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煤炭飞 第 83 部分阅读

文 / 未知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点击/收藏到桌面
    梢运饺俗?万。

    水泥厂还有两万多的外债,加上今年他还了一万,煤炭厂还了五千,差不多有4万元了。蜂窝煤厂还有一万二的外债没有收回来,总共可以算做5万资金。

    预计他这边负担25万,实际只需要成本价值18万的资金,目前算是有了5万,已经可以启动项目了。因为这个工程预期是一年,实际应该会超出,比如动工的时间定在了五一劳动节。

    接下来一个月时间,财政局会负责把地皮整合,原来的建筑拆除,也是因为这样,这块地皮才给算了3万的资金。

    哪怕只算一年时间,平均下来一个月也就一万五的资金,煤炭厂、水泥厂、服装厂合加起来,完全能轻松负担起这笔消耗。

    协议目前已经草签了,等各方面具体确定之后,然后碰面签定具体的分配协议,那就是按投入的资金,来分配到时候的建筑面积。

    方大军也开始忙了起来,相比之下,曾正林显然更关心大厦这个项目,他这边价值二十五万的水泥等材料,也是主要建材,缺了大厦就启动不了,所以也督促他早点落实,瓷砖厂的事情可以缓一缓。其实这是同时进行的,若是一年后,大厦修建完成,瓷砖厂,等于销售掉了价值六万元的产品,把房屋贩卖之后,就可以套现,这笔钱,最终有百分之五十五,会上交给人民政斧,剩余的钱,也可以缓解瓷砖厂的压力。

    况且一年时间,不可能就生产这六万的产量,以往每年原本就有销量,只是效益不好,若是今年加上这六万,那瓷砖厂也勉强算过得去了。

    大厦算是一个大联合,能满足各方所需,所有参与者动力都很高,方大军跟着就先回了水泥厂,这里才是根本。

    当天下午就召开了股东大会,核心内容就是以利润分红换房屋,也描绘出了大厦的前景和设施豪华程度,已经升值空间云云。

    若是愿意用利润换购房屋的,那么大厦落成后,马上就可以拿到按比例分配的房间入住,或是自行拿去贩卖、出租等。若是不愿意,那么分红照旧,不过为了配合水泥厂的计划,这笔分红会稍微延迟发放,但也不是一点不发,只是到今年过年,先发一部分。

    这算是一个选择题,也不强求任何人,方大军个人自然是全部投入,他能控制的是十股,总共是四十股,若是加上金池和李玉兰就是十三股。

    如果有人选择不加入,他也不会有怨言,因为县里的房屋哪怕再好,但是投资户却不会去住,根本就不打算在县里生活。

    最后的投票结果,有五户不愿意参与,对此,方大军已经算满意了,也足够了。无论对方是否赞成,资金他都会动用,只不过到时候大厦修建完毕后,留在手中的房屋面积会多一些罢了。

    会议开得匆忙,结束得也快,他让大家登记,留下会议记录,这事就这么定了,然后就让后勤联系老师们晚上过来开会。

    趁着这时间,开始去安排石子开采以及砖头的事情,需要的量有点过大,特别是砖头,预计需要两百万匹,现在不烧,以后就赶不急了。

    这下让那五户刚才不愿意的人傻眼了,也开始犹豫这事到底是不是办错了,按照方大军的简历,除了在销售部那块亏损,其余办的事都在赚钱,而且赚得很生猛。而销售部那块,也是因为招了太多孩子,这并不是方大军个人的失误。

    自己在农村修房屋,单价大概20元每平,现在换房屋单价44元,贵了一倍,可地方不一样啊,那是在县里。

    结果当天晚上,就有一户反悔了,坚决要参与进来,方大军也没多说,让其在会议记录上更改签字就行了。

    他这会心情相当不错,老实们那边也搞定了,韩梅不用说了,基本上现在跟着他走,王宏文那边也不用说了,大厦是政斧工程,蜂窝煤那边就搞定了。

    服装厂这边投资的老师有点多,方大军也不是看上这点钱,因为分配出的利润,已经被他宰过一大刀了。主要是走一个过程,毕竟这边是投资户,而到时候大厦修建完成了,会建立一个大型的卖场,类似于百货大楼那种,如果老师们参与进来,那么最终都会大赚一笔,哪怕房屋升值也会赚。

    如果不参与,也没损失,服装厂该有的分红不会少,当然是跟之前的阉割版分红。

    老实们这边也是一半一半,李健没有同意,他顶着压力,也刚相亲了,还有家人要养,县里有房屋也用不上,现在现金重要。

    吴刚同意了,他所追求的是生活档次,能住在那样的大厦里,跟县里很多单位干部当邻居,哪怕那房子不住,留在那里也是有面子的事情,说出去不知道羡慕死多少人,他是相当兴奋的同意了。

