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在台湾 第 29 部分阅读

文 / 未知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点击/收藏到桌面
    ?今天你来可不是专程为了打扰我这个老头子休息地吧?”

    米歇尔·艾斯勒是迪斯尼公司这一任地主席,从1984年与弗兰克·威尔士一同接管迪斯尼公司以来。艾斯勒就不断的力图使得迪斯尼公司能够发展和壮大。

    同样作为美国商界的名人。巴菲特自然是与艾斯勒认识。

    艾斯勒来到巴菲特近前微微一笑。然后说道:“很抱歉打搅了你的休息,但是我想了想,似乎只有这个时间,你的家中才不会有其他的客人。这对我来说是一件很重要地事情。”

    巴菲特闻听此言,呵呵一笑,问道:“那么我可以问下你。艾斯勒究竟是为了什么而要躲避他人的眼睛呢?”然后伸手请艾斯勒坐在自己的身边,然后吩咐下人都离开。

    艾斯勒坐下之后,左右看了看,像是很欣赏巴菲特家的布置。直截了当地说道:“巴菲特先生,我和我的公司,对大都会美国广播公司很有兴趣,但是我们知道你在这家公司里拥有着一定数量的股份,而且还和美国广播公司的总裁穆非先生有着不同寻常的交情。因此我才会亲自来拜访你,寻求你的理解和支持。”

    巴菲特闻听此言心中就是一动,可是脸色却依旧没有任何变化。眯着眼睛看了艾斯勒半天,然后说道:“艾斯勒,我可以知道是什么促使你决定要收购美国广播公司?而且这件事情你有与穆非先生沟通过吗。”

    艾斯勒闻言摇了摇头,然后说道:“不,沃伦先生,你应该很了解美国广播公司对我们的价值,而且也应该知道我在没有见到你之前是不会与穆非先生联系的。因为穆非先生对您的意见很看重。只要您同意,那么一切都不成问题。而且这一次的收购也会为您和穆非先生带来利益。而两家公司的合并,则会产生双赢的效应。难道您不这样认为吗?”

    两个人提起的穆非先生,就是现任的大都会美国广播公司的总裁汤姆穆非。

    而穆非与巴菲特的交情可谓是年代久远。早在六十年代末的时候,身为大都会广播公司的董事长的穆非,在一次同学举办的午宴上结识了正值壮年的巴菲特。

    在那个时候,穆非就对巴菲特的印象格外的深刻,并邀请巴菲特进入大都会担任董事会董事。只不过当时的兴趣并不大,因此就拒绝了这个要求。不过两人也因此结下了交情。

    在此之后巴菲特还是在1977年的时候买了大都会的股票。虽然这支股票同样的为巴菲特赚了不少钱,但是在一年以后巴菲特还是把股票全部卖掉。直到1985年的时候,两人才再次的在大都会的发展上成了合作伙伴。

    1984年12月,时任大都会广播公司董事长的穆非,想要计划与美国广播公司合并,并且与当时的ABC董事长高得森接触。可惜遭到了拒绝。

    可是穆非并没有因此而放弃对美国广播公司收购的计划,恰巧第二年,美国联邦通讯委员会宣布对媒体放松了管制,提高了传媒公司的电视台和节目的拥有数量。这一次汤姆穆非更是借势而来,年近79岁高龄的高得森也不得不重新考虑关于穆非的建议。

    毕竟在高得森之后,美国广播公司的最高层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尴尬局面。而穆非无疑是一个最好的选择。因为穆非是当时美国传媒业最好的管理者之一。

    结果在诸方努力之下,高得森的美国广播公司最终是同意了这一次的合并案。但是由于所要占用的资金过于庞大,就是这样的情况下,在美国众多银行家的帮助下,穆非第一次与巴菲特携手完成了美国历史上电视网行业中最大的交易,也同样是传媒业最大的一次合并。

    两家公司合并后更是更名为:大都会美国广播公司。

    而这一次的收购资金筹集就需要三十五亿美金,而这里面巴菲特一人就出了五亿美金。

    可以说从这个时候开始,巴菲特就与美国广播公司结下了不解之缘。

    如今艾斯勒的迪斯尼公司竟然打起了美国广播公司的主意,必然就要招惹美国第一富豪“股神”巴菲特。这样直接的碰撞,是迪斯尼这样的大公司也无法硬撼和承受的。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艾斯勒才不得不先拜访拥有着ABC部分股份的巴菲特。

