拣宝 第 234 部分阅读

文 / 未知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点击/收藏到桌面
    “呃……”

    陆崇明一怔,随即点头道:“有啊,村前村后有小河流过,所以了修建了两条石拱桥,据说有好几百年历史了。而这块残碑就搁在村后石桥的附近,在小的时候,我们经常在石桥石碑附近玩耍。”

    “这就对了。”谢掌柜立即笑道:“你现在打个电话回去问一声,我估摸着两条石桥应该已经被人偷拆搬走了。”

    “什么?”

    陆崇明惊愣了下,稍微犹豫就掏出手机,往村里拨打电话。

    “这种事情,我也有过风闻。”

    在陆崇明打电话的时候,宋有道皱眉道:“尤其是在江南地区,小桥流水人家,古桥建筑非常多。一些利欲熏心的人,就疯狂地盗卖这些古桥。看来陆兄弟的家乡,也惨遭毒手了。”

    “连古桥也不放过?”

    这个时候,王观怔忡道:“偷盗了,卖给谁呀?”

    “石桥也是古建筑的一种,总有一些人会感兴趣的。”谢掌柜解释起来:“一些大富豪用来装饰自己的庭院,感觉古桥才有韵味。一些政府投资兴建的古建筑,更喜欢以古来修古。反正他们只负责买,从来不过问东西的来历。”

    宋有道点了点头,赞同道:“世事就是这样,有需求才会有买卖。有利可图了,才会有人去做这些昧心的事情。”

    “对对……”

    在谢掌柜点头的时候,陆崇明也打完电话了,只见他走了过来,苦笑道:“没错,不仅是石桥石碑。包括几座石狮子,也莫名其妙的失踪了。”

    “丧心病狂啊。”王观忍不住叹声道:“就没人管?”

    “不是没人管,而是不好管啊。”谢掌柜苦笑道:“一些石桥不受重视,没有列入当地文物部门的爱保护名单之中,没有专人的看护。自然很容易被盗。之后就算报案了,没有足够的线索,警察也追查不下去,最后只能不了了之。”

    这是十分现实的问题,大家也无可奈何。这个社会就是这样,存在了许许多多不好解决的事情,或许根本解决不了的事情。大家没有办法,只有揭过去了。不然的话,事事计较,事情还没解决。反而把自己给交待进去了。

    现在就是这样,沉默片刻之后,陆崇明开口道:“谢掌柜,石碑我买了。多少钱?”

    “什么钱不钱的,既然你是失主。那么直接搬走就行了,千万别提钱。”反正东西也不值多少钱,谢掌柜也乐意做个顺水人情。

    当然,无论谢掌柜怎么推托,陆崇明还是塞了几百块过去。看到推托不了,谢掌柜就意思意思地抽了一张票子,算是成本及保管费,再把其余的钱退了回去。

    不要觉得谢掌柜亏了,实际上这才是做生意的最高境界。至少在中国这片土地,生意与人情总是能够联系在一起。

    就好比两家做同样生意的店铺,其中一家店铺的老板与比较厚道,经常与顾客说话聊天,免去一些零头。一来二去,就与顾客关系熟络了。与此同时,旁边有新店开张了,哪怕新店的东西质量稍微好一些,但是顾客们还是喜欢到旧店买东西。

    因为顾客们觉得自己到新店买东西,心里好像很对不起旧店的老板一样,有一种莫名的负罪感,促使他们作出以上选择,这个就是人情的力量。

    谢掌柜现在就是在拢络人情,舍弃一点蝇头小利,换来一个潜在的顾客,目光那个长远,不愧是经营了十几年店铺的生意老手。

    当然,这是阳谋,哪怕是知道谢掌柜的目的,陆崇明也打算承这个人情。毕竟石碑不仅是石碑,更承载了他童年的记忆。既然看到了,他也不可能无动于衷,肯定要带回去。

    不管怎么说,一手交钱,一手取货,皆大欢喜,也算是双赢的交易。有了这段插曲以后,大家的关系确实亲近了许多,至少谢掌柜再请大家到内室喝茶,却是没人拒绝了。

    期间,谢掌柜拿了不少好东西出来,让大家鉴赏评点。

    王观也懂做人,专挑好的说,把东西的优点放大,把缺陷一语带过,自然让谢掌柜听得眉开眼笑,心情舒畅。不过东西的好,也是相对来说,反正没有王观看上眼的。倒是陆崇明,可能是出于偿还人情的心理,出手买了一件十分别致的玉纸镇。

