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点击/收藏到桌面
“你看过片了?”
“嗯,按你说的,贾彰柯收集了大量的史料,德国那边也很重视这部电影,这回参与拍摄的都是他们好的演员和团队,而且你还别说,这些德国人看上去虽然有些古板,但为人却也正值得很,工作的时候一丝不苟,私下里还经常让我们这些中国人教他们汉语。想起来,一帮人倒是蛮可爱的。”周远笑着说道,看来这群德国电影人给他的映像非常好。
就在东方未明和周远还在闲聊的时候,《拉贝日记》的映礼正式开始了。周远再次扬了他短小精悍的语言风格,将舞台交给了《拉贝日记》的一众主创。
贾彰柯一上台就表示今天是他这一年多来轻松的一天,他说,这一年多他几乎都是在南京度过的,除了他还有很多的德国演员以及工作人员,他们都是很认真地在对待这样一个历史题材,南京城在六十多年前的那一幕就像是活生生地又在他们面前重现了一遍,他们的内心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考验,所以《拉贝日记》可以算是他们呕心沥血之作。
如果说贾彰柯的话让人们感到一丝沉重的话,那么接下来德国演员的出场让大家的心情放松了几许。现场几位德国主创特意秀了一下自己的,据说爱开玩笑的图库尔在片场学会的第一句是“我怀孕了”,布会上他大赞中国美食,称“中国菜是亚洲菜之母”,傅瑞安则一板一眼地说了一句“我要喝啤酒,冰的”。当被评价为和原型人物“约翰?拉贝”神似之后,男主角乌里希?图库尔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像拉贝?很简单啊,因为我祖父就长这样!而且当时他也给一家德国厂商工作,但不是西门。”
谈到中德两国演员之间的合作,作为‘中国龙’年轻演员的张净初着实吸引了不少人的眼球。“中国龙”现在的女演员甚多,张净初并不是十分惹眼,东方未明选择让她来演除了原版电影中本来就有她的角色,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张净初在《孔雀中》的姐姐形象,《孔雀》中的姐姐外表清秀气,素净的脸庞,两个小辫儿衬着干净的白衬衣,一颦一笑中有一种别样的清纯,然而柔弱外表下的内心却刚烈执拗,桀骜不驯的眼神里,闪烁着追逐梦想的光芒,她下得了任何的狠心,就像她可以一下扯掉自己的裙一样大胆、决绝。而且张净初平时也是这样平和温婉之下,常常表现出的是一种坚强的韧劲。这也许跟她的身世有关,从小在山区长大。跟哥哥跑去山上捡石头、摘果,像个野孩。中戏导演系毕业,演戏对于她曾经只是勤工俭学的手段。起初接这部戏的时候,张静初先说的并不是自己不行,而是对年轻的贾彰柯是否能驾驭这样的历史题材还是持怀疑态度,而在拍摄中贾彰柯认真严谨的态度则让他完全放下了这种顾虑。张净初称“影片非常棒的还原了历史。”而贾彰柯也对张静初的表演功力赞誉有加,“每个镜头几乎拍两条就过,做的非常好。”这样也为他们后来很多部电影的合作打下了基础。
接下来,约翰?拉贝的孙托马斯?拉贝带来了《拉贝日记》原件,也引起在场所有人的好奇,众主创们是捧着几本书竞相传阅。据托马斯?拉贝说,“这几本日记已经保存了5o年之久,我的祖父一生共写过23本书,有关于南京的,其中有两千多页的资料,过去十年这几本日记一直由我来保管。”他希望影片能在日本上映。此外托马斯?拉贝还现场为影片中的日本演员香川照之颁了届拉贝和平奖,以鼓励他“以非凡的勇气接演了这部影片,承担起反思历史的责任。”在片中扮演朝香宫鸠彦亲王的香川照之由于正在日本拍戏不能前来,但对获颁此奖表示非常荣幸。托马斯还表示,他将于今日会见日本大使,并提议将南京和广岛结为友谊城市,前提是日本正式承认南京大屠杀暴行。而针对中国观众为关心的日本上映问题,导演介绍,截至目前只有一家日本行商表示愿意买片,但前提是删掉片中所有香川照之的戏。对此贾彰柯已经表示不会妥协,但仍然希望影片会在日本上映。对于知道结果的东方未明并没有对此表任何看法,也许对于日本的普通民众观看这样一部电影并不会造成多大的反响,但是日本政界根本不会让这样一部反映南京大屠杀的电影进入日本民众的主流视线,这其中牵扯到的政治利益往往要比一件事情的真实性加让人回味。
