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字号: 字体: 滚屏: 自动翻页 夜间看书

括苍山恩仇记 第 1 部分阅读

文 / 未知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点击/收藏到桌面
    作者:吴越

    水调歌头

    括苍山稿成自嘲

    烦恼觅诗句愤懑诌文章悲歌喜笑怒

    骂秃笔成投枪忠言自古逆耳朝政岂容妄

    议获罪进班房冰冻二十载热血犹未凉

    入囹圄遭缧绁写括苍一篇杜撰往事

    粗俗又冗长字字啼痕泪迹句句村言假语

    满纸皆荒唐古今中外史半属乌托邦

    吴 越

    一九七六年九月九日

    写于清河农场于家岭

    第一卷

    序言

    “八·一三”的战火,把我从上海那座“孤岛”轰到了故乡浙江省缙云县,在好溪两岸度过了我的少年时代。

    刚从平原来到山区,总感到这里的天地狭窄而透不过气来。这里抬头就见山,出门就是水,那些坐落在山谷中间的小村落,早晨要到八点多钟太阳才上山,而晚上不到五点钟太阳就落到西山背后去了。猛然间来到这里,好像连日子都比平原地区要短些似的。

    缙云县仙都山,有一座海拔171 米直上直下的石笋,为全世界所绝无仅有,相传是黄帝炼丹升天的地方,道家称其为“祈仙第二十九洞天”,是著名的“三十六洞天”之一。这些由大大小小的奇岩怪石所构成的天然美景,吸引过多少骚人墨客,留下了多少千金难买的铁划银钩、名人真迹!

    这里山川之秀,景色之美,堪称人间仙境。这里奇花异草满山遍野,苍松翠柏郁郁葱葱,每逢清明前后,满山的杜鹃花儿开了,能映红半个山坡。红绿相间中,再点缀着一簇簇黄色的迎春花,一丛丛白色的野蔷薇,一片片嫩黄色的蒲公英,还有那许许多多知名的和不知名的野花野草,砌成一台台灿烂的花坛,织成一块块绚丽的地毯,组成一座座天然的公园。万花丛中,蜜蜂成对,蝴蝶成双,嘤嘤嗡嗡,柔声低唱,上下翻飞,翩翩起舞。濛濛细雨中,溪边有白发老翁披着蓑衣独坐垂钓;岸上有簪花少女撑着雨伞款款而行。黄昏时分,户户炊烟,袅袅上升,竟和云天一色;点点归鸦,呱呱飞过,欲与晚霞争辉。樵夫斜挑干柴,口唱俚歌,歌声和脚步合拍;牧童倒骑耕牛,手抚竹笛,笛声与牛鸣谐趣。这一片春到人间的江南美景,有哪一幅名家山水能画出这令人心旷神怡的大自然婀娜多姿?又有哪一家名园景色能与这不留刀痕斧迹、巧夺天工的秀丽山川媲美争妍?

    刚从繁华的都市来到这偏僻的浙南山村,感到自己恍如置身仙境而留连陶醉了。这里没有机声轧轧和车声隆隆,没有熙熙攘攘的大街小巷,没有打扮得花枝招展、三分人气七分妖气的摩登女郎和粉头暗娼,没有神出鬼没妙手空空的扒手小偷,没有歪戴帽子摇头晃脑的阿飞流氓,没有污浊的空气、肮脏的垃圾招徕蝇蚋散发病毒……总之,在我那天真的眼睛中看来,这里是真正的世外桃源,这里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一切的一切,比起我所生活、所熟悉、所厌恶的那个城市来,简直是两个世界,另一番天地!

    啊,如果我是诗人,我一定不惜我的笔墨,去讴歌这人类的春天、地上的天堂、凡间的仙境、世外的桃源!去赞美创造这迷人的景色、壮丽的山河、瑰丽的奇葩的造物主的万能与伟大!

    但是,随着我年龄的增长,智力渐开,耳闻目见的人世残酷,却把我眼前的幻影驱散了。孔雀开屏,掩不住后面的那个漏洞;梨花带雨,盖不了眼角的斑斑泪痕。笼罩在我眼前那一层炊烟似的朝霞晚霭淡雾薄云,轻柔得像一层透明的罗纱,又怎能遮住这神女真容、庐山面目?在依稀隐约朦朦胧胧中,我看到了隐藏在这花园一般的山村中的,是无休无止的悲痛,没完没了的伤心;听到从那阴暗低矮的草房中传出来的,是孤儿揪心的号哭、寡母无望的悲叹;而在那鲜艳欲滴的花丛后面,竟躲藏着那么多的豺狼虎豹,正在嘴角滴着鲜血津津有味地吞噬着那些被出卖、被侮辱、被损害了的少女们的善良的心!溪中流水滚滚,原是穷人的眼泪汇聚,山上红花点点,正是壮士的碧血凝成。在那高大的楼房里,披着人皮的豺狼和穿着绫罗绸缎的妖魔鬼怪们,正在干着绝灭人性惨绝人寰见不得天日的卑鄙勾当!为了一块啃剩下来的骨头,他们可以泯灭天良,出卖自己,开门揖盗,引狼入室,一任强盗的铁蹄践踏我美丽富饶的乡土,一任敌人的皮鞭抽打我同胞兄弟的脊梁!

