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点击/收藏到桌面
碗面条,碗是大号八角金边碗,面条堆得尖溜尖,斜插着一双筷子,递给了婆婆。这是按规矩新娘子在上轿之前必须吃的一顿饭,叫做“上轿饭”,也就是闺女在娘家吃的最后的一碗饭。虽然名叫“上轿饭”,按传统习惯却必须是面条,而且还有讲究:必须盛得尖儿上堆尖儿,又不许真吃,只准吃一两根面条就得放下。着叫做:“上轿饭,尖上尖儿,闻闻味儿沾沾边儿。”也有真吃的:据说那是表示对娘家的不满,含有“吃你个精光精”的意思。为了避免女儿真吃,此从祖辈儿传下来的规矩,有两个办法,第一是那面条儿只在开水里一过,就捞起来,半生不熟的,根本就不能吃;第二是如果看见新娘子放开肚子真吃,做娘的赶紧让小弟弟过来抢,一边说:“姐姐,留点儿给我吃吃!”一边伸手就把饭碗夺了过去。当然,这样的姑娘,往后也就别指望再回来住娘家了。瑞春在家里是小老大,事事她说了算,要葫芦不敢给水瓢;这次出门子嫁妆又办得好上加好,还有什么不称心不如意的?加上刚才的一阵伤心,两行眼泪还挂着,从母亲手里接过这碗面来,哪儿吃得下去?这可又是规矩,多少还得吃一些,只得用筷子尖儿挑起两根面条来,就着眼泪送进嘴里,勉强咽了下去,就把碗递还给母亲。想到吃过了这顿饭,从此就不是吕家的人了,不觉泪如泉涌。一时间母女二人搂做一堆儿,哭作一团儿。
吕敬之本来也就难舍掌上明珠,看着她们娘儿两个这般难分难舍的光景,心里也感到凄楚悲伤,陪了好些眼泪。娘儿两个哭了一会儿,门外赞礼的礼生高唱:“吉辰到,请新娘上轿!”吕敬之招手示意,金银大嫂把凤冠①捧过来替新娘戴上:再蒙上绛绡罗帕盖头,又把两个装得鼓鼓囊囊的红布小口袋塞到她手上提着。然后按传统习惯由新娘子的哥哥把她抱起来,一直抱到花轿跟前,轿夫抽起后杠,小丫头打起轿帘儿,吕福根把妹妹抱进轿子里坐下,转身放下轿帘儿。这时候,只听见新娘子细声细气的号哭之声溢出轿外,跟门内她娘一字一泪有板有眼叮嘱闺女“治家要忍气,处世要和气,对人要客气”的哭声遥相呼应。──母女二人的这种号哭,是当时婚娶仪式中的一个节目,怎么个哭法,什么腔调,多大声音,什么词句,尾音要拖多长,都有一定的格式,事先不经过多次聆听、不经过多次演习,是很难哭得既动听又恰到好处的。
……………………
① 凤冠──古代妇女最高贵的头饰。汉代规定只有皇后、皇太后入祖庙才能戴凤冠,其制历代有沿革,或九龙四凤,或九翚(音huī灰,野鸡一类的鸟 )四凤。明以后成为后妃的常用服饰。平民嫁女允许戴凤冠,据说是出于明太祖马后的特典。
在母女别离的号哭声中,礼生高唱:“起乐!”两支喇叭朝天,两支号筒向地,哇拉哇拉呜噜呜噜地先响起来,接着锣鼓铙钹齐鸣,箫笙管笛同奏,一架由十三面小锣编成的九云锣,在两声梆子响后加入进来,齐奏喜乐《丹凤朝阳》。乐声中,礼生又赞:“升轿!”三个九寸大花炮从院子里升入空中,震得人耳根嗡嗡直响。以喇叭号筒为前导的乐师吹鼓手们一对对鱼贯而出,花轿徐徐升起,两个陪嫁的丫头──除了凤妹之外,还有一个是新买的喜妹──穿着水红小袄、大红背心儿、翠绿裤子,一人手里提一盏大红宫灯,走在花轿的前面,出了大门,往林村缓缓而去。
大门外面,停着一溜儿十几乘披着彩球锦缎的白布篷竹轿,等花轿抬出大门外两箭远以后,吕敬之张罗着请媒人、礼生、喜娘、伴娘、贺客、亲友等一一上轿。眼看着一乘乘小轿首尾相接迤逦而去,该上轿的都上轿了,这才自己坐进最后一乘小轿,送女于归。──虽然《谷梁传》上明明写着:“送女于归,父不下堂,母不出祭门”,不过吕敬之是陶朱公的门徒,不是孔圣人的高足,对于这些古礼,既不明白,也不讲究,何况“子路不说”老学究事先也没关照,于是乎也就心安理得,不以为意了。
一路上,吹吹打打,咿哩哇啦,锣鼓乐声吸引着沿路的村民们。小孩子家跟在花轿后面来回奔跑,呼朋唤友,打算跟到林村去看热闹、讨花生果子吃。抬花轿的四名轿夫,戴着乌黑发亮像倒扣过来的砂锅似的圆筒高帽子,插着两朵金花,穿着三道黑镶边长可及膝的土黄色号衣,合着锣鼓点子用小碎步慢慢儿向前蹭着:一来为的轿子平稳,二来为的压着步子,从女方到男方有多远,要用什么样的步子走,轿夫们事前都掂掇过,有把握一定赶在选定的良辰申时正抬到林村。
