拣宝 第 250 部分阅读

文 / 未知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点击/收藏到桌面
    此时,王观继续观看相片,

    只见相片中的却是下落不明的鸡首。中国现在的版图就像是一个雄鸡,也难怪约翰先生十分确信,并且很有信心王观会答应这笔交易。

    对此,王观冷笑了下,随意把相片扔下,淡然道:“这就是诚意?”

    “没错。”

    察觉王观漫不经心的态度,约翰先生心里多少也有几分迷惑,也在揣测王观是不是在欲擒故纵。毕竟据他调查,中国人好像有个圆明园十二兽首情结,现在见到其中一个,难道不应该欣喜若狂吗?

    “如果只是这种诚意,那么我只能说,你们老板真是痴心妄想。”

    就时这时,王观一脸不屑的表情,摇头道:“拿一个破水龙头,就想换传说中的圣杯,你们老板是不是想得太美了。”

    “圣杯?”

    一瞬间,约翰愣住了,有些怀疑自己是不是听岔了。与此同时,安德森先生目光闪烁,却也没有什么惊疑之色,显然早有这方面的猜测了。

    “呃,是杯子。”

    这个时候,王观好像说漏嘴似的,连忙补救道:“我是说,神奇的杯子。”

    然而,约翰先生仿佛没有听到任何解释,经过几分钟的浑浑噩噩之后,这才慢慢地清醒了过来,隐约之中也明白为什么老板对于那个杯子矢志必得了……(未完待续。)

    第1029章歌以咏志

    ps:又是周一,又是月底,求推荐票、月票支持。

    圣杯是什么,或者说圣杯意味着什么,约翰先生心里当然清楚。尽管他也在怀疑,那个杯子到底是不是传说中的圣杯,但是只要有一分可能性,都值得买回来研究。

    想到这里,约翰先生开口说道:“王先生,你看清楚,这可是你们国家的瑰宝……”

    “什么瑰宝,这是耻辱。”王观没好气道:“都说了,不要拿这样的东西来污辱我。”

    看到王观的态度坚决,约翰先生也知道,他不是在欲擒故纵,而是真的看不上这个兽首。如果是之前,约翰先生或许还要努力一把,鼓动三寸不烂之舌劝说。但是听到杯子可能是传说中的圣杯之后,约翰先生反而不淡定了,随便劝说两句之后,就匆匆忙忙告辞而去。

    “王。”

    约翰先生一走,安德森先生就微笑道:“你刚才说的圣杯……”

    “什么圣杯,一定是安德森先生你听岔了。”

    此时,王观自然不会承认,反而询问道:“对了,我们已经等了两天,你们的东西准备好了没有?如果没有,我们干脆回去等算了。”

    “王,不急。”

    安德森先生解释起来:“你要知道,你们索要的东西,分别在不同人的手里,我们也需要时间协调。”

    “不是索要,而是交换。”王观提醒了句,然后皱眉道:“那还要等多久,给个准数。”

    “快了,快了。”

    安德森先生笑道:“你看这样好不好,在澳大利亚就有部分东西。明天你们先过去鉴赏,也不需要等到其他东西运来了再一起观看。”

    “早应该这样了。”王观点了点头,敲定这件事情之后,也没有理会安德森先生的挽留,直接选择了离开,向周老等人通报情况。

    听到明天就可以看东西了,周老等人自然是摩拳擦掌。

    转眼之间,一天过去,在第二天的早上。安德森先生如约到来,然后带着大家开车而去。不久之后,就来到了一栋富丽堂皇的庄园之中。

    进入庄园之后,也不需要什么人来迎接,安德森先生就直接迎请他们深入其中。一直走到庄园的角落,这里有个严密的空间。安德森先生又是输入密码,又是拿钥匙开锁,忙活了几分钟之后,这才打开了秘库。

    随即在安德森先生的示意下,大家也不客气,直接走入了秘库。才进入其间。大家就感觉到一股微凉的寒气涌来。显然,这里的温度与外面温度有几分差异,这是人为制作出来的温差,用来保护秘库中的藏品。

    毕竟众所周知。一些东西对于温度十分敏感,或是冷或是热,都有可能造成损坏,只有在恒温的情况下。才能够保持长久。不用多说,这个秘库之中。就有这样的室温调节功能。

    对此,大家也不觉得奇怪,根本没把这点小事放在心上,反而目光灼灼看向安德森先生,无声地催促他赶紧把东西取出来。没有办法,毕竟在秘库之中,还有一排保险柜组,东西就锁在保险柜中,大家想拿也拿不出来。

    不过,也就是这种层层保护,也让王观等人更加期待起来。

    与此同时,安德森先生顺应人心,将一个保险柜打开了,只见里面存放了一根根卷轴。不出意料,应该是东方的字画。

    “诸位,请自便。”

