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点击/收藏到桌面
酆掀鹄纯础!?br />
“算了,您老让我学,恐怕我也学不来。”俞飞白苦笑道,很有自知之明。让他待在一个房间之中,面对数以万计的书画,不断的摸索研究……枯燥无味的过程,简直就是酷刑,不如杀了他算了。
“就是知道你们年轻人,性子浮躁。根本不可能沉下心来学。”钱老摇了摇头,多少有些失望。要知道这个方法尽管笨拙。却很有借鉴的意义。不指望能够做到一摸辨真伪的地步,至少对书画的材质更加了解,也是很大的收获。
也害怕钱老心血来潮,真让自己学习这门技术,俞飞白急忙转移话题道:“钱老,您刚才是不是在声音里听出特别的东西了?”
“没错。”钱老点头道:“在你耳中,声音是沙哑低沉,但是我却在沙哑低沉之外,听到了一缕悠扬悦耳的余音。”
“悠扬余音?”
俞飞白一脸茫然。其实不仅是他,旁边的王观等人,也是很迷糊。
钱老见状,自然轻笑道:“现在明白我为什么不说了吧,说了你们也不明白,甚至在怀疑我是忽悠你们。”
“呵呵……”俞飞白尴尬笑道:“钱老,我我可没怀疑……”
“听了钱老的话。我却是想起了一个典故。”与此同时,皮求是呵呵一笑,脸上若有所思道:“也是关于香炉的。”
“什么典故?”王观好奇问道。
“话说当年乾隆皇帝,他到东陵谒陵。一行人马走到一个叫燕郊镇的地方,还有几里路就要到镇上了。然而天却突然下起雨来,自然要找避雨的地方。大家左右环顾,只见路旁矗立着一座荒废的寺庙,就走了进去。”
皮求是徐徐说道:“进入寺中之后,众人发现整个大殿早已荡然无存,只有一个用铁铸成的八尺高的香炉与两个一丈多高的烛台。因为东西太笨重,无法轻易挪动,被扔在荒草中。”
“大殿没了,没有办法,乾隆只得进入寺内残存的偏房中暂避躲雨。但是在走过香炉的时候,他的马鞭偶然打在了香炉上,发出铿锵响亮的声音。”
皮求是笑道:“乾隆一听到声音,就感觉不对。于是命令御前侍卫用利锥把香炉锥开一个孔,仔细一看,原来全部是用黄金铸成的,只不过外面涂了一层火漆,所以像铁铸的而已。再看那两个烛台,竟然与香炉一样,也是黄金制品。”
“不是吧,八尺高的黄金香炉,还有两个一丈多高的烛台也是金子。”俞飞白一脸的神往,也有几分怀疑道:“真的假的?”
“那就不知道了。”皮求是轻笑道:“反正,据说乾隆把香炉和烛台带回宫中,再派人在荒庙中仔细搜索,找到了一块石碑。根据碑文记述,才知道这是明代嘉靖年间,一个大太监的家庙。反正就是一个传说,到底是不是真的,我也不太清楚。”
“不过,就算这是杜撰的故事,但是也应该有一个原型。”皮求是笑着说道:“和钱老差不多,听到声音,就能鉴别其中的异常,肯定不是虚构出来的。”
“那是,乾隆算什么,号称十全老人,还不是经常打眼,错把赝品当成真东西珍藏。”俞飞白笑嘻嘻道:“他哪里有资格和钱老相提并论。”
“不要胡说八道。”
钱老摇头道:“谁都有打眼的时候,乾隆皇帝自然也不例外。然而,你们却偏偏揪住他打眼的事情不放,却无视人家慧眼识珠的情况。这是很片面,有失偏颇的做法。”
“是是是,我错了……”
俞飞白很没诚意的点头,然后回头盯住大香炉,摩拳擦掌道:“清华,去拿个锥子来,或者锯子也行。”
“别闹。”王观无奈一笑,提醒道:“里面未必是黄金。而且,只是涂火漆的话,应该可以刮下来的,而不是形成一层坚硬的锈斑皮壳。”
“哦,也对。”
俞飞白觉得有理,但是想一想,又摆手道:“那更要弄开锈斑看看里面是什么状况了。说不定真是黄金,那你就发了。”
“不急,让我再看看。”说话之间,钱老绕着大香炉走了一圈,不时伸手轻轻敲打炉壁,或者弯腰察看断底。良久之后,钱老似乎有了什么发现,忽然笑道:“王观,常言道,真金不怕火炼,你敢不敢试试?”
“用火烧?”王观有些吃惊。
“没错。”钱老点了点头,笑着说道:“铁锈很坚硬,无论是砍、刺、锯,都十分费劲,不如直接拿火烧,这样比较快。”
“嗯?”