花轿… 过新修的林村石桥,随着头一响九寸冲天炮响,林国栋父子一齐接出门来,两串带麻雷子的万响鞭炮用两根长竹竿儿挑着,在大门两旁噼啪乱蹦。花轿跟着鼓乐一直抬进大门,在花厅前面廊檐下落轿。小轿一字儿在大门口落定,媒人亲友们一个个走出轿来。林国栋作揖拱手,林炳兄弟打千儿请安,迎进门去,自有知宾张罗茶水座位。
花厅正中挂着大红缎子礼轴,缀着贴金双喜字。四品朝服的祖宗神像面前,供着林炳从杭州带回来的四样蜡果:桃、李、苹果、葡萄,再加上几祥秋梨、桔子之类的当令水果,冷丁看去,真假难分。二尺多高的大镴台上,点着一对儿手臂粗细三尺多长的龙凤花烛、盘龙舞凤,红花绿叶,一支就有十二斤重。这样精致美观的燃烛,壶镇本地的香烛店还没有如此精明的高手匠人会做。这一对儿,是林炳在杭州花了六吊钱买到以后裹上棉花,装在特制的匣子里带回来的。壶镇地方小,没见过世面的人多,眼皮子浅,就这一对儿龙凤花烛,居然招来了一大帮人转着圈儿地围着看。花厅两壁厢,挂满了贺客送来的大红对联儿。还有那挂不下的一轴轴贺联和各种各样添箱添房的礼品,就一起堆放在画桌上。
礼品之中,珠翠钗钿之外,比较新奇的礼品,一件是马翰林送的玲珑香球,样子像浑天仪,里外三层,内两层像两个碗,用生黄铜铸就,外层是可开可合的圆球,用熟铜做成,缕出龙凤花卉,表面镀金,十分起眼,在最里层的“碗”里点着香饼,放在被子里面,随便怎么滚,香火都不会覆灭,引来了贺客们的啧啧称奇。另一件是林步雪送的一匣徽州名产顶烟九子墨,长的圆的,扁的方的,奇形怪状,什么样子都有。盒子盖儿上,还用变隶写了四句短偈:“九子之墨,藏于松烟;本姓长生,子孙无边。”别看它似通不通的,还是从《郑氏婚礼偈文赞》中抄来的呢。照老学究自己说,这是古人祝婚常礼,取多子多孙多福寿的意思。但是不开眼的当地人,不读圣贤书,怎知圣贤礼?难免有人指指点点,数落老塾师舍不得银子,只花几百个大钱就把一份儿贺礼打发了。
赛神仙张铁山的要职是定吉辰的阴阳生兼赞礼的礼生,身上披着红,帽子上簪着花儿。虽然新房里桌子上现放着老大一座时辰钟,可是一来那上面写的全是洋码儿字,曲里拐弯儿的,赛神仙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就是看不懂外国字儿;二来他也不相信这些大大小小的齿轮儿真能转得那么周匀,时针所指能和太阳不差分毫。选定的良辰吉期,那是万万差错不得的:差之毫厘,就会失之千里,他日夫妻不和、家道不兴,那还了得?赛神仙果然不愧为赛神仙,早已有见于此,有备而无患,不慌不忙地打怀里取出一个两寸宽三寸长的杏黄色盒式日晷①来,掇一张方凳儿,在太阳地里测一测时刻:算得倒是真准,离申时正只差一丝儿了。赛神仙揣起日晷,冲乐班一扬手,乐师们赶紧拿起各自的乐器,摆出一副闻声而动的架势,单等赛神仙的将令了。张铁山又看了看堂上堂下,见万事俱备,这才扯开嗓子拉长了尾音喊:“吉辰到──!起──乐──!”
……………………
① 日晷(guǐ轨 )──没有钟表的时代,用日晷来测定时刻。日晷是一个有底儿有盖儿的长方形木盒儿,底座正中是一个指南针,四周有刻度,盖板与底座之间形成一个100 度左右的夹角,绷着一根斜线,在日光中把指南针对准了正南以后,按照斜线在底座刻度上的影子,可以读出时刻。
随着两声梆子响,吹的打的,弹的拉的一齐发作,唢呐的刺耳高音,吹出了欢乐的曲调《将军令》,一时间喜气洋洋,热闹非常。四个小伴娘每两人捧着一条叠成长条儿的猩红毯子,放在轿门口。轿夫抽起后杠,小丫头打起轿帘儿,喜娘扶着新娘在欢乐声中跨出轿来,轻移莲步,在红毯子上用极慢的速度一点儿一点儿往前蹭。这时候,村子里的调皮孩子们,把早就准备好了的柏树籽儿从兜儿里掏了出来,一把儿一把儿地向新娘子撒去扔去,称为“撒百子”。新娘子脑袋上蒙着盖头帕,倒是不在乎,苦就苦了喜娘和伴娘们,不免要吃点儿挂落,指不定头上脸上身上会挨几粒当空飞来的柏树籽儿,打得生疼生疼的。调皮的孩子总是不按老章程办事儿,谁能保得齐他们不是存心冲喜娘伴娘扔过来的呢?
