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超级强国 第 31 部分阅读

文 / 未知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点击/收藏到桌面
    其实,这件事情如果郑兵不打学生,只能算是一场课堂闹剧。

    在高家坝村,小学生胡志高属于全班童鞋中最有见识,也最活跃的学生。因为胡志高的父亲胡安刚是高家坝村有名的木匠,长年在卢江、梓州等地为城里人打家俱,每逢寒暑假,胡安刚都会让自己的老婆邱晓芙带着孩子到城里住上几天,而且,邱晓芙本就是卢江城郊的人,当年姿色出众的邱小芙能下嫁给山里人胡安刚,正是看到胡安刚既是高中毕业生,又比较能干的一面。因此,胡志高除了去城里与父亲团聚外,还时常被邱晓芙带到外公外婆家玩耍。也因为这样,见多识广的胡志高,慢慢地成了“孩子王”。

    秋天的时节,山里和地里有很多蚂蚱,孩子们总是以逮蚂蚱为乐。多年以来,每天秋季,高家坝村小的孩子们就有斗蚂蚱取乐的习惯。这天,胡志高与其他童鞋一样,也用父亲雕制的小木盒装了一只蚂蚱来,这只蚂蚱体形巨大,颜色如墨,异常威武,胡志高与自己耍得比较好的两个少年给他取了个相当不俗的名字“黑将军”,准备等下午放学时与其他童鞋带来的蚂蚱好好地斗一斗。

    活跃的学生上课的注意力相对交差,容易被不相干的事情影响。郑兵在上数学课时,胡志高不时低着头,偷偷地从课桌抽屉内拿出木盒来欣赏,开始几次,郑兵只是不点名地提醒某位童鞋,上课要认真听讲,但胡志高却有点管不住自己,终于引来了郑兵的大声训斥:“胡志高,在搞啥?站起来!”

    而胡志高则被郑兵的训斥给吓得一哆嗦,手中的木盒掉在了地上,木盒弹开,那只“黑将军”从盒子中跳出来,就在教室里乱窜……

    对于“黑将军”的存在,全班的40个童鞋几乎人人都知道,也几乎是人人羡慕加忌妒,因此,见“黑将军”跳了出来,众人也不管郑老师在场了,纷纷离开座位,开始对“黑将军”围追堵截。当然,其中最活跃的就是胡志高,他连续绊倒了两张课桌,把童鞋的书和文具哗啦啦地给弄在了地上!

    如果这时的教师拥有后世的理念,那么郑兵此时最应该做的是大声喝止孩子们的乱窜,同时注意保护孩子们的生命安全。但是,郑兵并不拥有后世的理念,而且郑兵是一个对学生要求极为严格的老师,即便到这时,郑兵依然算得上一个合格的老师。

    但是,因为上周末郑兵回城时,女朋友向郑兵提出在一年内调回城里,否则将与他分手的“威胁”,让郑兵非常郁闷,连续几天的情绪都十分低落。这时,郑兵看到好好的一堂课被胡志高这个“捣蛋王”给搅和得乱七八糟,立即冲上去踢了胡志高一脚,胡志高当即就大声哭起来,“我叫你哭!”这家伙非但没停下来,又给了胡志高一耳光。

    至于那只为祸的“黑将军”,竟然在混乱之中不知跳到哪儿去了。

    事情到此变得大条。

    “郑兵,事情已经清楚了,胡志高虽然有错在前,但他毕竟只是十岁的学生,你打学生的理由根本不成立,因此,你必须向胡志高童鞋和他的家长道歉!”乡中心小学校长李明枢在听完情况介绍后,立即说道。

    “郑兵,如果你对事件过程没不同意见的话,你必须对胡志高童鞋一家人道歉,否则,乡政府将向县教育局反映,对你做出纪律处分!”甘霖听后,也迅速表明了态度。

    胡安刚夫妇和高家坝村的支书、村长等人一脸喜色,他们觉得甘乡长和李校长处事公平,不护短。

    坐在一旁的郑兵,脸色铁青,一言不发。显然,他并不服气!而且,其内心也正在作激烈的斗争。

    赵无极知道,如果以甘霖和李校长两人的态度,郑兵肯定不会低头,即便郑兵能够认识到自己所犯的错误,因为其性格和心理的原因,也可能不会向对方道歉,甚至还有可能走上极端。

    如果这样,将意味着赵无极的失败——任务的失败!

