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房东 第 114 部分阅读

文 / 未知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点击/收藏到桌面
    懂书法的人纷纷点头,《兰亭集》是公认的“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以后再也没能超越自己塑造的丰碑,换成方天风也一样,纵然写的更熟练,但字里行间的韵味却难以重复。

    方天风有点哭笑不得,自己不过是写了几个字,竟然被人当成可以传世的珍贵艺术品,还让两位华国顶尖的书法家起了争执,要不是亲身经历,他绝不相信这种事。

    方天风正想着,就看到王源泽突然拿出两方印章,一方是很大的玉石印章,差不多有半个巴掌大,一方是小印章,只有拇指大。

    只见王老先生以年轻人都难以企及的速度,在方天风的那幅字下面垫上他常用的胶板,然后在字下面的空白处连续盖上自己的大印。

    一方印文是“三随居士”,一方是“云章亭”。这表示,王源泽已经把这幅字列入自己的收藏。

    黄良易怒了:“你为老不尊!方大师没写落款,没加盖自己的印章,你竟然比他还早?你简直在糟蹋这幅字!”

    “这就叫先下手为强!”王源泽得意洋洋,仔细审视两个印文,“我钤印的水平越来越高了!小方,你来写个落款吧,你有印章吗?我手头有几块上好的田黄石和鸡血石,一直不知道怎么用,你要是想制自己的印章,来找我,随便你挑!一分钱都不收你的。”

    方天风知道田黄石很珍贵,是做印石的最佳材料,印石三宝之首。这东西是古代皇帝用来祭天的,所以称之为“帝石”。当年满清覆灭,末代皇帝溥仪逃亡,别的宝贝玉玺都没动,偏偏带了田黄石的印玺,可见其重要性。

    田黄石本来就稀少,再加上开采的几百年,市场上早就没有新开采的田黄石。方天风听别人说过,最普通的田黄石,一克也要超过300元,比黄金都贵,至于拇指大小的田黄石卖出百万的价格实属正常。

    不过,等方天风看到别人的反应,才发现自己小看了王源泽的收藏。

    黄良易愣住了,脸上的火气消失的无影无踪,好像王源泽要是给方天风田黄石,他就没资格再争。

    王源泽的学生也愣住了,全都难以置信。

    那些懂行的则流露出浓浓的羡慕之色,连郑英超市长都十分羡慕地看着方天风。

    许柔问:“师公,您收藏的几块田黄石和鸡血石,价格没有低于一百万的吧?听说您那块田黄石中最上品的冻石,有人出价两千万您都没卖,您真舍得给方大师?”

    王源泽笑着说:“嗨,这东西不就是给人用的吗?要是留在手里,不就是块破石头吗?我不卖那人,是因为他配不上我们一家三代都舍不得用的田黄冻石。要是小方要用,那就另当别论。宝剑赠英雄,印石送大师,没准我千古留名,就得靠这印石!”

    方天风这才发觉之前殷彦彬所言王源泽慷慨大方果然非虚,自己要是有这么贵的东西,舍得送亲友,但绝不可能送给只见过一次面的人。

    方天风说:“多谢老先生抬爱,不过我对印章不太了解,以后若有机会,一定要请教您老。”

    “好说,那几块石头我给你留着。对了,你还没有别号吧?你是道教、收藏和书法的三方面大师,不如别号三师居士怎么样?正好跟我的三随居士对照。”

    黄良易轻哼一声,说:“俗!万一方大师在别的方面再有所成就,成为别的大师,难道他的别号就这么一个一个加上去?从三师居士往下排,排到十八师居士,往桌上一放,是壮观,问题是你出得起印石吗?”

    众人想象那个场面,忍不住笑起来,连方天风都被逗笑。

    王源泽老脸一红,说:“我就是随口一提,小方的别号自然要他自己定。小方,就这么说定了,我那块田黄冻石宝贝预留给你,你什么时候想好别号要刻印章,就来找我。那块石头是我们祖传三代的宝贝,市面上绝对不可能出现更好的,要是放到乾隆年间,乾隆**会为了这块石头抄我家,或者送我个大官当。”

    “多谢王老。”方天风说。

    鲁桦和一些人听着脸热,之前他们还认定方天风来找王源泽装裱会碰一鼻子灰,现在才明白,方天风要是找王老先生装裱,也就一句话的事。

    许柔眼波流离,看了看方天风,又看了看王源泽,说:“既然书法比赛已经完毕,胜利者属于方大师,但最好的奖品归了师公,是不是要请方大师选彩头了?”

