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点击/收藏到桌面
1392年法国国王查尔斯六世命令雅奎明·;格林公纽尔(J。 Gringonneur)手工绘制一副纸牌,这一历史事实造成了纸牌源出法国的说法的出现。但是明显可以看到的是,法国国王所命令绘制的一副纸牌,不过是一副与其他早已使用的纸牌相类似的纸牌。当时的负责银钱支付帐目的皇家司库,曾讲起过有三副纸牌,印成“金色和各种各样的颜色,并带有很多的装饰,以为我们的国王陛下娱乐之用。”其中的17张牌现存法国国立图书馆展出。
据说,在一份年代为1299年的意大利文件中,已经提到了塔罗牌,但这份文件的原文已经遗失,现在已知最早出现的塔罗牌是在14世纪末。意大利人一直认为,塔罗牌是现代扑克的前身。
在伦敦的大不列颠博物馆,收藏了一份1377年一位德国僧人的手稿,其中的有关于纸牌游戏玩法的内容。现代还保留着的最早的德国扑克是大约在1472到1445年手工绘制的扑克,上面的图案是一些关于狩猎的内容。
西班牙巴塞罗那市政档案馆在1378年就有扑克的记录,这是最早的关于扑克的正式记录。据说,在西班牙至少于1371年已经有了纸牌。
另外,还有扑克出自于古罗马、古希腊、波斯等国的说法。
人头艺术:
人头牌一般指扑克中的K、Q、J三张牌,但有的地方也把A列为人头牌。牌面上印有人像图案的牌,最初称为COAT CAROS,以后又称为COUR。现代美国和英国的扑克牌制造厂商,其人头牌的设计图案基本上都相同,是沿袭18世纪法国扑克牌的图案形式。
早期的图案设计完全决定于雕刻木版的美术师的技艺,后来这种图案渐逐从代表公认的人物或事象转化为毫无含意的人物图形。曾有传说认为,亨利八世是四张K的图案的模型;现存最古老的英国扑克牌的四张K的人像图案上,都有与亨利八世一样的卷曲的向两边分开的小胡须和络腮胡子。又传说四张Q上的人像图案的模型,很可能是约克王朝的伊丽莎白皇后,即亨利七世的皇后。其余人头牌上的人像图案的设计,明显是沿袭过去法国里昂制造的扑克牌的人像图案,虽然人像已有不同,但在习俗,手的位置、以及所持武器等方面,仍可看出是相似的。
众多的说法很难考证,但比较明确的是,法国扑克牌的制造一直是沿着各个厂商自己的路线发展的,到了1813年政府颁布了一个官方批准的设计,对于每一张人头牌都给予名称,也就是著名的五十四张规范,到今天大多数扑克牌沿都用这种规范:
54张牌有着非常巧妙的解释:大王代表太阳,小王代表月亮,其余的52张代表一年中的52个星期,红桃、方块、梅花、黑桃四种花色分别象征着春、夏、秋、冬,每种花色有13张牌,每个季节有13个星期,如果把J、Q、K当做11、12、13点,大王、小王各为半点,那么一副牌总共365点。而闰年把大王、小王各看做一点,总共366点,以上解释并非巧合,因为扑克的设计和发明与星相占卜及天文历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法式扑克牌中的J、Q、K是英文侍从、王后、国王的缩写,目前我们经常看到的12张人头牌分别代表历史上某个真实的人物或者传说中的人物。
黑桃J是查尔斯一世沙勒曼的侍从霍吉尔。红桃J是查尔斯七世的侍从拉海尔。方块J是查尔斯一世沙勒曼的侍从洛当。梅花J是亚瑟王故事中的著名骑士兰斯洛特。
黑桃Q是古希腊神话中的智慧和战争女神帕拉斯·;雅典娜,是四张皇后中唯一手持武器的皇后。红桃Q名叫朱迪斯,是查尔斯一世沙勒曼的妻子。方块Q叫雷切尔皇后,是《圣经旧约》中约瑟夫的妹妹。梅花Q叫阿金尼,她手持一束蔷薇花,代表英国以红、白两色蔷薇花为标志的王族战和。
