拣宝 第 232 部分阅读

文 / 未知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点击/收藏到桌面
    做人就应该霸气,挖东西当然更要事无巨细。挖掘的过程是比较麻烦,但是在王观的指引下,怎么可能没有收获呢。大概过了二十分钟,挖勾突然喀嚓一声,好像是碰到了坚硬的石头,一下子就抓不下去了。

    发现了这个异常情况下,王观连忙叫停,然后亲自出马,拿了个小铲在旁边松了松土,马上就看到了一些乱石。

    一般来说,看到了挖出来一堆乱石,常人应该沮丧才对。然而在这个时候,王观却笑了,而且笑得十分开心灿烂。

    “这孩子,挖不到就挖不到呗,别闹出什么心病来。”段老有点儿担心。

    “段老,我没疯。”

    适时,王观有些哭笑不得,忍不住提醒道:“你没发现异常吗?”

    “什么异常?”段老有些不明白。

    “石头的异常啊。”王观示意道:“才挖了三尺不到的深度,却发现了一堆乱石,你就不觉得有古怪?”

    “嗯?”

    一瞬间,段老反应过来。别人就算了,他可是相地大师,不仅是相墓,也偶尔兼职相宅,自然清楚对于一栋宅第来说,地基肯定要十分稳固。而且在起地基的时候,泥土中的乱石肯定被清理干净了。按理来说,不应该还有残留才对。

    反推一下,就可以知道,这些乱石应该是人为埋在下面的。究其原因。应该想打掩护,但是弄巧成拙,反而有此地无银三百两的嫌疑。

    “真的假的?”

    对于王观的揣测,段老也信了几分,所以急忙催促道:“挖开看看。”

    “挖肯定要挖的,不过更应该统筹兼顾。”

    说话之间,王观把几个民工打发到主卧继续挖地去了,就留下几个跟他一起来的博物馆保安。然后才小心翼翼把堆乱搬开,再在堆石底下掏挖起来。之后扒拉了十厘米左右的泥土。大家就清楚看到几个密封的坛子并排摆放。

    “埋藏得这样严密,应该不是酒坛子吧。”段老开玩笑道,脸上却充满了惊喜之色。

    “搬走。”

    适时,王观看也没见,就吩咐几个保安把坛子抱出来。然后拿到车里存放,等到回去之后再逐一清点收获。

    “有必要这样小心吗。”段老皱眉道:“看看也没有什么大碍呀。”

    “小心无大错嘛。”

    王观笑道:“回去之后,您老再慢慢看。”

    “段兄,王观做得很对,财不露白,这是古训。”颜老点头道:“能够不张扬,最好不要张扬。免得节外生枝。”

    “都看到了,想瞒也瞒不过去。”段老示意道。事实也是这样,看到几个保安搬坛子,一些民工心里也有数了。自然忍不住悄声嘀咕了起来。

    “他们只是看到表面,不知道东西的底细。”王观笑道:“让他们猜,反正猜不准,而且又没有证据。哪怕把东西价值夸大几百倍,也只是猜测罢了。不能做数。”

    “这话在理……”颜老深以为然。

    段老也随之点头,不再强求了,然后负手走到主卧旁边,催促民工继续挖掘。他也想知道卧室底下是不是如自己猜测,也藏了什么东西。不过在段老卧室地盘督促的时候,王观也没有闲着,另外再找人过来,让他们继续在厅堂底下挖掘。

    “还挖呀?”

    适时,颜老惊讶道:“不是已经挖出来了吗?”

    “听说古人埋藏东西的时候,喜欢使用分层置放法,先放一层,掩埋后再放一层,再掩埋再放。这符合古人赚一点钱就贮藏一点、埋下一层的习惯。”王观笑道:“我现在挖挖看,到底是不是这样。”

    “有这种事情?”颜老也颇为好奇。

    “有肯定是有的。”王观解释道:“毕竟古人也不笨,一代代相传下来,肯定会总结经验,想出一些防盗的招数来。”

    “也是。”颜老表示赞同。

    此时,顺着坑口继续往下挖,然后挖了半米左右,一个人的铲子就被卡住了。

    “有发现了。”王观眼睛一亮,亲自动手把泥土扒开,立即可以看到一块石板。把石板撬开之后,就是一口大箱子。

    老规矩,王观也没看箱子装了什么,就直接让保安抬走了。

    “王观,快来。”

    与此同时,卧室那边却传来了动静,只见段老惊喜交集道:“这里真有地窖。”

    “来了。”

    听到段老的招呼,王观也轻快走了过去打量,只见在卧室的旁边,确切的说是在卧室与侧边客房相连的底下,真的被人挖空了,形成了一个地窖。而且乍看之下,地窖的规模好像不小,最重要的是,在地窖之中藏了东西。

