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点击/收藏到桌面
而环亚船业的道理也是一样,如果以后有机会,环亚船业成为一级部门,也不是完全没有可能。但像闽省分部这样的存在,虽然现在就是三级部门,成立的时间要比环亚船业都还早,但十年之后,闽省分部依旧仅仅会是一个三级部门,跳上二级部门的门槛都基本上没有希望,就更别说成为一级部门。
虽然目前来说,闽省分部的各种条件,都要比还是一团乱麻的环亚船业要好很多。但是环亚船业有上升的可能,闽省分部没有上升的可能,单单就这么一条,就足以让张亚平明白,刘东的承诺,对于他来说,有多么的重要。
如果他接手环亚船业,未来很有希望能达到吴一平,陈志豪他们这样的高度,但如果他安于现状,一直呆在闽省分部,那想要在闽省分部提升自己的集团内部地位,基本上就是妄想。
这里面的差别,张亚平是非常明白的。也就正是因为他明白,他才会知道刘东到底给了他什么样的好处。只要工作干得好,等到环亚船业成立,他立马就能从三级部门经理,直接跳到二级部门当经理,在这三级部门和二级部门之间其他的门槛,算是直接跳了过去。
虽然心中激动,但张亚平依旧平静的说到:“谢谢老板你的信任,如果我到了新的岗位上,一定会做出自己最大的努力。”
“有你这句话就行了,环亚船业这个新岗位,可不比闽省分部来得那么轻松。要说到具体的情况,你应该比我更加了解。所以,这不但是你的机遇,更是你的挑战。如果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做出成绩,那你可就要挨批评了。”刘东说到。
“有机遇就有挑战,这个我最明白。当初你叫我到闽省来的时候,我就做好了迎接挑战的准备,而现在来看,我做得还算是能让公司满意。”对于有理想有抱负的人来说,如果日子过得太平淡,他们反而会不乐意,张亚平就是其中一员。
“说了这么多,我们还是来谈谈具体的东西吧。虽然我在京城的时候,常常看你这边发到京城的文件,但环亚船业现如今具体的情况,还是需要你当面谈谈。”刘东开始把话题引到真正的工作上面去。
听到刘东这么说,张亚平正色到:“那我现在就谈谈现如今环亚船业的具体情况。由于船舶制造这一块,之前我们环亚从来就没有插手过,所以想要尽快的上手,就不得不做一些非常的举动,而当初老板你的决定是兼并闽省这边现有的国有造船厂,依靠他们原有的技术力量和设备人员,在这个基础上,尽快的形成我们环亚自己的生产能力。所以,环亚船业这一块,现在主要的工作就是兼并国企,到老板你来之前,我们闽省分部这边,基本上已经把兼并的工作做完了,在鲤城,我们公司一共兼并了十五家国有造船厂,目前正在整合这些造船厂的优质资源。”
“嗯,这个我知道,我看过你的报告,十五家国有造船厂虽然看起来是很多,但我记得这十五家国有造船厂当中,绝大多数造船厂都是小型,其中只有三家算得上是中型造船厂。”刘东自言自语道。
“是的,老板你也知道,国内的小型造船厂的生产能力有多么的薄弱,就连中型造船厂,也要比国外同类造船厂薄弱一些。真把这些造船厂整合到一起,其实也形不成多大的生产能力。但毕竟要比我们从头开始搞这个东西,要好一些。好在这些造船厂,我们兼并过来的价格并不是很高,大多数厂,基本上就是一个意思的价格。只要我们保证那些造船厂里面的工人能够继续工作,其他的东西都好说。要不是有这么便利的条件,我是宁愿环亚自己从新起家,也不和那些船厂打交到。”张亚平埋怨到。