好不容易新娘子走完了一条毯子,伴娘们赶紧把毯子倒到前边去。这样一连倒了三四次,新娘子才在喜娘的搀扶下蹭到了花厅的右前方来。与此同时,林炳身穿五品武官补服,红缨暖帽①上戴着水晶顶子,胸前系着一个用半匹红绸结成的大红彩球,佩着' 韦占' 韘七事②,右边腰间荷包儿③里装着昨天刚送过来的西洋怀表,脖子上套着白玉佩珏,由两个少年伴郎扶着,雄纠纠气昂昂地走到了花厅的左前方立定。
……………………
① 红缨暖帽──清代的红缨帽按季节分为暖凉两种。暖帽有可折叠的边儿;凉帽作伞形。
② '韦占' 韘(tiē sh è 帖摄)七事──古代武官五品以上的佩带物,计有:佩刀、短刀、砺石、契苾真、哕厥、针筒、火石袋。本来都是军中必备用品,后世变为五品以上武官的装饰物了。
③ 荷包儿──一种两面绣花的半硬小袋,挂在腰间装杂物用。
穿着武官朝服拜天地,这是林炳的别出心裁。按制:庶人婚娶,可以借用九品官员的服色,据说这是明朝初年马皇后颁布的“特典”,清代虽然没有再明确规定过,但却一直这样沿用下来了。传到后来,官宦富绅们每每有所僭越,借用的服色越来越高,八品七品而上,竟至六品五品。反正是粉墨登场,只此一回,如同演戏一般,只图好看,也没人来问真假。这和新娘子戴凤冠而没人计较是否诰命,是同一个道理。林炳是新科举人,又是官宦世家,落得把排场摆得阔气些,图个体面。如果不是因为乃祖以四品致仕,要按林炳的脾气,只怕三品官的服色也敢借用呢!
新郎新娘分左右站定,欢乐的《将军令》一变而为喜乐《鸾凤和鸣》,霎时间堂上堂下洋溢着一片庄严、隆重、盛大、热烈的气氛。新娘子蒙着盖头帕两手各提着一个红布小口袋,既可以不用害羞,也可以避免不知道把两只手放在哪儿的局促窘态。乐声中,礼生高唱:“一拜天,二拜地,三拜家堂诸神,四拜历代宗亲,五拜父母公婆……”喜娘扶着新娘子,前后左右地一通拜。等到礼生唱到“夫妻交拜,送入洞房”的时候,两个丫头一人捧一个烛台为前导,喜娘扶着新娘子和新郎并肩走进洞房,伴娘和一众宾客紧跟而进。
洞房设在“上大房”也就是紧挨着花厅的东面第一间房间里。当地的大户人家,每进房子多半儿是两层的。每层多半儿是正房五间或七间,东西厢房个两间,一共是九间或十一间。有的人家,大门两边还有供下人住的朝北平房,正房还分前后间。正对大门的一间是花厅,特别大,一般都是正方形,有的有隔扇,有的没有隔扇,与走廊直通。大门与花厅之间,则有一个大院子,种一些花草果木之类。这种大宅院的房屋,开间和进身都又大又深。林家既然是“进士第”,所建房屋当然只能比别人大,不能比别人小。
新房里,靠里是一张雕着百子戏果园的红漆大花床,银帐钩儿钩着一顶白底儿绿花儿的细夏布蚊帐,床架上靠墙的那一头挂着七星剑。床后放着马桶箱,床前是一张镶有一大两小三面镜子的新式梳妆台,两面小镜的角度可以开合变动,坐在梳妆台前面,可以看见自己脑后的发髻。挨着梳妆台是一张红木螺钿嵌花的大方桌,靠墙正中间放着大时辰钟,钟两旁是林家纳聘行定的那对定窑宋瓷古瓶,吕家又给配上了紫檀木精雕细刻的底座儿,每个瓶里都插着一枝柏枝,柏枝上缀着许多小柿子和一个朱红的大橘子,取的是“百事大吉”的佳兆。钟前的宜兴紫沙盆里,是几枝用罗锦和金银丝绒制成的兰花和水仙花──这是夫妇花,两花合作一盆,作为“夫妇永谐”的吉兆。挨着两个古瓶,一边是一个黄铜茶炊①,一边是一个藤篓暖壶②,桌子正中放着果盘和茶杯。方桌的两边各有一张与桌子配套的螺钿嵌花红木太师椅。方桌对面儿,靠墙是一只拼花瓷砖台面的茶几和和两张铺着绣花锦垫儿的靠背交椅,茶几前面放一只白铜高脚痰盂。临窗竖放着一张红漆长桌,桌上放着一色儿同样的三个攒心大果盒,中间一格堆满了染成紫红色的鸡蛋,周围的六个格子里装的是各色果点。这种长桌,可以说是当地所特有的家俱款式:有三尺多宽,六七尺长,简直就是一张单人床大小;两边配两张一尺多宽跟桌子一样长的长凳,称为“大凳”,把这两张大凳拼在一起,也足够一个人躺下睡觉的了。