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点击/收藏到桌面
环亚金融剥离出环亚国际,仅仅是一个开始,而之后剥离出来的公司,就是斯密特数控机床制造厂、大兴刀具制造厂、香港东平ic制造公司。
而这三个公司分离出来后,合成一家公司,名字就叫环亚国际机械公司。以后只要是机械制造业的公司,都要并入这个环亚国际机械公司,这也算是整合了刘东手里的制造工业,形成一个新的产业链。
作为非营利性的科研所,也从环亚国际集团总公司剥离出来,成立了环亚国际科学研究院。负责环亚科技发展,吸纳专业人才,形成自己的科研领域,并且保持和各大高校之间的关系,必要的时候,还可以创办学校,和其他高校交流最新科技技术。
以后只要是环亚集团的部门,无论是总公司,还是子公司,想要得到技术支持,就离不开环亚国际科学研究所。而刘东的目标就是,把环亚国际科学研究所,打造成世界一流的研究院。这样,才有机会在未来科技领域上,留下自己的脚印。
而吴一平的钢铁企业,也从总公司剥离出来,成立环亚国际特种钢生产公司。对于钢铁公司,刘东的野望就是,以后钢铁公司的生产设备可以由自己的机械公司制造,而科研人员也可以由自己的科学院来研究,形成一个公司自己的产业链,以后被人卡脖子的机会,就少很多,而且依靠自己的技术,还可以形成专利垄断,到那个时候,环亚特钢就是世界性企业了。就好像三井旗下的新日铁,而刘东钢铁厂的目标就是他们。
而被剥离了所有企业的环亚国际集团,也并不会变成空壳。因为他们是这些公司的总公司,那些剥离出去的公司基本上都是总公司全资控股的企业,以后总公司的主要职能除了协调各个公司,就是为公司培养人才,以后总公司会为各个子公司提供需要的人才。这样就让那些子公司放下了人力资源这个沉重的包袱。当然,这并不是说子公司就不能招人,只是总公司为子公司承担大部分招人的压力。也便于更好的控制子公司。
这么一划分下来,原本混乱的公司管理,变得井井有条。只要按照这个方案来做,以后关于公司管理的问题,就会得到彻底的解决。而关于股权的问题,由于时间太过仓促,再加上公司的产业也很庞大,所以一时半会儿之间,这个资产计算的问题并不能彻底的落实下去。股权的问题,现在也就只有先放着,等到年终总结的时候,再来计较。
等到大家都适应了新公司的划分问题,刘东就拿起自己手里的文件,开口说到:“现在我宣布公司最新决议。刘东,担任环亚国际集团董事长。陈志豪,担任环亚国际集团总经理。担任吴一平,担任总公司副总经理,环亚特钢总经理。黄三水,担任总公司副总经理,集团战略部部长,环亚国际事务研究所所长。周青富,担任总公司副总经理,驻苏联办事处主任。陈洁,担任总公司董事长助理职位,协调董事长管理集团事务。”
这是原核心成员的职务,而新增加核心成员,刘东用另外一张纸念到:“任大道,担任总公司总经理助理。林天豪,担任环亚金融总经理。环亚银行总经理,由于班子暂时没有搭建起来,待定。斯密特,担任环亚机械总经理。崔晓明,担任环亚国际科技研究院院长。这就是新进公司核心成员名单。”
刘东的任命念出来后,所有的人都爆发起热烈的掌声。不论是新进核心成员,还是老核心成员,这份任命都相当于升职了,而且等到年底的工作总结大会上,他们这些核心成员,还会有公司的股权分红。
可以说,这次改革,对于所有人都有好处。就算看起来损失股权分红的刘东,这样的安排对他也有好处。公司的职能划分明确了,以后公司的凝聚力也会提高,再加上管理成本的下降,说到底,他赚得更多。
刘东的任命下去后,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之内,公司改革的内容就就取得了成功,虽然有些关于产权提交一类问题,还要等一段时间才会弄好。
但是,就这么短短一个月的时间,公司发挥出来的效率,就不是之前那样混乱管理下可以比拟的。而新的环亚国际,变得生机勃勃,能够更好的应对各种挑战了。
而在外界,除了日本美国这些公司,并没有更换自己的牌照之外,其他不论是香港,还是大陆,新的环亚国际都引起了巨大的轰动。
很多原本不知道环亚国际是什么的人,看到以前知名的企业全都换成了环亚的牌子,才知道环亚的能量有多么的巨大。尤其是香港的那些人,看到环亚换牌的动作,还以为环亚国际又有什么新的大动作,于是纷纷关注,香港财经这些电视台,更是想要了解其中的内幕,弄得环亚香港部分鸡飞狗跳。
第一百四十二章实际的问题
更新时间:20121119
公司改革以后,算是让刘东松了一口气。一个现代化的公司,如果管理还是像草台班子一样糟糕,即便是他再能赚钱,也依旧只能作为别人的一块肥肉。
虽然才仅仅改革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公司的效率还没有彻底的提升起来,但刘东还是能够感受到公司改革以后的活力。就拿最现实的问题,也就是钢铁厂招工的问题来说,现在的效率足足是以前的三倍。这才是真正的磨刀不误砍柴工!
