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点击/收藏到桌面
对于立信公司转战浦青,最为高兴的大概要数方宏的老伴了。虽然说老两口在乐云市生活的也不错,韩易对于他们生活上也颇为照顾,但怎么说都算是异乡,怎比得上回中海这般亲切。
第五百十七章民告官
立信公司受中发财团的委托,全面接管浦青县龙水镇经济适用房项目以及淀阳湖湖滨度假村的开发。有黄国诚那位党校同学的照应,前期所有的准备工作进行有条不紊,无论是项目规划和各项审批都极为顺利,不出意外,到十二月份便可进入全面建设工作。
从资金角度和建设周期等众多的因素考虑,中发财团拜托韩易出面经与浦青县政府协商后,整个龙水镇经济适用房项目被分为三期:第一期计划建设用地为六十亩,共建商品用房计七百多套,其中以八十平方和九十平方户型为主,另外也有少量的一百二十平方以上的户型,以满足不同家庭的需要。
剩余两期工程也将在一期工程结顶之时开工,预计全部工程将在三年内全部建成。
浦青县安置房和湖滨度假村相继顺利开工,让韩易紧绷的神经总算是放松了一点,但韩易还没来得及松上一口气,便紧接着松台区安置房的项目。
松台区政府经过长达几个月的讨论,终于在常委会上通过了关于西城区旧城改造及安置房建设事宜。不过据说在会议上的气氛并不平和。松台区区委书记梁卫国在常委会上发言,认为当前松台区最为关键的,应该是扎实贯彻落实上次常委会所提出关于在大学城与松台区之间营造新的中心商圈的决定,并要大力做好区党委政府四套班子新的办公大楼的建造和搬迁工作。
而西城区的改造,大可以在新的党委和政府办公大楼落成,中心商圈形成之后再徐徐图之。到那个时候,新的中心商圈将发生强大的经济效益,区财政也会相对宽松,使得旧城改造工作便能够水到渠成,进行得更为顺利。
虽然没有明着指责,但是梁卫国话里话外无不透露出对鲁海强此时节外生枝启动西城区改造的不满。
而鲁海强则是据理而争,针对当前对于城镇发展的思路以及西城区作为松台多年的老城区,其街道管理落后,恶性治安事件频发,已经成了松台区进行新城镇发展道路上的一个障碍,而且话语中还抓住了大学城落户松台为借口,要给大学城的师生们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和治安环境等等,充分阐述了当前进行西城区改造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两者分歧分明。
实际上鲁海强和梁卫国如此针锋相对本也是迫不得已。他是老城建出身,有着充分的基层经验,就这一点上梁卫国是拍马也跟不上。鲁海强根据这两年来中海市房地产市场的走势,预测到未来房地产市场将进入一个飞速发展的阶段,房价也将步步高升,此时进行旧城改造,将是一个最为恰当的时间,不然的话,未来无论是房屋拆迁赔偿或者是拆迁户购置新房,其成本都将大幅度提高,对于民众的生活也就影响愈大。
这是鲁海强坚持西城区改造的主要原因。
而另一个,西城区的社会治安也确实到了一个不容忽视的地步,松台区近三年来发生的治安事件,仅西城区便占了将近四成以上,这个数据让人触目惊心。
还有的就是,梁卫国牢牢把握大学城项目,使得鲁海强心中大为不满,也想在旧城改造项目上独辟蹊径,为自己在上面挣分,从而达到和梁卫国分庭抗衡的目的。
综合上面多种因素,才使得鲁海强对推行西城区的改造如此不遗余力,甚至在常委会上与梁卫国针锋相对。最后,在鲁海强提出了以土地和房屋换取建设资金的杀手锏,获得了与会众多委员的认可,在不会大幅度占用现有财政资源的前提条件下,梁卫国也是无话可说,才勉强通过了西城区改造的相关决议。
此后,嘉义地产经过和松台区政府的几次协商之后,开始正式介入松台区的安置房建设工程,和嘉义地产一起介入旧城改造项目的还有松台区本地的保泰地产。
不过和嘉义地产做法不同的是,保泰地产其参与安置房建设的前提条件是要在西城区的拆迁地块上取得其中一块地方的开发权。对于保泰这个明显带有一点挟持性的行为,松台区在开发心切的前提下,经过几次协商后,也只能是捏着鼻子接受了。
与之相比,倒是嘉义地产的做法赢得了松台区上下一致的认可和赞赏,为嘉义地产赢得了不少的分数。
韩易通过黄国诚,提出了一条诱人的建议,就是可以由嘉义地产出资一百多万,在安置房建成之后,免费在距离安置房东面大概一百多米的地方修造一所小型的休闲广场,用以改善安置房居民入住之后的生活品质。
对于这样的大好事,松台区政府自然是求之不得。
韩易有他的考虑,嘉义地产参与安置房建设和松台区谈好的条件是以小区底下商业裙楼作为建设资金抵扣,一个休闲广场能够较好地吸引人气,缩短小区的成熟期,使小区的商业区能够早日产生效益。
