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上海 第 1 部分阅读

文 / 未知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点击/收藏到桌面
    作者:顾福兴

    跋

    我的长篇小说《梦上海》(七十年风云),自2004年秋天开始整体构思,年底进入实际创作。之后,小说里的李家兴、沈君兰、徐丽娟三位主要主人公,以及围绕他们一起活动的所有人物,在我脑海里逐渐形成、涌动,而后一步步地立了起来、活了起来。

    我为小说构故事、展情节;为小说的主人公们写历史、说命运。并将其放进历史的大环境和社会的实际生活舞台上,让其进行人生的活动、命运的展延。

    我还将一生的所见所闻、亲身阅历、经验体察,融入小说之中。力求融为一体,但又不为我的经历所局限、制约,而是让主人公们自身的生活、命运的应有轨迹,合情合理地自由发展和展现。

    我把小说中的主人公们几十年来为国家、为民族、为人民不懈奋斗,所遇到的曲折坎坷、艰难困苦;取得的成功、业绩、喜悦和在人生道路上的亲情、友情、爱情;面向当前的奋斗、创造、企求;以及顽强拼搏,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用文学形式来加以描绘、叙述。

    我从1937年到2007年七十年的人生记忆里,曾经有过的上千个小故事中,选择了四百多个作为我这部小说创作的基础素材。这些小故事是极其平凡、普普通通、平民百姓的故事,但有些情节很动人,很感人。其中不少是有些老百姓曾经经历过,碰到过,听到过,似曾相识,又却能引起人们共鸣的生动故事。

    我自己也曾被小说里的这些故事所震撼、感动;也曾被有些故事的精彩情节所吸引和感染。多少次与故事的主人公一起愤怒、一起着急、一起困惑、一起喜悦、一起流下了或悲或喜的泪水。我渐渐地进入了故事主人公的心灵殿堂,心心相印,融成一体。我要把这一切的一切,通过我的拙笔反映出来。我虽已年近八旬,但创作愿望与创作冲动却更加高涨,欲罢不能。

    我耳闻目睹了改革开放三十年、特别是这十几年来,在祖国的大地上、我们的上海滩所发生的深刻变化,这些变化是看得见,摸得着,真真切切的,确实是翻天覆地,巨大无比。

    现在的上海,高楼林立、交通便捷,高速公路、国内国际的航线四通八达。上海的城市建设,也现是一年一个样,年年在变样。上海大多数市民衣、食、住、行的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改善,真是芝麻开花节节高,一年要比一年好。对于这些惊人的变化,我必须把她描述、反映在我的小说中。我根据所掌握的资料、素材,加以集中、概括、提炼,并将小说的主题思想、形式、内容、故事情节、人物,基本拍定。静下心来,全神贯注地投入了小说的创作。

    这部小说总的时间跨度,前后有六、七十年。说说老上海、喜看新上海。人们的生活千姿百态,丰富多彩,有悲有喜,有成功,有失败。有时碰到好人,有时碰到小人、坏人。同时,时代在不断地变迁,有前进,有曲折,但前途总是光明、灿烂的。

    小说开始时的名称叫《千转百回》,准备写他一百回。后来改为《上海滩三部曲》,最后正式定名为《梦上海》(七十年风云),三部、九章、九十回。

    这部小说如果能够出版面市,也只是将我的一些亲身经历及所见所闻供大家在饭后茶余,翻上三、五页,看上一、二回。可能作为繁忙工作之余的一种消遣,或是放松;也可能帮您回忆起一些以往类似的人生阅历或故事。

    在这部小说创作的过程中,不断得到很多亲戚朋友悉心、真诚的指导、指点、关心和鼓励,才使我的创作有此成果。例如周秉衡、宋一雷、宋荣宝、丁立平、李正清、赵磊、周家胜、陈修平、顾建勤、李敏浩、徐志凡、顾辛勤、鲁守轩、孙仲喆、牛梅桂、方正、魏明、丁忠一等先生、张洪妹、杜鸣、黄永乐等女士,今在此对亲友们的无私相助,一并致以衷心的感谢。

    同时,由于受自己水平之局限,拙作的瑕疵、疏漏、不当之处在所难免,恳望爱护这部作品的读者,不吝赐教、指正,在此深表谢意!

