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门相师 第 28 部分阅读

文 / 未知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点击/收藏到桌面
    “这可使不得,过两天我就带爷爷来看您。”秦学兵连忙说道,这位老爷子可比秦老爷子高一辈,若是先让这位老爷子摸上门去,那秦老爷子非得抽他俩耳光不可。

    “那也行,不过初次见面,我这当长辈的,也不能寒酸了。”

    古老站了起来,到后院拿了一本小册子过来:“这个给你了,要是练不出点玩意出来,回头看我不收拾你。”

    “谢谢师叔爷。”秦学兵了呵呵地收下,因为这本册子的封面写着拳法精义四个字,肯定是古老练拳心得,这比拳谱都要珍贵。

    “那个,小秦子,叫师姑。”美女蛇开始亮出身份,想要在辈分上压秦学兵一辈,那以后就能光明正大收拾这家伙了。

    “不好意思,我爷爷并不是我师公,而是我师父,所以咱们的备份是一样的。”秦学兵嘿嘿一笑,在谁面前低头也不能在美女蛇面前低头,否则以后铁定吃大亏。

    秦学兵又陪古老聊了一个多小时才告辞,临走时古老把三把刀剑打包好塞到他手中:“既然你喜欢老物件,那就拿回去研究,放在我这也是当成普通刀剑卖出去,我可不做古玩生意。”

    “师叔爷,那我就不客气了。”秦学兵也没有拒绝,他确实需要这些东西练眼力,只是心想着,下次过来时,得把礼物准备足了。

    想到这点,秦学兵不由苦笑,本来是出来给秦晓晓准备礼物的,没想到却变成自己收礼了。可眼下已经很晚了,古文化街的店面大多已经关门了,秦学兵只能断了继续寻宝的想法,寻思着回京城再准备。

    秦学兵回到酒店,把三把刀剑拿出来,其中两件已经生锈得不成样子了,身与鞘因为生锈完全黏在一块,更像是生锈的铁棒,若不是有把柄,根本不可能看出是兵器。另外一件保存相对完好,虽然也有一些锈迹,但只要拿给修复师傅处理一下,就可以完好如新。

    秦学兵认得这件兵器,是一把刀,一把最容易被当成倭刀的刀,苗刀。这也让很多苗刀藏友颇为头疼,因为经常被当成倭刀,每次都要跟朋友解释。

    苗刀和倭刀一样都是受唐刀影响形成的,都是在唐刀的基础上加以弯曲形成的,只是倭刀是完全弯曲,整个刀身呈现新月形。而苗刀则不同,它只是在刀的末端加以弯曲,不难与倭刀区分开来。另外,苗刀也不是苗族发明的刀,他是汉文化的宝贵遗产,是明代爱国将领戚继光发明的。

    秦学兵拔出唐刀仔细观看,当然,他是没有本事从到身上看出锻造技术,更没办法看出年代,他是想看看到身上有没有留下刀名,或是刀主的名字。

    “子理,谁啊?”秦学兵一阵头大,根本就没听过这个名字,拿出手机查了一下,也净是些乱七八糟的信息,根本就找不到相应的人名。

    “先断一下年代!”秦学兵决定先判断出年代,再由年代结合名字搜索,应该比较容易。

    通过玉笔鉴定,这是一件明代锻造的苗刀,与戚继光一个时代的,也就是说这是苗刀刚兴起时锻造的,可秦学兵查了一下,还是找到任何有用的信息。

    “钟院长,您知道子理这个人吗?”秦学兵最后只能打电话求助专家,而钟院长无疑是最佳人选,这老头可是号称古玩全才,方方面面都很精通。

    “你小子是无事不登三宝殿,不过子理应该不是人名,而是字吧。”钟院长倒很有心情跟秦学兵闲聊,他还在寻思着怎么从秦学兵手里弄到唐刀和缺角大齐呢。

    “那您知道是谁吗?”秦学兵忙又问道。

    “这可就多了,黄法操、杨士奇、罗性、谭纶……一大堆呢。”钟院长张口就是一大堆名字。

    “那明代的呢?”

    “杨士奇、罗性、谭纶都是。”

    “那和戚继光一个时代的呢?”秦学兵有些郁闷,同名同姓的太多了。

    “谭纶,你小子你不会淘到谭纶的好东西吧?”钟院长的音调猛然提高,显得很激动。

    “如果没判断错的话,应该是谭纶的佩刀,一把苗刀,谭纶很出名吗?”秦学兵不得不承认,自己的历史知识还学得不够。

    “我敢肯定,你小子肯定是考古系历史成绩最差的,连谭纶都不认识。”钟院长气呼呼地,谭纶,字子理,号二华明代抗倭名将、杰出的军事家、戏曲活动家。官至兵部尚书、太子少保,和戚继光、俞大猷、李成梁齐名的明代军事家。