影正式开始之前,后一个出场的是8o岁的老奶奶,主持人介绍说她也是《拉贝日记》的一名演员,当时大家都非常惊讶。她可能是中国电影史上年龄大的群众演员,也可能是“表演”真实的群众演员,这位8o岁的老奶奶客串演出了一个难民,而她本人就是当年被拉贝拯救过的南京百姓之一。老奶奶表示:“第一次演电影,其实就是希望能够报答一下拉贝,他救了我们那么多人的命,我们却没能为他做点什么。”据老奶奶回忆,当年她和大量难民躲在拉贝家中,日军不敢进来,大家也都知道“不出去是安全的”。“后来我结了婚,家就在拉贝故居旁边,一睁眼就能看到,所以一直觉得没有离开。再后来这里面立了拉贝的雕像,我就经常来这边看他。近老了,腿脚不灵便,就来得少一些了。”从老人的话里话外,大家都感受到了其中浓浓感恩与怀念,于是大家的心中对《拉贝日记》这样一个沉重的话题也心怀起几分温暖的色彩
VIp卷第一百三十九章南京之争再起(中)
读爱文学更新时间:2011…11…284:00:14本章字数:3794
灯光降下,电影正式开始了。
937年的南京,噩梦来临的前奏。作为西门子分部负责人的约翰拉贝和他的妻子DORA生活在中国已经近30年了。不过,他们很快就要离开了,他很难割舍把这个分部移交给他的继承人WERNERFLIESS。他爱中国,他知道在这里他是个有号召力的人物,然而回到柏林西门子总部,他只是众雇员中的一名而已。从这一刻开始,一个真实的拉贝出现在大家的面前。
按照《拉贝日记中》的自述,最后的编剧工作是由东方未明和贾彰柯两人联合完成的,在前世剧情主线的基础之上,东方未明和贾彰柯更加真实地塑造了拉贝的形象。他在中国生活了将近三十年,对这个国家已经充满了感情,但他又是一个普通的德国人,他也热爱自己的国家,相信德日之间的联盟之谊。虽然是随大流加入了纳粹党,但也一直认为自己国家那位元首是一个伟大的领袖。其实,此时的拉贝甚至还不知道国内的犹太人正遭受他那位伟大领袖的迫害。他寄希望通过自己德国人的身份,以及领袖的帮助,阻止日军的暴行。当这一切都化为泡影的时候,他仍然坚持着用自己的方法保护着安全区的中国平民,就像他在给希特勒写的信中说的那样,“作为一个忠实正直的德国人”,这是他必须要做的。
银幕上,拉贝庆功欢送舞会上,各路人马一一登场,但谁都知道战争的阴霾已经笼罩在了整个南京城,唯独拉贝自己还抱着一丝的希望。终于日军轰炸了南京城,随后日军攻占了上海。匆匆赶回公司的拉贝,下令打开工厂的大门,用那面被他尘封已久的万字旗救下了来避难的所有人。这是一件多么令人讽刺的事情,也许时间在往前推个十几年,很多中国人甚至其他遭受过法西斯侵略的民族都不愿相信,从一个法西斯手中拯救自己性命的居然是另一个法西斯。不过看到这里的时候,现场的观众没有发出一点声音,因为在这座南京城,半个世纪之前,这一幕曾经真实地出现过,直到现在还被祖辈们口口相传。
直到现在,呈现在众人面前的拉贝,给大家的映像竟是有些单纯,他始终不愿相信日本屠杀中国人的事实,并把日军飞机撒下的“亲和”的宣传单拿到各国代表的会议上来,若非大家提前知道拉贝是这座城市的恩人,他们还以为拉贝会成为日军的“走狗”呢?和拉贝相比罗伯特?威尔逊医生和瓦莱莉?杜普雷更像是一名人道主义战士,他们始终坚持保护中国的平民,并不惜救助中国的士兵。正是因为拉贝始终表现出的单纯与善良,所以当大家看见他接受安全区国际委员会主席一职时,虽然有些不愿否认自己的想法是错的,但是还是承担起了这个重任,以至于最后他说出“其实这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事,从我们方面而言,它与某种英雄品质并无任何关系”时,大家一点也不觉得奇怪。
