,悠然自得地说道,“要想入局,先要破局。”

    “话是这么说,但是入手点在哪里?”二老爷子皱着眉头问道,他实在是想不出,这件错综复杂的事情,要从哪里取得突破?

    *********************

    “其实入手点很简单……”叶开喝着红菜汤,对叶子平说道,“将现在的五名常委人数,增加到九名,并且将这个数字给固定下来。”

    “增加常委人数?!”叶子平听了之后,顿感大吃一惊。

    棋从断处生,要想入局,先要破局!

    叶开的手段,就是先来搅局,让一潭死水的中政局产生变化,如此一来,委员们都想要入常,必然会产生利益纠葛,需要寻找幕后推手,则变局就产生了。

    “唯有产生变局,才能让你入局成为顺理成章之事,否则的话,四十岁的中政局委员,确实是有点儿骇人听闻了。”叶开侃侃而谈道,“而且我们的目标,是力推你担任明珠市委书记职务!”

    “咝……”叶子平就算是生于政治世家,早已经养成了喜怒不形于色的本事,此时听了儿子的谋划之后,也不由得倒吸了一口冷气。

    叶开的策划,实在是一环套一环,太过惊人了。

    而且他的胃口,也确实太大了一些,竟然开始觊觎起全国第一重要直辖市的市委书记来了!

    要知道,如今中政局委员共有17人,候补委员1人,常委五人,如果说一下子将常委增加为9人的话,那么中政局委员人数肯定要相应地增加一些,增加6人左右,才符合这个比例。

    这么大的变动,肯定会引起各方势力的角逐,如果仅仅是为了推动叶子平入局,就造出这么大的声势来,确实是有点儿大手笔了,难怪令叶子平感到咋舌。

    叶开运筹帷幄之中,身在苏联,心在大内,竟然在下一盘好大好大的棋!

    “即便是我能够顺利入局,而洪正同志得以入常,也未必就能够保证我接任明珠市委书记的职务,瞄着这个位子的人,可是多得很。”叶子平又提出了一个无法忽略的问题。

    “乱中取胜嘛。”叶开笑着用勺子搅动红菜汤,对叶子平说道,“就像是这道传统的莫斯科红菜汤一样,这道菜在我们看起来,工艺其实并不怎么样,材料主要是熟牛肉、牛肉汤、红菜头、葱头、胡萝卜、洋白菜等等,辅料也就是糖、醋精、盐、干辣椒、胡椒粒、牛油、番茄酱、奶油、小茴香等等,但是口感还算不错,最重要的就是里面放的材料够乱,各人的做法都不尽相同,但是两味主料是不可少的,那就是红菜头和牛肉。我们这一次也是如此,只抓最主要的一点,入局和拿下明珠市委书记职务,其他的,尽可以让他们乱抢去嘛。”

    叶子平听了,心中顿时一动,若是如叶开所说,造成如此乱局,老叶家又摆开车马表示对明珠市委书记一职势在必得,而江成同志和方和同志也表示赞成,甚至能够让洪正同志大力推荐自己为接班人的话,这事儿成功的可能性,还是极高的。

    “那就拼一下吧。”叶子平心中意动,喝了口红菜汤,果然觉得味道不错。

    第八十五章该下就要下

    “老叶家人才辈出啊!”方和同志看着陆续拿到手中的叶子平文章,有些感慨地说道。

    以前的时候,方和同志并没有觉得叶子平有多大的能耐,若非是这一次叶子平突然在宣传部发难,跟何云部长公然唱反调,在京中报刊上支持自己,估计方和同志也想不到老叶家还有这么一位后辈。

    此事发生之后,方和同志虽然对叶子平有所印象,但是并没有觉得他就有多么出色,毕竟叶子平也可能只是秉承叶相乾的意志,展现一下老叶家在宣传系统的存在感,顺便表示对自己的支持而已。

    随后叶子平远赴苏联考察访问,这就算是被何云部长给踢出宣传部,坐冷板凳去了,可以想到,等他回来的时候,宣传部里面肯定是没有叶子平的位置了,至于说去哪里任职,倒是难不倒老叶家,可面子上毕竟不大好看。

