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帝国 第 93 部分阅读

文 / 未知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点击/收藏到桌面
    愦谓哟ス娜死此担胍弦咏步部危鞘翟谑翘菀撞还氖虑榱恕?br />

    产学研合作教育就是充分利用学校与企业、科研单位等多种不同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以及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各自优势,把以课堂传授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实践能力为主的生产、科研实践有机结合的教育形式。

    如果再说得直白一些,那就是企业发课题,然后让学校的人在科研所的带领下,参与到研究当中。这样以来,企业可以利用课题突破技术难关,而学校的那些参与者也能在这样的研究当中学习到更多接近于社会的知识,而不再是仅仅看课本,而变得纸上谈兵。

    而企业发课题给研究院研究,当然不会什么都不给。毕竟,这些课题研究出来,他们是要拿出去赚钱的。在按劳分配的原理下,那些研究院自然能够得到相应的报酬。而有了报酬的研究院,也可以以这些报酬为契机,发展自己需要研究的东西,保持技术上的领先优势。

    给研究院发课题,也让企业在自身科研能力不足的情况下,能够占据更多的科技力量。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这句话可不仅仅是说说,在后世,一家企业如何能在市场上生存,这就是关键。

    管理别人能够学习,你的发展路线别人也能学习,甚至于资金方面,别人也可以比你更加雄厚,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保持自己公司的优势,那就必须涉及到核心竞争力。

    什么叫核心竞争力,要是搞这方面的专家,可以牵扯到无数的话题,从企业管理标准,说到企业的公司文化,还能说到一些不为人知的底蕴。但在刘东这个过来人眼中,真正的核心竞争力,上面那一堆的东西,都是扯淡。

    只要能让别人通过模仿完成的东西,都不能算是核心竞争力。即便是这个模仿的难度再难,那也不能算是完全不能模仿。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别人绝对不能模仿的东西,也不能绕开的东西,才算是真正的核心竞争力。

    而现代社会当中,什么东西才能算得上是别人不能模仿的东西?除了自己拥有的专利之外,别的都是浮云。

    比尔大叔为什么能够靠着微软混得全世界都闻名?那不就是因为视窗系统么?这个东西,谁能模仿?即便是技术实力能够完全的满足标准,但别人能够进入这个行业么?绝对不能,别人视窗系统,那是有专利的。

    你自己搞一个出来玩玩,比尔大叔绝对不会和你说什么,可能还会赞美你的才华。但如果你想把自己的东西拿去商业化,比尔大叔就得找你麻烦了。无数怎么绕也绕不开的专利陷阱,你要真想触碰这个地雷,那除了能够粉身碎骨之外,没有第二条路可以走。

    所以,如何能够在以后的市场浪潮当中,把握住自己公司的发展方向,就是刘东需要考虑的问题。而企业的竞争力就在于专利的控制上面,拥有越多的专利,在以后的市场当中就会活得更加滋润。

    虽然目前来说,环亚研究所拥有的技术力量并不少,而且专利在那些培养的科学家手上,也弄出来不少。但这点,还远远不够,相比起全世界这么大的一个市场,刘东弄出来的那点东西,就算在华夏拥有的专利上面,都是九牛一毛还不如。而华夏的科研能力比起那些强国来,又要差一大截。

    这么大的差距,刘东又怎么能看不到?仅仅依靠自己公司的科研力量,那实在是太过薄弱,如果能把产学研搞好,就算是给环亚身上,多加了一台远远超出环亚本身力量的发动机。

    环亚现在缺的,不是钱,也不是市场。最为缺乏的,就是底蕴,而做为一家企业,最能够显示底蕴的东西,那就是公司的科技力量。能够在把钱流动起来的时候,把自身的科技实力加强起来,以后才能够在国际市场上,如鱼得水。

    把产学研所能带来的效益给老爷子说完以后,刘东就闭上了自己的嘴巴。因为他知道,如果老爷子明白这样做的好处以后,就绝对会向上面反应。

    因为这不但是利于企业,也利于国家,更加利于未来的人才培养。尤其是在现在这样研究院资金普遍缺乏的情况下。如果真能够在产学研方面,实现三方获利。于国于民,都有天大的好处。

    有了这样的好处,再加上刘东主动站出来承担实验,国内高层,肯定是乐见其成的。毕竟,在这个摸着石头过河的年代,凡是有利于国家的事情,能尝试的,都要尝试一番。

    第三百六十五章家族政治资源那点事儿

    老爷子虽然年纪大,但并不糊涂。尤其是他也是搞技术出生的人,更加能够明白搞产学研会对国家科技实力的增长有什么样的好处。

    刘东的介绍非常的细致,而且还有了一定的规划,所以老爷子想了一会儿,就说到:“这个提法不错,你们公司是准备现在就开始做这个么?”

