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点击/收藏到桌面
“要去你自己去。”
王观软在椅子上,懒洋洋道:“才吃饱,春困,累了,不想动。”
“懒!”
俞飞白鄙视起来。
王观正想说些什么,忽然听到一阵手机铃声响了,立即下意识的摸了摸手机,却发现是皮求是的电话。此时,皮求是掏出手机看了眼,脸上就有几分笑容:“是三哥的来电。”
王观闻声,立即精神一振,正身坐好注意聆听。
“诶,三哥,对我们在县城……行,稍等。”聊了两句,皮求是立即把手机一伸,笑容可掬道:“找你的。”
好消息比想象中的来得还要快呀。王观欣然接过手机,微笑道:“三哥,是我!”
“王……兄弟。”
曹祥很直接,语气却有几分惆怅:“以后你要拜托你多多照应了。”
“呵呵,三哥,这话应该是我说才对。”王观笑逐颜开,高兴道:“有了你的加盟,那是我的幸运,以后就请你多多指教了。”
接下来又聊了十来分钟,王观才心情舒畅的挂了电话,笑着说道:“三哥很干脆,打算明天一早就跟我们回京,所以要提前订票了。”
“那就要祝贺你了。”俞飞白笑道:“正式成为剥削阶级一员。”
“别扯淡。”王观正经问道:“套房租好了没有?赶紧打个电话催一催,免得明天上去,人家以为我是空口说白话。”
“早搞定了。”俞飞白懒散道:“家具一律俱全,直接可以住进去。”
“行,麻烦你了。诺,给你,这东西就算是谢礼吧。”王观笑吟吟道,顺手把旁边的铜盒递了过去。
“滚。”俞飞白没好气道:“拿这破玩意糊弄我,一点诚意都没有。”
“不要就算了,别后悔就成。”王观随口道:“说不定真给你猜对了,铜盒里面可能装了什么东西。所以关扬坐车上县城,或许是准备请人把盒子破开。”
“切,就算里头有东西又怎么样。”俞飞白嘴硬道:“就像皮大哥所说,东西可能是糕点的礼盒。这么多年过去了,里面的糕点肯定已经成为化石,所以才那么压手。”
“这个可说不定哦。”
王观笑了笑,心里也有几分好奇,忍不住使用异能凝神注视起来。一瞬间,一抹紫金灿烂的光芒浮现,好像是炽烈的灯火,照得整个房间透亮,可谓是蓬荜生辉。
见此情形,王观自然是一阵错愕。不过类似这样的情况他也历经过不少,自然没有露出什么端倪。表面上是在低头打量铜盒,实际上却是在观看盒内的物件。
看了片刻,摸清楚盒中物件的底细之后,王观眼中也忍不住掠过一抹喜色。
“别看了,眼睛不累呀。盯得再久,你难道还能把盒子看穿?”
与此同时,俞飞白无意中的一句话,倒是让王观稍微吓了一跳,本能的抬头朝他望去。这个时候,俞飞白手里正举着玉枕欣赏。
尽管由于埋在地下的时间过久,玉枕上的玉片已经没有当年的晶莹剔透,但是好玉毕竟是好玉,无论经历了多少风雨沧桑,其细腻的质地在灯光下还是可以浮现淡淡的光泽。更何况岁月的痕迹遍布在玉片上,本身就有一种古朴自然的特殊美感。
俞飞白迎光欣赏玉枕,也忍不住赞叹连连,有几分沉醉。也就是在同一时刻,王观的目光看了过去,瞬间把他看了下通透。
“伤眼啊。”
王观反应过来,正想收了异能。然而在一刹那间,他又看见了一抹比铜盒物件更加璀璨绚烂的宝光冲天而起,好像太阳一样刺目耀眼。
一瞬间,王观下意识的闭上了眼睛。就在这时,皮求是走来拍了拍他的肩膀,关切道:“怎么,被灰尘迷了眼?不要紧吧,快去卫生间用水洗一洗……”
“呃……没事。”
王观喃声道:“一会就好,一会就好……”
“房间挺干净的,哪来的灰尘?”俞飞白有些奇怪。
“开窗呢,从窗口飘进来的吧。”皮求是随口道,也有几分感叹:“城市的污染真是越来越严重了,不是噪音就是粉尘,或者各种废气……”
“就是就是。”俞飞白深以为然:“想一想,我们能够活到现在,也称得是奇迹了。当然,污染也不全是坏事,至少让我们百毒不侵……”
在俞飞白吐槽的时候,王观也渐渐回神,收了异能之后,忍不住喃喃自语道:“真是接二连三的惊喜啊。”
“瞎嘀咕什么呢。”俞飞白把玉枕放了下来,一脸沉思之色:“玉片粘得很牢固嘛,不知道是用什么粘胶。”
“肯定是生物胶,独家秘方。”皮求是笑道:“古代的粘胶比现代靠谱多了,而且划分了生胶和死胶两种。只要不是蓄意破坏,就算经过一千多年都不会失效。”
“生胶死胶?”俞飞白有些迷惑道:“皮大哥,你确定不是生死符?”