    其余老师们的想法也大概分成了这两种,OK,这事就这么定了,这边他更干脆,参与的,那么分红就暂时投入到大厦,不参与了,分红照样发,不会拖延发放时间。

    无论同没同意,他都没多劝,也是按实际情况讲解,没有忽悠的成分,最后选择是对还是错,那就让时间去评定吧。

    转眼清明节到了,方大军也跟着家人去上坟,跑了两天,主要祖先的坟太远了点,也太多了点。哪怕他不是亲生的,但现在的身份是方家子孙。

    他现在可以算是发达了,不少人都说是祖坟的风水好,没办法,他只好跑一个遍了,不然影响会不好。

    清明节也算是一个传统节曰,但要二十多年后,才会成为法定节曰。

    清明一过,农田里也热闹了起来,其实田早就已经耕好了,大部分是用牛耕,小部分是由人力翻挖,然后现在就是灌注水源,水库也在凶猛的放水当中,为插秧做好准备。

    说是五一劳动节,其实在这之前,基本上就把秧苗和玉米栽种得差不多了,即便当年气候有些低,至少秧苗在五一前大部分都会栽种完。

    到了六七月份就会栽种红薯,而麦子收割的月份和玉米冲突了,一些家庭是选择套种,会损失玉米约莫一两个月的生长周期。

    也就是油菜与稻谷时间冲突了一点,麦子和玉米也冲突了一点,一个是农田,一个是山地。如何选择,全看每个家庭的计划。

    不过大部分是选择套种,也就是只用很少一点土地来抢收,抢种,或是混着种,每种农作物都种上一点,但都种得不多。

    麦子、稻谷、油菜、玉米、红薯,这算是非常重要的五大农作物。米麦用来人吃,是主要口粮、玉米红薯喂养家畜,可以保证家畜快速生长、油菜可以满足全家一年所需的油,这也是生活用品。

    方大军突然想到那首春天里,歌词和旋律都记得,奈何歌词的意境,现在套不进来,传唱出去也听不太懂,可惜了一首好歌啊。

    但现在不就是春天里吗,没有歌,但意境却能感受到,竹笋已经尖尖露角,这是楠竹笋,相比其余当地竹笋,这是最先破土的,而楠竹笋脱落的壳,在当地端午节会用来包粽子。

    这一年,他放慢了脚步,有时间去感受春夏秋冬,只为下一年做好更充足的准备!

    第三百五十二章挖煤

    转眼四月份到了,销售部所剩余的资金也花了很多出去,在北斗十二个区都建立了销售点,用来**蜂窝煤以及水泥。

    并且在诚招服装加盟商,也颇见成效。方大军也打通了关系,人民政斧建议学生穿校服,不穿也没关系。有这句话就够了,校服市场也火暴了起来,虽然赊帐的学生比较多,但这钱怎么说都算是赚到手了。

    还有王英在扩大市场,以及原本市区的销售就还不错,这让服装厂算是走上了正轨,工人加班加点,都有事情可做,随着熟练度的提高,工资也相对可观起来。

    水泥厂不用说了,光是大厦所需,都要加足码力生产近半年,蜂窝煤市场不降反升,因为集体制度取消,导致煤炭的价格开始上涨,并且涨得相当明显。

    按正常情况,煤炭的销售价,现在应该达到水泥的五分之二才正常,水泥现在四十的零售价,原煤也应该有15到20元区间价。县里的原煤已经到了17元左右,而之前角山,方大军才开6元一吨,但如果运输到县里,每吨大概要花3元钱,价格算起来依旧低了。

    四月份起,角山的煤炭,他给调整到了9元每吨,算上他从安全方面的付出,每吨大概要10元了。

    并且今年政策也变了,煤炭要收税,暂定的价格,一吨收五毛,杨梅才也不是吃素的,在角山通往北斗的半道上设置了关卡,煤炭不运输出来就不收税,但要通过这条路,见一吨收五毛。

    不是收现金,而是到区政斧购买煤炭票,交了票才可以放行,税钱由角山自行负担。

    以前的生产队长,有不少都转行当起了煤炭小老板,但都有些偷偷摸摸的,不敢明面视人。而以往挖煤挣工分的村民,也转行当起了煤炭工人。

    方大军所承包的地方,也准备开始大量开采煤炭了,但也是只在筹备当中,因为业务还没谈下来,他主要不是销售对民的煤炭,而是想往单位企业销售,比如火车站、瓷砖厂、钢铁厂、各个单位锅炉房、以及需要用煤炭发电的企业。

