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点击/收藏到桌面
龆ā?br />
准备移都,事实上,就是和黑旗军达成了一定的协议,不管是河东河北还是青州乃至河南都要让给黑旗军。而黑旗军需要放大宋安然离开,当然,这个协议肯定是不会公布的,大宋对外的说法肯定是敌势浩大,暂且避让,以待来日。但事实就是事实。
在黑旗军咄咄逼人的攻势下,特别是勤王军队不给力的情况下,朝廷君臣也是无可奈何,总不能被黑旗军也抓了俘虏吧。黑旗军那高手队用来攻城实在太犀利了。
黑旗军退让两百里。大宋朝廷开始转移,因为时间问题。虽然贵重物品带走了无数,但也有很多根本没办法带走,不过这个时候也顾不得那么多了。利用这个机会,高太皇太后带着朝廷大部分官员以及大部分守城兵力,匆匆离开了汴梁,准备移都江宁,依托江淮之地对抗黑旗军。
为了防止黑旗军出尔反尔,大宋一行人不只是速度极快,更是直接利用航运。抽掉了大部分船只,甚至太皇太后直接任命苏轼为汴京留守,同时统御北方勤王军,继续抵抗黑旗军,为大宋朝廷争取时间。说白了,高太皇太后根本没有遵守之前约定的想法,根本没有让苏轼将汴梁交给黑旗军的想法。
一切都是为了她们自己的安全。不过不得不说这个女人考虑的也很是周到。起码按照她的一番算计,黑旗军想要大举南下追击她们还真是不太可能。不过唐书并不在意这些,达成这个协议的时候,唐书就猜到了高太皇太后可能的行径。没有人是傻子,真的那么遵守协议,哪怕是大宋这个朝廷。
只不过这也是唐书需要的,唐书想要的就是大宋朝廷离开汴梁,离开河南,带走了众多官员富户豪商乃至大多数军队之后,汴梁城的守军以及周围各地的勤王军虽然能够阻碍黑旗军一段时间,但也注定了这片区域要被黑旗军占领,无他,在朝廷都失去了勇气的情况下,你指望军队和民众还能有多大的勇气存在。
更为重要的却是高太皇太后一走,可是将如今河南地界的军队带走了大半,那些可都是大宋军队中数得着的禁军系统,没有了他们,自然也降低了太多的难度。
说起来唐书也是无可奈何,依照如今黑旗军如今的实力,想要强行拿下河南乃至汴梁城并不是多大的问题,但也不能保证没有漏网之鱼,而且就算强行攻下,对于黑旗军本身势力的损耗也会很大,刚刚扩大了十几倍的地盘,如果本身军力受损,那么这些占据地的安宁就是个问题。
而且那些归附的宋朝军队也会成为一个问题,更何况还有这西夏乃至草原民族在虎视眈眈,如果唐书不想再次大举作弊的话,如今的选择就是最好的。毕竟黑旗军不是大辽,更不是以后的大金。崛起的时间太短,人心归附的还不够,但这一切都需要时间。
大宋朝廷也明白这一点,所以之前大宋朝廷内部关于迁都的事情才会如此的矛盾,只不过黑旗军军临城下之下,也让大宋朝廷,特别是高太皇太后彻底明白了一件事情,那就是也许强行攻下汴梁城乃至河南各地,或许会让黑旗军损失巨大,但毫无疑问,大宋朝廷自身的损失也会很大。
而且作为最大的目标,高太皇太后以及哲宗皇帝两人想要安全离开就没有那么简单了,这个女人自私的心性占据了上风,什么大宋的前途都不如她自己的荣华富贵长命百岁来的重要啊,所以高太皇太后才会和黑旗军有了这种私下的协议。尽管朝廷官员中也有对此很是痛恨的,但更多的还是那些贪生怕死的。
所以这个决议顺利的通过,而高太皇太后也彻底的带着大宋在河南抵抗黑旗军的希望离去了。
唐书根本没有追击大宋朝廷一行的想法,虽然看似大宋保存了很大的元气。但在唐书看来,一旦失去了心气,特别是让民众感觉失去了勇气和希望,这个朝廷就已经算是完蛋了。以大宋朝廷的秉性,以后的他们也对黑旗军构不成什么威胁了。没有急着再次围住汴梁城。先是将河南境内再次清扫了一遍。