“我没开玩笑。”
皮求是解释道:“所谓的死胶,非常好理解,就是固定死了,不容易化开的胶。反之就是生胶,比如说古代用来装裱字画,以及粘合木制家具,修补玉石瓷片之类的胶。这种胶用高温热水一泡,就可以化开了……”
第511章片材无异圭璧真
“你们也应该知道,但凡是要修补的东西,只要是修过一次,那么必然要修第二次。”皮求是笑着说道:“手艺人很讲究的,会给自己留下余地。”
“理解。”
俞飞白点头道:“能用生胶的时候,绝对不用死胶,免得把自己的后路堵死了。最重要的是生胶的粘稠性肯定比较差,这样更容易等到第二次修补的时机!”
“你这家伙,心理阴暗,又在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王观笑骂起来。然后就看看玉枕,又看看铜盒,然后颇有几分为难,不知道该先向哪个下手比较好。
“不是我心理阴暗,而是人性,或者说奸商逐利的本能。”俞飞白摊手道:“我是老实人,不懂委婉,要是不小心戳中的某人的痛处,那也不能怪我是吧。”
“别以为我不知道,你这是在拐着弯子骂我是奸商。”王观没好气道:“小心我向许警官汇报,某人在杭州要我带去享受意外服务的情况。”
“什么意外服务,你别乱说啊,不然直接告你诽谤。”俞飞白装傻之余,迅速转移话题:“你刚才拿着盒子掂量半天,该不会真是打算把盒子剥开吧。”
“想肯定是想,但又怕伤了盒子,你有办法吗?”王观问道。
“这个简单之极。”
俞飞白笑道:“你是当局者迷呀,这盒子又没有锁,现在无非是盖子生锈了而已。只要你把盖边上的锈斑清理一下,再用尽吃奶的力气一掰,绝对搞定。”
“好像有些道理……”
王观轻轻点头,就按照俞飞白的意见,拿了个小刷子,轻轻把盒边上的锈痕刷去。然后敲打片刻,让盒身与盖连接的地方变得松动了,再缠着厚毛巾一掰。
“嘭!”
盒子应声而开,发出一个类似是空谷回声的动静。与此同时,一件东西就在盒子中掉落了出来。王观也早有准备,在地上铺了一层垫子,东西自然没有摔坏。
“不是吧,真藏了东西?”
俞飞白愣了一愣,伸手就把东西抓起来观看,只见东西被绸布包裹起来了。应该是包了好几层,所以放在盒中的时候,摇晃盒子却没有听见声音。
“硬的,有些沉,难道是黄金白银?”俞飞白猜测起来,不过速度却不慢,飞快把绸布扯开了。片刻之后,一块有些弧度的东西就显现在众人眼前。
“这是……”
看了一眼,俞飞白瞪大了眼睛,表情不怎么淡定了。只见这件东西,长方形态,其面微凹下去呈半圆状。颜色黝黑,通体布满了网格似的纹理。另外还有土花、古锈、浸斑累累,历历在目,充满了岁月沧桑遗留下来的痕迹。
“瓦砚。”
旁边的皮求是也有几分惊叹,然后急忙示意道:“飞白,看看背面有没有字。”
“建安十五年!”俞飞白急忙把瓦砚翻转过来,果然在背后看见了几个隶书,而且是浮突出来的阳文。字体古拙自然,别有韵味。
“发了,发了。”
看到这五个文字,俞飞白惊喜交集道:“居然是铜雀台瓦砚。”
皮求是本来已经有几分预料了,现在肯定下来,顿时拍了拍王观的肩膀,叹服道:“兄弟,你的运气真是没话说,人家随便扔给你不值钱的玩意,就是各大藏家梦寐以求的珍宝。”
“还不知道是真是假呢。”王观笑道,完全是得了便宜又卖乖。别人不清楚真伪,他怎么可能不知道。
“搁在晚唐时期的铜盒珍藏,盒子又没有打开过的痕迹,又是新出土的东西。”皮求是列举起来,笑着说道:“其他不好说,就算这瓦砚不是真品,也是当年的仿品。唐代仿铜雀台瓦砚,流传到现在也很有价值的东西。”
“不对。”
俞飞白摇了摇头,非常肯定道:“绝对是真品,仿伪铜雀台瓦砚的情况,应该是在宋代以后的事情了。唐代的铜雀台瓦,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多的,不像后世那样稀缺,不至于有人造假吧。”
“或者吧。”
皮求是笑道:“毕竟我说盒子可能是晚唐时期,或许已经到五代十国了。两个时期年代相近,没有具体的款识还真不好判断。不过我个人比较倾向于晚唐,因为五代十国太乱了,又是武人的天下,对于文人不太重视,就算得到了铜雀台瓦砚也不会太珍惜。”