    “好!小方,你跟我来,先从丹青阁开始!”王源泽豪气地带着方天风向丹青阁走去,路上的众人立刻让开一条路,然后又呼啦啦聚在一起跟上来,站在丹青阁的门外。

    丹青阁四壁洁白,墙上挂着一幅幅国画,横轴立轴都有,山水、人物和花鸟等应有尽有。

    方天风用望气术一看,和当时在师爷家里一样,一片朦胧,不过略有区别,师爷的收藏室气息异常紊乱,方天风看到的是彩色迷雾,但这里的气息则比较纯粹,看到的是橙色的才气迷雾。

    方天风不缺钱,王源泽都愿意赠送价值千万的田黄石,他本来不想拿里面的画,只想挑一幅王老先生的字就算了。

    不过,计划跟不上变化,因为方天风从气运气息中,觉察出有一种自己需要的气运。

    寿气!

    方天风疑惑了,这里都是国画,怎么可能会沾染寿气?

    于是方天风走进去,在寿气源头附近使用望气术以此查看国画,最终目光落在一张画着古代城市场面的国画上面。

    在这幅画上面,展现了清代京城的风貌,上面的建筑、人物都栩栩如生,让人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的京城。这幅画中的人大都在庆祝什么,非常热闹。

    寿气就是从这幅画中传来。

    王源泽开口道:“小方好眼力。这是宫廷御用画师冷枚为了给康熙贺寿,画的《万寿图》,展现出当年恭贺康熙六十大寿的辉煌场面。史料记载,康熙曾说这幅画甚好,无有更改处。”

    第445章千寿文

    国画大师胡年说:“现在丹青阁张挂的画卷中,这幅《万寿图》足以位列前三。”

    两位大师都夸方天风会选画,在场的众人对方天风更加信服。

    方天风仔细观察这幅《万寿图》,上面的才气占六,寿气占四,若是要炼制成寿气气宝,就要消除那六成的才气。幸好这件画上的才气和寿气都不算太多,等过一阵炼化完九龙玉杯,就可以着手炼化这幅字画。

    而这幅字画真正的价值,则是为方天风开启一扇寻找寿气的大门。

    方天风问:“王老,您还有类似的祝寿字画吗?最好是在比较隆重或正式的场合创作的,而且要比这幅画珍贵一些。”

    王源泽思索片刻,摇摇头,说:“除了这幅画,我想不到更珍贵的作品。”

    黄良易却说:“老王,你怎么把《康熙千寿文》给忽略了?那可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千叟宴’上创作的字画,虽然艺术价值不高,但收藏价值却不低。”

    王源泽立刻说:“对对对,康熙和乾隆两位皇帝在晚年都好大喜功,特别召开千叟宴,邀请全国各地几千位高龄老人来参加千叟宴,连百岁老人都有,只是为了宣扬他们治下的各地百姓活的都好,都长寿。虽然别人褒扬四场千叟宴是盛事,说是让这些老人尝到前所未有的美味菜肴,但我却不喜。”

    “王老您说说,我隐约记得有康乾两帝召开过千叟宴,但细节不清楚。”方天风也知道叟就是老人的意思。

    王源泽轻叹一声,说:“古时不比现在。现在外地老人去京城,有火车有客车有飞机,比较舒服,就算这样,老人经过一番奔波到了京城,也可能会水土不服生病。你们想想古代的交通条件和医疗条件,那些老人怎么去的京城?不是马车就是船,能跟现在比吗?皇帝一下旨,各地官员难道敢抗旨?当然要拼命巴结,挑本地最年长的老人取悦皇帝,好让皇帝看到他治理的地方有高寿老人,多么安定繁荣。史书记载千寿宴上年纪最大的人是一百四十二岁,你觉得这个可能性有多大?无非就是大浮夸而已。”

    黄良易是个直脾气,忍不住说:“别看都吹什么康乾盛世,实际满清唯一一个好皇帝只有雍正。康乾么,一个让雍正收拾烂摊子,一个是接手雍正留下的山河。康熙为什么传位给雍正?因为他清楚所有的儿子里面,只有雍正有定国安邦之能。可惜,到了现在,好大喜功劳民伤财的康乾两帝风光,雍正的名声却远不如老子和儿子。”

    在场的人不少人对清朝稍有了解,纷纷点头同意黄老的话。

    方天风一看这些老人要准备上历史课,急忙开口问:“王老,那千叟宴非常盛大?”

    王源泽回答道:“非常盛大,盛大到什么地步?让当时年幼的乾隆记忆深刻,以至于他老了以后,学康熙开办了千寿宴。康熙开办了两次千叟宴,第一次差不多有四千位65岁以上的老人,而第二次千叟宴更为宏大,人数超过八千!乾隆的千叟宴的人就没那么多,不过他的要求高,只要70岁以上的老人。”

    方天风一听,心中隐隐激动,康乾两帝把全国那么多高龄老人聚集到一起,当时皇宫内外恐怕寿气冲天,如果能找到代表千寿宴的东西,那绝对是很非常强大的气宝。

    方天风又问:“您能详细说一下千寿文吗?”

