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帅 第 4 部分阅读

文 / 未知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点击/收藏到桌面
    没有农药,属于国内的绿色蔬菜优质品种。

    5月下旬,联合国开始给医疗队提供食品。这是一个节日,60块大排全部用来改善生活,肉是冷藏的,炊事班精心烹制,近2个月没有吃到这么新鲜的肉类的队员们高兴极了,大家好似回到了儿童时代的年节。稍后,联合国提供的牛奶成为了早餐的组成部分,不过,西洋货牛奶“害”了不少人,很多人的胃肠无法适应这号称一杯就能挽救一个民族的“牛奶”,当天就有不少人拉了肚子,好几位是一直无法享用。

    在联合国的供给保障和医疗队自种的蔬菜的走上餐桌,医疗队全体队员感觉好多了,有了正常的营养保障,工作起来更是得心应手。莫云飞队长在会上说:“我们医疗分队的饮食现在迈上新的台阶,我们的医疗工作在利比里亚的影响力与日俱增。同志们,我们虽然远离祖国,远离亲人,但是我们这是一个欣欣向荣的集体,是一个在异国他乡团结的大家庭。我们继续共同努力,胜利属于我们,光荣属于我们。”

    正文 第十九章 才子医生诗话战争

    夜深人静用在这一个晚上非常贴切,外面没有什么声音。刚刚停掉的暴雨让战乱尚未完全平息的利比里亚绥德鲁迎来难得的安宁。中国维和医疗队李义明副队长还端坐在卧室里的办公桌前,用电脑记录着情感,那是看病手术间隙的触景生情。作为一名骨科专家,医学博士,当年医科大学校园里的文学才子,李义明更喜欢用诗歌和散文来表达所思所想。

    战争像伴随着人类的梦魇,自从人类诞生一来战争的阴影时时笼罩着全球,死亡的鲜血总是这么近距离地审视着人类。利比里亚一个曾经美丽的国家被战争弄得面目全非。李义明在电脑上敲下这些文字。

    人受战争之苦曾享受丛林茂密物产丰富心悲沧稚笑的孩童弃书抱枪去征战美丽的家园惨遭蹂躏多荒冢再不见恬静安逸的盛景无尽头寻亲念故的苍凉我为水而焦虑带有咸腥异味的水黄色浑浊的水将要启动维和航程希冀没有疾病相随我为水而奋斗流下辛勤的汗水输入济生的盐水看到感动的泪水汇成友谊的河流滋润战火劫掠的大地和创伤难抚的心看着电脑上整整齐齐的一行行字,李义明在心里感谢电脑的普及和网络的无所不在。记得小时候,哥哥姐姐总是说他的字写得象鸡爪,松散无力,让年少的他很没面子,尽管不论中学还是小学大学,李义明的成绩绝对是名列前茅。现在,电脑的广泛使用,李义明已经很少用到笔和纸了,对于电脑的热爱和少年时纸笔书写的不愉快,让他现在能够快速录入,真是让他思想手脚大解放。只是没有想到的是,在电脑和网络高速发展的今天,他来到了非洲开展维和工作,而这里艰苦的环境让水——生存的基本需要都成了大问题。是的,在和平的国度,在风调雨顺的年度,水是自然而然的每天消耗,可在这里,水——变成了一言难尽,变成了李义明笔下的文字。

    水水是生命之泉,所有生命诞生于神奇的水所有文明孕育于久远的河水是战争之源山因仙而灵地因水而贵冲突因水而发端战争因水而惨烈水受战争之害曾自豪雨水绵绵溪流淙淙心伤痛清澈的水变为污浊的河流动的欢歌成了肆虐的灾难昨天文明的摇篮今日疾病的温床李义明的这首诗是概括想像,也是刚过去不久的找水的亲身经历的感慨。刚到绥德鲁,正是由李义明负责解决医疗队的用水问题。

    医疗分队到达绥得鲁后,供水很成问题,联合国的水源是一杂草丛生的小水塘,边上几个过滤的水罐,拉回来的黄汤,泥沙很多,日常用倒还凑合也就脏点,可医院开张一是用水量大,二是泥沙很容易堵塞仪器,找个好的水源成了当务之急。

    学医的专家李义明知道,水是生命之泉,构成人体的70%是水,那是维持人体生理活动的基础,远比食物更为人体所必需。然而,水同样是战争之源,纵观古今,文明古国的哺育离不开河流;横览中外,更有无数种族和部落为水而剑拔弩张,硝烟四起。利比里亚为非洲第二降雨大国,不曾料到,内战不仅杀戮生命无数,还毁坏了基础水利设施,疾病肆虐也引起水源严重污染,利比里亚国内各地将水居为奇货,该国成为世界上水资源最匮乏的地区。