    谭纶自幼饱览诗书,思维敏锐,智力过人,性格沉稳,有雄才大略。特别爱读《曹刿论战》等兵书。平时观察蜘蛛结网、蟋蟀相斗等现象,都认真思考并和用兵打仗联系起来,后来写成《说物寓武》二十篇军事著作。

    在谭纶一生中,无数次与倭寇交战,杀敌无数,与戚继光并称谭戚。除此之外,谭纶还酷爱戏曲,尤喜盛行南方的海盐腔。于军中设戏班,随军征战、演出。任知府丁忧回籍时,自沿海带回海盐腔戏班,命艺人传授给本地艺人,还亲临排演现场。并将弋阳腔融入其中,形成“宜黄腔”,在艺术上取得不俗的成就。

    “娘的,回去得好好补补历史知识,不然每次都请教这些专家,估计能把这些专家气死。”秦学兵暗暗吐舌头,作为考古系学生,历史知识缺乏可是大罪,因为考古最重要的就是还原历史。如果连历史都不了解,又有什么资格还原历史。

    “你小子真的捡到谭纶的佩刀?”钟院长这才发现自己被气糊涂了,现在要关心的是谭纶的佩刀,秦学兵了不了解历史关他屁事。

    “钟院长,我这边还有点事,回头再去拜访您老人家。”秦学兵赶紧切断通话,差点就没给自己一巴掌,暗道,明知道这老爷子打自己藏品的主意,还傻乎乎送上门,这不是犯贱嘛。

    “这小子狗屎运真不是一般的好,明天就去他家里转转,说不定能淘点东西。”钟院长嘿嘿地笑着,不怀好意。

    “这把应该是汉代环首刀吧。”秦学兵拿起另一件,虽然刀身与刀鞘已经连成一体,但刀柄末端那个圆圆的钢圈却出卖了它的身份。

    当然,秦学兵也不能肯定,只是说这个标识比较明显,但也不排除后代有人在刀剑上弄一个环首,绑上一根红布条。一切都要经过研究后才能确定。

    ps:三更完毕,两点了,明天上班得累死啊,赶紧睡觉。

    第一一二章:黄武五年

    '奇·书·网]更新时间:2012101720:19:02本章字数:4928

    第一一二章:黄武五年

    第一一二章:黄武五年

    环首刀是漫长华夏文明中的一个非常具有代表性的武备种类,诞生于西汉时期,是由钢经过反复折叠锻打和淬火后制作出来的直刃长刀,是当时世界上最为先进、杀伤力最强的近身冷兵器,也是人类历史上具有非凡意义的一种兵器,它一度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作为主力近身格斗武器保卫着华夏文明的繁衍和辉煌。跟我读h-u-n混*h-u-n请牢记

    而环首的出现应该是出于实用和美学的双重原因,既可以起到平衡配重效果、又可连绳套挂手稳定握持、还能坠挂饰物和刀穗。环首刀最初是做为骑兵的劈砍武器来取代原本的汉剑。汉剑由于双面开刃而不利于马上作战、不利于劈砍、易折断,这在对匈奴骑兵的近身战斗中非常不利。

    而环首刀单面开刃、厚脊,在当时而言是最利于砍杀的兵器,加上强弩铁戟的长短程配合,大大加强了汉骑兵的攻击力(当时世界上尚未出现马镫)。匈奴人不会冶铁,而当时世界上其他民族更不懂得渗碳技术、热处理技术等这些复杂的钢铁加工技术,这就使得环首刀和强弩一样,成为了汉军独步天下的利器。

    秦学兵手中的唐刀属于横刀,是由环首刀直接衍变而成的。横刀初唐时与传统环首刀无异,唐中期开始去掉了未端的环首,方便双手握持,加强护格。

    秦学兵仔细观察之后,发现一个特点,刀身、刀柄、刀环都是一提锻造成的,环首内往往有精美龙雀类图案,可惜已经锈迹斑斑。

    “这应该就是龙雀大环了!”秦学兵大致可以做出判断,刀身、刀柄、刀环一体锻造,这对锻造技艺、成本都有很高要求,再加上精美的龙雀图案,差不多可以表明这是一把权贵使用的环首刀。

    秦学兵输入元气,马上就感受到浓郁的旧气,玉笔鉴定时间是西汉末年。但可惜的是,通过元气在到身上的感应可以判断,刀鞘和刀身因为生锈已经黏在一起,即使修复好了,也很难看出它本来的面貌。

    不过毕竟是环首刀,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作为主力近身格斗武器保卫着华夏文明的繁衍和辉煌,修复一下,也是非常好的收藏品。

    秦学兵放下环首刀,拿起最后一件,没有明显的特征,他也无法做出判断,只能直接输入元气。跟我读h-u-n混*h-u-n请牢记

    “奇怪!”秦学兵皱起眉头,在元气的感应下,里边的物件是开双刃的,应该是一把剑。但怪就怪在这把剑似乎并没有与剑桥黏在一起,准确地说,是剑鞘生锈把剑身裹住了,但剑身并没有生锈。

