拣宝 第 181 部分阅读

文 / 未知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点击/收藏到桌面
    獠皇巧窦#瞧婕!?br />

    哪怕清楚奇迹是人为造成的,但是也阻挡不住大家的热情。宝物动人心,这个动,未必就是歹念,也可以是纯粹的观赏,发自内心的喜欢,以至于心神摇动,目眩神迷。

    “真是稀世珍宝啊。”

    “据说是宣德炉,不过有这样大的宣德炉吗?”

    “废话,事实就摆在眼前,难道还假得了?宣德年间铸造的炉子,当然可以称为宣德炉。当然炉子这么大,完全可以称得上是天下第一宝炉了。”

    听到这话,许多人深以为然,纷纷头表示赞同。与此同时,也有人叹道:“宝炉确实珍贵,可惜又不给我们上香……”

    “上香!”

    一时之间,某些人心中一动。倒不是说他们准备拆开炉盖去上香,而是看见了天王殿中弥勒佛前的供炉上,却是空荡荡的模样,显然还没有人燃香上供。

    “头炷香啊。”

    刹时,一些人立即脱离了围观的人群,匆匆忙忙朝天王殿奔去。一到殿中,眼尖的人立即看到在供台的旁边,也有一个和尚站在其中。在和尚的身前桌子,则是整齐划一的摆放了一束束香烛。

    “大师,给我一束香。”

    “大师,我要供养佛祖……”

    “大师,借个火好吗?”

    一瞬间,七八个人围了上来,甚至有人直接伸手拿香。但是拿到香的人却发现自己身上没带火柴或打火机,只得腆着脸向和尚索求。

    “诸位施主,不必心急。”

    那个和尚笑容满面,宽大的衣袖一翻,手里就亮出一个打火机。只见他目光在众人脸上掠过,无视一些递到自己眼前的香支,而是先帮一个年纪较大的妇人香。

    见此情形,其他人也不好多说什么。虽说在佛前众生平等,不区分身份地位,但是中华民族却讲究尊敬长辈。人家年纪大,享受这样的待遇,那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就算有人心里不满,也不会表现出来,免得成为大家鄙视的对象。

    还好除了弥勒佛以外,其他四大天王也有供炉,不愁上不了第一炷香。尤其是北方的多闻天王,在佛教的经义之中,他不仅是北方的守护神,更是财富之神,相当于中国的财神爷。所以他身前供炉的第一炷香,更是意义非凡啊。

    另外就是弥勒佛身后的神将韦驮,他是四天王座下三十二将之首,是佛教护法神。降魔伏鬼,保护佛法是他的本职工作,也比较受到世人的敬重。

    说到这里,有必要提一下韦驮神将手中的金刚杵。

    杵的位置也比较有讲究,如果杵扛在肩上,表示这个是大寺庙,可以招待云游僧免费吃住三天。如果杵平端在手中,表示这是中等规模寺庙,可以招待云游僧免费吃住一天。如果杵拄在地上,表示这是小寺庙,没有免费吃住的待遇。

    很显然,半山寺属于大寺院,所以在天王殿上香之后,没有抢到第一炷香的人,又立即深入寺中,准备到其他地方看看情况。

    在天王殿之后,就是寺院的中心主体建筑,供奉世尊佛陀的大雄宝殿了。大雄不仅是佛陀的德号,更是暗示宝殿的宽广程度。事实也是这样,如是说一般的殿堂是三开间,那么大雄宝殿却是九五开间,象征如同帝王的九五之尊。

    地方够大,那么供奉的佛也多,但是这些人进去之后,却发现在漆金大佛的身前,却有一尊更加引人瞩目的黄金宝塔……(未完待续。。

    第754章“神通”

    ps:今天的第一更,请大家多多支持,求月票。

    在阳光的照耀下,无论是巨大的漆金佛像,还是金光闪闪的黄金宝塔,都散发出十分诱人的光泽,让进去烧香拜佛的人一阵眼花缭乱。

    “大家快看,宝塔里头好像有东西……”就在这时,有人冷静下来,立即发现在黄金宝塔的塔瓶之中,也有阵阵璀璨的光芒照射,不知道是什么宝贝。

    这个时候,一个慈眉善目的老和尚走了出来,轻言细语道:“阿弥陀佛,这是我宗门六代祖师的舍利子。”

    “舍利子?”

    “六代祖师?”

