拣宝 第 19 部分阅读

文 / 未知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点击/收藏到桌面
    这个时候,发福中年人反而怀疑起王观的眼光来。

    “你不信,我也没有办法,所以才让你去检验的。”王观摊手道,有的时候,鉴别物品的真伪,最难的不是找出证据,而是找出证据了,却不能说服别人。

    毕竟,认死理的人很多,而且凡是搞过收藏的人,谁都难免会打眼买到过假货,可即便人家把话挑明了,告诉他买回的是赝品,他就是不相信。

    不少人还会找几本书翻一翻,按照书里的要点反复对照,一直找出买对了的理由为止。说是自我安慰也好,自欺欺人也行,反正都是这个德行。

    其实,大家应该知道,除了所谓的臆造,那些古玩造假者也不傻,哪个不是按照专家著作里的文字和图片仿制的。其中,肯定有一些似是而非的地方。

    不过,最高明的,还能够以假乱真呢。

    “明明是自然发黄的,怎么可能会是茶渍呢。”

    一时之间,发福中年人喃喃自语,脸色一青一白,变来变去,显然是心乱了。

    “小余,你也别急,让我看看。”

    杨老劝慰了句,拿起了放大镜,再次研究起来。

    这时,中年人仿佛揪住了救命稻草,有些急切道:“杨老,您可要看清楚了,这绝对是老东西,曾友贞的真迹。”

    杨老仔细的观看,过了一会,轻轻的摇头,颇为惋惜的一叹。

    “杨老!”发福中年人的一颗心悬了起来。

    “小余啊,这种纸我见过。就是我们蜀中的夹江竹纸,也叫大千书画纸。”

    杨老轻声说道:“在清代康熙、乾隆年间的时候,夹江竹纸就被钦定为贡纸,作为科举卷纸,以及宫廷之用。到了民国抗战期间,张大千更是先后两次到夹江研制新纸。试纸成功之后,为了纪念张大千的贡献,夹江的纸厂,就把这种新纸,命名为大千书画纸。”

    “张大千的一些书画,就是用这种纸画的。不过,在抗战期间,张大千母亲曾友贞已经逝世多年了。”末了,杨老委婉道:“小余,我这样说,你应该听得明白吧?”

    “杨老,我……”发福中年人皱眉,苦叹起来。

    杨老说得十分明白,这耄耋图的纸,就是这种大千书画纸。然而,当张大千研制出新纸的时候,曾友贞已经去世,怎么可能用这样的纸来画耄耋图。

    “哎,又交学费了。”发福中年人苦笑道:“杨老,让你见笑了。”

    “小余,也不要太在意,玩收藏的,谁没吃过几次亏啊。吸取教训,下次留心就行。”杨老劝慰起来:“其实,东西也仿得不错,回去摆着,自己欣赏也好。”

    “嗯!”

    发福中年人点头,他似乎也有过打眼的经验,心理的承受能力不错。这点打击,还不至于让他一蹶不振,反而带着点讨教的意味,把另外的卷轴递到王观面前,强笑道:“小兄弟,能不能帮我再掌掌眼,看看这幅画。”

    王观迟疑了下,发现杨老微微的点头,也就顺手接拿了下来。反正,真的假不了,发福中年人自己都不怕再受打击,他又害怕什么啊。

    轻手解开了系绳,慢慢的把画卷展开,一幅十分风雅的墨竹图,就映入王观的眼帘。

    这时,发福中年人在旁边解说道:“这画,我收上来的时候,对方说是郑板桥的竹画。但是,我查过资料,他画的竹枝少而瘦,自成一派,是属于小意写的风格。但是,这幅图,画上的竹子枝叶,比较形象逼真,不像是郑板桥面的真迹。”

    “既然你知道,那还买下来?”王观诧异道。

    “收的时候,不清楚啊。”

    发福中年人有些不好意思,小心翼翼道:“特别是我看这图的时候,感觉竹叶片片似剑,栩栩如生,有种说不出的神韵。我观赏了半天,越看越觉得是好东西,就收下来了。”

    。。。。。。。。。。。。。。。。。。。。。。。。

    周末,求票,票呀……

    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最新、最快、最火的连载作品尽在起点原创!

