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钢铁大亨官场之风流人生 第 45 部分阅读

文 / 未知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点击/收藏到桌面
    管理层之外,最大的个人股东。

    陈丹也是通过弟弟陈桐,拿八万元入股改制之后的梅钢集团,持股千分之一,甚至可以忽略不计。

    到五月下旬,鹤塘、梅溪两镇行政区域调整,李社、蔡家桥两村整体并入梅溪镇以及江港码头项目,也同时拿到市区两级政府有关部门的批文。

    梅钢在改制后,有三千六百余万的现金储备,但都将主要投入电炉钢生产线改造及发电机组扩容,确保月产能在九月之前,增加到一万五千吨。

    也唯有如此,梅溪钢铁才能达到今年产值突破四亿的目标。

    与此同时,业信银行将向梅钢再提供两千万的贷款,用于货运码头建设的前期所需。

    截止到五月底,梅溪钢铁已经实现两个季度的稳定高盈利,正式进入振兴;而通过股权募资,整体的负债率也降到安全线以下,再次向金融机构追加贷款用于快速扩张,也是自然之举。

    对银行来说,吸纳储蓄、并储蓄作为贷款发放出去,才能获得稳定的息差收入。而为了控制风险,银行正常情况下,更愿意把贷款放给盈利稳定的企业。

    其他金融机构反应要慢半拍,孙亚琳整天跟沈淮厮混在一起,梅溪钢铁财务指标达到要求之后,业信银行就迅速提高对梅溪钢铁的授信额度。

    钢铁产业,是资金密集性的产业,具备生产规模大、劳动效率高的特点,想要快速发展,前提就是要有金融资本的支持。

    有了业信银行提供了两千万贷款支持,货运码头及连接码头跟下梅公路的梅鹤公路项目,也迅速进入工程实施阶段。

    六月上旬,已是黄梅季节,隔三岔五就是一场雨,对整个工程的开展,造成一定的影响。一场新雨后,沈淮坐车从泥泞的泥土赶到码头项目地。

    邵征看着昨天新洗的车身,给甩得满是泥垢,摇头叹气,跟着沈淮、黄新良一步三滑的爬上江堤;汪康升与工程人员从别处往这边赶过来。

    梅溪钢铁目前要同时上两个项目,两个项目都是大工程:

    生产线扩容由赵东负责,货动码头这边由江康升负责。

    与汪康升、朱立以及市港口建设公司的项目负责人见过面,沈淮在他们的陪同下,一起看现场。

    “梅溪镇什么时候能把农户迁出去,我们的工程队到那时才能大规模进场啊!”

    货运码头及堆场工程项目交给市港口建设公司总承包,其中的土建、土方工程再转由渚江建设分包。

    市港口建设公司派出的项目负责人叫任巍,跟朱立相熟,朱立也时常分包市港口建设公司的工程项目;这使得项目组成立之后,不需要太多的磨合时间就进入状态。

    在大堤下,渚江建设的工人正在用轻钢龙骨跟彩钢瓦搭建临时的项目管理办公室。

    当然,需要先把码头前期所用的一百亩地以及梅鹤公路沿线的农户迁出去,工程队才能正式进场。

    行政区域刚刚调整,李社村并入梅溪镇还没有几天。

    鹤塘镇要分享梅塘公路,但无力承担拆迁安置责任。这些事丢过来,梅溪镇要迅速的化解掉,才能为工程展开铺平道路;不过鹤塘镇前期也是配合做了一些宣传工作。

    拆迁安置的事情,本来由镇上做出决定,命令村里配合执行就可以了。

    不过,考虑到李社村刚刚并入鹤塘村,僵硬的行政命令,很可能会让李社村产生外来户的心理困境,故而沈淮这次亲自过来,找李社村的干部谈安置工作,打算还是由李社村跟梅溪钢铁来主导拆迁工作,镇上配合。

    还没有到约定时间,李社村的村主任宋晓军跟其他两名村干部骑自行车赶过来,路上不好走,裤脚管都是泥水。

    宋晓军是个魁梧汉子,从部队转业回家,从副支书做起,今年才选上村委会主任,今年三十岁刚出头。

    沈淮也是这两天才跟李社村的人接触,也不知道宋晓军是什么脾气,站在工地边上,看着宋晓军他们走过来,握了握手,直接说道:“李社村现在连一条像样的砂石路都没有,梅鹤公路、货运码头将直接打开李社村跟外界联系的口子,你们的工作也要加快。”

    “这个我们知道,镇上发文,我们这几天都在连夜做村民工作,绝大多数村民都是愿意配合拆迁工作,不过补偿安置的话,更希望能重新批宅基地建房。”宋晓军说道。

    国内官场,所谓的“官大一级压死人”,指的是利益牵扯深的中上层集团,而到基层,上级的权威相对要弱得多。

    像宋晓军这些穷困村的村干部,拿工资都比不上外出打工挣的钱多,想捞钱也没有机会,身家也清白;沈淮要是拿官帽子压他,这些村干部脾气性脾气火暴的,说不定甩屁股就不干了。