听到张亚平的埋怨,刘东笑道:“其实我们都明白,那些什么小型造船厂,还有什么中型造船厂,对于我们环亚来说,并没有什么作用,他们现有的机械,还有那些船坞,我们基本上都是用不上的。这些我们兼并过来的船厂,最为有用的,其实就是这些熟练工人。虽然他们的原有经验并不太符合我们公司的需要,但你也知道,我们国内对于造船行业,支持力量一向都比较薄弱。能在矮个子当中挑出这么些高个子,已经算是不错了。
饭要一口一口的吃,现在那些人员不行,不代表以后也不行。现在力量整合起来以后,我们能造三千吨的货船,那么我们再努力个几年,未必不能造万吨级的货船。到了那个时候,才是我们环亚船业盈利的时候,现在嘛,不过是在打基础。只要有了基础,我们才能够把造船的水平提高,要是连基础都没有,想造再大的船,也就是空中楼阁。”
“道理是这么个道理,但老板你的想法,还是太乐观了一些。以我目前掌握的资料来看,就算把现有的所有技术实力都整合到一起,我们想要造出三千吨的货船,都不是那么容易。这个基础,实在是太差了。”张亚平苦笑的说到。
“三千吨都达不到?不会吧?你不是收购了三家中型的造船厂么?按照计算,中型的造船厂是完全能够满足三千吨货船建造需要啊?”听到自己收购过来的那么多国有船厂,居然连三千吨货船的建造水平都达不到,刘东的眉头,第一次皱了起来。
“是啊,按照计算中型造船厂是能完全满足建造三千吨级货船的需要,但那仅仅是计算啊!能被当地政府抛出来让我们整合的船厂,老板你以为会是什么好货色?虽然那三家中型造船厂,任何一家造船厂都有建造三千吨级货船的经验,甚至其中一家,曾经还承建过五千吨级的货船。
但那都是老黄历了,他们最晚建造这些船的时候,都是在十年前,也就是在七八年那会儿。而在那之后,很多时候,大家都是在造那种两三百吨的小渔船,一两千吨的运沙船,都很少建造。要不是这样,当地政府也不会以那么优惠的价格,让我们公司把这些船厂都给兼并掉。这些造船厂里面能用的东西,就像老板你说的那样,就只有船厂里面的熟练工人,其他什么机械设备,虽然不是完全没有,但想要靠那些东西来满足我们环亚船业的需要,压根就不可能。”为了让刘东明白现实的残酷,张亚平把最为真实的情况,告诉了刘东。
听到张亚平这话,饶是刘东知道国内的造船行业薄弱,很多时候还比不上东南亚的那些小国家,但这样的现状,实在是太让人蛋疼了。怪不得九十年代到两千年以后,国内的很大一部分船运需要,根本就不是靠国内的那些船业运输公司来搞定的,反而需要求到国外或者是香港的船王。
这样的造船底子,就算是造出来船,又有谁会要?这还是民用船舶,技术含量还要更加放宽,要是军用船舶,那就更得骂娘。怪不得后世航母这样的玩意,都还要用苏联这个时候建造的老家伙,技术水平达不到标准,就算有钱你也弄不出船来。
“唉,我原本以为我对环亚船业的要求不高,但现在看来,我之前的要求还是太高了。以现在这样的底子,想要在五年之内,达到一定的水平,那基本上就是在扯淡啊。看来我们不但要培养国内这方面的基础,要想尽快的达到预期的目标,还得请外援啊。”刘东叹息到。
听到刘东这话,张亚平的脸都红了。虽然船舶建造业这一块,压根就和他没有多大的关系,总体的水平都是那样,他就算再有能力,也改变不了这样的事实。但毕竟环亚船业现有的基础,是他打下来的,多多少少,还是有一定的关系。环亚船业达不到要求,那就是他的工作没有做到位,不脸红都不行。
第四百六十七章能利用的只有熟练工人和地皮
看到张亚平这个样子,刘东笑着安慰到:“罗马也不是一天就能建成的。我们也不用太过自卑,就算现在的根基薄弱,但如果我们尽力发展,也不会出不了成果。大势上,我们没有改变的力量,但在我们环亚能够做到的范围内,我们环亚肯定不会输于任何人,我们环亚本就是奇迹,再在船业上,创造一个奇迹,又有什么不行的呢?”
