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宝人生 第 127 部分阅读

文 / 未知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点击/收藏到桌面
    ,其中装着金豆子和金瓜子的分别有六十只,装着金沙子的罐子只有四十只。

    张辰选了其中一只装着金叶子的罐子抱了一下,现在他的单臂力量最少也在两千斤以上了,但是抱起这么一只半米多高罐子却并不是很轻松。这还是一只装着金叶子的,就已经快达到他双臂力量的极限了,如果是那些装着金沙子的罐子,估计他能不能抱起来都是问题。

    这样的罐子也就是一百多斤的样子,也就是说,这么一罐金叶子的重量,少说也在一点六到一点七吨以上。那些金瓜子和金豆子之类的间隙要小的多,金沙子更是几乎已经没有什么间隙了,其重量应该在两吨以上,甚至是两吨半的样子。

    最最吸引张辰和宁琳琅的并不是里边的黄金物件,反而是外边的这层包装。要知道张辰手里可是有着数量不小的黄金储量,面对这些金叶子、金豆子什么的,也就是短暂的一点喜悦,不过是因为这么大的一个量,并且保存的特别完好相对少见而已。

    紧接着两人就开始对着那些黄地青花云龙纹的将军罐开始研究上了,大约是七十公分的高度,罐子的最大直径也有差不多五十公分,这在将军罐里边已经算是不小的尺寸了。

    而且这些罐子的成色特别好,不论是器形还是瓷胎,又或者釉色等方面,都属于上上之品。瓷套厚薄均匀,质地细腻,白色中略微带有一点轻微的淡青色,几乎已经微不可查;黄地是标准的鸡油黄,比比张辰在古玩市场受到那些正宗鸡油黄差不了多少;青花的发色也特别漂亮,并没有晕染过分的现象,也不会出现早起青花带有的那种青点;整个罐子上画面的布局和画工都不错,虽不是出自书画大家之手,但也都是不俗的画工了。

    这样的罐子在清朝晚期是很少见到的,那时候战火连天,又是异族入侵掳掠,又是官场混乱不堪,还有各地不断涌出的起义造反,整个中华大地都处在一片水深火热之中,社还有心思去弄这些雅致的玩意儿呢。

    可偏偏鬼子六就弄出来了,这一点从罐子表面流动着的两侧绿色光芒就可以肯定。而且还是一下子就弄出这么多来,每一件都是那么的精致。几乎可以赶得上康乾雍时期的精品了,这样的瓷器在清晚期的物件儿里可是极难见到,甚至可以说是几乎没有的。

    虽然罐子并没有完全搬倒了看过,但是张辰已经在意念力的帮助下看到了罐子的底上有“议政恭亲王府”的款识。这很明显就是给鬼子六专门烧制的。

    这样的罐子可以说是代表了当时的瓷器烧制最高水准,比慈禧的“大雅斋”也不差分毫,甚至还有更加赤色的地方,毕竟大雅斋是以烧制粉彩、五彩、琉璃彩等瓷器为主的。如果真的那处一件两件来放到了市场上,又有“恭亲王奕䜣专供”这样的噱头,一对将军罐最少也能拍出千万以上的价格,甚至两、三千万也不是什么难事。

    这样尺寸的将军罐,在那时候多事以装饰为主的。极少有人真的拿来装什么东西,尤其是这么漂亮的,一般人还真不舍得就这么用。想来也就只有鬼子六了,不但拿来用了。而且一用就是三百多个,不过人家用来装的也是黄金,这可要比罐子本身值钱多了,在那个相对战乱的年代里,黄金还是要比瓷器顶事的多。这也算是物尽其用了吧,倒也不亏了这罐子的漂亮。

    时间并不宽裕,两个人也不敢在这些罐子身上多花时间,只是简单的观察过之后。就要开始向其它的物件过去了,需要整理的东西实在是太多。如果每一处都要用上大量的时间,怕是一个星期都搞不完这里的东西了。

    意念力附着在三百二十个将军罐上。全部收进手上的戒子里,张辰心里还是多少有一些高兴的,毕竟这些金物件不仅仅数他们本身的价值,在其他的领域也有它们的身影,也是值得研究的东西,而且工艺也很不错。

    两个人接着就来到了距离刚刚的将军罐不远的另一处,也就是刚刚进入的时候,吸引他们注意力的另一片架子旁边。这些架子上没有别的东西,每一个单独的架子上全都是一块特大的金疙瘩或者银疙瘩,完全按照冬瓜的样子来铸造,大小也都是完全一样的。