    每个人都十分好奇,老和尚也捉紧机会,仔细地把六代祖师的事迹解释一遍。之所以这样做,意在表明他们这个寺院尽管是新开的,但是也有一定的历史底蕴,不是纯粹的新庙。这样做不仅能够拉拢当地的人心,也不至于让同行太敌视,可谓是一举两得。

    再说了,这本来就是事实,不怕查证。老和尚也说得理直气壮,无愧于心……

    一些人在大雄宝殿聆听老和尚讲叙六代祖师满光荣事迹的时候,也有部分人在唐夫人的引请下,慢慢地来到了方丈室。可以说,这些人非富即贵,而且平时也比较尊崇佛教,所以唐夫人才把这些带到方丈室,由半山和尚亲自接待,顺便**传道。

    当然,借口肯定是这个借口,事实上肯定有别的用意。

    就好比现在,一个大老板才走进方丈室,抬头一看的时候,顿时就愣住了。呆呆的站在门口边上,一动也不动。

    “诶,怎么不走了?”后面的人奇怪道:“干嘛把门堵住?”

    说话之间。那个探头一看,立时惊呼出来:“啊!”

    “怎么了,出什么事情了?”

    “别挡着呀。”

    在一片催促声中,最前面的大老板清醒过来了,立即回头表情严肃道:“不要吵,免得惊扰了真佛。”

    “真佛?”

    在一些人错愕的目光中,那个大老板让出了位置,后面的人纷纷进到了方丈室。看到室内的情况,他们才明白了那个大老板的意思,也纷纷屏气凝神。专注的打量起来。

    与天王殿、大雄宝殿之类的地方不同,半山和尚的方丈室十分简朴。没有桌椅板凳之类的东西,就是一张离地两三寸高的云床,以及一方几案,加上一些团蒲而已。

    王观可以证明,这绝对不是做作。因为在新加坡的时候,半山和尚的房间就是这样简单。硬要说有什么装饰的话,就是墙上悬挂的书法了。半山和尚自己亲笔写的律字,墨色淋漓。颇有几分功力。

    不过此时此刻,却没人有心情欣赏什么书法,更加不会觉得方丈室寒酸简陋。因为在这个时候,他们的全部心神都集中在悬挂在空中的金丝玉帛上去了。

    此时。阳光透过窗口映照进来,正好落在金丝玉帛之中。丝帛上的梵文,就好像是日月星辰一样闪烁奇光,更像是旋转的星河。围绕着一尊佛陀运行。佛陀如梦似幻,若隐若现,盘坐在虚空之中。充满了神秘瑰丽的气息。

    这样的情景,要比外面烟气化莲的场面更加震撼人心。说句实在话,如果不是旁边有其他人的存在,让人抹不下脸面来,估计会有大老板当场跪下膜拜。

    不过现在的情况也差不多,一个个大老板都不吱声,纷纷以憧憬的目光注视金丝玉帛,然后以意念进行三叩九拜。

    当然,也不是说没人看出金丝玉帛属于人工制品。不过就算看出来又怎么样?工布剑也是古人铸造的,和氏璧也是工匠雕琢的,但是有人敢说这两件东西不是宝物吗?

    同样的道理,金丝玉帛的珍贵也根本不用置疑,毕竟古人精心制作出这样的东西,本身就是一种难以估量的价值。更何况对于虔诚信徒来说,东西制作的过程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东西成型之后呈现出来的效果。

    现在这些大老板眼中有佛,自然使得心中的佛无限扩大,在看见金丝玉帛的一瞬间,脑中只剩下虔诚的信仰了,哪里还会去置疑什么事情。

    “阿弥陀佛,诸位施主请坐。”

    与此同时,方丈室中有人开口了,正是半山和尚。这个时候他已经换了一件相对来说比较简朴的僧袍,不再像刚才那样华丽了。这时他就坐在金丝玉帛的底下,只不过那些大老板只顾注视真佛了,却是忽略了他的存在。

    适时听到半山和尚的话,一帮大老板才算是回过神来,颇有几分不好意思。接着也不用半山和尚再招呼,就纷纷在团蒲上坐了下来。

    从这些人跪坐的姿势,就知道他们肯定经常去拜佛。不然的话,姿势也不会那么娴熟,而且更没有任何的不适应。所以才说,全国各大寺院的香火越来越鼎盛,背后绝对少不了他们的大力支持。

    坐好之后,一个大老板忍不住指了指空中悬挂的金丝玉帛,面带崇敬之色打听起来:“大师,这件佛宝是什么来历?”

