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掌好莱坞 第 77 部分阅读

文 / 未知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点击/收藏到桌面
    被黑人学会了——种族之间本来就没有优劣之分,只是一些种族以前缺少受教育学习的机会。学会了知识之后,黑人也可以很出色。而失去了情感,才会使人活下去的最大难题。

    电影里面,并不是黑人离不开白人,而是白人离不开黑人。

    菲利普的日子,过得一天不如一天。而在无奈之下,女管家再次叫来了李斯特。

    “嘿,你现在的样子,可真是够好笑的。”

    看到菲利普的第一时间,李斯特就开始了对他的打趣。菲利普一脸胡子的样子,成了李斯特的笑柄,可这样看上去很不尊重的打趣,让菲利普感受到了久违的欢乐。

    比起来生活的僵化,这样的打趣也是可以很有趣的。而这种只存在于朋友间的打趣,也让菲利普再次感到了友谊的温暖。

    李斯特是知道如何才能够更好的让菲利普高兴的。

    他马上就想到了一个主意,他开着菲利普的玛莎拉蒂,载着菲利普,快速的在马路上超速行驶着。一辆辆汽车被他们甩在身后,他们体验着从来没有过的飙车的快感。

    当然,这样的飙车引来的当然只会是警察。只是,当警察们靠近了之后,菲利普和李斯特也马上就开始了表演。李斯特声称菲利普发病了,现在正在紧急送往医院,而菲利普也马上开始配合着他,演出来了一副重病的样子,糊弄着警察。

    这一下,警察马上慌了。他甚至主动要求为两个人开道,送他们去医院。而这一些,被菲利普尽收眼底,他也感到了久违的欢快。

    这并不是因为飙车,或者说是违法而获得的欢乐,而是因为他的生活中还有着种种体验,让他快乐。

    警察们散去了,李斯特点燃了香烟。他抽了两口,递到了菲利普嘴边。菲利普吸着烟,也逐渐的开怀了起来:这正是他想要的:比起来那种整日没有交流,残疾之后就是等死的日子,这样的不同寻常的刺激和欢乐,才是他真正想要的。而在刺激过后,点上一根香烟,惬意的抽上一口,这样的日子,过得才舒服。

    果然,真正能够理解他,懂得他的,还是李斯特。

    回到了家里,李斯特给菲利普剔着胡子,而就是这一次,他也没有好好的干活。他不断地修改着菲利普的胡子的造型,连鬓胡子,一字胡,希特勒式的胡子,每一次的胡子造型他都做出来一些改变。而在这些改变的时候,每一次他也都要调侃一番,也惹得菲利普笑声不断。

    对于菲利普来说,理解大于身体的照拂。

    回来了的李斯特,帮助菲利普再次找到了生活的正轨。菲利普再次恢复了自己的生机,他开始回到了以前有说有笑的日子。而且,逼近如此,和他长期通信的那位女士,也在李斯特等人的帮助下,终于走到了他的面前,和他见了面。

    一切对他来说,都是非常完美的。他似乎完全恢复了受伤前的心情,甚至于,他也带上李斯特,一起去再次玩了跳伞。

    他的瘫痪,就是因为跳伞而起的,可是现在,他却丝毫不在意的再次直面这个伤害到了自己的杀手。他的疾病,或许不会好起来了,可是,他的心理,却已经走向了健康。

    蓝天之下两只降落伞飞翔着,两个人的友谊,一样也飞上了天空。

    友谊的力量,不能够治愈身体,却能够治愈心灵——这也是友谊最伟大的地方。

    第二九九节漠视也是不歧视

    一直以来,好莱坞的电影评论界,都是一个相当有趣的存在。他们对新上映的电影,总是会进行种种评论,种种指摘或者是赞赏,用她们的笔锋,来给一部电影打上好或者坏的烙印。而这样的评论,每当到了12月份的时候,关注的人就会特别多,这似乎也已经是评论界的一个规律了。

    而今年,自然也是如此。只是,人们似乎又在今年,发现了另外一个规律——每次当利维的电影放映过后,人们总会发现,在媒体上面,都会立即出现对他的电影的评价和分析,这些分析远比一般的电影来得更多。

    究其原因,无非是因为两点。一来是利维的电影确实很好,经常是媒体眼中的佳品,二来,就是因为利维的电影,总是能够拍摄出来一些新鲜的东西,让媒体感到耳目一新。

    而这一次,也是一样的。利维的电影触不可及上映之后,媒体上立即就出现了一片对他的电影的评价。

    “一部非常温暖人心的电影。”