“唯有在晚唐,就算也是藩镇割据的形势,但是明面上还是唐室江山,起码保留了对文人的尊重。估计也是在那个时期,贫寒士子读书不易,名门望族又恋古成癖,类似铜雀台瓦砚这种东西才会蔚然成风,得到世人的器重。”
皮求是轻笑道:“所以你说得也有些道理,毕竟才重视不久而已,铜雀台瓦片应该还没有那么稀少,不至于就开始作伪了。”
“不过话又说回来,推测什么的都是虚的。要验证是不是真的铜雀台瓦砚也比较简单。”
皮求是解释道:“知道市场上的铜雀台瓦砚赝品为什么不多吗?那是由于假货不敌真品。真正的铜雀瓦砚十分考究,而且上面的痕迹那是被掩埋了多年,经过长年累月的地气侵蚀,才逐渐形成一种特殊的锡花和琴纹。这种痕迹只能自然产生,根本伪造不了。”
“琴纹是这些吧。”
与此同时,俞飞白指了指手中瓦砚侧壁,那里清晰可见蒸栗样像古琴上的黄纹,以及方格网状葛麻纹。
“没错。”
皮求是点头道:“不管怎么说,瓦就是瓦,哪怕这个瓦是特制的,但是在制作的过程中,也要垫套麻布送进窑里烧造。那么等到烧造成型的时候,自然就会留下这些纹理。当然有些人不懂,以为伪造纹路就万事大吉了。却不知道光有纹理而没有锡花,也是最大的破绽。”
“皮大哥,总是听你提到锡花。”
这个时候,王观也有些好奇道:“那么到底什么是锡花,瓦砚上斑驳的痕迹吗?”
“斑驳痕迹是藓疪,那是土花、古锈、浸斑交织形成的印记,”
皮求是笑道:“至于锡花也比较好理解,你们注意看瓦面上的砚池……是不是看见了青灰铅锡色,还有颗粒状的东西,还有一些微粉状白花,那就是锡花了。”
“我一直强调,这东西是瓦片。当初制作这东西的目的,那是为了搭建宫殿,遮风挡雨之用,根本没有料到后人会用瓦片来制成砚。”
说话之间,皮求是也有些感叹:“尽管现在的人已经考证出来,铜雀台瓦片就是采用纯净细腻的漳河澄泥,加入丹、铅、锡等原料配比烧制而成,外饰胡桃油,呈墨黑色泽。不过光有配方没用,火候和工艺不对,也不可能在瓦内呈现出锡花的效果。”
王观和俞飞白连连点头,只要综合三个特征,再仔细研究对比,肯定可以鉴别铜雀台瓦砚的真伪。也难怪历年拍卖会上,极少有铜雀台真品瓦砚现踪,主要是东西本身稀少,赝品又仿得不够像,自然上不了拍台。
不是拍卖公司不想赚这个钱,而是稍微鉴定就可以确定是赝品的东西,估计也没有多少人愿意做这个冤大头。虽说拍卖会上不保真,但也多少要注意点脸面,不能直接拿不够真的东西来糊弄人。
“晁氏客录中记载,铜雀瓦砚有三,锡花、雷布、藓疪是也,风雨雕镌不可伪。这就是我们现在鉴定真伪的标准,不过另外也有一个重要的辅证。”
此时,皮求是笑眯眯道:“这个辅证有些人信奉为真理,也有些人觉得太绝对,不能作为评判的依据……”
“什么辅证?”俞飞白连忙问道。
“实用性。”
皮求是没吊胃口,直接说道:“铜雀瓦本来是用高温大火烧制而成,按理来说应该是比较干燥的东西。但是由于长期在地下埋藏经雨露霜风,土染水浸,东西本身的火气早已退尽,就变得古锈斑驳,自有一种含蓄润性,十分容易发墨滋水。”
“也就是说,真正的铜雀台瓦砚就有润温发墨,久而不渗的特点。这是造假者办不到的,即使仿造出赝品,也达不到真品的效果。”
就在这时,皮求是神秘道:“另外,传说中真品的铜雀台瓦砚,要是放在屋内能沾地气的地方,每到天要下雨的时候,砚面上就有微湿的水渍浮现。等到雨没停却即将放晴的时候,砚上的水渍又先干了,就好像是晴雨表一样。”
“是不是夸张了点。”
王观和俞飞白半信半疑起来。
“这算什么,还有更夸张的。”皮求是笑呵呵道:“明代有个文人写了首铜雀砚歌,诗文是这样的,开缄拂拭试一看,五色光芒真可玩。堂中仿佛波涛生,檐前倏忽风云散。内容不仅夸张,已经达到玄之又玄的地步了。”
“当然这也能够看出,在明代时期铜雀台瓦砚基本已经绝迹,常人难得一见,只有依靠自己的想象了。”皮求是笑道:“抛开那些夸张离奇的说法不提,你们觉得铜雀瓦砚的实用性,算不算是鉴定真伪的重要辅证?”