    其他人也纷纷看向半山和尚,注意的聆听起来。

    “这是当年乾隆皇帝为给太后庆贺八十大寿,特意召集天下高僧大德举行法会,经过七天七夜的开光加持,才得以形成的佛宝。”半山和尚解释起来,言辞之中有几分含糊。

    只要认真分析,就知道这话里有少许水分。或者说是故意忽略了东西做成的过程,不过也不算撒谎,毕竟来历也交待清楚了。

    实际上大老板听到这个解释就已经心满意足,不再盘根究底。

    其他人的反应也差不多,目光肃然打量金丝玉帛,充满了惊叹之色。原来是古代高僧加持过的宝贝,怪不得进到方丈室,就感受到不同寻常的气息。

    当然,这或许就是心理作用。可是信仰本身就是一种心理暗示,这幅金丝玉帛更是把这方面的作用发挥到极致。让人看了就不自觉产生莫名感觉,有一种皈依膜拜的心理。从某种程度来说,一幅丝帛能够达到这样的效果,自然是十分难得的珍宝。

    反正对于这些大老板说,信仰很大程度上就是寻常心灵慰藉而已。只是觉得生意场上的勾心斗角,社会竞争激烈压力很大,心灵十分疲惫,所以才想在百忙之中获得片刻的宁静。并不是说,他们已经厌倦了俗世的生活,不然的话早看破红尘出家当和尚了。

    所以说这些人的信仰,事实上是带着功利目的的。或者说中国人对于神佛的信仰,本身就充满了功利的色彩。你保佑我了,那我自然是诚心供奉,哪天觉得你不保佑我,那么立即翻脸大骂也是常有的事情。

    大部分人是伪信徒,真正信仰宗教的人,估计很少很少。

    反正这些大老板是伪信徒无疑,他们的信仰自然也比较功利。要么是希望佛陀庇护自己生意兴隆、身体健康、多子多也,要么是寻求心灵的解脱,达到暂时避世的目的。

    宗教信仰的本质,就是逃避现实嘛。

    不过不同的教派,帮人逃避现实的手段也比较繁多。最常见的自然是诵经、**,举行仪式什么的,不然就是画符、吃斋、练拳。反正宗派那么多,“神通”更是不少,总有一个适合自己。所以只要方法管用,再不入流的小门派,也不愁没有信徒的供养。

    然而,现在这些人却发现,金丝玉帛的效用好像非常强大。他们凝神注视丝帛上的佛陀片刻工夫,就感觉到心里的烦恼、忧愁逐渐的平息了。

    神通神通,或许就是心神通达的意思。显然金丝玉帛就具备了这样的“神通”,也难怪这些大老板表现得那样激动热切。毕竟他们也有见庙烧香、逢寺拜佛的习惯。这些年来走南闯北,也拜过不少大师真人,可以称得上是身经百战,久经考验。

    一般的“神通”,对于他们来说,已经没有什么明显作用了。就是这个原因,他们才明白金丝玉帛的可贵。如果哪天心情糟糕,烦躁不安,也不需要大师真人开导,只需要跪坐在金丝玉帛的旁边,认真仔细的参佛,再诵读一两段经文,估计心境就自然平和了。

    这就是有信仰和没信仰之间的差距,王观打量金丝玉帛的时候,注意和感叹的是东西的工艺水平,但是半山和尚和这些大老板,却是从信仰修行的角度出发,得到的结论自然不同。所以东西在王观手中,完全就是暴殄天物,而搁在半山和尚这里,那才叫相得益彰。

    事实就是这样,在察觉金丝玉帛“神通”的一瞬间,一些大老板就决定了,不管半山和尚的水平怎么样,他们都打算成为半山寺的忠实顾客,或者说虔诚的信徒。

    不过再虔诚的信仰,也改变不了大老板们生意人精明的本色,一些人心中觉得拥有两件佛门至宝的半山寺,想不兴旺发达都难。

    一时之间,许多人开始明白唐氏集团为什么敢接手山寺脚下的项目了,甚至有个别人已经在考虑,要不要盘下附近的地坐等升值……(未完待续……)

    第755章六代祖师显灵了?

    ps:月中了,又是新一轮求月票热潮,请大家多多支持。

    就在一些大老板心中盘算之时,半山和尚微笑道:“贫僧准备在法堂开坛讲法,如果诸位施主有意,不妨过去聆听。”

    这些大老板一听,怎么可能拒绝,纷纷点头答应下来。随之他们一边恋恋不舍地回头观望金丝玉帛,一边随着半山和尚出了方丈室。

    “来日方长,以后再来……”

    带着这样的想法,众人慢慢的来到了法堂。

    法堂位于大雄宝殿之后,是高僧演说佛法的地方。据说佛陀在世之时,为了给众生演说佛法,特意建立了法堂,专门用以传播佛教。

    一般的寺院,已经很少设立法堂了,主要是在大雄宝殿诵读经书或举行佛教仪式。但是谁叫当初建造寺院的大老板钱多呢,不仅修建了法堂,另外还有照堂、经堂和讲堂。

    其实这四堂的功能已经重合了,根本没有必要建那么多,不过那个大老板当时肯定是觉得钱多烧手了,才把四堂全部建全。当然也真别说,四堂整齐相对,建筑又十分美观,确实充满了大寺院的气派。

