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点击/收藏到桌面
又呆又傻的花狗熊了。他在天桥演出的时间不太长,谁也不知道他姓什么叫什么,至于他老婆就更没人知晓了。
他演出时,腰里总挂着一把破铁壶。鼻孔里一军插一只用洋铁片做的哨子。他随手捡砖头瓦块敲铁壶,再使劲用鼻子吹哨,丁当噗嗤一阵乱响,加上又蹦又跳又说又唱,瞧上去还真跟个狗熊似的。
他老婆就更逗人了,长得模样还可以,眼角眉梢一笑一挑,风流无限。她穿上红衣、绿裤、红鞋,再把失抹得稀奇古怪的,看上去就使人觉得可乐。特别是她头上的短辫子,长发绾过来,又折成三截,用红毛线一扎,活像个七八寸的短棒槌。加上她故意起路时一俯一仰的舞动脑袋,那短辫在脑后一低一昂地引人发笑,确实有些不雅观。但是在那个年代,这种低级庸谷的表演能迎合市民的心理,能吸引观众。
花狗熊夫妻二人,每天都是一前一后,边走边扭到天桥市场。一路上便招来了一大群寻开心的观众,等到了一处较大的空地上,花狗熊便掏出白料往地上画个圈儿,人们也就围着圆围站好,这时他们的正式演出便开始了。夫妻二人在艺术造诣上可能都不太高,他们在场了扭一会儿,唱一会儿,花狗熊老婆便把铜锣翻来来向观众讨钱,要过钱后又接着表演。很多人还是挻喜欢看他们的装扮和表演的,把他们称为第二代的天桥八大怪之一。
(四)耍金钟的
耍金钟的,姓什么?叫什么?是哪里人?天桥老辈人无人知晓。老人们只知道许多人看过他的表演,只知道他被广大观众公认为第二代“天桥八大怪”之一。
耍金钟的,是以表演与观众直接沟通,让围观者倍感新鲜有趣而名声在外。
他耍金钟所用的道具,是一口用水银控得锃亮如镜子一般的小铜钟,几幅贴在木板上、从平面看去不倒参差不齐的画。 这些画经弧形的铜钟一照,映在铜钟上便又成比例整齐了。他再转动铜钟,画上的人物、花鸟、树木、四船等等东西就都活动起来。据看过的人讲,。就像而今看电视有人在屏幕上奔路,闪过许多景色一样的感觉,但是整齐的画和东西成比例排好,在铜钟上映出来的影子却就不成比例。耍金钟的在表演时,还让观众过来站在铜钟前去照照,映出的影像又瘦又长,就跟站在哈哈镜前的感觉一样。在新鲜感觉驱使下,围观者每日都不少。
(五)程傻子
程傻子又叫程拘熊.真名叫程福先,杂技之乡的河北吴桥县人。他来天桥撂地卖艺后.把家眷也从老家接来了.曾住在崇文区榄杆市温泉搭池对面的临街院子里。他在天桥表演时总是先耍狗熊后顶碗。
程傻子驯养的是一只黑熊.体形肥大,性情凶悍,但对主人程傻子却非常俯首帖耳,十分听话,所表演的一招一式都很出色。这只狗熊能由易而难地逐一表演作揖、磕头、直立行走、前掌摇串铃模仿江湖算命先生或江湖郎中、钻竹圈、蹬木球、耍扁担、拿大顶、翻跟头、耍钢叉、与人摔跤等等。每逢表演完一场之后,程傻子便喂点儿东西给狗熊吃,顺手拍拍它的脑袋,表示鼓励。
过去老北京人没处去瞧动物,更不用说是狗熊这种自重身沉的肥大动物了。清朝乾隆时代的郡王傅恒第三子富察氏福康安的私人别墅.俗称“三贝子花园”,于1906年开辟为万牲园,即今天的北京动物园.里面养许多动物,专供达官显贵游玩现看.票价十分昂贵.一般的平民百姓是去不起的。所以程傻子的耍狗熊的表演场子.每天郡是观众如堵,生意格外兴隆,这中间也有一些有身份的贵族显宦来看驯狗熊。
程傻子的表演场子与其他艺人略有不同, 一 般撂地摊只需用自粉画圈就可以了.而程傻子却在场边围上木栏杆,为的是避免在观众拥挤时发生不测。
这只黑熊有个最精彩的节目,是用两只前掌耍弄一杆雪亮的钢叉。是在胸前转动,二是在胸前并绕脖子转动.其模样活像一个初学武术的傻大个子,动作笨拙迟缓,模样憨态可笑,加之大钢叉上的钢环舞动时哗哗作响.观者感到非常新鲜好玩.表演完节目后.大狗熊便直立行走绕场一圈,并伸出两只前掌向观者做作揖致谢状.待观众纷纷投进钱后.大狗熊才卧地休息一会儿。耍完狗熊后.程傻子便开始表演顶碗的节目。十三个大小不等的瓷碗一层一个,一直摞到十三个碗.从下到上,碗越来越小.远望过去,就像一座十三层的玲珑宝塔一般.使在场的观众无不惊叹.顶碗之后.他还要做出倒立、卧鱼等高难动作,使围观的人惊叹叫绝。顶碗表演不仅技巧要精.还要有灵活的腰腿与充足的力气。确实,这也真是程傻子的一手绝活儿。于是有人做了一首打油诗赞程傻子顶碗道:
程傻登墙不耍熊,十三宝塔耍尤工。
要知饭碗熊牢固,第一全凭顶上功。
程傻子年老力衰之后,因黑熊病死而改行.好在他是杂技之乡,出来找饭吃的人,就以变戏法养家糊口度日。他的后代程文林.程文祥兄弟俩.也是子承父业.以“武彩拉子”(行话,即指顶碗、舞盘儿、耍木球等技巧)撂摊卖艺,也都成了天桥著名的民目艺人。
他们兄弟俩舞盘是根据汉代的盘舞渲变而来。盘之圆心处钻有小眼儿,插在木竿顶端的铁针上.手频频摇动,令其旋转如飞,双手各举三至四块瓷盘.同时旋转,并做出双臂交叉,“前侨”(正跟头).“后桥”(反跟头)以殛“乌龙绞枉”(脊背着地,挥臂抡腿拧身连续翻滚)等高难动作,而所有的盘子伴随着动作旋转不停。
至于程氏兄弟的耍木球.是开演时的小节目。双手将三个木球(有时亦用木棒或酒瓶)掷而接之,循环往复,使其腾空旋转,良久不落地这个小玩意儿是月来招人,将人吸引过来好赚钱。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也是耍拘熊的程傻子所没有想到的。
(六)曹麻子
曹麻子本名叫曹德全,北京大兴县青云店人,农民出身。他于民国元年进城在天桥靠“数来宝”谋生。
据见过曹麻子的天桥老辈人说,曹麻子个头大,一副猫脸,上面有几颗稀疏的麻子,两只眼睛总是眯缝着,显现出滑稽相来。他的头上总戴着一顶旧呢子帽,长头发绾着梳一短棒槌,浑身上下可能就是他手里拿的那对牛胯骨还值点儿钱。他那两片子牛胯骨不比别的东西,俗名叫“金钱骨”, 片足有二斤半重,两块就是五斤。略呈扇面形的两片骨头上下钻两个眼儿,上面各系有一个大铃铛,一个红绒球,下面还缀一块尺余长大红布。他一面敲打牛胯骨, 面数来宝。曹麻子的脑袋瓜特别灵.口齿还伶俐,看见什么说什幺,想到什么说什么,不用事先编好,出口便能说上一段,真是演艺高超,骨头一敲钱就来。
“数来宝”是曲艺表演中的一种,很久以前便在北方各地流行。在表演中主要是一人或两人说唱,以竹板或系以铜铃的牛胯骨拍打为节妻。常用句式为可以断开的“三、三”六字句和“四、三”七字句,并且经常两句、四句或六句即可换韵。这种艺术形式最初是为乞沿街乞讨用的,昔日g为“善人知”,于各种买卖铺户门前,见帚生情,即兴编词,说一些叫店铺掌柜的喜欢听的吉庆话以求得赏钱的一种形式。例如:“老爷您,发慈心,买卖好,获千金。”“叫声太太赏俩钱,福寿康宁万万年。”在那个年代,流浪街头的乞丐到处都有,形式各有不同。京城的乞丐半都集中在天桥,晚上便住在山涧口一带的鸡毛小店。在天桥一带.以数来宝为艺者很多,并遥渐有人从流浪街头改为固定在小型场地内演出,加入了撂地为生的民间艺人的行列。不仅如此,数来宝说唱内客也有所变化,善于创新的艺人开始演唱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并由此产生出“曹麻子”这样的著名艺人。
曹麻子并不是最早在天桥演唱数来宝的民间艺人,然而他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善于创新,根据历史重大事件创作了《推翻满清》《北伐成功》及《大实话》等一系列脍炙人口的唱段。其中不仅有较高的艺术水平,而且还具有深刻的思想意义。譬如《推翻满清》具有十分鲜明的艺术特点和反帝反封建的民主思想。其词如下:
金钱板打响连声,不说如今表前清。
专制时代人民苦,人民饿成骷髅骨。
自从光绪庚子年,北京闹了义和团。
四外刀兵人慌乱,北京城里冒黑烟。
大师兄,红灯照,她的来历不知道。
洋兵来了惊銮驾,西太后去奔西安城。
骨板一打响连声,不说如今说前清。
慈禧垂帘来听政,光绪皇帝被架空。
太后投降不争气,洋人爸爸坐朝廷。
兵荒马乱人民苦,锅里野菜合根煮。
可怜饿得皮包骨,男女老少成骷髅。
同盟会有孙中山,废除宣统掌大权。
从此满清被推翻,百姓才得见青天。
这一段《推蜊满清》,通过简短而通俗的语言形式,将清统治集团的腐朽没落和劳动人民在战乱中流离失所的苦难生括——表达出来。
曹麻子当年在天桥演唱的《大实活》段子,充分反映了广大群众生活中的经验和思想,具有很强烈的劝诫作用,琅琅顺口,易懂易记。其内容不得大致是这样的:
骨板一打响连声,说段实话给您听。
林中树木有高低,世上人多心不齐。
只顾各扫门前雪,哪讲什么情和义?