    适时,谢掌柜肯定十分高兴,也证实他经营策略的正确性。再之后,王观等人就告辞了,叫来一辆出租车,再把石碑搬到车上,奔驰而去。

    不久之后,车子停在王观居住的酒店。那是沪城方面的安排,十分高档舒适,最重要的是不用自己掏钱,让他感到十分舒心。

    “可惜呀,你们已经投宿了,不然可以搬过来一起住。”王观笑道,招了招手,出示了房卡之后,就在酒店的工作人员帮忙把石碑搬到电梯,然后一路向上,来到了他的房中。

    总统套房,其中的奢华程度就不多说了,反正要奢华有多奢华。所以当透亮的地板之中多出来一块残破的石碑,连陆崇明自己都觉得不好意思,连忙拿报纸遮掩起来。

    王观却是不以为意,随口说道:“先这样搁着吧,回来再处理。至于现在,走了,带你们去看些东西。”

    “看什么?”宋有道有些迷惑。

    陆崇明却眼睛一亮,连忙问道:“东西已经押运过来了?”

    “到沪城边上了,正在运来。”

    王观笑道:“反正也不远,过去看看呗。”

    “行。”

    陆崇明毫不犹豫的点头,直接拉上一脸茫然不解的宋有道,出了大酒店之后,又走过了两条街道,眼前就是一栋象征天圆地方的建筑。远远看去,圆形的屋顶加拱门的上部弧线,整座建筑宛如一尊中国古代的青铜器。

    “沪城博物馆!”

    乍看之下,宋有道有些惊讶:“来这里做什么?”

    “呵呵,不要多问。”

    此时,王观招手道:“走,我们走后门。”

    在王观的示意下,三人轻快走了过去,只见博物馆的正门已经被封锁起来了。没有办法,明天就是珍宝展览,肯定要封馆调整摆设,免得出现什么差错。

    尽管如此,此时此刻,博物馆的大门之前,却是聚集了不少人群。走近了一听,却是那些买不到明天珍宝展览门票的人,正在与博物馆的售票人员交涉呢。

    “果然十分热闹。”

    看到这个情形,王观才知道宋有道果然没有夸大其词,江浙两地赶来参加珍宝的人确实很多,至少比想象中的要多。不过也没有办法,行程已经敲定下来了,又不好更改。在沪城展览五天以后,下一站就是闽省地区,说不定能够吸引台客而来。

    王观暗暗忖思,动作倒也不慢,绕到博物馆的后门,那里自然也有人看守。不过在他出示一个证件之后,就畅通无阻的进去了。

    一进入博物馆大门,宋有道终于忍不住心里的好奇,开口试问道:“王观,你在博物馆有熟人?或者说你在博物馆工作了?居然有通行证!”

    “宋大叔,他不是在博物馆工作,而是和博物馆合作。”陆崇明笑道:“你也不用急,走到里面,你就明白怎么回事了。”

    在说话之间,三人进入了博物馆的展厅之中。

    说起来,沪城的博物馆面积很大,分为四层建筑。每层建筑之中都摆放了许多东西,其中最著名的肯定是一楼的青铜器专题馆。馆藏的青铜器,主要是晚清以来江南几位收藏大家的一批流传有序的名品,如著名的大克鼎,德方鼎等等。

    当然,除了青铜器以外,其他书法、绘画、陶瓷器、玉器、石雕、甲骨刻辞等等物品也十分丰富。总而言之,整个博物馆,藏品之多、质量之精湛,在国内外享有盛誉,有文物界半壁江山之誉。

    不过在这个时候,王观却不是为了这里的馆藏而来。而且在进入一楼展厅的时候,就可以看到有一帮工作人员正在小心谨慎地收拾东西,腾出足够的空间来。

    “小王,你来了。”

    此时,看到王观等人进来了,其中一个负责现场指挥的老专家立即走了过来,笑眯眯地问道:“是不是东西已经到了?”

    “嗯,就来了。”王观笑道:“你老让人准备迎接吧。”

    “早准备好了。”老专家有些迫不及待道:“你自己随意检查吧,我到外面去等。有什么意见,回头再和我提,我们肯定整改,直到你满意为止……”

    说话之间,老专家真的叫上几人到外面等候去了。与此同时,宋有道隐约有几分明白了,更多的却是震惊:“王观,你这是……”

    “宋大叔,重新介绍一下。”王观笑呵呵递出了名片:“鄙人希夷博物馆副馆长,也是这次珍宝展览的负责人之一,以后请多多关照。”

    第966章媒体的盛宴

    “啊。”

    听到这话,哪怕有些心理准备,宋有道还是惊住了。

    主要是王观太低调了,而且媒体更加关注珍宝的本身,大篇的章幅都是在报导珍宝多么地精妙绝伦,然后顺便提了一下王观而已,自然容易让人忽略过去。

    宋有道就是这样,就算偶然看到王观两字,还以为同名同姓呢,自然不会联想到自己认识的王观身上。现在才发现世事就是这样奇妙,你觉得不是的事情,反而偏偏就是事实。

    “你藏得好深啊。”