有了明确的管理方向,刘东自己的工作也开始变得轻松起来。所以,乘着有时间,刘东就钻进了材料科学方面的研究当中,虽然他的知识层面已经超出了这个世界二十多年,但当他看到不断翻译出来的苏联方面弄过来的资料以后,才发现,有些细节性的问题他也是需要学习的。
就这样,十二月的时间匆匆过去,转眼就来到了一九八七年元旦。
就在刘东准备好好放松一下的时候,吴一平带来了一个非常不好的消息。
当看到吴一平拿过来的资料时,刘东非常纠结。原本以为解决了问题的事情,现在好像依旧不那么靠谱。拿着手里的资料,刘东对着吴一平说到:“你的意思是说,我们现在虽然招收的人员已经够了,但是由于这些人大多数不是熟手,所以效率非常慢?”
吴一平很不好意思的回答到:“老板,不是我们招收的人不够努力,但由于老师傅太少的缘故,我们整体的效率实在不怎么高。虽然现在在铁区那里的一个中型钢铁厂已经开始生产了,但产量实在是个问题。”
“老师傅太少?那你们就不能想想办法?我们出的工钱应该是很合理的啊,那他们为什么不来我们工厂?而且我还给你们出过主意,那些老师傅我们可以去聘请其他钢铁厂退休的师傅,能让他们发挥余热,而且还有工钱拿,这难道还不能打动他们?”刘东诧异的问到。
在一开始的时候,刘东就知道,想要一下就把自己的队伍培育起来,那根本就不现实。钢铁厂这玩意,一直都是国企在搞,就算是民间,也没有会这手艺的人。难道他能去找那些乡下打铁的师傅来?显然是不可能的。
所以,一开始刘东就把自己的目光定位到那些钢铁厂的退休职工身上。这些人虽然是退休职工,但是他们的经验绝对不会是那些毛头小伙子能够比拟的。
只要弄到一批这样有经验的老工人,然后每个老工人带几个徒弟,用不了多久,自己工厂的那些人就能够掌握好技术。而且刘东为了不刺激那些国企,还专程嘱咐过吴一平,不能只把目光看向一个钢铁厂,每个钢铁厂挖两个人,想必那些国企也不会说什么。毕竟,那些人都是退休人员,那些钢铁厂拿来也没用。
但没想到就这样,吴一平却对刘东说,老工人不够。这不是扯淡是什么?他可不相信那些老工人就那么高觉悟,坚决不给他这个资本家打工。他可是给白花花的人民币,而不是打白条。谁能嫌自己的钱多不成?
听到刘东的疑问,吴一平苦笑到:“不是不能打动他们,而是打动的人太多了。人人都想要进我们的钢铁厂来,把那些钢铁厂的领导们都给惊动了。所以,到最后,来我们厂的人反而很少。”
吴一平的解释让刘东恼怒了:“那些钢铁厂到底怎么回事儿?这退休员工想要再就业,他们凭什么不放人?我们一不偷二不抢,难道还能把那些人都给吃了?再说了,别人都退休了,他们这样拽着人算什么意思?”
“人是退休了,但别人组织关系还在钢铁厂啊。钢铁厂要把这个捏在手中,那些人哪里敢不就范?其实,最重要的问题就是,现在大多数钢铁厂,离开了这些老工人根本就玩不转。要不然,他们也不会用这样的招数来对付那些老工人。毕竟,这挡人财路的事情如果不必要,他们也不想做。一个厂里面的人,低头不见抬头见的,要是把关系搞僵了,那些厂领导也不好看。”吴一平解释到。
这个解释让刘东一下愣住了,钢铁厂离开了老工人就玩不转,这叫什么话?难道钢铁厂那些年轻工人就是吃白食的?没有老工人,那些在职的年轻人就要抓瞎?既然这样,那招这么些人来难道就是为了让他们玩的?