    适时,安德森先生让开位置,一脸的笑容。

    周老等人自然不会客气,纷纷涌了过来,但是也没有哄抢,而是配合默契,你一卷我一卷地把东西取出来,然后聚集到旁边的桌子之中。这个时候,他们却没有急于鉴赏,反而先把大大小小的放大镜排列在桌子一角,借以调整心态。

    片刻之后,周老定了定神,这才小心翼翼把手中的卷轴打开,然后慢慢地铺展在桌面上。一时之间,大家凑近观看,只见这画居然是一幅野趣图。

    所谓的野趣,自然是指在野外,有一个老渔翁在湖边垂钓,水中有鱼虾在线钩底下盘旋,另外在一蓬荷莲的旁边,还有一只野鸭浮游,底下的水草之中,也有螃蟹举起钳子横行霸道。水中湖鲜的动,与老渔翁的静,完美而和谐,构成了一幅妙趣横生的野趣图。

    乍看之下,王观也觉得有几分赏心悦目的感觉。而且,不要小瞧这幅野趣图。或许在普通人眼中,这不过是一幅普通的图画罢了,但是其中的寓意深长,恐怕只有行家才清楚。

    或许在常人的眼中,鱼虾蟹不过是自己餐桌上的美味罢了,但是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人在鱼虾蟹身上注入了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形成了富有民族特色的鱼虾蟹文化,成为传统吉祥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鱼就不用多说了,由于与余同音,逢年过节大家肯定要吃鱼,以示年年有余。另外由于鱼的繁殖力极强,常成群结队活动。所以古人就希望能像鱼一样大量繁衍后代,因此在古代陶器上的鱼纹可以视为生育和繁衍的象征。

    当然,还有鲤鱼跃龙门的传说,跳过去则化为龙,跳不过去仍为鱼。

    这种情况下,鲤鱼跳龙门自然成为了中国自古至今应用最广泛的图案之一,常用来比喻经过奋斗改变地位和处境。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图画之中老渔翁钓鱼,由于钓的是鲤鱼,而鲤又与得同音,所以这其实是渔翁得利的意思。

    至于螃蟹,那是十分霸气的生物,据说当年曾有日本人向齐白石求画,齐白石直接画了一个大螃蟹,然后题款看你横行到几时,却是让日本人一阵灰头土脸。

    然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之中,螃蟹却不是讽刺人的语音,反而充满了吉祥寓意。螃蟹的甲壳坚硬,有两只蟹螯,十分锋利。古代科举之中,向来有二甲传胪吉祥图,科举及第就是意味着登甲。

    实际上,荷莲旁边上的鸭子也差不多一个意思,鸭从甲声,如果一只鸭子刁着一根芦苇在水中浮游,就是一甲第一名(状元)的意思。古代读书人学而优则仕,人人都希望有朝一日金榜题名,所以鸭子的寓意也十分意味深长。

    总而言之,野趣图的文化内涵十分深刻,如果不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估计会把妙不可言的野趣图看成是野味图,那就贻笑大方了。

    当然,这些画中深意,自然而瞒不过一帮老前辈。周老等人也十分欣赏这幅画,自然仔细观赏起来,流露出几分赞许之色。

    “可惜呀,这只是佚名作品。”

    片刻之后,一个专家摇头叹道:“无款有印,从印文及纸质来判断,应该是明代中期的东西,有一定的价值,但是价值不算高。”

    这也可以理解,无论图画再怎么有寓意,但是图画的本身,不是名家的作品,画技与画风也不算多么出神入化,自然影响了它本身的价值。也就是说,这幅画可以排除掉了。

    果不其然,这些东西之中真是鱼龙混杂啊。王观暗暗忖度起来,如果只是普通的佚名作品也就算了,就怕夹带有赝品。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确实是千古名训。

    在王观心里嘀咕之际,周老也随之拿起另外一根卷轴铺开。

    “九歌图卷!”

    乍看之下,周老等人却是一阵惊喜交集。

    “什么?”

    王观惊醒过来,也连忙看去。九歌是什么,他当然十分清楚,如果连屈原的九歌都不知道,那么中学的语文肯定是白读了。

    尽管大家常说汉赋唐诗宋词元曲,但是在汉赋之前,却有一种文学体裁是大家绝对不能够忽略的。这种文学体裁自然就是楚辞,或者称为骚体。

    这个骚体,自然就是离骚的骚。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但是楚辞的直接渊源应该是以九歌为代表的楚地民歌。据后人考证,九歌原为祭祀时之巫歌,后经屈原加工而保留下来,而离骚等其他作品则是在这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不管怎么说,九歌就是指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山鬼、国殇十章内容。那么九歌图卷就比较好理解了,却是以九歌为题材,再加上屈原的画像,形成了十一卷图画。