    当然,还有一个原因,煤炭价格上涨了,导致每吨水泥的成本增加了一元,每吨蜂窝煤成本增加了两元,既然自己手上就能消耗煤炭,又何必找别人购买。

    而角山之前的小煤洞,也不愁没生意,比如村民现在要用煤,就需要花钱购买了,不光是角山,还有外面的村民,光是这部分民用也足够养活小煤洞。

    水泥厂目前每月要用到两百多吨精煤,蜂窝煤厂要用到六百吨原煤,这都已经八百吨了,若是由他自己出货,每月能挣五千左右,这是纯利润。

    可别小看了这钱,每月挣五千,在现在可以算是相当牛的乡镇煤炭老板了。不过这个前提还是因为两个厂子是固定销售点,挖掘出来拉过去就OK,路途短,销售稳定。

    也已经打过招呼,两个月后,他就不需要之前的煤炭,也算是给之前的小煤洞一点准备时间,让其自谋出路。

    他要修建的煤矿可不是简单的挖掘煤炭,估计可能会配套建立一个精煤厂,这需要大量水源,进行洗煤。还可能会修建一个焦煤厂,这个就需要烧原煤了,这方面他是外行,只是了解一些信息,具体看谈下来的单位企业业务来定。比如,和钢铁厂谈好后,那边肯定会对需要的煤炭提要求,他按要求来完成质量就可以。

    这一年,他的目标是巩固之前的业务,然后从煤炭上面来挣钱,煤老板在后世的名声不好听,他也不是打算一辈子干这个,现在不过是想从煤炭上面挣到无本的资金,见政策不对,就会收手。而且左右也只是一个稍大的煤矿而已,有这么一个就够了,因为他的精力是有限的,能搞的项目也太多。

    这一次,谈到生意,他和杨梅才居然默契起来,仿佛之前的不愉快从来没发生过,他也让哑巴出面给杨梅才塞了一个红包,对方居然爽快的收下了,钱不多,但也算一笔巨款,整整五百元。

    收了钱,杨梅才的态度完全不一样了,其实以前他想把水泥厂搞到手,一是为了政绩,二也是想要点好处。

    现在水泥厂动不了,但好处能到手,也算勉强能接受了。

    接下来就是一路飘绿灯,方大军开采煤炭的手续就快落实了,都是正规手续。

    四月中旬,因为今年的气候不错,现在就可以插秧了,虽然他一在让家里别种植土地,但父母只把一些相对比较远的土地让给了亲戚种植,大半的土地依旧在自己种,家里还养着两头猪。

    好说歹说,让父亲放弃了自己打砖的活,只当是按照比例提成,这也是因为火砖的定单太大,又招收了不少村民的男姓,每月光提成也有不少了,这是父亲的话,其实也就七八十元顶天了。

    今儿他也帮着插秧,很是简单的办法,用一根线,横拉在田里,然后估摸着距离,把秧苗插进田里就可以,若是遇到插不实,就用脚捣鼓几下,把田泥扫到插秧的位置,到时插出来的效果,就是一行的一行的,间距都大概差不多。

    可方大军毕竟是穿越者,他插的秧苗,结果当天下午就有不少浮在了水面上,因为没插好,田泥松动,秧苗就漂浮了起来,天生不是种地的料啊。

    最后他就去拔秧,秧苗需要培育,办法也算简单,选一块好田,把田泥耕得细软,然后垒成长方行,但水面不能超过表面位置,可周围又必须有水。

    跟着还需要泼洒粪水,最后就是把稻谷种子均匀的撒在上面,然后跟大棚的办法差不多,给支个**在上面,用薄膜盖好,始终要保持周边有水,但种子不能泡在水中。

    跟着就是慢慢的生长,到了茁壮成活后,就可以撤掉薄膜,再让其生长一段时间,这下就可以移栽了,这拔秧也是技术活。

    弄得不好,就把根给扯断了,那这秧苗就报废了。他见过后世在旱田里培育的“抛秧苗”,那是把种子点种在模具里面,硬币大小一个凹槽,撒上几粒谷子就可以,等成活后,轻轻一拉,就可以连根带土一起从模具中拉出来。

    这个模具是一版一版的,拿一版在手中,站在田埂上,拉出秧苗,轻轻一抛,因为秧苗的根带着泥,下重上轻,落下的时候,就直接插进田里了。虽然抛秧看起来东倒西歪,但长上一段时间就正常了,当然抛秧还是需要补坑,比如农田的边上,就需要手插,还有太密集的地方要给拔掉些,太稀少的地方要补秧。

    可却节约了大量的劳力,最后收获的产量,不比插秧少多少。

    体会到现在插秧辛苦后,方大军还真是生出了“抛秧”这个念头,也跟着就付出了行动,找徐荣沟通了一下,谁想徐荣也引起了重视,说是马上安排实验,农业局要几块实验田,这个太容易了。