    只是万万没有想到,叶子平去了苏联之后,竟然搞出了这么大的动作,一系列的文章虽然只是在高级干部中传阅,但是其意义却非常重大,这是在全面地对中苏之间的改革事业进行比较分析,以及区别讨论。

    尤其是对于苏联改革的模式,以及戈尔巴乔夫所犯下的一些重要错误,均有非常直观的体现,也是国内政界第一次有高级干部直接对苏联的改革进程公开发表否定意见。

    但是方和同志也看得很清楚,叶子平否定苏联戈尔巴乔夫式改革的目的,却是为了方便大家将其与国内的改革事业区分开来,通过社会民生问题的不同来证明国内推行的改革开放事业的正确性和先进性。

    说白了,叶子平是坚定地站在了支持继续大力推进国内的改革开放事业的一边儿。

    这所有的一切,怎么能不让急于推动国内改革开放事业的方和同志,感到万分惊喜?

    陪侍在一旁的洪正同志见方和同志脸色欣慰,便也说道,“叶部长的大作,我也一一拜读过了,确实很有新意,也很有内容,以我的看法,应当可以陆续放开传阅范围,适度在党内媒体上刊发。”

    “此事可以考虑,我也在力求推动促成此事。”方和同志点了点头道,“这对于大力推进改革事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光和人打口水官司,没有多大的作为,要么就拿出点儿真材实料来嘛。我觉得,明珠市委可以先走一步,在党报上刊发一部分影响不大的客观性文章出来。”

    洪正同志点了点头,他算是方和同志的铁杆儿支持者,对于此事的落实自然是责无旁贷。

    *********************

    “父亲,对于此事,您有什么看法?”

    京郊清风山庄,云海居内,楚风同志正在跟儿子楚云松聊天儿。

    最近一段儿时间,楚风同志的身体不大好,总是感冒不能痊愈,今天难得天气不错,就在院子里面的躺椅上晒太阳。

    楚风同志听到儿子的话,就动手将盖在腿上的羊毛毯子,向上拉了拉,然后才慢条斯理地回答道,“叶子平的文章,可看性还是比较强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联的问题,身在其中的话,可能就迷失了方向,但是距离太远,也会如雾里看花水中望月一般,不能看得太透。叶子平是搞宣传工作的,对于这方面的功底比较深厚,这一次去苏联,实地走访,对比分析,下足了功夫,这些文章,都是很不错的,尤其是对我们了解和认识苏联改革,分析苏联改革为什么会走入困境,都有很重要的作用。”

    停了一下之后,楚风同志又说道,“叶子平的这一系列文章对于现在的真正意义,不亚于当年那篇《时间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文章的作用。”

    楚云松虽然也觉得叶子平的这一系列文章令人耳目一新,有些振聋发聩的感觉,跟时下流行的那些陈词滥调大不相同,却也没有想到父亲会对叶子平做出如此高的评价。

    “父亲不是对目前的改革进程……有所保留吗?”楚云松这话虽然说得比较委婉,但意思还是很清楚的。

    事实上,在最近两年间,楚风同志倾向于保守势力,被认为是保守势力的总后台,而他也并不讳言对于改革事业中出现的很多问题感到非常忧虑,大有推倒重来的意思。

    楚风同志笑了笑道,“人的立场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以前说的话,也有可能发生变化。我对于改革仅仅是质疑和反思而已,我反对的是看不清方向就盲目前进,如果管理层对于未来的风险能够有充分的认识,做出两手准备,我还是赞成改革的。毕竟,改革者需要相当的勇气,还要面对无数人的非议,方和同志勇于任事,魄力十足,我还是很佩服他的。”

    楚云松听了之后,点了点头,但还是有点儿摸不清父亲的真正意思。

    难道父亲他又打算支持大力推进改革开放事业了?楚云松心中有些狐疑。

    “父亲,我听说,中央有可能会在明年党代会召开之前,裁撤中顾委。”楚云松想到了另外一件跟父亲利益攸关的传言,忍不住便问道。

    “是有这么一回事儿。”楚风同志点了点头,“我对此事是赞成的。”

    “为什么?”楚云松听了,大为不解。

    权利,权利,没有权,哪来的利?他不明白父亲为什么会舍弃中顾委这块儿权利相当重的舞台,那岂不是说他就要完全退下去了?