黑桃K是公元前10世纪的以色列国王所罗门的父亲大卫,他善用竖琴演奏,所以画面上经常有竖琴图案。红桃K是查尔斯一世弗兰克国王,(查理一世),是四张国王牌中唯一不留胡须的国王。方块K是罗马帝国的国王凯撒,是四张国王牌中唯一的侧面像。梅花K是最早征服世界的马其顿帝国国王亚历山大,他的衣服上总是佩带有十字架的珠宝。
A是代表各种花色的第一张牌,这张牌中只印有代表该花色的一个符号。包括桥牌在内的大多数牌戏中,A是级别最高的一张牌;它在各个花色中也是最大的牌,英国曾经使用黑桃A作为税讫的标志。
在匈牙利的扑克牌中,有8张人头牌上的人像,分别代表席勒所著的以瑞士为背景的剧本《威廉·;退尔》中的8个角色。但瑞士国内从来未用过这种扑克牌。
德国常见的扑克牌中没有Q,但有两个J。并且一些德国扑克牌中每一花色有4张人头牌,A一K一J一J。特雷波拉扑克牌(西斑牙和意大利)中,用骑在马上的骑士代替Q上的皇后图象。
卷外篇 关于三代“天桥八大怪”及他们的绝活
天桥自元、明时代出现了商业市场之后,到了清代已变得日益繁华与热闹。出现繁华与热闹的原因之一是历代身怀绝技的各行业的民间艺人在这里施展自己的艺术绝技。据有人统计,仅在清朝末看到地解放初期的半个多世纪的时间,相继在桥卖艺的京剧、评剧、曲艺,武术、杂技等各种民间艺人多达五六百位。他们个个出类拔萃,艺术精湛高超,差不多可以说是在他们的行业中在当时达到了艺术的顶峰。天桥就是他们施展技艺的地,是他们出卖血汗赖以生存的地方。他们繁荣了天桥市场,天桥市场也造就养活限几代民痩艺人。没有这些民间艺人,也就没有天桥社会的底层文化的发展历史。
天桥八大怪产生于天桥。他们相貌奇特,言行怪异,身怀绝技,深为广大群众的喜爱。这“怪”字不可理解为“怪物”,而应理解为“怪才”或“怪杰”。至于为什么以“八”字名之,这只是中国人的一个习惯而已。在中国传统的文化里,历来有用数字来表示人、物、景的习惯。比如在人的方面有“八仙”、“扬州八怪”、“唐宋八大家”、“天桥八大怪”。物的方面有“八旗”、“有铁帽子五府”、北京商业中的“八大祥”。景的方面更多了,“燕京八景”、“杭州八景”、“西安八景”,过去全国的市县差不多都有八景,即使没有“八景”也要想法设计“凑”成八个。看来“八”字是大家喜欢用的吉祥的数字。其实“八”字在这里只是一个虚数,只是表示其多。真正计算起来岂止“八”呢?以“八簱”为例,“八旗”有“正”和“镶”之别,还有满、汉、蒙等族八旗之别,远不止“八”了。“天桥八大怪”也是如此,我们所说的几代的“八大怪”只是数百名艺人中的几个主要的代表而已,是不限于“八”的。
第一代“八大怪”,大约出现于清代咸丰、同治、光绪三朝。他们是穷不怕、醋溺膏、韓麻子、盆秃子、田瘸子、丑孙子、鼻嗡子、常傻子,八痊民间艺人。此外,这一时期天桥著名的民间艺人还有十几位,如河字顡、老万为迷、随缘乐、百鸟张、坛子五等人。其艺术形式包括说、拉、弹、唱、武术、杂技、写字绘画等,艺术风格与造诣,只有雅俗之分,而无高下而论,异彩分呈,各逞英雄。
(一)穷不怕
“穷不怕”真名叫朱绍文,是名没有中举的秀才。他大约1829年生人,清同治,光绪年间在天津卖艺说相声。他祖籍北京,汉军旗,原为京剧丑角儿,演架子花脸,相传武剧《十八拿》出于他之手。后在天桥撂地。晚年住在北京地安门外毡子房。朱绍文先是唱京剧花脸,扮相念打有所创新而遭受嫉妒,于是改行说相声,起名叫“穷不怕”,意思是表示自己虽穷但做人的骨气,不怕任何人的事。