面对嘉义地产如此善解人意的举动,松台区政府也投桃报李,由黄国诚建议,松台区政府决定挤出一些资金来拓宽和拓展靖海北路,改善北区的道路建设。
拓宽靖海北路,从而改善北区的道路状况,这是早几年松台区就已经提出的规划,不过因为资金问题一直都停留在图纸上未曾实施。靖海北路拓宽属于利民工程,在安置房开建之时启动此项工程,时机恰好,没有人会甘冒民众的指责对此进行阻扰。
靖海北路拓展延伸之后,正好经过即将兴建的安置房社区。
2003年元旦过后,立信公司在盐林工业区开发的高新技术园全面竣工,开始大规模的招商工作,韩易亲自回乐云市带队部署招商。
高新技术园以其高质量和优美的建筑风格和环境布局在推出之初便吸引了很多人的眼光,与优良的创业环境相比起来相对低廉的初始租金吸引了大批处于创业阶段的小企业纷纷入驻,仅仅一个月的时间,其出租率便超过了六成,获得了预期的良好收益。
至此,立信公司在盐林工业区的在建项目全部完工。
这一切都说明,盐林工业区的未来发展前景良好,然而韩易汇总各种渠道信息后有了强烈预感,立信公司联合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共同开发二期的希望渺茫。
果然,在韩易回到松台几天之后,又接到乐云市经济开发区管委会的通知,回到乐云市参加了乐云市召开的经济会议。然而此次带给韩易的却并不是什么好消息。乐云市经济开发管委会召开会议,正式通知立信公司,由于一些特定的因素,原先由乐云市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与立信公司合作开发盐林工业区二期工程的条件不成熟,因此,先前立信公司和开发区管委会签署的合作开发协议作废,希望立信公司能够从乐云市经济发展的大局出发,和开发区管委会友好协商,在接到通知后的十五日之内,配合开发区管委会解除先前签署的合作协议。
让韩易感到奇怪的是,这次会议上,郭舒林这个管委会的主任竟然没有出现,主持会议的是管委会的党工委书记和一个副主任。
明着说是协商,倒不如说是命令来得更为正确。会议上,有关为何解除合同的原因所在,管委会根本就没有给立信公司一个明确的答案。对于开发区管委会的这种霸王行政作风,虽然知道就管委会本身来说,根本就没有有这种赤裸裸撕毁协议的胆子。管委会作出这种举动,其本身更多的是应该得到上面领导的指示,而韩易猜测其最大的可能就是来自杨景宏的指示,但韩易仍旧感到气愤。
既然你不仁,那就别怪我不义,立信公司决定直接提请法律诉讼,一纸状纸控告乐云市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单方面终止协议的行径。
自古以来只有官管民,哪有民告官的道理!立信公司的这个做法一经传出,立刻在坊间引起轩然大波,赞同支持者有之,冷嘲热讽者也不少,当然,更多的是冷眼旁观者。
就在立信公司提请诉讼后的第三天,韩易终于接到了郭舒林的电话,约在了嘉县的一个乡村野味店见面。
第五百十八章郭舒林的约见
嘉县的楠江是暖州有名的休闲度假之处,三百里溪水从山间蜿蜒而过,每一处都是美景。嘉县楠江和乐云市的雁山风景齐名,两者相得益彰,构成了暖州市特有的秀山丽水景色。“叠叠云岚烟树榭,弯弯流水夕阳中”,这是曾任嘉县太守的我国山水诗鼻祖谢灵运面对楠江风景发出的赞叹。
郭舒林所约的野味店就在嘉县楠江边上,很不起眼的一家小店,在楠江边上,像这样的小店很多,大都挂着农家菜野味店之类的招牌。
楠江的水好,游玩的最佳季节是在夏天,现在是冬季,来楠江游玩的人便少,韩易依约来到野味店时,中午的饭点已经过了,韩易站在店门口稍微打量了一下,大堂非常冷清,一桌客人也没有。韩易便站在门口给郭舒林打了电话,不一会就见郭舒林微笑着从里面大步走了出来,把韩易引进了包厢里。
包厢里空空,除了一个站在包厢门口等候客人招呼上菜的服务员外,再没有其他的人。
韩易暗里打量了一下郭舒林,此时的郭舒林,哪还有一丝上次见面时那意气风发的状态,双眉微锁,就连说笑时都不能完全舒展,两鬓也是白霜隐现,看起来竟如凭空老了四五岁。
由此可见,郭舒林这段时间的处境必然不怎么样。
两人见面寒暄了几句,郭舒林挥手便让服务员上菜。等到服务员把酒菜端上,郭舒林便持瓶亲自给韩易把前面的杯子满上。郭舒林如今虽然落魄,但韩易哪里肯有如此礼遇,连忙推却,不料郭舒林却硬是坚持,韩易只得由他。
等倒满酒后,郭舒林先举杯和韩易相碰,一饮而尽,也没急着说话,然后又招呼韩易吃菜。
郭舒林既然特意约了在这样一个不起眼避人耳目的地方吃饭,自然是有话要说,韩易也不催促,举筷陪同郭舒林吃了几口菜,等到郭舒林又和他连干了两杯酒后,长长地舒出一口气,似乎是要把心头郁积的闷气都呼出来,这才放下筷子对韩易开口说道:“韩老弟,我这次请你来的缘由,你大概也猜到了几分吧!”
