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点击/收藏到桌面
王观撇了撇嘴,又笑问道:“那么现在,不再怀疑了吧?”
“不怀疑,从来不怀疑。”安德森先生誓言旦旦,随即话峰一转:“王,不要再纠结这些小细节了。我想,我们应该好好谈谈了。”
“嗯,确实该好好谈谈。”王观十分赞同,大家都是聪明人,没必要玩欲擒故纵那套。
毕竟,东西是什么底细,大家心里有数了。而且,在安德森先生等人表示怀疑的时候,王观还同意拿东西去检测。一方想卖,一方想买,自然是一拍即合,根本不用再绕圈子。
“我需要付出什么代价?”
安德森先生十分直接,甚至已经做好了大出血的准备。
“很简单。”
适时,王观微笑道:“你也知道,我不缺钱,所以也不要钱,只不过对于中国的文物比较感兴趣……”
“好。”安德森立刻点头道:“我船上的中国文物全部归你。”
“不,不够。”王观摇头道:“安德森先生,你船上的东西我见过,中国的文物只是其中一部分而已,单纯就价值而言,肯定比不上你们犹太教的圣物……”
第1025章达成协议
PS:
今天又只有一更,不知道为什么,越到后面越卡,大家见谅一下吧。
“……或许,你说得对。”
此时,安德森先生沉稳道:“王,既然你提出这样的要求,那么应该也有决定了,不妨说说看。”
“就等这句话了。”王观微微一笑,同时在衣兜之中摸出一页纸,然后递了过去。
“这是……”
安德森先生接了过来,低头一看,瞬间表情变色:“王,你这是在狮子大开口。”
“有吗?”
王观倒是十分淡定,微笑道:“安德森先生,你不要急着生气。凡事好商量,买卖不成仁义在嘛。不同意就算了,我也不强求……”
信你个邪……
如果安德森先生懂中国方言,或许会这样破口大骂。不过,现在的情况也差不多,脸色有几分阴沉,半响之后才冷静下来。
“王。”
继续打量纸上内容,安德森先生摇头道:“你应该知道,这些东西……对了,这些东西,我根本没有……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我总不能凭空变出来啊。”
“安德森先生,你仔细看清楚。”王观笑道:“这份清单,并不是随便列出来的。单据上的东西,就算你没有,但是我们相信只要你们齐心协力,肯定能够成功收集起来。”
“什么意思?”安德森先生皱起眉头,颇有几分不解。
“列出这份清单的人告诉我。”
与此同时,王观坦然道:“这些东西尽管收藏在不同的人手中,但是这些人却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至于什么特点,想必安德森先生心里也应该有数。”
一瞬间,安德森先生沉默了下来。什么共同特点,他自然十分清楚。实际上在浏览清单内容的时候。他就已经有所察觉了。现在得到王观的提醒,更是确认无疑。
“王,我们只是同族人,并不是家人,或者亲人。”安德森先生叹道:“我们固然团结,但是在利益上也分得很清楚,无缘无故的,他们不可能无偿援助我。”
“谁说是无偿援助?”王观示意道:“我可是拿东西换的啊,以物易物,十分公平合理。再说了。亲人,家人,或者要明算账。但是同一个组织,应该不用吧。”
“嗯?”