    赵无极当然不能放任系统任务的失败,尼媒,俺想要一个任务容易吗?但现在的情况是,郑兵已经钻进了牛角尖,哪怕背上一个纪律处分,他也似乎不愿意认错,这事,有些麻烦。

    不过,事情到此也非常明朗了,所谓解铃还待系铃人,只要郑兵愿意低头认错,胡志高一家应该会同意调解。

    第122章圆满调解

    众人并不知道郑兵的内心想法,赵无极虽然感知到郑兵可能钻了牛角尖,但同样不知道具体情况。如果郑兵坚持不认错,不但与胡志高一家的矛盾无法调解,还会激发他与学校、政府之间的矛盾,那么,本来很简单的事情就会变得更加复杂。

    “甘乡长,李校长,我们也不是无理取闹的人。你们看,郑兵这样的态度,我们作家长的,还敢把孩子放心地交给他吗?”胡安刚不失时机地加了一把火。

    郑兵喉咙里滚了两下,似乎想说什么,但最终还是埋着头,没有说出来。

    “咳咳,我来说两句吧。”赵无极看到情报僵持着,担心其他人说出更过火的话,把这事儿彻底弄僵,抢着说了一句。

    “赵无极同志,你说。”甘霖首先表态道,其他人见状都点了点头,目光齐齐望向赵无极。

    “郑兵同志,你作为一个男人,难道连头都不敢抬起来?”赵无极直接将火力对准郑兵。

    “我……”郑兵嘟噜了一个字,又没有下文了。

    “作为一个男人,最重要的是有担当,既然事情已经做出来了,当个缩头乌龟就能逃避责任?”赵无极继续大声质问道。他这是要把郑兵给“激”起来,所谓调解,总得双方都充分地表达意见吧。

    “我不是当缩头乌龟,是胡志高这个学生实在太调皮了,老师根本就无法教。如果大家不信,可以去问其他老师!”郑兵终于完整地表达出了他的意思,他的坚持。

    “调皮的孩子又不只我家志高一个,你为什么只打胡志高一人?”胡安刚语气激动地反对道。

    赵无极示意胡安刚暂时控制住情绪。盯着已经抬起头的郑兵,“郑兵,我们都是同龄人,我下面说的话,算是彼此探讨吧。

    第一。郑兵同志,你错了。我们华夏有两句古话,一句叫拿人钱财替人消灾,另一句叫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这两句话的意思,我想你应该明白吧。既然你选择了当一个教师,在高家坝小学教书。国家也给你支付了工资和薪水,因此,你就没有权利选择学生,因为高家坝村的适龄儿童都有权利进入村小读书,不管是调皮的还是听话的,你都得教。这是你的责任,也是你的义务。因此,你以胡志高调皮为由,提出的主张是站不住脚的,是没有道理的。关于这一点,你必须认识到。

    即便你离开高家坝村小,到李家坝、杨家坝去教书。我讲的这个道理同样适用;即便你离开教育系统,去经商,去从政,同样要遵守那些行业的规矩,我想,这一点你也是明白的吧?因此,我说你错了,并没有冤枉你。因为这与胡志高是否调皮根本没关系。

    第二,关于调皮学生的教育问题,我的观点是要一分为二地看。调皮的学生。一般或大多数都比较聪明,因为他们有想法才会有行动,尽管这种行动是纪律所不容许的,但其聪明却不可否认。高明的教师,善于利用学生的这种聪明或其他特点、优点。引导学生把精力放在学习之上放在正事上,对于其不守纪的一面,要加强约束;对于其聪明的一面,要多给激励。

    第三,关于教育本身的意义,郑兵同志应该多多思考。什么叫教育本身的意义,那就是教育活动存在的全部价值与意义,就是要让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由不知到知,由行为散慢到自我约束,最终成为一个有知识,有能力,有担当的人,对社会和家庭有益的人。而在其中,教师无疑既是学生的引路人,又是学生的榜样,所谓言传身教就是这个意思。如果学生已经不犯错误了,不调皮了,那还要教师干什么,要教育干什么?

    第四,你出手体罚学生,这个行为的性质与现行的教育法规是相违背的,说轻一点,有违师德,说重一点,它是违法行为。虽然华夏有教师体罚学生的传统,或许你当时因为其他原因而造成了你的情绪失控,无意识地体罚了学生,但千条理万条理都改变不了这件事情的性质,因此,你必须向学生家长和学生本人道歉,然后,才说得上乡政府和教育局对你的处理问题。”

    赵无极虽然口头上说“探讨”,但语气和神态是十分严肃的,再加上赵无极身材高大,修士的威压以及言语的无可辨驳,顿时让郑兵再次低下了头,不过,这次低头却是因为“羞愧”而不是“对抗”。

    “郑兵同志,如果你觉得我说得不对,你也可以提出你的意见,我们一起讨论。”赵无极见状立即补充了一句。

    “我……我,没意见。”郑兵内心挣扎了近一分钟,终于站了起来,向胡安刚夫妇低头说了三个字,“对不起,我不该打胡志高,我诚恳地向你们道歉,你们提出的赔偿要求,我也愿意承担。”

    郑兵几乎瞬间的转变让李校长和村小的陈校长大跌眼镜,这家伙,刚才可是又臭又硬呢,为什么赵无极几句话就让他改变了主意呢?