    基层工作难做就在这里。

    “整个梅溪镇都要重新规划,乡镇及村干部也要有发展的眼光。”沈淮捡了一根树枝,蹲泥地上,一横一竖先画出梅溪河跟渚江来,又画出下梅公路跟将铺建的梅鹤公路,指给宋晓军跟其他两名村干部看,“梅鹤公路两边将是新规划后的工业区。在工业区往西到梅溪河东岸,将是新规划后的居民区。从规划中的工业区往西到梅溪河东岸,也就四平方公里。今天重新划批宅基地,分散建房,过两年能经济发展起来搞住宅区建设,又要再拆迁,村民到时候会指着谁的脊梁骨?”

    “沈书记,你说的这些道理,我们也都有想过。”宋晓军说道,“不过,李社村窝在角落里,除了外出打工的年轻人,留下来的村民大多数种地为生。修路建码头,长期是好的,但拆迁工作马上就要展开,靠种地为生的村民生计马上就成了问题。这也是工作最难做的地方。”

    “你们担心什么,我知道;我来找你们,就是为了谈这个。”沈淮说道,“镇上讨论了一下,要解决拆迁农户的后顾之忧,才能叫拆迁工作顺利执行下去。现在提出三点建议:一是高中及中专学历以上的,可以推荐到钢厂当工人;二,我建议李社村要成立劳务公司,跟渚江建设、梅溪钢铁、紫萝家纱以及镇置业公司等进行劳务合作,消化更多的剩余劳动力;第三,国家正建立基本的社会保障体系,这次镇上打算从土地补偿款里专门拔出一部分来,为拆迁农户建立一个养老基金账户。”

    李社、蔡家桥两村,总面积不过八千余亩,是梅溪镇区往南发展的最后空间。

    沈淮的雄心,是要把梅溪钢铁往千万吨的超大型钢企发展。不过九三年淮海省的钢铁总产量不过三百余万吨,眼下显然不是公布这个雄伟计划的时机。

    沈淮现在还只对外公布梅溪钢铁三年五十万吨产能的发展计划,包括货运码头、发电站在内,从李社村征六百亩地,已经够用了。

    不过,要在渚江北岸建设数百万吨级的电炉钢基地,就要以工业地储备的形式,将李社村的土地都征集过来,这是今后三五年间要逐步去做的事情。

    不仅不能在李社村重新划批宅基地安置拆迁农户,村民集中居住区,甚至还要更西边的蔡家桥征地建设,这样才能跟规划一致起来,不至于今年建了、过三五年再拆。就算浪费一点无所谓,但村民也经不起这样的折腾。

    “镇上讨论过,后期会考虑将李社村跟蔡家桥合并成一个行政村。”沈淮跟宋晓军吐露镇政府对未来的建设规划,“新规划的居住区在西片,李社村民集中居住区建设,也将在蔡家桥村居委会附近划出一块整地来。这样,镇上只要沿梅溪河东岸往南建一条柏油路,就能让李社跟蔡家桥同时跟镇区相通。”

    第一百七十一章合并办学

    看过码头工地,沈淮没有停下来了,拉着朱立、宋晓军挤坐他的车,继续往里走。春雨绵绵不绝,通往李社、蔡家桥村的路又没有硬化,吸足了雨水,浸得松软,给车子碾过,整个路面都开始翻浆。

    比起李社,蔡家桥村更窝在里面,整个村子也最为穷困,一路过来的屋舍十之六七都是土坯墙茅草顶,罕有人家翻建楼房的。

    车在蔡家桥村小学前停下来,停在坑坑洼洼的村便道边上。

    春节期间,蔡家桥村小的校舍垮塌了一片,好在学生教师那时都已经放假,没有出现恶性伤亡事故。

    当前鹤塘镇跟梅溪镇还属于霞浦县,县里本打算为蔡家桥村小拨了五万元维修校舍。后来两镇划并唐闸区的步骤加快,县里这笔钱就没能下来,而区里又要梅溪、鹤塘两镇财政自理,也不理会鹤塘的教育艰难。一直拖到李社、蔡家桥两村近日划并到梅溪镇,这个问题都没有得到解决。