一瞬间,安德森先生目光有几分警惕:“王,我不明白你在说什么。”
“不明白就算了。”
适时,王观随口道:“反正。我们的条件就是这样,谢绝讨价还价。”
“你们……”
这个时候,安德森先生才后知后觉,顿时有几分明白过来,然后忍不住暗骂自己真是关心则乱,不然也早应该想到。既然能够知道自己背后的组织,而且又把清单罗列得这样详尽,肯定不是容易的事情。
也就是说。王观背后有人,说不定还是官方背景。想到这里,安德森先生踌躇了片刻,也坦诚说道:“王,这事我做不了主。需要请示之后,才能够答复你。”
“当然。我可以等。”王观笑道:“说实话,我们都是传声筒,上头要我们怎么办,我们也没办法拒绝,身不由己啊。”
“太对了。”安德森先生深以为然,与王观握手挥别之后,又匆匆忙忙而去。
在安德森先生离开不久,王观立即收到了德国传来的消息,检测结果表明,金属片果然超过了三千年以上历史。
对此,王观笑了笑,也随之摩拳擦掌起来,准备养精蓄锐狠宰一刀。他可不认为,安德森先生及其背后组织,会那么轻易答应自己的条件。
所谓谢绝讨价还价,本身就是为了能够更好讨价还价而设定的借口。反正在交易没有完成之前,肯定需要经过一番你来我往,相互妥协退让之后,才能够最终确定下来。
事实证明,王观猜测没错,才过了一天,安德林又来拜访了,而且不仅是一个人过来,同行的还有一个团队,浩浩荡荡的十几个人。人多势众,气势马上变得不一样了。有了足够的底气,当然要反驳王观的条件。
对此,王观缺乏经验,但是钱老却早有安排。在正式洽谈的时候,也不知道从哪里早出来十几个人,就坐在王观的旁边。
一时之间,整个场面就好像是两大集团公司在进行商业谈判,可谓是暗流汹涌、剑拔弩张,更好像是一个火药库,一点就爆。
当然,无论两边人争吵得多么厉害,王观与安德森先生却是一脸笑容,不时悄声讨论茶与咖啡的滋味怎么样。
不过,谈判真的很艰难,甚至称得上是锱铢必较,为了一点小问题直接陷入僵局的情况时有发生。每当遇到这样的情况,大家很有默契地暂时休整,之后再卷土重来。
毕竟,大家都有交易的意向,看似激烈的争吵,无非是在试探对方的底线罢了,根本不存在谈崩的可能性。
就是这样,断断续续的谈了一周,谈判的人不烦,王观都觉得烦了。不过经过这么长时间的试探,大家也摸清楚了对方的底线,也差不多可以达成协议。
见此情形,对方也不再拖泥带水,而是快刀斩乱麻,在第九天谈判的时候,立即敲定了各种细节,并且签署了合同。
“合作愉快!”
一瞬间,无论是安德森先生,还是王观,都齐齐吁了一口气,感觉一阵轻松。
然而,只是松弛了片刻,王观就要奔赴澳大利亚了。去探查那些东西的真伪,毕竟总不能对方说东西是真品,就一定是真品。为了确定金属片的真伪,在谈判期间还有许多人来过鉴定呢。就是由于检测不出什么问题,才比较顺利签订了合同。
至于现在,就是考验王观等人眼力的时候了。安德森先生一方负责提供东西,但是这些东西的真伪,就要看他们仔细甄别了。要是把赝品当真拿回来,这是自己的问题,与人无尤。
就是明白了这一点,所以王观也不敢怠慢,找钱老商量一下之后,由他老人家亲自出马,直接在故宫借调了一批专家随行。
当然,这些专家也不是白借的,这可是大人情,需要慢慢偿还。另外,由于带队的人是周老,而且与他一起随行的,都是德高望重的老前辈。
这种情况下,王观这种小字号的晚辈,自然沦为了跟班,鞍前马后打杂。同时不要觉得打杂不好,在业界之中不知道有多少人希望能够给大专家打杂呢。
要知道在专家的旁边,尤其是在专家鉴定的时候,最容易学到东西了。就算没有鉴定,几个大专家坐在一起谈笑风生的时候,不经意说出来的话,也足够让人回味无穷。
这不是夸张,而是一个事实。毕竟老前辈们经验丰富,在只言片语之中,肯定隐藏了许多信息,只要你认真聆听,绝对能够少走很多弯路。所以说,有这么一个就近聆听的机会,必然有许多人不惜大打出手争取。
就在王观聆听老前辈们教诲之间,飞机也顺利抵达澳大利亚的首都堪培拉。这是一个美丽的城市,地处澳大利亚风景宜人和树木青葱的心脏地带,全城树木苍翠,鲜花四季常开,属于花园式城市,更有天然首都之称。
来到这里,王观的第一印象就是这里空气清新,有种置身于大草原的感觉。实际上,堪培拉本来就是建立在草原上的城市,或者说澳大利亚本身就是一个大草原。
嗯,至少在王观的印象之中,澳大利亚就是在草原上建立的国家,而且由于城市规划得很好,空气的质量自然不错。
这是题外话,反正在机场降落之后,安德森先生也安排有人迎接,开车送王观一行人来到城市的酒店住下。然后,就没有然后了。或许是打算晾一晾他们,反正把人送到酒店之后,安德森先生方面,就没有什么动静了。
对此,王观等人却沉得住气,尤其是周老他们,都已经是人精了,绝对不可能为了这小小事情自乱阵脚,该吃的吃,该喝的喝。兴致来了,还出门转转,就当公费旅游了。
