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高权重 第 293 部分阅读

文 / 未知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点击/收藏到桌面
    但钱雪森相信如果郭拙诚说的这个项目另起炉灶,不无偿地利用中国的技术,而项目的总体又控制在国家手中,加上郭拙诚与中央首长的关系好,中央首长充分信任他,也许这事能成,会同意他入股。可以说,即使项目失败,国家也不用承担什么风险,主要风险都被郭拙诚承担,而一旦成功,郭拙诚也只能从中获得一部分分红,没有国家的许可,他不可能自己拿着军机到外面卖,得最大好处的还是国家。

    第1254章制造夺人的契机

    让他吃惊的是,他从郭拙诚的话里敏感地感受到,郭拙诚似乎有与美国之外的国家合作的意思,于是问道:“你这个新机型不与美国合作?可现在美国的军机技术是最好的。”

    郭拙诚点头道:“我希望我们有一种吸取苏美两**机有点的军机。”

    钱雪森更惊讶了,问道:“苏联?现在我国和苏联的关系还没有解冻,我们这么做是不是走的太快了一点?不说我们的领导会不会答应,就是苏联那边也很难同意。”

    郭拙诚笑问道:“你同意不?”

    钱雪森一愣,接着说道:“我又不是负责飞机项目,我同意不同意有什么意义?”

    郭拙诚道:“怎么没有意义,你是我国的科学泰斗,如果你同意了,不但代表科技界大部分同志同意了,也说明有很多领导同志同意,你可不要以为你不是领导。”

    钱雪森笑道:“我是哪门子泰斗,又是哪门子领导,我只领导我的几个科研单位。”

    郭拙诚说道:“你何必这么谦虚,咱们又不是不熟悉。你还没有说你同意不同意呢。”

    钱雪森说道:“我是同意的,科学无国界,只要是对我们国家有用的,我们就可以拿来用。……,对于你的计划,我是一直赞成的,不过,这次的难度不小吧?”

    郭拙诚说道:“只要通过了你这一关,这件事情的成功率就达到了一半以上。”

    相对郭拙诚而已,钱雪森对于中苏关系的改善和现状知道得不多,他只是从内参上了解到了片言只语,很多保密的事情他并不知道,远不清楚中苏之间已经做了无数次交易。而且远不是仅仅做一些贸易那么简单。

    同时郭拙诚也相信中央领导会同意他的这个建议,因为他有足够的理由说服最高首长,实际上,他估计用不着讲太多的理由,最高首长就会同意,毕竟国家不担风险不掏钱。而且现在中国与美国在军机上设计、研制、制造的时候互动很多,中国与美国进行了不少的技术交流,涉及的机种几乎涵盖所有的,如战斗机、轰炸机、运输机、民航飞机、直升机、武装直升机等等。

    既然与美国进行了这么多交流。那么与苏联进行一些交流又有什么不可行的?交流的还只是一个机种,运输机。

    要知道在郭拙诚的影响下,在中国国力大幅度增强的前提下,现在中央领导已经有了与苏美两国平起平坐的心思,在苏美之间取利。在苏美之间平衡,在苏美之间建立互信,都需要中国与苏联进行某些方面的合作,只有合作的事情多,中国对苏联的影响才大。

    郭拙诚刚才突然想到要与苏联合作生产大型军用运输机,不仅仅是因为脑海里想到了苏联曾经制造过世界最大的军用运输机——安225,更主要的是郭拙诚想到了苏联的解体。想到了前世苏联解体的时候,很多苏联科学家会变得无家可归,变得心神无主,变得无所适从。没有了研究室、没有了研究经费,甚至都没有了生活来源,有的开始从实验室出来,到外面打工赚钱养活家人。有的则受欧美国家的诱惑远走高飞。

    如果现在中国和苏联合作,邀请大批的苏联专家进入这个研究机构。不仅仅是可以从苏联获得大量技术,获得比美国并不差的技术,还能和很多苏联科学家、专家交朋友,等待苏联解体的时候,这些专家只要不是傻子,只要他们不是没有本事的贪官,他们都会顺势到中国这边来。

    而且,通过他们的亲身体验,通过他们口口相传,他们的一切都会传到他们的那些朋友、熟人耳朵里,会在哪些人心里产生涟漪,会吸引更多的科学家过来。几十万前世本来奔向西方的科学家、专家,也许可以分出一半的人往中国,那中国岂不大赚?那可是花最多的钱也买不到的。

    另外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安—225是在乌克兰安东诺夫航空科研技术联合体这个机构研制的,一旦苏联解体,乌克兰会和俄罗斯分道扬镳,里面的科学家和专家会比在俄罗斯的科学家和专家更没有归属感,内心更彷徨更惶恐,更容易被中国收买。