    “难道又是一把和唐刀一样的?”秦学兵的眉头舒展开,笑了起来,如果真是这样,那这又将是一把价值难以估量的古剑。

    秦学兵拿住剑身,小心翼翼地用剑柄敲打地板,不断有铁锈掉下,但效果并不明显。秦学兵慢慢加大力度,掉下来的铁锈越来越多,甚至可以看到剑柄裂开,一大块铁锈掉下来。

    这时,一抹银色晃入秦学兵的眼球,他笑了起来,一切都和他的判断一样。他直接用手去掰,很快就把剑柄上的铁锈去掉,露出钢条,由此可见剑身和剑柄是一体锻造的。

    秦学兵又在剑鞘口敲了几下,然后用力一拔,就把剑身抽了出来,依然是那么地寒光四射,仿佛是一把刚刚打磨成型的利剑。

    秦学兵仔细看了一下剑身,其中一面刻着百里二字,另一面刻着黄祖五年四个字:“应该是剑名百里,黄武五年锻造。”

    秦学兵并不知道历史上有这么一把剑,但对于黄武五年倒是了解,正是三国时期孙权称帝的年号,黄武第五年。

    翌日大早,秦学兵带着两刀一剑又来到博古房:“师叔公,这三把刀剑太珍贵了,我不能收。”

    没曾想,古老看都不看一眼:“送给你小子你就收着,废什么话呢,没事赶紧滚蛋,别耽误我的生意。”

    秦学兵无奈,只能拿着东西返回京城,琢磨着过几天跟老爷子一起过来,要准备什么礼物。

    秦学兵回到家,打开房门,正准备喊我回来了,却看到钟院长坐在沙发上,不由苦笑了起来:“钟院长,您怎么来了。”

    “当然是等你小子,快把谭纶的佩刀拿出来看看。”

    钟院长站了起来,一眼又看到秦学兵手中的花盆:“乖乖,这是正宗北宋钧窑啊,还是大器,你小子从那弄来的?”

    “钟院长,咱先声明,别乱打主意。”秦学兵苦笑这,他是真怕这老头又提出捐赠,宋代五大名窑可是他的收藏目标。

    “要从你手里弄点东西也不容易,先让我看看东西先。”

    钟院长直接把花盆接过去,一边欣赏,一边啧啧称奇:“跟我们故宫一件挺相似的,但出身没有我们那件高贵。”

    “怎么,同样是钧窑,还要看出身啊?”秦学兵笑了起来,故宫那件他也知道,论颜色还没有这件丰富呢。

    “当然得看出身,我们故宫那件有清代造办处的刻字,说明曾经是皇室用品,价值当然要高一些。”钟院长也不喜欢用价值来衡量文物,但事实就是这样。

    “让你小子去津门办事,怎么又弄一堆破烂回来?”秦老爷子反正是不喜欢古玩,每次看到古玩就会想起秦学兵当年瞒着他偷偷报读考古专业的事,心里就怪不舒服的。

    “顺便,顺便。”

    秦学兵讪讪一笑,又道:“不过爷爷,这可不是破烂,光是这个花盆就值一两个亿呢,都能买一栋豪宅了。”

    “哥,你说这个花盆值一两个亿?”秦晓晓有些傻眼,她基本不了解古玩,也无法想象有人会拿一两亿买一个花盆。

    “等你将来要嫁人了,哥再去淘一个给你当嫁妆。”秦学兵玩笑了一句,开始给秦晓晓普及宋代五代名窑的知识。当然,还要告诫秦晓晓别说漏嘴了,这件东西可是从张乔家里淘来的,要是让张乔的家人知道了,肯定又惹麻烦。

    “哥,咱们求人帮忙,还从别人家里捡漏,这不太好吧?”秦晓晓撇了撇嘴。

    “傻丫头,他们又不是白帮忙,他们要是愿意无偿捐献,那我能捡这个漏吗?”秦学兵对此可没一点愧疚,要是当时张乔能答应无偿捐献,那他无论如何也不会捡漏。

    可结果并不是这样,那已经变成了一笔交易,赵勇得到救命的骨髓,张乔得到改变命运的金钱,谁也没有亏欠谁。所以秦学兵完全能够心安理得地捡漏,要知道在古玩界,识宝的人才能拥有宝物,不识宝的人,那也就是一堆破瓦罐。

    “小秦说的没错,捡漏靠的眼力见识,是古玩圈里最能够让人自豪的事,完全没必要因此有心里负担,否则古玩这个圈子里就太没意思了。”钟院长虽然恨不得把所有古玩都收进故宫博物院,但看待问题还是很可观的,捡漏就是本事。

