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霸主 第 66 部分阅读

文 / 未知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点击/收藏到桌面
    绻婕暗揭恍└丛拥拇驶悖蚧故切枰惺媛庋淖ㄒ等嗽崩刺峁┌镏?br />

    这一次机械委组织全国企业参展,对于各企业派出的参展人数没有严格限定,只要各企业能够负担得起相关费用,那么派出多少人都无妨。其他的企业外汇比较缺乏,加上对于参展的效果存在着一些疑问,因此一般都只是派出一两个人参加。

    林振华财大气粗,一口气带来了四个人,除了舒曼之外,还有卫景文、韦东齐和马杰。后面三位都是技术人员,林振华带他们来参加装备展,是想让他们在装备展上开开眼界,同时看看有没有什么值得采购回去的高新技术装备。

    哈罗雷向舒曼道过谢,然后对朱晋文说道:“朱先生,很抱歉,我必须先说一下我们的财政状况。我们乌桑共和国是一个穷国,我们能够用于装备采购的资金是非常紧张的。我所以会到你们的展区来,完全是因为看到了你们所打出的广告。我很想知道,你们说的用1000万美元建成一个工业体系,是不是事实。”

    朱晋文看看林振华,然后叹了口气说道:“哈罗雷先生,你也知道,工业体系这个概念是非常宽泛的。如果要包括航天、微电子这些尖端技术,那么别说1000万美元,就是1000亿美元,也完全不够。我们所提供的解决方案,是帮助一个欠发达的国家或者地区建立起满足基本生产需要的工业系统。从这个意义上说,1000万美元是完全能够办到的。”

    朱晋文叹气的原因,在于觉得林振华把牛皮吹得太大了,现在把人家忽悠过来,还不知道如何收场才好。

    哈罗雷倒并不介意,他心里自然知道1000万美元是不可能建成什么大型项目的。他接着朱晋文的话头问道:“朱先生,你能否详细地告诉我,你们所说的工业系统,包括了哪些工业项目?”

    朱晋文点点头:“完全可以。我们所说的工业系统,用我们中国经济部门的语言来说,叫作地方五小工业,也就是小煤矿、小钢铁厂、小机械厂、小化肥厂和小水泥厂。有了这五个小型的工业项目,基本上能够满足一个百万人口的地区基本的生产需要。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帮助你们建设小发电厂、小纺织厂、小印刷厂,小食品厂,这些主要是满足生活需要的。”

    哈罗雷默默地念着朱晋文所说的这些项目名称,设想着一个地区日常运转所需要的产品。想了一会,他点了点头,说道:“朱先生,我觉得你说的这些项目,的确是一个地区所最需要的。如果拥有这些企业,那么大多数的日常生产都能够满足了。不过,你一直使用了一个小工业的概念,我想知道,你说的小,具体是多大的规模,我们建成这样的小厂子,能满足正常需求吗?”

    朱晋文微微一笑,问道:“哈罗雷先生,我记得你刚才自我介绍说你是乌桑共和国北方省的工业部长,请问,你们北方省大约有多少人口?”

    “80万人。”哈罗雷答道。

    “那好,我们来算一下。”朱晋文说道,“按我们中国的农业状况,一个居民大约拥有1至2亩耕地。你们的80万人口,大约需要耕种120万亩耕地。在目前的农业生产条件下,一亩耕地大约要使用10公斤的化肥。这样算下来,120万亩耕地,大约需要1200万公斤化肥,也就是1。2万吨。我们所提供的小化肥厂设备,设计生产能力是1万吨,恰好能够保证你们农业生产的全部化肥需要。”

    哈罗雷脸上露出了惊异的神色:“朱先生,听你这样一说,我就完全明白了。你的计算完全正确,对于我们北方省来说,只要拥有一家年产1万吨的化肥厂就足够了,我们根本就没有必要去了解10万吨级的设备。”

    朱晋文接着说道:“我们再来看机械厂。作为一个80万人口、以农业为主的省份,你们并不需要建立重型工业体系,所以,机械厂的主要任务是生产为农业服务的小型装备,以及满足一些日常机械维修的需要。农业装备简单地说不外乎三机一泵,也就是柴油机、小型拖拉机、电动机和水泵。我们为你们提供的小机械厂装备,恰好能够满足你们独立生产这几种产品的需要。生产这些产品,是用不着高精度机床的,用一般的通用机床加上少量专用夹具和模具,就足够了。”

    朱晋文一边说着,一边在纸上给哈罗雷写起了设备清单,包括几台车床、几台铣床,哪种设备承担哪项加工任务等等,甚至于机械厂里的配电设备应当有多大功率,车间需要多大面积等都说得清清楚楚,从头到尾几乎一个磕绊都没有。