看到刘东那个眼神,吴一平就知道刘东在想什么,于是无奈的说到:“还真就是这样,现在能在钢铁厂待着的那些年轻人,还真就是为了混口饭吃。要是没有老工人撑着,好多厂子都得倒。这样的情况下,有大批的老工人想要来我们公司,岂不是让自己的厂子倒下去?所以,他们限制那些退休工人也是逼不得已。”
“既然这样,那些钢铁厂当初为嘛要招这些年轻人?钢铁厂可不是慈善组织,不可能全招些纨绔进去吧?再说了,这钢铁厂的待遇应该也不怎么好,那些纨绔们也应该看不上啊?”刘东现在更奇怪了。
听到刘东把这事情联系上那些纨绔,吴一平赶忙解释到:“不是纨绔,那些人还看不上钢铁厂这些待遇,进机关不比进厂好啊?主要还是那些知青,钢铁厂里自己的知青。”
知青?听到这话后,刘东这下算是彻底的明白过来。要是因为这个理由,那些钢铁厂还真就不敢放退休工人。虽然这一世他并没有和这些人接触过,但不代表他就不知道这些人的处境。
前世那么多文学作品还有那些电视,都是说这群特殊人群。他们的生活状况,刘东很了解。就连自己的老爸,也是老三届,所以,当他听到吴一平说到知青,就什么都知道了。
这的确是他的疏忽,这两年基本上都是在香港待着,很少回大陆,所以很多东西虽然知道,但并不是特别敏感。就像知青,他可是知道,这群人有多少。
上山下乡回城后,这些人有能耐的考了大学,要么就当兵去了,还有的进了机关。但这些人,毕竟只是少数。大多数人运气不好,没有技术,也没有文化,在城市当中生活有多困难,就可想而知了。当时社会主要问题,就是如何解决这些人的就业问题。几千万人口啊,而且还是青壮年,根本不是那么好解决的。
但这些人当中,有些人运气还算不错,虽然自己没有多大的本事,但父母如果有企业,走走门路就可以进企业。在当时来说,这就是一条好路。这年月,国企还没有破产这么一说,如果能够进入企业,那就相当于是捧了铁饭碗,生活有了保障。就算是谈恋爱,找对象,你要说你在工厂里面上班,那也绝对比做个体户的那些人强上许多。
但国企本身,能够接纳的人必定是少数。本来厂子里面的人就够了,再加上这么多小年轻,那根本就是不现实的事情。而且名额也不多,想要就这样进入企业,实在太困难了。
但好在国企有个政策,那就是如果父母在工厂里面退休,可以让自己的子女进入工厂。就因为这个原因,原本还年富力强,四十几岁的父母,为了让儿女有个工作可以干,他们就自愿的退休,给自己儿女让路。可怜天下父母心,本来自己在工作岗位上面还能干个十几、二十年,因为儿女们没有工作,就得站出来让位。
一批技术娴熟,能力极强的人退出了岗位,然后让一群什么都不懂的毛头小伙进入工厂,这对于工厂的生产,肯定会造成相当大的影响。这还是一般的国企,要是那些科研所,这样的影响就更大,有些工作完全陷入停滞,也不是不可能。
那些企业或者研究所为了完成任务,那就不得不想办法。虽然不可能让年轻人再退出去,让老人留下,但如果让这些老人们指导一下工作,就没有任何问题了。本来这些所谓的退休老人们年纪就不大,在一线工作根本就没有任何问题。再加上为了自己的儿女,那些老人们也得好好努力,所以,原本一个岗位现在两个人做,而且一个还不用给工资。这就成了这个年月国企的普遍套路。
吴一平挖不到那些退休人员,也就成为可正常的事情。毕竟,别人真正做事的人要都让你给挖走了,别人的工厂还用不用开工?即便是吴一平表示每个工厂仅仅招一点点人,那些厂也不会相信,谁知道这些人过去了,会带来多大的影响?他们可不敢冒这样的风险。
遇到这样的事情,刘东也不知道该如何办才好。那些退休职工为了自己的孩子能够在厂里上班,连工作都可以不要,刘东就算开再大的价码,也挖不过来人。
因为这个年月,对于私人工厂,大家还有着本能的恐惧。上面都还没有定性的东西,不那么靠谱。
第一百四十三章解铃还需系铃人
更新时间:20121120
明白这事儿的前因后果后,刘东也觉得挺难办的。尤其是这年月的私企,名头的确不是那么好听。以后的各路老板,现在头上都还挂个乡镇企业的牌子,连自家招牌都不敢打出来。可想而知,现在的私企名声到底如何。
但钢铁厂也不能在那浪费着啊,好不容易从上面谈下来这么多个钢铁厂,最后还要整合到一起,要是没有人,再拖个几年,即便是刘东有钱,拖得起,但时间浪费了可就补不回来了。他还想乘着这年月劳动成本低,再加上国内钢铁企业不好混,多吸收点人才,以后弄出个巨无霸。
而现在,却连手下一个中型钢铁厂的需求都满足不了,还谈什么巨无霸。
吴一平看到刘东皱眉头,小声的对着刘东说到:“其实,还有一个办法,但这个办法我用不起来,还得老板您出面才行。”
听到吴一平有解决的办法,刘东连忙说到:“那你说说,什么办法。还必须我来出面?”