    王源泽对康乾两帝颇有微辞,但说起千寿文则十分兴起:“所谓《千寿文》,就是让每一个参加千叟宴的老人,在同一张纸上写下一个寿字。康熙两帝各开办了两次千叟宴,所以一共有四篇千寿文。不过那时候不像现在,识字率不高,所以很多老人都是胡乱写的,当然,也有一些高寿的名人文人,但总体来说艺术价值不高。但历史价值和收藏价值极高。”

    “这四幅千寿字,现在都在哪里?哪一幅最有价值?”

    王源泽想了想,说:“这你可难住我了。康熙第二幅的《千寿文》是字数最多的,但我认为第一幅《千寿文》更有价值,毕竟四次千叟宴的时候,第一幅《千寿文》次次都在,见证了所有的千叟宴。”

    “我明白了,谢谢王老。不过,您知道哪里有《千寿文》吗?”方天风已然确定目标,四幅千寿文就是目前最好的寿气气宝,而第一幅尤为珍贵。

    王源泽说:“故宫博物院有乾隆年间的第四幅《千寿文》,正文的第一个字,就是乾隆自己写的寿字。至于其他三幅从来没人提过,你们谁听说过?”

    众人都摇头。

    方天风笑着说:“我对《千寿文》感兴趣,谁要是知道《千寿文》的下落,记得联系我,必有重谢!”

    “方大师的重谢可不得了,我一定要想办法找《千寿文》。”郑英超市长笑着说,其他人也各怀心思,连堂堂市长都看重方天风的重谢,自己必须也要争取。

    王源泽立刻吩咐学生把《万寿图》拿下来卷起,然后放入书卷袋中包好。

    方天风接过书卷袋,立刻闻到一股房间原本就有但更浓的味道,有卫生球和麝香的味道,方天风想起来,在庞敬州和师爷的收藏室里,都闻到过这种气味,应该都是为了防虫。

    方天风笑道:“谢谢王老的馈赠。至于第二件彩头,我就不要了。”王老又说送那么珍贵的田黄石,又干脆利落地送这价值上百万的《万寿图》,再要反而显得小家子气。

    王源泽却摇头说:“要是别人得了两个彩头,不要更好,你是书法大师,又是收藏大师,把东西放在你手里我放心。走,去我的‘云章亭’,你挑一幅字。我有米芾临摹书圣王羲之的《平安帖》摹本,虽然没摆出来,不过你也可以选。”

    几乎所有人都无比羡慕地看着方天风,连黄良易和胡年两位老先生都不例外。

    黄良易咬牙切齿说:“你个老混蛋!我跟你要过多少次米芾的《平安帖》摹本,你始终不松口,甚至不借给我,每次我想看都得来你这里,你现在就这么随随便便送人了?你对得起我们四十多年的情谊吗?”

    “还有我!”胡年大师凑趣说。

    许柔也跟着凑热闹,说:“师公,您对得起我吗?”

    众人哄笑起来。

    王源泽却得意洋洋,说:“这种层次的宝贝,自然要送给最合适的人。《平安帖》真迹已经失传,现存的《平安帖》摹本,米芾这本最佳,是最好的行书字帖之一,给小方才是相得益彰。”

    方天风则说:“要不我就选王老您的一副字吧,我手头已经有了《平安帖》,只不过平安帖原本是三帖在一张纸上,我这《平安帖》只有一帖,纸张不仅经过裁剪,还略有残缺,但幸好文字保存完善。”

    “哦?比米芾的《平安帖》还好?谁临摹的?颜真卿还是柳公权?哪怕颜柳的的行书也未必超过米芾,颜柳两位是楷书大家。苏东坡?苏轼的历史地位比米芾高,书法也不逊于的米芾,只不过东坡更似颜柳,而米芾则更近王羲之。”

    方天风不想当众说出书圣真迹就在自己手里,这绝对是轰动书法界和收藏界的盛事,太招摇了。

    方天风笑着说:“还没请名家鉴赏,不过我特别喜欢那幅《平安帖》。”

    “连米芾的摹本都不换?”

    “不换!”

    众人顿时来了兴趣,现在他们都知道方天风在鉴赏和书法方面的水平,他这话的意思很明显,他手中的《平安帖》比宋代书法四大家之一的米芾摹本更好!

    王源泽立刻转身向临池台房间走去,说:“就是我桌子上那本字帖吧?”