    “哥,对不起,我错了。”秦晓晓知道自己错怪大哥了。

    “傻丫头,回头我带你去潘家园逛逛,说不定还能淘到好物件呢。”秦学兵可一点不在意,谁让自己一开始没说清楚呢。

    “小秦,钧窑你就自己留着,这三把刀剑均给博物院怎么样?”钟院长自然不会死心,这三把刀剑,每一件都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对于研究历史的人来说,每一件都无比珍贵。

    “钟院长,这还真不行,这三把刀剑都是长辈送的,我再捐出去,那我可就没法交代了。”秦学兵婉言拒绝,但也是事情,这是师叔公赠送的,就算有人出百亿高价,他也不可能卖出去。

    “我就知道要从你小子手里掏东西不容易,不过你总不能让我白跑一趟吧?”钟院长不死心地讨价还价。

    “那您老想要什么吧,反正这些东西我得自己留着。”秦学兵是打定主意,无论钟院长说什么,这些东西绝不放手。

    “回头,把你的藏品拿到故宫展览一段时间,没问题吧?”钟院长退而求其次,而且他知道秦学兵手里的东西虽然少,但少而精,每一件都是好东西,绝对能够吸引广大藏友及古玩爱好者。

    “行,门票我一分不要,够意思了吧。”

    秦学兵虽然知道财不露白这个道理,但他并不怕贼,就是现在的保险柜,也是设计了奇门秘法,要是有哪个不长眼的小偷去动保险柜,绝对有来无回:“不过翡翠棺材马上就要送进故宫,这时候举办我的个人展览不是很没看头,光芒都被遮住了。”

    “当然不可能这时候举办,现在所有人的目光都对准翡翠棺材这一批宝藏,其他藏品根本没有竞争力。所以,我打算等翡翠棺材的热潮稍稍平息之后,再用你的藏品火一把。”钟院长说道。

    “行,到时候你直接给我打电话就行。”

    秦学兵拿起百里剑:“您老知不知道这把剑的来历?”

    “百里剑,剑非百里之剑,人也非百里之才,能成为这剑主人的,也绝非是碌碌无为之辈。人择剑,剑也择人,只有适逢其主,宝剑才会发挥出最大的功效。我都不知道该说你小子运气好,还是剑在选择你,竟然得到这一枚名剑。”

    ps:感谢藏友“yihongsu”重磅打赏!!!感谢藏友“昆仑乞丐王”投月票。快月末了,新的月票差不多出来,藏友们给点力,突破两位数吧,谢谢。

    第一一三章:推波助澜(上)

    '奇·书·网]更新时间:2012101722:57:19本章字数:4837

    第一一三章:推波助澜(上)

    第一一三章:推波助澜(上)

    晋?崔豹《古今注》:“三国吴大帝孙权有六柄宝剑,一曰白虹,二曰紫电,三曰辟邪,四曰流星,五曰青冥,六曰百里。 // 广告 全文字”

    这六把剑的名字,起得极有特色,极有诗意,极富想象力,极具震憾力,给人以无限回味空间。可岁月是无情的,这六柄宝剑都已经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

    “您是说,这是孙权的佩剑?”秦学兵乐呵呵地笑了起来,这可是有出身,有来历的名人佩剑,光凭这一点就能让它身价百倍。再加上锻造工艺奇特,千年不腐不朽,价值难以想象啊。

    “所以才说你小子走了狗屎运,这种东西都能让你碰到。”

    钟院长已经不得不佩服秦学兵的运气了,唐刀中的横刀,谭纶的佩刀,孙权的佩剑,哪一件不是绝世奇珍,可这小子闷声不响地就给收入囊中:“最关键是,这把百里剑连锻造出处都有,应该是出自黄武五年锻造的那一批。”

    南朝梁陶弘景在《刀剑录》中描述,孙权在黄武五年造剑十口、刀万口,从这可看出,剑在这时已成为玩赏用兵器,而刀则为士卒实战的兵器,所以一造就是以万来计算。

    “这把百里剑很可能就是这一批出产的。”钟院长也不能肯定,但却极有可能,因为在当时剑已经成为赏器,孙权下令锻造万口刀、十口剑,那这些剑肯定精益求精,要么自己使用,要么赏赐给权贵功臣。而百里剑上又明确标明黄武五年,双方关系太密切了。

    “名剑,有出处,名人使用,史料记载,了不得啊!”钟院长叹了口气,恨不得抢了这把剑跑回故宫博物院。

    “我的藏品又丰富了!”秦学兵笑了起来,他手里已经有三把名刀剑,外加一把生锈的环首刀,也算挺丰富了。

    送走钟院长,秦学兵把藏品都放进保险箱里,然后才说道:“龙转四方根无常,一笔点睛定乾坤,爷爷,有人对上这句话了。”

    “你说什么?”秦老爷子猛然站了起来,师父的死,奇门的消失,一直都是他心里的结,没想到会突然听到这个消息。要知道,能对上这句话的,要么是他们这一脉的传人,要么是门人的至交好友,可以与性命相托。 // 广告 全文字

    秦学兵把发生在津门的事情说了一遍:“咱们是不是找个时间去津门拜访师叔公?”

