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点击/收藏到桌面
直径大约有一百一十公分多一点;这样的鼎已经算的上很大的鼎了。
这鼎的外表看上去也没有太大的差别,只是在一些细微的纹饰上不尽相同。鼎腹内的铭文却是每一只鼎就有一个样子,基本没有相同的,但是这些铭文我却没有见过,也许这本身就不是一种文字,而是一些简单的符号。
师兄,如果不是禹王九鼎现在就在唐韵摆着,而这九只鼎上的纹饰有些混乱,我都怀疑这就是禹王九鼎了。也正因为如此,我才敢说这些鼎腹内的铭文或许只是一些简单的符号;但因为我不能确定是不是只有这九只,所以不能肯定。”
张辰听了呵呵一笑,这丫头现在进步越来越快了,而且分析能力也越来越强,看来“高手就是用大量的好物件熏陶出来的”这句话完全有道理啊。如果天天在市场上看那些赝品和当代工艺品,再好的一双眼睛,也得给晃瞎了,哪里还能谈得上高手呢。
点了点头,表示对宁琳琅回答的认可,道:“琳琅,这九只鼎也可以叫做‘禹王九鼎’,虽然这是假的,却真在历史上以‘禹王九鼎’的名义存在过不短的时间。
确切的说,这九只鼎是唐太宗李世明在位时候铸造的,当时有一位大臣为了讨好李世明,就私自找人铸造了这九只大鼎,搞了一些自己都不认识的铭文在上面,当做找到的禹王九鼎进贡给李世民。
这可是代表者上天的受命啊,效果一点都不必传国玉玺小,结果李世民还真就相信了。最后还是魏征站出来揭穿了这件事,劝谏唐太宗不要在这些东西上费心思,还是勤于政务最重要。
我小时候曾经看到过父亲带回家的一本古籍,上边就说到了这件事,当时还以为是一个故事呢,哪知道今天居然还真的见到实物了。那时候觉得好奇啊,也就记得清楚一些,包括这上边的纹饰我都还记得,我来只给你看啊。”
稍微花了几分钟的时间,张辰给宁琳琅指出了他所记得的那些和这九只鼎所温和的地方。还真就是完全一样。张辰在见到这九只鼎的时候,就想到了那本古籍,但是让他确定下来的。还是神奇的意念力,鼎身上两层红色的光芒告诉他,这是唐代太宗和高宗时期的物件,而符合史料的也只有他记忆中的那九只了。
在华夏历史上。九鼎从来就被认为是国之重器,而九五之数从古到今都被认为是最尊荣的,即使在社会已经高度发达的今天,也不难从上位者们那里看到九五的架子,老百姓谈起朝廷所说的还是九五之尊的事情。
今天这样的高科技文明了。人们依旧还有这样的说法,何况是一千几百年前的人呢,更何况主角还是一个皇帝,属于最容易被这种事蒙蔽的人群,高危啊。
鬼子六能把这九只鼎找来,还真是煞费苦心了,他哪里里知道,真正地九鼎早就让吴三桂给搜罗去了。就藏在滇缅边境的山洞里。他得到的不过是九件赝品而已。而他自己也不是第一个上当的,在他之前至少已经有过一位了。
看过了这边的拢共九十五只不同时代、不同形状、不同风格的青铜鼎,张辰才算是知道为什么这片的保护最强了。这九十五只鼎里边,有七十四只就是天子鼎,更有九只是被鬼子六认为的禹王九鼎,像这样的东西怎么能不被严加保护呢。
话说回来。这鬼子六还真是够强大的,他找来的这九十五只鼎。每一只都是带着铭文的,这可是很了不得的了。除去那九只伪禹王九鼎外。其它六十五只天子鼎的铭文都有很清楚的表达,是哪朝哪代的哪位皇帝或天子铸造的。
最让张辰觉得有趣的,就是这些天子鼎并不全是商周和秦汉时期的,反而七只南北朝时期的,和三只隋鼎、四只宋鼎、两只元鼎,这些却都是当时的天子铸造的。
正所谓“鼎定天下”,自古以来就有把上位称作“问鼎”的,可见鼎这一神器在华夏历史上的地位。而鼎这种器物在超脱了煮制食物的功能后,就变成了至高权力的象征之一,天子王侯俱都以执鼎为终极追求,直至华夏历史上最后的封建王朝清,天子门也对鼎有着极高的追求。
自周天子定制“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卿大夫五鼎,元士三鼎”后,鼎就逐渐成为了王权的象征和国之重宝,各朝个贷的统治者们常常是以举国之力来铸造大鼎,直至秦后才有所势缓,但依旧有当政天子为自己铸鼎。