    “对。”方天风说。

    王源泽排开人群,回到临池台,来到书桌面前,然后深吸一口气,严肃认真地打开《平安帖》。

    其他人则站在桌子对面,静等王源泽的看法。

    这次没人像在方天风写字一样,一起涌过去看,王源泽毕竟是这里的主人。

    大家好奇地看着王源泽,想听他说出结果。

    众人看到,王源泽打开书夹后,先是露出赞赏之色,显然认为这幅字好,随后他露出疑惑之色,同时伴随着激动之色,迅速拿出放大镜仔细看,那个角度不像是在看字,而是在看纸张。

    足足看了一分钟,王源泽老人脸上流露出难以遏制的兴奋之色,双手捧着书夹,轻轻颤抖。

    “师公,您没事吧?”许柔急忙问。

    王源泽脸上浮现潮红,他小心翼翼合上书夹,小心翼翼放在桌子上,然后抬起头,极为肃穆的表情说:“老胡,老黄你们两个人留下,其他人都出去!今晚我要装裱这幅字帖,寿宴散了吧。”他的肃穆中含着笑意。

    众人疑惑不解,但都看出来王源泽得到了不得的宝贝,本来说好明年三月前都不装裱,可看到这东西,竟然要连夜装裱,连小书圣方天风的字都没这个待遇。

    所有人看向方天风,都想知道这《平安帖》到底有多大的来头,能让王源泽这种三代收藏、阅遍宝物的大家这么激动,王源泽向来很有自制力,不然也不会成为一代书法、装裱大师。

    所有人都很不甘心,郑英超市长和厉庸也一样,一位是位高权重的市长,一位是华国互联网四大巨头之一,连省长都不会随便怠慢的人物,此刻却只能和别人一起离开,感到十分失落。

    第446章不速之客来袭!

    所有人都不敢问什么,低声议论着向楼下走去。

    眼看人就要散尽,王源泽突然笑道:“我真是老糊涂了,小方你得留下来。对了,小柔也留下来看看吧。”王源泽和蔼地看向许柔,就像看自己亲孙女一样。

    许柔最了解这位师公,一看他的目光,脸没来由一红,然后偷偷看了一眼方天风,不由自主低下头,哪怕高超的演技也难掩她脸上的羞意。

    许柔暗想,师公真是的,就差直接说撮合我们两个,他是典型的花心大萝卜,我才不可能喜欢他!

    许柔说着,又偷偷看了方天风一眼,然后慢慢抬起头,恢复未来影后的姿态。

    一股强大的媚气笼罩整间房屋,避开屋子里的三位老人,笼罩方天风。

    方天风暗暗叫苦,心想许大美女你发的什么疯,你这人腰粗的媚气一旦动起来,简直要人命你知道不知道!

    不过,方天风没办法直说,只好分散注意力,问王源泽:“王老,您对这幅字有什么看法?”

    王源泽却颇有深意地看了方天风一眼,说:“我拿不定主意,所以把老黄和老胡留下来。你们两个看看,先不说这字,这纸应该是东晋的麻黄纸,工艺落后于唐朝,却又比东汉的麻纸更胜一筹。若不是我曾经专门赶赴蜀都研究过麻纸工艺,根本看不出这麻黄纸跟唐朝的区别。至于这字,还要等他们两位看过再说。”

    王羲之恰恰是东晋时期的人。

    王源泽说着,先把《平安帖》递给黄良易。

    黄良易打开一看,愣住了!

    黄良易精研行书多年,阅遍名家行书,甚至多次去湾北故宫博物院去观看过那幅至今有争议的王羲之墨宝《快雪时晴帖》。

    现在书法界收藏界的统一看法是,王羲之的真迹早就全部失传,最珍贵的应该是唐朝人看过王羲之的真迹,然后进行临摹的摹本,而且就算是摹本非真迹,也有极高的收藏价值。

    黄良易几乎阅遍现存的王羲之书法摹本,但从来没有像这次一样震惊。

    “这、这种境界的书法,是谁临摹的?就算书圣亲自指点,也不可能写成这样。方大师别看我说你是小书圣,但你的笔势、字韵、结构和意趣,更像是这幅字的学生。我去过湾北的故宫博物院,看过那副所谓的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真迹,远不能跟这幅字比!”黄良易很想继续说下去,但却不能说,因为这里面牵扯太大,书圣真迹可不是随随便便就能说出口的。

    王源泽对胡年说:“老胡,你看看这纸张是不是东晋的?”

    胡年接过《平安帖》,用放大镜仔细观察,看完后,叹息说:“不用猜了,这字就算不是王羲之的,也是和他不相上下之人的作品。你们不觉得,这幅字有一种奇特的魔力吗?连我这个书法造诣不如你们两个人的,都从中感受到一种文字的至美。这才是真正的云章,真正的天之轨迹。”

    黄良易点头说:“能让我生出膜拜的冲动,没必要怀疑什么了。”

    方天风没有怀疑三个人的话,任何人在自己的行业内达到巅峰后,如果发现有人站在更高的境界,会比任何人都能更快地发觉对方的与众不同,那不是经验,而是深入骨髓的本能!