刘东这话,虽然说得有些霸气,但也算贴近环亚的事实。环亚才发展了多久?满打满算都不到五年的时间,而就在这五年的时间里面,刘东带着环亚一步步的走到现在的位置,不说在国内有多大的影响力和实力,就算和国外那些老牌财团,也有较量的本钱。
而任何一个能挂上老牌这个名头的财团,哪个不是发展几十上百年?就算那些年轻一些的财团,那背后哪个又不是有政府的支持?而环亚呢?虽然不能说完全没有政府的支持,但那支持的力度,和其他的财团根本就没得比,基本上就相当于没有。
而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环亚依旧发展成为现在这样的庞然大物,换一个人,谁能拍着胸脯保证到,自己能做到环亚这样的奇迹?至少张亚平就从来没有看到过谁这样说过,就算那些心高气傲的二代,虽然嘴里面说得响亮,但也没见谁真正这样做到过。既然刘东能带领环亚创造出这样的奇迹,那么再创造出一个小奇迹,也不是完全不可能。
相比起要环亚船业创造奇迹来,让整个环亚发展起来更加的艰难。刘东连环亚都能够弄到现在这样的高度,一个小小的环亚船业,应该不会放在刘东的眼里。
“老板你既然这样说,那我还能说什么?其实想要环亚船业在短时间之内,快速的发展起来,也有捷径可以讲的。”张亚平开口说到。
“哦?捷径?看来你对环亚船业的认识不少嘛,功课做得很充分,那我就听听,你对于环亚船业的看法。”刘东笑眯眯的说到。
在刘东面前,张亚平并不掩饰自己的野心。俗话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而不想当老总的员工也不是好员工。刚才刘东都亲口答应了,如果张亚平能把闽省这边的情况处理好,他就是第一任的环亚船业经理,那就立马成为环亚真正的高层管理人员。
既然刘东都给了他发挥的余地,他要再不懂得抓住机会,那根本就不可能能达到现在的高度。于是张亚平也不藏拙,开口说到:“其实在商业上的问题,归根到底,那都是资源的问题。而具体到环亚船业这里来,那就可以看成资金和技术两个方面的问题。但这两个问题,其实都可以划归到一个问题当中来说,那就是资源,充足的资源,只要环亚船业能够在短时间之内,得到环亚总公司充足的资源,想要短时间出成果,并不是什么困难的事情。”
虽然张亚平说得底气十足,但刘东也没有显得多么的高兴。因为就张亚平现在说的这些,只要是一个明白人,稍微了解一些环亚船业底细的人,都能说出来。
所以,刘东摇头说到:“你说的这些,我都知道,大家也知道。有资源,就算是烂泥,也能焕发光彩,你说的这些都太过笼统,具体的情况该如何实施,这才是重点。”
“环亚船业现目前,可以说仅仅是一个空架子,虽然我们公司收购了不少的船厂,这其中还有中型的造船厂。但实际上,这些船厂对于我们公司有用的部分,基本上没有,无论是技术力量还是生产设备,这些他们原有的东西,我们拿来基本上没用。对于我们公司来说,这些收购下来的船厂,有用的仅仅是他们之前的工厂用地和熟练工人。
但就算是这些东西,就拿工厂来说,他们原有的厂房和设备,如果按照我们环亚的计划来看,都不是那么合时宜的。想要真正发挥作用,他们的工厂和船坞,我们都只有拆掉重建,要是把这些东西都留下来,不但对我们环亚船业没有丝毫的用处,反而会拖累我们环亚的发展。
毕竟,他们那些东西,建造的时间,最短的也是在七十年代建造的,离现在起码有十多年的历史。虽然造船这一行,更新换代的速度,没有电子产品那么快,但十多年的时间,足够造成至少一代的差距。更何况,这些他们原有的船坞设备,在当时建造的时候,都不能算是世界先进的,那水平,充其量能达到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的世界先进水平。所以,真要算起来,这些东西,离世界平均水准至少要差三十年。而三十年的差距,到我们现在,基本上就相当于一堆废铁。
所以这些机械设备,对我们环亚来说,没有任何意义。就算是我们最为看重的熟练工人这一块,情况其实也相当不乐观。因为这些现有的熟练工人,他们熟悉的生产模式,其实和现有的世界水平,已经脱节了。再加上他们真正造上千吨级船的经验也并不多,我们想要真正运用他们,其实还要经过一定的培训。要算起来,其实仅仅比新招收造船工人,要好一些,也好不到哪里去。”
