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点击/收藏到桌面
林墨出奇的有些沉默。大家笑她,她也淡淡的,不生气,不回应,不还嘴。
男生们推举出来的代表是班长仲夏。他很诚恳的说:“江大哥,我这个和你的标准完全没有关系啊,只是第一次见面,特别想和你好好喝一喝。”这就叫欲盖弥彰……
江之寒说,“好,爽快……喝啤酒太涨肚子,我们换一个,可好?”
仲夏说:“都听你的,我舍命陪君子。”
江之寒点头,招手叫来服务员,“给我来两瓶五粮液,再来两个最大的啤酒杯。”
一会儿的功夫,酒和杯子到了。江之寒也不管一桌人带着惊讶的目光,开了瓶盖,咕嘟嘟把一个杯子倒满了白酒,一瓶去了大半。他开了第二瓶,把第二杯也满上,看了看,说:“剩下还有半斤,就留给其它的同学喝。我们俩意思一下。”把酒杯一推,那杯子像安上了滑轮,滑过去,正好停在仲夏面前。
像喝啤酒一样喝白酒?一桌的人还没喝都有些晕。
仲夏是东北来的,酒量大,性格豪爽,专业里数一数二。他把杯子拿到手里,咬了咬牙,说:“江大哥好酒量啊!”
江之寒也不多说,举起杯子向他意思了一下,一仰脖子,
咕嘟嘟……咕嘟嘟……咕嘟嘟
竟然一口气把七八两白酒全倒进肚子里去了。
呼了口气,里面全是酒精的味道。江之寒忽然觉得,倪裳出国带来的那些忧思,似乎一下子去了大半,心里只觉得痛快。
他微微摇了摇头,自顾自的叹息了一声,“感觉真不错啊……”
仲夏怔在那里。虽然已经喝了两瓶啤酒,他自信七八两白酒还是难不住自己,但一口气喝干?这个实在是太过份了些。
江之寒看着他,很诚恳的说:“你慢慢喝,不着急。我只是比较羡慕古人说的大口吃肉,大杯喝酒,所以喝的急了一点。”
仲夏深深的看他一眼,一咬牙,如法炮制的仰脖子喝起来。
咕嘟嘟……咕嘟嘟……咕……
最后二三两,好像卡在喉咙里,胃里翻腾的厉害,像有火在烧。勉强压着,死命喝完了,嘴角溢出一些来。
男生们大力鼓掌。
方虹抿嘴看着林墨,林墨有些幽怨的看了江之寒一眼,江之寒拍了两下掌,“好豪气!”
仲夏脸色发白,他吃力的压住反胃,说:“好酒量!”终忍不住站起来,往洗手间走。
十几分钟后,仲夏重新出现。江之寒已经点了一个热汤,亲自给他盛了一碗,递给他,眼里笑的很温暖,“来,喝碗汤,对胃有好处。”
林墨嗔道:“不喝那么多酒对胃最有好处。”
江之寒也不恼,他朝仲夏笑着说:“林墨常说我是酒鬼,所以酒鬼遇到酒鬼,就像伯牙遇到子期,有知己一样的感觉,是不是?”
仲夏见他笑的真诚,心里倒没有了不快,很诚恳的说:“好酒量,好酒量,今天见识了……有空再喝喝?”
江之寒笑道:“你喝慢酒比较厉害?”
仲夏嗯了一声。
江之寒说:“好,改天约了喝慢酒。”
陈永在一边起哄说:“江大哥,这个标准,我们班长达到了吧?”
江之寒笑道:“就是这个标准,要追我妹妹的,先找仲班长喝酒,喝不过的就不用考虑了……”
大家一阵笑,有男生问,“还有别的么?”
江之寒大概喝醉了,他说:“至少要强壮吧,要能保护女孩子对不对?”
陈永说:“这个怎么测试?”
江之寒说:“这个容易,国足那帮窝囊废不是12分钟要跑3000米吗?我们怎么也要订的标准比他们强些,就12分钟3300米达标吧……”
陈永大叫,“这也太黑了!”大家笑着,一起讨伐了一阵中国国家男子足球队,找到了些同仇敌忾的感觉,感情似乎拉近了不少。
八点钟,林墨发话了,“差不多了吧。”
于是,结账付钱。
服务小姐去了,一会儿的功夫,后面跟着回来了一位,却是大堂的领班,一米七左右的身高,短裙下的小腿匀称笔直,脸上妆浓了些,但不能否认很有些成熟性感。
江之寒愣了愣,这个女人他好像见过,是林老板带着一起吃过饭的。
那领班走到跟前,一俯身,两个半球外的花边露出了一半。她笑着说:“是江总吧?我们见过的。”
江之寒点头,“醉香居。”
领班甜笑道:“江总好记性。不好意思,我才看到你,竟然让你坐在外面吃,真是太不好意思了。”
江之寒说:“庄……小姐是吧……你太客气了。生意很红火,这里面你功劳很大啊!”