王观若有所思,然后干脆点头赞同道:“钱老觉得可行,那就烧吧。”
“这个主意好。”俞飞白不怕事大,连忙不迭的表示同意,一脸笑容道:“那我叫人送几根喷火枪来。”
“不要喷火枪,要木柴。”钱老摇头道:“你去叫人买两担木柴回来。”
王观一听,顿时更加确信自己的判断。钱老肯定是看出什么端倪来,才把握十足的打算用火烧。而且,使用的还是木柴这种可控温火,而不是蜂窝煤炭、高温喷火枪这种烈火。
与此同时,俞飞白皱起了眉头:“木柴?这个就比较麻烦了。”
这倒是事实,别看钱老现在住在大宅门,但是厨房里的用具,已经是沼气炉、煤气罐、电磁炉什么的,木柴基本上已经在大城市消失。要买两担木柴,肯定比找几根喷火枪难。
不过,这事也难不倒唐清华,只见他摸出了手机,拨通了一个号码,随便吩咐了几句。半个小时之后,就有人送来几百斤的木柴,而且还是最上等的松木。
“嘿嘿,好久没有玩火了,让我来……”俞飞白兴致勃勃的跑出来,把木柴堆在大香炉的四周,搭成了篝火堆的形状。
此时,王观却是多想了一层,有些迟疑道:“钱老,在这里放火,不会有什么问题吧?”不是担心发生意外,而是害怕有人报火警叫消防队来。
“没事,我已经叫人去和邻居打过招呼了。”钱老笑道:“另外,也通知了小区的物业、居委会,就说我们在烧烤……”
刹那间,王观一脸佩服之色,难怪有个词叫老谋深算。自己还在想的阶段,钱老已经把一切安排妥当了,这就是差距。
“钱老,这样可以了吧。”俞飞白叫道,却是用木柴把大香炉全部覆盖起来。
“过了。”钱老摇头道:“没留下空隙,木柴怎么燃烧。”
“对了,差点忘记这茬了。”
俞飞白反应过来,连忙抽出了七八根木柴,留下了足够的空隙,这才按照钱老的指示,点燃了几页报纸,再塞到木柴空隙之中。
松木易燃,很快就烧起来了,化成了熊熊大火,把大香炉包裹在其中。金黄色的火焰,把空气都烧干了,让空间出现扭曲的现象。
不过,这不是大家关注的重点,只见在跳跃的焰火中,本来黑乎乎的大香炉,变得愈加的漆黑了,好像是木炭一样。但是到了后来,却渐渐冒出通红的颜色,似乎就要融化了。
见此情形,俞飞白有些担心道:“钱老,火势太猛了,要不要减弱,或者干脆扑灭?”
“不要着急,耐心看下去……”钱老十分镇定,注意观察大香炉的情况,眼中的笑意也更加的浓郁。
第416章信息量好大……
ps:第三更求月票支持,请大家多投几张,谢谢了。
所谓的真金不怕火炼,当然不是指火烧不化金子。相反,金子的熔点并不高,很容易就可以烧化了。不过,黄金的化学稳定性很高,不容易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所以,金子即使是烧化了,冷却后得到的金块还和烧前的金子颜色重量相同,没有氧化丢失,这才有了真金不怕火炼的说法。
不过,现在这些火焰的温度很高,但是并没有触及大香炉的熔点。哪怕大香炉的表面,已经出现了通红的颜色,却是没有融化的迹象。
见此情形,俞飞白点头道:“钱老,您的判断是对的。如果东西的质量很差,这个时候早该化了。嘿嘿,姜还是老的辣啊。”
对于俞飞白的奉承,钱老淡然一笑,挥手道:“差不多了,把火熄了吧。”
“好嘞!”
俞飞白连忙点头,招呼王观他们,把残烧的木柴移开一边。之后在钱老的提醒下,大家耐心的等待起来,让大香炉慢慢的冷却。
十分钟过去了,大香炉表面火热的气息已经消散。这个时候,俞飞白再也按捺不住,拿了一根纤细的木柴,轻轻的在大香炉身上一戳。
“扑哧!”
在众人的注视下,炉身表面陡然开裂,形成了一道道龟裂似的纹理。
“不是吧,我还没用力。这就裂了?”俞飞白也被吓了一跳,有点儿手足无措。
“没事。”
王观看得清楚,立即笑着提醒道:“只是表层开缝而已。”
“咦,好像也是。”俞飞白等人凝神一看,发现确实是这样,炉身表面的裂缝有种脱离的感觉,而不是深入内部的痕迹。
“哈哈,果然有猫腻。”俞飞白一看,马上喜形于色,反应更是不慢。立即挥起手里的木柴条,狠狠的在炉身上一刮。
刹那间,大片大片的焦黑东西就飞洒落地。众人的目光也随之聚集在大炉的身上,只见被刮过的地方,显现出一片明黄的颜色,甚至泛出十分温润细腻的灿烂光泽。
“这是,黄金……”
俞飞白睁大了眼睛,伸手就要去触摸。
“笨蛋。”
王观连忙阻拦,哭笑不得道:“还烫着呢。不怕灼伤啊。”
“他是见钱眼开,要财不要命。”
唐清华忍不住摇头。鄙夷道:“典型的人为财死,鸟为食亡。”
“一时忘了。”俞飞白尴尬而笑,又仔细打量炉子,眼睛多了几分迷惑不解:“不过东西看起来,不太像是黄金呀。”
“谁告诉你是黄金的。”钱老神情激动莫名,有种压抑起来的惊喜:“你们快趁热把外层的东西刮去,免得彻底冷了又凝固起来。”
王观等人闻声,连忙行动起来,各自拿了根木条。站在不同的角度轻刮。
“钱老,炉壁上有字……”
才刮了两下,唐清华就惊奇的叫了出来。
“什么?”
