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点击/收藏到桌面
“肯定是有目标才来呀。”唐清华笑道:“其实已经谈得差不多了,就等我过来拍板。”
“什么拍板。就知道往自己脸上贴金。”俞飞白嗤笑道:“我看你分明是提款机似的角色,过来给钱而已。”
尽管这是事实,但是挑明的结果,往往是让人不爽。一时之间,唐清华没好气道:“就知道拆台,有本事别跟着来啊。”
“好了。别侃了,上车吧。”
与此同时,王观已经招来了一辆出租车。随口问道:“清华,去哪里?”
“天子驾六古玩城。”
唐清华上车报了地址,司机师傅一点头,立即奔驰而去。
“天子驾六。”
此时,俞飞白琢磨道:“这名字有讲究。天子驾六。诸侯驾五,卿驾四。大夫三,士二,庶人一。这个古玩城取天子驾六的名字,野心不小,要在业内称雄啊。”
驾,就是马车的意思。驾六,自然是指六匹马拉着的马车。天子出行,坐着由六匹马拉着的车辆,这是中国古代最高的礼仪制度。至少在先秦以前,只有周天子,才有资格使用这样的排场。
“知道你有文化,不过你好像猜错了。”
这个时候,王观注意到司机师傅欲言又止的模样,顿时笑道:“人家古玩城的名称来源,未必就是你说的意思。师傅你是本地人,应该知道是怎么回事吧?”
“天子驾六古玩城在东周王城广场附近。”
司机师傅笑着解释起来:“在修建广场的时候,施工队挖出了一些大墓,另外还有一些马坑,其中一个坑里有六匹马和一辆车,专家说这是天子驾六的证明,后来干脆弄了一个天子驾博物馆。古玩城就在博物馆旁边,也借光取了这样的名字。”
“原来是这样……”王观等人这才恍然大悟。
“那里是东周王城遗址吗?”俞飞白打听起来,毕竟有天子驾六出土,肯定和王城脱离不了关系。况且司机师傅也说了,古玩城就在东周王城广场,顾名思义,不算难猜。
“没错。”
司机也比较能聊,或者说出租车师傅都比较能聊。毕竟一天到晚都在开车,不聊聊天,那肯定是闷得慌。
在聊天的过程中,车子很快就在古玩城大门前停了下来。在王观付钱下车的时候,司机师傅稍微犹豫,就好心提醒道:“小兄弟,听我一句,里头的东西,看看就好,千万别较真。”
说罢,司机师傅一踩油门,慢慢地融入滚滚车流之中,转眼消失不见。
“这世上还是好人多啊。”
王观他们自然明白司机话里的意思,其实也不仅是这个天子驾六古玩城,全国各地古玩市场的情况都差不多,如果没有什么把握,最好选择远观而不要亵玩。
“清华,听见没有。”
与此同时,俞飞白警告道:“千万不要栽了。”
“放心,肯定是有把握了,我才来走这一趟。”唐清华笑道:“况且有你们在,难道会眼睁睁地看着别人坑我吗?”
“会,说不定还会推波助澜,把你推到坑里再踩上一脚。”俞飞白笑嘻嘻道,自然让唐清华直翻白眼,大叹交友不慎。
玩笑之余,三人也随之走进了古玩城。进去之后,他们发现这里的人流不多,相对比较宽广的古玩城来说,几十上百个人分散四周,还真是不够看。反正外人看到这个情形,肯定觉得这个古玩城十分冷清,没生意可做。
实际上这也算是古玩市场的特性了,有生意的时候,那简直就是人头攒动,每个店铺都挤满了人,连活动的余地都没有。不过更多的时候,却是门可罗雀的情况,早上开门直到晚上关门,一整天都没有客人光顾。
所以说古玩这行,尤其是店铺的掌柜,首先要沉得住气,忍受得住寂寞。没有耐性的人,那是吃不了这碗饭的。毕竟连续好几天,十几天,甚至几个月无人问津,做不成一单生意。这种烦躁不安的压力,可以轻易将初入行的新手压垮。
可以说,这门生意就是一个大浪淘沙的过程,扛不住压力的,早就关门了。那么坚持下来的店铺,尤其是经营了多年的店铺,那么肯定有自己的一套人脉关系和销售渠道。这是长久的买卖,只要中途不出什么意外,生意肯定越来越好,打造成为百年老店也不是什么梦想。
天子驾六古玩城是新建的,里面肯定没有百年老店,但是经营七八年的店铺还是有的。现在唐清华要去的,就是这样一家古玩店。
“博济堂!”