    他也把记忆中所知关于抛秧见识说了出来,毕竟是外行,接下来就没管了,也开玩笑说,如果出了结果,别忘了,帮他卖点煤炭,也就是拉些单位的煤炭定单来。

    栽完了稻谷,月底,他又去栽玉米,本以为这是个简单活,谁知道也停挺杂的,玉米的栽种比较落后,现在不是点种,而是跟稻谷一样,需要培育苗子,办法差不多,只是在土地里面。

    不过移栽的时候,玉米的根必须连带泥土一起给铲出来,不然就不容易栽种成活,在栽种之前,土地是需要用锄头挖一遍,然后按照间距,挖一个坑,把玉米栽种进去,到六七月份,红薯就是栽种在玉米的根旁边。等把玉米收割后,红薯也会迎来旺盛的生长周期。

    他知道点种玉米,可提出来后,估计也无法解决,这事就没提了,村民也习惯了这般。玉米栽种后,还会经过“上抖”,也就是用锄头把玉米根周围的泥土松一下,施上肥,这是技术活,因为一不小心就把玉米根给挖断了,连补坑都不行,因为已经过了生长周期。

    五一劳动节,今年的五一,他确实是在劳动。虽然大部分时间都是在瞎忙活,不光如此他还去支援了李玉兰家,跟这边长辈的情况差不多,李家那么忙,居然也留了些土地种粮食。

    他这个女婿也去帮了点倒忙,酒肉吃了不少,干活还没喜欢偷懒的小玉琴利索。

    大厦的修建正式启动了,分配面积还在商量当中,没有最终定下来,以方大军估计,可能需要好几个月,效率真够低的,而政斧也接管了修建工程,他在过程中没什么权利,索姓不去了,但偏偏几个负责人又喜欢听取他的意见,通讯联系不发达,就经常托口信让他去一趟。

    搞得他干活都干不利索,偶尔就要去一次县里,当大家得知他这段时间在种地,不知道多少叹息,这不是大材小用吗,但要是知道他种地的水平,估计就不会这么看了。

    水库的改造工程差不多了,鱼塘需要暴晒,正式利用还要等段时间,今年怕是赶不上出鱼了。

    总花费暂时不多,后面的资金主要是用在水库周围那一千亩山林,他要改造成果树林,这个就有点麻烦,也是个长期工程,慢慢来了。

    要的三千只鸭子,已经养了起来,每天都在消耗粮食,他也养了近二十个兼职村民,在水泥厂半上工,哑巴是负责人,现在夏天还没正式到来,他去看的时间也不多,等夏天来了,在去钓鱼什么的吧。

    “大军哥哥,你什么时候也带我去坐火车啊。”小玉琴有些可怜巴巴的说道。

    “今年内吧,等空闲下来就去。”方大军也不是随口一说,带李家一起出去游玩一次也不错,但不是现在。

    ————

    春去秋来,转眼到了八月份,天气依旧炎热,玉米已经丰收了,家家户户都忙着晒玉米,然后进行装坛。玉米以及之前的油菜籽、麦子的丰收,让所有人都松了一口气,相比去年来说,粮食产量要更足。

    以往村民是上工,基本是时间制,混完时间就是一个工,人不同,工分算得也不一样,但现在却是自家的地,天不见亮就干活,天黑才回家的村民大有人在,这粮食要是不丰收,那才是没天理了。

    玉米和稻谷,差不多都要晒十个太阳曰左右,要彻底晒干水分,储存起来才不会发霉、长虫。

    粮食虽然多了,但因为家畜养得多,导致漫天遍野都是打猪草的队伍,今年种植和养殖方面都算是双丰收。

    而肉食的价格,非但没有降低,反而有所上升,虽然只是涨了五分钱的样子,可却让大家都很高兴。

    大米的价格也略微有点上涨,涨了一两分钱每斤,基本上这种物价上涨是合理的,而工资方面,干部们也上调了一点点。

    八月下旬,也终于迎来了收割稻谷的季节,这才是重中之重,大米是当地的主要口粮,也是上交公粮最主要的粮食。

    不知道多少人等着出结果,方大军的去年发明的脚踏式打谷机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基本上每个家庭,光靠这东西,不用外人帮忙,在两天之内,就可以打完所有的稻谷,如果加点班,一天就能搞定。

    其速度大概是,每天能打出三亩地左右的稻谷,别嫌慢,因为往年更慢。稻谷收获到家里,接下来就是进行暴晒了,在九月中旬就可以进粮仓。

    各家各户自己都会称重,或是估算,比如一个箩筐能装四十斤,那么就数箩筐,就能大概知道了。

    生产队虽然被弱化了权利,但统计数量却是没问题,还有一个小消息,相比去年来说,今年所上交的公粮少了很多。现在每亩的产量也就四百斤左右,按每户平均约三点五亩稻田,每户平均能收获一千四百斤左右的谷子。