“穷不怕”不仅精通文墨,而且对汉字的音、形义颇有研究。他表演时总要以白沙子撒成字形,边撒边讲字句中的道理,以此来招引观众看他表演,使人在笑声中学到知识。所以朱绍文对相声艺术最大的贡献是把“白沙撒字”的表演方式引进了相声。朱绍文在说相声前,总是带着一小袋细细的白沙子,拿两块小竹板,夹一把大笤帚,在人多的地方用白沙子画一个大圆圈儿,这叫“画锅”,也就是围场表演的意思。然手他单腿跪在地上,一物以拇指和令指捏白沙在地上撒成各种字休或图案,然后拿两块小竹板击拍而唱,或引出各种趣活和笑料。一套节目表演完毕,用笤帚扫去地上的字,理写新字,开始说新的节目。他能用白沙写成一丈二尺的双钩大字,颇有形象,如“一笔虎”、“笔福”、“一笔寿”等大字。大字下往往还有小字,许多字组在一起,就成为一乎诗或对子。他经常撒和是一副对联:“书童磨墨墨抹书童一脉墨,梅香添煤煤爆梅香两眉煤。”这副对联读起像绕口令,巧妙而饶有风趣。还有“画上荷花和尚画,书临汉翰林书”的对联也是如此。“白沙撒字”这种新鲜的表演形式吸引了许多观众,大家都愿意看,所以朱绍文的相声列为当时“天桥八大怪”之首位。
穷不怕朱绍文学最擅长撒前秦女诗人苏若兰的杂体回文诗。据《晋书。列女传》载:“滔被徒流水洗 ,苏氏思之,织锦为回文旋诗以赠滔,宛转循环以读之,词甚凄婉”。双据唐《璇玑图序》中说,'奇‘书‘网‘整。理'提。供'是因家庭纠纷,窦滔与其妻断绝音信,苏氏自怨自艾,伤感至深,遂织锦文,五彩相彝,纵横八寸,题诗二百余首,约八百余音,纵横反复中皆可为章句。派人送到其夫留镇的襄阳,窦滔看罢极受感到,遂将苏氏接到身边。
穷不怕朱绍文在表演时,他先讲《苏氏惠若兰织锦回文璇玑图》本事,然后便抓起白沙,撒写出一两首诗,例如:
麟龙昭德怀圣皇,人贱为女有柔刚;
亲所怀想思谁望,以贞志一吉所当。
若将此诗反过来读,便成如下一首诗:
当所吉一志贞纯,望谁思想怀所亲;
刚柔有女为贱人,皇圣怀德昭龙麟。
“穷不怕”朱绍文讲《璇玑图》本事撒写苏氏的回文诗,在中国的相声史上可以说是绝无仅有,堪称一绝。他凭借自身的深厚的文字功底,运用到通俗易懂的讲解过程中,将一大批观众吸引到自己的周围。
他还经常撒写一些《名贤集》上的词句,每条词句撒出来后,他便阐发一番议论,如:
穷居闹市无人问,富住深山有远亲。
猛虎常在当头卧,困龙也有上天时。
这些名句,经过他浅近精辟的讲,往往给观众一些生活哲理方面的启迪,使观众在娱乐中接受了道理。
寓庄于谐,是“穷不所”最突出的艺术特色。他常将部首偏旁相同的几个汉字凑在一起构成合辙押韵的词语、词组或短句。比如:“三个字同头芙蓉花,三个字同旁姐妹妈。”又如“三个字同头常当当,一三字同旁吃喝唱。”当他补充说:“皆因吃喝唱,才落得常当当。”“你们看,吃喝唱要不得呀!各位看看,从我这里,学到对联,又学到立身处世之道,利莫大焉!各位愿意赏几个小钱,供我吃窝窝头,那就感激了。话又说回来,我穷不怕,各位就是不给个小钱,我也不转弯骂人。”他的话往往使人俊不禁,使人在轻松快的笑声中,悟出了勤俭持家、孝顺父母的道理。
“穷不怕”朱绍文所编的相声段子有不少流传至今。如巧妙讽刺当时官吏腐败贪婪的《字象》,劝人行善的《大实话》、《宝玉自叹》、《堆子兵做梦》等。在形式上有以说为主的单口相声《老倭国斗法》、《乾隆爷打江南围》、《假斯文》,对口相声《保镖》、《黄鹤楼》,三人相声《四字联音》等。朱绍文有四个徒弟:贫有本、富有根、徐有禄、范有缘。现在说相声的大鑫是继承朱绍文这一派,而且不断兴旺发达。
“穷不怕”朱绍文是相声艺术早期的代表人物。由于他说唱技艺均高超,而且创造了双口相声表演的新形式,开拓了新的领域,为相声艺术的传播与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所以他颇受同时代与后起相声人的崇拜和尊敬。目前曲艺界传世文物中,有“穷不怕”遗留下来的一副竹板,长约12。5厘米,宽4。9厘米,两块椭圆形竹板遥的非常光亮,竹板后刻着一首五言诗,每块板后面刻两名,其内容是:“日吃千家饭,夜宿古庙堂:作犯法事,哪怕见君王。”还有一副竹板无下落,据说上刻:“满腹文章穷不怕,五车书史落地贫。”
清代文人杨曼卿在《天桥杂咏》中有七言诗赞“穷不怕”:
信口诙谐一老翁,招财进宝写尢工。
频敲竹板蹲身唱,谁道斯人不怕穷?