勤王的义军,或者官商士绅的义军,乃至各地不甘寂寞的人趁势作乱的情况,在唐书大军扫荡下,都是灰飞烟灭,对于这种趁机作乱的人物。唐书没有心慈手软。惩罚极重,一时间,让不少黑旗军占领区心怀叵测的人物都不由一惊,再次老老实实的蛰伏下来。
将周边安定之后,黑旗军再次兵围汴梁城,这段时间以来,汴梁城中私自外逃的民众乃至士兵络绎不绝,哪怕汴梁留守苏轼大力禁止,效果也并不好。其中更有不少士兵直接出城投降了黑旗军,直到苏轼痛下重手之后。情况才算是稍微好转了一些。
唐书带着手下将军官员连同幕僚来到汴梁城下,旌旗招展,大军的肃杀之气也给唐书一行人平添了无边的威势和煞气,唐书一身黑色戎装,随意的打领着汴梁城,这座这个时代最为雄伟繁华的都市,巨大宽厚城墙,乃至各处城楼箭台,汴梁城完全如同一只巨兽蹲伏在平原。对所有的入侵者都是凛然声威。
而城墙上的大宋禁军,虽然神色有些仓皇,但不管是装备乃至受训水平,也都是非同一般,在守城的时候绝对不会次于其他的军队多少,再加上数量不少的义军,乃至苏轼强行征召的强壮民众。守城的声势也是非同一般,毫无疑问,汴梁城绝对会是一块硬骨头。
之前的攻城情况也证明了这一点,汴梁城的城墙都被鲜血侵染的发红了。可见这段时间有多少血液弥漫其上,还好的是,大部分都是唐书后来收拢的炮灰,而黑旗军的损失并不大,还能够接受。
“派出探子、说客入城,不必理会苏轼,大宋禁军的将领,特别是义军的那些将领是重中之重,钱财官职都可以许诺,哪怕不能让他们立刻倒戈,拖拖后退也是好的。每天的劝降信都不要少。”唐书吩咐道,这又是纯粹的心理攻势了,再加上武力攻势,这才是最合适的。唐书也没有想过能够轻松拿下汴梁城,哪怕如今的汴梁在高太皇太后离开之后,力量空虚了很多,但凭借着雄伟的建筑以及内中的士兵,依然有着很强的力量,大宋军不擅长野战,但守城还是很合格的。
而且唐书还存着直接拿下汴梁城立威的心思,这座大宋的都城被强行攻下的话,对黑旗军以后的攻城也有很大的好处,这也是一种蓄势的阶段。
一旁属官立刻记下了唐书的命令,传递了下来。随后各位将军乃至幕僚都开始集思广益怎么更好的攻打汴梁城,同时尽量的避免损失,唐书没有参与讨论,望着汴梁城,心中静静思索着什么。
这个时候,唐书却是想到了那位汴梁留守苏轼,苏轼这个名字,任何一个现代华夏人都可以说耳熟能详,他的大江东去,他的才华横溢,他的风流潇洒。但可以肯定的是,绝对没有多少人会记住苏轼的官员身份。但如今站在唐书面前的苏轼就是大宋的高级官员,也是目前阶段,唐书的主要敌人。
不得不说,这真是一种很复杂的感觉。
不过算了,该怎么样就怎么样吧!唐书并没有放过苏轼的想法,毕竟苏轼可是如今抵抗黑旗军的最高官员,更曾在无数军民面前发誓与城同在,既然他如此气节,唐书也只能成全他了,同时也是为了给自己选择顽抗的人一个警示,如果放过了苏轼的话,在以后可是会给黑旗军平添不少麻烦哪。
毕竟如果反抗也没有什么惩罚的话,那岂不是就在鼓励别人反抗嘛!
观察了一下汴梁城的防务之后,唐书也就离开了,对于攻城他根本不会参与,他手下如今那么多的人才,唐书才不会让自己受累哪。不过他却也在一直关注着,虽然武功高强,但唐书还没有亲自上阵的想法,如今可是黑旗军占据上风。如果这也需要唐书这个领袖上阵的话,反倒是一种麻烦。
所以唐书只是静静的看着汴梁城防御战,看着攻守双方往我厮杀,血气弥漫,尸横遍野。这种大型战场,特别是这种城池攻守的战争的残酷是很难形容的,这让唐书都为之动容,尽管伤亡惨重,但这些却没有让唐大少爷放在心里,谁让这个家伙太过自私哪?!
