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点击/收藏到桌面
所以张清也不废话,直接点头道:“王居士,你的条件我们同意了。”
“那就好。”
尽在意料之中,王观也没有感到意外,当下点头道:“既然这样,那就准备一份合同吧。张老和方老板作公证人。签字之后,紫檀阴沉木珠就借给你们了。”
“不仅是珠子。”就在这时,张清连忙说道:“还有这个荧光树脂。希望王先生考虑一下,能够转让给我们。”
“不急。”王观摇头道:“一码归一码,先解决这事,再谈其他。”
“哦。”
张清有些失望,不过也知道急不来,所以点头道:“既然如此,那就请王居士随我们去一趟龙虎山了。”
“没问题!”
王观也爽快,立即收拾行李。当然,主要是在秘库之中把紫檀阴沉木珠取出来,再打电话和父母说明情况,然后才与张老等人前往龙虎山。
其中的过程也不多说,反正来到龙虎山之后,却已经是很晚了。长途跋涉,大家也有几分疲惫,连喝酒的心情都没有了,草草吃了晚餐,就在方明升的蓬莱小院过夜。
休息了一晚,第二天起来,大家才算是恢复精神,尤其是上了龙虎山以后,看到好山好水好风光,大家的更是神采奕奕,谈笑风生。
大家欣赏着山中风景,在张清的引领下,也慢慢来到了一栋富丽堂皇的宫殿之中。
当然,这个宫殿也就是所谓的道观。众所周知,名山大川的佛寺道观,那可是可以比拟宫廷建筑的存在。或许佛寺道观没有宫廷建筑的雄伟壮观,但是更加幽奇险雅,至少对于工程技艺的要求更高。
不过,王观已经是第二次驾临龙虎山,所以也没有特别感触,相反神态自若,从容不迫地走进了宫殿,然后来到一个会客厅中。此时此刻,会客厅里头已经有几个仙风道骨似的道士在等待多时,看到张清带人来了,纷纷起身迎接。
嗯,是在迎接张老,要知道张老和龙虎山的关系不浅。况且这一次更是不负众望,成功完成了大家的托付,那可是大功臣啊。现在凯旋归来,肯定少不了一番热烈欢迎。
当然,迎接张老之余,一帮道士肯定不会忘记正事。在张清的示意下,也知道王观就是正主了,不管心里是什么想法,反而表面上却是充满了热切的笑容。
王观倒也挺给面子,热情的回应,口中真人、道长叫个不停。说起来是有些虚伪,不过在这个社会之中,又有谁能够摘下面具做人?如果个个都是真性情,估计又有许多人大叫受不了,觉得还是虚伪一些比较好。再说了,这不叫虚伪,而是客套。
客套片刻之后,自然而然切入了正题。
说是正题,其实是一帮道士眼巴巴的看着王观,尽管没有任何提示,王观也心知肚明,知情识趣地取出紫檀阴沉木珠。
见此情形,也不需要什么人吩咐,就有人争相取水过来。王观更是干脆,直接把珠子投入水中,刹那间紫气东来,霞光映满了整个殿堂。
这话或许有几分夸张,但是亲眼目睹紫檀阴沉木珠的变化,尽管有了这方面的心理准备,但是大家还是忍不住惊叹不已,眼中充满了激动、兴奋之色。
“道门珍宝,果然是名不虚传。”
“果真是龙虎山遗珍。与明代古籍记载的情形一模一样。”
“遗失数百年,终于能够迎回宝物,真是天幸……”
一时之间,道士们惊喜交集,各种复杂的心情溢于言表。兴奋激动是必然的,当然也有人暗暗叹惜,这样的宝贝居然不是自己的,真正苍天没长眼啊。
用阴暗的心理揣测。要是时间往前推移一百年,龙虎山道士看到了这件东西,估计也没有什么顾虑,肯定是先抢到手再说。
然而现在却是法治社会,况且王观也不是任人鱼肉的对象。不管有什么样的心理,在这个时候都要乖行收敛起来,再通过光明正大的手段,友好协商解决。
此时,王观稳坐钓鱼台,悠闲自在的喝茶。反正已经谈妥条件了。他肯定不急,毕竟肯定有人比他还急。果不其然。片刻之后,一帮人纷纷清醒过来。尽管脸上还有几分意犹未尽的表情,不过也逐渐冷静下来,开始考虑东西的租借问题。
期间,一个道士不死心道:“王居士,这是道门圣物,由于某种原因。意外流落民间,现在回归龙虎山,也是难得的机缘。希望王居士……”
“这位真人。”
不等道士把话说完,王观却直接打断道:“说好了不谈买卖,东西我不会卖的。如果你们还揪住这个问题不放,那么我们也没有必要再谈下去了。”
“唉!”