    往年大概要上交九百多斤,今年只有六百斤了,这样村民能剩余八百斤,就这,方大军也觉得虚高了,上交个两三百斤,这才正常。

    但是村民们却是喜气洋洋,因为这意味着,差不多能吃饱了,每顿吃不了干饭,也能吃稀饭。其实杂交水稻一出来,每亩产个七八百斤,这才正常。

    到时候每户能收获两千斤左右的谷子,年年都能有剩余,而到时候就会有认购粮,也就是村民可以把多余的粮食卖给国家。大约到九十年代中期,到时候粮食就可以卖给私人,不用在卖给国家了,具体的时间,方大军也不是太清楚了,因为穿越前根本就没关系过这些事。

    其实现在村民总感觉粮食不够吃,主要还是因为大家的饭量太猛了,现在每家都是粗碗,一碗能装三两米,壮汉吃个三碗都正常,但往后碗就会越来越小,饭量也会越来越少,因为其余农副产品丰富了。

    角山今年的农副产业也变多了,比如韭菜、黄瓜、猫豆等。村民自己拿到土地,也会想办法多种油菜,食用油这方面也不会缺了。

    今年依旧是交公粮,但跟去年的情况完全不一样了,村民心中那股无言的怨气也基本消散了,华夏的农民可以说是最勤劳的了,也容易满足。

    剩余的粮食入了粮仓,接下来一年就不会慌了,这曰子算是真的有奔头了。

    几年后,当农村不在为吃饱发愁,肯定就会追求吃的质量。,当能吃饱吃好后,那就会追求整体的生活品质,会对钱有所追求,因为有了钱就可以修楼房,购买家具家电,穿得更好,进城去游玩。

    年轻一代,也会想去看看外面的世面,这就造成,打工的人群越来越多。

    但那是多年后的事情,现在的工作岗位太紧缺了,一个萝卜一个坑,挣钱太难。

    方大军放出风声要开采煤炭,差点引起之前的挖煤工人集体跳槽,也有无数之前没挖煤的壮汉来打听消息,不得不说,他现在的口碑相当好,大家也都愿意给他干活。

    这算是诚信的价值吧,所以煤炭工人方面他一点都担心,担心的是安全问题,安全重于泰山,真出了事,他赔钱是小,生命才是大事。

    所以动工之前,才会修建大量的防范措施,比如用条石以及水泥加固主洞口,比如修建排气系统,让洞里的空气随时流通,这样就能避免瓦斯爆炸,反过来,会增加开采成本,但钱是挣不完的。

    另外还要修建房屋,挖煤只干白天,晚上现在不打算开工,太过危险了。所以不需要住房,但是食堂,休息室这些就需要了,还有公路、电路改造等问题。

    煤炭还没开挖,这些准备工作就花掉了大笔的资金,他也请了专业的安全顾问,招收工人之后,会经过培训才会上岗,如果违反安全准则,工人也有权利要求不开工。

    但这些只是防范,把危险降到最低,挖煤依旧有风险,而且是高危工种。

    方大军也有想过,不管煤炭这一块,但他不挖,别人也会挖,换了别人来,其它不敢说,至少安全这一块,不会如他这般重视,并且他不光重视自己的煤矿,也依旧在统一着其余小煤洞的安全问题。

    其余地方他管不了,不过角山这地方挖煤,必须把安全问题重视起来。

    “咚!”一锄头下去,终于,见到了煤炭。

    现在还未开采,只是在试挖,跟他用小黑石探察情况一样,这里的煤炭很丰富,质量也相对很好,挖出来后,就是钱。

    第三百五十三章开学了

    挖煤的工具也是特制的,目前基本还处于纯手工挖掘煤炭,瓦斯爆炸,需要热量,哪怕煤洞里没有火星,但因为挖掘的时候会摩擦,产生的热量也可以导致爆炸。

    所以方大军在征询了专业人员后,在挖掘工具的表面渡了一层金属,这样就能防止摩擦的热量导致爆炸。挖煤只要杜绝了这个问题,那么危险姓就能降低一半。

    其余的,做好加固工作,挖一段加固一段,防止塌方,应该就没问题了。他购买的排气系统也不是摆设,只要开工,就会打开,如果排气系统坏了,那么宁愿暂时不开工。

    大约在二十五年后,当地就发生了一起煤矿爆炸,动静闹得很大,埋了几十个工人,还上了CC台新闻,事故的原因没对外公布,其实就是因为当天把排气系统关掉了,想节约电费,这事,他是穿越前听小陈说的。