    这东西看起来小也就是一个正常的冬瓜大小,可奈不住它密度大啊。虽然银子的密度不是金属中最大的,但是也已经超过十了,而黄金的密度要更大一些,这个基数要超过十九。

    这可不是什么小基数,也就是说,同样体积的白银,是同样体积的水重量的十点五倍;而同样体积的黄金,则达到了水的十九点三二倍。

    这些金银冬瓜的成色肯定不会有百分之百那么纯,但是也已经很接近了,在当时的炼金工艺下,已经完全可以炼出九九六以上的纯度,绝对可以算得上纯金,差别也已经很小很小了。

    张辰抱起一个银冬瓜看了看分量,差不多在一千二百斤左右,旧时的人都是比较喜欢凑整,按照分量来看,这个银冬瓜应该是旧制的一千斤整,也就是现在的五百九十多公斤。再看看一边的金冬瓜,差不多大小的体积,试着抱了抱,分量差不多是银冬瓜的两倍,应该是旧制的两千斤了,而且按照金银比重的比例看来,也差不多就是这么个分量。

    成色这么好,分量这么重的金银,却要铸成冬瓜的样子,这可是损毁的很厉害啊。在老年间的时候,这样的物件要去换现银,就必须要算差不多一成半到两成的损耗。别说金的了,就那银冬瓜来说,分量是旧制的一千斤,想要换成现银的话,这里边的损失最少也要在一百二三十斤,两千多两现银,这得是多大一笔钱啊。

    早就听说,早年间的晋商都有这么个习惯,赚了大把的钱之后,为了钱财的安全起见,或者一些必要不必要的原因,都会把金银铸成超级大块或者冬瓜、南瓜之类的物件,今天这么一见,看起来传闻还真是真的啊。

    能够这么干的,不是不在乎损耗或者不计损耗的,就是有办法找补回来。这鬼子六是亲王级别的,看这里这么大的宝藏,想来他也是真的要和慈禧闹事,不论怎么样,即便是他最后没有成功,这火耗银子也没人会管他要的。

    再看看一边架子上一架一架的金银锭子,虽然张辰自己也没有见过,但是从那些锭子的成色看起来,九成九就是官货了。既然能有这么多的官货,还要把金银铸成这些冬瓜和旁边的金银砖,即便是不需要算火耗银子,可实际上的损耗还是有的啊。

    看这里的样子,这么多的金银,少说也要在千吨上下,损耗可也不是一个小数,也只有鬼子六这种财大气粗,不在乎成本和代价的,想要和当权者叫板到底的人,藏能这么败家吧。

    不过说回来也是,能有这么多的金银私下藏起来,以备危难之需。还在这里藏了难以计数的其它物件,不知道多少的文玩古物。这鬼子六还真是有钱的厉害,躲到有点让人说不过去,简直就是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

    说他是富可敌国可真是一点都不为过,其他的那些所谓的富可敌国的家伙,不管是贪官也好,还是巨商富贾也罢,比起人家来,还真就是有些穷到掉渣了,打肿脸都不一定算得上胖子。

    感谢lyk6017、宇宙的影子、书友100107213110046、zh8104100017同学月票支持!

    第四三二章震撼

    清点过之后,这些冬瓜一共是两千六百个,每个上面都有恭亲王府的标记,其中黄金的有六百个,白银的占了大多数。

    这样的东西如果放出去,引起轰动那肯定是必定的,价格上也必定会被炒得无比火爆。可张辰现在手里还真不缺钱,每年还有大笔的利润能够收回来,而这样的东西卖出去也实在太糟蹋东西。

    索性拿出几个来在展馆里摆着,剩下的就全部收在戒子里,用来传家是再好不过的东西了。不说其它的,就单单那六百个金冬瓜,加起来也得在七百吨以上的重量,这样的传家宝才是真真有分量的。

    张辰手里边的黄金加起来可是不少了,最早在吴世У谋Σ乩锞陀胁簧俚幕平穑罄丛诠丶艺永镉钟幸恍永毡鹊纳蕉蠢镉质谴罅康幕平鸷鸵恍┎穑幼旁诠睦擞斓牡叵旅苁抑性俅纬鱿只平稹?br />

    虽然已经卖掉了一部分,可那毕竟也只是少数,留在手里的依然是一个庞岱且吓人的数量。如果张辰愿意的话,把这些金银都拿出来,在配合适当的规模化操作,完全可以搅乱甚至是颠覆现有的贵金属市场。

    这次进入到鬼子六留下来的宝藏里,又是大量的黄金,而且还是种样繁多。不论是现代的人还是古代的人,不论是达官贵人还是普通的商贾,甚至是一些稍有资本的小民众,多少年来都在努力地搞这些贵金属。

    现在,张辰手里的黄金在数量、质量和样式上。都是顶级的存在。不说那些花样繁多,让人眼花撩混乱的金银器皿,就单说纯正的黄金就有金砖、金块、金条、金锭、金叶子、金瓜子、金豆子和金沙子这八种之多。细分下来那就更是多了,单单是金条金块。就有近二十种,再加上其它种类怕是上千种都打不住。

