拣宝 第 175 部分阅读

文 / 未知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点击/收藏到桌面
    “是二十五万吗?是就对了,是我让人打过去的,这事回头再和你细说……店里的情况怎么样了?生意不错就好……”聊了几句之后,王观就顺势结束通讯,却发现刑秋一脸怪异表情的看着自己,顿时笑道:“又怎么了?”

    “没什么,就是突然发现吃草的兔子突然变成了吃肉的恐龙,难免有些惊诧。”刑秋叹气道:“还好意思说自己是小会计,这语气分明是大老板嘛。”

    “我就是一个管账的,很少过问店里的事情,说是会计也成。”王观解释起来。

    “你是老板,说句话自然有人跑腿,还需要做什么事。”刑秋十分羡慕道:“反正就是大土豪,比我们这些平头小百姓强多了。”

    “这话别人说还行,你就不要抱怨了。”

    王观摇头道:“才毕业两三年,就成为遍布鄂湘两省,拥有上百家星级大酒楼的餐饮集团的实权部门经理。集团老总又姓刑,不要告诉我和你没有关系。”

    “呵呵……”刑秋尴尬一笑,迅速转移话题:“话又说回来,你既然知道那人是骗子,还处心积虑的要买下这件东西,是不是东西有什么蹊跷?”

    “东西没什么蹊跷,不过那人纯粹是睁眼瞎,有眼不识金镶玉而已。”王观笑逐颜开道:“所以为了不让明珠暗投,我只好把东西买下来了。”

    “你这不叫买吧。”刑秋瞥视道:“绕了一个大圈子,把人耍得团团转,最后只花了二十五万就把东西买下来,算不算是拣漏了?”

    “差不多。”王观含糊笑道,不仅是拣漏,更是超级大漏。

    “又不说实话。”刑秋摇了摇头,专心开车,没过多久就回到了家中。

    下车之后,发现车库旁边停了几辆车,王观顿时笑道:“你家好像来客人了。”

    “可能是书画家协会的人吧。”刑秋随口道:“毕竟明天就举行苏子文化节了,今天过来探讨一下流程什么的。”

    王观轻轻点头,也表示理解。然后就随着刑秋走了进去,但是走到厅中之后,却忽然感觉厅中的气氛好像有些不对劲。

    刑家确实来了不少客人,而且昨天看到的书画家协会的人也来了。但是另外还有一些人,却是与书画家协会的人相对而坐,两帮人各占据客厅一边,显得泾渭分明。隐隐约约之中,似乎还有一串串火花在空中交织碰撞,杀气腾腾啊。

    受到这样的气氛影响,王观和刑秋不自然在厅门口停了下来。

    “怎么回事……”

    王观悄悄地碰了碰刑秋,小声问道:“看情况好像不对啊。”

    “没什么,只是黄州书画家协会的人来了。”

    刑秋看了一眼,倒是颇了解情况,轻声解释道:“黄州书画家协会的会长纪老,和我的爷爷有些不对付,现在带人过来,应该是……咦!”

    “又怎么了?”王观十分不解。

    “有美女。”刑秋眼睛掠过一抹惊喜交集之色:“正是我喜欢的那种类型……”

    “汗!”

    王观感觉自己脑门要冒出黑线来,这是哪跟哪呀,话题跳跃太快了吧。

    话虽如此,王观还是顺势看了过去,只见在黄州书画家协会阵营之中,果然有一个美女坐在一个比较显眼的位置……

    第730章东坡赤壁

    PS:三更,有月票的话就请多支持,谢谢了。

    美女之所以是美女,长相漂亮肯定是基本要素。对边的美女就是这样,精致的五官,再加上束扎起来的马尾发型,充满了青春靓丽的少女气息。或者说,美女的年纪本来就不大,水嫩白皙的肌肤,看起来也许只有十六七八九岁吧。

    “奇怪了。”

    与此同时,刑秋琢磨道:“以前怎么没有见过?”

    “废话,天下美女多的是,你每个都认识吗?”

    “也对。”刑秋点了点头,又继续欣赏美女。

    就在这时,他口中的黄州书画家协会的会长纪老,举杯喝了口茶之后,瞥了刑老一眼,漫不经心道:“正事谈完了,我们现在说点私事。老刑,听说你们昨天买了件不错的东西。”

    “你的消息倒是灵通。”

    刑老也没有否认的意思,坦诚点头道:“是买了件东西,准备在明天展览,想必你们也准备好东西了吧。”

    “那是当然。”纪老信心十足道:“而且我们的东西,肯定要比你们的东西好。”

    “好大的口气。”

    不管刑老信不信,反正口头上肯定不会服气的:“我看是吹出来的吧。”

    “不信?”纪老哼哼一声,有些得意道:“不信不算了,明天记得带上眼镜去,免得老眼昏花看不qīngchu。”

    “这么有信心。”刑老好奇道:“你们淘到了什么东西?该不会像是去年一样,随便画一幅东坡居士图就敷衍了事吧。”

    “什么敷衍了事,去年的图画可是我们集体创作的心血结晶,大家都说好。就你心服口不服,不愿意承认而已。”纪老撇了撇嘴。然后信心满满道:“不过今年的东西,除非你继续死鸭子嘴硬,不然不服也不行了。”

    “哦,真的有那么好?”刑老忍不住打听起来:“到底是什么东西啊?”