就这样。残酷的战斗持续了将近半个月,整个汴梁城周围都弥漫着血气味道,甚至河道都泛起了血色,而且正是天气炎热的时候,不过在唐书一直配备的大量医匠的努力下,黑旗军的伤员受到了非常好的照顾,再加上一直妥帖的准备着防疫工作,黑旗军倒是没有收到太过的损失。
而汴梁城内就有些不同了,本身正式的士兵数量就只是少数。再加上高太皇太后带走了众多的人才,甚至留下的医匠数目都很少。也是的汴梁城内的伤员都受尽了折磨,各路义军和民众怨声载道,也让苏轼焦头烂额的,不得不满脸憔悴的亲自监督着情况。
苏轼身先士卒确实鼓舞了士气,不过意外情况也发生了,终究苏轼不过是个文人,真要说战斗力,那就是个悲剧,身先士卒可不是一般人能够做到的。苏轼最终的下场也提醒了这一点。虽然在军士的保护下,苏轼并没有被攻城军队近身,却很不幸的被一支不知从何而来的箭矢击中,身受重伤。
这下子汴梁城中可算是彻底乱套了,苏轼伤重昏迷,根本不能理事,而其余官员又不能服众。各路义军本就在这些天内吃够了苦头,对城外的黑旗军也是怕到了极点,再加上有着黑旗军的说着的游说,之前有苏轼压着。还好,但如今苏轼昏迷不醒,情况也就不同了。
艰难的维持两天之后,在黑旗军再一次攻城期间,不少义军直接反了,打开了城门,配合着黑旗军占据了汴梁城,这一场黑旗军南下以来最艰苦的一场战斗也算是结束了。
肃清城池,打压趁机作乱的流氓地痞,捉拿罪犯,拿下城市之后,还有着很多的问题需要处理。唐书直接交给了其他人,在黑旗军强大的军力之下,再加上军纪严明,安抚民众的工作倒也不算为难,至于清算罪犯的问题就稍微麻烦了一些。唐书没有理会这些。
在军队休整了两天之后,留下三万黑旗军嫡系镇守汴梁,随后带着其他收编的大宋军队,直奔如今河南唯一还在黑旗军掌控之外的城市,大宋西京洛阳!
洛阳这座城市几朝古都,历史悠久,在大宋也是陪都之一,防御和守备仅次于汴梁城,不过孤立无援的情况下,再加上城内民众乃至士兵官员都是心思浮动,所以使得这座古都不过抵御了十天左右,就被黑旗军占领。
拿下洛阳之后,唐书也松了口气,如此一来,也算是完成了他之前制定的计划。可以说如今的情况,早在唐书进入草原的时候,甚至在成立四海商行的时候就开始了谋划。能够进展的如此顺利,前期的详细准备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毕竟不少城池里应外合,省了黑旗军很大的功夫,减少了伤亡,也减少了消耗的时间。
在如今复杂的形势下,能够如此迅速的完成唐书的阶段计划,对黑旗军的好处不言而喻。
当然,更不能忘了唐大少爷的犯规手段,正是因为他的那些逆天手段,才使得黑旗军的基础建立,才使得黑旗军有了今天。不过这其中唐大少爷的功劳也不少。虽然一直没有放弃过作弊,但唐大少爷也在尽量的减少这种作弊手段,倒不是唐大少爷多么的高尚,不过是满足自己的征服欲之余尽量的减少精神能量的付出罢了。
完成了一个阶段的计划之后,拿下了河东河北河南以及青州等地之后,另外一件至关重要的事情就迫在眉睫了,那就是开国建制,如今不同以往,只是燕云十六州的时候,使用黑旗军的名号也就足够了,但是如今占了这么大的地盘,没有一个合适的名号就不行了。毕竟名正言顺也可以让民心归附啊。
这样的事情,唐书自然不会拒绝。连同黑旗军的礼学官员再加上投靠黑旗军的大宋官员,顿时忙碌起来,什么祥瑞啊,什么天文历法啊,以及官服礼服等等,林林种种的,一群人忙得热火朝天,也都各个满脸欣喜,毕竟这可是件大事情,不只是对黑旗军有力。对于各级官员而言也是一件好事儿啊。
升官发财的事情任何人都不会拒绝,就算是唐书的创造人物也不例外,尽管忠诚,但并不意味着创造人物就没有人类的需求了。对这些,唐书懒得理会,直接交给了众多官员处置。
唯一让唐书确定下来的只有一点,那就是国号问题,按照时代的惯例,唐书起于燕赵。而且似乎祖上也没有什么建树,当然。这个祖上纯粹就是胡诌的。这样一来,国号应当也就是燕赵等国,再不济的话‘齐’也行,但唐书却不喜欢这些国号,他选择的国号是‘秦’!