    “钱,全部是铜钱。”段老也不客气,跳到地窖之中摸索了一下,马上抓了一把铜钱,有几分惊叹道:“好多呀,几乎把地窖铺了一层。”

    “才铺了一层,不算多啊。”

    此时,王观也跟着进到地窖之中,一边左右观望,一边笑道:“在现代考古之中,出土最多的东西,应该就是铜钱了。”

    “这个倒也是。”段老点头表示赞同。

    毕竟古代钱币的主流,不是金,不是银,更加不是纸币,而是一串串铜钱。只要细心留意几十年来的考古动态,就可以知道古人窖藏的铜钱那是成吨成吨出土,动辄是多少万斤,又需要多少辆卡车才能装完。

    当然,铜钱出土量最多的,肯定是经济比较发达的宋代或明代。

    宋代由于铜荒。民间自然是疯狂的蓄铜,这是一种风气。然后越蓄铜,铜荒就越严重,然后陷入了死循环之中。

    至于明代,那是不缺铜,毕竟在明代的时候,已经开发西南地区了。西南铜多,铜钱就不值钱了,反而银子成为了硬通货。地主豪绅铜钱太多了。干脆堆放在地窖之中。

    所以现代考古之中,经常发现宋明的铜钱出土。也就是说,这两个朝代的铜钱,在现在的价格一般不高。

    经常有新入行的古币收藏家纳闷想到,明代的铜钱就算了。怎么宋代的铜钱也不值钱啊,就是没有考虑到窖藏出土的铜钱太泛滥了,价格想高也想不起来啊。

    “崇祯通宝。”

    此时,王观拣了枚铜钱一看,顿时笑道:“这是明代的钱币,难怪被封存起来了。”

    之所以肯定是被封存,那是由于地窖的入口已经被人用木桩顶住。再铺了一层厚木板,然后堆上泥土夯平。就是这个原因,才使得后人根本不知道在卧室底下,居然还有地窖。

    “这些钱……先不急着动。”

    打量片刻之后。王观却有自己的决定:“不要管地窖了,到天井之中挖一挖,如果没有什么收获,那就可以收工了。”

    “这么快?”众人却是怔了一怔。

    “不算快吧。”

    王观笑道:“不可能把整栋宅子都挖空吧?在关键的几个地区挖一挖就行了。有就有,没有就没有。不用那么较真。”

    “谁较真?”

    一瞬间,许多人翻起了白眼。在他们的感觉之中,最较真的就是王观自己了,提出了许多不合理的要求,但是却偏偏屡有收获。

    不管了,反正发钱的是老板,他爱怎么样就怎么样。在王观的示意下,一帮民工立即转移地方,来到天井位置挖掘起来。

    与此同时,段老皱眉道:“王观,地窖的钱,你不打算运走?”

    “不运了,省得麻烦。”王观大手一挥,豪爽道:“等我们离开的时候,让老村长带人来分了吧。”

    “什么?”段老吃了一惊:“这可是古币,也比较值钱的。”

    “无所谓了。”王观轻微笑道:“相比之下,村民或许比我更需要这些钱。”

    “……嗯?”

    突然,段老目光闪烁,好像是明白了些什么,然后笑道:“你倒是舍得……”

    “有舍才有得嘛。”王观回应起来,一脸笑容。

    旁边的颜老若有所思,却是明白了两人的机锋。很明显,地窖中的铜钱,就是王观留给村民的封口费,而且是一笔不菲的封口费。

    毕竟再不了解行情的人也应该明白,能够把地窖铺满一层的古铜钱,就算是论斤来卖,价钱也低不到哪里去。有了这一笔钱,村民再也没有任何后顾之忧,可以安心种植野菜了。

    与此同时,王观反问起来:“或许说,段老觉得这样做不好?”

    “我可没说,这是你自己的事情,你自己做决定就好。”

    感觉王观把一切事情都考虑周详了,段老也不再多管闲事,而是跑到天井之中看热闹。相对来说,天井的泥土比较柔软,很快就被犁了一遍,却没有什么发现。

    见此情形,王观立即表示可以收队了,然后当场给民工兄弟们发钱结账,免得成为了拖欠民工血汗钱的黑心老板。

    当然,考虑到今天的收获不错,王观特意加了奖金。多拿了钱,民工兄弟们肯定很高兴,不过也难免在心里推测,王观挖到的东西,恐怕更加值钱。

    而且,这也是事实。不仅是他们这样揣测,连闻讯赶过来的老村长,打量着堆满了铜钱的地窖,也是一脸惊疑的表情……

    第958章清点收获

    “老村长,这些铜钱就归你们了。”

    此时,王观笑容可掬道:“至于怎么分配,你们自己商量着决定了。我还有点事情,就先回去了,有空再来拜访……”

    说了声再见之后,王观立即钻进了车辆之中,再吩咐保安开车而去。

    老村长呆了片刻之后,才算是反应了过来,然后看向了段老,迟疑问道:“段大师,你看这事,应该怎么办?”