“解铃还需系铃人,这事儿的根源就在于那些钢铁企业不放人,要是我们把这个关节打通了,岂不是一点问题都没有?”吴一平道。
“那些退休人员都是钢铁厂的命根,你觉得我能把他们的命根给挖走?我可没那么能耐,一个两个厂能压得住,多了可就要犯众怒了。我可不想被那些家伙取个名字叫做刘扒皮,这不给咱刘家丢脸么?”刘东听到吴一平的话,头摇得和拨浪鼓一样。
“老板,其实这事儿对您来说,是真的简单。我们不动那些中小型钢铁厂,可以动那些大型的钢铁厂啊。中小型钢铁厂被挖个十几个技术骨干,就会要老命,但大型钢铁厂,十几个技术骨干还真算不上什么。我们去那些大型钢铁厂挖人,不就行了?”吴一平出主意道。
“那你怎么不去?偏偏要我来?”刘东不爽的说到。
这样挖墙脚的事情他是挺乐意干的,但这要限于他自己不兜进去。让下面的人挖别人墙角,然后自己来装个清纯无辜,到时候就算有人找上门来,他也可以推脱一二。但要是自己亲自出面,就没有任何的回旋余地,这对于他来说,不是什么好事儿。
再说了,这些骨干虽然重要,但还不至于劳动他亲自出马。能让他亲自出马挖人的角色,那都得大名鼎鼎。要不然,别人会认为他吃相难看,歪瓜裂枣都不放过。这样一个不大方的主,谁愿意和他打交到?挖大角色那叫礼贤下士,要挖小角色那就叫连汤水都不放过。
刘东的心思吴一平大致也能了解,要是他自己能行,哪里敢劳动刘东出面,问题就在于他那个牌子不好使,一个连一期工程都还没有做好的私企经理,和那些大型的钢铁企业打交道,还真占不了什么优势。
即便是他在特钢联盟里面占据了一个副理事长的位置,别人也不怎么搭理他,明眼人都知道,他这个副理事长其实就是刘家的傀儡,说话没多大效力。
虽然那些人并没有明确表示拒绝吴一平挖人的意思,但他们都说要研究研究,讨论讨论。吴一平也是国企出来的,哪里能不知道这研究讨论到底是怎么一会儿,要真等他们研究讨论完,自己钢铁厂二期工程都早就做好了。所以,没办法,吴一平也就只有让刘大老板亲自出面。
自己的面子那些家伙可以不给,刘东的面子那些家伙难道还敢不给?要是刘东出面,别说挖一些退休职工,就是现任的那些技术骨干,那些钢铁企业都得拿出来支援建设。这样不仅效率高,而且没多大的后遗症。
于是,吴一平原原本本的把自己的打算给说了出来。
吴一平这解释的确合情合理,让刘东觉得,这事儿还真得自己来办,好歹是自家的工厂,自己不出面的确说不过去。于是,刘东也就不再推脱,正好现在特钢联盟那里现在还有各大钢铁厂的人坐镇,于是刘东就发了邀请函,让大家都聚一聚。
特钢联盟刚刚成立,刘东这个话事人的份量也着实不小。那些特大型钢铁厂,或者才加入特钢联盟的那些大型钢铁厂的负责人,还真不敢拒绝这个邀请。
所以,两天之后,在京城饭店寒梅厅,坐满了来自各大钢铁企业的负责人。
等到酒菜上齐,刘东就在那儿死命的灌酒。刘东的地位摆在那里了,能让他敬酒,这些人哪里有不喝的道理?等到大家都吃喝得差不多了,刘东就开始哭穷了。
“各位大哥大姐,今天能来赴宴,实在是太给我刘东面子了。我们特钢联盟有了众位的支持,何愁不能干出一番大事业来?以后钢铁脊梁,就要靠诸位多多支持了!”