王观更是十分豪爽大方,消费购物的钱,一律包齐了。反而是周老等人不好意思,拒绝了他的好意。毕竟,老一辈的人还是比较讲究风骨的,更觉得无功不受禄,自然推托起来。
而且,不等王观反驳,周老就转移话题道:“既然他们想考验我们的耐心,那么我们也顺便晾一晾他们。不要以为我们在这里孤立无援,走,带你去探望一些老朋友。”
说话之间,在周老的招呼下,大家浩浩荡荡出门而去,一番辗转就来到了当地的唐人街,然后驾轻就熟走向一间店铺之中。
华人足迹遍布全球,在澳大利亚城市之中有唐人街,这一点也不奇怪。
而且随着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经济不断发展,与世界各地华裔的往来愈加密切,所以周老有朋友在这里更加不稀奇。
“徐兄。”
一进门,周老招呼一声,就有一个满头华发的老人迎了出来。
王观顺势打量,只见老人大概七十多岁,发头很短,就好像一根根银针挺立,给人一种勃发的感觉。总而言之,这是一位精神矍铄的老人。
“周兄,好久不见了。”
与此同时,老人笑容满面,热情迎请大家来到茶室坐下,客套寒暄……
第1026章页纸千金
进去坐下来之后,王观也随之打量四周的环境,只见这里是一个书店,布置自然是以干净整洁为主,充满了浓浓的书香气息。
王观仔细留意,发现店铺的书籍不少,而且有外国英文书籍,自然也有中文书籍,另外中文书籍之中却也有古今书籍之分。乍看之下,王观也没有想到,在万里之遥的国外,居然还能够看到一些古籍的存在。
在王观心里啧啧称奇之际,却听周老笑着说道:“徐兄,你总是这样,又不卖这些东西,却偏偏摆放在最显眼的位置,这分明是在存心勾人犯罪嘛。”
“是你自己心生贪念,难道还怨别人不成?”徐老笑眯眯道,手脚十分利索,三两下就泡好茶,给每人斟上一杯。
“家有黄金,却非要摆在闹市之中招摇,怎么不叫人觊觎?”周老振振有词道,顺手举杯抿了口清茶,赞叹两声:“雨前碧螺春,难得你保留到现在。”
“什么闹市。”
与此同时,徐老轻叹道:“我这个店铺,经营的大多数是传统文化书籍,光顾的人本来就比较少,加上位置偏僻,堪称门可罗雀了。东西摆放在这里,无非是自娱自乐罢了。”
众人明白徐老的感叹,毕竟随着科技的进步发达,各种娱乐活动日新月异,看书的人反而越来越少了。不是大家不喜欢阅读,实际上愿意看书的人也有不少,只不过他们不再到传统的实体书店翻阅了,而是通过电脑、手机等方式浏览。
时代在进步,阅读的方式也在变化。自然给人现代的年轻人越来越不爱看书的错觉。
不管怎么说,实体书店维持艰难这是事实,而且还是全球性的难题。也难怪在网络文学兴起的时候,就遭受到传统文化人士的打压,显然是早看出新兴产业对自己的威胁。
尽管在许多传统文化人的眼中,书籍可以称得上是千百年来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最重要载体。在没有电脑、没有录音笔和摄像机的时代,大家都这样过来了,自然没有必要舍弃,也不能够抛弃。
但是在追求速食的网络时代。大家已经习惯了快节奏的生活,很多人连去实体书店买新书的兴趣都没有,更何况静下心来慢慢地翻阅。虽然他们也认同,翻阅纸质书籍比较有感觉,不过电脑手机阅读却更加方便快捷。
连现代的书籍。年轻人也不快乐意碰触了,更别说研究一本晦涩难懂的古书了。
这是题外话了,这个时候,听了徐老不是诉苦的诉苦,周老自然宽慰起来:“能够自娱自乐就好,毕竟研究古籍的乐趣,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没错。”
徐老深以为然,顺手抽了一本古籍过来,一边触摸泛黄的封皮,一边感慨万端:“一页页发黄的纸张。一个个横平竖直的方块字,传递地是文化的精华和历史的根脉。记得几十年以前,我第一次接触古籍,好像是一本画谱。”
“具体是宣和画谱。还是芥子园画谱,我的记忆已经有些模糊了。但是当时的心情。我却一直没有忘记。拿到画谱之后,我爱不释手,晚上点着煤油灯也看,睡觉时脑子里尽是那些栩栩如生,精致流畅的线条……”
说话之间,徐老笑道:“或许就是那一次接触,让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然后得了古籍情结,每到一地,就要去那儿的古旧书店逛逛,看看有没有古代画谱。看完画谱后,翻了翻别的书也觉得不错,就正式开始了古籍收藏之路。”
“想当年,古籍尽管不多,却也不少。每个旧书店都有一些,特别是乡村人家,都是一摞一摞搁在大木箱之中。几乎每次下乡走访,就是一趟收获的行程,背包塞不下了,这才满载而归。可是才十几年功夫,情况就大变样了。”
这个时候,徐老一脸无奈:“别说旧书店没有古籍踪影了,就算偶然有些民国年间的老书,价格却一本比一本贵。”
“徐兄,不要尽想捡漏。”