    所以他现在才会坚持要用排气系统,保持矿洞的空气流通。

    如何辨别煤炭的好坏,很简单,放炉子里烧就行了,好煤火力大,烟雾少,最后剩余的煤炭花朵小。也能通过颜色来分辨,还可以敲打辨别。

    这方面蜂窝煤厂的工人已经有经验了,因为要把精煤选出来,供养给水泥厂,烧水泥要求的煤炭热量比较高,因为立窑的温度要求很高。

    “弟,这些都是好煤炭呢。”方燕在旁边看得很兴奋,她已经拿到录取通知书了,现在是先填写志愿,然后才能知道高考的分数,最后才知道当年的录取线,每个学校的录取线又会不一样,这就导致落榜率有点高。填写志愿也让无数学生、以及家长,外加老师、亲朋好友头疼。

    方燕报的第一志愿是省城的川师,算是重点大学,只比青华少八十分左右,录取分数线一出来,方燕少了十二分,当时就哭了。

    方大军当然不可能不管,去找到曾正林,塞了两千块钱,然后方燕被调整了专业,扩招进了川师。等他回来,却说没花钱,这是不想让方燕有压力。

    还有一个原因,他这是变相在给曾正林行贿,以往是不敢送,也没有借口,但这事就成了借口,事后,他发现曾正林对他的态度好了很多,一个星期后,又是一张奖状发了下来,这算是一种暗号吧。

    行贿有了开始,就很难收住手,不过只要他一直在进步,一直在成长,到时候哪怕查到他行贿,也不敢动了,因为动了他,很可能就意味着很多人失业。

    算起来,他已经行贿了四千元出去了,角山书记朱漳元一千,杨梅才五百,曾正林两千,还有徐荣他也塞了五百。

    既然已经开了口,跟着他又给县教育局的戴广德塞了五百,对方没要,但其老婆却收下了,收的不是钱,而是衣服票,能在服装店换购价值六百元的衣服。

    然后没过多久,服装厂就上报消息,说县重点中学要订购一批高档校服。

    方大军有点刹不住车了,行贿的手段也渐渐高明起来,通过他的助理曾娟,掌握了县政斧大量的信息,只要有干部办酒席,或是家里有谁谁生了病,小孩满月,孩子考上高中,等乱七八糟的事情。然后他这边筛选过后就会安排人送礼过去,每次都不多,假如别人随个五元的份子,他就给个十元,但又不会去吃酒,只是托人带过去。

    第一个月下来,这花费他就送掉了三百元左右,等于每年有三千左右,好处也是显而易见的,他现在只要一进县政斧,随便碰到谁,都会跟他打招呼,甚至很多时候,他连对方是谁都不知道。

    回过神来,见方燕正等着他回话,便笑道:“没有好煤炭,我也不可能投这么多钱进来。”

    这处煤矿,距离公路大约一里路多点,这一段公里就是他找人铺设的,占了不少农田土地,每年都会补助一些钱给村民。

    然后砍伐了大量的树木,用于支撑矿洞,只花了人工费,树木没要钱,朱漳元当没看见,村民也没谁说闲话,即便去举报,除非到市里,不然都拿他没办法。

    然后拉了水泥钢筋过来,还开采了不少条石,进口的煤洞修得非常大,卡车都能开进去,到了里面就开始分流了,总共有三个洞口,往三个方向打进去,他已经用小黑石探察好了,按他的要求打进去就能出煤。

    在洞外,还有一个超大的堆积场,比公路要稍微高一点,卡车进来后,车厢就刚好与上面的堆积场持平,这样上煤的时候就简单了。

    而煤矸石,当地俗称的“煤沙块”,也没浪费,拉到水泥厂煅烧后,混上水泥,就成了粉煤灰特种水泥。

    堆放场有一个地秤,挖煤是以“计件”的形式,只算煤炭的重量,但却进行了分工,主要是两个工种,分为“挖匠”和“拖匠”。

    挖匠就是专门在煤炭洞里挖煤炭,拖匠就是负责把挖好的煤炭拉出来,煤车是用楠竹打造的,不是舍不得用木头或刚才,而是因为楠竹更轻也足够结实。方大军采购了小轮胎回来,这样运输就会更省力了,但还是靠人力拉。

    其实专业一点,因为铺设铁轨,用轨道运输煤炭就省力了,但现在没那个条件,也因为刚刚开挖,矿洞的距离没那么长,还有,若是有了铁轨,那么“拖匠”就会失业了。

    挖匠的工资更高,基本上除了中午吃饭,其余时间都在里面挖,拖匠也一直不停的在运输煤炭,但因为是走动的,碰到塌方的机会就小了,也更轻松。

    假如挖匠的工资是一千,那么拖匠只能拿到八百,让工人们先自己选择,然后他在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除了这两个主要工种,另外就统计员了,还有技术员、电工等辅助,以及食堂人员。装卸人员没有固定,这笔钱拿来给周围的村民。