    作者顾福兴

    作者自序

    《梦上海》(七十年风云)

    作者自序

    解放前,我在十八九岁时,在我的启蒙老师、翻译家李俍民先生(《牛虻》《斯巴达克思》等小说的翻译者)的鼓励下,曾把所见到的、当时劳动人民的苦难遭遇,包括我自己曾经历的、流离颠沛的人生历程动笔记述、描绘出来。后因生活等原因所致,未能如愿发表。

    解放后,1950年我参了军,又参加了抗美援朝。回国后经历了军队和平年代的建设,并参与了我国发生的一系列经济活动、政治运动,人生的经历似又丰富了些。于是,又曾动笔进行过文艺创作,但由于特殊时期等种种因素,也未有结果。

    1978年我从部队转业回沪,直至今日,亲身参与、见证了我国三十年来改革开放的全过程,见到我的故乡上海以及整个国家所取得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巨大成就。同时感到我的人生阅历、体察积累更为丰富了。于是,强烈的文艺创作愿望再次萌发了。

    从2004年开始进行创作构思,至2007年底,苦耕四载,约七十万字的长篇小说《梦上海》(七十年风云),在亲朋好友的指点、鼓励下,几经修改、结稿,终于了了我六十年来的梦想、夙愿!

    《梦上海》(七十年风云)的主题是意图反映上海最近七十年的历史变迁。以及在这种历史大背景下,主人公在上海成长、发展,实现美丽梦想,成为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获得成功的城市民营企业家的心路。

    小说描绘了上海从1937年至2007年社会历史发展的一个侧面、一个缩影。小说采用章回体结构,三部、九章、九十回。全部小说是以上海解放前、解放后、特殊时期后三个历史阶段的社会变迁为背景的三部曲。故事以主人公李家兴、沈君兰、徐丽娟三位1930年出生的同龄人,七十年的人生历程展开的,并围绕这三位主人公及有关人物的社会活动,来反映三位主人公成长、发展的过程。

    小说展示、叙说了几位主人公的人生经历,反映了这个时代的社会历史特征和国家、社会、人物的命运;既有主人公的远大理想,期望国家繁荣昌盛、人民生活安康,个人事业成功,又有主人公及有关人物生活的艰辛、曲折、成功、欢乐。塑造了一批既平凡,且高大,又具独特性格的文学艺术形象。歌颂了我国劳动人民的伟大,以及革命者的远大抱负、奉献精神、高贵品格、坚强斗志。特别是反映了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社会的发展、进步,尤其是上海在方方面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和主人公在事业上所取得的成功。

    第一部“梦幻岁月”,三章,每章十回,共三十回,约20万字。故事主要描述解放前旧上海的风土人情、社会生活;主人公童年、少年时的不幸遭遇、坎坷人生、初涉世面、充满向往;以及他们之间亲情、友情、爱情的发生、发展,缠绵、纠葛。

    第二部“春梦惊醒”,三章、每章十回,共三十回,约22万字。故事主要讲述1949年至1970年这段社会历史转换的背景下,主人公从青年到中年期间的生活历程。主人公们在人生道路上既充满希望,又有失望;既获得事业上成功,也不断遇到曲折;既有幸福的爱情,但又有感情上的困惑。美丽的梦想似已实现,但还是可望而不可即,十分无奈。

    第三部“美梦成真”,也是三章,每章十回,共三十回,约26万字。故事集中展示从1971年以来我国社会的巨大变迁。从粉碎“四人帮”,到1978年开始改革开放,再到2007年这三十多年里,我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巨变,特别是后面这十几年的发展速度惊人。三位主人公包括他们的子女、朋友,参与了这场历史性大变革的全过程,最终成为一批经营房地产业,生产民用产品,成功的民营企业家,为国家、社会的大发展,作出了可喜的贡献,实现了他们从儿时起,几十年来的美好梦想。

    《梦上海》(七十年风云)是在现实的基础上,对生活进行了集中、概括、提炼和联想、想象,以白描的手法塑造人物,艺术加工,基本属于通俗言情类型小说。语言采用白话文并夹杂着上海等地的方言。整部小说既描写了男女之间美好的爱情故事;又穿插了几个对立人物之间的矛盾、斗争;还对祖国的大好河山、风景名胜进行了着力的描绘,力求使小说有一定的可读性。

    小说故事里的社会事件、社会发展的过程而言,确实是对当今社会历史的真实写照,读来可以同忆历史,同品人生,温故而知新。

    小说最后以社会和谐、我国民间故事传统的大团圆,喜剧格调大结局。

    《梦 上 海》(七十年风云)作短序

    历史回眸一串珍珠

    我与顾福兴先生为师友也,亦可称之忘年交。前前后后,断断续续,我化了近一年的时间,拜读了老友的长篇小说《梦上海》(七十年风云)。掩卷而思,感慨良多,令人回味。在这部洋洋数十万字的作品中,他将70年的中国社会从黑暗、病弱到解放、崛起的史实,以艺术的手法向人们娓娓道来。一个个生动的故事,一位位鲜活的人物形象呈现在人们的眼帘;也像是一串串珍珠,散落在旧时冒险家的乐园里;镶嵌在太平洋之滨的巨大玉盘之上;滚进了人们对历史美好的记忆里。我想,人生如有这等丰富阅历,真也不枉此一生了。