    “凉拌呗。”段老不以为意道:“人家都说了,这是送给你们的东西,只要你们不张扬,赶紧把东西出手,吃到肚子里的东西,难道还能让你们吐出来不成?”

    “嗯。”

    老村长浑浊的眼睛一亮,当下也有了决断,立即把山上的青壮叫了回来,一部分人负责把地窖中的铜钱打包运走,另外一部分的人继续挖宅子。

    见此情形,段老和颜老相视一笑,也没有打招呼,就悄悄地走了。至于村民挖到东西,还是没挖到东西,就不关他们的事了。反正等他们下次再过来的时候,却不出意料的发现,村里的许多老宅子都有被拆挖过的迹象。

    当然,事情肯定有一些余波。比如说孔超,在挥霍了几万块钱之后,又灰溜溜返回村中。然后惊奇的发现,自己卖出去的祖宅已经面目全非。找村人打听,大家却是顾左右而言他,含糊其辞的没人告诉他真相。

    好不容易,孔超才在一个小孩口中套出了真相,顿时捶胸顿足,哭天喊地的叫闹起来。但是还是没人理他。甚至有人振振有词的表示,是他自己败家,先把祖宅卖了。人家在宅子挖出什么东西,那是人家的幸运,与他没有任何关系。

    孔超肯定不服气,叫嚷要村民把钱还他,自然没人愿意搭理,以至于让他惹出许多是非,最终让一些村民忍耐不住了。找到他偷鸡摸狗的证据,直接捅到了派出所中,让警察把他拘留一段时间,才让他彻底老实下来……

    不过,这是题外话了。此时此刻。两人却是追寻王观而去,在几个小时之后,回到了省城的宾馆。一进到房间,就看见王观正在捧着一只盒子摸索。

    “在墙壁挖出来的盒子?”

    段老眼尖,看到东西的体积,就猜出了其中的来历。

    “没错,就是它。”王观笑道:“做工还算不错。可能是宅子的女眷藏放首饰的珠宝盒。”

    “如果是珠宝盒,为什么要秘密掩藏起来?”段老感觉有些奇怪。

    “呵呵,小妾的珠宝盒,怎么可能随便让正妻知道。”王观笑道。在说话之间,他就把盒中的锁头弄开了,然后随手翻开了盒盖。

    果不其然,几支金银玉钗。还有耳坠手串什么的,就展现在大家的眼前。看了一眼。段老忍不住感叹起来:“得,就单单是这些东西,就足够你回本了。”

    这是事实,这些首饰造型十分精美,而且都是金银珠玉之类的贵重东西打造而成,价值肯定不菲。别说回本了,就是赚上两三倍也绰绰有余。

    当然,珠宝盒只是开胃小菜,真正的重头戏却是几个坛子,以及那个大箱。

    在段老的催促下,王观微笑把珠宝首饰盒搁到一边,然后蹲了下来察看那些坛子,只见坛子容体颇大,而且分量十分沉重。

    王观随手一捧,发现坛子重量比他想象中的还沉,差点就没捧起来。不过只是稍微掂量了下,他就放了下来,然后轻手把密封的盖子掀开。

    “啵!”

    微微闷响之后,坛盖顺利打开,然后暗黄的光泽就浮现了出来。

    “真是黄金呀。”

    并没有出乎大家的意料,每个人都轻轻的点头,显然早有猜测,觉得坛中可能是隐藏了黄金。现在一看,只是证实了推测而已,最多有些感叹,没有什么意外惊喜。

    “不仅是黄金,另外还有白银。”王观一个坛子一个坛子的打开,只见每个坛子之中都藏了金锭银锭,这一笔财富,无论古今都不是什么小数目。足够让普通人成为富豪,过着优裕的生活,衣食不愁。

    “快看看箱子,不知道里面又有什么东西。”

    相对黄金白银来说,段老对于箱中的东西更感兴趣。

    “那就看看。”

    适时,王观一笑,也没有施展高超开锁技术的意思,直接以暴力的手段把箱子锁头砸开,然后轻轻地打开了箱子。这一瞬间,大家纷纷朝箱中看去,只见箱子的表面,十分讲究地蒙了一层柔软的绸缎。

    “是蒙了绸缎,还是箱里放的就是绸缎?”