    哈罗雷听得如醉如痴,对朱晋文佩服得五体投地。作为一位学理工出身的工业部长,哈罗雷完全能够听懂朱晋文所说的一切,也知道他说的是完全正确的。但哈罗雷无论如何也想不通,为什么这个中国的官员对于这种小型工厂的配置会如此精通。

    其实,岂止是哈罗雷,林振华在一开始与朱晋文接触的时候,也被他彻底唬住了。林振华跑到机械工业委去卖弄有关解决方案的概念,得到了朱晋文的夸奖。但当具体到一个小国或者一个小地区的工业解决方案应当如何做的时候,林振华就抓瞎了,他完全没有这方面的常识。

    在这个时候,朱晋文轻轻松松地给林振华出示了一张清单,告诉他,一个百万人口的小地区,需要的工业项目就是这些,简称地方五小。

    对于地方五小这个概念,林振华多少知道一些。那是在1970年国家制订第四个五年计划的时候所提出来的一个方案,具体内容是由中央财政拨出80亿元的专项资金,扶持各省区发展小煤矿、小钢铁厂、小化肥厂、小水泥厂和小机械厂等五类工业项目。

    地方五小工业最终落实到各县,全国几乎每个县都建立起了上述五个项目,从而形成了相对独立的工业体系,能够自主解决工农业生产中最基本的需要。地方五小工业的建设,成就在于推动了全国的工业化进程,培育起了一大批小型工业企业,这些小型企业中的一部分,成为后来中国工业发展的种子。

    地方五小工业的建设,问题也是非常大的。由于一个县的规模很小,因此大多数的五小工业项目都达不到规模经济的要求,出现了后世所说的低水平重复建设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后,国家开始逐渐调整地方五小的政策,将大批规模达不到经济生产要求的小企业实行了关停并转,用若干大型企业来代替这些小型企业的职能。

    为了发展地方五小工业的需要,国家还形成了专门为五小工业提供配套的装备生产体系,如汉华机械厂就是其中之一。汉华机械厂在前些年的主要业务,就是生产这种1万吨级的小型化肥设备,而这些年,这种设备在国内已经没有需求了。

    与汉华机械厂类似的工业企业还有很多,它们的主打产品都是这类小型企业使用的装备,随着五小工业建设的结束,这些装备在国内也已经找不到市场了。

    林振华向朱晋文推荐面向发展中国家的工业解决方案,给了朱晋文一个极大的启发。虽然国内已经没有小型装备的市场,但国外还是有人需要的。有些非洲的小国家,全国的人口数也不过就相当于中国的一个县,给它们一套五小装备,就足够让它们实现初步的工业化。要论搞这种小型装备的配套,欧美发达国家还真没法和中国相比。要知道,像这样的小装备,当年中国的机械工业部门足足搞过几千套。

    朱晋文当年曾经下放到内蒙去放马,后来搞“老中青三结合”的时候,他作为懂技术的中青年干部,被结合进了内蒙经委,专门负责五小工业的建设。可以这样说,从项目评估到具体每一台机床的摆放,朱晋文都亲手做过几十遍。现在要把这套成熟的经验拿来传授给非洲兄弟们,对于朱晋文来说,实在是轻车熟路的事情了。

    “朱先生,你不需要再详细介绍了,我非常相信你的见识。好吧,现在请你给我们北方省规划一下,看看我们需要建设哪些工业项目,具体的花费是多少。我相信,你给我们提出的方案,一定是非常适合我们的。”哈罗雷诚恳地说道。

    229双赢的合作

    229双赢的合作

    “年产1万吨小化肥设备一套,80万美元。”

    “1万锭纺织厂设备一套,70万美元。”

    “2万千瓦火电设备一套,150万美元。”

    “……”

    朱晋文一项一项地向哈罗雷报着价,哈罗雷不停地点着头,把价格往自己的小本子上抄。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被欧美日的大厂商忽悠了一圈之后,哈罗雷觉得中国人报出的设备价格简直便宜得像大白菜一样。照这个价格,他的确只需要花费1000多万美元,就可以建设起一个初步工业化的北方省了。

    朱晋文向他描述的工业化前景是非常美妙的。有了化肥厂,全省的粮食产量能够轻而易举地实现翻番,困扰北方省多年的饥饿问题将得到解决。有了水泥厂,道路和住宅的建设都能够加速,北方省的城乡面貌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有了机械厂,北方省将能够自己生产柴油机和水泵等农业机械,不再需要花费高额的外汇从国外进口了。

    形成这些工业能力,对于发达国家来说,也许是微不足道的,但对于一个贫困落后的非洲国家来说,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工业成就。

    不需要20年了,只需要给我5年时间,我就能给选民们一个奇迹般的北方省哈罗雷兴奋得眼睛里都要放出光芒来了。

    在哈罗雷高兴的同时,站在周围的各厂代表们也都在强行地压抑着内心的喜悦。他们简直不敢相信这是真的,一套1万吨级的小化肥设备居然能报出80万美元的天价,这不是把白菜当成猪肉卖了吗?