    第106章小人的行径

    “回去之后,我查资料,再对比郑板桥的竹画,才发现了这幅图画上的竹叶,与郑板桥竹画的风格相差很远。”发福中年人有些苦恼,叹气道:“一个偏向写实,一个注重写意,根本不像是一个人画的。”

    “嗯。”

    王观理解点头,买东西的时候,经常会这样,脑子一热,就不顾后果的买下来了。等到回去之后,冷静下来,就开始后悔莫及。

    尤其是古玩收藏的行家里面,讲究该出手时就出手,要是出手慢了,第二天东西就该被人拦了一道,抢先买走。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很多人根本没有看清楚东西是真是假,就急忙买下来。所以,才导致了屡屡吃亏上当。

    显然,发福中年人这种行为,就是典型的例子。

    “大叔,你说对了,这东西肯定不是郑板桥的竹画。”

    这时,俞飞白摇了摇头,直言不讳道:“竹画,起源于唐代,到了北宋时期,得到了很好的传承与发展。大文豪苏东坡说过,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这诗传扬之后,竹画更是倍受大家推崇。”

    “然后,明清两代,可以说得上是竹画的鼎盛繁荣时期。特别是明中期的青藤先生徐渭,开创了大写意墨竹画之先。他的水墨竹画,大刀阔斧,笔意纵横,加上诗词题跋,融为一体,创造了竹画的新格局。”

    俞飞白娓娓而谈道:“在徐青藤之后,石涛、八大、郑板桥、吴昌硕、齐白石,等等,一大批水墨画坛大师,都深受影响。郑板桥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在大写意画风之下,又开创了小写意风格。他的墨竹画秀劲简远,透出一股清刚之气。”

    “说白了,郑板桥的竹画,你看了,知道这是在画竹。但是图上的竹枝叶子,与真正的竹叶,根本不是一回事。但是,仔细观赏,就能够感觉到,其中瘦劲孤高,豪迈凌云的气度。”俞飞白笑道:“这样的气度,与你这幅墨竹图,风格差别太大了,只要对郑板桥竹画有些了解的人,一看就可以看出来。”

    一席话下来,发福中年人面红耳赤,有些坐卧不安。

    “咳!”

    王观动了下嗓子,示意俞飞白别再说了,再往下说,又该得罪人了。

    然后,王观不动声色的挪动身体,把俞飞白挤去一边,和善笑道:“大叔,你也别泄气,我看这画蛮好的,就算不是郑板桥面的真迹,并不代表它不是古物啊。”

    “要知道,古代画家浩如烟海,抛开那些流芳百世的,还有许多小有名气,或者不为人知的文人雅士。他们画的竹,就算比不上郑板桥,也应该不错的。”

    王观口中不断安慰,又低头打量桌子上的图画,突然惊奇的发现,图画上除了一枝竹干,以及比较茂密的叶子,其他的什么也没有。

    “咦,画上怎么没有题跋、落款、印章之类的痕迹。”王观迷惑不解起来。

    要知道,但凡书画手抄善本之类的东西,只要是主人比较爱惜的,或者被人文人雅士收藏过的。上面肯定会留下原主人的印章,或者收藏人的钤印。

    这些钤印,某种程度上,就是鉴定字画真伪的重要依据。在什么时候,到了谁的手里,都有迹可寻。从上至下,就是一条完整的脉络。所谓的传承有序,就是这个意思了。

    可是现在,这画上除了墨竹图,其他印章、题跋,一个都不见,就比较稀奇了。

    “什么?”

    这个时候,俞飞白与杨老,也才注意到这个明显的破绽。

    “大叔,怎么回事呀?”

    王观惊讶问道:“你收的时候,就没发现这个?”

    “我问了。”发福中年人脸面涨得通红,吞吞吐吐道:“可是,对方说了,这是郑板桥的废稿。郑板桥当年画这图的时候,觉得不满意,就当垃圾扔了,却被人拣了起来,小心保管,流传下来,直到现在……”

    得,王观与俞飞白一听,就明白故事的出处,肯定来源于星爷的唐伯虎点秋香。一大帮人去哄抢垃圾的场面,确实是够经典。

    该不会,这位大叔,真把电影中的情节当真了吧。虽然说,这也不是没有可能的事情,但是几率的低微,简直不可想象。

    一时之间,王观与俞飞白无语了,就连杨老也忍不住摇头,觉得发福中年人当时,肯定是被迷了心窍,才会听信这样的故事。

    “行了小余,把东西收起来吧。”杨老开口道,声音有些无奈。

    发福中年人也觉得有些丢人,连忙站了起来,有些手慌脚乱的收拾书画。可能是太急了,卷了几次,都没有把画卷上。

    “大叔,我来帮你。”

    王观见状,也过来搭了把手。在卷画的时候,他忽然察觉,这图画的纸,好像有些特别,要比刚才耄耋图的大千书画纸还要厚上少许。

    注意到这个细节,王观又顺手在纸上摩挲了下,又感觉这纸的手感好像不错,十分的细密光滑,不像是普通的纸质。

    “奇怪了……”

    这时,王观心中一动,卷画的动作缓慢下来,低下头像是在整理,实际上已经打开了特殊能力,把手中的墨竹图看了个通透。

    刹那间,王观看见了,墨竹图上浮动了一抹紫色的璀璨宝光,绚烂如明霞,好像火焰一样在升腾燃烧。

    “差一点,就错过好东西了。”王观惊喜交集,十分的庆幸。

    “王观,怎么了?”与此同时,俞飞白看见王观的动作停了下来,有些迷惑不解道:“好端端的,又在发什么愣啊。”