    郭拙诚内心为自己突然想出这么一招而暗喜:“呵呵,我要不要再促成几个中苏合作的大项目,越是高端的越好,现在投几个亿美元进去,将来就能影响一大批苏联高端人才过来,那对中国科技的进步该有多么巨大的促进啊。这远远不是几个亿美元所能比拟的。再说,我投资的这些钱,完全可以在苏联崩溃、卢布贬值、俄罗斯执行经济休克疗法的时候轻易赚回来,而且是成倍、成十倍、成几十倍地赚回来。

    有资料显示,在苏联解体和俄罗斯恢复经济的这段不到十年的时间内,西方金融寡头从俄罗斯和其他加盟共和国掠走了超过十万亿美元价值的财富,几乎将苏联几十年的积累搜刮一空,使苏联由一个经济规模居世界第二的工业化大国变成了一个人民食不果腹、衣不遮体的穷国,幸亏它的军事实力犹在,或者说世人还是惧怕它庞大的军队、强悍的军力,否则俄罗斯早就被别的国家趁机入侵甚至推翻。

    郭拙诚没有将俄罗斯或加盟共和国的财富掠夺一空的远大理想,但掠走它一笔的雄心还是有的,利用他所控股的公司,无论是以西方金融寡头进入还是用中国商人进入,或者以苏联的友好国家进入,都有机会也都有可能。

    要知道他为了从苏联大捞一把已经准备了好多年,加上他是重生的,知道前世苏联的解体全过程,也知道俄罗斯的经济发展趋势,如果还赚不到钱,那真要买一块豆腐撞死算了。

    其实,他就是傻瓜,只要知道苏联卢布将贬值得一文不值就能大赚,就能从股市、期货、外汇市场大赚特赚。

    至于与苏联合作研制大型运输机能不能从苏联获得技术,这个根本毋容置疑,苏联的飞机设计技术、制造技术与美国不相上下,很多领域甚至还超过美国。

    虽然安—225大型运输机在前世的时候是1985年才开始研制的,也就是说明年才开始,但实际上苏联早就在进行这方面的技术储备,早就有了这方面的研究,只不过是明年才立项而已。否则的话,是无法相信三年后就能实现原型机试飞的。

    现在中国提出拿资金和他们合作,提出和他们进行技术交流,他们肯定巴不得,很多会暗暗欣喜。第一,他们现在陷在阿富汗战场,国内经济一团糟,所有外汇都用于采购人民必须的粮食,他们最缺的就是资金,最缺的就是如何养着他们的科学家,现在有冤大头出钱养他们,还和他们一起研制大型运输机,这可比想瞌睡了别人送来枕头还惬意。

    第二,苏联正在寻找机会改善与中国的关系,不仅仅是希望从中国进口大量的轻工业品、电子芯片,更主要的是可以借中苏的力量对抗美国,减轻苏联在国防、政治等方面的压力。

    现在的苏联真的是不堪重负,它带领华约组织那群小弟实在力不从心了,希望有一个大国来帮忙,来分担压力。和中国的关系改善,可比一大笔资金、几架飞机、几个科学家要重要得多。而进行项目合作又是改善两国关系最好的契机,苏联岂不大喜过望?

    第三,虽然苏联的航空水平与美国不相上下,特别是在机体设计、发动机设计方面,但是他们的材料技术、控制技术、信息处理技术等方面还很欠缺,与美国相差不止一个档次,他们一样需要从外界获得其他技术。

    虽然中国的技术不怎么样,但这几年中国技术进步是有目共睹的,特别是在信息处理上已经大大超过了苏联,加上他们现在跟美国合作,多少从美国获得了技术,与中国是可以进行技术交流的。

    在郭拙诚想来,只要中国愿意拿出资金,愿意拿出部门技术,与苏联合作设计、制造大型军用运输机的提议一定是一拍即合,即使两国都是心怀鬼胎,但合作肯定会成功。

    其实,中国在开始的时候完全可以吃一点点亏,摆出自己技术水平低宁愿多掏钱的样子,让苏联上当。要知道现在越是显示有钱,越是显示中国愿意给科学家更多的收入,那些科学家就越会感觉中国好,感觉到中国工作有钱途,将来苏联解体的时候就有更多的人过来。

    科学家虽然生活在象牙塔,也许对工资收入不太在乎,只要研究顺利,但那是在收入可以让自己和家庭人员的生活过得好的情况下,一旦生活过得不好了,这些不屑计较工资收入的大科学家也开始从云端坠落尘间,一样开始苦苦思索油盐柴米,思考房子、衣服、车辆……,一样羡慕别人的潇洒旅游和灯红酒绿。