    买的人觉得便宜,卖的人觉得贵,这就是传说中的双赢了。

    此次的报价原则,是林振华在出国之前就与朱晋文商量定的,方法也很简单,就是把各种设备在国内的销售价格乘以2,然后把人民币三字换成美元。一套小化肥设备,在国内满打满算也到不了40万人民币,但到了这个展会上,它的价格就是80万美元。

    “小林,你说咱们这样报价,合适吗?太黑了吧?”一位企业的销售代表偷偷地对林振华说道。

    “黑吗?要不你去跟朱司长说说,你们那套设备降价80。”林振华说道。

    “那可不行”销售代表急了,“你们都能这么黑,凭什么我们不行?”

    林振华呵呵笑道:“这不叫黑,这叫做合理利润。你没看这位黑大叔脸上乐得都黑里泛红了?”

    这一次参加装备展的中国企业,也是搭配得非常合理的。汉华公司的主打产品是化肥设备,其他一些企业则分别生产各种机床、发电机、水泥厂设备等等。总体来说,一个解决方案中间所包含的所有装备,在这个代表团里都能提供。朱晋文与哈罗雷签下的这个订单,最终是要分解到各家企业去完成的,谁都能捞着一块肉吃。

    最为难得的是,中国代表团不是简单地提供装备,而且向缺乏工业建设经验的客户提供完整的建设方案。西方厂商的做法是不卖对的,只卖贵的,而中国代表团恰恰相反,所推荐的所有装备都是最经济适用的。

    “整个项目总金额,1140万美元,略微超出了一点点。”朱晋文算完之后,用抱歉的口吻对哈罗雷说道,“你看,主要是有些设备是为你们量身定做的。比如这台低热值燃烧炉,主要是考虑到你们当地产的煤炭热值比较低,用普通的锅炉难以产生指定的压力……”

    “我明白。朱先生,你完全没必要解释,事实上,你们为我们提供的方案是非常适合我们的,而且充分考虑到了我们的支付能力。”哈罗雷感激地说道,“像你们这样服务周到的供应商,在全世界也是找不到第二家的。”

    “呃……其实我们做得也很不够。”朱晋文觉得有些脸红。他给哈罗雷提供的,可都是国内的淘汰技术啊,有些设备甚至于就是各厂的积压产品,放在仓库里好几年,只差被当成废铁卖掉了。现在一张嘴就跟人家要几十甚至上百万美元,人家还千恩万谢,这让朱晋文情何以堪啊。

    “朱先生,我想……”哈罗雷支支吾吾地问道,“我想问一下,按照你们的方案,除了这1140万美元的设备之外,我们还要不要支付其他配套设备的费用?”

    朱晋文点点头道:“这是肯定的,我们销售的只是设备本身,配套肯定是不含在内的。”

    “什么”哈罗雷慌了神,他想起日本西乎公司的伎俩了,一台5万美元的机床,要配上7万美元的稳压器,这不是坑人吗?

    “朱先生,你能不能再帮我算一下,我们还要花多少钱来购买配套设备?”哈罗雷问道。

    朱晋文皱了皱眉头:“这个可不好说,这取决于你们国内的价格吧?这个配套,主要是土建工程,你们国内建房子是什么价,我可不太清楚。不过,就一个单层厂房,我估计花不了多少钱吧?”

    “你是说,这些配套不是要购买你们的产品?”哈罗雷问道。

    “当然不是,所有需要购买的产品,都在这个清单里了。只要你们把房子建起来,把电线拉好,装上我们的设备,就可以生产了。”朱晋文说道。

    “难道不需要别的什么,比如说,在你们的清单里,有台精密磨床,要不要为它配上一个稳压电源?”哈罗雷启发道。他倒并不是真的想买稳压电源,而是想通过询问这方面的价格,看看中国人在提供配套方面是什么样的态度。

    卫景文在旁边听不下去了,直接插话道:“我觉得用不着吧?你们当地也没什么高耗能的工业项目,电网应该是比较稳定的。当然了,如果你们心疼设备,愿意给机床配上稳压电源,也是可以的。至于规格嘛,我觉得有50千伏安的应当足够了。”