一瞬间,许多道士摇头叹气起来,十分失望。察觉王观的态度强硬,语气又十分坚决,他们也不好再开口了,免得煮熟的鸭子飞走,错过了机缘。
看到气氛有些僵滞,张老打圆场道:“你们也不要心灰意冷的样子,要知道不管是买,还是租借,东西肯定留在龙虎山,说起来也算是喜事一桩。”
“没错。”
方明升微笑道:“中秋道场有这样的珍宝坐镇,肯定会引起轰动。其他人我不管,但是在祈福的时候,我可是要坐在前排。”
“方居士放心,不仅是前排,更是第一个。”
与此同时,一个年长的道士开口许诺起来,经过了权衡轻重之后,觉得还是先把宝贝拿到手里再说,至于其他事情倒是可以慢慢再谋划。
得寸了,才能进尺。百鸟在林,不如一鸟在手。租借就租借呗,总比没有好。想到这里,年长道士朝张清使了个眼色,让他出面与王观交涉。
张清心领神会,其实也没有什么好谈的了。
王观的条件不算过分,经过商量之后,他们也没有理由不同意。现在主要是签约,拿了几份合同各自签字。之后王观自己保管一份,龙虎山也存留一份。方明升和张老作为见证人,也分别拿了一份回去。
说实在话,合同的约束力不高,但是各自的背景关系才是维持契约的强有力保障。
反正王观不担心龙虎山耍赖,在收好了合同之后,立即摩拳擦掌,有些迫不及待问道:“紫檀阴沉木珠暂时归你们(保管)了,那么答应我的事情,是不是该履行诺言了?”
“王观说得很对。”
适时,张老表示支持:“既然答应家了,那么说话就要算数,不要磨磨蹭蹭的,赶紧带人去宝库挑东西才比较实际。”
这个人,自然也包括了张老本人。
对此,一帮道士也有几分啼笑皆非,但是已经签订合同了,他们也没有反悔的意思,立即让张清引路。至于他们,则是留下来继续观赏紫檀阴沉木珠,同时在探讨怎么才能充分发挥这件宝贝的功效,以便吸引更多的信众……
第842章乱董
PS:
今天中秋节,祝大家节日快乐,合家团聚,幸福美满。另外求月票,请大家多支持。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
在道士们研究宝珠的时候,王观等人也在张清的引领下,绕过了几个宫殿,逐渐进入到道观的内部,然后来到一个比较偏僻的建筑之前。
王观仔细打量,发现建筑好像是一栋阁楼。不过是用钢筋混凝土构建的阁楼,看起来不怎么起眼,但是细心观察的话,就会发现阁楼没有窗口。三层阁楼建筑,连一个窗口都不见,只有第一层开了一个门口。
此时,张清拿出几把钥匙,才算是把这个严密的门口打开了,四五层防盗门,最后还要输入密码。总而言之,这个阁楼的防护措施很到位,一般蟊贼就算能够潜行到旁边,估计也突破不了这么多道钢门。而且一但弄出什么声响,附近就是值勤的道士,在四面八方涌来,直接瓮中捉鳖。
当然,防盗门再厉害,也与王观没有什么关系。他现在可是来挑东西的,可不是想踩地形打算做梁上君子。
看到张清打开钢门,王观也还算客气,先礼让张老进去,再尾随其后。
阁楼之中尽管没有窗口,但是有通气孔,所以也不显得闷气。另外也安装了许多电灯。灯开了,把内部空间映照得十分亮堂,也不用担心看不清楚状况。
进去之后,王观感觉自己好像来到了图书室,只见这里搁了二十多排书架,每排书架上都堆满了书籍。看了一眼,他可以肯定书架上的应该是道家经典著作。
或者有人觉得道家的经典不多,比较出名的就一本道德经而已。实际上这是错误的想法,作为本土宗教。道家历史更加悠久,几千年来的积累,肯定超过从东汉才传入中国的佛教。反正道家经典之多,用汗牛充栋、浩如烟海来形容,一点也不过分。
“这是藏经阁,不是宝库吧?”然而王观现在可不是来研究道家思想著作的,看到堆满了阁楼的书籍,顿时皱起了眉头。
“对于龙虎山来说,这些就是难得的宝物。”张清认真说道,尽管现代的人对于道教的理解越来越浮于表面了。但是作为正统道士,还是有人愿意认真研究这门学问的。
其实想想也是,一个能够传承几千年的教派。如果只是单纯的召唤信众烧香拜神。却没有什么内涵,估计早就消失在历史长河之中了。然而只顾穷首皓经,又不深入民间传教,那肯定没有什么前途。
也就是说,理论和实践缺一不可。两者相结合起来,才能够使得宗教长盛不衰。
不过,王观可没有那么多感触,听到张清的话,感觉他是在糊弄自己,自然有几分不满。只是他没有责问张清。而是转头埋怨道:“张老,你说过的宝贝,就是这些书籍?这个和你描述的有些出入啊。”