    每段文字旁边,再配上相应的图画,字与画相结合,自然有古韵之美。

    当然,画面给人这样的印象,充分说明画家的笔法功力深厚。展开画卷,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发髻束起,身着广袖长服,拱手站立的屈原像。他庄重而坚毅、孤独而傲岸、感伤而执著的神韵跃然于纸上,令人感佩动容。

    屈原的来历,那也不必多说,本来是楚国贵族出身,但是由于楚王听信馋言而将他流放,最终让他悲愤交加,投汨罗江而死。

    也要说句题外话,古代含冤而亡的爱国人士不胜枚举,但是大家却偏偏只记得一个屈原。究其原因,无非是屈原文学修养极高,流传下来许多瑰丽文章。后世文人浏览他的文章,自然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大家常说歌以咏志,或许屈原并不是第一个歌以咏志的人,但是确实是其中的代表人物,大家在阅读他的文章的时候,很容易被打动,加以缅怀……

    第1030章天下绝艺

    ps:二更求月票,请大家多支持。

    屈原应该不是第一个歌以咏志的人,但是肯定是其中的杰出代表。毕竟在当时,也有其他人的章写得很好,比如说宋玉。

    宋玉也是与屈原差不多时期的辞赋家,一篇登徒子好se赋,让后人充分认识到什么叫辩才无双,以至于使得登徒子成为了se狼的代名词。不过,与屈原以爱国扬名不同,宋玉尽管章写得好,然而却是以帅而留名青史。

    毕竟提到古代美男子,其中必有潘安宋玉。可能是太帅气了,使得许多人忽略了他们身具备的才华,以至于很多人根不清楚,宋玉的在辞赋上的学问,一点也不逊se于屈原。

    只不过,由于宋玉的章太华丽了,尽管也有忧国忧民一面,却渲染不多,很容易让人忽略过去。这种情况下,估计很多人觉得他是“以se媚人”,评价自然不高。

    这也正常,拿荆轲为例,就算没有刺秦王的壮举,就凭一首易水歌,一样可以名动天下。据史籍记载,荆轲将为燕太子丹往刺秦王,太子丹在易水边为他饯行。高渐离击筑,荆轲悲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由于唱得太悲壮了,以至于听者嗔目,发尽上指冠。一段唱毕,只听见荆轲仰头长叹一声,天空中居然出现一道七彩虹。高渐离趁势变了一个调,乐音显得更为激昂,荆轲继而悲唱探虎穴兮入蛟宫,仰天呼气兮成白虹。

    一首易水歌,上句风吹易水寒,渲染苍凉悲壮的气氛。下句充满了决死的情怀。明知有去无还,却毅然前往,决不回顾。歌以咏志在这里体现得淋漓尽致,也难怪成为经典。

    也难怪有人表示,先秦的学作品,只要研读老庄孔孟,另外加上一个屈原,以及一个荆轲就足够了。这话肯定十分偏颇,却未尝没有道理。

    以屈原的九歌为例。尽管那是他搜集民间祭神乐歌加工而成,但是在加工的过程之中,他夹带了许多私货。后人完全可以根据他的遭遇,推测出他写这些章时候的心情。

    另外,也需要说明的是。这一幅九歌图卷,却是以白描人物手法拒绝而成。说起来这也是王观继孔子圣迹图之后,第二次看到这样长篇大幅的白描图画了。尤其是图画的作者,却是让他jing神振奋。

    “这是李龙眠的九歌图卷。”

    一瞬间,不仅是王观看到了款识,周老等人自然也注意到了。一时之间,每个人脸上都有几分惊喜交集的表情。

    李龙眠。却是北宋著名画家李公麟,尤其他号龙眠居士,所以后人多称他为李龙眠。

    据史记载,李公麟出身名门大族。家藏古器名画法书甚多,自幼知识渊博,好古善鉴,多识奇字。自夏商以来钟鼎尊彝皆能考订世次,辨别款识。也就是说。李公麟也是历史上有名的鉴定大师,就是由于他这个事,他还曾经亲手鉴定过传国玉玺。

    史书记载,宋绍圣三年,成阳县民段义得古玉印,自言于河南乡刘银村修舍,掘地得之,有光照室。四年,上之,诏礼部、御史台以下参验。在鉴定的官员之中,就有李公麟,最后还是他一锤定音,断定东西就是真正的传国玺。