    “没想到师傅他老人家还有结拜兄弟,这事不能马虎。”

    秦老爷子平时并不看重礼数,但在重要事情上却绝不能失礼,更何况对方是长辈:“你今天就把礼物准备齐了,明天叫上梓菁那丫头一起去,晓晓也跟着。”

    “爷爷,明天张乔要来京城,后天吧。”秦学兵连忙说道,张乔来京城这件事是他一手牵成的,明天肯定要照个面。

    “行,那就后天。”秦老爷子倒也不是不懂的变通,只是想尽快去拜会长辈,拖久了,就显得不礼貌了。

    “晓晓,咱们出去买礼物。”

    秦学兵也不敢耽搁,挑一件好的礼物并不轻松:“小白、小红,你们也一起出去,小黑留在家里。”

    小白和小红全都跳到秦学兵怀里,警惕地看着秦晓晓,生怕又被蹂躏,这让秦学兵很不满,手疾眼快地把小白抢过去,恨恨地蹂躏,小红则用爪子捂住眼睛,不敢看同伴凄惨的下场。

    “你们这两个小家伙都成精了。”

    秦学兵摸了下小红的脑瓜子,又拍了拍小黑:“等过几天我学会开车了,再带你出去溜溜,乖乖待在家里陪爷爷。”

    与此同时,宝藏的另一轮宣传攻势又开始了,依然是黄教授主持新闻发布会,且地点也已经搬到京城,记者们问起的第一个问题就是:“黄教授,您是否知道,自从推出那六件最顶级翡翠之后,翡翠的市场行情就不断看涨,短短几天之内就涨了三十个百分点。”

    “十分抱歉,这些天我都在研究这批文物,根本抽不出时间关心其它东西。”黄院长并不想在这个话题上浪费功夫,这些是市场选择的结果,他也不是市场研究专家,对此只能说爱莫能助。

    “黄教授,您已经回到京城,那翡翠棺材是不是也运到京城了?”记者马上又问道,现在他们最关心的就是翡翠棺材,而在民众中,呼声最高的也是翡翠棺材。

    “是的,翡翠棺材已经运回京城,目前我们正在进行最后的保护工作,很快就能在故宫博物院跟大家见面。”黄教授完全是按部就班,至于很快到底是多快,那就要看个人理解了。

    “黄教授,上次新闻发布会展示了六件最顶级翡翠,这次新闻发布会有没有带来什么好东西跟大家分享?”记者又问道,他们已经有心里准备,就算见不到翡翠棺材,也要拿到其他有价值的新闻,不然回去没法交代。

    “本来我是准备最后才拿出来的,不过你们这么迫不及待,那我就先拿出来了。”

    黄教授乐呵呵地从桌子底下拿出一个盒子,说道:“不过在打开盒子之前,我有几个问题要问大家,若是你们回答不出来,那我是不会打开盒子的,第一个问题,目前和田羊脂玉的价格多少?”

    能被派来参加这次新闻发布会的,多半是有这方面的知识,就算没有,也在事前抱过佛脚,很快就有记者站起来问道:“黄金有价玉无价,玉石这些年价格疯涨,羊脂玉的价格也跟着疯涨,目前每一克的价格在一到五万之间,越大,价格就越贵。”

    “没错,同种品质的玉石,块头越大就越值钱。一块几十克的羊脂玉,每一克能卖出一两万高价,可要是几百克的羊脂玉,每一克就能值四五万,甚至更高。”

    黄教授点了点头,这跟翡翠是一个道理的:“那么有没有人知道明代玉器的风格?”

    “明代玉器继承了宋元的特点,造型粗犷,多以日常为题材,胎体较厚,镂雕用法广泛,平面雕两层花,俗称花上压花。装饰线条刚进利落,棱角分明,不拘小节。”马上就有记者答道。

    “看来我们的记者朋友们对玉器还是很了解的嘛。”

    黄教授似乎很有聊天的兴致,当然,他更希望的是将玉器文化通过这些记者传播出去:“明代社会的特点是国家始终处在内乱频频,内忧外患之中。但是承袭两宋特别是南宋以来商业贸易的飞速发展,明代的商业非常发达,民间也因此变得富裕。

    明代玉器的发展变化也是与社会的变化相关联的,从总体上看,明代玉器渐趋脱离五代两宋玉器形神兼备的艺术传统,形成了追求精雕细琢装饰美的艺术风格。明代的皇家用玉都由御用监监制,而民间观玉、赏玉之风盛行,在经济、文化发达的大城市中都开有玉肆。

    同时,古玩商界为适应收藏、玩赏古玉器的社会风气,还大量制造了古色古香的伪赝古玉器。我们现今还能见到大量这一时期仿制的古玉,甚至连清代的乾隆皇帝也曾经被明代仿古玉欺骗。