    “呃……”

    这一时刻,王观的心思百转,良久之后,才长长吐气,叹声道:“飞白,我差一点就要看走眼了。”

    “什么意思?”俞飞白十分惊诧。

    在众人的注视下,王观扬了扬手中的图画,苦笑道:“刚才,光顾看图中画了,没有留意图画的纸,好像非同一般。”

    其实,王观刚才在想,趁着大家,都觉得这墨竹图是赝品的时候,他完全可以不动声色的把东西,以非常低廉的价格拿下来。

    然而,王观权衡之后,发现他不能这样做。

    换在其他情况下,图画是别人鉴定的,觉得是赝品。王观,当然可以大大方方的买下来,然后其他人知道怎么回事之后,也只会佩服王观的眼力高明,又让他拣漏了。

    可是现在,图画是他鉴定的,如果他知道图画是真迹的情况下,硬说是假的,又买下来。这样,已经不是拣漏了,而是人品低劣的小人行径。

    。。。。。。。。。。。。。。。。。。。。。。。。

    感谢书友“断剑生”打赏。

    继续求收藏,推荐,请大家多多支持。

    第107章双赢的交换

    为了利益,不顾一切,已经触及了王观的原则底线,他不屑这样做。

    再说了,尽管王观现在可以占人便宜,但是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事情一但泄露出去,他的人品、名声,就完全败坏了。

    在收藏的行当里,信誉第一。谁也不会与一个没有信誉的人打交道,为了一些利益,就把自己的声誉毁了,未免得不偿失。

    所以,权衡轻重之后,王观决定说实话。

    轻轻把图画展开,王观微笑道:“刚才光看画了,却忽略了纸质,真是粗心大意。”

    “纸质!”

    俞飞白一怔,连忙伸手碰触墨竹图的纸张,顿时也有几分惊讶道:“咦,还真是,这纸的质量好像不错。”

    旁边的发福中年人一看,事情好像有转机,连忙带着最后的希望道:“小兄弟,你说,这画是真迹?”

    “画肯定是真迹,至于是谁的真迹,那就不好说了。”王观低头看了片刻,才轻笑道:“我看这画的纸,好像没有什么人为作旧的痕迹,可以肯定这是一幅古画。”

    “是古画就好,是古画就好。”发福中年人惊喜交集,只要不是现代的赝品,他起码能够收回一些成本。

    “小哥,你可看准了。”

    这时,杨老轻声问道,有些怀疑,王观这是在撒善意的诺言。毕竟,才说图画是赝品,一转眼又改口说是真东西,多少让人有些疑虑。

    与此同时,发福中年人也反应过来,满脸迟疑道:“小兄弟,真的就是真的,要是赝品,你大可不必这样安慰我……”

    “哎,我说的是实话,你们怎么不信。”

    报怨了句,王观开玩笑似的说道:“大叔,要不然,你把东西让给我得了。我花钱把东西买下来,你们总该信了吧。”

    顿时,几人惊疑起来,不知道王观是在说笑,还是真心实意的。

    杨老微微皱眉,郑重道:“小哥,有些话可不能乱说,会让人信以为真的。”

    “是啊,小兄弟。”

    发福中年人勉强露出笑容:“我可是要当真了。”

    “两位放心,我不是那种信口开河的人。”王观有些哭笑不得:“这样,大叔,你现在就开个价吧,这东西我要了。”

    “这个……”发福中年人迟疑起来。直到现在,他还闹不清楚,王观这个举动,到底是看出来墨竹图是好东西,还是一时的意气用事。

    如果,只是一时的意气用事,那就好办多了,赶紧把东西脱手,转移风险。但是,发福中年人又怕万一,这张墨竹图画,真是难得的宝物,那他岂不是亏了?

    在发福中年人踌躇的时候,杨老与俞飞白沉默不语。

    这是规矩,买卖双方在交易的时候,切忌旁人的打扰。毕竟,古玩交易,都是你情我愿的事情,容不了第三都插足。如果,买方请人掌眼还好说。不然,谁贸然开口了,就是破坏了规矩,会受到圈内人的联合抵制。

    与此同时,看出发福中年人心动,却犹豫不决,王观干脆再加一把火,笑着说道:“大叔,初次见面,就谈钱,确实是有些伤感情了。不如这样,我拿沉香手串和你交换怎么样?以物易物,各得其所,也算是公平合理。”

    这个时候,王观十分理直气壮,他已经点明了,这是幅真品古画。至于古画的价值高低,那么就要考量双方的眼力了。自古以来,收藏行当就是这样,谁的眼光高明,谁就占便宜,没有什么好抱怨的。

    “沉香手串。”

    一时之间,发福中年人也拿不定主意,低头拿起旁边的手串把玩起来,过了片刻,也有些迷惑道:“这是沉香?怎么没有气味啊。”

    “唉,现在的人,怎么个个都靠气味鉴定沉香啊。”杨老摇头叹气,伸手道:“要嗅气味是吧,把东西拿来。对了,还有打火机……”

    发福中年人连忙把沉香手串,连同兜里的打火机,一起递给了杨老。

    “小哥,不介意我做个试验吧。”杨老笑道:“放心,不会损坏沉香手串珠子的。”

    “没问题,您老随意。”王观爽快道。

    “笃!”