    “平淡之中道出了真诚,情感得以宣泄,值得细细品尝。”

    “轻松诙谐的好故事,对友情的出色描述。”

    媒体上面,对利维的新片马上就进行了评价。电影本身并不是什么特别震撼人心的电影,因此,也没有哪个媒体对它的评价特别高,可是对电影中描绘出来的两个人平淡而真实的友谊,媒体还是报以了高度的赞赏。

    而他们给予高度评价的最大原因,是因为利维的电影给了他们一种拍摄电影时的全新思考。

    这些年拍摄种族歧视和残疾人题材的电影不少,可是像这样潜移默化。温情脉脉来书写民族融合的却不多。电影里面的两个人,从头到尾都没有对对方的任何歧视行为。富翁不在意护工是黑人,护工不在意富翁是残疾,他们玩笑,他们嬉闹。他们互相刻薄的嘲讽,却从来不去触及对方最软弱的地方,这样的交流和友谊,初看之下似乎太过平淡,但是仔细品味,却只会让人觉得味道无穷。

    人们喜欢用一些惊险的。生死边缘的事情来刻画友谊,因为在这种时候,友谊才能够更好的体现出来。可是,日常生活中,毕竟是没有太多的生死边缘的机会。一切的友谊,都是蕴含在平淡之中的。能够从平淡中找出来友谊,这才是真正了不起的。

    这部电影多少就有了这种意思,这种平淡叙事中蕴含的情感,让人回味起来的时候,会比看电影时觉得更加感动。

    而且,这部电影最好的地方是,它用友谊这个题材。把种族歧视和残疾人的问题,全都轻轻地揭过了。电影中的这种不在意,正是让人最为高兴的地方——要说最大的不歧视。不就是根本不在意么?

    有些人拍电影的时候,总喜欢把这些东西当成重点,当成最为重要的东西来突出以下,仿佛不这样做,就不足以使人注意一样。可是,利维却没有这样选择。他拍摄电影的时候,只是在瞄准那些友谊。对于这两个人本来应该有的歧视部分,反而是有些刻意的去漠视。可是这样做,却反而取得了成功。

    护工的文化程度低,做事不认真,这些会被嘲笑,可是却没有被嘲笑黑人的文化和身份。残疾人的爱情太文艺,管教自己子女不利,这些被吐槽,可是却没有被刻意的照顾身体残疾,这些对待方式乍看之下不觉得奇怪,但是越是仔细思索,也会觉得他们的这种漠视其实是因为完全把这些当做正常的——这才是最大的不歧视。

    不歧视这种事情,本来就该这么表现——一部同性恋电影,拍的像是爱情片,一部种族歧视题材,拍的像是一部反映友谊的电影,这种完全把这些受歧视人群当做正常人来拍摄的做法,让人惊艳无比。

    人们看过了电影之后,关注的会是两个人的身份,对于黑人白人这种超越种族的友谊反而觉得正常无比,还有什么比这个更值得敬佩的?

    而且,一般的电影如果这样处理,那么就算是反映出来了友谊,也很难反映好民族差异和民族矛盾这个问题。可是这一部电影却解决了这个问题。而他的切入点,就是两种文化的融合。

    一个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最重要的东西,可以说是精神象征。而文化的融合,某种意义上也就是民族融合的影子。而电影中,很好的反映了文化的融合。黑人可以感受到古典音乐的美感,也可以把自己的激情用于创作画作,还可以随着音乐起舞;白人也会满意黑人处理问题的方式,喜欢上黑人式的生活作风,用黑人的方式接近女性。这些方面,是两个文明的互相接触,也是两个文明的互相融合。

    这两个人,是两个人物的形象,也是两个民族的象征。他们的交流,就是民族融合的标志。

    当然,电影做的好的另外一点,也是在刻画两个人的种族属性的时候,没有忽略他们的共同点,使得电影变得不可信。

    电影注意到了他们的一个共同特点——种族融合也好,残疾人复健也罢,最为重要的地方,都在于融入社会,这一点上,电影也表现得很好。黑人护工从一开始不被家里的任何人接受,在社会上刚刚入狱,甚至自己的母亲都责怪他,到后来离开时获得了所有人的友谊,在社会上很好的融入,这是他的进步。而富翁从一开始对周围的事务充满了猜疑和不满,到最后可以和黑人一起撒谎欺骗警察,完全玩心大起,也可以说是逐渐得到了自己的乐趣。这两个人在这件事情上找到了重合点,也让电影获得了成功。

    这个成功在有些人看来简直是太简单了:这个故事是真实发生的事情,这是人们全都知道的,拍摄一个真实故事,算是什么了不起的?