由于贾彰柯这版《拉贝日记》删减了一些后仍然长达160分钟,所以在表现张净初那个女学生的角色以及原文康那个最后留守南京被俘的中**人的角色更加丰满起来。除了拉贝的视野之外,观众们也看到了中国人自己的反抗与坚持、绝望与新生。虽然这种抗争相较于整座城市的黑暗,只是星火之光,但正如张净初扮演的那位女学生的弟弟举枪射杀日本兵一样,幼小的生命正是中国人的明日之光,他们才是“中国不会亡”的希望,而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
影接下去呈现给观众们的是整个安全区的情况,大家看到的“安全区”其实上完全称不上真正的安全,很多时候这些外国友人面对凶残的日本兵也只能是无可奈何,他们随意闯入安全区奸淫辱掠,杀害俘虏,为了搜查随意地就可以让金陵女子大学的女学生脱去自己的睡衣,这便是南京城最黑暗的那段岁月。除此之外,安全区20多万人的吃饭问题也成了拉贝这些国际委员会成员的大难题,日本军队严格限制安全区的粮食供应,而杜普蕾女士还要帮助藏匿在女子大学的几百名中国士兵。安全区和整座南京城一样都面临着生死存亡的危机。
拉贝四处奔走,他并不惧怕日本人,连在南极大屠杀的刽子手日本亲王香宫鸠彦也敢据理力争,这便是他作为一个人的觉悟,和当时的日本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但他的一切努力在丧心病狂的日本人面前,起到的作用微乎其微,连自己的中国司机也惨死在了日本兵的“百人斩”竞赛之下,他见到的只是越来越多的中国人被杀,安全区之外已经成了一座“死城”。
就在日军在南京城犯下滔天罪行,拉贝等人苦苦支撑着安全区的时候,各国领事和媒体终于又回到了南京,拉贝也在这个时候被重新调回德国,在国际社会的视线下,以及全国如火如荼的抗日运动中,日本人也逐渐收起了在南京城的爪牙,将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到了全国各地的抗日战场之上。南京大屠杀虽然暂时结束了,但更多更残忍的屠杀还在中国大演,拉贝离开了中国,却让越来越多的人认清了日本丑恶的嘴脸,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在不久之后彻底地爆发了
到拉贝离去,大家知道这部电影马上就要结束了,码头上,南京城幸存的男女老少和拉贝依依惜别,可谁都未曾料想到,拉贝这一去等待他的确是一个凄惨的晚年。当电影落幕,最后银幕上留下一段中英德三国语言的字幕:“南京大屠杀期间,在安全区庇护下得以幸存者远超过二十万,尽管如此受害者的数目仍然是惊人的,根据普查所得至少有三十万遇难者,直至今天,日本政府仍然拒绝承认有南京大屠杀这回事,约翰拉贝返回德国后,以涉嫌勾结中国人的名义被逮捕,他被禁止讲述在南京的经历,他的日记被没收,六十年后才重见天日。战后,盟军起先拒绝为他出示非纳粹的证明,在英国方面拘禁并审查他了之后,前苏联方面又再度把他丢进监狱,他入狱的消息传到南京后,南京还是掀起了一个不小的捐款热潮,人们倾囊相助凑齐了几千美圆,才将他赎出监狱,恢复了半自由的身份。再然后,在很长一段时间他被人遗忘,一贫如洗,1950年殁于柏林。”看到这段字幕很多人都掉下了眼泪,而电影最后的一个镜头也定格在他的墓碑上,上面写着“一个好人,一个不屈的人,约翰拉贝”。这就是他一个在中国三十年的德国人的真实写照。
影结束了,两个多小时内,没有一个人离场,当灯光重新亮起,所有人都不约而同地站起身来,在静默了片刻之后,雷鸣般的掌声响起,这样的掌声足足响了3分多钟才慢慢降下来。东方未明看到这样的情景也颇为感动,在周远旁边耳语了两句,周远会意地点点头,将坐在电影院一个角落中约翰?拉贝的长孙托马斯?拉贝的妻子邀请了过来。拉贝夫妇再次走上台和所有的观众们见面,当主持人向观众们介绍拉贝夫人时,她脸上还挂满了泪水,她用颤抖地声音说道:“因为电影拍的太真实,尽管我也参与了剧组的拍摄工作,但在中国,在南京这个事情曾经发生的地方再看一次的时候,我已经控制不了情绪。谢谢大家,没有忘记我的祖父!”观众们再次用掌声回应了拉贝夫妇,他们知道拉贝才是最应该被感谢的人。