    踏上这片尚余有硝烟的土地,水一直是最恼人的话题。在首都蒙罗维亚过渡时期,水由联合国供应,可是量却极其有限。移师绥德鲁,植被茂盛,虫叫鸟鸣却不知道何处有可饮之水,片片山川,处处河流却囤不住老天赐下的甘露。医疗队最初的取水口,是一弯水面不足20平方米的沼泽地。沼泽地的水非常混浊,即使浅浅的一杯水也无法看清杯底,更可怕的是,再怎么处理也不达标,才用的净水器滤网就会被堵塞。

    队长莫云飞将彻底解决供水问题的职责任务交给了李义明。李义明受命组队出征,带领五个人冒雨去找水源。

    李义明率领的找水小组的汽车开出营地5公里,雨越下越急,路越走越泥泞,车子突然熄火了。原来泥土路被车子压出了个大水塘,中间横着几根直径半米的圆木,车轮刚好卡在木头之间了,连着发动了两次,没用,怎么办?

    李义明走下汽车,卷起了裤腿,大家见状也立即跳下了车,脱皮鞋光脚后齐心协力站在车后,“一、二、三”,汽车象似没听见,纹丝不动,换了方向和位置,还是动弹不了。

    “队长,找块石头垫一下应该就可以。”一个队员提议道。

    “好的,找找看,有大石头吗。”李义明吩咐道。

    队员们转了两圈,并没见着石头,空手回来了。

    “嗯,换用木头吧。”李义明说,“我看这里森林多,树林里应该有干掉了的树木,弄过来可能管用。”

    大家分头找,运气不错,木头找来了,四个队员负责抬车子,李义明管垫木头,一二三,车抬高了一点后,李义明立即把木头塞到轮子底下,就这一瞬间,车轮带起的泥水如泥石流般倾倒在李义明的身上。李义明眼前一片模糊,咬牙闭眼继续用劲,成功地把木头塞了进去,车子艰难地从泥浆里爬了出来。李义明全身湿透了。

    “队长,你的衣服湿了,要不我们今天先返回营地吧。”一个队员关心着李义明。

    “那可不行,我们急着要洁净水用呀。没事的,我擦擦脸就行了。身上湿点不要紧,我身体不错的。”队员将洁白的毛巾递给李义明。

    汽车只能走大道,当汽车不能通过的地方,李义明就和队员们下车去细细找寻有洁净水源的地方。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找到了一口当时已荒废了的枯井。五个人重新掘井,终于一股清水汩汩冒出井底。李义明和队员们欢呼雀跃,紧紧地拥抱在一起。

    之后,经过仔细检测和多次动态的水样分析试验,让李义明和大家高兴的是,找到的水源被确定可以使用。但是离水井500米远处,一座年久失修的木头危桥相隔,车辆无法进入,只能停靠在外。

    李义明将情况汇报给莫云飞,莫云飞决定请工兵分队帮助解决取水的问题。工兵分队领导急医疗分队同胞之所急,迅速派人到医疗分队,一刻不停着手安装抽水泵,发电机,铺水管。安装好后,工兵分队派人专职负责看护水井,监测各种仪器的运转是否正常,不顾烈日炎炎,暴风骤雨,忍受非洲蚊虫的侵扰,从未放松过警惕!后来,水井边发生一次严重的氯气泄露事件,工兵分队战友排除各种可能的危害,顽强地保护好唯一的水源。同时,为了保证水的正常供应,采水人员冒着生命危险,戴着防毒面具,捂着厚厚的口罩,前往井边拉水!

    正文 第二十章 怜惜女下属

    莫云飞用有得当,李义明副队长主要负责解决医疗分队基本生活需要,诸如水源问题等,他本人则亲自带队对集装箱进行细致和科学的整理分类,安装调试设备,将种类繁多的药品井然有序地布置好。这一切都是为即将正式开业的中国维和二级医院作准备工作。这样的细致工作整整进行了两周,之后,莫云飞将医院开诊申请报告递交给联利团。2天后,联利团给予迅速批复“同意开诊”,这么快批复下来的原因是因为确有不少联合国官兵需要一个诊病看病的地方,另外一个原因当然就是联利团此前对医院的检查验收给他们留下了很不错的意见。开业的时间就定在了5月18日。