大树一倒猢狲散,各奔南北与东西。
结朋交友要谨慎,须知人心隔肚皮。
画上春牛难耕地,纸糊驴马不中骑。
吃饭还是家常饭,搪寒还是粗布衣。
娶妻别图脸蛋美,免得日后惹是非。
生儿育妇别贪多,贪多必定着大急。
要吃要喝又要穿,长大未必有出息。
有朝一日爹娘死,穿白戴孝全是虚。
灵前供碗倒头饭,谁见死人吃了去?
七天以内入了土,气化清风肉化泥。
活时争名又争抻,口眼一闭全都没。
万贯家财拿不走,攥把指甲躺地里。
奉劝诸君听仔细,实话一段非儿戏。
这段大实话说的入情入理,许多老北京人经常以此训诫年轻人。曹麻子的唱段能以不凡的魅力长久地印在北京人的心里,留在人们的嘴边,这就是平民百姓尊称他为第二代天桥八大怪之一的原因。
(七)傻王
清朝光绪年间,天桥的“傻王”开石,颇为广大观众所瞩目,被尊为第二代天桥八大怪之。
究竟为什么把这位天桥艺人称之为“傻王,老辈有两种说法。有的老人说:“傻王本姓王,因长得膀大腰圆,傻大黑粗,所以人们都叫他‘傻王’。”但也有的老人说:“这个傻王生得粗壮高大,一脸的憨厚,一天到晚总是面带笑容。由于他为人质朴,又一脸傻呵呵的样子,因此人们都叫他‘傻王’。”
傻王会气功,运气之后,胸部和腹部可以禁得住石块的压力。他宽阔的胸膛隆起一块一块的肌肉疙瘩,好似铜墙铁壁一般,斗大的石块砸在胸上,跟夯地似的,砰砰直响,可没砸几下,石头竟碎了,而胸却安然无恙,一点事儿也没有。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以胸碎石”之功。傻王的表演与别人不同之处是,他自己手捧大石头往自己裸露的胸部猛砸,虽袒胸裸腹,赤膊上阵,但他高深的功夫能使石碎而胸夫恙。傻王的“铁掌拍石”和“三指断石”更是见真功夫。据天桥的老人们说,傻王的功夫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是实实在在的真功夫。他先将气运到手掌,然“嗨!”地一声大喊,半尺多厚的石块立刻被拍成碎瓣儿。当年傻王用的可不是现如今有人表演用的红砖头,都是专门捡来的大块顽石,最不济的也用大城砖。傻王的“三指断石”的确有惊天动地人之处。傻王将所运之力贯于食指和无名指,并拢后,虎目圆睁,凝神于石上,三指随吼声猛击石面,如刀砍斧斫一般,遂将石头拦腰切断,再看他的三根手指头,活动自如,安然无盖。观众无不为之拍手称赞,纷纷向场地上扔钱。
傻王还有个功夫叫“压石”,这也是个让观众叫好的节目。他在表演这个节目时,先躺在地上运好气,然后让好几个人抬来百十斤重的大石磨往身上压,压上去的石磨要有七八个,看上去老高老高的。傻王躺在七八个摞起的石磨下面,绷足了劲儿,愣是纹丝不动,一点儿事也没有。
好多人不还不知道,傻王还有个拿手的节目。他将一块三百斤重的大磨盘拴上绳子,往脖子上一套,然后放到背后,站直了身子绕场走动。这个节目很惊险,但傻王表演起来很轻松自如。
(八)王小辫儿
北京老天桥的人们都知道王小辫儿是个会耍中幡的高手,他耍中幡有“断梁”的绝技,当年在天桥十分有名。
中幡是古代从仪仗的一种,后来演变为民间的各种花会,与高跷、秧歌、五虎棍、狮子、献音、杠箱等花会一样,很受人们的欢迎。
所谓中幡就是一根长约三丈的竹秆支撑物上面悬挂绸旗,旗面长达数米,宽米余。竹竿上部撑有五色圆伞:黄、粉、蓝、红、縁,直径依次增大。竹竿顶端缀以小铀铃铛十几个。伞下为长方形的木框,称为“云盘”。盘上两侧各斜出三角形彩旗一面,称“顺风旗”,盘下为木制的幡板,板下悬挂绸旗,旗面乡有各路神佛号。玩幡时,舞幡人要用手、臂、肩、腿、膝、脚等部位轮番耍弐,幡竿不能落地或倾倒。舞幡人要力气足,没有惊人的膂力是耍不了。舞幡人表演中时而将沉重的幡旗高擎在手,时而放至肩头,或用脑门顶,或用下牙床托,继而以左肘颠往右肘,当站定马步,将百余斤重的中幡在身前身后旋转数周时,博得周围观众的叫好声和雷鸣般的掌声。舞幡时周围有护幡人,以防倾倒伤人。
