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帝国 第 92 部分阅读

文 / 未知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点击/收藏到桌面
    。要知道,机工部下辖的国企,也不是个小数目。

    就拿这个王大根来说,要拉上关系,还能算得上是一机部的人,而且以这个王大根的级别来说,还算是正处级。虽然国企的级别,和地方的级别没得比,尤其是他们这样做配套工业的,要是上游企业没戏了,他们这个级别就是个摆设。但多少也算是一机部的人才。

    虽然国企不少,但刘东要是一下子就拉个一两千人过来,这动作太大了,指不定谁就看不惯要管上一下。但既然这广告都播出去了,也没有半途而废的道理。

    虽然到时候可能引来一些麻烦,但自己公司的管理问题解决了才是王道。相信在二十亿美元的投资下面,就算有人想要歪嘴,也会暂时的把这风压下去,刘东缺人的事情,他们又不是不知道,想要真正的落实这二十亿美元的投资,那就得挖人。有上面的大佬顶着,刘东现在也还算安全。

    刘东正想着挖人挖多了可能引来麻烦的问题,陈志豪却说到:“老板,既然我们管理人才的问题可以圆满的解决,并且还会出现富余的情况。那我们是不是应该换一个思路,毕竟,我们公司除了管理型人才之外,其他的人才也都缺,但缺得不是那么严重。现在正好有机会,是不是乘机把我们未来五年需要的人才都给全面发展起来。”

    “这样也行,记得之前我们看资料的时候,好像还有个八级工,这样的人才,放到哪里都是宝贝。既然到了我们的嘴边,也没有不吃的道理,只要我们公司能够用得上的,那就使劲给我捞。乘着这一个月的时间里面,真正彻底的解决我们公司人才发展的瓶颈。”抱着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思想,刘东也不管等自己这一波招人计划以后,会让多少人咬牙,干脆一次捞个够,省得以后再做这样让人记恨的事情。

    “那等我们把管理人才招完,就立马换成招其他的人才。在一个月之内,把我们需要的人都给拉来。既然在最让我们缺乏信心的方面都能有这么好的收获,那其他方面,肯定也不会小。”陈志豪说到。

    无论是在什么地方,这管理型,或者说是统筹全局的人,历来都不是那么多。尤其是在国内,这类人才扎堆的地方都在政府机构和部门,能够适应商业的,本来就少。原本陈志豪觉得,能够弄到个几十人,已经算是很不错的了。

    就算是在香港,想要一下子搂到几十个管理型人才都不是那么容易,就更别说商业僵化的大陆。但他没想到,并不在意的大陆,却给了他一个大大的惊喜。不但人才超乎想像的多,而且价格还便宜,实在是一个好地方。要是之前陈志豪对于大陆商业上还有什么轻视,这次以后,那是再也不敢冒出这样的念头了。

    香港就算再发达,那也是一个小地方,人口撑死了才几百万人。就算人才再多,那么多的公司争强之下,还能剩下多少,真不太好说。而大陆就算再不发达,在那庞大的人口基数下面,人才再少,也是一个庞大的数字,而且现在还没有多少大型企业正式的跑到华夏市场来圈人才,完全就是一片处女地,现在单单环亚稍微一开发,就差点要被撑死,这样的差距,不是了解内情的人,根本就不会相信。

    环亚的广告依旧在继续,而环亚公司需要的人才,也在源源不断的涌入环亚这个公司。由于刘东他们怕目前工作压力过大,导致公司人员崩溃。于是那些才招收进华夏的人,都立马火线上岗,头一天来面试,第二天就来工作。

    越来越多的人走上了环亚公司的岗位,也就意味着刘东他们肩膀上的担子变得越来越轻。由于这些新进公司的人员,为了在刘东他们面前好好的表现,所以个个都十分卖力。为了那最低十万块钱的年薪,那些新招收进公司的人,也开始拼命起来。

    原本刘东虽然对招收到足够的管理型人才表示很乐观,但是现实的情况,比他们预先估计的还要好很多。他们之前以为想要招收到一千个管理型人才至少需要半个月的时间,但是不到十天的功夫,这样的人就招聘齐全了。

    才十天就把管理型人员招齐了,刘东他们自然不能浪费广告的威力,于是乎,从之前清一色招收管理人才,变成管理人才已经招满,接下来招收的就是其他类型的人才,普工自然不会浪费这么宝贵的机会。于是为黄三水的情报部门拉人,为机械工厂拉技术骨干,为环亚国际研究院拉科研人员,反正环亚目前缺什么人,环亚就拉什么人。