张亚平说的这个事实,对于环亚来说,还是比较残酷的,花钱收购那些国有造船企业,真正意义上来说,并没有多少实际的价值,这样看起来,环亚其实在做亏本买卖。
但这个亏本买卖,环亚还不得不做。因为这就是进入行业的规矩。如果刘东不收购那些已经成为废物的造船厂,那么环亚想要进入造船行业,是相当的困难的。虽然环亚有着上面的支持,真要想强行上项目,也不是不可能。但那样做,纯粹就是没有把地方政府看在眼里,政府很生气,那后果自然就会很严重。
在国内做事,县官不如现管的道理,就算是小孩子都明白。如果环亚真要直接跳过地方政府,那就是在给自己找麻烦。但如果有上面的支持,再加上收购现有的国有企业造船厂,那么环亚的麻烦,就不会出现。
收购那些地方造船厂,其实就是环亚要了一个准入资格,虽然这个所谓的资格,是绝对上不了台面的,算是潜规则一类的东西。但事实上,在国内很多时候,你不光要了解明面上的规则,更加需要了解的,还是潜规则。明面上的规则犯了错误,还有补救的可能,但如果你犯了潜规则上面的错误,就算不完蛋,那也会走霉运。要论到哪个规则的约束力强,刘东绝对相信潜规则的约束能力,比明面上的规则约束能力更加强大。
也正是因为如此,刘东就算明知道收购那些现有的国有企业造船厂是亏本的买卖,但也不得不去做。对于别人来说,收购这样的造船厂是在占便宜,因为地方政府真正需求的东西,并不是很多,工厂其他资源,基本上就是意思一下,只要安顿好那些工厂现有的员工,基本上你爱把这些工厂拿来干嘛,政府都不会理会你,这样会让你有充分的发挥空间。
但因为刘东最终目的就是把这些造船厂弄活,所以对于别人来说是赚钱的买卖,对于刘东来说,反倒是亏本。这样奇怪的现状,刘东都没有改变的余地。
但收购造船厂对于刘东来说,也并不是完全都是坏处。正如张亚平说的那样,那些造船厂里面现有的员工,对于不想搞造船的人是个麻烦,但对于刘东来说,反而是收购这些造船厂收获的唯一宝贝。
虽然这些熟练工人,真正想要投入使用,还得经过一系列的培训,但因为这些工人都是一直在吃这碗饭的,所以这改造的成本,要比重新培训新人来,要划算很多。如果连这点优势都没有,刘东在闽省这边搞兼并,肯定也就只会是意思一下,而不是像现在这样,一口气就兼并了十五家船厂。
虽然这十五家船厂拿下来的总成本也没多少,还不到一千万,但一千万也是钱啊!如果仅仅是意思一下,刘东就算出个一百万,都能把这事情办得妥妥的。
听了张亚平这么详细的介绍,刘东的脑海里面,也有了一个对于环亚船业比较完整的印象。
“你的归纳我算是听出来了。这十五家造船厂,真正能归于我们公司所用的,其实就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在于那些船厂原有的熟练工身上,而另外一个方面,应该就是地皮。虽然你没有察觉到,但我能看得到。现在国内船业并不景气,所以这些造船厂原有的地皮价值并不大。但不可否认,这些地皮,如果单从价值上来看,应该比我们现在吸收的那些熟练工人更加值钱。毕竟,不是每一个地方,都能成为造船的基地,这还需要选址。我想那十五个造船厂的用地范围,应该也不算小吧?”刘东问到。
第四百六十八章高屋建瓴
听到刘东这么说,张亚平也回答到:“的确,要论到这些造船厂的地皮,是很不少,因为我们当初规划的时候,就是要把造船厂连成一片,成为一个大型造船厂的基地。所以当初我选择收购造船厂的时候,就是有目的的,十五家造船厂,其实都是在同一个区域。虽然这些收购下来的造船厂实力不行,也没有什么潜力,但当初他们划地的时候,可是没少捞好处。一整块区域,都让他们拿了过来。”
对于国企的一些做为,刘东比起张亚平来更加的清楚。当年大搞工业,让这些工厂个个都是干劲十足,也不管自己到底能不能用到那么多的地盘,反正先把地圈下来就行。
这点,不光是造船厂,任何一个国有工厂,都有这样的习惯。想想现在做为将来环亚京城总部的老红星厂那一块地皮。在别的地方,三千亩地可能算不得什么,但是红星厂可是在京城那边,都能弄到一连块的三千目地。而红星厂以前划归于轻工厅,要说权利,并不是多大。