    “好东西。”纪老笑而不语,反问起来:“你们呢,准备了什么东西参加文化节?”

    “……保密!”

    刑老也不会轻易泄露天机。

    一时之间,两个老人家开始吹胡子瞪眼,指责对方故弄玄虚。其他人倒是见怪不怪了,一边喝茶一边看热闹,倒是有几分惬意。

    “好了好了。你们两个不要争了,再争下去让大家笑话。”田老摇头道:“又不是什么重要的机密,有什么好保密的。”

    “刑兄准备的是清代刘墉临摹的寒食帖。”

    说话之间,田老问道:“纪兄你呢,又准备了什么好宝贝?”

    “东坡诗集。”

    给田老面子,纪老得意洋洋的揭示道:“南宋官刻东坡诗集。”

    “真的?”

    田老眼睛顿时一亮,要知道古代印书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可没有什么版权税之说,有谁生前想出书的。完全是自费出版。当然,如果你的名气足够大,也有人义务帮忙出版。不过出版之后销售得到的钱却没你的份,相反你还要感谢人家帮你出书。

    苏东坡就属于后者。不仅是生前而已,就算是逝世以后,历代书商都会刻印他的文集、诗词集之类的赚钱。不过几百年下来,这些刻本大多数已经消失在历史长河之中。只有偶然的几本得以幸存。

    物以稀为贵,所以也能够想象这种刻本的珍贵程度。尤其是南宋刻本,无论是经济价值还是研究价值。都足够让田老心动不已。

    “这还能有假。”

    与此同时,纪老笑道:“东西就在我家,你想看的话,可以跟我过去。”

    “哼,图穷匕见了吧。”

    这个时候,刑老瞪眼道:“我说今天怎么都过来了,原来是来抢人的。”

    “什么抢人。”纪老反驳道:“田兄想去哪里,这是他的自由,难道你还想拘着不放?把自己家当成警察局了?”

    “你想在半路截道,这还有理了啊。”刑老很生气。

    看着两人又吵上了,王观有些摸不着头脑,小声道:“这是又怎么了?”

    “在文化节上有个评选活动,选出展览会上最好的东西。”刑秋轻笑解释:“田老是评委之一,由于德高望重,其他评委十分尊重他的意见……”

    刹时,王观恍然大悟,也有几分啼笑皆非。闹了半天,两人是想“行贿”,让田老在评选的时候偏向自己一方啊。

    说到底,还是面子的问题。毕竟东西被评为第一,那么拿去展览的一方,肯定觉得脸上有光。尤其是刑老和纪老这对冤家对头,如果能够赢得胜利,指不定怎么嘲笑对方呢。

    考虑到这个因素,田老自然就成了香饽饽,成为双方争取的目标。

    “诶,早知道我不开口了,反而引火烧身。”田老苦笑摇头,忽然招手道:“王观你回来正好,过来给你介绍几个人……”

    “来了。”

    王观闻声,就知道田老需要自己分担火力,当下也没有避开,直接迎难而上。一番引见,纪老等人自然给田老面子,纷纷友好的点头表示善意。

    “早上见你出门,还以为你已经回去了呢。”

    说话之间,发现王观手里的方长盒子,田老立即笑道:“原来是买东西去了。”

    “不仅是买东西,还……”

    刑秋本来想说还坑了骗子一把,但是王观见到在场的人太多,也不想多提这事,飞快接话道:“还买了回程的车票。”

    “急什么。”田老随口道:“你又没有什么急事要忙,干脆参加明天的文化节,感受一下东坡赤壁的壮美,以及东坡文化的氛围,之后再回去也不晚。”

    东坡赤壁,是指黄州的赤鼻玑,由于当年苏东坡被贬黄州,误以为赤鼻玑就是三国赤壁大战的地方,这才写下了名传千古的前后赤壁赋。

    只不过后人考据出来,三国赤壁大战不在黄州赤鼻玑,但是苏东坡的赤壁赋太有名气了,大家干脆就把那个地方称为东坡赤壁。从这里也可以知道,名人文章的影响力该有多大了,自有常人难以抵挡的魅力。

    王观就是这样,听到田老的提议,倒是有几分动心。

    以前他在鄂州实习的时候,满心思是毕业以后的前途。就算邻近黄州,也没有去过东坡赤壁看看,想想也是一个遗憾。那么现在有钱有闲了,弥补遗憾也未尝不可。

    察觉王观的迟疑,田老又笑道:“文化节上可是有许多物品展览,类似刘墉临摹寒食帖一个级别的东西也不少,你就不想见识一下?”