    开业这天的早晨,阳光明媚,莫云飞率全体队员盛装列队于院前广场迎侯联利团官员。医院四周彩旗飘扬,鲜艳的五星红旗与蔚蓝色的联合国旗在医院上空显得格外耀眼。联利团总司令、战区司令及我军参谋长等先后来到,与中国维和医疗队成员亲切握手祝贺。鲜艳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五星红旗飘扬在利比里亚上空,全体队员向国旗行注目礼。院子外面,绥德鲁当地民众聚集了千人,他们的目光中也充满了期待,就在大家翘首以待的时候,中国维和医疗队莫云飞队长郑重宣布:“中国维和二级医院从今日起正式开诊。”说这句简短的话时,莫云飞心情无比激动,有泪花在他双眼中闪烁,李义明、汪亮、张媛、朱闲、林慧、曹泰春、曾晓云、林之然、肖丽、向宝华、程志威、彭建业等队员们个个双眼充满的激动的泪水,百感交集。一个条件简陋的医疗旧阶段宣告结束,几个月来艰辛的筹备成绩显著,大家终于盼来了开诊的光荣时刻;中国维和医疗进入了新的篇章,一个全新的开始,当然,这同时意味着医疗分队将会面临许多前所未有的问题,遇到更多预料之外的情况要去处理,大家身上所肩负责任也因此同步增大。同样,这是一个值得庆祝和激动的日子,60个兄弟姐妹为了祖国为了人民解放军的神圣使命走到了一起,为了筹建二级维和医院,大家任劳任怨付出了辛勤的汗水,为了和平,大家相聚在利比里亚,用每个人的双手创造着平凡而又不平凡的一切。医院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开业无疑是极大地鼓舞人心。

    莫云飞坐在久违的办公桌前,看着那熟悉却又陌生的一切,身边的每一张纸、一片药、一根针,乃至每一件大型仪器设备,全都是由他带领同事们亲手布置,亲手安装调试的。为了开诊的这一天,他和每个医务人员当过搬运工、建筑工、清洁工、修理工,甚至于还有木工、电工、泥瓦工和油漆工。上过厅堂,下过厨房,用双手挖过泥土,用双脚压过地基。白天,烈日下汗水在衣服上析出了厚厚一层雪白的盐霜;夜晚,头顶满天星斗在小小的水罐车边冲个凉,下雨的日子里常常分不清身上究竟是汗水、雨水还是水车里的水。终于,最艰难的日子过去了,即将开始新的生活。新的生活更有新的责任。莫云飞高兴之余更在好好地规划着下一步的工作。

    看着队员们坐在宽敞明亮的诊查室里,看着空调吹出的仙雾般水汽中的丝丝清凉,莫云飞心里倍感安慰,好的工作条件才能够保证维和医疗的质量。面对着走进医院或是抬进医院的不同种族不同肤色不同身份的一个个病人,听着队员们手指在电脑键盘上敲击,那跳跃的声音是流动的快乐的感觉,针式打印机传出的声音也极为悦耳,可当音乐欣赏;窗外围墙边黑人们透过圈圈铁丝网投进来闪烁的目光,莫云飞知道,那是当地百姓对中国军人的羡慕和崇敬,这普通的一切让莫云飞感动。好事,大好事,医院正式开诊了,这将开始维和医疗分队真正的使命。等待医疗分队的会是怎样的情形,会有怎样的结局,一切尚无法去预言,但是作为一个队长,莫云飞将用充分的自信与饱满的热情去迎接一切挑战,会和战友们一起去展示中国军人的风采。

    开诊后的医院白天是人来人往的。到了深夜,这里也沉寂下来。肖丽护士长还在挑灯学习。可是,因为住房是几个人共用的,其中还有三班倒的同志,就不能在房间里看。还好,营房门口的路灯是量着的,光线用为看书是足够的,门口的埃塞俄比亚哨兵挺拔着身姿守着大门。

    莫云飞又出现在肖丽的背后,轻微的脚步声丝毫没有影响到肖丽的学习。莫云飞内心里是很不平静的。是呀,如果能够多修建一些生活学习用房,不就可以让肖丽这些爱学习肯钻研的人一个良好的场地吗,然而远离祖国,处于战乱未平的非洲利比里亚,这只能是一个梦想。多么可爱的队员,多么美丽聪慧勤奋的护士长呀。莫云飞的脸颊滑过一丝温热。他为肖丽担心,唯恐外面的冷枪打进来,而把肖丽给伤着了,医院的围墙只有不到一人高,而且还是通透的铁栅栏,外面时常会响起枪声。他常常在夜深时为他担心,祈祷平安。

    莫云飞回到自己的卧室兼办公室,里面没有厕所,只一桌一椅,桌上有电脑和电话。靠门处摆了一个简单的书柜,里面塞满了书和文件。这样的条件比起国内来是非常简陋,但在这个遥远的非洲国家能够有这么快的办公和生活条件,莫云飞对自己的组织还是感到满意的。维和医疗分队住在用隔热材料作的活动板房里,每间板房面积约25平方米,平均居住5人。每间房现在都装备了空调。另外,维和医疗分队携带了20多台笔记本电脑,到达利比里亚驻地后,联合国将提供网络接口。大家可以浏览互联网,同家人朋友通过电子邮件联系,可收看到中央电视台4套和9套的节目,可看到祖国亲人的笑脸,听到来自祖国的声音。另外,还有一个健身室,里面有健身器材,如单、双杠、乒乓球、羽毛球等,还有DVD、CD机和音响设备以及大量图书、影碟片,以满足队员们的求知和娱乐需要。