来到目的地,俞飞白抬头一看,顿时点头道:“招牌不错。”
招牌确实不错,三个大字应该是请书法高手书写的,字体磅礴大气,墨色淋漓,让人看了就感到有一股古朴古韵之气扑面而来。
当然,对于古玩店来说,招牌是次要的,重要的是店里的东西。
此时,三人轻步走进了店中,只见店内空间也比较宽敞,大概有三四十平方。四周摆放高大的壁柜,在柜架上尽是瓶瓶罐罐之类的物件,琳琅满目。看得出来,这家店主要是经营瓷器,另外还有一些零散的唐三彩,佛陀造像,牡丹字画物件。
牡丹是洛阳的市花,培始于隋,鼎盛于唐,宋时甲于天下。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洛阳地脉花最宜,牡丹尤为天下奇。等等诗句,足够说明牡丹在洛阳的地位。
它雍容华贵、国色天香、富丽堂皇,寓意吉祥富贵、繁荣昌盛,是华夏民族兴旺发达、美好幸福的象征。花开时节,洛阳城花海人潮,竞睹牡丹倩姿芳容。
当然,不是谁都能够赶上花开季节的。这种情况下,牡丹字画自然应运而生。尽管这些作品谈不上名画之流,又没有什么文物的气息,但是对于普通游人来说,这是最合适的旅游纪念品了。只要价钱合适,前来旅行的客人都会略买一张。
虽说牡丹字画没有较大的收藏价值,但是拿回去挂在家里,欣赏绚烂的牡丹图,心情多少也有几分开朗舒畅。一篇爱莲说把牡丹列为富贵之花,也道尽了世人的心理。对于平常百姓来说,富贵才是最高目标。
诸如什么菊、竹、莲、梅等等君子花,也不是一般人能够玩得起的。起码历史早就证明,喜欢这些君子花朵的人,生活往往比较凄惨。
反正王观觉得牡丹真的不错,看起来十分喜庆热闹,很符合他的审美观。看到墙上悬挂的几幅牡丹字画,也动了购买的心思。
“唐总来了。”
就在这时,一个有几分精明强干的中年人迎了过来,笑容满面招呼道:“恭候多时了。”
第858章镇墓兽
PS:二更求月票、推荐票,请大家多支持。
“郑老板。”
此时,唐清华也热情回应:“让你久等了。”
“好说好说……”
两人寒暄起来,你来我往说了几句没营养的话。然后郑老板也注意到王观和俞飞白,看他们随意的模样,就知道两人绝对不是唐清华的跟班。
当下,郑老板知机问道:“唐总,这两位是?”
“我的朋友,他们到洛阳办点事情,正好一块过来。”唐清华随口解释,也引见了一番。
听唐清华说两人是自己的朋友,郑老板立即意识到他们是潜在的大顾客,自然是更加热情洋溢的招呼起来:“贵客光临,真是蓬荜生辉啊。”
王观和俞飞白也微笑说了几句客套话,反正就是你好我好,以后多多关照之类。生活就是这样,尽管知道说的是废话,又不得不说。因为大家都在说,你不说就是不合群,成为了孤僻的异类,很容易受到排挤。
反正经过一番废话以后,气氛倒也有几分其乐融融。郑老板也发挥主人翁的风格,礼请三人来到店铺茶室稍坐休息。期间肯定又是烧水彻茶待客,嘘寒问暖,讨论天气、交通状况。好不容易把这些客气话扯完了,才算是顺理成章的切入了正题。
“郑老板,你说的那些东西在这里吗?”唐清华问道,目光随之游动起来。
“不在这里。”郑老板连忙解释:“东西的主人还是有些不放心,估计需要唐总亲自出面和他谈才会安心。”
“嗯。”
唐清华点头道:“只要东西真的好,他有什么要求,我们都可以斟酌考虑答应下来。”
“唐总放心,我可以保证,那绝对是高品质的宝贝。”郑老板拍胸口道,脸上也露出了几分开心笑容。他有理由高兴。毕竟作为拉纤的中介,如果生意顺利成交,肯定少不了他的好处。不然的话,他一个地头蛇,怎么可能放着生意不做,专程等候唐清华过来。
“既然如此……”
适时,唐清华站了起来,微笑道:“郑老板现在有空的话,不妨带我们去看看。一切顺利的话,直接可以敲定合同。中午就摆宴庆功。”
郑老板一听,当然不会犹豫,急忙在前面引路。能够经营这么大一家店铺,肯定不缺人手帮忙,随口吩咐伙计看店,他就到附近停车场开车过来……
在这期间,王观等人也难免聊了几句。
“原来只是牵线搭桥的,我还以为直接在这里买呢。”俞飞白好奇道:“清华,你打听清楚了没有。东西的主人又是什么来头?”