“急什么。”
适时。张老笑道:“阁楼有三层,这才是第一层而已,真正的好东西在上头。”
“那还等什么,赶紧上去啊。”王观催促起来,绕过了一排书架之后。立即看见了通往二层的楼梯。
片刻之后,几人上了二楼。王观立即惊叹起来。如果说一楼是图书室,那么二楼就是一个杂物仓库了。十分宽敞的空间之中,陈列了许许多多器物。
当然,按照道教的术语,这些东西应该称为法器。有令牌、法印、旗子、铃铛、号角、钟罄、皮鼓、幢幡、坛布等等,加上刀剑锏尺棒兵器,构成了一个王观眼中的杂物库。
一眼望去,琳琅满目,每样东西根本没有重样的。以法印为例,金银铜铁木玉石各种材料的都有,造型一般是以方正为主,厚扁却没有统一规定。
其中由于印文的不同,也各有功能,可以向苍天上章申表、发书遣文、召役鬼神、通圣达灵、驱邪治病、养身护体等等。反正在一排玻璃柜台之中,大大小小的法印大概有上百枚,让王观看得眼花缭乱,多少有些惊叹。
“果然是宝库啊。”
看到这些法器,随行而来的方明升却是双眼放光,有一种朝圣的心态。
“张老。”王观不信教,所以很快定下心神,仔细观察了片刻,顿时轻声道:“这些东西,大部分是新的吧。”
“嗯,是新的。”
张老点头道:“当然,所谓的新,也是相对来说。有一些法器,已经用了二三十年了,有一些却是几年前才制作完成。但是不管怎么样,这里的法器都是精心制作出来,再经过开坛诵经加持以后,才有资格存放在这里。”
听到这话,王观倒是没有什么特别感觉,但是方明升却是不同了。作为一个精明的商人,他自然知道好东西留以自用的道理。
“张道长,你们太过分了,精品留下,差劲的就赠送,怎么能这样对待虔诚的信士……”一瞬间,方明升立即拉住了张清,极力谴责他这种自私行为。
“方居士。”
此时,张清无奈一笑,解释道:“这是天师府的传承,也是法器的范本,所以不好对外公开,您就多多见谅。”
“让我见谅可以。”方明升笑容可掬:“但是……”
“明白。”
张清微叹道:“你看中了什么,也可以请一件回去。”
“那就……却之不恭了。”
方明升这才心满意足松手,然后也开始挑花了眼。
天皇号令,敢有不服,寸斩分形,霸气侧漏有没有,一看就知道是难得的珍品。五雷斩鬼印,敕召五雷,役使雷霆制邪压煞,更是居家镇宅的法宝。另外还有雷击桃木剑、天蓬尺、拷鬼棒……
诸多法器,功能各不相同,或是镇宅,或是纳福,或是驱邪,或是调理气场,而且无一不是精品,让方明升难以取舍,左右为难,恨不能全部搬回家去。
在方明升苦恼纠结之时,王观和张老却向阁楼第三层而去。
毕竟王观也有言在先,不要与道教有关的东西,那么这些法器再精妙,他也不会去碰。再说了,他也没觉得这些东西有多好,就算张清送给他,他也未必会要。
方明升视之为宝,王观却不屑一顾。这是由于立场不同,看待事物的观念也不同,也谈不上孰高孰低。
一会儿,王观和张老上了三楼,这里才是他们的天堂。
“别说老头子坑你。”
此时,张老轻声笑道:“历代名人书画,唐宋元明清名家作品,在这里应有尽有。至于你喜欢什么东西,那就要自己挑选了,我可不会帮你。”
“这个不用您老费心。”王观自信道:“来到这里,绝对不会空手而归,而且还要把最好的东西带走。”
“行,那你慢慢看吧。”张老一笑,可能是常来,对于这里十分熟悉,说罢直接朝一个柜台走去,那里有他想要的东西。
相比之下,王观就有些吃亏了。与一楼二楼的情况不同,三楼布置比较内敛。东西是收藏起来,而不是摆放出来。宽敞的空间,有箱子,有柜子。不过这些箱柜却是关闭起来的,让人看不到里面是什么物件。
王观环视一圈之后,立即学习张老,朝旁边最近的箱柜走去。箱柜没锁,可以直接打开,然后他就看到了安放整齐有序的书卷。
王观随手拿起一根卷轴,轻手解开系带,摊开了半截,看到卷首的题跋,立即知道这是明代大画家董其昌的作品。不过到底是真迹,还是仿品、赝品,却需要仔细鉴别。
在书画史上,董其昌有乱董之称。主要是这人的赝品太多了,而且除了他本身的作品,以及别人仿冒作品,另外还有他让人代笔之作。
要知道抛开人品问题不谈,董其昌在书画史上的地位很高的,提到明代的书法绘画大家,肯定离不开他。在当时他不是享富盛名的书画大家了,上门求字索画的人络绎不绝。董其昌疲于应付,非常辛苦,自然要请人代笔。
话说代笔这事,在明清时期非常盛行,而且也没人觉得有什么不妥。毕竟只是应酬之作,大家的要求也不高,只要有五六分相似,而且款印是真的,那就心满意足了。