拉贝日记》首映结束了,但中国电影圈,关于这座南京之城的讨论却才刚刚开始。因为《拉贝日记》与《南京南京》同时上映,原先关于《南京南京》的暂时被隐藏的评论也终于彻底地爆发了。
暂时不谈国内的反响,这部关于德国人的电影,在欧美,尤其是德国本土获得了当地媒体的广泛好评。欧洲销量最大的日报《图片报》、专为信息精英服务的《焦点》周刊及面向各个年龄段的娱乐周刊《明星画报》都对《拉贝日记》给予了整版报道,著名的《明镜周报》则称“影片首次触及德国社会禁忌,以前只有好莱坞影片如《辛德勒的名单》才敢正面描绘纳粹好人形象。而《拉贝日记》虽然刻画了一个国家英雄形象,但并没有过度神化或浪漫化他”。由德国前联邦总理施密特担任发行人的《时代报》更以《拉贝日记》为契机出版了一期“德国超级大片”专题。著名德文电影评价《拉贝日记》“是一部令人印象深刻并深感震撼的电影。影片以其优秀的国际创作团队而吸引了广大影迷”。《拉贝日记》不仅令德国观众看到了一个此前并不了解的拉贝形象,也令南京大屠杀这一在西方鲜为人知的二战历史出现在公众视野中。尤其是片中日军比赛杀人的“百人斩”段落和强闯金陵女校、医院搜查士兵等场面都让德国观众反响激烈,“以前我只知道奥斯维辛,现在我知道了南京。”德国这个本来就是一个懂得自省的民族,并不是没有听说过日本人在亚洲尤其是在中国的罪行,但这一切都离他们太远,没有谁会告诉他们另一个民族曾经遭受过地狱般折磨。不过现在终于有一部电影出现了,而其中的主角又恰恰是他们的同胞,而且还曾经身为一名纳粹党员,所以这种直观的感受和冲击对他们的影响是巨大的。《拉贝日记》在全球的上映也终于让更多的人重新认识起日本这样一个民族,因为这一次《拉贝日记》正式在日本国内被禁映了。
VIp卷第一百四十章南京之争再起(下)
读爱文学更新时间:2011…11…284:00:15本章字数:6152
“未明,你看吧,全部都是关于《拉贝日记》和《南京南京》的!”周远径直走进东方未明的办公室,在东方未明的面前放下一叠报纸和杂志。
“呵呵~”东方未明咧嘴一笑,“知道了,我这不是在看吗?”东方未明指了指电脑。
周远凑眼看去,屏幕中正在播两部电影争锋相对的媒体报道。此时一名记者正在街头采访观影的路人,对这两部电影褒贬不一,对其中揭露日军南京大屠杀的暴行都表示了认同,不过总的来看《南京南京》的争议要多一些,几个青年还骂路川是“卖国贼”,大体上还是因为从日本兵的这个角色引发的负面看法。
周远撇了撇嘴,东方未明说道:“看来我们的电影还蛮得人心的嘛!最近贾哥没空闲了吧?”
“他啊,本来就是一个闲不住的人,现在每天都在为《拉贝日记》做宣传,还要忙着和那些媒体打交道,对了时不时地还要和路川隔空争辩几句,最近还要准备去德国,那边可是催了几回了,听说还要参加明年2月份的劳拉奖(德国电影界最高奖项,也素有德国奥斯卡之称)。公司正在为他们作计划安排呢!”周远说道。
“好了,这些事情你安排好了,我过几天就要去上海了!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那里已经完成了前期筹备的各项事宜,我的那部《僵尸新娘》要动手制作了。”东方未明说道。
“行,我也很期待我们公司制作的第一部动画电影。”
“放心,绝对不会让你失望的。”东方未明信心十足。
周远和他聊了一会公司年终的一些安排,就离开去忙自己的工作了。东方未明让苏岩帮他安排一下去上海的工作团队,自己便随手拿起周远带来的报纸和杂志看了起来。