桌子的一头,配一张四尺来长的长凳,称为“横凳”,也叫“四尺凳”。桌子与墙之间,是一个红漆大立柜,柜门上泥金戗③的梅兰竹菊,题着“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之类的诗句,柜顶放着两只红漆牛皮箱。花床的一头有一门与里屋相通。门上挂一幅白布挑花儿的门帘儿。里屋比较小,朝北另有门窗通向后院儿,房间里一样有柜橱方桌长凳,但是没有床,而是有两个四尺见方的红漆榻柜拼接在一起。这种柜子,也是缙云特有的家俱:柜子里面可以放被褥衣服之类,上面可以当床睡觉,所以叫作榻柜。又因为是两个柜子拼接在一起的,永远不会拆开使用,因此也叫做“鸳鸯柜”。两个陪嫁的小丫头,就睡在里屋的榻柜上面。大小;两边配两张一尺多宽跟桌子一样长的长凳,称为“大凳”,把这两张大凳拼在一起,也足够一个人躺下睡觉的了。桌子的一头,配一张四尺来长的长凳,称为“横凳”,也叫“四尺凳”。桌子与墙之间,是一个红漆大立柜,柜门上泥金戗③的梅兰竹菊,题着“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之类的诗句,柜顶放着两只红漆牛皮箱。花床的一头有一门与里屋相通。门上挂一幅白布挑花儿的门帘儿。里屋比较小,朝北另有门窗通向后院儿,房间里一样有柜橱方桌长凳,但是没有床,而是有两个四尺见方的红漆榻柜拼接在一起。这种柜子,也是缙云特有的家俱:柜子里面可以放被褥衣服之类,上面可以当床睡觉,所以叫作榻柜。又因为是两个柜子拼接在一起的,永远不会拆开使用,因此也叫做“鸳鸯柜”。两个陪嫁的小丫头,就睡在里屋的榻柜上面。
……………………
① 茶炊──带有小炭火炉的方形铜制茶壶,煮红茶用。
② 暖壶──用棉花等保温物品包裹着的瓷茶壶,外壳用藤皮编成。
③ 戗金──木器先雕刻,再填进泥金,叫做戗金。
屋里放满了红漆硬木家俱,正中的空地也还不小,再搬进一张大圆桌来,仍能放得下,可见林炳和瑞春的新房有多么大了。
一伙儿人进房以后,先由新郎用秤杆儿把新娘的盖头帕挑去,两人同时在床沿坐下,称为“坐床”,名义上是接受众人的祝贺,实际上也就是让众人评头品足,看看新媳妇儿究竟有几分容貌的意思。片刻之后,新郎借口张罗宾客,向众人连连作揖后离开新房,喜娘就把新娘领到大长条桌后面落座,四个小伴娘分坐新娘左右。喜娘又把新娘手中的两个小红布口袋接过来,把里面装着的小红枣、染成红绿二色的花生和桂圆、瓜子儿之类,倒进桌子旁边的花生筐里上下翻搅拌匀了,取个吉利,表示“早生贵子”的意思。
新郎官一离开新房,于是小孩子们纷纷涌进来讨花生果子吃,热闹的闹房,也就从此开始──伴娘们用武的时刻到了。
这一段时间,叫做新娘子坐房,也是新房大开放的时间,不论什么人,都可以自由进出,一方面可以看一看新娘子的庐山真面目,一方面也可以随意地向新娘子讨花生果子吃。所谓“花生果子”,其实就是花生,而且是生的,为的是讨一个“生”和“花生”的吉兆。说是“讨”花生果子,事实上除了孩子之外,大人必须用隐晦曲折的语言说出自己所要的东西,于是就形成了一场猜谜游戏,渐渐地转变为小伙子跟小伴娘们耍嘴皮子逗闷子,而且成为婚庆中考验伴娘是否机灵的固定节目之一了。当地就流传着好几种手抄的专门用于闹房的谜语本子。而且从猜谜语进而发展到对对子、和诗词,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千方百计地要难倒伴娘。因此,跟着新人进新房来的贺客,有的不过是来看看热闹,有的则是早有准备,打算来与小伴娘们鏖(áo 熬)战一场的。不过,本着传统习惯,开头的几个谜语,必须从讨上轿红、下轿红、子孙满堂红开始。讨过了红鸡蛋,接着就讨红枣、花生、桂圆、瓜子儿,再讨桌上现放着的各式果点。按规矩,凡是猜着了的谜语,谜底是什么就得给什么;猜不着或者猜着了拿不出实物或者谜底根本就不是物品的,则允许抓几把花生代替,无非是当个彩头的意思。