当然,一般来说,只有书画大师才有这样代笔的行为,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有没有代笔之作,也是衡量那人是不是名家的标准。
说起来,董其昌也是一个很勤奋的大书画家,本身的作品很多。自己创作的作品,临摹历代名家的作品,府上的代笔作品,后人临摹他的作品,以及造假的赝品等等。诸如此类的书法字画流传下来,可谓是鱼龙混杂,让人真假难辨,所以才有了乱董之称。
如果是真迹精品名画,那么肯定价值好几千万,要是仿品那么价格就缩水一大半,几十上百万就算不错了。至于赝品嘛,几百块吧,毕竟做假也需要成本的。
“怎么样,看中这画了?”
与此同时,钱老悠悠走了过来,好奇问道:“谁的作品?”
“董其昌。”
王观沉吟道:“不过看起来好像是仿品。”
“有什么根据吗?”张老饶有兴趣打量起来,或许早看过这画了,也知道其中的底细,不过还是打算问个究竟。
第843章清明上河
PS:再次奉上中秋祝福,希望大家也顺便投几张月票回应一下,你好我好大家好,才是幸福美满啊
“我瞎猜的”
这个时候,王观轻笑道:“如果真是董其昌的真迹,怎么可能和这一堆小名家的作品积压在一口箱中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类似董其昌真迹这样珍贵的东西,要么是单独存放起来,要么是与其他珍贵物品摆放在一起才算合理”
这话听起来有些道理,不过却不能让张老满意:“你这是在诡辩说正经的,这画有什么问题,让你觉得是赝品?”
“非常明显”
王观耸肩道:“近代画坛大师李可染曾经说过,八大和董其昌用墨极清,就好像是月亮一样,这是他一辈子都难以达到的境界这话或许有几分自谦的成分,但是也说明了董其昌绘画的特点,用墨偏向于清新淡雅”
“然而,这画的笔墨却比较浓重,一看就知道是仿品或者说是清末民初的仿品,我觉得是民国年间的仿品可能性较大主要是这纸质比较细腻,不像是传统手工作坊制作出来的纸张,反而像是用机械生产的”
王观评点起来,十分肯定道:“只要抓住这两点,那么其他也不用细看了,完全可以断定这是仿品”
“好,很好”
适时,张老赞许道:“不错,果然是大有长进”
“和您老相比,还差得很远”
王观谦虚一笑,也好奇问道:“张老,您手里的是什么作品?”
“我的?”
张老把手一扬,立时得意笑道:“好东西啊,托你的福,总算是拿到手了”
“那就别卖关子呀快说说看,这到底是哪个名家的作品?”王观也有几分见猎心喜,毕竟能让张老看上眼的,绝对不是普通的东西
然而,张老却摇头笑道:“不算是名家作品,只能说是名作珍品”
“怎么说?”王观自然更加好奇了
“你自己看”
说话之间,张老把手中的卷轴递了过去,王观也不客气,直接拿了起来,然后把平直的箱柜为桌面小心翼翼将卷轴摊开观赏
“清明上河图?”
乍看之下,王观微微一惊
要知道作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清明上河图的名声,或者比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还要响亮究其原因,应该是清明上河图的成画时间更早,而且名字更容易让人牢记吧
不管怎么说,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的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堪称是古代表现社会生活最为丰富和广阔、意蕴最为深厚、感染力最强的风俗画长卷
画中隐藏着对现实社会中一些隐患的忧虑,将船与桥的矛盾和桥上文武官员的矛盾交织为全卷的视觉中心通过表现船桥险情等诸多场景,深刻揭示出当时的社会痼疾,是中国古代艺术史上最为浓重的一笔
当然,王观一直觉得张择端画风写实,只是把看到的画出来而已至于什么忧患意识,或许人家张择端从来没有这样想过,纯粹是后人的马后炮
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现代的某些人总是喜欢按照自己的理解,加以分析古人的诗词文章著作也不想想,你连作者本人都没有见过凭什么认为自己的分析就是人家所想?