    只要巴菲特对此没有反对的意见,那么迪斯尼公司才敢于向穆非提出合并收购的计划。毕竟现在穆非也面临着当年高得森一样的问题。那就是穆非也要退休了。

    当听完艾斯勒的意思,巴菲特闭上眼睛,很快的在脑海中计算了起来。计算这一次收购的成败对他的最大利益和损害。

    当然,巴菲特同时也对艾斯勒的大胆和勇气而感到震惊。

    要知道,此时的美国广播公司早已经不是当年的那个只拥有数家电台业务的电视公司了。光下属的电视台就拥有上百家的ABC,可不是说收购就收购的。

    不过不能否认的就是,现在的美国广播公司也在走下坡路。公司面临着严重的问题。如果答应了艾斯勒的请求,一旦收购成功。自己手上所持有的美国广播公司的股票必然会升值。

    而升值之后是什么?自然是为自己赚钱了。既然如此,巴菲特依旧还要顾念一下自己与穆非的多年以来的交情。因此才慢慢说道:“就我个人而言,如果迪斯尼公司收购美国广播公司成功,那么我将会得到一定的利益。但是,这家公司是属于我的朋友穆非的,一切只有穆非同意,我才能支持。不过我可以让你放心的是,只要穆非赞成你的计划那么我沃伦一定不会对你们多加干涉。我想你怕的也许就只有这个了。”

    艾斯勒闻言果然大喜,然后信誓旦旦的保证道:“既然沃伦先生已经这样说了,那么我就有信心去说服穆非先生同意我们的计划。”

    远在东方的赵文凯并不知道,只是一顿晚饭的时间,迪斯尼就得到了美国“股神”的支持。

    前景堪忧。

    第一百三十五章 “趁火打劫”还是“雪中送炭”

    1994年,是台湾各大商家集体进军大陆的一年,除了几个当局限制的企业,一般型的包括以及涵盖了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的产品一窝蜂的在内地攻城略地,而内地的广告业务也是从这一年开始兴旺发达的。

    早在改革开放初期,那时候国内的主要经济发展地区就是广州,然后随着时间的慢慢推移,各大企业也逐渐的向全国各地进行辐射。在那段日子里,受到国家政策影响而第一批奔了“小康”的广东人被全国人民视为“时尚潮流的标杆”。

    因此只要是说是广东传过来的商品,必定都是流行一时的紧俏货,而那个年代大街小巷内是凡理发店统统更名为“发廊”,剪头师傅也改名叫了美发师,如果美发师不会说几句广东话,那简直就是砸自己家的招牌,生意铁定的不会太好。

    而这一切的最根本原因就是广东作为“窗口”地区是最先受到国外各种信息传媒影响的前沿。而这部分影响,在初期的时候主要就集中来自台湾。

    七八十年代的时候,受“中日睦邻友好”大环境的影响,内地大街小巷到处都可以见到留着“山口百惠”同一款式的发型。可以说,那个时候国人被十年浩劫压抑已久的丰富内心情感是被日本电影所鼓动起来,而那个时候的人们只是单纯的想追求自己内心地渴望。就如同在沙漠中旅人。

    突然见到一片绿洲时的感觉一样。

    九十年代,台湾来的“台商”是这个时期投资东南沿海地区地主力军,而伴随着“包青天”、“新白娘子传奇”等一些列的经典台剧的出现。顿时在国内掀起了一股“追星”和“品牌”地意识风潮。

    那个时期地台湾企业自己地主要产品并没有自己的品牌,很多企业都是为世界上著名的大集团的产品做代工。也正是在这个时期,内地的庞大市场空白和需求力。使得台湾企业有机会生产自己的品牌。

    在九四年这一年内。台湾地方便面。红茶和绿茶茶饮料率先进入内地市场,挤占内地的广大市场。可以说,在当时,这两种产品在内地的竞争也主要集中在台商自己企业之间。内地的企业完全没有竞争能力。

    可以说,这个时期在内地无论你做哪门生意,只要是外资、台资、港资企业。统统都能在大陆地市场赚大钱。

    既然如此,赵文凯此时不进军内地发展,以后再想占领内地市场就难比登天了。可是现在赵文凯要面临的一个尴尬的局面就是。。。

    “我们没有核心产品,即使有市场。但是没有产品我们卖什么?”雷柔两手一摊,很是无奈的说道。

    虽然大家的意见都是趁此机会,而且和内地政府关系密切火热的机会也分一杯羹。可是自己没有品牌产品,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啊!