    此时此刻,宋有道感慨万端:“怎么不早说,害得我白跑了一趟合肥,然后又多花了几千块冤枉钱,才算是搞到了门票。”

    “行行行,都是我的错。”王观笑道:“这不,给你陪罪来了。待会东西摆出来,随便你们怎么观赏,上手把玩也没关系。”

    “就等这句话了。”宋有道断然道。

    其实不仅宋有道有这样的想法,博物馆的工作人员也有这样的念头。近水楼台先得月,难得有这样的好机会,怎么可能不先鉴赏一番。

    不久之后,装有奇珍异宝的车子到了,那是武装押送的特制车辆。其他的地方不好说,反正在中国大陆,应该极少人敢打武装押运车辆的主意。毕竟国家也有底线,金融交通之类,相当于雷池,谁触碰到了,下场一定很惨。

    当然,看到几辆车从后门而进,附近的人群也意识到应该是珍宝到了。立即一窝蜂似地涌了过来。可惜却慢了一步,在车辆进来之后,博物馆的工作人员立即把大门牢牢锁上,把飞奔而来的人群挡在了外面。

    “开门,快开门。”

    “求票,不给票不走……”

    “求张票,跪了!”

    一时之间,外门纷纷扰扰,但是却打扰不了王观等人。

    这个时候。众人围聚在车辆旁边,却没有轻举妄动。因为此时此刻,在车辆之中跳出来几个执拿枪械的保安,需要等王观和博物馆的负责人联合签名之后,才能够开车卸载。而且不是简单的签一次名。而是每接收一件东西,就要双方确定签名。

    没有办法,东西太珍贵了,无论是王观方面,还是沪城博物馆方面,都不敢掉以轻心,要反复确认再确认。才敢相互交接。不然的话,出了任何差错,都是双方不能承受的损失。就是这样,交接了将近半个小时。才算是把东西卸载完了。

    “不对。”

    就在这时,老专家抬头道:“少了一件东西。”

    “什么?”

    听到这话,众人一阵紧张。

    毕竟众所周知,这些批珍宝之中。每一件都是价值连城的东西。

    当初在展览之前,就有人提议将珍宝投保。但是硬是没有哪个保险公司敢接这笔生意。主要是东西太值钱了,粗略的估价都在一亿以上,而且多少亿以上,大家也没有一定准数。反正太珍贵了,如果真有什么闪失,巨额的赔偿自然让人望而生畏。

    现在老专家却说,珍宝之中少了一件东西,自然让人一阵惶恐不安。

    “那个杯子。”

    就在这时,老专家精明道:“能够把酒水变红的杯子,怎么没有出现在名录上?”

    “您老放心,东西没少。”

    此时,王观却悠然笑道:“至于那个杯子,是我们收回去了,准备轮换。”

    “轮换?”

    一瞬间,众人愣住了,有些不解其意。

    “呵呵,恕我说一句自大的话。”

    这个时候,王观郑重其事道:“我们希夷博物馆的收藏,或许比大家想象中的要高一点。三场展览下来,感觉大家的期望值没有以前高了,所以我们打算更换一些东西,让大家充分体验其中的新鲜感。”

    “新鲜感。”

    一时之间,许多人眼睛一亮。谁也不是笨蛋,自然明白希夷博物馆敢换东西,那么重新拿出来的东西肯定是与其它珍宝一个级别的宝贝,不然的话也不会好意思拿出来献丑。

    想到这里,老专家急切问道:“那轮换的东西呢?”

    “另外安置了。”

    此时,王观微笑道:“暂时保密,明天再给大家一个惊喜,反正绝对不会让大家失望。当然,东西没拿过来,自然不用博物馆负责。”

    “那是什么东西啊?”老专家好奇打听起来。

    “一幅画。”王观点到为止,然后笑道:“大家不要着急,明天就能看到了。至于现在,还是先妥善安置这些珍宝吧。”

    看到王观不透露,其他人也没有办法,而且在他的提醒下,注意力也回到了眼前的珍宝之中。明天就明天吧,也不急于一时。毕竟眼下这些珍宝,也足够大家欣赏了。

    “快,把东西搬进去,都小心点儿,千万不要磕着了。”