庄小姐笑的很开心,递过来一张纸,说:“你签单就行。林总说他要办几张特别贵宾卡,等到办好了,再给你送一张来。”
结过帐,一行人出了清风阁,按照原来安排的要去K歌。
江之寒停住脚步,看了看林墨,“我晚上还有一些事情要处理,就不和你们去了。玩的开心一些!”不顾大家的抗议,挥了挥手,转身走进夜色里。
古丽丽半开玩笑的说:“江大哥好不给面子哦……”,抬头看了眼林墨的脸色,把后半句咽了回去。
(多谢支持!)
第三卷过去时现在时502思宜的收购计划
502思宜的收购计划
青州机场。
江之寒站在候机厅接人的地方。看看手表,已经晚点快一个小时了。抬起头,里面走出来一群人,伍思宜红色的皮装在人群中像烧火云一样显眼。
江之寒迎上去,接过她拉着的小箱子,问道:“先吃饭?”
伍思宜点头。
江之寒说:“岭南人家?”
伍思宜一笑,“客随主便。”
这一次到青州来出差,伍思宜打电话让江之寒来接机,有些不寻常。这两年到青州来,她可从没叫江之寒来接过她,不过江之寒并没有在意。
半个多小时后,两个人已经坐在岭南人家的小包厢里,伍思宜喜欢这里的木瓜海鲜和清溪鲫鱼,江之寒是记得的。
伍思宜笑吟吟的喝了口饮料,“先说私事,还是先说公事?”
江之寒一愣,“都行啊!”
伍思宜眨眨眼,“还是吃完饭先说公事吧,免得说了私事影响你的心情,不好好和我谈工作。”
江之寒心里跳了跳,看着女孩儿没说话。
伍思宜靠在软软的椅背上。说:“上次回去试着做了一次木瓜海鲜,今天正好再尝尝我学的是不是正宗?”她有这个本事,在餐馆里吃了一道菜回家就能想办法把它模仿做出来。
既然不能说私事又不能说公事,只好说些八卦趣闻,很快的吃过中饭,便去了江之寒的办公室。
坐下来,伍思宜从包里拿出两份文件,递给江之寒。江之寒翻开来,看了大约十来分钟。
合上文件夹,他说:“有点意思……”
伍思宜交给他的东西出乎意料,是两份收购的评估文件。
第一份收购是羊城的一个杂志社。这个叫晚风的出版社下面有两份报纸和两份杂志出版。说起晚风的前身,其实是宣传部下面的一个国有出版机关。后来承包出去以后,几年的时间慢慢蜕变成一个私营的出版单位。晚风下面的报纸,一份是羊城当地发行,另一份在省内和南部三四个省都有发行,销量还不错。两份杂志都是在全国范围内发行的,销量算是中等吧。因为地处改革开放的前沿,羊城的出版业起步比较早,所以晚风本身还是有一定的实力,特别是相关的人才储备相当不错。
这两年来,羊城本地的报纸竞争很激烈,晚风下面的羊城都市报面临国有的日报,半国有的晚报,和最近进入市场的晨报的激烈竞争。在争夺顾客群上面,日报和都市报没什么直接的冲突,前者基本上是公家出钱订购,没有几个个人吃饱了没事会出钱去买。以前都市报的主要竞争对手是晚报。自从晨报进入市场以后,各种促销和广告动作力度很大,而且把都市报当作头一个超越的靶子。从两强竞争到三国演义转换以后,晚风上上下下的人都感到很大的压力。
都市报有一个最受欢迎的栏目,叫做热点跟踪,通常反映的问题关注的事件都是老百姓身边的事,向来是报纸的王牌,也为报社赢得了敢说真话的好形象。编辑部对于这个栏目是又爱又怕,怕的当然是触及一些敏感的话题。所以关于这个栏目的审核一向很严格,选择的话题,文章的措辞,某些事件事前的请示都不敢马虎。谁也不曾想到,九月份有一周的社会调查系列报告文章最近被揪了出来,被认为是跨过了红色警戒线,触了地雷。负责这几期栏目审核的副总编辑在事发前就离职,不知去了哪里。
最开始的时候,宣传部的口谕是深刻检讨,罚款,加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过了一周多,调子忽然变了,处罚力度加大到无限期的停刊整顿。直到最终调查结果出炉。