这里的六十五只天子鼎,就是有型在各种朝代更迭交替的过程中得以存留下来的。南北朝的七鼎中宋、齐、梁、陈等天子的都有;三只隋鼎的铭文都很完整,记录也很全面,都是称颂他功绩的;唐鼎除了那九只伪禹王九鼎还有两只武则天的,和唐高宗、玄宗各一只;四只宋鼎和两只元鼎都是天子鼎。
偏偏是四十一只周鼎、十二只商鼎和十一只汉鼎,并非全是天子鼎,大夫鼎、元士鼎、礼器鼎都有。但是这些非天子鼎,却也不是什么寻常物件,上边的铭文却是最好的考史资料,对于史学和文字等方面的研究作用甚大。
等到这些青铜鼎从“海外引流”回到唐韵之后,唐韵就要专门再为这些鼎开辟两处展厅了,届时唐韵将成为收藏和展出青铜鼎数量最多,藏品品质最高的博物馆院。虽然这些鼎的存在并不会在名声上给唐韵太多的提升,毕竟唐韵已经是一等一的大户了,多个千八百两银子也不是什么太大的事。
但是对于业内人士来说,这却是一种实力的证明,搞收藏看什么,还不就是看藏品的数量和质量吗。有道是谁的拳头大谁有道理,这收藏行当也是一样,谁手里的玩意儿多,品相好,自然是实力的证明,同样也就能大声说话。
这次得到的可不只是这些个鼎,几乎地下建筑里所有的物件都不是凡物,至少能让唐韵再增设十个以上新的专项展厅,至少可以保证唐韵在未来五到十年不必为了新展品而发愁。虽然张辰会不断地从世界各地淘换玩意儿,唐韵本身也在依靠强大的经济实力不断地收罗各种展品。但有了这些东西总归是一件好事,谁不愿意自己的实力增强呢。
这地下建筑里最后的物件,就是那些搁几上的盒子了。看那些盒子的式样。断不是用来做装饰的,里边应该都装了东西。下面是平托的底,上面是正方的盖子,而这样的盒子基本上只有一个名称“宝函”。里边装着的不是顶级法器就是宝玺。
这一排共是四十六只盒子,都是用上等料子制作的,最差的也是紫檀木材质,靠近中间通道处的那几只最好,用的都是极品金丝楠木的料子。上边镶嵌着各种的珠宝玉石,逐行有阴刻纹饰嵌如金丝装饰,顶子上都是清一色的金镶玉螭龙钮,端得是华贵之极,这里边的东西之尊贵也就可想而知了。
张辰心下甚至在想,清一色九只同样的箱子,该不会是鬼子六私下里预备的玉玺吧,不过这数字上却有些说不过去。还真就不好说了。
有了刚才九龙影壁的前车之鉴。张辰事先将这四十六只盒子的前前后后上上下下都检查了一遍,发现完全没有任何机关相连之后,这才要准备打开盒子清点。为了能够在安全的情况下保证有足够的惊喜,张辰刚才并没有观察盒子之内的情况,而是在每打开一只盒子之前才释放出意念力进行检查。
最好的自然是要放在最后面,一只只打开来看过去。张辰还真觉得自己的猜测很可能是对的。从左到右打开了近三十只盒子,这些盒子里居然都是各朝各代的玉玺。从两汉到两晋,自隋唐至宋元。几乎就是每一个朝代的玉玺都见到了。
那么剩下的这些盒子里,是不是会有鬼子六私制的皇帝玉玺呢,根据前面这些盒子的情况来看,结果几乎已经可以肯定。
在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前,人们都是以方寸大小的金银玉石为印,等到秦始皇称帝后,独称为“玺”,专门规定必须要使用玉石为材质。秦始皇又规定了天子玉玺的制度:天子需要有六枚玉玺,分别称呼为天子行玺,天子之玺,天子信玺,皇帝行玺,皇帝之玺,皇帝信玺。而那枚传说中被历代皇帝们争相追逐的“传国玉玺”,却是不在这六枚之内。
皇帝们处于对玉玺的喜爱和崇拜,在得不到传国玉玺之后,就开始越来越多的制作玉玺,以弥补没有传国玉玺的尴尬。到了清朝的皇帝手里,玉玺的数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一共只做了二十五枚玉玺。清高宗乾隆在传位给他儿子嘉庆之后,仍然掌控着整个朝廷,但凡是三品以上的堂上官任免,都要经过他的批准,诏书上盖的则是他自己的另一方印信“太上皇帝之宝”,这样算下来,清朝的玉玺就一共是二十六枚了。