    段老多了几分疑虑,要知道在古代的时候,绸缎也是一种硬通货,可以直接当成货币使用,以物易物。所以只要翻开史书研究,就可以发现无论是帝王将相,还是平民百姓,对于丝织物品十分珍惜,而且要悉心收藏起来。

    最明显的例子,就是被朝廷抄家的贪官污吏了,每个贪官污吏被察抄出来的东西,除了金银财宝、豪宅田地以外,最多的就是各种绫罗绸缎了。

    也就是说,绸缎属于珍贵物品,被人埋藏起来也不奇怪。

    “我的运气没那么差吧。”王观笑道,然后伸手一扯,把覆盖的绸缎扯开了。这个时候,大家也看得十分清楚,只见箱中立即泛出了阵阵珠光宝气。

    王观说对了,箱中不是绸缎,而是许多金块银块,以及一些珍珠宝石首饰。绚烂的光华,确实比单纯的黄金白银华丽多了。

    “王观,你赌赢了。”

    适时,段老深吸了口气,才算是摆脱了金银珠宝的诱惑,不无感叹道:“几坛黄金白银,再加上一箱金银财宝,应该是在乱世之时,孔家为了分担风险,不把全部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面,这才把部分财产掩埋在各地的家族产业之中。”

    “有道理。”

    王观点了点头,深以为然,随即笑道:“这样说来,只要找到当年孔府名下的管事庄子,说不定还能挖出别人什么东西来?”

    “也不是没有这个可能性。”

    段老笑道:“不过,孔府名下的庄子很多,现在大多数已经荡然无存了。有些直接成为了高楼大厦,或者居民宅院,就算你找到了,人家未必给你挖。”

    “这倒也是。”王观遗憾道:“现在房价地价忒贵,就算我把宅院楼房买下来了,但是挖到的金银财宝估计勉强弥补我的损失,最怕挖不到,那就亏死了。”

    “知道就好,有这些东西,你也应该知足了。”

    “我也没不知足啊,只是随便说说而已。”

    适时,王观把箱子里的金银财宝整理了下,发现东西比较杂乱,不仅是金银珠玉首饰,另外居然还有精心封存的人参。真正的类似人形的人参,犹如婴孩手臂大小,稍微掀开封存的盒子,马上就闻到浓浓的药香。

    “哇,好宝贝,起码是百年以上的参王。”段老看了一眼,顿时惊声赞叹起来。

    百年参王,那可是能够吊命的东西,而且日渐稀少,可遇而不可求。反正在段老看来,箱子里的东西,恐怕最有价值的就是这一盒人参了。

    “段老要是喜欢,那就分你一半。”王观爽快道,反正这样的东西他还有。当初在松原的时候,刘家可不仅是给俞飞白一盒百年长白参王而已,他也是有份的。不过,那株参王他已经找人泡酒了,现在就搁在家里,父母天天小杯饮用,效果十分显著。

    东西足够就好,有多出来的东西,王观也不介意与别人分享。

    不过,东西太珍贵了,段老自然要推托。但是也耐不住王观的热情,半推半就地接受了他的好意,只要了三分之一。颜老也有份,也分了三分之一。

    只是相对人参来说,颜老却更加在意另外的事情。看到王观把箱子里的东西整理得差不多了,连忙问道:“王观,你说的荧光树脂呢?”

    “在房里,稍等。”王观也没吊人胃口,直接返回房屋,在行李包之中取出了荧光树脂,然后走了出来递给颜老验证。

    验证只是形式,实际上颜老早就确信无疑了,看着荧光树脂,却是一脸激动的表情,连手掌都有几分颤抖了,可见心里的不平静,如波涛起伏,连绵不断。

    “老伙计,恭喜你如愿以偿了。”段老也十分高兴,轻声劝慰起来:“你好好作画,争取一气呵成,马到成功。”

    说话之间,段老也笑道:“打算什么时候动手,给旁观不?我可是想亲眼看看流传千古的名画是怎么创作出来的。”

    “不急,没有那么快。”

    此时,颜老也调整了心态,手里紧捉荧光树脂不放,脸上充满了笑意:“首先,我要把心静下来,达成心平气和的状态,要找到了感觉,然后才能够动笔。不能刻意,也不能无意,在有意与无意之间,须要把握其中的平衡点……”

    王观好像听懂了,又好像不明白,不过没关系,他也不急。反正东西他已经给颜老了,而且以颜老的重视程度,肯定比他还要着急,所以他也不打算盯住不放,等待最终的结果,坐享其成就行了。

    “颜老您慢慢地画,什么时候动笔都行,画好了再通知我一声就可以了。”王观笑道,解决了各种事情,他自然该走了,满载而归……

    第959章槐中画

    “你要回去了?”