    啊,这里不是世外桃源,也不是极乐世界,更不是人间天堂!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哪儿不是官以钱得,刑以贿免,富豪当权,英杰落魄?浙南山区,天高皇帝远,水深山川隔,荼毒生灵、作践良民的事端,比起外地来只有过之而无不及。真是罄南山之竹,写不尽满地污秽;竭东海之水,洗不净弥天罪孽!

    虽然我不是诗人墨客,手里缺少一支如椽的生花妙笔;虽然我耳目闭塞,两眼近视,听觉失聪;虽然我头脑昏聩,早年被无数道封建的枷锁层层桎梏;虽然我年已不惑,颠沛流离,一事无成,怀抱秃笔,只能搔首踟躇,绕室彷徨,但是生活的鞭子,却在抽打着我,鞭策着我,要我拿起这支笔来,去记下那被夺走了儿子、孤苦伶仃、无依无靠的老妪在临终之前的呐呐低诉;要我拿起这支笔来,去记下那受尽折磨、供人玩弄、被人遗弃的可怜少女在自尽之前的哀哀悲啼;要我拿起笔来,去记下那满腔怒火、高举拳头、带领乡民冲进衙门的英雄好汉在发动冲击时的声声怒吼;而更主要的,却是要我拿起笔来,挑起这块遮盖着一切丑行恶迹的朦胧轻纱,挑起这块魔法师的遮眼布,去揭发那人世的黑暗,去鞭笞那罪恶的灵魂,去控诉那社会的不平!

    在黑白颠倒的动乱年代,我“有幸”生活在劳改农场这个“与世无争”的天地中,使我得以在席卷一切的十二级飓风中,忘却疲劳饥饿,忘却妻离子散,安安心心,从从容容,无所顾忌,也无所遵循地吐我的丝,做我的茧,将我自己的灵魂连同肉体,织在“括苍山”这幅风云变幻的历史画卷中。

    吴 越

    1976年9 月9 日上午9 时记于

    茶淀清河农场于家岭西村地头

    引子

    沧海桑田,漫话浙江梗概

    奇峰异景,数说仙都风光

    前清的时候,中国一共分为十八个行省。

    当时所谓的“一十八行省”,指的只是中国内地的行省,即:直隶(今河北)、河南、山东、山西、陕西、甘肃、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云南、贵州、江苏、江西、浙江、福建、安徽。这“一十八省”,每省设有巡抚①和提督②各一人,分掌行政和军事;每两省或三省又设总督③一人,统揽军政大权。此外,奉天(今辽宁)、吉林、黑龙江、蒙古、新疆等边远地区,或设将军④、副都统⑤以统辖军政大权,或设盟长以管理民族事务。

    ……………………

    ①  巡抚明清时代的官名。明以前没有巡抚,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明太祖朱元璋遣皇太子朱标(朱标死于洪武二十五年,朱元璋在位三十一年,传位给朱标次子朱允炆,是为建文皇帝)巡抚陕西,是为巡抚之始,但非专职。到洪熙元年(1425)才有了专职的浙江巡抚。清代以巡抚作为省级地方政府的最高长官,总揽一省的军事、吏治、刑狱、民政以及关税、漕政、学政等,是从二品地方官。因巡抚一般都兼兵部侍郎衔,所以也称“抚军”又因巡抚往往兼都御史或副都御史,所以也称“抚院”。

    ②  提督清代在重要省份设提督,是武职从一品地方官,专门主管一省的军务,统辖全省各镇总兵。不设提督的省份,由巡抚兼任。

    ③  总督清代每二省或三省设总督一人,主管军政吏治,是正二品地方官,加尚书的则为从一品。

    ④  将军清代在全国共设将军十三人,为武职从一品地方官。

    ⑤  副都统八旗兵每旗设副都统二人,为武职正二品地方官。

    光绪四年(1878),改新疆为行省;光绪末年,又撤消奉天、吉林、黑龙江三地的将军,设巡抚,改称行省。这样,就从清初的一十八行省变成二十二行省了。

    在这二十二个行省中,以浙江省的地方为最小,面积只有新疆省的十六分之一,但是人口稠密,物产丰富,风景优美,文化发达,自古以来就是出才子和美女的地方。

    浙江省原是春秋时代越国的领地,元明清置省,即以“浙江”命名。浙江古名“渐水”,因为它曲折多湾,所以叫作“折江”,加上“三点水”,就成了“浙江”;又因为它像一个“之”字,也被称为“之江”;由于风浪险恶,更有“罗刹江”之称。

