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霸主 第 125 部分阅读

文 / 未知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点击/收藏到桌面
    袅艘簧骸安缓茫 ?br />

    左治义雄也在这一刹那醒悟过来,他也顾不上什么上下尊卑了,回过身与林振华一起推开董事长办公室的门,冲了进去。

    一切都已经晚了。

    办公室里空空荡荡的,再也看不见石川明的身影。高处的狂风从敞开的落地窗吹进来,吹得窗帘哗哗作响,像是在为这位尼宏重工昔日的主人唱着悲凉的挽歌。

    434消化尼宏重工

    434消化尼宏重工

    石川明死了,如金融危机时代的其他许多日本企业家一样,在落寞中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这位老人,曾经经历过日本战后最辛苦的年代,在那些年代里,日本几乎是一片废墟,他和他的前辈们一起,吃着干冷的饭团,赤手空拳地建设起了一个足以傲视全球的工业帝国。如今,日本已经是全球经济总量排行第二的大国,生活富裕,城市繁荣,他即使是破产了,也仍然能够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而他,却选择了结束自己的生命。

    对于他们这一代人来说,带着希望去奋斗是人生最大的幸福,在绝望中即便是锦衣玉食的生活,也不足以让他们产生一丝的留恋。

    “左治先生,我对于这个事件,非常遗憾。”林振华黯然地对左治义雄说道。

    左治义雄的脸上似乎没有什么表情,他低声地说道:“这个结果,对于石川先生来说,也许是最好的吧。如果我没猜错的话,在他今天离开家的时候,已经向家人告别过了。”

    “石川先生走了之后,他的家人生活会有困难吗?”林振华问道。

    “应该是没有的。”

    林振华道:“好吧,左治先生,拜托你经常去看望一下石川先生的家人,如果他们的生活有困难,请你跟我说,我会私人的名义,给他们一些帮助的。”

    左治义雄向林振华鞠了一躬,说道:“那我就替石川夫人和他的孩子们感谢林董事长了。”

    “还有,请你替我问一下石川夫人,我想在东京的原尼宏总部门前塑一座石川先生的半身像,让后来者永远记住这位尼宏重工的创始人,你问她,是否允许。”林振华又说道。

    左治义雄有些愕然地看着林振华,他看到的,是一双真诚的眼睛。他低下了头,说道:“感谢林董事长,林董事长的胸襟,让我觉得钦佩。”

    林振华产生这个念头,其实也只是一时的冲动。石川明自杀的举动,让他感到了无比的震撼,同时也产生了一些自责。虽然商场上的规则就是如此,不是你死就是我亡,但亲眼看到自己的竞争对手结束生命,对于一个和平年代的人来说,还是觉得十分难以接受的。林振华试图用这样的方法,来消弥自己心中的歉疚之意。

    让林振华觉得有些不可思议的是,他发现,尼宏重工的职员们在听到这个消息时,脸上的表情居然都是漠然的,似乎死去的不是他们曾经的老板,而是一个无关紧要的路人甲。林振华也曾因此而猜想,是不是石川明对待自己的员工过于苛刻,但询问了一些员工之后,林振华得到了一个相反的答案,众人都说,石川明是一个非常不错的老板。

    既然如此,为什么员工们都没有一些悲伤的感觉呢?也许,这个问题只能从日本人的民族性去解释了。

    在做完这一番兔死狐悲的亲情秀之后,林振华带着他的接收团队开始了紧张的工作。感情归感情,利益归利益,石川父子所创建的这家大型企业,如今已经改姓林了,林振华必须把这家企业完整地吃掉,连一根骨头都不会剩下。

    收购尼宏重工,花费了3亿美元的资金,这笔钱不是汉华重工一家能够拿得出来的,林振华不得不四处化缘筹钱。

    第一个化缘的对象,就是化工设备联盟里的各家企业,这些国营大厂手里还是能够挤出一些现金来的。这些钱,一部分算是借给汉华的,另一部分,则属于凑份子,在汉华重工收购了尼宏之后,用从尼宏工厂里拆卸回来的设备偿还。

    第二个资金来源就是银行了。汉华重工是总设计师亲自种的试验田,江南省和浔阳市谁敢怠慢?林振华一张嘴,省里和市里就开足马力,联系各家银行为汉华筹款。

    国家计委对于汉华重工收购尼宏重工一事也给予了积极的支持,何海峰专门打了一个报告,为林振华申请到了5000万美元的财政扶持资金。这笔钱当然未来还是要还的,不过还款期限和利息方面,都非常优惠。这种中国企业到国外去进行跨国并购的例子,在当时十分罕见,国家也希望拿汉华做一个试点,探索一下这种全新的业务模式。