“必然的事情。”俞飞白赞同道:“实用性其实就是质量,质量第一呀!”
“这也不一定……”
第512章捞金的时刻
ps:今天的第二更,求月票支持。
“质量第一肯定没错,但是铜雀台瓦片也有质量不好的。”
与此同时,皮求是笑着说道:“铜雀台瓦肯定十分难得,但是真正的铜雀台瓦片之间也是有一些差别的,据说最珍贵的是铜雀台上的檐溜和瓦当。”
“毕竟一座铜雀台的版瓦和筒瓦总数加起来可能有成千上万,而瓦当和檐溜却只有几十或几百片。物以稀为贵,两样东西的价值可想而知。”皮求是笑道:“当然,我们现在不谈那两种更珍贵的东西,只说那些普通的瓦片。”
“有史料记载,南唐的名臣徐铉,工篆隶,好笔砚。他当时听说邺人时得铜雀台古瓦,为砚甚佳,就羡慕得很。后来他费尽心机总算弄到了两块铜雀台上的古瓦,于是立即叫工匠凿成砚台。可惜这瓦砚的实用性不好,一注墨到砚池内,墨汁就渗进去了。”
皮求是轻轻摇头道:“不管怎么折腾,反正瓦砚就是一点实用价值都没有,所以说才有人觉得用实用性来衡量铜雀台瓦砚的真伪有些过于片面了。”
“不是吧,居然渗墨?”俞飞白错愕了下,然后断然道:“那么说来,肯定是那个叫徐铉的家伙,得到的铜雀瓦是赝品。或者得到的是邺城瓦,而不是铜雀瓦。”
“呵呵,这个就说不准了。”
皮求是笑道:“历史的真真假假,又有谁能说得清楚。甚至现在也有一些专家学者推断。真正可以作砚的瓦,其实并不是铜雀台瓦。而是东魏、北齐时代的瓦片。”
“扯淡吧?”俞飞白自然不信。
“这个说不好。”
皮求是解释道:“他们从多方面考察,最终得出结论。但凡呈黑色,油光发亮,细看微有锡花;有戳记,较厚,火候较高,质地细腻坚硬的瓦片,那是东魏北齐时代的瓦。只不过由于在铜雀台附近出土。才让人误以为是铜雀瓦罢了。”
“有些人就喜欢标新立异,和大家唱反调,根本不用理会。”俞飞白摆手道:“没有大量的实物证据,就相当于凭空捏造,怎么可能动摇得了铜雀瓦砚的地位。”
“题外话不要多说了。”
与此同时,王观笑道:“反正现在基本上可以确定,这个东西就是铜雀台瓦砚。至于实用性什么的。估计现在也没人会拿这样珍贵的东西来使用了吧。”
“所以我才说是辅证嘛。”
皮求是轻笑道:“清代的纪晓岚就是这样认为的,时至今日铜雀台瓦砚的蓄墨功能已经是次要的了,而东西之所以这样珍贵,千金难求,主要是文人追求名砚的癖好作祟。我们现在想要收藏这样的东西,无非也是觉得其中的文化内涵悠长。有独一无二的韵味而已。”
这个时候,王观笑着补充道:“当然,说白了,就是这玩意值钱,忒贵!”