    “哎,郑老师,既然话说到这个份上了,我也表个态吧,只要你以后对我家的孩子和其他孩子一视同仁,该咋管咋教,我姓胡的没一点意见,至于赔偿,就算了吧。另外,我也感谢甘乡长、赵同志和李校长,刚才赵同志一番话,让我也有所感想,我家这孩子确实比较聪明,但回家后是得好好教育了,否则,他还会惹祸。”走南闯北的胡安刚,说出了一番很大气的话来。

    “哎,好,好。其实,郑老师的教学水平还是很不错的。如果将易于冲动的脾气得改一改,成为优秀教师并不太难。”村小的陈校长不失时机地表扬了一番郑兵。

    “不!胡大哥的话我不赞同,赔偿可以不提,但郑兵也应该买点慰问品安慰一下胡志高,这对孩子来说也是一个补偿。郑兵,你没意见吧?”赵无极再次出声道。

    大家心里又是一惊,赵无极这话不会节外生枝吧!

    “谢谢,我没意见,我等会儿就去乡上买慰问品。”郑兵立即表态同意道。赵无极这话,其实是在化解郑兵这个当事人与学生家长之间的怨气,并保证调解的成果。虽然学生家长表态不要赔偿,虽然同意了调解这事儿就这样解决了,但谁能保证学生家长回到家后,其他村民不会添油加醋地说东道西?毕竟,郑兵还要在学校工作。

    要是在后世,郑兵这事极有可能弄得天下皆知,而郑兵不死也要脱层皮,后世的媒体记者,可是特别喜欢这类新闻的。

    “哎,郑兵,用不着到乡上,我背包里有就一些东西,你先拿着用吧。”赵无极说着,当众打开背包,拿着两盒罐头、几斤水果、一袋白糖,打包后递给郑兵。

    这赵无极连这些东西都背在身上,难道,他就那么自信这事儿能够圆满解决?不止是甘霖,所有在教室里的人都产生了这样的疑问。

    郑兵拿着礼物,走到胡安刚面前,深深地鞠了一躬,“对不起,谢谢你们的原谅。”

    “哎,也谢谢你了。我们这叫不打不相识,以后,还请郑老师到我家作客!”胡安刚也比较感动,此事能够如此化解,他的面子其实也就有了。

    胡安刚因为会打制家俱,其家庭境况比普通农民强,对于赔偿根本就不在乎,而那个赔偿要求也是他的二弟提出的,胡安刚要的是说法,要的是面子。

    赵无极这一系列程序操作下来,给甘霖的震动相当大。赵无极说的那几条道理,甘霖也知道,但他就没想起从这个角度入手,而且,难能可贵的是赵无极并没有讲一句大话大道理,说的大多是人之常情。

    “这是一条真龙,总有腾飞的那一天!”甘霖以前把赵无极当成能干的下属,但这次事件之后,他已经把赵无极真正当成他的同事了。

    其实,赵无极这一套程序并不是甘霖想像的那么简单,他讲的那些话,不但能压制住郑兵,让其不得不服,同时还说到了胡安刚一家人的心坎上,教师啊,正是应该这样做啊!此外,赵无极治疗胡志高的伤痕,更是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这天下有哪个父母不心疼孩子的,孩子受了伤,不送去擦药治疗而是让其作为“证据”以便讨说法,家长这是忍着心痛啊。

    【叮!系统公告:宿主圆满完成调解高家坝村教师打人事件,让当事人双方心服口服,特奖励宿主积分2000点!华夏处于社会变革时期,各类矛盾突出,希望宿主再接再厉,完成更多更艰难的任务,早日推动系统升级!】甘霖和赵无极等人正在与其他人握手,准备告辞,系统的公告及时响起。

    这事儿,解决起来也很容易啊,怎么系统会确定为“很难”呢?这就不得不说一下了。系统确定的“很难”,是因为化解双方的怨气很难,而赵无极作为重生者以及高智商的人,他的几个做法对于普通人来说都是难以想到的。

    第123章来自米国领事夫人的关注

    第一,就是关心孩子,从孩子入手;第二,给孩子治疗;第三,利用家长心理;第四,给孩子送小礼,所谓伸手不打送礼人;第五,以理服人;第六,强化调解效果,进一步化解怨气。除了第五条,甘霖或李校长能够说出一些道理外,其他几条,人们想都可能难以想到。此外,还有赵无极与孩子之间特别的“亲和力”,这也是别人所没有的。

