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点击/收藏到桌面
听到这个消息后,刘东当时就愣住了。不怪他想得不周到,实在是他也没有想到,这个年月的钢铁厂居然会困难成这副模样。在他的印象当中,这几年的国营企业,日子那是相当好过。只要是开工,就没有效益不好的。
但没有想到,这个脑子里面的经验到了实际当中,是相当不靠谱的事情。
诚然,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市场经济的变化,再加上近几年群众的手头上也开始变得有钱了,所以相当多的国企,现在的日子过得非常有油水。只要是东西生产出来,基本上是不愁销路的,而且大多数时候,是供不应求。
但是,这些效益好的国企大部分都是在轻工业当中,还有那些生活用品。可这其中并不包括重型企业,由于这个年月钢铁价格还是由上面定的,下面的企业并没有定价权。再加上大批的军工下马,原本的用钢材大户,现在自己都养不活。
仅仅是靠着上面派下来的那点任务,哪里够这些钢铁企业发工资的?所以,虽然有些钢铁企业效益不错,但是从全面上来看,大多数企业都是亏本的。原先上面因为国防需求,这些东西做出来也有销路,但现在上面都吃不上饭,连研究所都困难,哪里还能养得起那些中小型钢铁企业?
这就造成了钢铁企业普遍亏损,大型企业还好点,毕竟有着自己的技术实力,还有一部分拨款,基本上能凑活着过。但中小型企业,那就是后娘养的孩子,要什么没什么。一年能开工的时候,一个手指头都能数得出来。
这样的情况下,那些青壮年,还有会技术的人,为了家庭,又怎么能在厂子里面等死?所以,这些人,大部分都自谋出路了,有钱的做个体户,没钱的去打工。还能留在厂子里面的,除了老弱病残,就只有那些走不掉的领导了。
正是因为这样的原因,所以刘东弄出来的那个技术联盟,才能够在钢铁企业当中那么吃香。有了新的技术,就有了新的赢利点,有了新的赢利点,就有工资发。为了厂子不倒下,那些在后世牛气的钢铁企业,这个年月却不得不低下自己的头,乖乖的听从联盟的安排。
而作为后来人,刘东对于钢铁企业的第一印象就是牛气。哪里能够想到,这年月的钢铁企业会混得如此艰难。而这也是之前很多人不是很重视联盟的一个原因。能管的企业不成气候,那管来能有什么用?
知道真相的刘东,当然得为自己的轻率付出代价。原本谈好的事情,因为那些企业自身的原因,迟迟达不到刘东的要求。连工人都要去现招收,那企业合并的事情就是一个空谈。当然那些企业的大部分领导还是在,但这些人刘东能拿来干嘛?难道请他们去自己的新企业喝茶看报纸?
所以,原本应该迅速的行动,现在却一再的拖延。小半年,三个中型钢铁企业,十个小型钢铁企业都还没有合并好。这个时候刘东才知道,为什么当初和那些领导谈他要弄钢铁企业的时候,那些领导为什么会这么大方,直接就给刘东批了十三个钢铁厂,原来他们早就知道这些钢铁厂的实际问题。
而老爷子之所以没有和刘东说这个问题,那恐怕是老爷子自己也不知道。毕竟,老爷子负责的地方根本就不是这一块。全国的事情多如牛毛,他又怎么能一一知道?
而现在,老爷子对刘东的效率不太满意,开始责问刘东了。
“老爷子,要说起这些钢铁厂,我这次还真就是亏了大本钱了。要知道,为了从那些领导手里面拿下这些钢铁厂,我可是花了两个亿的人民币,再加上和军方共享那些资料,才弄来个大型钢铁厂的指标。但我拿下这些钢铁厂之后,才知道这些钢铁厂根本就是空壳。除了地皮和设备,那些能够工作的人是少得可怜,除了必定要退回去的那些领导,能做事的人还不够一个中型钢铁厂生产。这样的情况下,我又怎么能够快速的整合?”刘东很不爽的抱怨到。
听了刘东这话,老爷子诧异的问到:“不至于吧?难道那些人把你买的钢铁厂的人都给调走了?还是那些钢铁厂的原职工不想给你这个资本家干活儿?”