    另外寺院建筑本身又是用古砖瓦构造而成,如果不是清楚这个寺院才开山立寺,恐怕大家肯定以为这是传承了好几百年的清幽古寺,所以底蕴非同一般。

    来到寺院参观的客人大概有好几百,听说主持方丈半山和尚准备开坛讲法之后,一些感兴趣的人也纷纷赶了过来。

    此时此刻,宽敞法堂坐了不少人,看起来有些稀疏。不过肯定超过百人了。另外还有一些身穿不同颜色款式僧袍的和尚,那是京城寺院的同行们。

    尽管是竞争对手,又是不同的派别,但是人家的发请柬了,看在同属佛门的面子上。又不好不来。所以除非真是抽不开身,不然收到请柬的寺院,都意思意思的派人过来了。

    前来的和尚身份有高有低,但是来到之后才发现这个寺院并不是想象中的小庙,而是十分宽广的大寺院,而且由于六代祖师的关系。在当地也不算是没有根基。有根基、有实力,特别是看到宣德宝炉之后,却是让不少和尚面面相觑,心中大叫狼来了。

    不管这些人的想法,反正半山和尚来到法堂中央的法座之上,感觉人也来齐了。干脆利落的开始讲法,讲的是律宗经典四分律。

    说起来,这应该是半山和尚第一次开坛讲法,或者说是第一次坐在法堂之上,面对这么多信徒讲法。一般人,遇到这样的情况,多少有几分紧张。不过半山和尚却十分沉稳。声音抑扬顿挫,经义深入浅出,让不少人纷纷点头,好像听明白了。

    之所以说好像,主要是大家对于律宗的经义还是有几分陌生。当然也不可否认,就算再熟悉的经典,由不同的和尚讲说,也有会不同的解释。

    就好比儒家的经典著作一样,历朝历代都有大儒注释,每人都夹带了自己的私货。除了官方的指定教材。其他注释的经典,肯定有异同的状况。

    各家的佛经也差不多,所以听过别的高僧讲法的人,倒也不觉得奇怪。反正听到明白的地方就露出笑容,不明白的地方也不要紧。直接忽略过去就是了。如果真有兴趣,回头去找寺里的法师打听一下,自然就一清二楚了。

    讲法继续,不管真懂假懂,不少人却仿佛听得津津有味的样子。而且又不是论法大会,那些同行也没有置疑的意思。再说了,就算想要置疑,首先要明白律宗的经义,可惜那些和尚估计没人有这个本事。说句不好听的,可能连自家宗门经典都没完全弄明白,更加不用说涉猎别宗的经义了。

    所以半山和尚的讲法波澜不惊,大概过了半个小时,就结束了一个篇章。随即耐心的解答了一些热心信徒的疑问,然后就邀请大家去参加即将举行的法会。

    确切的说,今天的重头戏,就是这个法会了。

    法会也有大法会,小法会之分。一个寺院有没有水平,底蕴到底怎么样,能够在法会上体现出来。盛大的水陆法会,一般的寺院就算知道其中的步骤,但是没有足够的僧人配合,肯定也玩不转。说白了,一个法会好不好,能不能体现出那种壮观的感觉,关键是配合。

    人再多也没用,不然随便撒钱招来几百个群众演员就行了。可是事实上,这一招在小法会上使用还行,根本不能用在盛大的法会上。

    毕竟盛大的法会,参加的人数就越多,其中的调度问题,需要经验丰富的法师来引导,这样才可以犹如行云流水一样顺畅。法会顺畅了,一切井然有序,场面自然是十分壮观。

    就好比是现在,在十几个老僧人的指引下,几百个人有条不紊的进行一个个仪式,期望能够得到佛陀的庇护。

    说实在话,参加法会的人,未必就是信徒。但是佛门讲究普度众生,肯定不介意你是不是信徒。至于不是信徒的人,又带着宁可信其有的心理,兴致勃勃的参加法会。

    此时,大雄宝殿之中,二十多个僧人左右分成几排,按照一定的韵律在诵经,另外还有一些僧人拿着铜磐、斗鼓、铙钹、手铃等等法器配合,再加上四周悬挂缠绕的布幕,使得宝殿十分的庄重肃穆。

    在僧人的引导下,一个个人依次鱼贯而入,逐一膜拜卢遮那佛、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最后来到了半山和尚之前,接受他的赐福。

    诵经声、法器乐声,相互交汇起来,又在宽敞的宝殿回荡。这样庄重的场地,还有这些安抚人心的声乐,自然营造出一种难以言述的效果。反正本来只是打算凑个热闹的人,感受到这样的气氛之后,也逐渐认真对待起来,恭谨的参与其中。

    “铛!”

    当殿中僧人诵完了一段经文的时候,一个法师顺手敲打铜磐,示意着结束,也意味着新的开始。不过也就是在一瞬间,声波的余韵,似乎引起了什么东西的共响,以至于让它发生了十分明显的变化。

    “咦!”

