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煤炭飞 第 32 部分阅读

文 / 未知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点击/收藏到桌面
    所以就打算先等等,反正李玉兰一家已经被调到身边了,往后的曰子长着呢,还有一个主要问题,他和李玉兰之间目前连情侣都算不上,如果现在就一步到位,做夫妻,这让他总感觉有点强取民女的感觉。

    “那这样拖着也不是个事啊!”金池哼了一句,她反正是一直不同意这事的,但她不同意又有什么用,这是好姐妹自己家的事,而且现在方大军身份不一样了,看李叔的情况,很是热中这们亲事呢。

    方大军笑道:“这有什么,别人不知道我喜欢玉兰,也就不怕别人说闲话。”

    结果却听金池说道:“你真以为大家都看不明白吗?”

    “怎么说?”方大军惊讶起来。

    “你给玉兰帮了多少忙,明眼人就能看出来,我知道你可以拿王书记当借口,但也就骗骗乡亲们,那些当干部的可都知道呢,我昨儿就听见朱社长在说你。”金池道出了生气的原由。

    方大军一怔,追问道:“朱社长他能说什么?”这老朱也不像是个会八卦的人啊。

    “还能是什么,不就是说你瞧上了李家的闺女,他还看错了,以为你看上的是小玉琴。”金池有些怒气冲冲的说道。

    方大军愕然,突然想到水泥厂开工那天,他带着小玉琴专门跑厨房去,也牵着手到处跑了一圈,莫非就是这因为这个原因,又或者是大厨康有良不小心说出的八卦?

    摇了摇头,别管谁说的八卦,反正这又不是事实,他是身正不怕影子斜,“呵呵,随他们说吧,又不会少块肉,放心,他们也只是调侃两句,当干部们谁会关心我的感情问题啊。”

    “你是你,你是男人,当然没什么了,只要有本事就不怕取不到媳妇,可玉兰和小玉琴不一样,她们家本来就是知青,要是被你这么一闹,以后要另外嫁人可就难了。”金池说出了担心。

    方大军突然表情难看起来,说了句重话:“你以后别提这话了,玉兰只能嫁给我。”

    “你这人,才多大点,怎么这么霸道,那小玉琴呢?”金池可不怕他发火,在她看来,大军不过还是个孩子,在有本事也还是半大孩子。

    方大军这火气,来得快去得也快,乐呵呵的回道:“我取了她姐,谣言自然就不攻自破了啊,你就不多艹这份心了,还是想想你自己吧。”

    “我自己?”金池愣了一下,没由来的一阵恼怒,她以为大军在说她已经年龄不小了都还没成家的事情。

    但显然她想多了,但见方大军接话道:“对啊,你总不能一直当代课老师吧,一个月才多少钱?有十元钱吗?还不够买一件好衣服。”

    “怎么,你想给我加工资啊。”金池恼怒的说道,现在就不知道她在恼怒什么了,前两天,她本来是想感谢杨春桃给了她十块钱打鱼机的设计费,没想到杨春桃说漏了嘴,她也才知道当初的确是给了十元,但却是她和方大军每人五元。

    可方大军把这十元都给她了,根本就没提中间这事,这让她有些感动,但又觉得大军有点可怜她,这样的感觉很不好。

    方大军这时正色道:“不错,的确是想给你加工资,我请你到水泥厂来帮我怎么样?”

    “去水泥厂帮你?去食堂打饭?”金池皱起了秀眉。

    方大军顿时无语,“让你去打饭,这不是大材小用吗,我请你过去当记录组的组长,工资36—48元不等,你一进厂,至少可以给你开36元的工资,包早餐和中午饭,给你单独的房间,年底算奖金。”

    “具体是让我干什么?”金池没有回绝,也没有答应,工资虽然很高,但她现在都已经适应了当教师的工作,也舍不得那些孩子们。

    “主要是配材料,你只算出份量比例,不用亲自动手,算是文职人员,手下有四到五个工人,都是代课老师,也全是女的。就是休假时间不如你当教师多。另外我给你算工龄,干满一年就多一个月工资,等你退休的时候发给你,你算的是正式工,和其他组长的待遇是一样,因为职位特殊,其余还有优待,怎么样,有没有兴趣?”方大军认真说道。

    文职算是一个很重要的部分,与其找一个不熟悉的人当组长,还不如找金池,怎么说都是熟人,他对金池的人品那是放一百个心。

    “你为什么会想到我?”金池问了句。

    “我们不是朋友们,你都请我喝了两次开水了,古人云,滴人之恩,当涌泉相报,就是这个道理嘛!”方大军扯了句歪理,他总不能说:“因为你是美女,我看着养眼!”

    “那玉兰是干什么的?”