    普通干部在调解这事时,可能采取的手段不外乎是:第一,和稀泥,大家各退让一步相安无事;第二,以权势压人,领导的话你们不听,你们要听谁的?第三,以处分“吓人”,郑兵可能首当其冲;第四,各打五十大板,大家都有错,孩子家长交给村上教育,郑兵受到行政处分。

    华夏的体制决定了,干部们在处理社会问题时,不可能有更巧妙的手段,因为他们根本学不会“换位思考”。

    一个星期完成三件任务,特别是处理这起师生纠纷,让赵无极收获颇丰,系统主动出具的任务,且定义为“很难”,让他几乎没费什么功夫就获得了2000点积分,这让赵无极的“前景”再次明朗起来,让赵无极的信心也大大地提升了一档。

    周末回家的路上,赵无极照例看了看系统面板上的各项数据,每一项都在按正常速度增长,但有一项却增长极为神速,那就是他的“等级”问题。

    赵无极记得非常清楚,在9月20日时,系统的数字为:【等级】0级(37%),但到了27日,系统的数字却变成了【等级】0级(78%)。尼媒,难道要升为副科级干部了?可自己,现在连股级干部都不是啊,该不会是哪个大佬发现俺是个人才,想要破格提拔吧?赵无极无限地YY道。

    赵无极不是YY。而是他的机会真的来了!

    这事,还得从赵无极写的有关凤山的系列文章说起。

    赵无极的第一篇文章名叫《凤山木雕,一种难以言说的美》,发表于8月24日的《西川日报》,其实,在那时赵无极已经完成了另外两篇《凤山竹编。手指上的舞蹈》、《凤山林珍,大自然神奇的馈赠》,此后,赵无极差不多每周写两篇,都毫无例外地寄给了《西川日报》。

    这个,让《西川日报》的周末版主编陆一柏既喜且忧。喜的是在梓州竟然出现了一位写作高手,甚至能称为“文学大家”的高手,这些文章漂亮啊,而且文章中既有传统的美文味道,又有时代的新颖特质,让陈一柏有些爱不释手;但是,这个叫赵无极的家伙。几乎每隔几天就要寄两篇文章来,俺这可是省报啊,不是你卢江的县报呢,怎么可能都登来自卢江的文章呢。

    不过,陆一柏还是把“竹编”和“林珍”两篇文章给登出来了,其他的文章他准备压一压,同时准备写信告诉赵无极一些投稿技巧,尼媒,好东西要向《华夏日报》投啊,怎么就只寄《西川日报》呢。

    只是。在第二篇文章登出来不久,陆一柏就被总编辑叫到了办公室,“陆一柏,刚才米国驻平原领事馆打来电话,问你发表凤山的两篇文章。其所写内容是不是真实的?”

    总编辑这话,把陆一柏吓了一大跳。尼媒,真不真实,也轮不到你米国领事馆来管吧?但是,在领导面前,陆一柏也只得认真地解释是怎么一回事,而且迅速地让人拿来了照片。

    这个时代,有照片那就是真的,真得不能再真了。因为照片做假,还是后来的事情。

    总编辑看到照片后,基本上相信了陆一柏的说辞,但他又打电话到卢江县委宣传部,直接找到县委常委、县委宣传部长孟恩远,问起了赵无极所写凤山文章其内容的真实性。

    孟恩远与《西川日报》总编辑刘光之也算是老相识,虽然刘光芝的级别比较高,但孟恩远原来在梓州市委宣传部担任宣传科长,曾经多次接待过刘光之一行,而且孟恩远也曾多次找刘光之发过稿子,两人算是资深熟人一类的关系。

    接到刘光之的电话,实际上打孟恩远吓了一大跳。尼媒,这个情况我不知道啊!赵无极第一篇稿子是8月24日发的,而孟恩远8月29日要到卢江上任,前几天都在忙自己的事,哪有时间关注一篇写凤山的稿子,而且,在那时孟恩远还未必知道卢江县有一个凤山乡呢。

    孟恩远自然不敢说他没读过赵无极文章,只是说他马上打听具体情况,半个小时内给刘光之回复。当然,孟恩远这话也说得过去,毕竟他才来卢江上任不久。

    其实,孟恩远只花了10分钟就将事情打听得清清楚楚了,一来宣传部专门有人负责收集各大报刊登载的有关卢江的文章,二来宣传部的老人对凤山的情况也较为了解,很快就为孟恩远解了忧。