    可说是留下来传家,其实这些黄金也就是能和钱挂上钩,除了那些器皿和人偶、首饰之类的,金砖金条什么的都没有太多的价值。尤其是金砖,动辄就是上百甚至是几百公斤,除了能够卖钱之外,其他的作用目前还真是看不出多少来。这些黄白之物。没有艺术价值,也没有太重要的研究价值,而且数量还那么多,终究也就是给后代的子孙用来傍身的救命钱财而已。

    真正能够传家的。还是那些个文玩古物,记录着人类历史上的只能各种故事,从几千年前开始,一直到近现代,乃至今后的若干年。这些正宗的收藏品都有着符合它们身份的故事。也能够为研究和传承人类文明,起到很到的帮助作用,甚至是改变某些错误的历史结论,这才是真正的传家宝。永远都无法逝去的精神财富。

    闲话少说。张辰和宁琳琅清点了这些金冬瓜的数量之后,张辰继续是把东西都收进戒子里边去。然后两人再去清点旁边大架子上的那些金银锭子和金银砖。

    这官府的人做事,毕竟还是要比海盗或者山大王靠谱很多。鬼子六这座宝藏里边的金银虽然很多,但是比起加勒比和腾冲的那辆出来,这里清点起来却是最容易的。金银分别分成整齐的两边,各自只有两种形式的形状,一种是大型的砖,一种是大型的锭子。

    这些金银之中,冬瓜的重量应该就是张辰鼓膜的那样,各为旧制的一千斤和两千斤,而金银砖和金银条的重量则是可以准确称量出来。张辰的戒子里携带有大型的电子秤,只要是五百公斤之内的东西,都可以称得出来。分别是金砖都二百三十八点七三公斤,金锭十一点九四公斤,银砖一百一十九点三七公斤,银锭五点九七公斤,上下浮动都在五克之内。

    经过清点,金砖八千块,金锭一万五千锭,金冬瓜六百个,银砖两万块,银锭四万锭,银冬瓜两千个,这些重量基本都是可以确定呢的了。而不是很确定的就是装在那些黄地青花罐子里的金子,形状不一,重量不同,大约都在一点七吨到二点五吨之间,约重也要在两吨网上了。

    照这么算下来,这批金银可真是不少了,黄金大约在两千八百吨往上二十吨左右,白银的重量则是在三千八百二十吨左右。按照这数量来看,这可又是一次黄白之物的大收获。

    之前在吴世ПΣ乩锏玫降幕平鹬挥形灏俣喽伲诩永毡群D潜呷肥邓那Ь虐俣喽郑蠢凑馕馊鸹故敲挥泄碜恿芾蹋碜恿飧龌适仪淄踉蚴遣蝗绾5聊芩压巍?br />

    之前得到的黄金张辰迈出了一少部分,再加上现在鬼子六这里的,留在手里的还有六千多吨,估计现在张内衬已经是这个世界上私人储藏黄金最多的人了吧。

    如果说鬼子六在他那个年代可以说是富可敌国的话,那张辰依靠手里的黄金也可以说是富可敌国了,这可是一个十分危险的信号。正所谓怀璧其罪,即使一个人再强,那他还有家人朋友这些人,这样大量的财富,足以让任何一个政权对他产生兴趣,后果可不是闹着玩的。

    这件事除了他自己和宁琳琅之外,再不能有其他任何人知道,少一个人知道就会让一个人多一份安全,即便是母亲和师叔伯等亲人也不能告诉。

    张辰虽然能忍住好奇心,不使用意念力去提前查看,但是看看这地下建筑的规模,也能够才想到一个大概。这里的财富储量怕是毫不逊色于云南那处吴世У谋Σ兀图永毡群5哪亲5亮粝吕吹牟聘唬踔烈饶橇酱挂呱喜簧佟?br />

    毕竟那吴世歉鲆丫芗业幕实郏幢阄馊鹉芄换艿教煜录渥罡挥械牟撇词悄敲炊嗄甑恼檀蛳吕础V盎挂晃迨钡娜セ呗各沧映⒌母骼辔奈涔僭保偌由隙嗌倌甑拇笏粱ㄏ臀死J窒氯说纳痛停芰粝吕吹囊膊还鞘亩选?br />

    而威廉。丹彼尔父子,则是实打实的海盗发家。虽说儿子是有英格兰的皇室背景,还打着英格兰皇家海军的旗号,可享受便利的同时也要付出一下实打实的代价,劫掠来的财富肯定不能独吞,多多少少要交出去一点的。