老爷子这话弄得刘东都不知道该怎么解释,于是只有把自己的分析和现在的情况给老爷子来了个现场汇报。等到刘东汇报完毕,时间都过去了半个小时。
老爷子这才明白,原来国有钢铁企业居然变得如此的困难。虽然知道大批的军工下马对于这些依赖军工生存的钢铁企业有着影响,但没想到这个影响会这么大。
于是,老爷子沉默半响才开口说到:“那你这个钢铁厂大概要多久才能弄好?你之前可是对首长说过,以后你的钢铁厂只做特种钢,而且你手上有好些军用钢材的资料可以利用,可以完成很多的军工需求。这事儿既然说出来了,那就要做到。”
“哎,老爷子您这可是太为难我了。这样把,我争取在今年之内,把这钢铁厂给弄出来,争取在明年年初,就能够投产。”刘东无奈的保证到。
第一百三十八章被发现的危机
更新时间:20121117
刘东有时候觉得自己特犯贱,原本和他关系不大的事情,他都要扯出来显摆一下。就像那次和首长保证,他手里有好些军用的特种钢材,只要有自己的钢铁厂,能生产出东西,保证能让大家满意。
要是当初没有这个保证,那现在关于钢铁企业的事情就不用那么麻烦,人招不到?那个可以慢慢来,反正他不急,有了联盟这个玩意,那些钢铁企业岂不是随便他摆布?就算是那些工程师弄不来,挖点下面一线的同志也没问题,那可以叫做支援兄弟企业建设。慢慢挖,总会形成大规模。
但现在,眼看着今年也就还剩下两个半月,而离过年也没多远了。他的钢铁企业却必须要在年内整合完毕,而且明年就要开始生产。这可是一个相当令人头疼的事情,但他却不得不按照这个标准来。
先不说南巡首长那边的事情,要是做不好,单单就自家老爷子这里就过不了关。等到过年的时候,老爷子要是没有听到什么好消息,以他的脾气,可能大家团聚,他却连大门都进不了。
在这件事情当中,刘东明白了一个道理。后世的经验毕竟只能是经验,想要准确的把握时代的脉搏,那就必须要实际的考察!要不然,就会出现刘东这样的乌龙,整合工厂却发现人手不够,叫老弱病残帮忙却也于心不忍。
最重要的是,千万不能在你惹不起的领导面前吹牛。逼,要不然绝对会让你付出代价。千万莫装逼,装逼招雷劈。这句话,就算现在是八十年代,也能够适应现实的生活!
既然和老爷子都打了包票,刘东自然不能马虎。即便是整合这十三个钢铁企业有着巨大的困难,也要一一克服掉。要不然,老爷子发飙可就危险了。
但刘东准备加大力度招工搬厂后,才发现问题并不是表面上那么简单。钢铁厂是个问题,但自家公司也有巨大的问题,而且是非常大的问题。
由于这几年刘东一直没有消停,不但在金融业上面搞风搞雨,而且还东东一榔头,西一棒槌的搞企业。虽然资金不是问题,但是由于企业一直都是在分散管理,虽然老板都是他一个人,只要向刘东汇报就能够搞定。
这样的情况,对于小企业来说,并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因为公司不大,老板甚至连扫地的大妈都知道是谁,管理起来是相当的方便。
但是刘东现在的企业规模,要继续这样下去,根本就是在埋藏祸根。一个现代化的企业如果不注重管理,自身就有很多漏洞,那么,即便这个公司再赚钱,也很容易垮掉。因为这样的公司,虽然名义上是一个老板,但是都在各自为政,并没有团结起来,抵御风险的能力会大大降低。
这并不是危言耸听,而是事实,刘东虽然没有遇到风险,但他却发现公司的指挥方面有着相当大的问题。就算那些钢铁企业完好无损,想要能在明年初就投产,依旧是不可能的事情。而现在,不但那些钢铁企业有着问题,而他公司的管理也有大问题,两个大问题相加起来,那绝对是能要人老命的事情!
