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点击/收藏到桌面
自己的势力。对阎锡山的命令就开始有点阳奉阴违了,即使这种命令不会损害他们的利益,仅仅是没有更多地照顾他们的利益,他们也会因此而抵触,因此而拖延。
就如这次派出援军,去解围信阳城里的东北军,张学良自然是非常积极的,不断催促援军早点出发,还不断要求壮大援军的力量,但是他却对傅作义担任所有援军的总指挥不乐意,认为援军的总指挥应该由东北军将领担任,原因就是东北军去救东北军,那是亲兄弟相救,肯定会用死力。而让傅作义去救,那是堂兄弟救堂兄弟,或者说是表兄弟去救表兄弟,亲戚关系隔了一层,很难用死力。
张学良倒是好打发,毕竟阎锡山与他的最终目的是一致的,最大的分歧不过是指挥官的人选,经过一番讨价还价就很好地解决了:让东北军的将领当副司令,军队的粮草和弹药供应又东北军的将领负责。必要的时候,张学良可以越级指挥前线东北军指挥官。
虽然这些安排有点不伦不类,而且长此以往将大大加深东北军和晋军的矛盾,但眼前的矛盾还是顺利解决了,援军开始源源不断地朝信阳城方向前进。
可冯玉祥的工作就难以做通了,因为信阳城里被围的是东北军,要夺回东双河镇的是他西北军,西北军在傅作义的指挥下,已经在东双河镇损兵折将,他西北军已经仁至义尽了:
我西北军交给你们,指挥权我也没有要,现在我的部队损失那么大,我冯玉祥都没有吵没有闹,足够委屈了吧?可你阎锡山怎么还能要我出兵呢?你难道不知道我们西北军底子薄、军队少啊。你这不是把我们西北军让火坑里推吗?你是不是想把我们西北军力量削弱了之后彻底将我赶出去,不让我有坐总统宝座的机会?你阎老西也太贪太阴了吧?
自感自己很委屈很受伤的冯玉祥无论谁做他的工作,他就三个字:不派兵!
第1540章职位难安排
即使阎锡山亲自劝说,冯玉祥也是这个态度,最多就是多说一句话:“我姓冯的还要几个人看家护院呢,总不能把军队都打没了,就剩下一个院子,那还不让野狗把我拖到外面给吃了?”
气得阎锡山差点就此翻脸,只是担心别人看笑话,这才把心头的怒火强行压下去。
无论如何他们之间的隔阂是存在了,而且还越来越往深处发展。
当傅作义起义的通电到来后,阎锡山固然气得七窍生烟,张学良更是气得直哼哼,他不但认为傅作义不厚道,辜负了他们的期望,他还恨阎锡山识人不明,认为阎锡山愚蠢透顶:就在傅作义通电发来的前一秒,阎锡山还在向部队下命令,要求他们严格听从傅作义的指挥,声称他已经授权傅作义可以对不听指挥者先斩后奏。
奶奶的,阎老西这么做不就是要架空副司令吗?不就是要把东北军将领担任的那个副司令成为摆设吗?不就是让傅作义成为那支援军的绝对指挥者,不就是让傅作义可以独断专行吗?
好了,现在看到结果了吧?人家根本不是指挥部队去解救被围的东北军的,而且带着部队去投奔敌人帮助敌人的,这下看你阎老西有什么话说。
冯玉祥吃惊的同时只能冷笑,偶尔也庆幸自己没有放弃主张,幸好没有听从阎锡山的要求把西北军派过去,如果派了还不是一样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哼哼,我得好好问问他。对于傅作义的投共有什么感想。
三个人只忙于思考如何保存自己。根本就没有人去考虑占领东北的日本鬼子。
……
处在前线的郭拙诚对于傅作义的起义完全可以用又惊又喜又为难来形容。
又惊又喜很好理解。毕竟这么多的部队一下子从敌人变成了自己的人,连带着他们所盘踞的地盘一下变成自己的领地,红军的战线一下子从信阳伸到武汉、合肥附近,避免了无数的战斗,节约了大量的粮草弹药,也减少了老百姓的损失,这个结果非常好,当然惊喜了。
可郭拙诚又有点为难。为什么呢?就是傅作义以及他手下的一众军官的职位不好安排。
如果是被俘的官兵那很好处理,无论是将他们投入监狱还是安排一点的职位,或者将他们遣散都行,他们都没有意见。当然,他们就算有意见也不会说出来,技不如人为之奈何?就是对他们刻薄一点,其他人也不会有意见。
只有杀得太多的时候,别人才会说你凶残,说你残暴。将来在战场上很可能造成一点的影响,处理好了敌人在战败的情况下不会拼死抵抗。处理不好敌人就可能血战到底。