    两镇行政区域调整之后,李社、蔡家桥就立即把两村存在最严重的问题捅到镇上,一方面是问题实在严重,一方面也是试探镇上对两个村的态度。

    沈淮是清楚知道梅溪、鹤塘两镇给要求财政自理之后,对区里的抵触心态,虽然镇上的财政还谈不上宽松,但想李社、蔡家桥两个村能融入梅溪镇,对这两个村的问题就能放手不理。

    蔡家桥村把村小校舍的问题反应上来,沈淮看过码头工地,见天色还早,就赶过来亲眼看一下情况严重程度,还没有来得及通知村里。

    打电话到村委会没人接,沈淮让邵征直接问人去找村干部,他与黄新良、朱立、宋晓军他们往学校里走。

    村小也没有什么正规的操场,两排水杉树之间的空地,就是学生活动的场地。已经过了放学时间,还有些小孩子,不顾地上积水,还在场地上疯玩。

    边角一座简陋的沙坑,还有一张砖砌抹水泥的乒乓球桌。

    在场面的北面有两排平房是教室兼办公室,平房破旧不堪,不知道几十年前抹了石灰,已经快要剥落干净,露出风化发锈的红砖来。

    垮塌的校舍在第二排,整个左侧两间教室都倒掉。废墟已经给清理过,不过还留下齐腰高的半截残墙在那里,也没有看出要重建的样子。

    沈淮没有管那垮塌的校舍,往右边走去,从蔡家桥村送到镇上的资料来看,这边应该是村小的教师办公室。这时候时间还早,学生已经放开,心想应该能走到老师询问情况。

    不过右边的两间平房里,都放满课桌凳,讲台前有个头发花白的女教师坐在那里批改作业,有两名十一二岁的小学生在教室里打扫卫生……

    那个女教师抬起头来,看沈淮他们站在门外,问道,“你们找谁?”

    “赵良校长在不在?”黄新良问道。

    “黄主任,我打老远看到有车过来,就想到是你下来视察。”

    没等女教师回答,就一个大嗓门隔着老远朝这边打招呼,沈淮转身看过来,就见一个又黑又瘦的中年男人抱着一只篮球大步走过来,热切地握住黄新良的手:“前天我刚去镇上反应校舍维修的事情,黄主任您就亲自下来看情况,看来我在梅溪镇听谁说黄主任您是一心一意为民办事的好官,真是一点没有虚夸啊!”

    黄新良尴尬的向中年男人介绍身边的沈淮:“赵校长,这是沈书记,他知道蔡家桥村小的情况后,第一时间下来摸情况。”

    “啊。”黑瘦中年男人发愣的看着沈淮,半饷没有回过神来。

    沈淮看着眼前这个黑瘦男人,跟朱立站在一起,体形上是两个极致。

    他刚才对黄新良的话是夹棒带棍,听上去好听,实际是语带讥讽,主要是他前天跟蔡家桥村主任到镇上想找沈淮反应校舍的问题,给黄新良挡回去,没能见到沈淮的面,心里存有怨气。

    “你就是赵良校长?我是沈淮。”沈淮朝赵良伸过手。

    赵良愣了半天,才想起来要握手,说道:“不知道沈书记要过来,真是怠慢了。”

    “前天你们到镇上找我时,我刚好不在,不过黄主任及时跟我反映过村小的情况,我就下来看看,也就没有提前打招呼。”沈淮说道,天也快黑了,他说直接进入主题,说道,“你们送来的材料,说一二年级、三四年合并教室上课,这边应该是教师办公室,怎么把这边改成教室了?”

    “对,本来这边是办公室。”赵良介绍道,“年前大雪,不仅把五六年级的教室都压塌了,一二年级的教室实际也是成了危房。危房修了一下,勉强还能用,但不敢让学生在里面上课,所以跟办公室对调了一下,这边做了教室,办公室就在前面。”

    沈淮轻吐一口气,不能说什么,说道,“你带我们去看一下。”

    这会儿邵征带着蔡家桥村的村主任、村支书赶过来。

    走进前面的教师办公室,看着墙壁都明显倾斜,房梁也有走位,而是在靠墙壁的地方,临时用木头加固了一下,四下里还有雨水漏进来的痕迹。

    不要说在里面的批改作业了,就是站在里面都没有安全感。

    沈淮没有吭声,待把其他两间平房教室看过之后,把众人招到水泥砌成的乒乓球桌前。边上只有一个篮球筐架子,木板也给风吹雨淋露出一条条能通光的缝隙来,也不知道用了多少年。

    “这办公室不能用了,要立即把办公桌什么的撤出来,拆掉。”沈淮双手抱着胸,摸着下巴上两天没刮干净的胡茬子,跟朱立说道,“渚江建设,明天就派人过来,先建两间简易房当办公室用,不能耽搁教学。”

    用轻钢龙骨、彩钢瓦搭建两间简易房容易得很,明天把把材料运过来,平个地就能搭建来。

    沈淮又跟李社村的宋晓军以及蔡家桥村的村主任说道:“本来找你们不会谈到合并行政村的问题。李社村小的情况,我还没有时间去看,想来也不会太乐观,镇上资源有限,只能支持一家。无论是给李社村还是蔡家桥村,另一家肯定有意见。如今镇上在李社村征地,但村小的情况又是蔡家桥村更严重,所以我建议两家村小合并办学,镇上的财政补贴集中使用。你们两个村,要没有意见,这两天就跟黄新良主任讨论好合并办学的方案来。什么时候拿出可行方案,什么时候就把钱拨给你们。我给你们一个底,最多可以拨四十万给你们。”

    两个村的小学合并办学,自然会有些分歧,但比起四……

    “四十。”宋晓军舌头打结的盯着沈淮看,只以为他听错了,“四十万?不是四万?”