就拿现在招工的问题来说,虽然刘东已经叫吴一平在那些企业召回之前那些流失的员工,但能够回来的人仅仅是一小部分,而多数的人,要么不在本地,要么就对钢铁厂没有信心,已经找到了自己满意的工作,不想再回来。还有一些技术好的核心人才,不是被当地的乡镇企业吸纳,就是跑到大城市去打工,根本就弄不回来。
单单就这点也就算了,刘东早就预料到这种情况,本着能多一个是一个的原则,并没有抱有太大的期望。主要的招收工作,却是在京城。由于京城他的人面广,再加上本就有自己的两家企业,想着招收一些人应该不困难。
哪里想到,就是这个原本让他放心的地方,现在却成了麻烦。刘东在京城的两个企业,一个是刀具厂,一个是研究院。和钢铁厂这样的原材料厂,并没有任何的共通性。刀具厂之前招的人,基本上都是这类人的从业人员,对于如何弄出钢材,基本上是一窍不通,而且也没有这样的人脉。
很自然,由于之前刘东并没有下达死命令,所以刀具厂招到的人只有小猫两三只,连钢铁厂那边回笼的员工都比不上。而科研所就更不用说了,要说叫他们招收高科技人才,搞研发的人才,那是没有任何问题。但钢铁厂这玩意,刘东最缺的并不是这些核心人员,而是大量的普通工人。
这样的情况下,研究所招人也是个悲剧。而更悲剧的事情就是,由于钢铁厂吴一平、研究所现任的所长崔晓明、再加上刀具厂的经理查理,平时并没有互相联系,即便是招工人这个事情,也没有互相的沟通,仅仅是依靠刘东来传递消息。
这样的情况下,除了钢铁厂招来的员工能够马上投入到工作当中去,其他两个企业招来的员工基本上就在那里闲着。刘东倒不是心疼这点工资,实在是一个公司当中,有的人闲得要死,有的人却根本就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这样的公司,要是不出问题才有鬼了。
而到了这个时候,刘东才发现,他以前管理公司的方法,出现根本性的错误。这样的管理方法基本上就相当于放羊,想要把他们拧成一股绳,那简直就是天方夜谭。就这么一个简单的招聘工作,就出现了这么多的问题。
刘东简直不敢想象,如果以后需要公司合力做大项目的时候,会不会出现崩溃的情况。那样,他弄这些公司又有什么意义?再想想后世那些成功企业,即便是跨越多种行业,多个国家,依旧可以爆发相当的实力。相比起那些企业来,刘东的公司,简直就是一盘散沙,一个浪头打过来,就会不知道被冲到哪里去。
这无关于资金雄厚不雄厚的问题,而是管理的问题。即便是他现在手下所有的营利性公司都在赢利,也依旧没有一点抗风险的能力。
明白了这一点后,刘东的心里马上就冒出了一个念头,那就是改革。而且必须改革!必须要把现在的公司情况做出一个根本性的扭转,才能解决现有的问题。要不然,他不论赚再多的钱,也就只能称之为一个富翁,而不是一个企业家。
而且他今后还需要弄出更多的项目,如果公司不改革,天知道那些需要大家通力合作的事情,会不会把公司拖进深渊?
既然看到了这么一个能够置公司于死地的问题,刘东也不敢马虎。就算眼前还有钢铁企业合并的大问题,刘东也觉得应该先放下,把自己公司的问题解决好。要不然,自己公司带病工作,谁知道能不能完成任务?磨刀不误砍柴工,小学生都明白的道理,刘东难道还能不明白?
有了想法,刘东就马上开始行动。也不管手下的那些人现在身在何处,拿起电话就开始一一拨打。好在这个时候他在刀具厂的办公室内,要不然在没有手机的年月里,想要召集起手下一群人,还真是一个麻烦的事情。
关乎到公司未来发展的危机,刘东自然要个个通知到位,远在苏联的周青富,在香港的黄三水,还有在大洋彼岸美国公司的总经理斯密特,暂时在日本新进区域经理任大道,都给一一召集回国内。
三天,仅仅三天的时间,来自全球各地的人都汇聚在刀具厂的大会议室里面。由于刘东在电话里面说明了公司现在所面临的危机,需要大家来一起解决。
所以,原本仅仅召回的是各个地方的经理级人物,而到地头的时候,人却变得多了起来。显然,这些多的人,就是那些经理们认为可以解决问题的人。
看到一群有的很熟悉,有的仅仅是有过照面的人物都到了会议室里面,刘东也不客气,拿起面前的话筒开始说到:“公司的各个经理们,员工们,能在这样的时刻到达这个地点的人,显然能够算得上是公司的核心。在此,我对大家能够来到我们公司工作,表示由衷的感谢。”
这个时候,热烈的掌声响起来了。就连美国公司的斯密特,这个时候也开始鼓起带着浓厚华夏风格的掌声。
看到这样的情况,刘东一时间不知道该说什么好。这个华夏特色的掌声,他还真不太习惯。真不知道这些家伙是怎么学到的,难道这就是传说中的上行下效?