幡面上所书的字各不相同,一般书写有“晃动乾坤,天下太平”字样。
王小辫儿的中幡上的字又是与其他中幡不一样,他的幡面上横书“就都王小辫”五个大字,竖写“以武会友,晃动乾坤”八个大字,显得豪爽气派。这是由于王小辫儿在天桥乃至京都,绝不是一般的把式,而是个身怀绝技、演艺高超的民间艺人。1925年,年约26岁的宝三拜王小辫儿为师,学习中幡绝技。要将如此高大而学生的玩艺儿举在空中并做出种种令人炫目迷神的惊险动作,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王小辫儿耍中幡,樦 场子中央一站,幡竿上小旗在空中一摇,铜铃便哗楞楞响个不停。这时观众便似潮水般涌了过来,趣聚人越多,将场子里三层外三层地围了个水泄不通。叫好声、喝彩声、掌声连绵不断,仿佛要把整个天桥都震动摇晃起来。
见过王小辫儿耍中幡的天桥老艺人说:“那会儿一到了天桥,远远望去,便会见到他的那杆迎风而立的中幡,竖立在人群中间,煞是威风。”
天桥著名的民间艺术家朱国梁曾经过:“王小辫儿身材壮实,个子不高,脑袋很大,圆乎乎的脸,头发稀疏。他留的那条辫子,同脑袋比起来就显得小多了。因此,王小辫儿就成了他的外号。”他玩儿一个金鸡上架,就是双手把中幡抖动起来,扔身空中,待它落下时用头顶住。还有一种背后剑,就是用一只手倒背着中幡,胳膊使劲儿一抖,就把中幡抖上去了,然后他再用头顶住。”“还有一种牙剑,就是脸仰起来,用牙齿咬住幡竿,使劲儿一抖,中幡往上猛地一窜,能有尺把高,然后再用头顶住。”“他还会老虎大尾窝。什么叫老虎大尾窝呢?就是老虎进窝时,是尾巴先进去,不像狼一样,头是去。他玩的中幡之所以叫老虎大尾窝,是因为他用臀部顶着中幡往后退,模样有如老虎进窝一般。”“他的绝技是断梁。他双手把中幡抖动起来,扔向空中,等中幡落下时,用鼻梁骨接着。那真是惊险无比,凡是观看的人,无不为他捏把汗。”
有诗赞王小辫儿耍中幡:
天桥人物王小辫,撂地卖艺数十年。
戏耍中幡有绝技,京城内外美名传。
第三代天桥八大怪活路在距今半个多世纪前后,这时正早天桥最繁华热闹、也是最为动荡不安的历史时期。在这段时期里,天桥涌现出来的著名的民间艺人可谓灿若星河。虽是天桥晚期,但也是民间艺术在天桥发展的 盛时期。
第三代天桥八大怪为:云里飞、大金牙、大兵黄、焦德海、沈三、赛活驴、拐子顶砖、蹭油的。
(一) 云里飞
“云里飞”本名白宝山,是“老云里飞”白庆林之子,艺名毕来风,又叫壁里蹦。他早年曾在清末民初的京剧科班“宝文社”坐科,工“铜外向锤花脸”(偏重于唱功的花脸角色)与“架子花脸”(性格粗犷莽撞的人物),对丑角儿与旦角儿无不精通。出科后因生活所迫,遂在天桥撂地卖艺为生,以“滑稽二黄”著称。
所谓“滑稽二黄”是以打诨、出洋相的形式演唱京剧。“二黄”是京剧的一种主要腔调,清初由“吹腔”、“高拔子”在徽班中演变成的,也有叫“南路”的。包括导板?慢的、板(慢三眼)、原板、垛板、散板等曲调。一般适于表现凄凉沉郁的情感。在京剧里,二黄和西皮腔调并用,习称“皮黄”。“滑稽二黄”系“云里飞”独创,因此他被人们称为一怪。
云里飞在开桥卖艺还带卖药。
他在天桥三角市场演出,上搭席棚,场子里摆几排板凳,台帘是一块“德寿堂牛黄清心丸”广告。这排场在当时天桥属最风光的。
据赛活驴的老伴乔金凤说:“云里飞一出场就逗人乐,他头上戴着用哈德门、红锡包、大联珠、大粉包、小粉包牌的香烟盒做成的乌纱帽。竹板上绑撮鸡毛,算雉尾,芸豆粒儿穿成串算珠芔。他买了个面口袋,染成红色 的,缝成个红背心,上装天子,下扮走卒,都能穿。大褂儿不系扣儿当蟒袍,演戏时上场门下场门都用台幛子,德寿堂的广告,印着‘康氏牛黄清心妨’的红字。”
心初文人金水写诗赞云里飞说得好:“小戏争看云里飞,褴衫破帽纸盒盔。诙谐百出眉开眼,惹得游人啼笑非。”