    更何况,这字帖的才气太重了,连方天风这个对书法基本一窍不通的人,一看到这么浓烈的才气,马上联想到王羲之的真迹。

    王源泽点头说:“这件事情干系太大,你们两个一定要慎言。至于小方你之前说的平安三帖,应该是听人误传。所谓的平安三帖,是指《平安帖》《何如帖》和《奉橘帖》的三幅摹本合裱在一起,不是说王羲之亲手写的三幅字帖是写在一起。你当时那么说,我以为你是指后人把三幅摹本放在一起,和湾北故宫博物院的一样,所以没有质疑,但看了这幅字才明白。”

    方天风愣了一下,他是听别人说的导致理解错了,心想难道自己收藏大师之名要暴露。

    黄良易笑着说:“原来方大师也有盲点,我年轻的时候,可闹出过不少笑话。这样就好,要不我一定会怀疑你是千年老妖精变的,连唐伯虎和文征明合作的画都看得那么明晰,还有什么不能的?”

    方天风立刻说:“我学艺不精,让三位大师见笑了。”

    胡年却笑道:“这不算什么,我们当年刚开始收藏的时候,可没少交学费。你问问老王,当年他收了多少赝品还沾沾自喜?结果被王伯伯一一指出,打碎撕毁。后来老王学乖了,不再贪大求全,而是专精字画收藏,对瓷器也略有涉猎但不碰高价的,至于三楼的其他东西,都是王爷爷和王伯伯两个人的藏品,他平时都不敢动。”

    “胡大师说的是。”方天风心想听一个六十多岁的老人称呼别人伯伯爷爷,实在怪异。

    王源泽随后说:“你说的没错,这幅字明显经过裁剪,可能把一些重要人物的鉴藏印给剪掉。至于这纸张缺了一角,无伤大雅,因为这只会影响市场价值,而不会影响艺术价值和我们心中的收藏价值。”

    黄良易说:“米芾的那张《平安帖》摹本,我还敢要,但这幅《平安帖》我想都不敢想,以后要是想看的时候能看看,我就满足了。”

    王源泽和胡年一头,三位大师从做出判断开始,从来没有流露过贪婪之色,可见多么坦荡,这才是真正的收藏家,而不是商人。

    王源泽说:“装裱需要多天的准备,我是家传的是民国时期的‘仿古装池’。这幅字太过于珍贵,至少需要十天的时间才能完成装裱。”

    方天风听殷彦彬说过装裱过程,这个时间已经不算长,于是说:“麻烦王老了,装裱过程我不插嘴,一切都按您说的算。您说个价钱。”

    王源泽却哈哈一笑,说:“能为这幅《平安帖》装裱,应该是你收我钱才对。钱的事就不提了,我今晚就开始准备。你们都知道我的规矩,不能让外人插手。”

    “王老,现在天色已晚,您还是明天再准备吧,我不急。”

    “你不急,我急!好了,小柔你送送他们,我得准备一下。”王源泽说完低头看着《平安帖》,满面笑容。

    黄良易和胡年则带着一副不情愿的样子离开,书圣真迹的吸引力太大。

    临下楼前,王老还郑重嘱咐别把消息泄露出去。

    方天风离开王家,带着万寿图返回市区。

    解决了《平安帖》的事,方天风专心把自己跟九龙玉杯的气息融合,为以后的炼化做准备。

    这几天,方天风终于拿到驾照。

    在考驾照之余,方天风通过何长雄的朋友,结识了东江艺术中心的韩书记。

    东江艺术中心是省属事业单位,下辖东江大剧院、东江歌剧院、东江音乐厅、东江交响乐团、东江民族乐团和东江芭蕾舞团。

    这里,就是乔婷工作的地方。

    韩书记是当年东江的著名歌剧演员,曾在十五年前见过一号首长,并获得高度评价,在东江艺术中心的威望极高。

    这位韩书记也算是官场中人,对方天风的事情也知道一些,更知道何家的强大,所以没有摆架子,跟方天风交谈甚欢。最后方天风提到乔婷,并暗示了几句,韩书记表示只要不脑出乱子,不强迫剧团里的演员,他不会干涉。

    聊到最后,韩书记终于开始办正事,找方天风拉赞助。

    东江艺术中心因为是艺术团体,和其他团体不太一样,不仅有政府拨款,还能寻求赞助和捐赠,这也是国外艺术团体的资金来源之二。

    方天风立刻提出赞助五百万,但希望东江艺术中心在需要的时候,配合他的公司进行宣传,同时至少有一半的资金要用在芭蕾舞团,而且希望韩书记关照一下乔婷。

    现在艺术团体一直不景气,东江艺术中心也一样,五百万是东江艺术中心改制后最大的一笔赞助,韩书记立刻答应,然后双方签署了战略发展合作协议。方天风承诺,只要乔婷在,他每年的赞助不会低于五百万。