    “是的,爷爷。其实早在几年前,我们公司就已经开始做这样的尝试,当然,那个时候,因为我们公司的重心并没有转移到国内来,所以当时也仅仅是做了一些小小的动作。就比如我们之前推动的特种钢铁技术联盟,其实就是产学研的一些实践。”刘东说到。

    “那个特种钢铁技术联盟,怎么又算产学研的实践呢?”老爷子不明所以的说到,在老爷子的眼中,这个特种钢铁联盟,其实就是在为刘家插足国内钢铁行业做努力,其他有什么积极的作用,真不太明白。

    “当然算是产学研,我从苏联带过来的那些资料,要是让我们公司自己弄出来,起码得花十年的时间。而十年以后,现在算是很先进的技术,那个时候弄出来早就落伍了。这就能说明我们公司的科技实力不行。而利用这些资料,我们弄起来一个特种钢铁联盟,不但政治上收益很大,而经济利益也不小。要知道,这才两三年的时间,我们从苏联弄过来的资料,在大家的努力下,差不多已经算是完工了,而且还在原有的技术上面进行了拓展。虽然这些资料现在并不是独属于我们公司,但我们公司也因为这些资料,而提升了公司的科技底蕴,这难道还不能算是产学研么?”刘东反问到。

    老爷子在任何事情上,首先考虑的就是政治问题,至于经济问题,他反倒不是那么了解。但刘东却是先考虑经济问题,再考虑政治问题,所以两个人的思考观点不一样,得出的结论就千差万别。

    听到刘东这么一说,老爷子也算是认可了刘东的说法,虽然对于刘家来说,环亚特钢最为重要的作用,就是让刘家插足到了国内钢铁企业话语权当中。但刘东既然说这个联盟还能提升环亚的技术底蕴,想来是不会假的。而且这个很有权利的部门,在刘东眼中,仅仅是产学研其中一项很简单的运用模式。

    所以,用政治眼光来看,刘东搞的这个产学研,还是很有搞头的。

    “既然这事儿是好事儿,那我就给大家说说,如果可行,那你们公司就要做好成为试点单位的准备。最近风向不太好,也该发出我们的声音了。”老爷子想了一下,对刘东说到。

    国内的政治,刘东是完全不想掺合,但既然刘家走到现在这样的位置,想要不参合也是不可能的。当面对垒的风险太大,刘家也不想做那个急先锋,所以,迂回一下还是比较好的。从科学方面入手,也符合刘家的实情。毕竟,刘家想要发出声音,如果从地方上来,那力量就略显薄弱。

    虽然刘东的老子刘胜利,现在已经算是在苏省站稳了脚跟,但从中央下去到地方,想要理清头绪,还要等那么几年,现在的力道太小,也引起不了重视。倒还不如从一些大的规则入手,这才是刘家擅长的事情。

    “这个事儿我去吹吹风,但你也不能闲着,该叫人做的事情也要做,从上而下要行动,从下而上也不能闲着。要是下面没有需求,仅仅是从上面发话,想要成功,也不是那么容易的。这样吧,你去找一下你大伯,他现在在计委,算是管理这些事情的正管,由他来直接推动,是个不错的选择。”老爷子说完刚才那番话,又接着说到。

    听到老爷子这话,刘东吃了一惊。虽然以前常常麻烦老爷子,也让老爷子给自己往上面吹过不少的风。但是这还是第一次让老爷子发话,动用家族的资源。

    别看刘东在国外混得风生水起,在国内也有一定的话语权,等闲的副部级官员,还没有刘东这么大的能力。但说实话,这些东西,其实基本上都是刘东自己弄出来的。刘家的招牌,基本上也就是让别人知道一下,而真正的资源,刘东是从来没有动用过的。

    对于政治家族来说,政治资源,可不仅仅是抬出来吓人,抑或者是帮忙递个话那么简单。真正的家族政治资源要是动用了,那就是要决定家族内部人员政治力量的增加和削减,对外部,就是以自己为中心,推动项目或者制定规则。而这些,才是政治资源的根基。