    “那么,这种50千伏安的稳压电源,需要多少钱呢?”哈罗雷继续问道。

    “这个花不了多少钱。”卫景文道,“你实在想要,我利用业余时间给你绕一个吧,不会比市面上卖的差。你出个材料费,也就是200块钱吧。”

    林振华在边上捂着肚子直乐,这位卫老师实在是太实诚了,他做技术是把好手,但如果让他去做经营,非得把企业赔得当裤子不可。不过,林振华也没去制止卫景文的话,一个稳压器的确不是什么大钱,就让卫景文用他的真诚感动哈罗雷一回吧。

    “朱先生,现在我完全相信了,中国人的确是我们非洲人最可信赖的朋友。”哈罗雷握着朱晋文的手,由衷地说道。

    涉及到签合同这方面的事情,朱晋文可不擅长,高祖兴安排了两名外贸部的工作人员负责与哈罗雷进行洽谈,撰写具体的合同文本,还有涉及到运费、保险费、预付款之类的事情,这都是需要专业人员来处理的。

    在哈罗雷带着随从们兴高采烈地离开时,林振华对他语重心长地说了一句:“哈罗雷部长,请回去告诉非洲兄弟们,中国人来了。西方殖民主义者在非洲海岸架起几台机床就可以奴役一个国家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哈罗雷道:“林先生,你放心吧,我用不着等到回非洲去,我马上就可以去告诉我的朋友们。这一次和我们同机来法兰克福的,还有非洲很多国家的工业部长,他们的情况和我们是一样的,我这就去告诉他们,中国产品才是最适合我们的,中国人才是非洲人最好的朋友。”

    哈罗雷的确有着非洲人的憨直,他也不避讳什么,直接就在展区里向自己的黑人兄弟们展开了广告宣传。非洲各国搞工业的这些人大多和哈罗雷一样,是在欧洲留过学的,互相都有一些联系。听到哈罗雷绘声绘色地介绍自己如何用区区1000万美元就买到了全套工业装备,大家都心动了,纷纷从展厅的各处向着中国展区涌去。

    “高部长,不行了,我们招架不住了”朱晋文满头大汗地向高祖兴求救。在他的身边,挤满了非洲、西亚、南亚以及太平洋小国的客商,他们有些人是像哈罗雷一样需要全套的工业装备,有些则是需要某个行业的单件装备。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囊中羞涩,西方大公司的装备对于他们来说,是绝对的奢侈品。

    高祖兴也没见识过这样的场面,不过,他毕竟是部长,有些泰山崩于前而不惊的心理素质。他迅速地交代手下去租了几间会议室,然后把客商们都带到了会议室里,分门别类地安排人予以接待。

    朱晋文有在地方经委工作的经验,自然是负责向客商们介绍全系列的解决方案。有了给哈罗雷讲课的经验,他的讲授更加有条有理了,把他的讲话记录下来,几乎就是一本如何穿越到明朝去建立一个完整工业体系的教科书。听完他的讲解,就不用再看《临高启明》了。

    其他厂商的代表们则负责向有专项需求的客户介绍本领域的装备情况。涉及到化工设备方面,自然就是林振华和韦东齐的任务。在这方面,韦东齐的知识远比林振华要丰富得多。

    230韦东齐的舞台

    230韦东齐的舞台

    站在会议室的大黑板前向各国采购商们介绍着化工机械产品的韦东齐有一种老夫聊发少年狂的感觉,本来以为此生已经与化工无缘了,谁知,林振华却给了他一个更为宽广的舞台,让他的人生能够再一次绽放出光彩。

    韦东齐从石化机跳槽到汉华重工,是下了很大决心的,在这个过程中,谢春艳、范世斌等人也都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韦东齐是50年代的大学生,学的就是石油化工专业。大学毕业之后就分配到了石化机工作,见证了石化机的辉煌与落寞。石化机放弃压力容器转产冰箱的时候,他也在暗地里偷偷地落过泪,但并没有动过要跳槽的心。他已经是奔五的人了,再熬上十几年就要退休,不想再折腾了。

    听到汉华机械厂从泰国拿到四套大化肥订单的消息,韦东齐的心里酸溜溜的。10万吨级的大化肥设备,在韦东齐的眼里,勉勉强强算是一个值得去施展一下身手的项目,可惜这个项目不是他的,而是范世斌的,他只有看热闹的份。