    “跟你一样,你还得管着她呢。”方大军补充道,他当然是希望李玉兰跟他当秘书了,如果是24小时的生活秘书当然最好,但这话目前不能说出口,让李玉兰去当文职,也好适应一段时间。

    老婆不用太聪明,但也不能太笨了,不然长久之后,两人就会缺少共同语言,但现在在同一个厂子上班,能聊的话就太多了,实在找不到话题也可以聊工作上的事情,他的借口也多了起来。

    “这样啊!”金池露出了笑容,瓜子脸上恢复了神采,这一刹那的艳丽,差点让方大军给跪了,恩,纯粹只是心理感受。

    “可以啊,不过你得先让王书记找到其他合适的人来接我的班!”金池答应了,也提出了要求。

    方大军收拾好心情,连忙打着包票,“没问题,我明天就去安排,你就等着交接吧,完了后就可以去上班了,什么时候上班,什么时候算工资,也给你包伙食,不过住宿方面,恩,我先在公社里给你安排个房间吧。”

    幸好现在“金屋藏娇”这个词汇还没流行起来,不然他这一番安排就有点出格了。

    “恩,等我去了水泥厂,看你以后还敢欺负玉兰不,小心我收拾你。”金池说着突然动手在他腰间掐了一把,顿时疼得他眼泪花都快出来了,实在没想到她还有这样俏皮的一面。

    “时间不早了,你快回去吧,我也要关门回去了。”金池好象刚才的一幕从来发生过一般,但眼底却是含着俏皮的笑意。

    方大军吃了哑巴亏,叹息着出了屋子,看着金池远去的背影,显得很孤单,也很娇弱,不由叹了口气,当初两女他都看上了,但最后却选择了李玉兰。

    如果当初选的是金池,现在又会如何呢?没有答应,老婆只有一个,人生也只有一次选择!

    大河向东流哇,

    天上的星星参北斗哇,

    (嘿嘿嘿嘿参北斗哇)

    (生死之交一碗酒哇)

    说走咱就走哇,

    你有我有全都有哇,

    (嘿嘿嘿嘿全都有哇)

    (水里火里不回头哇)

    路见不平一声吼哇,

    该出手时就出手哇,

    风风火火闯九州哇……

    一首《好汉歌》,道尽了目前他的身份,正是好汉一枚,呃!

    天色已晚,哼着小调往家里赶去,不知道母亲是否已经拆开了他送回去的包袱,不知道俩妹妹是不是正吃着糖果乐成了月牙……

    “五妹,快,是哥哥回来了。”

    刚一到坝子口,就听见了四妹欢快的呼喊声,口齿有些含糊不清,多半已经吃上糖果了。

    “哥,五妹喜欢吃糖。”

    俩妹妹欢呼着扑了过来,他蹲下身子把五妹抱了起来,又揉了揉四妹的长发,心理完全满足,有两个可爱妹妹,这就是幸福的事情,而且他这个当大哥的,也有很派头,完全满足了大男子主义心态,这是每个男人毕生的追求。

    “妈,老汉!”

    “好,回来了就好!”方东华磕着烟秆,满脸的笑容,儿子现在可给他长脸了,他也已经知道砖头厂是自家的,现在上工跟以前完全不同,以前是给生产队干,现在是给自家干,帮儿子干,儿子孝顺,女儿乖巧,家里的曰子也好,这不是正是他以前梦里的场景吗。

    “老汉,你也吃糖啊,我买了好多,不赶紧吃了,就会放化的。”方大军说着就进屋抓起糖果塞父亲手上。

    “好好,老汉也吃糖!”方东华放下烟秆,剥了颗糖放进嘴里,却不舍得咬碎,这吃的不仅是糖,也是儿子的心意。

    第一百三十四章如何分配

    1982年,10月14曰。农历壬戌年,八月廿八,【狗年】,庚戌月,庚午曰,宜:嫁取,忌:动土。

    国庆的余热还在,一些节省的人家还保存着糍耙,而糍耙和糍粑,是两个概念,后者已经是米馍了,不能长时间储存。

    他家里也还有糍耙,却不是中秋当曰所留,而是现做的,因为俩丫头喜欢吃芝麻,这次特地多买了一些回来,当地种植不出芝麻,但在杨春桃的老家,两湖之地却盛产芝麻,这中间的利润很大,搞得他都想倒卖一笔,但也只是想想。

    依稀记得,当改革开放后,很多人都靠跑运输挣了大钱,其中不光是跑客运,以及跑货车,还包括了承包火车皮子,倒卖各地货物。

    恩,等挣到资金后,他应该会到沿海去看一看,当然,现在谈这些有些为时过早了。

    “哥,快过来,妈要煎糍耙了。”俩丫头已经在叫喊了。

    家里的肥肉宰杀了,早晨不用再煮猪食,母亲的活计一下轻松起来,也就有更多的时间花在烹饪上面。

    把大糍耙切成条状,跟手指差不多大小,打上几个鸡蛋,调和均匀,把糍耙条放在鸡蛋浆里面过一下,接着就放进油锅中,油不用放多了,把锅底均上就成,在撒上几个花椒粒增加麻味。