    当然,李公麟鉴定大师的身份,却没有他绘画大师的身份那么有名。他一生勤奋,作画无数,人物、史实、释道、士女、山水、鞍马、走兽、花鸟无所不能,无所不jing。

    最重要的是,他的白描图画深得吴道子的jing髓,笔下扫去粉黛、淡毫轻墨、高雅超逸,被后人称为天下绝艺。

    要知道在中国绘画技法中,线描是最有特se的技法之一,而纯用线条和浓淡墨se描绘实物的白描画法,可以说是线描技法发展的最高、最纯的阶段。而李公麟的白描技法却是后人学画所遵从的样板典范,犹如群龙之首,让后人千百年来代代相传。

    大家觉得,李公麟能集诸家之长,得其大成,师法自然,大胆创新,自成一家,被后代敬为第一大手笔、百代宗师。甚至于有人觉得,吴道子的画技是古今第一人,但是李公麟画技大成之后,吴道子也不能够称为独步天下了。

    能够得到这样的赞誉,可见李公麟画艺的厉害。那么也可以想象,如果这幅九歌图卷真是出自李公麟的手笔,东西绝对可以称为稀世之宝。

    “没错,肯定是李龙眠的真迹。”

    与此同时,一个专家勉强收敛激动的心情,仔细评点道:“你们看,整由画以线条勾勒的白描手法为主,用笔十分苍老润洁,遒逸秀劲,勾勒简练畅意,古拙脱俗,使人物更加生动传神,充满了极具一种装饰美。”

    “在屈原画像之后,就是依据九歌原诗的情节,逐一绘制出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的形象。从笔法就可以知道,画家熟练地运用线条长短、迂回、曲直变化,流畅飞扬,宛似行云流水,使得人物形象充满了各自的不同神韵。”

    说话之间,那个专家赞不绝口:“不愧是名家大手笔,妙不可言。”

    “不要急着下诊断。”

    相比之下,还是周老比较冷静:“画面的笔法风格,只是判断的依据之一而已。不要忘记了,除了李龙眠以外,元代的画家张渥,也有这样的事。”

    “易之说得对。”

    此时,旁边有人赞同:“张渥师法李龙眠,得其清丽流畅之风,以白描人物著称于世。明清以来,他的线描技法更被奉为人物十八描中铁线描典范,有李龙眠后一人、绝妙当世的美誉。最重要的是,九歌图也是他的成名代表作。”

    “你觉得这是仿作?”

    没人觉得是赝品,毕竟在场都是大行家,是不是赝品,几乎一眼可以看得出来。

    不过,如果是临摹之作,那就另当别论了。毕竟,不能否认的是,一些临摹的作品惟妙惟肖,就算是专家,也不敢认定自己的判断一定百分之百准确。

    这是一个让人比较尴尬的事实,对于鉴定师来说,不怕赝品,就怕老仿的东西。因为老仿的东西,经过时间的流逝,自然把一些破绽抹去了。这种情况下,自然给后人的鉴定带来一些困难,仿佛模棱两可,不太好判断真仿。

    “老陈,你上。”

    就在这时,有人催促道:“快看看,这些款印有没有什么问题?”

    所谓术业有专攻,显然那位陈专家,就是专门研究款印这一块的。对于款印方面的知识非常渊博,甚至身还是一位金石篆刻家。

    陈专家出马,不仅是顶俩儿,顶十个都不成问题。片刻之后,他就有了结论:“没错,款印没有什么问题。不仅有李龙眠身的钤印,另外还有南宋内府的收藏鉴赏印章……”

    一时之间,陈专家如数家珍,把一个个印章的来历细说出来。从北宋开始,一直到民国年间,根没有任何遗漏。这个事,着实让王观叹为观止,羡慕得很。

    之后,又有另外的人出场,仔细研究绘画的纸页,也判断这是宋代的古纸。款印纸都对,然后就是研究其中的装裱。不过就是在装裱上好像有些问题,据专家分析,这个装裱的痕迹,好像不是宋代的技术,反而像是明代的手法。

    只是据那个专家仔细研究之后,大家才发现是虚惊一场。因为从修饰的痕迹来看,这幅作品到了明代的时候,可能是出现了一些破损,所以收藏家才请了高手重新装裱。发现了这个细节之后,大家对于作品的真仿却是有了自己的判断。

    又研究十几分钟之后,大家互相交换了意见,然后齐齐点头。

    “八成是真的。”

    八成就可以了,这是鉴定师的习惯,不管有多大的把握,都习惯留下余地。免得以后找到新的证据,推翻了自己的结论,那么也有回缓的机会。

    “既然这样,这幅画就可以留下来了。”说话之间,王观微笑示意起来。安德森先生自然没有意见,立即让人备案记录。

    鉴定了一件国家物,周老等人也十分高兴,但是随着铺开另外一根卷轴,大家也随之收敛心情,继续仔细打量。

    乍看之下,大家发现这是一幅纯粹的书法字帖,而且还是草书。说实在话,对于草书,如果不是学过,一般人肯定是看不懂的。

    或许有人觉得,草书其实就是乱写一通,根没有什么内涵。

    这话肯定是不对的,毕竟如果草书真的只是乱写一通,那么千百年来,为什么只有屈指可数的草书大家受到世人的推崇?