众人一听,连忙挤过去围观,只见炉外壁果然有一些文字,而且文字不是书写,或者铭刻在炉上。反而是嵌入其中。而且,这些文字的颜色与炉子微黄明亮的颜色也截然不同,而是真正的金光闪动,熠熠生辉。就好像是夏夜深蓝色天空闪烁的星星,非常美观!
“错金铭文!”
乍看之下,皮求是也忍不住惊叹起来。
在这里,有必要解释一下,什么是错金。金很好理解,就是金子。至于错,对于一般人来说,就不怎么容易理解了。错字,至少有十几种不同的解释。但是错金结合起来,就是一种金属丝镶嵌工艺,主要是指用金银丝在器物的表面上镶嵌成花纹或文字。
这种工艺,也有两种表现手法。一种是涂画法,把金泥在器物上涂成各种图案,或者涂在预铸的凹槽之内。当然,这种手法,今天有人称为鎏金。
另外一种,就是镶嵌法了,又叫镂金装饰法。主要是把黄金锤锻成金丝、金片,并镶嵌在金属器物表面。再经过抛光打磨的处理,让金丝或金片与器物的表面自然平滑,达到严丝合缝的地步。
显然,这个大香炉的错金铭文,就是属于镶嵌法。
一小片地方,简单的几个文字,字体线条劲细飘逸,横竖笔划交叉处,常常以圆点装饰,好似点点明星,闪烁微微金色光芒,非常的精美。
“快快,继续刮,看看铭文是什么内容。”
发现了错金文字,大家的热情更加高涨,不用钱老再催促,就干劲十足的动手起来。
大香炉尽管高达一米,但是四个人动手,速度也慢不起来,很快就把炉身上的那层伪装给刮去了。之后,众人又拿毛巾把炉身擦拭了一遍,才算是让大香炉露出本来面目。
炉身微黄就好像是藏经纸一样的颜色,温润的光泽内敛,使得炉子的外壁看起来非常的细腻光滑。总而言之,这件大炉子包浆沉稳,色泽典雅,外型庄重敦厚,让人看了就觉得这不是凡器,而是难得罕见的稀世珍宝。
“宝炉,绝对是宝炉。”
皮求是赞不绝口,甚至有几分目眩神迷。
实际上,王观等人的情况也差不多,转在炉子旁边仔细观赏,如果不是顾及微烫的余热,他们肯定上手抚摸起来。紧接着,几人的注意力立即集中在错金铭文上面。
一般来说,一件东西的来历,可以在铭文上寻找答案。可是,当他们观看铭文的时候,却齐齐傻了眼。文字他们认识,很标准的楷书。而且,金错工艺精湛,字体非常清晰,没有含糊不清的地方。
然而,中国古文的精妙就在于,一个个文字拆开,大家应该可以读得出来。可是一组合之后,其中的意思就需要仔细斟酌研究了。
“好像是一篇歌功颂德的文章。”
皮求是见多识广,倒是看出几分端倪来:“好像是赞颂某个人,立了什么功劳,得到了什么奖赏,赐封什么官职爵位……哦,对了,好像是什么上柱国、荣国公,谥恭靖!”
“名字,关键是名字……”俞飞白提醒道,也在铭文上搜索起来。
“在这里。”皮求是绕走两步,找到了铭文的开篇,一边打量,一边念读:“姚氏斯道,赐名广孝,幼年为僧,法号道衍……”
“姚广孝!”