“正答。”
皮求是含笑点头:“兄弟你有这方面的觉悟最好。文化、内涵什么的,平时听听就算了。对于我们古玩商来说,经济价值才是硬道理啊。”
“俗,真是俗。”
此时,俞飞白表示自己的鄙视,然后伸手把瓦砚拿过来,笑逐颜开道:“王观,你说话要算数,这是送给我的礼物。”
“我送了,但是你自己拒绝不要,那就不要怪我了。”王观笑道:“我决定了,这东西就是我拾遗阁的镇堂之宝,回去就供起来。”
“kao!嘴贱,送上门的东西干嘛拒绝。”俞飞白悔叹起来,一脸的纠纷。
不过,沮丧的情绪来得快,去得更快。几秒钟之后,俞飞白就恢复了正常,注意力全部集中在瓦砚上,反复的观摩研究起来。
不要以为确定了是铜雀瓦砚真品,就不用再研究了。实际上,真东西更具有研究价值。比如说砚上土锈沁斑的痕迹,就足够大家琢磨半天了。毕竟只有经常接触真东西,知道真东西是什么表现形式,那才可以识别出假的来。
不然的话,总是在学习理论,却没有联系实际,一切只是空谈而已。
一晃就是晚上,吃了晚餐之后,大家在县城逛了逛夜市,然后早早返回旅馆休息。一夜无话,第二天早上,曹祥如约而至,期间自然是少不了一番寒暄客套。
然而,曹祥也有几分雷厉风行,直言自己尽管有这个意向,不过也要看看王观古玩店的情况,了解一些他的实力,才能够最终确定下来。
对此,王观也比较理解,也没有多说什么,立即邀请曹祥赴京详谈。接下来的事情也不必赘述,大家拿好了行李,直接登上了高铁快车,不久之后就回到了京城。又经过一番辗转,就来到了琉璃厂古玩店中。
这个时候,店铺上文古斋的招牌已经卸了下来。招牌好歹也是算一种纪念物品,不可能随便丢弃,王观就托人给陈老送了回去。
当然,店里的东西和摆设没变,还是之前的模样。
在王观的引请下,曹祥正式踏进了店门,在宽阔的一楼店面,以及二层各种房间转了一圈之后,尽管他没有说什么,但是从眉目中舒展的表情,就可以知道他颇为满意。
毕竟是人总有一些追求的,曹祥又不是什么空有一身绝技,却无处施展的落魄英雄。虽说由于性格、家庭原因,少了几分锐意进取之心,但是不代表曹祥随便就会给人打工。有几分能力的人,对于自己的工作环境,肯定会有几分要求的。
幸好王观的古玩店,硬件已经完成达标,甚至有些出乎曹祥的意料。本来他以为是一家新开的店,没有想到居然是经营的几十年的老店,现在被王观完整的盘了下来。店铺空间足够宽敞,地段又不错,只要用心经营,绝对不怕没有生意。
至于软实力什么的,曹祥更加不用担心了。看了眼年轻的王观,觉得只要他真心的经营下去,至少可以确定在五十年之内,不用担心古玩店有什么变故。
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都达标了,曹祥心中的天平自然倾斜起来。刹那间,他十分干脆,直接转头道:“我想,我们可以继续商量一些细节问题了。”
“没问题。”
意料之中的回答,也让王观灿然一笑。
所谓的细节,不仅是曹祥的待遇问题,还有作为掌柜的职权。要知道掌柜可不是伙计,必然要有一定的自主权。有的时候,甚至可以在东家不在的时候,专断独权某些事情。
对此,王观早有腹案,把集古斋的规矩改一改,就直接拿来用了。当然,毕竟曹祥不是高德全,双方还没有建立起足够的信任,所以其中的限制相对来说比较多。只要等到以后熟悉了,曹祥又表现出足够的能力和忠诚,王观肯定不介意予以更多的职权。
不过,其中的限制也不多。要知道王观十分明确的表示,他以后不可能经常待在京城,一些事情曹祥自己决定就好,要是遇上比较为难的事情,直接打电话让他来判断。期间还有各种职权的行使,也需要商量清楚,免得有含糊不清的地方,以后很容易闹出矛盾来。
这个道理,曹祥本身也明白,自然不会有什么意见,相反颇有些满意的点头赞同。
再之后,王观又领着曹祥去参观为他准备的套房。看到舒适整洁的房间,尽管曹祥还有几分矜持,但是眼中也忍不住露出点点笑意。
最后,王观给曹祥划了一百万,让他按照自己的要求,重新设计修缮店铺。至于曹祥怎么操作,他不打算过问,只需要检验结果就行。说起来,这也算是一个小小的考验吧。
“三哥,那就拜托你了。”王观微笑道:“接下来这段时间,我要填充库房,可没有精力理会这事了。”
“东家放心,不会让你失望的。”曹祥笑道,十分的自信。如果连这种事情都做不好,他也没有脸面留下来当这个掌柜了。
王观轻笑点头,又聊了许久,在中午时候宴请曹祥,算是接风洗尘,之后他才与俞飞白等人返回了钱老宅院。至于曹祥,估计正忙着给家人报喜吧。
“钱老!”
一进院门,俞飞白就习惯性的叫道:“我们回来了,快来看看我们带回了什么宝贝……咦,有客人在呀。”
走进厅中,众人才发现有客人来访,暗红色的唐装,手里把玩着两颗硕大的矮桩狮子头,正是荣宝斋的大供奉常老。
“带回什么宝贝?”
此时,常老饶有兴趣道:“看你们兴高采烈的模样,应该是不错的东西吧。”
“还行。”王观随口应声,目光锐利看见了茶几上一张金红色的请柬,顿时笑道:“常老,恭喜你了。”
“无缘无故的,干嘛要恭喜我呀?”常老有些弄不明白。
“您亲自上门给钱老派发请柬,肯定是有什么好事。”王观笑道:“提前恭喜一番肯定是没错的,大不了回头跟去吃饭再送红包正式道贺。”
“嗨,乱猜。”常老摆手道:“请柬不是我的事情,而是荣宝春拍的邀请函。往年令希不在京城就不说了,今年他在这里自然少不了他的一份。”
“春拍!”
