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道军师 第 111 部分阅读

文 / 未知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点击/收藏到桌面
    系搅俗约旱某瞪稀7直鹂虐碌虾捅β淼耐蛄质⒒蛲罚鹾畹谋汲劢羲嫫浜螅恍腥境底铀婕幢闵狭巳瞥歉咚伲蜃臡市的方向飞驰而去。

    “为哥,我这次来主要是想找你和杰哥帮忙的。”王侯没有避讳给坐在前面的两个心腹手下,对同坐在奔驰后排的沈为道。

    “你说。”沈为笑了起来,既然成为朋友,王侯的忙他当然是要帮的。

    “你和杰哥这边肯定有专门的文物鉴定人员吧。”王侯很认真的对沈为问道。

    “有啊,怎么了?”沈为没怎么明白王侯的意思。以王侯的身家位面,找几个文物鉴定的资深专家应该不成问题,怎么想着问起他来了。

    吃饭的手艺(2)

    “现在的所谓专家有不少都是眼红心黑。老的给你说成是仿的,仿的给你说成是老的,我信不过。所以专门跑过来让你的人给掌掌眼。”王侯似乎知道沈为在想什么,顺口就把沈为正想着的事情说了出来,边说边递了支烟给沈为,绿色的大熊猫,特供,真正有价无市的那种。

    “你又收到什么好东西了?”沈为笑着问道,有些明白王侯跑过来的原因了。的确,真正的文物大家是极少给人做鉴定的,一般出来做鉴定的所谓专家都是奔着钱去的,有了功利心,在利益的驱动下,怎么说话怎么做事就是两说了。

    “几件唐三彩,卖给我的人说是从地下起出来的,百分之百的冥器,我吃不准。看到家里摆着的你送我的青铜俑,一下子就想到你这儿肯定有专门看物件的高手,就过来了。”王侯一五一十的道。

    “我不懂这些,明天带你去见个朋友,他应该懂。对了,他也姓王,你们是本家。”沈为也不含糊,直接就把王学提了出来。

    “能不能现在就去?”王侯平时阴阴沉沉的,现在却成了急性子,巴不得马上就见到王学,听听他是怎么说的。

    “现在的任务是快点到家吃饭喝酒。你的东西反正又跑不了,急什么?”沈为笑着道,直接否了王侯的意思。开玩笑嘛,哪有从高速路上一下来饭都不吃就去办事的道理。

    自上世纪初唐三彩被发现以来,便受到中国以及世界艺术界的关注,尤其是上世纪80年代以后,唐三彩的研究更是火热,不少专家纷纷把研究成果公诸于众。随着唐三彩仿品的出现,辨别真假唐三彩的文章也一篇篇见诸报端,这些文章繁荣了文化园地的同时,其研究成果也被仿造者所利用,并仿造出一批批真假难辨的三彩器。经过作旧之后便在城乡不断露面,道行不深的收藏者屡屡上当中招。究其原因,一方面它们在胎、釉、色彩、造型乃至内在的精神风格等方面,都几乎达到了完美境界,另一方面它们又具备了常见论及唐三彩文章中所列举的真品三彩的全部特征。可见高仿三彩确实仿到了相当的水平,没有火眼金睛则难辨真假。

    唐三彩烧成温度最高约1100度左右,其制作工艺不算复杂,制作原料随处可见,胎釉配方早已公开,仿造高手人才辈出,有的还是唐三彩研究的专家。试想,行家运用现代技术“克隆”出来的仿品与真品还会有什么差别呢?回答是肯定的,真品三彩的基本特征,高仿三彩都具备了。可以说,相同点已经达到了99%以上,余下还不到1%的较为特殊的特征,目前是无法仿造的,因为这特殊之处惟有千百年的时间才能形成,人力暂无力为之。所以,也难怪王侯拿不准手头几件唐三彩的真假。

    吃饭的手艺(3)

    “知道南石山村吗?”王侯对着沈为问道。

    “听说过。”沈为轻声道。

    “南石山村目前有70多家仿制唐三彩的手工作坊或工厂。各家手艺不同,产品命运不同。有被文物贩子拿去当真品卖的,有在古玩市场低价销售的,也有批量生产的旅游产品。”王侯笑道,这也是他码不实在手里东西真假的原因之一。

    位于洛阳近郊的南石山村,有过文物贩子蜂拥而至的“盛况”。不过,因以假乱真而兴盛,也因假得太有名而逐渐失去市场。在某专业艺术网站发布的调查文章,公布了“中国文物造假地图”。在这份地图上,南石山村标注为唐三彩高仿地,“当地农民个个是造假高手”。作为“文物”链条的生产端,南石山村因能以假乱真闻名文物界。