    韩书记一听,乐的咧嘴直笑,因为国家芭蕾舞团当年得到三千万的赞助都大肆宣扬,还有一个隆重的签约仪式并上报。。

    韩书记果断表示会全力关注乔婷,并承诺想办法为乔婷争取国家一级演员,然后阐明这个难度很高,主要是乔婷太年轻,如果能拿到国际大奖的话就没问题。

    方天风谢过韩书记,然后要了东江芭蕾舞团的演出时间表和最好的票,等乔婷演出的时候去看她。而且韩书记也穿针引线,把方天风介绍给东江芭蕾舞团的团长,几个人吃了一顿饭。

    乔婷的事定下来,方天风就闲了下来,找了一天跟别墅里的女人一起去电影院看了米国大片《雷公2:黑暗世界》。

    十天一过,方天风拿到王老裱好的《平安帖》,挂在书房里。

    《平安帖》到手的第二天,黄良易和胡年两位老先生联袂而至,为了多看看平安帖,黄良易还特意当场临摹。幸好方天风早就有所准备,最近抽空练字,买了一些笔墨纸砚,只不过档次太低,就谎称搬家的时候出了意外,只能用这些普通的东西。

    然后,疑似王羲之真迹出世的消息走漏,一波又一波的人来别墅,方天风都不认识,一个不见。

    《平安帖》到手的第五天,向来冷清的长安园林发生巨变。

    停车场内停着三十多辆车,几十个平均年龄超过五十岁的人把停车场当成休息的地方,跟方天风耗着,同时商量怎么让方天风同意看《平安帖》。

    第447章轰动全国

    别墅内,夏小雨手握吸尘器,站在窗边向外望,脸上有淡淡的忧色,问:“天风哥,那些人怎么办?好多人,停车场要变成市场了。”

    “没事,他们愿意留就留。记住,不认识的人不给开门。咱们这里又不是博物馆,还住着你们。像前天晚上,你们都穿着睡衣,那人非得进来,说是从几千里外赶来的,非得要看《平安帖》,你说我能让他进吗?我跟他说第二天白天来,结果他回头就联系黄老,说我不懂事,好像我欠他什么似的,我立刻跟黄老说让他滚远点,这里不欢迎他。”

    方天风不满源自前天的夜晚。这几天家里都有女人在,要么是夏小雨和安甜甜休息,要么是苏诗诗沈欣过周末,晚上更是一家人聊天的时候,方天风又时常外出,根本不可能让外人进来,更何况不是一个两个,而是几十个。

    “还有昨天,有人竟然拦着刚放学的诗诗,说希望她带他们进来。诗诗从小就聪明,立刻用力踩那人的脚,然后跑回来告状。你说这种人我怎么放心让他们进来?”方天风说。

    “他们是有点心急了,没有考虑到我们。”夏小雨说。

    方天风说:“你还没听见那个博物馆的副馆长怎么说的,让我捐献给国家,说实话这东西对我用处不大,等哪天觉得占地方,捐献给国家没什么。但他话里话外的意思,这东西放在我这里是明珠暗投,好像我在玷污《平安帖》似的。然后我就问他,呼特市的那人把文物捐献给博物馆后,东西没了怎么回事?有人买下别人盗挖的文物然后捐给博物馆结果被怀疑非法交易怎么回事?七八十年代那些二代们随意拿故宫里的文物现在在网上吹嘘却没人抓是怎么回事?本来真东西在博物馆里变成赝品怎么回事?博物馆里损坏的东西几年后完好无损出现在市场上是怎么回事?结果他支支吾吾说不出来,转身就走。”

    夏小雨忍不住瞪大眼睛看方天风,问:“真有这种事?”

    “清末还有更狠的,太监们偷库房的宝贝卖钱,偷的实在太多了,上面要查,于是犯事的太监一把火烧了库房,连我这个刚接触收藏的人都知道。就跟前几天看到的新闻一样,说上头的巡视组去某粮库调查,结果粮仓马上起火。有些事,大家都懂,懒得多说而已。”

    “这些人真坏!”夏小雨十分气愤。

    方天风没想到小雨比自己还生气,说:“他们如果都是书法家或收藏家,事情倒简单,但有些人别有用心,这才是我不让他们进的真正原因。”