郭舒林一上来便改了称呼,透着熟络和亲热。
韩易脸上不动声色,嘴里应道:“郭主任客气了,有事要吩咐的话还不是一句话的事,我随传随到,根本不必这般麻烦。”
郭舒林抬眼看了韩易几秒钟,才开口道:“韩老弟不必如此,我知道有关这盐林工业区二期事,老弟心里可能有些不痛快,可是我希望韩老弟能够理解,那天的会议我没有出席,不是我有意回避,而是实在是身不由己。你也许不知道,就在那天会议召开的前一天,我被指派到一个城市考察,事先没收到任何有关这个会议的通知和消息,等我回来后才知道,心里实在是震惊。我知道就是要把我给撇出去,以免妨碍他们搞这些名堂。”郭舒林说到这里的时候稍顿了一下,看了韩易一眼,见韩易的脸色并无太多变化,才接着说道:“今天我特意约韩老弟来,是想提醒韩老弟应该早点有个心理准备,这盐林工业区二期的开发可能会有变……”
“不知是个什么样的变化?”韩易轻挑了一下眉毛,淡然问道。
郭舒林顿了一下,开口答道:“如果我听到消息没错的话,他们可能想把二期的开发参照一期的模式,搞土地拍卖!”
“土地拍卖?”韩易讶然道。
“是的。”郭舒林点点头:“这是杨市长的意思。乐云市旧城改造涉及到的拆迁赔偿以及建设资金巨大,给市财政带来很大的压力,杨市长在最近的市政会议上提出,希望通过盐林工业区的拍卖用地款项用来支持乐云市的旧城改造工作。”
郭舒林纵然对杨景宏有千般不满,但这口头上的称呼却还是随之而改。
“原来这样……所以他们才想要解除协议是吗?”韩易心里无声冷笑,说道。
“应该就是这样。”郭舒林答道。说完倒了一杯酒端起一饮而尽,然后放下杯子摇了摇头,开口说道:“希望你能体谅赵书记的处境,关于解除协议的事,赵书记在会上是发了火的,说我们堂堂政府部门不能言而无信,搞社会上的那一套。可是杨市长却坚持己见,最后只得通过常委会投票决定,结果却是通过了杨市长的提议,这是全体常委的决定,赵书记也没有办法,虽然说书记也有一票强制否决权,但总不能搞一言堂。”说完这些,郭舒林停了一下,又抬眼看了韩易一眼,说道:“其实凭立信公司的实力和一期开发的经验,就算是真搞拍卖,那也是大有可为。”说罢又摇头仿若自嘲般道:“倒是我,盐林工业区二期既然要搞土地拍卖,自主开发,我的这个开发区主任也就该没什么事了!”