    浙江的上游,共有两个发源地:北边一条水清,叫做“新安江”,发源于安徽的歙(shè设)县和黟(y ī衣)县,由六条小溪汇合而成;南面一条水浊,叫做“兰江”,也叫“兰溪”,上游又叫“衢(q ú渠)江”,发源于浙南与江西、福建相毗(p í皮)连的石耳山、仙霞岭、九龙山等处。新安江和兰江在建德县的梅城镇附近汇合,从梅城往东北流到桐庐的一段叫“桐江”,流经富阳到杭州的一段叫“富春江”,流经钱塘县境至海口的一段叫“钱塘江”。

    钱塘江中,早先有两座山头突出水面:南面一座叫“龛(k ān 刊)山”,北面一座叫“赭(zhě者)山”。两山南北对峙(zhì雉)如门户,宽五十里,叫作“鳖子门”,江水由两山两岸之间分三路入海。潮汐为龛、赭二山所束,来势极为湍(tuān 团阴平声 )悍。每逢八月十五望日,午潮骤起,汹涌澎湃,有如千军呐喊,万马奔腾,席卷壁立,蔚为奇观。乾隆年间,由于南路水道淤积,水势北趋,改由赭山与北岸之间入海。两山之间及龛山与南岸之间的水道,从此逐渐淤塞干涸(h é合),居民筑圩(w éi 围)排水,种上了庄稼,变成了良田──这就叫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沧海桑田,风云变幻。

    小小的浙江省,在清代一共有十一个府,七十五个县。这十一个府,可因浙江的上下游分为上八府和下三府两大块。下三府杭州、嘉兴、湖州一带地处杭嘉湖平原,地势平坦,一望无际,沃野千里,物产丰富,米麦棉麻,布匹丝绸,应有尽有,而且交通方便,文化开通,民风机智,称得上是一个上好的去处。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果然不错。上八府中的宁波、绍兴、金华、衢州、严州五府,地处浙江省中部,或滨海口,或沿江河,山不太高,水不太急,既无穷山恶水之害,也无风急浪险之忧,虽然比不上杭嘉湖那样繁华,却也是鱼米之乡,富庶之地,智水仁山,民风敦厚,天时地利,堪称中游。上八府中的台(t āi 胎)州、温州、处州三府,地处浙南山区,武夷山脉的分支括苍山脉从福建迤逦(y ǐl ǐ以里)而来,仙霞岭以北,山峦起伏,重嶂叠翠,溪流山涧,纵横交错,山明水秀,风景如画。那天台(t āi 胎 )山、雁荡山、仙都山等处的浙南秀色,奇峰异景,别具一格,远近闻名。每年春秋二季,慕名而来的游客,络绎不绝。但是总因交通不便,文化闭塞,比较起来,显得乡风古朴,民风强悍。这三处地方,除台、温二州滨海临江,能从水上寻找一些出息之外,处州府所属各县,地处浙闽交界,山高水浅,地少人多,却是个比较贫苦的山区。虽说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怎奈人民处于封建统治之下,贫富悬殊:富者良田千顷,屋宇鳞次栉(zhì志)比;穷者两手空空,身无立锥之地。多少富豪显贵人家,身不动,膀不摇,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只知坐享其成,但却腰金衣紫,婢仆成群,娇妻美妾,左拥右抱,收租放债,盘剥百姓。更有那趋炎附势的缙绅,勾结官府,横行乡里,鱼肉村民。至于那一班黎民百姓、穷酸措大,终日劳累,骨折筋酥,不分白天黑夜,顶着烈日狂风,起五更,睡半夜,风里来,雨里去,没日没夜拼死拼活地终日操劳,能有几家能保布衣淡饭,不愁饥寒?又有几家能保不被敲诈勒索,不受欺压凌辱呢?

    温州,可以说是浙南地区文化最开通、工商业最发达、市井最繁华的城市了。光绪二年,温州辟为商埠①,不时有外洋船舶在此停泊靠岸,上下货物,跟洋人的往来也就日见频繁起来。

    ……………………

    ①  光绪元年乙亥(1875),英国驻华公使馆书记马嘉理(A。R。Margary )从总理各国事务衙门领了“三四名官员”由缅甸进入云南“游历”的护照,由上海经汉口、湖南、贵州、云南到缅甸的八莫,又从八莫领了一支近二百人的武装返回云南。这支以“游历”为掩护的行旅,实际上是一支武装探路队,为英帝侵略中国寻找新的途径。经过长期战乱的云南边地居民,对帝国主义的面目早有认识,于是对这支武装侵略军的入侵奋起抗击。2 月21日,这个披着外交官外衣的帝国主义分子,终于在腾越(今云南腾冲)蛮充附近被当地居民所击毙,从此阻止了这支侵略军继续前进。这就是所谓的“云南事件”或“滇案”。为此,英国公使威妥玛(T。F。Wade)借题大做文章,下旗退出北京到烟台,并下令英国东洋舰队开进直隶湾,以武力相要挟。清廷派李鸿章为全权大臣赴烟台与威妥玛会谈。光绪二年丙子七月二十六日(1876年 9月13日)签订了《中英烟台条约》,开宜昌、芜湖、温州、广东北海、重庆为通商口岸。