一瞬间,皮求是瞠目结舌。与此同时,唐清华对另外的一头,就是铭文的篇尾,也轻声诵读起来:“大明宣德五年御赐庆寿寺……”
“宣德……宣德炉?”刹那间,俞飞白摸了摸额头,感觉有点儿晕:“等等,让我缓缓,信息量好大……”
不仅是俞飞白眼晕,王观也觉得十分惊诧。宣德炉他肯定知道,号称近六百年来绝世珍品宝炉,更是历代藏家梦寐以求的东西。宣德炉的制作,据说是用精铜炼了十二遍,并且加入了金银等贵金属,历经了几年时间,这才铸造成功。
然而,由于朝代的更迭,时代的变迁。在这几百年之间,宣德炉经历了多次浩劫,使得流传至今的真炉已经凤毛麟角,让世人只知其名未见其形,弥足珍贵。
宣德炉的珍贵,王观心里也有数。问题在于,据他所了解的宣德炉,最大的型号,应该没有这么大的吧。高三尺,就是现代一米。而且,炉腹圆宽,他根本合抱不起来。
这样大件的东西,会是精致雅观的宣德炉吗?
“嘿,我们有些钻牛角尖了。”
忽然之间,俞飞白拍了拍脑袋,好像是反应过来了,笑嘻嘻道:“宣德年间制造的炉子,不一定就是宣德炉。呃,我的意思是说,不一定是我们认定的那种宣德炉。再说了,宣德炉的仿品多如牛毛,明清民国每个时期都有仿制品。别看炉子落宣德年间的款,实际上是后仿的也十分正常。”
“飞白兄弟,这东西不可能是仿品。”
这个时候,皮求是摇头道:“据我所知,宣德炉分有大中小三种型号。径八到十二厘米的炉最常见,属于小号;径十五厘米左右的炉是中号;而径大于二十厘米的炉是大号。可是,二十厘米以上,最大的也无非是三十厘米左右,根本不可能有这么高的。”
“古人也不傻,不可能仿造一个大家不认可的东西。”皮求是轻叹道:“再说了,炉上的错金铭文,已经非常明白的表示,这个大炉子是赐给缁衣宰相姚广孝的东西。想必,后来人应该不会在这方面造假,而且也没必要费尽心机去造这个假。”
“姚广孝!”
王观沉吟道:“就是那个助明成祖朱棣夺取侄子建文帝江山,与刘伯温齐名,号称明初两大谋士之一的道衍和尚?”
“没错,就是他。”皮求是点头,连蒙带猜的,他也明白了一些铭文意思,慢慢解释道:“炉上文字的内容,就是叙述姚文孝的功绩,并且赐下大炉,让庆寿寺的僧人供奉。”
“那个……我插嘴问一句呀。”
适时,唐清华不好意思一笑,有些迷惑道:“既然姚广孝是明成祖朱棣的谋臣,那宣德皇帝干嘛赐炉给他?难道说姚广孝非常长寿,一直活到宣德年间了?”
“无知!”
俞飞白瞥眼,鄙视道:“你就不知道,古代有追封这回事吗?”
第417章真是宣德炉?
ps:有月票请给几张,谢谢支持。
“追封我肯定知道啊。”
此时,唐清华尴尬笑道:“只是不明白,无缘无故的,干嘛要追封一个和尚而已。”
“能称为缁衣宰相的,会是普通和尚吗。”俞飞白鄙夷道:“人家上朝的时候,穿着王公贵族的衣服;下朝的时候,就穿着缁衣袈裟。明成祖永乐皇帝见了他,都不叫名字,而是叫少师,太子少师。”
“那又关宣德皇帝什么事。”唐清华嘀咕起来。
这个时候,王观有些明白了,轻轻笑道:“清华,你知道宣德皇帝是谁吗?”
“肯定知道啊。”唐清华点头道:“明代很荒唐的一个皇帝,貌似喜欢一个叫凤姐的民间女子,而且宠信大太监刘谨,搞得宁王造反,最后落水死了……”
众人一听,顿时愣住了。
“哈哈……”
半响之后,俞飞白疯狂大笑起来,捧腹喘气道:“清华,你是故意逗乐是吧。那明明是正德皇帝,你怎么把他和他的祖宗宣德皇帝混为一谈了。”
“那是两个人?”