适时,周老笑道:“从古至今,能够留下来的藏品,很多都是从地下出土,但是书籍是个例外。正是古人因爱而留、因善而藏、因藏而读,才使得这些时代的载体和物证流传至今,成为文化瑰宝。以前由于特殊原因,大家对书籍不重视,这情有可原。”
“不过,在解决温饱问题之后,大家自然重新拾起传统文化。而且,由于不易保存,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古书数量有限,精品更是难求。百年无废纸,价格自然节节攀升。”
听到这话,众人十分赞同。
在古籍收藏界,真的就是百年无废纸,时间超过百年,只要是流传下来的,都有一定的研究和收藏价值。不要觉得这本书的作者默默无闻就置之不理,因为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能够印刷成书的都是精品。即使不是大家,也一定有其流传至今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
毕竟尽管历史是纵竖下来,但是大家在研究历史的时候,却需要横向比较。旁征博引,通过许多文献资料,才能够尽最大的可能把历史真相还原出来。这种情况下,每一本古代流传下来的书籍,自然都具备研究的价值。
再说了,与现代机械化印书,一排下来几十万册不同。在古代想要出书,那是需要很高昂的成本,作者想要印书,不仅没有稿费,甚至还要自己掏腰包。
就是这样,大家对于印刻的要求极高,精益求精,自然比较珍贵。尤其是孤本、珍本、善本,本本都是价值千金。
在古籍收藏中,有这样一个说法,即善本时间早于乾隆。在古籍市场上,元代以前的书往往是论残页卖,明代的书是论页卖,清代的书是论册卖。对于现代的收藏家来说,乾隆以前的书都十分珍贵稀少了。
另外同一时期的古籍中,刻本优于印本,初刻优于翻刻,套色优于单色,图画优于文字。不同等级的划分,已经形成了一套十分完善的市场规律。捡漏的机会,自然越来越少。
其实在秩序混乱的情况下,最容易获得成功。比如说在互联网经济兴起的时候,一些人积极投身其中,很容易成就财富的神话。但是随着互联网格局的奠定,后来人想要获得成功,那就需要巨额的投资了。
收藏市场也是这样,捡漏的黄金时代已经过去了,现在是资本的天下。普通人资金有限,只能折腾一些文玩核桃之类的小玩意儿。拍卖场上那些动辄几百上千万,甚至过亿的收藏品,只有大富豪们才能够玩得起。
就是明白这个道理,所以周老等人才会这样感叹。
“对了。”
与此同时,周老笑道:“当年你硬先生从我手中抢走的博古图,现在应该没丢吧。”
“什么抢你……”
徐老不乐意了:“明明是你想抢我的,幸好我手快,才没被你抢走。”
在说话之间,徐老站了起来,在旁边的书架上翻找了下,然后小心翼翼捧着一本书册走了回来。这一瞬间,王观等人也颇感兴趣,连忙留心关注。
“这是明代万历年间的博古图……”
把书册放下之后,徐老有些高兴,也有些遗憾:“可惜不是宋代的宣和博古图。”
宣和,那是宋徽宗赵佶的年号。众所周知,赵佶是个非常风雅的皇帝,在后人看来他与南唐的李煜差不多,都是水平极高的艺术家,可惜却没有做皇帝的天分,所以沦为亡国之君。
抛开赵佶在位期间的各种昏庸无道不提,但是在艺术方面,他倒是有不少贡献。比如说命大臣编绘宣和殿所藏古器,修成宣和博古图三十卷。
博古图著录当时皇室在宣和殿所藏的自商至唐的铜器八百多件,集中了宋代所藏青铜器的精华。每件东西都摹绘图像,勾勒铭文,并记录器物的尺寸、容量、重量等,或附有考证,这为后人研究青铜器提供了比较详尽的资料。
博古图修成之后,后世流传版本较多,南宁、元、明、清都有翻刻。
“博古图的翻刻版本之中,最好的肯定是明代嘉靖年间蒋旸翻刻的版本,通行较广的则是清乾隆黄晟的亦政堂重修宝古堂本。”
此时,周老评点起来:“对比之下,万历年间的版本,确实次了一点,但是也不错了。”
“至于宣和年间的真本。”
说话之间,周老也有几分向往:“那可是稀世珍宝,可遇而不可求。”
“不仅可遇而不可求,而且忒贵。”与此同时,旁边有个大专家笑道:“一页宋版,一两黄金,就算遇上了,也买不起啊。”
“也对。”
众人纷纷点头,宋版古籍在市场上的价格最高,这是行业内公认的事实。毕竟印刷术在宋代时候,无论是纸墨,还是排版印刷的技术,都已经趋向于成熟。这种环境下,印刻出来的书籍,经过千年时间不毁而流传到现在,价格肯定要比黄金还要高。
“幸好,我们不必买……”
说话之间,有人拍了拍王观的肩膀,笑眯眯道:“说好了,东西到手之后,要借我们研究一段时间。”
“忘不了……”王观叹气道:“也不敢忘啊!”(未完待续)
第1027章天意将垂象,神龟出负
ps:今天的第二更,求月票支持下,谢谢。
王观哪里敢忘,就算他忘了,想必周老等人也会在旁边提醒,督促。
“什么意思?”