但好在刘东仅仅是纠结了一下,就把自己的重心放回了当前的会议上。
“相信大家都已经知道,我为什么要把大家召集到一起。不怕说笑话,虽然我们公司有着雄厚的资本,还有着自己的科研团队,技术力量并不薄弱。但是,我们公司却非常可悲的面对着生死存亡的事情。不是因为大家不够努力,实在是我这个董事长做得相当不称职。在此,我要对大家道歉!”刘东很真诚的站起身子来,对着大家鞠了一躬。
第一百三十九章必须改革
更新时间:20121118
(看书的兄弟们啊!蒹葭这段时间没求大家收藏,那不是因为蒹葭不需要,而是希望大家自动自觉,点一下收藏不难啊!何必那么吝啬呢?)
刘东这样做,有两个原因,一个的确是因为他的管理失误造成了现在这样的局面,于情于理,是应该站出来承认错误的,这并不会影响到他在公司里面的权威性。而另一个方面,就是刘东都如此做了,下面的人难道还会不重视?
果然,看到刘东这个老板都站起来鞠躬,下面的所有人都感觉极度不适应,纷纷不知道该如何才好。
好在刘东并没有继续这样煽情下去,而是开口说到:“现在公司的项目越来越多了,而我们的管理环节却仅仅停留在最初级的阶段。这样下去,是很危险的。所以,我让你们都停下了手里的工作,专程到京城来开这个会议!今天我们的目的就是,如何把公司的管理问题理顺,以保证以后不会再出现这样的问题!”
听到刘东这样说,作为钢铁厂内定厂长的吴一平首先站起来发言到:“老板,这次的事情都怪我。明明这件事情关乎于我们钢铁厂,但是我居然没有主动联系上研究所和刀具厂,这点我也要检讨。我保证,下次再也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了!我们一定会通力合作的。”
吴一平这个检讨让在坐的研究所所长崔晓明和刀具厂的经理查理都有点不自在。吴一平没有做好沟通工作,难道崔晓明和查理就做好了?崔晓明正想着站起来承认错误,没想到查理却开始抢先发言。
好歹是在华夏待了好几年,查理现在也会说普通话了,尽管说得不是那么标准,但依旧能让人听得懂。
“我的老板,这不公平。这个通力合作的问题不在于我们几个人之间,而是正如您说的那样,是公司管理层出现了问题。这样的检讨没有任何实际上的用处,只能是白白的浪费时间。我们现在还不如讨论一下关于如何让集团管理更加协调的问题。”
查理这个话一出口,听得懂意思的人觉得查理说到了点子上,而没有经过现代化公司管理培训的人却觉得查理是在推卸责任,尤其是在华夏招收的几个人,不论是吴一平,陈洁,还是周青富,都觉得查理没有担待。好在黄三水在香港因为工作原因,了解过现代化公司的管理到底是怎么回事儿,才没有这样的想法。
而坐在首位的刘东,听到了查理的辩解,满意的点了点头。他需要的其实就是一个懂行的人把这个窗户给捅破,要不然,在国内招收的那些人是不会明白这个管理到底是出现了什么样的漏洞。因为他们根本就没有学习过这样的知识。
而之前的刘东虽然知道现代化的管理会让公司变得更加有效率,但是他仅仅是把现代化公司的那些头衔给拿来用了,而真正的精髓并没有接触到。
后世的企业管理,核心的东西有四个方面:管理思想现代化、管理组织现代化、管理控制现代化、管理手段现代化。这个提法虽然现在就连国外都还仅仅是在实践,而没有一个完整的理论形成。但是,他们却已经向着这个方向前行。
而现在的国内,却根本没有这样的想法。别说企业,就连研究所这样专业性极强的单位,都还是政治挂帅。让一个好的科学家来管理研究所的事情,是时有发生,这还算好的。虽然那个好的科学家可能并不知道如何管理,但至少他知道手下的人到底需要的是什么。
而最悲剧的却是,让一个外行来管理研究所,那是管理不懂,研究也不懂,甚至连研究所到底需要的是什么东西,他也一样不懂。这样外行领导内行的事情,绝对是研究所遇到的事情当中最悲剧的那种。
正是因为国内大多数企业都是如此,所以刘东之前并没有很明显的感觉到这样的管理方式所带来的危害。直到这次一个小小的招工问题却把他们这样的大公司给弄得手忙脚乱之后,他才知道,是该到了改变的时候。
虽然刘东最想做的事情就是大刀阔斧的改革,但是,这里却牵扯到一个问题。那就是,那些最开始建立公司的功臣们,能不能明白他的苦心。虽然刘东即便是强力推行公司改革,也没有任何的问题,但这终归是会在老人们的心中留下一个疙瘩。