晚风当然不是没有关系网,但上上下下跑了一圈,居然都碰了铁壁,眼看着这个无限期的整改真的变成了无限期,有一个投资人撤出了,不想在里面再浪费时间和金钱。晚风的老总引咎辞职,却解决不了问题。出版社现在有上百号的人,又是私营单位,月底都嗷嗷待哺等着拿工资回家吃饭。
晚风余下的几个投资人和管理层碰头的结果,一致认为整个事件充满着阴谋的味道。从主管副总编辑事发前辞职到宣传部的口风忽然转变,看起来有黑手在后面操纵,而据说背景深厚又行事不太遵循行规的晨报是最大的嫌疑犯。可是,就算核实了是他们捣的鬼,南风也不能扑过去咬人一口,斗的还得是手里的钱,和背后的权。
总而言之,晚风最后定了调子,想把名下的报纸杂志人员机构一股脑的转卖掉,谁有能量接手,指不定手眼通天,明天就能恢复营业。因为晨报和晚报都在南风挖人,已经有几个资深编辑跳槽。晚风就急着在队伍还没全散掉前赶快变卖了,还能讨个好的价钱。如果长期建立起来的核心队伍全散掉了,就靠几个授权的出版刊物号,是卖不了什么好价钱的。
伍思宜的父亲在羊城宣传部有一个关系,她知道这件事情的始末因果以后,便有些动心。伍思宜打的主意,就是把都市报整个放弃掉,虽然这个报纸是晚风现在主要的赢利点。他父亲的朋友说。如果放弃掉都市报这一块儿,再换个手,改头换面,开张营业不是什么难事,这倒进一步的支持了所谓阴谋论的观点。
伍思宜想要的是晚风手下这帮人,和他们的经验专业技能。在羊城的报纸中,她看的最多的就是都市报,当然不是因为它的热点跟踪,而是它的娱乐版和副刊是最对她的胃口的。伍思宜提出一个建议,把晚风接收过来重组,申请发行两份报纸和一份杂志,一份报纸是综合体育报纸,一份是纯粹的娱乐八卦报纸,而杂志则是走生活时尚的路子。
在评估书里,伍思宜提出一个观点:内地现在的报纸杂志虽有改变,但还没有脱离当年国有发行时的影子,一个个都拿着架势正统的不得了。参考她经常阅读的香港杂志,伍思宜认为内地最缺乏的就是纯娱乐性质的报纸杂志,而她想要进入的体育,时装,电视电影娱乐八卦这几个领域,是最典型的不谈国事,不太会有犯禁的风险。伍思宜预测说。娱乐的年代最终会到来,而政府对这方面不会有太多的管制,正是出版业里面最容易出彩最不容易被规范最有利可图的一块阵地。而羊城的相关人才储备,在全国都是领先的,把晚风全部接手过来,比白手起家要便利便宜了无数倍,正是最好的进入契机。
江之寒抬起头,笑道:“做个娱乐八卦的报纸,一个时尚潮流的杂志,倒是和你一向的爱好很贴切。”
伍思宜说:“这就是我的理想啊……现在公司下面那些业务,我也可以勉强处理一些。但都不是兴趣所在,不能让我热血沸腾……”
江之寒笑笑,心里已经有些动了。对伍思宜,江之寒一向隐隐的有些愧疚的感情,总是想着怎么能补偿她。如果办一个报纸杂志是她一直都想的,一直都喜欢的东西,就算小亏一点他也不会太在意,虽然他现在对这一行完全是睁眼一抹黑。
伍思宜继续诱惑他,“你也有福利啊……想想看,我们办这个全体育周刊的报纸,以后可以把第一版的主编社论留给你,你要想骂国足,想要吹捧你的国米,阿森纳,巴萨皇马,或者是巴西队,都由你,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想怎么骂就怎么骂,想怎么肉麻就怎么肉麻……”
江之寒摸了摸下巴,这个福利听起来倒真是诱人极了……
江之寒说:“这一行,我可是完全没有经验……”
伍思宜抿嘴一笑,“交给我,你就不用担心这个了……”
江之寒扬扬眉毛,“需要我做什么?”
伍思宜打个响指,很有点小太妹的味道,“Money……需要些前期的投资盘活,后期的投资支持啊……”
江之寒点头,“好,给我一个详细的财务计划。能力范围之内的,我全力支持。”
伍思宜带着几分惊喜,“真的?!”
江之寒看到她开心的样子,心里忽然觉得很温暖,“你妈是什么意见?”
伍思宜扁扁嘴,“她最近忙着她的汽车销售,对我这个没兴趣。你要出钱,她断然是不会拒绝的!”