    蔡家桥村的村主任跟村小校长赵良,更是傻在那里不敢相信沈淮的话是真的。

    以前归鹤塘镇管,蔡家桥村小有两百四十个学生,加上临时代课的,教师有九个人,每年拨下来办学经费以及学生上缴的学杂费总数也就两万左右。

    五六年级的教室塌了有半年,他们跑断脚后跟,县里、镇上都跑了无数次,只讨下两千元维修费下来。这次蔡家桥跟李社两村并入梅溪镇,他们都有外户人受压制的心理准备,硬着头皮到镇上去讨钱,最大的指望也就是指望镇上能漏万儿八千下来,先这两间危房先修起来,做梦都没有想过能四十万这个数……

    “是四十万,你没有听错。”沈淮刚要跟宋晓军以及蔡家桥村主任及村水上校长赵良说一说镇上的办学规划,就有电话打了电话,掏出手机,见是周裕的电话,示意他们先谈着,他走到一边去接电话。

    “黄主任,镇上不是空口说胡话晃点我们吧,真能拿四十万给我们两个村合并办学?”见沈淮走到一边接电话,在黄新良面前,宋晓军、赵良他们说话就没有那些拘束。

    他们平时花三五百元都要扣着算半天,一时间无法掌握四十万到底是怎样的一个概念。

    “镇上的财政收入,今年上半年,跟去年比,翻了三倍,沈书记说拿四十万给你们,就一定会说到做到,你们尽快把方案做出来才是。”黄新良说道。

    “啧啧”,宋晓军听到梅溪镇今年上半年的财政收入能翻三倍,除了咂嘴,还能有什么表示。

    他作为村主任,自然知道梅溪、鹤塘两镇并入唐闸区之后财政自理的情况。

    鹤塘镇地方财政收入,一年也就四百万多点,所以各方面的开支都极紧。

    梅溪镇作为中心镇,财政要比鹤塘好一些,但再好也有限,他知道梅溪镇前几年的财收每年差不多都在六百万左右停滞不前,未料到梅溪镇今年上半年的财政收入能翻三倍。

    前两天他们担心划到梅溪镇后,两个村会给当成后娘养的,现在想想,梅溪镇就算是后娘,也是个有钱的后娘,总比跟着鹤塘镇这个穷爹日子会好过一些。

    既然梅溪镇能有这个财力,那沈淮说要拨四十万给两个村建校,自然不是胡夸海口。

    第一百七十二章调整

    沈淮一通电话打了有二十分钟,走回来看到黄新良跟宋晓军、赵良他们蹲在地上谈合并办学的事情,看到他走过来,才一起站起来,问道:“黄主任应该把镇上的情况跟你们大体介绍了一下,你们有什么想法?”

    宋晓军说道:“镇上能拨四十万下来,足够在这边建一座新小学供两个村的小孩子用。我们当然是希望越快越好……”

    “你们希望怎么个快法?”沈淮说道,“你们要是现在就能拿出可行的方案来,镇上明天就拨款给你们。”

    听到沈淮这么说,宋晓军也很兴奋,从部队退下来,当了几年村干部,从来就没见过镇上这么痛快拨款的,何况还是一次就拨四十万,说道:“蔡家桥村小可以先并到我们李社村小去,再请镇上支援建两座简易房,这边就可以空间推平重建新校。要是足够快的,下学期开学,两个村子的学生,就可以到新学校就读了。”

    “行。”沈淮点点头,没想到这个宋晓军颇有办事的魄力,这个方案效率最快,如今梅溪镇欠账太快,一定要加快速度,才能把这些欠账补上,他把朱立拉到过前面来,说道,“要我说,也是这个建议。这是渚江建设的老朱,你们两个村把人凑起来,镇上这边由黄新良主任牵头,成立一个筹备小组,把这事给做起来。我们先期投四十万,只建一栋标准的教学楼。不过,镇上对你们两个村的教学投入,不会就止于四十万,所以你们在规划新校时,要有远见一点。”

    沈淮看了看腕表,说道:“我还有点事,时间也不早了,具体的事,你们明天到镇上来找黄新良主任。”

    天还阴着,路又难开,沈淮想赶在天黑之前回镇上去,就跟黄新良、朱立、邵征开车往回走。

    坐到车上,黄新良才说道:“合并办学的事情,是不是让何镇长负责?党政办的事也还有很多。”