    “年龄大了,该下就要下。”楚风同志有些感慨地说道,“你看我现在的样子,适合在坚持工作在固定的岗位上吗?我们的很多同志,就是无法树立起正确的权利观,所以才会晚节不保,犯下懊悔终生的错误。如今我的脑子还清醒,自然要做出这一步选择的。”

    楚云松听了,心中触动颇多,心想如果父亲也完全退下去的话,这国内的政局,又会发生怎么样的变化呢?

    明年的党代会,看起来又是风起云涌,关系到无数人命运走向的重要一届啊!

    第八十六章黑海造船厂

    “这就是航空母舰?!”钟离妤亲眼看到还在船坞中的“瓦良格号”的时候,眼神中充满了震撼。

    “是的,这就是苏联所建造的有史以来最强大的航空母舰瓦良格号,不过苏联人不管它们叫航空母舰,而是叫作载机巡洋舰。”叶开盯着不远处尚未完工的“瓦良格号”,心里面也不无感触。

    亲眼看到这艘海上霸王的时候,瓦良格号的主体结构实际上已经基本完成了,船体百分之六十多的部分都已经安装到位,现在进行的主要是一些后期设备安装工作,比如说电缆铺设、武器系统装配等等。

    苏联海军自1962年开始建造第一代“莫斯科”级载机巡洋舰(直升机母舰)、1970年开建第二代“基辅”号中型载机巡洋舰(中型航空母舰)之后,于1982年又开始建造第三代1143。5型(现为俄“库兹涅佐夫”号)重型载机巡洋舰。

    1983年初,时任苏联海军总司令的戈尔什科夫元帅提出建造第二艘1143。5型载机巡洋舰的设想,这个计划得到了当时苏联国防部长乌斯基诺夫的支持。

    1985年12月6日,1143。6型“里加”号正式在黑海造船厂动工。

    鉴于“库兹涅佐夫”号的建造和测试经验,经过复杂的计算,滑跃甲板由“库兹涅佐夫号”的12度改进为14度。1143。6型载机巡洋舰1988年11月25日下水,此时舰体主要结构已经完成。

    按苏联国防部最初的计划,“里加”号本应为1143。5型的2号舰,但苏联海军认为此时舰载电子设备已经有了新的发展,应当对原有设计进行改进。

    1986年6月,1143。6型改进计划获得批准,主要内容是改进雷达系统:以最新型“福鲁姆”对空警戒雷达取代“库兹涅佐夫”号的“火星—贸易风”相控阵雷达,同时1143。6型对其它电子设备也进行了大幅度改进,相比1143。5型各项改进累计超过150处。

    但正因为更新计划而使建造比预定工期拖延了9个月。1990年7月,“里加”号正式更名为“瓦良格”号。

    按道理说,瓦良格号现在应该已经建成服役了,可惜的是苏联经济近年来陷入困境,尤其是在今年海湾战争爆发之后,油价暴跌回原来的位置,这对苏联的石油出口造成了致命打击,整个苏联的对外贸易陷入了不可救药的地步,资金枯竭,怎么可能在航母这种烧钱的东西上继续投入?