    尽管每件东西的箱子之中,都塞满了足够的防震泡沫塑料,但是一帮工作人员却不敢有任何疏忽大意,或是搂抱,或是拱抬,小心翼翼把东西搬到了展览厅之中。

    再之后,就是预摆了。先东西摆出来,再调整到最佳观赏位置,这也是一门学问。东西错落有致,才能让人赏心悦目。不然放得乱七八糟的,再好的东西也让给人留下糟糕印象。

    当然,在办正事之余,工作人员们也多少有些私心,想要趁机近距离接触观赏各件珍宝。这样的机会十分难得,谁也不会错过了。

    可以说,在这个时候,整个博物馆之中的工作人员都到齐了,本来不用他们上班的人,在这个时候也坚决不休假,纷纷赶过来看热闹。

    对此,王观也见怪不怪了。眼前的场面不算什么,在故宫展览的时候,那才叫热闹呢。单单是故宫的内部展览就花了一天时间,等到一帮专家学者人人上手过看一遍之后,才算是意犹未尽地罢休。

    现在的情况也差不多,等到东西摆放出来之后,每件珍宝旁边就围了一帮人,或是惊声感叹,或是啧啧称奇,久久没有散开。

    “不可思议。”

    此时,在观赏了钟馗捉鬼图之后,宋有道摇头晃脑,一脸惊叹之色。至于陆崇明,却是早早奔向黄玉扳指去了,东西上手之后,就一直没有放下。

    不过,更多的人却是集中在赤霄、工布、龙雀刀、唐刀的旁边,观赏其中的精致纹理,每个人跃跃欲试,却恪守原则不去碰触。

    毕竟作为行家,他们更明白珍宝展出的时候,最忌旁人碰摸。要知道人多手杂,要是谁不知轻重,或者疏忽大意,东西就毁了。这不是在危言耸听,而是有许多前车之鉴,博物馆才制定了这条准则。

    不过喜欢刀剑的,大多数是比较年轻的人。另外一些年纪较大的专家学者,自然是对圣陶杯、游仙枕、五色笔比较感兴趣。至于连珠帐嘛,在一出场的时候,就被一帮女工作人员霸占了,围得水泄不通,根本没给其他人靠近的机会。

    众人各有所好,审美情趣各有不同。

    比如说在看完了图画之后,宋有道又直接朝昌化石球而去,观赏其中黑白浮现营造出的光影效果,自然让他感叹不已。

    打量了片刻,宋有道忽然若有所思,忍不住把王观扯到了一边,悄声问道:“对了,当初你不是得了一块冻地昌化石吗,而且也是黑白相杂的颜色,现在东西怎么样了?”

    “远在天边,近在眼前。”王观也不隐瞒,呶嘴示意道:“你都看到了,摆着的就是。”

    “果然……”

    一时之间,宋有道叹道:“打眼了,真的打眼了。”

    想当初,发现黑白昌化石颜色太杂,他就断定东西的价值不高。可是谁能料到,把石头一削圆之后,就直接化废为宝,成为了让人叹为观止的稀世珍宝。

    “宋大叔不要沮丧,不过是运气而已。”王观谦虚起来。

    当然,宋有道脾性耿直,心胸开阔,感叹了片刻之后,也没有其他心思,反而随之转移目标,津津有味地欣赏别的珍宝。

    众人沉醉于珍宝的妙绝之中,也没有察觉时间的流逝,转眼就到了晚上。

    华灯初上,大家才算是恍惚回神,然后在老专家的示意下,把各件珍宝重新装箱,再搬到严密保险库中锁藏,让人仔细看管之后,才招呼王观等人去吃饭。

    晚宴的过程也不必赘述,反正就是觥筹交错,十分热闹。之后大家各自散去,在第二天早上齐聚博物馆,开始了展览之前的最后准备。

    不仅是他们来得早,博物馆外面也有许多人蜂拥而来。不管是有票的,还是没票的,都堆积在博物馆大门外面了。有票的好说,肯定是来参观的。没票的却是想着能不能浑水摸鱼,或者遇上退票的,期盼能够进去参观。

    这样的大场面,肯定少不了媒体记者起哄,早早有几十台摄像机,或者长枪短炮之类,把镜头对准了黑压压的人群。

    难得有上好的素材,谁会错过?有些门户网站干脆在展览之初,就一直跟踪报导,从京城随行到沪城,已经形成一个系列专题了。而且反响热烈,倍受关注,自然引起许多人跟风,纷纷来抢夺这块大蛋糕,堪称是媒体的盛宴。

    不管怎么说,到了早上八点整,博物馆开门了,左右是严阵以待的保安,入口却是长长的栏杆,只允许一个人通行,检票进门……

    第967章画红人不红

    “不好意思,请拿票再来。”

    “对不起,你这是明天的票,请明天再来……”