他喜欢华夏第一个大一统的帝国,钦佩秦始皇的雄才伟略,更喜欢秦国的强大,以及秦始皇的威势。所以他选定了这个国号,而且唐书还有着另外一个用意。秦是第一个大一统的国度,而唐书也希望自己的秦国是封建时代最后一个帝国,因此他乾纲独断。
因为唐书在黑旗军的声望和权势,没有任何人能够左右他的决定,国号也就这么的确定了下来,至于其他的规格礼仪之类的,就交给官员们自行处理的。而且这次唐书只是称王,至于称帝,单凭如今的国土,唐书还没有那个脸面。这点手下官员们也没有异议。
就在黑旗军忙碌着建国的时候。其他各方势力也不平静,先说大宋,迁都江宁之后,起码也要扩建一下江宁,让这座城市有着国都的脸面啊,中原朝廷好面子这一点永远不能忘记。当然,整顿军备的事情也没有放松,将各路勤王义军重新整编之类的事情也很繁忙。
再加上要重新统和各级官员,所以大宋朝廷也很忙碌,除了在江淮地区布防之外,也没有其他太大的动作,起码短时间内,根本不用想着反攻之类的。
再说吐蕃,吐蕃地域辽阔,但国家贫瘠,自保有余,进取却有些不足,尽管也趁机兴风作浪了一番,但也是小打小闹,想要大举入侵也是想都不要想。边境守备的宋军虽然士气低落,但是在稳定下来之后的大宋朝廷督促之下,还是坚持了下来,所以吐蕃也只能劫掠一番,就退了回去。
西夏倒是有了不小的动静,趁这个机会当即就想要入侵中原,但西北军却给了他们当头一击,双方激战两月,最终西夏也只能劫掠一番,心不甘情不愿的脱离。而且西北军也给西夏造成了不小的伤亡,这其中也有唐书的功劳,之前为了拉拢西北军,也为了让西北军继续对抗西夏,唐书派人送去了三千匹战马。
这可是一份大礼,战马在大宋极为稀缺,价格更是高昂,但对唐书而言,却并不是什么大问题。既拉拢了西北军,还变相的削弱了西夏,一举两得的事情,何乐不为。
不过西北军如今的态度也很是暧昧,不管是黑旗军的拉拢亦或是大宋的抚慰,全部接受。两边都不得罪,对此唐书也没有在意,如今的形势下,西北军不能下决心也是难免的,自然,也有着两边讨好,待价而沽的想法,只要不给黑旗军添麻烦,唐书也并不在意他们这些小心思。
终究西北军也是对中原有功的,唐书并不介意给他们一些好处,等到黑旗军足够强大的时候,西北军自然会做出应该的选择。
除了西夏之外,就是大辽了!对于黑旗军突然南下,并且势如破竹,大辽的双方势力都满心的不甘,以前能够容忍黑旗军,也是因为他们认定黑旗军只是个小麻烦,根本不能壮大,但如今黑旗军突然露出了獠牙,却让他们有些不能接受了,他们可不想因为内战,放纵外敌成长。
一时间大辽的双方势力也有暂停纷争先处理外敌的想法,但非常不幸,如今大辽的双方势力中都有着唐书的人存在,而且在这两年的战争期间,这些人的职位还不低,再加上双边倚重的幕僚也有唐书的手下,所以尽管大辽双方势力都很有诚意,但表现出来的却很是有些折扣。
让双方势力的官兵都有些疑惑,更重要的是,因为唐书手下的刻意使坏,什么要谈判间突然突袭,什么对方隐蔽了大军准备埋伏之类的情况层出不穷,一来二去的,双方势力的官兵都认为对方没有诚意,完全是想要借这个机会彻底击败对方,接连几次之后,不管是普通的官兵,就连耶律洪基以及耶律涅鲁古两人都有些疑心对方的用意了,既然如此,所谓的停战也就像个笑话了。
尽管耶律洪基和耶律涅鲁古都有些疑心,但如今群情激奋,再加上连续的交战本就让双方的关系十分的恶劣,特别是耶律洪基一方官兵因为家属的问题,更是对耶律涅鲁古恨之入骨,所以就算耶律洪基两人想要停战,都没有办法了,这是军心,他们也不能违背。不然就等着手下军队崩溃造反吧!