这里一共有九只最好的盒子,里边装着的兴许就是鬼子六自己制的玉玺,数量上要比正牌皇帝少了许多,但他这毕竟是临时搭建的草台班子,最终得手之后那些玉玺也是要归他的,少一点倒也无所谓了。再者说,能够被选中刻制玉玺的料子,必定得是最最精美的极品玉石,大小还要合适,这里边的难度可是不小,毕竟没有所谓的正统传承,少一点倒也很正常。
在最后的那九只盒子前,张辰把其它的几只盒子都打开了,剩下的四只盒子里全都是明代的玉玺。从年份上来看,距离清代时越来越近了,真不知道鬼子六自己制的玉玺和真正的那些清代玉玺是否相同呢。
张辰缓缓地打开第一只金丝楠木镶嵌宝石的盒子,在此之前他已经用意念力观察过了,这里边并不是什么私制的清朝玉玺,而是一只南北朝时候的玉玺。
这枚玉玺没有和其它的前朝玉玺放在一起,反而是用最华丽的宝函装起来,放在最前边的九只盒子里。这么摆放的原因就是,这枚玉玺是一枚“传国玉玺”。
看到这枚玉玺的第一时间,宁琳琅简直是快要惊呆了。关于传国玉玺的传说相当丰富,历史上的记载不论正史或者野史,都说的天花乱坠神乎其神。什么“木星之精,坠于荆山,化为一块稀世的美玉”,“置于暗处。自然有光,能御尘埃避邪气;若置于座间,冬暖夏凉。百步之内,蚊虫不进”,还有说秦始皇过洞庭湖风浪骤起,龙舟将倾。秦始皇把传国玉玺抛入湖中,以镇风浪。八年又后有人找到传国玉玺奉上的。
而这些不过都是传说而已,如果真的是这么神奇的话,为什么不保它主人的天下万世永存呢,秦始皇耗尽一生的心血的来的天下统一可没有在多少年啊。
也正是因为关于传国玉玺的传说太多。以至于传到千年后的时代,传国玉玺到底是什么样子都没人能确定了。甚至连一些君王都不知道自己手里的传国玺到底是真是假,也有的君王收到过好几枚传国玉玺但最后都被认定是赝品假货这样的故事。
宁琳琅对于真正的传国玉玺也没有一个准确的认识,所了解的也只是从各种古籍和传说中得到的信息,把这些信息集中起来整理过后,一样是无法得到一个准确的答案。
现在看到眼前就有一枚“传国玉玺”,虽然自己很可能也无法断定真伪,但是这毕竟是传说中的物件。以前见过的宝贝使不少。但却是第一次见到这玩意儿,不论真假,都足够惊讶一下了。
何况这还是鬼子六手里的东西,前面的那么多极品物件已经让宁琳琅对这个打字亲王有了些佩服,现在看到“传国玉玺”认为有可能是真的,这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张辰已经知道这枚“传国玉玺”只不过是南北朝时候伪造的。心中也就没什么感慨的意思,但宁琳琅却是不一样。一个大步迈过去,双手小心翼翼地捧起那枚玉玺。仔细地端详着,想要看看这传国玉玺到底是怎么个情况,或者说到底是不是真的。
要说传国玉玺神秘,那还是真够神秘的。自从秦亡之后,两千多年来没几个人见过它的真面目,史料和传说中的信息又不足以全信,而这东西又是全天下仅此一件的宝贝,没有什么可以拿来比对的标准器,想要断定真假的确是够困难的。
可即便是再难,也难不过有心人。但从玉石这一项上说,就可以找到很多的突破口。秦朝时候的玉石和后世朝代的玉石总会有所不同,特别是在打磨和老化等方面,很容易就能拿看出端倪。如果有更加精研玉器这一项的,还能够从玉器的纹路,雕刻的刀口和下刀手法、走势,以及雕刻工具将对玉石的了解等多个方面来进行鉴定。
宁琳琅虽然不是最顶级的高手,但也毕竟是世家出身,名门高徒,同门中还出了李天平这么一个玩玉的顶级高手,跟着张辰在玉石上也经历了不少的世面,在鉴别玉器方面还是很过得去的。
最初的兴奋过去之后,仔细一观察就发现,收了礼的这枚“传国玉玺”并不是那么完全符合秦时的特点,多多少少还是留下了一丝模仿的痕迹。