    央视的广告那是时刻也不停歇,只要一类人招完了,剩下的一类人立马就列了出来。还好由于仅仅只是招聘广告,并且那个广告的制作也并不复杂,刘东这么折腾,央视看在那实打实一百万人民币的面子上,也就捏着鼻子认了。

    一个月的时间里面,环亚依靠央视广告的威力,在大陆开始了人才大扫荡的计划。等到一个月过去以后,环亚公司原本只是空壳的各个部门,现在都被人给塞得满满的。

    除开1029个管理人才,刘东这次还招到了135个对于商业情报比较敏感的骨干,这些人,将会是黄三水组建一个类似于三井物产,在全世界范围之内拥有敏锐嗅觉的基础。而387个技术骨干,183个科研人员,无论是大陆方面,还是香港方面,抑或者是国外其他地方,都算彻底的解决了人才的困扰问题。

    第三百六十一章挡路的台积电

    人才的问题总算是让刘东他们松了一口气,但接下来一系列的事情,也并不轻松,尤其是晶圆厂这个东西,更加的需要考量刘东的环亚公司处理事务的能力。

    做为半导体行业当中非常重要的一环,晶圆厂这个东西,是无论如何都绕不过去的。改革开发那么多年以来,虽然国家无数次的想要引进,但在前世的时候,晶圆厂这个玩意,要到两千年的时候,才有第一家在大陆建成的,并且,这座晶圆厂还并不是由华夏方面掌控的。

    而现在是八七年,如果刘东能够在现在就把晶圆厂引进华夏来,那就代表华夏不但提前十多年进入廉价晶圆时代,更重要的是,这个晶圆厂并不是由外国人控制的。

    之前的刘东,想法很好,想着这年月中美还算是在蜜月期,在这之前也不是没有想要引进晶圆厂,并且付出了行动,虽然这些行动到最后都因为各种原因失败了,但也能说明,现在想要引进这个东西,并不是特别困难。

    但当刘东大大咧咧真正开始行动的时候,才发现,晶圆厂这玩意,并不是想像当中的那么简单。虽然华夏早就有想要引进晶圆厂的历史,就连准备工作都做了不少。但当他想要进入这个领域的时候,才发现不光有国内的羁绊,国外也并不是十分热衷于把这么高科技的东西往华夏大陆上面放。

    而且,最为重要的是,目前,不单单是有他刘东在打这个晶圆厂的主意,台湾也在打晶圆厂的主意,并且就在今年,台积电已经成立了。做为后世华夏晶圆主要的进口地方,台积电的老大张老板这个时候正积极的和ti公司,也就是德州仪器公司打交道。

    由于张老板和德州仪器还算是有着很深厚的关系,弄得原本刘东想要从德仪进口晶圆技术和工厂的计划变成了泡影,德仪在早就和台积电谈妥的情况下,又怎么会支持刘东这个贸然闯入的人和台积电抢生意?所以,德仪这条路,算是彻底的走不通了。

    蓝色巨人ibm那边财大气粗,并且有着很深厚的政治背景,刘东这点小生意,他也看不上,最后英特尔那边,也不打算和刘东这样的小角色合作,别人自己造晶圆弄的好好的,凭什么要给你这个外来者一口饭吃?

    这三个大老板都不开口,刘东彻底的纠结了。日本韩国那边倒不是不能弄到这样的技术和设备,但关键是,这些家伙,无论是三井还是三星,都是把华夏的市场看成自己的盘中餐,刘东这个华夏人想要在华夏建立起晶圆厂,岂不是断了他们的财路?最为主要的是,刘东想要的是控股,而有技术的三井和三星,又怎么会让刘东控股?所以,转眼一圈,居然没有一个能够帮得上忙的。

    这个时候,刘东就已经很明显的感觉到了,就算有钱也买不到东西的苦果。怪不得后世华夏外汇储备上万亿美元,而国内的技术水平却和国外差距很大,无论是新兴的电子消费类产品,还是他准备入手的重型工业,比起世界先进水平来,差距不是一般般。

    不可否认,这其中有着华夏不重视专利保护的问题,也有着民营或者国营企业眼光不够长远的问题,但其中还有一个大问题,就是这些国外的人,对华夏实行技术封锁。

    要知道,刘东这一次准备建立的晶圆厂,仅仅是四英寸的,在国际平均都在搞六英寸,稍微好一些的企业在搞八英寸,英特尔这样的大拿在搞十二英寸的年代,仅仅四英寸的技术和设备,他们都对自己防范得那么严密,可想而知,这些家伙对于国内的防范是多么的严密。