    此时,听到王观要告辞而去,段老也表示赞同:“应该的,拿这些东西在外头确实不怎么安全,的确应该拿回去小心存放。”

    “是啊。”王观点了点头,又笑道:“段老,颜老,那我就先回去了。你们什么时候有空到京城的话,记得给我打个电话,好让我尽地主之谊。”

    “没问题,去的话肯定找你……”

    一番寒暄客套之后,王观就叫来保安,然后扛上各样东西悠悠走了。经过两三个小时的辗转,几人就回到了京城,确切的说是回到了钱老大宅门之中。

    由于提前打了招呼,对于王观等人的返回,钱老也没有什么意外之色,而是饶有兴趣的打量抬放在厅中的箱子,好奇笑道:“这些就是你掏宅子……呃,不对,应该说是拆人宅子得到的东西?”

    “没错。”王观点头道:“都是民脂民膏啊。”

    孔夫子无疑是受人尊重的,但是孔夫子的后人,未必就受人尊敬了。要知道自从孔夫子的后人成为了贵族以后,就注定站在人民的对立面上了。想一想,孔家在曲阜至少传承了两千多年,就意味着曲阜的百姓受到了将近两千多年的压迫……

    压迫这个词,可能不太精准,但是在孔家接受朝廷的敕封,成为了公侯的时刻起,就说明孔家已经从纯粹的文人书香门第,摇身一变为社会寄生虫。

    考究一下就知道了,成为了所谓的衍圣公以后,孔家除了孔夫子这块金字招牌,还有什么能够拿得出手的?在学术思想上还有什么成就?

    衍圣公的名号。实际上就是一个枷锁,巨大的枷锁,牢牢地套在了孔家头上,让他们根本没有任何施展的余地。不过话又说回来,历代朝廷把孔家供起来,就是想让他们与寺庙里的泥塑菩萨一样,乖乖地不吱声就好。如果敢发表什么异声,估计下场也很惨……

    反正不管什么原因,在许多人的心目中。孔家就是一颗大毒瘤,所以在建国以后的各种运动之中,孔府的下场很悲惨。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家也开始以公允的眼光看来儒学了,弃其糟粕。取其菁华,孔夫子的招牌,又再次被抬了出来。

    说起来,最无辜的就是孔夫子老人家了,两千多年以来,自己的学术思想总是被人轮番曲意窜改不说,而且时不时被人评判。真是冤枉。

    “箱里都有些什么东西?”

    此时,钱老笑问道:“只是单纯的金银珠玉?”

    “大多数是这样。”王观点头道:“尽管有些俗套,但是也没有办法,毕竟无论古今。最值钱的就是这些玩意了。”

    其实想想,掩埋金银是最实际的,也是最有保障的。毕竟金银在地球上属于稀缺的资源,哪怕再过千百年。肯定还是天然的货币。

    如果埋藏别的东西就不好说了,且不提玻璃杯子的悲剧。就算现在价格十分昂贵的钻石,谁知道再过几十上百年,科学家会不会研究出简易的钻石制作方法。真到了那个时候,人工钻石已经烂大街了,天然钻石的价格也难免受到影响,或许就不值钱了。

    “嗯。”

    这个时候,钱老随手打开箱子一看,只见箱中金灿灿、银灿灿、珍珠宝石绚烂的光芒,就好像是星光一样璀璨。然而,他老人家已经司空见惯了,根本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稍微打量两眼,就随手把箱子合上了,表情有几分失望。

    旋即,钱老心神一定,开口问道:“也就是说,那半块丹书铁卷应该是出自孔家村了?”

    “八九不离十。”王观点头道:“也不知道什么原因,却让孔超得去了。不过十分可惜,只有半块而已。另外半块,应该是在唐皇宫之中,恐怕早就毁于战火了。”

    “这是天意,也无可奈何。”钱老微微摇头道:“算了,凡事也不能强求十全十美,说起来能够知道半块丹书铁卷的来历,也算是一件好事,不好再奢求其他了。”

    到了钱老现在的心境,金银财宝已经不足以使他波澜心动,只有一些珍贵而特别的文物,才会引起他的兴趣。

    对此,王观心里透亮,然后就轻轻笑道:“既然钱老不奢求其他,那我就不拿别的东西给你看了,自己欣赏也不错。”

    “什么意思?”钱老心中一动,目光就瞥了过去:“你还有其它的收获?”

    “有。”

    王观直言不讳:“还有一根房梁,看起来挺不错的,不知道钱老有没有兴趣看看?”

    “少废话,赶紧让人搬上来。”

    钱老一听,知道王观特意提这事,肯定不会故弄玄虚。况且以他老人家的经验,自然明白古人有在房梁中藏东西的习惯。

    适时,王观摊手笑道:“钱老,不是我不想让人搬进来,而是房梁太长,就算搬进来了,厅里也搁不下啊。东西现在就在宅院之中,请您老移步……”

    “走,去看看。”

    听到这话,钱老立即向外走去。才出了厅门,就可以看到宅院的墙角之中,确实斜搁了一根圆滚粗大的木头,正是从孔超祖宅拆下来的房梁木。

    一般来说,百姓家的房梁的木料,那是榆木。不仅仅是榆木比较结实坚硬,而且也带有榆梁(余粮)的口彩。

    当然,也不是说古代所有的房屋建筑,都是用榆木做房梁,自然也有例外的。比如说达官贵人、帝王将相之类,如果有条件,房梁的木料肯定是用最好的。使用金丝楠、黄花梨之类的珍贵木料作为房梁,也不是没有可能的事情。

    “这是什么木料?”