    就在这时,不仅是在殿中跪拜佛陀的信徒,就是准备诵读另外一篇经文的僧人,忽然发现情况有些不对。在依稀之间,他们好像闻到了一股莫名香气。

    这种香气无法用语言形容它的质感,只是让人觉得香气十分清淡,似有若无,但是又感觉十分清晰。说起来十分矛盾,这却偏偏又是事实,更加让人惊奇。

    开始的时候,还有人觉得是佛香的缘故,但是嗅觉灵敏的人却十分肯定,殿中除了佛香以外肯定还有另外一种香气,只是仔细嗅闻寻找,却是找不到香气的来源。

    在惊奇之余,法会也出现了停顿的情况。还好有个经验丰富的老僧人反应过来,随手一敲木鱼,又开始引导起来。

    诵经声继续,一切恢复正常。

    然而那股特殊的香气依然存在,信徒肯定以为是寺院和尚的焚香,只是关注一下,就没放在心上了。最多是觉得这佛香品质很好,回头再向寺院订购。可是诵经的僧人却是清楚,这香不是他们安排的。

    不过由于法会还在进行之中,一些僧人再好奇,也不好追查原因,只得收敛心神,用心诵经、主持法会。与此同时,或者连殿中僧人也没有发现,随着他们的诵经声,香气也随之弥漫开来。本来只是在殿中萦绕而已,现在却已经扩散到殿外了。

    “这香气……好特别!”

    “这是什么香呀,闻起来有些舒心的感觉。”

    一时之间,参加法会的人留意到这股香气,情不自禁有些异动。不过意识到自己还在参加法会,所以异动很快平息下来。

    尽管如此,察觉香气袭来的时候,许多人不自觉流露出舒畅之色。

    毕竟在炎热的天气之中参加一个法会,哪怕有寺院的高墙阻挡,但是一样会热的。尤其是法会的仪式也有几分繁琐,在折腾的过程中,再虔诚的信徒也有几分烦躁感。

    然而在这个时候,一缕清幽香气飘来,似乎具备了安抚人心的效果。反正在这股香气的作用下,一些人变得安定起来,甚至觉得天气好像没有刚才那样炎热了。

    心静自然凉,这一句古话,在这个时候表现得淋漓尽致。

    与此同时,几个才得到赐福,从大雄宝殿走出来的大老板重新聚在了一起,也在小声的议论这股香气。

    “你们注意到没有?”一个大老板摸着下巴道:“香气好像是突然冒出来的,一点儿征兆也没有,甚至没有源头。”

    “没错,香气出现的时候,我就在殿里拜佛。”另外一个大老板点头道:“就是一下子,莫名其妙的就出现了。我当时看得很清楚,连旁边诵经的大师好像也不知道怎么回事,脸上掠过一抹茫然的表情。”

    “不对,有人好像清楚怎么回事。”一个老板轻声道:“半山大师一怔之后,目光似乎瞄了眼黄金宝塔……”

    “黄金宝塔?”一瞬间,几个大老板面面相觑。半响才有人惊疑揣测道:“难道是六代祖师的舍利子显灵了?”

    第756章彰显佛法

    ps:三更了,还有月票么,再给几张行不行?求支持。

    听到这话,几个大老板顿时沉默了下来,目光闪烁之间,也有几分半信半疑。

    或许经历多了,这些人对于“显灵”的什么事情,一般不会相信。不过这香气来源十分蹊跷,让他们不得不多疑起来。

    毕竟就算宣德宝炉的妙相,大家也是有目共睹,看得清清楚楚。那是先焚香之后,烟气才化成莲台。然而现在的香气,不是喷洒,更不是焚烧,就是莫名其妙的说出现就出现了,根本没有任何源头。

    这样的情况,已经不是几人能够理解的范畴了,完全可以归类于灵异事件。当然这事在宗教界,尤其是佛门肯定有个专用语,一般称为彰显佛法。

    许久之后,一个大老板一锤定音:“大家不用瞎猜了,等到法会结束,去向半山大师请教一下就清楚了。”

    其他人纷纷点头,一边细细体会这奇异的香气,一边坐等法会结束。

    许久之后,法会终于结束了,与此同时有些反应灵敏的人,也立刻发现奇异的香气也忽然消失不见。然而只要稍微有些常识的人都应该清楚,不管是什么样的气味,都只能是淡化,不可能直接消失。