    “我亲自去过两次。”王侯悠悠的道,吐出的烟气极淡,对着沈为记述起自己在南石山村的见闻:“走进南石山村,时光仿佛倒流。路边的人家几乎每户都有馒头窑,在低矮的平房里,堆着沾满了泥土的唐三彩和各种陶俑。缺腿断尾的唐三彩马躺得七零八落到处都是。有的陶俑甚至还在院子的土堆里,只扒出一半。在当地,家家户户挂的牌子都是“仿古”。没有村民认为自己造假,说出来的话都是理直气壮的“我们是仿造”。”“

    “烧制唐三彩的配料是“传儿不传女”的。釉色配料,每家都有每家的秘方。即使没有秘方,也要遮掩一下做样子。南石山村不缺传人,村子里到处悬挂着“世家”、“三彩传人”、“大师”的牌子。通常情况画着一个老人,神态凝重地捧着唐三彩。”说到这里,王侯有些好笑的道“其实南石山村和唐三彩的渊源,上溯不过百年。20世纪初,陇海铁路修筑至邙山,在南石山村附近发现大量唐三彩。南石山村人有制琉璃瓦的手艺,最初修补破损的三彩,后来才有了烧制的手艺。”

    “应该不是谁都有能力做高仿品。做得好的几家,肯定都有独门秘方。”沈为轻轻插话道,“你可以把东西给他们看看。”

    “他们肯定是不会说的,这是他们那一行的规矩,东西一旦出手就再不理会,何况我手里的东西如果是真的,估计他们也看不出来。”王侯没怎么把这些制做高仿品的人放在眼里。

    “他们烧制的手艺是由老一辈传下来,釉料的配方却是慢慢琢磨出来的。村子里的一个姓高工艺美术大师说。以前材子里根本没有那么多讲究,上世纪80年代的时候,邻居之间还会互相教手艺。到了后来,手艺分出了层次,秘方更多是各家传承。在村子里,提起传人,村民会上溯到最初的老艺人,谁家是真传,谁家是旁系,分得清清楚楚。”王侯把自己在南石山村看到的听到的一一讲给沈为听。

    吃饭的手艺(4)

    “在他们那儿,一匹崭新的唐三彩黑马卖150元,唐代人俑50元一个。为了能有一点古旧的效果,人俑上沾了点细土,就像古墓里出来的带点土腥。这些东西做工并不精致,主要还是搭配着新的工艺品卖。像你分析的一样,在整个南石山村,真能做到以假乱真的,也就是两三个人。而且他们轻易不给人做,一般是熟人介绍。”王侯如数家珍般讲述着南石山村做唐三彩的内幕。

    沈为笑道:“这些东西哄哄不懂行的人没问题,哄你就难了。”

    王侯一听也笑了,牛皮哄哄的道:“那是,书上不是说看什么都要用怀疑的眼光么?”话一出口,猛然想到此行的目地,王侯很快收敛起自己的态度,对着沈为道:“不过这次我的确是看不出来。”

    “你知道他们为了做到逼真的程度下了多少功夫?”王侯对沈为问道。

    “我听说唐三彩真正重要的是塑形。而且要对着真三彩塑。”沈为对唐三彩也不是一点都不知道,笑眯眯的回答道。

    “看不出来,这句话你都知道。”王侯笑道,对沈为又一次刮目相看。

    “我就是听说过这句话而已。”沈为实事求是的道。

    “这句话是有着大师称号的一个姓张的村里人所说。据说这位张大师年轻时见了不少真的唐三彩。那时候常有破损的三彩送到他那里,他少要钱甚至不要钱,只希望能多看几眼真东西。而且他还经常跑博物馆,不让照相就站在那里临摹。有的博物馆要做复制品,他就赶紧去抢下机会。当然塑形靠的也是天分和多琢磨。怎么塑出古代马停步喘气时的鼻翼扩张,人俑的面部表情,需要细细琢磨。形是一切的根本。塑好形,就上窑烧。唐代用柴窑,现在的这些大师们自然也要用柴窑。但这更多的是种宣传手段,电窑才容易控制温度,更好烧。烧好素胎,上釉。唐三彩判断真伪,更多的是看釉。在南石山村,每家都有每家的秘方。即使没有秘方,也要遮掩一下做样子。”王侯在南石山村没少下功夫,说的都是头头是道。

    “釉色配料是秘密,听说都是传儿不传女的。”沈为搜索着自己的记忆道。

    “这是肯定的,吃饭的手艺嘛,还是留着家里头稳当,别说他们这种行当了,各行各业有哪一行又不是如此?”王侯颇有感触的道。

    第412章古代神韵

    吃饭的手艺(5)

    三辆车子风驰电挚的很快就到了M市,在银顶会所里一坐下,黄药师第一个就去敬王侯的酒,而且态度拿的是无比的端正,第一下就是让王侯随意,自己连干了三杯,完完全全是实心诚意的敬法。王侯也没多说,陪着也干了三杯下去。跟着黄药师的几个徒弟排着队的敬酒,每一个人也都是三杯,称呼上叫的都是侯爷。见王侯也要干,黄药师无论如何也不同意,让王侯只是随口沾一下就了事。虽然知道青帮侯爷是真正的海量,但黄药师这场面摆的就是尊重王侯的意思,记情,真是每人三杯的陪下去,他的面子就没法摆了,成灌酒了。