    写小说,尤其是创作长篇,是要耐得住寂寞的。三尺书桌,一灯耿然,寒来暑往,坚持不懈。对一位年近八旬的长者而言,真可谓精神可嘉,难能可贵。

    当初,顾福兴先生请我为《梦上海》(七十年风云)作序,开始我的担心是必然的。怕我之拙笔,难以当此重任。但细读全篇大作,被他的创作精神所感动。为实现他青年时代、直至今日,孜孜以求的梦想,他殚精竭虑;为考证史实,他钩沉索隐;为塑造艺术形象,他披沙炼金。执毫数载,寸心几呕,终成正果。

    他一章章的写,我一篇篇的读。读罢之感:故事跌宕而人物多姿;情景交融而言简意赅;文字流畅而环环紧扣,峰回路转而珠联璧合。

    曾记否?花园三结义,少年存大志;又可述,马勒大花园,教堂钟声悠;踏彩霞,年少多美梦,旅途多坎坷;庆解放,大地春回暖,恋曲再绕梁;赴朝鲜,狭路勇者胜,载誉返故乡;赞改革,明灯在心中,老骥又奋进;看今朝,奢望已实现,硕果缀宏图。三部九章九十回,黑暗光明三部曲。骋目大作全篇,作者以革命的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熔于一炉之创作手法,给我们讲了一连串的故事、值得记忆的故事。

    顾福兴先生化了数年心血的宏篇小说快要付梓了,我作为他的忘年之交,真诚地予以祝贺。他开始创作此作之际,已逾古稀之岁,而现在已将耄耋之年,仍能勤于笔耕。作品传承革命之懿范,刻录世纪之风云。恭望读者诸君,从中得到教益,藏之宝匣,教育后代,实为不可不读之良作也!

    时在戊子之孟春,吾之匆匆缀为数语,不揣浅陋,是为补白。

    丁立平于淳心斋

    《梦上海》翔实向您推荐:

    您想了解旧上海灯红酒绿、花花世界的繁华景况吗?

    您想知道上海滩自1937年抗日战争至1978年改革开放,到2007年70年间的历史风云变幻吗?

    现在,80高龄的顾福兴先生用五年时间所创作的宏篇巨著,70多万字的白话体,白描手法,语言通俗、简洁、朴实,言情类,长篇历史小说《梦上海》(七十年风云),肯定会给您满意的答案!

    ——小说艺术形象、生动地描绘、叙说,当今中国、上海70年,社会从黑暗,病弱到解放,崛起的史实。

    ——小说向您形象地再显旧上海“十里洋场”及其风土人情;揭示缘何申城市民期盼、欢庆上海解放、新中国成立;为啥朝鲜战争中国的驴马军队能把武装到牙齿的美国兵打得歇手、签字停战;将大跃进、特殊时期等概括地历史再现;重点述说改革开放是振兴中华唯一的康庄大道,并解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真谛所在。

    ——小说的主要故事,是主人公儿时生活在“梦幻岁月”里,解放后“春梦惊醒”,可是曲折不断,改革开放,才“美梦成真”,成为一批成功的民营企业家;

    ——作品盛赞祖国伟大复兴,主题积极,内容丰富,故事生动,情节精彩,话史说人,描景绘情,人文与情爱,现实与浪漫巧妙结合;

    最近,闸北区文化局、闸北区文化配送中心、闸北区宝山路街道,举行“市民文学创作与社区文化特色建设研讨会”。

    研讨会上,请来了上海顶尖的文学和历史学方面的专家:

    原上海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吴祖德,

    上海历史博物馆研究馆员薛理勇,

    上海《新民晚报》专栏作家李大伟,

    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蔡丰明,

    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郑祖安,

    上海《上海滩》杂志编辑部主任葛昆元,

    上海图书馆讲座中心副研究馆员赵景国。

    上述专家们对历史小说《梦上海》(七十年风云)进行认真的专题研讨评析。

    在研讨、评析中专家们对此作品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充分的肯定:

    这是一部继承发扬我国传统古典文学创作方法的成功新作;

    这是一部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精品力作;

    这是一部普通老百姓日常生活故事和社会重大历史事件相融和的瑰丽佳作。

    这是一部当今少见的、了不起的、人文、历史宏篇巨著!