    从温州海路往北可通宁波、上海、青岛;往南可通福州、厦门、台湾。本地出产的雨伞、皮革,内地运来的桐油、布匹、茶叶、生丝、棉麻、药材之类,都要在这里集散,远销外地。

    从温州乘木船溯瓯江而上,经过以盛产石雕闻名的刘伯温的故乡青田县,可以直达处州府的府治所在地丽(l í离 )水县。这里是从南面龙泉县流来的龙泉溪、从西面遂昌县流来的松阳溪和打北面缙云县流来的恶溪汇合之处。瓯江的这一段,水势开始平稳,因此名为丽水,是丽水县命名的由来。借题大做文章,下旗退出北京到烟台,并下令英国东洋舰队开进直隶湾,以武力相要挟。清廷派李鸿章为全权大臣赴烟台与威妥玛会谈。光绪二年丙子七月二十六日(1876年9 月13日)签订了《中英烟台条约》,开宜昌、芜湖、温州、广东北海、重庆为通商口岸。

    从丽水县再溯流北上,是一条浅水清溪,因为旱季水浅流急,而每逢雨季,溪水湍流险阻,经常泛滥成灾,因此自古名为“恶溪”。缙云县第一任县令李阳冰②所写的《恶溪铭》中说:“天作巨堑,险于东南。岌丘В╤ ǎn 喊)呀,苍山黑潭。殷云填填,怒虎М'(h án 含)。一道白日,四时青岚,鸟不敢飞,猿不得下。舟人耸棹(zhào 兆),行子夹马。知雄守雌,为天下蹊。烜(xuān 宣)赫如此,人将畏之。水德至柔,狎侮而死。畏而亦死,宁敢放彼。”

    ……………………

    ②李阳冰──唐赵州人,祖籍陇西成纪( 今甘肃天水 ),字少温,乾元元年(唐肃宗李亨年号,公元758 年)出任缙云县县令,后迁当涂县令,是李白的从叔,也是李白诗集的第一个编纂者,篆书与李斯齐名,缙云县境有其摩崖石刻多处。

    相传恶溪中多水怪①,几乎每隔十一年,总要发一次大水,山洪暴发,沿岸的田地房屋,每每被它冲毁。恶溪全长仅一百四五十里,但其间有五十九个濑(l ài赖)、七十个滩,行船极为困难,除竹簰和渡船之外,一般不通舟楫(j í急)。盛唐诗人李白《送王屋山人魏万诗》②中描绘恶溪之恶,就有这样的诗句:“远寻恶溪去,不惮恶溪恶。③咆哮七十滩,水石相喷薄。路创李北海④,岩开谢康乐⑤。松风和猿声,搜索连洞壑。”此外明朝末年的古文大家王思任⑥的名文《恶溪行》,开宗明义第一句就说:“由恶溪登括苍,舟行一尺,水皆汗也。”足见行船泛舟之难,非比一般。

    ……………………

    ①  见《唐书·地理志》:“处州东十里有恶溪,多水怪。”其实恶溪从丽水的东北方向流来直到丽水,“东十里有恶溪”的说法并不准确。又因为历代经过治理,水患减少,现在已经改名为“好溪”。

    ②  魏万,后改名魏颢,唐代诗人,曾隐居王屋山,自号王屋山人,与李白有深交。魏万曾因追寻李白路过缙云,后来找到了李白,叙述一路所见,李白写下了这首诗。

    ③  这两句一作“却思恶溪去,宁惧恶溪恶”。

    ④  李北海──指李阳冰;一说指唐代北海太守李邕,江都人,当过括州(今丽水地区)刺史。

    ⑤  谢康乐──指诗人谢灵运,南朝宋阳夏人,是谢玄的嫡孙,袭康乐公世爵,曾被贬永嘉任太守,离开永嘉的时候,曾路过缙云并游仙都山,当地有以他命名的谢公岭,并建有谢公祠以资纪念。

    ⑥  王思任──明末文学家,浙江山阴人,字季重,号遂东,又号谑庵,万历进士,累迁袁州(今江西宜春)推官、江西九江道按察司佥事。清兵攻破南京,鲁王监国,以王思任为吏部右侍郎,进尚书。顺治三年,绍兴城破,绝食而死。有《百家论抄》十二卷及《王季重十种》行世。所著《惡溪行》一文,又名《小洋》,曾选入中学语文课本。