    余下的,就是三三两两的一些友情赞助了。例如冯茂乔,当年差一点把自己的齿轮公司捐献出去,如今政策已经明朗,他也不再担心了。林振华把他的捐献企业申请书还给他的时候,他当即表示,愿意借500万美元给汉华,帮助汉华收购尼宏重工。

    安雁和熊立军也助了一臂之力,两家凑了一千多万美元出来,并且扬言不够还可以再凑。开商场的就有这么一点好处,那就是手头经常有一些流动资金。林振华知道他们两家目前正在筹划着扩大连锁店的覆盖面,包括要去非洲开十几家分店,资金正是紧张的时候,便没有更多地向他们借钱。

    林林总总的这些钱凑起来,林振华终于凑够了3亿美元,完成了对尼宏重工的收购。要说起来,这也算是一次以蛇吞象的收购活动了。如果不是日本遭遇金融危机,加上尼宏重工的海外市场被汉华等企业挤得支离破碎,恐怕林振华再等上5年也不一定能够吃得下这样一家大企业,要知道,尼宏重工在最辉煌的时候,市值可是接近了50亿的。

    公司已经到手了,林振华现在想的,就是赶紧让这家公司产生效益,挣回钱来偿还各处的借款。

    按照原定的计划,尼宏重工在九州的两家工厂将被完全拆除,所有的设备将运回中国,重新组装起来,建立起一家新的工厂。尼宏重工失败的一个根本原因,就是生产成本过高,这个问题在日本本土是无法解决的,只有把工厂迁回中国,利用中国的廉价劳动力降低成本,才能让尼宏重工的这些先进生产设备发挥出效用。

    在福井和鹤冈,还有另外两家尼宏的工厂,林振华决定把这两家工厂保留下来,继续进行生产。尼宏重工拥有一批非常优秀的工人,有些精密加工的工作,还需要依靠这些工人来完成,林振华一时很难在国内找到足够多同样优秀的工人来取代他们。经过慎重研究,林振华决定,在日本保留两家工厂,把那些低素质的普通工人辞退掉,保留那些技术过硬的高级技工,专门从事一些高端设备的制造。至于在中国能够完成的生产,那就毫不客气地拿回去自己人干了。

    保留下这些高级技工的另一个目的,是要获得他们手里的技术和经验。林振华将从汉华技校调来几百名年轻学员,让他们跟着日本师傅学徒,用十年时间,把这些日本高级技工的本领全部学到手。

    尼宏重工还有一个要害部门,就是设在东京的尼宏研究院,这里拥有几百名经验丰富、学识渊博的化工设备工程师,还有大量国内所没有的实验设备。韦东齐、贺诚山等人专程从国内赶过来,一走进尼宏研究院的实验车间,他们就全都迈不开步了,一个个激动得热泪盈眶。

    这些都是工程人员们梦寐以求的东西啊。一些中国的技术人员到国外去做访问学者时,想借人家的设备做几个实验,还要看着对方的脸色,稍微尖端一点的设备,人家根本连看都不会让你多看一眼。

    可是如今,这些东西已经属于自己了,他们想怎么用就怎么用,想用多久,就可以用多久。

    韦东齐手抚着一台实验设备,毫不掩饰地对着林振华哈哈笑道:“林总,咱们这笔买卖做得太值了,光这个研究院里的设备价值,就不止3亿美元啊”

    林振华笑道:“老韦,你还没算这里的无形资产呢。我已经去他们的档案室看过了,里面有尼宏重工这几十年积累下来的实验资料,里面有不少好东西啊。”

    “这些资料的知识产权,也都是属于我们的吧?”韦东齐问道。

    林振华道:“那是当然,在收购协议上明确规定了,收购的内容包括尼宏重工所拥有的全部专利技术,这些专利,起码也值好几个亿呢。”

    “太好了”韦东齐兴奋得两眼放光,“尼宏在制药设备、精细化工等领域,都有非常扎实的技术储备,咱们的化工设备公司,过去只有化肥设备和石化设备这两个主打产品,未来我们就可以进军更广的领域了。”

    “呵呵,老韦,东西我已经给你弄到手了,什么时候能够把这些设备和技术转化为产品,就看你和方延武的了。技术上的事情,我是一窍不通,我只关心能不能挣钱。”林振华调侃道。

    韦东齐诚恳地说道:“林总实在是太谦虚了,在技术方面,林总的造诣也是很让人佩服的。最为难得的是,林总的知识面非常宽泛,不像我们这些人,只懂自己的领域,跨一个领域就不了解了。”