唐清华有些意外,随即脸孔一红。天可怜见,他真的不是无知,只不过是听到大家德呀德呀的叫唤,第一印象就是正德皇帝了。
“清华,明宣宗宣德皇帝,与明武宗正德皇帝,确实是两个人,而且相差了一百年。”王观微笑道:“宣德皇帝朱瞻基,那是明代的第五个皇帝,他是永乐皇帝的孙子。传说在永乐皇帝朱棣还是燕王的时候,他梦见朱元璋将一个大圭赐给了他。”
“在古代,大圭象征权力。朱元璋将大圭赐给朱棣,正说明要将江山交给他。非常巧合,朱棣醒了以后就听到汇报,他的孙子出生。这个孙子,就是后来的宣德皇帝。”
此时。王观笑呵呵道:“说起来也有趣,朱棣很讨厌自己的长子,也就是后来的明仁宗洪熙皇帝朱高炽。因为朱高炽长得很肥胖,走路也要人搀扶。这对于英武雄壮的朱棣来说,生养出这样的儿子,简直就是一种耻辱。”
“另外,朱棣的二儿子朱高煦,与他颇有几分相像。而且作战勇猛,在武将中威信很高,并且在靖难之役中,立下了许多汗马功劳。朱棣也曾经许诺,要把江山传给二儿子。”
王观比划道:“大儿子孱弱,二儿子英武。正是有了这样的对比,朱棣夺了江山之后,就开始纠结了,到底要将皇位传给谁呢?不过,朱棣也没有苦恼多久。因为朱高炽生了个好儿子。作为长孙的宣德皇帝,从小敏慧异常。深得朱棣的喜爱。在考虑皇位传承的过程中,第三代继承人的平稳过渡,也占据了很重要的因素。”
“这就是所谓的好圣孙,据说清代康熙皇帝传位给雍正皇帝,很大程度就是考虑到乾隆皇帝的聪颖。”俞飞白在旁边补充起来。
“言归正传,反正在朱棣在位期间,几次远征漠北。让太子留守京城。道衍和尚就承担了太子、太孙的辅导讲读,称为三代帝师一点也不为过。”
王观沉吟道:“所以说,宣德皇帝即位之后。怀念道衍和尚的教导,铸造一个大炉子,让一些和尚供奉他,也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
“没错没错。”皮求是点头道:“道衍和尚和朱棣亦师亦友,在他死了以后,朱棣还给他造墓塔,立神道碑呢。碑塔就在房山那边,我曾经去见过。”
“不说人了,说炉子!”闹了个乌龙,唐清华很尴尬,急忙转移话题道:“这么大的炉子,该是怎么造出来的?”
“八尺高的大鼎都造得出来,更何况三尺高的炉子。”俞飞白随口道:“清华,不要小看了古人,但凡能用手工制作出来的东西,对于古人来说,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的。”
“我问的是工艺。”唐清华没好气道:“别扯其他。”
“工艺……”俞飞白眼睛溜溜一转,瞎蒙道:“这是这样造呗,在地上挖个坑,做好了模型,把烧化的铜汁浇灌进去,然后冷却打磨。”
“切,别以为我不知道,这是永乐大钟的做法。”唐清华鄙视道:“不要忘记了,当初还是我们一起逛的大钟寺,人家讲解的时候,我也在旁边聆听。”
“大炉和大钟也差不多的。”俞飞白嘴硬道。
“果然,问你也是白瞎。”唐清华切的一声,回头请教道:“钱老,您说说看,大炉子是怎么铸成的。”
“这个不好说。”
此时,钱老专注的观察炉子,听到询问之声,几秒钟之后才反应过来,温和笑道:“中国有三大传统铸造工艺,分别是泥范法、铁范法和失蜡法。永乐大钟就是采用泥范法铸成,至于这个大炉,就需要仔细研究才知道答案了。”
“不过,一般情况下,比较小型的炉子,就是用失蜡法制作的。根据史料记载,明代宣德年代制造的那批宣德炉,就是用黄蜡作模坯,经过装浇口、上料、煮蜡、烘烤模、浇铸打磨等几十道工序,才最终成型。”
钱老娓娓而谈道:“期间,精炼十二遍是基础,还要在炉子成型的时候,浸泡在特制的水银之中。泡了几十天,等到水银渗入铜骨,才取出来再进行烧炼和烤炼。就是经过了这道水银浸泡的工序,炉体才会呈现艳丽明亮的彩光和宝色。”
“之后,就是渗入赤金了。在烧炼的过程中,把提纯后的金粉洒在炉体表面,然后在高温的灼烧下,金粉慢慢的渗透炉中,也会发生一些变化,呈现绚丽的色泽效果。”
说到这里,钱老也有几分惊叹:“就是经过这些特殊的工序处理,最终成型的宣德炉,才会宝光四射。尽管经过一段时间,宝光会收敛起来,但是把玩一段时间,就会重新露出耀眼的夺目奇光,美不胜收。”
“举世公认,宣德炉最妙在色,其色内融,能从黯淡中发奇光。而且放在火上烧久了,色彩灿烂多变,熠熠生辉。”在说这话的时候,钱老目不暇接的打量眼前的大炉,眼睛散发出阵阵惊喜涟漪异彩。
“钱老……您的意思是?这个,真是宣德炉?”俞飞白不敢相信道:“这么大的一个……不太可能吧。”
“为什么不可能?”钱老微笑道:“当年,宣德皇帝下令铸造一批香炉,有人说铸造了三五千多个,也有人说是一万多个。这些香炉,绝大部分陈设在宫廷的各个地方,也有一小部分赏赐和分发给了皇亲国戚,及功名显赫的近臣和各个香火旺盛的庙宇。”
“当年,道衍和尚曾经在庆寿寺居住长达二十年之久,甚至是在寺中圆寂的。由于他的原因,这个寺院的香火十分旺盛,也是京城名寺之一,自然也有被赐予香炉的资格。所以说,这个大炉的来历,也不用质疑。至于炉子的规格……”
钱老轻轻摇头道:“飞白,谁告诉你,宣德炉只能精致小巧,不能这样高大的?”