    可是现在这个香气的存在,却是颠覆了大家的常识。就好像是徐志摩的诗中描写,轻轻地来了,又悄悄地走了,完全没有任何的踪迹。

    察觉这样的情况,愈加让人好奇。几个大老板也等不及了,纷纷走进大雄宝殿。找到半山和尚之后,或是直言不讳,或是旁敲侧击的打听起来。

    “香气?”半山和尚沉吟起来,好像是在犹豫要不要说。其实不仅这些大老板好奇,就连一些僧人也纷纷看了过来。想知道怎么回事。

    “出家人不打诳语。”

    此时,半山和尚点头道:“我确实知道香气是怎么回事,不过却答应了一位施主要保守秘密,所以不方便透露,请诸位施主见谅了。”

    众人一惊,立时感到十分失望。与此同时。有人机灵问道:“大师,我们不是打探香气的来源,只是想知道这是什么香气而已。”

    对呀……

    其他人也纷纷反应过来,只要知道了香气的名称,那就好办多了。之后再砸钱去购买,就不信买不到。

    明白这些人的心理。半山和尚微微一笑,世上有些东西,还真是有钱也难买得到。不过他们不死心,半山和尚也不至于隐瞒,直言不讳道:“这是须弥香。”

    说话之间,半山和尚轻轻合十行礼,然后从容不迫的走了。留下一头雾水的众人。

    “须弥香,什么东西,你们听说过吗?”

    “没错,不过名字听起来就是不同凡响,十分大气。”

    “找人打听一下吧。”

    一个人提议起来,几个大老板纷纷点头,不过很有默契的不找半山寺的和尚,而是通过自己的关系去请教另外的人。

    众人去到僻静的地方打电话,然后得到的答案却各不相同。

    有人认为须弥香是一种合香,只是故弄玄虚起了这个玄妙的名字而已。有人觉得根本没有什么须弥香。让大家小心提防,别上当了。也有人表示,须弥香他们那里也有,如果大老板有需要,他们可以优先提供……

    一个个答案综合起来。却是让大家完全糊涂了,不知道应该相信谁。

    “什么,真是须弥香?”

    就在这时,一个大老板的手机之中传来了一个十分激动的声音:“雨诸香华,香如须弥,华如车轮的须弥香?”

    “嗯?”

    隐约听到这话,一帮人的注意力立时集中起来,纷纷看向那个大老板,示意他赶紧打听。那人也是一喜,连忙问道:“大师,我不知道我说的须弥香是不是你所说的须弥香,不过这种香十分神奇……”

    大老板连忙把刚才的情况解释叙说了一遍,然后对边就没有声响了,就在大老板怀疑是不是通讯信号出了问题之际,手机又传来了愈加激动的声音:“没错,肯定是须弥香无疑,只有典籍记载的须弥香才有这样的效果。”

    “大师,这个须弥香,又是什么样的东西啊?”大老板十分好奇,忍不住再次打听起来。毕竟听对方的语气,这东西好像是不得了的宝贝。

    “须弥香是佛门至宝,相传是天竺……就是古印度,与藏密天珠一脉相承,不过效果比天珠更加玄异……”

    对方解释得比较含糊,不过对于大老板来说已经足够了,因为他已经把握到了几个重点。一是须弥香很珍稀,现在基本上已经失传。二是须弥香具有天珠一样的功效,经常佩戴可以逢凶化吉,更能够长命百岁。三是须弥香有利于修行,属于佛家传法的至宝。

    其他的好处就不提了,单单这是三个原因,足够让人怦然心动。

    此时,听到了须弥香的效用,几个大老板相互看了眼,不约而同返回大雄宝殿,然后纷纷表示要捐赠香油钱。

    在殿中主持事务的和尚一听,二话不说就拿出了缘簿,翻开了第二页准备记账。

    见此情形,一个大老板不满意了,皱眉道:“不能写在第一页吗?”

    第一页和第二页,看似没有什么差别,但是意义却不同。毕竟这是新寺,缘簿上肯定没有多少姓名,不过寺院的缘簿会供起来,以后要造什么功德碑,一般就是按照前后顺序刻字。就是了解这个情况,那个大老板才想名列第一页中。

    然而,那个和尚却轻轻摇头,微笑道:“施主,第一页已经满了。”

    “大师,出家人是不能撒谎的。”那个大老板较真道:“我看得很清楚,明明没满嘛。”

    “阿弥陀佛,确实是满了。”和尚郑重其事道。

    “那给我看看……”

    说话之间,那个大老板扯过缘簿随手一翻,顿时笑道:“我说嘛,肯定没满,上面就是一个名字而已,大师你又何必……”

    那人的话还没说完,旁边忽然有人说道:“别为难大师了,第一页确实满了,从第二页开始吧。”

    “什么?”那人糊涂了,低头再看,只见缘簿第一页分明就是一个名字而已。而且名字也不大,笔画也不多,余下的空白至少还能写上几十个名字,怎么能说满了?