听到刘东这话,那些钢铁企业的负责人都开始七嘴八舌的说到。
“哪里哪里,要不是刘老板您大公无私,我们这些钢铁企业可就要无米下锅了。这些都是您给大家指了条明路啊!”
“刘老板这话说得太客气了,我们钢铁厂就是应该团结起来,才能共度现在这个难关啊。”
“有了刘老板您的技术,我们才算是能过得好一点,您这大公无私的精神,值得我们所有钢铁企业学习啊!”
听到一堆人在恭维,刘东装作唉声叹气的说到:“哎,大家太抬举我了,我就是一个小人物,不过适逢其会罢了。你们是不知道啊,除了弄联盟我算是成功了,这都是诸位捧场的结果,但其他的事情,我可是搞得一塌糊涂啊。诸位都知道我自己也有钢铁厂,原本准备好好的为祖国风险,为社会主义事业添砖加瓦。可惜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啊,最近这个钢铁厂,可是搞得我焦头烂额啊!”
听到刘东这么一说,大家都是明白人,如何不知道刘东到底有什么目的?虽然之前吴一平仅仅只找了几家大型的钢铁厂挖墙脚。但钢铁这行业,消息还是窜得很快的。所以大家都知道,刘东厂子里面是缺人,而且是大量的缺骨干人员。
本来大家来赴宴的时候,心里就有底了,再听到刘东这么一说,哪里还不明白刘东为的是什么。
要说这些骨干对于一个钢铁厂重要不重要,那是非常重要。机器再好,那也是需要人来操作的,没有人,你再好的机器也就只有放在那里生锈。所以之前吴一平才会吃那么多闭门根。
但是,相对于刘东的面子来说,钢铁厂的骨干就不那么重要了。刘东在特钢联盟的地位大家都很清楚,既然加入了特钢,自然是对那些特钢联盟里面的技术有所需求,而刘东的决定又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所以,对于这些骨干,那些负责人们都有着自己的考虑。
首先,刘东并不是叫来一个两个厂子的负责人,而是叫来了十多二十个大厂的负责人。就算一个厂子给刘东十个人,那刘东也能有一两百个技术骨干,这么多骨干,对于一个中型厂来说,那是绝对绰绰有余。而损失十个技术骨干,对于那些大厂来说,完全是毛毛雨。
要知道,一个大型的钢铁厂,单单是在职的工人,就能有好几万,那些特大型的钢铁厂,在职的工人甚至能到十万以上。这么大的数目,十个技术骨干,还真不能放在眼里?
这就是中小企业和大型企业本质上的差距。而华夏有些地方,完全是因为先有厂,后面才有市。所以,这些厂的能量绝对非同小可。之前吴一平在这些厂子碰了钉子,那是因为这些大厂都在待价而沽。
吴一平的面子他们本就没有放在眼中,他们看重的是刘东。而现在,既然刘东亲自宴请大家,而且还给足了大家面子,要还不识相,那就是棒槌了。他们本就是要让刘东承情,既然对自己厂子没有任何危害,那又何必在这样的小事上面动手脚?
再说了,他们可都打听过,刘东的钢铁厂可是从来不炼粗钢,全是做特种钢材。那些粗钢,都需要这些厂子给。对于现在行业不景气,还有这么大一个客户,那些钢铁厂又怎么会真让刘东连厂子都弄不起来。这么拖着的主要原因,不外乎要让刘东记住他们。
所以,当刘东把话说出口之后,那些企业的负责人就开始大方起来。
辽钢的负责人首先开口说到:“刘老板早说啊,这事儿简单。我就代表我们辽钢表个态,我们支援刘老板你们五十个技术骨干,只要你们待遇没问题,那这些人绝对好使!”