    “那行,我就多待两天。”王观点头答应下来。

    “太好了。”田老顿时眉开眼笑:“那我就不用这么辛苦了。”

    “什么意思?”众人有些迷惑不解。

    “到时候帮我看些东西,做一个评价……”田老笑道,为找到一个免费的助手而高兴。

    “什么?”纪老却十分意外:“你想让他做评委?”

    “怎么,不行啊。”

    本来纪老反对的,刑老多半会支持,更何况他也很qīngchu王观的实力,所以十分赞同的表示支持,然后鄙视道:“你不要小看人,人家的眼力比你强多了。”

    “年轻人视力好很正常。”纪老狐疑道:“不过看东西需要眼光,不是视力啊。”

    很显然,纪老故意把眼力和视力混淆了。尽管两个词的意思好像差不多,但是用在古玩行业之上,那就是泾渭分明的两个语意。毕竟鉴赏东西,从来只用眼力来形容,而不是视力。他这样说,摆明了就是在怀疑王观的鉴赏能力。

    当然,更主要的原因,却是刑老支持的,就是纪老反对的。本来他只是奇怪而已,看见刑老赞同,干脆直接置疑了。

    “老糊涂。”

    适时,刑老继续鄙视道:“是你自己不行,就不要觉得别人不行。你这是犯了jīngyàn主义,觉得人家年轻是不是?那是你一把年纪活到狗身上了……”

    “扯淡!”

    纪老哼声道:“我再怎么差,也要比你厉害,不会把垃圾当成宝贝。”

    “不要总说我,你也好不了多少。”

    刑老理直气壮道:“我才入行,看错东西很正常。相比之下,你入行好几年了,照样经常打眼,说明你更差劲。”

    刹时间,两人又吵上了,然后就没其他人什么事了。见些情形,本来充当导火线的王观顿时有些啼笑皆非。

    不过,田老等几个老人家眼中却掠过了然的笑意,却知道纪老是故意挑起骂战,以便转移大家的注意力,不再纠结于王观的能力问题。

    毕竟纪老可不是老糊涂,相反越老越精明。既然田老敢让王观帮忙,那么足够让他的能力肯定不错,况且刑老又这么肯定,更说明问题了。

    “想挖坑让我跳进去,门都没有……”带着这样的想法,纪老继续变着法子与刑老吵闹,早把之前的话题抛到九霄云外了。

    “别理他们,吵闹几十年了,想改也改不了。”与此同时,田老随口问道:“你买了什么东西?书法?还是画?”

    也难怪田老有这方面的猜测,主要是盒子方长的造型,就是安放字画的专用锦盒,行里人看见了,都会这样联想。实际上他也猜对了……

    第731章不排除是仿作

    PS:今天的第一更,求月票支持。

    此时,听见田老的询问,王观也有几分迟疑,不过最终据实说道:“也不是什么,就是一幅字卷而已。”

    “什么字卷?”田老好奇道:“书法名家的字卷吗?”

    “对。”王观点头承认。

    “谁的字卷?”田老更加好奇了,要知道不是什么人能够称为名家的。随便找个名不见经传的人称为名家试试看,绝对会被人喷死。

    现代的名家就不提了,还没有经受历史考验,但凡有点名气的都能够称为名家,然而在世人的心目中,只有古代的名家才是真正的名家。至于现在的名家,至少要一百年,经受得住时间的洗礼,才可以盖棺定论。反正时间就是一个大熔炉,起到去芜存菁的作用。

    “这个嘛……”

    本来拿回来就是想请田老鉴赏,王观也没有隐藏的意思,不过还是卖了个关子,有几分狡黠笑道:“说出来怕您老不信。”

    “有什么不信的。”

    田老含笑道:“就算你把唐代名家的真迹手稿拿来,我也不会觉得奇怪。”

    “唐代名家就算了,我真拿不出来。”王观轻轻摇头,微笑道:“这是宋代名家的真迹,不知道能不能入田老的法眼。”

    “嗯。”

    田老眉毛一扬,立即伸手道:“拿来看看。”

    “这是长卷。”王观提醒了声,就把锦盒递了过去。

    “是什么东西?”