    林振华笑道:“我是什么都了解,但什么都不精通啊。不过,这也应了一句笑话了,我既然什么都不会,那就只好当领导了。”

    韦东齐拍马屁道:“能够有林总这样具有远见卓识的领导,是我们汉华重工的幸运啊。”

    435998工程

    435998工程

    韦东齐带着一大群技术人员入驻尼宏研究院,开始全面地接手研究院的工作,包括消化吸收尼宏重工原有的技术,以及面对国际市场的新变化,开发设计新的产品。

    原来的日本研究人员全部被留下了,工资待遇什么的一点都没减少。相比之下,倒是从中国过来的研究人员们工资水平低得可怜,不过,大家都没有任何怨言,甚至于没有人认真地去想过为什么在同一个研究所工作,日本人的工资高,而中国人的工资低。

    被留下来的这些日本研究人员们也都非常老实。他们深知自己的工作机会来之不易,公司已经易手了,新老板要辞退原来的员工也是情有可原的,现在林振华没有辞退他们,他们已经很是庆幸了,哪里还敢有什么意见。当然,也有个别技术员带着几分对中国的偏见,或者脑子里还有些残余的右翼军国主义思想,他们曾试图联络一些同僚向新老板施压,结果大家都像躲瘟神一般地躲着他们,没人愿意和他们同流合污,他们于是也就只好悻悻然地放弃了闹事的想法。

    要知道,当前的日本可是处于金融危机之中,要找一个新的工作是非常困难的。更何况,整个化工设备行业在日本都已经属于夕阳行业了,那些侥幸没有破产倒闭的公司也在裁员。尼宏研究院的日本研究人员们都清楚,如果自己真要和新老板闹僵了,估计等待自己的命运就是全家老小流落街头了。

    林振华把研究院的事情完全交给韦东齐,让他全权负责,自己则赶往九州的两家工厂,去视察那里的搬迁情况。

    “跟你们说了多少次了,机床上的丝杠是精密部件,必须用海绵包裹起来,再装进木头箱子里。这种丝杠如果磕了碰了,整台机床的精度就没法保证了。你们知道配一根丝杠要花多少钱吗?”

    林振华刚刚走进一个车间,就听到一个小年轻正在对着几名搬运工发飚。那几名搬运工的脸上交织着尴尬和恼火的表情,不过谁也没有跟小年轻顶嘴。为首的一名搬运工陪着笑脸,说道:“小杨师傅,我们这是不了解情况,你跟我们解释了,我们就知道了,以后再搬这些东西的时候,就会注意了。”

    “你们既然要挣这份钱,就得负这个责任如果这些精密部件被磕坏了,你们公司是要全额赔偿的就这一个车间里的设备,把你们整个公司卖了都赔不起”小年轻不依不饶地嚷着。

    “文军,怎么回事”林振华大踏步地走了过去,对着那名小年轻斥道。

    那位年轻人,正是杨文勇的弟弟杨文军。这几年来,杨文军在哥哥的拳脚敦促下,苦学技术,如今已成长成为汉华机床公司数一数二的机床装配技师。据一些老师傅称,杨文军的技术甚至比他哥哥杨文勇还要略胜一筹,主要原因是杨文军的脑子更灵活,不像杨文勇有点一根筋的味道。

    不过,也正因为杨文军的脑子灵活,所以老师傅们对于他的人品颇有一些微辞,觉得他做事的目的性太强,对金钱看得很重。林振华由于与岑右军的关系,对杨文勇兄弟俩比较照顾,他也曾专门地提醒过杨文军,让他在做事的同时,也要学学做人。杨文军对于林振华的教诲一向是诺诺连声,不过到底听进去多少,连林振华自己都没信心。

    这一次拆解尼宏的工厂,涉及到不少精密设备的搬运。林振华从汉华机床公司调来了一批机床技师,专门负责进行精密设备的拆装,杨文军也是其中之一。从他刚才这个状态,应当是搬运工们在搬运设备的时候不够专业,让他发现问题了。

    见到董事长来了,杨文军的态度和缓了许多,他对林振华说道:“林总,是这么回事,这台高精度落地铣床原来是固定在车间的水泥基座上的,我们要搬走,就必须把它拆卸下来。为了避免搬运过程中产生磕碰,我们把一些活动部件也拆开了,准备单独进行运输。他们几位是搬运公司的,我正在告诉他们哪些重要部件要怎么包装呢。”

    林振华点点头道:“文军,严格要求是对的,不过,要注意一下你的工作态度。来,我给你介绍一下,这位是劳模物流配送公司的曹总,连我都要称他一句大哥的,你怎么能对他这样凶巴巴地说话呢?”