    “回头再说吧。”

    一个老板好像知道怎么回事,拍了拍那人的肩膀,率先奉上了自己的香油钱。那是一张薄薄的支票,看起来轻飘飘的,但是上面的数额可不轻。

    负责记录的和尚看见了,执笔的手忍不住一顿,客气的询问那人的姓名,这才工工整整的记录在案。一连七八个人,每个人的数额相当,分量却很重。分量重得连值勤的和尚也做不了主,暗暗地叫人通知半山和尚去了。

    这就是大老板们的目的,他们自然故意装成看不见,然后在一个和尚的引请下,慢慢地来到了附近的雅致房间休息。与此同时,要在第一页缘簿留名的大老板才迷惑问道:“你们刚才说满了,是什么意思?”

    “你没注意吗,人家第一页那人捐赠的东西很贵重,重到其他人根本不能与之相提并论的地步,所以法师才说满了,容不下其他人。”有人解释起来,但是那个大老板却不以为然,摇头道:“瞎扯,我看得很清楚,那人根本没捐钱……”

    “是没捐钱,但是你仔细想想,那人名字后面写了什么?”

    “名字后面?好像是写了半山寺……等等!”一瞬间,那个大老板瞠目结舌:“半山寺?难道说是整个寺院?不可能吧。”

    “有什么不可能。”

    这个时候,有人笑道:“现在有人修桥,有人铺路,有人修建小学楼房,自然也有人舍得花钱修建寺院。不要忘记了,这座寺院是怎么建立起来的……”

    在这人的提醒下,其他人也纷纷醒悟过了。差点就忘记了,这寺院就是那个资金链断掉的倒霉蛋建造的。如果一切顺利的话,估计缘簿第一页上,应该是他的名字。

    “可是现在产权不是在唐氏集团手里吗?”

    与此同时,也有人十分迷惑不解:“按理来说,就算是捐赠寺院,也应该是唐老板或者唐夫人的名字啊,怎么会出现一个陌生人的姓名。”

    “王观……”

    适时,那人环视四周道:“你们有谁听说过这人吗?”

    “没有。”

    其他人纷纷摇头,一脸茫然的表情。

    片刻之后,有人突然说道:“我想起来了,你们打听消息的时候,也应该听说了吧。这个项目并不是唐氏集团独自接手的,似乎还有合作伙伴。”

    “嗯?”

    另外的人也不是笨蛋,稍微一想就明白他的意思了。唐氏集团与人合伙做生意的事情,他们肯定也听说过了。不过当时只顾研究唐氏集团,却是忽略了其他。现在听到提醒,自然反应过来,或许缘簿上的名字,就是那个合伙人。

    名字这么陌生,不知道是什么来路,回去之后要仔细打听才行。

    就在众人忖度之时,有人在外面走了进来,然而却不是半山和尚,而是一个慈眉善目的老和尚,代表全寺上下感谢大老板们对于半山寺的大力支持。

    至于半山和尚,这个时候正在方丈室中招待客人……

    第757章惊喜惊吓,松纹古剑!

    ps:向月底迈进,求月票支持,谢谢了。

    半山和尚招待的客人,自然是王观、皮求是等人。

    其实,唐夫人把那些大老板引请进来的时候,王观他们就在方丈室旁边的房间待着,而且更参加了半山和尚主持的法会,不过没人关注他们而已。

    此时,大家也在谈论香气的事情。关于须弥香,在场的人都知道,更亲身感受过,所以很了解这种香气的特性,自然愈加觉得奇怪。

    按照钱老的提议,王观把珠子交给半山和尚,请他帮忙重新开光加持,稳定磁场。没有想到,居然在法会上出现这样的异常情况。

    对此,皮求是十分不解:“兄弟,情况有些不对呀,以前不是要拿起珠子才能闻得到香气吗,现在怎么大家都能闻到了。”

    “不知道。”王观轻轻摇头,然后若有所思道:“或许是磁场的作用吧,法会的诵经声和法器乐声互相交汇,与须弥香形成了共振,这才有这样的效果。所以法会一结束,香气就立即消失不见了。”

    “有道理。”半山和尚深以为然:“佛门至宝,自然与佛门法会相辅相成。”

    说话之间,半山和尚微笑道:“王施主……”

    “停!”