“流传下来的真炉规格,还有史料的研究……”俞飞白才想解释,却让钱老打断了。
“飞白,你就是被史料研究蒙蔽了眼睛。”
钱老微叹笑道:“要知道宣德炉烧造出来之后,注定是宫廷御用物品,只有小部分流入到民间。不过,流入民间的东西都在高官权贵手里,普通的文人百姓,根本无缘一见,怎么可能知道其中的详情,也谈不上研究了。”
“再之后,就是到了明末崇祯时期,大明王朝内优外患,连年战争,国库空虚,崇祯就将内府库藏的历代各种铜器,全数发给宝源局,拿去熔铸钱币,其中包括上古三代及宣德年间的铜器。”钱老苦笑道:“这种情况下,不管宣德炉是一万多件,还是三五千件,估计也存留不了多少。哪怕说,明宫廷留下了一部分真炉,可是经过了李自成攻入京城、满清铁骑入关的事件之后,这部分真炉恐怕也荡然无存了吧。”
“这也是为什么到了康雍乾年间,宣德炉仿品大量涌现的原因。主要是真品都没有了,只能铸造一些仿制品聊以自慰。”
钱老摇了摇头,继续说道:“也就是说,大家都不能肯定宣德炉有没有这种形制的大炉。可能还有更大型号的,但是没有流传下来,只有一些小号的真炉在动乱中得以幸免。所以说,世人就以这些小号的炉子为蓝本制作仿品,久而久之,就让大家觉得宣德炉没有大炉了。”
“呃,也不是没有可能……”俞飞白动摇了。
“飞白,你不要考虑什么型号。”
这个时候,钱老微笑道:“如果这是宣德炉,你会怎么鉴别真伪?”
“看铸造工艺、铜质、款识、色皮……”俞飞白列举起来,然后不好意思道:“当然,我知道这样看,至于看得准不准,又是另外一回事了。”
没人笑话他,因为其他人也拿捏不准。真品宣德炉是个迷,至今为止,世上还没有公认的标准器可供参考比对。哪怕可以确定这个大炉就是宣德年间制作的,也未必就是大家认定中的宣德炉……
第418章御赐香炉,佛门至宝!
ps:今天不在状态,干巴巴的码了两章。只有两更了,大家多体谅。另外还是厚脸皮么喝一声,求些月票,请多支持。
要知道自从宣德年间,宣德炉诞生之后,一直到现在,各种标有宣德款识的炉子就层出不穷,充塞了整个市场。可以这样说,宣德炉已经是个品牌了,已经成为一种铜香炉的形制。只要有宣德炉款的,都可以称为宣德炉。
然而,真正意义上的宣德炉,却是使用贡铜精炼十二遍,参照皇府内藏的宋代五大名窑瓷器款式,以及及《考古图》和《博古图录》等史籍,精心设计造型,并且添加金银等贵重金属材料,由良工巧匠出手铸造,经过巨大的努力才研制成功的精品香炉。
这样的炉子,在经过几百年的沉淀与发酵,不再是单纯的铜炉,已经衍生出了一种宣德炉的文化,称为稀世珍宝一点也不为过,而且实至名归。
不过,与许许多多的宝物一样,在没有真品的情况下,仿品就应运而生。如果是康熙乾隆御制的仿品也就算了,那也是难得的宝物。或者,民间大师巧匠制作的宣德炉,也是极具收藏价值的东西。最怕的就是那些无良奸商制作的假炉,偷工减料,以次充好……
当然,眼前这个大炉,就算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宣德炉,恐怕也不是凡品。藏经纸般的温润颜色,拙朴充满厚重感的造型。加上在大火中没有丝毫损伤的痕迹,就可以让人知道这个大炉的品质超群。
这个时候,炉身也慢慢冷却了,王观仔细打量,发现冷却下来的炉体,已经没有了灿烂夺目的光泽,但是色泽却慢慢的内敛起来。另外,尽管炉上还有几分余温,不过倒是可以直接上手触摸。
“很细腻,与婴孩的肌肤差不多。”与此同时。俞飞白已经摸上了,啧啧称奇道:“非常光滑,没有涩手的感觉。”
“主要是这种古朴的质感。”皮求是也感叹起来:“我曾经见过一个雍正时期的宣德炉,炉子的线条柔和,显得十分精致。但是拙朴的感觉,与这个大炉相比,差得多了。”
“包浆温润,宝气内蕴!”