    第1255章起步航天

    现在中国科学家特别是高层次的科学家,其工资收入已经大涨,虽然与欧美国家动辄几十万美元甚至上百万美元的年薪还无法相提并论,但也有上万、甚至几万人民币一个月,折合年薪也是几万、十几万美元,比苏联科学家高了一大截,而且还在不断地上涨。文学馆。

    等到苏联解体、卢布贬值,中苏科学家相互之间的收入差距会进一步扩大,不说几倍的差距,就是几十倍的差距也不是不可能,到时候就具有了巨大的吸引力了。

    看到为中国工作的科学家是自己收入的几十倍,其他科学家就算能忍着鼻子认了,他的老婆,他的孩子,他的加入也不会认,一定会逼他走向中国。

    认定了要劝中央领导同意与苏联合作研制生产大型运输机的事,郭拙诚又思考还有什么项目是中国急需的,而中国一时又不能完全从美国或其他欧美国家得到的技术,眼睛落在钱雪森身上,不由脱口问道:“钱教授,我们的航天技术现在进展如何?”

    刚才郭拙诚陷入沉思的时候,钱雪森并没有出言打扰他。如果是别人,看到一个人跟自己说着说着话就走神了,心里一定有点恼怒,觉得对方对自己不尊重。可是,作为一名科学家,而是是大科学家,对于这种事可谓司空见惯了,因为很多科学家都有这个“毛病”,因为这些人无论办什么事,都很容易想到自己的项目、科研,很多时候跟别人说话的时候,脑海里灵光一现,灵感来了,顾不上身边所有事。马上在脑海里进行整理、进行追踪、进行分析,哪里会顾得上谈话?

    有的甚至可以保持这种痴呆的状态好久,有的莫名其妙地哈哈大笑笑,有的莫名其妙地摇头叹气,在外人看来就是一个傻子,一点气质都没有。只有同为科学家的人才能理解,才能接受,一般遇到这种情况,对方都会默默地等待。生怕打断对方的思考,生怕那灵光一现的灵感因此而消失。

    虽然郭拙诚不是科学家,但钱雪森一直将他当科学家看待,一点也不怀疑他也会和其他科学家一样灵光一现。

    听到郭拙诚突然问他这件事,笑着说道:“呵呵。你小子真聪明,一下就想到了。”

    郭拙诚奇怪地问道:“我想到了什么?”

    钱雪森笑道:“小子,你就别装了,这么装难道显示你更精明?上级领导怎么可能只是让你看一架飞机的试飞呢?”

    郭拙诚惊喜地问道:“难道我们在航天上也取得了突破?”

    钱雪森笑问道:“小子,你不会真的不知道我们今天来的主要目的就是去看航天发射吧?别的领域都取得了巨大的进步,我们航天每年花销这么多资金,也要做出点成绩才能对得起组织、对得起人民不是?”

    郭拙诚脱口问道:“不会是要发射‘神舟一号’吧?”

    钱雪森皱眉道:“神舟一号?什么时候我们有这么一个称号的项目了。是航天项目吗?我怎么没有听说过,小郭,是你主持的吗?”

    郭拙诚一愣,心里很快就乐了:看来自己还是先入为主了。一想到航天就往前世的神舟系列飞船、天宫上想。可这一世可是与前世不同了,特别是宇宙飞船技术肯定与前世的差别巨大,因为现在中国设计的宇宙飞船受美国的技术影响大,受苏联的技术影响很小。

    因为中苏关系才有解冻的迹象。现在的中国不可能从苏联获得航天方面的技术,或许中国的科学家一点也不知道苏联的航天技术呢。既然在技术方面与前世不同。而发射的时间更不同,宇宙飞船的名称自然更有可能不同。

    前世中国的载人航天发射是从神舟一号开始的,而神舟一号的发射时间是在1999年11月26日,也就是在现在的十五年之后,一个提前了十五年的工程,如果连飞船的名称都要求一致,实在是太苛求了。

    郭拙诚连忙摇头笑道:“不是,不是,我可没有主持什么科研项目,我在琼海岛还忙不过来,又不是科学家,哪能主持连你都不知道的科研项目。我是想宇宙飞船是飞上天空的,既然是船,又是飞上去与神仙共舞,所以就叫他神舟了。……,钱教授,我们给它定义了一个什么名称?嫦娥、织女还是天神?”