    所以说,玉器的发展并不是凭空冒出来的,他是跟社会形态紧密相连的,有着鲜明的时代特点。”

    其实仔细研究明代玉器,还会发现明代玉器也在变化,跟着整个朝代而变化,大致上可以分成早中晚三个时期。

    明早期玉器出土和传世的均有佳作,风格继承元代,作工严谨而精美。这类玉器所采用的玉材光泽较强,碾工遒劲,磨工精润,不重细部,明显保存着元代玉器的遗风。但是严格地说,早明的玉器并没有自己的风格。

    明中期的玉器趋向简略,承袭元末明初文人文化的兴盛,出现了具有文人色彩的玉器,如青玉松荫策杖斗杯等。且,因为时代富有了,还出现很多代表了地主、富商等人用玉的品种和作工。这一时期的玉器开始显现出明代社会的特点,玉器的制作加工也可真正代表明代社会的特征。

    明中晚期城市经济繁荣,手工业发达,海外贸易频繁,整个工艺美术为商品生产和外销所支配,于是出现了追求数量,忽视艺术的不良倾向。随之,玉器工艺也出现了商品化的趋势,玉器胎厚重、造型呆板、作工草率、装饰繁琐,流传至今的有大量的玉壶、玉杯。在图案方面,与晚明社会风气相符,符瑞吉祥的谐音题材甚为风行,这种“图必有意,意必吉祥”的图案,首先是为了祈福,其次才顾及到美。晚期名工陆子刚所琢玉器反映了此期时作玉、仿古玉及文人用玉的交错发展的形势。玉文化中的城市庶民、文人的成分与影响正在增强,这是城市商品经济繁荣、玉器生产商品化的结果,也是我国玉文化的新变化。

    “说了这么多,嘴巴也干了,你们听得也不耐烦了,还是赶紧把东西拿出来吧。”黄教授笑了一声,打开盒子,拿出一把白玉茶壶。

    这时候,一些守在电视机前看直播的玉石老板看到这件茶壶时,眼睛马上就亮了起来:“凭借那六件顶级翡翠,翡翠价格涨了三成,那能不能凭借这件玉茶壶,让玉石的价格更上一层?”

    秦学兵带着秦晓晓来到四方阁时,也正好听到钱正泰嘀咕着:“不行,得赶紧弄一批古玉撑场子,这段时间古玉的需求和价格都得涨。”

    ps:感谢藏友“wdid007”给力打赏,感谢藏友“死先生”投月票。相师继续码第三章,不过会比较晚。

    第一一四章:推波助澜(中)

    '奇·书·网]更新时间:201210181:42:44本章字数:4647

    第一一四章:推波助澜(中)

    第一一四章:推波助澜(中)

    “钱老板,什么古玉的价格又要涨?”秦学兵入行首先认识的就是钱正泰和钱贝贝爷孙俩,双方交情也好,这次来潘家园,自然要上门拜访。只是搞不明白钱正泰在嘀咕什么。

    “原来是你小子来了,还不都是你搞出来的,自己看新闻。”钱正泰把秦学兵拽到小电视机前,正在直播新闻发布会。

    “咦,这不是那件子冈玉吗,没想到黄教授会把它推出来。”秦学兵算是赞同钱正泰的想法,只要玉石商人把握住这次机会,不难把玉石的价格再往上推一推。

    “子冈玉,你说这件白玉茶壶是陆子冈的作品?”钱正泰眯着眼睛,不知道在打什么主意。

    新闻发布会上,黄教授开始谈起白玉茶壶的来历。这件白玉茶壶通体为羊脂玉,净重1635克,但是以重量计算价格,就将近一个亿。

    但实际上根本不能这么计算,茶壶内部都被掏空了,如果要以重量计算价钱,还需要把掏空的部分计算进去。

    而且,这还是一件文物,是明朝玉器,市场价值又要提升。最重要是,这是一件陆子冈的作品,那他的市场价值就不是普通玉器,甚至普通古玉可以衡量了,这是顶尖大师的手笔。

    “这件茶壶最神奇的地方还不止于此,它的神奇代表了玉器制作的巅峰手段,就算现代科技也无法做到。”

    黄教授亲手做了一次试验,只是这次用的是橡皮筋,茶壶嘴内部印出来的字迹也更加明显:“这件白玉茶壶几乎可以代表陆子冈大师最巅峰的作品,光凭这一点,它的价值就无法估计。当然,我知道记者朋友们也很想知道它的价值,那我就在这估个价,三到四个亿,当然,这还是保守估计,放到拍卖会上,只高不低。”

    又是一件数以亿计的艺术品,这让记者们都打了鸡血一样,而电视机前的观众却感觉晕乎乎地,秦晓晓也感觉不可思议:“哥,真值那么多钱啊?”