    就拿之前想要对刘东产业下手的周青龙,他家的牌子够大吧?后面站着云老爷子。但周青龙却在第一梯队三代中,并不受人重视,他的能力,也就只能是欺负欺负背景不如自己深厚的人,就像对刘东,之前他就认为能吃定刘东,才会显得那么张狂,开口就想要把超市给一口吞掉。

    而对刘东这样做的事情,他是绝对不敢对在同一梯队的人下手。遇到站在同一梯队的人,他就只有畏缩不前。同样都是第一梯队的三代,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大的差距呢?那就是因为周青龙完全不能动用云家的政治力量。

    对于云家来说,周青龙可以打着云家的牌子出去玩,也可以用云家的牌子压人。但是,周青龙无论如何,是不可能调动云家的政治资源,以周青龙的能力,他能决定一个关联部门的正科级,抑或者是正处级的人选,当然,并不能是多么有实权的位置。但他绝对不可能决定一个副厅级的人选。

    因为到了副厅级别,已经算是国家的高级干部,虽然这样的位置不可能拿到常委会上面去讨论,但是在地方上,一个副厅级的位置,决定权是在省委。而很明显,周青龙是绝对不可能能够影响到这个级别的人和事。

    说白了,云家可以给周青龙摇旗呐喊,但是要动真格,那就不行了。你能诓能骗是你的本事,但如果你想让家族帮你付出政治力量,那就绝对不行。也正是因为如此,所以周青龙在第一梯队当中的三代当中,没有多少话语权。因为别人知道,周青龙也就是仗着云家的牌子,真正要出事儿了,云家不会保他。

    就像他那次对上刘东以后,被刘东收拾了,云家也没能说什么,最后还要给刘东赔礼道歉。难道云家比起刘家还要不如?那不可能。只是因为周青龙在云家的体系当中,是一个可有可无的角色,就算被人废了,让云家丢了面皮,那也不至于伤筋动骨。

    但如果那次刘东是和云老爷子的嫡孙开战,说不定最后就会闹出天大的事情,绝对不会向对周青龙那么简单。因为云老爷子的嫡孙,掌握着云家真正的政治资源,而不仅仅是一块云家的招牌。

    而老爷子刚才那番话,就意味着他同意了刘东的话,并且承诺让刘家动用力量帮助刘东搞定这件事情。老爷子如果自己帮刘东走动一下,那只不过能说明老爷子对刘东的关爱,还上升不到整个刘家的高度。但是如果加上大伯刘长征,那就是在动用家族的力量帮助刘东推动产学研。

    而这才是刘东最为惊讶的东西。他现在虽然算得上是功成名就,也算得上是刘家的核心。但他可是刘家的三代啊,刘宇民这个正宗的三代长子长孙,都还没有刘东这样的待遇。别说让整个刘家为他摇旗呐喊,就算是让老爷子直接帮助他,都没多大的希望。如果刘宇民不在下层摔打得让刘家决策层满意了,他是绝对不会得到这样的待遇。

    看到刘东惊讶的表情,老爷子笑道:“我还以为你在苏联办了那么大的事情以后,就学会了宠辱不惊。但是现在看来,你还有一些稚嫩啊。不就是一点权利么?要是现在不交给你们这代人,不熟悉一下,等我这个老头子去见马克思了,你们又能靠着谁?人嘛,都是慢慢的开始变得成熟了。你现在达到这样的要求,自然就可以动用资源,刘宇民那小家伙要是达到了,我也不会吝啬,关键就在于,你们能不能抗得下压力。你现在既然把公司的重心放到了国内来,该去熟悉的关系,就要去熟悉,多多走动。别等到出了事儿以后,才想着临时抱佛脚,那是没用的。”

    既然老爷子对自己抱有那么大的期待,刘东也不妄自菲薄,于是坚定的回答到:“既然老爷子您都这样说了,要是我还没有一点担待,那就对不起老爷子这么锻炼我。我一定把这件事情办得漂漂亮亮的,绝对不会给您老人家丢脸。”

    “保证这些东西,我不需要,我要的是看到实际效果。这算是你的第一个任务,希望你能做得很好。虽然你不进入政界这一块,但我们华夏从古到今,商业都离不开他,该如何把握,就得你自己掂量一下。你的公司发展到现在这样的规模也不容易,以后的路啊,要走得更加细致。万丈高楼平地起,基础这东西,必须要牢实。”老爷子提点到。

    第三百六十六章推动产学研

    从老爷子的小院出来,刘东的心情十分激荡。虽然他早就已经把自己放在的刘家核心的位置上,而家族当中的其他人,也大多有这样的想法。但在没有老爷子点头,让他动用家族政治资源之前,就算他是刘家的核心人员,那也只能算是候补。