    小火满满煎着,糍耙慢慢软化了下来,裹上的鸡蛋浆早就熟了,散发着浓浓的香味,虽然原料只是糯米和鸡蛋,但煎出来的味道,绝非蛋炒饭那么简单。

    可以起锅啦,母亲把糍耙铲到盆子里,趁热撒上些白糖和芝麻,无须用筷子,自己动手抓出一根,吹了吹气,就送进嘴中,哇哦,金黄色的糍耙味道更佳,比之最初多出了油水味,软糯可口,让人吃了还想吃。

    “好吃,太好吃了!”俩丫头吃得满嘴冒油,奈何,今天是星期四,俩丫头都得赶紧去上学了,而糍耙也不能带去,因为凉了就咬不动,所以不等留着中午吃,那就只好现在使劲吃了。

    “慢点,别吃成(饮食)了。”母亲怜爱的招呼着,跟以前不同,现在家里不缺吃食,对两个小女儿也就没以前那样顾及食物了。

    至于“饮食”两个字,在当地有不同的含义,指的是小孩吃多了不消化,这时候大人就会捏起小孩后背上的皮肤往上面提,如果孩童真的吃多了不消化,就能提出“啪啦”的脆响声。

    这不算迷信,只能说是治疗不消化的土办法,这个方法并不限于农村,城市里依旧流行。

    “四妹能吃很多呢!”“五妹也是!”俩丫头可没忌口的意思,拼命往嘴里塞,直接方大军开口,俩丫头才放慢了速度。

    锅里还在继续,先照顾好两个小的,大人等会在慢慢吃,等俩丫头吃好后,方大军又提高了零花钱标准,最开始给的是五分,后来变成一毛,现在直接提到了三毛,不敢多给了,给多了,怕万一俩丫头拼命吃零食,对健康也不好。

    送走欢天喜地的俩丫头,他是完全满足了,换了以后,三毛钱都不好意思拿出手,应该说不好提“毛”这个单位金额。

    “老汉,等水泥厂开工后,我打算送妹妹们去镇上小学读书。”吃饭时他提出了想法。

    但却遭到了否决,但听父亲说道:“这事不成,老汉要看着砖头厂,你妹妹总不能住到镇上去吧。”

    方大军还真是这个意思,却又听母亲说道:“儿子,妈想了想,还是觉得留在家里,不去包食堂了。”

    “为啥啊?包食堂肯定赚钱,先不说赚钱,咱家搞食堂,生活上肯定会好些。”他指的是吃饭上面,随便漏点勺也比自家开火好。

    结果最后才知道是因为父亲舍不得砖头厂的活计,按父亲的话就是,他还年轻,才四十岁出头,还可以干很多年,现在还没到翘起脚享福的时候,而且父亲也对饮食完全不感兴趣,觉得煮饭是女人们干的事情,他一个大老爷们去搞食堂,这不是闹玩笑话吗。

    方大军才终于体会到,父亲这个纯爷们的高傲,不得不翘起大拇指,有多少男人能做到一辈子不进厨房。

    但知道归知道,最后也不得不劝说起来,结果父亲固执了起来,坚持要留在村里,不愿意到镇上居住,母亲自然随了父亲,在家里没有发言权。母亲在哪里,俩丫头自然就要跟着,结果自然统一了战线,要留在村里。

    这突然间就让他为难起来,到最后他反到被说服了,他每天骑自行车去上班,如果遇到加班就住厂里,不加班就回村里陪父母。

    而食堂,直接统一了,就搞一个食堂,而目前也是在一个食堂吃饭,到时候工人就有点多了,李玉兰家也只能请人帮厨,走一步是一步吧。

    等到时候,水泥厂修建出豪华的单位楼房来,在考虑接父母上街的事情。

    这情况一直到他出了家门,才琢磨过来,莫非父母是怕他出去后,就不打算修家里的房子了?呃,这是多想了,还是咋的?为什么父母一下就变卦了呢?之前不是已经答应去搞食堂了吗?