    “上煤啦!”哑巴的声音响起,大名其实叫幸勇,成了暂时的安全监工,也负责后勤。而煤矿的厂长,他把刘春山给拉来了,这是他以前很想收拾的生产队长,虽然人品不怎么样,但那是对下,对上却是很会办事的姓子。

    生产队长现在算是跪了,权利弱了八成,本来刘春山是想经营小煤洞,但现在被方大军给招安了,到这边来负责管理。

    “来十个人,过来上煤炭哦。”刘春山的声音跟着响起。

    这一通吆喝过后,不到十分钟,就有十余位妇女冲来了煤炭场,卡车已经到位了,这些妇女拿上铲子就开始把煤炭铲进车厢里。

    你一铲我一铲,速度飞快,约莫半个小时后,就把卡车堆满了,然后上去了两个人进行收尾,把表面的煤炭码整齐,尽量让卡车多装一些,也防止在运输过程中煤炭掉落。

    这边哑巴已经把零钱准备好了,上一车煤炭是给四元钱,大约有十五吨,每个妇女大约能分四毛,基本每天至少都有两卡车,因为不光出煤炭,还在拉煤沙块。

    如果某个妇女每天都来上两车,一个月居然能挣到二十四元,但是上煤相当消耗体力,别看十个人半个小时就完工,可每人都累得满头大汗的。

    而且还要抢位置,因为卡车来的时间不固定,等到这边一吆喝,妇人们就要放下手中的活计往这边赶,有时候来得人多了,比如来了二十个人,每人就只能分到两毛。

    到不是方大军故意折腾人,他是通过这种方式,变相把这部分钱送出去,若是谁家急缺钱,也可以到这里来蹲点,等着铲几天煤炭,就能挣到几元现金,好比娃子半期的学费就出来了。

    外面这些妇女人等于打零工,都能挣到钱,更别说里面的挖匠和拖匠了,总共有五十个人在给他干活,全是选的壮汉。

    有三十个人在负责挖煤,二十个人负责运输,每天大概能出六十吨煤左右,每吨煤炭他开价五元给工人,这就是三百元钱。挖匠分190,拖匠分110。统计是按名字,比如张三拉了一车煤炭出来过秤,然后报是谁挖的,这边就留下记录。后面为了避免搞错,每人都刻了编号,按编号统计就不会有问题,比如张三拿着李四的编号出来,就证明这车煤炭是李四挖的。

    平均下来,每个挖匠每天大概能挣到六元钱,拖匠每天挣五元,一个月下来,工资就有点高得吓人了。

    也不可能给这么高,方大军按照规矩提成百分之五,然后扣掉一点工具费、管理费、服装费、以及伙食费,还有保险费。每个人大约要扣掉百分之四十。

    反正这帐目就是这么算的,只要每天都能开工,工人大概能拿到一百元的工钱,等于他另外扣掉了工人们六十元钱,其中有三十元钱在当月就作为福利返回给了工人。比如伙食方面,虽然只包一餐,但每天都能见肉,白米饭管够,每人每月发两双鞋子,一套新的工作服。

    剩余的三十元,有二十元作为了保险费,每年等于两百元左右,这是按年算,若是工人受伤,那么医药费只要不超过一千元,就由他来承担,若是工人这年没受伤,那这两百就由他吃下了。

    医药费要花掉一千,在现在还真不容易。这是强制姓的规矩,怕也只有他才会搞得这么复杂。

    另外每月的工资先拿百分之三十,剩余的部分最迟年底付清。

    他一提理论上每月能挣百元,每天米肉管够,受伤千元之内由他出,发工作服、劳动工具,就这待遇,引得无数人都想来挖煤。

    但他也提了后面工资可能会调整,比如随着矿洞的路线越来越长,煤炭越来越难挖,销售情况不乐观,可能一年中,某几个月工资会稍微低一点。

    反正到最后,工人们也没搞太明白工钱是怎么算的,只知道挖得越多,挣得就越多。

    转眼,今儿中午到了,食堂煮饭的人是刘春山家里的,而这边吃饭,他搞了另外一套流程,每人所分到的菜是一样多的,而米饭可以随便吃,但是米饭不允许打包带走,菜吃不完,到是可以带回去。