    如何评判一个人在家族当中的地位,就是从政治资源是否可以动用上来看。而刘东之前,虽然过得很好,但刘家的政治资源,他是从来没有动用过的。而现在老爷子点头了,算是正式确定他在家族当中的地位,比起刘宇民来说,他要提前太多的时间了。

    但刘东现在也没有丝毫的自得与自满,好歹现在自己的事业也算是如日中天,等到苏联解体,他最少也能捞个几十亿上百亿美元,资源这些东西不计其数。就算是现在,刘东的资产也是五十亿美元往上,要还自得自满,就实在是不配他现在的身份。

    原本他仅仅是想要老爷子在高层帮助自己吹吹风,让自己公司搞产学研的路子更加的顺畅,完全没有想到,老爷子居然以这件事情来,做为对刘东的考核。

    往小了说,这事情的成败对于刘东是否能够成为刘家的核心成员有着最重要的份量。要往大了说,以刘家的能力推动产学研的发展,在未来,会让这条路子在全国都会走得更加的顺畅,在上行下效之下,说不定以后国内的企业科技实力,都会比前世历史同期高不少。以后就算是在国际技术竞争上,也不会像前世那么悲催。

    老爷子想要把这件事情搞大,刘东之前的计划就有些跟不上步骤了。之前刘东仅仅计划把高校给拉进来,那些国家级的科研所,刘东还打算之后再慢慢的打交道。但既然老爷子准备以这件事情为契机,发出刘家自己的声音,要是动作幅度不够大,又怎么能代表刘家的声音呢?

    所以,刘东接下来,不但要让崔晓明在全国有实力的高校里面,建立起和环亚的合作项目,还要去打那些国有的科研机构的主意。前世做为国有科研机构里面一个普通的科研人员,刘东十分了解这样的科研所所面临的难题和机遇,如果让他自己去谈,应该会出现不错的效果。

    但这些事情,都要等到他给自己大伯说过之后才可以行动,只有等现在的计委讨论完以后,做出明确的试点决定,刘东他才有理由,把这些实验室的人拉出来给自己干。要是没有上面人的发话,国有的那些科研所,实验室一类的科研机构,那是宁愿个个人都吃糠咽菜,也不会答应刘东的任何要求。政治问题大过天,这就是现在科研所的现状,没有多少自由度可言。

    要是私事,刘东可以随时的去大伯那里,但现在既然牵扯到公事,那就必须要走程序,虽然什么事情的,刘东肯定会事先和大伯讲明,但公事就是公事,该走的程序就必须要走完,不能让别人抓住把柄,认为刘家公私不分。

    所以,在见了老爷子的第二天,刘东这边就发函给了计委那边,说要讨论产学研的问题。如果刘东的公司是一个不太出名的小公司,抑或者是一般的外资企业,这么一份小小的公文函,是绝对不可能到刘长征的手上。

    要知道,计委这个部门,延伸到之后的发改委,都是强势的部门,一直都有着小国务院的称号。计委的正印主任,那可是挂着中委的头衔,虽然在目前来说,刘长征还没有走到最后那一步上面去,但明白的人都知道,刘长征上位,仅仅是时间的问题。现任的计委主任,那是快要到点的人,已经算是办退,很多的工作,都交给了刘长征。

    这么一个部门的半个掌门人,每天需要忙的事情不知道有多少,要是随便什么人都可以立马见到他,岂不是说计委很掉价?还好,由于刘东和刘长征之间的关系,再加上环亚现如今在国内高层当中也算是一个热门的话题,再加上刘长征本就有吩咐。所以,刘东的公文函一到计委这边,不用一个小时,就放到了刘长征的办公桌上面。

    既然该走的程序算是走完了,刘长征和刘东也不拖拖拉拉,直接就约定在第二天见面详谈。

    公事嘛,自然要显得大气一些,刘东这边直接把陈志豪给拉上,原本刘东想要把陈洁也拉上,但公司虽然把人才的问题解决了,但依旧还需要一个掌舵的人来坐镇,再加上大伯对陈洁的感观也不是那么好,所以刘东干脆就没让陈洁也来。

    加上陈志豪和几个工作人员,五六个人一起来到了计委办公的地方。

    这年月,除了中南海之外。其他地方的政府机构,办公的地方都相对简陋。要是地方上面还好一些,毕竟山高皇帝远,偶尔超格一下,也没什么大不了的。但是就在京城这地方,谁要是敢冒头,那纯粹就是政治不成熟的表现。所以,不论是刘家的老巢机工部,还是现在的计委办公地点,里面的建筑,少说都是三十年往上。