但就是这么一个下辖的企业,都敢嚷嚷三千亩,发展那么多年,就算把家属区也算上,总共也没有用到一千亩地。从这点就能看出,国企圈地的来,地用不用得完这个问题不用考虑,关键就在于会不会丢面子。
大家都是一样的企业,你敢要两千亩地,我就敢要三千亩地。会哭的孩子有奶吃,再加上那特殊的年月,地皮什么的,还不是可劲儿的往自己怀里搂。
对于十五家造船厂就能拿下一大块适合造船的地皮,刘东一点都不觉得奇怪。就算这些地,多年来都是荒的,对于那些工厂来说,都算不上事儿。也就只有在后世用地紧缺的时候,才会有人想起地皮的价值,才会把这些地看得十分重要。而现在,还没有几个人能看到地皮的前景。
“我知道这十五家造船厂的地皮很多,但是否真的能满足我们环亚的需要?虽然我们环亚船业,也不是一定要超越江南造船厂那样的巨无霸。但未来我们环亚主打船只,应该是至少万吨级的货轮,二十年后,甚至不排除我们公司会上三十万吨级货船的项目。”刘东说到。
“三十万吨级货船?国内能弄出来么?”听到刘东说这话,饶是知道刘东志向远大的张亚平,一时间也难以平静。
如果不了解国内的造船历史,可能不会对于这个数字那么敏感,但在刘东还没到闽省分部值钱,张亚平对于环亚船业的关注就没少过。自然,对环亚船业关注,他肯定不能漏掉国内现有的造船实力。
虽然在华夏,曾经有很长一段历史,华夏的船都是最棒的,郑和下西洋,曾经到达过红海。这样的奇迹,足以让人自豪。但真正明白华夏船业发展史的人都知道,虽然郑和下西洋名气大,大福船让人津津乐道。
但实际上,明朝的造船能力,在华夏历史当中,并不能算是很强。因为明朝的造船能力,也不过是在捡元朝的漏。当年元朝远征日本,如果没有该死的台风,现如今也基本上没有日本什么事儿了。
如果有人说元朝的船很牛叉,那也的确是事实。可实际上,元朝的船也不是最牛叉的,因为元朝的船业,也是在捡宋朝的漏。你想想,一个马背上的民族,连铁都不怎么造得出来,要靠他们自己把船业发展到那样的程度,这纯粹是在侮辱所有人的智商。
在一千多年前的宋朝,华夏的船就能去很多地方,虽然没有多少明确的史料可以证明宋朝的船能开到红海那边去,但根据考古方面的资料,红海那边也不是没有宋代的沉船。
可以说,在欧洲那边还没有开始大航海时代的时候,华夏的船业在世界都是顶尖的。就算大航海开始的时候,也不见得比华夏船业牛叉。
但自从欧洲开始大航海以后,华夏又实行禁海政策。慢慢的,华夏的船业就像王二小过年,一年不如一年。等康熙把台湾给打下来以后,华夏的船业算是彻底的死了。再之后,那就是一片黯淡,直到现在,华夏的船业依旧没有恢复元气。
而这个时候,刘东老板却一张嘴就是造三十万吨级的货轮,这对于张亚平来说,都觉得老板是在天方夜谭。三十万吨级的货轮技术含量,肯定没有那些万吨级的军舰技术含量高,但好歹也是三十万吨级别的,单单这个级别,就能压死任何一片人。
老板开始的时候,还说没有想过和江南造船厂这些大型国企造船厂别苗头。但听到刘东说要建三十万吨级的货轮以后,张亚平觉得,老板哪里是不和江南造船厂争雄啊,这完全是没把江南造船厂看在眼里啊。别说三十万吨级的货船,就算是十万吨级的货船,张亚平也从来没有听说过江南造船厂有这样大的魄力。
就算是在全世界范围之内,能建造这样的大型货船的船厂也不能算多,甚至仅仅只有寥寥几家。虽然刘东说是在二十年后,希望能实现这样的目标,但明白造船难度的张亚平知道,就算环亚船业在二十年后能造出这么大的船,那环亚船业也能屹立于世界船业的上游。
甚至稍微改进一下,环亚船业,都能直接建造大型的军舰。
听到张亚平带着质疑的口气,刘东并没有觉得自己被属下挑衅了。因为对于现在的华夏人来说,建造这么大的船,那简直不可思议。别说华夏人,就算是美国人,如果听到刘东这样的言论,那也只会觉得刘东在发疯,不会认为这能成为现实。
但从后世过来的刘东眼中看来,这样类似于天方夜谭的事情,是真的被华夏人给完成了。二十年的时间,让华夏从仅仅能建造几万吨货轮的实力,一下就跃升到三十万吨,这么不可思议的事情,的确是成为了现实。改革开放之后的华夏,的确做出了很多耀眼的成绩,虽然有这样那样的诋毁和黑暗,但却改变不了本来就创造的奇迹。