韩易心里冷笑,对于郭舒林这仿佛安慰般的话根本就没放在心上。只是刚才从郭舒林的话里,韩易倒是听出了一些别样的味道:赵斌居然在市常委会上得不到大多数的支持。
但韩易仔细一想,又有些明白了。赵斌可以说是成也盐林工业区,败也盐林工业区。
三年前赵斌空降乐云,踌躇满志,力排众议坚持要开发盐林工业区,而且也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为他在乐云市的执政赢得了良好的名声,一下子赢得了主动地位。然而接下来赵斌却是没有依靠这大好形势趁热打铁,继续巩固对盐林工业区进行开发,反而是四处出击,马上又在人事上进行插手调整,急于想把握住人事主权,最后被杨景宏钻了空子,搞出了一个王启发事件,这一来,便使他先前建立的优势荡然无存,反而陷入被动防守局势。
而且赵斌还有个致命的缺陷,那就是太在意盐林工业区了。在盐林工业区一期开发取得了瞩目的成绩之后,便想着把盐林工业区牢牢把握在自己手里,却没有充分考虑到地方上的利益。
就在王启发事件之后,赵斌在如此压力下还把郭舒林安排起来担任经济开发区主任一职,并且在之前还不惜牺牲马云天的分管职权,也要力保郭舒林这个主任的职位。
可是赵斌千算万算,却没想到杨景宏会走出这样一步釜底抽薪的棋来。
旧城改造涉及到拆迁及赔偿还有重建工作,势必要用到大量的资金,考虑到市政财政压力,那么便可名正言顺地将盐林工业区的土地拿出来拍卖,以便可以筹集足够的资金。
盐林工业区先前无人看好倒也罢,现如今这种情形,多少双眼睛盯着,多少只手想伸进来分上一杯羹,赵斌却仍旧是捂着盐林工业区不放手,自然是引起众多利益的反弹,这样也无怪他会在常委会上失利了。
盐林工业区现在拿出来拍卖,能够得到最大利益的是谁?当然是乐云市上面的那一小撮人了!虽然明着说是拍卖,但是拍卖当中能做的手脚还能少吗?韩易这几年下来,也早不是当年的初哥了,自然深晓其中有多少的门道,有多少的空子可以钻!
杨景宏没有再耍什么阴谋,却是用了堂堂正正的阳谋,但就是这阳谋,却逼得赵斌无路可走。
韩易瞬间想明白了这其中的道理,心中倒是没那么愤怒了。
从一开始起,立信公司就只是赵斌和杨景宏角力的一个方面,如今成为牺牲品也不奇怪,倒是那份联合开发的协议看起来更像是一个笑话,而自己因此而要和开发区管委会对簿公堂似乎也像是一个笑话。
不过韩易虽然意识到了这一点,却也没有立即收手的可能。立信公司要和开发区管委会打官司的事已经传了出去,自己提早偃旗息鼓,倒显得心虚,既然大家都是玩,那就玩得开心点,不就是付上几个律师费嘛!
至此,韩易对于盐林工业区算是彻底死心了!
韩易回到松台,把全部精力投入到了安置房的建设项目以及浦青县的经济适用房和度假村项目上去。经过六个多月的紧张建设,三个工程项目都初见规模。
期间,有关立信公司和乐云市开发区管委会的协议纠纷,立信公司并没有专人跟进,而是全权委托了暖州市一个知名的律师事务所。最后法庭作出双方庭下调解的裁决,经过协调,乐云市开发区管委会象征性地赔偿立信公司五十万元,作为协议终止对立信公司所造成损失的赔偿。
对于赔偿金额的多少,韩易并不是很在意,他要的就是一个态度,一个表明并不理亏的态度,也是向某些人传达一个信息的态度。
第五百十九章厂房选址
2002年底至2003年初,一场席卷全国的“非典”病毒首先从广城开始,紧接着以极快的速度蔓延,搞得全国各地都是人心惶惶,尤其是几个人口密集的城市如京城、中海以及广城,都成了严密监控的重灾区,防止人员随意地进出这些城市区域。在此情况下,韩易也被滞留在了松台,期间没有回过家一次。
在“非典”肆虐期间,松台的药厂因为一直以来生产的主打药品以抗病毒药物为主,因此获得了良好的发展。韩易抓住这个机会,先是通过几次尝试性的药物捐赠在行业内打开了名气,之后靠着可靠的质量以及严谨的管理制度获得了卫生部门的认可,而后获得了大量订单,全工厂所有生产线开足,加班加点地生产各种消毒药水和治疗药物迅速销往全国各地。
药厂的发展给立信公司注入了全新的动力,原本还多少需要立信公司输血的立信药厂开始反哺,给立信公司带来了源源不断地收入。