    计委大院的建筑,是在1953年建设的,当年计委的红塔礼堂,可谓是声名赫赫。可到了现在八七年的时候,已经开始显得有些老气,但毕竟是强势部门,即便是再老气的地方,这里威严也不是一般的地方能够比拟的。

    在过了门口武警的检查点以后,刘东一行人跟着刘长征的秘书来到了刘长征的办公室。

    看到刘东一行人到来,刘长征抬头说了一句:“你们先坐着,我把手头上的事情处理完了再说。那边有水壶,刘东你自个儿去倒水。”说完这话,就不再开口,又把精力放在了手头的文件上面。

    等了好一会儿,刘长征才把手头上的事情弄完,看到刘东正大量自己的办公室,刘长征开口说到:“怎么了?是不是看着办公室简陋,你这资本家是准备赞助你大伯一点,把这办公室好好的弄一弄?”

    听到自己大伯这样打趣,刘东开口说到:“我倒是想弄,就算全给您这放红木的,我也弄得好,但我弄了,您能住得惯?到时候又要批评我资产阶级腐败了,我可不讨那个不自在。”

    “看来你小子现在学聪明了,知道你大伯在说反话。行了,别贫了,今天真没多少时间,你就长话短说,说说你那个产学研什么的,到底有没有发展的必要。我也听一听,上会上去讨论,也得让我知道点底细不是?”刘长征说完,拿起自己的八一茶杯,喝了一口。

    相对于和老爷子说的那些话,刘东在大伯这里,却说得更多。不但有说明,还把一些公司整理过的资料放到了大伯的办公桌上面,一边说,一边给大伯指明要点。

    等到关于产学研方面的资料全部说完以后,时间已经过去了一个半小时。本来刘东他们还有更多的东西可以说,但刘东知道大伯是真忙,所以还压缩了一些东西。饶是这样,产学研这个课题,也说了一个半小时。

    毕竟,虽然产学研在华夏还是个新鲜的东西,但在国外却不是那么陌生,早在1906年,美国辛辛那提大学工程学院教务长赫尔曼?施奈德就提出了这样的概念,而到了1983年的时候,世界合作教育协会都成立起来了。

    这也标志着,产学研这套理论,已经是非常的成熟了。一个成熟的课题抑或者是项目,并且是牵连很大的东西,他都不仅仅是一两句话就能够解释得清楚的,这些东西,会涉及到一些原理性问题,也会涉及到操作方面的问题,更会涉及到具体的实践问题。

    就连刘东这个引进者,说实话,对产学研这个庞大的课题,都只能说是理解到了皮毛,产学研会带来怎么样的好处他明白,但如何让这些好处产生,并且符合设计需求,他就不太了解了。这些东西,还是需要请国外的专业人士帮忙。之前听到自家老爷子说要搞大的时候,刘东就已经给香港那边打电话,让那边物色人选。只不过现在暂时人选没有找到,只找到了相关的资料。

    虽然准备工作弄得不是很充分,但是要应付一下政治方面的东西,已经算是非常合格了。要知道,很多地方搞项目,仅仅是源于大佬的一句话,而在这句话是否正确,还有待考究的时候,直接立项上项目的事情,也不是一次两次。像刘东这样好歹还准备了一些资料的人,已经算是准备得十分充分,并且是信心十足的表现了。

    既然这产学研的事情,是国外的一套成熟的理论,而刘东他们也确实做好了相关的工作准备,再加上这本就是刘家一次发出自己声音的机会。所以,刘长征等刘东汇报完以后,就准备过两天把这件事情拿到会上去讨论,争取在一个月之内,弄出是否可行的决定。

    在计委用一个月的时间就把事情的可行性决定出来,这绝对是非常高效的事情,也证明了刘长征确实在动用刘家的政治力量。要不然,像这样的项目,并没有十分明确的政治回报,拖个十年八年的并不奇怪。

    第三百六十七章行动在学校

    官方的行动明确以后,接下来刘东他们就要开始推动下层的行动。就比如说学校那边,就不能等到计委那边得出结论以后才开始慢慢做,在计委得出结论之前,就必须要有一个良好的开端,证明下面也有这样的需求,才能更好的推动产学研的发展。