    小说有一定的艺术性、趣味性、典型性、哲理性、现实性、可读性。

    《梦上海》(十年风云)人们确实值得一读。

    中老年翻阅,可以共忆难忘历史,同品美好人生,温故而知新!

    年轻人阅后进一步感悟,今天胜利果实来之不易,从而倍加珍惜,更能激发爱我中华;振兴中华的豪迈热情!

    现正式出版,先后在《闸北报》、《青年报》、《新闻晚报》、《东方城乡报》、《老年报》上刊登过这部小说的写作、出版的新闻。上海记实频道播放过DV365顾福兴《笔耕春秋》短片。百度网已经收录上网。“中文起点网”已经全部登陆上网。盼爱好文学、喜欢研究历史的您,青睐、钟爱,点击、阅读,并下载珍藏之!

    希 望 进 行 曲 顾福兴词

    希望在人间,人间有希望。

    满怀胜利希望的人们,不管征程有多曲折、坎坷,前进的道路上,历尽困惑、磨难和艰辛,始终勇往直前,勇往直前。

    一代又一代新人,无怨无悔,义无反顾,踏着前辈坚定的步伐,充满胜利的信心,共同携手迈向希望的明天。

    明天更美好!明天更灿烂!

    2004年春天

    第 一 回 上海大都市十里洋场

    这世界上最大的海洋是太平洋,太平洋西侧最大的城市是上海,而在上世纪三十年代的上海滩上,就有这么一个将为读者带来很多期待的孩子,他就叫李家兴。

    话说这李家兴从小就爱想象,往往是幻想联翩,可以说是个小梦想家。这李家兴小的时侯只有个小名叫小兴,他妈妈认为孩子长大后应该有个大名。可到底叫什么呢?想来想去还是叫家兴为好。既可以解释孩子长大后为国家兴旺,也可以期望将来能使家庭兴旺。听了好多人的意见,最后就定下叫家兴。当小家兴知道了母亲的这番用意后,他的梦想丰富了,有了目标而且更加坚定了。

    家兴不但想象力非常丰富,而且还有一个习惯,就是对什么事情总要打穿沙锅问到底。他听人说上海滩有个什么“十里洋场”,人家都说这地方非常热闹,但它到底在哪里?是怎么回事?谁都说不清楚。因此他更想去看看。其实他家住的地方,就在中国地界的老西门、蓬莱路、文庙一带,已经够热闹了。但是由于听说“十里洋场”比这里还要热闹,他的兴趣就来了。于是他就老是缠着妈妈,要妈妈讲给他听。但他妈妈对这些也说不清楚。他妈妈是信天主的,要是讲耶稣、圣母玛利亚什么的还可以,可才八岁的家兴对这些不大想听。因此家兴问的什么是“十里洋场”?就让妈妈为难了。

    前些日子妈妈带家兴回过浦东川沙老家一次,见到农村里不少人家都养了很多的羊。他就又想起了“十里洋场”,他就对妈妈说:“这个‘十里洋场’,是不是一个有十里路长,又都养着羊的地方?”妈妈只是摇头说不对,姐姐和爸爸都只是在笑。但是到底是怎么解释,一家人都没法给家兴讲明白。还是已经十八岁的姐姐兰珍,到底读过几年书,又到过南京路,比较有点见识,就对家兴说:“跟你讲不明白,过两天我带你到南京路去看看,就晓得啥是‘十里洋场’了。”

    过了几天,兰珍还真领着弟弟,从老西门向西走,穿过方斜路,到了敏体尼荫路(就是现在的西藏南路)转弯。再往北到西藏路,沿着现在的西藏中路,一直走到大新公司(现在的第一百货)。她告诉家兴说:“从这里朝西转弯,就是静安寺路;朝东转弯就是南京路。南京路又叫大马路,向东一直走可以到外滩,看黄浦江。”

    其实,100多年以前,南京路还是一条小路,后来外国殖民者为了扩大租界范围,借口修建跑马场,强占了约80多亩地皮,建成了内是花园,外是跑马场的娱乐场所。那时,沿路两边的商业网点都是为娱乐场所提供服务的。1865年后,殖民者在扩建该路的同时正式定名南京路,以后南京路由东向西不断延伸扩展,马路两旁的商店也随之不断兴建,商业才开始繁荣起来。

    南京西路名则起于静安寺。1862年,租界政府以方便军队抵达太平军前线,以越界筑路的方式,将花园弄(即如今的南京东路)向西延伸,穿过泥城浜(当时租界边界,现西藏中路)直通静安寺,与同为越界筑路的徐家汇路(后称梅格路,现华山路)接通。这段新开辟的道路以静安寺前著名的涌泉,取名涌泉路,又名静安寺路。