日日街头撒白沙,不需笔墨也涂鸦。
文章扫地寻常事,求得钱来为养家。
(二)醋溺膏
“醋溺膏”是绰号,又名“处妙高”,本人姓张,是清光绪年间出现在天桥的民间艺人。他以说笑话、相声为主,同时演唱山西的俚曲村调、山歌、码头调等。
他平时打扮得十分古怪,上场时手拈草珠,身穿纱袍,连鬓胡子老长,蓬头垢面,一副稀奇古怪的扮相。他的拿手看家本领叫“暗春”,也就是今天所说的“口技”,其中以学鸟叫为他的绝活儿。他学的鸟叫,包括各种禽鸟鸣声,婉转修扬,惟妙惟肖,表演时如在鸟市上一般。《天桥杂咏》中有诗赞“醋溺膏”:
俚曲村歌兴亦豪,铛铛鞑鞑韵嗷嘈。
而今尚有人传说,处妙高讹醋溺膏。
草珠纱褂态婆娑,鼓板须敲又打锣。
五十年来谁继起,人间冷落凤阳歌。
“醋溺膏”所唱的山歌,在山西称“山曲”,是晋西北河曲一带所流行的民间小调。它的歌词基本上为七字句,无严格约束,可自由伸缩。最出名的便是表现山西与河曲人民春季外出到内蒙古一带去谋生的情景的“走西口”。它的曲调分“征调式”、“商调式”、“羽调式”以及“宫调式”,简洁优美,节奏鲜明。
小调亦称“小曲”。其特色为曲调柔婉流畅,抒情优美,歌词通俗形象,内容以田间山野劳动为主,具有深厚的地方色彩。“醋溺膏”当年所唱的小调,有《孟姜女》调、《五更》调、《绣荷饣》调、《苏武牧羊》调等。他擅长用不同的曲调,更换不同的歌词,使之不断变化,常唱常新,令听众不倒口味。
码头调亦称“社火调”。“社火”是一各歌舞表演的形式。早年在山西和内蒙古西部等地区,每逢节日到来之时,各处的村庄都要办社火,如跑旱船、闹秧歌、啃高邸龋们鞒坡胪返鳌F湟衾址治党院褪闱樾粤嚼啵罢咭孕鹗挛鳎谌莘缛ど绺衩骺臁⑵邮担刹磺浚缓笳叩母璩院芮浚髁鞒┓岣唬犊旎钇茫袢岷停嗉嬗胁粤蛊嗲姓摺?br />
“醋溺膏”卖艺时演唱的情景,既是具有浓郁色彩的俚曲村歌,又有嬉笑怒骂讥讽时弊的言词,加上表演中服饰动作的异样神态,使观众百看不厌,不想离去。
(三)韩麻子
过去老北京人口头上流传着一句歇后语:“韩麻子叉腰——要钱。”这句歇后语就是久逛老为早年天桥八大怪之一的韩麻子专门创作的。
韩麻子,顾名思义,一听就知道此人性韩,脸上长着满脸的大麻子,人们不叫他的名儿而直呼“麻子”了。他是老天桥早期最著名的单口相声艺人。此人专以诙谐逗笑或学市面儿上各种生意小贩的叫卖声融于所表演的节目中,甚有趣味。他的嘴尖酸刻薄,其村野程度极不堪入耳。你再看他的长相也甚为古怪,面紫多麻,眉目间含有若干荡意,且将发盘于前面额角间,手执破扇一柄。每见其两唇掀动,两目乱转时,不闻其作何言语,也不禁令人失笑。天桥艺术家大狗熊孙宝才曾回忆韩麻的音容笑貌说:“韩麻子有异相,大脑袋好似一只广梨一般,额前有纹交错横生,好似插花儿,满脸一团喜气。脸上地挘习谆遥院笤怀甙殉さ男”缍炀镒牛氖嵌喝诵ΑK4┮患掖蠼蟮那喟蓝厦娑ぷ盼甯霾继跖坛傻母泶衽邸K龆螅歉雠肿樱ぷ乓涣车穆樽印!薄昂樽邮掷锾崃喔龌剂樱叩侥亩亩腿饶稚狭耍涯窳厣弦环牛嗣蔷臀侠础5让袢硕旱每拇笮γ埃蝗煌W。绞滞镆徊妫陀忠恕薄K锉Σ诺淖炖骱Γ崧钊耍谷媚闾怀隼础1热缢档侥衬承〗愕南笱来玻退担骸裁聪笱来玻看采锨昂笞笥遥饭峭贰⒗枪峭贰⒅砉峭贰⑴9峭返模裁醋呤薜墓峭范加小V挥写舱屑涞哪且豢椴攀窍竽兀 嫡舛问保驹诔≈屑洌亚昂笞笥业奶诙悸盍耍挥兴攀强橄笱溃鹊焦壑诿靼坠矗丫ち寺盍恕R蛭钊耍圆簧偃撕匏捎忠蛭畹们桑畹妹睿怨壑诎ち寺罨故前C刻煅萃炅耍樽铀玫那鼙缺鸬牡南嗌囊嘁恍U庵饕撬嗌档煤茫蠡锒荚敢馓荚敢飧T倬褪谴蠡锒寂滤睿桓也桓?br />
据说当年著名大画师沈容圑曾把韩麻子说相声时的情态画了像装在镜框中,挂在大栅栏更房窗隔上或挂于煤市街路东米铺门口,借以做清水传真的招牌,招来不少人围堵观看。
韩麻子的“贯口”(曲艺术语。指快速歌唱,背诵唱词或连续叙述许多事物)与“变口”(曲艺术语。指运用各地的方言)等基本功极为娴熟,与他奇特的相貌相得益彰,同样是《三近视》、《化蜡扦儿》等单口相声传统节目,经他一说,便有不同的韵致和引人发笑的魅力,乃至令人喷饭,捧腹大笑,所以每当他说完一段,叉腰站成丁字步时,大家伙儿总是纷纷扔钱给他。