    虽然大谈什么友好论,但动真格的时候,这些家伙个个都把自己的头给缩了进去。虽然以刘东的能力,不是不能从国外弄来这些技术和设备。

    但这代价实在是太大,刘东又不能给予什么政治承诺,也不好在环亚刚刚建立起来的国际形象上抹黑,想要从正常手段上入手,把这个晶圆厂建立起来,实在是太难了。

    最为主要的是,刘东的手上,现在并没有能够撑起晶圆厂团队的人手。半导体之所以常常被称为半倒体,那就是因为如果资金,技术,人员三项当中,有其中一项得不到满足,那么这半导体就非常容易变成半倒体。

    而现在,刘东在晶圆厂建设上面,除了资金这一个条件能够圆满的完成任务之外,无论是人员,还是技术,都很缺乏。之前招聘,刘东也不是没想到从这广告上面招来几个能够做晶圆的人才,但由于国内现在本就没有这个行业,就算是在大学实验室里面,这个东西都相对陌生,除了招到几个有着非常落后技术思想的大学出来的人之外,一根毛都没有捞到。

    而且这些在国内能够称为专家的人,要真想在晶圆上面发挥作用,那还得加深相关方面的学习,并且还必须去那些成熟企业当中学习,才可以勉强能用。至于起到带头作用,那根本就是妄想。

    于是,在自以为解决人才麻烦,可以大刀阔斧开始干以后,刘东才发现之前自己的话说得好像有些满。看着面前正在和自己汇报环亚实验室工作的崔晓明,刘东心里满是无奈。

    “你的意思就是,如果我们公司现在强行上马晶圆厂,有百分之九十九点九的可能性,会立马变成半倒体,不但不会收到任何的效益,还会因为这个半倒体企业,拖住我们公司大笔的资金,就像黑洞一样慢慢的蚕食我们的流动资金?”刘东问到。

    做为最开始就是环亚公司元老的崔晓明,虽然在公司里面排位不显,无论是和陈洁比,抑或者是和陈志豪比,都有着巨大的差距,就算是和新进提拔起来的任大道比,他都没有任何的优势,在公司里面,知道任大道的人,绝对比知道崔晓明的人多。

    但无论如何,做为最早就主管环亚科技研究所的崔晓明,在刘东的心中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虽然崔晓明不能给刘东在公司发展上面开疆拓土,也不能给刘东带来多么丰厚的利润。但是,崔晓明这样掌控着企业科研方向的大佬,就相当于战争年代的后勤部长。

    在前面打仗的将军固然是威风八面,而做为统帅的总指挥也会一呼百应。但如果没有后勤部长保证前线的弹药充足,拿着没有子弹,比烧火棍好不了多少枪支的部队,是不能打仗的。

    所以,即便是很多人都不了解崔晓明,但真正环亚管理核心圈子的人,没有一个人不知道崔晓明的作用。虽然到目前为止,环亚技术研究院还在学习资料,吃透刘东从各个方面弄来的资料,并没有多少他们自己新弄出来的东西。

    但谁都知道,真正等环亚技术研究院的人,把刘东弄过来的海量资料给吃透了,那环亚新建立起来的这些工厂,就将会走入快车道,有着充足资金,并且有着先进科技的产品的工厂,在哪里都会很吃得开。

    “是的,我的老板,如果你真想强行上马晶圆厂,即便是四英寸的晶圆项目,你都不得不做好倒闭的准备。我们公司虽然在机械和材料科学这一块的研究储备比较出色,但公司现目前,并没有专门研究晶圆课题的研究小组,就算是研究员,也只有寥寥几个。这几个人,并不足以支撑起晶圆厂建设这么庞大的工程项目。所以,我建议老板你暂时的放弃,或者是延后考虑建设晶圆厂项目的事情。集中我们掌控的力量,公关我们研究所的优势项目。”崔晓明认真的说到。

    听到崔晓明这话,刘东悻悻的问到:“可我已经在首长面前保证过了,我们公司会在大陆投资二十亿美元,并且还会建立起一家晶圆厂。要是我们不建设,岂不是当面承认我们公司在吹牛皮,对于公司的影响不太好吧?”