“本地的一个藏家。”唐清华笑道:“收藏古玩二十多年了,最近不知道什么原因,急需一笔钱,就托郑老板帮忙找下家。机缘巧合。就和我们正雅轩搭上关系了。”
“咦,这样说,正雅轩的影响力也不小啊。”
俞飞白这话不是讽刺,而是由衷之言。毕竟与国内经营多年的大拍卖公司相比。正雅轩算是行业新秀,能够这么快就打开局面,崭露头角。自然值得称赞。
“什么影响力,这是用钱砸出来的。”唐清华却比较有自知之明,苦笑解释道:“现在呀,业内藏家都把正雅轩当成大凯子,想来捞一把占便宜。”
“这是好事啊。”俞飞白笑道:“人家觉得正雅轩人傻钱多好骗,肯定喜欢和你们做生意。一来二去的,生意自然兴隆,也就慢慢形成好口碑。”
“嗯。”
唐清华点头承认:“这个就是我们近期的经营策略。”
对于公司来说,所谓的近期,肯定不是指两三个月,而是两三年。几年下来,如果成效显著的话,肯定在这个基础上稳步前进。要是没有什么效果,那么可以考虑更变计划,或者干脆直接放弃了,免得更多的钱打水漂。
但是王观和俞飞白相信,以现在古玩收藏市场越来越火的大趋势,只要正雅轩的经营方向不出差错,不敢说成为行业内的龙头,但是扭亏为盈肯定不成问题,起码可以把现在投资的钱连本带利赚回来。
对此,唐清华也很有信心。
“诸位上车吧。”
与此同时,郑老板开车过来了。这是一辆加长型的轿车,雪白的车身在阳光映照下熠熠生辉,给人十分高端大气上档次的感觉。
既然是加长型号,那么车内空间肯定比较宽敞。三人上车,一点也不觉得狭小,而且在郑老板的示意下,在车内小冰箱中取出红酒饮料,仔细的品尝起来,倒也十分惬意。当他们把一杯饮料喝完,郑老板也正好慢慢地停车了。
王观立即搁下杯子,目光随之向外探去,只见车子已经来到城郊。这里是一片比较清幽雅致的住宅区,有山有水,用开发商的话来说,那就是亲近自然,天人合一的梦幻楼盘。
“就是这里了。”
此时,郑老板下车示意起来:“覃老先生就住在那里。”
另外三人也下车了,顺势看了过去,只见郑老板指的是一栋三层楼的精致小别墅。别墅院前用几块石头摆塔了一座假山,还有泉水哗啦啦的坠落下来,形成了一个小水池,然后顺着暗渠流到附近的小河中。
这样的设计,就是楼盘广告词中常说的贵海景房了。这不是笑话,连条臭水沟也敢夸大其词宣称是长江黄河,把一个小水池称为海洋,似乎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
“叮咚!”
这个时候,郑老板上前按响了门铃。
“谁呀?”
过了片刻,门铃旁边的仪器传来一个苍老的声音。
“覃老先生,是我呀,博济堂的小郑。”郑老板十分客气,毕竟做生意的人对于财神爷肯定是恭敬有加,不会和钱过不去。
“哦,稍等。”
话音才落,院外的铁栏门消锁了,郑老板轻轻一推,栅栏无声敞开。此时他也仿佛这里的主人似的,转身微笑招呼道:“唐总,快请进来。”
三人欣然进去,才走了二十几步就是别墅正门。
适时也不用郑老板呼叫,正门咔嚓一声就开了,走出来一个衣服干净利索,短寸头发花白相间的老人。他身材比较高大,却有几分不苟言笑,看到郑老板带人来了,目光一扫而过,脸上多了几分迷惑。
“覃老先生,这位就是正雅轩的唐总,还有他的两位朋友。”郑老板连忙介绍起来:“三位是专程从京城赶过来,与您商量几件东西的事情。”
“哦,欢迎。”
听到这话,覃老先生脸上才多了两分笑意,然后伸手引请道:“大家进去再谈。”
王观等人肯定没意见,在覃老先生的招呼下,坦然走进别墅。不过才到厅门口,三人忽然看到了一件东西,没有心理准备之下,纷纷吓了一跳。
“这是什么……”
俞飞白愕然止步,定了定神之后,却发现那件东西是个兽像。一个略微有几分惊悚气息的兽像,人面盖身,四肢做蹲状,头却高昂起来,呲牙咧嘴瞪眼,乍看之下还真有点吓人。
“呵呵,罪过罪过,忘记提醒诸位了。”
与此同时,郑老板连忙笑着解释道:“这是我们洛阳的‘特产’,造型比较独特,当初我第一次见到,也是吓得差点撒腿往回跑。”
尽管郑老板在卖关子,没提东西这东西是什么来历,但是打量片刻之后,王观也隐约明白过来,微笑道:“这个应该是镇墓兽吧。”
“对,就是镇墓兽。”郑老板称赞起来:“王兄弟真是好眼力啊。”
“听人说过……”
王观一笑,也忍不住仔细观看起来。