瑞春半低着头,眼观鼻,鼻观心,不言不笑,静听着小伙子们跟伴娘斗嘴皮子。开头那些俗套谜语,大都是眼面前的东西,虽不是尽人皆知也差不多,因此并不难对付;接下来又有几个人出了十几个谜语,好猜难猜的,总算都猜着了。一来一往,一问一答,战了有十几个回合,翠莲还没有出过马呢。
正在这时候,林焕带了几个在一起习武的少年朋友走了进来。这几个人,大都二十不到的年纪,浅色长衫外面罩一件深色坎肩儿,脑门儿剃得青里透亮,脑后拖着长长的辫子,辫稍儿上系着两个黑丝线打的流苏坠子,压着八宝坠脚,黑鞋白袜,扎腿儿的裤子,腰带上佩着好几个彩绣荷包。用不着说,都是些不知道柴卖多少钱一挑,米卖多少钱一担,只知道坐茶楼上酒肆,闲时刺几枪踢几脚的浮浪少年。这一路人大都油嘴滑舌,正经的学问没多少,歪的邪的一大堆儿。众人见这几位魔君进来,知道准有一场激战,急忙闪出一块空地儿来让他们上场。这几位小爷都是事先捏咕好了的,不用争也不用让,当即由一位以善唱著称的刘耀先来踹头阵,上前一拱手,张嘴就唱:
卵生姐唻美美姐,
我出谜语谁来猜?
什么长,长上天?
什么长长水中间?
什么长长街上卖哟,
什么长长妹跟前哪?
翠莲一听,心里话:“行啊,要说对歌儿,我打遍壶镇,还没有遇见过敌手呢!”不等别人开口,略一思索,也张嘴就唱:
傻小子你听明白,
你出谜语我来猜:
银河长,长上天,
海带长长水中间,
面条长长街上卖哟,
丝线长长妹跟前哪。
刘耀先一听,心里话:“行,果然是名不虚传的快嘴儿。”一歪脑袋,接着又唱:
丽丽姐你猜得快,
还有一个你再猜:
什么圆,圆上天?
什么圆圆水中间?
什么圆圆街上卖哟
什么圆圆妹跟前哪?
翠莲心里话:“就这么粗浅的玩艺儿,也想来难我?”眨麻眨麻大眼睛,接口就唱:
傻小子你别奇怪,
你的谜语不难猜:
月亮圆,圆上天,
荷叶圆圆水中间,
烧饼圆圆街上卖哟,
镜子圆圆妹跟前哪。
刘耀先不得不佩服翠莲的脑子来得快,搔搔后脑勺,张嘴又唱:
啭啭姐你真不赖,
还有一个你再猜:
什么红,红上天?
什么红红水中间?
什么红红街上卖哟,
什么红红妹跟前哪?
翠莲见他来回来去的就这几句词儿,没什么新鲜的,不禁抿嘴笑了笑,接口再唱:
傻小子你现了眼,
出的谜语不新鲜:
太阳红,红上天,
鲤鱼红红水中间,
杨梅红红街上卖哟,
胭脂红红妹跟前哪。
有一个叫张士俊的,听刘耀先没什么新鲜的,心里话:“像这样长的圆的红的黑的唱下去,只怕唱到天黑也唱不完!又没什么高词妙句,难不倒人家,不是瞎耽误工夫吗?”不由分说,抢上一步,没等刘耀先开口,就把话茬儿接过去了。
“新娘子、卵生子、妖妖姐、丽丽姐、美美姐、啭啭姐请坐好,听我把谜语说周详来道分晓,猜得着来没得说,猜不着可不许恼:
长在半中腰,
有皮又有毛,
长有五六寸,
子孙里面包。”
张士俊的话音儿刚落地,一屋子人“轰”地一声全笑了个前仰后合。几个小伴娘到底是姑娘家,不由得一朵红云起自腮边。翠莲也深怪这个小伙子莽撞冒失,在大庭广众之中,又是婚娶的新房里,就算是三天之内无老少,不讲究禁忌,总也不能出这样下流的谜语呀!继而转念一想:别是自己多心,瞎胡猜了吧?抬头看看张士俊,却没有笑,正在一本正经地等待着揭谜底呢。翠莲琢磨了一会儿,不管别人笑不笑,乍着胆子问:
“属什么的?”
“能吃的。”张士俊还是一本正经地回答。
可是一屋子人却笑得更加厉害了。有几个人眼睛笑得只剩下一条缝儿,挤出几滴泪水来;有几个人笑得弯下了腰,双手捧着肚子。林焕也觉得太不像话了,笑着给了张士俊一拳。张士俊鼓起眼睛急忙分辩:
“真是能吃的嘛!你不是也挺爱吃的吗?”
大伙儿又哄笑起来。张士俊等大家笑够了,这次不慌不忙地补充了一句:
“地里长的。”
翠莲灵机一动,冲口而出说:
“老玉米!”