    “我们的基建工程虽然不错,但是对于日后的发展,我认为我们要向多元化品牌发展。现在我们手中有很多国有企业的老厂,我们可以就这部分单位进行整理和改造,以生产目前国内畅销的产品。”曲凤轩建议道。

    可是李亚男马上就反驳道:“对我们出资收购的国有企业,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精简裁员和体制改革,可是目前内地的政治环境和相关制度,对现有的工厂进行大手术会对我们产生很不好的影响。因此目前我们要想使得这部分单位产生效益,首先要解决的就是这些问题。短期内,这些企业暂时不在考虑范围之内。”

    赵文凯敲了敲桌子道:“其实我们的主要业务就是信息传媒,既然没有产品可以卖,我们可以卖别人的产品嘛。”

    “卖别人的产品?”众人心中反复的念着这句话,雷柔不由得问道:“难不成我们也做品牌代工?”

    赵文凯笑道:“那多没有意思。我的意思是说做连锁超市。”

    “超级市场?”众人闻言先是一愣,然后恍然大悟。

    这个时期的国内超级市场还没有大范围的出现,而且有的也只局限在几个开放城市。

    很多国人甚至不知道有超级市场这一概念。中国零售业的开放是从1992年开始,当时主要是以百货零售业的合资企业出现。

    可是现如今,既然集团在内地没有拳头产品来抢先占领内地市场,那么兴建超市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最起码是没有竞争对手。因为,直到1995年以后,国外企业尤其是欧美企业才逐渐的进入中国,他们把好的管理经验、新的观念和技术带到中国也带动了中国大型超市的发展。可是最起码就目前为止,你在国内绝对看不到沃尔玛、家乐福这些超市大鳄的影子。

    赵文凯的意思很明确,主要原因就是自己的传媒无法在内地发展,那么要想提前一步让内地市场知道自己,那必然要先打响自己的品牌。

    诸多选择之中,超级市场无疑是一个不错的计划。

    像华夏集团这样多元化发展的大集团,虽然确定了主要核心产业,但是其他的投资也必须要同步进行。赵文凯知道想要打造一个庞大的传媒帝国,首先就需要大量的资金。

    现在卫星电视还不能为自己带来经济利益,华夏科技又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找赚钱的门路就成了现在华夏高层每天所考虑的事情。

    既然确定了下一步集团在内地的发展方向,接下来的具体实行,就不是赵文凯这个总裁所要担心的事情了。作为领导者,凡事不需要亲历亲为。

    集团未来在内地地产业发展的会议结束之后。作为集团首席执行官的叶枫则留下了赵文凯。

    赵文凯平时对叶枫一向不管不问地,而叶枫也是少有主动和赵文凯单独面谈的时候。因此心中暗自揣测之余,赵文凯就与叶枫一起进入了叶枫的私人办公室内。

    “怎么?找我有什么事情?”赵文凯奇怪地问道。

    叶枫微微一笑。没有直接回答赵文凯地问题,反而出言问道:“你最近有没有留意大陆股市和世界地金融市场?”

    赵文凯想了想回答道:“最近内地的股市是太热了一些,不过我们还在赚钱。只要在年底的时候多加留意也就是了。至于国际金融市场嘛。我最近的注意力不在这上面,你到底想说什么。”

    叶枫点了点头,拿出一份资料丢到赵文凯面前,然后示意赵文凯看一看。

    赵文凯拿起文件,翻开之后,初时没有察觉出来什么,可是口来长篇累牍的都是介绍中国国内股票上市企业数量。美国的数次不断地“加息”和墨西哥这个国家的经济组成结构和外资的投资分类。

    前一部分还好说,现在公司的很多金融投资地收益都来自今年在国内股市。可墨西哥关自己什么事情?

    “你这是什么意思?”赵文凯话一出口,忽然之间脑海中灵光一现,剧烈的情绪反应之下。脱口而出道:“你想狙击墨西哥金融市场!”

    叶枫闻言眼神中满是赞叹,然后笑眯眯的说道:“老板果然就是老板,只是看了这些纸张上的资料,就能猜测出我的想法。”

    赵文凯哪里是猜测出来的,完全就是记忆中那一丝的回忆呈现,就此产生出来的联想。

    世界上有那次金融危机最为世人所牢记,对中国人而言,记忆最深刻的恐怕要数1997年的亚洲金融风暴了。不过在此之前的一次世界著名的金融危机赫然就是发生在1994年的墨西哥金融危机。