不过,徐老倒是没听明白这个暗语,或者说有些明白了,所以想问个清楚。
“没什么意思,继续看书。”
与此同时,周老笑道:“万历年间的博古图,图文并茂,又印得十分清晰,最重要的是没有虫蛀脱页折皱的现象,也能够称得上是珍本了。”
“本来就是珍本。”
看到周老等人不想多说,徐老也没多问,而是微笑道:“不过,我从来不追求什么珍本、善本、完整本,只要是古籍,我都愿意收藏。这些流传千百年的古书非常珍贵,不像现在的书可以批量印刷,无限次出版,对于这些有一本少一本的古籍来说,经济价值只是次要的,将他们保护起来,这才是关键。”
“很对。”
一时之间,众人深以为然,十分赞同。中华文明之所以传承数千年没有中断,就是因为大家重史传书,典籍宏富,才能够把民族思想文化精髓传了下来。可以说,古籍是中华文化的宝库,每一本古书都值得细细研究。
有人藏书,那是为了炫耀,表明自己的知识丰富;有人藏书,单纯是兴趣爱好,以便时常翻阅,从中汲取更多的学问;有人藏书,却是为了保护,传承文化。这是一种递进,一些事情总该有人去做的,不然的话,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估计早就断绝了。
在看完了博古图之后。徐老又拿出了一套通鉴总类的古书,讲述的是历史故事。另外还有昭明文选、三国演义等等,无论是正统文学,还是通俗读物。他都有收藏。毕竟古代的通俗读物,能够流传到现在,都可以称得上是名家著作了。
最典型的例子,自然就是四大名著了。这些著作。在当时还被归于**之流,但是大家都知道人性,越禁的东西,反而传播得越快。经过了几百年的沉淀。自然积累了大量的人气,以至于现在的许多人,都靠这几本书混饭吃。
当然。徐老的收藏之中。不仅是这些珍贵古籍而已,另外还有一些黑老虎。
以前说过了,所谓的黑老虎,那是碑刻墨拓俗称。主要是碑刻拓本制假手法多,辨别真伪难,防不胜防,稍有疏忽便会上当。似被老虎咬了一口。不过徐老收藏的墨拓,却有几分稀奇,并不是单纯的碑刻,而是一些奇异的图案。
“奇了怪了,这是什么?”
此时,周老拿起一页墨拓,仔细研究了片刻,却不得其解,微微皱眉道:“这种纸的纸色如黄玉,质似童肤,应该是明代内府权贵比较常用的金箔纸。而且拓本墨色如蝉翼,应该是蝉翼拓无疑。问题在于,拓的是什么东西?”
“周兄,你也有看不懂的时候。”徐老笑了,颇有几分得意。
“不懂就不懂。”周老坦然道:“天下学问灿若繁星,我们常人穷经皓首,能够了解其中一小部分,就足够欢欣鼓舞了,怎么敢说经天纬地,知晓一切。”
“也是。”
徐老赞同点头,但是也没有急着揭示谜底,而是让其他人观看、揣摩。
王观等人自然颇为好奇,纷纷围过来打量,只见墨拓发乌,然后形成了一些斑驳的痕迹。乍看之下,只见这些痕迹杂乱无章,但是仔细研究,又感觉有什么规律。
研究片刻之后,大家觉得十分莫名其妙,纷纷摇头表示不清楚这是什么玩意。
“徐兄,不要卖关子了。”
适时,周老催促道:“说说看,这是什么拓片?用这样珍贵的金箔纸拓印的东西,应该不简单。”
“嗯,我也是这样觉得的。”徐老认同道:“所以我就收上来了。”
“咦?”