被辽钢抢了个头筹,其他的钢铁企业也不甘落后,和辽钢同个级别的钢铁企业,都是出五十人,而稍微小一点的,有的出四十个,有的出三十个,最抠门的也出了二十个骨干。
一顿饭下来,刘东从这些大型钢铁企业手中,足足拉了七百二十个骨干过来。七百二十个骨干,可不能简简单单当一般员工打发,这些人都是师傅,全是能带徒弟的那种。发展个一两年,带出几千个徒弟那绝对是毫无问题的事情。
这个数字要是让吴一平知道,肯定不知道笑成什么样子,他这半年多以来,手段用尽,才刚刚弄到一百个这样的骨干。但刘东一出马,直接就是他拉人的七倍。这才是真正的人比人气死人,,老板和员工的差距就这么大。
第一百四十四章环亚特钢开工
更新时间:20121120
有了一大批生力军的加入,吴一平的工作明显的好做许多。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之内,就把钢铁企业真正的做起来了。
要做特种钢,需要几个硬件,一个就是技术,这个刘东自己就能做到。这个硬件对于环亚特钢来说,没有任何困难,而第二个硬件就是机械,也就是做特钢的工具。第三个,才是技术工人,骨干。
而设备这个玩意,就是现如今国内大多数生产钢铁厂商最大的短板。巴统这个臭名昭著的机构,对于这些机械有着极其严格的控制。即便是你有钱也买不到,而且这些东西都是大家伙,就算想要通过特殊渠道,也很难运得回来。
全世界著名的特种钢铁制造厂,没有一家是华夏的,就比如奥克隆德,他是属于瑞典的。比如迪林根和蒂森克虏伯,他们是属于德国的,当然,还有技术实力雄厚的莱茵金属,虽然他们是做军火的,但是他们在金属材料科学上的成就,足以让所有人仰望。
当然,日本人的jfe的系列金属,也是全球知名的。而这所有的公司,没有一家是华夏的。而苏联虽然材料科学方面的研究也是处于世界领先,但是由于他被西方国家联合抵。制,所以,他们的企业在国际市场上没多大知名度,出了业内人士,一般外人根本就不知道苏联可以弄出什么东西来。
本来刘东最钟意的生产设备,是德国的,瑞士的也不错,还有捷克斯洛伐克,他们的生产设备都是非常先进的东西。但很可惜,只要刘东派去的人谈到这些设备要运往华夏,那些企业负责人就直接关上了谈判的大门,即便是在香港也不行。
所以,到最后,刘东只有选择苏联的设备。虽然日本人的设备也能用,但他们不但要价坑爹,而且这些设备也只允许在日本本土使用,想要挪到大陆去,根本不可能。
好在刘东现在在苏联的关系还算是不错,列夫捷特对于又有新的买卖表示很欢迎,再加上最近这几年,苏联的日子也不好过,钢铁企业剩下的生产设备封存的不少。于是,在富兰克林开路的情况下,刘东很容易的就弄到了一批足以让中型企业焕然一新的钢铁生产设备,而且还有很多富余的地方。
最重要的是,由于刘东出手大方,列夫捷特的胆子也很肥,这批设备全是苏联最先进的东西。甚至刘东弄到手的这批设备,还是原装货。这样的好东西,弄到手了,那就是给新的环亚特钢弄上了一双腾飞的翅膀。
一月底,吴一平打电话给刘东,说公司第一炉钢要出来了,叫刘东去剪彩。得到这个消息之后,刘东就急急忙忙的跑去了铁都。
之前上面给刘东弄的十个钢铁厂,基本上都是在铁都,就算最远的两个小型厂,也都是在铁都范围之内,呈v字型。十个钢铁厂,只有三个钢铁厂是中型的,其余的都是小型。当初弄到这么十个钢铁厂的名额,刘东不过是想要把这些钢铁厂整合到一起,凑成一个大型的钢铁厂。
至于为什么不弄个大型钢铁厂的指标给刘东,那是因为迄今为止,大型钢铁厂依旧是个雷区,一个私人想要直接拿到这样的指标,就是老爷子的顶不住。所以,干脆就给了十个工厂,到时候真整合到一起,也就有了大型钢铁企业的资格,这也算是这个年月的曲线救国。
由于不是一个厂,要一下子就整合起来,那根本就办不到,于是刘东就指示吴一平,工程分为四期,第一期工程就是要把最中间的那个中型钢铁厂给弄活起来。给其他厂子做个标杆,这样才能调动大家的积极性。
而第二期工程,就是要把三个中型钢铁厂整合到一起,弄成个中型钢铁厂当中最强的厂子出来。第三期工程就是把剩下的七个厂子弄起来,让十个厂子同时开动。