    而南京东路的历史稍早于南京西路,150年前,由麟瑞洋行大班霍克等人发起,在南京东路丽华百货公司附近建起了上海的第一个跑马场,同时搞了一条通往外滩的小路,因为国人经常看到老外们在这路上骑马,故称此路为马路。它的正式名字为花园弄(PARKLANE),上海人便根据其发音习惯称其为派克弄。当初的花园弄只有从外滩到现在的河南路一段。

    1843年上海开埠后,南京路即确立了上海近代商业发祥地的地位,人称“大马路”,而这里的“繁华商业街南京路”主要指的是南京东路一段。到了1930年代,“十里洋场”南京路已是蜚声中外。此外,南京东路上还有诸多著名商店和具有传统特色的百年老店,如朋街时装、培罗蒙西服、王开照相、冠龙照相器材、邵万生南货店、张小泉刀剪店、吴良材眼镜、朵云轩、亨达利和亨得利钟表店等等。

    小家兴跟着姐姐先走进了上海滩赫赫有名的大新百货公司。大新公司是南京路“四大公司”的小弟弟,开设最晚,但它博采众长,不同凡响。听说这里原是20世纪初建造的联排式里弄住宅“忆鑫里”,十字路口转角处则是英美烟草公司代销店“荣昌祥”,蔡昌以高价买下该处地皮,于1934年11月19日破土动工。1936年1月10日建成开业。1至4层为商场,5层为舞厅和酒家,6至10层为大新游乐场,还设有屋顶花园并在国内首创地下商场,内设廉价商品部。底层大厅中央的自动扶梯属当时国内首创,楼内还有冷暖设备等。第一次看到自动扶梯,把个小家兴激动得兴奋异常,先是上上下下乘了三个来回。但面对大新游乐场里的“天台十六景”,同时还有的京剧、话剧、电影、滑稽、魔术等节目的演出,因为要收费,只得在外面看看,过一下眼瘾。但是这大新公司先进的装备招徕了不少顾客近悦远来,成为南京路上赫赫有名的“四大公司”的龙头,还是给家兴姐弟俩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接下来,他们又到了坐落在南京路浙江路口的先施公司,这是上海第一家大型百货商场。这家于1917年10月20日建成的公司建筑具有巴洛克风格。立面采用古典主义三段式处理,底层设骑楼式外廊,外廊内设大橱窗,二、三层间用爱奥尼克立柱支托三层以上部位的弧形出檐;四层为铸铁阳台,五、六层为双扇窗。东南转角立面的六层顶部盖一座摩星塔,基座设大钟,上部三层。建筑底层和二、三层为商场,四至五层为美商东亚旅社,六至七层为先施乐园,屋面为屋顶花园,引领了都市人生活的一大时髦。并且小家兴还首次看到了那个上海滩上第一个女店员。

    穿过马路,他们又到了对面的永安公司。这是1916年华侨富商郭乐以每年5万两白银,租期25年,期满后连同房屋和土地归还的苛刻条件从哈同手中租下的“陶陶居茶馆”原址一带8。51亩土地建起的6层永安大楼,1918年正式开业,经营商品达万种。一眼看去,永安公司建筑的东北部外延为弧形。外墙采用汰石子饰面,陈列窗口采用进口大玻璃,开创了上海大玻璃橱窗的先例。除了1至4层的百货商场外,其他楼层还设酒楼、旅馆、弹子房、跳舞厅、游乐场和戏院。

    据说,永安公司的房产,根据协议1941年应全部归还给哈同。为了不让几十年苦心经营的事业付诸东风,1930年永安公司老板的儿子郭琳爽从国外考察回来后,以高价收购了永安公司大楼东边相邻的“楼外楼”茶楼产权,拆除旧楼后请美商哈沙德洋行设计摩天大楼,建筑师根据三角形地形因地制宜设计:临南京路为22层摩天塔楼,后部为8层。1至5层为公司用房,6层为“七重天”游乐场,并有天桥与老永安大楼连通。沿街大橱窗以绿色花岗岩镶贴,整个建筑高耸挺拔,呈现出现代高层风姿,1933年大楼建成。1937年9月1日,郭琳爽在此开设了国货商场。

    接下去,姐弟俩又走到了新新公司。这是原为先施公司经理的侨商刘锡基,于1923年以每年租金8万两银子,租期满后房屋收回的苛刻条件租下了毗邻先施公司的哈同洋行房地产地皮,由匈牙利设计师鸿达设计,于1926年元月23日建成开业的。大楼取名为“新新公司”,寓意“日日新又月月新”之意。整座楼高6层,并在上海首先于商场内开放冷气。底层至3层为百货商场,4层为粤菜馆,5层设新新茶室、新新美发厅、新新旅馆等,6层设新都饭店、新都剧场并在新都饭店大厅内自行设计、自行装备了上海第一个由中国人创办的广播电台,因电台的房子四周是用玻璃隔断的,俗称“玻璃电台”,后改称“凯旋电台”。