    等黄药师队伍的酒敬完了,沈为这才挨着把早就等着的杨显和跟刘老二介绍给王侯认识,要把王侯的酒陪尽兴,不找几个有量的人出来,还真是搁不平啊。

    本来照沈为的意思是差不多了就出去宵夜,谁知王侯却说就在自己的场子里喝,热闹又随意,主随客便,于是下酒的各式烧菜烤菜都是从外面叫的。喝到后来,果然如刘老二所说,不仅他,赵杰和陈致杨显和都喝到了位,周丽兰韵梅凌秋红江萱棋更是尽皆悉数上阵,至于黄药师和沈为,肯定是属于最先阵亡的一批人。这场接风酒硬是喝到凌晨一点多才尽欢而散。

    清晨5点,沈为便起床,没有去喊醒同住在邀月山庄的王侯,出了339房间沿着山庄里的小径晨跑,到了一处草地舒缓了下脖子腰杆,然后开始打套路。和以往单练太极老架不同,现在他每天早上打的是两套拳,一套太极四十八式,是从小打到现在的,如流水如行云,节奏舒缓,而一套咏春,则是后来蔡颖言手把手教的,蔡大女皇拿得出手教自己男人的把式想来也不是什么中正平和的东西。打完两个套路,沈为走上山庄的小桥看旭日初升,晨风拂面之下,仿佛整个邀月山庄都寂静无声。沈为一时有兴,轻声吟起了一首古词,是南宋陈亮的壮词《寄辛幼安和见怀韵》,这首词最为教他太极的师傅称道,沈为小时候除了跟着外婆学东西,便是跟这位面色有些枯黄男人练拳下棋,总被教育读书,都重在一个“读”字上,诗词歌赋,无一不需要读,而且读法首要中正,不可大悲大喜大痛大乐,要的是一种古代的神韵。当时沈为年幼,对此类道理,一窍不通,毫无感触,如今经历过一些起落,才小有心得,此时再诵《寄辛幼安和见怀韵》,就不再是故作呻吟。

    “九转丹砂牢拾取,管精金,只是寻常铁。”沈为深呼吸一口,最后一句最欲出口,猛然间背后生风。

    来人二话不说就是一记高鞭腿,势大力沉,亏的沈为感觉出了不对劲的端倪,拿手格挡了一下,否则这一腿踢中,沈为怕就是直接从桥上落水的命。

    吃饭的手艺(6)

    摇晃了一下刺痛的胳膊,沈为转过身来,偷袭的家伙略微惊讶咦了一声,啧啧道:“越来越厉害了。”

    “厉害个屁,有你这么搞突然袭击的么?”沈为对着自己的大哥骂道。

    “接着再来。”赵杰说话间,就又来了记更迅猛的侧踢。

    以咏春大闪侧躲过一踢,沈为欺身而近,迅即便赏给赵杰一套颇为纯正的咏春寸打,赵杰被打了一个措手不及,瞬间就挨了好几拳,踉跄后退,装着阴沉的笑道:“好家伙,小蔡果然传了你功夫。再来!”吸了口气和身再上,全是刚烈的硬桥硬马。

    沈为也不跟赵杰客气,再来是吧?打不过蔡颖言,对着你还没办法啊?咏春加太极,以及一些蔡女王悉心传授的零碎狠辣套路,赵杰很快身上便挨了不少,喊着不打了不打了,然后靠在小桥栏杆大口喘气骂道:“娘的,你现在有高手教,天天还有美女陪练,我是越来越不是你的对手了。”

    沈为一声不吭,在口袋里摸出昨天王侯给他的特供熊猫烟,赵杰笑着说道:“给我一根。”

    沈为装做沉着脸,还是丢过去一根,赵杰很没有气度的坐在地上,沈为从烟盒里拿出打火机走过去帮他点燃,赵杰抽了一口,笑问道:“回去睡回笼觉不?”