    一时之间,现场乱中有序,许多人兴高采烈地进入博物馆之中,自然也有一些浑水摸鱼的人被劝退了。

    当然,前面有保安挡路,旁边有摄像机关注,发现浑水摸不了鱼,也只能乖乖退回去了。毕竟在大城市之中,基本的素质还是要有的。

    反正八点钟开门,直到九点以后,有票的人才算是全部进入到博物馆之中,而且居然没有一个缺席的。卖出去的每张门票,都有人来了。

    再之后,就是锁门封馆,把几千人挡在了外面。与此同时,在博物馆之中,一件件珍宝也随之由专人托拿出来,自然让许多人发出阵阵惊叹。

    如果不是博物馆中严禁拍照,估计这个时候闪光亮已经交织如雨了。不过也不需要闪光亮的衬托,因为珍宝的本身,就足够耀眼闪亮了。看到这些东西,许多人眼睛就闪烁光芒,却是珍宝珠光的反照,让人一阵失神、迷离。

    “果然是名不虚传啊。”

    一瞬间,许多人感叹连连,觉得费心才买到的门票值了。

    俗话说,外行人看热闹,内行人才看门道。但是在件件珍宝展出之后,无论是内行人,还是外行人,首先就折服在其中的魅力之中,已经完全沉醉了。半响之后,一些人才逐渐清醒过来,呼吁博物馆的工作人员演示珍宝的玄妙。

    毕竟,诸多珍宝之中,除了几件能够直接观赏其中玄妙的东西以外。另外还有一些需要手动配合,才能够体现珍宝奇妙的特性来。比如说枯木逢春瓶子、遇水浮显的钟馗画、空杯注水自香的圣陶杯,以及……

    “咦。”

    就在这时,一个细数珍宝的人惊愕道:“另外还有一个杯子呢,怎么不见了?”

    “什么杯子?”

    “那个化酒水为血液的杯子啊。”

    在两人的对话之中,许多人醒悟过来,难免引起了哗然。一件珍宝不见了,这可是天大的事情啊,难道是监守自盗?也不怪大家这样猜想。毕竟这些年来,各地博物馆屡屡冒出失窃的新闻,而且给出的理由又站不住脚,着实让人产生这方面的怀疑。

    当然,聪明人却知道。现在这些珍宝就在风口浪尖之上,应该不至于有人被猪油蒙了心,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在大家关注的情况下玩这一出闹剧吧?

    众说纷纭之中,博物馆的负责人不得不站出来辟谣了,义正词严表示,这件事情与他们无关。而是希夷博物馆方面的决定,他们只是执行而已。至于希夷博物馆为什么要这样做,博物馆负责人话峰一转,立即把王观请上台来。

    “谢谢诸位的关心。”

    此时。王观一身西装革履,古板的发型,再配上一幅平光大眼镜,一下子就变得十分成熟稳重。起码在三十岁以上的模样。

    不过,王观的年龄。却不是大家关注的重点,他们更关心珍宝的去向。尤其是一些高鼻子深眼窝的外国人,这个时候更是推波助澜的强烈抗议起来。

    对此,王观却十分淡定,笑容可掬道:“大家请放心,东西没有意外,更加没有失窃,现在已经送回京城了。为什么要把东西带回去,自然也有我们的理由。大家稍安勿躁,接下来请仔细观赏我们的替换品。”

    说话之间,王观轻声吩咐下去,自然有几个保安走了出来,在空地之中拉起了警戒线,然后又走出来两个人。两个戴着白手套的人,其中一人手里拿着一根卷轴。

    这个时候,在王观的示意下,那人把卷轴解开了,然后一人拿一头,再小心翼翼地铺展开来。一时之间,一幅精美的长卷就呈现在大家的眼前。

    “那是什么?”

    “画,一幅图画。”

    有人站在后头,看得不太清晰,只得踮脚观望。不过,也有幸运站在旁边的人,自然看得十分清楚,发现卷轴是图画之后,却感到十分意外。

    当然,意外的不是王观叫人拿图画出来,而是意外图画的本身。毕竟这幅长卷不同于山水画、工笔画,而是白描图。所以乍看之下,许多人一阵惊愕意外。

    “好像是连环画呀。”

    与此同时,有人脱口而出,说了句大实话。毕竟这话没错,长卷本身就具备连续性和故事性,严格来说也属于连环画的范畴。

    “不是连环画,倒像是七八十年代,那些话本小说的插图。”

    一些人仔细打量长卷,纷纷皱起了眉头。眼中充满了怀疑,这样的东西,真的很珍贵吗?居然有资格替换神奇的杯子,是不是有什么猫腻啊。

    在这些人惊疑之时,一些个行家却是十分激动,自然是看出门道来了。

    “孔子圣迹图!”

    “线条流畅,衣饰飘飞,吴带当风,难道是吴道子的真迹?”