立信药厂在获得良好发展的同时,未雨绸缪,对于今后的发展道路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讨论,经过多方论证和多次会议讨论,立信药厂正式开始分家,原本的牙膏厂从药厂分离出去,另外改组成立了立信日用化工有限公司。
原来的牙膏厂只是相当于药厂不景气时开拓的一个三产产业,一方面是开源,另一方面是消化药厂改制后的富余人员,却没想到打开了一个新的局面。
牙膏厂成立之初,在销售策略上韩易曾与秦云龙发生过分歧,韩易倾向于在中海本地销售,希望能够依靠中海巨大的人口市场迅速打开销路,而秦云龙的想法则是从外部着手,迂回进攻,首先打开市场竞争不是那么激烈而经济发展飞速的苏扬市。
最终韩易在听取了程昱的建议之后,从善如流,采纳了秦云龙的策略。事实证明秦云龙的眼光和能力,立信牙膏厂的产品在苏扬市果然没遭遇到太大的阻力,产品销路迅速打开,并很快在市场上立足,经过这几年的努力,如今立信牙膏厂生产的“新美”牌牙膏已经在苏扬市深入人心。
此后,“新美”牙膏开始重回中海,重点进攻与松台相邻的几个区县,如今已经进入几个区县的各大商场超市,产品销量年年创新,其产生的利润在2003年之前甚至要超过药厂。
正是基于这种情况,两者在发展壮大的同时,还窝在一个工厂里显然已经不合适,也严重制约了两者未来的发展潜力,因此在秦云龙与程昱的几次建议之后,开始实施两个厂之间的独立经营。
立信化工独立之后,便不能再和原立信药厂共用一个厂房,为立信化工寻找新的厂房便成了当务之急。
不过让韩易没有想到的是,黄国诚听到这个消息后,却很快找上了门来。
“黄区长日理万机,今天怎么有空到俺这个小店里坐坐了!”韩易正在办公室里翻看一些资料,见黄国诚过来,连忙站起来边迎接边开玩笑道。
韩易和黄国诚的关系在经过徐海的那件事之后,更加紧密,平日里只要无外人在场,相互之间说话便随意了许多。
黄国诚一听韩易这个话音,便笑着说道:“你别给我下套了,什么日理万机的,又是那个什么李万姬吧!我有那么忙吗,来找你聊天不行啊!”
韩易也笑了起来,亲自给黄国诚泡了茶,然后说道:“好,好,黄区长难得有空,找我聊天当然好了。”
两人坐下又开了几句玩笑,黄国诚问了几句安置房工程的大致进程之后,喝了一口茶,便象是不经意地问道:“我听说你那个立信牙膏厂好象从药厂分出来了,现在正在找新的厂房是不?”
韩易一听,心里便笑了起来。他就知道以如今黄国诚这么忙,今天特意找他绝对不是简单的聊天那么简单,肯定是有事要谈。
果然,正题就来了。
“是的。”这件事韩易也没有对黄国诚保密的必要,便点头应道:“立信牙膏厂现在总体来说产品销路不错,这几年品牌也基本打出来了,因此我想在这个基础上再增加一条生产线。另外,在牙膏产品之外,我们还考虑扩大产品种类。立信牙膏厂现在也重新升级注册为立信日用化工有限公司。”
“原来是这样。”黄国诚面露喜色道:“那就首先祝贺立信日化公司成立,宏图大展,财源广进。”
这两年来,立信药厂可是为松台区的财政贡献了不少,现在立信日化成立,对于松台的财务又有了一个新的增长点。
韩易点头道了一声谢,黄国诚便接着关心地开口问道:“那立信日化公司的新厂房找下来了吗?”
“还没呢。”韩易摇了一下头,说道:“关于新厂房,我们开会商量后初步制定了几个方案,黄区长你今天来正好,也帮我一起参谋参谋。”
“哦,什么方案,说来听听。”黄国诚一听,脸上顿时露出感兴趣的神色。
“第一方案是想自己买一块地重新建个厂房。这个方法最为简单,而且厂房和土地还能成为固定资产,不过买地建厂房都需要时间,等新厂房建成投入使用,最快也要一年,这样一来便大大拖慢了立信化工的发展速度,恐怕错过发展的最好机遇。”韩易说道。
黄国诚闻言点头:“确实如此,你们做生意讲究的是抢抓先机,买地还好说,建厂房的工期却是不能说缩短就能缩短的。”
“可不是!我们第二个考虑是租一个厂房,可是化工厂又是一个特殊的行当,这附近的一些厂房我们也去转过,都没有什么合适的厂房。”韩易说道,“如果不行的话,我准备明天去枫泾县看看,听说那里有个专业的化工基地,应该能有合适的厂房。”
黄国诚听了愣了一下,紧接着又哈哈大笑起来:“到枫泾去,何必这么麻烦!”