    说完,林振华回过头来,对着领头的那名搬运工笑着说道:“曹大哥,你这个当老总的,怎么也亲自来当搬运工了?”

    林振华打招呼的这人,正是原来青岛市的劳动模范曹树林。他因所在企业经营困难而下岗之后,林振华帮助他开办了一家搬家公司,取名为“劳模搬家”。几年时间,劳模搬家公司的业务不断扩大,如今已经发展成为一家拥有2000多名职工的大型物流配送公司,业务范围覆盖了整个华东、华北地区。

    这一次,林振华要搬迁尼宏的两家工厂,曹树林主动请缨,带着500多名搬运工来到日本,负责物资搬运工作。这样一来,倒的确是帮了林振华的大忙,因为汉华重工虽然职工不少,但要说具备专业搬家经验的人,那是远远不足的。曹树林手下的这些人,长年累月干搬运工作,一举一动都颇有章法。不过,具体到这些精密设备的搬运,他们还是需要有机床方面的专业人士指点才行的。

    “林总,好久没见。”曹树林摘下手上的纱手套,与林振华握了握手,说道:“我算个啥老总,我不就是当搬运工出身的吗?”

    林振华装出一副不满的样子,说道:“老曹,你再叫我林总,我可就不认你这个大哥了。对了,这位是我们的机床技师杨文军,技术不错,就是年轻,不太懂事,你可别跟他计较啊。”

    见自己的老板和对方的老板熟悉到这个程度,杨文军知道自己冒失了。他连忙走上前,对曹树林道歉道:“曹总,对不起啊,我刚才不知道您是劳模物流的老总,也不知道您和我们林总的关系……”

    曹树林摆摆手道:“哪里的话,小杨师傅对我们的工作提出严格的要求,是完全应该的。我们本来就是为客户服务的嘛,那句话怎么说来着……对了,叫做客户就是上帝。”

    “文军,不管对方是老总,还是普通职工,你的态度都要温和一点。大家都是在合作共事的,有什么事情可以商量着来。曹总说客户就是上帝,你还真把自己当成上帝了?”林振华语气中略带着一丝严厉地对杨文军说道。

    杨文军道:“我明白了,林总,我以后一定注意。”

    “呃,好吧,那你们继续吧。”林振华也没法再说什么了,他知道杨文军这个承诺维持不了多久,不过,他也没法说杨文军有什么不对。

    “老曹,我就不耽误你们工作了,回头等下班了,我再找你聊。”林振华向曹树林说道,“小杨这边如果有什么话说得不合适,你当大哥的多担待点。”

    “小林,你有什么事就去忙吧,这边我们会和小杨师傅好好配合的。”曹树林打着圆场道,“等干完了活,晚上我请你吃饭,你嫂子,还有高鹏、老吴他们,这一次都来了,咱们大家再聚聚。”

    “好的。”林振华答应道。

    处理完杨文军的事情,林振华顺着车间的过道向前走。过道两边,那些从汉华来的工人纷纷地向他打着招呼,而那些穿着写了“劳模物流”字样蓝色工作服的搬运工们则好奇地看着这位年轻的老总,小声地议论着他的事迹。间或有几名协助拆卸设备的日本工人,望向林振华的眼神就多少有些敌意了,他们或多或少地知道一些汉华重工与尼宏重工之间的恩怨,知道让自己失去饭碗的,就是眼前这个中国董事长。

    “林总,你总算来了。”在一台大型五轴联动加工中心旁边,一位戴着眼镜的中年人呵呵笑着向林振华招呼道,他就是刘向海的手下,海军舰艇研究院推进器所的研究员常清波。

    林振华上前和常清波握了握手,寒暄道:“常主任,你什么时候来的?一路辛苦了吧?”

    常清波道:“我是前天到的,在这已经呆了两天了。对了,是龙厂长陪着我来的。”

    鲁中机床厂的副厂长龙万里从机床背后钻了出来,他脸上沾了几道油污,看起来颇有一些滑稽的样子。他拒绝了林振华向他伸来的手,摆摆手说道:“林总,我就不和你握手了,我手上全是机油。”

    林振华笑道:“老龙,我听说最近一段时间你和常主任打得火热啊,有点出双入对的意思,你们别是受了资产阶级思想污染,要搞点什么同性恋之类的事情吧?”