因为如果公司开始改革,就必定会触及到他们的现有利益。就犹如吴一平这样的人,他们即便是经过了这些年来的工作,但是并没有接受系统的教育,不会明白管理的重要性。
因为之前他们的工作,仅仅限于招工,还有按吩咐行事。就算吴一平以前在没有被刘东挖过来的时候,还是国内一家国企的管理人员,但他的管理手段,要运用到大型企业,依旧不合格。就算是从香港挖来,为公司立下汗马功劳的陈志豪,他虽然也是在香港做管理的,但那个齐家的企业能有多大?根本就不可能和现在的公司相提并论。
所以,如果要改革,他们这些老人手里的权利,肯定是要分给那些懂得管理的新人手中。如果他们没有意识到错误,那样对于公司内部的稳定,有着相当严重的破坏力。而这个,并不仅仅是依靠钱就能摆平的事情。
在某个方面来说,刘东算不上是独裁者,他很能够听取别人的意见或者建议。他知道自己并不是一个完美的人,他不知道的东西还有很多,他最擅长的工作仅仅是研究,而对于管理这么高深的学问,也是很不在行。公司现在之所以那么成功,并不是靠着他的管理才能达到的。
很多时候,公司的管理都是交给其他人员。刘东仅仅知道一点,专业的事情必须要交给专业的人士才能够做好,所以公司现在的发展还是很顺畅的。
但是,现在的公司就遇到了瓶颈。虽然目前公司所拥有的资金非常丰富,但那大部分资金并不是依靠实业来赚取的,而是靠着金融。而一个完整的金融团队,并不需要非常多的人,需要的仅仅是专业技术,还有刘东的金手指,他们就可以在资本世界搞风搞雨。这点,是实业不能比的。
即便是刘东手里已经有了很多的企业,但真正的实业,却只有一家,那就是刀具厂。而刀具厂的管理者查理,很明显是懂得一些现代化的管理方式,所以刀具厂在目前来说,并没有多大的问题。
但是,之后需要建设的钢铁厂,却并不像刀具厂的管理那么简单。一个大型的钢铁厂,所运用到的人员,不是一个小数目。要不然,那些第三世界国家为什么明明知道钢铁是一个国家的脊梁,但在他们国内依旧找不到几个大型的钢铁厂。
大部分的需求都是需要进口,其中最重要的几个原因就是,技术、实力、和人员。全世界的国家,并不是个个都能像华夏有这么多人口,有些芝麻小国,整个国家的人口,可能还没有华夏一个县城的人口多。这就注定了他们即便是想要造大型钢铁厂,连最基本的人力都不能保证。
人员多了,管理就不能太过粗放。由于刘东的钢铁厂并不属于国企的序列,所以对于员工的管理手段就不能像国企那样,可以运用行政手段。那么想要管理这样的企业,就必须要有先进的管理能力,要不然,钢铁厂就是一个天坑,摔进去就爬不起来。
而现在看来,吴一平就算能做钢铁厂的总经理的位置,但中层管理问题他依旧搞不定。而这个问题,就算是刘东的总公司现在也有麻烦,所以,刘东现在就必须要让大家认识到这方面的危害,这样就算改革,他们也会心甘情愿,而不是被动接受,心里还留下疙瘩。
“你们对于查理的看法是怎么样的?是不是觉得查理在推卸责任?”刘东看向自己公司的几个老人。
吴一平、陈志豪、周青富这几个人,虽然嘴上没有说,但他们那眼神却很明显的表示,查理的确是在推卸责任。
看到他们这样子,刘东的心里就有数了,于是说到:“我开会的时候就说过,我们公司的管理出现了危机。这并不是危言耸听,而查理却看得很明白。我告诉你们,查理说得不错,而原因呢?我接下来会一一解释。”
刘东当然不会把后世公司现代化管理的总结语言给说出来,因为那样也太过惊世骇俗。他可不是这方面的专家,要是现在就把总结语抛出来,让那些专业人士知道了。可就算捅了马蜂窝,他对这些东西,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对于那些总结语里面最重要的精髓,他是一窍不通。
所以,他把这个问题通过一个个小事情,来展现出来。当他把话说完了之后,整个会场的人都开始思考起来。刘东说的那些东西,都是公司里面实实在在发生的事情。而这些事情很明显的把矛头指向了管理。
到最后,刘东总结的说到:“所以,我们公司的确是处在最危险的边缘了,必须要改革,要不然我们的公司会崩溃!”