    莫云飞躺在床上,眼前无数次地将往事过目。在首都蒙罗维亚及初来绥德鲁时帐篷野营的日子里,野木瓜那可是很美味的补充维生素的唯一水果,也成了当时大家最爱吃的水果。

    赤道边的利比里亚,烈日当空。就是在太阳底下站上一、二分钟,头、背都会被烧灼地要撕裂了似的。尤其是中午,帐篷里好像一个闷热的蒸笼,虽然帐篷设有隔热层,室内还有电风扇呼呼的吹着。但那一道道紫外线、红外线却毫无顾忌地穿墙而入,队员们坐在床边上,仍然明显地感觉到身上的赤热,似乎帐篷是透明的。在这个时段,大家都在帐篷里休息,可依然汗如雨下。这时往往有人会叫到:“快来,大家快来吃木瓜。”木瓜是什么滋味?绿绿的瓜皮,金黄的瓜肉,发出淡淡的香味,让那时的大家唾涎欲滴。于是一口咬下去,甜甜地、嫩嫩地,像冰淇淋、像冰棍,从嘴里“凉”到心里。有点过“神仙”般日子的味道。当太阳夕下的傍晚,站在帐篷外,望着那旷野地上散落着的几棵高矮不一的木瓜树,尤如一个个婷婷玉立的少女,那木瓜,一串一串、一圈一圈,悬吊在笔直的树梢顶,手掌状的绿叶和着阵阵微风轻轻地舞动,婀娜多姿,美丽诱人,是可爱的非洲野木瓜树。如今,全体队员们住进装有空调而又整洁的板房里,虽然吃着同样的木瓜,不变的那个味道,却再也找不回在烈日下、野营帐篷内吃木瓜的滋味了。

    野木瓜带给莫云飞的不仅仅是食欲上的回忆享受,更是一段珍藏,从无到有,从低到高,创造条件为维和医疗服务创佳绩。

    正文 第二十一章 女军医爱慕的笑

    生命是可贵的,但是生活在和平环境的人们对此并不会有太深刻的认识,莫云飞与中国维和医疗队员的队员们在战火尚未完全熄灭的利比里亚,与战争零距离接触就不可避免了,子弹无眼、枪炮无情,战争会使可贵东西去了不复重来。

    根据联合国利比里亚问题特派团,简称联利团的统一部署,医疗队所在的第四战区开始了大规模的DDRR行动,即解除武装、复员、重返和融入社会。DDRR行动是利比里亚走向真正和平的必经之路,不过,对于中国维和医疗队的全体成员来说,DDRR行动增加了对安全担忧忐忑不安的心情。战争中走过来的非洲人民,在停火不久的日子里还难免习惯性地用战争的思维和方式来解决争端和纠纷,无疑地成为重要的不安全因素。作为一队之长,莫云飞思考着要采取什么措施才能在动荡的局势里求得一方平安。

    事情却正是在莫云飞的担心中发生了。解除武装行动虽然在利比里亚国家范围内取得重大进展,然而在绥德鲁地区,在中国驻非洲维和医疗队的周边,局部的动荡事情却意想不到的出现了。这一天,等待缴除武器的反政府人员不能接受有关方案和安排,情绪失控,聚众冲击联利团有关组织驻扎在绥德鲁的营地。形势很是危急,因为联利团有关组织所在地距离中国维和医疗队营地不足500米。幸好,防患于未然的措施——初到绥德鲁时修建的围绕院墙的防御工事发挥了很好的作用,起码对心理的稳定起到有强镇静剂的威力。莫云飞指示采取双人双班制度,较平时增加一倍的频率和人员以加强警戒和巡视,指示他们发现情况及时向他汇报。

    莫云飞带领中国维和医疗队在动荡中平稳地过了几天,联利团总司令——一位中将来到医院进行视察,这是利比里亚政府对来自联合国和中国人民的无私支援表示感谢。莫云飞全程陪同中将司令进行讲解,从医院的整体规划、建造、布局和医疗水平向中将作了汇报。利比里亚中将在听取汇报的同时,仔细察察看了医院的诊疗条件和工作流程,不时满意地点头示意。