    可是,对这个行业接触的更多的人,对这里面的情况也了解的更多:这个故事本身虽然适合作为电影,可是却并不是一个很曲折离奇的故事。本来应该是相当平淡的故事,在改编之后能够赋予电影如此多的内涵,在外部平淡的叙事下,包含各个层面上的内容,这就是一般人很难做到的了。

    一个导演能够把一个平淡的故事拍摄出来层次感和深刻内涵,这可不是谁都能做到的。当然,也许有人认为,这些东西也许导演都没有想到——可是,导演如果不去全身心的投入电影拍摄,怎么可能把那些他潜意识里面的东西都拍摄到电影里面去?

    而且,更何况,这部电影不只是表现出来了层次感和内涵这些东西,在这个12月,它除了立即成为了媒体眼中的佳片之外,也立即成为了市场是最受欢迎的电影。

    上映伊始,它就立即拿下来了周末票房榜首,成了这一周以来,最受欢迎的电影。

    “这是很适合全家收看的电影。”

    “电影很有趣,很逗乐,而且很温馨。”

    “我觉得最棒的是音乐。”

    接受采访的观众们,也都说出来了他们的观点。不同于媒体在深入的思索着电影的内涵,观众们做的,更多的是在注重着电影的欢乐,温馨,电影引发的笑和泪,电影的画面还有音乐是否足够美。

    在这方面上,利维也做到了最好。这部电影里面对富翁家的装潢,对各种美术作用,各种装饰的运用,对古典音乐和黑人音乐的把握掌控,可以说都是达到了一个很高的高度。

    一方面,人们会为电影中营造出来的那种强烈的对比气氛而感到好笑,另外一方面,人们也会感受到音乐和画面的魅力,而稍稍过头的音乐,又会使得观众们欣赏的同时却又不反感对这些并不了解的主人公,这些对音乐和美术恰到好处的运用,对于观众来说,是难以拒绝的盛宴。

    这让媒体也是不无感慨:一般来说,拍摄一部涉及到了艺术题材的电影的时候,拍摄出来的电影,难免会因为电影有些过于深邃,而不被大众所欣赏。伍迪艾伦被称为是好莱坞唯一的知识分子,是公认的大导演,可是一辈子没有什么卖座的大片,也是一个颇为无奈的事情。可是,利维的电影同样涉及到了艺术,却能够获得这么多的观众,这就让人不得不感慨了。

    和伍迪艾伦那种艺术不同,利维就算是想要表现艺术,也会让他的电影中的艺术并不脱离大众,这样的处理方式,更好的吸引了观众。

    内在含义,改编技巧,对艺术和音乐的使用……利维在自己的新电影里面,把这些东西,全都展现了出来。

    “利维再一次证明了,他拍摄电影的能力,没有丝毫的下降。”

    对此,媒体发出的全都是类似的评价。此前,他们还在怀疑利维的电影不如以前了,可是,在今年一片低迷的艺术片情况下,看看利维的电影,他们也就能够意识到利维的电影多么难得了。

    电影中包含的内在内容,使用的拍摄手法,运用的叙事结构和方式,这些东西,在一般的影迷看来,他们是不会注意的。对影迷而言,电影就是好和坏这种简单的评价,没有更多的话语。

    可是,一部电影为什么好,一部电影为什么坏?这些东西,总会有人去思考的。而现在,媒体们也得承认无论从哪个方面思考,利维的电影也都是相当完美的。

    这样的水准,才是大师的水准。

    第三零零节奥斯卡的尴尬

    触不可及上映之后,没过多久就成了媒体的宠儿。而在这部电影上映之后,人们讨论着的话题,也越来越多的成了这部电影是否能够有资格成为今年的奥斯卡的大热电影。

    这种讨论不是没有依据的:毕竟,今年的奥斯卡上的热门候选本来也不是很多。虽然说这一年的大片不断纷纷卖座不已,可是虽然有着极为受欢迎的大片市场,可是今年能够说的上是出色的好电影的却反而不多。

    似乎在有了技术之后,一时间,人们全都奔着更高科技的技术,以及更加大投资的大片去了。真正能够反映内涵的电影,人们愿意拍摄的反而少了。大公司全都惟恐落后的把目光对准了如何赚钱这个问题,真正愿意思考的电影,越来越少了。