    龙万里的脸苦得像是吃了黄连一般:“林总,你这都什么乱七八糟的?拿我们两个半大老头开这种玩笑,太过分了吧?”

    林振华乐不可支:“老龙,我说的可都是事实啊,对了,好像还有一个人,是东辽造船厂的杨国涛厂长,他也和你们混在一起的。”

    常清波也笑了起来,他说道:“林总要这样说,那就应当再加上一位,是位女同志,叫成阳,也是我们舰艇研究院的,她是搞船体设计的,她爱人是搞鱼雷的。我一个、老龙一个,还有杨厂长,加上小成,现在大家管我们叫四人帮呢。”

    “我们现在是在搞一个高速豪华客轮的设计,满载排水量3000吨,采用四具喷水推进器推进,速度40至45节。”龙万里解释道,“成阳同志是船体的总师,常主任负责推进器设计,我是负责提供加工设备,至于杨厂长,自然是总承包商了。”

    龙万里说的这事,林振华是知道的。在此前,他与刘向海联合在上海开办了一家喷水推进器公司,专门负责把海军方面开发出来的喷水推进器技术进行产业化。东辽造船厂的厂长杨国涛知道此事后,主动上门要求合作,共同开发一种采用喷水推进的高速豪华客轮。这种客轮能够用于海峡两岸的高速轮渡,在全球都拥有良好的市场前景。对于这样的合作,林振华自然是大力支持的。

    常清波说的那位成阳,林振华也曾在上海见过,是一位女工程师,看起来斯斯文文的,细一打听,人家可是舰艇研究院里最牛的船体设计师之一,海军好几型舰艇的总体设计图都是出自于她那双纤巧的小手之下。这一次舰艇院派她出来与地方合作设计豪华客轮,其实也是颇有深意的,这种在海峡中使用的高速客轮,稍加改造,就可以变成军用的登陆舰、电子侦测船、医疗船等。在林振华的潜移默化影响之下,现在舰艇院对于“军地两用”这个概念也是玩得十分谙熟了。

    大家随口聊了几句豪华客轮的事情之后,林振华回到正题上,他对常清波问道:“常主任,我听刘所长给我打电话,说要派你过来,具体是什么事情?”

    常清波看看左右,说道:“林总,我们走过去几步说话吧。”

    林振华点点头,和龙万里一起,随着常清波向旁边走了几步,来到一个相对僻静一点的地方。常清波说道:“林总,我先纠正你一个称呼,现刘所长已经不是所长了,他已经被提拔为舰艇院的副院长,兼任998工程的总指挥。我这次到日本来,使命也是与998工程相关的。”

    “998工程?这是搞什么?”林振华问道,刚问完,他连忙改口道:“对了,这是你们的军事秘密,我是不是不方便打听?”

    常清波道:“对别人,肯定是秘密。但对于你林总,还有龙厂长,这就不是秘密了,我们还要指望你们帮忙呢。”

    “那么,998工程到底是做什么的?”林振华问道。

    常清波压低了声音说道:“所谓998工程,就是咱们国家的航母工程,10万吨级,完全自主研发、自主建造的核动力航空母舰”

    436巴统禁运的机床

    436巴统禁运的机床

    关于中国航母的事情,过去林振华也曾向刘向海问起过,不过,每一次刘向海都是微微一笑,答一句“早晚会有的”。刘向海与林振华算是患难之交,但在涉及到国家核心机密的问题上,刘向海是不会多说一句的。

    作为一位从21世纪穿越回去的年轻人,林振华心里一直都有着一个非常强烈的航母梦。他无数次地对刘向海表示,如果国家要造航母,他愿意倾其所有地提供支持。当然,话归这样说,他也知道,造航母这样的事情,不是他这个级别的人能够左右的,也不是光靠他的支持就能够解决问题的。

    航母是一个国家海军实力的象征,同时也是一个国家工业实力的象征。建造航母所涉及到的技术,几乎覆盖了工业的每一个领域。通讯和雷达系统涉及到的是电子工业,舰载机涉及到航空工业,推进和动力系统涉及到核工业和机电工业,船用钢板涉及到冶金工业,更不用提建造过程对船舶制造工业的要求。

    举一个例子来说,在航母上有一个至关重要的设备,叫做蒸汽弹射器。它的作用是像弹弓一样把正在起飞的飞机弹射出去,使其能够在很短的距离内加速到起飞速度。就是这样一个设备,即便是到了21世纪的前10年,全世界范围内也只有美国一家能够造出来。归其原因,就在于其工艺要求实在是太过于苛刻了,涉及到的几乎都是工业中的尖端技术。