    由丽水县城沿恶溪上溯八十里,就到了处州府所属的缙云县县城。这是一座四面环山的山城,县治建在吏隐山之西与桂山之东小如弹丸的一片谷地之中,背翠微山而面水,为恶溪所东西横贯,隔溪南岸有金紫山矗立。金紫山又名“横山”,因其状如屏障横陈县南,当地人通称“面前山”。缙云自唐朝建县以来,即有城而无墙,有东、南、北三门而无西门,有东、南、西三乡而无北乡。实则缙云地域像一个加粗的Y 字,东乡居县境东北面,以壶镇镇为中心,南乡居县境东南,以舒洪镇为中心,西乡居县境正西,以新建镇为中心,三乡成“品”字形鼎足而立。据县志记载,清咸丰、同治年间,全县人口约七万余众。这里地当金华与处州的要冲,又是从杭州、绍兴走旱路去温州的必经之道,但是山高路险,无舟车可通,每逢藩臬①御史②巡视郡县,或是别处的郡守邑宰文武官员从此经过,每每肩舆连接,冠盖相望,远远看去,跟有钱人家的大出殡倒有几分相像。

    ……………………

    ①  藩臬(niè聂)──藩指藩台,即布政使的俗称。明代于各省设布政使,管理全省的民政和财政。清代的布政使是总督和巡抚的属官。臬指臬台,即按察使的俗称,掌管一省的刑狱。

    ②  御史──都察院的属官,专管监察弹劾内外官员的“言官”。

    缙云县地面,古属越国,隶会(kuài 快)稽郡,唐初为栝苍③、婺州④二郡的辖地。缙云初次建县于武德⑤四年(621 ),属丽州(今永康市),到武德八年,又废丽州和缙云县,仍并入永康县。万岁封登⑥元年(696 ),分栝苍县东北部和永康县的南部地区建缙云县,属栝州管辖。现在一般都以万岁封登元年作为缙云县建县之始。

    ……………………

    ③  栝(guā刮)苍──也叫“栝州”,古代此处山上多栝木,因此山名栝苍,州以山名。不知何年“栝苍”讹为“括苍”,唐大历十四年(779 )因避德宗李适(音kuò括)讳,改名处州,可见“栝”“括”之误,早在唐代即已形成,现在则连“栝苍山”也误为“括苍山”了。

    ④  婺(w ù务)州──后改名金华府,相当于今金华地区。

    ⑤  武德──唐高祖李渊的年号,公元618…626 年。

    ⑥  万岁封登──周则天皇帝武曌的年号,公元696 年

    缙云县山多地少,土脊民贫,向来有“七山一水二分田”之谣。居民虽然勤劳耐苦,但是人口众多,为了生计,外出投军吃粮的,当隶役驿卒的,做小本经营的,遍布他乡外地。

    说起这条恶溪来,也实在可恶:全中国的大半江河,不是由西向东,就是由北向南;但是横贯缙云县城的这条恶溪,却偏偏与众不同:竟然由东门外悠悠而来,往西缓缓流去,把一个小小的县城,一分为二。恶溪两岸之间,距离宽窄不一:宽阔的地方,连河滩都算上,有达百丈开外的,比全国闻名的淮河、海河都宽;而在县城内的一段,由于南岸是高山,北岸是房舍,河道最窄处,不过二十丈左右,但也比世界闻名的大运河还要宽些。

    清代以前,恶溪上没有大桥,包括县城在内,两岸交通,只由一些高出水面不多、宽仅二三尺的石板小桥相连接。每逢雨季,水位稍稍升高,激流就会漫过桥面,湍湍而泄,宛如瀑布。只要水面不高于桥面太多,当地土著乡民大都敢于涉水而行,而那些城里或外地来的人,站在桥头,眼看着滚滚浊流奔腾而去,不免头晕目眩,心惊肉跳,再也不敢伸腿儿。遇有急事非过河办理不可的时候,那就非出钱雇人“背过河”不可了。因此,每逢涨水的日子,经常有几个穷家小伙子,穿着草鞋,卷着裤腿儿,伫守在桥头,专门以背人过河来赚几个钱贴补家用。──在这种场合,不论是羞人答答的闺阁千金,还是守寡多年从不与男人碰一碰的贞节烈女,就都会不以为意,大大方方地趴在这些男人的背上,闭着眼睛,耳听着万马奔腾一般的流水声,把自己的生死命运完全托付给身下这位从不相识的陌生男人。

    出缙云东门,再溯恶溪而上,行十七八里,就进入浙南著名的风景区:仙都山。

    仙都山,是道家所谓“三十六洞天①”中的祈仙第二十九洞天,唐以前原名缙云山②,唐天宝③七年(748 ),本州刺史苗奉倩为了借重瑞祥以粉饰太平盛世,上表朝廷申奏亲见缙云山上有五色彩云笼罩,并有“仙乐殷殷,响彻林樾”,可见这里是“仙人荟萃之都”云云。唐明皇李隆基看到了表章,认为这是瑞祚(zuò作)吉祥之兆,一喜之下,下旨敕改缙云山为“仙都山”,并亲书“仙都”二字,从此相沿至今。

    ……………………

    ①  三十六洞天──道家把我国三十六处胜迹称为“三十六洞天”,见《茅君内传》:“大天之内,有地之洞天三十六所,乃真仙所居。”

    ②  缙云山──见《隋书·地理志》:“栝苍有缙云山。”