而郭拙诚和红军将领并不嗜杀,也就不存在这个问题。
可是。对于起义人员可不能这么草率处理,绝对不是杀不杀的问题,而是怎么尊重他们的问题。不但起义的军官们在看着,敌对阵营的人也在看着,特别是那些也有类似想法,也想起义的人在心里默默比较。如果处理得好,就能大大地带动其他人起义、投诚,如果处理不好,将来就没有人起义了。
按照以前红军的惯例,对于起义的军官都是保留原来的职位,很多时候他们的军队都保持原来的,让他们继续统领,即使对他们的部队进行改造,也要征求他们的同意,在重要职位上的安排要听从他们的。
因为之前中央军向红军投诚的很少,团级以上成建制投诚的中央军根本没有,中央军更没有什么起义的,因此对于职位安排都没有什么为难的地方。
可是现在就麻烦了,傅作义是阎锡山这个伪总统任命的临时集团军军长,他手下还管两个军和好几个师呢,可是比军长级别还高的级别,拿到红军这边,那就是比林总、彭总、郭拙诚的职位还高,几乎相当于朱总司令了。
当然,这也与红军这边的级别混乱有关,红军因为人少,军队少,并没有设置什么集团军,最大的单位就是军团或者军了,而且现在的军还没有完全成形,还在组建当中。要知道中央红军主力到达四川时一共才三万多人,怎么可能组建什么集团军呢?条件不够。
如果让起义过来的傅作义保留原职,那就出现笑话:他的职位一下子就超越了林总、彭总等人。
即使将傅作义这个集团军看成是军级单位,他也将与林总、彭总平齐。将来全国解放了岂不是元帅一级的人物?虽然傅作义在这个位置上将来肯定能立下战功,将来评元帅的时候也许众望所归,但现在他一下子占据军级职位对林总、彭总等人是绝对不公平的。
现在林总也好,彭总也好,或者是郭拙诚也好,他们手下的一个师就能跟傅作义这个集团军打成平手,时间越长,傅作义的集团军实力就越弱,红军的一个师就能最后将其击败。
可以说,让傅作义担任军级将领的话,除了有政治上的意义,不但对红军的军级将领不公平,就是对红军的师级将领也不公平。
这些将领如毛润覃、粟裕、刘志丹等著名将领,虽然他们只是副军级或师级,但他们可是冒着九死一生的危险为革命奋斗了多年,他们对红军的贡献可是无法估量,没有他们这些人舍身忘死地进行战斗,没有他们不计报酬地努力,中国革命能不能坚持到今天都难说。
傅作义的贡献再大也只能说是锦上添花,并不能决定中国革命的走向,决定不了红军的生死。
可将傅作义的职位安排太低的也不好。因为傅作义的安排可是一根标杆,是对今后其他起义将领的一种对照标准,将来有比傅作义更高职位的,带更多军队起义的,怎么处理?要知道在中国比傅作义职位更高的可不少,不但是军队还是政府。比如李宗仁、白崇禧、宋子文、林森、张群……
郭拙诚没有将矛盾上交,而是亲自找傅作义谈了很久,推心置腹地谈。谈红军对他个人的安排,谈红军对整个起义部队的安排。
让郭拙诚高兴而欣慰的是傅作义很高兴地接受郭拙诚的建议,没有私心的他很同意郭拙诚设身处地地为他考虑,为他作想。
傅作义也是一个聪明人,知道自己起义过来是不可能担任军级职位了,人家辛苦了那么多年,又不是没有能力,凭什么一下子把最高职位交给你?自己将来要在这边呆一辈子,如果真的坐了一个人人眼红的位置,还不成了众矢之的?暂时的高兴只会换来一辈子的不安稳,也许不知道什么时候被嫉妒的人给戕害了,到时候找一个诉苦的人都找不到。
再说,他也知道自己部队是一群乌合之众,根本跟红军的战斗力不是一个档次,红军真要让他率领他的部队去完成红军军一级的战斗任务,绝对会被别人看笑话,到时候肯定是损兵折将,变得灰溜溜的,还不如自己率领一支小一点的、精干一点的部队,慢慢壮大慢慢成长,到时候与其他兄弟一较高低,凭自己的真本事在这边立足。
征得了傅作义的同意,郭拙诚马上召集团以上起义将领开会,宣布各人的职位安排:所有在原来的部队属于军或军以上级别的将领一律视为军级将领,军以下职位均按照实际职位来确定。在确定职位后,各级将领在红军这边安排职位时均降低三级安排,即军级将领越过军级、副军级、师级,降低到副师级任用;副军级降低到团级任用;师级降低到副团级;以此类推。
对于排级军官降低到副班级干部,而副排级及以下干部不再保留军官级别,他们可以自行选择加入普通士兵或退役。如果是普通士兵,将来享受优先提干的权力,如果选择退役,则保留干部身份,建议地方政府优先安排工作。