    见沈为摇了摇头,赵杰指着露天茶园那边笑道:“喝早茶去。”

    上午七点钟,住在邀月山庄的王侯准时起床,在山庄里一片青翠中开始晨练跑步。跑到露天茶园那边,却看到赵杰和沈为都已经坐在那里喝着早茶了,只是没看到陈致。

    “这么早就起来了?致哥呢?”王侯有些诧异的问道。昨天晚上那场酒肯定没掺半分水分的,王侯心知肚明沈为肯定是醉了的,赵杰也是差不多撑到了极限,没想到这才过了几个钟头,这两兄弟就已经清醒白醒在从床上起来了,而且明显是在这儿喝了好一会儿茶了。

    “沈为习惯了早上五点钟就起床练拳,我晚一点,五点半。”赵杰笑着道,顺手给王侯倒了一杯第四泡的铁观音,又道:“陈致今天一早就回省城了,临时有个作训任务,让我们两个陪着你。过几天他那边松一点再过来。”

    王侯拿起茶杯,闻香,啜茗,喝完后道:“我去换身衣服再出来。”他见赵杰和沈为都是日常装束,晓得两人的晨练早就已经完了,自己一身运动装自然不大合适。

    “好,我让人把早饭送到这儿来,咱们一起吃。”沈为神采奕奕的道,看不出昨晚才醉了一场的痕迹。

    “好,我十分钟之后过来。”王侯很有条理的交待清楚时间,细节考虑的很周到,展现出良好的世家子弟风范,完全不是沪宁杭黑道圈子里传说的阴险狠辣的模样。

    吃饭的手艺(7)

    几个人吃完早饭,王侯就要沈为带他和王学见面。

    “陈勇已经和王学一起从P城过来了,很快就到。”赵杰对着王侯笑道。

    “那我让人把东西提出来。”王侯立即道,极欲知道王学对自己手上的那几件唐三彩的鉴定结果。

    很快,几件唐三彩被王侯的手下摆在了桌子上。

    “这就是芝麻片。”王侯指着唐三彩上面小而细密的开裂,看起来像芝麻一样的釉片道,“这种开裂,肉眼看起来层层叠叠,但手摸上去却要光滑无比。这种东西才是真品。”

    沈为和赵杰都不懂这个,当然就只有当听众的份儿。不过王侯却又用有些无可奈何的语气道“不过高仿品现在也能做到这种程度,只有达到这样的效果才能以假乱真。”

    几个人正说话,陈勇和王学走了过来,一看到桌子上摆着的几尊唐三彩,两个人的眼睛一下子都舍不得再往别的地方看了。

    良久,王学凑近桌子上的唐三彩,用鼻子仔细的闻了一遍,这个动作立即就让王侯眼睛里冒出了些许光彩。

    等王学抬起头来,沈为这才给王侯做了介绍,“小侯,这不是我的老同学王学,我们这边所有关于收藏这一块的事情都是他和陈勇负责。王学,这是上海的朋友,王侯,你们两个是家门。他这次是专门带东西请你帮着看看的。”

    “你好。”王侯马上伸手过去,王学也很随和的和王侯握了握手,两人就算是认识了。

    “请掌眼。”王侯指着桌上的唐三彩开门见山。

    王学坐下,摸出专用的放大镜重新审视起桌上的几件唐三彩,赵杰,沈为,王侯,陈勇以及王侯的两个手下都屏声静气,没有一个人发出什么声音来打挠他。

    终于,王学坐直身体开口说话:“一件高仿的唐三彩,要经历塑形,烧制,上釉,再烧制而成型的诸般过程。然后需要迎接最关键的一步,那就是“穿越时光”——作旧。”

    一听他不说东西的真伪,反而说起唐三彩造假的过程,王侯的脸色虽然看不出什么变化,心里却是格楞了一下,正要说话,却见王学对自己轻轻摆了摆手,王侯立时便知自己还是心切了些,有些不好意思的笑了笑,静静听着王学往下说。

    “真正的唐三彩在墓里埋藏千年,高仿品则需要在几个月或几年里走完这一步。首先,是杀光。刚烧制出的三彩,浑身是直愣愣的“扎眼”。杀光能让它表面变得润泽柔和。这一步自然也是秘不传人。这个过程,有人用氢氟酸,往往杀得太狠,表面喑哑。有特殊配料人,也不见得每次都能杀好。杀光狠的,物件儿身上会出现泛白的痕迹,这便属于杀出了痕迹。不过桌上这几件都没有这个问题。”王学很平淡的道,叙述的很专业,也很清楚。

    吃饭的手艺(8)

    王侯轻轻吐了口气。

    “对付用酸杀的唐三彩,一度古玩收藏者学会了闻味道。所以刚才我看到这几件东西的时候用鼻子挨个闻了闻。闻起来有酸气,自然是假的。这几件东西也没有酸的气息。”王学接着又否定了一个高仿的条件。

    “作旧是永恒的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故事。专家研究造假者,造假者也研究专家的眼力。各自与时俱进。”王侯开口应和道。

    “不错,高手会把这些做得都很牢靠。”王学认可道,然后马上回到正题:“杀光之后,如果需要进一步作旧,则进入了掩埋程序。掩埋用的土,最好是古墓里的土。产唐三彩高仿的地方地处邙山,遍地是墓,找到这样的土并不难。埋入地下,少则几天,多则数年。古墓土会让埋在里面的东西有一股“香瘴气”,于是新三彩便有了古代的气味。而埋在土里的新三彩,釉面吃土,整个表面愈发湿润。原来的芝麻片因为吃土会变得微微上翘。特别是马匹,“有油光,又汗津津的,就像是马在流汗”,这就更具有了古代神韵。”