    与此同时,纪老和刑老也不吵闹了,顺势打量田老手中的锦盒。只要是人,多少会有一些好奇心的,其他人也不例外,纷纷看了过来。

    适时,田老已经把盒盖打开。立即看到了长卷。

    “好像不错。”

    田老把长卷拿起来,上手之后从裱料的手感来判断,就不像是新做的东西。当然,这仅是最原始不过的判断,根本不代表什么。关键还是内容,题款、钤印、个人风格等方面。

    值得一提的是,个人风格不仅仅是文字的字体风格而已,还包括了作者在创作过程中的用墨、用色和章法结构等等细节。

    反正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特点,执笔方法、行笔速度、落笔轻重,以及笔锋转折节奏等。都有不同的方法和习惯。甚至连盖印的时候,盖在题款的前面,还是后面,或者左边、右边,甚至隔了多少寸的距离,这些都很有讲头。

    另外还有一些人,喜欢把印文钤盖在开卷右上位置,这叫引首章,与之对应的就是盖在左下角的押角章。还有盖在文字缝隙之中的骑缝章等等。反正每个人都有自己一套用章习惯,有的时候,一些鉴赏家甚至可以tongguo作品钤印的风格,判断一幅作品的真伪。

    当然。这是题外话了。此时此刻,田老已经把长卷绳带解开,然后轻手把长卷推开一点,恰好能够看见卷首的几行文字。

    “咦!”

    乍看之下。田老感到十分意外。

    “赤壁赋!”

    刑老凑过来打量,也十分惊奇道:“巧了,又是一幅临摹仿品?”

    “先看看。看看再说。”

    田老手指在字卷面上轻轻滑过,却是有几分惊讶之色。因为他发现字卷的载体是绢纸,十分古朴光润的绢纸。

    “摆桌子。”

    感觉字卷较长,刑老干脆招呼起来,让大家帮忙,把三四张桌子并在一起,然后用抹布把桌面擦干净了,再请田老铺开字卷,好让大家一同观赏。

    田老欣然点头,感觉东西不一般,小心翼翼的放在桌面,才一点一点的铺展开来。刹时之间,大家立即看到一幅墨色淋漓,气魄纵横的大字长卷。

    “后赤壁赋?”

    有人眼尖,也发现在长卷的三分之一位置,看见了后赤壁赋的开头。

    “前后赤壁赋?”

    田老微微一怔,多多少少也有几分意外,不过很快就释然了。毕竟他本身也曾经把两篇赤壁赋合在一起书写,更不用说有赵孟睢⒆T拭鳌⒍洳庑┦吕谇埃杉弦坏那榭鲆膊皇鞘裁葱孪适隆?br />

    同一时刻,有人赞道:“这字,写得挺好的呀。”

    既然是书画协会,肯定有人研究书法,他们看了一眼,就觉得长卷字体布局疏密有致,墨迹浓淡相间,首先第一印象就很好。接着再深入研究的时候,一些人顿时皱起了眉头。

    不是觉得不好,而是……太好了。

    “高手,绝对是高手。”

    片刻之后,一个老人有些激动的叹道:“这些字的笔法丰润,字体结构舒展,横轻竖重,深得苏东坡书法的精髓。”

    这个老人的评点,就是苏东坡书法较为明显的特点了。北宋苏黄米蔡四大名家,苏东坡用笔重按;黄庭坚用笔轻慢;米芾用笔快速;蔡襄则喜用涩笔书写。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显著风格,恰好这个老人就是学习苏东坡行书的,对于苏东坡的字体非常了解,也知道临摹仿写的难度,所以看见有人写得这么逼真,肯定忍不住感叹起来。

    “没错,太像了。”

    旁边有人附和起来:“就算是大字书,笔法却自然不拘,多带行书笔意。这与东坡居士不强调书法严谨法度的风格如出一辙。”

    由于字卷太长了,正好每人看一段。有人看开头,有人看中间,自然有人注意到卷尾。就有这时,有人表情古怪道:“不仅是书法风格相近,连笔款也是东坡居士。”

    “什么?”

    许多人吃了一惊,连忙涌到了卷尾观看起来。

    “不仅是落款,还有东坡居士本人,包括黄山谷、朱熹等人在内的跋尾。”适时又有人开口提醒起来,他的表情也十分复杂,那是一种夹带了惊喜、茫然、迷惑、怀疑的情绪。

    “真的?”

    这个时候,许多人才注意到在赤壁赋正文之后,还有一篇篇跋文。每篇跋文的字迹不同,显然是出自不同人的手笔。

    田老一眼扫视而过,也有了初步的判断,勉强忍耐兴奋翻腾的激动心情,立即回头问道:“王观,这是怎么回事?”

    “什么怎么回事?”王观明知故问,一脸轻松和煦的笑容。

    “少装糊涂。”

    田老笑骂一句,继续追问道:“东西哪来的?是不是东坡居士的真迹?”

    “才骗到手的东西。”

    王观笑容可掬道:“至少是真是假,这不是想请田老帮忙掌眼吗。”

    “没一句实话……”

    有时候的就这样,说真话却没人相信。田老瞪了王观一眼,有几分埋怨之色。不过他也没空和王观计较了,立即挥手让其他人退开几步,然后再叫人去房间把他的装备拿来。

    “田兄,东西是真的吗?”