这个决定一宣布,将领们都五味杂陈,有人高兴,有人平静,有人不满,有人气愤,但无论是高兴的还是气愤的都没有做出什么动作,最多是在脸上表现一下情绪,说实在的他们还不知道红军的秉性,不知道自己表现太过的话会不会被他们当刺头给灭掉。
而且郭拙诚并没有给他们太多的面子,他们带来的三万多部队经过甄别,主要是身体素质和文化素质的甄别,留下的不到一半,其余的都遣散了。部队也被打散重新建立,除了在军校进攻了正规培训的将领可以在部队担任主官外,其他将领只能担任副主官或者参谋,只是保留了他们的级别而已。
这样一来很多起义的军官更是不忿,怏怏地去新单位报到,也有一些胆子大的军官提出退役,不在部队干了,愿意回地方,有的甚至提出要回目前还是国民党军队占领的地方。
对于他们的要求,红军一律满足。(未完待续……)
第1541章最后一战(1)
红军不但听任他们退役,听任他们回老家,还根据级别的不同发给不同数量的路费,其数量还超过他们的想象。
这些官兵原以为红军是穷鬼没有钱,想不到他们拿出光洋时都是一封一封的,这让不少准备离开的军官感到一点不对头:“他们这么大方地发钱,是不是早就希望我们离开?是不是希望我们不在他们的部队里干?”
这种人显然有点自卑的心态,以为红军看不起他们,以为红军像打发瘟神似的赶他们走。
有一些人则在心里嘀咕:“会不会呆在红军里更好,好过拿这些钱?现在拿了这么多钱走了,将来会不会后悔?”因为这么想,有的人就开始打退堂鼓了,准备先看一看情况再说。
等到他们到了部队,等到他们看了红军的装备,等待他们看到了红军官兵的待遇,才知道自己到部队来真是来对了:这么好的武器装备,这么好的待遇,怎么能离开呢?呆在这种部队要不打胜仗就没有天理了,在这里干上几年,就可以为家里赚一大笔钱,还能为子孙后代争取到一条出路,多好。
同时他们也发现自己的级别降三级是应该的,因为这支部队的战斗力根本比自己原来的部队强大得多,那些他们没有见过的武器装备以及由此带来的新战法、新战术是他们没有接触过的,如果贸然让他们带兵,还不知道会闹出多少笑话。自己必须学。用功地学。这样才能在这样的部队立足。
军官如此。那些士兵更如此。
开始的时候,那些士兵都以政府军自居,以为战斗力虽然不如红军,但身份却是高高的。可是,等见了红军的武器装备,见了他们平时所吃的,身上所穿的,不由不感到惭愧。敢情自己才是叫花子部队,自己才是土老冒啊。
没有几天,这些起义的将领和他们的士兵就平静下来,他们感觉自己真的来对了,幸亏起义了,要不还真会给红军打得满地找牙,只能在他们手下当败兵,要不是被击毙就是被俘虏。
……
郭拙诚将起义官兵处理好之后才向重庆报告。
对于他自作主张的行为,重庆的伟人并没有责备他,反而认为他这么处理好。把恶人一个人当了,否则的话他们还真不好如何处理这些起义官兵。
特别是郭拙诚提出的所有军级以及军级以上将领都视同为军级将领。这就为今后接纳其他势力的高官扫清了障碍,为将来接收其他高官铺平了道路。
到时候如果觉得某一起义过来的人功劳真的很大,意义非常重大,将他平级安排或者少降一级安排,那都是恩泽,都是他们上级额外开恩,做出来的都是人情。
在处理傅作义起义部队的时候,郭拙诚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可没有休息,他们顺着起义官兵让出的地盘和道路朝东南方向猛插,于1936年10月25日兵临合肥城下,而南京政府方面依然没有平静下来,他们的慌乱不但没有改善反而波及到更宽更广的地域。
就在郭拙诚的第三军兵临合肥城下的时候,林总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也迟后两天兵临武汉。林总如本来历史上一样,其扩兵的能力无人能敌,在消灭了湖南的湘军后,他的部队早就超过了三万,到达了让人膛目结舌的十万大军的地步。
加上陈毅、粟裕的数万大军,一共十三万精锐部队将武汉三镇围得风雨不透,无数黑洞洞的炮口瞄准了敌人的阵地。
林总用明码通电武汉的守军,这篇电文很短,算是世界上最短劝降电文之一了:“降?趁早!”