    中国的两汉时代,是草书的初创阶段。起初章草的用笔风格,是建立在隶书基础之上的,到了魏晋时代,用笔呈丰腴肥美的形态,典型代表就是王羲之的豹奴帖。

    但是大名鼎鼎的书圣王羲之,在评论古今书法的时候,也曾说自己的书法,比之钟张(钟繇、张芝),应当抗行,或者超过他们。然而张芝的草书jing熟,以至于池水都是黑的。假如我沉溺若此,未必输于张芝的草书。

    未必两字,这是假设的语气,说明王羲之也觉得,就草书而言,自己不如张芝……

    第1031章草书天下称独步

    ps:三更了,求几张月票支持,谢谢。尽在

    当然,眼下这幅草书字帖,肯定不可能是张芝的作品。不过,这幅作品的作者,却是一位与张芝同等级的草书大家。

    “怀素?”

    一瞬间,一个专家惊喜交集之余,也有几分不确定:“你们看看,这是怀素的笔法吗?”

    “怀素和尚的狂草?”

    与此同时,其他人也纷纷反应过来,眼睛又迸发出闪亮的光芒。

    关于怀素和尚,想必很多喜欢书法的人不会陌生。他是书法史上领一代风sao的草书家,他的草书用笔圆劲有力,使转如环,奔放流畅,一气呵成,与唐代另一位草书家张旭齐名,人称张颠素狂,或颠张醉素。

    唐代,那是继魏晋之后,中国书法的另外一个高峰期。无论是初唐四大名家,还是中唐的颜筋柳骨,都让人津津乐道。然而要是提到草书,恐怕在大家的印象之中,整个唐代两三百年间,唯有两个人值得一提而已。

    这两人自然就是张旭,以及怀素和尚。张旭不必多提,却是有草圣之称,他的草书更是与李白的诗、裴将军的剑,号称天下三绝。

    至于怀素,却是一个和尚,一个不守清规戒律的和尚。他幼年出家,少年时痴迷书法,沉溺于纸笔翰墨,整天介乱写乱画,曾两次被驱离寺院。

    不过,据人考究,怀素出家,肯定不是看破红尘,也不是由于家贫。因为他的父亲、祖父、曾祖父,都曾做过县令、长史之类的小官,按照他的家世与门第,也算是满门书香。

    只不过。怀素和尚的家族之中,好像有出家的传统。比如说他的伯祖父惠融,就是僧人,也是一个书法家。他学习欧阳询的书法,几乎可以乱真。

    另外,出家也有出家的好处。毕竟那个时期正逢安史之乱,怀素和尚在寺院清修。可谓是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不管政治风云多么动荡,都与他无关,甚至能够静下心来练习书法。这才成为了一代名家。

    就是明白怀素和尚的名头,更加清楚他的草书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所以周老等人才会那么兴奋。而且与其他书法名家的字帖相比。怀素和尚的草书更加容易鉴定。想想就知道了。尽管草书很容易写,但是写得好的却极少。就好像是太极拳一样,易学难jing。

    尤其是怀素和尚的草书,犹如夏去多奇峰,变化莫测。

    一般人不要说学了,就是临摹也难以把握其中的jing髓神韵。就是这个缘故,所以收藏市场上。各种书法名家的赝品十分常见,但是草书作品却非常稀少。一是懂得欣赏草书,愿意购买草书的人就不多。另外一个原因,就是模仿的困难程度了。

    也是基于这个理由,经过一番研究之后,一个专家肯定无疑:“这是怀素狂草真迹。”

    “你们看,草书作品笔法似游丝,犹如轻盈的彩绸,在回环缠绕之中,你永远找不到打结的结点。……”

    此时,专家分析起来:“这个就是怀素草书的特点,一般人以为怀素的狂,那是泼墨大写意,其实是片面的看法。其实在我看来,怀素的笔法更偏向于细腻,只是细腻内敛,常人难以察觉罢了。”

    “嗯。”

    旁边有人赞同:“作品通篇神采飞扬,笔墨活泼飞动,笔下虎虎生风,乍看好像一条激流奔涌的大河,在波澜壮阔中迭起。但是细看,却仿佛含蓄而内敛的小溪,在潺潺流动之中透出清丽秀挺之气,蜿蜒曲折,绵绵不绝。”

    在专家评点的时候,王观也是认真聆听,不过由于对草书研究不多,倒是体会不到专家形容的韵味。然而仔细观赏,确实觉得这篇草书字帖字错落有致,篇幅字体更是疏密合理,笔墨浓淡相宜,让人看起来感觉十分舒服,确实是篇好作品。