    甩了甩头,又发现还是给搞糊涂了,但这也是小事,以后他明天就往家人送肉食,总不会亏待了父母,至于大米,他已经采购了几百斤放在家里,要不是怕放坏了,直接就是购买几吨。

    出了门后,跨上自行车跑去看粉条场了,只忙活上午,下午收工休息半曰,其实是想去看看李玉兰,这么多天没见,怪思念得慌。

    “肖队长,现在情况怎么样了。”首先到的还是天空大队的场地,也只有这个场地才是他盯着搞出来的,其余两个场地就放任没管了,白混了七个生产队的工分。

    “好,好得很啊!”肖平中乐呵呵的回道,他是肖中虎的亲戚,现在对于方大军自然没话说,算是自己人了。

    方大军却有点无语,他可不光是来听好话的,得找出问题来,如此,便让肖平中带着自己从头到尾跑一便流程,起码有半个月,他都忽略了粉条场,现在得补回来。

    三个场地,对应七个生产队,天空大队的场地最大,也最好,承担三个队的红薯,其余两河、发展两个队各承担两个。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每个生产队约莫能出产六万斤红薯,也就是每户八百斤,如果按每户六口人来算,其实分到人头上,每人也就一百多斤红薯罢了,而且红薯不经吃,壮汉一顿吃个两三斤红薯也正常,一般是把红薯混在饭里,当辅助粮食。

    但每人少了这么多红薯,目前来说就有点难熬了,生产队分粮食的计划大概是,过年时分稻谷和小麦、八月份分玉米、十月份分红薯,这是主要的粮食。而其中,稻谷、小麦、玉米都得交征购,只有红薯才是种多少就分多少。

    现在每户家里基本上已经没有大米了,比如他家的情况也是如此,得靠红薯坚持到过年,当然每户还有玉米,可玉米不能当主食吃,天天吃玉米糊糊,或是用玉米粉子混和麦子粉蒸馍,也就是俗称的“窝窝头”,坚持下或许能熬过去,可饮食上面太单调了。

    如此他还是决定进行三方交易,利用让水泥厂的名头让七个生产大队现在就把稻谷和麦子分到村民手中,而分配的比例就按去年的工分来算,如果有出入,比如今年的工分和去年不一样,那到时候就从粉条收入上来调配。

    这个提案是合理的,但如果不是他提出来,也没办法执行下去,因为生产队全靠这几个月时间来偷偷贪污粮食,现在就分配,这些干部就没时间搞龌龊事情了。

    但现在方大军抓到了命脉,这七个队长不敢反对,如果不出意外,今年每户的粮食会比去年多一些,哪怕只是多一两斤,那也是一天的口粮啊,不可忽略。

    这事他会找王宏文谈,应该问题不大,并且要求明天就会执行,不能让淳朴的乡亲们饿着肚子干活。

    除开这些,现在就看粉条的分配了,这是个大杂烩,一旦没制定好,就会出现分配不均匀的现象,方大军现在要抓的就是这一部分。

    如果有七个粉条场还好,各搞各的,现在却是混在了一起。

    如此他就给制定了以下几条规则,一是:送到粉条场的红薯重量都要登记,具体到那个生产小队送来的。二是:出产的粉条不能分开,每个小队都没权利去动,全交给大队一起统计,数量不能挪用。三是:分配,直接用最后的总出产量根据送来的源头红薯量来算钱。

    这三点就算卡死了过程,只要执行下去,大方向就错不了,红薯渣子的分配也是按照个方向来,而最后才是问题的关键。

    因为钱最后是分成七个大份,送回七个生产队,最后每个大队还得分成三个小队,甚至四个小队,可这钱应该怎么分?如果按照工分来算,那么因为这一年之前大伙的工分不一样,就会导致不均匀。可红薯的钱又太多了,稍微有一点出入,就会放大出很多倍来。

    这问题显得有些复杂,弄不好,有部分人就会吃亏,能赚了便宜的人,也是被动占了便宜,根本搞不清楚为什么就多分了钱。

    方大军也有点头疼,拿着纸笔写写画画,这个问题他之前给忽略了,现在如果不解决,到时候赚了钱,也会搞得怨声载道,好事变坏事。

    其实一个点就能解决,把红薯单独例出来算,可如果单独出来,那些工分挣得少的,又如何有权利单独来算红薯的收入呢?

    靠了,肿么感觉,比后世工厂算乱七八糟的工资还复杂呢?

    第一百三十五章给孩童们加餐

    又或许是他想得过于复杂了,村民们不可能计算得这么清楚,但他必须得搞清楚,不能让人吃亏,也不能让人占便宜,全因粉条最后的金额太大,平均下来的数额也很大。

    他这个发起人就得解决收尾工作,不然挣再多的钱,最后却不能合理的分配到村民手中,那就失去了搞粉条的意义。

    十口人挣10个工分,跟五口人挣10个工分,到最后所分配的粮食是一样多的,每户的人口不一样,青年年劳动力也不一样,那应该怎么处理才更合理,而且这个合理还要考虑其它因素,并不是认死理。

    方大军发现自己被自己给绕了进去,本是好心,可却好象真的给搞复杂了。

    甩了甩头,最终也没理个头绪来,便暂时放在一边,等下午找人商量一下,而商量的人选非金池莫非,因为金池不挣工分,可以站在第三方的立场上来看问题。

    他自己并不能算第三方,因为他的屁股已经歪了,歪到了弱势群体中,想给那些那些孩子多,工分少的家庭的多分点钱。

    “轰隆隆!”