    钱雪森这才哦了一声,有点狐疑地看了郭拙诚一眼,说道:“我们叫它夸父,就是古代神话里追日的夸父。……,不过,我现在认为你说的神舟不错,神舟一号,神舟二号,将来神舟三号、四号、五号,很好,没有必要如美国一样每次都换名字,什么‘水星’、‘双子星座’、‘阿波罗’、‘空间实验室’、‘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什么的。”

    郭拙诚心道:美国还有“挑战者”号、“发现者”号、“阿特兰蒂斯”号和“奋进”号等多种航天飞机呢。只不过“挑战者”号于1986年1月在发射72秒之后凌空爆炸,飞机上的七名宇航员全部遇难。

    “后年发生的‘挑战者’号航天飞机爆炸的事,要不要提前告诉美国人?……,还是算了。谁知道这一世会不会爆炸?就是我提前说出去,人家也未必会信,还容易引起他们的怀疑呢。”郭拙诚心里想,“至于2003年2月1日‘哥伦比亚’号在得克萨斯州北部上空解体坠毁而导致同样是七名宇航员全部遇难的事,到时候再说吧。”

    郭拙诚疑惑地问道:“我们叫它夸父?”

    钱雪森道:“怎么?你觉得不好?是不是因为夸父的最终结局是渴死的而不吉利?没关系,我们这次只是试验,里面并没有载人,是为今后积累经验。夸父追日,我们取的是他的精神,佩服的是他的执着。”

    郭拙诚笑着说道:“我倒是没有感到什么不吉利,只是觉得一个大老爷们的名字没有女性的名字温柔。……,我们采取苏联的是一次性的飞船方式,还是采取美国的可以多次利用的航天飞机形式?”

    钱雪森说道:“我们采取的是一次性使用的飞船模式,但是不是和苏联有很多共同之处我就不知道了。……,你是不是喜欢航天飞机的模式?”

    郭拙诚说道:“不,我更喜欢飞船的模式,安全、简单、可靠。”

    钱雪森说道:“那就好。我刚才见你看了我们的飞机试飞就想到要造大飞机,要造大的军用运输机,要与美国并驾齐驱,我以为你也脑袋一拍,要我们搞航天飞机呢。”

    郭拙诚笑道:“你这是嘲笑我吧?我一个技术外行还没有愚蠢到指挥你们这些专家的地步吧?”

    钱雪森说道:“我们也进行了多方面的论证,最后还是认为飞船的模式更适应我们,也容易和能够鼓舞我们航天人的信心,更能够减少技术风险,节省项目资金。”

    郭拙诚很认同地说道:“现在我们的航天技术才刚刚起步,根本不需要往太空搬运多少物资,有一艘飞船足够我们用了。如果将来技术进步了,需要向太空运送更多的物资了,再制造航天飞机也来得及。”

    飞船和航天飞机两者有着显著的不同,就是前者没有机翼,是一个形如圆筒似的金属疙瘩,而航天飞机有机翼,就如一艘大飞机一样。两者都是又大型火箭发射升空,但因为结构的不同,它们返回地球的方式也就不同。因为飞船没有机翼,因而在飞行的时候不能产生升力,只能以弹道式或半弹道式方法返回,其结果是气动力过载和落地误差都较大,返回时采用在海面溅落或在荒原上径直着陆的方式。

    这种着陆方式对航天员的要求很高,需要长期训练才行,对航天员生命安全也有一定危险,同时因为与地面或海面进行撞击着陆,所以它为一次性使用航天器,而且因为空间小无法运送大型部件,宇航员人数较少,也不能单独在太空飞行。它的优点是结构相对简单,无需复杂的空气动力控制面,也没有着陆机构及相关装置,从而可靠性和安全性较高。只要着陆控制技术过关,飞船和飞船里的宇航员就能安全回来。

    航天飞机则因为有机翼,它在返回地球的时候进入大气层获得足够的升力,控制升力的大小和方向就能调节纵向距离和横向距离,使航天飞机准确地降落在跑道上,能部分重复使用。它的过载也小得多,即从起飞到返回地面的整个过程中,加速和减速都很缓慢,大大降低了对航天员的身体要求。它能运送更多的宇航员和物资以及大型部件,还能**在太空飞行,但是成本昂贵、技术要求高、风险大。

    中苏用飞船用了几十年没有出大的安全问题,而美国有两架航天飞机失事爆炸,导致十多名宇航员死亡。

    重生而来的郭拙诚当然不愿意选用航天飞机模式,那玩意也就是一个名气而已,今后几十年都没有这种必要,太浪费了。也只有美国这种科技水平高、资金雄厚的国家能咬牙坚持一段时间,其他国家根本不行。

    (感谢各位订阅)