人心隔肚皮啊,更何况又隔了几百上千年,代沟更宽广了反正在王观看来,古人的许多思想,都是被后人曲解了最有名的例子肯定是论语,两千多年来,不知道有多少人断章取义,把自己的思想强加到孔夫子身上,让他老人家背了许多黑锅
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也差不多,或许后人能够在画中分析出许多隐患,但是未必就是张择端绘画时的想法,一切都是后人根据已经发生的事实来臆断罢了
另外就是,由于真迹就藏在故宫,那么眼前这画肯定是仿作无疑了
“张老”
打量了两眼,王观好奇道:“这你是明本,还是清本?”
在这里有必要提一下,其实“清明上河”那是一个绘画的题材只不过由于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太有名了,以至于一提起“清明上河”,大家就理所当然地认为是张择端的名画然而这却是以偏概全的片面思想,不能作为标准
实际上以“清明上河”为题材的图画,其实也可以称为清明上河图
不过在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长卷问世之后,特别是明清以来,画界代代不乏追随者以“清明上河”为题材的长卷,留存至今的宋元明清本可达数百本之多,分藏于公私之家,遍布在世界各地
严格来说,这些清河上河图也不仿仿品,只不过大家习惯性的以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为范本,把其他版本称为仿品罢了
“不是明本,也不是清本”
与此同时,张老笑道:“我这可是元本”
“不是吧”
王观惊叹起来:“这可是稀罕的好东西啊”
一般人可能觉得,元代是蒙古族统治中原,文化肯定不昌盛而且众所周知,蒙古贵族对于中原文化不太热衷,并没有彻底接受汉人文化,那么由于这个原因,元代肯定不会很重视文化教育,所以这个时期的作品一定不会很好
然而与这个猜测恰恰相反,尽管只有百年不到的时候,元代的字画精品却是层出不穷尤其是在现代,元四家的精品名作在拍卖会上的成交价格动辄破亿,价值远高于南宋的作品,只有北宋名家可以抗衡
究其原因,可能是物极必返吧
元代贵族不重视汉人文化,大部分文人士子也没有得到启用在政治上不得作为,那么只有寄情于诗词字画上了所以在这个时期,在这种大环境下,赵孟睢⒒乒鹊让揖秃孟袷怯旰蟠核褚谎傲顺隼?br />
然后到了元末明初,经过了一番动乱,却是出现了断层的情况况且明代重用读书人,大家有了出路,研究四书五经都来不及了,哪有心思绘画所以在明代初期,很少有让人耳熟能详,如雷贯耳的大名家出现
直到明代中期,经济十分繁荣,大家开始有精神文化的追求有这样的土壤条件,自然涌出来吴门四家、徐渭、董其昌之类的大名家
总而言之,时代的背景,决定了文化的基础就好比现在,社会富足了,确实也催生了一大批“大师”、“名家”问题在于,这些“大师”、“名家”,还没有经受历史的考验,至少要过五十年,才能够断定谁是货真价实的名家大师,谁是鼓吹出来的水货
张老这画,明显是经受得住历史考验,能从元代流传到现代,不仅仅是机缘巧合,更重要的是这画肯定不错,不然也没人会细心保管收藏
“尽管是元代版本,实际上画的却是南宋的景物”
此时,张老微笑道:“这是江南沦陷以后,在蒙古贵族的高压统治下,某个文人郁郁不得志,又不敢明着反抗,只好画了一幅清明上河图缅怀昔日生活了”
“嗯”
王观仔细打量起来,十分认同张老的判断
如果描绘的是元代,那么肯定有蒙古贵族出现,但是纵观全画,作品的画风明显是南宋的风格,尤其是城市的布局,以及市井人物的穿着,特别是骑马坐轿的权贵人家,都是典型的汉人造型
然而图画的笔款位置,却出现元代的年号,那么充分说明张老的推测没错图画的作者应该是前朝遗臣,身在曹营心在汉另外就是图画的笔法十分细腻,人物表情更是惟妙惟肖,千姿百态,各不相同
这样的风格笔法,一看就知道绘图的人丹青造诣不凡
“可惜啊,只有年款,却没有署名”王观摇头叹道:“佚名作品,有些影响它的价格”
注意,只是影响价格,而不是影响价值
要知道作者名气的大小,只是决定作品的价格而已,并不能够决定价值真正决定作品价值的却是作品本身的质量,如果作品质量欠佳,那么就是唐伯虎的画作,价值也不算很高相反要是作品的质量上乘,就算没有署名,一样有人愿意花大价钱搜罗珍藏
拍卖会上经常有一些宫廷图画上拍,尽管没有署名,但是照样拍出过亿的天价来由此可见,作品的质量才是关键
“缅怀前朝的东西,谁敢留名啊?”