云里飞表演形式以戏剧为主,相声为辅,满场作戏,随时抓哏。他戏路宽,一个人可以串演生、旦、净、末、丑等不同角色。他忽而扮演气宇轩昂的帝王,忽而扮演风流倜傥的文人雅士,忽而又是身司绝技武艺超群的侠客,忽而又扮开了柔情似水的青春少女。他的唱腔韵味厚,但常常是刚一开又煞了尾,取而代之的是一段插科打诨,常把观众逗得笑岔了气。
云里飞的艺术表现形式,既是有京剧清唱的特点,又包括了相声的说、学、逗、唱的特色。经常演出一些偏重念白和做工的小闹戏,如《豆汁记》、《铁弓缘》等。他那房东滑稽表情的脸和五官乱动的表演,在其极为简单的化妆衬托中,很有独特风格。
乔金凤讲过云里飞开玩笑吃亏的故事。她说:“一次,地的警察来敲他的竹杠,向钱。云里飞说:‘我哪有钱?我是三没主义,没吃,没喝,没钱。’警察一听,乐了。这正没碴找着碴了。就说:‘你敢反对三民主义?把三民主义说成三没主义?’云里飞给吓住了。他真没想到这么句俏皮话儿出了政治题。结结巴巴地说:‘我只说我没吃、没喝、没钱。’警察哪管这一套,不由他辩解咬定他反对三民主义,结果云里飞吃了个大亏。”
云里飞表演,时常龇牙咧嘴,飞眼吐舌出怪像儿,但难得的是,在他的小小场子上,造就白全福(云里飞之子,俗称飞不动、跟着飞)、侯宝林、郭全宝等一代著名演员。最引人注意的是云里飞演出时所穿的几件布衫,有的破烂不堪,有的故意用几种不同颜色的布片拼凑而成,好像和尚穿的百衲衣。其尺寸,似长衫而短,似短衫而长。这些不不类的服装,用途却非常广泛工:有时又充当秀才的锦衣或武将的铠甲。
云里飞所收的几个女弟子,如老重演员周艳芳、李淑敏、李晓安、李淑卿,青衣演员刘毓荣,花脸演员王丽芝等,都是三十年代走红角,同台演出过《捉放曹》、《落马湖》等几十出传统戏,生意火得不行,每日可收大洋十二三元,令其插艺人望尘莫及,堪羡不已。
相声演员白全福加快自己父亲时说过:“我父亲刚10岁,就跟我爷爷撂地,也学会了一套本领。我爷爷训练真严,真打,不打练不出功夫来。过去我爷爷一个人唱,后来两俱唱要好。到了要钱时,看地上的钱不够,就对我爸爸说,你来几个脑键子吧!我父亲就光着脑袋靠着地,一口气连翻五十个筋斗,他常翻脑键子,头顶上磨出一道凹痕来。
“我爷爷过了50岁,我爸爸就顶上他的名字中云里飞。我爸爸会唱,会说,会表演。他撂地时,先用白沙在地面上撒几行字,‘平地茶园,风来吹,雨来散,今天挣钱明天吃,人歇工,牙掉队,肠子穿着活受罪’。这几行字,引了许多人来看。不一会儿,人就围上来了。他要钱的时候,有一套绝招儿,表演完了,他要过钱数数,然后冲东边观众说,请大家帮忙,要十他子儿。他把舌头伸出来,一直伸到鼻子底下,大伙儿一乐,就扔几个子儿。他又冲南边的观众也要十个子儿,他把舌头伸到鼻梁上,大伙儿一看乐了,又给几个子儿。接着他又冲西边观众还要十个子儿,他把耳朵外皮塞到耳朵里去,说要等要够了十个子儿,耳朵外皮才翻出来,差一个子儿也不出来,可人家刚扔下一个子儿,‘当’的一声,他的耳朵外皮就翻出来了。最后,他冲北边的也要十个子儿。这回他换了花样,脸上的五官乱动。我父亲就是靠这个本领,十个子儿又到手了,四面他全要了。”
云里飞除了在天桥卖艺,有时也到其他地方。无论去哪里,都由老云里飞扔鞋为定。每天清晨,老云里飞便脱只鞋,从屋里扔到院里,鞋头朝哪方就往哪儿去。但大部分时间是在天桥。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日本军占领北平,云里飞离开天桥,靠串妓院演出维持生活。他原来的场地由刘醒民接管,演员阵容也有所调整,增加了孙晓峰、“小疯子”等人,一直延续到1957年,才纷纷改行从事别业。
(二)大金牙
大金牙本名焦金池,只因他的口中镶有一颗金牙,而被老天桥人称为大金牙。这也就成了他的艺名。他是拉洋片中资格最老、观众最多、唱功最好的民间艺人。
拉洋片又称“西洋景”、“拉大面片”或“西湖景八大片”,是清末民初后流行于民间的一种杂耍。艺人将各种画片放在箱中,让观众通过凸镜观看。艺人一边拉放画片,一边唱画片内容,大都是《寡妇上坟》、《刘大人私访》以及苏、杭州大街你再观观:一趟大街长十里,招牌幌子挂两边。钱庄当铺两对过儿,茶楼洒馆儿紧相连。路南有座美人书寓,画雕刻好门面。楼上坐着听书的客,跑堂儿的过来又把荼端。有几个倌人会弹唱,怀抱着琵琶定准弦;开口唱的是马儿调儿,然后改了太平年,有张生,来游寺,小小红娘把信儿传。这么些玩艺儿瞧了个到,拉起一张你再慢慢儿观。