    那座岩洞里的东西中,大量的金银财宝多数是威廉。丹彼尔在世界各地劫掠来的,而那些很有价值的壁画、金币、青铜等等的物件,却都是克劳德。杜瓦尔早年见搞到的。克劳德。杜瓦尔也在笔记中提起过。为了安全起见,还有很多的东西,他藏在了其他的地方,这些藏起来的东西威廉。丹彼尔后来大多数都没能找到。

    而海盗这个职业的风险性。在大海上漂泊消耗掉的大把空白时间,以及职业生命的年限,也足以让他们没有更多的时间去做这些终生为之奋斗的事情。

    但是鬼子六这边可就不同了,他本就是满清的亲王,地位之尊崇可以说是无与伦比。咸丰之后他更是手握重权,实际权力要比当时的小皇帝大得多,又有想要废帝自立的念头深扎在脑子里,搜刮起来自然是更加的顺手和肆无忌惮。

    再加之当时的东房虽然遭受西方殖民者的掠夺。但是民间财富的隐藏力量依旧是相当厚重,而且华夏几千年文明繁衍流传下来。其中一流的财富更是无法想象丰富。

    所以,从可供搜刮的质或者量上面。鬼子六都占有者很明显的优势,手里的底子厚过那两边是毫无疑问的。

    更别说鬼子六留下这里的财富宝藏,那可是为了有一天能够东山再起,想要实现自己伟大梦想的基础。从他留给子孙这里就是他们家翻身的本钱这句话话当中,就不难看出他的自信,他可是亲王,还是一个想要上位的亲王,没有一个庞大的财富基础,哪里还敢妄言天下呢。

    张辰也实在是对这鬼子六有些佩服,一个人的能力有多大啊,哪怕是加上他手底下的那些大大小小的官吏或者武装,他也只是一个生活在十九世纪的古代人,是什么样的办法才让他弄出这么大的一座宝藏来。

    来之前张辰和宁琳琅都以为这里应该是一座军备武器库,或者是什么传说中的满清龙脉之类的所在,哪知道进来之后却发现只这样的一个状况。

    这么大的一座宝藏,的确是让张辰有些兴奋了。收拾好这些金银之后,放眼看过去,整个四千多平米的建筑中,严严整整地分成了七个区域,每一处安置的东西内容都是不尽相同的。

    强光灯的效果很不错,把这里边已经照的通亮了。黄白之物所在的是进门后左边差不多中间的区域,在这里向入口处过去就是安置文玩古物的区域,大约有数千件的玩意儿都摆放在一只只紫檀木的多宝阁里,很是显眼;靠近入口处的区域则是一些大大小小的箱子,还不知道里边是什么东西;而左边最靠里的区域就很明显了,几十只青铜大鼎分排摆放着,还有一些放在长案上和搁几上的盒子之类。

    在对面,也就是入口处的右边,最靠近入口处的那里张辰进来时候就已经看过了,是这里占地最大的一个区域,几乎占到了右边地区的四分之三那么大,全部都被大型的木料占得满满的;再往前又是大大小小的各种箱子和盒子,还用大型的木架架起来好几层,看起来有些里边装的应该是轴子;最前边则是一些床座一类的东西,还有用木棍香菇交叉模仿人形的架子,上边架的是一些衣物之类的东西,看起来珠光宝气的很有些意思。

    而最前面石壁前的中间位置,则是一个更加让人难以置信的东西,四十多米宽,七八米高,在石壁前占了差不多六七米位置的样子,石壁上的画面是九条以不同形态盘旋着的大龙,这东西张辰很熟悉,他看过可不止三次两次了。

    而且在他释放出意念力去观察的时候,整整十层绿色的光芒在表面流动,这可是明初时候的东西啊,原件可是还在当地供人参观着呢,这里又是怎么回事。而在这个两米左右厚度的影壁后面,还藏着另一件和这个差不多的玩意儿,只是尺寸上有些缩水,差不多三十米左右宽,高度只有三四米,厚度也差了一倍还多。

    这件在意念力作用下却只有四层绿色光芒,应该是和乾隆改建宁寿宫时候烧的那件在同一时间,可那件也在远处放着呢,前段时间张辰还见过的。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鬼子六也太神通广大了吧,张辰有时候也自认为自己是这个时代最神奇和神通的人,却没想到鬼子六却更加的神奇,实在是让人震撼。

    感谢书友100107213110046同学的月票支持!