拉贝日记》和《南京南京》上映已经一周了,单从票房上看两者没有太大的出入,但是《拉贝日记》的“回头客”明显要高出《南京南京》不少。据各大电影院自己的调查,很多人看了《南京南京》以后,都表示不愿意再看第二遍了,而《拉贝日记》则不然,有的家庭甚至全家老小一起过来看,这当然不能说路川的电影制作能力要比贾彰柯逊色,实际上还是老话重提,《南京南京》太过冷峻,让人有些毛骨悚然,当然这也是路川另类解读下的产物,中泉英雄扮演的日本兵角川,他会勇猛的战斗,会和同乡嬉闹,看到屠杀会震惊,也会去忐忑不安害羞的找日本慰安妇,这种人就是一个普通人,普通士兵。但当他放到了南京大屠杀这段背景之下,他必然会走向两种极端。要么彻底融入,就像那些用杀人来比赛的日兵一样,以杀人为乐;要么就是对这一切产生深深的背弃感,最终走向崩溃。必须要说的是,虽然路川选取角川这条线作为故事主线有一种独特的艺术价值,但他对于角川的塑造还是显得过于中庸化。曾几何时,我们的艺术作品里,善良的太君出现得越来越多了,虽然这或许也是历史真实的一部分,但我们要知道的,要去铭记的,不是这些善良的太君们,而更多的是那些杀人如麻的普通人,普通的日本人。对于路川塑造的这个日本人角色,从电影角度,东方未明可以接受,但从情感上,却绝不可能。东方未明相信在南京大屠杀中,也许也有这样善良的日本人,就像贾彰柯在电影中浓缩而成的那个告密的日本少佐,这也是东方未明和周远同意加进去的,但他不相信这能够代表这场屠杀的全部,或者说主流,因为即便是那个少佐在面对自己的人性时,也是下了屠杀的命令的。所以那些个麻木的日本军官,才是日本军队的真实写照。一个人走在大街上会突然被路过的,一时兴起的日本人提枪杀掉,这种现在听上去觉得不可思议的事,在1937年冬天的南京却是平常得不能再平常了。推倒了孙中山铜像的日本人,用着他们在岛国几千年流下的那种自卑,一下子放到地大物博的中国,孱弱的中国,满足了这群自卑的岛国人变态的征服欲,所以他们完全抛弃了人性,在这片土地上为所欲为。于是,《拉贝日记》当中的那一丝希望与温暖,更能让大多数普通民众所接受。
东方未明打开一本名为《光影时尚》的杂志,首先看了对《南京南京》的褒扬:“影片通过强烈的对比表现这种复杂的关系,开头一场民间抵抗士兵和日军小巷狙击战,打得很过瘾,但是接下来的花样百出的屠杀战俘却让一切陷入死寂;那些主动举手去给日军当慰安妇,以换得难民营暂时安定的年轻女子和那些拿着武器却放弃抵抗,举手投降的残军士兵;努力积极保护伤员和难民的外国友人,而却主动像日军出卖情报,希望苟且偷生的唐秘书一面是贪生怕死,一面是舍生取义,恰如其分的解释电影的英文标题:生和死的城市,在这么一个极致环境下,人是怎么面对生死的,人性的高贵和卑微在这个特殊的舞台被尽情放大,正因为各种各样的视角存在,才使这部电影变得丰满而充满了内涵。
虽然影片中很多场景令人发指,但是路川并不想通过这部电影激起仇恨甚至迁怒,这也不是一部电影应该承载的内容。不管是对日军的“美化”还是对屠杀的客观记录,以及表现中国民众的反抗,都是一种正视战争的宽容态度。民族的情感固然可贵,但是不能有了情感而失去理智,所有人痛恨的都不是普通的日军或民众,他们和角川、百合子一样都是棋子,无法选择自身命运。痛恨的是日本阴魂不散的军国主义,只要这样的思想依然在日本上空游荡,战争就有可能重新爆发,一个善于粉饰和掩盖历史的国家,一个至今没有正视历史和认真忏悔的国家,依然需要我们高度警惕,所以,这段历史我们就不能忘记。
”
赞扬的话千篇一律,影评人周利评论道:艺术上是成功的,角小说~就来ωa~p川这个人物是很多人想不到的,甚至会惹来一些争议,但却是艺术上的成功。他不是典型人物,但通过这个人物完成了坏人的自我救赎,包括部分日本兵的救赎。如果反面人物都是007式的,其实更失败。电影有3条线索,只有最后一部分是从战争罪人角度出发,而前面都是从电影受害者角度来反映南京大屠杀。专业媒体评论家齐又说路川是使劲控制着才没有骂娘,看之前,对该片最期待的是想看路川如何解释日本军人进入南京之后的心路历程。毕竟日本的军人也是人,日本的军队纪律性也很强,他们是如何一步一步最后成为杀人狂和强奸犯的,不可能上来就都那么心理畸形。在这一点上路川做得稍稍有些令人失望,这段心理描写并没有下很多功夫,可以看出他心中的恨,说他站在日本人的角度回忆历史真是误会他了,他其实是使劲控制着才没有骂娘大家都是从电影的艺术性和日本人这个角度出发的,谈得倒也中肯。从技术上讲,确实算得上中国电影的进步代表,东方未明自己也非常喜欢曹宇的摄影,音乐也不错,演员的表演也个个出彩。呃~除了没有高园园,由于路川的出走,“中国龙”的艺人虽然在东方未明的解释下并没有对路川产生不好的想法,不过在选角色有意无意间回避他,尤其是高园园这些第一批和东方未明一起组建起“中国龙”的“开国功臣”。