    蒸汽弹射器需要有一个产生和存储蒸汽的大型锅炉,这个锅炉必须能够耐受远高于一般锅炉的高压,对于钢材和焊接技术都有极高要求。弹射轨道的下面是一个活塞汽缸,高压蒸汽在汽缸里推动着活塞高速运行,待起飞的飞机就挂在这个活塞上,被弹射出去。这个活塞汽缸的内壁必须十分光滑,同时还要保证在高温高压条件下连续工作而不会发生磨损,这就涉及到精密加工的工艺问题了。

    此外,还有汽缸的密封问题,所使用的密封技术既要能够满足活塞高速运动的要求,又要避免蒸汽外泄,其技术难度高得惊人,据说美国人搞了几十年,至今也还没有一个真正令人满意的方案。

    苏联作为一个航母大国,在蒸汽弹射技术上也未能有所突破。所以前苏联的航母一直采用的是滑跃式起飞技术,也就是让飞行甲板向上翘起一个角度,这样一来,飞机冲出甲板时有一个向上的仰角,能够弥补起飞速度不足带来的升力不足的问题。滑跃式起飞的缺陷在于不能满足重型飞机起飞的要求,这使得前苏联的航母与美国相比,略逊色了一筹。

    重工业基础如此雄厚的苏联,在建造航母时尚且存在着如此多未能解决的技术难题,更何况于工业底子薄弱的中国呢?

    正因为存在着这样多的难度,中国军方虽然一直都在讨论建造航母的问题,但却迟迟未能立项。刘向海所在的舰艇研究院自然是对建造航母最为积极的部门,不过他们能做的,也不过是默默地搜集一些资料,等待着高层的最后决策而已。

    时间进入了20世纪的90年代,中美蜜月期的结束,加上苏联的解体,促使中国的高层领导开始认真审视中国面临的国际形势。尽管当时中国执行的是小平同志提出的“韬光养晦、决不出头”的战略,尽量避免介入国际争端,但高层领导心里都清楚,中国不崛起则已,一旦崛起,必然面临着与世界老牌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没有强大的国防力量,就难以保护中国的国家利益。

    在这种情况下,若干个旨在全面提高国防实力的重大项目悄然地出台了,这些项目涉及到海陆空天各个战场,项目的周期短辄数年,长辄数十年。有些项目能够迅速地形成战斗力,有些项目则需要一点一点地进行积累,等到10年或者20年后才能有所成效。在国防工业方面,十年磨一剑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

    代号为998的航母工程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正式启动的,刘向海作为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海军军工技术人才,被任命为998工程的总指挥。关于对他的这个任命,林振华这还是第一次听到。

    “这个老刘,口这么紧,在电话里他可是一点风都没透啊。如果不是你常主任够朋友,告诉我这个消息,恐怕我到现在还蒙在鼓里呢。”林振华呵呵笑着对常清波抱怨道。

    常清波道:“林总,你这就是误会刘副院长,他不跟你说的原因,是因为你这一段时间都在日本,他不方便在越洋长途里面跟你说这件事情的。我这一次到日本来,他专门叮嘱我,一见你的面,就把这事说给你听。”

    “这还差不多。”林振华装出一副受了委屈又得到安慰的样子,其实,他也知道刘向海不在电话里跟他说这事的原因,只是要做一个姿态出来而已。

    “常主任,你说你这次来日本的目的是为了998工程,不会就是指来跟我通报刘副院长升官的消息吧?”林振华问道。

    常清波道:“林总,你把我们当成什么人了?我这次到日本来,当然是有非常重要的工作的,而且,这件事还非得请你这个大老总帮忙不可。”

    林振华拍着胸脯道:“常主任,你说吧,只要是为了航母工程的需要,但凡我们能帮上忙的地方,一定不遗余力。”

    林振华这个表态并非虚情假意,航母是国之利器,其重要性不是他一个小小的汉华重工可比的。不管怎么说,林振华也算是一个热血愤青了,在这种事情上,他绝对是以国家利益为重的。

    常清波指了指自己刚才正在察看的那台五轴加工中心,对林振华说道:“林总,我这次来,是想从你们这里弄几台高精度机床,998工程涉及到很多精密加工的工作,需要这类机床。”

    林振华回头看了看,皱了皱眉,说道:“常主任,这事可就有点难度了,你看中的这台机床,日方是禁止我们搬运出境的。这是属于巴统禁运的机床,我们可以在日本本土使用它,但不能把它运回中国。这一点,在当初日本政府审批我们的收购协议时,就有明确规定的。”

    臭名昭著的巴统,正式名称叫做“对共产党国家出口管制统筹委员会”,因总部设在美国驻巴黎大使馆而得名“巴统”。这个组织最早是冷战的产物,名义上是服务于东西方的对峙。然而,如今冷战已经结束,西方国家却并没有取消巴统。所谓世界大同的新思维仅仅是戈尔巴乔夫这类文人的一厢情愿而已,西方国家的政客们谁会把它当真呢?