“一切皆有可能,这世界上的事情,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的事情。古代的人,谁能够明白用铁做的东西,都能飞上天?用铁做的船,能够下到水里?但这些不一样被人做到了么?用二十年的时间,把现在基本上等于从零开始的环亚船业,发展到能建造三十万吨货轮的高度,看起来是不可能。但如果我们认真去做,未必不会成为现实。”刘东说到。
“希望吧,如果真能做到,那我们环亚算是又弄出一个奇迹来。”虽然对这事儿不是那么看好,但做为下属,肯定不能直接反驳老板的意见。
听出了张亚平口气上的敷衍,刘东笑了笑,没有接着说这个话题,而是开始说到他对环亚船业的规划:“现在的环亚船业,能用的就是那些地皮和现有的熟练工人,但这些东西都需要改造。而改造也需要花费时间,单靠国内的力量,很难把高度提高,毕竟,国内的造船水平,本就不怎么高,就算把国内的经验全都学完了,那离着世界水平,还是有一定的差距。
如果环亚有时间,我们可以慢慢的把这个差距拉进,但问题是我们环亚船业,根本就没有那么多的时间。所以我们就需要走捷径,直接学习国际先进水平。这点,就需要我们去国外请这方面的专业人士。
我决定在环亚船业兼并改造建设的同时,让那些熟练工人们开始接受新的知识,能够尽快的让环亚船业,形成战斗力。我们虽然规划很大,但规划再大,也需要地基的支持。所以我们环亚船业最开始建造的,肯定不会是那些万吨级,十万吨级,三十万吨级那样的庞然大物。如果真那么做,就算投入再多的资金,也是白费,中间缺失那么多的经验积累,并不是仅仅依靠钱就能解决的。
那些庞然大物一时半会儿我们弄不出来,但我们可以先把他们原有的技术经验给吸收,不是有人建造过三千吨的货船么?那我们就先从三千吨货船开始,如果三千吨货船现在也没有实力建造,那我们就建造两千吨,甚至一千吨。反正无论如何,先要把大家的手艺给弄回来。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谈之后的事情。”
听到刘东并不是一下就好高骛远的弄什么五千吨货船,八千吨货船,张亚平算是松了一口气。他就怕老板把目标定得太高,让现有的技术力量做不出来,那样即便是最后能弄出成果来,也不知道要花费多少时间。
这事情就好像学习一样,本来是一个小学三年级的人,却有人把小学六年级的知识拿给他学习,中间缺失了四年级和五年级,虽然最终可能这个三年级的人,能够把六年级的知识给吃透,但这其中花费的心力,绝对要比循序渐进的要多很多。
第四百六十九章循序渐进
(这是蒹葭这本书第二次大封推了,很多话想要说,但为了不影响大家的阅读感观,所以更多的话,蒹葭会放到二封感言里面去。现在,蒹葭就求大家,给个订阅吧。)
虽然很多事情,是有拔苗助长的可能,但想要这被拔的苗能够健康成长,那付出的代价,绝对要比循序渐进多太多。环亚船业现在虽然着急,但也没有急到必须要硬生生的把水平拔高的程度。
毕竟,环亚虽然实力雄厚,但现如今开始发展的实业当中,不仅仅只有一个环亚船业,还有其他好几个二级公司。如果个个都要拔苗助长,那以环亚现在的底蕴来看,还真不太够资格。因为刘东当初选择的行业,虽然每一个行业的前途都很远大,至少都有二十年的黄金发展时间,但这些行业需要投入的资源也比较多,都能算得上是大投入,大产出的行业。
而这么一来,即便刘东截了日本人和美国人的胡,想要方方面面都照顾周到,也不是那么容易。分摊下来,虽然环亚船业能够得到的资源绝对不是内地绝大多数国企造船厂能比的,但相比起国际上那些船业巨头,也不是那么显眼。
既然不能一下子就冲到最高点,那么刘东也就没有立马把环亚船业发展成为巨无霸的想法,因为那样做,不符合利益。做为一个商人,要懂得取舍,如何在平衡当中,把自己的企业发展上去,这才是王道,要是不懂得取舍,不明白利害,那企业想要成长起来,也不容易。
现在的环亚船业,可以说是有了一定的基础,但这个所谓的基础,其实算不上什么,生产设备什么的,需要重新购买,就连那些熟练工人,都还需要再次培训。在这样的情况下,环亚船业最需要做的,并不是立马攻坚大船难题,而是恢复自身原有的能力。