    黄新良不是不想负责这事,他是担心何清社对此有意见。

    何清社作为镇长,兼任教育办主任,何清社要是知道这是沈淮的决定,毕竟沈淮如今在梅溪镇的权威无人敢置疑,也无人能置疑,但就怕何清社误以为他在沈淮耳根边吹风进谗言才捞到这份差事——黄新良担心何清社给他小鞋穿。

    “哦,我前两天刚跟何镇长商量过。”沈淮说道,“你之前在梅溪中学任职,对办学的事比我们熟悉,所以我会向区里推荐你担任副镇长。除了党政办由你继续负责,我还想让你分管教育办。任命可能要过段时间才会下来。”

    黄新良愣在那里,一时间百感交集,从去年杜建离开梅溪镇开始,他就一直提心吊胆、小心翼翼的过着日子,不知道哪天会给沈淮一脚远远的踢开,从没有奢望过会有沈淮推荐他出任副镇长的一天。

    虽然他这个党政办主任,不见得比普通副镇长差,但毕竟不是副镇长。

    黄新良想说着效忠或感谢的话,只是话给梗头吐不出来。这会儿车轮猛的滑陷到一个烂泥坑,一车人身子往前一侧,邵征踩了两次油门没能开出来,黄新良说道:“我下车推一下。”借机掩饰内心的波澜。

    沈淮跟朱立也一起下车,将车推出泥坑。

    坐回到车上来,邵征抱怨道:“每次下乡都要陷坑里,要有一辆越野车到处跑着才方便。”

    沈淮笑道:“现在还没有这个条件,再艰苦两年,到时候你自个买辆越野车开着玩,不用镇上或厂里掏钱,也不怕别人能说什么。”

    邵征嘿嘿一笑,说道:“到时候就怕沈书记高升到区里,不要我当司机了。”他在梅溪钢铁任行政助理,在钢厂算中层管理,这次改制跟妻子钱文惠持股钢铁厂百分之一点五的股份,在管理层里,仅次于赵东。

    改制之后,管理层将直接参与股权分红,年终奖励计划自然就取消掉。虽然现在条件还很艰苦,但大家对不久的将来都充满的期待。

    沈淮问道:“你真想要继续替我开车?那你就到镇党政办来,给黄新良当助手,给你挂着副主任的职衔,你干不干?”

    “我可不会写什么文章,黄主任会不会嫌弃我是个闲人?”邵征回头看了一眼黄新良。

    黄新良说道:“我哪里敢嫌弃你?”

    党政办主要是围绕书记工作,所以沈淮跑到哪里,黄新良通常都会前前后后的跟着。沈淮推荐黄新良担任副镇长,虽然还要他分管党政办,但也同时也要他分管教育办,也就没有办法再让跑前跑后的跟着走,所以才调邵征到镇党政办担任副主任。

    “今天是黄镇长、邵主任高升,是不是我来请客庆祝一下?”朱立坐在副驾驶位上,凑热闹地问道。

    “你要腐化镇上的党员干部,也要趁我不在的时候请酒才有诚意。”沈淮开玩笑道,又问朱立,“你跟李社村的宋晓军接触有几次了吧,你觉得他这个怎么样?”

    朱立见沈淮突然问起他对宋晓军的看法,回头看了一眼,不知道宋晓军是不是哪里给沈淮留下什么坏印象了。

    “你有什么话不能说,还要看我脸色?”沈淮没好气地问道。

    朱立嘿然一笑,说道:“从我们公司来说,宋晓军这人太刁了,不好对付。不要看他在你面前很温顺,我们跟他接触,谈拆迁安置的事情,他的话可不怎么好听。不过,客观的来说,他蛮有能力,也有干劲,在村民里威信很高。要是让他多两年村主任,李社村的面貌应该比现在要好。我觉得啊,拆迁工作要做好,做通他的工作是最主要的。沈书记你刚才拍出四十万来,我看是把他镇住了,接下来的工作应该能简单许多。”

    沈淮点点头,跟黄新良说道:“很多工作,不要一味的强迫村里低头,要知道,我们最终的目的,还是要梅溪镇建设好。朱总对宋晓军的评价相当高嘛,你也跟这个宋晓军多接触接触,有什么事,让他多拿拿主意,只要主意是他拿的,他的积极性就会高,镇上也能省事很多。”

    黄新良看得出沈淮对李社村的这个村主任也相当满意,也知道乡镇干部通常会看不起村干部,再一个李社、蔡家桥两村刚刚并过来,村干部的心态会更敏感,知道沈淮是在对他打预防针,不要因为工作态度问题引发不必要的矛盾。

    黄新良点头称是,沈淮继续说道:“李社、蔡家桥两村,窝在梅溪河跟渚江的东汊口里面,无桥无渡,解放后也没有修一条像样的公路跟外界相通。鹤塘原本是霞浦县的经济落后乡镇,蔡家桥、李社两村更是霞浦县有名的贫困村。我这两年看过鹤塘移交过来的资料,两村共有不到八百户人家,赤贫户就有六分之一,这真是太穷了。这两个村这么穷,在别人眼里或许是包袱,但在我沈淮眼里是宝地,你们知道为什么?”