    第413章逸兴横飞

    “有了“香瘴气”,新东西就有了古代的气味。有了气味,还要穿一身土衣服。”王学毫不停留,继续深入浅出,沈为既然让陈勇把他带了过来,那面前的王侯肯定就是能什么都说的主儿,不怕说多了让人误会。

    “一般来说唐三彩都是从墓地挖出来的。墓地里的土本身有不同,经过千年,土在墓里器物上的累积是一层一层。特别是那种经过几年大旱,几年大涝的老物,形成的土层都不一样。”王侯这方面的知识也不少,能够和王学进行交流。“不过这虽然不是人力所能模拟,但还是有缝可钻,比如隔断时间作高仿的人自己用水灌一灌。”王侯说着说着自己都笑了起来。

    “除了层次,土里面还要有草根。真正出土文物的草根其实是树很小的根须,根非常坚韧。现代埋在土里长出的草根纤细易断。”王学微笑着道,这个细节继续让王侯折服,这是他完全不知道的东西。

    没让王侯表示佩服之情,王学继续道:“到了这一步,从形态上说已经非常接近。但器型太过完整,难免引人怀疑。为了配合墓里出土,多有残损,有人会敲下马的一条腿重新沾上,显得有破损痕迹。或者把人俑的发髻抠下几处表层,显得斑驳。还有一种情况,就是马腿或其他一小部分是真的,其他的东西都是修复上去的。另外刚从土中挖出来的东西,为了避免土干得过快,会被封上保鲜膜。有的则用塑料袋包起来,形成生坑的效果。”在文物的行话里,生坑是出土后没有被人看过的文物。

    吃饭的手艺(9)

    “有些人就喜欢生坑。”王侯点头道,王学说的都是行话,他一听就知道这一趟肯定没有白来,沈为的圈子里果然藏着文物鉴定的高手。

    “一件高仿品完成之后,作的好的人是不屑于让三彩马和人俑沾太多土的。”王学看着桌子上的几件物事似有所指的道。

    “土多是遮丑,做不好才遮。”王侯脸上的笑容越来越真诚。

    “但对于高仿品来说,基本的作旧是必须的。作旧了才好卖。”沈为言之有物的道。

    “真正的高仿品,从最初的程序就与低仿品区分开来了的。作高仿用的土,是高岭土就不用提了,真正舍得下功夫的,甚至专门想办法去找唐代的高岭土。”王学语不惊人不罢休。

    “唐代的土?”王侯很不解的对着王学问道,这也太匪夷所思了吧,现代社会如何找得到唐代的高岭土?

    “你可能不大相信这个说法,其实这不算很难,在洛阳一带找到唐代的古墓里的泥土就可以了,难的是真正的唐三彩身上具有那种古代气韵,现代始终难以仿制。”王学缓缓道,语气带着些难以捉摸的情况,不知道是唏嘘还是庆幸。

    “的确如此。”王侯很认同的道。无论是胎釉造型、还是色彩风格等基本常识,所有论述唐三彩辨伪文章都会重点涉及。从目前能见到的一些高仿三彩来看,这几个方面对比老物是没有根本差别的,就连胎釉的各种化学元素和物理特征的百分比都基本一致,什么“光龄”、“釉的老化程度”等等,仿造高手照样信手拈来。所以,在高仿三彩器面前,再谈什么基本的胎釉特征、造型风格、“光龄釉龄”已毫无意义。

    “但是不管怎么说,唐三彩的几个特殊点至少目前高仿者还是无法仿出或无法仿得逼真。”王学很认真的道。

    王侯眼睛都不眨一下的看着王学,脸上充满了求知欲,他现在的表情如果让在上海那边跟他较熟悉的人看到,肯定都不会相信自己的眼睛。

    “第一,苍老的千年陈旧感。真品出土前或置于潮湿的墓室,或埋于泥土中,受千年地气、水分、泥土的侵蚀,有的出土后长期置于室内,受空气和冷暖变化的影响,其胎表已毫无新意,陈旧自然。真品的旧感极其自然,富有层次并深入肌里,用硬物轻划,可见旧感渗入胎里,如有可能可在不显眼处轻轻敲击一两处胎表就可发现旧感是由胎表向里渗透的。高仿三彩的胎,经作旧处理虽有陈旧感,但绝无真品胎经岁月侵蚀而显露出来累累沧桑的自然感,旧仅在胎表不入肌里,新的感觉依稀可辨,不会出现旧感渗入胎里的现象。轻击胎表就见“旧”仅是胎表的一层,是胎的“衣服”,不像真品旧感与胎互为一体,不可分割。”说到这里,王学双手轻轻将桌上放着的几件唐三彩中的一件三彩马拿起,然后又慎重的轻轻平稳放在一边,对着王学说道:“比如这件,身上带着的沧桑感应该就是天然而成的。如果我没走眼的话,这件应该是真正的冥器。”