    “这正是艺术品的魅力,而且这件白玉茶壶是要收进故宫博物院的,就算有钱也买不到。”秦学兵摇了摇头,这件白玉茶壶完全可以称之为顶级国宝,若是用钱可以买到,肯定有不少人愿意拿钱出来砸。

    “得了,我们也要出去逛逛了。”秦学兵已经想到一件礼物,给古老弄一件古玉应该不错,价值高,又有内涵。

    “先等等,把这些东西签了。”

    钱正泰拿来纸笔,笑着说道:“贝贝今天出去了,不过他知道你肯定会过来,临走时特意交代让你留下签名,回头要送朋友的。”

    “我又不是名人,要我的签名干嘛?。”秦学兵没好气,不过还是签上大名。

    “你小子可是大名鼎鼎的寻宝鼠,对了,把寻宝鼠三个字也给写上,多签几张,不然你下次来,那丫头能让你签一百张。”钱正泰玩笑道。

    “晓晓,古玩这个行当有自己独特的规矩……”

    从四方阁出来,秦学兵一边给秦晓晓讲解古玩这一行的规矩,一边逛地摊,没走多远就停住脚步,走到一个地摊前,拿起一块玉佩,径直问道:“老板,这玩意怎么卖?”

    “兄弟好眼力,你看着粗犷的雕工,是典型的明代风格,你若真心想要的话,我算便宜点,八万。”

    “八百!”秦学兵直接砍掉两个零,这确实是一块古玉,但根本就不是明代玉器,可见地摊老板根本不识货,纯粹是在瞎忽悠。既如此,秦学兵自然不会介意,也跟着瞎忽悠,就看最后谁能把对方忽悠了。

    “兄弟,你这砍价也砍得太狠了吧?你看看这件玉器,一共有三种颜色的玉沁,要是能够盘上两年,八十万都值。”

    地摊老板倒是没说错,这件玉器上一共有水银沁、土沁和丁金沁三种颜色,这在出土古玉中是非常少见的,也是非常珍贵的,如果能够耐下性子盘上几年,别说八百万,几百万都有可能。

    从中也可以看出摊主根本不识货,否则根本不会把东西放到地摊上,所以秦学兵也不可能出八万:“老板,咱先不说这件玉老不老,你看看这个地方,都好像起坑了,品相就先差了几分,最多一千块。”

    “不行,最少七万。”摊主死咬着价格不放。

    “两千!”秦学兵松了口,但人却站了起来,意思很明显,不答应我就走人。

    “兄弟,混口饭不容易,三千吧。”摊主也算看出秦学兵眼中的坚决,便不在忽悠。更关键是,他看秦学兵这么年轻,恐怕连半吊子都算不上,这种人比半吊子难忽悠多了。

    “哥,这件玉有什么来头?”秦晓晓倒是不怀疑,出门之前她可参观了秦学兵的保险箱,知道哪些价值不菲的东西都是秦学兵捡漏捡来的,这会肯定也捡到宝了。

    “你觉得这块玉怎么样?”秦学兵反问了起来,这是一块人形玉佩,雕刻的是一个仕女的形态。

    “没有光泽,但色彩挺多的,人形雕刻也不错,这个仕女的服装感觉有点熟悉,好像在电视剧里出现过,应该是汉代的。”

    “你比那个地摊老板强多了,这就是一块汉玉。”秦学兵笑了起来,这些细节完全能够判定这是一件古玉,可惜地摊老板太不留心了,或者说,没这方面的常识,难怪丢了漏。

    “这块玉因为在土里埋太久了,收到各种化学反应的作用,所以失去光泽。而这些颜色,叫做玉沁,在不同环境下会出现不同的颜色,咱们这块玉就出现了三种沁色,分别是水银沁、土沁和丁金沁。”秦学兵说道。

    水银沁的水银既来自殓葬水银,也来自土壤中的水银。一般来讲,土壤中的水争不能把玉器沁成半截黑或全黑,所以人们习惯将沁成半截黑或全黑的叫做黑沁古,将沁成线状的或小斑点的叫做水银沁。千年以内的水银沁一般不太黑,2000年以内的水银沁不亮,2000年以上的水银沁又黑又厚又亮。

    土沁一般由红土和黄土沁成,呈浇黄至土红色,中间似乎有一个小核,核周围呈现放射性云块形斑痕状,好似用黄色炸药的鞭炮崩的痕迹。过千年的土沁,其核的部位会出现疙瘩或小坑,或变为土咬或蛀蚀。

    钉金沁的沁占呈钉子眼儿状,带色,抽坑,有棕色、紫色、灰色、黑色等,大都伴有线状凹陷。

    “可这样的玉,有人愿意佩戴吗?”秦晓晓皱了下眉头,这块玉没有一点光泽,一点不符合正常的审美观。

    “古玉虽然失去光泽,但通过盘玉却能让玉器恢复光泽,这也是玉器收藏者最大的乐趣之一。贴身而藏,精心呵护,经过天长日久的盘玩佩戴,就像是蝴蝶经过蛹的挣扎,玉逐渐蜕去了粗躁的土壳,恢复了往昔的灵性、润泽、色彩,灿烂光华绽放在掌心,那种成就感是无可取代的。”