    刘东这话,显得很是不甘,但一向理性大于感性的崔晓明,却并不吃刘东这一套,平静的说到:“这就是你自己的事情了,事先就连项目的意向书都还没有敲定,就急急忙忙的下保证,这样不出问题才怪。我可没有给你说,我们环亚技术研究所掌握了晶圆的技术。”

    “那我们该怎么办?最开始我是想着现在国外有那么多的晶圆厂,而且德仪的主业并不在这一块,从他们的手上拿到这个项目,并不是很难,我哪里又知道,台积电居然在这个时候成立起来?这不是断人财路么?”刘东也很恼火的说到。

    虽然刘东的记忆里面,有着台积电这个名词,并且知道后世的台积电,非常给力。但他又不是学商业历史的,台积电什么时候建立起来的,他又怎么会知道,恰好就在这关头,德仪把晶圆项目给了台积电,而台积电又和刘东要安排的晶圆厂距离很近,德仪自然不会给自己找不自在,于是刘东就悲剧了。

    第三百六十二章搁置问题

    刘东也算倒霉,如果早两年,或者早那么一年,就开始打算建设晶圆厂,德州仪器那边,都会很好说话。毕竟,刘东想要的仅仅是四英寸的晶圆设备和技术,这些东西,对于德仪来说,就是个鸡肋。

    德州仪器做为欧美的传统行企业,他们对于开发一条龙式的商业项目,并不热衷,和亚洲企业的模式并不相同。欧洲的企业,最为喜欢的发展模式是做一个点,而亚洲企业喜欢的是做一条线。

    在欧洲企业,更加强调分工明确,就像德州仪器这样的企业,他们有着深厚的科技底蕴,所以他们通常并不会做一线的市场,他们最为在乎的是企业的科技实力,喜欢做规则,他最喜欢的是做技术提供商,而不是做成品市场商供应商。

    所以,做为一个技术供应商,对于放着没多大用处,不是核心科技的晶圆项目,如果有人花大价钱来买这个技术,他们会非常高兴的提供服务。而正是看到了这一点,刘东之前压根就没有考虑过有拿不到手技术的问题。

    但千算万算,刘东却没有算到这年月居然是台积电开始的时候。刚刚和台积电谈完生意的德仪,就算手里握着技术,也不能把这技术再给另外一家在相同市场的企业。这关系到商业道德准则,于是刘东悲剧了。只要在台积电还没有彻底的稳定市场的时候,德仪这边的技术,那是想都不要想。

    但早两年的时候,刘东也没有钱来搞半倒体这么烧钱的行业,虽然他当时也很有钱,但那些钱都有用处,为了在美国股市上捞一笔,他也不敢在还没有钱的时候就盲目上项目。

    而再晚两年,等到台积电稳定了以后,刘东就更加拿不到技术了。不是因为金钱方面的问题,而是政治上面的问题,八九年的时候,当时华夏和全世界都闹得很僵,也就是从那个时候起,华夏和美国之间的关系因为苏联这个大敌挂掉以后,就没有再蜜月过。

    仅仅两年的时间,就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而刘东想要引进这个技术,那就不知道要等多久了。别人不知道未来的情况,刘东又怎么不知道。如果现在不把这个项目弄起来,那么晶圆厂就不仅仅是停滞一两年,而是至少十年的时间。而十年以后再上项目,晶圆行业的规则都不知道变了多少次,就算到时候德仪能够卖个他六英寸的技术,也弥补不了十年的时间。

    看到刘东这么恼怒,崔晓明也没有什么好办法,说到底,国内在晶圆这个行业的实力,非常薄弱。就算是军方,也没有什么好办法,又更何况是民用?人才储备不足,就算再有心,也没用,这就不是钱能办到的事情。

    “现在台积电才起来,我们没办法拿到技术,等两年他起来了以后,我们再想办法。一两年的时间,我们还拖得起,在这个时间里面,我们也能很从容的去把我们自己的科技人员补充齐全,不至于像现在这样一点把握都没有。”并不知道两年以后会发生大事的崔晓明,也就只有这样安慰刘东。

    在他看来,一两年的时间,环亚还拖得起。反正这两年环亚的目标,又不仅仅是建设晶圆厂,还有那么多的项目需要建设,本就非常忙,暂时放弃一个项目的启动,说不定能够把其他的项目加快速度。

    听到崔晓明的话,刘东恨不得把自己知道的情况给崔晓明仔细说说,但这个事情,又不可能挑明,于是刘东只有把这口气给憋着。但刘东这个时候,已经把台积电给恨上了。他准备等过两年苹果撑不下去以后,就收购一些苹果的股份,以后利用自己股东的身份,绝对不给台积电订单。抢了自己的财路,还想让自己给他活路,简直是妄想。台积电的张老板自然不知道,仅仅因为自己把台积电建立在八七年的时候,就惹来刘东这个鳄鱼的恼怒,简直比躺着都中枪还冤枉。

    既然暂时解决不了这个问题,刘东也就不再考虑。说不定过两个月就能有转机,希望英特尔那边,能够给自己一个好消息。至于ibm和三星,基本上不可能。尤其是三星,本就隔着华夏不远,这个思密达,在全宇宙都是思密达的思想上,又怎么会把技术给刘东?