就拿收购的那几家中型造船厂来说,他们曾经是造过几千吨的货船,但那样的货船,拿到现在来,已经落伍了。那现在他们需要做的,就是如何把老技术,过度到新技术上面来。以前最多能造五千吨,那么环亚船业短时间的目标就是造出新的五千吨。只有追平了老记录,才能开创新记录,而不是连老技术都不追平,直接就上更大的项目,那样多少会让人措手不及。
这个时候,刘东的观念和张亚平的观念其实都是一样的,所以当张亚平听完刘东的话以后,就开口说到:“老板你这个想法,其实和环亚船业的实际情况是很符合的。我们环亚船业,现如今并不需要立马就上太大的项目,先把技术水平提高到国际中型造船厂水平,我们公司就算是取得了一定的成功。”
“嗯,我们不能被冲昏头脑。虽然环亚肯定是会支持环亚船业的健康发展,但这支持力度,也是有一定上限的。如果环亚船业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都想要靠着总公司来输血,想要发展起来,那会非常艰难。环亚船业最好的发展路子,其实就是一边依靠总公司输血,一边也要恢复自身的造血能力。”刘东说到。
听到刘东说造血能力,张亚平苦笑到:“造血能力?不是我说丧气话,环亚船业至少在九零年以前,都不会有什么造血能力。在这之后,如果老板你能找来造船行业当中的核心力量,我们在短时间之内,还有希望。”
实际上,那些造船厂的底子,也并不是像张亚平说得那样一无是处,要说造点小渔船什么的,或者是几百吨的河船,以现在的技术力量,完全没有任何的问题。
但是张亚平知道,这些渔船河船一类的东西,像刘东这样的大老板是肯定看不上眼的。与其造那些没有多少钱赚的小东西,还不如一门心思的把现有的实力提高,憋他几年,然后再出山就能造几千吨的船,为了一点小利益丢失大头,那绝对不是刘东的风格。正是因为张亚平了解刘东的想法,所以他才说在九零年之前,环亚渔业想要获得造血能力,基本上很难。
“没关系,虽然现在时间有些紧迫,但也并没有紧迫到连磨刀的时间都没有,如果我们不在最短的时间之内,拥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那么就算再造十年的小渔船,还有那些几百吨的小玩意,都没有任何的意义。我们环亚船业,可不能把目光放得太过短浅了。”刘东开口说到。
“对了,老板,你给我们环亚船业准备的外国技术人员,想要挑选哪个国家的?”张亚平问到。
张亚平这话,其实也相当的有讲究,要说世界上造船水平最高的国家,也就是那么几个,美国,英国,日本,其他的国家造船能力,比起这三个国家来说,还要差一大截。至于华夏本土,那就只有呵呵呵了。
要说刘东对于日本人的感观,那绝对算不上好,刘家的老爷子当年也是抗战战场上走过来的,虽然他也能算是后勤人员,不会直接到一线的作战部队里面去和小鬼子拼命。但那个年月,对于小鬼子来说,又有什么前线和后方的区别?
一个小队的鬼子,就能大摇大摆的到处晃,甚至深入根据地,都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在那样的情况下,刘老爷子即便是在后方弄机器的,也没少和鬼子打交到。这些跑到根据地的地面部队,还并不是最为头疼的。
当年刘老爷子最头疼的就是那些飞机,大家都知道,当年我军对于飞机这玩意来说,基本上没有多少压制的手段,就算日本的侦察机,都敢大摇大摆的低空飞行,拿飞机上的机枪扫射。如果遇到轰炸机,那基本上只有求神拜佛。老爷子当年的机器,至少被炸掉了五六批,甚至老爷子自己,最危险的一次也差点被炸弹弄塌的房子给埋掉。这样的情况下,刘家的人能对日本人有什么好脸色才怪了。
但即便是刘东很不爽日本人,在有些时候,也不得不佩服他们。因为日本人也很能创造奇迹,尤其是在造船行业当中。想当年,在一战的时候,日本人的造船能力,也不能说是多强,顶多比当时的华夏好那么一些,但也不会好太多。他们的军用主力舰队,很多船只都是英国人给他们造的。
可仅仅几十年的功夫,到现如今,日本人的造船行业,已经是国际先进水平,当年的英国老师,现在被日本人的船业挤得喘不过气来。记得后世刘东看过一篇关于日本人造船行业的报告,这个报告上面指出,如果不是有很多限制,日本人的船业,起码能占据全世界百分之八十的份额。