    这个时候,钱老仔细打墙角的房梁木,由于年代比较久远,就算把木头表面的灰尘清理干净了,但是漆乌的颜色却将木料的本来面目给遮掩起来,让人不好判断它的底细。

    “找人问过了,应该是槐木。”王观解释起来。

    “槐木,也是极好的寓意。”钱老笑道:“门前一棵槐,不是进宝,就是招财,这个彩头比榆木要好。当然,最重要的是,槐木性能十分稳定,确实是做房梁的好料。”

    “料好不是关键,关键是本来应该实心的房梁,却有一块好像是空心的。”王观笑道,伸手伸打了下侧边的位置,立即可以听到笃笃回声。

    “那你还等什么。”

    钱老立即笑道:“赶紧检查一下,到底是白蚁虫蛀,还是人为挖空啊。”

    “好嘞。”王观点了点头,观看片刻就可以知道,空心的地方已经被人封死住了,单纯用手抠挖,肯定是没办法掀开的,所以需要借助工具。

    招呼一声,让人拿来凿锤,然后王观就小心翼翼地锤凿起来了。过了片刻,粘合严密的木板果然应声开裂,露出了一个较长的暗格。

    在暗格之中,自然藏了东西。钱老走过来一看,只见东西有三尺余长,被人用油纸精心包裹了起来,还撒上了驱虫的药物,由此可见古人对东西的重视。

    “好像是卷轴。”

    把东西拿出来掂量了下,钱老笑逐颜开道:“而且分量不轻,应该是长卷。居然藏得这样严实,估计是名家名作之类。”

    “看看就知道了。”

    王观放下锤凿,去洗手之后,回到厅中就看到钱老已经把油纸扯开了,只见油纸之下是一个长筒,修饰精巧的竹筒。

    “果然不出所料。”

    此时,钱老表情略喜,示意道:“你看,这个竹筒也不简单,应该是经过秘制的油料浸泡而成,不仅能够防潮,而且竹筒之中更是抽干了空气,形成了真空的环境……”

    不要觉得古人不懂科学,实际上古人或许不懂科学这个名词,更不清楚其中的科学内涵,但是做的许多事情,却十分符合科学的原理。这个应该就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不过考虑到古人的局限性,这也可以理解,无可厚非。

    “竹筒什么的,以后再慢慢研究。”

    适时,王观催促道:“打开竹筒看看,里头的东西肯定更重要。”

    钱老笑了笑,当仁不让,轻手把竹筒边上一个用蜡丸堵塞起来的小孔戳破以后,就轻轻松松把竹盖拨开,只见竹筒之中果然是一根卷轴。从卷轴的厚度看来,就可以知道钱老说得很对,这的确是长卷。

    “不知道是书法,还是字画。”

    钱老也有几分好奇,示意王观把旁边的长桌清理干净,这才小心谨慎把卷轴系带解开,然后轻轻地扯起卷首,一点一点地铺开……

    “咦。”

    卷轴铺开小半,钱老自然打量起来。乍看之下,脸上露出几分惊讶的表情。只见卷轴是一幅字画,但是与普通字画不同,这是一幅白描画。

    白描,那是一种绘画的技巧,指单用墨色线条勾描形象而不施彩色的画法。比如说明清时候的绣像本四大名著,里面有许多插图,一般情况下都是白描画。

    当然,不要觉得白描画沦为小说插图,就觉得白描画价值不高。这是一种认识的误差,实际上无论古今,白描大师的作品,向来得到藏家们的热捧。

    只不过,由于白描画对于创作者的功力要求极高,入门十分简单,但是想要达到一定的高度,却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

    第960章孔子圣迹

    白描作品,就好像太极拳一样,易学难精。

    古往今来,能够称为白描大师的人,简直就是屈指可数。

    当然,也可以称为名家辈出,比如说顾恺之、吴道子、李公麟、赵孟睿抟徊皇呛蘸沼忻拿掖笫Α7凑谕豕劭蠢矗嬲拇笫Γ梢杂眉虻サ谋驶炎髌返那楦斜硐值昧芾炀≈拢哂谢辔衿娴男Ч?br />