    也因为如此,赵无极的名字开始正式进入孟恩远的视野之内。一个人乡干部写的文章,能被省报总编辑关注,那可不是一般的难度,也不是一般的荣誉。

    刘光之得到孟恩远肯定的回答后,大大地松了一口气。虽然他并不知道,米国驻平原领事馆这个电话是什么意思。不过,事情只隔了两天,刘光之也就得知了内幕。

    米国驻平原市领事馆,是在七九年华米建交之后设立的,现任领事名叫皮特。这时的领事馆,因为还没掀起向米的移民风潮,而两国间的经贸也还没发展起来,因此领事馆的事情相对而言非常轻闲。但是,再轻闲的职位也代表着一个国家的形象,因此皮特领事作为外交官自然得带上夫人上任。当然,担任领事之前的皮特是没这个福利的。

    皮特领事是米国哈佛大学的高材生,本来,他的理想是成为商业大亨,但是,在他读大学期间,班上刚好有两名华人童鞋,其中一名华人童鞋还是大大的美女,皮特为了接触这位华人美女突然对华语产生了兴趣,他一边课余去上华语学校,一边在学校里与华人美女接触、交流,两年时间里,虽然皮特没有攻下华人美女的堡垒,但却意外地学会了华语,一口流利的华语以及简单的读写,让皮特在童鞋中成了异类,这个“异类”在七九年华米建交时可以说大放异彩。

    也是在有关米华建交的一次庆祝酒会上,皮特见到了同样操一口流利华语的德芙娜,而德芙娜虽然不及那位华人美女那样美丽,但却别具米国少女的性感,而德芙娜也对高大的且会说华夏的皮特颇有好感,这样两人干柴烈火地很快就整到一块儿去了。

    德芙娜的华语却来自于她父亲小时候给她请的一位华人保姆。这位华人保姆不但教会了德芙娜的华夏,还把华夏的长城、黄河、长江、故宫、五岳之类的故事讲给她听。因此,德芙娜从小就得知,在太平洋的另一面,有一个面积与米国差不多,但却有五千年历史的古老国家,什么样的国家能传承这么久啊,这让德芙娜对华夏十分着迷,这也是她一直不停地进修华语,参加华人活动的重要原因。

    进入大学后,德芙娜从图书馆里看到了更多的关于华夏的图书杂志,虽然那些书里有很多是对古老华夏的描述,但也不缺现代的内容。

    德芙娜与皮特结婚后,两人曾策划过到华夏旅行,但由于签证的原因,两人只得到香港、台湾旅行了一圈,在台北的故宫博物院,德芙娜第一次被那些丰富而厚重的文物给征服了,虽然德芙娜在米国、颠国的博物馆里也看到过华夏文物,但远没有到华夏本土见到这些文物震撼。

    到了八二年冬天的时候,德芙娜发现了一个机会,那就是米国政府在全米范围内征召驻华外交官,一般而言,驻外的外交官除坚定地热爱祖国这一条外,都要求对所驻国的文化有一定了解,也就是要进行考试。德芙娜得知这个消息后,立即找到皮特商量,两人一起去考,结果两人都被录取,并于次年来到华夏工作。

    当时皮特被安排在米国驻东海领事馆,担任商务参赞一职(别喷,具体职位还真搞不懂);而德芙娜却被安排到驻平原领事馆担任二等秘书的职务。

    当时,华夏与米国商业往来最多的地方就是东海,这让皮特的工作量十分繁重,但也让皮特迅速完成了一个商人向一个外交官身份的转变。终于,在一九八六年春天的时候,由于驻平原领事任期已到,皮特被提拔为新任驻平原领事,夫妻二人才得以团聚。

    德芙娜作为二等秘书,每天有个重要工作就是阅读华夏的公开出版物,从中寻找重要的报道供领事参阅,甚至还需要传回国内。而皮特来到平原后,德芙娜的工作更是如鱼得水,其整理的资料屡屡受到国内的好评。

    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德芙娜从《西川日报》的周末版上,在二十天的时间内连续发现了赵无极介绍凤山木雕与竹编的两篇文章。

    第124章惊动省委书记

    德芙娜到华夏后,利用业余时间阅读了大量的华夏现代文学作品,因此她首先被“凤山”两篇文章吸引的正是赵无极的文笔,他觉得,赵无极的文笔已经不输给华夏的一些大作家了,而且,赵无极文章中还有一股自信而清新的韵味,这种韵味,只有在那些处于上升的国家或处于上升的作家的作品里面,才会涌现出来。

    本来,在第一篇文章出现之后,德芙娜就有些爱不释手,想将其翻译成英语,传回米国发表;但因为比较忙而暂时搁置在了一边。让德芙娜惊喜的是,竟然还有第二篇,而第二篇《凤山竹编,手指上的舞蹈》一文,不但篇名取得特别吸引人,就是文章本身更是胜过了前一篇。