    这样的情况,从这个冬天的惨淡情况,就可以看出来了。往常的时候,到了冬天,是各种想要争夺奖项的电影上映的最佳时间,可是今年,这样的电影却少了很多。

    在这一年的冬季,上映的冲着奥斯卡去的电影,可以说只是有三部还算是拿得出手的。

    其中一个自然是触不可及,而另外的两个,则是百万美元宝贝和飞行家。

    这两个电影前者是霍华德休斯的传记电影,而且也可以说是小李子的转型作品——从这部电影开始,他也结束了这今年悠游的生活,开始真正的对自己的表演事业认真起来了。这部电影无论是投资还是演员阵容都堪称强大,也可以说是最为被看重的电影之一。

    这部电影可以说是今年最大的热门,一来霍华德休斯本来就是一个相当富有传奇色彩的人,二来这个故事的背景。也是美国电影时代,也是很受观众喜欢的时代。再加上这部电影也有不少的明星参加,阵仗很大,因此也倍受青睐。

    只是,这部电影的结构上。不算特别出色,在电影的后半段,可以说也是有些松散的,而且,这部电影的演员们虽然也都算是不错,可是比起来另外一部。在评价演技时,在人们心中的地位要差一些。

    另外一部百万美元宝贝,则是伊斯特伍德的新作。这部电影很符合伊斯特伍德的冷峻风格,故事有些悲凉,可是却很牵动人心。也可以说是一部好电影。

    而且,这个电影的表演者,无论是伊斯特伍德还是摩根弗里曼,再或者是主角斯万克,在演技上都是得到过肯定得他们的电影,有着这么多的顶级演员参演,这也是它被看好的原因之一。

    可是让人尴尬的是,某种意义上。今年真正值得关注的电影,也就只有这几部了,而且。这几部电影虽然也都还算是票房可以,可是和真正的大片比起来相差很远。比起来前几年年年都有大投资的文艺电影上映,今年的局面似乎完全不同。

    当然,这不是说没有别的电影了,除了这几部电影之外,还有几部电影的名字炒的也比较热。比如说灵魂歌王。寻找梦幻岛等也都受到了青睐。这两部都是传记类型的电影,这样的题材本来就是比较受青睐的。而且音乐天才和彼得潘作者的故事,也是很有看点的。

    这些电影。也是得到了不少的好评,只是,比起来前面那三部,他们的都不认为是夺冠热门,只是能够获得提名的电影。倒是在一些其他的方面,得到了不少的认可。

    比如说灵魂歌王——虽然这部电影本身没有什么大特别出彩的地方,但是这部五月末上映的传记电影,在上映不到两周之后,它所拍摄的电影的主人公雷。查尔斯就因病去世。他的死亡使得电影有了很大的悲情色彩,也被更多的人所同情。

    当然,这部电影其实不算是特别出色,拿奖是不太可能的。但是,这部电影的主演杰米。福克斯是雷。查尔斯亲自指定的自己的扮演者,而且在扮演这个人物的时候,他也确实表现出来了不错的演技,现在,再加上雷。查尔斯死亡的加成,现在他再努力试图拿到奥斯卡最佳男主角的时候,这就算是有了很大的加成了。

    而现在的媒体宣传,其实也正是这么做的。而也正因为如此,今年的奥斯卡最佳男主角,似乎也是不存在什么争议的了——死者为大,这个道理,在哪里都一样。

    这样的事情,在好莱坞发生了也不是一次两次了:当电影中有相关人物去世的时候,配合良好的宣传,就能够得到人们的同情分。这一次的灵魂歌王是个例子,在未来还有一个例子就是希斯莱杰——他的演技虽然不可否认,可是本来演超级英雄电影是很难获得大奖的请来的。可是,他却在这个时候去世了,于是乎,剧组就立即说他是因为拍戏太过投入,进入角色出不来了,结果死亡的,为他争取同情分——至于说他拍完了蝙蝠侠其实还拍了别的电影,而且死因被很多人怀疑是吃药甚至于吸毒过量,家里还有卷起来的美元——那些都是次要的,不必在意……

    利维在记忆中还知道一个例子,在他的记忆中,张国容死后,也是被宣传为拍戏过度投入以至于出不来的。而甚至更早的李小龙,都有传言是练武走火入魔死的。拿着死人宣传,对于这个行业来说,也不算是什么大事了。

    这些事情,大家谁心里都清楚。私下地,利维和亚历山大说起来,也谈及过这个问题。

    “今年的电影,可以说灵魂歌王预定了最佳男主角,百万美元宝贝预定了最佳女主角。一个靠着死人,一个靠着女性主角的戏份,这个都是没有办法争的了。”