    ③  天宝──唐玄宗李隆基的年号,公元742…756 年。

    仙都山,志称“广三百里”,那是指整座括苍山脉而说的④。括苍山,原名“栝苍山”,因山上多栝木而得名,不知何年何月何人开始讹作“括苍”,从此以讹传讹,居然沿用至今,不再更正了。括苍山主峰有二,其一名米筛浪,又名“天鼻山”、“真隐山”,在临海县西四十里、仙居县东五十里的两县交界处,早先记录的高度为海拔1415。9米,号称浙南第一高峰⑤,后经国家测绘局实测,正确高度为海拔1382米;其二名海临尖,当地土名“赫灵尖”,高度为海拔1196米,在缙云县东北七十里前路乡境内与仙居县交界处的苍岭上。缙云人所说的括苍山,大都指的是这座山。山上有小桃源、雁门山、龟山、珏峰、百丈岩、虎踏岩、老鹰岩、天仓洞、阮客洞等名胜。苍岭自唐代至清代一直是从金华、永康到仙居、临海的孔道,用石板砌成的盘山驿道,至今依然完好。形势极为险要的“缙东锁钥”东平寨,就在苍岭山上。据县志记载:明世宗嘉靖三十六年(1557)五月,倭寇数千人,自台州登岸,破黄岩,劫仙居,逼近缙云地界,都御史①阮鄂亲率大军万余人屯兵在东平寨上拒守,倭寇无法入境,缙云县方才免遭洗劫。至今山上仍留有阮鄂所筑的将台,供后人纪念凭吊。

    ……………………

    ④  道书《名山图记》中说:括苍山是成德第十洞天,高一万六千丈,广三百里,有一万八千奇峰,一百三十六条溪流。佛道两家的信口开河,于兹可见一斑。

    ⑤  在缙云县南乡境内的大洋山,经实测为海拔1500米,比米筛浪高118 米。

    ①  都御史清代的都察院,是中央监察机关,主管称为左都御史,满汉各一人,是从一品京官;右副都御史则是巡抚、总督的兼衔,不设专员。主要任务除监察政治得失、民生利弊、官员政绩外,凡有重大案件,与刑部、大理寺共同审断,并监察各级考试等。

    仙都山,只不过是括苍山脉千峰万壑中的一峦,往多里说,方圆也不过三十里左右。但就在这小小一片土地上,山环水抱,奇峰怪石,演化成千奇百怪的人物形象和美妙秀丽的风光景致,仅见于志籍的,就有七十二奇峰,二十九名洞,十八处古迹,共合景点一百一十九处之多。成为古往今来风骚雅士文人墨客游山玩水的地方和吟咏挥洒的场所。直到今天,留存在山崖上的题咏刻石,不知道有多多少少!

    仙都风景中最著名的有两处:一处是四面脱空拔地而起的大小石笋,大石笋高达170。8 米,为目前已经发现的世界最高石笋,因其顶上呈凹形,状如古鼎,且雨季积水,因此又名鼎湖,相传是黄帝轩辕氏炼丹并白日飞升的地方,旁边有始建于唐朝天宝年间的“皇帝祠宇”,并由书法与李斯齐名的李阳冰篆书刻石。另一处也是由李阳冰篆书刻石的“倪翁洞”。“倪翁”指的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战略家、思想家、经济学家计倪。计倪又名计然,本姓辛,晋国蔡丘濮上人,是老子(李聃)的弟子、范蠡的老师,博学多才,无所不通,尤长计算。晋国亡后,任越国大夫,助勾践图强复国。《史记》称“计然之策七,越用其五而得益”。计倪助越灭吴以后,因深知勾践非共事之君,与范蠡相偕离去,授范蠡经商致富之策,而其本人则隐居在缙云仙都山,山中人不知其姓名,称其为“倪翁”。

    仙都山的每一处胜景,都有一个甚至好几个美丽动人的神话故事或民间传说,千百年来,口耳相传,几乎每一个当地的大人、孩子,都能够滔滔不绝地详说细讲,曲折复杂,委婉而动听。在这些简短而饶有趣味神话传说中,凝结着多少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体现出多么丰富绚丽的想象力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憧憬啊。

    我这部书,讲的是一个清代咸丰、同治、光绪年间发生在缙云县恶溪两岸官绅勾结、官逼民反的历史故事。为便于外县、外省的读者阅读,因此有必要简单介绍一下浙江省的概况和缙云县的地理位置、历史沿革以及风土人情等等。关于仙都山迷人的景色和动人的传说,则在正文中穿插叙述,这里不作详细介绍。

    1994年2 月17日,经国务院批准,确认仙都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读者看了本书之后,如果激发了您对仙都胜景的兴趣,不妨到这里来亲历一番。好在现在有公路、铁路直达,交通非常方便!