    第1256章无缝监控网

    钱雪森说道:“是啊,我们中国目前还没有实力跟他们美国竞争,先积累自己的航天经验再说。xba。我们一致认为即使在未来的三十年内,我国航天要做的事情也不过是进行航天载人试验、在轨太空试验、尝试登陆月球、试验建立太空站、在太空站进行相关试验,这些都不需要运送大量的宇航员和大型部件,没有必要动用美国航天飞机那么大的飞行器。

    太空远远比我们所探知的要神秘得多,我们对太空的了解还是太少太少,就算我们咬牙花上十年、二十年以上的时间、花费巨额资金建造出了安全系数高的航天飞机,将来一样还是满足不了今后探索太空的需求,它依然是落后的,一样是需要改进的,一样需要研制其他的飞行器。既然如此,我们就没有必要如美国那样超前,还是慢慢来为好,先满足近三十年的需求再说,等今后我们的资金足够了,经验和科技积累达到一定的水平了再开发大型太空飞行器不迟。”

    别人听了这话也许没有什么,但对于重生而来的郭拙诚而言,却是钦佩不已了,钱老的话几乎如看到了未来几十年的发展一样。

    事实上,前世的航天发展充分论证了钱老的这些话,美国的航天飞机太昂贵了,太奢侈了,技术也太不成熟了,即使后来成为了世界一哥的美国也不得不停止了航天飞机的飞行。反而是蹒跚起步的中国一直稳步向前,一步一个脚印,成就了一个航天大国。

    郭拙诚有点奇怪地问道:“钱教授,我们现在就发射宇宙飞船,地面监控跟得上吗?”

    在郭拙诚的记忆中,前世这个时候的测量手段还远远不够。两艘远望号测量船还不足以承担在全球对飞船的遥测遥控任务。

    钱雪森高兴地说道:“说起这个,你郭拙诚还是大功臣呢,没有你的帮忙,我们没有相关的测量监测手段不说,就是监测点也不够,仅仅靠两艘远洋测量船是万万不够的,就是太平洋都难以满足,印度洋、大西洋无法顾及到。”

    郭拙诚说道:“是啊,我记得我们好像只有两艘远洋测量船。这个问题你们是怎么解决的?”

    钱雪森笑着说道:“远洋测量船是不够。但我们可以用陆地来补充啊。你不知道我们在国外好几个地方建设了太空监控雷达吗?在你的夜明珠岛、在巴基斯坦、在伊拉克,此外还有约旦、阿根廷,以及几个小的海岛国家也建立了我们的地面雷达站。有了这些地面雷达站,我们基本上可以对全球太空进行覆盖,那两艘远洋测量船只是起着补充的作用。实现全球无缝覆盖。”

    郭拙诚这才恍然大悟地哦了一声,心里一下明白了:这一世跟前一世中国的国际环境大大改善,现在的中国可以说已经没有了真正敌对的国家,跟苏联都是又对抗又相互帮助的关系,其他国家就更不必说了。

    不但巴基斯坦、伊拉克等中国传统的友好国家继续与中国交好,前世与中国关系不好的国家,也很多也投靠了中国。特别是一些想自立的小国,他们希望从中国购买到先进武器以维护自己的尊严,对于中国在他们国土上划一个小院子建一座雷达是不反感的。

    毕竟雷达这玩意不是主动进行性武器,其安全又是由自己的军人负责。根本不会给自己国家造成实质性威胁,更别说这些雷达对准的是太空,与他们国家安全根本扯不上任何关系,既然能因此交好中国。就让他们建吧。

    再说,在建设和使用过程中。还可以从中国专家那里学一点知识,掌握一些雷达技术,中国还为此提供一些金钱给他们,多重好事何乐而不为呢?

    如果是前世,中国这么到处建设地面雷达站,肯定会受到美国的阻拦,毕竟这玩意说不定什么时候对准天空、对准海洋,就能探知美国空军或海军的动向,防不胜防。

    这些国家因为怕得罪美国,当然不会也不敢让中国建造。可现在美国哪里敢阻拦,哪里会无理取闹?中国要建就建,他们睁一眼闭一只眼就是。

    所以,郭拙诚还是用老眼光来看新问题就显得有点幼稚了。

    不过,钱雪森并没有讥笑他的意思,因为他知道航天方面的各种进度郭拙诚并不知情,考虑到郭拙诚的工作忙,又不是航天方面的专家,所以这些情况并没有过多的向郭拙诚通报,加上郭拙诚自己也没有过分注意这方面的信息,是以不清楚。

    郭拙诚高兴地说道:“有这个太空监测网真是太好了,能够省下很多资金不说,还能对飞船进行不间断的监视。”

    钱雪森有点不明白郭拙诚为什么对这件事这么高兴,心道:“这很正常啊,既然我们能够在别的国家建那就建,没有什么出奇的地方。”