    不是王观肤浅,实际上这也是鉴定的小窍门。因为书法字帖,通篇都是字,反而更要注重赏心悦目的效果。不然的话,全部是密密麻麻的字,估计看得眼睛都花了,哪有什么欣赏的心情。

    所以说,一篇好的书法作品,首先要考虑其中的布局,还人笔墨的浓淡。尤其是长篇书法大作,哪里该疏,哪里该密,落笔什么时候重,什么时候轻,都是很有讲究的事情。

    疏得太厉害不行,那就显得松松垮垮,不成样子。但是密得紧凑,又显得拥挤不堪。笔墨的浓淡也是这样,墨se淋漓固然好,但是过犹不及,又显得乌黑一团。相反,要是笔墨十分轻淡,似有若无,看着都觉得费劲。

    就是由于有诸多的讲究,所以能够流传下来的名家字帖,无一不是jing品佳作,堪称是后人练习书法的范。

    与此同时,也有专家确信道:“不仅是怀素的作品,而且更是他中年以后,领略了书法的真谛,书法创作进入了巅峰状态的手笔。”

    “这话有什么根据?”旁边有人好奇道,毕竟也不是谁都懂得鉴定书法字帖的,看不出其中的jing妙绝伦来也很正常。

    “当然有依据。”

    此时,那个专家笑道:“据史料记载,怀素和尚年轻的时候,练习书法很勤奋,曾种植上万株芭蕉树,把叶子都剪下来,用来练习书法。不过,不可否认的是,在怀素少年的时候,却没有师承,却为他的书法创新埋下了伏笔。”

    “毕竟众所周知,在盛唐走向晚唐的时代,唐朝书法氛围崇尚法度。王羲之书法在初唐,受到唐太宗的追捧,时人更是趋之若鹜。然而,怀素却是一个叛逆者,并不在意当代的艺术chao流,更多的是自己探索。”

    说话之间,专家感叹道:“安史之乱之后,大诗人李白南游洞庭潇湘。这一年,李白五十九岁,怀素正值弱冠之年,他慕名前往李白处求诗。这是怀素第一次遇到李白,也是唯一一次与其交往。”

    “两个人xing情相近,李白斗酒诗百篇,怀素醉酒字更狂。作为长者,李白爱惜人才,更提拔后学,对怀素创新给予了肯定,甚至写诗赞扬。少年上人号怀素,草书天下称独步……王逸少,张伯英,古来几许浪得名,张颠老死不足数,我师此义不师古……

    一首草书歌行,道尽的李白对怀素的偏爱与推崇。

    王逸少就是王羲之,张伯英则是张芝,张颠自然是张旭。李白说王张两人浪得虚名,是因为他们的艺术成就已成为了过去。又说张旭老死不算数,重在推崇少年怀素英名。

    当然,不师古三字,旨在表明怀素的创新jing神。

    “大家都知道,李白的诗比较夸张,而且他xing情豪爽,觉得一个人好,那肯定把对方使劲地捧高,也不怕对方掉下来摔死。”

    适时,专家笑道:“幸好怀素也没有辜负李白的期望,年轻的时候肯定当不得草书独步天下的称赞。但是到了中年,经过十几年的游学,他的书法也进入略无凝滞的境界了。”

    “当然,所谓的不师古,也只说对了一半。年轻时候的怀素,的确是不师古,但是过了而立之年,他的书法就开始处于彷徨的阶段,笔法停滞不前,遇到瓶颈了。”

    “发现自己的书法没有提高之后,他就开始四处游学。在游历的过程中,他谒见当代的名家,观赏前人墨宝,然后豁然开朗。”

    “然而怀素真正获得笔法jing髓,却是拜见他的表叔邬彤之后,才逐渐领悟到魏晋的笔法。邬彤是张旭的学生,也是颜真卿的同窗。邬彤把怀素留在家中,他把张芝临池之妙、张旭的草书神鬼莫测,以及王献之的书法,如寒冬枯树等缺点,都一一讲解给了怀素。”

    说话之间,专家感慨万端:“如果说,怀素青少年时期的书法,凭借的是艺术直觉。那他三十岁以后的艺术探索,则是在艺术传统中求索。而中国书法的历史传统,就是中国书法史上的笔法传承,笔法则是魏晋书法的核心机密。”

    “掌握了这个核心机密,怀素终于书法大成,在拜访颜真卿的时候,颜真卿也不吝啬,把十二笔意倾囊相授,并且询问怀素对于草书的感悟。”

    说到这里,专家又是一叹:“怀素和尚表示自己师法自然,曾经长时间观察夏云的姿态,发现云朵随着风势,转化而变化莫测,或如奇峰突起,或如蛟龙翻腾,或如飞鸟出林,惊蛇入草,或如大鹏展翅,平原走马,不胜枚举,美妙无穷。”