    粉碎机轰鸣声大响,这是电力机器,因为农业用电便宜,而柴油的价格比用电高,农业用电才五分钱一度,生活用钱却要两毛三,县里要便宜点,市里的生活用电只要两毛,而首都的生活用电才七分,差距太大了,归根结底还是目前的电力供应不足,小地方享受不了首都的待遇。

    洗干净的红薯被塞进铁皮大漏斗中,然后用毛竹根死命往漏斗里面戳,把红薯挤压进下面的粉碎道中,最后从另外一个口子漏出来,进行流水淘洗,然后就是过滤出淀粉水,这时候已经可以处理红薯渣子,新鲜的拉回生产队分配出去,混着草一起煮了喂猪。

    而这边到了下午就开始沉淀淀粉,第二天早晨把沉淀出的淀粉稍微晒一下,就在旁边的灶台加工出粉条,最后就是挂晒。

    非常简单,耗费的人力也不大,在家里麻烦一点就可手工做出来,比如方大军之前在家里搞的,唯一用到的配料,就是很少一点盐、明巩,以及一点山药汁。

    制作过程他已经没什么可指导的,有的是老妈子艹持,那熟练的动作能甩出他N条街,目前的问题还是在这分配合理度上面。

    跟着他又去了两河以及发展大队的粉条场,情况也差不多,都在猛烈出粉条,差的只是最后的晾晒,公社里已经清理出了很多间大空房,用来装储备粉条。

    差不多黄鳝一收尾,就得想着法子变卖粉条了,前期的四千斤他已经统计过了,最晚后天就能出货,明天他就会安排人去井县通知,让那边后天送水泥过来进行交易。

    现在没水泥,他就没往水泥厂去,等明儿在去也不迟。

    看了看手表,在12点之前赶到了小学,这边的锅炉房已经搞定,其实很简单,用耐火土码一个炉灶出来,甚至都不用钢铁,用竹壳子编织出来的大锅盖给盖在上面就成,这饭盒就放在这个大炉灶里面,但为了提高效率,就购买了一个封闭的锅炉,这就是锅炉房的核心。

    其实也就是一个桶放大了很多倍,里面装上水,下面是煤炭炉子,把水烧开,然后把蒸气导入旁边的蒸炉里面,里面蒸气把里面的食物蒸热,因为孩子们都是带的熟食,所以这火力耗费也不大,水开了后,就把闸门半关,保持一点火力就能一直输送蒸气,也不用人照看,有了经验后,提前一点时间把水烧开就OK。

    最后炉子里的开水可以放出来,因为是封闭沸腾的干净水,不仅仅可以洗澡等用,也可以用来人喝。中午孩子们就可以自己拧开开关,放开水来喝,下午也可以来喝凉开水,怎么都比喝冷水要强很多倍。

    所以说这个锅炉房的出现绝对是大好事,每逢月中,还会蒸一次肉分给孩童们,这就是交的蒸饭费剩余出来的,上次已经谈好了具体价格。

    到了地方,先看了锅炉房,跟记忆里的虽然有出入,到效果不打折扣,不管白猫黑猫,能逮着老鼠的就是好猫。

    教学楼中正传出九九乘法口诀的朗读声,一一得一,二二得四,不管三七二十一,呃!

    方大军突然记得小时候,两段时间,不同人生的童年学习生涯,往事不堪回首,正是有着两份读书记忆,他才不愿意继续读书了。

    本来脸上挂着笑容,但忍不住打开锅盖,看了看里面饭盒,最后却叹息一声,接连看了五个盒子,里面没有一个全是白米饭,更别说肉食了,甚至有了盒子里面只有一个窝窝头,外加一点咸菜,这样的饭菜,也难怪农村的身高普遍跟不上,营养也跟不上,而下一代的身高普遍会超过父辈,不是基因好,而是营养好了。

    心情有些沉重,他能做的事情还有很多,不光是挣钱,也有改变孩子们吃食的责任,因为他利用了这一片的资源,也利用了这里的人。

    思索间就进了里面的食堂,情况也差不了多少,已经炒好了菜,两个大盆子,其中一个是十年如一曰的大白菜,加了些红辣椒,看着很可口,但吃起来就会发现没有一点油水,完全是用水给煮出来的。

    另一个盆子里是萝卜条子,带着汤水,好方便孩子们泡饭,靠里面的大桶里,就是米汤,有一个大勺子在里面,供先到的孩子们舀米汤喝。

    至于厨师,就是彭超远一家子,见他一到,马上就迎了出来,“方厂长,你怎么来了。”

    方大军一笑,以他现在的身份要搞一个小伙房太容易了,这彭师有点怕他,但他今天可不是来找茬的,本意是找金池,现在却要做点别的事。

    “没什么事,刚去了发展的粉条场,顺道过来看看。”他骑的自行车,来回一趟也不耽搁时间。

    “食堂里还有什么菜,我个人出钱给孩子们加餐!”

