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钢铁大亨官场之风流人生 第 127 部分阅读

文 / 未知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点击/收藏到桌面
    唯一头痛的问题,就是怕沈淮开出的条件太离谱:谭启平调离东华是应该,但关键谭启平调离东华之后,东华班子到底怎么调整,却是个难题。

    沈淮没有让吴海峰陪着,而是让熊文斌、陈兵陪着过来——实际上就给大家留出很大的操作空间出来:一方面不至于叫省里太难看,另一方面不至于把其他派系在东华的利益都挤出去。

    除吴海峰、杨玉权外,熊文斌、陈兵,或者其他梅钢系在东华的官员最高只是正处级官员。

    就算是为了保障新浦项目的实施,破格提拔几名梅钢系的官员,只要不考虑为吴海峰、杨玉权等人破例,破格提拔熊文斌或陈兵,各方面都容易接受得多。

    东华市人大主任吴海峰当初从东华市委书记位子上退下来,虽然跟田家庚没有直接的关系,但也是省委班子之前做出来的集体决议——倘若让吴海峰再回到东华市委书记的位子上去,理论上不是没有一点可能,但田家庚必然还是要考虑省委班子的整体威信问题。

    杨玉权现在是副市长,正常提拔就是进常委,要是破格提拔至少是担任市委副书记,这个一方面会叫省里能操作的空间变得狭窄,另一方面,省委给新浦项目、梅钢牵着鼻子走的痕迹也太明显了,显然也很难叫各方面轻易接受。

    这么看来,沈淮在咄咄逼人的外表之下,还是知道一些分寸的;至于这是不是宋系权衡之后安排,李谷就不知道了。

    “英国政府在战后的货币政策,一直都在加强跟维持英镑在国际货币体系内的强势地位,这使得英国的金融资本得益,而英国的本土制造产业却受困于出口贸易的颓势,始终难得振作;而本土市场也早已饱和,也难有进一步发展的空间。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英国制造企业在本土去产业化的趋势越来越快。梅钢二厂得以建设,就是在这个背景下西尤明斯工业集团需要裁撤其在伯明翰的钢铁厂。”

    田家庚临时约到燕京见面,自然是为了进一步了解新浦项目的详细情况以作权衡。待田家庚从国务院回到酒店,必要的寒暄过去,沈淮就开门见山,直接进入主题,介绍新浦项目得以启动的背景,“……由于伯明翰钢铁厂在西尤明斯文工业集团所占的份额很小,在裁撤伯明翰钢铁厂之后,西尤明斯工业集团在本土制造业的颓势并没有得到明显的改善,特别粗钢冶炼方面的业务,前年、去年的亏损额度都很大——一方面是货币的原因,一方面是产业布局的问题,一方面是劳动力及环境成本的问题。在多重因素之下,西尤明斯工业集团很早就有考虑,把他们的基础工业部分转移到海外去。同样也是英国货币政策的问题,使得英国的产业资本输出不占优势;而相对保守的企业文化以及对新兴国家市场不熟悉,叫英国企业向海外扩大产业动作远不比日韩企业迅速。不过,也是之前合作打下一定的基础,以及梅钢二厂的建设成果,叫梅钢赢得西尤明斯工业集团的信任。去年底,西尤明斯工业集团高级副总裁巴特勒访问梅溪,双方才开始探讨在国内合资建造大型钢铁项目的可能。”

    “考虑将西尤利明斯工业集团利物浦钢铁厂的180万吨全流程高炉炼钢线整体搬迁到新浦,或与新浦地理条件相当的沿海城市外,技改新增产能为120万吨,新浦钢铁厂一期工程整体设计产能初步确定为300万吨。包括物料输送港口等配套项目在内,整个一期工程的投资额约四十亿。其中西尤明斯的炼钢线设备、相关技术以及项目建设所需的三千亩工业用地及港口资源,折算资本约为十二亿,计30%的股份;其余70%的股份,由相关方共同注入相当二十八亿人民币的外汇或人民币资金。就资金方面,初步谈成的结果,是西尤明斯工业集团及飞旗实业集团额外再提供六千万英镑的资金,业信银行向梅钢提供六亿人民币的项目贷款,众信投资、鸿基投资、渚江投资额外初步谈妥的融资大约也有八千万美元,此时大概还有不到十亿的资金缺口。淮能集团不再额外向新浦钢厂提供建设资金,但将为钢厂、港口及港口配套工业园建设配套的大型火电厂项目,投资规模不会低于十亿人币民;而此前淮能集团已经从英国柏克莱银行以及法国巴黎银行获得两亿美元的债券融资。”