放下这枚玉玺,摇了摇头,对张辰道:“师兄,这并不是真正的传国玉玺,虽然我还看不出具体的年代来,但是却可以肯定,这绝对是后世仿制的。”
张辰笑呵呵地把盒子盖上,走向下一只盒子,边走边道:“嗯,这的确不是真正的传国玉玺,从刀工、打磨和玉料的老化程度来看,应该是南北朝时期的。不过也真的是很逼真,尤其是在玉玺角上的那块金子,那镶嵌工艺可一说是完美无缺了,单就这手镶嵌的功夫,也称得上是一件宝贝了。不过也正是因为这镶嵌的手法,完全暴露了它的年代,有时候做到极致的好也并不是最正确的。”7615
接着,张辰连续打开了三只盒子,里边都是传国玉玺,但却没有一枚是真的,年代上最接近真传国玉玺的,也就是一枚晋代仿制的,其它的里边还有宋代仿制的。而这些仿制的传国玉玺,都不可避免地贴上了某一种史书或者传说的标签,以表示其确属真正的传国玉玺。
而史料和传说中的的传国玉玺,无一例外都是有伤的,并不是一枚完整的玉玺。有的说是掉了一角,有的说是裂了一角,也有说是独角的螭龙,也有说是龙缺了一角。而这些说法中被公认为最接近的,就是掉了一角。后来被人用黄金补起来了。
可事实上却是,现代的人没有谁见过真正的传国玉玺,甚至可以说在唐代以后出现的所有传国玉玺都是假的。即便是秦以后到唐这一段时间里出现的传国玉玺,都不一定有真的。
传说中,传国玉玺使用“和氏璧”雕琢而成的,但是这可能吗。和氏璧之所以称之为“璧”。就是因为它是一块已经被雕琢成了玉璧样子的物件,而玉璧的形状则是扁平的圆,中间有一个环孔。
试问,有什么人能够用这样一块玉雕出皇帝大印来呢,首先厚度上就差了好几倍。这就好比是用一块二十公分厚的石板。让工匠雕刻出一只一米五高的石狮子来,除非那人是傻子,否则怎么可能分不清这么简单的道理呢。
只不过是鬼子六一个人,就收集了这么多的仿传国玉玺,而谁也不能肯定,这世间的仿传国玉玺都被鬼子六一个人收了,就好像谁也不能确定真正的传国玉玺是什么样子。
按照正史《资治通鉴》的记载,传国玉玺可谓是命运多舛。易手的过程相当之频繁。在整个传国玉玺流传易手的过程中,可以出现无诸多的变数,以至于传国玉玺至今也只能是一个谜团。
传国玺的制作年代未见记载于史册,但是根据相关的消息来看,应该是在秦始皇二十六年(也就是公元前二百二十一年),到秦始皇二十八的封禅大典之前的两年之间。
秦始皇三十七年。始皇帝驾崩,丞相李斯与宦官赵高立胡亥为二世皇帝后。政变迭起。至汉高祖元年,也就是公元前二百零六年。刘邦率军入关,秦子婴奉秦传国玺降于刘邦。
到了西汉末年,王莽改制称新朝皇帝,派遣安阳侯王舜向太后索要传国玉玺。太后愤怒,将玉玺砸在地上,只是玉玺有了损伤,王舜把玉玺献于王莽。
在这之后,传国玉玺的频繁易手就开始了。
公园二十三年,义军进长安,杀王莽,传国玺归义军所立的汉更始帝刘玄。公元二十五年,传国玺归赤眉军复立汉宗室后裔刘盆子。东汉建武三年,刘盆子降于刘秀,献上传国玺。
东汉末,董卓挟天子以令诸侯,携献帝西迁,传国玺被掌玺官投于宫中水井,来年被孙坚所得。淮南豪强袁术拘孙坚之妻要挟,得到传国玺。袁术淫侈无度不能自立,传国玺被广陵太守徐璆得到,献于曹操。
汉献帝延康元年,曹操死于洛阳,其子曹丕逼献帝禅位于己,张音奉传国玺于曹丕。魏元帝咸熙二年,晋王司马炎又逼魏帝禅位于己,传国玺归西晋。西晋怀帝永嘉五年“八王之乱”,刘聪俘虏怀帝,传国玺归刘聪。
前赵主刘聪麟嘉三年,刘聪死,刘粲被靳准所弑,刘曜与石勒举兵征讨,杀靳准,传国玺贵了刘曜。前赵光初十一年,石勒的侄子石虎俘虏刘耀,刘曜之子刘熙把传国玺送到了石勒手里。
后赵建平四年,石勒死,丞相石虎废杀石弘,玺归石虎。后赵大宁元年,石虎死。石虎养孙石闵大杀石虎子孙,自立为帝,玺归冉闵。冉魏永兴三年,冉闵被前燕主慕容儁(jun)擒杀,蒋干奉传国玺乞援于东晋。
东晋元兴元年,桓玄率兵攻入建康,独掌朝政,司徒王谧“手解帝玺绶”付与桓玄。半年后,大将刘裕讨伐桓玄,桓玄被冯迁杀死。桓玄余党桓谦、桓振等人奉玺绶归安帝,愿复听命于晋。