    此时此刻,一帮行家不淡定了,尤其是昨天那个老专家,仗着这里是自己的地盘,直接越这警戒线,仔细上手研究起来。

    当然,主要是王观暗暗的示意,不然保安早阻拦了。而且不仅是老专家,一些眼尖的人却也发现,旁边还站了几个满面笑容的老人,正是故宫的大专家。这些人却是钱老专门请来,为孔子圣迹图助阵,向大家证实东西就是真迹。

    不仅是故宫的专家而已,王观也发动了人脉关系,请来沪城本地的一些行家出场,让他们当众鉴赏验证。看到这个情形,其他人才意识这幅看似连环画的东西,实际上没有表面的那样简单,当下自然仔细观看起来。

    认真观赏之之后,大家才惊奇的发现,这幅长卷上的人物图案,看起来只是简单的勾勒,实际上线条十分细致,尤其是对于人物衣饰、须发的描绘,简直就是丝丝入微,自然有一种与众不同的美感,比纯粹的连环画、小说插图更加鲜活生动百倍。

    本来就是,连环画也好,小说插图也罢,本质上却是版印的产物。不管原稿多么生动,但是在印刻之后,肯定显得十分呆板。

    然而这幅孔子圣迹图长卷,却是纯粹用笔墨线条描绘而成。不同场景,不同的人物变化,却根本没有丝毫的雷同。传说中的兰亭序,王羲之写了二十一个不同形态的之字,但是这一幅长卷之中,出现的人物少说也有好几百。

    其中孔子与他的弟子肯定经常出现,不过在出现在不同场景的时候,人物的衣饰纹理,以及神态举止,却又是截然不同的表现。意识到这一点,就应该知道长卷的作者对于这幅画倾注的心血,绝对不是什么连环画、小说插图能够与之相比的。

    在专家的解说下,众人才算是明白了东西的价值,完全可以用国宝来形容。

    可以肯定的说,白描画应该是各种图画的基础,像西方人学习油画之前,也要练习素描一样,中国古人一开始的时候,也是由白描画入门的。

    不过,把白描图发展到极致的,却是南朝及隋唐年间的壁画。在这个时期,由于佛寺道观宗教画盛行,壁画大行其道,其中壁画的稿本,也就是小祥,自然成为了流行。

    一般情况下,这些稿本小祥在壁画完成之后,肯定是废弃了。但是也有人保留下来,在现代却成为了最珍贵的作品。尤其是像阎立本、吴道子、韩滉之类的大画师,他们遗留下来的作品堪称一绝,更是实至名归的国宝。

    一时之间,有人悄声打听起来:“阎立本和吴道子,倒是耳熟能详,但是那个韩滉又是什么人?”

    “不是吧,连中国十大名画之一五牛图的作者也不认识?”

    “孤陋寡闻了,五牛图可是少数几件唐代传世纸绢画作品真迹之一,也是现存最古的纸本中国画,堪称是镇国之宝,异常珍稀宝贵……”

    古代是农耕社会,对于牛和马非常重视。所以这两种动物画题材,经久不衰,直到现在还有人孜孜不倦地入画。马画且不提,八骏图什么的,历代不乏精品佳作。但是说起牛,那就不得不提五牛图了。

    元代的大画家赵孟罹驮圃奁赖悖迮I衿诼洌J烂室病5搅讼执腥税盐迮M寂跷蚬Γ纱艘部梢灾蓝鞯牡匚弧2还萌吮冉限限蔚氖牵迮M己苡忻且话闳思倩崛プ⒁馑淖髡撸挠械愣烊瞬缓斓囊馕丁?br />

    也不仅是韩滉,很多名画的作者也是这样,比如说韩熙载夜宴图,估计也没有多少人能够说出它的作者是五代南唐画家顾闳中,说不定还以为作者是韩熙载本人呢。

    说起来,武宗元也是这样,尽管拥有与吴道子相近的画技,但是由于种种原因,除了行家以外,一般人却从来没有听说过武宗元这个名字,有点儿受到埋没的意味。

    当然,普通人不重视,只是看个热闹,不过行家之中却有明眼人。在仔细观赏长卷之后,立即得出了初步结论,这是宋代的绢丝,按理来说,应该是属于宋画。然而,长卷风格却充满了唐代吴道子吴带当风的风格,或许是宋人临摹唐画之作。

    “不,绝对不是临摹的作品……”

    就在这时,有人开口反驳起来,声音之中充满斩钉截铁的肯定。

    第968章新一轮热潮

    ps:月初求月票,请大家多多支持,谢谢了。

    听到有人反驳,众人自然看了过去。

    八卦之心,人皆有之。有人喜欢平平稳稳,也有人偏爱一波三折。反正对于看热闹的人来说,从来不怕事大,就怕事不够大。现在有人站出来驳斥专家的观点,许多人十分兴奋,立刻意识到有好戏可看了。

    “咦。”

    与此同时,王观看了一眼,发现说话的人他居然认识,正是不久前在京城成立东旭博物馆的孔老先生。回到京城的时候,就听钱老说他访友去了,没有想到居然在沪城。

    当然,意外归意外,王观也不好失礼,连忙上前招呼起来。

    “……让我过去看看。”