    对此,虽然在明面上,人们说起来雷。查尔斯的死都有几分同情哀悼,但是在私底下,亚历山大和利维说起来的时候,就没有那么客气了。利维甚至觉得,亚历山大倒是颇有几分羡慕死人的事,对于自己的电影里人物没死有些遗憾……

    他可以理解这种心情,毕竟现在亚历山大去负责公关评奖很辛苦,看到对方有这种纯天然优势,难免心理不平很,可是这个想法,他还是觉得有些古怪。

    “这个是没有办法的吧,谁让他赶上了呢。有些时候人的运气总是很好的。”对此,利维也不好去应和,“反正本来杰米。福克斯也确实演得很好,比起来小古巴。戈丁也不差,你就别抱怨了。”

    “我可以认输,但是这么认输很别扭。”

    亚历山大嘟囔了一句。

    其实,这一次的表演奖,小古巴。戈丁本来也没有太多的希望。虽然他演的不错,可是一个黑人演一个黑人,这并不能惊艳了众人。倒是被提名为最佳男配角的杰夫。布里吉斯,比他的希望更大些,这也是亚历山大要重点关注的。

    “演员奖项上,今年我们就帮助布里吉斯好了。导演上面,我们帮你争取一下提名吧,可是获奖上,你就别想了。而最佳影片上,我们投入更大的精力好了。”

    亚历山大说着这一次的评奖的安排,和利维所料想的差不多,这一次评奖,最佳导演,依然没他什么事情。虽然这一次电影他拍的不错,而且今年的电影普遍低迷,可是,拿过两次奖的人,想拿第三次,哪有那么容易。

    “就这样吧,我觉得也算可以了。”

    利维没有说什么,只是笑笑就算了,可是,他却发现,对于这一次电影的参加评奖,亚历山大看上去兴致不是很高。

    “本来也就是这样就算了……我甚至现在都有些怀疑,奥斯卡到底还有几分重要性了。”

    对此,亚历山大也说了看法,利维也马上知道了他在想些什么了。

    早在几年前技术大幅进步的时候,利维就知道,随着技术的进步,高科技的电影会越来越多,电影卖座,会越来越多的跟着科技走。前几年的时候,这个趋势已经显现了出来,可是奥斯卡好歹有一个名字叫做指环王的遮羞布,帮助他们挡住了这个问题。

    而在今年,指环王结束了,电影卖座的大片,不是蜘蛛侠就是史莱克,这样的电影,奥斯卡自然不可能给与青睐,可是不去关注这些电影,也就造成了另外一个尴尬:奥斯卡的参评电影,几部电影加起来票房都没有一部商业片多。甚至有人计算过,今年的提名电影不管怎么提,票房总额都会是90年代以来最低的一届——这样的情况,让参加电影评奖的人实在高兴不起来。

    比起来奥斯卡往年的辉煌,今年的五部电影可没有了以往的争奇斗艳的局面。雷。查尔斯的传记,彼得潘作者的传记,霍华德。休斯的传记,再加上利维拍摄的电影也是取材于现实的电影,一年之内有这么多现实改编的电影上映,也算是惊人。而五个提名中四个都是传记类,这根本就是快把奥斯卡当成了传记电影评审会了。

    这样的局面很不好,可是,不拍摄传记电影,又能够拍摄什么呢?随着票房差距越来越大,文艺片获得投资肯定很难,谁会再把自己的精力放在这上面?

    大片时代到来了,对电影的投资增多了,电影的收入也增多了。可是,对于那些文艺片来说,这却不一定是个好消息。而奥斯卡作为一个评奖机构,名声再大,也是不可能抗衡大势所趋的。

    科技发展对电影是好事,可是对奥斯卡是不是好事,这就不得而知了。对于奥斯卡来说,现在他们反而是面对尴尬了。

    第三零一节大片之殇

    亚历山大的叹息,引起了利维的一丝苦笑。比起来亚历山大,他对这些东西了解的更多,因此,他也知道亚历山大的话其实并没有错。

    奥斯卡是个评奖的机构,但是它能够吸引那么多人参加,是因为它也是有着利润的。一部电影在获得了奖项之后,一般来说收入都会有着些许的上涨,一般来说,可以达到两千万左右的获奖收益,这样的钱数,对于投资不多的电影而言,是非常重要的一笔收益。

    文艺片的投资一般都不大,有了这么一笔收益之后,也就能够挽回很大一部分利益了。这样的模式,也促使了文艺片不断地拍下去。

    而且,在获得了奖项的时候,一个演员的身价也会上涨。演员们接片难保不接烂片,对于没有名气的演员来说,就算是接了烂片也无所谓,反正好名声差名声,都要比没名声强。可是对于好演员来说,如果烂片演得多了,难免就会有损于自己的声誉,也影响别人对自己投资的信心——本阿弗莱克那样不断拍烂片还有名气的人毕竟是少数。