第一百四十章崭新的环亚国际(上)
更新时间:20121118
刘东用大量的事实证明了公司现在的危险,即便是老员工核心成员,也觉得刘东说得非常有道理。之前遇到的那些问题,由于他们并不懂得到底问题是出在哪里,所以仅仅是当作意外。
但现在刘东把这些问题指向管理,他们才恍然发现,原来公司的管理是那么的脆弱。尤其是没有系统学习过先进管理的一些老人,现在脸红得就像苹果一样。虽然那些小事并没有造成特别严重的危害,但一些影响却是免不了的。
现在既然知道了,那他们对于改革也乐于接受。虽然改革之后,他们手里的权利会减少一些,但是作为把一个企业从无到有,发展到现在这个模样,他们对于公司的感情并不会比刘东少。更何况,如果公司改革了,他们虽然权利会缩小,但是刘东却抛出了一个诱饵,那就是股权。
作为公司的元老,如果公司改革,那他们肯定是会分到相应的股权份额,只要他们不退出公司,即便是退休了,那股权红利也会让他们毫无后顾之忧。要知道,刘东不算那些流动资金,单单就刘东手下的企业,现在的价值都是按照上亿美元来计算的。再加上健康的发展,公司以后会成长到什么样的高度,真的是不可想象。
既然要改革公司,那么就必须要搞清楚刘东手下现有的公司数目。这不查不要紧,一查才发现,不知不觉中,刘东手里的公司还真不少。
在京城两个公司,一个是研究院,名字叫做环亚国际研究院京城分院。还有一个是刀具厂,名字叫做香港大兴集团大兴牌刀具制造厂京城分厂。虽然这个大兴集团旗下,仅仅只有这么一个刀具制造厂,整个大兴集团,基本上就是一个空壳,但这大型集团好歹也是个集团,当初刘东控股这家企业也没少花费力气。
单单京城就有两家企业,而香港作为本部,那企业也不少。作为所有企业的源头环亚国际集团,基本上就是代表着刘东的大本营,而就在香港环亚国际下面,就有环亚国际事务研究所,这个地方的主事人是黄三水,而这个地方就是专门研究行业动态,和信息情报的,这个机构的设立,刘东基本上是仿造三井,虽然他的本钱绝对没有三井雄厚,但是单单设立这么一个部门,对于公司以后情报收集工作有着巨大的作用。
除了环亚国际事务研究所之外,还有环亚金融。作为刘东现在手下最有价值的吸金机构,环亚金融在香港的影响力绝对比环亚国际这个母公司更加出名。虽然环亚金融在香港的手笔比起国际金融上面小得太多了。
但之前因为刘东指点环亚金融尽可能的花低价购入了几块香港的地皮,由于现在香港地皮升值的势头很猛,所以环亚金融在香港也有了很大的名气,那些想要地皮的公司,都盯上了环亚金融。因为他们知道环亚金融并没有在香港搞房地产的兴趣,所以这些地放在环亚金融就是拿出来卖的。对于地产公司,没有什么比地皮更加重要的东西了。
其实拿下这些地皮,刘东还要感谢那些英国佬,要不是他们为了政治目的把香港的地皮炒得很低,刘东也不会那么顺利的就拿到这些地皮,而且花费的美元并不是很多。当时的港币因为谈判的问题,地位不稳定,绿油油的富兰克林足以让那些想要出逃香港的人低价转让。
除了这两个公司,还有最开始吴一平在香港搞的一个东平机械制造公司,现在的归属也是在环亚国际,虽然这个机械制造公司的产品并不多,但是由于香港的政策,这个机械厂的机器,绝对让人眼红,东挪西凑,现在里面的机器并不少,虽然主要用来研究,但是全力生产,能量也不会很小。
所以,单单在香港,刘东手下就有一个总部,还有三个子公司,底蕴非常大。这也得益于公司这几年的快速发展,钱多得没地方花,所以抽出一部分补给子公司,让子公司的底蕴也慢慢的变强了。
而在日本这个老对手老家,刘东的公司也有两家。一个是专程挖墙角的东方工业公司,直到现在还没有任何产品流入日本市场的奇怪公司。而另外一个就是之前建立起来的一个皮包公司,日本本岛地产株式会。
当然,现在这个日本本岛地产株式会,可不再是一个皮包公司了。由于还没有结束金融战的时候,刘东就率先提出要圈日本的地,所以,现在本岛地产株式会,由于有了刘东拨付的十个亿美元,低价吸纳了无数的地皮,在日本地产界,也算是一个冉冉升起的新星。