    “什么别有用心?”夏小雨疑惑不解。

    “这种价值几亿的东西,动心的人太多了,文物贩子和商人自然想插一脚。”方天风说。

    “这些人更坏!”夏小雨义愤填膺,气的娇喘,胸口微微起伏,美不胜收。

    方天风不禁莞尔,说:“你别生气,最近记得穿女仆装就行,别穿那套欣姐给你买的护士装,我估计过不了几天,他们就能反应过来,去找王老他们帮忙。只要王老他们认识的人,可以进来,至于那些别有用心的要是敢进来,我不介意出手。”

    “嗯,天风哥要好好保护古董。”夏小雨红着脸说完,继续打扫客厅。

    方天风看了一眼窗外,继续做自己的事。

    疑似书圣真迹的事件太具有爆炸性,这是华国收藏界和书法界的一大盛事,更何况是大陆唯一的一件,所以很多人会慕名而来。现在时间尚短,流传的不广,再过几天,来长安园林的人必然更多。

    华国的书法和收藏爱好者足有几百万,就算只来几百人,对方天风来说也是很大的影响。

    来的人不少都是对文物和书法真正喜爱的人,而且很多人都年纪大了,方天风真不好赶他们走。但是方天风不能让他们进来,一旦让一部分看而拒绝另一部分人,必然会引发事端,人类向来不患寡而患不均。

    早上方天风打电话找王老咨询,王老的意思是,跟东江省博物馆和文物部门商量,把这件东西展览三天,三天后再收回,这样不仅能减少不必要的麻烦,还能让更多的人看到书圣真迹,对书法界和收藏界来说是一件大功德。

    方天风一听大功德心动了,于是请王老帮忙联系,就这么办。

    当天下午,省博物馆的康馆长带着一位书画专家和助理前来拜访,先是对副馆长的行为表示歉意,然后听取方天风的意见。

    这位馆长十分敬业,半句不提捐赠的事,并且十分感谢方天风愿意把这件珍品放在东江省展览,因为就算放到故宫展览,故宫博物院的院长都会热烈欢迎。

    双方敲定了细节,康馆长还带来了协议,双方签订好后,康馆长和那位专家开始鉴定,然后让助理为《平安帖》拍照。

    康馆长和专家看到《平安帖》后,许久无语,和王老三人一样没有断言什么,但连不太懂察言观色的夏小雨都看出来两个人非常激动。

    那位专家用力向康馆长点头,已经不需要说什么。

    拍照后,康馆长等人离开别墅,并对外面那些人说两天后要在省博物馆展览,那些人才散去。

    随后,康馆长联系媒体召开发布会,说有神秘而慷慨的收藏家把书圣王羲之真迹《平安帖》放在省博物馆展览三天,希望各界人士前来。在发布会上,康馆长不仅展示了《平安帖》的照片,还指出这幅《平安帖》的纸张为东晋时期的麻黄纸无疑,已经经过博物馆的专家鉴定。

    这个消息一出,轰动收藏界和书法界,各大书法或收藏论坛沸腾了。哪怕许多人并不收藏字画,收藏诸如瓷器或玉石器等古玩,也表示一定要赶赴东江博物馆,参与这难得一遇的盛事。

    那张照片引发热议和争议,大多数人都认为这字超越目前已知的任何书圣摹本,甚至还超越那幅有争议的《快雪时晴帖》。但也有人表示怀疑,还引发争论。

    当天晚上,国湾办收到湾北故宫博物院的来电,对方希望大陆方面给予帮助,他们刚刚成立了一个由专家和学者组成的两岸文化交流小组,希望能在开展前赶到东江博物馆。

    第二天早上,各地新闻都把这件事放在重要的地位,甚至连东江党报《东江日报》都刊登了这则消息,分管文化教育卫生的副省长甚至会亲自参与当天的展览。

    东江的其他报纸电视台更是连篇累牍报道这一盛事,找各种专家访谈,挖掘《平安帖》背后的故事以及书圣王羲之的生平。很多人这才发现,原来成语“入木三分”“东床快婿”等成语都跟王羲之有关。

    在展览馆开幕当天,各地赶来的书法收藏爱好者齐聚一堂,超过三千人堵在外面,以至于馆方不得不请警察来维护秩序。

    开展第一天,国内的书法或收藏大家纷纷前来,跟湾北专家交流,除了少数人保持怀疑,大多数人都肯定这幅字就是书圣真迹。

    在获得各地专家认同后,《平安帖》展览的第二天晚上,书圣王羲之真迹现世的新闻上了华国最重要的《七点新闻》,虽然只有短短的几十秒介绍,但足以说明这件文物的重要性。

    《七点新闻》可是执政党的喉舌,全国收视率最高的新闻节目,这个新闻一出,引发更大的轰动,许多收藏字画的巨富表示希望收购这幅《平安帖》,最高叫价已经达到三亿人民币。

    《七点新闻》刚播完,康馆长给方天风打电话。

    “方大师,焦点访谈节目组给我打来电话,他们说对书圣真迹很感兴趣,想要来采访,您怎么看?”