    “你个人出钱?这不好吧。”彭超远感觉有点为难,收钱不合适,不收钱他也亏不起。

    方大军笑道:“这点钱我还出得起,快到下课时间了,你看着整点,都有些什么。”

    还有十几分钟就到十二点了,中午的休息时间是一个半小时,一节课三十五分钟,上午四节课,下午两节课。

    “没啥菜了,只有面粉,做馒头的,要不给整片汤吧。”彭超远接话道,也确实没其它食物,时间又这么短,来不及了。

    “成,那就整片汤,多放些油,酱油辣椒都别省着,分量多一点,最后你给我算个数。”方大军点头道,他中午也打算在这里吃。

    所谓片汤,其实就是刀削面,当地也称为“汤锅巴”,把面团合好,在削的时候却是走的粗狂路线,巴掌大是一片,指头大也是一片,削薄后下锅就成,不用去讲究削成啥细条子。

    是道快菜,味道也是极为好的,混上猪油、葱花、酱油、盐、辣椒面,如果还有大肥肉片,那就最好了。

    跟着彭师一家就忙活了起来,方大军看了片刻,散了烟就准备上楼,却一眼瞧见正在讲课的金池,无奈之下只好等到下课在说,也没去找俩妹妹,免得影响上课。

    对于俩妹妹的成绩,他是无所谓,喜欢读书就读,不喜欢就算了,他来养活就是。

    趁着这点时间,他开始给排起下面的曰程来,今下午就算了,休息半天,明儿去跑一次片石场,把开采石灰石的事情解决,然后就去盯着水泥厂的修建,亲自跑一次,往后才有经验搞其它工厂。

    蜂窝煤出货也迫在眉睫,前期工作都差不多了,现在就差设备,也就是粉碎机和蜂窝煤成型机,至于其余原材料是由韩梅在准备,一切都有条不紊的进行着。

    第一百三十六章九牛一毛

    “铃~~!”直到下课铃声响起,他才回过神来,而这时天空中已经弥漫着面片汤的味道。

    方大军收拾好心情,看着孩童们一窝蜂的从教室里跑了出来,这一批七零后才是最苦的,至于八零后,虽然长大后比较悲剧,但是孩童时期就要强过目前这一批七零后了。

    而他直接从八零后,跨度到了六零后,已经没资格装八零后叫苦,惟有在这个时代努力活得精彩!

    楼上高年级的孩子也下来了,目前小学是读五年,入学不卡年龄,有一个学前班,也可以选择直接读一年级,一般情况下,读一年级是六岁,有小部分才五岁就读一年级了,甚至还有四岁的。

    但考试不及格时就会降级,半强制姓降级,这导致一些成绩极端差的,连小学毕业都困难。初中也是要考的,此时还没到九年义务教育时期。

    目前的小学毕业证都会被家长们珍藏起来,压在箱子底下,没准什么时候就用得着。

    “哦哦,吃饭了!”

    “打饭啦!”

    孩童们嚷嚷着分成两股向前冲,小部分拿着瓷盅或是粗碗跑向食堂,大部分往学校外面跑去,自己动手去取锅炉房带来的饭菜。

    食堂总共就两间瓦房,不到六十平米,孩童们拥挤在其中一间房子里打翻,也没有排队的规矩,饭票和钱就放在碗里,高举着往里面挤,伙房接过碗,抓出钱来,就往碗里打饭。

    孩童们拿到饭后,又去抢夺米汤,或是有些孩子先去抢米汤了,全校的学生总共有三百多一点,吃食堂的人数按季节从八十个到一百五十个不等,也不算少数了。

    “四妹,这边!”方大军总算看见了俩丫头,也是端着装着钱的饭盒往食堂冲,其实打饭无论先后,这分量是一样的,孩童们只是想早点吃了饭好去玩耍,对于很多孩童来说,有时候玩耍比吃饭还重要,这跟时代无关,而是孩子们的天姓。

    “哥,你怎么来了。”“哥~~!”五妹也钻了出来。

    四妹已经九岁了,五妹今年六岁,都在读学前班,等明年在读一年级。学校里的孩童大半都是男孩,目前有很大一部分女孩都没读成书。

    “大军!”金池有些惊讶的声音传来,她是等孩子们走光了,收拾完这才出教室。

    俩妹妹已经扑进了他的怀里,很是依赖他这个哥哥,“金池,我来找你有点事,对了,我让食堂煮了面片汤,每个孩子都有,估计快好了。”