韩麻子说相声和要钱的神态,给观众留下了极深刻的印象。
(四)盆秃子
大凡熟知天桥的北京人都知道盆秃子这个人。盆秃子是该艺人的绰号,其真名实姓已无从可考。只因他在天桥敲瓦盆儿兼唱小曲儿,加上他脑袋秃顶,故而大家伙儿都叫他盆秃子。
盆秃子本人,有两个明显的外貌特征,一是秃顶,只鬃角有些须发。二是走路时一拐一拐的,就像是《八仙过海》中的铁拐李一般。
敲着瓦盆唱小曲是有历史典故的。司马迁的《史记》中记载了池会上秦王为赵王击缶的故事,就是流传至今广为人知的。以缶为打击乐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的唐廾时代。据《文献能考》中《乐考》记载:“古缶,形如足盆或曰形如覆盆,以四杖击之。”通过查证有关史籍,可以看到,相传关尧时,有老者击壤而歌曰:“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何力于我哉?”这段歌词,后来成为歌颂太平盛世的典故。又从考证得知:击壤,便是击缶。唐尧以后的春秋、战国、秦、汉诸朝代,都有关于击缶以和乐曲的记载。如《汉书。扬恽传》中就载有这样的文字:“酒后耳热,仰天拊缶,而呼乌乌。”
盆秃子的表演与众不同的是:他表演时拿着一只大瓦盆,用一双筷子敲击瓦盆的不同部位,发出高低不同的响声,敲出的各种声调,再加上口编出的词曲,抓哏博人一笑。孙宝才这样说过盆秃子:“盆秃子是个怪人。他头上秃光光的,只两鬃角倒有些毛,走起路来一拐一拐的,好像个铁拐李。他拿着一个瓦盆,直径有二尺,深有一尺,用一双筷子敲来敲去,却也能敲出五音十二律来。他一边敲,一边唱,随口那兴编词逗人笑乐。”
盆秃子击瓦盆儿,坎坎作声,虽非八音克谐,但清越合于乐律,与他所唱的抑扬顿挫的小曲儿应和为一体,追根溯源,倒也有些上古贵,故清代诗人杨曼卿在《天桥杂咏》中赞盆秃子:
曾见当年盆秃子,盆儿敲得韵铮铮。
而今市井会新调,岂识秦人善此声?
击缶唱歌形似丐,斯人今已不堪论。
笑他俗子无知识,妄拟庄周浪敲盆。
(五)田瘸子
田瘸子是清朝光绪年间在天桥的杂耍场上专练盘杠子的民间老艺人,其本名已不可考,因为他在天桥卖艺几十年,从未向人透露过本人的身世名号,似有隐衷,别人也就不好再问。
此人幼年武艺极有功夫,因踢用力太猛遂致残决。但也有人说,他当年与人争斗,被对方打伤的,空间孰是孰非,谁也说不清。但以残腿人能在杠上耍练各种技术动作,还是颇不简单。他每天带着一个徒弟来到天桥卖艺场地,先将杠架支好,而后让他的徒弟先表演一二招小玩艺儿,作为引场,然后他一瘸一拐的走到场了上来。他就像《打瓜园》中的老汉陶洪一般,精神矍铄,丝毫无龙钟老态。他在杠子上腾来翻下,手肢灵活地做各种动作。如乱套 顶、噎脖子、左右顺风旗、燕子翻身、哪吒探海,变幻无穷,不可名状。观众看后无不喝彩称赞。每表演一次能收得当十大钱三五千不等,一日下来,进钱也有三四十千之数,进项可谓不菲。
武术名家的“二指祥功”早就为人们所熟悉,田瘸子最拿手的功夫便是用两个指头支撑,在杠子上拿大顶、倒立,这在当时的天桥演艺圈内也是堪称一绝的。
田瘸子的身体虽残疾,却有异乎寻常的力气,虎一般的迅猛和猿猴般的灵巧。一逢演出时,总是先以几个简单动作吸引观众,等到观众围拢后,才逐一拿出看家的本事。他的许多高难度的精彩绝妙的动作表演,其名堂都与历史人物或神话故事有关。如白猿偷我、刘玉卧、黄香卧席等。此外就是模仿性的动作形态,如鸭子凫水、鹞子翻身、倒挂金钟等。
“白猿偷桃”是屈一膝夹杠,双手抱膝作神话中白猿捧桃献母样子,然后绕杠倒转七八圈儿,疾如风驰电掣,令人眼花缭乱。今天体操运动员在单杠上做的“单挂膝回环”动作,不敢当 年田瘸子的白猿偷桃颇相似。
“刘伶醉卧”是以单臂弯曲着杠,另以一手托颐作醉卧状,全身重量支撑于一臂,其难度则更大。刘伶乃古代魏晋时期一大名人,与阮籍、嵇康等合称“竹林七贤”。又因他“常乘鹿车,携壶酒,使人荷锸相随”,“以酒为名,一饮一石,五斗解醒”,故以酒仙著称,于是后人留下了“杜康酒刘伶醉”的佳话。刘伶与当时太子少傅张华是好朋友。他不远千里到遂城(今河北徐水)访张华,常以酒为乐,死后就葬在了徐水古遂城西的张华村。