    吃饭的手艺(10)

    他的话无疑让王侯吃了很大的一颗定心汤圆,带过来的这几路物件哪怕有一件能确定是真的,他就觉得很满足,

    “第二,遇空气即变颜色的胎土新断面。真品三彩由于时间久远,部分胎土新断面遇空气后,胎土颜色会由白渐变到黑,这一过程一般约100天左右,有一部分真品三彩洗净后的胎表也会出现这一现象。具我的老师说曾有人敲开几个真品罐的盖子进行观察,其结果都一致。高仿三彩胎的新断面或胎表就是三五年,其白色的胎土也不会有什么明显变化。不过这一现象还有待于专家的进一步研究。关于真假唐三彩胎的微妙之处,程进奎老师在《唐三彩辨伪新知》一文中还有这样的陈述:“把真品露胎部分放进水中,取出后会出现中度粉红状,仿品的露胎处放进水中则呈现土白色”,我的老师曾经试过,结果亦然。不过,这种中度粉红状是和仿品胎那种死灰白相比较而言,微微呈现的粉红色,而且似乎单就河南胎而言更为合适,陕西古胎和现胎有一种胎色微呈粉红,入水则更明显。如洛阳等地复制的仿品胎色是略呈粉红色的,放入水中呈现较醒目的粉红色。”王学的这番话让王侯咋舌不已,不是专业搞这个的人,哪里会知道这些知识。

    “第三,部分真品三彩露胎处会生出极细小的如针尖大的暗红、浅褐、黑等色的土锈。或密或疏,或多或少地出现于露胎处的表面,有的出现在口沿,有的出现在踏板上,有的出现在器物内。土锈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朝生成的,千百年时光的孕育使得胎体内的某些元素分子由胎内溢于胎表,成为胎表的一个组成部分。高仿三彩的胎表绝不会出现土绣,仿造的土锈极不自然,仿品出窑之后再往露胎处“种”上的土锈和自然生长出来的真土锈颜色差别很大,生长出来的和强加上去的,一个自然,一个僵硬不自然。

    土锈看似简单,却极难仿造,故大多数高仿三彩为了尽量减少人为的破绽,干脆就不做土锈。说到土锈,不少人把土锈理解成胎土表面用水可冲洗掉的脏土层。其实所谓锈,是物质化学变化的产物,如铁锈、铜锈等,它和原物不可分割,真品三彩的土锈不但洗不掉而且越洗越清楚。”王学讲的是逸兴横飞,听的王侯是连连点头,将特供熊猫烟发给王学后又亲自用打火机给王学点着。让他身后的两个心腹看王学的眼神都起了变化,能让许多人谈之色变的侯爷亲自点烟的人,整个上海怕是都找不到多少。

    吃饭的手艺(11)

    “还有就是釉光的区别。”王学深吸了口烟道,“唐三彩的釉本质上是一种亮釉,刚烧成时光亮刺目,光泽灿烂,百年之后光泽渐退,温润晶莹,釉光逐渐变得柔和自然,精光内蕴,宝光四溢。唐三彩的釉光根据目前所见墓室出土的器物看,其釉光总是柔和温润的,除非釉面腐蚀严重,否则三彩真品不会失去柔润的光泽。”

    “哈利光?”沈为脱口问道。

    “不错。”王学一笑,对沈为知道这个东西并不奇怪,“大多数唐三彩釉面由于时代久远都会出现哈利光,它是千年风月留在唐三彩器表的影子,任何仿造者都无法让自己的仿品穿越千年时光。哈利光不管在什么颜色的釉面上都呈现出五颜六色,也不管是在什么样的光线下其颜色也都如此。真品三彩器物通体的宝光,恍惚不定,如梦幻漂浮在绚丽多彩的釉面上,所有的高仿者对这梦幻之光都会感到无奈。”

    “高仿三彩釉面的光泽虽也柔和温润,但柔和之中露出灿烂,温润之中隐含贼光,其通体一致的釉光毫无内涵,绝不会出现哈利光。唐三彩的釉虽属低温釉,但仍经800度左右的温度烧成,釉面仍有相当硬度,没有百年以上的时间,釉质不会发生明显变化,而哈利光是釉质老化后釉面分子发生质变,经光折射之后产生的特异之光。高仿三彩釉表在光的照射下,虽偶尔也可以见到淡红、浅绿等色,但仔细观察就会发现仿品中的颜色是固定在釉里的,而真正的哈利光是漂浮于釉表的,并且是五颜色六色的,而仿品的颜色通常是一两种。”王侯也把肚子里存货讲了出来,大家互动交流。