对江之寒来说。伍思宜的第二个收购计划更能吸引他的兴趣。
收购的对象是一家制衣代工厂,不过他们的衣服不是人穿的,而是给洋娃娃穿的。这家厂的规模相当的大,日本和美国最大的两个洋娃娃系列在亚洲地区销售的全部产品和美洲地区销售的一半产品都是由他们提供的衣服加工业务。
(多谢支持!)
第三卷过去时现在时503公事与私事
503公事与私事
这家代工厂最近遇到了烦。他们替美国那家大公司生产的衣服。被鉴定含某种对儿童,尤其是五岁以下儿童有害元素超标百分之三百七十五,被美国政府相关部门要求召回全部产品,洋娃娃销售公司还面临可能的消费者法律诉讼,因为有三个儿童出现严重的身体不适症状。
事发的时候,恰巧工厂最新的一批货到港。美国公司扣下了所有的货,不仅没有付款,还扬言要状告加工厂,负担部分召回和法律诉讼的经济损失。
这件事情当中,制衣代工厂其实是很冤枉的一方。他们通过香港一家很大的贸易公司承接的美国玩具公司的代加工合同,而香港公司在转发美方产品要求的中文版本时,并没有在衣服材料的相关标准上给出任何要求。所以说,代工厂是严格按照合同交付产品,责任并不在它们那一方。
但现实社会中,事情并不是那么简单。代工厂现在面临严峻的挑战:美国公司拒付货款,导致他们的现金流动遭遇到很大的困难。现在有消息传出来说,因为这个纰漏日本公司也在考虑是否使用继续他们的产品。
虽然他们并不是真正的责任方,但一向通过外贸公司和美日公司打交道,工厂内部缺乏对外沟通的渠道,主要的精力都放在生产上面。代工厂是竹山一对夫妻白手起家一手建立起来的,他们胆识眼光努力都无可挑剔。但在应付这件事上却显出眼界的不足,有些不知所措。工厂规模虽大,百分之九十六的生意却都压在这两家大公司上,承担的风险也很大。失去一个客户,就倒掉了半壁江山;失去第二个,就意味着彻底完蛋。
因为这个缘故,两夫妻有把公司卖掉套现,再重起炉灶的想法,而伍思宜认为这是一个绝好的买低的时机。
在伍思宜的初步计划中,她准备接手公司,手里就有了全套的设备,工人,和十年积累下来的在业界的名声和经验。由于姑姑的缘故,伍思宜在香港很有些来往。她计划着在香港走法律途径,起诉那家外贸公司,让它们承担应该承担的责任,同时派人直接去美国和日本同玩具公司谈判,把事情的来龙去脉交代清楚,她相信这两个公司的生意是可以挽回的。
从更长远的角度考虑,伍思宜受江之寒的影响,认为代加工会是一个长期的投资回报率比较高的投入,而她姑姑在香港的朋友恰好有做服装设计的。伍思宜在计划书里写道,玩具娃娃销售到世界不同地区的产品,通常在服饰上会有一些差别,来迎合当地的审美观。她认为这是一个增加产品附加值的极好途径,如果能够把在香港的服装设计室资源和代工厂的资源想办法结合起来,不仅帮忙加工。也承接一部分设计工作,前景应该会更加光明,利润率也能够显著提高。
伍思宜的这个收购建议,很合江之寒的胃口。买低是他最中意的一个策略。当某些公司有暂时性的困难,但长远来说仍然具备独特的资源或者是竞争优势的时候,恰好是进入的最好时机。而制衣代工厂所处的行业,正是江之寒规划中重点投资的几个产业之一。初看起来,确实是一个极好的契机。
江之寒看着女孩儿,心里难免有不少感慨。伍思宜以前喜欢说自己是个胸无大志,好逸恶劳的人,不想成天忙碌着,只要能享受生活就好。但和自己在一起的时候,她努力的学习吸收股票投资方面的知识,为了能在事业上对自己有所帮助。后来母亲的生意出了问题,她又毅然辞去优渥而相对轻松的银行工作,南下羊城,担起经营的重担。
终于有这么一天,伍思宜在经商的路上更加主动积极,找到了自己想要做的,也开始闪现她的天赋,江之寒又怎能不为她感到高兴呢?
看着伍思宜。江之寒赞道:“你的消息还挺灵通的……”
伍思宜嫣然一笑,“这是我的优点哦,朋友交的比较多,提供消息的渠道还蛮畅通!”
江之寒说:“好吧,他们给你提供消息,我给你提供资金,希望你,思宜,能够成功!”