另有些伤风败俗的画片,对人们的身心健康危害很大,《都门杂咏》中的西洋景诗云:“西洋小画妙无究,千里山川掌握中;可笑不分人老幼,纷纷镜里看春宫。”而《燕市积弊》则更直截了当地评论其有伤风化,净仗着“铙头”(春册)愚人的钱。大金牙作艺时,拉洋片的内容便为之一新。
拉洋片的表演时,艺人将各种片子放在大木箱中,观众要透过箱子的凸透镜,坐在条凳上的五名观众各自把眼贴在镜头前,里边的画片看得清清楚楚,唱词也听得真真切切。大金牙嗓音圆润,素以唱工取胜。他所用的伴奏乐器,只有一百扁鼓和一副小钹。鼓槌是两根支点在中间的小械杆儿,后端穿孔系上长绳,以手拉绳时,木槌上敲面。小钹的敲击方式与鼓相同,一副钹分两面上下相对,牵动绳子上下相合而敲击。
他的画片,每幅约长一米五,宽约一米,全镶在玻璃框子里,其演唱和画片内容,主要取材于历史故事和进政类,自编自唱,如《义和团》、《火烧圆明园》、《慈禧西安避难》、《张勋复辟》,还有北伐军炮轰武昌城的故事及《寺龟山》等等。他编的唱词通俗易懂,合辙押韵,很有艺术感染力。《义和神团》是他最得意的唱段之一,其词为:
您仔细瞧来仔细看, 眼前换了又一片。光绪二十六年六月里,北京城闹起了义和老团,红团,有黄团,还有那山东来的叫老团。大坛首,一声唤,众团民杀声四起,地动惊天,举刀枪,扛火药,怒气冲冲杀进东交民巷洋鬼子的大使馆。扑哧哧,枪扎一条线,喀喀嚓,刀砍一大片。霎时间黄毛绿眼个个伸腿命归天,只听得轰隆隆火药连声响,只见那意、比、奥、荷各国使澹Х康刮菟衾怖驳拿盎鹩置把獭R搴蜕裢磐鹛煜欤斯欧缟サㄌ迦缟缚废牌屏说ā4蠼鹧乐聪腹髡驹诨蟛嗟哪镜噬希咧傅慊哐莩徒樯芑谌荨?br />
乔金凤曾说:“大金牙是个矮胖子,骨骼宽大,脸型方圆,两只眼睛笑眯眯的,嘴很大,一只猪足蹄子都能塞进去嚼了。他爱漂亮,包了一颗金牙,亮闪闪黄灿灿的。他有个徒弟,人儿瘦瘦的,挺精神,也包了颗金牙,人们都叫他小金牙,本名罗偑林。那会儿大金牙边说:‘诸位来逛天桥,要是走累了,就在我这儿歇歇腿儿,您总共花上两个大子儿,您又要真正的像片,您又听唱,您只当捧我大金牙了。诸位坐下以后,您就给我一个大嘴巴。您站在外边瞧,这个打仗的照片,人马黑糊糊的,不太清楚。您若是坐下,由我这显微镜子里一照,真看出十里地远去。个个都是人的真像片,要不是本人的真相片,我是孙子。来来,这位兄弟捧捧我,那位兄弟也捧捧我。’这个大金牙,发誓尽绕弯儿,推到别人身上,先说我是孙子,跟着又说兄弟捧捧我”。
拉洋片中,有些是色情下流的东西,一张宫女图,那是几个美人。一张美人出浴图,小金牙每逢拿出这张片子,故意把下边遮住,还有三张片子是根本见不得人的,他拿在手里,把它们很快掠了一下,你要想看仔细了,得坐下来仔细瞧。我国拉泮片的历史,上溯可以到唐代,所以包括的内容比较广泛,风景片、故事片、时事片、传统片等等什么都有,自然也会有伤风败俗的画片。
小金牙是大金牙最得意的徒弟,他们俩经常在一起演出,他们分别站在架子两端,一个拿洋片往木盒子里推,一个把洋片反过来,再往回推。
大金牙在天桥卖艺大约在三十年左右,生意一向兴隆,每日自午时演至黄昏时分,座无虚席,围观候座者更是不计其数。他那滑稽风趣的表演和即兴应景编的唱词,给广大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特别是那些表现爱国主义的画片和唱段,在北京市民中起到了良好的宣传作用。
(三)焦德海
焦德海是穷不怕的徒弟,深得其师的艺术精髓。他是说相声的,在单口相声发展成对口相声的过程中,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被广大观众尊为第三代天桥八大怪之一。