刘裕灭桓氏一族,平南燕、灭后秦,东晋元熙二年,晋恭帝禅位于刘裕,玺归刘宋。刘宋昇明三年,萧道成逼宋顺帝禅位,萧道成得玺称帝,史称南齐。南齐中兴二年,齐和帝迫于梁王萧衍之威,奉玺禅位于萧衍,建国号梁。
梁太清三年,侯景反叛,攻入梁宫,太清五年,侯景篡梁自立为帝,玺归侯景。梁承圣元年,萧绎收复建康。侯景败死,郭元建将传国玺送给辛术,辛术送玺到北齐。
北齐承光元年,北周武帝率军攻入齐都邺城。齐幼帝遣斛律孝卿送传国玺与任城王湝,并欲禅位,但途中被北周军所俘,玺归北周。
北周武帝死后,外戚杨坚以相国掌政,大杀北周宗室。大定元年,周静帝被逼奉传国玺让位于杨坚,杨坚称帝建立隋朝。隋文帝开皇二年,改称传国玺为“受命玺”。
隋大业十四年,隋炀帝游江都,被部将宇文化及杀死。宇文化及先立秦王杨浩,后杀杨浩自立为帝,国号楚,传国玺归宇文化及。次年,宇文化及被窦建德擒杀,玺归建德,建德称帝,国号夏。
唐高祖武德四年五月,窦建德被唐将所俘,余众奉其妻曹氏及传国玺降于唐。唐哀帝天祐四年,大臣共奏应禅位于元帅朱温。哀帝只得以摄侍中杨涉为“押传国宝使”,禅位朱温。朱温称帝,国号为梁,史称后梁。
唐亡后,晋王李从勗起兵抗梁。后梁末帝龙德三年,唐军直取梁都大梁。梁末帝置传国宝于卧室,被左右盗取去迎唐军。李从勗称帝,复国号为唐,史称后唐。
后唐长兴三年,明帝死,闵帝即位,潞王李从珂举兵抗命,闵帝出逃被杀。潞王即位,是为唐末帝。后唐潞王清泰三年,契丹军大败后唐,立石敬瑭为“大晋皇帝”。同年润十一月,晋军入洛阳,后唐末帝李从珂与曹太后等,携传国玺登玄武楼焚火自杀。自此传国玺下落不明。
如果真象的确如史料所记载,传国玉玺在后唐潞王清泰三年,也就是公元九百三十六年,就已经被焚毁了,后世再五得见传国玺的可能。但是在也是和民间传说中,传国玉玺在宋、元、明三代都出现过,而且还有传说正是元太祖孛儿只斤铁木真把传国玉玺殉葬了。
但是在张辰眼前,已经有四枚“传国玉玺”了,而且这四枚都是在正史所记载的年代之内所制。雕工精美,几乎可以乱真,民间匠人不可能做出如此精美的玉玺,也不可能知道传国玉玺到底是什么样子,可见这些仿制的“传国玉玺”极有可能就是历代皇家所仿制的。
而所谓的民间传说,既然被称之为“传说”,其可信度并定不高,也可以说九成以上都是假的。所谓的野史,也不过是根据一些传说和市井流言、个人笔记等等的总结起来的,可信度虽然比民间传说要高,但也不能完全等于真想,能有五成以上的真实性就很不错了。
而正史,是最为官方的记载,也是最为可信的,却又是最为信不过的。信与不信要看关于什么方面的记载,例如朝代更替的时间、帝王将相姓甚名谁、什么年代发生过大灾和疫情,这些应该都是完全准确的。但是一些事物上的记载,就很是不可信了。历史都是后来人写的,之前的事写史的人基本都是没见过的,有的只能根据之前的官方记录来些,有的却要按照执政者当时的意愿去写,这样的东西还能有什么可信度呢。未完待续。。
第四四五章至尊皇权的象征和万人追捧的臭脚(三)
感谢cakvinliu同学的月票支持!
其实在很大程度上,不论正史还是野史或者传说,都是不足为信的,有些更是可以说歪曲的厉害,或者意淫的厉害,只不过是为了某些目的罢了。
史书上《项羽本纪》中有记载,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
有史学者为了掩盖这段话的荒谬解释说,这段话表达了两个意思,一是说明项羽太自大,二是从侧面反映了秦始皇大搞排场的奢侈行为是秦朝灭亡的重要原因。但事实真的是这样的吗?
先不说项羽当时并不是什么皇室子弟或者公卿王侯,身边哪来的器具管或者史官负责记录他的言行。二来说着部分历史是后世人写的,这些写史的人谁在当时见到过秦始皇出行的排场,根本就是妄而言之罢了。而且,这些人谁又知道项羽这个人到底是不是自大呢?