一瞬间,周老若有所思道:“听你这话的意思,好像也不清楚拓印的是什么东西。”
“呵呵,你说对了。”
这个时候,徐老不好意思笑道:“你们几个大专家都看不明白,我怎么能够清楚,就是认得这纸是明代内府金箔纸,所以就买下来了。”
“诶……”
一时之间,周老等人纷纷摇头。
“换成是你们,你们也会这样。”
徐老自得道:“买家不知道这是金箔纸,更不清楚拓的是什么,就以一个十分低廉的价格让给我了。抛开其他不提,单纯是这纸的钱,就足够我赚回来了。”
“难怪……”
众人恍然大悟,原来是捡漏了。古纸本来就有极大的升值空间,更何况是十分珍贵的明代内府用纸,那是供应皇室的贡纸,价值肯定不低。不管拓的是什么,纸质的本身就足够值钱了。当然,如果拓印的东西足够珍稀,那么价钱肯定要翻上好几倍。
“说起来,这些拓片,我好像在哪里见过。”
所谓人多力量大,又研究一会之后,有个专家迟疑道:“在故宫的资料之中,好像也有类似这样的东西。”
“真的?”徐老眼睛一亮,倒也不怀疑。毕竟故宫之中的典籍浩如烟海,有类似的东西一点也不奇怪。
“应该是。”那人不确定道:“你们也知道,类似于这种莫名其妙,没有明确分类的东西,在研究不出结果的情况下,很容易搁到角落里保管存放。我也是在整理的时候,偶尔看见了,却没往心里去。”
“既然这样,回去的时候,再翻来看看。”周老随口道:“有结果了,再告诉你。”
“好……”
徐老轻轻点头,也颇有些理解周老等人。毕竟故宫的东西太多,每个专家研究的方面又不一致,不清楚其中的状况也正常。
“其实……”
与此同时,王观迟疑道:“大家不觉得,这好像是龟甲的纹理吗?”
“龟甲纹理?”
一瞬间,众人愣了一下,随之又重新打量起来。
片刻之后,周老立即摇头道:“不对,龟甲的纹理是一片一片的,呈规则的边角状,而这些则是线条,以及一些莫名其妙的小点,与龟甲纹理完全不一样。”
“周老,我敢这样说,肯定有几分把握。”
就在这时,王观取来几页拓片,然后铺开摆放起来,再示意道:“在我看来,这几页拓片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应该是在一大块龟甲上拓印,然后分成一页页纸。”
王观摆了几页纸之后,其中有两三页是衔接起来的,正好出现了一个轮廓,一个龟甲片的轮廓,自然也证实了他没有撒谎,墨拓真的可能是龟甲。
“咦。”
看了一眼,周老等人自然更加惊诧。因为从轮廓来看,拓印的龟甲实在是不小,单单是一个甲片就有盘子那么大。由此也可以推断,整个龟甲大得惊人。最重要的是,既然能够证实东西是龟甲,那么在龟甲片上的那些线条与小点,应该是后刻上去的……
“河图洛书?”
想到这里,徐老脱口而出。一时之间,其他人也颇有几分认同。没有办法,毕竟在中国人的印象之中,在龟甲上刻了图文的东西,不是甲骨文,就是大名鼎鼎的河图洛书了。
洛图洛书是什么,那是中国研究了几千年,都没有办法完全破译的奥秘。
《易经系辞》称:“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
学者通常将这几句话解释为,古时黄河出现背上有图形的龙马,洛水出现背上有图形的神龟。伏羲依据龙马上的图形画出八卦;大禹依据神龟上的图形制订九畴,就是治理天下的九类**,其中包括治水的方法。
据传说早在洛水神龟出现之前,大禹的父亲鲧在奉尧之命治水时,有一群乌龟接连不断地呼叫拖尾而过,在地上留下痕迹,鲧就是根据这样痕迹,想到了筑堤防水的办法。虽然由于堵不如疏的原因,鲧治水最终没有获得成功,但是龟却为治水立下了汗马功劳。
另外还有神话传说,在远古大洪水时,人类皆为大洪水淹没,天下只剩兄妹二人,是巨龟救了他们,人类才得以繁衍。
总而言之,河图洛书那是中国神秘学的源头。
而且古人一直相信,在龟甲之中蕴藏了天地的奥秘。在有关龟的最早文献中,就把龟甲的上盖比作天,下盖比作地,将龟甲看作是天地的缩微。
龟是上应天星的神物,所以有灵。龟背有纹理,古人认为这种纹理乃天意所授,蕴含着神秘莫测的内容,只有圣人才能参透其中的秘密。
这个也就是所谓的天意将垂象,神龟出负图。也就是这样的原因,所以在故老相传的四灵之中,只有龟是唯一的实物。另外什么青龙、朱雀、麒麟之类的,都是想象中的生物。
千年的王八,万年的龟,能够活得这样长久,龟自然也成为了长寿的象征。只不过由于孔夫子一句,老而不死是为贼,加以延伸之后,才让乌龟成为了骂人的话。
“还是年轻人机灵,反应够快。”
与此同时,周老看了眼王观,一脸赞许的表情。
“没错,还是年轻人脑子转得快啊。”徐老也一样感叹起来,东西在他手中好几年了,可是却没看出什么端倪,人家只是稍微打量就有了判断……
年轻,真好!