“黄香卧席”是双手握杠,两臂弯曲,腰与两腿悬空平挺,并倒手在杠上旋转一周。黄香,东汉江夏人,字文强。他九岁丧母,侍父至孝,暑扇床枕寒以身温席。他博学经典,能文章,京师号曰:“天下无双,江夏黄童”。官至尚书令。后来被人黄香的故事编入“二十四孝”中,在中国广为流传。因此将“黄香卧席”的典故作为盘杠子的名堂会更受广大市民欢迎。
孙宝才曾这样回忆过田瘸子,他说:“他的本领就是练把式。你看他,只一只手落地,把整个身子都竖起来,这叫单拿大顶。他还会倒翻跟头,身子向后一翻,倒过到又站在你跟前,这叫燕子翻 身。他还有个绝技,在单拿大顶时,把身子向左右倾斜,仿佛让风吹人歪了一样,这叫左右顺风旗。田瘸了还有个特点,钱到手就花光了它。一个子儿也不剩,多挣多花,少挣少花。这是由于江湖人成天东西去,并无定居,一般都不置恒产,不作长远打算,过一天算一天,加之他们吃苦的时候多,一旦有钱了,就要尽情享受。第二天再说第二天的,勒紧裤带再卖艺去。”
田瘸子最精彩的动作是“骑杠”和“二指倒立”。骑杠是两腿前后分开骑于杠上,身前或身后连续旋转数圈儿,其股骨夹杠大致相同。“二指倒立”是以食指和中指着杠,将身体体徐徐倒立起来,这是田瘸子“压轴子”节目,惊险无比,每练时全场观众,也使他在天桥声名大振。
(六)丑孙子
“丑孙子”姓孙,因长得丑陋,所以得了个“丑孙子”的诨名。他是清光绪年间著名的相声艺人,以扮怪相为主。
孙才曾这样描述过丑孙子。他说:“丑孙子生得极丑,简直是个猪八戒,平常日子他说相声,到了旧历年大年禄一,他头戴麻冠,身穿重孝,左手执哭丧棒,右手打着幡儿,哭一声爸爸,叫一声冤,一路来到天桥热闹的地方。这时候好多人都围着他,都知道这是他要钱的方法,所以大伙儿笑的时候也扔给他几个钱。”
丑孙子最拿手的节目就是大年初一演“出殡”。他一个人演出模仿整个出殡的场面,表演得惟妙惟肖。他先是在一帐里模仿许多人的声音:二姑娘哭,三妯娌喊,四姑奶奶劝,五姨太太 说,吵吵闹闹乱做一团。然手是出了帐子,头戴麻冠,身披重孝,左手持哭丧棒,右手打着纸幡儿,摔着丧盆子,大声哭爸爸。哭一声,叫一声,以此逗观众捧腹大笑,以求大家扔钱给他。
丑孙子本来就已十分丑陋,再加以重孝缠身,干号不已,可谓出乖露丑之极。所以天桥市场上都知道丑孙子,一为其怪,二为其戏谑,被称为天桥早期的“八大怪”之一。
清代文人杨曼卿在其所作《天桥杂咏》中以七言绝句赞“丑孙子”道:
为谋生计戴麻冠,行哭爸爸又呼冤。
莫道国人多忌讳,也知除假使真钱。
(七)鼻嗡子
历史上关于鼻嗡子的资料较少。相传鼻嗡子是一个怪里怪气、穷相毕露的无名氏艺人。他的名字无人知晓,大伙儿都管他叫“打马口铁壶的”。有人说他原为山西某地的一名伙计,因好唱被辞退来京,遂在天桥自树一帜,不知此信息是否准确。他以洋铁筒塞入鼻孔中,复将洋铁壶悬于腰间,两手拉一梆子呼胡,一边走一边拉,一边唱。有时兼打其腰间之破洋铁壶声,鼻中所塞铁筒作唱后之尾音。每唱一句,其煞尾之尾之音即以鼻筒代之,甚为可笑,他也被列为“八大怪”之一。
当他正式为观众表演时,还特意打扮一番,头上戴着花,脸上挘欧鄱5彼诒强桌锊迳狭教参宋朔⑸保从檬帜靡恢恍」髑没髯叛涔业哪侵宦砜谔捶⒊鲇薪谧嗟纳臁M弊炖锖妥诺那鳌⑻慕谂某∏4蠹铱此鞘纸琶畹目尚Φ幕饕不岽笮Σ恢梗粝陆仙钜蛳赜∠蟆G宕短烨旁涌谟健吩云哐允圃蕖氨俏俗印保?br />
麻铁壶敲韵调扬,亦能随手协宫商。
当时牛鬼蛇神样,看到而今转觉强。
鼻音一响上场来,挘埕⒒ㄒ喙衷铡?br />
但练游人能注目,今朝不负大烟灰。
(八)常傻子
常傻子也是天桥早期的八大怪之一。他表演的?砸石头“,带有江湖艺人的色彩。老天桥的艺人们大都听说他的表演。有人说他的“咂石头”是真功夫,但也有人说他“砸石头”是为了兜售他治疗跌打损伤的成药服务的,带有商业性质和江湖医生的色彩。便无论怎么说,都承认他是老天桥早期的怪人之一,他的真名叫什么,谁也说不清。