谈完了私事,就轮到公事了。对这一部分,江之寒更忐忑不安一些。思宜主动的郑重其事的找自己谈私事,是多久以前的事了?
自从分手以后,两人的关系中断了好一段时间,天南地北连电话也没有一个。上天保佑,伍思宜终于肯回到生活里,重做那个红颜知己的角色。自那以后,伍思宜在江之寒面前就少了些以前的温柔迎合,更多的是嬉笑讽刺,好像真的不把他当作外人,有时候也让江之寒很是头痛。
伍思宜开口说:“倪裳出国了……”
江之寒看着她,静静等待下文。
伍思宜说:“她出国之前,我们曾经通过一个很长很长的电话,大概有三个小时吧……”看着江之寒,“有些话,我本来是想和你讲讲的,但想着也许会违了她的意愿,也就算了。”
喝了口水,伍思宜似乎漫不经心的说:“我最近和茵姐联系挺多的。汽车销售那边的事儿,她很重视。现在亲自在抓。升任常务副总以后,我看她魄力更足了。”
江之寒点头。
伍思宜说:“前不久香港秋冬季时装展览,我去看了几场,还帮她挑了几件衣服,所以私事上也常和她打电话。”
深深看了眼江之寒,她说:“我这一两个月大概和她通过八九次电话吧……每次问起你,你都不在身边,很多时候是吃饭的时候……”
江之寒皱眉说:“我工作也很忙……”
伍思宜说:“小墨这丫头和我也常打电话。我问起来,听说几个星期都见不到你,小丫头虽然没明说,也很有些不开心呢……”
江之寒垂下眼睑,沉默。
伍思宜叹了口气,“之寒,有些事情,按理是你的私事,怎么都轮不到我来管。但我的脾气你是知道一二的,狗咬耗子的事,做的不是一回两回了。她们也许有些顾虑,害怕你不高兴,有些话想说却不敢说,我可没那么多顾虑!”
江之寒抬起头来,看着女孩儿。
伍思宜说:“倪裳妈妈去世了,我知道你很难过。我们都一样。也许……你感受更深一些。倪裳出国了,我想……我们都有些失落。但是,之寒,身边的人,总要照顾吧?”
江之寒冷然道:“我没有吗?”
伍思宜毫不退让的迎着他的眼光,“茵姐刚刚毕业,就担起常务副总的担子,工作更忙,责任更大,正是需要关心支持的时候。就算林墨,是你妹妹吧。第一次离开家门到外地读书,父母不在身边,也是需要关心照顾的时候。你敢说,这些日子你对她们关心照顾不比以前少?”
江之寒张了张嘴,却没有分辨。
伍思宜带着几分冷然,“俗话说,疏不间亲。要论关系,吴茵和林墨,现在和你都比我要亲,原来是轮不到我来议论你该怎么和她们相处的……”
江之寒说:“思宜,你怎么这么说?”
伍思宜严肃的说:“我说的不对么?……不过我有过惨痛的教训,我想多多少少也是你的教训吧!之寒,珍惜眼前人。我……只是希望你不要两次踏进同一个陷阱里面……”
江之寒挺了挺腰杆,难掩的有几分动容,“思宜,……我承认白阿姨的去世,对我影响很大,倪裳出国也影响了我的情绪……但,也许和你想象的有偏差。这中间有些事情,即使是你,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和你讲。总之……”
伍思宜说:“谁没有情绪高低的时候,在工作中生意上,你不是从来都很注意不要感情用事吗?”
江之寒叹口气,“工作和生活,终究是不一样的。思宜,你在生活里能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吗?”
伍思宜说:“你说的没错,工作和生活不一样。生活可能更难一些。你说的也没错,我很多时候不能很好的控制自己的情绪。但江之寒,你要知道,伍思宜控制不好她的情绪,大多数时候影响的不过是她自己,不过是少吃一顿饭,或者多哭几声的区别。你控制不好自己的情绪,有时候会让别人吃不下饭,流的是泪。有不少你身边的人观察着你的脸色,以你的喜忧为自己的喜忧吧……”
盯着江之寒,伍思宜认真而郑重的说:“之寒。你不是说过吗,能力越大,责任越大。不光是在事业上是这样,在生活里……同样如此啊!”
(多谢支持!)