    中将司令视察结束就要离开中国维和医院的时候,联利团司令一行与全体医疗队员合影留言。司令高度称赞中国维和医院具有一流的人才与设备,并表示如果医院有什么情况,可随时向联利团反映,同时当场指派一位副司令负责有关事情的指挥和协调工作。莫云飞代表医疗队对联利团的关心表示感谢,同时在心里面长长地松了一口气,有联利团的承诺,驻扎在绥德鲁当地的安全就有了更多的保障。

    办公室里,莫云飞审阅着工作报表,报表显示,该周门诊接诊202人次,其中急诊42人次,当地民众63人次。看到这里,莫云飞感到对当地百姓的服务是卓有成效的,因为老百姓慢慢地理解的支持着中国维和医院。作为一所战地医院,中国维和医院是专门为联合国维和部队提供医疗服务的,但是,面对当地平民的需要,中国维和医院宁可自己辛苦点累点,尽量为他们创造条件就诊和医治。莫云飞以国际主义精神指示更好地为当地百姓提供医疗服务。

    “原有住院病人11人,入院4人,出院7人,现有病人8人。辅助检查:实验室检查1027项,X…线检查41人次,B超19人次。处方317张,为DDRR解武人员鉴定伤情104人次。门诊接诊AIDS艾滋病病人2例,由于病人要轮换回国,症状轻微,不愿意住院治疗而嘱其回国一定尽快治疗。”报表清晰的显示中国维和医院为联合国维和部队开展了全方位的服务,但是,莫云飞在数据中发现没有关于手术的记录,是因为手术小没记录,还是真没有开展手术呢?莫云飞立即通知外科专家、副队长李义明来到他的办公室。

    “李主任,我们这一周没做手术吗?”莫云飞问道。

    “有呀,做了5个清创缝合术,还做了一个阑尾炎手术。”李义明回答。

    “那工作量报表里面怎么没有体现出来?”

    “我去查找一下,看哪里出了问题没有登记上去。”

    李义明退出队长办公室。稍后,他返回办公室向队长莫云飞报告,果然是报表登记人员漏登了,李义明告诉莫云飞他已经对负责登记的工作人员提出了批评,提醒其工作踏实、认真,数据和统计对于过去的工作有总结作用,对以后的工作有指导作用。莫云飞赞许地点头同意。

    “报告队长!”勤务员站在了门外。

    “请进。”

    “队长,这是联合国文件。”勤务员将一份文件交给莫云飞,莫云飞示意其放在桌上。勤务员退出。

    莫云飞与李义明一起看联合国文件,原来这是联合国的一份通知:第二天联合国官员将来队进行第二次分队携带设备(COE)检查。通知上说,根据联利团计划,联合国将派出4名检查人员,对分队携带设备(COE)进行第二次全面检查。为了保证检查顺利通过,莫云飞与李义明通知队委委员开会,进行相应的准备工作。之后,利用晚点名的时机进行全体动员;然后进行明确分工,部分人员对陪同检查人员的介绍英语作精心准备,另一部分人员根据检查的大类别准备三套应对方案。队长助理汪亮率人对所有设备进行一次检查、保养,对存在故障的设备,想方设法进行维修,特别是发电车,队里进行了全面检修和保养,确保检查时在无负荷情况下运转。对单兵携带物资进行了补充整理,按联合国单兵要求的22个项目进行了装包。同时,整理了一个集装箱,用木头钉了放物架,并按“三分四定”规定要求认真进行了整理;认真进行环境卫生清理和环境布置。

    第二天下午,联利团4名官员对中国医疗分队携带设备进行了全面细致的检查。由于准备充分,布置周密,检查顺利获得通过,当联合国官员打出OK的手势对于中国维和医疗分队的工作表示肯定时,莫云飞与李义明相视而笑,不过有一个人的笑更是发自内心,更是因为莫云飞的笑而笑,这一点莫云飞没有看到,那是张媛,女军医张媛在笑——一种很有幸福感的微笑,一种因为别人高兴而喜悦的笑容。

    正文 第二十二章 英雄无惧

    莫云飞与几位同事为运输分队一班长送行。班长依依不舍地与莫云飞等战友们告别,他心中颇有感慨、深情地对莫云飞说:“莫队长,你们医疗分队是我们的第二个家。队长,我非常感谢您。”班长与送行的莫云飞队长及其他医疗分队战友握手告别,眼里带着泪花说,“到了医疗分队就有一种回家的感觉”。

    班长是第三次执行任务来到绥德鲁,每次来到绥德鲁,首先想到的就是前往第四战区司令部大院,因为这里有中国医疗分队驻扎,医疗分队的战友们会给他准备好可口的热饭和热菜;收拾整理好舒适的帐篷让他休息;同时,知道他车途风沙大灰尘重,不管用水多么紧张,总会想办法让他洗一个热水澡,洗去一路的风尘和一身的疲劳。