适时,张老笑道:“你又不是不知道,但凡是异族统治下的王朝,往往是文字狱最兴盛的时刻除非作者不要命了,才会在这画上留下自己的名号”
“也是”王观深以为然,现代的敏感信息,最多是审核或屏蔽而已,古代的话,那就是直接抄家灭族的
“我的东西已经选好了,你呢?”与此同时,张老笑问道:“光看董其昌的仿品而已,或者说你就打算要这件仿品?”
“怎么可能”王观毫不犹豫摇头否决:“您老是有目标了,直接拿就行了我现在需要货比三家,速度也快不起来啊”
“这倒也是”张老微微点头,然后笑道:“既然如此,要不要我给你指条明路”
“不要……”
出乎意料,王观居然拒绝了(未完待续……)
第844章渔父图,秋深帖
ps:月下旬求票,求月票支持,大家有票就投吧。
“嗯?”
听到王观拒绝自己的好意,张老自然很奇怪:“你不是说挑花眼了么,我现在好心帮你,你怎么不乐意啊,难道说怀疑我坑你不成?”
“张老您多心了。”王观笑道:“我是觉得反正又没人赶,何必急着走。货比三家的过程,本身就是难得的乐趣。”
“呵呵,这倒也是啊。”张老恍然大悟,顿时笑道:“那就随便你了,不过你说得很对,难得来到宝库,如果不仔细观赏一番,确实很对不起自己。”
“叔公。”
适时,张清有几分不满,王观也就算了,作为本家亲戚,怎么能够推波助澜呢。
“我说得有什么不对?”张老埋怨起来:“这里的东西你们又不懂欣赏,整天束之高阁,真是明珠暗投啊。再不让我们翻翻,估计都被虫蛀烂了。”
当然,这是气话。其实这个阁楼不仅安全措施厉害,而且环境更是可以比拟一些大型的博物馆。可以设定室内温度,气温炎热的时候就加湿,气候温湿潮气的时候,就调高温烘干。而且这还是基本功能,另外还有许多设施,最大限度保证三楼书卷的完好无损。
不过,对于张老的“胡搅蛮缠”,张清除了无奈苦笑以外,却也不敢有什么反驳之语。毕竟是长辈,他说什么就是什么吧。
“放心,也不会拖太久的,到晚上之前,肯定挑好东西。”此时,王观随口道:“毕竟我也没多少闲工夫,还要回去过节呢。”
有了王观这话,张清顿时安心多了,甚至主动和王观说明情况。虽然说这里的物件以书画居多。但是另外还有一些玉石、瓷器之类的杂物,安置在不同的箱柜之中。
在张清的指点下,王观掌握了大致的情况,就不需要他多嘴了。毕竟由自己探索发现,更有成就感。从最近的箱柜开始,一个个观看下去,每个箱柜都有不同的惊喜。
许久之后,王观不得不承认。这里不愧是宝库之名,收藏之丰富,藏品之精妙,恐怕连一些省级博物馆都不能与之相比。
最让王观感到不愤的是,诸多宝贝都是白拣的,根本没花什么钱。
就像张老所说,龙虎山是道教圣地,要这些世俗的东西没用。但是驾不住人家信徒多呀,每人捐献一件,足够把十几个大箱柜塞满了。
羡慕嫉妒恨啊!王观心里叹惜不已。有点儿理解方明升在二楼时候的心情了,确实有种把这里东西全部搬回家的冲动。
“暴殄天物啊。”
每件一件东西。王观心里的怨念就增加一分,最终忍不住叹道:“亏了,亏了。”
“什么亏了?”张老有些不解。
“挑一件东西太亏了。”王观直言不讳道:“早知道我应该说要十件八件的。”
张清反应也不慢,闻声立即笑道:“如果王居士能够把紫檀阴沉木珠留下来,那么别说十件八件了,就是把一箱东西搬走都不成问题。”
“那我更亏。”王观撇了撇嘴,又继续观赏东西。然而东西看久了。他也有几分疲惫,甚至在鉴定之中出错,让张老指正出来。
“累了就休息一会。”
张老也不生气。只是笑道:“时候也不早了,看了这么多东西,到底喜欢哪一件,或者说哪一件的价值最高,你心里也应该有数了。赶紧决断拿一件,然后出去吃饭。”
“哦。”