    “项目建成后,将由西尤明斯工业集团的矿产部门,负责从澳洲及印度等国向新浦钢铁提供所需的铁矿石;由淮能集团负责从国内提供生产所需的煤炭资源——而生产出来的粗钢坯料及板材、线材,约三分之一直接供给西尤明斯工业集团旗下的制造企业,其余部分主要考虑在国内市场销售,或直接考虑在项目所在地引入大量的钢铁深加工企业。”

    听着沈淮了如指掌的介绍新浦钢厂项目的具体情况,李谷心里也是感慨万千:

    这世间从来都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

    要说到管理及技术以及人力上的资源,李谷相信省钢要比梅钢厚实得多,梅钢无非也是踏在东华市钢尸骸上才成长、才崛起的——然而沈淮硬是靠着他率领梅钢一步一个台阶的实绩,赢得西尤明斯工业集团、飞旗实业等产业巨鳄的信任,省钢与市钢却是没有办法做到这一点。

    不考虑后续的港口产业开发,仅新浦钢厂一期工程加上配套的港口以及淮能集团独资负责建设的火电厂在内,投资额就在五十亿左右,直接引进的外资将超过四亿美元——淮海省如何能叫这个项目从指缝里溜走?

    当然,新浦项目还没有正式立项,一切都充满着变数——既然梅钢跟市委书记谭启平的矛盾这么深,为了能让这个项目最终落户留在东华,省里将谭启平调出东华为新项目开路,甚至提供其他一些必要的条件,都不能算过分。

    田家庚又详细问了一些关于项目选址的问题。

    沈淮说道:“陈兵曾在霞浦任职,新浦港早期的勘测、规划工作以及新浦开发区的成立,都是他在霞浦任期内一手推动的。项目选址的问题,陈兵最有发言权。”

    田家庚朝陈兵点点头,示意他来介绍项目选址的情况。

    李谷也看向陈兵,对这个身兼东华京投集团总经理与市驻京主任两职的陈兵,他之前也没有接触过,但知道东华京投集团在吸纳东华驻京办酒店资产以及市锻压厂等市属企业资产之后成立,主要参与了淮联重工合资项目。虽然京投公司由东华市政府全资控股,但因为市锻压厂早初的债务协议、参与淮联重工项目以及归管副市长杨玉权分管的关系,陈兵也给理所当然的视为梅钢系的成员。

    李谷知道陈兵曾在霞浦县担任过县长等职务,倒没有想到他曾推动过新浦港及新浦开发区的建设工作,心想,也难怪沈淮能瞒过谭启平,悄然声息的筹备新浦钢厂项目,原来背后还有陈兵以及陈兵留在霞浦县的嫡系配合。

    即使沈淮这人看上去锋芒毕露、咄咄逼人,但相比较他融合地方势力的成绩,在政工体系内工作了这么多年的谭启平反而要逊色得多——这背后的差异,或许真像田书记所说,一个能带领他人开创新格局,一个只能在旧格局内腾挪,陡然间就有了高下之别。

    “东华滨江临海,地理条件优越,但一直都没有得到充分的开发。霞浦县现有的几座海港,也是由于在历史进程里形成的传统渔港,规模都很小,几乎没有什么规模工业。”提到霞浦县及新浦港,陈兵自然也是侃侃而谈,“霞浦县八十七年设开发区时,主要考虑跟旧城区衔接,在城南划地建设工业园区;同时也考虑发展海港及港口工业,但由于缺乏资金,工业配套设施严重不足,拉不到什么大工业项目,九二年成立新浦开发区后,到今年,不足一千亩的起步区域都还没有填满。但就新浦港的自然资源来说,沿海地形开阔完整,能用于建设大型工业项目的土地资源充足。新浦开发区早初的规划面积虽然只有十平方公里,但就不占用外侧的耕地,以吹沙填海的方式,也能将海岸线往外侧推延,每年新造上万亩的新地,以用于工业项目建设。而数十公里的海岸线,有可供三万吨以上大型船舶直接驶入的优良深水航道,能保障新浦钢厂一期工程建设配套海港年吞吐量达一千万吨的要求。而后期,通过疏滩航道,甚至可以直接在离岸三到五公里的海岛上建设十万吨以上级别的深水大港,为新浦钢厂及后期新浦产业提供更广阔的发展前景。”

    第四百八十二章格局

    “几乎在所有介绍东华的文字叙述里,都会用到‘滨江临海’这个词,东华以往以及将来在现代产业社会里的气度,也尽在这四个字里。东华地方倒不是没有人能看到新的格局所在,熊文斌主任早年在计委以及后期到政研室,都在做相关方面的规划研究,陈兵主任更在新浦推动实践。”沈淮接过陈兵的话,继续说道,“我个人是渴望将这个钢铁项目建在新浦,希望能用大工业项目为东华未来的格局奠定一些基础。”

    在座的众人,谁心里都不含糊,都能理解沈淮何以在此时重点提“滨江临海”四字——东华市,两区一县滨江、三县临海、一区三县位于内陆腹心,“滨江临海”四字就道出东华市的地理框架。