据说常傻子砸的石头大多是鹅卵石。表演前,毛巾他的弟弟常老二拿两块石头对碰数下,好让观众听到响声,然后再递给观众可以用手摸一摸,看一看,辨一辨真假。这时候,常傻子在一旁运气,把气运到手上。然后接过石头放在一条板凳边上,找准位置后,只听“嗨!” “嗨!”两声,手掌浇下处,石块已被砸碎。
常傻子还有绝个活儿,就是用手指将一块石头戳碎。他的表演会使人联想到今天武警战士的功夫表演,大有一脉相承之意。不过“青出于蓝更胜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现在武警战士的功夫表演要比当年傻子精深得多,所有用的气功,也比先前有更广泛的发展。
常傻子表演一陈“砸石头”后,但要向观众推销他的“百补增力丸”。他说他的“百补增力丸”有神效,一能强身壮骨,二能治疗跌打损伤,三能治闪腰岔气内外伤。还现身说法,说他自己就吃了这种药才有这么大的力气,才能练成真功夫。据说,他兜售的药丸并无神效,但也不会把人吃坏,他之所以如此美化药丸,主要是为求生存而维持最低的生活需要。他是以卖药的形式向观众“打钱”。邮此看来,有人说他卖艺带有商业性质,还是不无道理的。
第二代天桥八大怪,主要是经、指在辛亥革命以后出现在天桥民间艺人中的佼佼者和演技奇特怪异者。他们成名于天桥经济日趋繁荣的形势下,在众多艺人中靠独特的演技脱颖而出,在京城影响较大。当时,在表演和艺术上成功的有20多位,但各类史料记载和老百姓口头传诵者只有8位。他们是:让哈嗼教书的老头儿。表演滑稽二黄的老云里飞、装扮奇特的花狗熊、耍中幡的王小辫、三指断石的傻王、耍金钟的、数来宝的曹麻子、耍狗熊顶碗的程傻子。
(一)让蛤蟆教书的老头儿
让蛤蟆教书的老头儿,人们都不知道他姓什么、叫什么,只在天桥短时期的露了露头,就不知到哪儿去了。但他却是辛亥革命后在天桥表演绝技的第二代八大怪之一。他的表演之所以被世人称为空前绝后,是由于他会两手绝活儿:一是驯青蛙,二是驯蚂蚁。
据在天桥居住的古稀老人回忆说:“这个老头儿长得又干又瘦,黄眼珠子.嘬腮、黄胡子稀稀拉拉,身穿件灰色长袍儿,举止上十分斯文。”
这个老头儿上场子时总带着四样道具, 个大罐子.一个小罐子,一个细脖儿的瓶子和一块长方形木板.开场后.他把术板平铺在地上.先将大罐子口打开,嘴里头念叨着:“到时间了,该上学了!”这时人们就看见从大罐子里爬出一只大蛤蟆,跳到木板上变蹲立在中间,昂着头,像个高傲的先生站在讲台了。老头儿又拿过小罐,打开罐子口儿后又说:“快上学了,先生都来了,学生怎么还不来上课呀!“这时只见从小罐口处,依次蹦出八只小蛤蟆,爬到木板上,面对大蛤蟆依排成两行蹲下.等小蛤蟆蹲好了,老头儿又说:。老师该教学生念书了!”再看大蛤蟆,仿佛昕懂老头儿的吩咐一样.张嘴“呱”地叫了一声,小蛤蟆随着齐声一声。如此这般一叫一答.此起彼伏,真跟老师教学生似的整齐有致。就这样叫过一阵后,老头儿喊了一声:。到时间了,该放学了!”这时.小蛤篡先起身,依次蹦跳着爬目小罐里。大蛤蟆见小蛤蟆都进了罐子.它才慢懂悠悠地起来爬回大罐子里去。
就在人们围在四周纷纷惊叹不已的时候,老头儿又拿过细脖儿瓶子.打开盖子后嘴里喊:“快出来排队.上操了!”只见从瓶子里爬出密密麻廓的黑、黄两色蚂蚁。老头儿一边喊着:“别乱,快排好队!听着,立正齐!”老头儿一边下着口令给蚂蚁,一边用手撤些小米。只见混杂在一起的无数只黑、黄两色蚂蚁.按照颜&;#8226;很自然地排成两队,其两队中绝对没有一只混杂其间的蚂蚁。过了一会儿.老头儿又喊道:“该收操了!”干是,原本整齐的队伍顿时乱成一锅粥,乱乱哄哄你争我爬地又回到细脖儿瓶子里。
有驯鸟和驯兽的不难看到,但从来没有驯蛙驯蚁的节目,这在古今演艺圈中也确宴十分罕见。如果不是亲眼所见.对老头儿怪异的表演,特别是青蛙、蚂蚁如此俯首帖耳,任人操纵,定会感到不可思议,肯定认为是无稽之谈。然而见过老头儿表演的人.提及此事,无不津津乐道。
(二)老云里飞
老云里飞原名庆有轩.又名白庆林.是清光绪末年至20世纪30年代在天桥演出滑稽二簧的著名民间艺人,是第二代“八大怪”之一。