连标点到文字,一共五个字。本来陈毅说写两字就行“趁早”,但林总认为如果只写这两个字很容易让守军感到迷惑,会花时间去思考什么趁早,是逃跑趁早?是开战趁早?还是自杀趁早?
让对方如此纠结废脑子实在不是君子之道,于是电文上的文字就长了三分之一。
实际上武汉三镇的守军并不多,虽然这个一个非常重要的城市。其原因其实也很好理解,因为阎锡山也好,张学良也罢,他们都被红军凌厉的攻势吓怕了,他们现在最关心的是南京这个首都城市,如果将兵力分散在外围,等到外围失败后,南京也就成了一个空壳壳,红军随时可以攻进来将他们抓走。
南京是他们权力的象征,只要守住南京,他们的权力就具有正当性,就能拥有大义上的名分,如果南京丢失,就是再有实力也不过是地方政府,不过是地方军阀,根本没有权力指挥全国,没有能力向全国各地收税收钱。
无论是朝代,大义都是很重要的,所谓名不正言不顺就是这个意思。
既然如此,阎锡山、张学良自然要死守南京,确保南京的稳固了。
因此等到林总下令炮兵万炮齐轰的时候,武汉三镇的守军就开始土崩瓦解了,开始有部队争先恐后地投降,不少东北军、西北军干脆当起了带路党,主动要求充当先锋部队进攻武汉内层阵地。
林总、陈毅、粟裕领导的部队不得不提前原计划向前移动阵地,不断将炮兵阵地向前、向前移动。
虽然林总不喜欢喜形于色,但他的动作还是不可避免地暴露了他的内心,以前很多行动都是深思熟虑后再做决定,现在却随意多了,对部下的意见也实时采纳,现在常常听到的就是:“好!好!再上去一点!再靠近一点!俘虏?投降的官兵?你们处理就是,有用的你们就编入你们的部队,没有用的就遣散吧,他们愿意去哪里就去哪里,不管他们。”
对于有人担心那些遣散的俘虏再次加入东北军、西北军或者晋军,林总大度的挥挥手,说道:“好,更好,他们已经没有胆气跟我们斗了,加入他们的老部队也就是让我们多了几个民夫,多了几个帮我们运送武器弹药的人而已。或许他们还是我们的宣传队呢,在他们那里多说几次我们厉害,他们的军心就更加不稳了,这难道不是好事?”
在林总的眼里,阎锡山也好,张学良也好,都已经是案板上的鱼肉,随时可以切片刮鳞,或者清蒸或者红烧,随意都可以做出来吃。
林总是这么轻松,郭拙诚却没有这么随意。他比林总先一步兵临合肥城下,可他的第三军受到的阻力却比林总的第一军大得多。
从地图上就可以看出,合肥已经是南京的西边、北边大门,一旦合肥失守,南京就已经失去了两个方面的屏障,南京也就成了一座孤城。
阎锡山、张学良、冯玉祥等人自然不甘心自己就此失败,为了保住这座城市,他们做出了死守合肥的决定,并由冯玉祥亲自坐镇指挥,为此他们还专门组建了拥有射杀一切胆敢拒绝执行命令、延误战机、宣传畏敌情绪、怠慢执行任务的所有官兵的权力。
为了守住合肥,南京政府方面将其他地方的部队源源不断地调往这里,其总兵力高达二十万,还有从全国各地搜集来的飞机三十五架,以及有十八辆坦克,上百门火炮。
除了合肥是南京西面、北面的门户这个原因导致南京政府向这里结集重兵外,另外一个原因就是因为这种部队是郭拙诚率领的,他们只能用最大的力量来阻挡。
郭拙诚自出道以来就一直是用摧枯拉朽的动作横扫一切敌人。在湘江战役的时候,仅仅一个营的兵力就占领了桂军的炮兵阵地,然后就地扩军,竟然率领一群乌合之众干掉了桂军的一个主力师,之后突袭江华县城,干掉蒋芥石中央军的两个师,再长途奔袭轻易夺取赣州,几个小时就灭掉了宋希濂的主力师占领蒋芥经营多年的赣州城。
更不必说郭拙诚率领的部队占衡阳、灭薛岳,然后偷夺重庆、面对面歼灭税警总团,将蒋芥石最后一支强大的机动部队给吞入腹中,导致蒋芥石轻易就被阎锡山、张学良、冯玉祥赶下台,交出总统宝座。
阎锡山、张学良、冯玉祥都不想重滔覆辙,都不想被郭拙诚给灭了,因此将他当作最大最危险的敌人,他们的主力部队主要用来对付他。在他们看来,对付郭拙诚就应该尽可能调集最多的军队,尽可能集中最多最好的武器,尽可能将郭拙诚消灭或者至少将郭拙诚阻挡在合肥城之外。
可以说,面对郭拙诚杀气腾腾而来,阎张冯三人难得的一次达成了统一意见:增兵!