    。。)

    第四三三章罕见的方形四足宣德炉

    整个地下建筑内的区域划分全部是用屏风来设置的,每两个区域之间都有六到八张屏风相隔,把所有的七个区域划分的倒也齐齐整整。''

    隔在金银和青铜鼎之间的是六张超级大的三十页紫檀木屏风,两米左右的高度,宽度应该在十二米往上,每一扇全部都是花鸟纹的镂空雕刻,看起来应该是在整板上搞出来的。这么大的尺寸,又都是上好的紫檀木,工艺也十分的到家,这可是名副其实的大手笔啊。唯一美中不足的,就是年代稍微有些短,都是鬼子六那个时候做的,可即便是这样,也都很了不得了。

    一般来说,高档的屏风都是用紫檀木来做整板或者外框,这样镂空雕刻的,只要搞错一处,那这一张板子就算是废了。想要做好,就必须得具备不计代价和有足够的高级匠人,首先这四十多公分的紫檀整板就很难搞,在那个年代里,也只有皇家贵胄能够做到了。

    而且从尺寸上来说,四五米的屏风就算是大号的了,一般的都在两米左右,达到八米以上就要算是巨型的,十米以上的已经算是极为罕见,这十二米的超大紫檀木镂空老屏风,反正张辰是没有见过。

    金银和文玩之间的隔断,也一样是紫檀木的镂空雕刻屏风,不过要比另一边的六张要小一些,纹饰也不大一样,是十张二十页的山水纹屏风。但山水纹想要用镂空的手法表现出来就更加有难度了,虽然只有八米多的尺寸。但是胜在工艺更好一些。

    时不我待,整个地下建筑里的东西数量难以计算,张辰和宁琳琅也顾不上仔细欣赏这些古之大匠的杰作了,反正回去以后有的是时间。现在最重要的是收纳。

    把这十六章屏风收起来,又看了一眼靠里边的那些大大小小的鼎,张辰还是决定先去看看靠外一点的文玩,在所有的古玩文物之中,张辰对于青铜器的喜好并不是最大的。

    自小就是在张百川的教育下,对书画类和古籍类的东西吸收了很多的知识,再有董老和李天平的指点,在玉器和瓷器等方面也有不少的知识积累。这两年以来,所涉猎的范围也越来越广。

    却是唯独对青铜这一项,从小就没有作为最重点的来学,只是出于不得不学。不得不通晓的无奈。而且自从用意念力淬炼过之后,大脑的发达程度暴增,在学习的同时把青铜的知识也都吸收了,所以才显得在青铜方面同样比较突出。

    之所以选择去看文玩这边,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在哪一排排的多宝阁之中,有一只上边摆放着的全部都是铜香炉,而且其中的两只还甚是与众不同。

    张辰也是见过大世面的,别说小小的香炉了。禹王九鼎那样的物件也都在他的手里,二十几只香炉基本是难入他法眼的。但是这一架上的香炉确实不同。虽然他手里的东西有数以万计是比这些东西还要高的,可奈何这样的东西他手里没有。所以也就自然而然地物以稀为贵了。

    如今张辰手里的藏品上百万,却没有一只正经的宣德炉,这也着实是一个遗憾。而宣德炉偏偏又是很多藏家都比较向往并且梦寐以求的宝贝,能够有一只宣德炉,说出去那可是很有面子的。

    当初在例行的斗宝大会上,任志不就是想要用一只宣德炉来夺魁的吗,当那只宣德炉出现的时候,任志的表现就已经是那种夺魁后才会有的了,可见宣德炉的魅力之大。可惜的是他那是一只假炉子,不但没给他带来想要的地位,反而把马上风也搭上了,最后还被马上风敲了不少的钱财了事。

    宣德炉得名于大明宣德三年铸的风磨铜香炉,后世模仿者数不胜数,也留下了不少的仿制精品,但是存世的却是少之又少了,而宣德三年的更是屈指可数。

    现在市面上的宣德炉也可以说能用数之不尽来形容,当然其中绝大部分是现代的仿品,毫无价值可言,充其量也就是个百八十的成本而已。但其中也不乏一些晚清明国时候的,甚至撞大运的话也能找到晚明或者清早期和清中期的,那价值就要更高一些,最好的也有很不错的价值,但是相比于真正的宣德三年货,品质就要差很多了。

    就张辰送给老爷子张问海用的那只,就是清中期仿品之中比较精致的,当时花了很少的钱搞到手,也算是捡了一个小漏,到现在估计也能值个三二十万的。

    当时任志拿出那只赝品炉子来,还真把张辰给懵了一下,那炉子的确是很漂亮,做的也很仿真,如果不用意念力去观察的话,很难在第一时间就发现问题。最开始的一霎那间,张辰甚至都有些羡慕马上风了,搞到那么漂亮的一只炉子。