第三卷过去时现在时504坐庄
504坐庄
当初江之寒答应帮忙王家姐弟坐庄一家医疗公司的股票,多少是打了一些马虎眼。他提交了一份报告,便想交差了事,但对方(尤其是王中慧)不知道为何很看重他,一定要他参与进去。
大三寒假的时候,公司股票的前期回购已经悄悄开始一段时间。江之寒详细了解过公司的情况,又在开学前跑了一趟公司的驻地,提出了几个要求。其中一个要求很简单,江之寒效仿美国著名投机客诺曼的一句名言,提出来“Bend_it;but_don’t_make_it_up”。往简单说,就是在操作过程中,可以夸大事实,适当的扭曲数据为我所用,但绝不要无中生有,瞎编乱造。
凑集炒作资金的以王家姐弟为主力,但还有几个公子哥儿也出了些钱。江之寒当时提出这个要求的时候,很有几个人不以为然,说他卖X又要立牌坊的大有人在。但江之寒有自己的考虑:一来他做生意是有一定道德底线的。二来,虽然说国内股票市场的监督很不完善规范,操作资金的人又大有背景,而自己并没有在前台出现,但鬼知道以后可能发生什么。本着小心谨慎的本性,江之寒不想卷入麻烦,尤其是这伙人里只有自己是没有背景的,什么时候被扔出去当了替罪羊都不知道。
Bend_it;but_don’t_make_it_up这个原则,在华尔街广泛被人应用,说白了是要钻律法的空子。当然,它的应用范围远不止于此,在求职找工作等各个领域都能大放异彩。
举个简单的例子来说,如果你是东太平洋野鸡大学毕业,而不是加州伯克利的博士,最好不要谎称自己有伯克利的文凭,这是典型的无中生有。在资讯极不发达或者你能完全掌控媒体的情况下,这样做无伤大雅。但一旦有人铁了心要去查你的老底,要得到结果实在是太容易的事,任你巧舌如簧也无法自我辩护。
而一个相反的例子,譬如你从国外海龟了,要在简历上写写自己有如何辉煌的过去。你可以说,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天文物理的泰山北斗契可夫博士曾经夸赞你的工作很伟大。契可夫博士确实在听过你一个小小的演讲以后,淡淡的说过一声Great,这个伟大是伟大的万里长城的伟大,但西方人日常生活里脱口而出,其实比“不错”好不到哪里去。而且,契可夫博士当时可能夸赞的其实是你们那里提供的小甜饼很Great,很好吃,但那不要紧,他毕竟亲口对你说过一声Great,而且自己多半不太记得,反对无效。
再比如说,你回国说我是整个加拿大在天体物理方面的首席科学家,大家一定肃然起敬…首席科学家,那是何等伟大的存在?!但也许你只是某个研究项目的首席科学家,不小心把应用范围扩大了一些。或者说,可以意译成首席的英文单词很多,Principle,Tier…1,Chief,Senior,你信手捻起一个,死活不要脸往上面凑,大家即使知道了真相,也不好说什么。不管怎么说,那不算是凭空编造出来的,只是和事实有点小小的出入而已。
江之寒使用的方法,基本走的是这个路子。但这个路子的关键在一个度上面,过了某一个度就跟无中生有其实区别不大,不过是裸露着和穿着透明衣服的差距。
王家姐弟坐庄的这个三新医疗科技,论规模绝对是中小公司,论潜力绝对是有一些的。他们的主打产品,是一款高科技的传感器和后台的数据处理程序。这套软硬件合在一起,从理论上说可以应用的潜在领域确实相当广泛,还不要提核心技术可能催化的临近相关产品的开发。
但从成熟产品和现实盈利的角度,公司的销售量还比较小,产品目前还限于医疗方面的订单。让人兴奋的是,美国最大的两家医疗设备公司,GE和CERT,对这个产品很感兴趣,想要把它用于它们全新的CT设备和一款机械医疗手设备上去。
江之寒特地去请教过青大和宁大的相关领域专家,三新的这款产品从技术含量上来说确实说得上世界领先,领导开发这个产品的是公司前任副总经理,从德国留学回来的一位矿博士。从产品开发难度上来说,专家们告诉江之寒,他们的观点是并不太难,而且像GE或者CERT这样的公司完全有能力开发这样的配套产品,不过内部开发对于他们来说,也许成本还要昂贵许多,而且这并不是他们设备的核心技术,所以希望购买三新的产品也是很正常的。
江之寒综合各方面的输入,得出的结论是这样的:这款产品技术含量很高,是潜在利润率很高的产品,有潜力找到大的客户,但在和大客户的议价过程中讨价还价的能力有限,而且进入门槛并不是很高,以后很可能会有竞争者出现,引发价格战。产品在其它领域的应用前景,还要取决于后续的技术研发力度,以及市场推广的力度。总体来说,这确实是一个充满潜力的公司,但能走到多远还要取决于管理层的长期运作。