    除开晶圆厂的项目,刘东现在更加在意的就是移动通讯市场。自己的公司,好不容易能在邮电部还没有多少心思的时候,把这个缺口打开,要是不好好的工作,又怎么能对得起这个未来的现金奶牛?

    相比起几乎没有基础的晶圆项目,在移动通讯领域当中,环亚的技术积累,却相对比较多一些。因为无论是美国佬,还是苏联老毛子,对于通讯这一块,都比较重视。虽然苏联的技术不可能成为全世界的主流技术,但一些经验,却是能够借鉴的。

    在这场第二代移动通信技术规则制定比赛当中,刘东不需要拿大头,只要拿出几个别人无论怎么绕都绕不过去,或者绕过去比较费劲的专利出来,那就能代表胜利。到时候和高通一起制定规则,单单是专利费,就能把刘东笑死。

    要知道,以后cdma技术的运用范围,可不仅仅只有华夏,包括很多亚非拉地区,还有那些经济发达的地区,都有很多国家采用cdma的通讯技术标准。只要能够在这个标准制定赛当中,拿到一小份,刘东都可以用这个技术,撬开无数市场的大门。

    “既然我们公司现在要搞cdma技术,那就必须拿出一个章程来,这个项目的建设,必须成立一个大项目,把更多的人拉到这个项目研究的范围当中。要当成一个大事情来搞,只要我们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当中,拿到尽量多的技术专利,那么以后就算高通公司,也不可能能绕过我们公司。”刘东很是霸气的说到。

    “更多的人?老板,这可是搞研究,不是在卖大白菜。哪里是想弄多少人进来,就能弄多少人进来的事情?必须要有专业的人才,而这一点虽然我们有一定的积累,但是想要和高通比,那简直是开玩笑,他们的技术储备,可不是我们这样薄弱。”虽然崔晓明一直都在国内,但要说到国际先进技术,他可不陌生,高通虽然是一家比环亚更加年轻的公司,但并不代表他公司的科技底蕴就弱了。

    “我可没想和高通比,我只是想要在这块蛋糕当中,分得一份比较满意的份额就满足了。要是我们的技术真的把高通比下去了,你觉得美国会让这样的技术流行出来么?要知道,一项技术的流行,可不单单要技术先进,最为主要的还是要资本市场运作。我们喝汤就行,肉嘛,吃一点点就够了。拉人嘛,也不是什么难事儿,咱们现在不是和水木大学有联系么?那完全可以把项目拿出来让大家一起研究,让那边的教授带头做项目,然后我们公司给钱,有廉价的劳动力不用,我们岂不是傻了?”刘东一开口,就决定了要拉大学的人来做苦力。

    要知道,这样做在后世都是通用的手段,之前在香港也不是没有做过这样的事情,环亚金融和香港大学的关系,可是很亲密的。而且大学也不会拒绝这样的项目合作,因为只要是合作做项目,大学不但有钱拿,还会锻炼自己的师生能力。产学研,大学这一块,可是相当重要的组成部分。

    “我也知道大学的劳动力廉价,但是老板,水木大学,可不是和香港大学一样,我们在香港大学能做的事情,在水木大学不一定能够做到。这边可是以行政为主的,要是上面不点头,我们再努力也不行,而且水木那边的技术实力,还不如邮大,术业有专攻,移动通讯技术,可是邮大的专长。”崔晓明说到。

    “应该没问题的,毕竟我们是出钱锻炼他们的师资力量,能够在工作之前就参加最为先进的科学研究,想来他们也知道这样做的好处。如果还不行,这两天我就去和那些大学说说,反正以后我们都要走这样的路,乘着现在还没有哪个公司看上这一块,我们就做先行者。”刘东说到。

    学校学习为的是什么,不就是为了掌握知识,更好的服务社会么?环亚公司能够提供这样的机会,学校还能拒绝?再说了,刘东又不是白用人,那是要给钱的。

    虽然给的这个钱相比起雇佣员工来,要便宜很多,但对于现在生活还苦哈哈的大学教授来,绝对是一笔意外之财。臭老九现在还没有翻身,虽然国家开始重视起教育来,但财政不宽裕的情况下,苦一下老师算得了什么?