    多少年来,东华地方有见识、有能力的官员,包括最初推动将西陂闸区西南沿江三镇划出来建开发区,陈兵推动新浦港及新浦工业开发区的建设,都是依靠这个地理框架格局为推动地方经济发展所做出的努力。

    人力时有穷,有想法是一方面,但是时代及自身资源的局限性以及旧格局习惯性的阻力,并不是那么容易就能突破。

    陈兵九二年推动新浦港及新浦工业开发区建设,九三年下半年,他给调出霞浦县后,霞浦县的招商引资重点又转回到城南开发区,新浦开发区的工作就陷入停滞。

    由于水电、排污及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没能及时跟上,新浦开发区这两年就引进了几家小企业,而早初计划投资只需要两三千万的新浦港建设更是没有着落。

    新浦钢厂项目,除了项目本身所带来的五十亿直接投资,对东华、对淮海不可或缺外,更能直接打开东华市滨江临海发展的大格局。

    淮海省虽然也在沿海省市之列,但多年来都缺乏有分量的海港城市,甚至可以说缺乏有分量的港口城市。

    渚江毕竟不能跟长江相比,在疏浚之后,徐城段的渚江主航道也只能通航万级吨客货轮。这使得徐城江海联运的优势,只限于跟国内沿海城市保持联系,而更大吨位的外洋巨轮,则难以直接进入渚江中游,停靠徐城港。

    在沿海县市建设大型的海港,与内陆的公路、铁路网以及渚江航运接驳,不仅是东华一市发展格局的问题,也涉及到淮海省发展大格局的问题。

    田家庚到淮海省担任省委书记之后,重点推动渚江北岸的徐东高速工程建设、推动徐东铁路的电气化改造,又何尝不是为这个大框架打基础?

    晋煤东出南线工程,涉及到晋煤、东南沿海省市电力需求的能源发展大格局,纪系隐身背后,在国家层面上进行推动,还迟迟不能上马,淮海省要进行大框架的格局建设,只是依赖自身的积累跟努力,难度自然可想而已。

    淮海省需要推动这个大框架、大格局发展的重型项目,新浦钢厂项目也只有摆在这个大框架之下,才更能显出分量来。

    为新浦钢厂配套建设的新浦港,一期就将建五万吨级的泊位,建后年吞吐量就将达到一千万吨;淮能集团为电厂项目配套建设的输煤港,一期也将建三万吨级的泊位,建成后年吞吐量将达到四百万吨——虽然距离真正的大型综合海港,还有一定的距离,但也能打下相当的基础。

    沈淮没有直接提到淮海省发展的大框架问题,但李谷相信他能看到了淮海省示来发展的大格局在哪里,他不提,是他知进退,不争功,但他提东华市“滨江临海”,也是要告诉他们,他心里很清楚新浦钢厂项目的分量,他不算过分的要求,也希望省里能满足他。

    中午就在淮海大酒店里用餐,田家庚下午四点钟还要跟交通部的官员见面,谈话就一直持续到三点半,沈淮与熊文斌、陈兵、赵东、宋鸿军等人才告辞离开。

    刚到东华大酒店歇下,屁股还没有坐热,小姑的电话就打过来问中午见面的情况。

    “田家庚到淮海省,还是想有一番作为了,而要形成淮海省发展的大格局,也不能拒绝派系外力量的加入——这应该是我们现在应该有的认识,我想田家庚也不应该缺这样的心胸。”沈淮将中午谈话的细节,在电话跟小姑说了一遍,说道,“而且我与熊文斌、陈兵以及鸿军到淮海大酒店去见田家庚,相信赵秋华很快就会知道。我们也无意恶意挤压省钢以及赵系在东华的利益空间,将来的事,无非是谁能发展得更好的问题,相信赵秋华不会恶意阻挠新浦项目。”

    “嗯,有这个基础在,很多事情推动就会容易一些。”宋文慧说道,“对了,你们今天既然都在燕京,而且你又这么推崇熊文斌、陈兵两个,你二伯想借今天晚上这个机会,与他们见一面,认识一下。你们晚上有没有其他安排?”