    因为这些原因,瓦良格号的承建者,乌克兰的黑海造船厂只能是先把船放在那里,通过承接一些民用大型船只的建造任务,来维持造船厂的运作。

    “想要这艘船投入使用,至少还要投入5亿美金左右,但是现在苏联政府没钱了。”陪同叶开他们参观的乌克兰人如此说道,脸上也有一些遗憾。

    叶开对这艘航母很感兴趣,还在乌克兰人的带领下,上到平台去转了一圈儿。

    钢铁巨兽!钟离妤站在航母的甲板上,脑海中就不由自出地出现了这个名词儿。

    “你说,我把它买下来如何?”叶开突然对钟离妤说道。

    “啊?!”钟离妤听了,顿时愕然。

    “说说而已嘛,不用那么紧张,买下来我也养不起。”叶开打了个哈哈道。

    叶开心里面很清楚,如果苏联一旦解体,那么立刻下手购买这艘未完工的航母瓦良格号,才是最佳时机。

    事实上,苏联解体前后几年当中,原加盟共和国的乱象,几乎令人不可想象。

    甚至连手提箱核弹都被私下卖出去几百只,更别提什么普通武器了,就像有一部尼古拉斯凯奇主演的电影《战争之王》里所描述的那样,国际军火贩子一度相当猖獗,只要买家付得起钱,只要是苏联军火库里面有的武器,都能给你搞出来。

    当年的中国商人,拉了一车皮食品日用品去乌克兰,换回来两架飞机的事情,也绝对不是子虚乌有的事情,事实上他所得到的东西要比说出来的更多一些。

    还得等一等啊!叶开恋恋不舍地又看了船坞中的“瓦良格号”一眼,终于和钟离妤一同离开了。

    他这一次来乌克兰,要做的事情真是不少,黑海造船厂是他早就瞄准的一个重要目标。

    他看上的是乌克兰的成熟造船技术,建造万吨级十万吨级巨轮的技术,以及成熟的产业工人。

    如今苏联国内的情况很糟糕,黑海造船厂的情况也非常糟糕,虽然能够凭借民用造船订单来维持生计,但是开工率不到三成,多数工人都处于勉强维持生活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叶开估计自己是可以忽悠一批乌克兰人前往中国淘金的。

    尤其是他来到苏联之后才发现,事实上很多苏联人对于中国并没有多少排斥的心理,甚至很多年纪大一些的老人,还亲热地喊他们“中国同志”。

    显然,由于现在戈尔巴乔夫将苏联国内搞得一团儿糟糕,人民群众对他和现任政府早已怨声载道,更加怀念起当初那个强大的红色苏联,对于同属一个社会主义国家阵营的中国,自然也有很多好感,毕竟当初曾经是“同志加兄弟”,而且中国据说现在发展的不错,大家有的吃有的穿。

    更重要的一点,就是中国人对苏联有诸多怨念,但是苏联人却没有吃中国人的什么亏,所以他们的普通百姓对于中国并没有什么恶感,提起来的时候还觉得有些亲切。

    叶开有打算在明珠市的外围地区,投资建造一个大型的造船厂,先把架子搭起来,慢慢地将黑海造船厂的底子给掏空了,等到时机成熟了,再将瓦良格号给买过来,接着建造。

    不过这么一来的话,叶开就发现,好像自己的钱有点儿不够用了。

    虽然说他上一次转了7亿多美元,可是这笔钱是计划投入香港楼市赚钱的,如今计划突然有了改变,真是让他不知道该如何是好了。

    不过,从黑海造船厂这边儿挖上几千人回国,倒是也用不了多少钱,现在的这些人,只要你答应给他们全家管饱,科学家都愿意跟你走啊!

    第八十七章迈向成功的第一步

    “你怎么对黑海造船厂感兴趣了?我们国内的船舶工业也正值发展时期,没有必要照搬苏联人的,再说了,民用造船技术方面,江南重工等等都是相当不错的。”叶子平听到儿子跟他谈起想要在黑海造船厂挖一些技术人员回去的时候,显然有些诧异。

    这个时期的干部们,对于人才的认识还非常肤浅,完全没有意识到一个完整的技术团队,能够给国内的造船工业带来多么大的影响。

    “国内造得出航母吗?”叶开一句话就把叶子平的话给堵回去了。

    “中国不需要航母,我们不搞霸权主义。”停了好半天,叶子平才说道。

    叶开撇了撇嘴,这种说法都是什么时候的认知了,现在还有这么大的市场。

    一个国家想要走向强大,不可能只通过自立自强就能够达成目标的,到了一定的时候,就必须去走对外扩张的道路,一个国家的崛起,就意味着周边国家的被奴役,虽然现在不流行搞什么殖民地半殖民地了,但是经济侵略却是无处不在。