    于是,在把官样戏码给弄好以后,刘东就跟着崔晓明,开始跑起大学的事情来。

    虽然环亚现目前最为重要的晶圆厂,就算把国内那些大学的精坚力量拉过来,都没有多大的作用,而移动通信技术,仅仅跑一下邮电大学就能搞定。但是,环亚的发展,可不仅仅是这么两个项目,二十亿美元的投资,需要的科技实力可不是一星半点。再加上老爷子又要刘东把声势给搞起来,所以刘东干脆就要崔晓明,带着自己,把国内稍有些实力的大学都一一的拜访,就算暂时用不上,说不定以后也能用上。

    先把关系确定以后,之后的事情就好办了。尤其是国内的大学,是以行政优先。如果能够把产学研这么一个大课题给搞起来,就算对那些大学来说,也是一个好事儿。之前如果说刘东底气不足,觉得让那些老顽固们答应这件事情比较困难,但现在既然他可以动用刘家的政治资源,就另当别论了。

    水木大学这边,虽然之前崔晓明是找校方谈过,但由于水木的行政级别过高,再加上庙大了,一般的人和他们打交道,都不是那么喜欢搭理。虽然崔晓明打的是环亚国际的招牌,但这样的招牌在水木是没有多大效力的。

    君不见,每年水木大学的毕业生,要么就是直接进机关,要么就是进入那些世界五百强的企业,没有说谁废掉的。这年月,只要你进了水木,就相当于找到了通向成功的大门,哪里像后世,水木的人出来去卖猪肉,当菜贩都很平常,仅仅是一个小版面报道,当个笑话来看。

    要是这年月,谁那么做,对于水木来说,绝对是大逆不道,要口诛笔伐,就算上大报纸的头条,也都不稀奇。所以,环亚虽然这段时间大气的在国内一下就投入二十亿美元的事情闹得沸沸扬扬,但在水木这一块,却没掀起多大的风浪。在这些水木人的眼中,要是他们想要走这一行,拿出二十亿美元投资,那也不过是时间问题。

    正是因为这样的傲气,无论是校方,抑或者是那些学生,对于崔晓明的提议,都不是那么感兴趣。而感兴趣的那些专家、教授,看着校方和学生都不那么感兴趣,自然也就不能表露出多少喜爱之情。

    校方不感兴趣,那是因为行政的问题,学生不感兴趣,当然就是天之骄子的坚持,两方都那么坚持,教授这类人,当然也就只有拿着不为五斗米折腰向小人的思想来抗拒了。虽然实际上,真做了产学研,对于他们的生活改善,有着很大的帮助。

    在水木这边碰了一鼻子灰的崔晓明,原本是打算从其他的大学打开突破口,然后连成一片之后,再来攻克这个难点。而现在刘东却没有那么多时间来浪费,想要在最短的时间里面,弄出最轰动的效果,攻克水木大学这样的堡垒,才会有意义。真要把水木这边摆平,那其他的大学看在钱的份上,还有政绩的份上,也就会摧枯拉朽的被刘东的攻势撂倒。

    正是看到这样的好处,刘东直接就拉着崔晓明,第二次来到水木大学。

    论到对水木的熟悉程度,刘东自然是比不过崔晓明,但也算不得陌生。在前世,他虽然是在研究所里面工作,有时候也会到各个大学去上课,水木做为全国都算数一数二的高校,刘东当然没有少来这里。

    但现在这个年月,水木大学还没有像后世那样,新建的教学楼一栋栋相连,校园里面的路都是崭新的水泥路面。虽然这年月水木的面积和后世差不多,但由于还没有进行扩招的原因,对比起以后的车水马龙来,还是要略显得幽静一些。

    刘东这个大老板亲自上门,自然就不比之前崔晓明一个人前来那样的待遇,虽然水木的正牌校长没有直接接待刘东一行,但也是派了一个副校长,按照级别来计算,这个副校长,也是副部级的,和刘东目前在国内的影响力来说,勉强算是对等关系。所以,别看仅仅是大学校园,里面的政治理念,也不是那么容易忽视的。

    对于这个叫做王方的副校长,刘东并没有多少印象。因为在他后世来水木讲课的时候,这个王方副校长,早就不知道去哪里了,所以这只能算是第一次见面。而且这家伙,与其说是学校的副校长,还不如说是政客更加合适一些。对于政治方面的了解,绝对要比学校教学的了解要多很多。