    韦东齐与范世斌学的是相同的专业,又在同一个系统工作,私交不错,相互之间也比较了解。韦东齐的专业水平比范世斌要高,这在轻化厅系统是公认的,范世斌自己也承认。可是,现在范世斌在轰轰烈烈地玩大项目,他韦东齐只能去设计个冰箱拉手之类的小玩艺,这让韦东齐如何能够接受。

    上一次林振华带着范世斌等人去石化机拉走闲置设备的时候,像是不经意一般向韦东齐撂下一句话,说未来要去中东卖炼油设备,这一句话,就把韦东齐心里早已熄灭的火焰又给点燃了。

    林振华走后,韦东齐度过了若干个不眠之夜,终于耐不住性子,私下里跑去找范世斌打听,汉华机械厂是否真的有搞炼油设备的意向。范世斌早已得了林振华的密旨,也不更多废话,只是把韦东齐带到浔阳化工设备基地的土建现场去亲身感受。

    规划中的容器车间此时还刚刚在挖地基,但韦东齐从那地基的面积和深度就能够看出来了,这座庞大的车间,绝不只是为10万吨化肥设备准备的,林振华的心比他想象的还要大得多。

    “老范,你们林经理不会是想重新拣起11万吨乙烯的项目吧?”韦东齐怯怯地问道。

    11万吨乙烯,是韦东齐年轻时候的梦想,也是他心中的痛。早在70年代中期,国家在引进三套年产11万至30万吨乙烯设备的同时,开始着手安排乙烯成套设备的国产化。当年血气方刚的韦东齐也被国家计委抽调到了东北,参加国产化攻关。

    那真是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攻关小组的工程师、技术员和工人们没日没夜地奋战,向着一个又一个的技术难关突进。然而,材料、设备、工艺等方面的难题多得像一座山一样,而攻关小组能够得到的资金和技术支持却非常有限。乙烯裂解炉的焊接工艺和相关装备,乙烯三机——也就是乙烯压缩机、丙烯压缩机、裂解气压缩机——的制造工艺和材料,都成为他们无法跨越的障碍。

    11万吨乙烯攻关最终以失败告终,当国家计委的领导宣布攻关小组解散时,韦东齐与小组里的其他同事们一样,哭得像一群孩子一样。韦东齐至今还记得,有一位名叫贺诚山的老工程师,老泪纵横地拉着他的手,说道:“小韦,我这一辈子是看不到乙烯装置的国产化了,希望你能够完成我们这一代人的未竟事业。等到咱们的国产大型乙烯装备投产的时候,你千万记得在我的坟墓前烧一张庆祝喜报,让我也看一看。”

    从11万吨乙烯攻关失败到今天,10年时间一晃而过。尽管在两年前国务院正式把30万吨乙烯设备列入重大成套科技装备攻关的名单,但据韦东齐了解的情况,整个项目的进展并不顺利。国家需要解决的重大装备难题非常多,30万吨乙烯并没有被列为重中之重。而韦东齐自己,更是由于石化机的衰落而与这样的项目越来越远了。

    听到韦东齐的询问,范世斌答道:“老韦,林经理跟我说过,他的目标可不是11万吨。11万吨的装备,在国外已经被淘汰了,连30万吨都已经是落后产能了。他的目标是80万吨,甚至100万吨。”

    “80万吨”韦东齐的心抨抨地跳了起来,以他所听说过的林振华的作为,他隐隐觉得,这并不是吹牛。林振华有这样的气魄,也有这样的能力。

    国产80万吨乙烯,如果能够参与这项工程,哪怕只是在其中担任一名普通工程师,也不枉此生了。好男儿生于天地之间,就是要搞这样的大工业才对得起自己的七尺之躯。他想起了贺诚山对他说的话,贺诚山错过的事情,他韦东齐不能再错过了。也许,再过几年自己就要当爷爷了,他希望自己有朝一日能够抱着自己的孙子,对他说:看看,那个高得能够插入白云之间的分馏塔,就是你爷爷亲手设计的。

    “老范,我想调到你们汉华机械厂来,你能不能帮我问问,你们厂愿意接收吗?”韦东齐怯怯地问道。

    “那还用说”范世斌哈哈大笑道,“我们林经理早就说过了,让我想办法把你请过来呢。要搞大型石油设备,离了你老韦还成?”