当然,对于这么一个让日本人自豪,并且常常报道的新星,如果让他们知道这个公司的后台老板是一个华夏人。想来他们就不会像现在这样用赞美的语气报道了。
而在大洋彼岸的美利坚,刘东也有两家公司,一个是环亚国际风投公司,而另外一个就是做机床的斯密特数控机床制造厂。环亚国际风投公司,主要就是针对那些现在还在成长,以后必定会变成巨无霸的公司,犹如甲骨文、微软、思科、还有未来的雅虎、谷歌、亚马逊等等互联网企业。不求控股权,只求能够入股这些公司,能有一个百分点的股份都得要争取。而现在,环亚国际风投公司就在和比尔童鞋谈注资的问题。
除了美国这些公司,还有环亚金融旗下的那些开设在开曼群岛的那些公司,由于当初刘东要求分散资金的原因,在开曼群岛现在至少有刘东五十家皮包公司。这些皮包公司,是真正的皮包公司,每个公司除了一个名义上的经理之外,其他的就连扫地大妈都不一定有,至于办公场所,那就更没有了。如果那些经理自己的狗窝也算是办公场所,那的确能算得上是有。
这么一统计下来,刘东才发现,自己手下的企业真的不少,而且,这还没有算上还在筹备的钢铁公司。那些不算在公司范围之内的皮包公司除外,真正在运作的公司居然达到了十一家之多。在公司出现管理问题的情况下,这些公司还能够圆满的完成工作,不得不说,是一个不小的奇迹。
看到陈洁整理出来的完整的资料,即便是那些现在还不懂得现代化管理的核心人员,都觉得现在公司的确是混乱得有够可以,没有出现问题,那绝对是满天神佛保佑。
而懂得管理的那些人,包括那些被带来的新人,都在脑门冒冷汗,这样的公司居然还能够正常的运转,绝对可以去申请世界吉尼斯记录。
刘东拿着手里的资料,对着公司的人说到:“同志们啊!这样的公司如果再不改革,危险随时都是有可能发生的!现在,还有人对改革提出异议的人么?”
刘东的话说完,就看到所有的员工们都没有发表意见,有的仅仅是庆幸,庆幸公司还没有遇到危险。
看到这样的情况,刘东知道,改革已经没有任何的阻力了。于是又拿起一份新的文件,对着大家说到:“那么,我现在就开始宣布改革的措施。”
得益于陈志豪之前一直默默的努力,在香港招收了无数的人才,虽然管理专业的人在这些人才当中,比例并不大,但几年积累下来,也有相当的数目。所以,在任大道这个哈弗商学院毕业的人带头整理下,公司的管理措施已经整理出来了。
公司的管理方法依照现代的管理经验,分成了多个部门。
首先,就是关于总公司,也就是环亚国际集团的改革。由于之前的管理混乱,所以基本上公司的核心成员,职位都是挂在环亚国际集团上。而且每个人对于环亚国际集团,都有着行政效力,对于这样混乱的局面,必须要整改。
所以,除非真的有必要在环亚国际集团工作的人,其他的人以后就仅仅是在总公司挂名,而不负责实际的工作。最典型的就是吴一平,他在环亚国际根本就没有任何工作需要做,而他真正的工作就是在大陆把钢铁厂打理好就可以了。正是因为这样,吴一平以后在环亚国际的职务就是副总经理,主管大陆钢铁企业建设发展,而在环亚国际集团当中没有实际的权利。
当然,如果有关于钢铁集团需要总公司协助的问题上面,他肯定是有发言权的。
而第二个就是黄三水,作为环亚国际事务所的总经理,他在总公司里面也不担任实际的领导工作,也是挂了一个副总经理的位置,主要负责各类关于公司的情报工作。而为了配合这些情报,总公司专程设立了一个战略部,黄三水为直接领导,还有其他几个人负责把战略部的情报做总结,下发到各个公司。
(求收藏,求收藏,求收藏!列位看官如果觉得本书还可以看看,就请收藏一下吧。)
第一百四十一章崭新的环亚国际(下)
更新时间:20121119
作为环亚国际的直接建设者,陈志豪当仁不让的当上了环亚国际集团的总经理。他的主要工作就是协调旗下各个企业的工作,务必让各个企业不出现矛盾,积极配合公司的各项指令。