    在金钱资助和学术研究双重丰收下,就算是学校上层有老顽固,那也得考虑一下下面的人生活需求。后世哪个大学没有和企业公司联合研究合作的事情?这又不是上纲上线,应该是不会出现什么大问题的,只不过刘东是把这时间段提前了一些,还惹不出什么大麻烦。

    第三百六十三章跳出圈外的一步棋

    有了这样的想法以后,刘东的坏心情好了一些。既然晶圆厂的事情一时半会儿解决不了,那就做另外的事情。把产学研这一套理论实践起来,以后环亚的人才储备就会更加的丰富。

    这年月的大学生,虽然是骄傲了一些,但不可否认,在还没有扩招的年月,这些大学生的素质,比起以后那些所谓的大学生素质好太多了。

    刘东前世也不是没有给那些大学生上过课,一个大课,能认真听课的人,还不到百分之三十,而能来听课的人,却又在整个需要听课的人群当中,不占优势比例。这样的学员素质下面,能够真正成材的,能有几个?大多数都是在混日子。即便是水木这样的名牌大学,也脱离不了这样的怪圈。

    还是现在好,如果刘东真正要去讲课,能认真听讲的人绝对是百分之八十以上。所以,对于现在的那些大学生素质,刘东还是很能放心的。

    有了先把产学研的路线搞起来的想法以后,刘东就乘着现在人手充足的时候行动起来。要说和国内的大学接触,刘东从出了校门以后就没有干过这样的事情,这几年能在京城的时间实在不多,就算是在京城的时候,那也没功夫去回忆一下大学生活。

    所以要论到关系熟络,刘东还没有崔晓明和这些高校的关系好。既然想要在这些高校身上打开缺口,那当然要专业人士。刘东虽然是老板,但这样的事情上面,除非最后到签合同的时候,他这老板其实起不了太大的作用。

    接下来的几天里面,崔晓明暂时放下了研究所的事情,专程去跑高校,京城的地界,高校扎堆得利害。崔晓明虽然和高校的关系不错,但在新的事务上面,高校方面也是很迟钝。

    刘东不管崔晓明在高校能够取得多大的成功,他现在需要得到政府方面的支持。这样的事情,从上到下,再由下而上,双管齐下之后,才能收到最好的效果。崔晓明去跑高校,那算是由下而上。

    而刘东找自家老爷子,就算得上是由上而下。

    老爷子现在卸下了很多的重担,算是一个差不多全退的人物,但由于刘家二代争气,老爷子虽然不插手太多的具体事务,但他真要说句话,比起以前的效果更好。而南巡首长也比较喜欢老爷子这样的做法,因为大家都不年轻了,也该锻炼一下年轻人,如果个个都不准备放权,把这权利带到棺材里面去,岂不是会出现权利真空?

    而老爷子这样的做法,就比较符合现代的政治市场。南巡首长弄出一个中顾委来,不就是为了让年轻一代的人能早点得到锻炼么?现在有人主动放权,那太符合潮流了。所以,老爷子这一弄,就成了一个标杆,大家都开始陆陆续续的放下手中的权柄,交给年轻人。

    刘东虽然从苏联回来了好些时候了,但这还是第一次到老爷子这来。由于很多事务都推掉了,所以现在老爷子也就不用再去那边办公,虽然办公室依旧留着,但老爷子已经很久没有去过了。大多数的时候,老爷子就住在小院里面,每天清晨起来散散步,然后看看报纸,日子过得比以前悠闲多了。

    刘东来老爷子小院的时候是上午十点多,这个时候老爷子正在看报纸,看到刘东过来,他就把报纸放下,问到:“这次去苏联,又做了什么小动作啊?”

    刘东在苏联去回来之后,还没有给老爷子汇报过,所以老爷子也很好奇,刘东到底在那边搞了什么东西。

    听到老爷子问自己,刘东讪笑着说到:“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就是买了几个石油公司,北瓦里耶甘那边的。”

    “石油公司?你买这个东西干嘛?咱们国家又不是没有油,你却偏偏要跑到苏联去买。就算你买下来了,又往哪里卖?石油这一块,国家可不会给你开口子。”听到刘东说是去买石油了,老爷子皱着眉头说到。

    “这事儿还没影子,如果真成功了,那也得好几年以后,现在国家不需要,不代表以后不需要,到时候,说不定国家还会主动上门来呢?”刘东神秘的笑道。

    接着,刘东就把他在苏联这段时间所做的事情,都原原本本的给老爷子说了。包括一些地下交易,还有他对叶利钦的判断,都给老爷子说了出来。

    等到刘东说完,老爷子消化了好一会儿,才哑然说到:“没看出来,你小子居然还会做政治买卖了?难道是跟那些财团学的?”