    而这一次危机的引导者,也是众多国际狙击炒家中最有名的一位,就是帮赵文凯赚到第一个亿万美金的金融大鳄,索罗斯。

    可是如今叶枫竟然告诉自己,这一次的金融狙击,他想亲自做领头羊。这未免是抢了索罗斯的戏份,而且这种想法也太过匪夷所思了吧。

    当然提起94年的墨西哥金融危机,也许很多人都不太清楚这一次的危机对美洲金融体制造成了怎样大的冲击。

    可是与这一次金融危机相提并论的97年亚洲金融危机,所有国人恐怕都记忆犹新。那一次的金融风暴,让亚洲很多国家的经济最起码倒退了十年,甚至更多。

    有了参照,就足可以想象啊年的墨西哥金融危机会产生有多大的影响。

    早在八十年代末期,墨西哥进一步推行了鼓励外资流入的政策,并成为拉美地区吸引外资最多的国家。正是以这些流入的外资为支撑,墨西哥经济实现了极大的繁荣,一度成为新兴工业化国家发展的“样板”和众多发展中国家仰慕的对象。

    但是,墨西哥经济繁荣的背后潜伏着一系列不稳定的因素。高利率吸引了大量的外资涌入并采取稳定汇率的政策,每年外资流入高达250到350亿美元,而外贸出口并未显著增长,造成国际收支经常项目的赤字每年增加230亿美元左右。这就使得整个墨西哥经济过分依赖外资。一旦外资流入减缓或外资外流,就会引发金融危机和股市危机。

    1994年,黑西哥外贸出口赤字恶化,且农民发动起义,政局极不稳定。外国投资者对墨西哥经济前景的信心发生动摇,挟持大量资本外流。

    而这一场危机的导火索,赫然就是墨西哥政府突然宣布本国货币贬值的消息造成的。而回忆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不难看到,当时的泰国政府也是因为突然宣布泰铢的升值,才导致股市的崩盘。并由此引发了一连串的连锁反应,波及了整个亚洲。

    面对如此令人震惊的“天才”想法,赵文凯除了无言以对,保持沉默,却是不知道说些什么。

    叶枫一看到赵文凯的神情,就知道自己的有些狂妄大胆的想法吓到了自己的小老板。于是笑道:“怎么?你认为我不会成功?还是对这一次的狙击并不看好?”

    赵文凯摇了摇头道:“都不是,我认为你分析的很清楚,我也赞同你的想法。但是有一点,我想知道你为什么把国内的股票市场分析和墨西哥的报告放在一起。”

    叶枫笑道:“因为我预计现在内地的股票市场不用等到年末会有什么变化,而是在未来的两个月内,就会崩盘。而这一次就是我们前期积累资金准备进入墨西哥股市前的最佳途径。”

    “股灾!”赵文凯惊恐的叫道,这件事情赵文凯的脑海中并没有印象,主要还是由于在前世的自己根本就不会留意国内早年的股市,而且在后来股票和基金重新兴旺起来的年代,自己反到是突然挂掉,重生到了这个年代。

    可是提起“股灾”两个字,如果听到股民耳朵里,恐怕无人不对这个字眼而感到毛骨悚然。有多少人,就因为“股灾”而倾家荡产,家破人亡。跳楼自杀的事情,几乎每一次“股灾”发生的时候都会发生。

    现在叶枫告诉自己,马上大陆金融市场就会发生“股灾”,这如何不叫赵文凯吃惊。

    看别的国家发生“股灾”,赵文凯听到后,也许出自心理不健康的原因,恐怕会落井下石,见利忘义的补上几脚。可是一听到中国金融市场要发生“股灾”,赵文凯就提不起一点精神来。

    难道自己也要趁机大赚一笔?想到这里赵文凯不由得看向叶枫,开口问道:“那么你的意思是,趁着这次机会,在内地股市大赚一笔了?”

    叶枫理所当然道:“当然了,毕竟这一次的股灾在所难免,而且在未来一年内我们所需要的资金恐怕有所不足,趁机补充下弹药也是理所应当。”话说道这里,忽然之间,叶枫好像是想明白了什么,看着赵文凯吃惊的问道:“难不成你想放弃这一次的机会?”

    赵文凯知道自己的想法,对叶枫来讲,可谓是匪夷所思。如果换成了是其他台湾老板,得到中国股市即将崩盘的消息。恐怕都会趁机火上浇油,赚这一笔。可是赵文凯毕竟不同于其他人。

    在叶枫追问的眼光中,赵文凯思虑了良久,最后长出了一口气道:“这一次的股灾,我们参加。”

    叶枫闻言,立刻全身放松了下来。叶枫知道,赵文凯和内地有着某些联系,可是这样一次机会对商人而言,可谓是千载难得。

    可是赵文凯接下来的话,却马上叫叶枫目瞪口呆,以为自己的耳朵出了问题。

    “不过,我们要做的是救市!”赵文凯目光坚定的说道。

    第一百三十六章 被人带进“沟里”的国家

    “你救市?”叶枫睁大了眼睛不可思议的看着赵文凯,认为赵文凯是不是真的发疯了。要知道,在现在这个阶段,想要让股市崩盘,那比什么都容易。可要是谈到“救市”,那恐怕比登天还难。更何况,还是以赵文凯一人之力。比起刚才自己的大胆,赵文凯简直就是胆大妄为了。