王观也品鉴起来,绕着炉子走了一圈。忽然惊奇道:“你们注意到没有,整个炉身十分的光滑。好像是一次成型,没有焊接的痕迹。”
“必然的事情。”
皮求是笑道:“在古代,无论是大鼎,还是大炉,除了足与耳可能是焊接上去的,整个身体肯定是一气呵成。此外,炉体造型要均匀、平整,各部分接痕不显,浑然一体。方圆角度的线条要流畅耐看……只有做到这些标准的器物,才有资格称为精品。”
“貌似,这个大炉都做到了。”
俞飞白惊喜道:“这样说来,这个大炉竟然真的就是宣德炉。”
王观也很开心,不过出于谨慎的心理,开口提醒道:“飞白,不要太急着下定论。还有炉内没看呢。”
“对了,炉腔内壁。”俞飞白反应过来,点头道:“听说炉的内腔也十分的讲究……”
说话之间,俞飞白伸手要提起炉盖。却发现盖子拿不起来。仔细打量,才发现盖子有一个巧妙的环扣,要拨开了才能掀开盖子。
“设计蛮巧妙的,难怪几百年时间,盖子都没有遗失。”俞飞白有些惊奇,把环扣拨开之后,就把炉盖提起来:“挺沉的……”
这时,众人走近打量,只见炉内漆黑一片,还有许多泥垢枯枝杂叶。
“哎呀,刚才只顾烧外面,却是忘记在里面点火了。”俞飞白拍了拍额头,又有些迷惑不解道:“话说回来,伪装的那层是什么东西呀,十分坚硬,和真的铁绣没什么区别。”
一瞬间,众人看向了钱老,觉得他应该能够给出答案。
“那是一种障眼法。”
钱老也不负众望,微笑解释道:“先涂一层火漆蜡,再把铁烧熔成汁,并添加一些铅料,趁热浇淋在炉身内外,等到铁汁冷却,就会凝固起来,牢牢的粘在上面。之后,再搁置一段时间,炉身自然形成一层类似锈斑的的坚硬壳。”
众人这才恍然大悟,愈加佩服钱老的见多识广。说实在话,如果不是钱老的提点,王观在束手无策的情况下,真的有可能同意俞飞白的建议,拿锥锯之类的东西剥开表面的伪装。这样做的话,却很容易让炉身受到磨损。
类似这种珍稀宝物,稍微有点瑕疵已经让人心痛,更加不用说还是自己亲手造成损伤,估计在后悔莫及之余,连自残的心都有了。
“叮……”
就在这时,钱老忽然在炉唇的旁边轻轻一敲,只听见清脆而扬长,细微而凝聚,萦绕而回旋的声音,绵绵不绝,好久才消散。
“钱老,我终于明白你刚才说的清脆悠扬之声是怎么回事了。”俞飞白叹声道:“果然是余音袅袅,悦耳动听啊。”
“马后炮。”唐清华撇嘴道:“钱老是在低闷声音中听出婉转脆声,你是听见大家都能够听到的悠扬声音,对比之下差得远了。”
“嘿嘿,远就远,本来就没打算和钱老比。”俞飞白嘻嘻笑道:“反正总比你强。”
唐清华顿时无话可说。
“好了,不要吵嘴,赶紧把炉内的铁皮烧开。”王观招手道,搬了几根木柴堆叠到炉内。其他人也来帮忙,搁了十几根木柴之后,俞飞白立即点了一张报纸塞进木柴空隙中。
一会儿,木柴烧了起来,有浓烟飘浮出来。
“把炉盖上……”
在俞飞白的叫声中,王观顺手提起炉盖,一瞬间合到了炉口上。
适时,王观拍了拍手上的灰尘,笑着说道:“刚才炉体表面有伪装,没有看清楚,现在大家要注意了,看看炉子在火上烧久了,是不是散发出灿烂多变的色彩。”
众人一听,纷纷点头,饶有兴趣的注视起来。
此时,炉内的火势很旺,这要归功于炉盖上有许许多多镂空的孔眼。不然的话,在炉内烧火的时候,却把盖子合上形成一个密封的空间,等到空气耗尽,火焰就熄灭了。不像现在这样,柴火燃烧充分,可见青红色的火焰在炉盖孔眼浮跃出来。
另外,伴随着火焰升腾的还是阵阵浓烟。不过,与刚才在炉外烧柴,烟雾升腾空中直上云霄,类似烽火的情况不同。在炉内的浓烟,由于有了炉盖的阻挡,只能在盖中的孔眼缓缓的涌现出来。速度有些慢,丝丝缕缕,凝聚在半空中。
烟嘛,就是这样,尽管轻飘飘的,但是在没风的情况下,也不是那么容易消散的,所以大家也没有怎么在意。然而,过了片刻,唐清华无意中抬头,突然叫了起来:“不对,这烟……你们快看,这烟怎么看起来好像是……”
像是什么,一时之间,唐清华有点儿词穷。不过,在他的提醒下,众人也顺势看向了空中的烟雾,发现正如唐清华所说,本来应该飘散的浓烟,竟然有几分凝聚,并且渐渐的形成了一个类似于……的形状。
至于是什么形状,大家也说不清楚,主要是烟雾好像不够凝聚,只在空中形成一个大致的轮廓而已,还没有彻底的成型。
就在众人惊奇的观察研究的时候,突然之间,就有一阵强风拂过宅院,把凝聚半空的烟雾刮卷起来,直接送上了云霄。经过层层分解之后,浓烟自然淡化消逝了。
“不是吧,正是关键时刻……”
见此情形,俞飞白有些抓狂,忍不住叫骂起来:“该死的风。”
“呵呵,应该是巧合。”皮求是笑道:“烟雾就是这样,时聚时散,造型千奇百怪。”
其他人觉得有道理,也就释然点头。但是钱老眼中却掠过一抹若有所思之色,不过他也没有急着发表意见,而是提醒道:“时间差不多了,把火熄灭了吧。”
“哦!”