这可是全世界百分之八十的份额啊!就连美国人都只有仰望的份。但即便是有各种各样的限制,日本人在船业上面,依旧能影响到全世界百分之六十的份额,虽然这百分之六十的份额当中,真正由日本人全权建造的并不会有太多,但船上的各种零件,基本上都离不开日本人的产品。在华夏madeinchina还没有在全世界流行起来的现在,在世界主流用品上,流行的都是madeinjapan。而这个流行的东西,可不仅仅限于日本的船舶制造行业。
日本人在造船行业当中的实力,不可谓不强大,但正是因为太过强大的缘故,日本人的心思也比较多。如果刘东想要引进日本人的制造技术,那么绝对会受到日本人的某种限制。这绝对不是刘东的凭空臆想,而是事实。
当年宝钢,就是被日本人给坑了一笔,不但如此,以后在钢铁行业当中,日本人还会坑更多的东西。这也就是刘东为什么在环亚根基都还没有牢固的时候,就把环亚特钢给弄了出来,并且还弄出一个环亚矿业。
虽然这其中,刘东是有着赚钱的心思,但未尝没有想要打破日本人囚牢的目的。只有把钢铁厂和原矿地给掌握在自己手中,或者说是掌握一部分,日本人在钢铁行业当中,给予环亚的钳制才会变得最小。
而环亚船业也有同样的危险,因为日本人隔着华夏实在是太近,他们想要动用什么手段,实在很简单。如果刘东贸贸然的就引进日本人的技术,先期可能会变的很快,但发展到一定程度,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威胁到日本本土船舶制造行业后。刘东有一百个理由相信,日本人会对环亚船业动一些手脚。
而到了那个时候,环亚船业因为引进的是日本人的技术,到了一个不上不下的位置,那环亚船业的发展潜力,就会变得很有限,除非准备完全成为日本人垄断的公司,那么环亚船业日本人是宁愿他废掉,也不宁愿环亚船业能够继续发展。如果刘东吃了这样的闷亏,那是哭都哭不出来。
刘东的脑子很清醒,虽然在八五年的时候,他就能在日本人的身上割上那么一刀,并且再过几年,刘东又能在日本人身上割一刀。看起来刘东是把日本人压制得不行,连还手的余地都没有。但刘东却清楚明白,这样的情况,并不是他的能力造成的,如果没有大势推动,他刘东对上日本人,绝对会被打得像一条死狗一样。
所以,对于日本人,尤其是对于日本人最为擅长的区域,刘东保持着百分之三百的警惕心理。而引进日本人的技术,就很有可能会钻进这样的囚牢,所以即便是日本人的技术能够在先期发展很快,但刘东依旧不怎么愿意选择。
第四百七十章技术的选择
现在还不到九十年代,日本人的钳制还没有多少人能够看得出来,但到了两千年以后,只要是稍微有些见识的人,都知道日本人对华夏人下了多少功夫。
无论是命脉般的钢铁行业,还是高精尖方面的稀土行业,甚至是多数民生行业,日本人的触手都不少。而这其中,三井财团联合起日本其他财团,都没少出力。
别人不知道的东西,对于刘东来说,却没有什么难度。正是因为知道很多内幕的东西,所以刘东对日本人的顾忌,是非常大的。但以刘东的实力,想要和那些财团打对台戏,也没有任何的胜算。因为那些日本财团,背后都是站着日本的政府。有着政府的支持,刘东一个跑单帮的环亚国际,基本上就相当于打酱油的角色。
即便是以后环亚发展壮大以后,规划当中的行业都成长起来。环亚依旧不会是那些日本人的对手,偶尔让他们吃瘪还可以,但想要单挑任何一家日本财团,都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毕竟,就连日本人的主子,美国佬也没少吃日本人的亏。
底特律的衰退,不就是日本人的便宜汽车给弄垮的么?甚至就算美国幕后两大财团,摩根和洛克菲勒,也有吃亏的时候,洛克菲勒大厦,都被日本人给买了一部分。那么牛的势力,都在日本人面前吃瘪,刘东就算再牛,在他们的眼中,也不过是一个小小的麻烦而已。
明白自己的地位,才会对自己有一个清晰的认知。看不清形式的人,注定会被淘汰。而刘东自认不是什么看不清形式的人,所以就更加不会妄自尊大,那样只会让别人笑话。
日本人的技术刘东是很眼馋,但现在的日本,还没有被美国人进一步的削弱,所 (:
)
( 资源帝国 http://www.xshubao22.com/2/23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