    “真品的哈利光用一般的照相机可拍摄到,而仿品的光则拍摄不到。所以,有无哈利光是鉴别真假唐三彩的一个过硬的标准。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唐三彩都有哈利光,所以不排除没有哈利光的三彩器也属真品。”王学讲了个小窍门出来。

    “你们两个出去买个相机回来。”王侯马上对着他的两个人吩咐道。

    “坐着坐着。”赵杰有些好笑的道,“小侯,你这不是打我的脸吗,到了这儿还用得着你的兄弟出去买东西?”转脸又对陈勇道:“陈勇,你给郑昌打个电话,让他去把相机买过来。”

    “我知道上世纪初至二三十年代,曾有大量的三彩仿制品,它们到现在也已近百年,釉面火光已褪,柔和温润,这些东西会不会也有哈利光呢?”沈为对着王学问道,收藏这一块他的兴趣也很浓厚,平时关于这方面的书他也看了不少,他是博闻强记的人,所以适时的就问了出来。

    吃饭的手艺(12)

    王学思考着道:“不排除个别器物会有微弱的哈利光,但绝不会有真品三彩那种从釉里面涌溢而出的宝光。只要你认真观察民国早期的低温釉就会发现,那个时期绝大部分的低温釉是没有哈利光的,上观至乾隆时期的低温釉,迎光侧视仔细观察才会隐约发现哈利光。所以,有无明显的哈利光仍可作为区别民国三彩的硬件之一。”

    “听君一席话,胜读几年书啊。”王侯见王学手里的烟差不多要燃到尽头,赶紧又抽出一支给王学递了过去。

    第414章以茶代酒

    “学哥,你看这几件的釉面有没有什么特殊的地方?”王侯指着桌上另外的三件唐三彩问王学。听到学哥这个称呼,赵杰和沈为都笑了起来,没想到王侯对王学居然这么顺眼。不过想想也有道理,一个喜欢文物的人遇上了这个领域里极有水平的人,出现这种情况也很正常。

    桌子还有一件三彩花瓶,一件仕女俑,以及一件武士俑。王学的眼神从这三件三彩上扫过,轻声道:“岁月无情,唐三彩釉面经受千年时光的洗礼会留下一些不容易发现却很特别的痕迹。它们分别是泥土的腐蚀痕迹,过渡自然的腐蚀斑块和返铅现象。”

    “这件花瓶和仕女俑上我都找不到这些痕迹。”王学边说边轻轻将这花瓶和仕女俑提放到另一边,桌上四件唐三彩顿时分成了三个独立的体系。

    “目前还未见唐三彩传世品的报道,几乎都是出土文物,其釉面一般均见泥土腐蚀的痕迹,不同的只是腐蚀的程度和方式。一般情况下是见土咬的细孔随意自然地出现于釉表,或通体或局部出现,细孔大小、深浅不一,有的密密麻麻,有的寥若晨星。腐蚀的程度不一,有的要仔细观察才可发现。在放大镜下观察部分土咬细孔,其边缘的釉面有轻微的腐蚀过渡。经药水处理土埋之后釉表会出现酸咬的小孔,但很有规律,僵硬不自然,腐蚀程度较一致,没有腐蚀的过渡现象。实际上高仿者目前在釉表的处理上很矛盾,如果用药水处理,釉表的光泽又不自然,很容易被识破;不用药水处理釉面又太光洁新颖,加入其他元素降低釉光的亮度,一经检测马脚又露。在观察腐蚀细孔时要注意把它与釉面在窑中形成的大小不一的棕眼区别开来,棕眼仅出现在釉表,深度约为釉厚的三分之一,腐蚀细孔则深入釉里,有的腐蚀至胎表。”王学将自己放在桌上的放大镜拿起来递给王侯,让他自己仔细去看。

    “果然跟你说的差不多。”王侯观察了一会儿放下放大镜道。

    吃饭的手艺(13)

    “部分唐三彩真品釉面还有一种特殊的腐蚀形式也是高仿唐三彩目前无法仿造的。那就是光润的釉表极薄的一层釉水被腐蚀了,留下粗糙的釉面,形成大小不一的腐蚀斑块。它们出现在釉面上有一个清晰的发展过程,这一过程就是从无到有,由浅到深,再由深到浅。唐三彩出土后腐蚀不再发展,过程停在了釉面上,给了我们辨别的依据。”

    王学说到这里拿起茶杯喝了口茶接着又道:“先说由浅到深:腐蚀出现时,开始是釉面上出现隐约可见的微孔。微孔刚出现时可以是几个也可以是几十个、上百上千个,刚出现时太渺小还不足以改变其釉面的光泽和颜色,乍看上去釉面正常,不用放大镜观察也可看清;随着微孔的增多增大,其釉面的颜色慢慢变成浅褐色;随着腐蚀的日趋严重,腐蚀面积逐渐增大,就出现了粗糙的斑块,用手摸之有刺手感,用指甲轻轻一划可划出痕迹。”