“黄区长这话怎么说?”韩易诧异地问道。
“呵呵,你不知道了吧。还好今天我来了,我可告诉你,你说的这个厂房,我倒真是有个合适的地方。”黄国诚略显得意地笑道。
“等得就是你这句话。”韩易心里暗道。今天黄国诚过来,韩易便知道他定是无事不登三宝殿,绝不是如他所言仅仅闲聊而已。等黄国诚突然问起厂房的事情来,韩易心里已经大致有数,不过还不晓得黄国诚真正的用意,便故意和他绕圈子,就是想先套出黄国诚的用意来,而后又特意抛出了想把厂房搬到枫泾去的想法,黄国诚果然沉不住气。
当然了,如果真如黄国诚所言,松台区真有合适的厂房,那是再好不过。毕竟立信化工搬到到枫泾去,那是人生地不熟。
至于说的搬到枫泾县去的话,却是韩易有意为之,也算是事先给黄国诚打的预防针。韩易相信黄国诚绝对是不希望立信化工搬到枫泾去,白白地为枫泾县贡献GDP的。
“怎么,黄区长知道哪里有合适的厂房?”韩易心里暗想的同时,脸上却是露出惊喜的神色来,“那真是太好了!”
“呵呵,是啊,我也是刚刚才想起。”黄国诚笑呵呵道:“韩总大概是不知道,就在东城郊区那里,以前有个氮肥厂,不过前几年因为效益不好倒闭了。我刚才听了韩总的话,突然想起那地方应该比较适合,韩总如果有空的话,我现在就可以陪你一起去看看。”
虽然黄国诚口口声声说自己刚想起,韩易哪里会信!当然了,韩易也不会去特意戳穿黄国诚的话。要是真如黄国诚所言那块地合适的话,那是再好不过,至于黄国诚如此上心此事究竟有何用意,那就再说了。
想定主意之后,韩易便笑着对黄国诚说道:“黄区长如果能一起去的话,那是求之不得,就怕会耽误了黄区长的正事。”
黄国诚一挥手,说道:“什么话,你我之间还用这么客气。再说了,为企业排忧解难不正是我们政府的正事!”
第五百二十章接手的条件
“这个氮肥厂始建于70年代,那时属于松台县工经委下属的全民所有制企业,95年正式停产,现在厂房资产等属于区国资办代管……”韩易和黄国诚两人站在氮肥厂的大门外,透过锈迹斑斑的大门看着里面的情形,黄国诚一边指点着里面的一些设施一边跟韩易介绍道。
“黄书记,不知道这个厂房的价格如何?”韩易沉吟了一下,问道。
对于黄国诚所言的这个氮肥厂,韩易看过后,觉得还是非常符心意,地处郊区,但是交通又便利,整个氮肥厂的占地面积足足有八十余亩,给现在的立信日化厂用绰绰有余了,而且日后也有地方可以扩展生产。
虽然这个厂房是旧了一点,而且里面的许多设备都不能用了,需要推倒重新建设,但好在地方够大,可以先建立临时厂房,然后一边生产一边建设。也许枫泾县那里会有更加完善的厂房,但从心里讲,韩易还是倾向于在松台办厂。
搞企业,产品质量过硬是一方面,但和地方上搞好关系尤其是和地方政府搞好关系,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方面,有时候甚至是可以关系到企业成败生死的一方面。
因此,韩易也便就没有拐弯抹角,直接提出了价格问题。
韩易可不相信黄国诚花了这么一番心思向自己介绍这个氮肥厂,会连价格问题都没准备好。
“这个嘛……”黄国诚似乎是也没料到韩易会这么快便下了决定,有点措手不及,不过黄国诚毕竟不是常人,马上便恢复了神色,微笑反问道:“韩总现在就决定了?”。
“应该差不多。”韩易有些不置可否地点点头,“难道黄书记还希望我去枫泾看看?”
“哈哈,我当然不希望韩总去枫泾看了!”黄国诚倒是大方,毫不避讳地哈哈大笑道。
“这不就结了!”韩易也微笑了起来,说道:“黄书记还是跟我说说这个价格的问题吧?”
在商言商,这个时候和黄国诚的交情先要抛开,韩易还是紧抓着这个价格问题不放,不然的话,以黄国诚这老奸巨猾的性格,一不小心可就落了套了。
“这个价格嘛……”黄国诚沉吟了一下,说道:“氮肥厂停产已经多年,而且这个厂房的地段也稍偏僻了一些,因此这些年来虽然也曾有人问过,但一直都没谈下来。这次我也是听说了立信药厂要找厂房,仗着和韩总的交情,便主动请缨过来。”黄国诚说到这里的时候稍顿了一下,抬眼看了韩易一眼,便接着说道:“氮肥厂的价格,我们在今年初的常委会上曾经有个决定,考虑到各方面的因素,这个厂房的价格定在了每亩10万。”
“这个价格不贵……”韩易听黄国诚说到这里,点点头接了一句。
“是啊。而且当时为了能够更好地达成氮肥厂的出让,我们还决定,氮肥厂出让的价格可以不需要一次性付清,而是分十年期,而且期间不收任何额外的利息及其他费用。”
“十年期的分期,而且还不要任何利息……”黄国诚接下来的话却是让韩易大吃了一惊,“黄书记,你确定你没有搞错?”