    听到韦东齐提出要调入汉华厂,林振华马上开始进行运作。他没有让韦东齐主动去向石化机请辞,而是通过谢春艳,以轻化厅调动的名义,向石化机要人。这个程序上的差异,使得韦东齐避免了背叛石化机的名声,这对于他那些仍在石化机工作的子女是有好处的。

    韦东齐离开石化机之后,由轻化厅安排到了化工设备院,挂了一个正处级的虚衔,然后再由轻化厅直接借调他到浔阳的化工设备基地担任总工程师。此时,由省经委与林振华合股的汉华重型工业集团公司已经成立,韦东齐担任了集团公司的技术处长,范世斌以及另外一位来自于老浔阳自行车厂的技术人员当了副处长。

    林振华不是一个蛮撞人,他虽然有制造大型石油装备的计划,但他也知道,这种巨无霸一级的设备,不是他现在的装备和技术条件能够完成的,他必须循序渐进。

    林振华找韦东齐以及其他一些化工专家深谈过几次之后,制定了一个为期10年的研制计划,列出了数百项关键技术,然后逐项地加以落实。有些技术可以在汉华重工的范围内进行预研,有些则需要寻找其他的企业和研究所进行合作,还有一些,甚至需要从头开始培养人才,从零做起。

    在这个远期计划之外,林振华还请韦东齐牵头,布置一些中近期的研究项目。其中,包括了为化工设备基地而做的40万吨化肥设备项目,还有为汉华实业公司准备的冰箱压缩机项目。韦东齐对于这些工作安排毫无怨言,欣然接受。

    这一次参加法兰克福装备展,林振华专门带上了韦东齐,让他出来看一看国外的状况,同时也是为了让他参与采购与大化肥项目和冰箱压缩机项目相关的设备。听说有亚非拉的客商要采购化肥设备,林振华直接就把韦东齐推到了前台,让他负责给大家介绍设备的情况。

    石化机虽然名义上是石油化工机械厂,但隶属于轻化厅系统,也同样生产化肥、农药、精细化工等方面的装备。韦东齐作为技术科长,对于这些装备的规格、生产工期、价格等可谓是了如指掌,会场上客商们但凡有所询问,他必能对答如流。

    各国客商关注最多的莫过于化肥设备,而即使是小型的化肥设备,也有许多种类型。光是合成氨的原料气制备,就有用焦炭、无烟煤、天然气、重油等不同原料的多种工艺,根据各国情况的不同,需要选择基于不同工艺的设备。这些技术上的细节,即便是林振华这种华青硕士,也是一头雾水,只能感叹隔行如隔山。

    听过韦东齐的一番介绍,客商们无不现出恍然大悟般的微笑,然后便纷纷表达出引进装备的意向。林振华带着舒曼,应接不暇地与客商们洽谈,草签合作协议。签署最终的合同当然还需要经过许多其他的环节,不过,林振华心里有数,这批客商,应当是跑不了啦。试问,今天的地球上,还有谁家的商品像中国商品这样物美价廉呢?

    “韦先生,我是来自于南部苏丹的,我叫瓦希尔,我有个问题想向你了解一下,可以吗?”一位黑人走到韦东齐面前,对他彬彬有礼地问道。

    “当然可以。”韦东齐客气地说道。亚非拉兄弟这样的概念,在那个年代的中国人心里是根深蒂固的,韦东齐对于瓦希尔的热情,没有任何一点作伪的成份。

    “你刚才向我的朋友们介绍的产品,主要是都是化肥设备。我们南部苏丹农业不发达,对于化肥设备没有太多的需要。我们当地的出产是石油,我想问一问,你们能够针对我们的石油资源,提供一个,呃……解决方案吗?”瓦希尔问道。

    231石油装备

    231石油装备

    “石油”韦东齐的眼睛里闪着光芒。

    “是的,我们那里刚刚发现了石油,但是我们的石油运不出去,无法变成财富。我们虽然有大量的石油,可却是全世界最贫困的地区。”瓦希尔悲哀地说道。

    “你等等。”韦东齐道,他扭头向林振华喊道:“林经理,麻烦你过来一下。”

    林振华应声而到,韦东齐指了指瓦希尔,对林振华说道:“林经理,这位朋友是从南部苏丹来的,他想了解一下有关石油设备的问题。石油设备我了解,可是南部苏丹是怎么回事,我一点都不了解啊。”

    “南部苏丹?”林振华吓了一跳,“你们那里不是正在打仗吗?”