    杨老轻轻点头,燃亮了打火机,然后把沉香手串悬挂在火苗上空,飞快的转动薰烤起来。由于手串与火苗,隔了一定的距离,所以并没有损伤到珠子的本身。

    一会儿之后,杨老松手,灭了打火机,把微烫的沉香手串递给发福中年人,微笑道:“小余,你现在再闻闻。”

    其实,不用再闻了,沉香手串发发烫之后,在空气之中已经弥漫了一缕似有若无的微香,非常的绵长,而且十分馥郁。

    “杨老,我还信不过你么。”发福中年人笑道,拿起沉香手串把玩起来,有些爱不释手。至少,他可以肯定,这个东西是真品无疑。

    王观见状,也不催促,反而一脸笑容,安安静静的品茶。

    “小兄弟,我就和你换了。”

    片刻之后,发福中年人拍案道:“只是,事后你千万不要反悔就行。”

    “都已经换了,还有什么可后悔的。”王观拿起了墨竹图,微笑道:“如果大叔不放心,我们可以立个字据,请杨老作为见证人,那就没问题了吧。”

    “这样也好……”

    发福中年人犹犹豫豫的点头,其实心里巴不得呢。因为,他已经想明白了,墨竹图就算是真东西,但是上面没有题跋、印章,谁知道是什么人的画。

    古画又怎么样,不是什么古画都值钱的。就连大名鼎鼎的唐伯虎,他流传下来的字画,只要不是精品,无非也就是几万块钱一幅而已。

    现如今,拿幅来历不明的古画,换一条沉香手串,说起来,还是他赚了。

    带着这种占了便宜的心理,发福中年人快速写了两份协议,与王观分别签上了名字,再让旁边的杨老,以及俞飞白具名之后,一切尘埃落定。

    “小兄弟,谢谢了。”发福中年人眉开眼笑,十分高兴。

    “不客气。”

    然而,一边的王观也是心情舒畅,笑容可掬。

    大家都心满意足,可谓是双赢的交换。

    。。。。。。。。。。。。。。。。。。。。。。。。。。。。

    感谢书友“无聊de闲人”打赏。

    没有意外的话,下周强推,请大家多多支持,求收藏,推荐。

    第108章亏了?

    “杨老,我有事,就先走了。你们慢慢聊,我来请客。”

    坐了一会之后,发福中年人走了,带着赝品耄耋图,以及真品沉香手串,笑容满面的去埋单结账,然后步伐轻松的离开。

    发福中年人的身影,才消失在楼梯,俞飞白就迫不及待的问道:“王观,快跟我说说,这是谁的画?”

    “我怎么知道是谁的画。”王观装愣道,不出眼中的笑意,却出卖了他的喜悦心情。

    “别装腔作势了。”俞飞白鄙视道:“你开始的时候,就是这样把沉香手串糊弄到手的,现在还来?也不嫌烦么!”

    “什么呀,说得我好像是在骗人一样。”看了眼杨老,王观摸了下鼻子,含糊其辞道:“我可是说实话了,这图画确实是老东西。”

    “小哥,你不必有什么顾虑。”

    所谓人老成精,杨老岁数大了,但是阅历丰富,更没有糊涂,反而饶有兴趣道:“你已经告诉小余,这是真东西。如果说,是他有眼不识金镶玉,那么只能说明了小哥你慧眼识珠,能够在沙砾之中淘到真金。比拼的是眼力,谁也不能怨谁。”

    “就是。”俞飞白点头道:“连字据都写好了,你还有什么好担心的。快说说看,这幅画有什么妙处,竟然让你舍得拿沉香手串来换。”

    “在说之前,我先考考你,看你中学的语文,是不是及格了。”

    王观心情很好,忍不住卖了个关子,笑吟吟道:“飞白,你知不知道胸有成竹这个典故,具体是出自哪里?”

    “胸有成竹……”俞飞白还在沉吟。

    就在这时,杨老的眼睛发亮,惊声道:“石室先生,文同,文与可。”

    “文同……笑笑先生,湖州竹派的创始人,一代墨竹画宗师。”这个时候,俞飞白也猛然想起来了,惊喜交集道:“你是说,这幅墨竹图,是文同的真迹?”