    这个时候,孔老先生却没有客套的心思,得到王观的允许之后,立即越过了保安,走到长卷的旁边观看起来。不过与其他人惊叹的表情不同,他的脸色比较复杂,自然也有惊叹,但是更多的却是激动,一种难以描述的激动。

    见此情形,王观立时心中一动,若有所思起来。孔老先生姓孔,该不会是与曲阜孔家有什么关系吧?也不怪他这样猜想,主要是两千多年中国出了个孔圣人以后,现在的人但凡遇上姓孔的人,就忍不住有这样的联想。

    毕竟孔子的名头太响亮了,不管姓孔的与孔子有没有关系,但是都乐意尊他为祖。根据同姓之间五百年前是一家的理论,这也不算是乱认祖宗,最重要的是有一个圣人祖宗,怎么看也不会吃亏。

    “你说这不是临摹作品,又有什么见解?”

    此时,有专家询问起来,却不是在质疑。毕竟他一开始就说了,这只是初步的判断,还需要进一步验证。如果孔老先生有另外的看法,大家倒是可以交流交流。

    要知道在鉴定的时候,坚持自己的判断固然很重要,但是也不能固执己见,听不进别的意见。兼听则明,偏明则暗,集思广益,别人的鉴定结果。也可以作为参考嘛。

    “这不是唐画,而是切切实实的宋画。”孔老先生十分肯定道:“作者是武宗元。”

    “什么。”

    众人一听,顿时一阵意外。

    当然,一些人意外的是武宗元又是谁?另外一些人却意外孔老先生怎么这样肯定,长卷的作者就是武宗元呢?不过话又说回来,似乎也不是没有可能……

    对于行家来说,武宗元这个名字,肯定不会陌生。毕竟他的画风与吴道子非常相似,这是古今公认的事实。直到现在,一些人还在怀疑。国宝八十七神仙卷图,到底是吴道子的亲笔画作。还是武宗元的杰作。

    主要是两人的风格太像了,在没有款印的情况下,谁也没有百分之百的把握可以肯定那幅作品一定是某一人的作品,自然而然存在了争议。

    不过,现在孔老先生语气肯定,好像成竹在胸的样子,多少让人有些奇怪。此时。故宫的一个专家也认识孔老先生,干脆问道:“孔兄,你这样说。是不是有什么依据?”

    “我当然有依据。”

    说话之间,孔老先生眼中掠过一抹追思感叹:“我姓孔,这画又是孔子圣迹图,你说我能没有把握吗?”

    “嗯?”

    一瞬间,一些人若有所思,更多的人却是迷惑不解。就在这时,有人道破了玄机:“孔兄是想说,这画曾经是孔府的珍藏?”

    作为一个传承了两千多年的世家,哪怕在王朝更迭之中,却始终屹立不倒。如果说府中没有一点收藏,估计谁也不会相信。尤其是到了民国以后,国内外势力错综复杂,肯定有许多人在打孔府的主意。

    然而出乎许多人的意料,孔府的收藏似乎没有大家想象中的多,就连号称民国四大家族之一的孔家,其中的财富大多数是搜刮得来的,并不是本身就富有。

    当然,也有人说孔祥熙家族毕竟不是嫡系,自然没能传承到孔府两千多年积累的财富。不过这话也说不通,因为最后一任衍圣公,在建国之前就跑到海外去了。但是经人研究,却发现这位末代衍圣公的生活貌似不算奢华,没到富可敌国的地步。

    所以有人觉得,所谓的两千年收藏积累,庞大的财富等等,可能只是个传说。不过,也有人觉得,说不定是孔家见势不妙,悄悄地将东西埋藏起来了。可是在破四旧的时候,孔府肯定逃离不了被抄洗的命运,但是也没听说找到什么东西。

    然后在那个时候起,关于孔府珍藏的传说,也慢慢地淡化了。只不过故宫的专家毕竟是那个年代过来的人,对于这个传说也有耳闻,在这个时候忍不住试探问了一句。

    对此,孔老先生却避而不答,只是反过来问道:“大家知道曲阜孔府中的圣迹殿吗?”

    “圣迹殿?”

    与此同时,突然有人反应过来:“对了,差点忘了,这幅长卷的场景,与圣迹殿中的石刻非常相似,难道是同源?”

    “是不是同源不清楚,但是肯定很有渊源。”

    在孔老先生的提醒下,许多人纷纷反应过来。稍微对比之后,就忍不住猜测纷纷,然后也多了几分好奇心,想知道答案。

    这个时候,也有人直接问出了大家比较关心的问题:“孔兄的意思是说,这幅长卷其实是圣迹殿绘刻的样本?”