    第一回

    风云突变,老石匠建大桥半途而废

    内外交困,太平军打天下功败垂成

    咸丰七年(1857)仲夏,缙云县淫雨成灾,山洪爆发;恶溪两岸的田园房舍,大半被毁;横跨在县前沟通南北的继义大桥,也在这一场洪水中遭到破坏。

    恶溪发源于“浙江诸山之祖”的大盘山,向南流经缙云县城,溪水从东门悠悠而来,到西山脚下折而向南,至丽水而汇入瓯江。曲折的溪水,时而奔腾穿越于陡峭的绝壁之中,时而缓慢流淌于宽阔的河滩之上。这是一条不通舟楫但可涉渡的浅水清溪。相传恶溪中藏有蛟龙、水怪,自古作恶:三年一小灾,十年一大灾,不时泛滥,沿岸居民,不堪其苦。

    恶溪自古少桥,两岸居民往来,全靠在水浅处涉渡。雍正年间,县前曾建有一座浮桥,名叫龙津桥;乾隆年间,改建石桥,名叫大兴桥。到了嘉庆五年(1800),与上游的壶镇大桥同时毁于洪水。嘉庆二十四年(1819),先由壶镇望族吕载扬①昆仲独资出银三万两建成了壶镇永济大桥。此桥因系载扬昆仲秉承老母蔡氏之愿建成,因此又名“贤母桥”。道光六年(1826),吕载扬的次子吕建盛又拿出白银两万多两,在大兴桥原址建造继义大桥。全部工程,由当年建造贤母桥的永康老石匠吴家宝的三个儿子绍周、绍兴、绍林挑班儿承建。那时候,吴家三兄弟已经在壶镇落户多年了。

    ……………………

    ①  吕载扬1752…1825 ,字周膺,号景真,又号继相,清缙云壶镇人,因经商致富。秉承母志,于嘉庆二十二年七月,与其弟载修、载训、载希开始动工建桥,至二十四年三月桥成,桥十三孔,长178 米,宽4。1 米,高约8 米。解放后加宽,至今仍是永康通往仙居的公路桥。

    继义大桥动工之初,吴绍周就看出这座桥的位置有些不对:恶溪溪水,由东门悠悠而来,流经县前,到城隍山脚也就是西山脚下折而往南,再慢慢向东南流去。

    这座继义大桥,正好跨在城隍山脚溪流拐弯处的上方。桥的上游,两岸都是高山,河道狭窄;桥的下游,河道变宽,若逢洪水,沿岸冲来的房屋、树木、家具之类将全部被石桥拦阻于桥东。漂流物越积越多,势必堵住桥洞,造成桥东水位猛涨,压力剧増,大桥没个不被冲毁的。这层道理,吕建盛未必不明白,只是他也有自己的见地:第一,自古桥与路连,此桥建在县前,北边直通十字街口到北门,南边直通南长街到南门,为南北交通孔道,如果要挪桥,不但没有更好的桥址,而且势必要走弯路,来往不便;第二,就大兴桥原基重建,省工省料;第三,吕建盛是壶镇人,出钱在县城造桥,只是一宗义举,所有建桥事务与策划,不得不听从地方绅董们的主张。因此,虽经吴绍周再三指出:在这里造桥,不能经久,遇到稍大洪水,就有再次被冲塌的危险,但是吕建盛却始终没有理睬。结果,继义大桥建成之后,仅仅经历了三十个寒暑,到了咸丰七年,终于不出吴绍周所料,经不住一场稍大洪水的冲击,就倒塌了。

    继义大桥倒塌以后,南来北往的交通,只好改用一艘木船摆渡。灾后农田减产,财源枯竭,重建大桥的义举,一时半会儿的,也没有人敢出头承担了。

    咸丰八年(1858)三月,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进兵浙江,部将石镇吉(县志记载也作“进级”)攻下了处州。清军明大帅统领官兵扼守缙云与丽水交界处的驿道隘口桃花岭,总镇周李陶则拥兵分驻余岭和银场,互成犄角之势。

    桃花岭两边都是高山,是缙云通往丽水的驿道中著名的险隘。传说桃花岭约为隋唐时代的善士冯大杲所开凿,原名冯公岭,后来山上遍植桃树,春天的时候满山都是桃花,俗名桃花岭,号称“桃花云里过,隘头半天高”,站在岭上,云雾尽在脚下,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险。所以这里不但是南北交通的要道,而且是兵家必争之地。宋代人杨亿拿它与四川的剑阁相比,明代人陈子龙有“百折桃花隘,雄关已近天,山川沉颢气,闽越辨苍烟”的诗句。清康熙间“瓯闽用兵”,就曾经在这里屯师。清人阮元曾有诗赞叹说:

    白云横绝万峰齐,更踏东风向岭西。

    掉臂已过白云上,回头尽见万峰低。

    何年道士栽桃树,终古征人散马蹄。

    我向东瓯催战舰,封关哪用一丸泥!