    现今存世的名炉张辰也见了个七七八八了,真正符合宣德三年品质的不过双手之数,其它很多都是在宣德朝之后制作的,也有几只满清时候的仿品达到了以假乱真的地步。

    当然不是说那时候的人都在仿制宣德炉盈利,那时候的宣德炉虽然也有很大的名气,却远远达不到今天的程度,再说那时候的人作假还没有猖獗道现今的地步,基本都是以乐趣和欣赏为主的。

    尤其是一些皇帝下令仿制的,就更加没必要以盈利为目的了,一个皇帝弄这个,他能卖给谁呢。再折回来说,如果真是以盈利为目的的,那就更要做到精益求精了。老年间能有空惦记宣德炉的人,除了乾隆那样自以为天下第一,把玉琮当辋头的傻×之外,可真没几个好糊弄的。

    张辰才多大啊,离三十还差好远呢。哪怕是有意念力帮忙,也有很多缺憾是自身弥补不了的。宁爷在收藏上搞了大几十年了,民国的时候就饬查古玩界,那时候的玩意儿可比现在多多了;尤其是到了欧洲之后。走了多少的国家去憋宝,硬是没拿下一只正品宣德炉。

    整个张辰的师门里,这么大的一个群体,包括陈老、董老、张百川、李天平等等,也是没有宣德炉在手的。据说当年张辰的师祖手里有过一只,但是却在清末战乱的时候给丢了,至此以后师门中就再没出现过宣德三年货。

    可见真正的宣德三年货是多么的稀少,现如今一只都已经到了几百万甚至更高的价格了。依然是有价无市,手里有货的都是不怎么在乎钱的,谁舍得放出来呢。

    不止张辰兴奋,宁琳琅也是看着眼直。前面不远出的多宝阁上,可是摆放着二十多只香炉,从外形上看基本都能和宣德炉挂上。鬼子六在当时可是排名第一的王爷,手里的好东西绝不会少了,这么多里边有个一只两只的。也不算什么稀罕事吧。

    刚刚都把心思放在清点金银的事情上,现在弄好了,注意力自然就投入到其它的事务上。两个人快步走过去,一边走。一边使劲地顶着那些炉子,就怕是一眼不看炉子就能跑了似的。

    张辰在过去的路上。已经释放出意念力去观察了,成色果然不错。最少的也有三层绿色的光芒,最多的九只表面的绿色光芒达到了九层,这里边很可能就有宣德三年的啊。

    两处之间相隔并不远,几步之间已经到了那只多宝阁前面。

    宁琳琅拿起一只差不多二十厘米的直径,七八厘米高度,表面略呈淡金色的双耳炉子,在手里细细地摸了一遍,上边的些许灰尘全部褪去,在强光灯的照射下反射出刺眼的光线。

    用手稍微把灯光遮起来一些,里里外外地仔细看过之后,把炉子举在张辰面前,想一个小孩子一样,兴奋道:“师兄你看,这真的是宣德炉诶!看看这表面,实在是难以言喻的细腻,我看着应该就是宣德年间的了,你来看看,到底我看的准不准啊。”

    张辰早已经用意念力观察过了,这只的确就是宣德三年的宣德炉,货真价实如假包换,但是在炉子的一个足旁边有益处小小的磕伤,品相已经不是这里边最好的了。

    不过也不能打击宁琳琅的高兴,笑着接过宁琳琅手里的炉子,看了看才道:“嗯,我的小师妹真棒,眼力一流啊,一出手就是真正的宣德三年货。

    这炉子的手感细腻是判断宣德炉的一个关键,真正的宣德三年货使用的料子是经过十二炼的,在不停的锻打中,把料子里的杂质全部弄出去,剩下的就是精华材质了。又经过几百年的使用和把玩,表面的包浆积累到了一定的程度,厚实且混润,已经呈现出佛经纸的色泽,的确是宣德炉中的上上之品。

    来,给师兄亲一个,以资鼓励。”

    宁琳琅给张辰在脸上亲了一口,娇斥一声,给了张辰一个结实的白眼:“师兄,你又来了,真是色心不死。真没想到啊,居然是这么大的一座宝藏,我感觉我们还会有更大的收获,我们还是先把这里的事情弄好了在做其它吧。”

    说完又拿起另外的一只炉子,这只炉子和普通的有些不同,是一个长方形开口的。大约二十公分的高度,二十公分多的长,十二公分左右的宽,两端是竖立的朝天耳。

    宁琳琅看了看有些拿不太准,问张辰:“师兄,这只炉子从某些特征看起来应该也是宣德三年的,但是这种包浆和颜色却不在五色之内,又是一只方形四足鼎的样子,我实在是有些拿不准,你来看看。”

    张辰微笑着接过炉子,这只正是让他很感兴趣的两只之一。这只炉子的确是和其它的不大一样。首先它的器型就与众不同,有些类似于方鼎的形状,鼎足和鼎身的高度都快差不多了,这种样式的宣德炉别说是在宣德三年,哪怕是在整个宣德一朝的遗物,以及后世的仿品当中,都是没有见过的。