    赵文凯笑着点了点头,然后说道:“对,不过不是我一个人来救市,而是和内地政府联合起来救市。”说道这里,赵文凯立刻就可以想象到内地政府对自己“大义凛然”的行为,会有多么感激。趁此机会,不想尽办法,让内地开放有线电视的管理限制,似乎近两年内就不会再有这样的机会了。

    可惜赵文凯想的是不错,可是叶枫却打击道:“你和内地联合救市?那么我请问你,你现在有什么资格和一个国家联合?可别说我笑你痴心妄想。单凭我们一家之言,你怎么才能叫内地方面相信两个月后会出现股灾?你又拿什么来证明?要知道,现在内地的经济体制还主要是依靠国家机器在宏观调控。关于今年的证卷市场的异常,你能说内地政府就一点也估算不出来?”

    赵文凯闻听此言,立刻就跟被人从头上泼了一盆冷水一样。

    是啊,现在国内虽然改革开放,一切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虽然说现在国家地宏观调控机制不如前几年那样力度强了。可是今年突然开放了内地证卷市场的大门。要说国内没有这方面的监督,赵文凯自己也不相信。

    只是对股市稍微有心之人,都会预测到未来国内股市地走向。现在股市持续的不断上扬,几乎每支股票都跟吃了兴奋剂一样,而且所有的股民都被现在这种假象所蒙蔽。盲目地一味地跟风。投进股票市场里地钱也越来越多。有的甚至借钱来买。

    这样的状况一旦发生了问题。不知道要有多少人会倾家荡产。难道内地方面没有想过吗?

    当然,也不能否认股票市场的不确定性。谁也不能就百分之一百的担保,未来的一段时间之内,股市不会正常地稳定下来,或者是出现正常的上下波动,最后达到一个平衡点。

    总之。一切皆有可能,这句话是谁说的来着?赵文凯无从得知。但是赵文凯现在清楚,似乎自己“一厢情愿”的想法,似乎真像叶枫所言。有些“幼稚”了。

    不过不到关键地时刻,赵文凯还是不会轻言放弃。首先就要和内地取得联系。然后想办法提醒他们准备救市。如果内地政府不相信自己。自己也只能“袖手旁观”了。

    救市只靠自己一家之力,恐怕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但是不“落井下石”,赵文凯自问,还是能做到的。

    叶枫见劝不听赵文凯,也只好帮赵文凯出一份对未来国内股票市场的分析报告。然后交给他,至于赵文凯能不能让内地相信未来内地股市会崩盘,就不是叶枫所能控制的了。

    最起码,赵文凯是大老板,既然赵文凯不想赚这笔钱,那么他也不好自己一个人去做坏人。

    “我可告诉你了,这一份报告书,除了我自己的分析和相关资料以外,就没有任何证据可以证明未来的股市会大跌。至于你怎么和他们说是你自己的事情。不过我想问你一句,你为什么要帮内地政府救市?好像你是台湾人吧?恐怕就是内地人自己知道了这个消息,都不会错过这个发财的机会的吧。”

    叶枫很是奇怪赵文凯的做法,因为在商言商,但看这件事情,也可以理解为商业上的一次“风险投资”,那赵文凯又有什么理由来拒绝这次机会呢?

    赵文凯闻言想了想,然后对叶枫说道:“你可以认为我是一个理想主义者,虽然我是台湾人,但是同时我也是一个中国人。无论海峡两岸究竟为了什么原因,而一直对持下去。但是有一点不可否认。那就是我们两岸的民众,都是同源同种。台湾如此,香港如此,澳门又如此。即便是现在生活在东南亚的华人,哪怕是拥有着其他国家的国籍。无论自己如何称呼,但是大家都被统称为‘华人’。

    我不想说我有多么清高,也不想告诉你我是很无私。但是我只能告诉你,现在内地经济刚刚起步,我不想在一开始的时候,这份努力得来的成绩,就此而破灭。”

    然后赵文凯闭上眼睛回忆着前世的种种,像是对叶枫说,也是在对自己说:“现在国内的证卷市场刚刚起步,经不起大风大浪,虽然现在股民很盲目,但是突如其来的冲击会使得国内民众被这一次的崩盘刺激的失去了对未来证卷市场的信心。我敢断言,如果这一次的震荡过大,那么将有很长一段时间,在内地将出现‘谈股色变’的情况。而这一切也将会使得内地的金融体制改革变得缓慢起来。因为大家都不玩股票了,那么金融市场也就不急得改革完善了。这是我所不能接受的。所以,我的想法是,股市可以大跌,但是要控制在一定程度之内,而不是放任不管。”

    “你这是什么意思?”叶枫闻言眉头紧皱。什么叫可以下跌,但是要控制下跌的程度?