    当时正是“清明时节雨纷纷”的江南雨季,道路泥泞,太平军与清军相持将近一月,双方均未出击,驻隘上官兵,自恃据险而守,逐渐大意。

    四月十六日黎明时刻,大雨倾盆,太平军冒雨奔袭银场。官兵酣睡未醒,猝不及防,大败而逃。太平军乘胜追击,冒雨大战,接连攻下余岭和桃花隘,双方死伤无数,至今桃花岭上仍留有太平军与清兵阵亡将士的合葬墓,当地人称“愍(音m ǐn 敏,通悯)劫合冢”。明大帅带领败兵困守金华。太平军占领了缙云县城。不久,又占领了永康、武义两县。

    六月间,清军发觉永康、武义的太平军兵力单薄,即发起猛攻。缙云县令周士英随即也带领民团乘机反扑。太平军首尾不能相顾,集结军队,收缩兵力,往西撤退。不久,石达开所统领的太平军全部退出浙南。缙云境内,又出现了偏安一时的相对稳定局面。

    咸丰十年(1860),缙云县的绅衿耆宿们看到连年收成还算不错,太平军退出以后,两年来也不见有重返浙南的意思,于是又有那好事的出头聚会,商议如何重建县前大桥。费了许多口舌,总算议定了仍在原址上重建一座七孔的大桥,由本县财主杨瑞三、吕精心、吕建始、吕积厚、曹廷撑和赵墀六家各认建一孔,下余一孔,由劝捐所得资金合建;公举老秀才曹勋总理建桥事务,并议定新桥改名为“同善桥”。

    有了银钱,有了总管,下一步,就该是聘请工匠,择吉动土了。

    这时候,嘉庆二十年为了修建壶镇大桥而在北山脚下石宕  旁边落户的老石匠吴家宝早已故去,他的三个儿子继承父业,已经成了当地有名的造桥师傅。四十多年来,子孙生息,繁衍后代,石宕旁边形成了一个聚族而居的小村落,村名就叫“吴石宕”。大小二十多名石匠,由长房吴绍周老师傅带领,经营一个石作坊,除了修桥铺路之外,也承接各种各样的大小石活儿。既然当年建造继义大桥的师傅们还都健在,这种驾轻就熟的工程,当然不必舍近求远去另请高明。因此荣任总管的曹老先生不辞辛苦,坐一顶小轿,亲自赶了六十里山路,到吴石宕洽谈。左盘右算,估工计价,足足响了一天算盘,总算把大桥工程全部包给吴石宕人了。

    经过一番筹备安排,吴绍周老师傅带领兄弟子侄和一众工匠们来到了县里,安排了搭棚、铺草、籴米、做饭这些杂事以后,顾不得歇息,先带领几个打头的师傅踏勘了现场,计议了一番,就急忙去找总管,又提起三十多年前提过的老问题来。

    ……………………

    ①  石宕(d àn ɡ荡)──采石场。

    曹老学究倒是一个办事认真的人,虽然明知道改换桥址是不可能做到的事情,也还是不惮其烦地再三向师傅们请教在不迁桥址的前提之下有何补救的办法。绍周师跟工匠们合计的结果,出了两个主意:一个是降低桥面一丈,这样,洪水一到,水流可以从桥面上漾过去,顺流漂来的房顶、树木、家具等不会被桥身拦阻,可保大桥安全,还可以降低造价,缺点是每逢水位稍高就只得断绝交通;一个是提高桥面一丈,使桥洞増大增高,泄水量增大,洪水再高,也没不过桥洞去,不是太大的漂流物,也大都能从桥洞中顺流而下,如果不是遇到特大洪水,也能确保大桥的安全,只是不免要提高大桥的造价。曹老先生得到这两个办法以后,又来回奔走于各大财东之间,再三分说,终于说服了一众施主们,决定多拿出若干两银子来,把新桥增高了一丈。

    建造大桥,必须在冬令枯水季节,先筑起一道土石堤坝,把溪水拦向一边,然后打桩,砌桥基,等到所有的桥墩都高出春汛最高水位以后,还要用木板搭成一座运料用的轻便栈桥,这才能竖起发券  的柱架,开始砌桥洞。新的同善桥,是在旧桥的基础上重建的,桥基倒是不用重选重砌了,只是水中有很多旧桥的石料还用得,也都要在枯水季节打捞上来,整理后待用。

    绍周师带着兄弟子侄和各地汇集来的大小粗细石工们,从咸丰十年十月吉日祭过鲁班师破土动工以后,经过通力合作,到第二年的二月初二龙抬头春汛到来之前,六个大桥墩,都已经基本砌出最高春汛水位以上五尺;散落在桥址下游半埋在泥沙中的旧石料,也都扒了出来,抬到了岸上;新开采的石料,也大都准备就绪。于是,第二期工程接着开始了。

    咸丰十一 (精彩小说推荐:

    ) ( 括苍山恩仇记 http://www.xshubao22.com/5/5574/ )

小技巧:按 Ctrl+D 快速保存当前章节页面至浏览器收藏夹。

新第二书包网每天更新数千本热门小说,请记住我们的网址http://www.xshubao22.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