    将这篇有关竹编的文章一口气阅读完后,德芙娜想到了一个计划。

    驻外工作人员,因为代表一个国家的形象,平时的工作与生活都非常严谨,即便要出席一些交际活动,也会慎之又慎。再加上当时华夏基层社会,对老外有如看宠物一般,让德芙娜在平原市的生活面显得相当逼仄,而华夏官方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也不主张外国驻华外交人员在自己的国土上到处乱窜。

    德芙娜想以两篇文章为引,介入华夏市民社会。于是,她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丈夫皮特。

    皮特作为领事,自然支持德芙娜的想法,但他却提出了更好的建议,那就是以米国想进口凤山木雕和竹编为由,向华夏方面提出申请,希望去凤山考察。皮特在东海市的几年并没有白混。他太知道这个古老的而又刚刚打开国门的国家对于外汇特别是米元的渴求了。如果以“进口”该项商品为由,华夏方面几乎不可能拒绝。

    得到领事兼丈夫的支持,德芙娜开始了行动。此时,德芙娜已经升任了一等秘书,自有手下人为其策划。而打电话到报社讯问报道是否真实。就是手下人的杰作。要是那两篇文章仅仅属于文学创作,而那些工艺品仅仅是过去之物,现在不能生产和制作,作为米领馆,岂不是要被华夏人笑话?

    在第二篇文章出版的第7日,也即【理想国】系统改变任务规则的前后。米国驻平原市领事馆向西川省人民政府外事办发来一纸公函:“兹闻贵省梓州市卢江县凤山乡拥有木雕与竹编工艺品生产能力,本领事馆希望派员前去考察,请贵办负责衔接考察相关事宜。如确定像贵省《西川日报》所报道内容一致,本领事馆将十分乐意促成西川省这一杰出的民间工艺品向米出口。”

    米国来的公文,其文字自然是英文了,但外事办也不缺少英语翻译。因此,这份公文的“华语”文本在半个小时后就放到了省外事办主任莫凯的办公桌上。

    “尼媒,这是什么情况?”莫主任看到文件后,差点爆了一句粗口,但他马上反应过来,这件事情的意义非常重大,自有米领馆以来。这可是他们第一次主动提出对华夏的某种产品感兴趣啊。如能促成其事,莫凯自身的功劳也少不了。

    因此,莫凯立即让办公室找来公函所涉的两篇文章,读后也觉得甚好,便按常规文件办理模式准备签署“请廖省长阅示”字样,但是,莫凯在写上文字后,却没有交给手下,而是直接坐车去了省长办公室。

    外交无小事,因此在地方上这类事情都是政府一把手负责拍板。

    廖康虽然思想有些僵化,但他也知道这事非常重大,于是,两人驱车来到省委书记柳伯益处。柳伯益对于华夏中央精神的领会自不是廖康和莫凯两人能比的,他立即作出指示:立即联系米国驻平原领事馆。同意并努力促成这次考察。

    次日上午,西川省外事办一辆伏尔加就开到了米领馆门前,莫凯和随员一行四人开始与皮特夫妇正式衔接有关考察事宜。

    皮特夫妇也很惊奇,什么时候华夏官员办事达到了如此快捷的速度,一个工作日就有了决定?不过,领事馆也很认真地与莫凯一行探讨起了考察的相关事宜。

    其实,皮特夫妇的真实目的就是想去梓州和凤山看看,以了解西川的真实情况。当然,如果木雕和竹编真的很好,自然乐意促成米华之间的商业交易。

    因此,皮特夫妇只提出了两点要求:第一,要去凤山乡的相关村庄参观工艺品的生产现场;第二,要求两篇文章的作者赵无极为他们介绍相关产品的生产技术与流程。

    至于考察的时间,双方则约定在华夏国庆节的次日成行。

    省委书记柳伯益看到西川与米领馆签署的有关凤山考察的“备忘录”后,在迅速作出接待指示的同时,也让秘书找来那两张有关凤山报道的文章,认真地读了起来。柳伯益是五十年代的大学生,阅读这两篇文章自无什么障碍,自然,赵无极的文笔、文风以及文中对木雕与竹编所表现出来的珍惜与热爱,落入了柳伯益的眼帘。

    “胡秘书,你帮我向梓州市的同志打听一下,这个赵无极是个什么人?”读完文章后的柳伯益,对赵无极也产生了极为深厚的兴趣。

    在赵无极正奋力给费琳娜写作演讲稿的时候,一份十分完整的关于赵无极个人情况的报告放到了省委书记柳伯益的办公桌上。

    西川师大经济系刚毕业三个月的学生,大学时期入党,主动要求到最艰苦的山区锻炼,徒手擒获三名持枪歹徒并荣立省警察厅颁发的一等功,参加卢江县军民联欢晚会自创自唱歌曲获一等奖,写出的文章不但花团锦簇还引来了米国友人的注意?尼媒,这不是新时代优秀大学毕业生的杰出代表吗?