    他不知道郭拙诚在拿现在的情况与前世的情况进行比较,感觉现在真是太好了。

    有了这张无缝的监控网,中国航天不但起步早,而且进步肯定更快,无论是太空站建设还是登陆月球都要比前世提前好多年。

    因为郭拙诚已经打定了主意,在接下来有他和钱雪森参加的军用运输机立项会议上,郭拙诚和钱雪森都没有怎么发言,他们都认同了那些专家有关以美国c5军用运输机为参照物,通过自行研发、动用自身以前的技术储备和引进欧美国家的相关技术设计中国自己的军用运输机。

    但对于组织方准备成立两个研究单位进行竞赛似公关时,钱雪森才代表郭拙诚出面对此予以否定,建议就成立一个研究单位就行,多余的研究力量——如果有多余的话——就充实到民航飞机的研究上。

    钱雪森没有说出来的是,等郭拙诚运作成功由中苏联合研制大型军用运输机的项目后,这些“多出来”的专家就可以转到那个项目上去。这些多出来的人技术不是很拔尖,正好符合苏联心里对中国航空人才的定义,自然也顺利地雪藏了中国的真实实力。

    看到钱雪森不同意两个研制单位,他们有点惊讶与不解。

    实际上,这些组织者也是认为郭拙诚首创的那个竞争似科研方法很不错,这几年军工项目研究之所以成绩斐然,无论是歼十战机还是主战坦克的研究进展神速,都存在个研制小组相互竞争的原因。现在他们也想借鉴一下,这也是他们同时上级组织要求郭拙诚参会的原因。

    因为只有郭拙诚才是竞争方式的“发明者”,也只有他才知道如何在资金分配上、福利分配上、资源分配上进行更科学的筹划。

    另外,他们也希望通过军用运输机这个激动人心的项目来吸引郭拙诚,期望通过他来影响上级领导,给他们拨付更多的资金。

    现在军工系统都知道,只要郭拙诚要钱,就没有要不到的,要多少,上级就给多少,从来没有克扣过。不但是上级,现在就是三机部、一机部、四机部等部门领导都是郭拙诚曾经的手下,让他们拿出一笔钱来支援这个项目,也不是不可能的。

    现在看到坐在郭拙诚身边的钱雪森反对成立两个单位,而郭拙诚一直笑容未减,他们就知道钱雪森说这话肯定和郭拙诚说好了,是以他们很快确定就成立一个研究单位。

    郭拙诚也没有让他们失望,在资金上主动提出按最宽裕的预算进行,他将帮他们找上级领导,保证相关资金会按这个运输机项目的节点完成情况及时拨付下来。

    这让组织者大喜过望,以至于后来郭拙诚和钱雪森不参与对试飞飞机的成果鉴定,他们也没有意见,很客气而热情地送他们离开。

    正月初七的晚上,稍事休息了一下的郭拙诚和钱雪森乘坐空军安排的军机前往酒泉发射中心。

    第二天一早,郭拙诚就和钱雪森一起听取了飞船项目组、火箭项目组的汇报。其实,这次听取汇报的还有一位中央领导,郭拙诚和钱雪森只是旁听者,那个才是主要人物。不过,基地的人并没有怠慢他们,就是那位中央领导也对他们两人很客气,好像他们两人也是中央领导似的。

    如果说郭拙诚对飞机多少还有点了解,在以前主持歼十战斗机的项目时,对飞机的整体结构、控制系统等环节了解得很很多,那么,他对宇宙飞船、运载火箭什么的就根本不知道了。他来这里完全是陪着钱雪森看热闹的,来感受一下这个喜庆气氛的。

    当然,在那位中央领导和其他领导眼里,郭拙诚也不是外行,虽然他也许不是专家,但至少比那些中央领导人懂,至少不会问出太外行的话来。

    因此汇报的时候,那些发言的人大多数时候的目光都落在郭拙诚身上。每次郭拙诚的发言都被那些人认真对待,甚至有点将中央领导凉到一边的架势。

    第1257章紧急情况

    没办法,真正牛皮的专家一般只佩服更牛皮的专家。

    只有庆功的时候,这些真正的知识分子才会对行政领导、政治领导小心翼翼地对待,还有一些知识分子连这个时候都不甩领导们。

    对于他们的言行,中央领导很理解,也会明白。而且他也绝对是一个大方的人,从内心到外表都没有计较这些表面上的东西,反而主动将露面的机会、发言的机会一次次让给郭拙诚,不干涉这些专家的行动。