    文同,北宋知名竹画宗师,自号笑笑居士,笑笑先生,人称石室先生。

    看清楚了,是笑笑先生,不是兰陵笑笑生!

    千万不要看错了,不然误会就大了。

    人家文同,在北宋仁宗时期,可是响当当的人物。进士出身,在湖州任知州的时候,对竹子有深入细致的观察,形成墨竹一派,所以人称文湖州。

    当然,对于文同这个名字,大家可能比较陌生。但是要提起他的表兄弟,大家肯定会觉得如雷贯耳。

    对了,忘记说了,文同是蜀人,他的表弟,也是蜀人,家住眉山……算了,不绕圈子了,文同的表弟,就是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苏东坡。

    如果,真有人不知道苏东坡,那就说明你在学校的时候,肯定没有好好念书。

    显然,杨老与俞飞白,肯定认真看书了。

    因为,他们两个都清楚,胸有成竹这个成语,就是出自苏东坡悼念文同的时候,写了一篇《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的文章,才被世人传诵熟知。

    “真是文同的墨竹图?”

    在惊喜之后,俞飞白也有点儿怀疑起来,皱眉说道:“文同我知道,是湖州竹派的一代宗师。历代画竹的人,比如元代的赵孟睿鞔男煳迹宄醯氖巍⒅0迩牛及阉游窕目奖亲妗?墒撬闹窕兰伲蝗隙ㄎ婕5模挥屑阜选!?br />

    “嗯。”

    杨老也赞同点头道:“据我了解,文同的竹画,确实是很少题名款,最多是留下‘静闲书屋’、‘文同与可’的钤印而已。其中的原因,在苏东坡的文章里面,也有解释。”

    “文同当年,画竹非常的有名,但是他自己,并不重视竹画。许多人带着丝帛来请他作画,他就烦了,把这些绢布扔在地上,说要拿来做袜子……”

    杨老轻轻笑道:“不过,古代士大夫之间的人情往来,文同身为其中一分子,肯定是避免不了的,必然画了不少应酬的墨竹图。画得多了,他干脆不题名款了,直接盖印敷衍了事。所以,现在传世的几幅文同墨竹图,只有钤印而已。”

    “对于文同的墨竹,北宋的米芾,曾经给过评价,说文同画竹,以墨深为面,淡为背。这种画竹叶的时候,竹叶正面用浓墨,反面用淡墨,正反浓淡错落有致的绘画风格,就是他率先开创出来的,所以才被后人称为一代宗师。”

    俞飞白仔细打量桌面上的墨竹,轻轻摇头道:“虽说,文同的画风还是比较写实的,他所画的竿、枝、叶、节,都很像真的竹子,与这幅墨竹的风格类似。但是图中的墨竹,画竹用墨,太过淡了些,甚至还有点儿模糊。如果说是后人仿文同竹画,我还比较相信,要说是文同本人的真迹,恐怕缺乏说服力。”

    “是啊。”

    杨老研究了片刻,也点头道:“文同非常喜欢竹子,他住的地方,都种了许多竹子。他观察了竹子各个生长时期的特性后,把竹子的干、枝、节、叶,每个细节的特点都记在心里,所以才有了胸有成竹的境界。”

    “文同的竹画,以深墨为面、淡墨为背,甚至还把叶梢风翻转折都一丝不苟地画出来。可谓是写实而不繁琐,形神兼备,大受世人欢迎。在他之后,墨竹画被士大夫普遍接受,才正式脱离了工笔设色花鸟画,而自成一派。”

    杨老轻叹道:“一代宗师这个名称,可不是轻易就能够封上的,作为开创新局面的人,他的墨竹图,笔法肯定非常精湛。不像这幅画,明显欠缺了火候。当然,也有可能,这是文同的早期作品,或者他的应酬之作。但是,没有证据,不会有多少人信服的。”

    末了,杨老还安慰道:“小哥,你也不要失望。就像你所说,这是幅古画,就算不是文同的真迹,多少也有些价值。”

    当然,拿沉香手串来交换,肯定是吃亏了。不过,考虑到,沉香手串是王观拿五百块钱拿下来的。那就意味着,是用五百块钱买了幅古画,也不算很亏,反而赚了。

    不过,杨老就怕王观年轻气盛,心态不够平和,不是这样的想法而已。

    第109章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说到底,还是年轻,意气用事啊。杨老暗暗摇头,不过觉得王观吃点亏也是好事,毕竟吸取了教训,以后就不会再犯下同样的错误了。

    “王观,你终于也有看走眼的时候。”

    关系比较熟了,俞飞白也没有开口安慰,反而往王观伤口撒盐似的,笑呵呵道:“这才是正常的事情嘛,不然,天天看着你拣漏,我都要怀疑,你是不是地球人。”

    杨老和俞飞白,你一言,我一语,否定了王观的判断,他却没有生气的意思,脸上依然带着笑容,拿起墨竹图仔细观赏起来。

    旁边两人见状,心里难免开始嘀咕起来,是不是王观承受不了这个打击,神态失常了?