    班长与运输分队的战友们因运送联利团物资来到绥德鲁时,医疗分队刚进驻绥德鲁不久,还住在帐篷里,板房还在搭建之中。当时,莫云飞心想可不能让长途跋涉的运输分队战友住在条件简陋的帐篷而影响休息。时值利比里亚雨季,天说下雨就下雨,一下雨就不会下小雨。如果没办法为运输分队战友解决住宿问题,那他们就得住在闷热、潮湿的车辆驾驶室里面,可驾驶室实在狭小,脚一伸就出了驾驶室,一翻身就会从座位上掉下来。莫云飞等负责人决定,全体队员都上工地,先完成第一排简易房,让运输分队的战友们先搬进去。

    时间紧迫,简易房必须在十几个小时内完成,而医疗队尚有繁多的医疗任务,但困难阻挡不了中国医疗队的决心。莫云飞亲自带领施工,大家齐心协力,与闷热的天气搏,与“蚊山虫海”拼,上梁、插板、填土、整地,经过顽强的拼搏,战斗提前结束,不到十小时,“战斗”,一排简易的、没有内部装饰的板房准备好了。班长等运输分队的兄弟住进了通风干燥的板房。

    班长感叹:“在绥德鲁,中国医疗分队的弟兄们为我们撑起了一片温暖、舒适的天空”。

    运输分队在外面执行任务时,面临的两大难题就是睡觉和饮食。每次他们在外面执行任务,睡觉找不到地方,做饭生火找不到木材,有时天空下雨就根本没地方可以用来支起行军锅,更谈不上烧饭做菜。但是,运输分队的战友来到绥德鲁,就用不着为这些事情犯愁了,这里有中国医疗分队在。

    莫云飞领导的医疗分队为了帮助运输分队战友,没条件创造条件、克服困难。前面的紧急搭建板房就是一个明证,而医疗分队给他们准备的热呵呵的面条、可口的饭菜,无不让他们吃在嘴里暖在心里。

    ※※※雷锋精神不能忘记,莫云飞选择在党的生日这天,与李义明、汪亮等一起率领医疗分队全体党员去雷锋生前所在团——工兵分队参观雷锋事迹展室。工兵分队一同在非洲进行维和行动,雷锋当年就是在该团参军。分队队长亲自为大家介绍雷锋事迹,队员们感触很深,深刻地觉得时代虽然不同了,但雷锋精神依然需要,仍然在闪烁着夺目的光芒。

    第二天,运输分队5位战友到从首都蒙罗维亚来到了绥德鲁。5位战友第一次到绥德鲁,执行完任务后要返回蒙罗维亚。因为路况不好,对道路也不很熟悉,另外,也存在语言交流方面的问题,再加上路上经常出现多股武装组织和散兵游勇进行拦路抢劫。莫云飞队长决定由林之然博士临时充当翻译并负责回送运输分队战友驾车返回蒙罗维亚驻地。

    从绥德鲁到蒙罗维亚全程480公里,土路和较好路况的柏油路各占一半,就因为近一半路程的土路,路况极差,总行车需要12小时以上的时间。接受任务的当晚,林之然早早地休息,争取以充沛的体力去很好地完成任务。睡了一觉醒来,天蒙蒙亮,莫云飞队长和先遣小组的同志们把林之然和运输队战友送到道路旁,再次叮嘱一定要安全返回驻地。林之然和运输分队的5位战友在关切的目光下,踏上了回蒙罗维亚的路程。

    过了绥德鲁市区的水泥路后接着是崎岖不平的公路,其实就是土路。道路最宽处仅刚能通过两辆车,窄的地方只能勉强通过一辆车,稍不注意随时有掉进路旁沟里的危险。虽然路况极差,但道路两旁的原始森林却风景迷人。这里长着各种千姿百态的树,有的高大的树干上象顶着一把伞,遮云蔽天;有的象剑般直插云霄;整排整排的橡胶树,婆娑树影,摇曳多姿;大片大片的翠绿色中,零星点缀着长着红色的,或墨色的,或黄色的树;有淡一点的,有浓一点的;远看或成一点,或成一簇,煞是好看,真似人间仙境。坐在车上每一瞥窗外都是一幅画,但却无法来完整地欣赏其中的一幅。车下的道路几乎是由大大小小的坑组成,颠得屁股直疼。在这种道路上行车,司机驶车技术要好,但坐车的也必须有一定的技术,否则稍不注意就会抛得晕头转向。有的地方道路积水、路面滑、凹陷不平,一不小心就有翻车的危险,每次通过这样的地方都有毛骨悚然的感觉。其中有个大水坑,里面烂泥多,水又深,路又滑,大家只好停车,搬石头填坑,并在上面铺上树枝,经过半个多小时的努力,终于再次上路。