    走在南京路上,家兴看到的是商店多、人多、车子多,高房子多、买卖的东西多、穿漂亮衣服的人多、红红绿绿的广告牌子多、像是有钞票的人多。这儿和老西门家兴住的地方相比,确实有很大的不一样。除了以上的这么多不同,还有在老西门一带很少看到的蓝眼睛、高鼻子的洋人。还有上头有辫子,身底下面有两条铁轨的车子,这车一路走一路还“叮当”响个不停。姐姐就告诉他,这叫电车。走着走着,家兴就很有感慨地说:“姐姐,这里是要比老西门热闹得好多、好多------”

    这姐弟两个人,在这里转悠了大半天。肚子饿了,就在路上买了些东西吃。到最后实在走不动了,两个人才叫了一辆黄包车回的家。回到家后,妈妈问家兴说:“什么是‘十里洋场’,弄懂了没有?”

    家兴只是摇摇头,说:“还是没有弄懂。”

    “那你看到了什么?”妈妈又问。

    “我看到的南京路,就是花花绿绿的真好看!”家兴回答道。

    的确,上海这个“十里洋场”到底是怎么回事?由于当时家兴才八岁,当然难以理解。但他是小梦想家,只要他感兴趣的事情,是非要搞明白不可的。打那以后,家兴是一心一意地来研究这“十里洋场”。在以后逐步长大的过程中,特别是他上学后,经过老师的讲述,逐渐地了解、并理解了究竟什么是“十里洋场”。而且知道了首先要从上海的地理位置来理解这个“十里洋场”。

    上海的地理位置可以说是得天独厚,它从世界的位置来说,是在亚洲的东部,太平洋的西岸。再从她在整个中国的地理位置看,上海是在中国东部沿海、长江的出口处,是在长江的最东端,是太平洋沿岸的一个国际大都市。特别是从水上运输的角度看,对内可以四通八达,但是上海主要是对外运输。上海的黄浦江吃水比较深,能够停泊万吨级的远洋海轮,通往五大洲、四大洋。可以同世界很多国家、地区,通商、做贸易。

    正因为上海有这个地理优势,世界是很多国家抢着到这里来搞贸易、做生意。但因为满清政府执行的是“闭关锁国”政策,不想人家来。鸦片战争列强就用兵舰、大炮,打开了中国的国门,上海是被强迫对外开放的五个口岸之一。

    1845年英国人首先进来,强辟了洋泾浜一带(现在的延安东路)为英租界。跟着法国、美国都来了,强辟法租界、公共租界。在这些租界上还设立了巡捕房、工部局,自行收税,推行殖民地制度,成为“国中之国”。

    这样一来,一切“洋”的东西都进来了。这租界里是“洋”字当头,洋人、洋行、洋枪、洋炮、洋油、洋面、洋布、洋装、洋袜。还有洋车、也就是人们生活中天天见到的黄包车。外国人不仅在租界里开了很多洋行,还开了很多银行、公司、工厂、商店、饭店,还办起了学校、交通。总之,在租界上,可以说在整个上海滩,一切离不开一个“洋”字。

    那么整个租界的这个范围是不是都是“洋场”呢?可以说是,也可以说不是。可以说整个租界的范围就是“十里洋场”。但又可说不是,因为最有代表性的地方,是大约有十里路长的南京路,包括静安寺路,就是现在的南京西路,叫做“十里洋场”。

    过去人们还说这“十里洋场”,是冒险家的乐园!因为外国的殖民者、冒险家、投机商们把鸦片运到中国,运进上海。他们还在上海到处开设大烟馆、赌场、妓院。巡捕房、警察局、青红帮、流氓,都勾结在一起,坑害中国老百姓。所以这“十里洋场”就成了他们来中国冒险的乐园!成了冒险家的天堂,中国劳动人民的活地狱!