最后一期就是把这十个厂子精细化作业,每个厂子都有自己的专长。要达成这样的目标,刘东估计,等苏联解体都还不一定能够完成,起码得十年的时间,而这样的速度,在钢铁企业发展当中,都无异于坐上了火箭。
等刘东赶到铁都的时候,吴一平已经把所有的事情都安排好了,包括邀请本地领导,还有那些关联企业等等一切场面上的活动,他都弄好了,只要刘东到了,其他的事情都好办。
听到吴一平的汇报,刘东最关心的就是第一炉钢会不会出现问题。因为现在这个厂子里面的设备,都是苏联人的,而且还是现如今苏联人最高的科技结晶。对比起其他任何钢铁厂,这些设备都要好很多。即便是得到了新日铁技术的宝钢,也不可能有他的设备好。
而设备太好了,就会造成那些技术员不会使用,即便是列夫捷特为了让刘东这边早日能够操作好这些机械,而拐带了这个机械使用的团队到华夏来,刘东依旧有担心。因为开工的时候,不可能全是由苏联人上场,还是要搭配国内的技术工人,这样就有危险性。
虽然现在不讲封建迷信这一套,但第一炉钢要是搞砸了,出了废铁,依旧不是一个好兆头。那样对于环亚特钢想要在国内钢铁企业当中打响名气,打击太大了。
对于刘东的担忧,吴一平心态却非常好:“老板,其实这些设备操作真不是什么难事儿。本来国内大部分钢铁企业,用的就是老毛子的技术设备,后面虽然研发出自己的东西,但传承的都是那一套,那些骨干都是玩了一辈子机械的老手,就算是其他国家的设备,只要给他们熟悉的时间,一样能玩得顺溜,就别说还有些渊源的苏联设备了,这完全没有任何问题。”
听到吴一平的保证,刘东稍微的安了一点心,就等着明天出结果了。对于这个钢铁厂,刘东可以算得上是非常费心的,钢铁厂生产技术是他弄的,钢铁厂设备也是他亲自找列夫捷特弄来的,这些设备可不便宜,整整花了刘东八十万美元。虽然依旧是白菜价,但也不算是小投资。更何况,就连那些技术骨干,大部分也是他上回化缘过来的。
刘东敢拍着自己的胸脯说,在国内,没有任何一家中型的钢铁企业,资本有他雄厚,技术有他雄厚,设备比他先进,人员比他齐备。这样可以说是站在全国中型钢铁企业至高点的公司,要还不出个像样的成绩,那绝对会让国内所有的钢铁企业笑话。甚至连特钢联盟的位置都坐不稳。
第二天一大早,刘东就起床了。看到窗外忙碌的人群,他也跟了出去。
对于这个原名奋进钢铁厂的职工来说,今天是个大好的日子,因为钢铁厂又要开炉了。对于一个钢铁厂的员工来说,没有什么比开炉更重要的东西。改革开放之初,由于大量的军工下马,他们这些钢铁厂也因为没有活做,过着半死不活的日子。
能耐的人都走了,剩下老弱病残,哪里还能开炉?只有靠着一些零敲碎打,赚点生活费。这都还是前几年的事情了,那时候上面好歹会给点活来做,不至于饿肚子。但越到后面,上面给的钱也越少,别说开炉,整个钢铁厂除了机械设备,连零碎的那些铁块,都被人顺走了。
但就在去年,情况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上面居然把钢铁厂弄给了私人。当时一批厂里的老同志,那是坚决不愿意,还联名请愿,但都让上面的人压了下来。
后面,厂子的新老板来了,然后往回召回工人,以前上面欠下的那些钱,也由新老板发下来了。这才算是把大伙儿的嘴给堵住,但依旧没多少人看好这个私人老板。
可后面的一系列事情,算是把大伙儿的热情给提起来了。新老板不但把厂里的那些房子给从新弄了一遍,还不知道从哪里弄来了崭新的设备,还有苏联的技术员。
安装设备,平整工厂,翻修厂房,一件件的事情做下来,让厂里的人知道,这个老板看来是要大干一场。随着更多的技术骨干,还有一般职工的到来。原本的奋进厂,现在的环亚特钢也渐渐的恢复了元气。不但恢复了元气,还有超越以往的架势。
到这个时候,那些厂里的老人们,才开始认同了这个私企老板,而今年月初的时候,又从各大钢铁企业来了一批骨干,才算是彻底的把原来奋进厂的老职工镇住了。来自宝钢、首钢这些特大型钢铁厂的技术骨干,直接就把原本就小得可怜的厂里老人给吓趴下了。这些原本仰望的人物,现在都能来环亚特钢,他们那些家伙,哪里还有什么优越感?
所以,原本还有些闹别扭的人们,现在却是昂首挺胸起来。只要钢铁厂能够开炉,能够给他们发工钱,还有什么不满意的?别人大厂的人都不敢挑挑拣拣,他们这些人又算得了什么?