    过了这个大水坑再次上路,大家心里都有说不出的高兴,但这高兴劲还没有过,心情一下了被眼前的事情紧张了起来。林之然在车上远远地看到前面道路上设有路障并聚集着几十个人。旁边是几十户人家的小部落。根据联利团了解的情况,设路障的主要是一些极端组织和散兵游勇,主要进行拦路抢劫,主要的方式是一部分人堵路,一部分拿枪躲在暗处,随时打击对他们构成威胁的人。

    林之然和大家紧急商量:在过路障时,尽量不下车,在车上和他们说明情况;如果实在不行,派一个人下去与他们协商解决。因为,下去是极其危险的,不到万不得已,尽量不下车。几个战友争着下去,最后林之然决定:如要下去,就他下去,第一,他会英语能和他们沟通,第二,他年纪最大,生活经历要多些,在处理问题时可能会处理得有利一些。在车上的人要严阵以待,随时作好战斗准备。此时此刻,战友们深深体会到了什么叫战友情深,什么叫生死与共了。

    商定好后,首先放慢了车速,表示与他们合作,避免误会的发生。当车缓缓地停在路障前面时,设障的人群很快堵在了车前。林之然尽量保持镇静,用最简洁明了的语言对他们说:“我们是来利比里亚维和的,我们是医疗队和运输队成员,回蒙罗维亚,是为了帮老百姓看病和运送物资,请你们给予方便。”也许是他们理解了他们来利比里亚的目的,也许是看到车上的战士严阵以待,对峙几分钟后,人群中让出了一道路……,当车通过路障时,林之然的心几乎都快跳了出来。

    然而,真是“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好不容易过完土路,也是刚踏上柏油路不久,前面再次出现了路障,刚轻松的心情,一下子又提到了嗓子里。哦,是几个十几岁的孩子。在利比里亚的几派武装组织中,有许多人员就是娃娃兵(CHILDSOLDIER)。有了第一次的经验,大家相对有了一些章法,第一尽量表示友好,向他们说明情况;第二从保护妇女和儿童的权利出发,尽可能给他们帮助;第三严阵以待,以防万一。

    当车距离路障约50米处,突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孩子们把路障搬开了。他们一边指指车,一边向伸出拇指表示友好。他们看到了车上的“UN”字样,知道是来维和的。其实他们也是爱和平的。

    车子在黄土路渐渐地加快,大家的心情也轻松了起来。然而,林之然的心情却有些沉重。这是一个风景如画的国家,森林茂密,物产和海洋资源丰富,人民完全可以过着丰衣足食的生活。但是无休止的战争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更是在孩子的心灵上烙下了深深的创痕。他更加感到了维和的意义所在。

    天渐渐地暗了下来,隐隐地已能看到远处蒙罗维亚的灯火,驻地就在眼前了。林之然心头的一块石头落了地。

    正文 第二十三章 太平面与太平蛋

    莫云飞对这句俗话“一处一风俗,各地各习惯。”感受深刻。莫云飞生于武汉、长于武汉,而后在广州第一军医大学念书,毕业后来到上海,一晃差不多二十年,可谓入乡随俗,渐渐地莫云飞对上海不少传统习俗有着相当的了解并尽可能遵循,因为他觉得习俗里面都包含着某地的优良传统美德和百姓心中对美好事物的祈祷。

    这不,上海过节时家家户户吃太平面和太平蛋就是寓意平安健康如意的好口彩。一碗太平面,要求就用一根长长的面条做成,当然根据各人胃口的大小,这根面可长可短,但是必须从头到尾吃完,不能咬断。这样既表示一年到头健康太平,又表示一生一世幸福长寿,一帆风顺;同时,太平面上再放两个太平蛋,蛋的种类可以是鸡蛋、鸭蛋、鸽子蛋等,浑圆浑圆的蛋,吃下去意谓着平安和圆满,不过,吃太平蛋吃一个还不行,一定得吃两个,表示太平成双。这整个习俗说起来新鲜有趣,真正吃起来也是美味可口。吃的时候这是样的:一家子人围坐桌子四周,一人面前一碗面,不过是一个人先吃,其他人先看着,吃的人噘着嘴,将面条从头到尾慢慢地吸进肚里,没开吃的人在旁边观看着,鼓励着,欢笑着,吃完了面,再吃蛋,最后喝汤水,整个一套程序完成后,第二个人接着吃,这样吃吃闹闹,祈福的一个晚上就快快乐乐地度过了。