    巴统有一个所谓“国际安全清单”,规定了一系列高技术产品是禁止向共产党国家出口的。在尼宏重工的工厂里,有一部分机床就属于巴统禁运清单之列。在汉华重工收购尼宏重工的时候,日本政府提出,这些机床不能列入收购范围,应当单独由政府出资回收。对此,汉华重工坚决予以反对,提出这些机床是尼宏重工核心竞争力的组成部分,如果去掉这些机床,则尼宏重工也就没有收购的价值了。

    几经折腾,日本政府最终答应,汉华重工可以收购这部分机床,但这些机床只能留在日本国内使用,不能随着尼宏工厂的其他设备一同运往中国。汉华重工如果需要用这些机床进行加工,只能到日本来完成,这样就避免了这类设备落入中国军方之手。

    为了保证汉华重工不会偷偷地把这些设备运走,双方还专门签署了一个定期报告协定,规定日本政府方面的监督人员可以定期地到被汉华收购的尼宏工厂里来检查这些设备是否仍然存在,如果这些设备被偷运出境了,则要追究汉华的法律责任。

    关于合同中的这个条款,林振华是非常清楚的,龙万里也知道。所以,当常清波提出想要这些设备的时候,林振华便表现出了为难的意思。

    常清波道:“林总,你说的这个情况,龙厂长已经跟我说过了,所以我才专门跑到日本来找你。你应当知道的,这些设备对于国内来说,非常重要。咱们过去一直都想把它们弄到手,但没有哪家机床企业敢卖给我们。现在你们手上就有现成的设备,咱们难道就不能想想办法把它们弄回去吗?”

    林振华苦着脸说道:“常主任,你以为我不想把它们弄回去?关键是,我们和日本政府有协议的,他们隔一段时间就会来检查一次,如果这些设备没了,我们就会进入日本政府的黑名单了。为了这样几台设备,让汉华从此失去海外市场,这个代价有点太大了吧?”

    常清波道:“那是自然的,刘副院长也专门交代过我,不能让汉华蒙受信誉上的损失。设备弄不到,我们可以再想办法。汉华是一家有实力的大企业,把信誉搞坏了,损失就太大了。”

    “呵呵,看来老刘还有点良心嘛。”林振华乐道,“既然如此,那常主任这趟是不是就白跑了?不过也不一定是白跑,你了解一下这边有什么设备,未来如果有什么要加工的东西,完全可以拿到日本来加工嘛。”

    437移花接木

    437移花接木

    “拿到日本来加工是不可能的。”常清波摇头道,“998工程是高度保密的,其中的一些重要设备,即使在国内的民用单位生产都要先签保密协定,还要由我们的人全程监控,更何况是拿到国外来生产。”

    其实,这个道理林振华也是懂的,他挠着头皮说道:“这可就难了,要把这些机床偷偷运出去,倒也有办法,可是架不住日本政府隔几天就来检查一次啊。总之,想把这些机床弄回国去,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常清波道:“我也知道这一点,这不,你刚才来以前,我正在和龙厂长商量呢。龙厂长的意思是说,你们的机床公司可以照着这台机床的样子,仿造一台出来。”

    “龙厂长,咱们有这个把握吗?”林振华扭头看着龙万里,对他问道。

    龙万里道:“要说仿造机床这种事情,咱们鲁中机床厂也算是有经验的。从前咱们国家从国外买进来先进的机床,就会安排我们这几家大厂子派人去进行测绘,然后一个零件一个零件地仿造出来。林总,你也知道的,那时候国家的外汇短缺,有些机床只买得起一台,可是国内的需要又不止一台,没办法,就只能是走仿测这条路了。”

    林振华哑然失笑了,其实,仿造国外设备这种事情,也不仅仅是机床企业会做,各家机械厂都是如此。从前汉华机械厂有几款主打产品,就是仿造国外的原型产品的。在那些年代里,国内对知识产权也不重视,国外厂商即便是知道国内在仿造他们的产品,也无可奈何。这些年来,中国经济越来越多地融入全球市场,这种明目张胆搞山寨的事情,至少对于大企业来说,就不太合适了。