    虽然没人见识过,但没见过不等于没有。如果放在一个普通的收藏爱好者手里。这只炉子九成九是要抓瞎;哪怕是一些已经入行了的,或者入行有些年代的人,也不一定能够顶着巨大的压力,把这只炉子收下或者是坚持为这只没有历史记录的炉子辩护。

    真正能够做到这些的人。也只有很少数的一些老爷子,和那些一心扑在文物研究上,知识储备达到了一定的量之后的人,抱着琢磨和研究的心态,一点一点地去推敲分辨,最后给它验明正身。

    宁琳琅年龄虽小,可他从小就跟在顶级高手的身边,她的父亲弗雷德里克。也是古玩方面的一把好手。来到京城后,又有一大票的高手给她指点,天天和张辰这个妖孽混在一起,自然而然地就形成了一种凡是遇到拿不准的东西就去推敲和琢磨的习惯。而不是从潜意识就开始拒绝上当。一旦有了疑似仿品的嫌疑就会向看着烧红了的炭块,恨不得离得远远的。

    而她的这种习惯和心态,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张辰对她的影响,包括卢俊义、石磊他们,都潜移默化地有了这方面的倾向。并且在捡漏协会中大范围的扩散。这种现象的出现,源头就是在张辰百发百中上,而张辰本人总是从每一件玩意儿的细处抓真相,来证明他的眼光完全无误。

    宁琳琅把炉子递给张辰。就是要张辰来告诉她,这只炉子是不是宣德三年的。如果真是。那应该从哪些方面来证明;如果不是,那又是什么年代的。又应该怎样判断。

    几乎每一个跟张辰在一起淘过东西的同龄人和朋友师兄弟都会有这样的认识,但凡拿不准的就去找张辰,只要找到他手里,那就没有解决不了的难题。宁琳琅和张辰在一起的时间最长,两人之间的这种合作也是最多,张辰自然是知道她的意思。

    接过香炉在手,张辰先是拿起香炉看了看款识,完全符合宣德炉款识的两大标准,不过这个事属于少数一类的那种,比常见的多了一横。

    接着再把意念力释放出来,穿透表面上流行着的九层绿色光芒,进入到炉子的实体之内,自喜地观察着炉子内部的分子构造,以及一些不同密度的金属熔合在一起后的变化规律。

    这只炉子张辰刚才在远处的时候就已经盯上了,首要的原因就是它与众不同的外形,却又在年代上比较有说服力,如果真能证明这是一只宣德三年的炉子,那岂不就是蝎子拉屎独一份了吗。

    可这样的玩意儿不像书画、瓷器等作品,有很多成形知识可以借鉴,整只炉子上面只有“大明宣德年制”的六字款识,再无其它明显的辨识目标。若是一般的藏家,这个时候想要辨识真伪,恐怕就只能是依靠科学的碳十四半衰期鉴定了。

    类似这样的情况张辰之前也遇到过,处理的方法也很简单。一是通过意念力的作用来放大物体的每一处,来寻找可作为理论的细微线索;二是将意念力穿透进物体内部,从内部的分子结构来判断物体本身的材质。从而得出一个合理的依据和正确的判断。

    正经的宣德炉都是在宣德三年出来的,使用的基本材质是从暹罗国进贡的风磨铜,另外还加入了其它的一些金、银等等的贵金属,以致炉子的质地已经特别的细腻,再经过十二次的锻打,材质就更加的精纯了,这个特点是其它炉子所不具备的。

    虽然后来也有人通过同样的手法,使用同一批工匠制作过,但在整个制作的过程和工艺方面,还是有这样那样的缺陷,难以达到真正宣德炉那样的效果。

    张辰在收藏这一行当中,在意念力上受益颇多不假,但是能有今天的成就,也有很大一部分是得益于他的专研和细心,否则不可能达到现在的效果。

    就在宣德炉这一道上来说,张辰所依靠的可不只是意念力的神奇,为了能够寻找出更多的辨识方法,他所作出的努力要比一般的收藏家多处很多。

    宣德炉的基本材质是风磨铜,张辰曾经专门从泰国买来少量的铜矿石,在实验中心用古老的风磨方法提炼出金属铜,分成若干份之后再加入不同的其它可能出现在宣德炉中的贵金属,亲自上火进行十二次的锻打。

    制作出了一批仿宣德炉后,通过肉眼和意念力,以及一些现代的科技手段,从各方面综合检验这些炉子和材质,这才得出了先进最为科学和可靠的标准。甚至张辰还亲自把几批不同材质的料子进行了十五次锻打,并且做出成器,然后和十二炼的材质进行对比。这里边所下的功夫和辛苦,远远不是一般的藏家所能比得了的,同样他所得出的数据和知识,也远超出一般藏家的见识范围。