老云里飞.幼年时曾在嵩祝成(清同治三年,由太监联名组成)科班坐科,初学武把子.后学“开口跳”(传统戏曲角色行当中.武丑的俗称).10岁即登台唱戏,曾扮演过《三岔口》中的刘利华,《连环套》中的朱光祖等,是擅长武艺而性格机警、语言幽默的人物。他的跟头翻得又高又快,能在空中翻转一圈才落地,这个动作在京剧舞台上被称为“云里翻”。因此,后来他在天桥撂地卖艺之后,自称“云里飞”。
老云里飞改行到天桥撂地摊卖艺,纯粹是为生活所迫。1900年8月14日,庚子事变,八国联军攻破北城,慈禧太后带着光结皇帝、隆裕皇后及一群宫眷大臣们仓皇逃往西安,仍没有忘记娱乐消遣,她命令一批艺人随往西安,老云里飞便是其中的一个。慈禧太后对百戏杂耍无所不好。就在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相继死后的“国丧”期间,不许唱戏。不唱戏老云里飞就得饿肚皮。没有办法,他才到天桥去撂地摊卖艺的。他演唱时既没有戏装、盔头,也没有化妆。他用一顶纸烟盒糊的帽子和一件大褂,权当演出时的装扮。表演时他一人能同时扮几个角色,连说带唱,语言幽默诙谐.观众十分爱看他的表演。
1918年,老云里飞受洗礼,成为天桥当时众多的民间艺人中唯一的一位基督教徒。
著名艺术家朱国梁曾说过:“白庆林是满族人,武功很好,能在平地上跃到空中翻两个跟头,好像在云中飞腾一般。大家送他一个外号叫云里飞。后来他老了,飞不动了,就改说西游记。他冬天穿件灰布面羊皮袄。上套红毡马褂.青裤黑鞋,一把胡子拖的长长的,很有仙风道骨的样子。他的儿子白宝山,也练了一身好功夫,就顶了‘云里飞’这个名字在天桥卖艺。人们便把白庆林称为‘老云里飞’了。”
老教师胡道生先生曾说过;“云里飞是天津著名相声演员白全福的祖父,原在四喜班社,与谭鑫培同台演出京剧,他的武功好,有一手武功绝技。后来年岁大了。唱不了戏了,就改说评书,每天在天桥说全本《西游记,每当说到美猴王,还要带上武功。”
相传老云里飞在光绪二十五年(1 899年)拜评书艺人亨永通学说的《西游记*,他恪守祖师爷安太和的成规,每次说书时,都以渔鼓为号,兼卖“沉香佛手饼”。又由于他昔日坐科有良好基础,所以他的表演是说唱与功夫相结合。每次说书前,渔鼓敲打之后,先唱一段与评书内容有关的戏词,然后书归正传。
老云里飞说《西游记》,注重在原作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再加工、再创造。比如“无底洞”一段,对孙悟空深入陷空山无底洞与李天王的义女老鼠精纠缠到底、不制服妖精决不罢休的机智勇敢:对猪八戒的性格憨厚、行动蠢笨而又贪懒好色,最终还是勇于助战,同心协办降伏妖魔;以及唐僧在老鼠精的摆布下魂飞魄散、涕泪交流的心情,他都能绘声绘色、细致入微地表演出来。
老云里飞除在天桥表演外,还经常到白塔寺、护国寺、隆福寺等四大庙会表演出。他并不全靠说唱赚钱,还以招徕顾客买他的药糖。他的说唱生涯约20多年,1934年后销声匿迹。
(三)花狗熊
花狗熊是20世纪20年代前后在天桥撂地卖艺的民间艺人。他是河北定兴县人。他们黑墨涂面,用大白粉画眼圈儿、鼻梁子和嘴,头上戴假小辫儿,加上他胖乎乎的五短身材,扮相奇特,所以得了个“花狗熊”的外号,在天桥也是数得着的人物。
花狗熊在天桥演出时,总是和自己的老伴合作。据在天桥观看过他们二人演出的老人回忆说,花狗熊个儿不高,人又胖了点儿,一张圆脸上布着几条深深的皱纹。他是用锅灰涂脸,把一第胖脸涂得乌赫,然后有白灰画眉手,头顶上戴个假小辫儿,两只眼睛显得特大,可老是恍恍惚惚的样子。他上身穿是一件补丁摞补丁的黑布褂子,裤子上也补着补丁,往场中一站,真是又呆又傻的花狗熊了。他在天桥演出的时 (精彩小说推荐:
)
( 绝活 http://www.xshubao22.com/4/425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