    对于刘东弄出这么大的事情来,老爷子却没有任何的慌乱。说到底,如果刘东真成功了,那么苏联那边和华夏的关系,肯定能够得到很大的改善,刘家实力也会顺风而涨。

    就算是没有成功,那也不过是刘东损失两亿美金,虽然这个数字大了一些,但以刘东的财大气粗,也不是损失不起。政治上面,却不会让刘家陷入多大的被动。

    现在,可不是叶利钦刚刚倒台的时候,虽然仅仅是几个月的时间,但国内的风向早就开始有了变化。刘东拿出二十亿美元的投资,直接就把任何声音都给镇了下去。只要刘东的投资一天没有到手产生效益,刘东就相当于拿到一张免死金牌。无论是哪边,都得掂量一下。

    而且现在国内的斗争,已经开始变得有些白热化,国内的事情都尚且管不过来,谁又会去在意国外的事情?再说了,刘东和叶利钦之间的交易,那都是双方最高机密,只要不是叶利钦真的毫无起色,并且一败涂地,这样的事情都不会被人抛出来。

    所以,至少几年内,刘家压根就不用为这件事情承担任何的后果。至于几年以后,想必国内的事情也争出了胜负,无论谁输谁赢,对于刘家的影响都不会太大。

    要是保守派赢了,刘家都撤出政治舞台了,他们拿着还能有什么用?根本就集中不了火力。而如果改革派赢了,这样的事情也对刘家产生不了影响,最多失去一些权利,根基却不会有什么损失,毕竟,刘家那个时候也算是功臣。

    所以,就算苏联的事情再坏,也和刘家的关系不会太大。但如果刘东的投资成功了,那刘家就算有了一个强力的外援,虽然说什么协洋自重的话不太好听,但事实却就是如此。苏联本就和华夏领土相连,并且别人实力强劲,对于国内政坛的影响力也很大。而那个时候,无论是改革派,还是保守派,谁赢了,都动摇不了刘家的根基。就算刘家成为中间派,别人也不会多说什么。

    可以说,刘东这一步走得非常超前,基本上是跳出圈子以后才能下出来的好棋。所以,老爷子才会对刘东这些手段那么惊讶,实在是就算是他,也不会想到走这样一步棋。

    “和那些财团也有关系,毕竟我们公司以后要走的路,也就是那样,如果不借鉴一下他们的经验,又怎么能让我们公司快速的发展起来?”刘东很大方的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但你有没有想过,我们国家,其实并不太适合走他们那一步。毕竟,我们国家是社会主义,而不是资本主义,财团那一套,在我们国家,并不是那么符合水土。而且还遭人忌讳。”对于刘东这想法,老爷子早就知道了,但是这还是刘东第一次当面提出来,所以老爷子也不得不提出关键性的问题。

    “我知道,所以我的打算是由外向内,也就是说,我们公司以后的发展目标,并不仅仅局限于国内。而国内的作用,在我的计划当中,是一个加工厂。但主力资金,会散落在国外各个地方,有着外部的制衡,就算有人想要算计我们公司,那也没有多少用,把我们公司在国内的势力连根拔起,那也不过是伤及一小部分,大头的东西,他们触碰不到。”刘东解释到。

    “既然你有了准备,那我就不多说了。希望你能够坚持你的思路,并且走出一条新的路子。我现在算是看得差不多了,这以后啊,政治的主要构成部分,不会再是我们这些人,需要有更多的新血加入到这个行列当中。如果子承父业,路就会变得越来越窄,也不符合时代的要求。你这样做,算是为我们刘家多找出了一条可以走的路,就算以后我们刘家从政界退出,也不至于被一棍子打死。”老爷子听到刘东的解释以后,想了一下,才开口把这段话说了出来。

    听到老爷子这话,刘东有点毛骨悚然的感觉。要不是对自家老爷子十分了解,他都以为老爷子也是穿越回来的。要不然,怎么会把几十年以后的政治发展方向,看得这么透彻?