对于合肥敌人大量增加的情况,郭拙诚是知道的,他认为这次攻占合肥基本就是攻占南京的预演,或许打下了合肥后,南京的争夺就手到擒来,轻松了许多。
(感谢各位)(未完待续……)
第1542章最后一战(2)
而且在还不是发达城市的合肥战斗远远好过在南京战斗,这样的话即使把合肥打烂也好过把南京打废。不管怎么样,南京毕竟是国家的首都,无论是建筑物还是城里的学校什么都要比合肥重要得多,而南京城里的大人物也多,稍微抓几个都能影响一大片。
所以对于阎锡山他们把部队大量派往合肥,郭拙诚是乐见其成的,希望他们来的越多越好,大不了他的第三军就在这里多呆一段时间,把这些派来的队伍给全吞了。
重庆的中央领导人显然也看到了这个情况,也立即拍发电报给郭拙诚,要他暂且忍耐,不要急于出战,最好等林总的第一军占领了武汉后,再进行进攻,这样的话,林总的第一军可以直接杀奔相对兵力空虚的南京,让战争早一日结束。
可以说英雄所见略同,最得便宜的当然是我们的林总了,按照这个计划林总将肯定是第一进入南京的指挥官,郭拙诚和彭总很可能连南京都进不了,而是直接收复其他地方,接受其他地方武装力量的投降。如果在山东那里跟日本鬼子干起来的话,他们就更加没有几乎到南京出现开国大典了,直接就此投入抗日战场。
当然,郭拙诚是巴不得这样,穿越而来的他对于是不是第一个进入南京并没有多少期盼,也不想争这份荣耀,他穿越后最大的希望就是抗日,就是把日本鬼子给打得趴下。好好地出一下心头的怨气。
在他内心里。其实最希望第一个进攻南京的彭总。因为彭总这个人很纯粹,只喜欢打仗,不喜欢政治,而且彭总目的的地位其实也高于林总,只是因为整编后都是指挥一个军,而且是第二军,想到来说地位反而有点不如林总了。这对彭总多少有点不公平,但他一点意见也没有。反而乐呵呵地上任了,当上了这个军长。
郭拙诚很想弥补一下这个缺陷,也想彭总将来能更加顺风顺水。可是,现在他已经率部进攻郑州、太原、绥远,以至北平和天津,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战略要地,不但要尽快占领它们,还要提防日本鬼子从北方杀过来。
虽然重庆的高层领导计划了在济南那里给日本鬼子狠狠地来一下,让抗日战场主要集中在山东半岛。但日本鬼子是日本鬼子,未必就会听红军的指挥。他们真要在北平、天津方向杀过来,红军可不能放任他们肆虐。必须在北平、天津方向阻挡他们。
可以说,彭总肩上的担子比谁都重,那里绝对少不了他。
林总和他所率领的第一军反而有可能成为整个红军的战略预备队,哪里吃紧,他和他的部队才会出现在哪里。
这样一来,林总夺取南京的意义也就大大减低,毕竟在中国来说内战的功绩远远没有抵御外敌侵略伟大。
1936年10月29日下午,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和中央苏区守备军团在林总和陈毅的指挥下占领江南重镇——武汉!
战斗刚刚结束,在林总的指挥下,第一军开始乘船或者卡车开始快速朝南京挺进,而陈毅率领一部分部队继续在武汉打扫战场、收拾残敌,而另一部分部队在粟裕的带领下跟随在第一军后面也杀向南京。
林总、粟裕的部队一下将南京政府吓得屁滚尿流,他们根本没有想到林总的军队也是这么犀利,一样是他们所不能阻挡的,湘军的覆没并不是何健不用力,也不是湘军的战斗力不强,根本就是林总的部队太厉害了。
直到此时,才有人提醒阎锡山、张学良:林总率领的可是第一军,而郭拙诚率领的只是第三军,第一军排最前面,其战斗力怎么可能比排第三的第三军弱呢?