    这些都是后话,现在还是再回过头来叙说。家兴八岁那年,姐姐带他一起去了南京路,看过“十里洋场”后,没有多少时间,日本军队就全面、公开地侵略中国。1937年7月7日,日本军国主义者在挑起“卢沟桥事件”得手后不久,公然把侵略的战火再次烧到了上海。“八,一三”战争爆发了。在家兴所居住的老西门一带,原来所有的一点热闹,就此也就全部没有了。

    过去英国、法国、美国等列强以“八国联军”等来侵略中国,仗打完还订个不平等条约,赔款、开埠。还以租界的名义,羞羞答答来占领中国的土地,进行经济掠夺。可这个小日本干脆连这些遮羞布也全部不要了,扛着三八大盖步枪,打着“大东亚共荣圈”的旗帜,对上海进行赤裸裸的、血腥、残暴的武装侵略,还企图把列强在侵略中国所获得的“成果”,包括整个中国,全部囊括进他的口袋之中。

    上海的军民奋起抗击日寇的侵略,“八、一三”松沪抗战的大幕拉开了。要问这战事进行得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第 二 回 齐心抗日寇沦为孤岛

    第一章第二回中国人奋起抗击日寇上海滩沦陷成为孤岛

    关于“八、一三”抗战到底是如何进行的,因为当时家兴只有八岁,所以就不可能知道得很多。这抗战的一些重要内容,是他的启蒙老师张荣后来讲给他听的。张荣那时参加过这场战争,在上海的战场上做过战地宣传和服务工作。

    话说这日本军国主义者,侵略我中国的狼子野心是由来已久。早在1931年,就发动了“九、一八事变”,强占了我国的东北三省。接着在第二年1932年,日本驻在上海的海军陆战队,挑起了“一、二八事变”,公然向我在闸北的守军发动进攻。

    当时上海守军19路军和第5军,在抗日名将蔡廷锴将军亲自指挥下,同日寇浴血奋战了34天,最后以我伤亡14000多人的沉重代价,毙伤日本鬼子12000余人,抗击了日寇的侵略。

    到了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亡我之心不死,又挑起了“七、七卢沟桥事件”。首先进攻华北,发动了全面的侵华战争。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当时就向全国发出通电,要求进行全民族的抗日。加上当时因为“西安事变”后,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发布命令,将中国共产党的中国工农红军115师、120师、129师,三个师共三万多人,改变为国民革命第八路军,立即开赴山西抗日前线,中国人民全面奋起的抗日统一战线已经形成。

    全国人民抗日的呼声日益高涨,连蒋介石也不得不发表抗日讲话,并且开始向上海地区调集军队。并派遣张治中将军任京沪警备司令,委任冯玉祥将军为第三战区司令长官,负责淞沪地区的战事。作战的主力部队也于8月12日到达上海。

    而在上海的日本军队又故伎重演,制造了“虹桥机场事件”,进行挑衅。4000多名日军先后进入阵地,做好战斗准备,并且在8月13日向中国军队发动袭击,中国军队立即组织反击,“八、一三”淞沪抗战爆发了。

    再说上海的第二次抗日淞沪会战,主要战场基本是在上海的北面,闸北、虹口、宝山的罗店、杨行、刘行、月浦、大场、吴松地区进行的。中国方面前后投入的总兵力有四十万之多,日本方面不断增兵,最后也达十多万。

    但是中国军队的武器装备非常落后,而日本军队则投入了好几个武器装备精良的师团,重炮三百多门,战斗机和轰炸机三百架,战车二百辆,海军大小兵舰七十多艘,航空母舰就调来了三艘。

    这个仗从8月13日打响,一直进行到11月12日,历经三个月。中国方面虽然武器落后,但打得非常英勇顽强,如583团的官兵在狮子林、宝山城的战斗中,同数倍于己的日军作战,最后进行白刃格斗,拼刺刀、手榴弹,战到最后全团官兵全部阵亡。

    中国军队以伤亡四十万的巨大代价,在上海淞沪战场抵抗日本侵略者足足三个月,真是一寸山河一寸血,打死打伤日本强盗十二万。后来因大场失守,中国部队全部向西撤退。

    最后,孙元良88师的542团,奉命掩护主力部队撤退,在团长谢晋元率领下,在苏州河边上坚守四行仓库(大陆、金城、盐业、中南四个银行的仓库)。这个团死守四行仓库的兵力实际仅是四百多位勇士,对外宣传是800位,号称是八百勇士。孤军在四行仓库死守了四天四夜,伤亡三十多人,可击毙日寇两百多人。当时,谢晋元团英勇抗日的事迹,在上海人民中间广为传颂,同时轰动了世界!