辛亥革命以后,天桥的演艺队伍中涌现出一批具有较高艺术水平的相声艺人,如刘德智、于俊波、高德光、高德明、高德亮、郭启儒等人。焦德海在这此“德”字辈的相声艺人中,是佼佼者。
相声的基本功讲究说、学、逗、唱。论“说”,要能够说出联句,出口成章,对中国古典诗词中脍灸人口的佳作以及《名贤集》中的警句要背得滚瓜烂熟,引用起来要心应手,信口拈来。论“学”,要能模仿全国各地土语、方言,其中最见功力的是学吴语、湘语、语、客家话、闽北话、闽南话及粵语等方言,还有一些地区方言中大体上近似的许多地区方言,如厦门话、漳州话等等也要掌握熟练。论“逗”,能彼此对斗口锋,互不相让,互相问候。到于“唱”,则应擅长摹拟中国戏剧中诸剧种名伶人的声调与韵味,以及各种曲词。
焦德海长得十精瘦,身子是细高挑儿,脑袋光秃秃的上宽下窄,脸上皮饣着骨,骨顶着皮,小眼睛,短眉毛,大嘴,手里总拿着一把折扇。
焦德海的相声艺术特点是词句文雅,语言幽默。他说相声从来不带脏字,也绝无任何夸张的表情。但是甭管他说什么段子,只要是从他嘴里说出来的,观众听了以后都得乐。他所说的相声段子,大多数全是他自已动手编出来的。
据一位听过焦德海说相声的天桥老者说:“那会儿,听焦德海说相声真是一种享受。他一般是与刘德智说对口相声,是当时最为有名的一对双春相声演员。他们表演的最大特点是雅而不俗,俗不伤雅。
据有关史料记载,焦德海说相声,无论是传统段子还是小段,从头到尾,地污言秽语。这一点,和有些相声演员在表演中淫词浪语信口而出,国骂村骂满口胡说的情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相比之下,确实高雅得多,且决不相同。尤其突出的是他长寓雅词于诙谐,加之喜、怒、哀、乐、忧、思、悲、恐、惊各种复杂感情的瞬间变化,表演中往往把人逗得捧腹大笑不止,堪称为上乘的相声艺术表演。
焦德海在天桥的演艺后涯中,除了自己表演之外,还传带出许多学生,他的徒弟有许多人后来都成了相声名家。
(四)大兵黄
大兵黄,本名黄才贵(后改黄德胜),字治安。提起大兵黄来,天桥当年许多听过他“骂大街”的老人们都纷纷称赞他是个性情耿直、不畏强暴的硬汉子。因他身材魁梧,又是当兵的出身,所以得了个“大兵黄”的绰号,而他的本名却很少有人知道。即使知道也不叫他本名。
据有关史料记载,他少年时曾拜八卦掌创始人董海川的第一代传人(名字不详)学习八卦掌和八门器械。20岁后,先后在张矅、马玉昆、姜桂题、张勋等军阀所部当兵。清光绪二十二年(1894年)他参加了清政府对日作战的“甲午战争”。1717年7月,张勋在北京搞复辟,将宣统重新扶上了皇帝的宝座。几天之后,张勋复辟失败,“大兵黄”即从张勋的“辫子军”中退役,因生活所迫流落在天桥卖艺。开始,他只是靠练武卖艺挣钱换饭吃,后来转为对军阀权贵罪恶进行怒骂嬉笑,揭露他们的丑闻内幕兼卖药过活。他的漫骂招不少观众将他团团围住,每骂完一陈,就卖一回药糖。
20世纪30年代,北京的一些报刊均登过“大兵黄”的照片,其形象为“头戴青帽盔儿,花白胡须胸前飘洒,上身穿紫色马袿儿,下身黑套绒裤,足登青面千层底双脸儿布鞋,手持一只油光红润的葫芦和一挂香木念珠。如此不伦不类的打扮及其跳脚狂骂的特殊表演,遂使这位艺人排进了天桥八大怪的行列。据说他多次因谩骂被外五区警署拘禁,大兵黄全然不放在心上,一经放出,伋照骂不误。他每次开骂之前,总说:”“我身上带着殃榜呢!”所谓“殃榜”,是旧时迷信,带殃榜,犹如武将抬棺而战,具有拼死之意。
老天桥艺人大狗熊说:“大兵黄的个子又高又大,是个山东人。他一副老式打扮,黑缎子瓜皮帽儿,上面缀个红疙瘩,上身是黄缎子马褂儿里面穿蓝缎子长袍儿,马褂儿外头还套件酱紫色的坎肩,脚蹬一双青缎子双脸皂鞋,一年四季下身是青缄套裤。说起他的长相有几大:个儿大、脸大、鼻子大、嘴大、嗓门大,还长着一脸络腮胡子。他骂街时表情生动,五官跟着喜怒变化,连胡子都颤悠。他的腕子上套着串念珠,一手拿根枣木棍子,一手托个葫芦。那葫芦油光闪亮的,里面装着沙片糖,那是他自己用糖和生姜片熬制的。