    适当的时候,完备的武力威慑也是必要的。

    再说了,中国不需要航母吗?仅仅是南海问题,就需要不止一只航母编队才能够解决争端问题,其他的就不说了,美国人的第七舰队可是给中国人造成了长大半个多世纪的麻烦了。

    所谓的中国不需要航母,不过是自欺欺人而已。

    “一名思想成熟的政治家,不应该说出这么幼稚的话来。”叶开也没有好意思给老爸上一上政治课,最后只是这么说了一句。

    和平崛起,真有那么容易?叶开很怀疑这种可能性的存在,几近于零。

    这个世界信奉的是丛林法则,弱肉强食,你不去欺负别人,别人就会来欺负你。

    其实,国内即便是军方,对于航母的作用,认识也是比较浅薄的。

    国内有此考虑,其实跟清末的购舰运动不无关系,当时满清吃够了外国人坚船利炮的亏,咬咬牙,勒紧裤腰带购买了大量最先进的铁甲舰,想要自强一回,结果却完败给东洋鬼子,这事儿一直被引以为耻。

    因为有了这事儿在前头,所以即便是海军方面偶尔想要提一提建造或者购买航空母舰的事情,总会被人斥之为不切实际,好大喜功,时间久了,再也没有人愿意提这事儿了。

    另外还有一些客观原因,随着形势的发展,无论是在进攻还是在防卫方面,航母的作用已经有所下降。

    就以美国海军为例,在二战结束后的一段时期,航母曾成为美国海军实力的象征。

    在八十年代前,小型战舰的火力,主要还是一些短程炮火。但随着远程导弹发展起来,现在的几乎所有的驱逐舰、巡洋舰和攻击潜艇,都配有战斧式导弹。它们攻击目标的距离,已经超过舰载飞机的路程,而且还不用飞行员冒生命危险。

    相比之下,航母的体积大,能耗大,目标也大。

    不仅航母本身的造价惊人,而且为了保护航母,也需要耗费大量资金建立护卫舰队。

    美国海军很多人也认为,应该将拥有一些大型航母的海军,改造成一支拥有很多小型舰只的海军。而且海军建造更多的小型战舰,也可以更好地迷惑对手,搜集情报也更方便。

    由于这种理念的出现,所以在八十年代,中美军事关系走向密切之时,美方曾经“乐见中国制造航母”,也曾多次邀请中国军方领导人前往参观美国的航空母舰。

    中国的海军军官也曾获邀到停泊在香港附近海域的尼米兹号上参观,美国人表示,“你们想看什么都可以。”

    此行让中方人员深受震动,因为他们看到了美国海军的强大实力,登上航母,你就感觉到自己变成了大海的主人。除了航母的规模、武器装备令他们震动、汗颜并羡慕不已以外,航母上的生活设施也令人印象深刻。

    然而,军中高层对于是否建造航母,却深怀顾虑,航母的造价太高了,中国造不起,就算是造出来,连美国人都感到烧钱的后期维护费用和使用费用,中国人承担得起吗?

    如果像苏联那样,跟美国人搞军备竞赛,最后不是生生地把自己的经济给搞垮了?中国人肯定不会上美国人的当,跟他们在一起交流,实在是得多长好几个心眼儿才行。

    叶开想到这些事情,自己也有点儿无所适从,不过他总觉得挖些人回来总是没错儿的,而且造船工业在相当长的一段儿时间内,肯定是能够派的上用场的,自己想要开办造船厂的想法,绝对不是没有道理。

    叶开跟叶子平说这事儿,也不是为了征求他的同意,只不过是认为这事儿由政府官员来说的话,苏联人会觉得比较可信,也会积极配合。

    至少,黑海造船厂的厂长会感到非常高兴,这可是给他解决大困难来了。

    叶子平在了解到儿子的经济实力之后,呆了半天,最后才勉强接受了这个事实,不过他明白之后,就开始积极地操作此事,而黑海造船厂方面也觉得挺兴奋的,这是解决下岗工人再就业的好办法啊!