    “沈书记你高瞻远瞩,我们可没有你的眼光。”黄新良讨好地说道。

    沈淮之所以提拔黄新良,一是黄新良这段时间来对他鞍前马后,没有丝毫思故主的意态流露,更主要的是黄新良确实有两把刷子,故而推荐他担任副镇长,党政办有一些材料工作,还必需要他来负责。

    沈淮不想看到黄新良会庸俗的政治生活彻底的沉陷下去,最好的方法就让他有独当一面的机会。

    沈淮没有想要去跟黄新良交什么心,有时候有些事纯看悟性,他继续刚才的话题,说道:“两村拥有三公里长的渚江岸线,本身临近入海口,航道优良。前期经过勘测,航道几乎不用疏浚,就能让万吨巨轮直接近岸驻泊。这为梅溪钢铁的钢材,往沿海地区以及沿渚江往淮海省、中原省腹地输送,提供极便利的水运条件。水运的效率自然不能跟公路、铁路比,但成本低廉,大约只有公路的六分之一、铁路的三分之一。如今梅溪钢铁的螺纹钢,辐射的市场大约有三百公里范围,也是较为适合公路运输的距离。就算如此,运输成本还是占到市场价格的5—8%左右。我让市场部门核算过,一旦梅溪钢铁的产品,继续通过公路往外运输,市场辐射范围在三百公里跟五百公里之间,运输成本将再翻一倍。更远的市场,梅溪钢铁将因缺乏价格上的优势而失去竞争力。就算不考虑全国市场以及将来开拓海外市场的可能,梅溪钢铁的螺纹钢若能沿渚江往两岸地区输送,把原材料的运输成本降低也考虑进去,整体利润率就能增加三到五个百分点。”

    “差这么多?”黄新良也颇为惊讶。

    “是啊,相对四亿产值来说,利润率提高三到五个百分点,每年就能多赚一两千万。江港货运码头的投资看上去巨大,一期工程至少要投五千万进去,实际上也只需要两三年就能赚回来。”沈淮说道,“另外,蔡家桥临河临江,在李社村的西边,也适合居住。梅溪钢铁以后要发展成大型钢铁企业,从四面八方汇聚过来为梅溪钢铁工作的员工,也将数以千计,我们同时也要考虑这么多员工及其家属的生活问题。所以,我打开始从有心想将蔡家桥、李社两村从鹤塘镇划过来起,就考虑两村合并、李社村整体规划工业区,蔡家桥村整体规划居住区的事情。相当工作,会在三五年间陆续展开,需要在蔡家桥村委会、村小附近建设集中居住区,把两个村近八百农户都迁过来,才能腾出更多的工业发展及建设用地来。”

    梅溪镇之前就所辖的二十几个行政村,还有一大批危房亟待改造,这次把四十万直接拨给外划过来的两个村,黄新良打开始也有想不通,这时候才明白沈淮打算:合并办学,就能让两村合并的事开个头,先建学校,然后在学校附近划地建设集中居住区,安置拆迁户,修路与镇区相接,底下的事才会顺理成章。