王观一看手机,发现在不知不觉之中,已经是华灯初上的时刻。看了四五个小时,也难怪眼睛有几分干涩。他顺势点头同意张老的提议,然而也苦恼起来:“好东西太多了,每一件都想要,难以割舍啊。”
“快刀斩乱麻,干脆挑一件最值钱的就行了。”张老示意笑道:“元四家之一,梅花道人吴镇的渔父图有清旷野逸之趣,是难得的精品,价格也不菲,要不就拿这件算了。”
元四家是元代山水画的四位代表画家的合称。主要有二说:一是指赵孟睢⑽庹颉⒒乒⑼趺伤娜恕6侵富乒⑼趺伞⒛哞丁⑽庹蛩娜恕R灿薪悦项、高克恭、黄公望、吴镇、倪瓒、王蒙合称为元六家。
然而不管是四家,还是六家,反正吴镇都榜上有名,由此可见他的影响力。当然,作品价格肯定不会低。
“我再考虑考虑。”
此时,王观却迟疑道:“吴镇最喜欢画渔父图,所以类似渔父图这样的作品有些多了,流传下来的也不少。”
“这倒也是。”
张老点头道:“渔父的形象,来源于庄子、屈原,成了清高孤洁、避世脱俗、啸傲江湖的智者、隐士的化身。吴镇是元代人,禀性孤耿,终生不仕,从不与权势者往来。所以喜作渔父图自诩,更爱梅花的孤傲高洁,房前屋后遍种梅花,自号梅花道人。”
“不过人家是大画家,就算是同一题材的画,也能够画出不同的韵味来。”
说话之间,张老反问道:“你觉得渔父图不好,那么又相中了哪件东西?”
“我看中了几件东西,不过却觉得这卷字帖比较稀奇。”王观轻轻一笑,顺手把东西拿了出来,递给张老过目。
“你眼睛真毒啊。”
乍看之下,张老赞叹起来:“居然把赵孟畹那锷钐隼戳耍饧鞯恼涔蟪潭龋肥凳遣谎飞谖庹虻挠娓竿肌!?br />
“不对呀。”
字帖已经展开了,看到张老给出这么高的评价,方明升也好奇走来观望。打量了片刻,他有些迷惑不解道:“张老您说这是赵孟畹淖痔吭趺纯吐淇钊词且桓雒郎娜耍掖佑镆饫纯矗词且耘说目谖切吹募沂椤!?br />
一瞬间,王观和张老不约而同笑了。
“方老板真的不知道这个道升是什么人?”王观哂然道:“她可是很有名气的,那可是能够与卓文君、李清照媲美的大才女。”
“等等,我好像起起来了。”
在王观的提醒下,方明升忽然惊觉,顿时抚额叹道:“管道升,赵孟畹钠拮印!?br />
“没错,就是管道升。”
张老颇有感叹道:“说起来也是可悲,古代是男权社会,崇尚女子无才便是德,在上侍公婆、中从夫君、下教子女的社会伦理义务的沉重负担下,不知道摧残了多少有才华的女子。所以中国上下五千年,真正有名有姓,为人熟悉的才女屈指可数。”
这是事实,本来让人耳熟能详女子本来就稀少,而且听到名字脑中就浮现才女印象的,估计只有易安居士李清照。
至于花木兰、穆桂英之类的,只是与女子从军有关,和才女扯不上什么关系。另外还有一个卓文君,才女是才女了,但是更多是偏向于对爱情的向往追求,关于才气的印象却稍微单薄了一点。而且提到卓文君,往往是与司马相如联系在一起。
然而,一般人恐怕不太清楚李清照的丈夫是谁吧?做丈夫的居然没有妻子有名气,不要说古代了,就算是现代,估计也有许多男性接受不了,绝对是离婚的下场。
庆幸的是,李清照的名气,那是经过几百年的传诵,这才积累起来的。在当时只是青嫩的小才女一枚,与丈夫赵明诚十分恩爱和谐,在丈夫逝世之后才有感而发,写下了许多动人的诗篇,才有了后世的名气。
但是在张老的评价之中,管道升与李清照才华相当。
“不过嫁给了赵孟钫庋拇竺浚枪艿郎男以耍彩撬牟恍摇!?br />
张老娓娓而谈:“之所以说是幸运,那是由于公允的说,得益于赵孟畹拿源蠹也胖浪姓庋晃坏虏偶姹傅钠拮印2恍业氖牵谡煞虻恼谘谙拢牟呕挥凶愎坏氖┱箍占洌灿屑阜致衩涣恕!?br />
“要知道与李清照相比,管道升不仅是精于诗词而已,更加擅长书法、绘画。她的书法可能是受到丈夫影响,与赵孟畹男锌行├嗨疲鞘稚贸せ婊衩防迹缰裥麦颍涫状础!?br />