刘邦最是无赖,耍了项羽,把大好的江山骗到手。天下都是他的了,项羽和秦始皇也都死了,想说什么写什么还不都是他说了算吗。他大可以说秦始皇的奢靡,说项羽的自大,而说到他自己见到秦始皇的时候,他却记录为“大丈夫理当如此”。
而历史上的很多记录,更是我们现代的人没有见过的,也只有书上写什么就是什么了。杨广弑父杀兄,武则天弄死自己的女儿,岳飞被杀的罪魁祸首是秦桧,朱元璋的苛刻和朱棣的反叛,雍正到底是不是他老子认定的继承者,乾隆是不是私生子,和芑畹郊吻斓降资乔≌展怂故乔「恿粝乱恢环识臁?br />
这些都不是我们亲眼见到过的,和大部分人的日常生活也没什么关系,不管真相到底是怎么回事,总不会影响到正常的生活工作和娱乐休息。所以也就姑且听之了。
但是对于真正搞历史研究的人,和那些搞收藏的人来说,历史的真相是很重要的。会直接影响到工作,生活,严重的还会直接影响经济收入。所以这些人也很愿意通过历史文物去还原真相,在通过自己所知道的真相帮助自己在专业和工作上有更高的成就和更好的发展。
张辰是古玩行和收藏界的风云人物。对于历史真相的研究自然会很在乎,陈氏一门的弟子必须对历史真相的研究有自己的心得和功夫,张辰能在收藏圈里混得风生水起,其中也有这一方面的功劳。
对于“传国玉玺”这个收藏界和考古界的超级难题,张辰做过很多的研究。把能够涉及到这玩意儿的古籍和史册全部找到,凡是有涉及到“传国玉玺”这四个字的就摘出来细细分析,再汇集到一起综合研究。
对于传国玉玺这个难题,陈氏一门众多人都有自己的研究,张辰从十三岁开始就跟着张百川一起研究,这个课题他到现在已经研究了十年都多了。而且他的研究还是建立在董老、张百川和李天平等他的父辈的研究成果上的,更不说还有他的父辈们承袭了长辈们的研究成果,到了张辰这一代。在这件玩意儿身上。已经很有见地了。
陈氏一门能够在古玩行和收藏界屹立不倒,也正是因为有这种研究的形式,所有的门人都参与进来,但凡有研究出了成果的,都会传给下一辈,以至于陈氏一门代代出英才。到了张辰这一代更是培养出了未来的第一人。
以张辰对传国玉玺的研究,即使没有意念力的帮助。在当今的古玩行中也照样是拔尖的。虽不能很快就看出一方传国玉玺的具体年代和来历,但是判断鉴定真伪却是绝对没有问题。
宁琳琅对于张辰的崇拜并不是没有来由的。在宁琳琅的认识中,还没有什么人能够像她的师兄这样,拿起一枚玉玺看看之后,很快就能够说出很多的信息。偏偏这些信息在他说出来之后,你再对照着实物去观察,还真就是和他说的一模一样,这样的人足以让任何一个人崇拜了。
张辰每看过一枚“传国玉玺”,就会点评一番:“这枚的印文是‘受命于天,既寿永昌’,侧面刻着‘魏所受汉传国玺’七字隶属,有一角是被黄金镶嵌包裹的。而这上面的刻痕所表现出来的雕工和印文的雕工,还有上面的螭龙纹的雕工,应该出自同一人之手,预料的老化程度也远没有达到两千两百多年,当然这个具体的年份需要碳十四鉴定来说话才科学。
但是从雕工和雕刻的风格,还有这枚玉玺的外形,以及表现出来的各种特征看。这应该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在太平真君七年的时候,在邺城毁掉五级浮屠时,在泥像中发现那两枚之一。另外的一枚还不知道是真是假,但是这枚肯定是假的了,这雕工的手法很明显带有三国后期的风格,秦朝的时候还没有这种风格呢。
而这枚玉玺会出现在那座浮屠里,应该就是曹髦做的。这曹髦也是一个硬气的人,他是在和司马氏死战拼死的,肯定不愿意把传国玉玺交出来。既然有了这边两枚藏起来的,那后来所谓的魏元帝曹奂交出来的那枚,就已经可以认定是假的了,所以说,史册上记载的司马氏那一系传下来的传国玉玺就已经可以认定是假的了。”
“这枚的印文是‘受天之命,皇帝寿昌’,而雕刻纹路上有三国早起的痕迹,上边的螭龙有缺角,这应该就是从东吴传出来的那枚,后来到了南北朝的齐国……,这个差不多是这里边最假的了。”
“……,这枚应该是西晋开国时候自己弄出来的那个……”
“嗯,典型的南北朝后期手法,秦朝时候绝对不可能留下这种边的形状,打磨的手法也是那个时候长江流域下游地区流行的,这应该是隋文帝平南陈的时候得到的那枚。……”