几个人连忙上前,王观拿了一条湿水的长毛巾在手中缠了几圈,然后稳稳的一揪,就把热烫的炉盖提了下来。旁边,俞飞白、唐清华配合默契,各自拿了大夹子,把还在燃烧的木柴夹了出来。然后几个人一起动手,用木条轻轻的把炉壁内的皮壳铁锈刮去。
忙活了十几分钟,清理干净铁锈,再用干净毛巾擦拭几遍,炉膛立即焕然一新。
这个时候,几个人站在旁边观望,只见整个大炉造型沉稳大气,无论内外,通体透发出阵阵灿烂的色泽。尤其是那些错金铭文,在炉体加热之后,更是绽放出点点金星光亮。不管从哪个角度观赏,这件东西都是宝光浮耀,璀璨夺目,美观之极。
“宝炉,毫无疑问,这肯定是天下第一宝炉。”俞飞白赞叹不已,随后想找王观宣泄一下羡慕嫉妒的情绪,却发现他正在研究炉盖。
俞飞白走来瞄了一眼,就有些惊奇道:“咦,盖内还有字。”
“嗯,字不是错金铭文了,而是直接刻上去的。”王观点了点头,轻轻念道:“御赐香炉,铸盖于宣德七年,终成……佛门至宝!”
“什么意思?”俞飞白一怔,挠头道:“难道说,炉和盖不是原配的?”
第419章炉中生莲,天降奇香
“一个宣德五年,一个宣德七年,应该不是原配的……”
此时,王观带着几分不解,低头打量手中的炉盖,只见盖子浑圆,大概有三寸多厚,分量十分压手。在盖中有个钮,十分朴素,没有任何纹饰。
另外,盖上还有许多的镂空孔眼,错落有致的分布四周。不过,孔眼的大小不一,而且形状也不规整,有圆形、棱角形、三角形,甚至还有渔网的形状。
“嗯,颜sè也有点儿差异。”
俞飞白仔细观察对比,点头说道:“炉体是藏经纸sè,而这个盖却是亮金sè。相比之下,我倒是觉得,这个炉盖的含金量更高。”
这里说的含金量,当然不是比喻,而是真正的含有黄金的分量。毕竞古代的宗教入士,出了名的财大气粗,可能比宣德皇帝还舍得花钱。
“怎么会重新铸一个盖子呢?”与此同时,王观沉吟起来:“原来的盖子坏了,还是宣德皇帝赐的炉没盖?”
“管它呢。”
俞飞白摆手笑道:“一般来说,新炉都是带盖的,但是在流传的过程中,最容易把盖子丢了。你这个情况算好了,起码有一个同时期的配盖。”
“也是。”王观释然一笑,继续打量炉盖,也感觉铸盖的工艺十分jing湛,jing美的程度也不逊sè于宣德炉体。就算是后配的,也算是相得益彰了。
就在这时,唐清华惊奇问道:“钱老,你拿这么多檀香出来做什么?”
“怎么回事?”王观和俞飞白有些好奇,连忙看了过去,只见不知道什么时候钱老返回房中,提了好一大包香料出来。
“炉腔内有烧痕,应该是经常焚香留下的印记。”这个时候,钱老轻笑道:“王观,要不要用这个大炉焚香看看会是一番什么滋味。”
“嗯?”
王观微微一怔,心中若有所思,然后笑着说道:“好,那就附庸风雅一回,享受一下古入焚香清神明心的意境。”
“宝鼎热名香,普遍十方。”钱老一笑,示意道:“院里风大,把大炉搬到厅里吧。这样香气才可以长久,不至于马上消散开来。”
其他入也不笨,察觉钱老这样做似乎有什么深意,当下齐心协力,把沉重的大炉抬进了宽敞的大厅之中。
之后,钱老把大包的香料拆开,倒了一大半在一个烧香的大盘上,然后把香料点燃了,再把大盘搁在炉内,随手合上?(精彩小说推荐:
)
( 拣宝 http://www.xshubao22.com/4/486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