    与此同时,刑老和纪老等人也意识到这幅长卷的重要意义了,每个人都十分激动、兴奋,眼中充满了期盼的光芒。

    苏东坡前后赤壁赋长卷,如果能够证实是真迹,那么肯定是国宝级别的珍贵文物,地位与藏在台北故宫博物馆的黄州寒食帖相当,说不定还能更胜一筹。毕竟寒食帖只是诗二首,这幅长卷却是两篇赤壁赋啊,单纯从字数来说,就压住寒食帖一头。

    当然,文字数量肯定不能代表作品的质量。毕竟书圣王羲之的真迹手稿,大多数是一些平常的问候用语,简短的十几二十个字而已,却堪称稀世珍宝。由此可见,决定作品质量的,从来不是字数,而是字体的品质,以及附加价值。

    所谓的附加价值,自然是指长卷中的各种名人跋文,以及流传过程中经历的奇闻趣事,还有作品本身的研究意义……

    不管怎么说,东西价值之类的可以稍后再探讨,现在最重要的是确定真假,这个才是关键中的关键。不然东西是赝品,再多的欢喜都是一场空。

    “我要研究之后才能确定。”

    在众人的关注下,田老微微摇头,不敢轻易下结论,同时示意道:“纪兄,你立即打电话让池兄他们过来。”

    “对对,差点忘了他们。”纪老也反应过来,急忙打电话去了。

    就在这时,也有人把田老的装备拿下来了。那是一个便携式皮革小箱,打开箱子一看,只见里头摆放了许多东西,单单是放大镜就有十几块。

    知道东西的珍贵,田老也不敢等闲视之,穿戴好白手套之后,再拿起一块放大镜仔细的研究起来。不过并不是研究文字跋文,而是在研究纸质。

    “这是绢纸。”

    研究之时,田老随口问道:“王观,宋代的绢纸有什么特点?”

    王观明白,田老不是不懂,而是想借自己之口,给大家解释他的举动罢了。当下自然认真回答起来:“宋代的绢,横竖丝都是单丝,丝线较粗,颜色较深。而且随着年代的迭进,会风化出一种光亮平滑的包浆,充满了古朴光润,古香古色的韵味。”

    “如果是赝品的绢,首先编织的工艺就不对,再则想要在绢料上作旧,肯定会留下各种明显痕迹。所以一般情况下,伪造字画的人极少敢在绢上做文章。”

    在王观的解释下,众人的眼睛一亮。这样说来,东西是真迹的可能性又增加了几分。

    “这不是现代工艺的绢纸。”

    这个时候,田老也十分肯定的点头,不过在众人喜形于色的时候,却泼冷水道:“当然,也不排除是仿作……”

    第732章被封杀的苏东坡

    ps:二更了,还有月票不?求支持。

    “为什么?”

    听田老说东西可能是仿作,刑老等人就急了,连忙打听原因。

    “不要急,我只是说可能而已。”

    与此同时,田老摇头道:“东西保存得非常好,绢丝没有出现折裂的现象,除非通过更加精密的仪器探视,不然也不好判断是不是宋代的工艺。当然,可以肯定这是古绢本无疑。”

    众人一听,倒是有几分安心。不能肯定是仿作,或许就是真迹了。

    “另外还可以肯定,这不是现代的赝品。”

    这个时候,田老微笑道:“接下来就要看正文了。说起来,一开始时候看见赤壁赋三字,我就有几分感觉了,你们知道为什么吗?”

    “为什么?”

    许多人愣住了,不知道田老想表达什么意思。

    不过也有明白人,至少王观明白田老的意思,看见其他人还不醒悟,干脆点明道:“一般人书写两篇赤壁赋,开卷第一篇肯定习惯性的写成前赤壁赋,而不是赤壁赋。”

    “对啊。”

    一瞬间,其他人纷纷恍然大悟。

    在这里也需要说明一下,当年苏东坡游黄州赤鼻玑,兴致大发之下写了赤壁赋,但是当时他不可能想到自己以后还会再写一篇赤壁赋,所以赤壁赋就是赤壁赋。等到几个月之后,他再写了一篇后赤壁赋,大家就习惯性的称第一篇赤壁赋为前赤壁赋了。

    实际上很讲究的来说,并没有什么前赤壁赋,只有赤壁赋和后赤壁赋而已。不同世人总是喜欢前后对应,才把赤壁赋冠盖前赤壁赋之名。不仅仅是称呼上是这样,连书写的时候,也把赤壁赋的标题写成前赤壁赋。

    不过,苏东坡是文章的作者,肯定不会犯这样的错误。想明白了这点。刑老等人更加高兴了。觉得细节决定成败,这东西是真迹的可能性又多了几分。

    “至于东坡居士的书法……”

    与此同时,田老回头问道:“你们觉得两篇赤壁赋的书风怎么样?”