但无论如何,因为黑旗军的异军突起,大辽双方势力彼此交战的程度和烈度再次下降,虽然警惕了彼此,但更对黑旗军一方很是不怀好意。但因为彼此的钳制,一时间却也没有办法出兵攻打。
就在这样的情况下,黑旗军建国了,唐书号秦王,册封王语嫣为正妃,而阿朱阿紫阿碧等人也入了唐书的后?宫,就在原本的黑旗军,如今的秦国欢欣鼓舞的时候,也在各地民众随着秦国的各项制度施行的时候渐渐归心秦国的时候,唐书却是带着五万蒙古族归附军,十万黑旗军,以及五万大宋禁军回到了北平城。
一干政务完全交给了内阁处置,尽管如今已经不是黑旗军时代,但唐书的这种行为,众多的属下官员都已经习惯了,再加上充足的人才储备,以及大宋投降的各级官员,使得地盘虽然扩大了很多,但内阁却也还处理的过来,当然,大宋的官员在正式上任之前,还需要接受一番黑旗军制度和规则的培训。
但为了做官,哪怕年纪已经不小的原大宋官员这个时候也表现的分外刻苦。
在北平城稍作休整之后,唐书带着二十三万大军直上草原,大辽两方势力先是震惊,惊诧,随后就是惊喜。如果秦国就地防御的话,大辽的两方势力还有些难为,毕竟有着彼此掣肘,再加上黑旗军的战力不俗,他们也没有什么把握,但如今秦国主动寻求交战,却是正中他们下怀。
就算因为内战使得大辽国力损耗极大,但是短时间内,大辽完全还撑得住,而且双方大军加在一起的数量远远超过秦国,所以哪怕黑旗军的战力极强,给大辽乃至草原各族都留下了深刻印象,但大辽也并不畏惧。反而很是欢喜,能够趁这个机会直接剿灭黑旗军的有生力量。
第二七七章联合击辽
因为秦国黑旗军的主动北上出击,也让大辽双方看到了直接消灭这个威胁的机会。并且利用秦国黑旗军的压力,以及国家民族的大义,强制的停止了内战,双方进行了一番和谈,丝毫没有牵扯到彼此以后的问题,完全就是为了剿灭秦国黑旗军,而暂时联合在了一起。
尽管这种联合很脆弱,但是在剿灭秦国黑旗军之前,双方还是能够保持克制的。毕竟大辽的双方势力头目都不是傻子,哪怕那些中高级军官官员也懂得这些问题,所以这个时候,大辽双方势力倒是勉强联合起来了。
当然,绝对不能指望双方紧密合作,或者统一指挥,但凭借着庞大的军力,只要没有彼此掣肘,任何一方都对秦国黑旗军并不忧惧。他们在乎的不过是不希望因为和黑旗军硬拼,损伤了自身实力,让对方得到机会罢了。所以双方一边起军迎战,一边扯皮讨论着关于作战的问题。
大辽军队的士气也很不错,经过了这么长时间的内战,尽管双方仇恨极深,但同时大辽契丹人,对于这种自相厮杀也是有些厌倦,如今对抗外敌,倒也是让他们心情好了很多。倒是秦国黑旗军的普通官兵们有些心里没底,毕竟大辽双方势力的军力加起来可是秦国黑旗军的数倍,再加上进入敌国境内作战,劣势太多了。
这时候原黑旗军的老兵们开始发挥作用了,讲述当年唐书带着数千黑旗军在草原纵横来去。当时的大辽统一尚且不能奈何黑旗军,唐书可是有着军神的称呼的。这些老兵们对唐书的信心可是非常足,有了这些老兵的宣扬,再加上黑旗军一贯的军人责任感和荣誉感的灌输,秦国黑旗军的士气也在水准之上。
最终,双方在大辽中京大定府内相遇,上百万大军分成几个部位聚集在平原之上,场面无比豪烈壮观,让所有参战官兵都是心神震荡,而且双方高层都很清楚。这次战争之后,也就决定了未来这片大地上的主宰人物。
旌旗招展,遮天蔽日。如此大规模的军团,汇聚在一场战争之后,而且是在平原这种没有什么阻碍的地区,更多的还是依靠双方的硬实力。面对这种情况,唐书却还是不急不躁的。
接连三天,双方都在试探中度过,给大地增添了大量的血液。也让周围的地表变得混乱不堪。
就在大辽双方势力都心中有数,准备全面攻击。直接击溃秦国黑旗军的时候,意外发生了,变生肘腋。还准备让蒙古部落以及女真部落打头阵,减少契丹人损失的时候,蒙古部落和女真部落突然反叛,转而攻击起大辽来,而秦国黑旗军,而在唐书亲自带队之下开始冲击大辽军队。
蒙古部落和女真部落的突然反叛,让大辽双方势力措手不及之下。损失巨大,毕竟在之前很多年,不管是蒙古部落还是其他的草原民族都归附在契丹人脚下,很是温顺,所以对于蒙古部落,大辽也没有什么防备,至于女真部落。虽然这个世界的女真部落和契丹人一直不太对付。