    “好啊。”沈淮说道,“我们晚上没有其他安排。”

    挂了电话,沈淮跟宋鸿军说道:“二伯晚上安排一起吃饭,其他事都先推掉吧。”

    宋鸿军笑了笑,他知道沈淮心里未必舒服,但新浦项目规模这么大,需要国务院下国家计委等相关部门的审批,想要更顺利的推动落实,除了省里的态度外,宋系全面的支持很重要。

    二叔宋乔生也是借这个机会,表明支持新浦项目的态度,表明在沈淮与谭启平之间做出新的选择,而要小姑居中传话,其实也是怕沈淮脾气拧在那里,叫大家下不了台。

    宋鸿奇早早就从部里回来,陪同父亲的秘书韩剑一起先到丰泽园大酒安排酒宴的事,心里百味陈杂。

    宋鸿义耍脾气不愿意看沈淮小人得意的嘴脸;谢海诚人在燕京,宋乔生亲自出面帮着调和,他就无法躲起来不见面。

    差不多到时间,他坐车赶去丰泽园大酒店;沈淮、宋鸿军陪熊文斌、陈兵他们,也就先他一步赶过来,坐在休息厅里说话。

    “我爸在部里跟冀省的徐副省长有个约好的见面,可能还要过半小时才能脱开身。”宋鸿奇走出去,接谢海诚进来,解释他父亲要拖些时间才能赶过来。

    谢海诚走进休息厅,看到熊文斌、陈兵等人站在那边跟宋文慧谈话,看到他走进来,也走过来寒暄,他心里感慨万分,也只能笑脸以对,好像是老朋友在他乡相遇一般亲切。

    谭启平离开东华已成定局,东华的权力格局就要进行新的划分,但梅钢系至少能三分天下而居其一,而且将是根基最深固的一系。

    海丰在东华陷入太深,撤出已经无可能,而且摊子铺得散,利益容易给侵害,此时不妥协、不在一定程度上低头,就不要指望着梅钢系能维护海丰在东华的利益。

    看着谢海诚脸上那勉强的笑容,沈淮压着声音,与宋鸿军笑道:“你说他心里会不会比黄连还要苦?我们这些人,他以前连正眼看一下都觉得麻烦呢。”

    宋鸿军知道沈淮答应参加晚宴、与谢海诚同桌饮酒主要是出于维系大局的考虑,但心里怕是对谢海诚永远都不可能有好感,能压着声音不当面奚落他,就已经是好脾气了。

    宋乔生倒没有让大家等太久,很快就直接从部里坐车赶过来;与宋乔生一起过的,还有成怡的父亲成文光。

    事前不知道成文光也会出席,看到成文光与二伯宋乔生一起走进来,沈淮也觉得很意外;宋鸿军凑到他耳边,笑道:“看来你跟成怡的事,你不从也得从了。”

    沈淮苦笑一下,他不知道他二伯到底经历了怎样的心路历程,但也能明显感受到他二伯在很多姿态上,都在进行调整——也许这才是他的生存之道吧?

    “你们的动作很大啊。”成文光看着沈淮走过来,笑着说道,“我知道你们要在淮海直接建一座国内第六大的钢铁厂,也很惊讶,也完全没有想到,你们已经把工作做到这么细致了。”

    “东华除了港口外,煤铁矿产资源很匮乏,主要依赖外地输入,就传统的产业发展思路来说,并不适合发展钢铁。”沈淮说道,“不过日韩钢铁产业崛起,迅速超越欧美,其对此身煤铁矿产的资源依赖也极低,更多的是利用港口的低运输成本,从海外大规模的输入原材料,又大规模往外输出产品,以形成比传统的钢铁企业更明显的规模优势,而宜居、相对开放、经济发达的海港城市,更有利于聚集人才,形成更大规模的关联产业群——这就是以韩国项浦、日本新日铁、富士制铁等为代表日韩钢铁产业的发展模式。熊文斌主任早在八十年代,就对日韩钢铁产业的发展模式有深入的研究,提供东华市钢厂应该沿江海布局的思路。梅钢走这条路,既吸收日韩钢铁产业发展模式里的优势,也是想嵌入国内能源大布局之中,只能算是踏在前人的肩膀之上做了些成绩。”

    沈淮介绍熊文斌、陈兵给成文光及他二伯认识,“为了将新浦港建设成真正的海港重镇,仅仅靠新浦钢厂一个项目是不够的,仅仅依靠地方上的资源也是远远不够的,京投公司将来会是地方在燕京一个重要的融投资平台。我们初步的计划,是将想地方在新浦钢铁里所持的股份,全部划给京投公司,由京投公司以此为基础,为新浦港的基础设施建设,拉到更多的建设资金。以后京投公司在燕京活动,还要成叔叔跟二伯多关照啊。”

    成文光听了沈淮的介绍,也大体能明白沈淮他们的安排:

    陈兵暂时不离开燕京,但会进一步将东华京投做大,做厚实,这需要与省市进行进一步的博弈;熊文斌才是沈淮直接推进东华市常委班子、在市委层面代表梅钢系利益的重要人选。

    宋系要把梅钢系真正融入进来,对熊、陈二人自然要给予相当的重视。

    成文光与熊文斌、陈兵握手,笑道:“现在是个人才辈出、群星闪耀的大时代,我们之前的视野也是有些窄了,对地方上有能力的人才挖掘不够,但细想想,整个国家的大发展,还不就是靠着地方上撑起来的?”