    “好,太好了。”

    一个老人毫不犹豫,直接点头道:“肯定是东坡居士的真迹。”

    “对对对……”其他人纷纷点头表示支持。

    “得,不该问你们的。”田老无奈一笑,招手道:“王观,你觉得怎么样?”

    “田老。您问我这个,还不如问几位前辈更加靠谱。”

    话是这样说,王观还是走了过来,一边打量,一边发表自己的见解:“苏东坡的前赤壁赋真迹现在保存在台北故宫,不过那是行楷,而这个是大字书,风格多少有些差别。不过众所周知,苏东坡写书不追求章法,就算是正楷他都能写成行书……”

    “没错。”几个人纷纷点头赞同。表示这是苏东坡书法的最大特色。

    “所以仔细对比的话,眼前这篇赤壁赋。与台北故宫的赤壁赋笔法十分相似,尤其是行与行之间,不是直直下来的,而是稍微有一点向左倾斜。所以有人说他的书法是腕著而笔卧,故左秀而右枯。”

    王观侃侃而谈:“不过黄庭坚为他辩白,说大家这是以翰林侍书之绳墨尺度来看待苏书。意思是觉得那些批评苏东坡书法不好的人,是拿法度严谨的唐楷来要求苏东坡。根本不公平合理,更加不明白苏东坡书法的美妙。”

    “说得太对了。”

    在场之中基本上是苏粉,听到王观这番话。纷纷点头深以为然。

    王观一笑,又继续说道:“苏东坡谈到自己的书法时,也表示‘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说白了,就是追求随意的书法风格取向,所以他的书法整体风格姿态横生,不矜而妍,不束而严,不轶而豪……”

    “也就是说,如果是工工整整,规规矩矩书写文章,那肯定不是苏东坡的作风。反而像现在这样,一行一行文字看起来有些疏乱,好像没有什么规律的字卷,才有可能是出自苏东坡的手笔。”王观肯定道,有几分斩钉截铁的意味。

    “就是。”

    刹那间,纪老连连点头,竖起大拇指赞同道:“年轻人,很有见地嘛。”

    “嘿嘿,知道人家的厉害了吧。”与此同时,刑老调侃道:“也不知道是谁,刚才在怀疑人家的眼力问题。”

    “有吗?”纪老直接装糊涂,直接摆手道:“这点旁枝末节就不要理会了,现在最重要的是确定东西是真是假。田兄,现在能肯定下来了吗?

    “哪有这么容易。”田老摇头道:“还需要研究跋文和印章呢。”

    “对了,这里有东坡居士的亲笔跋文,记载了这幅作品的创作过程。”刑老连忙示意道:“跋文的内容大概是说,有一个叫钦之的朋友来求文,由于之前答应下来了,不过只写了一篇(前)赤壁赋而已。现在朋友又来访,他干脆乘兴挥毫,完整地书写了前后二赋。”

    “从跋文的语意来看,东坡居士也对这幅作品十分满意,叮嘱朋友要加意秘藏,不要轻易示人。最后是落款,元丰六年十月廿四日,眉山苏轼并记于黄州临皋亭。”

    说到这里,刑老感慨万端道:“或许就是加意秘藏四字,才是这篇作品在朝廷禁令之下能够流传下来的原因吧。”

    众人纷纷点头,这话也是有原因的,只要了解北宋历代的人都应该清楚,苏东坡被贬黄州不仅仅是因为乌台诗案文字狱,更是由于党争的问题,党同伐异。

    当时的党争十分严重,基本上发展到水火不相容的地步。如果不是宋朝没有杀士大夫的习惯,估计苏东坡早就完蛋了。然而,尽管没能在肉体上消灭对手,但是却要在思想上封杀。

    反正在那个时期,朝廷颁布政令,大量销毁苏东坡的诗稿文章字画,有谁敢私下收藏,一律视为同党予以处罚。

    这种情况下,苏东坡的作品肯定受到严重的打击,以至于现在只有寥寥无几的真迹存世,也成为了天下苏粉最大的遗憾。

    要知道苏东坡可是以高产著称,一生之中所作的诗词文章不计其数,而且本身又是绘画高手。可是由于党争的原因,大量的作品都被销毁了,叫大家怎么能不扼腕痛惜。

    当然,所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尽管朝廷有这样的政令,但是崇拜苏东坡的人太多了,自然有人敢顶风作案。苏东坡跋文中的朋友就是很好的例子,直接跑到黄州去探望苏东坡,顺便索求墨宝。

    在落难之中,有朋友过来探望,相当于雪中送炭,温暖人心。苏东坡还有什么好说的,自然是有求必应,欣然挥毫泼墨,买一送一,干脆把两篇赤壁赋都写下来,以报答朋友顶风作案的情谊。如果作品是真迹,从某种程度上也是一段友谊的见证,意义非凡。