    “这个就是夏云多奇峰的境界,也是怀素草书大成的表现。”

    说话之间,专家示意道:“你们看这幅作品,书法变幻无常,是不是就好像夏云一般,不仅奇峰突起,书法的线条也十分多样化。细腻飘逸的游丝,状若天女散花的笔致,把隶书与章草的规范,娴熟而技巧地纳入了囊中。”

    在这个专家的分析之中,大家也颇为认可他的判断。毕竟,人家来就是专门研究书法的大专家,发言自然格外有权威xing。再说了,其他人的眼睛也没瞎,经过细致的研究之后,发现绢纸果然是唐代的东西。

    一番印证之后,众人也可以肯定,这又是一件不亚于李公麟九歌图卷的稀世珍宝……

    第1032章写生珍禽

    “记下来,这件也要……”

    这个时候,周老示意起来,一脸心满意足。。

    “没问题。”

    安德森先生也干脆点头,反正不是他的东西,他肯定也不心疼。再换句话说,就算这是他的东西,但是用来交换犹太教的圣物,他也是心甘情愿。

    说白了,这是价值观取向的问题。就算安德森再怎么中国通,也不可能站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立场上考虑问题。相反,他从小接受犹太文化的熏陶,已经根深蒂固了,所以在他看来,再多的古画字卷,估计也比不上犹太教圣物上的一个文字。

    对此,大家心知肚明,安德森先生爽快,王观等人也是心安理得。所谓的价值,说到底还是大家心里的一杆称,只要自己觉得值得了,那就真的值得了。

    “再看看还有什么宝贝。”

    与此同时,周老等人在发现两件稀世珍宝之后,也颇有几分得陇而望蜀。不过,可能是好运气用完了,在接下来的鉴定之中,却是没有再发现同等级的珍宝了。

    王观觉得惋惜,不过周老等人却是很沉得住气。这就是阅历,大风大浪过来了,他们更加明白珍宝可遇而不可求的道理。

    “而且,这些东西,尽管不能称为珍宝,但是称为珍品一点也不为过。”周老宽慰道:“再说了,现在只是看了一个保险柜而已,另外还有几个没看呢。”

    说话之间,周老等人看向了安德森先生,这已经不是暗示了,而是直接催促起来。

    “别的不多说,我可是知道写生珍禽图,肯定藏在这里。”周老直言不讳道:“今天我们过来,有很大程度上是冲着那画来的。”

    “写生珍禽图?”

    听到这话,王观也感到有几分意外:“黄筌的写生珍禽图吗?”

    黄筌,那是五代时期西蜀宫廷画家,先后供职前蜀、后蜀,最后入北宋画院。擅长花鸟,以工笔画闻名于世。所画禽鸟造型正确,骨肉兼备,形象丰满,赋色浓丽,钩勒精细,几乎不见笔迹,似轻色染成,谓之写生法。

    黄筌最擅长用勾勒法作画,以细淡的墨线勾画出所画花鸟的轮廓,然后填以颜色,给人以富丽工巧的感觉。同时,他爱好名画异草、珍禽鸟兽,寓有富贵吉祥的含义。归宋供职于宫廷之后,他的画风就成为北宋初翰林图画院优劣取舍的标准,被称为院体,影响力极大。

    如果真是黄筌的写生珍禽图,价值肯定非同一般,不过……

    “不过,黄筌的写生珍禽图不是在故宫吗?”

    与此同时,王观皱眉道:“作品我也见过,在尺幅不大的绢素上画了昆虫、鸟雀及龟类共二十四只,这些动物造型准确、严谨,特征鲜明,笔法工细,色调柔丽协调,可见写生的功力十分深厚。”

    “不是,不是黄筌的写生珍禽图。”

    这时,周老微笑摇头道:“而是宋徽宗赵佶的写生珍禽图。”

    “咦?”

    刹时,王观一怔,随之反应过来:“零二年嘉德春拍,以两千三百万高价被人拍走的写生珍禽图?好像当时这个价格,似乎创造中国书画拍卖史的最高记录。以至于引起了轰动,沸沸扬扬……”

    “十一二年前的事情,你居然还记得,难得啊。”周老笑道,也默认了王观的话。

    “研究历年拍卖品的时候看到的。”

    说话之间,王观若有所思:“图画被拍走之后,就没有了消息,难道是被海外藏家带走,远渡重洋流落到这里?”

    “差不多。”周老轻轻点头:“东西被拍下来之后,我们立即联系那人,可惜那人只不过是代理人罢了。而且坚决不透露背后买家的信息,不过经过多年来的关注,我们最终还是确定东西就在这里。安德森先生,我说得对吗?”