    而如果拿了一个奖项,基本上就等于是给演员盖上了演技派的章,以后就算是再拍了烂片,人们也只会指责电影的问题,而不去计较演员的责任。妮可。基德曼就是个例子,拿了影后之后她烂片不断,但是身价却始终不跌,也就是因为名气已经建立起来了。

    这些东西,一直都是好莱坞的运作模式——商业片赚钱,但是不会瞄着奖项,而文艺片拿奖。则是弥补它们的不算太多的收益,让它们有制作下去的动力。

    这样的做法,其实是很好的一个运转体系。因为商业片虽然收入很高,但是因为投资太大,敢于在这里面玩弄新的拍摄手法。结构模式,主题思想的,毕竟是少数人,大部分人有了拍大片的机会,都是中规中矩,老老实实的制作作品的。而过于中规中矩。自然是不可能催进电影的新思路,新技法的研发,对电影发展不算有利。而文艺片,则恰好补上了这个漏洞,在这方面人们可以肆意的尝试自己的想法。获得了好评就可以获得不俗的名声和弥补性的收入,这样一来,电影产业也就兼顾了赚钱和发展。

    美国的电影产业,出色的地方就在于此:它的发达在于它的成系统的体系,让它兼顾各方面。相比之下,欧洲人没有赚钱的想法,他们的电影虽然各种新潮思想不断,可是却缺乏足够的影响力和票房。三大电影节影响力不低。可是他们没有很好的利用起来这种影响力,只能够让他们自己的电影节为别人作嫁衣裳,一个个的明星在三大电影节成名。可是欧洲人却缺乏利用这些名气的办法。

    而利维所知道的日后的中国,总是在想着拍摄赚钱的大片,却忽略了电影的发展,也就造成了票房越来越高,影迷骂声不断的情况。中国自己的电影评奖,自己从来都不怎么重视。没有到位的宣传,没有严谨的评奖标准。这使得中国的奖项失去了公信力,人们也不以获奖为荣。电影只追求钱而不追求别的,质量自然不高。而这样的恶果,就是国人坚信外国电影比本国电影好,都纷纷去看外国片,使得外国电影捞走了大量的收入。

    归根到底,比起来美国的模式,他们的模式还是不够成熟系统化的。

    这样的模式本来很好,可是在最近两年全都被打破了。电影的票房现在越来越高,十亿的票房在过去的时代叫做奇迹,现在只能算是年度第一,甚至第一都不一定能够保证。商业片的收入大大的增加了,可是文艺片的收益,却没有什么提高,这样一来,商业片在收入上,已经远远甩开了文艺片,这也使得商业片一时间极为受重视,而文艺片则是遭到了轻视——今年的电影中,除了几部冲着奥斯卡去的传记电影,就没有别的好点的文艺片,也就是反映了大公司们的想法。

    看似短时间内,这是一个赚钱的事情,可是从长时间来看,这未必不是一种竭泽而渔的做法。今年的奥斯卡提名电影票房创了十几年的最低记录,这其实也只是一种预示:在未来的几年里面,奥斯卡的名声也确实是越来越差,再也不复90年代时候佳片不断的辉煌,在未来的几年里面,政治背景和所谓的正能量越来越被看重,一些堂而皇之的献媚片子也能够得到青睐,多少也说明了这个问题。

    这些东西本来只不过是次要的玩意儿罢了,可当电影的深刻的内涵不再的时候,这些用来讨好主流的东西,也就越来越被重视了。

    对于这些,利维知道的很清楚,亚历山大虽然不清楚,但是作为局内人的他,能够清楚地感觉到奥斯卡公关的意义削弱了。面对着那些票房数亿的大电影,这边还在斤斤计较一两千万的收入,多少让人有些觉得不怎么值得。

    而对此,亚历山大的下一步规划也很简单。

    “新的一年,我们还是要多拍一些大片的。x战警3现在制作也快完成了,到了明年夏天肯定能够上映的,而且这一部拍完了,我也准备让凯特。贝金赛尔不要休息了,直接拍摄下面的一部生化危机2,生化危机2制作简单一些,到了冬天也可以上映,这样我们就有了两部电影了。另外,清水崇那边也决定了要拍摄一部伊藤润二的漫画作品改编的电影富江,我也准备允许,这样一来,我们就有三部电影在明年上映了。”