    不过,具体到眼下这件事,又另当别论。如果鲁中机床厂真的能够把尼宏重工拥有的这些高精度加工设备仿造出来,对于打破巴统的封锁无疑是很有好处的。反正仿出来的设备是卖给刘向海他们的,即便是国外的间谍也不会有机会见到这些山寨产品。

    “控制芯片部分呢?咱们怎么仿?”林振华想起了另外一个问题。

    龙万里道:“这个可能需要请卫老师他们过来研究一下。咱们手里有一些斯皮舍尔公司提供的芯片,虽然和这些机床的控制芯片不是一个型号,但原理是差不多的。我听卫老师说过,只要改造一下外围电路,应当能够模仿出这些芯片的效果。”

    “精度能保证吗?”常清波问道。

    龙万里摇了摇头:“这个就不好说了。过去我们仿造国外的机床,精度方面往往会打一些折扣。主要是有些精密部件,比如丝杠、轴承之类的,咱们的加工精度还是无法达到国外的先进水平。这样每个部件有一点点误差,累积的误差就非常明显了。”

    常清波有些失望:“如果是这样,恐怕对我们的帮助不大。我这次来,看中的还是这些机床的加工精度,如果精度不能保证,那么我们现有的设备也能完成加工任务了。”

    几个人正说到此,林振华看到杨文军已经完成了手边的工作,正向他们这个方向走来。林振华随口喊了一声:“文军,过这边来看看。”

    听到林振华的招呼,杨文军小跑了两步,来到他们跟前,分别向几个人都打了个招呼,然后问道:“林总,你叫我有事吗?”

    林振华道:“文军,你现在也算是咱们机床公司最好的装配钳工了,我想问问你,如果我们照着这台五轴加工中心的样子,把每个零件都仿造出来,你能不能把这台仿造的机床装配到和原装机床同样的精度?”

    杨文军看了看那台加工中心,摇了摇头,说道:“难。咱们自己仿造的话,有些精密部件很难做得和原装货一模一样。我在厂里也装过仿造的机床,装配方面的技巧,我自信已经不输于外国人了,但咱们的加工设备不行,材料也不过关,这不是光靠人力就能够弥补的。”

    “你看,就是我说的这种情况。”龙万里对林振华说道。其实杨文军说的,和他此前与林振华说的是一码事,当然,杨文军作为一线的装配钳工,在这个问题上是更有发言权的。

    林振华叹了口气:“看来我还是太理想主义了,总觉得像文勇和文军兄弟俩这样的技术,能够弥补咱们加工能力方面的缺陷。在这方面,我相信文军的经验,看来咱们要仿出一台一模一样的机床,是不太容易了。”

    杨文军看看林振华一脸为难的样子,忍不住问道:“林总,这件事不是过去已经说过了吗,咱们可以把一些精密部件拿到日本来加工,只是多了一些运费而已。为什么现在又打算仿造这些设备了?”

    关于这些精密设备不能运出日本的事情,杨文军作为一名负责搬迁工作的一线工人,也是了解了一些的。在此前,公司里从未说起有关要仿造机床的问题,现在突然说起来,而且林振华似乎还挺在乎这个问题,杨文军便觉得其中有一些奥妙了。这也就是杨文军这种心思机敏的人才会想得这么多,如果换成他哥哥杨文勇,恐怕就不会多想一步了。

    林振华不便跟杨文军说起军工方面的事情,只是含糊地说道:“情况有了一些变化,我们还是希望能够在国内建立起一套同样的加工设备,这样有些不便拿到国外来加工的东西,也能处理了。”

    杨文军看了常清波一眼,然后对林振华说道:“林总,如果是这样的话,我倒是有一个想法,不知道合适不合适说出来。”

    林振华道:“你说吧,这里也没有外人。”

    杨文军道:“林总,咱们的合同上面,是不是规定了这些设备不能运出日本,只能留在日本国内使用?”

    “是啊。”林振华道。

    杨文军继续问道:“那么咱们是不是把这些设备留在日本国内使用,日本人怎么能知道呢?咱们现在运这些多设备出去,把这几台设备拆开了,混在其他设备里运出去,日本人也搞不清楚吧?”

    林振华道:“咱们和日本政府是有协议的,日本政府隔一段时?(:

    ) ( 工业霸主 http://www.xshubao22.com/1/1978/ )

小技巧:按 Ctrl+D 快速保存当前章节页面至浏览器收藏夹。

新第二书包网每天更新数千本热门小说,请记住我们的网址http://www.xshubao22.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