    “再说由深到浅:腐蚀较严重的釉面向未腐蚀的釉面发展的过程是一种由深至浅的渐进侵蚀过程。首先是最严重之处釉表釉光全无,只见粗糙的面目全非的釉,用手指可抹出痕迹,再接着是稍微严重的地方釉表极薄的一层尚存,但却有极细的孔隙且釉光暗淡,有的釉光几乎不存在了,用指甲可掐进去,再过渡下去,受轻微腐蚀的釉表乍看上去釉面尚好,釉光也还自然,但仔细观察釉面就隐约可见腐蚀细孔,用小刀轻划可划出痕迹。这种由浅至深又从深至浅的交替腐蚀过程,在釉表的表现是以毫米为单位的,但在时间上要形成这一过程却是要以百年为单位的。整个器物易仿,细微之处难仿。所以,吃透了真品唐三彩的釉面,再回过头来看仿品的釉面,其浅薄之处也就一清二楚了。王侯,你现在可以试着用手去触摸那尊武士俑,感觉一下那种轻微的刺手感。”

    王侯大喜,立即把手轻抚上了那尊武士俑,脸上的笑容是那种发自内心的笑意。王学让他这样做当然是又肯定了一件唐三彩是真品。

    “学哥,不瞒你说,我之前摸过这几件东西,不过都是戴着白手套摸的,惭愧啊。”王侯自嘲的道,引得赵杰和沈为都笑了起来。

    “至于返铅现象,它被我的老师称为百年时间浓缩而成的精灵。”王学见王侯很有这方面的天赋,也乐的倾囊相授:“部分唐三彩真品釉面的返铅现象,即人们常说的“银斑”,是唐三彩后天生成的典型物质。返铅现象的出现除了需要一定的环境,还需要上百年的时间,是时间留在唐三彩器物上的特殊的印记。从有返铅现象的唐三彩来看,返铅现象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整件唐三彩器物的釉面通体有一层薄薄的银光,如秋月之色浮于物面,如薄霜依稀可见。”

    吃饭的手艺(14)

    “第二,一件器物釉面的局部有银白色的返铅现象,而大部分釉面则没有。值得一提的是返铅现象出现于任何颜色的釉面,蓝色的釉面的返铅现象往往更为突出,颜色更加自然。并不像有的文章所说的蓝釉不会出现返铅现象,要知道唐三彩的釉由各种化学元素组成,其中铅的成分达25%左右。既然釉有那么高的铅含量,只要条件合适,什么颜色的釉面铅分子还不是照样跑出来,蓝釉亦釉,没有例外。”

    “第三,以细小的银白色斑点出现在釉面上。“银斑”是真品唐三彩器返铅现象的重要表现方式,其表现形式仍为不同时间先后出现的动态过程。首先是酝酿阶段,表现形式为釉面出现隐约可见的浅黑色斑点,有的略呈爆裂状,再发展是在浅黑色的斑点中间出现针尖大的白点,再往下发展便是白点逐渐长大成为白色的斑点。随着这一过程的不断发展,釉面上的银白色斑点也就越来越多,大小不一呈色自然。“银斑”从酝酿到发展成为银片,是不断变化发展的,但唐三彩器出土后,离开了出现“银斑”的环境,动态的生长过程便凝固在唐三彩器物上,给我们观察它提供了一个动态的过程,几百年的光阴便凝固在我们眼前。”

    真品“银斑”,由分子构成,薄如纸张的1%。高仿唐三彩的“银斑”,有的是在窑中烧成与生俱来的,似故意加铅使之和釉一起熔化,“银斑”深入釉里,和真品“银斑”浮于釉表刚好相反;有的“银斑”是仿品出窑后“种”上去的,厚重笨拙,毫无自然感,与自然的铅金属的光泽差别甚远。尽管“种”上去的“银斑”仿造者也用一定的温度使之熔于釉表,可人为痕迹很浓,糊弄门外汉尚可,在行家面前绝难过关。用第一种方法造“银斑”,又无法用药水处理埋于地下,因为这样“银斑”就发黑无光了;用第二种方法造“银斑”不仅造不出极薄的真“银斑”,还留下迹痕。就算挖空心思用尽手段仿出稍微像样的“银斑”,可真品“银斑”那种先后出现,大小不一的生长过程,仿者又没辙了。所以说,“银斑”是目前高仿者还无法解开的死结。

    王学再喝了一口茶,接着道:“关于“银斑”的形成,程庸老师在《晋唐宋元瓷器真赝对比鉴定》一书的前言中是这样评说的:“前些年,唐三彩鱼子纹开片难以仿出,现在这个问题也已 (精彩小说推荐:

    ) ( 极道军师 http://www.xshubao22.com/3/3004/ )

小技巧:按 Ctrl+D 快速保存当前章节页面至浏览器收藏夹。

新第二书包网每天更新数千本热门小说,请记住我们的网址http://www.xshubao22.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