做出一个有一个系列拳头产品的中小公司很难,但要把这样一个规模的公司扩张下去,持续发展,是难上加难的一件事。从现实出发,江之寒现在要在资本市场上推销的是这样一个有潜力的小公司,至于后续如何,就不在他的掌控之中了。
理清这个思路以后,相应的操作其实并无太多新奇之处。
由于关注这个公司的投资者和投机者那时都很少,所以前期逢低吸纳的时候并没有太多的波澜。为了进一步降低成本,公司抛出了几个小小的花招。
去年元旦之前,京城一个著名的股评人抛出一条信息:三新的总裁正在欧洲和美国积极寻找新一轮的风险投资,因为产品迟迟没有实现量产,所以维持现今的研发和人员规模必须要有新的资金注入。如果找不到投资者,公司可能进入所谓“低能耗”运转的阶段…解雇半数以上的员工,只保留最核心的运作机能,等待客户出现…这也许是破产的前兆。
由于三新是个小公司,这则消息并没有引起大众的广泛关注,但在小圈子里还是有一定的回响。一周以后,公司发布的新闻通稿部分证实了这个传言…公司的核心领导层正在美国,日本,和欧洲寻求新的资金注入和大客户订单。
这个消息本身是千真万确的,但美国日本和欧洲行的重点并不放在吸引注资,而是放在和GE;CERT;还有TNT三个国际医疗巨头的谈判上。由于公司的新闻通稿语焉不详的提及注资和客户谈判这两件事,又有了京城先流传出的“权威”消息印证,这个客户谈判看起来更像是用来给寻求资金支持的“遮羞布”。
公司新闻稿出来以后,出现了小的抛售。过了周末,第二个周一公司的股票直接跌停。恐慌很快的传遍了持有公司股票的散户,有消息开始流传,公司的融资没有效果,面临“低能耗”运转甚至倒闭的危险。
公司高层欧美日一行结束以后,没有发布任何的更新公告。在十二月中旬,公司终于迎来了自己的黑色星期…一周内遭遇三次跌停,公司股价回落到上市后的最低水准。
至此,股票回购的程序基本走完,八成的资金都投了进去。以王家姐弟为核心的炒作集团又融得一部分新的资金,准备在放量上涨的阶段进行托市的操作。
等到春节一过,风向一下子变了。
国内的大市在新的政策出台以后,开始触底反弹。借着这个春风,三新也在不知不觉中复苏。
抛出第一弹的是沪宁最知名的股评家牛某,由于他准确的预测了上一个熊市的到来,广大股民称赞他说,
信牛X
避熊市
牛某在他新春十大个股推荐中,把名不见经传的三新赫然放在第二位。他仔细分析了三新的发展潜力,指出他们正在和福布斯五百强中的三家医疗机械巨头谈判,只要一个合同谈成,营收将会有至少百分之三百的年增长。至于最终能增长到多少,还是那句俗话,天空才是极限。
客观的说,牛某的分析相当精确,因为基本上他是沿用的江之寒发给他的版本。这个分析的要点,就在潜力二字身上。而潜力,本来就是股市追捧的第一要素,因为说到底,股市是企图预测未来发展的一个融资工具和途径。
牛某的分析避而不谈公司可能遇到的风险和瓶颈,但推荐一支股票就需要给散户足够的信心,这样的做法也是司空见惯的。他这个推荐的时间点相当的好,半年以后因为对三新的推荐,他“股神”的名号越叫越响。
(多谢支持!)
第三卷过去时现在时505坐庄(2)
505坐庄(2)
一周以后,三新发布新闻通稿。和GE的谈判进入最后的阶段,有望获得一个大的订单。股价开始稳步上扬,但幅度和量都在控制之中,江之寒这一方之外的热钱还没有加入这款游戏。
又过了一周,沪宁和京城两个著名股评人,和三家金融机构不约而同的向客户,读者,和股民隆重推荐三新,其理由和牛大神讲述的大同小异,只是切入点略有些差异。为了从不同的侧面来强调公司的光明前途,江之寒还是费了不少心思来写这些文稿的。
又过了半个月,三新发布了公司历史上首个季度财报(以前发布的是半年财务通稿)。根据这份财报,和GE的合同已经达成,收入会计入下一个季度的财报。得到这个消息以后,公司股票终于迎来了第一波放量的大涨,连着收了四个涨停板。
股票大涨以后,越来越多的机构和专家开始推荐三新,在每月涨幅和季度涨幅的名单里公司都名列前茅。
五月份的季报是第一个巨大的考验,因为投资者和投机者的期望值已经被推到了高峰。
五月三号,劳动节后第一个周一,三新正式发布上季度财报:和GE签订两年的供货合同。营收比去年同期增长百分之四百七十七,超过了专家们的预期。比这更好的消息是,三新宣布说,和CERT的谈判前景光明,合同金额可能超过和GE的合同。同时,和欧洲巨头TNT,以及日本头号医疗设备商YUR的谈判也正式开始,在这个产品领域,三新有信心横扫世界市场。三新同时宣布,公司用于精密生产线的一套新产品已经进入研发的最后测试阶段,美国化工和精密制造的两家巨头对这个产品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有意愿订购样品进行测试。
天地良心,这些消息都是真的!