东方未明又翻开其他的报纸和杂志,单独评价一部电影的并不多,都是拿着两部电影比较的,看来是周远故意拿来给他看的。东方未明仔细看了看,业内人士对《拉贝日记》的评价还是蛮客观的:
北京电影学院资深教授黄式线——虽然片子非常沉重,但是我们在里面看到了人性的光辉。一个德国人能够无私的保护这么多中国人民是非常了不起的。更难能可贵的是,电影没有把拉贝塑造成神,而是把他纯粹当做一个人来塑造的。这让拉贝看上去特别的真实。另外,对于南京大屠杀这段历史,我想借用张纯如的一句话来说,那就是:“忘记屠杀意味着第二次屠杀”。
冯小钢——我作为一个普通的观众用一种朴素的情感去看这部电影,真的感到了震撼,而且它影响了我。他并没有把屠杀场面当成是一种噱头去炫耀它的刺激,而是用一种平实的语言去叙述,恰如其分地出现,比如他就用拉贝的司机被屠杀这样的一个细节,带出了整个触目惊心的场面。而且从西方的视角来描述这段历史,比我们自己去拍还要有意义。
导演何坪先我觉得作为一个电影来说,《拉贝日记》的故事讲得非常好,选择了一个很好的视角,从这个视角看南京大屠杀是以前我们没有接触过的,这就很有新意。
专栏作家司马平帮——我个人很欣赏《拉贝日记》开场不久,拉贝用一面巨大的纳粹党旗遮掩了大量中国难民使他们免受日军轰炸之害的情节,据史实,其实当时拉贝把当时他居住的西门子公司的办公地也全部遮盖在纳粹党旗之下,以保护里面的中国人——这一情节让我们要记住的是一切“国家”、“主义”、“政治”里的真正的人性的光华。所以,我把这个情节列为2005年自己眼里中国电影最伟大的镜头。
除了他们也不是没有人对《拉贝日记》表示不满的,“《拉贝日记》是一部质素平平的商业电影,其立足点是西方人心中的普世情怀,而将这种情怀与南京大屠杀这样让中国人60年来每每提及就痛彻心扉的民族浩劫相结合时,《拉贝日记》的叙述显得肤浅而片面。电影局一向对涉及到中国的外国影片审查严苛,而对这样的用贬低甚至丑化中国人的方式来突出西方人救世主姿态的影片却大开绿灯,实在让我很不解,毕竟片中的中国人在屠杀面前所做出的反应只有慌乱、盲从、自私、愚昧,他们好像是专门为了给拉贝等人添麻烦而存在,纯粹是一群等待西方拯救的待宰羔羊。不知道面对这样的电影,中国人的民族自尊何存?”后面还有一大段对路川的褒扬。东方未明一,居然是国内知名的一个文化媒体人,而且他是路川的好友。看到这些东方未明笑了笑,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东方未明不会干涉任何人的发言权,最后给出结论的只有观众自己。
当然,不用东方未明反驳,因为他很快就看到了很多关于《南京南京》的反面评价。最严厉的当属司马平帮先生和历史学家黄锦治先生。黄先生是从历史的角度反驳的,前面东方未明自己也说过,《南京南京》中有关安全区的描述有不少和史实出入的地方,尤其是对拉贝的描写粗劣不堪。黄先生这样说道:“看了路川的《南京!南京!》,觉面目可憎。剧中的约翰?拉贝被别有用心地丑化了,其他主要角色也是缺乏立体感,甚至没有基本的史实依据,完全是编导的主观臆造,很难使人信服。更令人难以容忍的是,纵观全剧,《南京!南京!》是一部颠倒了是非观、价值观的失败之作!若任其谬种流传,则会误人子弟,贻害无穷!”
而司马平帮先生言辞也非常犀利,在他的文章中这样写道:民族情感总是人人有之,我也一样。但看了两部电影,我相信这种朴素的民族情感未必得到满足,因为你会发现关于南京大屠杀的看了《南京!南京!》和《拉贝日记》两部正确答案(A,Aer)基本都存在于《拉贝日记》里,而《南京!南京!》的作用只是:1。提出问题(Q,Questio);2。给出的是伪答案。比如,《南京!南京!》的宣传里动不动就说的“抵抗”,但我看了两遍《南京!