随着这个谜底的揭晓,一屋子人又“格格格”地大笑起来。这一回不是谴责他谜语做得粗俗下流,而是夸奖他别具匠心,妙语双关,真有一通琢磨劲儿。这种谜语,在当地单有一个名称,叫做“荤谜素猜”,做谜语者的用意,本来就是招人发笑的。
笑声刚刚平息下去,张士俊一面接过小伴娘递过来的一大捧花生,一面笑嘻嘻地看了看翠莲,接着说:
“这个谜语不稀罕,
还有一个真叫难,
猜得着时你就猜,
猜不着你别胡砍:
说干一起干,
二人面对面,
底下直流水,
全身都冒汗。”
尽管张士俊说话的时候一本正经,不乐不笑,可是大家听他又说出一个玍(g ǎ嘎)杂琉璃球的谜语来,比前一个更玍古,更不像话,用不着细琢磨,谁都往那上面想。一时间人们笑成了一团,挤成了一堆,倒成了一片,有互相搂在一起的,有互相捶打的,有趴在别人肩头的,有笑得喘不过气儿来的,有拿手绢儿擦眼泪的,有弯着腰直揉肚子的,真是一人一副模样,一人一副怪相。小伴娘们觉得不堪入耳,要不是在新房里,早就要“杀千刀”、“下作坯”地骂街了。这时候却喜怒无由,啼笑皆非,只能用手绢儿捂住嘴吃吃地低声笑着,心里暗骂张士俊胡闹,把上不得台盘的东西捧上台盘来。独有翠莲却只是微微一笑,有了上一个谜语的经验了,心知准又是一个妙语双关似是而非的“荤谜素猜”谜语。低头沉思了片刻,狂笑的人群刚刚缓过一口气儿来,抬头看看张士俊,依旧脸带笑容,不言不语儿,等待着谜底。翠莲想了一会儿,一时间还抓不到影子,对不上茬口,想讨个范围,瞟了张士俊一眼,轻声问:
“属什么的?”
“说得很清楚,两个人的动作嘛!”好像是不满对方的愚鲁,张士俊略带惋惜地咕噜着说。
随着他的话音儿,一屋子人又爆发出一阵新的骚动,笑声又起。林焕听着也觉得不像话,笑着又给了他一拳,外加一句:
“你说话请个把门儿的行不行?”
张士俊两手一摊,翻着大白眼珠子,装出一副十分委屈的样子说:
“我说的是实话嘛!头两年你还脱光了衣服干得欢着哪,穿上裤子才几天,你就充起老成来了?”
一句话点了题,脑子笨的,依旧还往那边猜,翠莲心眼儿玲珑,已经恍然大悟,不由得不称赞这小子能诌会编,一面依旧微笑着,一面不慌不忙地扬起脸儿来说:
“你的谜语不算难,
难的谜语猜三年,
泵斗戽(h ù户)水面对面,
浑身较劲儿直流汗。”
第二个谜语揭破了谜底,一阵会心的哈哈大笑之后,接着是一阵交头接耳,窃窃私语:有说谜语做得绝的,有说词儿编得玍的,有夸翠莲脑子灵的。林焕嘴上不说,心里也着实佩服翠莲的冷静沉着,应付自如。在众人的赞扬声中,张士俊又接过一大捧花生来,得意地咳嗽一声,打扫打扫嗓子眼儿,正准备说出第三个能叫一屋子人拍案叫绝的更玍的谜语来,不料已经晚了一步,让一个叫高良久的黄脸皮小伙子抢走了话头,争先发了话了。
这个高良久,是高升栈房的少东家,一张脸皮黄得像个黄疸病人,两只眼睛努出来,白眼珠多,黑眼珠少,再加上一个鹰钩鼻子,两只招风耳朵,样子并不惹人喜欢。别看他其貌不扬,当年在崇正书院读书的时候,就以善于对对子出名,经常得到老塾师的表扬;后来弃文就武,但不忘旧学,只要有机会,总想诌几句显示显示文才。他挤到桌子跟前,忙不迭地抢过话头去说:
卵生姐心灵脑子快,
又会唱来又能猜;
小子无能没本事,
出个对子讨个彩。
请听上联儿:
青梅竹马,
当年的开裆裤朋友如今又穿开裆裤;
当地风俗,新娘子上轿时穿的红绸子衬裤不缝裤裆,形似开裆裤。新房里的人,有懂得个中原由的,心中暗笑;不明白的,瞪圆了眼睛不明就里。四个伴娘都是黄花闺女,以前并没听见过这个典故,这次吕家请裁缝给瑞春赶做上轿衣,也给喜娘和她们四个一人赶做了一身,量体裁衣的时候,看见了这条不缝裤裆的衬裤,回到房里笑着动问金银大嫂,方才懂得了这里面的文章,所以听高良久这一说,意思倒是明白的,但是她们都没有上过女学,当然也就没学过对什么对子。好在翠莲从小爱听对歌,肚子里歌词倒是装了不老少,长大了又年年出场赛歌,不但善于现编歌词,脑子还来得特别快。刚才高良久出的对子,除了巧妙地运用了双关语之外,也没有什么更高明的地方,并不难对。稍为想了一想,张嘴就唱:
脑子没有你聪明,
拙嘴笨舌欠机灵;
对得不好别笑话,
从小没读《女儿经》。
请听下联儿:
凤冠花轿,
小时候过家家①夫妻眼下真的过家家。
……………………
① 过家家小孩子玩儿的娶亲游戏。
对子对得并不工整,却也应景贴题,在场的人谁不惊奇?高良久眨麻眨麻眼睛,怕别人抢走了话头,赶紧接着说:
对子对得真不错,
应景贴题妙处多;
小子无能跟你学,
请你再来对一个。
请听上联儿:
陈姥姥铺陈姥姥,
一夜间白绫子由白变赤;
当地风俗,洞房里的雕花新床,绣花锦被,在新婚夫妇入洞房前夕,女家铺房送枕衾之后,要请一对儿年高有德、儿孙满堂、福寿双全的老夫妇来先睡一宿。入洞房的当天晚上,再请这对儿老夫妇铺被窝儿放枕头,撒上几把红枣、花生、桂圆、莲子之类,同时把一块白绫子铺在被单上。这块白绫子,俗称“陈姥姥”;第二天一早,专人送到娘家去报喜的“喜帕”,也就是这玩艺儿。
离林村不远,有一个几百户人家的村子,叫做坑沿,村中人大都姓陈。村里有一对儿九十开外的老夫妇,身子骨儿还挺硬朗,走道儿不杵拐棍儿,写字儿不戴眼镜儿,膝下共有七子三十六孙,曾孙、玄孙成群,全家四百多口子五世同堂,子孙中有三个孝廉方正①,一个拔贡②放了外任,四个举人,二十八个秀才,余者全都知书识礼,虽然比不上唐朝人张公艺九世同居的厚德厚福,却也是遐迩闻名多福多寿多男子的耄耋(m ào dié冒叠)老人。左近乡村,但有婚娶,大都打发专人抬了轿子去虔诚敦请,想借他几分福气。林炳娶媳妇儿,当然也不例外,不但接来了陈公公和陈姥姥,还把他的一个小玄孙也一起接了来压花轿③。因此,“陈姥姥铺陈姥姥”乃是一语双关。小伴娘们虽然都没有出阁,但是这层意思,这种风俗,平时听也听多了,谁不明白?翠莲见高良久居然把新婚夫妻房帷中的亵(xiè泄)事搬到了台面上来,心里对这个黄脸皮少年着实有几分愤怒,就想找词儿挖苦他几句,也好让他知道知道快嘴吕翠莲的厉害,正当大伙儿哄笑间,她登地站了起来,用压过众人的尖细高音大声说:
……………………
① 孝廉方正──清代取士制度之一:由府州县保举,督抚核实后向朝廷推荐。其中“朴实拘谨无他技能”的,赏给六品顶戴;“才德兼优”可以破格录用的,送吏部考试后任用。
② 拔贡──清代取士制度之一:在一定时期内(原定六年,后改十二年),选拔所谓“文行兼优”的秀才保送到京师应考,称为拔贡,是贡生的一种。
③ 压花轿──旧俗:婚娶中男方打发到女方去抬新娘子的花轿不能是空的,里面必须坐一个小男孩儿,称为压花轿。
你的对子真稀奇,
搬出姥姥来救急;
我的下联怎么对?
借用你的黄脸皮。
请听下联儿:
高良久喝高梁酒,
三杯后黄脸皮由黄转青。
大伙儿见翠莲站了起来,知道她一定是有了妙词儿了,顿时间笑声销,语声匿,鸦雀无声,一屋子人都想听一听翠莲究竟用什么样的妙文来回敬这位不讨人喜欢的黄脸将军。等到听仔细了,特别是拿高良久的脸皮变色来对白绫子的变色,简直是骂得又尖酸,又文雅,又形象,又贴题,还有几分刻毒,引得大家轰然一声,人人狂笑,个个捧腹。林焕也为翠莲的聪明大胆所倾倒,不住地拿眼睛上下打量她。回头看看高良久,只见他脸上红一块,白一块,青一块,黄一块,五颜六色的,恰似开了个果子铺,还没有喝上高粱酒,就已经变了颜色了。
高良久本想仗着自己会诌几句,拿几个小伴娘打趣一番,叫她们脸上发发烧的,没想到强中更有强中手,反而让快嘴丫头吕翠莲取笑了去,想再编几句词儿把面子抓回来,急切间却又想不起什么惊人的奇句,直臊得他抓耳挠腮,不知如何是好。正在这左右为难的当口,一道红光,闪现出一位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的观世音菩萨──金银大嫂拍着手走进门来,笑着说:“天不早了,前厅后厅上酒席早已齐备,单等新娘子跟大家去坐席呢!”