    奥斯卡既然不再能够带来太多的收益,亚历山大自然也就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商业片上,他说的这几部,也都是应该能够赚钱的电影。

    x战警3是诺兰去年就开始制作的了,他对这部电影充满了信心。而且制作的时候也要更加仔细,更加认真。虽然利维过去对他的过早提拔让他不太成熟的一些地方暴露了出来,事业上也没有取得太大的成功,但是,他还是靠着自己的天才。寻找到了方向。这部电影是他为自己准备的翻身仗,也是非常让人看好的作品。

    而生化危机1里面只打了一个舔食者,没有其他的怪物,这一点也是为游戏迷们大大的不满的,他们也早就叫嚣着,希望能够拍摄下一部了。亚历山大决定让凯特。贝金赛尔马不停蹄的拍摄第二部。也是为了能够赶上明年的圣诞档期——毕竟,看了今年的圣诞档期的惨淡,他也有了想要捞一把的想法,如果明年的圣诞档期还是这个德行,那生化危机2绝对可以赚一大笔。

    而与他们相比。路线稍微不同的则是清水崇。在来到了美国,拍摄咒怨大获成功之后,利维也建议他多做一些学习,增长自己的见闻和能力,然后再考虑拍下一部电影。一个导演只顾着刷票房,很容易就会让自己的才华磨灭,同样是恐怖片的高手,詹姆斯。温拍摄的电锯惊魂的前两部堪称惊艳。可是在一再翻拍之下,最后甚至让人觉得反感,这样的事情。利维不认为对导演来说是好事。

    他的建议影响到了清水崇,他没有再在咒怨这条路上一条道走到黑,而是开始想着拍摄一些其他的东西了。而他的选择,就是伊藤润二的作品富江。

    这部作品在日本已经拍过了四五次电影了,只是限于投资和日本电影的水准,拍摄的一直都不算特别好。而作为恐怖大师的清水崇。这一次选择它拍摄美国版,则是想要制作出来最好的一个版本。他在日本国内找到了气质相当符合的年轻的演员泽尻绘里香来出演富江。对此也是信心满满。

    恐怖电影比起来其他的商业片,投资要小得多了。他的这个建议,亚历山大也没有理由不答应。而利维对此,也是一口答应了下来,他也希望看到清水冲的进步:比起来反复围绕着一个主题拍电影,更多的拓展思路,开阔眼界之后的他能够拍摄出来什么电影,也是利维很有兴趣知道的。

    这些规划,利维都没有什么意见,只是听着亚历山大这么说话,他却在心里有些微微的叹息:亚历山大也算是在好莱坞混了多年的电影人了,而且他还是大公司的老板,比别人更加熟悉这些内幕,可是,他对这种现象的处理,就是去和别人竞争商业片,任由这个模式消退,这也让利维有些无奈。

    他们不是看不到电影的衰退,可是,现在他们更多的都是在考虑着自己的利益,谁会去想电影产业的衰退?面对着数倍于过去的利益,有几个人,会考虑那些问题?

    奥斯卡本身也许不算什么,但是它代表的是文艺片的一条出路,是对于电影艺术的追求的一个激励和目标。有它在那里,人们也许就会更多的想着这是个荣誉,会为了荣誉拼搏一下,会努力拍摄出来更好的电影。而没有了它,人们想着的,就只会是赚钱——放在未来的美国,就是暮光之城,变形金刚横行市场,放在未来的中国,就是小时代这样的片子不断上映——美国在经历了这些之后,总算还是想明白了,有些回到正路上的想法,而中国这边,则是根本遥遥无期。

    当电影人的追求只剩下钱的时候,那么受到煎熬的无疑只会是影迷。

    利维也很喜欢钱,但是他一直都坚持认为,在钱之外,作为电影人更应该追求的是电影本身。获奖也许没有什么荣耀的,可是坚持自己的追求,这是很值得骄傲的。

    可惜亚历山大没有看到这些。本来,利维还想让他和自己一起找到一条更好的路的。

    “除此之外,还有一件事情,”就在利维思索着的时候,亚历山大却再次开口了,“去年,你说过拍摄3d电影,想要改编三体,你的这个想法,仔细思索过了没有?我听说小说写完了,剧本你有了吗?”

    这个问题,让利维愣住了。他刚才还在腹诽他的目光短浅,怎么突然间,亚历山大提起来这个了?

    第三零二节风险与投资

    3d电影的话题提出,也让亚历山大微微有些脸红,这个话题,一年前利维提出来的时候,他认为太过于冒险了,不肯去做,可是现在,一年过去,他却再次提出来,他自己也觉得有些不好意思。

    可是不冒险,又怎么才能赚钱呢?