第一百四十五章成功出炉
更新时间:20121121
而经过了这么久的适应,那些本地的职工,现在也渐渐的适应了自己的身份,而且还很乐于接受。这很现实的事情告诉了吴一平,比铁都其他国营钢铁厂高百分之二十的工资,还是很有吸引力的。
即便是这百分之二十的工资,一个月仅仅会多不到十元钱,但耐不住工资都是准时发放,比起那些有了上顿没下顿的企业,实在是好太多了。
这不,今天要开炉,厂子里的人都起了个大早,就盼着能早日开工,赚个安稳钱。毕竟,如果工厂没有产出,即便是工资给得再高,那也不是长久之计。但只要开炉了,就表示公司走向了正轨。
当刘东找到吴一平的时候,他正和一群人在那说着什么。吴一平看到刘东过来,赶紧的对着那几个人说到:“这是我们集团公司的董事长,等会儿剪彩的时候,是要站在最前面的。”
听到吴一平的介绍,那些人赶紧跑来和刘东握手,然后恭维了一阵后,就都走开了。被这些人弄得摸不着头脑的刘东,对着吴一平问到:“这些家伙是干嘛的?”
“过来帮忙的,还有看一下我们厂产品质量的。”吴一平说到。
“帮忙?还看产品质量?你不要告诉我这些人都是国企的厂长,他们也不至于混得这么惨吧?”刘东诧异的问到。
“不是,这些都是那些乡镇企业的人,本来我们开炉和他们没有任何关系,可耐不住他们天天守在这,忙前忙后的,不让他们帮忙还不乐意。正好现在我们的事情的确比较多,他们帮忙也就帮吧,大不了等我们开工了以后,匀点钢材给他们。”吴一平说到。
又听到乡镇企业这个名词,刘东都不知道该说什么好了。要不是他自己的路子够硬,他现在头上肯定也是戴着乡镇企业的帽子。但他可没有听说过,乡镇企业也有搞钢铁厂的,而且是特种钢,他们拿这玩意来也就只有卖,难道是想做代理商?这理念还真够先进的。
刘东把自己的想法对着吴一平说了之后,吴一平反而笑道:“要他们真是拿去倒卖,您觉得我会把东西给他们么?现在国内有几家钢铁厂能做特种钢的?这玩意根本就不愁卖。哪里用得着找代理商?他们是拿来机械加工的,我看他们挺不容易,所以就打算给点。”
“机械加工?他们有能力加工我们的钢材么?你不会没和他们讲明白,我们现在主要出的钢材,是拿来供应汽车的。虽然其他方面也有用,但毕竟他主要的作用是拿来做汽车,那些家伙不会想拿我们的钢板来做汽车吧?”刘东说到这里,自己都笑了。
环亚特钢最初的一批钢铁产出,刘东把他定位到他第一桶金的耐磨钢板技术。虽然过去了差不多三四个年头,但这个耐磨钢板的技术仍旧没有过时,当初从自己这里拿到技术授权的那几家公司,这些年来卖出的高档轿车,底盘很多都是用刘东的技术,市场反应相当良好。
既然有了这么好的市场,刘东也不用再出新的东西,反正国内除了一两家他授权过的钢铁企业,这个技术并没有泛滥出去。他要弄这个东西,销路绝对没有任何问题。因为市场已经考验过了这种耐磨钢板的实力,比起再弄出一个新的东西来,这个钢材更适用于刘东打响自己钢铁厂的第一炮。
毕竟,国内现在发展也在加快,今年都是八七年的一月份了,改革开放的好处已经开始慢慢体现出来了,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开始有了较大的提高,街上的汽车也开始多了起来。
大众现在在华夏大地上,也是响当当的品牌了,桑塔纳谁人不知?有了大众的桑塔纳,弄得苏联的伏尔加现在都很少有人开出来了。
虽然车多了,但是国内能造车的企业依旧只有那么几家。至于后世出名的那些民营车厂,现在还根本就没有这个念头。所以,刘东那个拿钢板来做汽车,纯粹就是一个笑话。
但没想到吴一平听到刘东的话后,很认真的点了点头,说到:“那几个人,还真有这样的打算。对于他们来说,造车其实挺简单的。只要能够把发动机,底盘还有外壳这些东西弄到手,那敲敲打打就能弄出来一辆汽车来。只不过这个汽车到底符合要求没有,就不知道了。我是看他们有激情,所以给他们提供一点帮助,反正这样的车也上不了路,不怕出事儿。”
吴一平的话把刘东雷得是外焦里嫩,这可是一九八七年啊,而且还是在铁都这个地方,怎么可能就有人想到要造车啊?这实在是太过先进的想法了吧?
“那他们主事的人叫做什么?”刘东很感兴趣的问到。对于这么个意料之外的角色?(:
)
( 资源帝国 http://www.xshubao22.com/2/23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