    莫云飞在家里的时候就经常和爸妈一起做、一起吃太平面和太平蛋。来到利比里亚,莫云飞想,大家都远离祖国和亲人,队里就一定要祥和团结。因此,莫云飞指示厨房每逢节日就要做太平面和太平蛋。还有,这里的太平面和太平蛋有着它特别的象征意义:远在几百公里外蒙罗维亚的运输分队战友来队了,来时和回去时都吃上一碗太平面,再吃两个太平蛋,寓意来去平安,万事大吉,长长的面条,一端系着蒙罗维亚,一端系着绥德鲁的两个中国分队,真是千里友谊一线牵,也是中国维和分队之间友谊的象征。莫云飞的这个措施深得中国所有在非洲维和部队将士的喜爱。

    ※※※利比里亚的雨季气候不好,道路交通不畅,中国维和医疗分队所在第四战区物资供给十分困难,连续两周的食品供给均无法按时供应,延期供应的食品很多变质,数量、质量得不到保证,油料供应也无法保证,战区已经第三次无油。汪亮将这些情况汇报给莫云飞,莫云飞与李义明商量后作出决定:减少发电时间控制油料消耗,节省柴油以备紧急情况用电,但是首先保证做饭,确保全体队员有好的营养摄入,其次考虑照明用电。

    作为炊事班长的向宝华也向莫云飞汇报关于食品紧缺的问题。莫云飞对向宝华说:“嗯,困难是客观存在的,我们目前要通过合理搭配,解决营养和口味及食品品种不足的困难。前期种的蔬菜你们管理和不错,继续好好侍弄它们,这对我们的维生素供给很有意义。我也会尽量向联合国和利比里亚当局反映有关情况,以期得到较好和较快的解决。”

    “谢谢队长指点,我会尽全力把事情做好。”向宝华郑重表态。

    向宝华所负责的中国赴利比里亚维和医疗分队炊事班只有三名同志,虽说人员少,但负责的事情却一点也不少。在医疗队组建之初负责物资筹划、装箱;到达利比里亚后除了负责做好一日三餐,还要统筹兼顾食品的营养和数量,既能让同志们吃饱,又要让所携带的食品能保证医疗分队的人员在前两个月内的伙食;在部队的拉动时,为了不影响部队机动方案,还要在规定的时间内保质保量地保障好部队。他们都明白生活保障工作的重要性:不是中心却影响中心,不是全局却牵动全局。

    向宝华清楚记得,医疗队刚到利比里亚之初,住在帐篷里,当时天气炎热,日平均气温高达三十八九度,他们三人早晨五点半就起床,每天做三顿饭,包括加油、打气、点火开始,到60个人的饭菜上桌总共需要九个多小时,同时每天还要烧几次开水,煮两次绿豆稀饭,每天的工作时间达到了十一二个小时。由于新灶的火候不好把握,第一次使用这种灶具时,向宝华还不慎让眉毛给烧掉了,一个同时的头发被烧掉不少,至于手被开水烫伤等就是家常便饭。

    在开始的两个月里面,吃的东西都是从国内带来的,新鲜菜很快吃完了。只有吃压缩饼干、稀饭和烧干菜,加上当时的高温天气,看着战友们饭量下降、日渐消瘦,怎么办,为了让同志们能多吃一点,为了让做出来的饭菜更可口一点,烤、扒、煮,炖、焖、煨,向宝华三人把所有掌握的烹饪方法都用上了,经常更换菜的配方配料,甚至盛菜的盘子每天都有变化,这样虽然菜还是那几样菜,每天三顿吃的口味各有不同,战友们戏称这是“百变菜谱”。看着战友们的胃口上来,饭量大了,精神状态好了,士气上来了,向宝华深感他们的一片苦心有了收获,心里甜甜的。

    另外,医疗分队的炊事班除了要保障医疗分队自身以外,还要为来自二十几个国家,四十几支维和分队的住院病人提供饮食保障。他们民族不同,风俗习惯不同,既要有数量上的满足,又要有质量上的保证,为确保让每一位住院官兵能够吃在嘴里,乐在心里,向宝华对各国的风俗饮食习惯作了深入的了解和学习,当然,这种功课在来非洲之前就已经开始。向宝华想,他们当然是病人坚实的后盾,在厨房、灶台,当以锅碗瓢盆当事业,尽心调节好病人的饮食。这也就不会奇怪,所有在中国维和医院住过院的病人都会竖起大姆指夸道“Chinesefood,wonderful!”

    正文 第二十四章 女生张媛

    当然,向宝华深知,要很好地完成莫云飞队长的任务,使改善伙食能够上一个台阶,仅靠?(精彩小说推荐:

    ) ( 铁帅 http://www.xshubao22.com/4/4468/ )

小技巧:按 Ctrl+D 快速保存当前章节页面至浏览器收藏夹。

新第二书包网每天更新数千本热门小说,请记住我们的网址http://www.xshubao22.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