    这两年的电影,已经让亚历山大看到了,随着时代的进步,想要赚钱,要么就得有足够的技术,要不就得有足够影响力的电影,而要想赚大钱,这两者必须都得有。

    这两年最为卖座的系列电影,蜘蛛侠,哈利波特,指环王,都是在电影上映之前,就已经有着十足的影响力的作品。全美影响力前三的超级英雄,最为流行的童话故事,还有多年以来一直为人所熟知的魔幻小说——只有这样的影响力巨大的作品,才能够引起人们足够的兴趣,改编成为电影之后,才能换来很高的票房,其他的电影,总是差一些的。

    这是信息化时代,一部电影上映之前是不是有足够的宣传,是不是能够引起来人们足够的兴趣,是直接关系到了电影的票房的。而电影的宣传费用给的再高,也不如早就在人们那里早就有了深刻影响的东西知名度高。

    按理说,既然知道了这些,那么作为一家公司,多多的去收购一些影响力大的作品就是了。可是问题在于,那些影响力大的作品,哪里那么好收购?任何一部影响力巨大的小说,改编权的收购,都绝对不会很便宜的,更遑论其中很多已经早早的被大公司收入了囊中。谜团公司不算小。但是毕竟也不是最顶级的大公司,想要和迪斯尼这样的公司抢纳尼亚传奇这样的作品,还是不太可能的。

    因此,某种意义上说,大片时代的到来也就决定了这样竞争下去。只会是大公司越来越大,小公司想要和他们竞争很难。毕竟,大公司的人脉,技术,科技各方面全都遥遥领先,而小公司原本可以靠着创意和新意反杀的机会。在这个时代,却越来越少。

    如果只是不能够拍摄赚大钱的电影,亚历山大也许也就认命了,就算是不怎么赚钱,但是能够维持生计。也算是不错。不过,这样的模式运作下去,真的能够维持生计么?这也是个很大的问题。

    现在的文艺片的生存土壤,被商业大片的出现严重的挤占了,而商业大片出现了之后,投资步步攀升,现在的商业大片,没有一亿元。基本上就不算是大片了。这样的电影,赚钱的时候自然很多,拍摄了一部赚钱的作品。公司就可以有着大笔的收益,但是到了赔钱的时候,却也很猛。

    为了割喉岛,卡洛克垮台了,为了风语者,米高梅垮台了。一直到这些年。大片虽然不断,但是赔钱了的电影。却也层出不穷,而对于小公司来说。这样的大投资,往往赔钱一次,就会万劫不复。

    电影是个暴利行业不假,可是它赔钱的时候也是个无底洞。人们看着大公司们赚钱的风光无限,却总是忽略了那些惨死的小公司和底层。

    谜团公司现在不算小,拍摄的电影也都算是比较赚钱的。可是,他们的这些电影里面,无论是生化危机还是x战警,都是在当初还大片时代方兴未艾的时候买下来的版权。现在这个时代,他们抱着这两个摇钱树可以赚钱,可是,如果人们对这两个系列失去了兴趣之后,他们该怎么办?

    继续去买好题材?那得多少钱?挖掘新题材?利维以前的两次赌赢了,不代表他可以一直赌赢下去,万一他输了,怎么办?

    大片时代对于这些小公司来说,其实也是一种很大的冲击。传统的小投资不再赚钱,而大投资过于冒险,这使得他们的生存环境其实也是变得更为困难了。

    谜团公司的花费并不少,租用的场地,器材设备,公司里的工作人员,科技研发,这些方面,都需要大量的投资往里填充才行,拍电影赚钱可以养活他们,但是,如果真的拍砸了一部电影,一下子折损一亿的话,那么,亚历山大能够想到的方法,除了靠着电视剧那边的收益往回补,就是希望利维往里砸钱了。

    当然,以电视剧的收入,大概不会破产。而且,亚历山大并不怀疑以利维对电影的热爱,他会这么做。可是,自己经营的电影公司最后经营到了赔钱,靠着合作伙伴赚来的钱往里砸——这种事情,无疑是对亚历山大的经营能力的一种侮辱。

    没有哪个人喜欢失败。

    时代的发展,给了公司太大的压力。因此,亚历山大在经过了思索之后,也 (精彩小说推荐:

    ) ( 执掌好莱坞 http://www.xshubao22.com/4/4527/ )

小技巧:按 Ctrl+D 快速保存当前章节页面至浏览器收藏夹。

新第二书包网每天更新数千本热门小说,请记住我们的网址http://www.xshubao22.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