    也正是因为这样,张辰才能看明白这只不同寻常的宣德炉,也只有他才能真正明白这只炉子的与众不同源自何处,这即是所谓的“付出总有回报”。

    通过不断的努力和学习,张辰现在可以说已经是鉴定宣德炉的天下第一高手了,宁琳琅之所以首先到这只多宝阁上看看,不止是因为她知道张辰对好炉子的渴望,而她也很愿意在家里或者唐韵增加宣德炉这至关重要的一项,更是因为她对张辰鉴定宣德炉的能力。

    事情就是这么的巧,之前张辰在实验中心的时候,因为突发奇想,曾经把烧制青花瓷的钴料加入到一块炉料的废料中,打出了一只很小的炉子。那块料子又因为在锻打的初期就加入了金、银和锡等金属,再结合钴的放射性作用,出来的炉子在淡金色中又有些微蓝色,完全不同于其它的炉子,颜色虽然比较怪异,倒也显得甚是独特,别有一番味道。

    张辰没想到的是,他并不是第一个这样做的人,早在五百多年前的明朝,就已经有工匠尝试过这样的炉料组合配方了。而且很显然,手里的这只炉子在炉料配合的比例上,要比他当时随意添加的玩闹之举正规很多,考虑到了锡的蓝色和钴料化学反应后的蓝色之间的调和,以及钴的放射性对于金、银、铜等金属的影响,呈色淡金带微蓝,完全是一件成熟的艺术品。

    所以在刚刚看到这只炉子的时候,张辰的心脏很不争气地狂跳不止,能够找到一件五百多年前就用类似方法制作的炉子,虽然作者已经逝去很久了,但是就这么一点点相同之处,却是牢牢地把两人的思想凝结在了一起,这也算是万里遇知音了吧。

    通过意念力对炉子内部构造的了解,内部的分子排列和不同金属相熔合后的结构和正品的宣德三年炉相比,除去有锡和钴的成分,以及放射效果之外,都是完全相同的。张辰已经很确定,这的确是一只宣德朝御用工匠亲手制作的炉子,而且所用的炉料也确定是宣德三年那种十二炼的料子。

    最为关键的一点,也是这只炉子最与众不同的一点,就是因为在料子里边加入了一定比例的锡成分,使得这只炉子历经五百多年,在不同的环境中被把玩和放置,还在这不见天日的地下建筑中存放了一百多年,却能够保持完全没有氧化和生锈,这一点是在其它炉子上不曾有过的。

    而这炉子内腔中的香灰,和烟熏后所造成的痕迹,也能够找到宣德三朝的证据,只是这炉子是否皇家使用的贡品还不能确定,也许只是工匠私下里偷偷弄来玩的也不一定。不过,不论如何,这只炉子已经可以肯定是宣德三年的,单凭这与众不同的色泽和品质,就足以当得上当世名炉了。

    当时张辰弄出那只小炉子的时候,宁琳琅并没有在场,而张辰和褚铁眼也并没有认为是一件什么了不起的事情,只不过是觉得比较有趣,当做是偶然得知的罢了,时候也并没有跟别人说起过。

    现在遇到了实物,这样的的教学机会可是越来越少了,正好趁着这个机会,给宁琳琅说一下这里边的关键。

    第四三四章炉王

    感谢花落,忆流年同学的月票支持!

    宁琳琅歪了歪脑袋看着张辰,师兄脸上的笑意越来越浓,她心里的喜悦也愈发的浓烈,看来这真的是一只好炉子,而且很有可能是一只极为罕见的,有着与众不同色泽的方形四足宣德炉。

    的确,这样的炉子宁琳琅真是没见过,连陈老、宁爷、董老等等的老爷子们都没见过。即便是褚铁眼和张辰已经弄出来过一只类似的,但也只是意外之中的收获,元达不到这样的完美效果。

    宁琳琅难以压制内心的欣喜,抱着张辰的胳膊,催促道:“哎呀师兄,你别光顾着自己高兴啊,这炉子到底怎么样,有什么不同之处,你倒是说说啊,别让人家着急好不好嘛。”

    几乎天天和宁琳琅呆在一起,张辰也享受惯了宁琳琅完美的柔软身体,这时候胳膊被宁琳琅的36e丰胸触碰着,还是根绝?(:

    ) ( 淘宝人生 http://www.xshubao22.com/2/2171/ )

小技巧:按 Ctrl+D 快速保存当前章节页面至浏览器收藏夹。

新第二书包网每天更新数千本热门小说,请记住我们的网址http://www.xshubao22.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