    秦学兵笑着说道:“丫头,有没有兴趣,盘上几年的话,这块玉就会重新焕发光彩,到时候不失为一珍宝。”

    “可是哥,你不收藏?”秦晓晓摇了摇头,听秦学兵讲了这么多,她也认识到,这块玉价值非常高。

    “本来就是给你挑的,不过有一点得先告诉你,出土的古玉,绝大多数都是陪葬品,这件也不例外。”秦学兵可不知道秦晓晓忌不忌讳这些东西,还是说清楚比较好。

    “爷爷都跟我说了,等我爸手术后就让我拜师入奇门,才不在乎这些呢。”

    秦晓晓欢喜地收下,又问道:“可是哥,要怎么盘玉啊?”

    “我也不懂,回头再去问问钱老板,他应该知道。”秦学兵只知道盘玉,但并没有盘过玉,并不知道有什么讲究。

    “再逛逛,给师叔公挑礼物可马虎不得。”秦学兵还是有些头疼,潘家园老物件也不多,去地下鬼市之前,他在潘家园逛了好几天都没在地摊上看到老物件,这次出门就碰上一件,已经算运气很好了。

    不过秦学兵今天运气也确实不错,刚走出几十米,元气就再一次产生感应,只是走过去时傻眼了,竟然是一堆铜钱。

    在古玩市场上,铜钱多得是,真品也多得是,但正因为太多了,使得很多铜钱都是去市场价值。所以秦学兵对铜钱这一块也是又爱又恨,爱是因为珍贵的铜钱,尤其是五十名珍;恨是因为元气感应也没用,碰上扎堆的铜钱,一样要一枚一枚地挑选。

    “要不打包回去?”秦学兵动起心思,收藏五十名珍的计划可一直耽搁着,难得今天想了起来,也该付出行动了。

    可是他又觉得在潘家园淘铜钱有点不靠谱,首先摊主都很精明,说不定已经筛选过了。其次,这里人来人往,每天都有一群古钱币爱好者前来淘地摊,这堆铜钱说不定已经被淘过无数次了,买回去的话,捡漏的几率近乎于零。

    ps:三更完毕!

    第一一五章:推波助澜(下)

    '奇·书·网]更新时间:2012101821:16:07本章字数:4985

    ~~第一一五章:推波助澜(下)

    第一一五章:推波助澜(下)

    如果放到二十年前,古钱币收藏还没热起的时候,到旧货回收市场、废物回收站,铜钱都是扎堆的。那时候的古钱币藏家无疑是幸福的,一毛钱一枚铜钱,任由他们挑选,捡漏的几率是现在的无数倍。

    钱正泰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这位老爷子早在三四十年前就开始收藏古钱币,那个时候市场出现巨大的空缺,只要留心收藏,不难发现真品。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钱正泰早年收藏的铜钱到现在已经是一笔非常可观的财富,如果他个人愿意的话,把所有铜钱全部出手,其价值肯定过亿。

    不过那个美好的收藏时代早就过去了,现在的古钱币市场上不但精品少,还充斥着大量的赝品,想要捡漏也越来越不容易了。

    也正因为如此,古钱币市场上经常会出现这样的一幕,往往有哪个地方出土古钱币,古钱币藏家就会开着车子过去,不挑不选,直接打包带走。

    这样的做法已经算是赌,赌里边会不会出精品,需要承担的风险也很大。不过即使如此,也常常出现哄抢的情况。

    不过在潘家园很少有人会这么做,因为潘家园的地摊老板多半会先筛选一遍,再加上其他淘客挑挑选选,还能剩下多少精品?所以,在潘家园用这种方法,风险显然太大了。

    秦学兵也在犹豫,买下这些铜钱用不了多少钱,但来潘家园享受的是捡漏的乐趣,他可不想在这一堆铜钱上打眼。

    秦学兵蹲了下来,抓了一把铜钱,大多都是五帝钱,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时期的铜钱,于是摇了摇头,说道:“老板,你这的铜钱拿出来多久了?”

    “小哥,实话告诉你,我这些铜钱不是给捡漏的人准备的,而是给新玩家准备的。”地摊老板笑着说道。

    “新玩家?”秦学兵闹不明白了,什么时候古钱币藏家分成老玩家和新玩家了。

    “也不能说是新玩家,应该说是一种新玩法吧。”地摊老板姥姥而谈,最近市场上开始流行用古铜钱制作工艺品,拓展了古钱币的新市场。

    比如把包含顺治、康熙、雍正、乾?(精彩小说推荐:

    ) ( 奇门相师 http://www.xshubao22.com/3/3128/ )

小技巧:按 Ctrl+D 快速保存当前章节页面至浏览器收藏夹。

新第二书包网每天更新数千本热门小说,请记住我们的网址http://www.xshubao22.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