    赵文凯也是一边说着,一边在脑海中形成一个不太成熟的想法。只听他道:“今年国内对金融市场的开放步骤忽然加快,在年初的时候就公开在美国发放十亿美金的国家债卷。这也是中国政府打算进一步全面发展国内经济的一个强有力的信号。可是任何事情都要面临着事物的两面性。正所谓过犹不及。股市太热。必将引起大地变化,可是现在国内的股民对股票并不熟悉,缺乏正确的认知。大幅度地下挫。会使得股民对证卷失去信心,但是没有经历过损失,也不会加强对股票的认识。”

    叶枫看着赵文凯吃惊的说道:“你是想说。通过这一次地股灾。引起内地股民对股票地认知程度?但是也不想叫股市跌地太厉害?”

    “对。跌的太严重,就会使得股民失去了对股市的信心,也会使得国内刚刚建立起来的金融市场止步不前。我想要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不过这也只是我个人的想法,究竟内地会不会同意我的意见还在两说之间。”赵文凯说着不由得摇头笑道。

    叶枫闻言不由得点了点头,然后说道:“到时候他们不把你当疯子看就很不错了。你还指望让内地政府接受股市下挫地古怪言论。有时间你自己去疯吧,这件事情我不会帮你。不过关于墨西哥外汇市场运作的事情你又如何打算。”

    赵文凯笑道:“这活自然是给你办。不过在此之前我要先给你介绍一位前辈。如果你们两人联手起来,说不定真的能让我们在美洲狠狠的捞他一笔。”

    听到赵文凯地态度前后差距如此不同,叶枫也只能无言的苦笑。中国股民是股民,墨西哥股民也是股民。同样都是股民,但是为什么差距就这么大呢?

    赵文凯给叶枫介绍的前辈不是旁人,正是现在掌管另一家秘密基金的夏德章。

    关于赵文凯爷爷成立的九州基金,一直以来都是对外保密的。而且关于一些大额的国际金融炒作,一般都是通过在百慕大注册的风险投资基金来操作的。

    目前的所有国际炒家,大多都把自己的基金注册在百慕大,原因无他,只是在这里注册的基金,在外界调查的时候是很难调查出资金流向和背后金主。

    当叶枫知道夏德章参与了91年的日本日圆炒卖,92年英国英镑危机等一系列的国际重头金融狙击之后,叶枫对夏德章的敬仰,简直就如滔滔江水连绵不断,黄河泛滥一发而不可收拾。

    夏德章被叶枫拍马屁拍的大爽之余,还是很谦虚的说道:“哪里,哪里,都是文凯胆大敢让我玩,而且我也都是跟风而已。要不然我这一把老骨头早就被那些金融大鳄连皮带骨头都吞掉了。”

    “怎么会,如果没有这份眼光的话,夏先生也不会有如此成绩。”叶枫连忙奉承道。

    赵文凯也道:“好了,你们也别吹捧也别谦让,现在还是研究研究这一次我们在美洲应该如何运作。如果这一把成功,那么将来我们的集团的发展资金就全都齐了。”

    夏德章道:“你们知道不知道前这几天索罗斯要在美国国会众议院银行、金融及市政委员会的听政会上作证的事情?”

    叶枫和赵文凯闻言就是一愣,很显然,这个消息还是第一次听说。

    夏德章一看这两个人的表情,就知道这件事似乎关注的人不算太多。于是说道:“其实在今年年初的时候,美洲地区的金融市场就开始出现不正常的波动。而美国银行和政府当局都认为这其中肯定有索罗斯的动作。因此才会让他出面,在听证会上做出说明。”

    赵文凯和叶枫听到这里,却不明白夏德章的意思。

    看到两个人疑惑的表情,夏德章笑道:“别这样看我,其实我也是因为前几次买卖老跟在索罗斯身后进进出出,才会对这个人产生兴趣。也不过是多关心一些他的消息而已。不过这一次索罗斯在美国国会众议院银行、金融及市政委员会的听政会上作了《对冲基金和动态避嫌》的报告。据说当时的听政室座无虚席,连过道都站满了人。很显然索罗斯是把国会当成自己金融理论的演讲台了。”