王观恍然大悟,不知不觉之中,又到了各大拍卖公司捞金的时刻了。
第513章见微知着
ps:三更求票,请大家多支持。
“你们有兴趣的话,也可以参加拍会的。”
与此同时,常老笑着说道:“就在两天后京都大酒店,也没有什么限制,谁来都可以。之所以给令希发请柬,无非是显得郑重一些罢了。”
“常老,您没必要解释。”俞飞白随口道:“直说了吧,其实我们就是无关紧要的小角色,肯定不能和钱老这种大佛相提并论。”
“这话没错,没指望你们买什么东西。”常老点头道:“不过拍会上有许多好玩意,你们去凑个热闹,见识一下也好。”
俞飞白撇了撇嘴,颇有些了解常老的性格,也不以为意,反而打听起来:“常老,今年荣宝拍会上又有什么重头戏?”
“和往年差不多了。”
常老列举道:“张大千、齐白石、吴昌砚、李可染的名家作品肯定是必不可少的东西,另外瓷器的话又是明清官窑瓷器……完全是千篇一律。”
“没有办法,市场上这些东西最受欢迎,自然要迎合市场。”
常老摇了摇头,继续说道:“不过,也不是没有新意,比如说明清官窑吧,今年重点推出的是晚清官窑瓷器。俗话说,宣统、咸丰比乾隆,这两朝的官窑因数量稀少、制作精湛,堪比乾隆精品。但是价格却不算很高,也有一定的升值空间,算是不错的投资对象。”
“常兄,你这是在推销生意吗?”
此时。钱老轻笑道:“未免太尽职尽责了吧。”
“耳濡目染的,多少也有些影响。”常老笑道:“一不小心。也跟着变得市侩起来了。”
“喝茶,喝茶……”
说话之间,常老也有几分不好意思。因为所谓的升值空间,实际上是也各大拍卖公司蓄意引导的结果。外行人不清楚,当然可以随便糊弄。但是在钱老面前提起,那就不合适了。
举杯喝了口茶之后,常老转移话题道:“对了,你们刚才说带回来了什么宝贝。能不能给我也看一看呀。”
王观略微迟疑,顺手就在背包里把那个瓷枕拿了出来,搁在茶几旁边笑道:“就是这件东西,尽管有些伤残了,不过也比较难得。”
“哦,磁州窑的瓷枕啊。”常老看了一眼,又上手摸了一摸。稍微掂量一下分量,就点头道:“是真东西,还行。”
之后,他就没兴趣了。想想也是,作为荣宝斋的供奉,常老这段时间肯定没少鉴赏各种珍贵的古玩字画。对于这个破裂的瓷枕自然不会放在眼里。
一会儿,常老喝了杯茶,就告辞而去。钱老送他离开,然后返回厅中笑道:“王观,人走了。你也别藏了,把飞白说的宝贝拿出来吧。”
显然。钱老非常了解俞飞白,听到他叫嚷的兴奋劲儿,就知道所谓的宝贝,肯定不是眼前这个残裂的瓷枕。
“呵呵,就知道瞒不过您老。”王观笑了起来,顺势把铜盒搁在案上。
“知道瞒不过,干嘛还要瞒。”钱老随口道,伸手一拿铜盒,才发现分量不轻,颇有几分压手的感觉。
“不是瞒您,而是瞒常老呀。”王观直言不讳道:“常老太尽职了,凡是看到什么好东西,总是想劝人拿去荣宝拍卖。”
“你呀,就记得上次鸟食罐的事,所以以偏概全。”钱老笑道:“那段时间他在搜集拍品,肯定会这样,现在拍品已经定下来了,肯定不会在意你的东西。”
“这可不一定。”俞飞白在旁边笑道:“看到了里面的东西,说不定常老抢着要呢。”
“是吗。”钱老笑了笑,倒也没有急着打开铜盒,而是细心的研究盒子纹饰片刻,才若有所思道:“嗯,确实能够看得出来,里面的东西肯定十分贵重。”
“钱老,不能我们说是宝贝,你也跟着说珍贵。”俞飞白好奇问道:“你说这话,是不是有什么依据?”
“依据肯定是有。”
钱老轻笑道:“从这个盒子就可以看出来了。古人有买椟还珠的事情,说明盒子很重要。在古代的时候,比较讲究用什么盒子装什么东西。这个铜盒上有龙纹盘旋,那绝对不是一般人能用得起的。另外从盒侧的石榴果纹来看,应该是唐代时期的东西。”
“钱老,你这有取巧的嫌疑。”
俞飞白笑眯眯道:“如果我们不说里头有宝贝,您能想得那么详细吗?”