虽然这个消息以前也知道,但以前没有人重视,甚至对于有人用部队序号来对比战斗力感到可笑,很幼稚,郭拙诚之所以率领的是第三军,是因为他年龄小、资历浅,无论是哪个部队、哪个势力都要讲一下论资排辈,虽然郭拙诚有巨大的战功,但林总和彭总还是应该排他前头。可是,现在有人这么一提醒,阎锡山等人才觉得第一军肯定比第三军强,红军太狡猾了,竟然把郭拙诚宣传得这么厉害,实际上林总的部队才是最牛的。
想到这一点,阎锡山他们立即慌神了,他们的电台几乎没有停息地向南京周围的部队下达电令,命令他们用最快的速度前往南京布防,同时命令在南京西面的部队尽最大力量沿途阻击杀向南京的红军。
甚至于正在合肥修建阵地,准备与郭拙诚的第三军决一死战的冯玉祥手下也接到了阎锡山亲自发来的电报:共匪的第一军实力太强大,南京危急,望兄弟立即前来保驾。
冯玉祥扬着手里的电报,气呼呼地骂道:“保驾?保你阎老西?你老东西吓昏了头吧,郭拙诚的部队怎么可能比共匪的第一军,人家根本就是神出鬼没,如果不是郭拙诚的部队战斗力太强,傅作义他会主动起义吗?他会向郭拙诚投诚吗?就是因为他知道自己完全打不过啊。
再说,自古以来哪有两军对阵的时候阵前撤退的?你以为只是一个营一个团啊,几十万人怎么跑?我这么一跑,郭拙诚他的部队还不撒开脚丫死劲追?我的部队不跑也许还能抵挡一阵子,一跑就会放羊,到时候就是不用郭拙诚的部队打,仅仅为了夺路而逃就会发生自相残杀。”
不过,冯玉祥就是再埋怨也没有用,因为南京实在太危急了。
林总的第一军可不仅仅从陆地杀向南京,他手里还有军舰、炮艇,有大型运输船,最让阎锡山、张学良等人无语的是,那些军舰上、炮艇上、运输船上都安装了高射机枪,有的甚至都安装了高射炮,根本不怕天上的飞机。
要知道这个时代的中国飞机性能可不怎么样,虽然它们能在高射机枪的射高以上飞行,但再高也高不过来自1993年那个时空的高射炮射高。更何况飞机飞行高度一旦超过了高射机枪的射高,它的轰炸和对地射击就是鬼扯了。这个时代的飞机可没有什么精密的瞄准镜,没有高级的投弹瞄准设备,几乎都靠飞行员的视力来目测,靠飞行员的经验来进行,低飞的时候他们还能发挥不少作用,一旦飞得太高了,下面的房屋在太阳普照的时候都成了蚂蚁,地上的士兵根本就看不到,那些河流只是一条条弯弯曲曲的细带子,河流里的军舰凭运气也许能发现,但要瞄准它们,那就只能请神仙来。
因此这些军舰什么的根本就没有受到来自空中的威胁,军舰上的红军甚至还为陆地上的军队提供空中掩护,毕竟陆军要携带高射机枪、高射炮的话,速度就慢多了,除非是大卡车拖着走大路。
但南京政府的军队打仗也许不行,挖路的本事还是不错的,他们不但自己挖,还用枪逼着老百姓挖,把南京西面所有通往南京的道路都挖得的千疮百孔,卡车可以说是寸步难行,只能等工兵们修一段、排除一段地雷,再前进一段,以至于卡车比步兵要慢得多。特别是遇到桥梁被炸的地方,虽然工兵部队带了不少架桥器材,但还是需要大量的时间。
实际上,前往南京的军舰也并非一番风顺,它们虽然没有空中威胁,地面威胁也很少,遇到一般的岸防工事,军舰上的火炮一轰,那些工事里的守军就撒开脚丫猛逃,因为红军的火力太猛了,根本不是他们所能阻挡的。
军舰最大的阻力是长江里的沉船和不知南京方面哪里搞来的水雷。虽然水雷的数量不多,威力也不少很大,但还是让军舰上的官兵出了几身冷汗,只能一边排雷一边清除水底沉船再前进。
即使如此,林总的第一军还是以势不可挡的气势前进着,从水陆两路一步步逼近南京。南京更是一日三惊,虽然守军严令城里的百姓不许逃走,但还是有很多富户、官绅家庭开始打点细软往城外跑。
看到林总的部队即将接近南京,而冯玉祥坚守合肥的决心开始动摇,准备随时撤往南京,郭拙诚当机立断下令进攻。
几乎千篇一律,郭拙诚的部队进攻也是以密集的火炮开始,各种口径的炮弹如冰雹一般落入守军的阵地中,那些临时修筑的工事在炮弹的轰炸下土崩瓦解,很多官兵来不及逃跑就被埋在里面,有的被弹片撕成碎片,有的被爆炸的气浪掀到半空,有的则被活埋在泥土下生死不明。
(感谢各位,原因大家懂的)(未完待续……)
第1543章最后一战(3)
因为火炮质量相差实在太大,守军火炮的射程根本达不到红军重型火炮的射程,他们的火炮最多只能找红军那些中等口径的迫击炮阵地、山炮阵地出一出气。但只要这些火炮开火,立马就会招来数以十倍的大口径火炮的还击,炮兵阵地用不了几分钟就不会被红军的炮弹犁上一遍,宝贵的大炮很快就会在对方的轰炸下变成废铁,或者在己方炮弹的殉爆中变成零件。
最可怜的当然是守军那些炮兵,自己还没发射几颗炮弹,连红军前沿的迫击炮阵地都没有摧毁,自己就已经非死即伤,这还怎么打?