南京!》,也没找多少抵抗的影子,那股了国民党兵的抵抗在电影开始30分钟就被消灭了,后来最大的抵抗就是拉贝管理的安全区里竞选“志愿妓女”去给日本人慰安,慰安过程里是不是有“抵抗”,电影没有交待,可能也拍了,又被剪了,哎,中国的电影审查制度啊。
拉贝日记》里其实也鲜少有中国人对日军的抵抗,但有一个情节我是欣赏的,金陵女子大学的学生琅书(张静初饰)的弟弟在姐姐被两个日本人扑倒的一瞬开枪打死了这两个鬼子,而在真正的历史记载中,当时蒋介石的军队在日本军队占领南京后的抵抗确实是微乎其微的,溃逃得厉害,零星的抵抗也只可能来自于民间,琅书弟弟的这项“壮举”说不上完全来自历史,但却充满了合理性。所以说,让“抵抗”成为某部南京大屠杀电影的一个主题本身就是个伪命题,如果真有抵抗,哪里有30多万中国人被屠杀掉,而据我所知,日本军队制造南京大屠杀的3个充足理由是:1。之前的松沪会战中**队的抵抗太强烈,日本人要报复,2。国民党军队在南京的抵抗太弱了,3。中国民间的抵抗并没有因官方的放弃而停止;因此日本军队是想借一次大屠杀彻底慑服中国政府、中**队和中国人民。而不是像《南京!南京!》表现的那样首先是日本士兵被几个中国人的死慑服了。所以,关于“抵抗”这个Q,《南京!南京!》给出的A是虚弱的,而《拉贝日记》给出的A还是令人信服的。
我的分析是这样,你看对不对:假如在南京大屠杀那段中确实有一个以自杀向中国人当场谢罪的角川正雄式人物,当时的日本军队也绝不会让这种“令帝**人形象蒙羞”的事被记录下来的,一定会掩盖且来不及,所以,历史记载中就不可能有真正的角川,看过《南京!南京!》,我说,这其实正是陆川,是陆川亲身参加了南京大屠杀,借角川传达自己的感受罢了。不过今天又听到一种说法,是《南京!南京!》里刘烨饰演的那个中**人“陆剑雄”和“角川正雄”合起来才是“陆川”,合起来的名字正好是“陆川雄”,冥冥中有某种意会在,当然这是餐间戏谈,但确实挺有意思——那个反抗的陆川早早被屠杀,那个替日本人着想的陆川坚持到最后,自杀赎罪,些谓“雄”。不如说是“熊”。
东方未明平时很少关心这些影评报道,这回他总算见识到了什么叫做口诛笔伐,想来自己以前的电影也没少负面的报道,大多数的时候都是被周远给挡在了门外了吧!南京之争再起,比东方未明预知的还要猛烈得多,而且越来越多的评论家和电影人,甚至历史学家都加入到讨论当中,无形中也给这两部电影造了势,掀起了新一轮的观影浪潮。其实,电影到底还是属于文化圈的事情,这种讨论、批评也是非常有必要的,否则仿佛一潭死水一样,事事都有一个定论,中国的电影也不会得以发展。
VIp卷第一百四十一章南京之争(终)
读爱文学更新时间:2011…11…284:00:16本章字数:4562
就在东方未明准备前往上海之前,他还是被媒体抓住了让他针对这两部电影说一些话,其中更有喜欢看热闹的记者故意在东方未明面前挑拨,把路川的一些言论放到了东方未明的面前,一片的路川说,你对他说的话怎么看:
“陆川说:这么一个核心的事儿上,进入公众记忆的就只有德国人,就德国人救了中国人。最后被我们孩子记起来的就只有一个德国人救了20万中国人,就这么一个好人好事儿。这对我们有用么?下次再出事儿还得再找一个救世主?”