第1028章矢志必得
对于周老和徐老的赞许,王观自然要表示一下谦虚。。不过这个时候,却没人理他,因为觉得东西可能是河图洛书之后,众人自然仔细研究起来。
“感觉有些不对……”
又观看了片刻,一个大专家迟疑道:“河图洛书的痕迹,并不是这个样子的。再说了,这么大片的龟甲,不至于只是刻了河图洛书而已吧。”
这倒是大实话,尽管河图洛书的名头很大,不过图形却比较简单。只不过在简单的图形之中却蕴含了许多哲理,至少在一些人眼中,包罗万象,涵盖世间一切真理。
然而,从几页拓片之中,大家也可以推测,拓片的龟甲肯定很大,好像一个桌子似的,起码有方圆一两米左右大小。
这么大的龟甲,不敢说千年万年,但是七八百年肯定有了。而且在龟甲片上,又刻了许多线条、小点之类,好像有几分密集,错落有致。无论怎么看,都不像是河图洛书。
当然,这也是由于拓片较少,信息量不足,自然不好判断。
“不是说故宫也有类似的拓片吗?”
与此同时,有人琢磨道:“不知道是不是散佚的拓片?”
“这个不好说……”
在说话之间,也有人提议道:“要不打个电话回去,让人帮忙找一找,然后传真过来。”
“这个主意挺好。”
心动不如行动,一个专家立即掏出手机联系故宫同事。说明了这边的情况,对方也十分感兴趣,答应帮忙翻查一下。
片刻之后,结束了通讯,接下来只有等了。也不是干等,大家也重新坐下来喝茶,就拓片的来历各抒己见。大概过了一个小时,故宫方面就有回讯了,却是找到了那几页拓片,而且确定拓片用纸确实也是明代内府金箔纸。
听到这个消息,众人自然是一阵欢欣鼓舞。然后经过一番**作之后,大家也收到了那些拓片的图本,然后立即打印出来。综合一下,拓片大概有十几张,有些能够拼在一起,有些则是单独成张。不管怎么说,反正排列出来之后,龟甲片的轮廓更加明显了。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拓片的内容,也就是那些线条与大小不一的圆点。
“果然不出所料……”
乍看之下,周老立即笑道:“这应该是星相图。”
“星相图?”
适时,旁边的专家沉吟了下,也点头赞同道:“应该是,传说古代的钦天监,确实有把星相图绘刻在龟甲上的习惯。可能是需要备份,所以又干脆拓印下来。”
“也不是没有可能。”徐老轻叹道:“可惜了,好好的一份星相图,最终却散佚各地,残缺不全。”
“徐兄。”
听到这话,周老趁机道:“既然这样,你这几页拓片,能否割爱?”
“得……”
一瞬间,徐老顿时苦笑道:“就知道你过来准没什么好事,总是在打我这些宝贝的主意。”
“不能这样说。”周老连忙摇头道:“现在不是我要,而是我代表故宫博物院,正式向你邀约洽谈这事。”
“好了,不要拿故宫压我。”徐老没好气道:“想拿就拿去吧,反正就是几页废纸罢了,我也不稀罕。”
“知道就好,那我就不客气了。”周老真不客气,小心翼翼把几页拓片整理起来,然后笑道:“回头再给你送一面旗帜。”
“不用了,我屋里的锦旗足够多了,再送来就没地方挂了。”
徐老轻轻摆手,就是这一句话,足够让王观惭愧。老前辈们的觉悟,果然不是现代的年轻人能够比拟的,反正他自问做不到。
嗯,这是代沟,观念的不同,没办法抹平的。
在王观暗暗感叹之时,转眼就是中午,大家在徐老的招呼下,也随之吃了午餐。之后大家才打算四处逛逛,看看风景什么的,王观就接到了安德森先生的来电。
“咖啡厅?”