    林振华对南部苏丹了解得不多,在他的记忆中,每次听到这个地名的时候,总是与战争相关的。当然,这是指他在后世时候的记忆,在当年,南部苏丹对于中国人来说,完全是一个陌生的概念。

    南部苏丹位于非洲的中部,是一个多种族部落杂居的地区,面积有50多万平方公里。在历史上,这一地区水草丰美、土地肥沃,曾经是非洲重要的农业区。本世纪中叶以来,由于过度放牧导致草场退化,气候逐渐变干,农业也日益衰退,经济濒临崩溃。80年代初,这一地区发现了石油资源,然而,这些石油资源并没有给当地百姓带来希望与幸福,反而给他们带来了灾难。

    在欧洲列强殖民期间,南部苏丹作为列强手中的猎物,几经易手,导致原有的部落边界被打乱,土地的归属关系十分混乱。在发现石油之后,许多部落都企图将产油区划入自己的势力范围,在寻求政府和法律解决未果的情况下,部落之间便开始兵戎相见。除了部落间的纷争之外,政府也同样垂涎于这些黑色的黄金,与地方割据武装之间产生了尖锐的矛盾,并最终引发了多年的南北战争。

    由于战争的影响,南部苏丹的石油开采十分艰难,外运更是受到阻碍,结果就导致了当地居民守着石油受穷的窘境。

    瓦希尔是当地一个名叫锡雅的大部落的工业部长,在他的这个部落里,已经发现了石油,但找不到销售石油的渠道。部落首领交代他到法兰克福来走一走,看看能不能买到一套炼油设备回去,毕竟,成品油的销售比原油就要容易得多了。

    与乌桑共和国的哈罗雷一样,瓦希尔在展会上也是碰了一鼻子的灰。他那个部落一年不过是几十万吨的石油产量,根本不入西方设备商的法眼。再加上瓦希尔手里根本就拿不出现金,在这样一个冲突不断的地区,谁敢轻易地提供装备?

    就在瓦希尔觉得失望的时候,他遇到了哈罗雷,那是他在巴黎留学的时候就认识的朋友。哈罗雷告诉他:这个展会里有中国人,中国人是非洲人的朋友。

    于是,瓦希尔就来到了中国展区,并且跟着一群发展中国家的采购代表们一起倾听了中国人提供的工业解决方案。他从这些中国人的身上发现了一种诚心诚意的合作态度,还有不分大小贫富一律平等的泱泱大国气度,他觉得,自己的希望就在这里。

    “林先生,你说得很对,我们的国家的确正处于战争之中。”瓦希尔说道,“但是,战争的根源是什么?不就是贫困吗?正因为如此,我们希望发展经济,我们要搞工业,只要经济发展起来了,大家就不会这样互相残杀了。”

    “瓦希尔先生,请你等一下,我有句话要跟我们林经理说。”韦东齐打断了瓦希尔的话,然后把林振华拉到一边,小声地问道:“林经理,怎么,南部苏丹是正在打仗的地方?”

    林振华点点头:“我了解得也不多,不过,我印象中,他们那里是因为争夺石油而不断地发生战争。”

    韦东齐道:“如果是这样,那我们可不能插手。我记得国家是有这方面政策的,不能干涉别国内政。”

    林振华道:“我们没有干涉他们的内政啊。我们只是卖设备而已,怎么算是干涉内政呢?”

    “你不是说他们是在争夺石油吗?那么这个石油到底是谁的?如果我们为瓦希尔提供了石油设备,可不就是相当于承认了他们对石油的占有权,这不就属于干涉他们的内政了?小林,我托个大,以老大哥的身份提醒你,咱们挣钱归挣钱,这种政治错误,可不能犯啊。”韦东齐认真地说道。

    林振华道:“老韦,多谢你的提醒。不过,我倒觉得,这个瓦希尔的话也是有一定道理的。非洲的战乱是因为什么,归根到底还不是因为贫困吗?治乱先治贫,仓廪实而知礼节,这是咱们古人说过的话。如果咱们能够为他们提供工业装备,让他们迅速地脱贫致富,百姓能够吃饱穿暖,过上幸福的生活,少数野心家还能掀得起风浪吗?”

    “你说的这个,和国家的政策有没有矛盾?”韦东齐问道。他觉得林振华说的话有一些道理,但又觉得好像与自己过去知道的道理不太一样。他毕竟是一个搞技术的人,对于政治、经济之类的事情理解得不够。而从他的本意来说,他也是非常希望与瓦希尔合作的。

    “老韦,别着急,咱们先和老瓦谈一谈再说,成与不成,咱们至少先了解一下情况吧?”林振华说道。

    两个人商量完了,又来到瓦希尔的面前,林振华问道:“瓦希尔先生,你能不能先把你们那里的情况向我们介绍一下,这样也便于我们为你们设计一个合理的方案。”

    “完全可以。”瓦希尔说道。

    接下来,瓦希尔便向林振华和韦东齐详细地介绍了有关锡雅部落的情况。原来,锡雅部落是处于南部苏丹边缘地区的一个部落,与目前正在发生战争的地区还有一定距离,尚未染上战火。锡雅部落在南部苏丹属于最大的几个部落之一,其他部落虽然也眼红他们势力范围内的石油资源,但一时还不敢贸然挑起争端。