    其目的就是为了确保工人都能吃饱,这也算强制姓的,因为工人挣的钱已经超高了,其家庭不可能吃不上饭,所以要确保工人能吃好。

    每顿都有一个肉菜,外加一个素菜,还有一个骨头汤,是按照五毛钱标准来的,五毛钱的饭菜应该怎么样,工人们心中都有数。

    五毛钱,可以购买八两大米,外加半斤肉,一斤素菜,二两油。伙食团是方大军修建的,用煤炭不要钱。

    “开饭啦!”刘春山冲着洞口在吆喝了。

    很快工人们出来了,工作服变得乌黑,脸上也成了黑色,戴着一个矿帽,腰间背着一个电瓶,这套设备,约莫要十几元,这个会从工人的工资里面扣掉,每年换一次就可以了。

    方大军叫上方燕也进了食堂,大盆菜已经放到了桌上,今儿吃的是蒜苗炒回锅肉片,看着油水就充足,素菜是老黄瓜,汤是大骨冬瓜汤,汤和米一样,是不限量的,同时伙食团免费供养开水。

    左边有一个大甑子,里面是白米饭,工人们进了食堂,拿上一个超级大盆,然后就拼命往盆里舀饭,却又不敢多舀,因为如果到时候饭吃不完,要罚款五元钱,这是重罚了,主要为了杜绝浪费粮食。假如一次没舀够饭,还没吃饱,接着还可以免费加饭,即便当天的饭吃光了,食堂也可以马上煮面条或是粉条供应,一直到工人吃饱为原则。

    舀了饭,就拿着牌子递给伙房人员,跟着就是满满一大勺的荤菜,一大勺素菜。汤也是工人自己舀,基本工人们是联合作战,比如张三给李四打饭,李四就跑去给张三舀汤,因为汤里面最开始能舀出好东西来,比如带着肉的大骨头等。

    方大军也端着一个大盆子,但饭量就比工人们少了一半不止,他现在的饭量不行了,以往能吃八两米,现在最多半斤就吃不下了,吃肉也不行了,每天最多吃一顿,第二顿就不想吃肉了。

    结果方燕的饭量不降反增,比他吃得还多,没一会哑巴等人也打了饭过来,刘春山没急着吃,在给家里帮忙,反正不可能饿到厨师,早就已经漏勺了。

    “大伙觉得饭菜怎么样?”方大军站起身问了一句。

    马上就迎来了叫好声,他又问是不是之前也跟今天差不多,工人们的回答让他比较满意,每天的饭菜确实是跟今天差不多。

    又问工人能不能吃饱,结果超过九成的工人都说刚来的时候被撑到了,因为饭吃不完要罚五元,工人们怎么舍得,只好拼命吃多打了的饭。

    水泥厂的伙食标准,每顿在三毛左右,这边是五毛,已经超标了。就这饭菜,一些穷困的村民之前连过节都吃不上。

    很多孩子吃红薯咸菜吃得想哭,半年不见肉也正常。

    煤炭厂现在的待遇可以说好得一塌糊涂,但有一条死规定,如果违反安全准则开工,直接开除,不过之前的工资会照样发,可以说他把安全这块控制得相当严格,一但发现违规,没有任何情面可讲,工人他可以招,但是工人的命却只有一条,他不希望有谁把命丢在这里。而且这才刚开始,这处煤矿能同时让几百人挖掘,现在不过几十人罢了。

    饭后,他拿着烟散了一圈,和工人们聊天,中午规定至少要休息一个小时,谁都不准开工。

    可以说他这里规矩还真不少,有些规定在工人看来很是多余,但时间长了,又发现了好处,也发现规矩越多,方大军所花的钱就越多,损失也越大,这人心都是肉长的,时间能见证一切。

    月底,他亲自送方燕去了省城读大学,没搞特殊,让她住在学校宿舍里,凭学生证,每月可以换到四十斤的饭票,这是细粮套粗粮一起,大学生就是这个标准,基本上吃下来不会有剩余,学费是全免的。

    他给方燕办了一个存折,里面存了五百元钱,要花钱就自己去取。另外给了五十元零花钱,当月的饭票菜票已经购买齐了,跟着把所需的生活用品等也购买齐了,新衣服塞了两大箱,鞋子一口气买了八双,有运动鞋、小皮鞋等。

    然后请她宿舍另外七个女同学出去大吃了一顿,托大家帮忙照顾下,当天他就乘坐火车回去了,到了九月份,事情突然就多了起来,忒忙。

    “方燕,你家里是不是很有钱啊?”八女回到宿舍后,一边整理东西,一边八卦?(精彩小说推荐:

    ) ( 让煤炭飞 http://www.xshubao22.com/4/4567/ )

小技巧:按 Ctrl+D 快速保存当前章节页面至浏览器收藏夹。

新第二书包网每天更新数千本热门小说,请记住我们的网址http://www.xshubao22.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