    不用多久,从几年以后,他们这样的家族虽然也很强势,但基本上很多都破落了,还有一些退居幕后,站在台上的人,很多看起来都毫不相干。虽然实际上他们这样的家族还是主力,但明面上,却看不到多少东西了。而更多的人,就是从政界转入商界,或者其他行业,分散开来。

    第三百六十四章产学研一体化

    刘东知道后世政治家族的发展方向,那是因为他是过来人。但老爷子用自己的政治智慧,就能想到这么多,实在是让刘东咂舌。虽然老爷子的观点,还不是很系统,但能有这样的想法,也不愧他是从那个年月走过来的人。

    刘东这样占据一时优势的人,还需要更多的学习。

    “老爷子您既然都这样说了,那我就尽量的往这个方面多发展,以后刘家的人,也能多出一条出路来。现在我们公司在国内的架子才刚刚构架起来,需要很多人撑场面,所以我会尽量的做些安排。”刘东说到。

    这也是刘东自从那次刘家的人把商业搞得乱七八糟以后,第一次主动提出来这样的说法。正如他后面想的,上次他安排的事情,着实欠了很多考虑,要是真一棍子把这事儿给搅得没影了。他一个人想要在国内撑起那么大的盘子,也不容易。

    如果有了刘家真正精英的人加入自己的事业,那他也能轻松许多。但如果他一直不开这道口子,那他在国内就相当于在孤军奋战,累是一方面,另外一方面,也不利于刘家的团结。

    毕竟,这么大一个家族,如果有肥肉他都让给外人来吃,却不让自家人参加,无论如何,都说不太过去。现代社会,想要一个人把什么事情都扛起来,那是不可能的事情。越是现代,就越是需要集群化发展,单打独斗,就算三头六臂,也有累死的时候。

    听到刘东的话以后,老爷子笑了一下,说到:“终于相通了?我还以为你还要继续拧下去呢。既然你有这样的想法,那就去做吧,我们刘家,也不是个个都适合政治。”

    “知道了,老爷子。”刘东答道。

    “你今天来我这,应该不仅仅是为了告诉我关于苏联的事情吧?这又是给我说事儿,又是给刘家其他人机会,你这个资本家,可不会做什么亏本买卖。说吧,有什么事儿要求到我这里来,说出来看看。”老爷子看到刘东找不到什么话题以后,主动问起来。到了他这样的高度,即便是家里人普通的对话,他都能想到更加深层次的东西。

    所以今天刘东过来说这说那,他就知道刘东肯定有什么事儿找他。要不然,刘东现在刚刚把国内的架子搭起来,哪里有时间来看他这个老头子,刘东又不像其他的三代,对于见上他一面,觉得十分高兴,十分荣耀。

    刘东现在也算是事业有成,就算在二代当中,也算是很有发言权。老爷子可不认为,刘东会因为想要告诉他一些事情,就主动跑过来。要真那么积极,早在刘东从苏联回来的时候就应该来了,要不是有事儿过来找他,至于拖到现在才来么?所以,老爷子也就主动的开口询问起来。

    看到老爷子都那么主动,刘东也就不敢再多绕圈子。对着老爷子开口说到:“我们公司这次不是在国内有大动作么?之前在央视打广告,是招收到了一大批骨干,并且今后五年的时间里面,我们公司都不用为人才的事情发愁。但是如果次次都像现在这样仓促,对于公司来说,就不是什么好事儿。尤其是科研方面,如果因为没有新血加入,而导致公司项目停滞,那就太亏了。所以我们公司现在准备在国内搞产学研一体化。”

    “产学研一体化?这是什么东西?”刘东的想法总是层出不穷,老爷子大部分的精力都牵扯在政治上面,这个产学研什么的东西,他是真不知道。虽然听起来好像很耳熟,但因为国内现在并没有多少这方面的动作,再加上老爷子和这样的事情关系实在不大,所以,就算老爷子身居高位,对于这什么产学研的,也并不了解。

    看到老爷子对于自己的提法不是很了解,刘东也就不得不开始解释起什么叫产学研。对于产学研这个东西来说,刘东也能算得上是半个专家。

    毕竟,前世他也是搞研究出生,而那个时代,和企业合作,和学校合作的事情并不少。虽然在国内的产学研事业,一直走在歧路上面,并且发展得并不是特别良好。但对于刘东这样深层次接触过的人来说,想要给老爷子讲讲课,那实在是太容易不过的事情了。

    产学研合作教育就是充分利用学校?(:

    ) ( 资源帝国 http://www.xshubao22.com/2/2320/ )

小技巧:按 Ctrl+D 快速保存当前章节页面至浏览器收藏夹。

新第二书包网每天更新数千本热门小说,请记住我们的网址http://www.xshubao22.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