    就是不知道,这幅白描画到底有没有这样的功力。

    此时,王观也凑近观看起来,只见画中是人物图,而且不仅是一个人,更不是单一的场景而已,而是由许多人,许多场景构成的长卷。多人多景,在古代绘画作品之中十分常见,类似这样的布局,可以参考清明上河图,或者韩载熙夜宴图等等。

    不过,在这些白描人物之中,有一个身材魁梧,衣饰宽大,须发皆白,相貌古拙的老人格外引人注目。不仅是由于老人是图画的核心,十分显眼,更主要是看到这个老人,王观就有一种十分强烈的熟悉感,觉得好像是在哪里见过。

    “孔子。”

    与此同时,钱老吁气惊叹:“孔子圣迹图。”

    “啊……”

    王观惊愣了下,突然反应过来,立即恍然大悟,难怪感觉画中老人眼熟,原来画的就是孔夫子啊。大脑袋……不对,应该说是天庭饱满,象征智慧。衣袖很宽长,这是古人之风,还是诸多细节,十分符合历代文人想象中的孔子形象。

    没有办法。在春秋时期,古人的绘画水平才处于萌芽的阶段,况且又没有合适的载体,就算有人想画,也画不出孔子的音容笑貌。一直到了汉代以后,古人的绘画水平才逐渐成熟,而且有丝绢锦帛之类的东西作为绘画载体,条件也称得上是十分成熟了。

    然而,那个时候。孔子已经逝世几百年了,只剩下只言片语的形容词,根本不可能知道孔子长什么样,所以世人只好根据自己的想象,把孔圣人的样子画出来了。

    晋代著名大画家顾恺之。就曾经画过一幅先圣画像,习称夫子小影,据说小影是孔子像中最真,最接近孔子原貌。

    不过,流传得最广的孔子像,却是由吴道子创作,再经过李公麟临摹流传于世的作品。就是小学语文课本上常出现的孔子像。那是最常见的作品了。

    特别是现在,王观细看之下,发现长卷之中的孔子,衣发飘动。线条十分流畅,颇有几分吴带当风的意味,难道是吴道子真迹?

    王观猜测起来,又向钱老求教。

    “是有点儿像……”

    此时。钱老已经把长卷铺开小半,长桌子已经铺满了。但是看剩下的长度,好像只是铺了五分之一的篇幅。当然,这也不是重点,重点是这五分之一的篇幅之中,却是十分清晰地刻画了孔子的生平事迹。

    仅是几个场景而已,就把颜母祷于尼山生孔子,再到孔子长大成人,在鲁国出仕为官等经历描绘了出来。其中的笔法更是十分流畅而细致,与七八十年代的连环画类似。

    当然,图画表现出来的那种艺术感染力,肯定比粗简的连环画要高几百倍。不过是用最简单的墨线勾结而已,但是其中的意境却十分深远悠长,让人回味无穷。

    此时,王观找来了几叠厚报纸,然后在地上一张一张地铺开,从厅里一直到厅外,另外顺着走廊通道铺下去。把报纸铺好了,这才小心谨慎的展开长卷。

    片刻之后,长卷才算是完全展开了。一眼望去,只见孔子的生平事迹尽在长卷这中展现了出来。在出仕为官之后,再到弃官教学,开坛授课,然后就是携弟子周游列国,入东周向老子请教,最终返回鲁国,专心执教。

    其中各种经典的典故,更是十分详细,没有丝毫遗漏。比如说苛政猛于虎、宋人伐木什么的,只要看完整幅长卷,就可以对于孔子的生平事迹有了一个全面的了解。

    不过,关于孔子的事迹,只要大家小学中学的语文课认真学了,多少也有些了解。真正的关键,还是需要回归图画的本质。比如说,这是谁的作品?

    “从风格来看,尤其是人物的衣饰纹理细节,的确很像是吴道子的手笔。”这个时候,钱老沉吟道:“不过,只是像而已,未必就是他的作品。”

    “为什么?”王观求教起来,目光却看向了卷首和卷尾的印章。

    但凡长卷,首与卷是印章最多的地方。中间由于是图画,空白的位置较少,所以不太好盖印。这种情况下,大家肯定是拼命往前后钤印了。从印章深浅不一的颜色来说,东西应该经过许多代人流传。不然的话,印章也不可能这样地密集。

    只是,王观也注意到,这些印章以闲章居多,很多是学术性的词语。细看之下,好像是论语中的摘句,看起来很有韵味,实际上却没有什么意义。

    当然,所谓的没意义,那是指对于鉴定长卷没有什么帮助。因为除非是非常出名的闲章,不然很难通过闲章的字句知道印章主人是谁。起码王观没有这个本事,能从诸多闲章之中推测出印文的来历。

    然而,钱老却若有所思,十分确信道:“长卷作者是谁,这个再慢慢研究,但是东西肯定是孔府的收藏无疑了。”

    “嗯?”