    至于情况汇报中的赵无极的父亲赵德正同志县委副书记、常务副县长的身份,还没入柳伯益的法眼。

    省委书记当然不会爆这样的粗口,柳伯益想了想,拿起电话给省委组织部部长李少强拨了过去,“少强同志啊,你不是感觉到选拔干部很难吗?我们的目光还是要多盯盯基层,基层出人才啊。”

    “柳书记,您是不是发现了什么人才啊?”李少强作组织部长可不是白给的,省委书记这话,显然是他看上了某人,想让组织部门考察提拔。

    “哎,你误会了,我与你一样,平时都处于机关之中,哪能发现基层的人才。不过,卢江县有个叫赵无极的大学毕业生,最近在《西川日报》上发表了两篇文章,我找人打听了一下,表现似乎还不错呢。”

    “柳书记,你也知道赵无极?”李少强有些惊讶地问道。

    “少强同志,你不会也知道赵无极的事情吧?”柳伯益自然听出了李少强的吃惊。

    “柳书记,我确实听到过一些赵无极同志的事,主要原因是我的女儿此前也在卢江凤山乡政府工作,他们是同事,我女儿给我讲过的,说那小伙子很不错。哦,对了,赵无极曾经写过一篇有关凤山工业发展的调查报告,文章写得很不错,只是文中的些观点太超前了。”既然省委书记都关注起这个赵无极这个无名小卒,李少强不在乎送出一个顺水人情。

    “呵呵,那篇文章你那儿有吧?”柳伯益似乎很随意地问道。

    “啊,有啊。我马上给您送来。”李少强待柳伯益放下电话后,当即在自己的文件柜里翻找。

    赵无极那篇《凤山工业发展可行性报告》,是他的女儿李苹私人寄来的,由于文中有些观点李少强并不赞同,事实上与上面此时的风向也并不相同,因此李少强将之锁进了文件柜里。毕竟,赵无极是自己女儿比较认同的年轻干部,李少强也不愿意让这篇文章落入某些别有用心的人手上,以免给赵无极造成不当后果,从而让女儿恨上自己这个老爸。

    二十分钟后,李少强就把那篇打印稿送到了柳伯益的办公室,“少强同志,请坐。”柳伯益拿过文章就开始读了起来。至于李少强,则只得在书记秘书泡好的一杯茶中,等待柳书记的进一步指示。

    赵无极的这篇报告可不短,洋洋洒洒达24000个字,如果登在报纸上,接近三个整版,已经相当于政务院的工作报告或中央的重大决议全文了。

    而最为可贵的是,赵无极在这篇写一个乡的工业发展报告里,却是站在全国的高度,世界的高度,时代的高度写的,报告中数据、术语密集,论证、论述相当合理,虽然有些观点柳伯益也拿不太准,但柳伯益却从那些他非常赞同的观点里,推导出赵无极如此认断的合理性。

    柳伯益看得非常认真,李少强一边喝着茶,一边观察着柳书记的阅读,他发现柳书记在一个小时里,差不多只看完了其中的一半,而且在某些章节处还用笔划上几笔,有时还要返回去重新看一遍。

    这时,李少强已经有了一些后悔,那就是他没有早一点把这篇报告送到柳书记的案头上。

    因为他直觉到柳伯益对赵无极的文章,是基本持肯定态度的,甚至这篇文章对柳书记来说还非常重要,否则,哪有一个乡镇普通干部的文章,能够让一个省委书记坐在那儿一动不动地阅读一个小时?

    第125章如临大敌

    更吃惊的还在后头。李少强是上午10左右踏入柳伯益的办公室的,到了11点10分,秘书进来报告说有一个地委书记求见,柳伯益直接让秘书通知对方,下午上班时再来,我与李部长有事商量。

    “尼媒,有什么事啊!我这不是在陪太子读书吗?”李少强有些郁闷,堂堂的省委组织部部长,坐在省委书记的办公室里,没有人说话,只得捧着一杯茶枯坐,这样的经历难道很愉快?