打开八只盒子,张辰都是在简单看看之后,就把这八枚玉玺的特点、来历等等的都随口说了出来,就连一些关于玉玺的典故都说的很清楚。
不过在打开第九只金丝楠木盒子之后,也就是这地下建筑里的最后一件玩意儿的时候。张辰却看着里边的传国玉玺愣住了,完全没有了刚才那种滔滔不绝的风采,反而是一副略微有些失神。还带着一丝惊讶的表情。
张辰本以为最后这枚也就是一件仿制的而已,哪想到打开之后居然发现,在意念力下这枚玉玺表层流动着七层银色的光芒,这是两千两百二十年前到两千两百六十年前之间的东西啊。
在那个时候制作出来的。完全符合传国玉玺特征的,也只有秦始皇的传国玉玺了。而传国玉玺的制作时间正好是在两千两百二十年之前的几年之内,后边几年可都是秦始皇当政的时间,想要仿制都没有机会。
宁琳琅一多半的注意力都被张辰吸引着,突然发现师兄的声音没有发出来。还以为张辰怎么了呢。不过在研究瞟到最后那枚玉玺后,眼前也是觉得一亮,仔细顶着那玉玺看了看,在结合师兄这时候的表情,宁琳琅也有些呆住了。
缓了缓,才抬头用不是很确定的语气问张辰:“师兄,这个……,这个不会就是……”
张辰的思绪被宁琳琅拽了回来。把目光继续在玉玺上做短暂停留之后。脸上已经全是笑意,极是兴奋地道:“对,琳琅,这枚就是真正的传国玉玺,天下至宝啊。”
等宁琳琅消化一下听到的话,张辰才接着道:“你看这枚玉玺。边长只有差不多九厘米,上边的螭龙纹。这些变焦的雕刻,还有这印面上的字体。以及玉石的老化程度,每一点都能和传国玉玺应有的特点相吻合,我想这应该就是真正地传国玉玺了。
不过具体还得回去跟太师叔和师伯他们商量一下,看看是不是再做一个碳十四的鉴定,这样就能有说服力了,毕竟是这么年代久远的东西,想让人信服还是得有科学依据啊,单靠个人眼力不一定能完全服众。”
张辰说完,双手把玉玺拿起来,在眼前又看了看,根本不像史料和传说中的那样有什么伤痕,连一点磕碰的痕迹都没有,这材质也真是没的说了,万里挑一也都说得少了。通体碧绿而丝毫没有杂色的和田玉本就极为少见,从雕刻的痕迹来看,这块玉石应该没有怎么进行切割,就连着螭龙背上的纹饰都是直接在与时尚雕刻的,这石头好像就是专门为传国玉玺准备的一样。
把玉玺交给宁琳琅,张辰再次感叹道:“这传国玺可是皇权的象征,和王权正伪的标志,还是人心的背向标杆。这么重要的东西,在古代可是被认为事关于国运根本,和正统传承的信物,又有谁真的敢把这东西摔在地上呢,即便本来没事也会出事了。
这枚玉玺这么完好,我看那个所谓的王莽索要玉玺,元后掷玉玺于地的说法,如果不是有人为了某些目的编造出来的,就是王莽在那件事中耍了诡计。否则的话,为什么从王莽手里交出去的玉玺会被打上‘有损坏’的标签呢。
也许这真正的玉玺早就被王莽给藏起来了,任谁得到的都只不过是赝品,真正地家伙什却只有王莽知道在哪里,也许是给他家的祖先陪葬了也不一定,估计至少也是想给汉代江山填堵吧。
不过可怜的是,这天下见得英雄好姐们,你争我抢的闹腾了两千年,却还不知道真家伙早就失传了,争来争去得到的也不过是个赝品而已。
虽然不论在正史还是野史的的记载中,传国玉玺都已经找不到了,但是自宋朝至清朝的七百来年里,也还是一样有不少人在闹腾这个事。
北宋绍圣五年,在豫州农村修房子的时候给挖出来了一次,蔡京、李公麟等人得到后上缴朝廷,哲宗命名为“天授传国受命宝”,还因此改年号为‘元符’。到了徽宗的时候,这人虽然败家,却也是一个有才的人,应该发现是赝品了,这才弃之不用,后来北宋亡国被金朝得到。
宋哲宗年间的那枚玉玺后来在元世祖至元三十一年,被崔彧从通政院同知拾得的寡妻手里买到,经过当时的监察御史杨桓考证,确认是传国玉玺,而且就是哲宗超的那枚,元朝灭亡的时候被原人带回到大漠,应该就是传说中给铁木真陪葬了的那枚。不过有铁木真陪葬品说法的人还真是奇怪,明明都给铁木真陪葬了,为什么元人优惠把后来出现的玉玺认定是真的呢。
再到了明孝宗弘治十三年,一个叫毛忠学的农民从河边捡到一枚玉玺,和宋元的那枚是一样的,被当时的关中巡抚熊翀得到献给皇帝。不过被礼部尚书傅瀚以史传所载“文盘五龙、螭缺一角、旁刻魏隶者不类”为理由,认为是后世人按照宋元玉玺的传说仿制的,不过孝宗皇帝还算英明并没有认为这是什么真的传国玉玺,只是稍微打赏了献宝的人就了事了。