说到这里,张老叹声道:“不过由于绘画作品流传较少,大家的评价不算很高,倒很喜欢她的书法。由于元廷册封赵孟钗汗艿郎褪俏汗蛉耍莱乒芊蛉恕K源蠹蚁肮咝越攵榉椅黎菸婪蛉瞬⒘校莆泄飞系氖樘沉椒蛉恕!?br />
“管夫人的书法怎么样,我也不太了解,倒是知道她的我侬词。”
与此同时,王观微笑吟诵:“你侬我侬,忒煞情多,情多处,热如火。把一块泥,捏一个你,塑一个我……”
“你说对了,就是这首我侬词,一举奠定了管夫人的历史地位。”张老笑叹道:“好一个对爱情忠贞不屈的奇女子,确实令人佩服。”
“管夫人的才华不必多说。”
适时,方明升还是不解道:“问题在于,这明明是她的书法字帖,张老您又怎么说是出自赵孟钪帜兀训勒馐谴剩俊?br />
“你说对了,就是代笔。”
张老立即点头,赞许道:“这篇秋深帖,也称为代管道升札,根据后人研究,认定是赵孟畲手鳌H惺椋布剖诵校柿υ担逄蕹ぃ忝脑踩螅├示⒔。置骶褪钦悦项的笔法……”
第845章更珍贵的宝贝
ps:下旬了,有票就支持一下,谢谢
“秋深帖整篇文字断句、起笔不拘一格,结构错落有致,研读观赏之下,每一处的起笔、停顿、运势,都有其章法,却又化章法于无形,笔法已经达到炉火纯青、出神入化的境界。”
此时此刻,张老仔细评点,赞叹不已:“众所周知,古代的字帖,除了文章诗词以外,大部分都是书信。秋深帖也不例外,那是赵孟钜云拮拥目谖歉け驳男藕!?br />
“当时季节渐入深秋,书信表达了他们关心长辈的思念,信中还讲述了家里的亲戚往来。其中有一句秋深渐寒,所以大家就把这封书信称为秋深帖。”
说到这里,张老忍不住笑道:“不过,可能是由于赵孟钚酥绿撸屑阜趾ǔ┝芾欤搅俗詈笙肮咝缘穆淞俗约鹤挚睢5且蛭馔ㄊ衷吹奶亮耍约阂膊簧岬没倨阍诿稚下宰魍扛摹!?br />
“你看这里,帖页末尾的落款,字迹模糊,虽然署了夫人管道升的名字,却一眼看得出是经过涂改的。”张老示意起来:“赵孟畹淖治影海灰晕⒘粢饩涂梢苑⑾郑幼直恍薷某闪说雷郑鹤滞扛某闪松帧!?br />
“啊。”
方明升立即仔细观察,顿时恍然大悟:“难怪了。”
夫妻之间相互代笔,那是常有的事情。况且又是写给长辈的书信,那么涂改也不算失礼。就是基于这个理由,再综合字帖的笔迹风格,大家完全可以断定,这是赵孟畹氖直省?br />
“受教了。”方明升心悦诚服,拱了拱手之后,好奇地问了一个俗不可耐的问题:“那么这幅字帖,大概是什么价值?”
“不好说。”张老也没生气,只是摇头道:“没有拍卖过。不知道价值几何。不过你可以参考一下曾巩的局事帖,或者宋名贤题徐常侍篆书之迹,反正肯定有过之而无不及。”
一瞬间,方明升呲了一声。作为一个时常关注拍卖市场动态的人,他自然清楚曾巩的局事帖和宋名贤题徐常侍篆书之迹是什么作品。
曾巩就不必多说了,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尽管没有苏东坡、王安石、欧阳修有名气,但是在学术思想和文章方面。肯定不逊色其他人。不然的话,后人也不会拿他与其他人并称为唐宋八大家了。
曾巩本身就少有书法墨迹流传下来,而且局事帖书法结字修长,笔划清劲,属于存世罕见的精品。这样的东西,价值肯定不一般。
至于宋名贤题徐常侍篆书之迹,却是徐铉写了一篇项王亭赋篆书,在流传的过程中被北宋南宋的名家题跋,又经元、明、清、民国四朝私家收藏。
徐常待,那是五代宋初名士徐铉。这人原来是南唐的知制诰、 (精彩小说推荐:
)
( 拣宝 http://www.xshubao22.com/4/486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