    到了中午12点,秘书进来再次倒了茶,意思是提醒书记该下班了,要注意休息。可是,柳伯益依然不为所动。

    不过,到了此时,李少强李部长也发现,柳伯益已经看到了最后两页,这次慢长的陪读活动,也快要进入尾声了。

    “呵呵,少强同志,让你久等了。”终于,柳伯益有如天籁一般的声音在李少强耳边响起。

    “呵呵,没关系。这篇报告我也详细读过,确实有些价值。”李少强附和道。

    “少强啊,不是有些价值,而是很有价值。赵无极这个同志才大学毕业,可对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认知却远远超过一些高级干部的水平啊!”柳伯益很有感触地说道“尼媒,我也知道很有价值,可我只能说‘有些价值’啊,这个程度副词,不就是留给你老大你使用的吗?”李少强郁闷地想道,但口头上也赞同着柳伯益的观点,“是的,柳书记。这说明江山代有人才出啊!”

    “这个,少强同志,你以个人的名义。给梓州市委组织部打个招呼,让他们对赵无极多关注一下,如果程序许可,先将他放在区乡一级的岗位上锻炼锻炼,另外。我再给吴伯川同志打个电话,让他叫省报派记者下去报道一下,虽然我们对赵无极同志所知不多,但这些事迹也足够树立为我省新时期大学生的优秀代表了。”柳伯益说着,将此前秘书给他的有关赵无极的情况材料递给李少强。

    柳伯益口中的吴伯川,是西川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

    “是的。柳书记,这事我抓紧办。”李少强也被赵无极的事迹给“惊讶”了一番,尼媒,这家伙典型的是能文能武嘛。

    一个省委书记对一个区乡小干部,如果大动干戈,是不是有点小题大做了?只有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才会明白柳伯益如此操作的深意。柳伯益是改革派。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他对当时高校已经出现的一些情况也满怀担忧,而赵无极的行为,只要是党领导下的华夏,在任何时候都属于正面典型。把这样的人推出来,并不一定能扭转一些风气。但至少会让相当部分的大学生明白人生之路该如何选择。

    ……

    9月25日上午,梓州市委、市政府接到西川省外事委员会文件通知,要求梓州市方面做好接待米国驻平原领事馆皮特领事一行前往卢江县及凤山乡考察一行的接待工作。

    次日,省外事办主任亲自带领省级有关部门的领导、外交礼仪专家到达梓州市,会同梓州市有关人员后,马不停蹄地杀到卢江。

    其实,在25日下午上班,梓州市委市政府就将省上的通知转发到了卢江,卢江县委书记胡永生立即召开县委党委会,研究如何利用这次机会。向米国友人展现卢江风采。

    会上,有人说到人力三轮有碍城市观瞻并似乎不是那么道德的问题,提议米国友人来卢期间禁止人力三轮上街。

    县委副书记赵德正同志见状立即出言反对,并说他经过调研,已经准备好了如何治理人力三轮的具体方案。赵德正没说假话。这个方案,是赵无极同志整理出来的,他已经与县警察局长白鑫进行了意见交流,白鑫表示绝对拥护,赵德正同志正准备过两天先在县政府办公会议上议一议,然后提交县委常委会讨论,谁知此时却派上了用场。

    提议禁止人力三轮上街的人,显然属于那种老派人物,他们只在乎什么党和政府的形象,而不在乎百姓的利益。因此,当赵德正说他有一个解决人力三轮的方案,胡永生马上就问方案在哪儿,能不能现在就拿出来大家议一议,如果能来得及,说不定还能博得米国友人的好感呢。

    赵无极自然自己儿子写的那份报告,他拿出来后,当即就由县委办一个副主任读了起来。赵无极的这个人力三轮方案,虽然属于执行层面的东西,但内容依然不少。好在赵无极方案中的层次结构十分清楚,在座的县委常委们听起来一点也不吃力。

    当听到方案中有在人力三轮的工作服背部印刷“卢江欢迎您”的字样时,胡永生立即表态,“其他情况可以再议,但人力三轮统一着装的问题,我看可以马上执行!赵德正同志,时间只有不到一周,现在开始办还来得及吗?”

    “保证完成任务!”赵德正立即答道,此时,绝不能拉稀摆带啊。事实上,此时卢江县城的三轮总数也才不过300辆左右,为每人准备一套色彩鲜艳的工作服,根本就不是什么问题。卢江县内,可是有着纺织厂和制衣厂的。

    当然,这次常委会议决定的事项远远不止这些。县城及各区乡的治安、重点不安定人群盯防控制、参观项目及农户的确定以及相关准备、米国 (:

    ) ( 重生之超级强国 http://www.xshubao22.com/2/2411/ )

小技巧:按 Ctrl+D 快速保存当前章节页面至浏览器收藏夹。

新第二书包网每天更新数千本热门小说,请记住我们的网址http://www.xshubao22.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