    再一个,也唯有镇上实实在在的对两村进行财政扶持,才有可能消除这两个村的防备心理。

    第一百七十三章回马枪

    回到镇上,何清社就追了过来,要谈下梅公路拓建的事情。

    “老朱请客,你把李锋也喊上,我们边吃边谈。”沈淮跑了一下午,也饿得前心贴后背,让何清社把李锋也拉出来,一起去渚溪酒店吃晚饭去。

    梅溪钢铁厂改制完成,跟鹤塘镇的行政区域也重新进行划分。

    虽然货运码头以及钢厂生产线扩容要忙上一段时间,不过那是钢厂的事情,镇政府这边在六月初就正式把梅溪大桥重建及下梅公路拓建工程提上日程。

    筹集资金是一方面,同时还将涉及到近百户沿街房屋的拆迁,此外项目的前期审批工作也是极为繁琐,遇到专人盯着跑。

    沈淮是党委书记,要掌握全局,还要盯着钢厂的日常管理,不可能把所有事情都背身上来,那样有八只脚都不会够用。

    梅溪大桥及下梅公路的事情,具体还是何清社负责。

    不过遇到重要、难决定的事情,何清社会过来找沈淮商议。沈淮通常会把李锋也喊上,三个人开个小会,能做决定的就赶紧掉,然后党政会议上再走个形式。

    到渚溪酒店,没见到陈丹,问过柜台后的钱云,沈淮才想起来陈丹上午跟他说了,说晚上要跟小黎回老宅整理东西,准备过两天就正式搬回去住。

    沈淮就直接到二楼找了个包厢,李锋赶过来还要一会儿,就跟何清社先说起李社、蔡家桥村合并办学的事情。

    李社、蔡家桥是梅溪钢铁往渚江边发展的关键,拿四十万给两个村合并办学,对梅溪钢铁的货运码头以及梅鹤公路等项目有促进,何清社自然没有什么意见。

    镇资产办跟钢厂、跟紫萝家纺等镇属企业结算红利、承包费以及财务审计,都是每季度一次。

    赶着钢厂改制,资产核算是截止到四月底。九四年一月到四月,不用上缴企业所得税,钢厂盈利高达九百三十余万,镇政府按照20%提取红利,将有一百九十万;其余作为发展资金,留在钢厂作为资产增数。

    正式改制是五月底,整个五月份二百四十万的利润就由镇政府全部提出。

    九十年代,虽然国内还存在种种问题没得到解决,但处于经济发展的黄金时间是毋庸置疑的。紫萝家纺成立之后,之前的发展桎梏不复存在,二月底就完成生产设施的更新,员工也增加到四百余人,今年上半年的盈利将超过六百万。

    家纺业在国内当前还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对资金有需求,但不如钢铁业那么饥渴。故而成立合资企业时,紫萝家纺的股利分红比例定在五成。

    也就是说上半年紫萝家纺上半年可以拿三百万出来分红,镇占股40%,能分得一百二十万。仅这个数,就是褚宜良去给镇上承包费的三倍。

    这半年时间里,梅溪镇的工商业整体活跃,普通工商税收的增幅也很大,加上划并后基数税返,梅溪镇上半年的地方财政收入差不多能达到九百万,是去年同期的三倍,将增长六百万。

    政府跟企业不同,企业需要把资金储备下来用于扩大生产,政府新增加的收入,主要还是要花出去。

    不过,何清社年前做政府预算时,就是把九三年的财政预算改了两笔,抄了一下,根本就没有考虑今年财政收入会翻三倍。

    这新增加出来的财政收入,而且数额这么巨大,怎么花,没有预算约束跟规范,还凿实叫人头痛。

    沈淮决定从新增加的财政收入里,拨四十万给李社村、蔡家桥村合并办学,实在算不了什么。

    “梅溪镇今年的收入破两千万没有问题,比跟唐闸区一般的街道还要好。不过梅溪镇之前的欠账很多,我们有很多课要补。”沈淮说道,“当然了,党员干部的工资要涨,也增加一些福利,不然大家干活没有干劲,不过这个比例最好不要超过10%,以免有人说闲话。其他新增加部分,主要还是要民生跟建设中去,等李锋书记过来,我们坐下来先讨论一下。”

    何清社见黄新良、邵征、朱立在场,沈淮就直接谈论这个话题,知道沈淮心里应该是有了明确的想法,不过是要告诉他跟李锋一声。

    不要看梅溪镇今年的财政收入狠狠的上了一个台阶,但这些年来的欠账太多:农田水利、民政扶贫、村镇道路、义务教育等等,几乎没有哪个方面没有欠账的。

    不过沈淮心里什么想法,何清社大体能揣摩得到。

    这次决定给蔡家桥、李社两村一次就拨四十万重建校舍,那些原本就属于梅溪镇的村小、镇小、梅溪中学,哪个会坐得住,不跑过来讨钱?

    何清社猜沈淮今年大概会先补义务教育的欠账,而且沈淮前天已经跟他及李锋说了要推荐黄新良担任副镇长分管教育办。

    至于用黄新良,何清社见沈淮都没有意见,他自然就更没有意见了。

    乡镇干部的任命在九四年还是要相对简单得多,区里可以直接发文任命镇长、副镇长,黄新良过两天等走过组织程序就担任副镇长的事,差不多是十拿九稳的,何清社也就借着酒菜上来之前,把教育办的一些事情跟他作交待。

    “全镇中小学,危旧校舍要改造,差不多要拿四百万出来才够,特别是年前的雪灾,对危旧校舍的考验十分严峻,下面教师对这个呼声最高。”何清社说道。

    “那今年就先拿四百万出来,补这个欠账。”沈淮见何清社都揣摩到他的心思,也就不再等李锋过来假惺惺的讨论,直接把他的打算说出来,“补欠账,先把可能会出大篓子的加紧补上,其他的往后缓一缓,分个轻重缓急出来。总之,日子要比以前有盼头吧?”