但自从耶律洪基招抚了女真部落之后,女真人表现的也极为让人信任。这也就使得蒙古部落和女真部落的反叛顿时给大辽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从未想过的情况瞬间在内部让大辽军营一片混乱,再加上刻意的刺杀。也是的大辽军队的指挥系统近乎瘫痪,只能各自为战。
再加上黑旗军恰到好处的时机选择了突袭,几番冲击纵横之下,大辽军队开始了溃乱,尽管耶律洪基等人努力收拢着军队,但这种意外的情况下,再加上唐书等人之前特意刺杀了众多的军官,也让耶律洪基等人手忙脚乱还没有多大的效果。蒙古部落、女真部落再加上黑旗军,军力已经超过大辽契丹军队。
再加上如今的形式,契丹人根本组织不起来真正的抵抗,被内外夹攻之下,能够坚持这么长时间,已经可以让人称赞大辽军队的素质了。但也就到此为止了。努力抵抗了良久之后,看到事不可为,耶律洪基满脸沧桑的叹息一声,只能选择了放弃,带着亲卫军开始撤退。
早在耶律洪基之前,耶律涅鲁古就已经跑了,也是因为如此,使得耶律洪基彻底放下了坚持下去的自信。双方首领溃逃,也是的大辽军队彻底崩溃了,四下开始窜逃,面对这样的情景,不管是蒙古部落还是女真部落,连同秦国黑旗军都不能放过如此的机会,当下开始衔尾追击。
耶律涅鲁古连大辽中京城都没有进,直接一路溃逃,蒙古部落以及女真部落的反叛,再加上那场战争中损失巨大,一下子就让耶律涅鲁古失去了心气,直接逃回了大辽上京城,才算是安稳了下来,开始收拢溃兵。而耶律洪基倒是在中京城组织了一下防御,但是兵败如山倒,再加上联军的一路追击,以及秦国黑旗军的强大军械,中京城一鼓而下,耶律洪基更是被唐书亲手击毙。
不过耶律洪基的部下也护着耶律洪基的两位儿子逃了出去,不过这也是唐书特意安排的。再度追击了数百里,秦国黑旗军和蒙古部落以及女真部落的也停下了脚步,虽然是一场大胜,但三方也有着一定的伤亡,需要休整,另外也需要收缴各地大辽溃兵。另外就是,如今三方也需要进行一番谈判商定以后的行止。
不用说,蒙古部落和女真部落的反叛,也是唐书插了一脚的关系,因为大辽突然爆发的内战,大辽双方势力也将附庸种族牵扯了进来,接连的战争,不管是蒙古部落还是女真部落都是损失巨大,毕竟大辽双方势力也知道保存契丹人的势力。消耗蒙古和女真的实力,对此不管是蒙古还是女真早就对此不满了。
只不过因为之前没有把握对抗大辽,再加上大辽一直以来的积威,只能被动承受罢了,但是唐书主动联络之后,情况却又有些不同了。因为蒙古以及女真的首领发现,如果联合在一起的话,真的不用担心辽国的军力了,再加上蒙古部落和女真部落未尝没有当家作主的想法。
一番劝说之下,再加上唐书主动承诺了战后会送给双方部落大量的粮食。度过如今艰难的时期,盟约简单的制定了下来,也就成就了这番大胜。要不然唐书才不会在自己实力不足的情况下,主动挑战对手哪。
草原上的大战对于草原各族可谓是非常的残酷,因为大战连绵,尽管双方都小心控制着,但依然影响了放牧,更别说那么多军人的消耗了,之前不过都是靠着大辽历年的积存在硬撑着。而且大辽对于蒙古部落和女真部落都很是吝啬,使得双方部落在这场草原内战中不只是损失了很多的战士。就连部落的平民也是损失巨大。
这样下去,蒙古和女真肯定会衰弱下去,真因为如此,在唐书主动挑明的情况下,三方联合了起来。
如今目标已经完成了一个阶段,这次大胜,击溃了大辽的精锐部队,让大辽的军力直接下降了一半,甚至更多。暂时安稳了下来,三方自然也需要好好谈论一番,商讨以后的问题了。
对于这种很扯皮的谈判,唐书并没有太过注意,他更多的注意力还集中在收拢大辽溃兵上,这一战,大辽近七十万战士。能够回到上京城的也不过三十多万而已,剩下的不是被击杀俘虏,就是溃散在各地。这些可都是弓马纯熟的战士,唐书自然垂涎。而且不说其他,这些战士散落开来也会给当地治安造成很大的问题。
如今这片区域毫无疑问已经被唐书当成了自家的地盘,当然不能让他们恣意破坏。随意黑旗军排除了很多,去收拢溃兵,蒙古部落和女真部落也是如此。这个世界上,草原上有着一些很有趣的规则。就比如比武决斗之类的,输的一方就会成为赢家的奴仆,如果不能赎回自己的话,就只能认命,当然,唐书没有觉得,契丹士兵就真的会多么的遵守这个规则,别的不说,秦国黑旗军可大部分都是汉人,这就是个问题了,很多草原人一向都看不起汉人,他们愿不愿意承认那个规则还不好说,就算是他们承认,也有些麻烦,毕竟那么多的契丹军人,加入秦国的话,也是个麻烦,客大欺主的事情可不少见。