10万一亩的价格已经让韩易有些意外了,虽然说氮肥厂的地段稍偏了一些,但怎么说都不止10万一亩,让韩易估计,起码十二三万还是值的。可是没想到更让韩易吃惊的是,就这样的价格竟然还要分十年期来支付,摊开来,买下整个厂房每年要支付的金额都不足一百万了!
这样优惠的价格,这样优惠的政策,怎么还会几年都没有人购买呢?
难道松台那些办企业的都瞎眼了!
“韩总开玩笑了,这可是常委会上的决定,我怎么会搞错呢!”黄国诚倒是对韩易的疑问不以为忤,一脸淡定地回道。
“既然这样……”韩易此时倒是冷静了下来,偏脸看着黄国诚,脸上带着似笑非笑的表情,说道:“黄区长,这样的价格和优惠可是很难让人拒绝啊!不过我想,这个价格背后应该没那么简单吧,黄区长还是先说说,有什么附带条件吧?”
“呵呵,我就知道韩总是个明白人。”见韩易说得这般直白,黄国诚似乎是有些尴尬,轻咳了一声,说道:“要说这个附带条件嘛,其实也很简单,就一个。”
“一个?”
“是的。”黄国诚点点头,脸色却是带上了几分凝重,说道:“韩总也许是听说过,这氮肥厂停产之后,原来氮肥厂的几百工人按照政策买断工龄后进行了下岗分流再就业,不过韩总也知道,我们松台本来企业就不怎么多,而且和氮肥厂的专业也大多不同,因此这再就业便有些……这些工人这几年来就靠着那微薄的工龄买断补贴,偶尔也出去打打零工什么的,生活很是有些窘迫,要是在碰上个天灾人祸什么的,整个家庭都马上陷入困境。因此,我们希望接手氮肥厂的企业能够考虑到政府的难处和那些工人的困难,帮忙接收这些工人,当然了,这个接收也不是形式上了,不是说今天接收过几个月就解聘了,而是要求至少要和那些工人签订一个十年期的合同,这一点,我们区劳动局会共同参与劳动合同的签订。”
“几百的工人……”韩易吸了一口凉气,脸色也有些难看起来。
天下没有白吃的美食!难怪这氮肥厂扔在这里好几年了也无人问津,原来这背后还跟着几百工人的再就业问题。
“没有,没有几百那么多!”黄国诚似乎是有些怕韩易误会,着急道:“当初停产的时候,我们通过再就业培训,也是安排了一些工人,还有一些工人选择了自主创业,有些工人本来就是快到了退休年限,所以这剩下的也不多了。”
“不多了!”韩易皱了一下眉头,缓了一下语气问道:“黄书记你干脆说明白,到底还有多少人需要安排?”
“其实这几年我们跟那些工人也分别作了一些工作。”黄国诚并没有马上回答韩易的问题,斟酌着语言说道:“那些工人也很能理解我们的难处,所以根据他们提出的要求,只要我们能帮助他们稍微解决一些壮劳力的工作问题还有他们一些子女的工作问题,便可以了,这些人加起来……加起来大概有一百来人吧!”
“什么,一百多人!不行,我没办法安排这么多人!”韩易一听,马上断然拒绝道。
开玩笑!一百多人的工作,就算是每人最低的工资一千五百块,那一个月也要十几万,一年的支出就接近两百万。而且这合同一签还要十年!更重要的是,哪里来的这么多岗位来安排这些人,难道还让他们闲着不干活!
难怪这氮肥厂开出了如此低廉的价格和再加上这样优惠的政策,还是没人接手,原来这关键在这里。
这氮肥厂简直就是一个烫手山芋啊!