别看陈志豪的工作好像很少,仅仅是协调,但是他的实际工作并不容易。环亚国际现在好歹也能算得上是家大业大,如果没有一个强力的领导把这些公司整合起来,那么这些公司就是一团散沙,没有凝聚力。而陈志豪就是这么一个角色,自然,刘东还会选派一些专业性人才来辅助陈志豪的工作,并不是让他孤军奋战。
周青富作为刘东联络苏联人的一个纽带,他的职位也被刘东定了下来,环亚国际集团副总经理,环亚国际集团驻苏联办事处主任。至少在十年内,周青富的工作不会有太大的变动。而他负责的任务,就是拉拢苏联高层,只要是关乎于苏联的事情。
不管是腐蚀政要、还是军队实权派、倒卖物资、挖苏联人才墙角、控股苏联企业、为苏联人提供必要的帮助等等一切关于苏联的事务,都由周青富来完成。当然,具体的工作还是交由专业的人员来处理,周青富存在的意义就是环亚国际在苏联的代言人。
陈洁这个刘东原本准备让她在金融行业扎根的人,由于和刘东之间的特殊关系,现在显然也不适合继续跟着林家兄弟混下去。所以,陈洁的工作变成了董事长助理,协调刘东这个董事长在环亚国际集团的各项事务,而她也没有挂环亚国际集团副总经理的名头,因为她是直接负责刘东管理环亚国际的第一人,要是在古代,那就是监军的角色。
而刘东这个集团的创建人,职位自然是董事长。而工作就是制定集团未来发展和规划,拥有一票否决权。可以插手各个公司的具体事务,不论是总公司,还是分公司,子公司,他都有权利否定一切。这就是老板的权威。
总公司的行政划分好了,而下面的子公司权利也需要进一步整合。由于之前的各自为政,人员、物资、还有权利划分都十分混乱,为了避免这样的情况再一次发生,分公司的职权也有了较大规模的改变。
首先,作为刘东的现金奶牛,环亚金融的职能就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主要变化就在于,环亚金融剥离出总公司,形成一个独立的子公司,而不是之前环亚国际集团的分公司。
主要职能就是金融和投资,由于刘东并没有打算进入地产这个行业,所以地产这一块,就直接划分到环亚金融的职能当中,不论是香港那几块地皮,还是日本的本岛地产株式会,都划归到环亚金融职能里面去。
也就是说,以后本岛地产株式会,还有环亚国际风投公司,不再是属于单独的子公司而存在,而是交由环亚金融公司打理,相当于这两个公司,以后就是环亚金融的子公司了。而那些开曼群岛真正的皮包公司,也是全部交由环亚金融,反正这些公司存在的意义就是给环亚金融当挡箭牌,不交给环亚金融,还能拿来干嘛?
这样做的意义就在于,环亚金融以后就专业的管理公司的金融项目,不必再为公司其他问题操心,专业做金融。当然,这样一来,环亚金融在公司里面的权利就太大了,如果没有公司制衡,那就太过危险。
有鉴于此,刘东把原本计划当中的银行给抛了出来。本来没有打算这么快就建立私人银行的刘东,由于环亚金融的职能过大,也就不得不把环亚银行的计划抛出来。
而环亚银行的职能,就是储备环亚金融的流动资金,并且掌握环亚金融投资的那些公司的股份。这样一来,环亚金融就像军队一样,只负责打仗。而环亚银行就是做后勤的,并没有任何权利动用手里的资金,所有的投资项目,都是要放在环亚金融手上。他的意义就像帐房先生一样。
而环亚金融有什么项目,就必须报备刘东批准,只有等刘东批准了之后,他们才可以在环亚银行里面拿钱战斗。而环亚银行由于没有支配资金的权利,即便是手上有钱,也毫无意义。有了这两个部门的相互制衡,刘东的钱也能够放心了。
环亚金融剥离出环亚国际,仅仅是一个开始,而之后剥离出来的公司,就是斯密特数控机床制造厂、大兴刀具制造厂、香港东平ic制造公司。
而这三个公司分离出来?(:
)
( 资源帝国 http://www.xshubao22.com/2/23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