所以唐书只能选择从契丹俘虏中挑选出几万人加入秦国军队,而剩下的士兵则是发放到各地,让他们感受一下如今秦国制度的优越,就算是在大辽在草原,这里的人的阶级更加的明显,普通民众的生活甚至还比不上中原民众,这也是文明程度决定的,也是地域关系的缘故。
唐书相信,只要这些契丹士兵们感受到了秦国的好处,感觉到了更好的生活,而且不受到什么歧视的话,他们也会拥护秦国的,终究这个时代尽管已经有了民族观念,但这种观念并没有真正深入到什么样的程度。而且唐书只要保证着军队的强大,那么更了解弱肉强食这个道理的草原人也会选择遵从。
至于之后,唐书可是很相信中原汉人的容纳能力的。
因为还没有彻底击垮大辽,所以尽管三方都有些一定的分歧,不过还是尽快达成了协议。秦国黑旗军除了派出数万人陪同蒙古和女真赶往上京城继续攻打辽国之外,黑旗军剩余的军队则是直接朝着辽东进军。
原本女真部落根本不愿意将辽东交给秦国,哪怕如今的辽东还是在被辽国占据着,但因为地域的关系,特别是因为之前耶律洪基和女真部落联合的关系,在辽东,如今的女真部落也有很大的力量,女真部落很想占据那片区域,但最终还是被唐书说服。
这也是因为如今的女真部落还是游牧文明有关,他们并没有把辽东看的多重要,只不过是占有欲作祟罢了。唐书提供大量的盐铁以及粮食等物资。让女真部落接受了这个情况,并且会在黑旗军进攻辽东的时候提供帮助。
除此之外,唐书答应,秦国会帮助蒙古和女真继续攻击辽国,不过除了如今已经占领的中京道以及辽东地区之外,其他的地区都交给蒙古和女真瓜分,不过那些地区的汉人要交还给秦国。彼此也算是制定了一个军事同盟,另外秦国以后还需要贩卖给两国盐铁粮食以及美酒丝绸等奢侈品。
如此协议也算是正式签订了下来。真正说起来,这份协议,唐书占了很大的便宜。毕竟彻底解决了大辽的威胁,而且因为草原内战的关系,使得一段时间内草原根本不能成为秦国的威胁。而且还收拢了辽东辽西,虽然付出了一些物资,但这些物资在中原并不罕见。还可以交换会草原的牛羊等物。
好处实在不少,而且也没有什么缺点。当然,不管是蒙古部落还是女真部落也感觉很是满足。击垮大辽之后,他们两族也能翻身做主人了。而且和秦国的协议签订,不只是得到了一个强大的盟友。更能够得到中原的各种物资,甚至以后在草原最恐怖的白灾之下。也可以通过秦国的帮助度过。
这比起以前可要好上太多了。这也是草原文明智慧以及眼界的局限,但从蒙古和女真两族的角度看来,他们也确实占了很大便宜。所以这份协议应该说得上是皆大欢喜。
也许蒙古和女真族中,也有着智者考虑着以后的情况,但如今的形式还没有改变,就想以后也太早了,而且如今也容不得他们不和秦国合作,毕竟反叛大辽之后,再加上因为这两年战争的缘故。想要度过这个冬天,没有外界的帮助的话,他们的部族肯定死伤惨重。
协议已定,各方立刻开始了行动,唐书带着秦国黑旗军大部朝着辽东进军,行军路上,唐书还在思索着草原的未来。说实话,尽管那个协议,秦国丝毫不亏,甚至占了很多的便宜。但唐书心里却不怎么在意,没办法,这个家伙已经开始把这片大地当成了自己的所有物,虽然短时间内实力不足,但依然如此。
不过这也没有什么关系,等到秦国壮大之后,自然可以再度扩张,到时候顺者昌逆者亡,别无其他选择。而且唐书如今也开始了准备,早在几年前,唐书就开始拉拢蒙古的一些小部落,成效非常的不错,如今秦国军队中的蒙古士兵就是一个例子,如今唐书已经开始派人去拉拢女真的小部落了。
如今的蒙古和女真虽然是草原上的重要力量,但说起来有意思的是,两个种族都没有统一,都是一些大部落的集合体,而且部落之间的关系也不怎么样,有的甚至很恶劣,这就是唐书的机会了。对于愿意归顺他的人,唐书并不在意种族什么的,不愿意归顺的,哪怕是汉人,唐书也不会纵容。
将心中的一些算计交代了下去之后,唐书不再多想,将注意力集中到了战争之后,不过一路攻向辽东却很顺利,这次战场大辽的失败也让各地留守的契丹人很是灰心沮丧,当然也有奋发向上的。但因为实力的关系,再加上辽东地区的女真人以及一些汉人的帮助,尽管有些小阻碍,却也没有耽搁多长时间。