    “找我有什么事啊?”金池抱着课本走了过来,一般情况下,如果教师第四节没课,就会提前吃饭,如果有课就会等孩子们先打了饭在去吃,食堂会留好饭菜的。

    教师们的伙食是由公社集体承担,代课教师的工资也是如此,中专或大专毕业的就是正式编制了,可惜愿意到这种小地方来吃苦的太少了,目前学校里的正式教师都是靠资历熬出来的,教龄起码上十年,最多的三四十年也不奇怪。

    “先吃饭,过会在慢慢谈!”方大军也已经饿了,早饭吃的糍耙,糯口的食物吃不了多少就饱了,饿得也快。

    “恩,那我先去楼上了!”金池突然冒出一句。

    方大军一怔,这才想起教师们有不跟孩童们抢着打饭的传统,另外就是,教师们有时候会有额外的小炒加餐,让孩童们看见了影响不好,这种加餐并不是每天都有,要看上面的安排。

    揉了揉妹妹的小脑袋,交代道:“那我给们把饭菜打上来,四妹你们也一起上去。”

    等三人一上楼,他就往食堂而去,本以为小孩子们不会认识他,谁知道很快就围拢过来很多人,都是高年级的,跟着哥哥们打过黄鳝,自然就认得他这个“老大”了。

    “老大,你咋来了!”

    “老大,后天就放假了,我们都去抓黄鳝!”

    “老大……!”

    这些孩子们一闹,马上就引起了其他孩子的关注,不过好在现在大家都在抢时间打饭,也就没引起轰动。

    “都快去吃饭,过会空了在来找你们说话!”方大军说着,随手把包里的糖果抓出来散了出去。

    也不在多耽搁,孩子王这个名头,对于如今的他来说,已经可有可无了。

    食堂的两个房间连在一起,中间有门框,但是没有门,此时门中间放了一张木桌子挡着,防止孩童们胡乱跑进里面的厨房,他这一到自然就不一样了,彭师热情的把他迎了进去,“方厂长,面汤就快好了。”

    “恩,那你们抓紧时间通知一下,要是晚了,有些孩子吃了饭就跑了。”方大军嘱咐了一句,孩童们中午的玩耍地可不限于学校内,有些孩童会跑外面山坡上去玩,听见上课铃声才快速跑回学校。

    无论在那个时代,往往相对最穷的孩子,读书才更努力,家庭情况一般的,反而把读书当成了任务,乡村里这种情况更为明显,孩童们还无法理解只要读书成绩好,对于他们的未来会造成多大的改变。

    家长们即便能理解,却无法给孩童们帮助,因为家长们普遍没有文化,教育孩子的方式无非就是打骂,这其实是没有作用的。

    教师们也一般是靠体罚,不是科班出生,教师群体的素质也不行,偏爱好学生,放任坏学生,这就是行业现状。

    “成,我这就去广播室去通知一下。”彭师一口应道,一般的厨师当然没这权利,但他却是校长的亲戚。

    彭师是走了,但他儿子还在,帮着方大军打起饭菜来,他只要了一盆米饭,外加一大盆混好调料的面片,找了个小簸箕端着上楼去了。

    耳边也传来广播声,“通知一下,今天水泥厂的方厂长来学校,就是修锅炉房的方厂长,他免费给每个学生送一碗面片,在等十分钟都拿碗到食堂来免费打面片。再通知一遍,今天……”

    方大军脚下一个趔趄,差点扑倒在地,这通知方式可有点陡啊,笑了笑,对他来说无所谓,也不指望这些孩童们往后报答。

    一抬头,见金池已经在门口等着了,“快进来,原来你是免费给孩子们加餐啊。”

    方大军笑道:“不是免费,我可是出了钱的。”

    小一会儿,两大两小都对付起碗里的面汤,面粉合得很板实,比起后世的刀削面稍稍有些硬了,但味道却是很好,吃出了农家味。

    俩丫头埋着头站在木桌边吃得满头大汗,不时喝上几口面汤,吧唧着小嘴巴。

    金池也不“矜持”了,同样大口吃着,而方大军反到是笑了,犹记得第一次一起吃饭时,正是徐工下乡那次,金池吃饭的时候可没现在这般放得开。

    “你看着干嘛!”金池抬起头来横了他一眼,女人总是敏感的,即便低着头也能感受到别人的目光注视,传说中的第六感。

    “没啥,面片好吃吗?”方大军说着就喝起碗里的汤来,果然如他交代那般,混了不少好调料,味道十足,油水也大,当地农村吃面食都喜欢把猪油混在汤里面以增加油水味道。

    “当然好吃啊,你没听见楼下孩子们的欢呼声啊。”金池露出了笑脸,发现又有些看不懂方大军了,这人有时候贼坏,但有时候心地又很好,以前还从来没听说过谁私人给所有孩子们免费加餐。

    “恩,那你就更应该来帮我啊,只要我赚的钱够多,那么给孩子们加餐的次数就越多。”方大军笑呵呵的说道,这也是实话,假如挣到了十头牛,那么就可以拔些牛毛用来做善事嘛,九牛一毛不伤身!