古人有视死如视生的观念,导致他们追求厚葬的习俗。历代帝王将相以及达官贵人死后都将自己身前之物埋入自己的墓穴,作为陪葬品。而这些陪葬品当中,有许多是价值连城的金银珠宝,从而招来一批又一批的盗墓贼到此光顾。
墓葬主人为了使自己死后得以安息,不被盗墓贼所打扰,又在墓中设置了许多机关暗器。可谓是机关算尽,但是一样抵挡不住盗墓贼的骚扰。
常规的办法不管用,那么在制作各种机关暗器保卫墓室的同时,也想借助神灵的力量来看守自己的墓室。久而久之就产生了一种镇墓神兽,也就是这种镇墓兽。
《周礼》书中记载,有一种怪物叫魍象,好吃死人肝脑。另外又有一种神兽叫方相氏,有驱逐魍象的本领,所以家人常令方相氏立于墓侧,以防怪物的侵扰。
根据学者考察研究,使用镇墓兽的习俗,就是从方相氏的传说演化而来。后来经过不断的发展,又成为了镇摄鬼怪、保护死者灵魂不受侵扰而设置的一种冥器。
这种东西最早见于战国楚墓,流行于魏晋至隋唐时朗,五代以后逐步消失。
不过这样的东西比较阴森恐怖,常人看见了知道是陪葬品肯定不会理睬,所以一般保管在专门的博物馆之中,像覃老先生这样直接收藏在家里的情况,确实比较少见。怎么说这也是冥器,出于避讳的心理,很少人愿意沾手。
“这纯粹是心理作用。”
可能是察觉王观等人的想法,覃老先生开口说道:“唐三彩一样也是冥器,但是经过几十年的开发经营之后,却成为了送礼的佳品。说白了,就是一个观念的问题……”(未完待续……)
第859章福字碑,釉里红
ps:三更了,再求月票支持,请大家多帮忙,谢谢了。
也要承认覃老先生说得有理,如果冥器真的晦气,那么千百年来,盗墓贼为什么孜孜不倦地开挖历代帝王将相达官贵人的陵墓?
说镇墓兽晦气,究其原因,肯定也有一定的历史根源。
其实说实在话,从一开始的时候,盗墓在民间根本不成风气。真正敢盗墓的,往往是乱世的军阀、草头王之类。比如说曹操,他设立的摸金校尉,直到现在还让人“津津乐道”。至于普通百姓,根本没有珍贵文物的观念,而且心思十分纯朴,根本不可能主动去挖坟掘墓。
只不过是在洪水冲刷时、沟塌时、挖窑取土时,偶然会在地里发现一些比较破旧的东西,乡下人就把这些模样古怪的旧东西带回去,也不知道有什么用处,三瓜俩枣地卖给了来乡间收旧货的人。然后发现这些东西居然真能卖钱,一来二去的,自然知道了地里有值钱的东西。
这种情况下,民间盗墓的风潮自然开始了,再经过长时间的发展,自然形成了一个行业。有了行业,肯定会诞生行业文化。
另外由于这个行业的独特性,文化自然与鬼神之说联系起来。就算人为财死久为食亡,敢于在夜里挖坟,但是心理肯定十分畏惧。特别是看到狰狞恐怖的镇墓兽,不管是谁恐怕都要大骂一声晦气。久而久之,大家自然觉得这东西真晦气。
总而言之,一切都是心理作用,覃老先生不信晦气,更喜欢用这东西来镇宅,别人也管不着。至少镇定下来之后,王观等人看了两眼,也不觉得害怕,就直接绕过去进去厅中。
话说覃老先生的客厅。除了门口位置那个比较狰狞吓人的石兽以外,厅里的布置却十分雅致。大鱼缸、常青树,另外还有一些盆景。几件东西井然有序,围在茶几四周错落有致,看起来十分养眼舒适。
当然,最引人注目的还是墙壁上悬挂的书法字画。图画比较大幅,占据了一整面墙壁,绘画的是清山绿水的场景。水墨云雾相间,淋漓尽致,也有几分恢弘气势。
至于书法,则是一个福字。这福字也不简单,却是天下第一福。能够能够天下第一福,说明这福字肯定不简单。福是福、禄、寿、喜、财、吉六大吉祥之首,过年贴个福字门心,是多年延续下来的传统习俗,连皇帝也不能例外。
据说在康熙十二年,孝庄太后六十大寿将至。不料突染沉疴,太医束手无策。百般无奈之时。康熙皇帝查知上古有承帝事请福续寿之说,意思是真命天子是万福万寿之人,可以向天父为自己请福续寿。
基于这个理由,康熙皇帝决定为太后请福,沐浴斋戒三日后,一气呵成了这幅倾注了对祖母挚爱的福字,并加盖了康熙御笔之宝印玺。取意鸿运当头、福星高照,镇天下所有妖邪。世人就把这个福字,称为天下第一福。
当然。也不是说皇帝写的福字,就是天下第一福了。主要是这个福字的结构也不普通,在写法上暗含子、田、才、寿、福五种字形,寓意多子、多田、多才、多寿、多福。从书法角度看,将数个字合为一体却流畅自然,也算是不可多得的巧思。