    现在,还是回过头来说说家兴的一家人在“八。一三”战争中,逃难时的情况。

    家兴的家是住在南市老西门,这里本来还是比较热闹的,可这“八、一三”枪炮一响,市面马上萧条了下来,不少商店关门打烊,物价飞涨,人心惶惶。这个仗虽是在上海的北面的闸北、虹口、宝山,特别是虬江路、青云路、芷江路一带进行的,可南市也不太平,日本人的飞机不断地来骚扰:扫机枪、扔炸弹,不少人家的房子被炸掉了,大人、小孩伤的伤、死的死。

    中国军队打仗虽然勇敢顽强,但是武器不行,这仗虽然还在打着,但看来没有个头。于是,住在这南市中国地界的老百姓只好开始逃难了。有的逃到乡下,有的逃到租界里,这大街小巷到处是逃难的人群。只看到到处是肩挑手提、扶老携幼的人群,男女老少,哭喊声一片,每天如此。

    此时,家兴父母却犹豫不决:逃还是不逃?要逃逃到哪里?逃到浦东乡下,还是逃到租界上?估计老家浦东也不会安全,也不是长久之计,因此,看来只有逃到租界上,看看外国人能否保得住平安。决心已下就准备行动,因为家兴的母亲开着个小烟纸店,只有立即把店里的所有物品便宜卖掉才能动身。可家里的这些红木家具等等怎么处理?眼下人们都顾着逃难,还有谁要这些笨重的东西。这家具等根本卖不掉,搬也搬不走,只好还放在房子里,等时局太平后再回来处理,现在是逃命重要。

    家兴人虽小,但已经很懂事了,这些天他也顾不得再顽皮玩耍,而是帮着大人收拾东西,打点行装,准备逃难。现在主要是家兴住的这一幢石库门房子,里面那么多的东西怎么办,这样也想带走,那样也舍不得扔下,怎么办?不几天店里的东西全部卖光,全家就准备到已经联系好的租界上家兴爸爸的一个要好同事那里暂时安身。

    时局越来越紧,中国军队看来抵不住日本人的进攻,在节节后退,有消息说要全线撤退了,日本军队可能很快要占领整个上海的中国地界了,这南市是不能再住下去了,必须立即逃离。据说老西门等所有南市进入租界上的铁门,很快就要关闭,已经没有时间好等了,必须马上就动身逃难,要是铁门关闭,就再也逃不出去了。

    家兴全家就爸爸,姆妈,姐姐四个人,爸爸还有点力气,姐姐还可以拿点东西,姆妈和家兴能拿多少东西。本来一家人搬家叫辆车好搬走好多东西,现在逃难时间,连黄包车都很难找,看来只好肩挑手提了。最后家兴的妈妈就说:“看来这些家具是一件也拿不走了,衣服一般的也只好丢下了,把一些皮大衣、呢绒、丝绸好一些的带走,还有些过日子的必须品拿着。这几百块银元装在皮箱里,叫阿爸挑着,这可是我们多少年来做生意的积蓄,是全家的全部家当,无论如何不能丢失。手里有这些银洋钱,不管逃难到哪里,日子还可以过------”

    后来爸爸去找来两根毛竹扁担,两只箩筐,爸爸一头挑了两只皮箱,一头挑了一只大木箱,姐姐挑的两只箩筐里放的是一些日常生活用品和被头铺盖等。姆妈一手挽着一个包袱,里面放的是一些金银细软首筛,一手搀着小家兴。家兴爸爸把家的大门上好锁,妈妈就用手在额上划着十字,嘴里说着:“愿天主保佑我们全家一路平安!”一家人就这样走上了逃难的路途。

    这天下午,天空里满是乌云,阴沉沉的天气,还下着小雨。西北风还一个劲地在吹着,路旁树木上的落叶被风吹得在地上乱转圈。人们身上已经穿上了冬服,男人们戴着各种帽子,女人大都头上包着头巾或围巾。这路上到处是逃难的人群,拥挤不堪。人人都想赶快离开这里,可越心急越是跑不动。特别是拉扯着孩子的人们,就怕把孩子失落掉。这碎石路面是更加的滑溜,路上不断有人滑倒在地,爬起来慢一点,就会被后面上来的人踩在脚下。

    可日本人十几架飞机还在天上轰鸣着,有两架飞机转呀转的飞到了南市上空,到这逃难的人群头顶上盘旋了起来。这飞机突然贴地低飞了过来,竟然丧心病狂地对着这些逃难的人群扫起了机枪。

    这逃难的人群顿时就大呼小叫,乱成一团!有些人提在手里的东西丢失了,在急得直跺脚;有的大人和孩子失散了,怎么也找不到了,急得要发疯!有一个男的胸口被子弹打穿,躺在地上当场断了气,一个女人和两个孩子,在身旁嚎啕大哭,哭得昏天黑地。有一个孩子的一条左腿,被飞?(精彩小说推荐:

    ) ( 梦上海 http://www.xshubao22.com/3/3459/ )

小技巧:按 Ctrl+D 快速保存当前章节页面至浏览器收藏夹。

新第二书包网每天更新数千本热门小说,请记住我们的网址http://www.xshubao22.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