    “王观,别太在意了。”

    这时,俞飞白收敛了笑意,连忙劝导道:“你看我,经常打眼,也没少交学费……”

    “我没事,不用你来安慰。”王观微笑摇头,忽然问道:“飞白,你还记得,前些时候,钱老提过的一叶障目的图画吗?”

    “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俞飞白一愣,顿时瞪大了眼睛,惊声道:“王观,你别告诉我,这又是一件用障眼法掩饰的东西。”

    “难说。”王观轻笑道:“你不觉得,这幅画的纸,有些厚吗?”

    “纸厚?”

    俞飞白连忙用手触摸墨竹图,仔细的摩挲,却茫然摇头道:“没感觉有多厚啊,我还见过齐白石的真迹,足足用了十七八层宣纸叠合成的呢。”

    “好的宣纸,是分层制作的。一张普通的宣纸可劈为两三层,而上品的宣纸,甚至可劈为十数层。所以才会有揭裱,窃取别人的书画的事情。”

    王观笑着说道:“不过,我记得,流行用宣纸作画,那应该是元明以后的事情了。但是在宋代的时候,书画用纸,一般是棉纸,或者麻纸。当然,也有其他的品种。不过,薄厚的程度,应该是没有多少差异的吧。”

    “不一定。”杨老摇头道:“古代用纸,每个地方的情况,都不太一样。比如说在北宋时期,最受世人推崇的纸,就是南唐的澄心堂纸。南唐被北宋灭了之后,这种澄心堂纸,就成为了北宋宫廷专用之物。”

    “我们知道。”

    俞飞白古怪笑道:“在宋太宗淳化年间,汇集各家书法墨迹的淳化阁帖,就是用这种澄心堂纸,以及李廷珪墨摹勒的。”

    “小哥说得没错。”

    杨老笑道:“不过,南唐灭了以后,澄心堂纸的技术,好像也失传了,导致了这种纸越来越少。到了北宋中期,澄心堂纸已是非常珍贵,重金难求。比如说,像蔡襄、欧阳修、梅尧臣之类的大名人,得到了几张澄心堂纸,都要非常高兴的提诗临贴,作为纪念。”

    “到了苏东坡的时候,那种澄心堂纸基本上已经绝迹了。”

    杨老沉吟说道:“似乎,当时有个叫潘谷的人,不仅擅长制墨,而且也懂造纸。他仿南唐李廷珪墨与澄心堂纸,研制出一种新墨与新纸来,倍受苏东坡的亲睐。潘谷死后,苏东坡还特意写诗为他悼念呢。”

    “所以说,古代的文人雅士,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样轻视技术。”杨老微笑道:“至少,对于文房器物,不仅士大夫重视,就连皇帝也十分喜欢。只不过,由于战火频繁,大部分的技术,才失传了。所以让我们现在的人觉得,古人轻蔑技术,视之为奇技淫巧!”

    作为古代手工艺的传承人,杨老在这方面比较有发言权,不过,他也意识到,说的话好像有些偏了,连忙拉了回来,不好意思笑道:“我是想说,每个地方的技术不一样,那么造出来的纸,也是薄厚不同。”

    “王观,你是想说,在这幅图画上,被人敷了一层薄纸,把文同的墨竹图的重要特征掩饰起来了?”这时,俞飞白有些明白王观的意思,迟疑道:“这个可能性,不是没有。但是,可能性非常低微。不过,你想验证的话,倒是可以找高手,帮你揭裱。”

    “如果没有把握,最好不要去试。”

    杨老显然不太相信什么障眼法,好心奉劝道:“要知道,揭裱很考较功力的,稍不小心,整幅画就毁了。”

    俞飞白也赞同点头道:“钱老告诉过我,书画除非到了蝴蝶翩翩舞的破烂程度,不然千万不要去揭裱。如果,一定要去揭裱的话,也要请经验丰富的名工名手。要不然,遇上了技术拙劣的人,就成杀画刽子手了。”

    “我明白。”

    王观点头,发现两人还在担忧,干脆说道:“我有十成的把握。”

    “什么十成把握。”俞飞白摇头,叹气道:“你不要忘了德叔的叮嘱,他还让你来监视我不要乱来呢。谁知道,你更加钻牛角尖。”

    “这不同,我是想让真迹重见天日,不是毁了这幅画。”王观无奈笑道:“你们不信,我可以做个小小的验证。”

    “怎么验证?”