    王观一怔,忽然之间也反应过来。钱老这样说,不仅是由于长卷是在孔家村管事宅子房梁中找到,就确定与孔家有关。最主要是长卷之中的闲章,却是最好的佐证。

    以论语摘句作为闲章,这应该说不是什么稀罕的事情,但是天下读书人万万千,由于审美情趣的不同,不可能人人都以论语为印文的。但是长卷之中的论语摘句这样集中,又考虑到东西是在孔村家发现,那么自然可以确定,长卷与孔府有密切的联系。

    可以肯定,长卷肯定是孔家旧藏,不知道是什么原因,被人秘密收藏在房梁之中,然后一直没被取出来。直到遇上了王观,这才重见天日。

    “而且,这不是唐画,应该是宋画。”

    与此同时,钱老摸了摸长卷绢纸,再示意道:“唐绢和宋绢之间的差别,你也应该清楚,不必我多解释了。从绢质来看,还没到唐代的地步。”

    王观连忙观察,立即表示赞同。这是由于唐代的绢粗而厚,有独梭。五代的绢粗如布,宋代的绢,就显得比较匀净。这是最简单的判断,也是断代的依据之一。

    “宋画。”

    适时,王观也沉吟起来:“宋代的时候,吴道子的真迹应该还有许多,名家大师临摹吴道子图画的人应该不少。”

    “不,这不是临摹。”

    然而,钱老却径直摇头:“这不是临摹的画,而是稿本。”

    “什么?”

    一瞬间,王观愣住了。稿本是什么,他肯定一清二楚。需要说明的是,稿本可不是草稿,而是定稿,就好像现代工程的设计蓝图一样,属于最后审定的图样。

    不过,与蓝图相比,书画上的稿本,却是指壁画的图样。古人描绘壁画,肯定不可能随心所欲的乱画,也需要一定的图样参照,然后才参照图样仔细绘于墙壁上。

    就是由于这个原因,所以稿本一般没有落款,因为严格来说,稿本只是图样,半成品。等到绘于墙壁上,才能算是成品。对于半成品的东西,就没有落款的必要了。

    当然,也不可否认,稿本本身就是精妙的作品,非常具有观赏价值,所以一些人就仔细收藏起来,并且装裱成画。也就是说,这一幅长卷,很有可能就是这样得来的。

    在王观错愕之时,钱老忽然问道:“你在鲁省的时候,有没有到曲阜孔庙参观?”

    “没有。”王观摇头道:“太忙了,没空过去。”

    “可惜了。”钱老摇头道:“不然的话,你也应该知道这幅长卷的来历。”

    “什么意思?”王观自然虚心求教起来。

    “在曲阜孔庙之中,有一个圣迹殿。”钱老娓娓说道:“殿中有一百二十幅圣图,详细绘刻了孔子的生平事迹……”

    “钱老是说。”王观眼睛一亮:“长卷就是殿中的绘刻的稿本?”

    “不。”

    钱老微笑摇头道:“圣迹殿中的绘刻,那是明代万历年间,巡按御史何出光主持修建的,孔庙原有反映孔子事迹的木刻图画,他建议改为石刻……”

    “这是木刻图画的稿本?”王观的反应极快,立即猜测起来:“木刻图画是宋代的东西?”

    “差不多了。”

    钱老轻轻点头:“据专家学者研究,木刻与石刻应该是大同小异,没有什么出入,所以你的猜测也没什么错误。”

    “木刻图画的作者是谁?”王观把握住了关键:“或许说稿本是谁提供的?再让木雕工匠依葫芦画瓢刻上去……”

    “作者是谁,真的不太好说。”钱老沉吟道:“不过,圣迹殿中的绘刻,除了孔子生平事迹以外,还有两幅并不是颂扬孔子的图画。”

    “那是什么?”王观好奇追问起来。

    钱老轻轻一笑,才慢声说道:“是汉高祖刘邦,以及宋真宗赵恒以太牢之礼,祭祀孔子的绘刻……”

    第961章吴道子追随者

    “宋真宗!”

    一瞬间,王观若有所思起来,汉高祖刘邦就算了。稿本不可能与他有关,但是宋真宗就十分靠谱了。毕竟稿本的绢纸出自宋代,殿中除了孔子生平事迹图以外,又有宋真宗这个“不相干”的人存在,其中说不定有什么联系。

    不,不是说不定,而是铁定有什么联系。

    适时,王观直接问道:“钱老,你的意思是说,圣迹殿中的绘刻,一开始的时候,就是始于宋真 (精彩小说推荐:

    ) ( 拣宝 http://www.xshubao22.com/4/4869/ )

小技巧:按 Ctrl+D 快速保存当前章节页面至浏览器收藏夹。

新第二书包网每天更新数千本热门小说,请记住我们的网址http://www.xshubao22.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