书法结构取巧,再加上是出自康熙皇帝之手,这个福字肯定流传开来,成为了唯一一个不用倒挂的福字。一般来说,福字倒挂,寓意为福到了。不过这个天下第一福字,则是五福合一,福寿合一,又是皇帝御笔,自然要挂得堂堂正正。
眼下墙壁上悬挂的天下第一福字,肯定不可能是康熙皇帝的真迹。康熙御笔真迹已经失传了,倒是留下了一个福源碑,现在就在京城恭王府。游人到恭王府参观,必然要去摸一摸福字碑请福,以便沾一沾福气。
所以这个福字碑的拓帖卖得很好,也是恭王府管理单位的重要财源之一。其他人摸了福字碑有没有福运不知道,反正这个管理单位托了福字碑的福,肯定是吃香喝辣,油水十足。不过悬挂墙上的福字却不是拓本,而是书法高手临摹的,字体十分舒展,自有一番韵味。
尽管不清楚是谁写的,但是从字韵来看,作者应该是当地小有名气的书法家。之所以说是小有名气,而不是名家之作,可以从悬挂墙上的细节上判断出来。毕竟作品真是名家之作,那么仔细珍藏都来不及了,怎么可能随便摆出来悬挂,不怕沾了灰尘啊?
唯有稍微有些名气,又不是大名家的作品,才方便摆出来悬挂。一是彰显自己有品味,二是弄赃也不怕,反正不怎么值钱,不用担忧心痛。
就在王观欣赏字画之时,覃老先生也沏好了茶,招呼大家品尝。
与一般茶叶不同,覃老先生沏的是牡丹花茶,在热水冲泡下,牡丹花香气就飘逸出来,确实有几分沁人心脾的清新感。
王观稍微抿了口茶汤,也觉得花茶十分润喉爽口,真正的唇齿留香。不过大家可不是来喝茶的,赞许了两句就言归正传。
其实也没什么好说的,知道唐清华过来的目的,覃老先生也十分自觉,聊了几句就主动起身返回房间拿东西出来了。王观顺势看去,只见覃老先生捧着一个大托盘出来,盘上搁了几件东西,确切的说是几个瓶罐碗盘之类的器物。
元代的瓷器,不过没有元青花,但是却有青白瓷、卵白釉、釉里红等珍贵品种。
青白瓷瓶,卵白釉碗,釉里红盘,还有蓝釉高脚杯。一件件东西,就算单独拿出来,价格也不会低到哪里去,现在集中在一起,光芒闪烁的模样,更加夺人眼球。
当然,真品才是宝贝,如果是赝品,那么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
“东西都在这里了。”此时,覃老先生有几分不舍,轻轻叹声道:“你们看看吧,如果觉得还行,那就拿走吧。”
“嗯。”
唐清华点了点头,却没动那些东西,而是看向了王观和俞飞白。其实决定亲自来谈这笔生意,他应该带专职鉴定师过来的,但是想到与两人同行,他也懒得多此一举。
实际上看到唐清华没带鉴定师的时候,郑老板心里还有几分嘀咕,不过也没有多说什么,毕竟他只在意买卖能不能成功,至于唐清华会不会上当受骗,不在他的考虑范围内。
“釉里红,好东西啊。”
适时,俞飞白直接上手,把釉里红盘子小心翼翼拿起来观赏。
釉里红是用氧化铜在坯胎上绘画纹饰后罩透明釉,在还原气氛中一次高温烧出的白地红花瓷器。这种工艺对于火候的要求极高,如果火候不行,那么直接能把釉里红烧成釉里黑。
值得一提的是,尽管釉里红创烧于元代,但数量极少,可谓凤毛麟角。主要是元人尚白,汉人尚红,民族认同感也有别,所以釉里红产量一直很小。这样的东西,动辄在百万元以上,如果是品相极佳的珍品,那么达上千万也不稀奇。
说起品相,这个盘子的品相确实稍微有几分不尽如人意。说是釉里红,实际上却呈现出灰黑之色,颜色十分黯淡,不像是珍品釉里红那样明亮鲜艳。
然而也就是这个情况,却使得俞飞白对这个盘子多了几分信心。毕竟釉里红在元代属于创烧的阶段,还在摸索炼制的工艺,真正色彩鲜艳的极为罕见。不是没有,而是这样的珍品属于国宝级的物件,一般人想收藏也收藏不了。
比如说王观,尽管手头上的珍宝很多,但是却没有一件元青花、釉里红。不是他买不起,而没有这个机缘,所以一直没能收藏。
机缘真的很重要,王观入行以来,自然也见过釉里红,有元代的、明代的,甚至有清代民国的。其中的品相也是有好有坏,好的品相可谓是鲜明艳丽,堪称一绝,坏的品相烧得就好像是灰黑木炭一样,不堪入目。
诸如此类,自然也是鱼龙混杂。品相差的,就算是真品,王观看不上眼,品相好的吧,又偏偏是赝品,他怎么可能买。就是这样,细数历代的珍品名瓷,抛开清代三代官窑不提,王观手上只有一个北宋黑定而已。
这样看来的话,王观在瓷器上面的收藏真是不多,要知道这可是他的强项呀。当然,就是一件黑定名瓷,也足够横扫一大片了,一件东西能够抵其他人几百件。
“飞白,你看完了吧?”