    说道这里夏德章也不得不佩服索罗斯的本事,这位金融投资大鳄,竟然在听证会上大讲对冲基金对市场的稳定所起的无人能及的作用,而且竟然成功地让他把市场波动的祸水泼到了共同基金的头上。

    这一次所谓的“听证”最后可谓是叫人啼笑皆非。不明白的还以为索罗斯是位救世主呢。

    把其他国家的经济捣乱,这种令人切齿的举动,在他的报告中竟然成了一种拯救金融市场,稳定世界经济的正义行为。

    听完夏德章的消息,赵文凯和叶枫也不由得为这位索大叔的本事感到惊叹。最起码索大叔有这份嘴上的功夫,就算日后投资失败了,也可以去电视台做脱口秀主持人混一口饭吃。

    “你们觉得索罗斯现在被联邦政府盯住之后,他以后会有什么反应和举动?”夏德章大有深意的问道。

    赵文凯想了想先道:“现在很明显,索罗斯要想兴风作浪,就必须脱离联邦政府的监视,否则他一有什么大动作,那么不用等到第二天,索罗斯必定就会被请去喝咖啡。不过以目前看来,索罗斯应该很难有什么对策才是。”

    叶枫摇了摇头道:“以索罗斯的性格和为人,这一次他大张旗鼓的在美国听证会上作秀。无非是想告诉所有人,说明他自己是一个安分守己的人。不会对美洲的金融体制有什么损害。不过私下里会有什么小动作就不是我们所猜想到的了。”

    赵文凯一想到墨西哥金融危机是索罗斯一生之中经典战例中其中的一个,那么就是说叶枫的话很有道理,可是索罗斯究竟用什么办法才能进入墨西哥搞风搞雨呢?

    “如果你是索罗斯,你会怎么做呢?”夏德章笑眯眯的开口问道。

    “如果我是?”叶枫闻言自言自语的重复道。

    而赵文凯则是想了想,开玩笑的说道:“被人看得这么紧,自然是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了。”

    可是当赵文凯话一出口,叶枫和赵文凯就全惊叫了起来:“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夏德章见此哈哈大笑道:“对我们中国人而言,这两句话小学生都能随口说出,可惜美国政府那帮所谓的金融专家,却是没有一点的头绪。你们看着吧,用不了过久,这些监视人员就能被索罗斯这只老狐狸带进沟里面去。”

    此话说完,三人一想到被索罗斯带进沟里的美国经济,不由得都露出一种古怪的表情,

    第一百三十七章 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

    美国政府现在是不是真摸不清楚头绪,谁都无法知道。但是赵文凯清楚的就是,联邦政府想叫人盯住索罗斯这只老狐狸,恐怕是错打了算盘。弄不好最后还要替索罗斯当一次“案发不在现场”的证人。

    既然把夏德章介绍给了想要在墨西哥大捞一笔的叶枫,赵文凯现在要做的就是去找张怀远。此人最近做走私生意据说是大赚特赚,忙的不亦乐乎。

    与上两次见张怀远不同,这一次的张大老板已经是一位“地地道道”的台湾人了。而且还是一家贸易公司的老总。一副暴发户的做派。随便说几句话,就会不时的蹦出一句客家话来,似乎是在提醒他“原住民”的身份。

    “你这份身份证明是从哪里搞来的?就不怕被人拆穿吗?”赵文凯好奇的问道。

    张怀远嘿嘿一笑:“没关系,我只要平时多吃两枚槟榔,保证过的比你这个台湾人还台湾人。”听着这个家伙满嘴跑车,不着边际的话语,赵文凯也只能承认自己的确不像一个台湾人。最起码赵文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吃过槟榔。

    不过不吃槟榔难道就不是台湾人吗?那内地人要吃什么才叫内地人?靠,谁叫你分得那么清楚了?

    赵文凯除了暗骂张怀远管中窥豹,头发短见识也短以外,表面上却依然要满脸微笑,一副处变不惊,心胸宽广。气宇不凡的标准成功人士的姿态。

    “对了,这一次有什么可以关照我地吗?”张怀远这厮每一次都想从自己这里捞到好处,因此闲谈几句过后,就首先按耐不住性子开口问道。

    要不是赵文凯清楚的知道此人是一个心机极重,城府极深的“阴人”,说不定也要被这位张先生的市侩外表所蒙蔽。

    不过今天既然是有事相告,就不妨直截了当的说:“我想你帮我联系下你们那边的高层领导。我有一件大事想要转告一声。”

    张怀远起先还一副没有正经的样子,可一见赵文凯如此说,就明白一定是有大事发生。毕竟以赵文凯今时今日的地位。竟然亲身相告,必定是一件自己处置不了的大事。

    于是想了想,张怀远严肃道:“我可以为你联系,不过你可以透露一点内容吗?”