    “周先生,这件事情,你不应该问我。”

    适时,安德森先生微笑摇头道:“如果保险柜中有的话,那么肯定有,如果没有,我也没有办法啊。”

    一边说着,安德森先生也随之把其他保险柜打开了,里面的东西却是一览无余。另外的几个保险柜,东西就比较杂多了。不仅有字画卷轴,也有金银铜玉、牙角木雕之类的物件。

    “大家留意一下,看看有没有写生珍禽图。”

    在周老的招呼下,众人连忙走了过去,逐一拿起卷轴字画察看起来。王观的运气不错,拿起一根较长的卷轴,打开一看居然是名家作品,然而却不是写生珍禽图。

    “在这里。”

    与此同时,陈专家的惊喜交集的召唤起来,小心翼翼把图画搁放在桌面上之后,这才招呼大家过来观赏。

    众所周知,宋徽宗赵佶做皇帝不行,但是在书画上的造诣,却是举世闻名的大艺术家。反正在中国上下五千年,在皇帝之中他的书画自称第一,恐怕也没人敢站出来反驳。哪怕是南唐后主李煜,最多是在诗词上更胜一筹而已,字画却要甘拜下风。

    说起来,赵佶能书善画。在书法上,他自创瘦金体。在绘画上,无论山水、人物,无不精能,尤其擅长花鸟。不过由于国破家亡,他的许多作品都毁于战火之中。根据后人考证,他的存世作品不多,大概有二十多件。

    二十多件之中,还有一些是当时宫廷画师捉刀代笔之作,属于赵佶亲力而为的作品屈指可数,而写生珍禽图就是凤毛麟角的亲笔画之一。只要清楚这一点,就该明白这幅写生珍禽图有多么珍贵了。

    十多年前的两千多万,放到现在出价两亿,估计也有人舍得掏钱。想想就知道了,连明清宫廷御笔,现在都有人追着抢着要,更何况赵佶的艺术修养很高,他的作品本身就充满了观赏价值。才两亿而已,或许在某些人眼中,这是贱卖了。

    当然,这是题外话了。这个时候,没人去想这幅画到底值多少钱,而是仔细观赏起来,只见图画是水墨纸本手卷,属于宋徽宗写生花鸟画的典范。

    细看就可以知道,画卷共分十二段,每段接缝处有宋徽宗的双螭印,共十一方。其中包括他的政和、宣和及双螭玺,分钤于每段的合缝处,纸边尚存小半方残印。这些是小细节,也给图画的鉴定提供了依据。

    另外就是图画的本身了,十二段花鸟,不着一色,仅以水墨描绘了不同的栖禽,笔墨浓淡变化,极富层次和质感,显现出宋代中国画严谨的写实的画风与典雅的审美趣味。

    图中鸟之羽毛,用淡墨轻擦出形,又以较浓墨覆染,再以浓墨点染重点的头尾、羽梢等部位,层叠描绘,反映鸟羽松软的质感、丰富的厚度以及斑斓的色彩。

    总而言之,这些花鸟,无论是形态,还是神态,都精妙绝伦,让人过目难忘。

    “没错,就是这幅画。”

    适时,一个专家微叹道:“当年我鉴赏过,可惜与之失之交臂。十二年了,现在重新再遇上,可不能错过了。”

    “说得很对。”旁边众人深以为然。

    听到这话,王观就意识到该是自己出马了,立即说道:“好,把它记下来。”

    “不急。”

    适时,周老却比较谨慎:“先看看,看完了再说。”

    “嗯,确实要好好看看……”其他人也不反对,之所以这样小心谨慎,却是由于关于这一幅画,在行业之中却是存在了一些争议。

    实际上,古画鲜少不存在争议的。主要是每个鉴定师,都有自己鉴定东西的标准。如果发现一些细节与自己的认知有异,自然觉得东西可能不对。

    这幅写生珍禽图也是这样,有人觉得图中禽鸟造型准确、神态各异、生动传神,却也有人认为图画笔墨平平居多,败笔不少,精彩之处未见。到底是形神具备,还是用笔迟滞粗糙,各有各的看法,由于审美情趣的迥异,真的没办法统一。

    不过,从印章来看,除了宋徽宗本身的印章以外,另外到了清代乾隆皇帝年间,他才尽兴发挥,不但盖上了皇帝印玺二十一方,又制作了十二个句子分别题于画心之中。

    据人考证研究,觉得乾隆皇帝这些印章和句子倒没有什么问题。但是考虑 (精彩小说推荐:

    ) ( 拣宝 http://www.xshubao22.com/4/4869/ )

小技巧:按 Ctrl+D 快速保存当前章节页面至浏览器收藏夹。

新第二书包网每天更新数千本热门小说,请记住我们的网址http://www.xshubao22.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