与此同时,唐清华提醒道:“也给王观看看啊。”
话里话外的意思就是不信任俞飞白的眼力,觉得还是王观比较可靠。对此俞飞白肯定要翻白眼,愤愤不平地瞪眼:“我看好了,而且可以肯定是真品。”
这不是气话,俞飞白敢说这话,肯定是有几分把握。
“肯定是真品啊。”
一瞬间,郑老板也在旁边笑道:“这工艺,这纹饰,还有胎釉,完全符合元代的特征。这些年来,许多人开口向覃老先生求购这件宝贝,他都没有松口。只不过是在最近相中了一件名珍,急需资金周转,这才同意拿出来拍卖……”
第860章一个大收藏家
PS:希望月票还能多一点,请大家多多支持,谢谢。
“什么名珍?”
听到这话,王观和俞飞白自然十分好奇。
然而覃老先生却没有回答,只是开口说道:“你们放心,东西绝对是真品,我覃某人在圈子里还是有几分信誉的,不会坏了自己的声名。”
“对对对,覃老先生德高望重,出了名的言行如一,从来不玩虚的。”郑老板点头附和起来,十分诚恳的样子,也不知道有没有水分。
当然,郑老板话里有水分也不要紧,反正只要东西没水分就行。想到这里,唐清华继续看向王观,请他帮忙掌眼鉴定。
与此同时,俞飞白也不情愿地把釉里红盘推了过去。看得出来,尽管他一口咬定东西是真品,实际上心里也有几分忐忑,缺乏一锤定音的自信。
见此情形,郑老板和覃老先生还是有几分惊讶的。毕竟看王观的年纪也不大,却能够让另外两人信服,应该有两把刷子。不过真正的水平怎么样,还要看他怎么鉴定评价。
适时,王观喝了口牡丹花茶,这才拿起釉里红盘子打量,同时问道:“飞白,你觉得这东西是真品,有什么理由吗?”
“当然有我的道理。”
俞飞白立即解释起来:“首先是胎质,元代釉里红的胎骨比较粗糙,有粗重笨拙的感觉。另外就是施釉的方法,早期的釉里红采用涂抹的方法。在胎上刻划纹饰后再在纹饰外填红,形成红地白花,也有的在刻划的纹饰上填红,形成白地红花。”
“至于线描纹饰的釉里红,那是后期作品,时间大约在元末。这些线描纹饰的釉里红,技法也很单一。基本上是勾勒加简单点染的方法。”
俞飞白侃侃而谈:“从这个盘子的纹饰来看,明显是后期的作品,属于线描纹饰,所以显得比较规整,自然符合时代的特征。”
王观轻轻点头,知道俞飞白说得没错。传说釉里红的出现,也据有一定的偶然性。那是一个制作瓷器的匠人,在塑坯胎的时候,无意中把围裙上的铜屑沾染在胎面上,由于没有留意就直接把坯胎送到窑里烧造。
等到熄火取瓷之时。忽然发现瓷器面上的那抹殷红之色,经过一番追根溯源之后,才有了釉里红的诞生。然而由于工艺的不成熟,开始的时候是直接涂釉,再慢慢发展成为简单的勾勒点染,纹饰相对来说还是比较简单。
真正把釉里红工艺发展到极致的,还是在明代时期。洪武皇帝朱元璋尚红,不仅仅是因为他依靠红巾军起家,更重要的是他姓朱。对于红色天生有好感。还好他不算偏执,不然的话或许会将明黄色的龙袍改成朱色红。
尽管如此,稍微了解明代官员服饰的人都应该清楚。明廷的高官大臣,至少是四品以上的官员。才能够穿着红色的官袍。由此可见朱元璋对于红色的偏爱,觉得自己穿不上,那么让底下的官员披上,上朝的时候一眼望去。尽是绚烂的红色,其实也蛮养眼的。
这样的历史环境下,釉里红肯定受到朱元璋的器重。进而成为了国宝级别的东西。但是中国有一种比较特殊的情况,只要是好东西,总是喜欢山寨模仿。所以东西也未必就是现代的赝品,毕竟在清代民国也有仿品。