    “焦点访谈?不错,只要不是走近科学就行。你们可以接受采访,但不要提到我,主要目的用来弘扬华国文化和书法以及这幅《平安帖》的价值,至于来历,你就说《平安帖》的神秘主人曾经救过一位老人,然后老人十分感激,把家传的《平安帖》赠送给我,传播社会正能量。”

    康馆长失笑:“您是故意这么说的吧?救老人然后得古董,是收藏圈里传烂的故事,已经没人当真。不过您既然不愿意出面,我会解决这个问题。”

    “那就好。”方天风说。

    最后,康馆长有些担忧的说:“我听到一些风声,似乎有些人准备对这幅字下手,国内国外的都有,只不过国外的赶不及,应该不会下手,就怕国内的人动手。”

    “这你不用担心,我的东西,谁也抢不走!”方天风信心十足。

    “好吧,我们一定加强安保。”

    就在当夜凌晨三点,方天风被手机铃声惊醒。方天风极为不情愿地看了一眼来电号码,然后接听。

    “喂,康馆长有什么事?”

    “有两个人来博物馆内盗窃《平安帖》,不过已经被我们的人发现,只是场面有些怪。”康馆长的声音有些沙哑,显然他也是没睡好。

    “什么场面?”方天风心知肚明,却假装不知道。

    第448章乔婷和仙女

    “那两个人先是入侵了我们的监控系统,让我们的保安以为一切都没变化,但在保安下去巡视的时候,发现两个人倒在《平安帖》的展柜旁,两个人的两手腕都被利器切下,因失血过多昏迷。而在博物馆外,我们也发现了一辆车,车上两个人的伤势和馆内两人的伤势一模一样,都陷入昏迷。我们已经报警。”

    “哦,可能是书圣有灵,全国人民保佑,所以他们才出事。不是有个神秘的‘法老的诅咒’吗?或许这就是‘书圣的反击’。这件事交给云海警方就行,不要过多宣扬,在接受采访时一笔带过就可以。如果警察要追究,你就说是方大师说的,他们自然明白。”方天风说。

    康馆长心想你哪来的的底气说这种话,那些警察再傻,碰到这么灵异的事也会追查到底,甚至上报上级。

    结束通话,康馆长走到博物馆门外,迎接警察。

    博物馆位于落雨区,因为事关重大,警方高度关注,这次来的是落雨区分局的副局长。

    警察首先进行现场勘查,康馆长见这些警察有追究到底的意思,就低声对那位副局长说方大师不想让他们关注伤势以及受伤原因。

    然后康馆长发现,那些警察就跟听到领导命令似的,整齐划一停下手头的工作,用最快的速度收工,让康馆长愣了很久才回过神。。

    《平安帖》展览的第三天,博物馆的人不仅没有减少,反而更多的外地人到达,人满为患,很多想来现场买票的人根本买不到票。

    康馆长不得不再次求助方天风,希望将展览推迟两天,方天风却爽快地答应,让康馆长百思不得其解。

    方天风自己却明白,在《平安帖》展览的这几天,他的修炼速度有明显的提高,虽然他没有救人,但把华国历史上极有价值的书法供人观赏,相当于推动华国文化传播,对整个华国来说是不小的功德,《七点新闻》起到的作用也非常大。

    方天风也隐隐有些感悟,并不是只有杀恶人或救人才算是修正气,做的事情对人民有益,无论是物质上还是精神上,都可以算是修正气。

    “师爷,你可以瞑目了。你死一次,我两次修为大涨,你的死,重于泰山啊!”

    方天风真心感激师爷。

    展览的第四天,方天风从何长雄和宁幽兰等一些人那里得到一个重要的消息,重要到连康馆长都没告诉方天风。

    就在展览的第三天晚上,警察封锁整个博物馆,而省里的多位大员和市里的一把手二把手一起到了省博物馆,而这些人,仅仅是陪同参观。

    他们陪同的人物,则是由多位京城现任领导和退休领导组成的庞大参观团,仅仅副国级或享受副国级待遇的领导就超过三十位!甚至还有一位本身就是书法大师的退休大首长,这位大首长当年分管文化教育,书法造诣丝毫不下于王老黄老他们。

    大首长问起这幅《平安帖》的故事,然 (精彩小说推荐:

    ) ( 逍遥房东 http://www.xshubao22.com/4/4080/ )

小技巧:按 Ctrl+D 快速保存当前章节页面至浏览器收藏夹。

新第二书包网每天更新数千本热门小说,请记住我们的网址http://www.xshubao22.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