    俞飞白与杨老,都十分的好奇。

    王观指着墨竹图的左下方,微笑说道:“按照一般的绘图布局,画成之后,作者的款名,或者钤印,就会盖在这里。”

    其实,王观通过特殊能力,早就已经了然于胸,在说话之间,手指头沾了滴水,轻轻的按滴在墨竹图的空白地方。

    一瞬间,水滴渗透到纸中,向四方弥漫开了。

    与此同时,一方的微红朱泥钤印,就浮现了出来。钤文字迹模糊,但是文同与可四字,却能让人勉强的识别清楚。

    “不是吧!”

    俞飞白惊愕,瞠目结舌,彻底呆了。

    旁边的杨老,情况也差不多,浑浊的眼睛定定的望着钤印,充满了不可置信之色。

    一会儿之后,俞飞白率先回过神来,眼神复杂的望着王观,一边苦笑,一边感叹道:“你小子,又拣了一个大漏。我现在已经麻木了,不知道是该祝贺你,还是该嫉妒的揍你一顿。对了,有这层薄纸敷着,你怎么能这样肯定,这幅画就是文同的真迹?”

    “呵呵……”王观干笑起来,忽然意识到,这个问题不好解释。

    就在王观琢磨着合理借口之时,杨老站了起来,一把揪住他,急切道:“小哥,走!”

    。。。。。。。。。。。。。。。。。。。。。。。。。

    感谢书友“恒峰hf、无聊de闲人、悠悠摆渡”打赏。

    强推了,求收藏,推荐票,请大家多支持。

    第110章三分画,七分裱

    “杨老,怎么了。”

    王观愣住了,不明白杨老揪住自己做什么。

    “去找人,揭画。”杨老兴冲冲道:“我认识一个字画修复大师,他的手艺精湛,绝对能够完好无损的把这幅画上的一层掩饰物揭下来。”

    “没错。”

    这时,俞飞白也顾上不刚才的问题了,连忙点头道:“我也想要见识一下,一代竹画宗师文同的真迹,到底是什么模样。”

    “那就麻烦杨老带路了。”

    王观闻声,也就顺水推舟答应下来。

    由于发福中年人已经埋单了,所以三人直接下了茶楼,在街道旁边招了辆出租车之后,就直接朝杨老所说的地址去了。

    半个小时之后,出租车停在了一个小区之中,一栋普通的民宅前面。

    付钱下车之后,王观左右打量,发现这个小区,种植了许多花草树木,又远离了热闹的商业街道,倒显得有几分安静清雅。

    尤其是眼前这栋宅院,有点儿像四合院的布局。在前院之中,搭了个竹棚,篱笆上缠绕了许多爬山虎。绿油油的藤条丝叶,随风飘扬,十分青翠惹眼。

    “叮咚……”

    杨老随手按响了门铃。

    一会儿,宅院之中,走出来一个保姆模样的年轻女子,看见了杨老,立时笑道:“杨老爷子,是你来了。”

    杨老点头,随口问道:“黄老哥在不在?”

    “在呀。”保姆笑道:“不过,刚才有个什么公司的人上门,老爷子烦他,借口忙,现在躲在工作室里看书呢。”

    “呵呵,黄老哥的脾气好,换成是我,真烦了,把人撵走得了。”杨老笑呵呵道:“去,告诉黄老哥,是我来了,而且带来了件好东西。”

    “知道。”保姆笑嘻嘻点头,转身回屋里去了。

    看得出来,这个地方,杨老很熟悉,也不需要人带,反而当成自己家一样,引着王现与俞飞白,大大方方的穿过通道,走进了客厅之中。

    与此同时,在客厅之中,有个西服革履的中年人,安静的坐在沙发上,百无聊赖的翻着一本杂志,看见杨老进来了,连忙惊喜抬头,起身迎了上去。

    “杨老,你来看黄老啊。”中年人十分热情。

    不过,杨老似乎也不认识这人,或者不愿意搭理他,只是敷衍的点头,淡然道:“我找黄老哥有正事。”言下之意,你这种没事的闲杂人员,赶紧走吧。

    然而,不知道是中年人脸皮厚,还是没听懂,继续笑容满面道:“杨老,您快坐。黄老在忙,不过知道你来了,肯定会十分高兴的。”

    虽然说,会把人撵走,但是真正遇到这种死皮赖脸的人,杨老还真是无可奈何。加上对方态度恭敬,又是笑容可掬的,确实很难恶语相向。

    毕竟,伸手不打笑脸人。

    况且,中年人烦是烦了,但是还没有烦到让人不能忍受的地步。

    在这两三分钟的时间内,王观可以感觉到,这个中年人谈吐风趣幽默,博闻广见,而且身上有种亲和力,能够让人勾起与他聊天的兴致。

    也难怪,那个黄老先生,尽管觉得这个中年人烦,最多是躲起来罢了,还真不好意思把对方硬生生轰走。

    王观觉得,具备这种强大的沟通能力,多半是什么公司的联络部经理之类。

    “杨老弟,什么风把你吹来了。”