“尽管也有仿品,但是伪造的东西,肯定是尽量往色泽鲜艳,发色纯正方面靠拢,不可能仿得像这种灰红偏黑的颜色。”俞飞白补充起来,理由也十分充分:“仿制次品,不符合造假人利益最大化的诉求。”
“你怎么知道不是人家反其道而行之,苍蝇再小也是肉,能赚多少是多少。”王观轻笑反问起来,手上却没有闲下来,一边小心掂量,一边专注观察。
“我不是说了么,看胎就知道了。”
俞飞白撇嘴道:“不要忘记了,钱老指点你的时候,我也在旁边的。他老人家说过,尽管釉里红的仿制品很多,但是如果是现代的仿品,那么由于现代化碾磨技术的提高,胎质如年糕般紧密。至于真品,却粗松得好像是没皮的馒头一样。”
“哦。”
听到这话,覃老先生目光一闪,有几分惊讶:“原来是有高人指点,难怪敢断定真伪了。”
“那当然,没有三分三,哪敢上梁山啊。”
俞飞白笑眯眯道:“现在市场上的釉里红瓷器,大多数是来自瓷都。那是在七十年代末,全国开展了以县级单位为基础的文物收购保护工作,抢救劫后余生的民间流散文物。”
“七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国家文物部门对馆藏文物进行了多次调拨、调剂工作,一些研究价值高的珍贵文物由小馆调剂到国家大馆收藏。为了这项工作的顺利进行,国家拨出专项经费,指令相关的科研单位进行被调文物的复制,以满足被调单位展览工作的需要。”
俞飞白娓娓而谈:“毫无疑问,这项工作就落在瓷都各大瓷厂头上,当时仿制一件瓷器,最少也得烧十件以上。出窑后挑一两件给原调拨单位,余下的被一些精明好古商人高价买走,然后拿到海外出手。尽管是复制品,一样拍出了高价,得到丰厚的利润。”
“就是受到这样的刺激,古陶瓷仿、复制业在瓷都全面复苏。当年的复制品由于有专项资金扶持,对产品要求也高,加上已过去了二三十年的时间,很容易与真品混淆。”
说话之间,俞飞白得意笑道:“不过我在瓷都待了两年,那段时间钱老专门把这种复制品和真品摆在一个房间,教我怎么辨认。别的东西就算了,就是囫囵吞枣记了一些,但是那时元青花和釉里红最火,所以我格外留心,也学了几分本事。”
“不敢说百分之百确定,但是也有七八成把握肯定这是真品。”
一时之间,俞飞白脸上露出自信笑容:“你觉得怎么样?”
“我……”
王观才打算开口,冷不防手机就响了。
听到铃声,王观有预感可能是侯老的电话,当下连忙掏出手机一看,发现果然不出所料,确实就是侯老迟到的来电。
“不好意思!”
王观稍微示意,连忙起身走到一旁接听了:“侯老……”
“王观,你来了,真是对不住了,刚才忙点事情,不方便开机。”侯老语气有几分歉意,又有几分难以掩饰的欣喜。
“没事,我们能理解。”王观自然不会介意,同时询问道:“侯老,您让我过来,到底是为了什么事啊?”
“就是……你现在在哪里?”
可能是出于保密的需要,侯老也没有正面回应,只是避重就轻道:“如果方便的话,最好亲自过来一趟。”
“到哪里?”王观有些迟疑:“我现在在北郊……”
“北郊?”
侯老一怔:“好巧,我就是想让你到北郊来,洛阳市北的北邙山,你应该知道吧?”
“北邙山!”
一瞬间,王观愣了一愣,隐隐约约有几分在意料之中的感觉。毕竟过来之前,大家已经猜测侯老叫他过来的目的,觉得应该是与机关盒里的东西有关。机关盒中的两块布,一幅是大墓的地宫图,另外一幅则是墓地的地址,或者地址就是北邙山。
脑中思绪万千,王观却没有迟疑,一愣之后就直接问道:“北邙山哪里?”