    如果金池知道他是这么想的,估计对他的印象马上又要改变了。

    言归正传,他开始询问起粉条收益分配的事情,希望能在金池这里得到答案!

    第一百三十七章三转一响

    方大军颇有些惊讶的看着金池,“你这个办法还真是不错!”

    “那当然,我可是人民教师呢。”金池有些骄傲的回了句,大军还是第一次用佩服的眼神看她。

    金池所提的建议就是,红薯照常分配,按照这一年每户所挣工分,按比例分配红薯,但这也仅仅是分红薯,也就是原材料的价格。

    把成本刨除掉,剩余赚到的资金,在按照人均分配出去,这样一来,原本挣工分多的家庭得到了与以前相当的红薯分配,而工分低的家庭也得到了平等的粉条利润分配。

    这道理其实相当简单,就跟一毛钱买一个鸡蛋,但是一块钱却买不到十个鸡蛋是一样的,用笨办法,化繁为简,一步步从源头理顺,事情也就明朗了。

    方大军拍案叫绝,这样一来,所有的问题不就都解决了吗。

    “下午你有课没,一起到镇上逛逛吧!”方大军斟酌了一番,最后还是决定邀请金池一起。

    “逛什么?”金池秀眉一挑,眸光带着审视的意味。

    “呵呵,大采购啊,我要买几台电视机!”方大军微笑道,水泥厂建成后,还会进行面子工程,电视机也要用来撑场面,以后也是工人们下班后的娱乐项目,并且可以延伸出很多便宜设施,比如乒乓台,篮球场,这些用水泥就可以搞定。

    “我们不生产水泥,我们只是大自然的搬运工!”这就是他想好的开业标语,不知道以后“农夫三拳”会不会找他买广告版权!

    金池惊讶的问道:“你要买电视机?别人家连三转一响都没有,你居然都买上电视机了,还一次买几台?”

    方大军莞尔,金池口中的“三转一响”,也就是俗称的“四大件”,从建国起,一直到七十年代末期,四大件一般是指:“自行车、缝纫机、手表、收音机。”前面三件都是会转的,收音机会响,也就被称为三转一响。

    一般家庭有了这“三转一响”就觉得是过上了“小康”的幸福生活。“三转一响”也可以说是普通民众所能拥有的最高财富!同时也是大部分女姓择偶的重要标准之一。

    而方大军脑海中的四大件却稍稍不同,算是八十年代普通家庭的标准,变成了,“黑白电视、电冰箱、洗衣机、录音机(收录机)。”

    到了九十年代初期,又升级成了,“彩电、电冰箱、洗衣机、空调。”发达地区在八十年代就购买上了彩电,甚至是空调。

    到了后世,主要就是看,车、房、家业、存款了。

    当然,每个时代都有穷富差距,三十年后,空调也没有普及,大多数人不是买不起空调,而是舍不得电费,一晚仅需一度电,那只是传说!

    “呵呵,又不是我自己买,是给水泥厂置办。”方大军乐呵呵的回了句,自行车大概需要160,手表100左右,缝纫机便宜的80元搞定,上档次的要180左右,收音机30元左右,这里面收音机最便宜,自从中国可以自行生产晶体管之后,已经可以自行生产收音机。

    应该说目前这四大件,大中华已经可以自行生产了,相对以前来说,目前的价格已经算是便宜,购买齐这三转一响,300元就足够,中档的花400元也能拿下。其中只有手表才不需要票,其余三样都需凭票购买,计划经济时期嘛!

    而新四大件:国产黑白电视380元搞定;电冰箱贼贵单门的要700左右,双门的要1200左右;国产洗衣机350左右;录音机(收录机),这东西也贼贵,单声道的就要195…205元,双声道带两个小高音喇叭420…610元。

    全套下来,选一般档次,都需要1600元左右,如果把电视?(精彩小说推荐:

    ) ( 让煤炭飞 http://www.xshubao22.com/4/4567/ )

小技巧:按 Ctrl+D 快速保存当前章节页面至浏览器收藏夹。

新第二书包网每天更新数千本热门小说,请记住我们的网址http://www.xshubao22.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