    刹时,王观翻白眼道:“你不用说了,东西可以再借你一段时间,不过事后我要拿走,不能长期放在半山寺。”

    半山和尚一听,自然也有几分失望,不过还是表示了感谢。

    “不用谢了,我觉得你现在的当务之急,不是惦记着我的须弥香,而是认真的筹划一下怎么应对接踵而来的香客吧。”王观笑道:“免得手忙脚乱,给香客留下不好的印象。”

    “这话没错。”

    唐夫人十分赞同道:“在见识过今天的热闹场面之后,那些香客肯定会一传十,十传百。呼朋引友过来参观。明天的人数可能会翻倍,后天或许还要再增加几成。我估计在开寺的前半个月,寺里怕是闲不下来。”

    事实证明,唐夫人的估计对了,不过也有些偏差。她说明天人数增加一倍,那是低估了人的猎奇心理。现在是网络时代,资讯十分的方便快捷。今天前来寺院的人之中,也有不少年轻人。他们看见宣德宝炉之后。纷纷用手机拍照,然后上传到网上。

    开始的时候,一些人觉得宣德宝炉眼熟,想了一想,马上就恍然大悟,那不是和焦尾琴一起亮相的东西吗?毕竟东西也曾经热闹了一阵,大家多少有几分印象。后来东西消失了,大家也不再关注了。

    所以乍看之下,这些人以为这是旧帖,被人挖坟顶上来了。就下意识的想要关闭页面。可是再多看一眼,却惊奇的发现。这是今天的新帖。

    “是打算炒冷饭?”

    个别人比较好奇,没有选择关闭页面,而是仔细的浏览起来。看了之后,他们才发现这帖子原来是在宣传封建迷信。

    “什么封建迷信,这绝对是真事,有图有真相。”

    “谁知道是不是p的。”

    “p你屁!”

    一番争吵,立即引起了许多人的关注。

    与此同时。又有许多帖子冒了出来,内容也是大同小异。不过拍摄的角度不同,再加上id的差异。有些还是经常活跃的老账号。自然比较让人信服。

    一时之间,纷纷扰扰,有人干脆相约去看个究竟。如果是真事,那自然可以看个热闹。如果说是假的,也可以打脸。

    所以在第二天的时候,不仅附近的村民继续过来烧香拜佛。更来了许多脖颈挂了相机的年轻人,他们的目的不是拜佛,而是来查明事实的真相。

    不过来到之后,这些年轻人却发现半山寺的环境比网上的描述更加优美,而且那个大炉的品相更是瑰丽得难以形容,特别是烟气化莲的场景,更是让许多人瞠目结舌。

    见此情形,一些人二话不说,马上实拍上传网上,自然引起了轰动。如果是几个人造假,那还说得过去,但是没有理由一帮人造假吧。

    当然,或许也有人不信,但是发帖的人赌咒发誓,大部分的人都相信了。

    少部分不相信的人,则是打算亲自出马过去看一看。然后就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也让半山寺里的和尚快乐兼痛苦起来。

    半山寺的人气,就是在这样的循环中爆涨,一时之间天南地北的人都知道京城远郊有这样一个寺院。香火鼎不鼎盛不好说,神佛灵也不灵验也不清楚,反正就是非常有名。如果不是由于新闻管理条例,不好多报道这方面的事情,估计半山寺肯定能上新闻头版头条。

    不过,网上的热议,终归只是热议。除了家住附近,并且有钱有闲又好奇心旺盛的网民过来看个热闹以外,真正让半山寺人流爆满的还是口碑。

    口耳相传之下,不仅是附近的市民蜂拥而来,一些富豪老板更是天天驾车出现在半山寺的脚下。当然这些富豪老板在烧香拜佛之余,也在考察这个项目的潜力。如果潜力够大的话,却是想要参与其中。

    对此唐夫人表示欢迎,毕竟众人拾柴火焰高,多人参与了,蛋糕才能做大。

    另外不仅是富豪老板感兴趣而已,附近一些聪明的村民,发现寺院人流滚滚的时候,也开始经营起一些小买卖,在寺院山脚下摆起了小地摊,出售一些廉价的小玩意。打着寺院法师开光加持的幌子,生意却也不错。

    察觉这个情况,也促使那些富豪老板下定了决心,找唐夫人盘下了一些地皮或者店面。这样不仅使得项目工程的进展更快,甚至还没有开始营业就走上回本之路。

    当然,这一切都是后话了。

    此时,在半山寺待了两三天,又巡视一番建筑工地,王观就直接返回大宅门。才打算和钱老说一说在寺里的见闻,没想刚进入客厅,却突然发现一抹雪亮的光芒在自己的眼前刺来,让他惊得后背微微冒出了冷汗。

    还好只是虚惊一声,雪白的光芒只是虚晃而过而已。与此同时,王观又听到了一阵得意的笑声,好像有几分熟悉。当下他连忙定神一看,只见俞飞白手里拿着一把兵器,正笑眯眯的看着他,那模样说有多欠揍就有多欠揍。

    一瞬间 (精彩小说推荐:

    ) ( 拣宝 http://www.xshubao22.com/4/4869/ )

小技巧:按 Ctrl+D 快速保存当前章节页面至浏览器收藏夹。

新第二书包网每天更新数千本热门小说,请记住我们的网址http://www.xshubao22.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