    第四百八十三章沂城夜难眠

    在沈淮赶到燕京跟田家庚见面的当天,同时由胡舒卫在东华就将新浦项目等事,与参股梅溪电厂的长青集团、富士制铁、省钢进行沟通。

    新浦项目算是正式揭开面纱,在沂城调研的省委副书记、省长赵秋华,自然也是很快知悉此事;同时从省驻办那边知道陪同沈淮去见田家庚的人员都有谁。

    “熊文斌啊!”

    听陈宝齐汇报过陪同沈淮一起走进淮海大酒店去见田家庚的人选,赵秋华手抚额头闭上眼睛,半天没有再说一句话。

    陈宝齐站在一旁,也不说话,避免干扰了赵秋华的思路。

    东华市在梁小林空出来的常务副市长人选上,省里还没有确定下来,这次又要把谭启平调出东华给新浦项目让路,东华市这一次的洗牌动作还真不是一般的大。

    关键还是这个牌怎么洗的问题。

    最直接的权力洗牌,自然还是市常委班子的调整,这也是省里能拿出来最直接的动作。

    沈淮虽然逼走谭启平,但梅钢、淮能集团借新浦项目,更深层次扎根于东华,自然不会放弃在市委班子里的话语权——关键问题在于沈淮或者说背后的宋系会有多贪心。

    在陈宝齐看来,最坏的结果,就是在谭启平给调离之后,沈淮或宋系要求换其他的宋系官员来接替东华市委书记的职务,继而让梅钢系的势力在东华全面铺开,将东华市变成宋系铁打的营盘,将其他派系的利益完全从东华挤出去。

    沈淮携熊文斌、陈兵二人去见田家庚,看来他的心并没有想象中那么贪,还是知道些进退的。

    熊文斌与陈兵都在大企业或地方任职的经历,履历上没有什么问题,但此时都还是正处级,破格提拔就是进常委。

    地市常委人数通常有七到九人,即使叫熊文斌与陈兵在谭启平给调离之后,两人都进入常委班子,也不会破坏东华市常委班子的平衡——关键还在于沈淮一些关键职务流露出贪心来,这就叫省里有了很大的操纵跟权衡空间,也能叫省里避免因为给梅钢牵着鼻子走而遭受无谓的非议。

    只要沈淮及宋系不贪心,随便他们希望谁代表梅钢及宋系进常委班子,只要履历相当,都不会叫各方面难以接受。

    不过陈宝齐也没有想到沈淮会最终推熊文斌上位,但再细想,又觉得好像应该如此。

    熊文斌早初就是在执掌市钢厂大放光彩,之后就在东华官场之上沉沉浮浮多年,属于既有理论水平,又有实践手段的官员——众人都说梅钢是在东华市钢厂的尸骸上崛起,这句话不无道理,但同时也意味到梅钢管理层,有太多的人,跟熊文斌或深或浅的有着关系;以及熊文斌在东华宦海沉浮多年,积累下来的人望其实不低。

    而沈淮这几年来在东华跟谭启平的恩怨,熊文斌也纠缠其中,熊文斌最后一次起落,就是在谭启平手里完成——

    沈淮推熊文斌上去,除保住吴海峰、杨玉权这一系之外,更能利用熊文斌凝聚更多的地方势力。

    明面看上去,沈淮及背后的宋系放弃对市委书市、市长两个关键职务的争夺,但实际所得并不会因此而减少多少,反而能给新浦项目的快速上马,减少阻力——这不失为更务实的一种选择。

    “要是有可能,你愿不愿意去东华?”赵秋华突然睁开眼睛,抬头盯着陈宝齐的眼睛问。

    叫赵秋华突然这么一问,陈宝齐跟打了个寒战似的,身子抖了一下。

    好似叫赵秋华看透似的,陈宝齐禁不住有些局促地说道:“赵省长您让我去哪里,我就去哪里。”

    “你去东华,你对来说,有利有弊,所以你自己权衡吧。”赵秋华模棱两可的说了这么一句话,似乎只是将道路帮跟随自己多年的陈宝齐指出来,但无意替他决定。

    赵秋华睡觉前习惯看些材料,陈宝齐将一些随身携带到沂城的材料放在他卧室里的书案上,就回到自己的房间,然而这个夜晚对他来说,也太煎熬了些。

    陈宝齐发现自己的悟性还是不够敏锐,竟然在赵秋华点破之后,才看到微妙的地方:

    沈淮只是需要梅钢系能在常委班子里掌握一定的话语权,以保证新浦钢厂项目能够顺利的推进,暂时不会去贪那几个关键位子,引起不必要的矛盾,这是沈淮及背后宋系务实的选择。

    然而,沈淮表面上是给省里留下足够的操作空间,但倘若沈淮私下里跟田家庚没有什么交易,那这个操作空间就是留给他们的——

    考虑到宋系与计经系,宋乔生与田家庚之间的糟糕关系,沈淮真要私下里跟田家庚有什么交易,就没有必要像丢炸弹式的把新浦项目丢出来;而考虑到省钢对东华的渗透已经达到这种程度的情况下,沈淮以及田家庚这时候需要平衡的,恰恰是赵系在东华的利益。那由他们来决定接替谭启平的东华新市委书记人选,也就顺理成章——至少他们在决东华市新市委书记的人选上,掌握着更多的牌。

    只是赵秋华的问题,叫陈宝齐夜里反复煎熬,难以取舍。

    虽然东华在淮海省除省会徐城之外的十二地市里,正迅速崛起成为强势地市,但省政府秘书长这个职务,仅仅从行政级别以及党内地位来说,并不比强势地市的一把手稍差,甚至还要略强一线。

    至于凤尾鸡首之议,则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陈宝齐坐在省政府秘书长这个位子,要是稍有些野心,眼睛里盯着看的应该是省委秘书长这个职务——然而到明后年,赵秋华接替田家庚担任省委书记的可能性很小;到时候即使赵秋华继续留在东华担任省长,陈宝齐他能继续往上走一步,顶多也是分管省政府办公厅工作的副省长。

    陈宝齐在随赵秋华到东华担任省办公厅副主任之前,在地方上只干过一届县委副书记,之后就一直在机关里。倘若他三五年内没有外放地方的可能,可能这辈子最高就只能是一个普通的副省长。

    似乎这时间到东华担任市委书记,对他陈宝齐来说,倒不失一个好的选择。

    只是陈宝齐一时也琢磨不透赵秋华真正的用意,是为省钢保驾护航,还是说赵秋华意识到自己明后年有可能会给调离淮海,提前做部署,将他在淮海省的政治资产交给自己掌握?

    省钢是赵秋华到淮海省之后竖起的一面旗帜。

    九五年淮海省工业总产值才刚刚突破两千万,往百亿产值这个目标前行的省钢,在全省的地位自然不容小窥。

    只是谁又能想到梅钢会这么妖孽?一厂技改扩容之后,就建二厂;二厂建成投产之后,新浦项目前就紧接着出炉,连一口气都不带喘的。

    不要说省钢已经深度介入梅溪的发展,就是要抗衡梅钢高速扩张所带来的压力,梅溪电炉钢项目咬紧牙也要上——这同时也是保证省内的金融资源不至于叫梅钢都占过去。

    相比较沈淮融合地方势力的能力,省钢兼并重组东华市钢等动作都不少,但在东华的根基远谈不上有梅钢那么稳固——省钢在东华的摊子铺得这么大,在梅钢眼里说不定就是一块肥肉——赵秋华因此让他去争东华市委书记这个职务,为省钢在东华的发展保驾护航,也是正常的思路。

    但赵秋华的目的仅是如此,陈宝齐就要去东华跟高速崛起、背后又有宋系支撑的梅钢系搞对抗,对省钢有意义,但对陈宝齐个人的意义不大。

    他很可能会像谭启平那般,很尴尬的给卡在市委书记的位子不能上也不能下;一旦给利用完毕,失去价值,也很有可能给弃之不理——这结果还不留在省里。

    倘若赵秋华出于培养的心思,想让自己在地方经历更多的锻炼呢?

    省钢在东华的摊子铺开不少,在东华经济工作中的分量很重,他到东华后,有省钢这个基本盘,又虞成震等人配合工作,省里又有赵秋华支撑,还是能掌握主动的。

    更为关键的,他这一步走下来,在地方积累足够的资历,向上发展的空间才能打开来。

    只是赵秋华的心思到底是哪个,陈宝齐觉得他看不透,夜里在床上翻来覆去没能睡踏实……

    天边露出鱼肚白,窗玻璃发青,陈宝齐才给打通七窃八脉似的豁然开朗,想通问题的关键:

    赵秋华的意图显然是两者皆有,倘若他没有能力替省钢在东华的利益保驾护航,没有能力成为赵系出掌地方的代表人物,赵秋华又凭什么帮他打开向上发展的空间;倘若他有能力掌握东华的局势,能够维护、加强省钢及赵系在东华的利益,又何必担心赵秋华会利用完他就丢掉?

    关键还是在他自己信心够不够坚定的问题。

    陈宝齐清晨小睡了一觉,闹钟响起,就从床上爬起来洗漱,带着昏沉沉的脑袋以及酸涩的双眼,去见赵秋华。

    赵秋华早已起床,坐在室外的露台上看书,气定神闲、面色红润,似乎东华这两天的事情对他没有丝毫的影响。

    陈宝齐暗感自己还是需要修炼,何时能有赵省长这般处变不惊的心性,才能算是修得有成吧?