六月份,从去年十二月底的低谷,三新的股价已经上涨了百分之三百八十八。
六月的第一周,价格回调终于来到。
在接近股价历史新高的阻力线,江之寒运用手上的资金,开始打压股价。两周的功夫,股价在最低处回调了超过百分之二十三。三新股票开始进入价格盘整期。
盘整期持续了仅仅五周,七月中旬的时候,强大的买单开始进入市场。江之寒手下的资金在阻击了几次未果以后,果断的退出市场,转而进入买方。
七月二十号,三新的股价比两年多前的历史最高价格已经超出了百分之十五。江之寒手里所有的资金已经投入市场。
八月七号,新季度财报前的最后一天,三新以涨停做收。股票的疯狂上涨,已经超越了江之寒的预期。也超越了所有人的想象。现在支撑股价的,已经不是他们,而是千千万万迟了一步发现这块闪亮金子的人们。他们急切的想要拿到一张车票,挤上这趟抢钱的快车。
八月八号,公司新季度财报出炉。
三新和CERT正式达成协议,合同金额是和GE合同的百分之一百五十。和上一季度相比,公司营收上涨了百分之一百二十,和去年同期相比,数字则达到了骇人的百分之六百八十五。三新和TNT以及YUR的谈判进度喜人。同时,GE和CERT都表达了入股三新的强烈意愿。
请注意,意愿是这里的关键词。
江之寒选择对三新的炒作,并没有使用欺骗的手段。他把重点放在如何配合新的大合同,季报,股评推荐,和新闻稿出炉上面。这里面的时间点,一个一个掐的要很准,才能有先抑后扬,持续加温的作用。
拿到一个合同,销售收入算在哪一个时间段,是全球所有上市公司都会耍的把戏。通过调配合同金额在不同财政季度甚至年度的分配,上市公司才能给出更符合市场预期的结果。这是法律允许范围内的花招,或者说伎俩。
江之寒在年初的时候,就提出不要急于谈成和GE,还有CERT的合同,而是配合财报的时间点来达到更好的效果。不得不说,这是他天才光芒的闪现。
但五月份以后,江之寒和主要的持股方开始有了分歧。王家为首的资方,为了最大化和CERT合同的金额,在谈判中擅自调低了价格,严重影响了下一个财政年度的利润,以及公司的中长期发展前景。江之寒原先对三新的中期发展还是有一定现实期望的。虽然他只是一个打工的,他还是提出几点建议,包括把投资收益回投一部分到研发中,包括在和CERT的谈判中坚持某些底线。但他这个作为,被王中裳认为是超越了他的本份,根本就不予理睬。
在江之寒看来,三新本来是有相当的发展前途。如果相关人等能够耐下心来,进行一定的再投入循环,三到五年内的收益绝会对比这一年百分之几百的暴利来的还高。但很显然的,资方的主力并没有这样的远景,捞到钱就跑是他们唯一的目的。
八月二十一号,王中慧到了青州,在清风阁的小包厢和江之寒吃饭。江之寒很坦诚的和她交换了自己的看法,以及和王中裳的分歧所在。他提出来,做庄到目前为止可算是功德圆满,自己也到了可以卸任的时候。
王中慧告诉江之寒,她是力主至少做庄三新三到五年,扎扎实实的进行一个中长期投资的,但她的声音占不了多数。因此这件事情只能到此为止。而且,她暗示江之寒,其他几个参与者一大部分做庄的资金是私底下挪用的,所以在很短的期限内有回炉的压力。
八月二十八号,江之寒正式退出三新的项目。
作为曾经的主持者,他心里很清楚,疯狂的股价会在下一个季报到来之前可能会达到顶峰。股价涨的太快,现在来讨论三新公司的价值已经毫无意义,每个人谈的要么是成长的潜力,要么是技术图形。这大半年来,除了江之寒主持的六月初的盘整,三新的上涨可谓雷霆万钧 (:
)
( 最长的一梦 http://www.xshubao22.com/2/24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