    在他的办公室里面,他对刘东在国内投资的举动,长篇大论的讨论了一番,并且说这于国家于社会,有着多么深厚的影响。环亚必将因为这次的投资行动,又怎么样怎么样。

    要不是刘东对于高层的动向比这个所谓的王副校长更加了解得深刻,说不定他就被这家伙侃晕过去了。为了避免这家伙继续的说一些不着边际的话,刘东轻轻的咳嗽到:“王校长,我姓刘,机工部那边的人,这些东西,我都了解。”

    听到刘东这话以后,原本王校长还滔滔不绝的声音,就好似被卡掉的磁带一样,张着嘴巴,话却再也说不出来了。很显然,王校长做足了功课,却不知道刘东这个环亚的老板,是刘家的人,要不然,他也不会在刘东面前这么自取其辱。

    刘家的人是什么身份?比起他这个算是边缘人来说的政治人物,刘家知道消息的渠道,能接触到的人,绝对甩他八条街那么远。而他却在这里班门弄斧,实在有够搞笑。

    不怪王校长不知道刘东的底细,实在是这四九城牛叉的人太多了,而刘家之前压根就没有和这王校长有什么交集,再加上刘东这个人,上面的人对消息进行了一定的封锁。像王副校长这样的人物,要知道刘东到底是什么人,实在是有些为难他了。

    在王副校长的认知当中,刘东多半是香港,或者是东南亚的华侨华人,要不然环亚的资本为什么是外资?而且国内他也没有听谁说过,有这么大一条私人大鳄,种种原因就造成了王副校长在刘东面前侃侃而谈,希望他的话,能让刘东印象深刻,以为王副校长在国内的势力很不错,然后在某些时候,会找他王副校长帮忙。

    只要造成了这样的印象,他王副校长虽然是政治上的边缘人,但依靠着刘东这么一个外来的人,说不定就有什么意外收获,只要刘东在和上面那些人说话的时候,随便提一下他这个水木的副校长,在那些大人物心里留下一些印象,就算是成功。如果环亚以后的在国内的投资越来越大,政府为了找到一个能和环亚熟悉的政府人员,说不定就把他王副校长拉出去,那样,比在水木这么一个半政治界的地方,要好太多了。

    但很可惜,刘东不但不是什么华人华侨,要论到在国内的势力来,比他王副校长还要深厚,之前的一番说辞,完全就是白费功夫,弄得王副校长尴尬得都不知道该说什么好。

    但好在像他这样对政治方面十分积极的人,那脸皮的厚度,绝对会让很多普通人叹服。在掩饰尴尬喝了一口茶水以后,王副校长的脸色就恢复了正常。

    这时候,王副校长也不说那些场面话了,而是直接说到:“刘老爷子最近身体还好吧,好久没有去看他老人家了。对了,你们公司弄的这个产学研,到底是怎么回事儿,你们能详细的说一说么?”

    虽然对于这个王副校长曾经是否有见过自家老爷子表示怀疑,但既然这个王副校长并没有多往这方面的话题上延伸,刘东也就不多说了,给自己脸上贴金的事情,也不是他这么一个人会做,没有实质性的内容,刘东也懒得理他。

    正好这王副校长又把话题转移到产学研上面,刘东就直接示意崔晓明,让他给这个官瘾比较大的王副校长,解释解释。想来这个产学研课题在政治上的推动了,应该是能够打动他的。

    要是把这个产学研搞好了,虽然不太可能让这个王校长再往上走一步,但调到其他比较有油水的地方,还是能够做到的。像这样的高校,真正有权势的,那是校长和常务副,一般的副校长,并没有多少油水可捞,尤其是那些没多大根底的人,那就是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虽然级别是上去了,但实际的好处,却和之前差不了多少。

    虽然崔晓明对于产学研学术上的认识比政治上的认识要深刻地多,但由于这个王副校长对政治上的东西关注程度上,要比学术上的东西关注度要高,崔晓明也就不得不把学术方面的资料给省略一些,重点就讲述搞起产学研,对政治上的影响力会有多大,算是对症下药。

    第三百六十八章对症下药是正途

    由于之前不大不小的尴尬,弄得王副校长在刘东一行人面前没有半点的底气。而王副校长虽然是个政治的边缘人物,但他也知道,最近这两年,刘家算是如日中天,如果不出什么意外,过两年,就算是刘家的嫡系二代,都会出现两个中委的局面。一个是刘东的老爸刘胜利,另外一个就是刘东的大伯刘长征。

    虽然刘家的老爷子到时候肯定是会全退,就算是中顾委的职位也要退下来,但刘家二代的交接,非常顺利,一个架子上的副国级大员,换两个正直壮年的中委位置,是很划算的买卖。国内现如今,有刘家这么好发展势头的家族,可并不算多。

    正是因为了解一些皮面上的东西,即便是刚才在刘东一行人面前丢了面子,王副校长也没有想过要把面子找回来一类的东西,在庞大的刘家面前,他一个不太靠谱的副部级边缘人物,真心不够看。

    既然这面子找不回来,王副校长也就只有看能不能在这产学研的课题上弄回一些损失。如果这个课题真能在政治上面对他有所帮助,那他也不介意推动一下。要是没有什么帮助,他看在刘家的面子上,也会去推动,但推动之后的效果,他就不会去多看,刘家他惹不起,难道还躲不起?