    “虽不中,亦不远。”孔老先生点头道:“大家可以翻查史料,就可以知道圣迹殿是在宋代真宗年间修建起来的,在石刻之前是木刻,但是木刻的范本却是由武宗元执笔描绘而成,得到真宗皇帝的赞同御批之后,才让工匠绘刻在圣迹殿中。”

    “木刻完成之后,图画的样本却让孔家细心保管下来。然后代代相传,可是在明末清初之时,却忽然失踪不见了。”

    孔老先生迟疑了下,也不再回避,反而直言不讳:“这件事情,在孔家流传下来的一些笔记中有记载。我还以为画卷已经毁于战火之中了,没有想到居然还在人间。”

    “你们看,卷尾印文,有茂先两字,这是孔家四十五代子孙孔延世的字,在宋真宗年间,他为曲阜令,袭封文宣公,负责孔府的扩建工程……”

    孔老先生细数下来,挑选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印文阐述,然后就整理出一个清晰的脉络,可谓是传承有序,代代相传。不过在明末之际,却嘎然而止,又直接证实了孔老先生的说法,东西就是在这个时期失踪了。

    “没有想到东西竟然落在钱兄之手。”

    此时此刻,孔老先生感慨万端,语气之中也隐约有两分埋怨之意:“为何上次在他府上拜访之时却只字不提……”

    王观听见了,就当听不见,总不能解释说,东西不是钱老的,而是自己最近才发现的吧。这样的话,轰动是轰动了,但是当地文化部门以此为理由,让自己把东西上交怎么办?

    不管怎么说,在孔老先生的证实下,众人才算是明白了长卷的来历,也知道其中的珍贵。可以说,又是一件难得的珍宝,极具观赏价值。

    当然,最重要的就是新鲜感。毕竟这段时间以来,在媒体的大力支持下,大家对于展览的珍宝已经耳熟能详了。尽管刚才参观的时候,也是阵阵惊叹,十分喜欢,但是难免少了几分期待的感觉。但是现在却不同了,就好像是意外的惊喜一样,自然让人十分高兴。

    料想在消息传出之后,肯定会引发新一轮观赏的热潮。

    不过,那也是后话了。反正在介绍了长卷的来历之后,一帮专家也识趣退场,让出位置给买票进来的人仔细观赏。

    与此同时,孔老先生也找到了王观,貌似要兴师问罪。

    见此情形,王观急忙说道:“孔老,这画……”

    “没问你画的事。”孔老先生摆了摆手,迟疑说道:“待会你空吗?”

    “什么?”王观有些错愕道:“孔老你找我有事?”

    “不是我找你有事,而是有位朋友想认识你。”孔老先生沉吟道:“知道我们认识之后,他就托我问候你,顺便想在中午设宴,好好的款待你一番,不知道你有没有空?”

    “这两天我没什么事,倒也算是比较空闲。”王观微微皱眉道:“不过,到底是谁想认识我呀?”

    言下之意却是,那人是单纯的想认识自己,还是通过自己办什么事情?不是王观敏感,喜欢胡思乱想,而是有前车之鉴,不得不防。毕竟在负责巡展以来,他就与各色各样的人打交道,这些人之中,也有一些目的并不单纯的人存在。

    对此,王观也有些习惯了,不管这些人怎么拐弯抹角,旁敲侧击,都装做没有听懂,却让他们十分失望。但是在巨大的利益面前,总有人不死心,前赴后继联系王观,让他很烦,但是又躲避不了。就好比现在,孔老先生开口了,他怎么可能拒绝,当然要卖点面子。

    “一个朋友。”

    察觉王观语气中的松动,孔老先生也随之笑道:“小友不必多虑,他只是单纯的想要结交你而已,并没有什么目的。”

    “真是这样就好……”

    王观肯定不会相信这种低级的套话,但是表面上却笑着说道:“行啊,有人请客,不去白不去。对了,能不能带上两个朋友?”

    第969章待价而沽

    PS:

    今天的第一更求月票,请大家多多支持。

    这个时候,听王观说要带朋友赴宴,孔老先生也有些意外,随即也不以为意,立即笑道:“当然没问题,人多反而更热闹,想必史密斯先生更加高兴。”

    “史密斯?”

    一瞬间,王观警惕道:“外国人啊。”

    “嗯,美国人。”

    孔老先生笑道:“来自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说起来也是我们的同行。”

    “真的。”

    王观一听,就多了几分兴趣。要知道美国的大都会博物馆,那可是号称与大英博 (精彩小说推荐:

    ) ( 拣宝 http://www.xshubao22.com/4/4869/ )

小技巧:按 Ctrl+D 快速保存当前章节页面至浏览器收藏夹。

新第二书包网每天更新数千本热门小说,请记住我们的网址http://www.xshubao22.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