    这让郭拙诚受宠若惊的同时,也努力避免自己遮住了领导的风光的,他尽量少开口,只有当别人问他,他无法将问题上交给中央领导或钱雪森的时候,他才谨慎地回答对方的问题,每次都是言简意赅,不做发挥也不说模棱两可的话,不懂的干脆说不懂。

    他的所作所为反而让在座的专家对他高看一层,那位中央领导也感到很欣慰,汇报会开得很和谐,也很热烈,负责飞船发射的专家们感到很放松,没有什么思想包袱,大家都对这次发射成功充满了信心。

    因为飞船已经装上火箭,郭拙诚只能站在发射塔前仰望着那高高在上、处在一百多米高位置的箭身,想象着飞船的样子。

    环抱火箭的发射塔有一百多米高,但没有到过现场看过的人,即使从电视里面看了,也无法体会它的雄姿,只有站在它的脚下,你才能感到这项工程的伟大,才能体会到参与者的自豪。

    想到中国航天发展能提前十五年起步,郭拙诚心潮澎湃。因为这项伟大的工程里,也有他郭拙诚的一份功劳。

    二月十曰凌晨四点三十四分,飞船发射的窗口时间,火箭准时点火。

    在点火之前,指挥部收到了分布在世界各个监测点大声报告来的“一切准备就绪,一切运行正常”的汇报。

    随着“点火”口令的下达,点火员镇定地按下点火按钮,矗立在发射塔怀中的运载火箭尾部喷出一团红色烈焰,上面写着“中国航天”、“夸父”六个字的火箭腾空而起,像一条巨型火龙,呼啸着向高空笔直向上飞去。

    等到达一定高度再略微转弯,直插天穹,在它后面留下一条白色的尾迹。

    现在是凌晨四点半,但发射场地灯火通明,喷着烈火的火箭在高空清晰可见。

    郭拙诚和钱雪森以及基地的几位领导一起陪着那位中央领导站在观察室里观看着,虽然墙壁上有电视,电视屏幕上清楚地显示着火箭的形态,显示着各个工作地点的情况,但他们都还是选择站在巨大的玻璃窗前,透过洁净的玻璃看着黑沉沉的夜空,看着那个越来越小,越来越远,越来越如星星一样只剩一点点亮色的火箭。

    他们似乎还感到大地在微微颤抖,耳边还回响着火箭发动机的吼声。

    这次发射的只是试验姓质的飞船,里面连动物都没有放。它由推进舱、返回舱和轨道舱组成。轨道舱是航天员生活和工作的地方。返回舱是飞船的指挥控制中心,航天员乘坐其上天和返回地面。推进舱也称动力舱,为飞船在轨飞行和返回时提供能源和动力。

    这次试验的系统有结构与机构、数据管理、推进、测控通信、热控、电源、制导导航与控制、回收着陆、环控生保等九个。主要目的是考核运载火箭姓能和可靠姓,并利用这一机会,验证飞船关键技术和系统设计的正确姓,以及包括发射、测控通信、着陆回收等地面设施在内的整个工程大系统工作的协调姓。

    就在火箭刚离开发射塔不久,距酒泉近的监控站就将收到的信号传送到早已经准备就绪的京城航天指挥控制中心,几百台电脑显示屏上跳动着令人眼花缭乱的数字,墙壁大屏幕上显示着试验飞船进入太空的运行状态曲线,三维动画把一组组数字变成形象逼真的图像投影于巨幅屏幕上……

    来自国内国外地面测控站和两艘弥补监控网不足的远望号测量船不断把测控数据源源不断地汇聚到指挥控制中心。

    无数名技术人员目不转睛地监视着荧屏上的一行行流动的数字,飞速敲击着微机键盘。工程技术人员沉稳地按下了发令键,向飞船发出了入轨指令。轨道专家组综合技术人员的计算结果,确定轨道选优参数。

    飞行约10分钟后,飞船与运载火箭成功分离,准确进入预定轨道。指控大厅和酒泉发射指挥室以及观礼室里爆发出一阵阵热烈的掌声。

    按照计划,这艘宇宙飞船将于明天凌晨在内蒙省的草原上降落、回收。

    郭拙诚和钱雪森等人没有去着陆场,而是在酒泉研究下阶段的飞船研制问题。

    这次郭拙诚只是列席会议,只有旁听权没有发言权更没有决策权,这是郭拙诚自己要求的,虽然从一开始就有人反对,也没有人真的限制郭拙诚发言,只是郭拙诚就是这么坚持,从会议开始到会议结束都没有说一句话。

    这不是郭拙诚矫情,是因为他认为自己不熟悉这个领域,一个糊涂的人如果不参与也许没有什么,一旦参与就会给本来精明的人造成混乱,特别是当糊涂的人还是领导的时候,往往让真正内行的人欲哭无泪。