    见陈宝齐没睡好的样子,赵秋华眯起眼睛问道:“怎么,昨天夜里没有睡好?”

    “赵省长您要把这么有分量的担子交给我,我有顾虑,但更多的是担心会会让赵省长您失望,辜负您的信任。”陈宝齐说道。

    “我今年已经六十一了,加上计经系那边折腾得厉害,我是‘与其一动,不如一静’,哪怕回中央能一个悠闲自在的闲差挂着也就满足了。”赵秋华说道,“你五十岁都还不到,应该要更有锐志。虽然这些年都在我身边,我知道你还是有些想法的;有想法是好事。”

    第四百八十四章变局

    高层的激流涌荡,对市民社会的波及总是迟钝缓慢的,甚至绝大多数中层干部,在开始阶段都没有真正认识到这次波澜的惊心动魄。

    直到省委书记田家庚四月十六日突然到东华来调研产业发展情况,大多数的中层干部才注意到波澜早已涌起。

    省委书记田家庚这次到东华调研,除了省委办的随行官员外,省政府方面,也是由副省长罗成辉及省政府办主任陈宝齐陪同。市里除了市委书记谭启平、市长高天河、副市长杨玉权等人外,近期几乎从没有机会公开场合露面的市委市政府政研室主任熊文斌也意外的出现在媒体的镜头之中。

    省委书记田家庚这次调研活动的行程安排,也成为中层干部热议及揣摩的核心。

    在市钢、合资钢厂、梅钢、梅溪电厂、梅溪港务公司、淮联重工、虎氏制衣等调研点之后,车队最后转往几乎不叫人有什么印象的霞浦县新浦开发区,才叫更多人意识到新浦近期要建大钢厂的传言并非无风起浪。

    比起其他人还摸不着头脑的猜测,嵛山县委副书记、县长高扬十八日上午到市里参加会议,当天就在市委组织部长虞成震的办公室,看到省委组织部发来的关于沈淮党内职务调整的商调函。

    县处级干部的任命程序,通常都是由市常委会议提名,市全委会议表决通过之后报请省委组织部批准——省委组织部以商调函的形式,直接决定县处组干部的职务调整近年极为罕见。

    看过商调函,高扬并没有为沈淮这次会调出嵛山县而欣喜,坐在虞成震的办公室里,他沉默了许久,直到注意到虞成震看过来的眼神,才意识到有些失态了。

    “这么说,新浦钢厂这事是确定了?”高扬掩不住有些沮丧地问道。

    虞成震点点头,他心里同样不痛快,但又能怎样?

    省委组织部直接出商调函,调整沈淮的职务,就说明省里围绕推进新浦钢厂项目一事已经以最快的时间达成一致,接下来就是为项目开路进行一系列的人事调整。

    沈淮是新浦钢厂项目的灵魂及核心人物,省里直接出商调函将沈淮从嵛山调到霞浦县任职,就是要绕过东华市委,能够以最快的时间,使沈淮到霞浦县开展新浦钢厂项目的落地筹备工作。

    这只是一系列人事调整的第一步,也是高扬、虞成震他们所不愿意看到的一步:这只是证实沈淮之前的动作都是烟雾弹,沈淮并无意离开东华,也确定不会离开东华。

    高扬之前在嵛山隐忍,本指望能守到花开月明之时。虽然眼下的结局对他来说不能算很差,但跟他起初期待的,还是有着叫他苦涩跟无奈的差距。

    “陈秘书长什么时候会正式调到东华来?”高扬问道。

    “具体时间还没有定下来,不过也快了吧。”虞成震说道,他虽然自视是省长赵秋华的人,但陈宝齐到东华之后,那他就没有办法站到东华舞台的中央去。

    梁振宝虽然早就意识到沈淮不会在嵛山留很长时间,但也没有想到浓雾散去之后,露出来水面竟然这样的格局。

    不过,相对虞成震、高扬心里的无奈跟苦涩,梁振宝倒了满心欣喜。

    副县长宋运华敲门进梁振宝的办公室,要汇报嵛浦公路改建工程的进展,推门见梁振宝手里捏着一份文件,站在窗前吹起了口哨。

    见惯梁振宝阴沉严肃的一面,难得见他也有轻佻之时,宋运华笑着问:“梁书记您这是遇到什么喜事了啊?”