在入冬前,秦国拿下了辽东地区。版图再次拓展。
秦国方面进行的很是顺利,不过蒙古和女真以及几万黑旗军联合进攻上京城的行动就差强人意了。倒不是蒙古和女真不卖力,而是已经被打入谷底的大辽爆发了偌大的能量,从草原乃至这片大地的霸主,落到了这个地步,无疑蒙古和女真就是罪魁祸首。起码是被大辽当成了罪魁祸首。
契丹人不愿意被昔日的奴仆侵占了自己的权利,在大辽的最后一座都城之中倾力反抗着,而且随着消息的传播,以及大辽朝廷的旨意,分布在草原各地的契丹人部落纷纷派出战士支援上京城,相比大宋,大辽契丹人可要给力的太多了。尽管蒙古和女真拼命的进攻,但几番血战,依然没能拿下上京城。
耶律洪基被唐书击毙,原本耶律洪基一方的势力也进入了上京城内。虽然这一方势力依然支持耶律洪基的子嗣,但是在大辽如此危险的境况下,自然也顾不得内耗了,全部力量都集中起来对抗者蒙古和女真。这其中还隐藏在大辽的唐书的手下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说实话,本身蒙古和女真的战略方向就有些错误,在攻击上京城受挫之后,就应该转变方向,先扫荡分布在草原上的契丹部落,但因为之前的胜利,也让蒙古各部落以及女真的几个大部落都骄傲起来。完全忽视了这个方法,使得大辽度过了最危险的时刻,并且随着各地部落的支持,力量有了一定的恢复。
无可奈何之下,蒙古的各大部落和女真的各大部落也开始召集各个部落战士,只不过相对于契丹部落的统一,蒙古各部落以及女真各部落的效率就差的太多了,人家契丹部落都已经参战了,那边还在扯皮。这也让双方的势力渐渐平衡起来。这也是唐书最希望看到的一幕了。
终于。在蒙古以及女真几个大部落的联络之下,特别是在美好的前景的诱惑之下。大部分的蒙古和女真部落也都参与了进来,一时间整个草原山处处烽火,各个部落撞见之后,四处厮杀着。这也给草原各族带来了极大的损伤,更危险的还是牛羊粮食的损失。
可以说这几年的战斗,使得草原元气大伤。战火连绵,但在草原的天气下,尽管双方都有些不情愿,但战斗还是渐渐告一段落。因为寒冬来了。草原各个部落开始各自舔舐着伤口,也准备着下次的战斗。
大辽一方,因为立国已久,尽管已经渐渐堕落,但上京城最为最重要的都城,也有着大量的粮食储备,尽管已经消耗了很多。但依然能够熬过这个冬天。而蒙古和女真两族就有些麻烦了。因为战争的缘故,储备的粮草和牛羊都是损耗严重,如果没有秦国的支援的话,恐怕这个冬天。两个民族都会损失巨大。
因为有了协议的缘故,而且唐书也不希望看到这个时候的蒙古和女真太过削弱,所以他直接提供了大量的粮草,乃至各种保暖物资,因为唐书的大力支持,蒙古和女真两个部落的这个冬季过的甚至比以往的年头还要好上很多,毕竟中原的物资丰厚一向都是草原民族羡慕不已的。
还有各种大量的奢侈品,也被唐书提供给了蒙古和女真两个种族,当然,能够享受这种奢侈品的,都是部落的贵族上等人,所以这个冬季,蒙古和女真都过得很是不错,对秦国的好感也提升了很多。
而趁这个机会,秦国再次招揽了不少中小蒙古部落,自身实力足够强大,再加上富有慷慨,这样的秦国可是很有诱惑力的,不只是一些蒙古部落,一些女真部落也被唐书招揽了过来。
虽然蒙古和女真的大部落联合对于秦国的这番行为有些不高兴,但因为还需要秦国的支持,也只能视而不见了,而且双方部族巨大,也没有在意这些损失,更何况,秦国方面还提供了足够的补偿。美酒美食,香料名茶等等完全的堵住了各大部落长老贵族的嘴巴。
而那些投靠了秦国的部落也没有失望,尽管唐书对于加入秦国军队的战士没有特别的优待,但是本身秦国军人的待遇就已经足够丰厚了,更何况这些根本没有见过什么世面的野蛮人,一个个都是笑的呲牙咧嘴,拍着胸脯保证肯定效忠秦国,效忠唐书。
至于那些部落的长老贵人什么的,因为提供了不少的战士加入了军队,唐书也给了他们不错的待遇,将临近秦国的草原划给了他们,提供了足够充足的过度?(:
)
( 潜规则之皇 http://www.xshubao22.com/2/25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