    “说什么有盼头呢?”李锋推门进来,嗓门很大地问道。

    沈淮简略把李社、蔡家桥村小合并办学等事又简略的跟李锋说了一遍。

    “老何,把我喊过来是为这事啊?”李锋问道,“这没有什么好商量,就照沈书记说的来。‘再穷不能穷教育’,这话不是白说的。”

    “不是这事。”何清社看李锋过来了,就把话题转到今天的正题上来,也没有叫黄新良、邵征、朱立回避,直接说道,“下梅公路拓宽的方案已经传出去,我今天听到消息说,有人暗中收购路南的沿街店面房,可能会在拆迁补偿时,刁难镇上。”

    沈淮想到前些天在猫儿胡子餐馆吃饭,孙家埭副支书兼治安委员带人过去打砸的事情来,问何清社:“知道具体是谁在里面捣鬼吗?”

    “不是很难确定,有可能是潘石贵。另外,杜贵跟杜书记去县里之后,很久都没有回来,昨天我看到他骑辆摩托车停在路边,跟何月莲在说话,不知道他们有没有参与这事。”何清社说道。

    “肯定是这些人在里面捣鬼。”李锋气愤地说道,“修路修路,都提了好些年了,普通人怎么敢趟这浑水?就算想,又怎么有这种把握?一定是潘石贵、杜贵、何月莲他们知道沈书记做什么事,都是言出必行的,所以才想着收购路南面的店面房敲诈镇上一笔!”

    沈淮蹙着眉头,也觉得无奈,筑路建桥的资金还没有着落,这些人就抢着过来分一杯羹。

    “是不是找潘区长反映一下。”何清社问道,“修桥筑桥盼了好些年,总不能因为这些人黄掉。”

    沈淮笑了笑,潘石华通过潘石贵狮子大张口的事情,他没有跟其他人说,这事反映给潘石华知道,潘石华能秉公处理才叫遇到鬼。

    潘石华的妻子当初在潘石贵承包的织染厂里占股,就知道潘石贵实际是潘石华顶在外头敛财的工具,整件事说不定就是潘石华在背后策划,他跟潘石华反映什么去?

    “他们只要是合法的私房交易,我们也没有办法阻止。”沈淮跟何清社说道,“你们先摸清楚看他们的手已经伸到多长,看看他们准备张多大的口,到时候我们再商量对策。”

    何清社点点头,李锋也是气愤得很难言语。

    沈淮想着陈丹、小黎他们在老宅那里收拾,简单吃过饭,就没有陪朱立、何清社、李锋他们在包厢里继续喝,开车先离开。

    经过供销社商场时,看到里面灯光辉煌,沈淮想到何清社说何月莲有可能也跟这事有关,便把车停在路边走进去。

    供销社经何月莲承包后,整个格局都做了调整,不再是传统的柜台销售模式,左边是食品百货,中间有钟表、文具以及眼镜柜台,右边服饰鞋帽区。

    这时候已经有八点钟,还有些顾客在里面流离忘返,看得出何月莲还是有些经营头脑的。

    “沈书记,你怎么有空光顾我的小商场?”何月莲听人说沈淮进了商场,赶忙从二楼的办公室下来迎接。

    才六月上旬,天气还不是很炎热,沈淮早晚都穿长袖衬衫,有时候还要加件夹克外套。何月莲穿了一件玫红色的连衣裙,在灯光下,衬得她肌肤娇嫩,裙摆就到膝上三寸,露出雪腻的双腿,叫人感慨这女人怎么就不会老。

    “杜贵昨天回梅溪了?”沈淮不想耽搁太长时间,开门见山的问何月莲。

    “嗯。”何月莲说道,“他昨天过来找我,说了很多不着边际的话。”

    沈淮盯着何月莲的眼睛,他知道这个女人很现实,但这时候他不能肯定她会站在哪一边。这段时间为上上下下他们都在为改制的事情忙碌,有些事情就忽视过去了,何月莲应该比镇上干部更敏感的知道些什么事情,但也没见她有通风报信的意思。

    不过,沈淮想到她昨天“很不谨慎”的让何清社看到她跟杜贵在路边说话,心想她多半还是有两边都不得罪的念头。

    沈淮不想给何月莲坐山观虎斗的机会,直接问她:“杜贵说了什么话。”

    “有些比较难听。”何月莲窥着沈淮的脸色,小心翼翼地说道。

    “你说吧,多难听的话,我也不是没有听过。”

    “他说谭书记好像不大信任沈书记您了,还说要向区里举报你。”

    沈淮蹙着眉头,问道:“举报我什么?”

    “他拿了一份材料找我也签字,要我一起联名举报沈书记您, ( 重生之钢铁大亨官场之风流人生 http://www.xshubao22.com/6/6193/ )

小技巧:按 Ctrl+D 快速保存当前章节页面至浏览器收藏夹。

新第二书包网每天更新数千本热门小说,请记住我们的网址http://www.xshubao22.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