第五百二十一章解决问题
这氮肥厂下岗工人的事是松台区的老大难问题了。这几年来,那些下岗工人少则一两人,多则几十人,不定期地到区政府来上访,希望区政府能够帮忙安排工作问题,解决他们的生活难题,好几次堵在了区政府门口不散,都搞得区政府也是有些焦头烂额。
可松台区政府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啊!松台区就这么几个企业,当初能安排掉的那几个人,都是有些千丝万缕的关系,实在是没办法靠了面子硬塞进去的,剩下的这些人是实在没有办法解决了。
每次那些人来上访的时候,松台区基本的做法就是能哄就哄,能拖就拖。
黄国诚升任副区长后,主管信访工作,就碰到了好几次氮肥厂的工人上访。有次是一户人家生了重病,实在是没钱医治了,被医院强制出院,家属把病人实在是没办法了,把病人抬到了区政府大门口。另外一些原氮肥厂的工人也闻讯赶来,围住了门口要求能够解决问题。
见那户人家一家子围着担架哭得昏天暗地的,黄国诚看着实在是心生不忍,就找主管领导签字弄个几千块稍微意思一下,自己又掏了一千块,可这毕竟是属于杯水车薪,而且政府的财政就这么多,在这上面支出了,有人就会心生不满,说些阴阳怪气的话。
就在十几天前,氮肥厂的人又堵了一次区政府的大门,让梁卫国在政府会议上抓住机会借题发挥刺了鲁海强一下,无非又是拿旧城改造说事,等到散会之后,鲁海强第一时间就把黄国诚给叫到了办公室,铁青着脸要黄国诚一定要想办法在半年之内圆满地解决掉原氮肥厂下岗工人的生活困难。
这可就把黄国诚给愁死了!可鲁海强是顶头上司,还是自己的靠山,他下的命令能不去执行。也是天无绝人之路,正好这时听到立信药厂要分家,立信化工成立的消息,黄国诚可是一刻都坐不住,急急忙忙便赶来了。
可黄国诚心里也清楚,氮肥厂的事有多麻烦。虽然说上半年的常委会是作出了决定,给予能够接收氮肥厂工人的企业很大的优惠政策,但这要解决的人毕竟不是少数的五六个七八个,而是将近了上百人啊!
更主要的是,自从上次徐海的事情之后,黄国诚原还担心韩易会因此与他心生间隙,不过还好的是韩易能力过人,不但完美解决了徐海的事,顺便还多了一个度假村的项目,也让黄国诚白得了他那个党校同学的一个人情。
因此在后来的安置房问题上,尤其是在靖海北路拓宽改造和延伸上,黄国诚才显得如此卖力,也就是要给韩易一些补偿。
可是黄国诚是万万没有想到,这又摊上了这么一个事来!
说心里话,黄国诚真的是有些不想来。谁都明白要解决这么多工人的就业问题,那就是意味着要背上一个大大的包袱,立信药厂现在是松台区主要的纳税大户,要是因为这个而被阻碍了发展甚至是被拖垮,对于松台区政府来说可实在是得不偿失。
可黄国诚在脑子里想了个遍,要说在这松台能够解决氮肥厂下岗工人问题的,,除了立信药厂外,还真的是很难再找出第二家来了。
“黄区长,你这真是给我出了一个大难题啊!”顿了半晌,韩易摸了一下鼻子摇头苦笑道,同时打破了稍有些尴尬的气氛。
“呵呵,韩总,真是没办法,坐在这个位置上,有些话一定要说,有些事也一定要办,希望你能体谅我的难处啊!”黄国诚见韩易的样子,放下了一半的心来,闻言也是一脸的苦笑,“韩总,你是不知道啊……”
黄国诚说着便把当初氮肥厂停产之后再就业的一些事情说了一下,又有意地重点跟韩易说了一遍那户生病人家的事。
“韩总,氮肥厂的那些工人以前干的活专业性太强,这也导致了他们选择再就业的余地很小,说实在的,也就是你这日化厂算是最接近他们以前的工作了。另外,不瞒你说,我这次找你,说白了,能解决这个问题,对我仕途上肯定是有帮助,可除此之外,也实在是不忍心看着那些工人再那样生活下去!”黄国诚长叹了一声道。
韩易为黄国诚的坦白感到诧异,沉默了一会才抬头问道:“黄区长,这一百多人全部都要解决的话,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你跟我交个底,最需要解决的有多少?”
黄国诚猛然抬头,激动道:“韩总,你这是……”
韩易轻轻点了点头,说道:“是的,立信日化厂成立之后,肯定是要再招一些工人,正如黄区长你所说的,氮肥厂的那些工人在专业上有相近之处,但我们也有条件,首先是年龄上要不能超过三十五周岁,第二是人员素质,我们不需要那些在国营厂养成吊儿郎当习惯的老油条。其他的……”韩易想了一下,“其他的也没有什么?(精彩小说推荐:
)
( 商道人生 http://www.xshubao22.com/3/36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