    锡雅部落的首领知道,自己手里拥有石油,要想在这个乱世之中独善其身是完全不可能的。要想自保,唯有迅速地把石油变成美元,再用美元购买武器,以便保卫自己的领土与资源。

    “武器?”林振华皱了皱眉头,他想到韦东齐对他的警告,也觉得这事的确是颇为棘手。对方说得很明白,开采石油,再炼出成品油,目的是为了换美元,买武器,林振华如果为他们提供炼油设备,可就是彻头彻尾的支持内战了。

    “舒曼,去请高部长过来一下。”林振华吩咐道。

    事情到了需要高祖兴出面的程度,自然就不能在闹闹哄哄的场合下谈了。舒曼去找了一间小会议室,把高祖兴请了过来。由于瓦希尔的级别不够,所以林振华也没有透露高祖兴的身份,只说他是这次中国代表团的负责人而已。

    “小林,抛开政治上的问题不谈,以你们搞技术的角度来说,他们搞炼油设备,有没有可能性?”高祖兴听完前因后果之后,小声地向林振华问道。他用的是中文,倒也不用担心瓦希尔听懂。

    林振华点点头:“在技术上没什么问题。我们可以为他们提供50万吨级的小型炼油设备,初期只需要能够生产汽油、柴油就可以了。未来如果需要,可以再扩建,增加润滑油、液化气、芳烃一类的产品,搞石油化工。这一点,刚才韦处长已经和他交流过,对方完全接受。这个级别的设备,咱们国内的技术已经非常成熟了。”

    “如果是这样,你们可以先草签一个合作意向书,把线接上。我们回国以后,再征求外交部的意见,看看他们在这方面有什么具体的政策规定。现在讲究解放思想,在外交方面,咱们也不再是一刀切了,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高祖兴说道。

    “我明白了。”林振华道,他转过头,对瓦希尔说道:“瓦希尔先生,我和我们的领导已经商量过了。鉴于南部苏丹目前的战乱情况,我们有些政策还需要回国向外交部门请示,所以现在不能给你一个准确的答复。不过,我们可以先建立一个初步的联系机制,一旦我们获得国家的批准,就可以为你们提供装备了。”

    “这样就太好了”瓦希尔高兴地说道。林振华表示还需要向外交部门请示,这也是在瓦希尔预料之中的事情。林振华毕竟给了他一个承诺,只要外交上的问题能够解决,设备方面是没有障碍的,这就已经是瓦希尔在法兰克福能够得到的最好的结果了。

    “不过,林先生,我还有一点很为难的事情,需要事先向你们说明。”瓦希尔说道。

    林振华道:“你说吧,既然大家都是朋友,有什么难事,我们可以共同来解决。”

    “我想知道,如果我们有可能合作,刚才韦先生所说的50万吨炼油厂设备,整体投资大概需要多少钱?”瓦希尔问道。

    韦东齐道:“我已经算过了,我们按交钥匙的方式建设,全部投资在2。5亿美元左右。”

    瓦希尔点点头说道:“这个价格我们是完全可以接受的,但是,我们现在没有这些钱。我想问一问,你们是否愿意以补偿贸易的方式来提供这样一套装备?”

    232补偿贸易

    232补偿贸易

    补偿贸易,教科书的解释是:以产品偿付进口设备、技术等费用的贸易方式。

    锡雅部落有石油,但这些石油卖不出去,无法变成美元。一套50万吨的炼油设备,中方的报价是2。5亿美元,而瓦希尔手里,连250万美元都拿不出来。不过,解决问题的办法总是有的,那就是先用赊账的方法,把设备买回来。有了设备,就能够生产出产品,然后再用产品来抵还设备的价款。

    补偿贸易这种方式,对于高祖兴和林振华来说,都并不陌生。当年,中国有不少引进项目就是采用了补偿贸易的方式。江南省的一个大型铜矿,全套开采设备都是从日本引进的,采出来的矿石则装船运往日本,用以偿还设备的款项。有人曾经悲观地评估过,到这套设备的贷款全部还清时,这座铜矿也已经无铜可采了。

    高祖兴虽然熟悉这种方式,却不熟悉瓦希尔所希望他扮演的这个角色。作为一个外汇短缺的?(:

    ) ( 工业霸主 http://www.xshubao22.com/1/1978/ )

小技巧:按 Ctrl+D 快速保存当前章节页面至浏览器收藏夹。

新第二书包网每天更新数千本热门小说,请记住我们的网址http://www.xshubao22.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