此时,王观有些惊诧:“有人要见我…
…也行,我待会就到……”
说话之间,王观打断了手机,然后回头道:“周老,安德森先生的来电……不是去鉴定东西,好像是为了另外的什么事情……”
“你去看看。”周老淡定道:“以不变应万变,有意外就打电话给我们。”
“好!”
王观轻轻点头,也随之赴约而去。不久之后,他也来到了一家环境十分清雅的咖啡厅,安德森先生就在其中等候多时了。
不仅是安德森先生,进去之后王观就发现,在安德森先生的旁边,还坐了一个四十多岁左右的棕发中年人。干净利索的西装革履,头发更是梳理得一丝不苟,感觉好像是大公司集团中的经理一样。
“安德森先生。”
王观目光一扫,也随之招呼起来。
“王,你来了,快请坐。”安德森先生自然起身相迎,然后介绍道:“这位是约翰先生,我的朋友,现在就职于……”
“咳。”
一瞬间,约翰先生打断了安德森先生的介绍,主动伸手道:“你好,王先生。”
约翰先生一开口,王观才发现他的中文水平不错,尽管没有安德森先生那样字正腔圆,但是每个字的吐音清晰,哪怕有几分生硬,却足够让人听懂。
“你好……”
王观自然回应,握手之后,大家也随之坐了下来。
一番客套之后,三人却沉默了下来。王观冷眼旁观,却是觉得安德森先生摆明了是牵线搭桥而已,现在却是置身于事外。至于约翰先生,似乎在措词,盘算怎么开口。
这个时候,没人说话,气氛自然有几分冷场。等到服务员端上醇香的咖啡之后,约翰先生这才开门见山道:“王先生,我们老板看中了你们博物馆的一件东西,想要把它买下来,希望你可以帮忙成全……”
“什么东西?”王观一怔,随之若有所思起来。
“一个杯子。”约翰先生直言不讳道:“听说那个杯子能够把白酒化成红酒,我们老板很感兴趣,想买下来做个研究。”
“果然……”王观笑了,轻轻摇头道:“那是我们博物馆的镇馆之宝,镇馆之宝懂吗?就是非卖品,不可能让给别人。”
“王先生,不要急着拒绝,我们很有诚意。”
说话之间,约翰先生在随身的公文包之中取出一张相片,然后轻手递了过去:“我们老板打算拿这件东西来换。”
“什么东西?”
王观随意看去,顿时一惊:“兽首……”
看了一眼,王观的眉头就皱了起来。因为约翰先生拿出来的居然是这些年来,被炒得沸沸扬扬的圆明园兽首。
众所周知,圆明园的兽首,原为圆明园海晏堂外的喷泉的一部分,是清乾隆年间的红铜铸像。海晏一词,取自河清海晏,国泰民安的意思。然而非常讽刺的是,在一八六零年的英法联军侵华战争之中,这些兽首就流落四方,散失海外。
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更不知道是什么时候起,圆明园十二兽首,居然成为了中国文物流失的一个缩影,而且更成为了其中的代表。许多人觉得,好像只要把十二兽首收集齐了,就意味着一场胜利,民族自尊心、自豪感的胜利。
可是,王观却觉得许多人却忽略了一件事情,圆明园的十二兽首,说白了就是十二个水龙头。也不是说它们没有价值,但是它们的价值并没有大家想象中的那么大。或者说在有心人的推动下,才会把它们的价值无限抬高。
实际上在真正的行家眼中,这些玩意儿——根本不稀罕。
这是事实,不然细数十二兽首的回归,也可能看出一些端倪来。至今为止,鼠首、牛首、猴首、虎首、猪首和马首铜像已回归中国,据说龙首目前在台湾,保存完好,但短期内不会现身。所以抛开龙首不提,其他的铜像,哪个不是炒作上去的?
如果这些东西不跟圆明园联系起来,如果不跟英法联军侵略联系起来,价值就不可能这样虚高。因为有了这个联系,它就有了新的价值,这个价值就是国耻的见证。
此时,王观继续观看相片,
只见相片中的却是下落不明的鸡首。中国现在的版图就像是一个雄鸡,也难怪约翰先生十分确信,并且很有信心王观会答应这笔交易。
对此,王观冷笑了下,随意?(精彩小说推荐:
)
( 拣宝 http://www.xshubao22.com/4/486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