“你先到翠云峰,然后我叫人去接你。”
“好,我马上就去。”王观点头,随即结束了通讯。
“怎么样,侯老让我们到北邙山?”
与此同时,俞飞白看了过来,眼中透出蠢蠢欲动,见猎心喜的模样。
“没错。”
王观微笑走了过来,低头打量桌子上的几件东西,却是没有忘记唐清华的嘱托。在低头的一瞬间,异能气机随之透发出来,刹那间可以看见宝光浮耀的场景。
俞飞白判断对了,釉里红盘子果然是真品。
当然,这件东西为真,并不意味着其他东西都是真的。至少王观看得十分清楚,另外几件东西之中,却存在了鱼目混珠的状况。
这个时候,王观也不打算探究鱼目混珠的情形,到底是覃老先生打眼了,还是他怀了别的什么心思。反正直接弯腰伸手,晃动交错之间,就把几件东西分成两部分。
适时,王观随口示意道:“清华,这些东西没问题,至于剩下的两三件,我有些看不好,你再慢慢研究研究。抱歉了,突然有事要忙,要先走了,大家多体谅。”
说话之间,王观歉意一笑,转身就向外面而去。
“等等我呀。”
俞飞白自然跟了上去,也不忘回头招呼道:“清华,忙完了再给我们电话……”
“知道了。”
唐清华轻轻点头,随即微笑道:“覃老先生,我们现在可以谈一谈合约的事情了。”
“……呃!”
半响之后,覃老先生才算是从惊愣之中回过神来,眼中透出几分复杂的神色,心中却卷起了惊涛骇浪。这小子到底是什么来头,怎么才看了几眼,就精准的判断出这些东西的真伪。这眼力……未免太骇人听闻了吧。
想到这里,覃老先生忍不住问道:“唐总,你那位朋友……是做什么的?”
“他呀。”
唐清华想了想,认真说道:“一个大收藏家。”(未完待续……)
第861章十墓九空
PS:今天的第二更求月票,请大家多多支持。
王观没有料到,在唐清华的口中,自己已经晋升成为大收藏家了。此时此刻,他和俞飞白出了住宅区之后,立即驱车向北邙山方向而去。
要说北邙山,那可是洛阳一大文人景观。那里不仅风光优美,景色怡人,更有中国第一座古墓博物馆。山上坟墓之多,有唐代诗人王建的古诗为证:北邙山头无闲土,尽是洛阳人旧墓。旧墓人家归葬多,堆著黄金无买处。
从这首诗我们就可以知道,现代的天价墓地并不是首创,也有一定的历史根源。反正在唐代的时候,北邙山的土地肯定是寸土寸金,有时连黄金也买不到。山上的坟墓扎堆涌现,一茬接着一茬,几无卧牛之地。
这绝对不是夸张,仔细想想就知道了。作为十三朝古都,洛阳的历史非常悠久,所以自东周开始,一直到明清各朝代,数不胜数的王侯将相、才士名流,都可以在山上找到坟墓。
生居苏杭,死葬北邙。
这句话在民间广为流传,但是只有到了邙山,王观才知道这话的含义和分量。
按照侯老的指示,两人来到了翠云峰,站在高处朝四周打量,只见在在北邙山土岭上,数百座高大巍峨的覆斗形古墓冢,星罗棋布,或是错落有致,或是集中出现,显得十分壮观。
见此情形,王观自然忍不住感叹起来:“不愧是中国之最。”
邙山是中国最大的陵墓群遗址、全国最大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之一,其分布之密集,数量之众多,延续年代之长久,自然堪称中国之最。
据史料记载,刘秀、元宏等十数位君临天下的帝王,张仪、樊哙、班超、狄仁杰等数千位将相名流。扶余王、泉男生等众多外邦国王,乃至刘禅、李煜等亡国之君,都安息在洛阳城北这几十里的土岭上。至于一般富贵人家的墓葬,更是不计其数。
从汉代到清代,洛阳北邙一带一直是人们向往的长眠之地,历代达官贵人、富商巨贾都以能得到邙山一块墓地而自豪。一代又一代的洛阳人,还有数不清的异乡、异国人,把邙山当成了自己人生的终点。
究其原因,主要是邙山这块地方,山势雄伟。水深土厚,伊、洛之水自西而东贯洛阳城而过。立墓于此,十分符合古人所崇尚的枕山蹬河的风水之说。
说白了,这里就是世人眼中的风水宝地。在风水理论中,葬地讲究生气凝聚、风吹不到,并且有水流可以界止生气。也就是所谓的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的意思。邙山一带,可谓是北枕邙山,南蹬洛水。正是靠山面水,藏风 (精彩小说推荐:
)
( 拣宝 http://www.xshubao22.com/4/486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