    “另外还有黄庭坚的题跋。”

    此时,纪老又指点道:“题跋落款,建中靖国元年冬至又二日题于荆州沙市舟中,雪霁大寒,手僵几不能字,钟陵黄庭坚。”

    “靖国元年的时候,对于苏东坡的迫害已经结束,而他也已经辞世将近半年。”纪老沉吟道:“所以收藏这幅作品的人才拿出来,让黄庭坚观赏。黄庭坚也十分高兴,留下了这幅作品的第一个评论。”

    “予尝谓,东坡作书,学问文章之笔,郁郁芊芊,发于笔墨间,纵横运用,皆非人意想所及。载观此卷,肋骨血肉亳发毕备,掀搕蹶逐,神明焕发。虽颜、徐复生,亦当远避三舍。”一个老人摇头晃脑道:“东坡倘见此跋,又笑我于无佛处称尊耶。这分明是和台北故宫的黄州寒食帖上的评价遥相呼应啊。”

    颜徐,就是唐代书法家颜真卿和徐浩的并称。徐浩就不说了,认识的人应该不多,但是颜真卿应该是大名鼎鼎,如雷贯耳。黄庭坚的跋文却说,两人复生,看见前后赤壁赋也要远避三舍,自愧不如。或许有几分吹捧的意味,也足够说明这幅作品的含金量。

    “再看看,这是朱熹的题跋。”

    一个老人兴奋道:“题跋中有一句,卷首有德寿宫宝绍兴之玺,曾入思陵内府,不知何故流落人间。捧玩再四,不胜敬叹。”

    思陵是指宋高宗,他的陵墓为永思陵,后人尊称为思陵。思陵内府就是宋高宗的秘府,应该是他藏宝之地。也就是说,东西在南宋初年,曾经被宋高宗收藏过,但是不知道由于什么原因,又重新流落到民间了。

    朱熹有庆看见这幅作品,感到十分高兴。人家常说再三,他却说再四,这样才能够表达心中的兴奋心情,十分的感叹。

    听到这话,有人快步走去:“我去看卷首钤印……”

    “不要着急,钤印很多,需要一一鉴别。”田老微微摆手道:“不过在此之前,大家还是先把跋文全部看完,整理出一条脉络再说。”

    “也是……”其他人纷纷点头,毕竟作品的流传,讲究一个传承有序。从黄庭坚,再到宋高宗、朱熹,一条线下来,倒是十分符合实际。接下来就要看看后面的情况了,如果元明清能够顺利衔接起来,那么可信度更高。

    “朱熹之后,却是魏了翁、邓文原的题跋……”

    有人皱起了眉头:“这两个人是谁呀?”

    第733章又一件轰动全国的重宝

    ps:三更求月票,请大家多多支持。

    “呵呵,叫你多读点书,两个文化名人都不认识。”

    就在这时,一个老人教训道:“魏了翁可是南宋后期大学者,蜀学的集大成者。”

    随即有人接话道:“至于邓文原也是了不得的人物,与赵孟睢⑾视谑嗥朊懦圃跞笫榉摇H顺频税臀鳌⑺芈南壬俺圃跷奶程┒贰!?br />

    “受教,受教……”

    一开始表示不知道魏了翁和邓文原的人立即有些脸红,默默的退到了后面。也不怪他,主要是中国古代名人太多了。有些人由于缺乏群众基础,所以声名不显。然而不研究就算了,一研究你就会发现,人家在当时可是赫赫有名的大人物。

    魏了翁和邓文原就是这样,之所以现在一般人没有听说过他们的名声,也有一些历史的因素。以魏了翁为例,他研究更多的是理学和易学,这样的学术思想,绝对不可能出现在教科书上,大家对他自然没有什么印象。

    另外就是邓文原了,尽管是元初文坛泰斗,三大书法家之一。不过历史也在定论,鲜于枢的影响力不如赵孟睿宋脑挠跋炝τ植蝗缦视谑唷?br />

    鲜于枢是英年早逝,成就不如赵孟钜舱#堑宋脑耘旁谀┪玻饕撬龉俸艹晒Γ砟晔栌诤彩拢槊ヒ?br />

    其实这样的性质与江郎才尽的江淹一样,由于公务繁忙,顾不上练习文章书法了,出现倒退的情况也很正常。在古人眼中,两人是反面教材,可是用现在人的眼光来看,他们却是尽职尽责的表现。