“这个嘛……”钱老想了想,坦诚笑道:“还真不好说,所以有下次的话,你们别急着泄露天机,让我来自己判断好了。”
轻笑声中,钱老顺手把铜盒翻开了,首先看见的自然是一层包裹东西的绸巾。
“钱老,那你别急着看了。”此时,俞飞白笑道:“你干脆先摸一摸轮廓,看看能不能猜得出这是什么东西。”
然而,钱老没有动手,只是看了一眼,就轻笑道:“是不是砚台!”
王观等人闻声,顿时一阵错愕,面面相觑起来。
“不是吧。”
俞飞白看了看王观,又瞄了瞄皮求是,一脸怀疑之色:“你们什么时候说的?”
“不是我们。”王观自然辩解道:“我们就在你旁边,说了你肯定能听见。”
“唇语!”俞飞白还在怀疑。
“别瞎猜了。”钱老笑道:“是我看出来的。”
“钱老,您厉害。”俞飞白深深吸了口气,竖起大拇指道:“眼睛居然能透视。”
“胡说八道。”
钱老笑骂起来,然后提醒道:“注意看,盒盖面上是不是有龙纹。”
“对。”
俞飞白连忙点头,直接拿起盒盖重新打量起来,却没发现什么端倪。因为龙纹若隐若现,大部分被绿锈遮蔽住了,如果不是能够看见鳞片状,他都不敢确定图案就是龙纹。
“尽管龙纹图案不显,但是从走向与锈斑分布的情况来分析,盖面上的图案应该就是蛟龙闹海纹。”钱老智珠在握道。
“所以说呢?”俞飞白和王观很认真的请教。
“一般情况下,出现蛟龙闹海纹饰,也不意味着什么。”
钱老轻笑道:“但是我却知道,在唐代一段时间,比较喜欢把文房用具与这个图纹联系起来。而且看见里头东西包裹的大致模样,不可能是笔墨,或者其他文房用具,那么只有往砚台方向去猜测了。砚台搁在砚盒里,不是很正常的情况吗。”
“服了。”
俞飞白由衷叹道:“钱老,我们什么时候才有您这种见微知著的本事啊。”
“多读书,多去看,认真的记在心里。不要总是想着走终南捷径,一步登天。坚持下去,琢磨十几二十年,你就可以做到了。”钱老微笑道:“不要觉得这是老生常谈,要知道这门学问就是水磨的工夫,日积月累才是关键。”
“嗯。”
王观轻轻点头,表示受教了。越是朴实的道理,才是金玉良言。
“那么说来,我没有猜错了,真是砚台。”与此同时,钱老笑道:“能让你们称为宝贝的东西,难道是唐宋四大名砚中的红丝砚?”
中国自古就有四大名砚的说法,而现在大家评定的四大名砚分别是端砚、歙砚、洮河砚、澄泥砚。值得一提的是四大名砚中前三砚是石砚,而澄泥砚却是泥制砚,用泥料烧制的砚台。
实际上,在唐宋时期也有四大名砚,但是与现在的四大名砚却稍微有一点儿出入。原本四大名砚中没有澄泥砚的,而是产自青州的红丝砚。
唐宋年间,红丝砚享负盛名,被视为诸砚之首。在世人的心目中,青州红丝石为第一,端州斧柯山石第二,歙州龙尾石第三,余皆在中下。
可惜在宋以后,红丝石原料枯竭,逐渐销声匿迹了。之后到了明代,澄泥砚异军突起,烧砚的技术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慢慢的就取代了红丝砚的地位,成为了四大名砚之一。
“钱老,您猜得准不准,我们暂且不说。”
适时,俞飞白眨了眨眼,颇有几分好奇道:“既然是四大名砚,您干嘛不提其他三种,非要猜是红丝砚呢?”
“因为包裹的绸布是红色的嘛。”钱老理所当然道。
听到这话,其他人轻轻笑了,心里也有些释然。钱老毕竟是人呀,在没有任何提示下,能够料到这一步,那是非常“神”的事情,不能要求更多了。
“钱老,其实您猜得有些靠谱。”
此时,俞飞白一边把绸布扯开,一边笑道:“名砚肯定是名砚,而且也与四大名砚沾边。不过不是和红丝砚有关系,而是澄泥砚的老祖宗……”
“瓦砚!”