    最后双方签订了比较正式的何通,三个月内向中国国内输送成熟的技术人员和熟练工人共计三千人,家属问题随后解决。

    因为甩出了这么大的一个包袱,黑海造船厂方面还将一部分不是太敏感的技术资料送了出来,作为报酬,这个叶开倒是很麻利地接受了,不要白不要啊。

    随后的一个星期之内,叶子平和叶开父子俩,有针对性地访问了乌克兰的好几处工业基地,甚至是军方重量级人物,在叶开的美元攻略之下,双方都相谈甚欢,建立了友好的联系。

    叶开为此一共扔出去上百万美金,不过他倒是花得一点儿都不心疼,因为他很清楚,再过一段儿时间,这些投入都会连本带利地收回来的。

    很快就到了月底,整个访问团也该到了回程的时刻了。

    不过,这个时候突然传来了很意外的消息,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要接见叶子平一行。

    第八十八章理想主义者

    “副总统迎接,总统欢送,这接待的规格好像是提高了一格儿啊。”叶开听说了这件事情之后,很是有些诧异。

    不过对于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这个人,叶开了解得并不是很多,虽然后来也有过关于他的一些文章、传记之类的东西出版,但是写在纸上的东西究竟有多少能相信,真还不好说。

    戈尔巴乔夫接见叶子平的时间只有一刻钟左右,毕竟叶子平只是一名享受正部级待遇的副部长,能够得到苏联总统的接见,估计还是因为戈尔巴乔夫了解到,他是叶相乾的儿子,否则的话,人家未必会打理他。

    叶开自然也在被接见的随员之中,他还特意带上了钟离妤,号称是企业家代表,来苏联寻求合作项目的。

    近距离地观察戈尔巴乔夫之后,叶开就发现这人讲话非常有感染力,讲话不带打草稿的,却很轻易地就能够左右谈话的节奏和走向。

    只是很可惜,对于苏联这个沉疴难起的老大帝国而言,所需要的更多的是对于国家的掌控力,并非是政客的夸夸其谈,这一点上戈尔巴乔夫做的并不好。

    直到后来很多年,有人说如果戈尔巴乔夫不改革,苏联至今犹存,他现在仍是苏联的领导人。如此说来,戈尔巴乔夫是苏联改革的最大输家。但这只是理论上的假想,现实的情况并非如此。

    苏联的历史发展证明苏联模式是不成功的,民众要求改革的意愿在赫鲁晓夫时期和勃列日涅夫时期都有,但由于民众没有表达意见的正常途径,他们的愿望并不能成为苏共的政策。危机不断积累,到戈尔巴乔夫上台时,修修补补的改革已经无济于事了。

    已经在老人政治下生活了十几年、在不到3年时间里接连为3位总书记举行国葬的苏联人,迫切盼望出现一位讲话不用讲稿、思维正常、行动方便的领导人,戈尔巴乔夫应运而生。人们对新的、年轻的总书记寄予厚望,希望能尽快改变国家的现状。

    戈尔巴乔夫这些在苏共二十大后成长起来的新一代领导人,也切身感受到苏联体制存在的问题,感受到苏联的发展日益离开了世界的潮流,已被世界新科技革命的大潮抛到了后边,再像勃列日涅夫、契尔年科之流那样回避矛盾和问题、只为保住自己的权势而掌权,是极不负责任、也是极不道德的。

    面对苏联发生的全面而深刻的危机,戈尔巴乔夫只能进行根本改革。

    戈尔巴乔夫开启了苏联政治民主化、经济市场化之路,但他只不过是历史使命不自觉的执行者,走上这条路并非他事先设计好的。

    叶子平的神情比较淡定,毕竟是见多了场面。

    叶开也是一副老神在在的模样儿,东瞧瞧西望望,对周围的一切都很感兴趣的样子。

    钟离妤的心里面就很震动,自己居然见到戈尔巴乔夫了哦,苏联的总统,世界上最有权势的人,真是如同在做梦一般。

    要知道这不可是?(:

    ) ( 官门 http://www.xshubao22.com/2/2335/ )

小技巧:按 Ctrl+D 快速保存当前章节页面至浏览器收藏夹。

新第二书包网每天更新数千本热门小说,请记住我们的网址http://www.xshubao22.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