    就在这时,一个须发银白的老人,慢慢的在二楼走了下来。

    王观注意到,这个老人虽然走得慢,但是步伐非常的稳健,而且一双眼睛炯炯有神,时不时流掠像年轻人一样的神采亮光。

    “黄老哥。”杨老连忙上前招呼。

    两个老人在厅里坐下,保姆又端了几茶杯进来,摆在众人的桌子前,又退了下去。

    “杨老弟,又淘了什么宝贝,让老哥我见识一下。”黄老笑道,喝了口茶之后,一脸十分好奇的模样。

    “小哥,把东西拿出来,让黄老哥也开开眼。”杨老笑道:“不过,丑话说在前头,老哥看过之后,怕要烦劳你露一手绝活了。”

    “哦,那我倒要仔细看看,倒是什么宝贝了。”黄老笑了笑,也不怎么在意。

    “一幅古画,请黄老鉴赏。”

    与此同时,王观拿起卷轴,双手递了过去。

    “好……”

    黄老点头,也十分讲究的戴上白手套,才把卷轴接拿过来。顺手解开了绳子,把画卷向两边铺开,只是画轴还没打开一半,黄老就惊讶道:“这个,好像是宋式装。”

    王观不太懂,不过也听得出来,这应该是一种装裱字画的手法。

    倒是杨老,不懂就问道:“黄老哥,这个宋式装,是怎么回事呀?”

    “我国书画装裱的技术,很早就开始有了,在南北朝时期,就出现了这种卷轴的形式。到了宋代,由于书画字帖空前繁荣,所以出现了许多装裱的技术手法。”

    黄老微笑解释道:“其中在宋代,最有名的恐怕就是宣和装了,有严格的尺寸与规格。不过,也是样式最复杂的一种。”

    “这种专业知识,老哥你心里有数就行了。”

    杨老半知半解的,笑呵呵道:“装裱只是辅助,你先看画。”

    “谁说装裱只是辅助的,俗话说,三分画七分裱。没有装裱的保护,那些流传至今的古画早就破烂得不成模样了。”黄老辩驳道。

    “老哥,是我错了,我们不辩这个,看画看画。”杨老连忙说道,他差点就忘记,黄老作为装裱的工艺大师,怎么可能容忍别人小看了这门手艺。

    看到杨老服软,黄老这才满意的点头,继续观看画卷。

    打量了片刻,贡老轻轻颔首道:“嗯,是宋式装。只不过,是仿宋式装。真正的宋式装,裱料应该是绢绫,而这个是宣纸。看工艺,应该是明清时代,我们南派的手法。”

    “黄老哥,工艺手法你慢慢研究,主要是看画啊。”杨老哭笑不得道。

    然而,旁边的王观却感到十分的惊讶。他用特殊能力观看,除了墨竹图的画心,是紫色宝光之外。外层,装裱的边沿,却是淡黄色光芒。

    由此可见,文同的墨竹图真迹,应该是在明代时期,被人以装裱手法,敷了一层伪装在真图的上面,以便掩人耳目。然而,黄老没有异能,却能够从装裱的手法之中,推测出大概的事实来,的确是让人敬服。

    第111章露一手绝活

    “这天杆地杆和轴头,倒是用木头做的,用料还算不错。”

    在杨老的催促下,黄老终于把画卷全部铺开,稍微打量了下,顿时皱眉道:“只不过,用来裱这幅墨竹图,好像有些大材小用了。”

    此时此刻,王观在画上滴沾的水渍,已经蒸发干净,墨竹图的钤印,自然消失不见了。黄老也看不出什么端倪来。

    作为大师级人物,黄老看似祥和,实际上也有几分心高气傲的,一般的东西,绝对不能入得了他的眼睛。如今,杨老却带了一幅普通的墨竹画来给他看,这对黄老来说,有点儿像在戏侃他的意味。

    “哈哈,黄老哥,你也没有看出来吧。”

    杨老笑眯眯道:“你仔细看看,这幅画有什么地方不对?”

    “有什么不对的。”

    黄老嘀咕,带着几分迷惑不解的心情,再次打量墨竹图。

    过了一会儿,黄老摇头道:“画里的竹叶,倒也有几分逼真,偏向写实的风格,但是笔法一般,不像是名家之作。而且,连名款也没有,我估计应该是古代文人自娱自乐的作品。不过,这人也有自知之明,知道画得不好,干脆连名款也没有留下。”

    “但是,这画不知道是给谁得去了,竟然精心装裱起来。我觉得这裱画的材料,恐怕要比这画值钱多了。”黄老打趣道:“当然,?(精彩小说推荐:

    ) ( 拣宝 http://www.xshubao22.com/4/4869/ )

小技巧:按 Ctrl+D 快速保存当前章节页面至浏览器收藏夹。

新第二书包网每天更新数千本热门小说,请记住我们的网址http://www.xshubao22.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