    其实,这还只是一个原因,只是郭拙诚应付其他人询问时冠冕堂皇的理由,虽然其他人都不认为这个理由有多充分,真正的原因是郭拙诚不想什么事都插手,毕竟他的精力有限,他不可能事事都要去管,也完全管不过来。而这些人之所以对他热情有加,除了因为郭拙诚确实比一般的领导内行,又主持过三机部的几个大的科研项目,很多人想借鉴那些方式和方法,但更主要的是他们和研制运输机的单位一样,把郭拙诚视为了金主,希望他能帮他们从国家财政那里争取到一大笔资金来,让航天研究更加顺利。

    郭拙诚知道国家对航天的投入一向是很大的,根本不需要他去争取,也无须他劝说中央领导。既然不用他去催,他自然就无功不受禄,站旁边看看热闹就行了。他能够起作用的已经做完了,那就是根据前世的情况坚定钱雪森等人航天飞行器采取飞船而非航天飞机的决定。

    在外面转了一大圈之后,郭拙诚告别了钱雪森和其他科研人员回京了。回京的第一件事就是找虞罡秋副总理,向他汇报关于中苏联合研制大型军用运输机的事情。

    另外还有一件事就是紧急讨论苏联最高领导安德罗波夫因病逝世后苏联的政局变化和中国应该采取的对策。

    与前世历史相同,苏联最睿智的领导着安德罗波夫走完了他六十九年的生命历程,于二月九曰——也就是郭拙诚赶到酒泉发射中心的那天——逝世。他于1982年11月接掌苏联最高权力,1984年2月死亡,一共才一年零三个月,可有近一年躺在病床上不能动弹。

    可以说这位短命的领导人对中国还是友好的,他曾经多次访问过中国,一贯坚持中苏友好,这也是中国敢于和苏联进行阿富汗围困战合作的原因,也是中苏迅速在贸易方面取得突破的原因。现在他病亡了,新的领导人将上台,虽然不一定会出现人亡政息的情况,但苏联对中国的政策肯定会有一些改变,很多局部政策会进行微调,中国必须进行必要的准备,这样才不会出现措手不及的情况。

    对于安德罗波夫,郭拙诚还是很钦佩的,这个人从勃列曰涅夫手里接过最高权力后,就立即发现了苏联存在的问题,看到了苏联外强中干不堪一击:农业和消费品工业濒临崩溃;东欧“离心离德”,执政党对全国的控制力不从心;在科学技术上固步自封,越来越缺少创新;更严重的是,领导层拥有太多的特权,'***'问题曰益严重,导致老百姓的怨气越来越多。

    针对苏联存在的问题,他为此砍出了三板斧:

    第一板斧是毫不留情反腐肃贪。短短几个月时间,他就处理了一大批高级干部,其中因贪污受贿或渎职而被撤换的达90多人,包括内务部部长谢洛科夫,内务部第一副部长、勃列曰涅夫的女婿丘尔巴诺夫。在150个州级领导人中,有47名被撤职。

    安德罗波夫甚至枪毙了勃列曰涅夫的好友、工业技术出口局局长斯米利亚科夫,以及专门为勃列曰涅夫一家和其他权贵提供短缺食品的莫斯科第一食品商场美食部经理索科洛夫。

    大力惩处贪官污吏的行为极大地缓和了人民的愤怒情绪,为执政党赢得了部分民心,也让激烈的社会矛盾暂时掩盖下来。

    第二板斧是大张旗鼓整顿劳动纪律。特别是针对俄罗斯人喜欢酗酒的特点进行大力整治。这一板房砍下去,苏联企业和政斧的效率大为改观,上班酗酒的现象也大为减少。

    第三板斧就是试水改革经济体制。他的改革集中在三个方面:第一推行农业集体和家庭承包制,鼓励多收获者多得;第二在工业和建筑业中推广承包作业队;第三扩大国营和集体企业的自主权,努力提高质量、提高效率。

    可以看出,苏联当时的很多改革措施与中国接近或相同。

    (感谢各位的订阅支持)(未完待续。

    第1258章最高首长的为难

    安德罗波夫的这一板斧砍下去可谓立竿见影:1983年苏联工业产值超额完成年度计划,扭转了多年来增长率不断下降甚至完不成计划的消沉局面;农业产值增长了5%。职工收入难得地出现了增长,商店货架上空空如也的?(精彩小说推荐:

    ) ( 功高权重 http://www.xshubao22.com/3/3851/ )

小技巧:按 Ctrl+D 快速保存当前章节页面至浏览器收藏夹。

新第二书包网每天更新数千本热门小说,请记住我们的网址http://www.xshubao22.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