冯玉祥等高级军官也知道红军的火炮猛烈,他们也知道自己如何对射的话肯定占不到便宜,所以他们压根就没有想在炮击中与红军对打,他们的计划是先躲起来,捱过了红军的炮击后进进入阵地,凭借守军是红军的好几倍来阻挡他们,杀伤他们。
在他们想来,红军的火炮厉害不错,这已经被无数次的战斗证明了的,连蒋芥石最后的王牌——税警总团——都无法在对方的炮击中占便宜,他们更不想。但红军的火炮再厉害,也只能肆虐一时,毕竟这玩意可是需要炮弹的,一发炮弹就是几十斤,红军翻山越岭从四川那边运过来,先不管他们生产了多少、储备了多少,只讲运输这个因素来说就不可能很多。
既然不多,那就让他们先打完,打得越猛则时间越短。只要他们的炮火一停歇。那就是守军发威的时候。
他们不知道他们的等待正好正中郭拙诚下怀。因为冯玉祥他们根本就错估了形势,根本就不知道郭拙诚是一个超级舞弊者,红军炮兵根本就不需要从四川运过来,甚至比林总和彭总的部队都简单,他们还需要从宜昌运输,而郭拙诚的第三军根本就不存在运输问题,只要他安排人封锁一块地方,就可以要多少炮弹就从1993年那个时空运来多少炮弹。同时运来大量的炮管或者整架整架性能良好的大炮。
守军的躲藏正好让炮兵有了放肆发威的机会,他们好整以暇地炮击着,变着花样炮击着,他们甚至不要洛熙、刘向阳等人的指挥就能打出弹幕。
他们发射炮弹连续的时间不由炮弹的数量决定,也不管炮管是否打得通红决定,因为炮弹少了可以加,炮管红了可以换,决定炮击时间的是那些搬运炮弹的士兵。
正如冯玉祥他们所猜想的,每发炮弹都是几十斤,搬运十发、几十发炮弹没什么。身体还能吃得消,但要联系搬运上百发、几百发。就是铁打的身子也吃不消。炮击一个多小时后,炮兵指挥官只好向步兵首长求救,请他们派一些身强力壮的士兵来搬运炮弹。真正的炮兵只负责按照引信、操纵发射……
守军开始的时候心里还算是镇定的,都在等待红军发射停止,都在等待炮击停止后进工事、进阵地、进壕沟。但是,他们左等没有等到炮击停止,右等也没有等到炮击停止,耳朵中依然是震耳欲聋的爆炸声,大地依然在不停地颤抖。
五分钟之后,炮击没有停止;十分钟之后炮击没有停止;三十分钟后炮击依然没有停止;一个小时后炮击依然在进行;一个半小时后大地依然在颤抖……
五分钟、十分钟、半小时、一个小时……,说起来很容易,但身处那个爆炸的环境,就是心理素质再好的人也开始慢慢变得崩溃,在这里密集长时间的炮击下,无数士兵在呕吐,无数士兵的耳朵、鼻子被震出了血,一个个变得暴躁、易怒,一个个开始变得神经质……
这些人还是幸运的,毕竟没有炮弹直接落在他们身上,没有被弹片撕碎,没有被爆炸直接炸死,他们还活着。
可其他人就一定这么幸运了,毕竟打来的炮弹太多,密集的炮弹来回轰炸,犁了一遍又一遍,根本没有几个可以藏身可以安全的地方,就是老兵所说的弹坑一样会被炸上几次,藏在里面根本不安全。
“副总司令,怎么办,我们怎么办?共匪的火炮根本不会停歇。我们的部队已经快要崩溃了,再让他们炸几分钟,部队就完了。”一个高级军官脸色苍白的说道。
虽然他们躲在离地面二十几米深的地下室,但他们还是感觉自己坐在摇篮里一般,没有一个人不感到恶心,没有一个人不感到头晕。如果这个参谋是半个小时之前说出这句话,脾气暴躁的冯玉祥说不定马上抽出手枪将其击毙了,这不是动摇军心吗?