这个时候,俞飞白也把绸布扯去一层,东西的轮廓已经十分明显,钱老目光非常毒辣,自然是一语中的。
“没错,就是瓦砚。”
俞飞白有些得意洋洋道:“而且不是一般的瓦砚,而是铜雀台瓦砚。”
“你们跑去邺城了?”钱老有些恍然道:“也对,你们说要去邯郸,既然带回来了磁州窑的瓷枕,那么再跑去古邺城遗逛一圈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我们去的是邯郸的临漳。”俞飞白解释了句,然后笑眯眯道:“钱老,您看看这东西,我们觉得是真品,想听听您老的意见。”
“铜雀瓦砚,那是名砚珍品呀,确实要仔细鉴赏……”
第514章文人梦
ps:月底了,有月票就投吧,求支持。
这个时候,钱老把铜雀台瓦砚拿了起来,反复观赏研究。
旁边众人也识趣,静静的旁观,没有出声打扰。不久之后,钱老才把瓦砚放下来,微微感叹道:“果然是难得的珍宝呀。”
“钱老也觉得这是真品啰?”俞飞白笑问起来。
“是真是假,一验便知。”
说话之间,钱老抄起旁边的小水壶倾斜一点,一滴清澈的水珠落下,精确的坠落到瓦砚的砚池之中,然后滚动散开,就浮于池面上了。
一时之间,大家睁大眼睛仔细观察,发现时间过了好久,砚池中的水渍还是保持半浮如突的状态。而且好像是挂在娇嫩花瓣上的水珠,看起来随时可能顺势滚落出去,其实一直牢牢的依附在其中,怎么也不会滴落出来。
“滋水发墨,滴水数日不干,却久不渗透。”
此时,俞飞白咋舌惊叹道:“质量果然非同一般啊。”
王观轻轻点头,微笑道:“我们研究半天,还不如钱老您这一滴水更加让人信服。”
“也有渗水的,不过那不是好砚,价值肯定不如这个珍贵。”钱老淡笑道:“瓦片被掩埋了几百年,所谓火力已绝,又受水气,那是形容词。主要是指瓦片被雨水浇湿浸泡,然后又晒干透了,这样反反复复却是一种锻炼,也是一个淘汰的过程。”
“在经过优胜劣汰之后。某些瓦片就具备了防水与滋水的兼容性。”钱老笑道:“看似有违常理却在道理之中,大自然就是这样奇妙。”
“宝物天成嘛。”
俞飞白笑着说道:“能够享负一千多年盛名的东西。肯定不会浪得虚名而已。”
“不错,铜雀瓦砚成名之初,可不是由于它的奇古,而是实用性。”与此同时,钱老用软布把砚池中的水滴吸去,不过砚池中却依然留下了一抹微湿的水渍,久久不见干透。
“这其实是一个过程,先是好东西才受人追捧。进而赋予了更多的文化内涵。”钱老笑了笑,抬头看向王观道:“你打算用这个作为压堂?”
“对。”
王观笑道:“这东西应该能够镇得住场子了吧。”
“够了。”钱老笑道:“铜雀瓦砚加上金山胜迹图,还有其他零零碎碎的东西,弄成一个小型展览会都不成问题。”
“行,等到店铺开业的时候,就办个展览。”王观从善如流道:“到时候还要请钱老过去捧场,帮我撑下门面。”
“呵呵。没问题。”钱老爽快点头,然后笑道:“你们昨天才出门,今天就回来,掌柜的事情已经解决了?”
“多亏皮大哥帮忙,事情非常顺利。”王观笑道:“人已经在京城了,现在他正忙着处理一些杂事。改天有空再带他过来问候钱老。”
“嗯,这样就好。”钱老颌首,忽然笑道:“你们不是说要去铲地皮的吗,就带回来两件东西而已?”
“钱老,两件还不够啊。”俞飞白指了指铜雀瓦砚:“确切的说。这一件就足够了。至于其他,都是附带的。没必要放在心上。”
“谁说的。”王观反驳起来,伸手在背包中把那个玉片枕头拿了出来,笑着说道:“在我看来,这个玉枕也是很好的东西。”
“一般一般。”俞飞白摇头道:“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称不上多好吧。”
“邯郸玉枕?”钱老看了眼,就轻笑起来。
“是玉枕没错,有什么不对吗?”王观感觉有些奇怪。
“不是不对。”钱老笑道:“邯郸的玉枕确实比较有名气,不过常人提起玉枕,一般会理解成为瓷枕,没有想到真冒出一个玉枕来。”
“玉枕是瓷枕,这个我倒是清楚。比如说南宋女词人李清照就有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的词句。不过据人考证,这个玉枕其实就是青白瓷枕。”俞飞白有些几分迷惑:“但是您老说邯郸玉枕很有名气,指的应该是磁州窑瓷枕吧。”
“差不多。”
钱老轻笑道:“只不过,我想说的是一个典故,一个发生在邯郸城中关于枕头的典故。经过历代文人的渲染,这个典故应该广为流传了吧。”
“邯郸,枕头,典故……”王观等人眨眼琢磨起来。
就在这时,皮求是笑道:“钱老,您说的是不是枕中记。”
“对了,黄粱?(精彩小说推荐:
)
( 拣宝 http://www.xshubao22.com/4/486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