“拉贝日记中记有日本人来找妓女的事,陆川的解读是:拉贝轻描淡写写了一句话,我在看的时候突然知道,人是有立场的,再帮助我们,他也是德国人,他不会站在我们同胞兄弟姐妹的立场说让她们去。如果都是中国人,可能他叙述就不是这样。”
“《三联生活周刊》转用路川的观点:如果我们在这件事上只记得德国人救了20万人,这对死去的人是不公平的。”
“路川还说:辛德勒是作为犹太人的对立面来拯救他们,但拉贝不是,他是纳粹,是中国的第三方,不是当事者,在屠杀开始之后两周他就带着20箱中国文物颠簸,仔细看他的日记,过节他还吃火鸡呢,他和辛德勒没法比。”
“他说‘拉贝救了20万中国人”我说你用哪只眼睛看历史的?日本是觉得杀掉30万人之后没必要再杀,所以才让20万人活下来。”
东方未明刚出现在《拉贝日记》在京城的媒体见面会上,就被一同狂轰滥炸。
“我不知道这些话是否真得是从路川口中传出来的,但这些问题从你们口中问出来实在让我有些悲哀。”东方未明看了一圈周围的记者,他看到一些人已经皱起了眉头,“拉贝和十几位外国传教士、教授、医生、商人等在中国民众被侵略者大肆屠杀时共同发起建立南京国际安全区,拉贝担任安全区国际委员会主席。他和一些国际友人在当时极其危险艰难的战争环境中,奋不顾身地抗议屠杀并尽其所能地阻止侵华日军对中国人民疯狂施暴。他们设立的安全区为大约25万中国平民提供了暂时栖身避难的场所。拉贝自己的住宅和小花园,也挤进了600多名中国难民,受到保护。这固然不是拉贝一人之功,但拉贝厥功至伟却是事实。“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拯救20万生命之壮举,该‘胜造’多少级‘浮屠’呀!而一些人如果强调拉贝的吃火鸡,把德国人救助中国人与中国人的反抗对立起来,把对拉贝的颂扬说成是要树立德国人是我们的救世主,并进一步将其与中国需要一个外国救世主这种带有殖民色彩、颇能挑动某种民族情绪的话语联系起来,这是一件令国人蒙羞的事情。南京大屠杀难道只是一个民族和另一个民族的事情?拉贝不是‘辛德勒”难道我们还指望日本人是?在这种事关人类的人道主义灾难面前,所有的人都不是第三方,不是旁观者。拉贝等人的作为体现了人类应有的良知和尊严,恰恰不是如你们所说的置身事外的第三方、旁观者。所以,请各位媒体记者朋友,以后好好想想自己的问题再来提问,当然也请说出上述那些话的朋友回去好好想想,辛德勒是一个人,还是一种精神和信仰!”
记者们都知道,东方未明虽然很直爽,但基本上都是温和的,这一次是真得触碰到他的逆鳞了,一点面子都没有留给他们,从东方未明的话中他们也明白自己这些人确实有些无事生非,本着看看热闹的心里,准备让东方未明和路川好好打一下嘴战的,没想到全部被东方未明斥责了一番。东方未明也懒得揣摩记者们的复杂心理,不过看到一些人惭愧的表情,他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南京之争或许还要一段时间才能停歇,不过东方未明已经消失在了媒体的镜头下,在他的眼中上海美术制片厂中的那些木偶和动画师们比起这些媒体可要可爱得太多!
这一天,东方未明正跟黄蓉在家收拾行李,这回去上海,黄蓉是随行的,不仅是因为时尚中国风已经在上海开了一家分店,更因为东方未明打算让黄蓉帮忙给《僵尸新娘》中那些木偶设计服装,顺便满足一下东方未明的私心,给时尚中国风做一下广告。
“蓉儿,现在时尚中国风的事情你一个人忙得过来吗?”东方未明关心地问道。
“你说错了,我可不是一个人,凯瑟琳老师的团队现在已经把工作重心放在了中国,还有我的两位师傅在帮我教导学员,很多事情不需要我亲自操作的,公司管理的事情对于我来说还是非常轻松的。”黄蓉一边整理着衣服,一边笑道。
“那就好,我怕叫你来帮我你管理公司就会太辛苦了!”东方未明不好意思地说道。
“知道你心疼我,放心吧,我在辛苦也不及你这个大忙人!”黄蓉点了一下东方未明的额头说道,“这一次你不说我也会跟着你一块去的,要不然你在外拍戏以呆又是好几个月。”
“要叫余姚一起去吗?”东方未明问道。
“不用了,你不是说这回的拍摄都是在室内完成的,我只是去帮你设计服装的,带上我的工作团队就行了,不需要助理的。”黄蓉想了想回到道,“再说,你忘记啦,现在余姚已经跟了别人了。”
“跟了别人?谁啊?”东方未明疑惑地问道。
“你啊,公司里的事情一点也不关心。就是上回你从上海带回来的那个大美女张艳玲啊!”黄蓉“不怀好意”地看着东方未明。
“啊,我想起来了,苏岩姐跟我说了,最近一直在忙就忘记了。”东方未明摸了摸脑袋说道。
“怎么样?不跟我说说你在上海的‘艳遇’?”黄蓉狡黠地笑道。
来了!东方未明本想转移开话看书就来最'快~题的,但黄蓉既然问了,他又没做什么亏心事,一五一十地将上回上海发生的事情说了出来。
“这件事你打算就这么算了?”黄蓉若有所思地问道。她虽然没?(:
)
( 重生之娱乐之光 http://www.xshubao22.com/2/254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