    省委组织部给市委组织部发商调函,虞成震不敢拖延,市委组织部的调令也差不多同时下发到嵛山县委;现在就等嵛山县委出具转调介绍信,沈淮就能完成从嵛山县调出的手续。

    梁振宝将市委组织部的调令给宋运华看。

    “嗬,沈县长高升到霞浦县担任副书记,原来梁书记您是为沈县长高兴啊。”宋运华笑道,看到调令,也证实这段时间以来的传言跟心里的猜测,心里的石头也算是落了地。

    梁振宝笑着指了指宋运华,倒也没有怪他在沈淮不在时,说话还这么讨巧。

    作为县委书记,梁振宝自然不愿意给下面的常务副县长牵着鼻子走,所以他是希望沈淮离开嵛山的,但同时,他又担心沈淮离开之后高扬对他的反扑——眼下,沈淮出嵛山而不出东华,无疑是完美的解决了他之前所面临的难题。

    这些天来在市县风传盛广的新浦钢厂项目,靴子也算是落了地——省委书记田家庚到东华调研,副市长杨玉权与政研室主任熊文斌出现在接待队伍里,媒体也给予相当的镜头,虽然最终的人事调整还要一段时间的酝酿,但梅钢系在东华势力还会继续壮大,这是无疑的。

    这一切,也都意味着沈淮即使调离嵛山,到霞浦任职,沈淮留在嵛山的肖浩民、冯玉梅、胡志军、罗庆等人,也不会容县长高扬随意践踏。

    只要他梁振宝跟沈淮留在嵛山的人,在嵛浦公路、嵛山水电开发以及劳务输出等项目配合好,不搞出太多的龌龊事,也就不用担任高扬能借市委组织部长虞成震的势,将他县委书记的帽子摘下去。

    “对了,沈县长他人呢?他好像有好些天都不在县里了。”宋运华这才想到沈淮离开嵛山的时间似乎有些长了。

    “我刚跟他通过电话,他今天晚上还有事要留在市里,可能明天会回来。”梁振宝说道,“沈淮离开嵛山到更重要的岗位上去,县里总得有些表示;不过怎么做才合适,你帮我想一下。”

    “好的。”宋运华一口答应道,暗感都说不欺少年穷,只是市委书记谭启平的现世报也未免来得太快了些。

    才四月中旬,市游泳馆的泳池里没有几个人,也没有人会注意到站在泳池一角的那个青年,就是这次东华官场大波澜的主角。

    周裕穿着保守的泳装从更衣室走出来,但是薄薄的弹性布料,紧绷在她的身上,叫她性感的身材完美的呈现出来。

    沈淮站在水里,抬头看到周裕雪白长腿,看到她双腿笔直,丰腴肉感,中间插不进一根筷子去,而那给紧绷布料勾勒起来的迷人埠地,形状更是那样的丰满跟诱人。

    沈淮多日奔波、给压抑下来的情念,这一刻很快就给周裕挑动起来,后悔约在泳池见面,这么可口的丽人,想吃也没有办法在公共场合吃。

    周裕坐到泳池边,把晶莹剔透的可爱脚趾蜻蜓点水式的探到水里,试了试水温,见沈淮还盯着她的大腿在看,横了他一眼,说道:“有什么好看的?”

    沈淮划着水走过来,叫周裕将双腿打开,让他能贴近站到她的跟前,双手搂住她弹性十分的纤腰,抬头问道:“你说有什么好看的?”

    这边是浅水区到深水区的过渡区,沈淮站在水里,刚刚好比泳壁高一头,由于两人贴着近,周裕都能感觉到沈淮灼热的呼吸喷她的小腹上,而且沈淮搂她腰的手也不老实,手指贴着她泳裤边缘,在她雪白细腻的臀部边缘上轻轻的挠着,竟然想在光天化日之下,直接钻到她的泳衣里去,无不叫她的心里发痒。

    沈淮抬头看着周裕,能看到她浑圆耸起的双峰,但皆不如她此时艳若桃花的脸蛋跟风情万种的双眸诱人:“下来吧。”

    “才不要给你占便宜。”周裕欲拒还迎的娇嗔道。

    “约你过来是谈事情,你怎么动不动就把别人往歪里想?”沈淮委屈地说道。

    周裕熬不过沈淮的小动作,双手撑着泳池壁,身子慢慢地滑下水,只是沈淮也不让开,还抬起膝盖来,周裕只能给挤靠着泳池壁下去,双腿被迫骑在沈淮的大腿上。

    “就这样谈事情啊?”周裕娇媚地瞪了沈淮一眼,但也不得不承认,大腿骑在沈淮的大腿上,下身隔着薄薄的泳衣裆底布与沈淮的大腿紧密相贴,叫她心里刚刚起的那阵痒意稍稍止住。

    虽然不够激烈,但温和涌起的快感,叫她身心温润、舒坦。

    看到别人没有注意这边,周裕又忍不住夹紧双脚,叫这种感觉来得更真切、更强烈一些,甚至还拿膝盖往沈淮的裆下顶了下,从清澈的池水里看到那? ( 重生之钢铁大亨官场之风流人生 http://www.xshubao22.com/6/6193/ )

小技巧:按 Ctrl+D 快速保存当前章节页面至浏览器收藏夹。

新第二书包网每天更新数千本热门小说,请记住我们的网址http://www.xshubao22.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