    所以,崔晓明的解说,王副校长听得很认真。

    等到崔晓明说完以后,王副校长立马就问到:“这个产学研课题,看起来是不错,并且听你们说,在国外这个课题已经算是非常成熟了。那么,在我们国内,有这个课题生存的土壤么?对于未知的东西,我们还是要抱着怀疑的态度去了解嘛。”

    虽然崔晓明刚才就说了,如果把产学研搞起来,做为首先试点的高等院校,尤其是像水木这样的大学,出了成果,肯定会大肆报道,只要有报道,就相当于有政绩到手。如果到时候和环亚合作的依旧是他王副校长,那么这份政绩肯定是跑不掉。

    但是,崔晓明刚才那番话,虽然鼓舞人心,但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内容。政绩虽然看得到,但如果没人在意这样的政绩,那成绩也会被埋没。而王副校长需要的,就是这个成绩不被埋没。

    他没有这个能耐让成绩不被埋没,所以就只有把目光转向刘东这边。以刘家的能力,就算产学研搞砸了,要吹嘘出一个笼统的成绩出来,也不是什么难事儿,就更别说这产学研要真搞起来了,再怎么说也会出成绩。

    王副校长知道刘东虽然是刘家的人,但既然刘东走的是商业这条路,那对政绩自然不会多么的看重。想想都知道,一个商人,就算政绩弄得太大,他拿来有什么用?既然刘东都走到现在这一步,弄出环亚这么一个庞然大物,当然没有可能再走政界的意思。万一刘东只在乎出的成果,不在意政绩,没有刘家的鼓吹,王副校长就不信,有谁会吃饱了撑着来报道这件事情。

    没人报道,就意味着没有多少人会知道这个成绩,没人知道这个成绩,那政绩也就无从谈起。他王副校长要的不就是政绩么?没有政绩,他哪里有动力来搞这个什么产学研?所以,他就要看刘家对这件事情上的态度到底如何,才能够决定自己在这个产学研上面,投入多少精力。

    王副校长那话里的意思,刘东哪里有不明白的道理,好歹是从小熏陶过,要从话里的意思明白一些东西,对他来说不算难事儿。他想要承诺,刘东也可以给他。

    于是,刘东笑着说到:“我们公司也知道,一个新的事物,想要在新的图土壤里面生根发芽,就必须要有充足的水分和阳光,还需要关爱呵护,才能起到成长的作用。产学研这东西虽然在国外是非常的成功,但要到国内,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了解,所以我们公司在和高校建立合作之前,已经和有关部门报备,计委的同志们,也很支持我们的工作,如果不出什么意外,想必我们公司会成为国内的产学研课题的试点单位。有了试点,我们就可以充分的研究产学研这个国外的东西,是否合适我们华夏的土地。如果真能成功,那也是为我国的科技发展做贡献嘛。环亚虽然是外资企业,但也心系华夏,有好的东西,当然要发扬光大。”

    听到刘东这么一说,王副校长原本还不怎么在意的心思,一下就被刘东给吸引了过去。刘东说了那么多的东西,真正紧要的却没有多少,但对王副校长来说,已经够了。

    因为他刚才听到刘东说计委的同志,也很支持环亚搞产学研的工作。计委是干嘛的,他王副校长能不清楚?而计委现在真正掌舵的人是谁,王副校长也心知肚明。虽然王副校长到现在依旧没有搞清楚,刘东在刘家到底是什么地位,但刘长征是计委的常务副主任这一点,却不用多说。

    如果能够争取到计委的支持,就算这个产学研搞起来就是个半吊子,那刘长征为了刘家,也不可能就这 (:

    ) ( 资源帝国 http://www.xshubao22.com/2/2320/ )

小技巧:按 Ctrl+D 快速保存当前章节页面至浏览器收藏夹。

新第二书包网每天更新数千本热门小说,请记住我们的网址http://www.xshubao22.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