可是到了现在他自己都有点坚持不下去了。
他看了看身边周围的军官,见大家都是脸色灰败,一个个狼狈不堪,于是说道:“那就起义吧,马上用明码电报发给共匪,通电全国,就算我合肥守军在我的命令下起义,愿意听从共匪,不,现在该称呼他们为红军了,听从红军的指挥。”
实际上,就是他不更正这句话,参谋人员也不会把共匪二字发出去的,这不是找死吗?
听了冯玉祥的话,指挥部的军官们,包括那些警卫人员,都松了一口气。就是战前被赋予特殊使命,要对投降、怠战的、不执行命令的官兵进行射杀的宪兵们也松了一口气。
毕竟他们也是人,一样是爱惜自己生命的,在明知道无望的情况下,谁还会遵守那些残酷的命令?
刚才那个汇报的军官期期艾艾地对冯玉祥说道:“长官,在这种情况下,共匪……红军还承认我们的起义吗?我们现在根本就没有反抗之力,只有投降一途了。再说,你宣布起义的话,他们会不会针对您的家人下手?”
投降一般都是走投无路的情况下采取的无奈行动,多少还可以原谅。而起义则是还有能力反抗或撤退的情况下进行的,可以说是主动采取的行动,性质还是有不同的。
冯玉祥却大手一挥,说道:“就这么发通电,我相信共匪是会认可我的起义。阎锡山、张学良他们不敢对我的家人怎么样。你说,我们都这样了,南京周围最多的军事力量都被共匪收拾了,他们还能坚持几天?能不考虑后路?”
不得不说冯玉祥终究是冯玉祥,他的预见还是很准确的,当他的通电发出去后,郭拙诚立即下令停止炮击,重庆的红军最高领导人以及前线的郭拙诚都通电欢迎冯玉祥将军弃暗投明,欢迎他率部起义。
红军之所以认可他的起义,是因为他的影响太大了,作为南京政府的第三把手,作为西北军的总指挥,他的起义不仅仅是他能带过了多少官兵,更主要的是他对全国局势产生的影响,他的起义将彻底动摇阎锡山、张学良、冯玉祥这个三角形框架,将拆散这三架狂奔的马车,更能让全国的西北军以最快的速度投靠红军。
如果不承认他的起义,其他西北军未必就会第一时间投诚,他们很可能不用提防阎锡山、张学良未对他们采取手段,但承认了他的起义,西北军就得日夜担心阎锡山、张学良会不会派兵将他们缴械。
当炮战停止后,无数的守军都从泥地里钻出来,摇摇晃晃地走向红军阵地,大叫着我们不干了,再也不当兵了,就是枪毙他他也要投降。因为阵地很多有线电话线被打断,冯玉祥的命令并没有也不可能下达每一个作战单位,但这些没有接到命令的部队第一时间就投降了。
他们才不管你冯玉祥是投降还是起义,只要自己不再遭受如此恐怖的炮击就行,藏在地下就算安全也难受极了,真的就是生不如死。
以至于红军的炮火停了之后,冯玉祥下令部队集合以向红军指定的地方开进时,他才尴尬地发现自己手下的官兵只有寥寥数千人,连一万人都凑不齐,其他的官兵早就自行向红军缴械投降了,当然,也有两万多倒霉的官兵被火炮轰死,现在连尸体都找不齐。
那些投降的士兵失魂落魄地看着合肥城,而且他们看到了红军还是手下留情了,因为他们炮击的对象大部分是街道、工事、阵地,这些地方虽然来回轰炸了上十遍,这些地方完全看不去原来的样子,就是石头也成了尘土,一个弹坑捱着一个弹坑,弹坑上又出现弹坑,层层叠叠,如果评价炮击的效率,恐怕这个轰炸的效益并不高,毕竟守军也是人不是机械,没有官兵傻乎乎的往这些遭受连续轰炸的地方跑,也就是说这些地方轰炸三次或者四次就基本可以了,没有必要来回轰炸上十次,后面的轰炸纯粹是浪费炮弹。
(感谢各位的支持)(未完待续……)
第1544章最后一战(完)
红军的炮弹没有去轰炸老百姓的房子,也没有轰炸其他民房和民用建筑?(精彩小说推荐:
)
( 功高权重 http://www.xshubao22.com/3/385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