    毕竟无论如今,大家用纳税的钱养你,不是让你白吃白喝。练习书法成就自己名声的,勤于政务,为民做主才是本分。反正邓文原的官声很不错,政绩卓著,为一代廉吏。

    至于赵孟睿」茉谠鍪宋伲怯捎谑乔俺幕适液笠幔⒍ú荒苷瓶厥等āK圆庞邢星橐葜铝废白只缓笕偌释醭暮!?br />

    实际上苏东坡也差不多,也在是被贬了之后,一篇篇流芳百世,震古铄今的诗词文章才纷纷出炉,奠定了一代宗师大文豪的地位。

    扯远了,言归正传。从魏了翁和邓文原的题跋就可以知道在南宋、元朝之际,这幅作品是一路传承下来的,没有什么问题。

    接下来还有几篇题跋。好像是明清的文人所写。

    可惜这些人的名气,实在是没有办法与前面几个人相比。大家也弄不清楚他们的身份和来历。估计要回去查一查典籍,才能够说得上来。

    这也正常,地方名人嘛,肯定要查地方志才知道。刑老就曾经这样自嘲,表示自己就是属于这种地方名人,在地方是名人,出了地方就是无名小卒了。

    与此同时。田老微笑道:“中间这几个人,我也不太清楚,但是最后一个题跋中提到的杨氏帖园。我却知道它的来历。”

    “杨氏帖园?”众人有些迷惑不解,一脸茫然之色,显然没有听说过。

    “王观,你知道吗?”田老转头问道。

    “好像听钱老说过。”

    王观皱眉沉思:“应该是在徐州,在清代嘉庆年间,一个叫杨映权的人建立的。他在为官的时候,收集到许多明代晋王府所藏唐宋名家书帖。回乡后,为了让这些书帖长存人间,特出重金聘请金石良匠将这批书帖摹勒上石,并修建了一个园子珍藏,所以有帖园之称。”

    “你说得没错。”田老笑道:“在建国以后,杨氏子孙就将这批石刻献给国家,现在的徐州博物馆之中,还有这批碑林石刻呢。”

    “田兄真是见多识广啊!”刑老等人忍不住称赞起来。

    “我曾经去过徐州,见过存放的石刻,才知道有这个杨氏帖园而已。”

    田老摆了摆手,若有所思道:“也就是说,至少在嘉庆年间,这幅作品还在。只是不知道什么原因,东西又消失不见,直到现在才重见天日。”

    “真是东坡居士的前后赤壁赋?”

    就在这时,门外有一群人匆匆忙忙涌了进来,却是接到了纪老的电话,立即从黄州赶过来的文化节评委们。

    这些人来自各地,但是毫无疑问,都是与田老差不多的鉴赏家。而且对于苏东坡的字画更有深刻的了解,所以田老才让纪老叫他们过来,一同参详这幅前后赤壁赋的真伪。

    人多力量大嘛,一个人的能力有限,不可能面面俱到,多叫几个人帮忙,大家共同分析研究,自然能够真相大白,得到最终答案。所以在见到这一行人进来之后,田老立即露出了笑容,立时招手道:“池兄,你们来了,快过来看看。”

    那些人也不客气,或者说这个时候也没有想过客气,纷纷围在桌子旁边仔细观察。其中为首的是个发头灰白相间的老人,脸上戴着一副黑框大眼镜,身上充满了儒雅的气质,一看就知道是经验丰富,极具鉴赏能力的大专家。

    王观刻意找刑秋打听一下,才知道这位池老,正是鄂省最富盛名的书画鉴定大师之一。本身又在鄂省博物馆坐镇,称得上是德高望重的老前辈。如果不是黄州距离武昌较近,而且池老对苏东坡的字画比较感兴趣,估计也请不动他过来参加文化节。

    闲话少提,且说看到长卷之后,池老仔细打量,对于东西有个大概的了解之后,立即在田老的装备之中拿取一块拇指头大小的放大镜片,然后直接在款印上研究起来。

    其实不仅是每件作品的作者有自己的风格,而且每个鉴赏家在鉴定东西的时候,也有自己的显著特点,专注于某个方面的情况。

    有人偏向于纸质,一摸纸质材料的手感,马上就可以判断年代。也有人对作者的字体笔法比较了解,观看字体的结构,以及墨色的轻淡浓厚程度,就知道作品是真是假。

    很显然,池老是对款印很有研究,

    在鉴定字画时,辨认签名比辨认印章更为重要,不少伪作就在题款签名的笔法和书法功力上露了马脚。辨认签名,肯定要熟悉书画作者的签名习惯。

    以赵孟钗淖治影海窍肮咴谑赵鲜鹈项,而绘画上常写子昂。另外还有董其昌,字玄宰。所以行里曾有画不见其昌,字不见玄宰的说 (精彩小说推荐:

    ) ( 拣宝 http://www.xshubao22.com/4/4869/ )

小技巧:按 Ctrl+D 快速保存当前章节页面至浏览器收藏夹。

新第二书包网每天更新数千本热门小说,请记住我们的网址http://www.xshubao22.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