大兵黄在市场里茶馆儿边上,摆了张桌子,他把棍子往地下‘咚’地一戳。然后左手托葫芦,右手二指一伸,表情生动地念起了《千字文》,从‘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星辰,晨宿列张。’一直背到尾。背完了,人也招上来了。看看人围得不够,他就再来段《三经》。人都围得多了,大兵黄叹口气便骂开了:‘在下不才,做过六品官。可是时来铁如金,时去金如铁。我大兵黄如今落得这个下场,流落街头。真***小舅子!这些贪官常污吏,贪财好色不治国,净买小老婆。我大兵黄,报国无门,走投无路,只好把祖传的手艺拿出来,做了沙片请大家尝尝。’然后,他取出糖,向人们说:‘不甜不要钱!无病延年益寿,有病妙手回春。’人们爱听他骂,听他骂街,人们觉得解气,观众就纷纷买糖。”
老人们说大兵黄骂街是学问,只骂远的,不骂近的,以不挨抓不坐牢为界限。他每天下午三点左右到天桥,骂上两个钟头,到五点多回家,沙片糖也卖完了。他有句口头禅:“不骂天,不骂地,专骂贪官和污吏。”
大兵黄骂街,如同说书,骂每个军阀都是自成一段,对反动军阀的丑事给予无情揭露,一般都是有根有据的,但也有夸张的成分。比如他骂狗头将军张宗昌,说他有三十个姨太太。先把张宗昌土匪出身、投靠军阀的历史一说,然后话锋一转:“***小舅子,是望乡台上摘牡丹——不知死的鬼!真***活畜类!”这段是张宗昌在任山东军务督 办时,在一次祝寿宴席中,请自己的爱妾为众部下吹簫。一曲罢了,在座的师长们都纷纷称赞。可他的爱妾却说:“妈家不如我翁公吹得好。”这个翁公是张宗昌的父亲,在早先曾当过吹鼓手。张宗昌听他的小老婆说这个,便暴跳如雷,以为是有意说他的家丑,当下便把这个爱妾枪毙了。大兵黄每说到这一段,都要将棍子使劲往地一一戳,大吧张宗昌是活畜类。
他骂大总统曹锟,更是痛快淋漓。他先为众人讲述曹锟的丑闻:“曹锟的妈是个大麻脸,是个缠过足的小脚。有天坐马车逛大街,无意中将小脚儿露出来了。当晚曹锟再次拜见母亲说:‘有件事禀告母亲,孩儿乃堂堂大总统,希望您今后出门,别再把小脚儿伸出去,给儿留点体面。’第二天,曹母外出,故意将小脚儿露在外头,让好多人都看见了。当晚,曹锟再次拜见母亲,但他还没开口,他母亲就说:有道是儿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像你这样的逆子,不配当我儿子!更不配当总统!你当总统,百性遭殃!从今往后,我不认你这个儿子!”
大兵黄揭露曹锟的另一丑闻是:有一次曹锟去为浴池洗澡,看到搓澡工李某容貌较好,体态标致,在李某为他搓澡时,禁不住兽性大发,将搓澡工鸡奸。而后,这个搓澡工竟因此而飞黄腾达,被曹锟委任为财政部长。大兵黄说到,都气得青筋暴露,破口大骂:“***小舅子,曹锟这个王八蛋真他妈活畜类!”
在日本侵华时期,大兵黄将其耳闻目睹的日本鬼子罪恶行径——向观众讲述并破口大吧,对激发广大群众的抗日爱国情绪起了激化作用。当时的观众,都最爱看大兵黄骂大街,买他的沙片糖。大兵黄也自称每天上地摊骂街都背着棺材,脑袋早拴在裤腰带上了。对于他这样的一个充满傲骨的传奇式人物,写过《天桥史话》的成善卿先生写过一首诗赞扬大兵黄:
行武出身大兵黄,流落天桥卖药糖。
阅尺人间不平事,破口大骂鬼魍魉。
军阀政客全不怕,也曾几次进牢房。
天生傲骨性难改,怀揣“殃榜“骂文章。
(五)沈三
沈三,本名沈友三,出生在北京广安门内牛街一个普通的回民家庭。自小就酷爱习武摔跤,他20来岁时,以卖牛肉为业,后又当过兵。自参加杨双恩跤场后,在父辈的指导下 (精彩小说推荐:
)
( 绝活 http://www.xshubao22.com/4/425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