    赵文凯想了想,最后还是说道:“我认为,在未来某个时间,内地地股市会全面大跌。可能导致崩盘的危险。”

    “股灾!?”张怀远闻听此言险些没大声叫出口气。一口气堵在嗓子眼里,憋的张怀远满脸通红。这段时间张怀远做了生意。自然也会玩几手股票。一听到这个消息,自然是心惊胆战起来。然后低下头很慎重的重复问赵文凯道:“你没说错吧?你说的是国内的股市?”

    赵文凯点了点头,道:“这件事情我也不好跟你细说“不过既然告诉你了,那么我就希望能得到你的重视,尽快的帮我联系上能说的上话的领导。”

    张怀远一脸沉重的神情,想了想,马上答应道:“这个你放心。这件事情虽然我不知道你为什么这样确定,但是我相信你。不过我想知道你在这件事情上是什么态度?”

    赵文凯闻听看了看张怀远追问的表情,然后敲敲桌子笑道:“只救一半。”

    “救一半?”赵文凯的话听得张怀远一头雾水。不明白救怎么还只救一半?不过看到赵文凯的神色,张怀远也明白这件事情不是自己可以深究的,于是连忙起身告辞。看样子是去联系内地方面了。

    目前代表着中国股市的量化指标是上证指数,它地最初的发布日是1991年7月15日,以133点报收,到了年底的12月31日,已是292点。

    1992年5月21日。上海股市全面放开股价,上证指数从前一天的623点冲到1334点。并在5月26日达到全年最高点1429点。但由于这一年有三十多只新股票上市,比1991年增长了3。88倍,对投资者的心理冲击和资全面压力巨大,股指一路下滑到393点,出现了上海股市的第一次“熊市”。但不久就反弹。在当年年底,上证指数收在780点上。

    与上市公司激增同步的。是股票交易额的几十倍地放大,股票总成交金额二百五十亿元,比1991年增长了近三十倍,市价总值558。4亿元,增长了317。98倍。上交所的会员单位也达到七十五家,比以前增加了四十九家,交易所场内地席位也从最初的二十五个扩大到1992年年底地五百多个,到1994年则扩大到了三千多个。

    可以看出94年的中国股市大有当年香港股票市场初期的感觉。只不过香港股市曾经走了不少弯路,内地的股票市场是否能充分的借鉴“前辈”地经验而避开这些弯路呢?

    这些赵文凯并不知道,不过张怀远很快的就把赵文凯有关“股灾”地消息传递到了内地。但是内地方面对这份消息的态度却实在有些叫赵文凯“寒心”。

    首先内地方面某些人就对现在“形势一片大好”的股市持有很高的乐观态度,认为“股灾”是无稽之谈。另一部分人则认为赵文凯这个“台湾人”居心叵测。

    当然也有不少人因为得到了这个消息后,才把注意力转移到了国内的金融市场。可对金融股票证券并不明白的他们,是无论如何也看不出来,现在象征着祖国开放,经济飞速发展繁荣的股市。怎么会“崩盘”。

    而且还有部分人询问道:“所谓的崩盘是指何物?”说起来,这并不是一个笑话,而是事实。恐怕就是在未来地年代,恐怕也有绝大部分的人不了解“崩盘”所谓何物。虽然清楚股市不是和超市同一概念,但是对超市的了解,肯定会大于股市。虽然听起来可笑,但是大家的关注点不同,你也不能强迫别人也去了解。

    不过内地毕竟出于谨慎客观,也是保险的前提下。组成了一支专家小组,对目前的中国内地股市进行“评估”。而且还派出一支监督组,对股市进行抽查监督。

    这一切都是赵文凯所期望的,赵文凯希望内地方面能够提前了解到股市的危机。但是赵文凯首先就没有弄明白一件事情。

    那就是影响到中国股市发展或者说让中国股市所要承受的危机,并不是国家方面有没有关注股票市场地发展,有没有下达什么文件。派什么专家分析,找什么监督。

    反而问题却是恰恰出现在这里,这些看似关注股市发展的上头文件和指导方向上。

    首先。目前为止,内地政府非常在意股东与国家的关系,而不是从股东的权利来界定股票类型,从而衍生出许多看来富有创造性?(精彩小说推荐:

    ) ( 重生在台湾 http://www.xshubao22.com/5/5838/ )

小技巧:按 Ctrl+D 快速保存当前章节页面至浏览器收藏夹。

新第二书包网每天更新数千本热门小说,请记住我们的网址http://www.xshubao22.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