这以后在明朝的天启年间,也弄出来过一枚传国玉玺,伟大的九千岁同志也深度参与到其中,当时还把事情搞得很大,。
然后的鞑子也不甘寂寞,清太宗皇太极也玩了一手传国玉玺的好把戏,还通过这个事情‘顺应天意’地举行了祭天告地的庞大仪式,把国号改成了‘大清’,自己的年号也改成了‘崇德’。但是在清晚期的云贵总督在他的《养言斋从录》中,把当年的真相公布了出来,皇太极那枚玉玺的印文压根不对,只不过是汉篆字体的‘制诰之宝’四个字而已。”
说了这么多,张辰觉得嘴巴有点干了,停下来缓了口气,抿了抿嘴巴,才又道:“鬼子六倒是得到这枚真正的传国玉玺了,连假的都弄到了八枚,其它的皇帝玉玺也弄了不少,还有那么多的天子鼎,还有他自己认为的禹王九鼎,可最后呢,还不是什么事都没搞成
可是谁又能知道,他们争夺的是什么东西,即便是真的传国玉玺,也报不了他们的万世基业,封建王朝统治最后不还是被推翻了吗,现在也已经是共和国了吗。
传国玉玺在封建王朝时代无意识最顶级的存在,历代封建王朝莫不以得到为祥瑞,好像没有了这个东西就是草鸡大王,算不得天下正统。
最让人觉得可笑的就是,那枚真正至尊皇权的象征已经被王莽不知道搞到哪里去了,而这些自认为是天下间的豪雄,自认为是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当得大丈夫者们,追捧了一千多年的不过是一只王莽炮制出来的臭脚而已。”4310
第四四六章自然灾害
时间卡得几乎是刚刚好,张辰把最后一件东西,也就是天下至宝“传国玉玺”收进戒子里,计时器上剩下的时间也就所剩无几了。
一边往门口走,张辰还一边感叹,有点开玩笑似的道:“这次可真是没想到啊,在这个蒙古国的偏远小山区里,居然隐藏着这么大的一座宝藏。如果被一个当地人发现了,那可就不得了了,至少这些物件得被损坏一半以上,剩下的也都谁被贱卖了。不过对于个人来说,光是那些黄金就足够了,到市场上出售了怎么也得换个五百多亿美金,十辈子也花不完啊。”
嘴上这么说着,心里却在想着另一个问题。如果不是他在之前没有用意念力对整个地下建筑内的物件进行透视和观察,那这些宝贝就不会给他带来足够的喜悦,那些如吴道子的画、瓘靖二妙的字,传国玉玺等等的物件,一定会成为最先被收进戒子里的。
其它的一些顶级宝贝,也会因为之前的几件绝世珍宝而变得没有那么重要,随后整个清点和查看的过程,也就会因此而变得相对乏味一些,变得相对比较无趣。
但就是因为之前没有用意念力进行查看,才把古玩行从古到今最重要的一件宝贝放到了最后,这才是一次最完美的探宝之旅。
不过张辰此刻的想法却是,以后一定要事先查看一下,至少也要把环境和四周的布置查看一遍,以免再次发生像今天这样,险些被机关算计的局面。哪怕是获得的快乐相对减少一些,那也是少不了太多的,但是如果有了危险,纳科技是一次相对失败的旅程了。
事实上,张辰现在真的有些累,从打定主意要把这座神奇的地下建筑也带走的时候,他就在不断释放出大量的意念力,开始把建筑物周围的山体泥土都搞松动了。遇到石头之类的时候还要把灵气吸收。
这样一来,他就是一心三用,一边要和宁琳琅说话。解释自己对每一只玉玺的理解和看法;一边释放出意念力对其它的于心进行观察,从每一个细微处找出更多的问题;同时还要为带走这座地下建筑坐准备。
而遇到石头或者其它坚硬物体的时候,他就需要一心四用了。把一部分意念力延伸出去,吸收坚硬物体的灵气。等待其成为粉末之后再把意念力收回。这其中张辰还在意念力的工作中见到了一座蒙人的墓葬,但是这墓葬也就是很一般的墓穴,陪葬品也只有寥寥几件衣衫和日常用品什么的,都已经完全腐烂了,金属和陶瓷更是一件都没有。
像这种墓葬应该是盲谷最平常的。同样类似的在世界各地都数不胜数,却完全没有什么考证的价值,索性也就 (:
)
( 淘宝人生 http://www.xshubao22.com/2/217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