大家抬头往窗外一望:可不是么,秋天日短,天色已经渐渐地黑了下来,花厅上耀眼的汽灯,都已经挂起来啦!
第十五回
儒师斗法,说笑话婊子王八同上阵
巫婆闹房,逗乐子夜叉罗刹齐出场
林家的花厅上,点起了耀眼的汽灯,照得堂上堂下一片雪亮,如同白昼。花厅正中品字形放着三张圆桌,那是专为招待头面人物和族中长辈的。桌上的杯盘碗筷,一桌是黄澄澄的金台面,两桌是白灿灿的银台面,在汽灯的照射下光芒四溅。为了避免当地请客最伤脑筋的逊让座位,林炳出了一个新点子:事先按照爵位儿和辈份儿排好座次,用大红纸条儿写出人名压在酒杯底下,由知宾引导入座。此外,两廊和两厢的八席招待一般亲友,后院儿的几席招待女眷;第二进则大都是跟林炳一辈儿的青年子弟,这些人就用不着排什么座次,只要凑满八个人一席就可以了。
到了开宴时刻,新娘子由喜娘扶着步出洞房走进花厅,新郎忙着张罗贵客入席。宾客们看见新娘子出来,反都站起来招呼,当然也是瞻仰丰采的意思。等到大家入席坐定,这才发现牙郎头子吕久湘的座位还空着。问知宾,说是一直未见,可能还没来到。
时候已经不早了,不能为他一个人再等下去。林国栋一声“开宴”,小丫头用托盘送上三壶烫热了的酒来,新郎新娘离座为媒人、长辈等执壶斟酒。这酒呈深澄色,不但异香扑鼻,沁人心脾,而且斟进酒杯里,明明满出了杯口,却不会溢出来。原来这是只有大家富户办喜事才能喝到的名酒“女儿红”。
所谓“女儿红”,就是在女儿出世或满月的那一天,把一坛坛好花雕密封后埋入地下,一直到女儿出嫁的时候才从地下起出来喝。这是浙江地区的民俗:大户人家的少奶奶怀孕了,临产之前,就买来二三十坛好花雕,等待孩子生下来,不论男女,只要成活,就在房后荫凉地儿里挖一个深坑,把酒埋进去。生儿子的叫“状元红”,生女儿的就叫“女儿红”。意思是要等儿子中了状元或女儿出嫁的时候,才把酒挖出来喝。那时候,“状元”四年全国才出一个,当然没有那么多,一般只要中了举人或进士,这酒就可以挖出来用了。一个“士子”,究竟多大年龄才能“中举”,这可是没一定的,因此“状元红”到底在地下埋了多少年,可没一定,短则二十多年,多则三四十年;而“女儿红”的年份则有个极限:由于当时时尚早婚,女儿十五六岁就嫁出去的为数不少,因此“女儿红”最少是十五六年,最多也不过十八九年。像瑞春这样二十岁才出嫁的姑娘,当时并不多,陈了二十年的“女儿红”,也就相当稀罕了。据说那酒在地下埋了二十几年以后,一坛酒只剩下了半坛,不但香气扑鼻,浓度也明显增加,所以斟在酒杯里能满过杯口,却不会溢出来。
这种名贵的酒,当然只有高贵的客人才能喝到;至于贱亲戚、穷朋友,虽然也送了礼,却只能在席棚里领教八大碗,尝尝黄汤的苦味,哪有福份儿消受“女儿红”呢。
按说,“女儿红”名酒,是财主人家专为嫁女儿准备的,只能在坤方的喜宴上才能喝到,怎么今天林炳中举以后娶妻,不用“状元红”,却用了“女儿红”呢?并不是林国栋没给儿子准备下“状元红”,而是因为林炳自以为武艺超群,今年中了举人,明年还想进京赶考,所以当林国栋喜洋洋地要开挖地窖里的“状元红”的时候,林炳愣给压下了,说是一定要等到明年进京殿试得到一官半职以后再与父老乡亲们一起喝这“状元红”。大肉球听说女婿如此志气,连连夸奖,好在他为瑞春埋下的“女儿红”数量很大,尽够乾坤两造使用的,立刻派人挑了十坛过来。于是今天林家娶媳妇,竟阴阳颠倒起来,客人们居然喝上“女儿红”了。
新夫妇在三张台面上各斟了一巡酒以后,回到自己的座位上坐下。喜娘接过酒壶来,给新郎新娘的酒杯也斟满了。林步雪这才笑呵呵地站起身来,以族中长老兼媒人的身份端杯祝酒:
“良辰吉日,华庭张灯结彩;双喜临门,绅贾璧合珠联。乘龙快婿,美名金榜高挂;闺阁千金,贤德美慧静娴。天作之合,月老赤绳系足;郎才女貌,堪称美满良缘。举案齐眉,夫妻百年好合;白头偕老,多福多寿多男。去岁进学,乡试又中武举;会考殿试,状元及第封官。今夕合卺①,贺客金杯同举;来年得子,再开弄璋喜筵。”
…… (精彩小说推荐:
)
( 括苍山恩仇记 http://www.xshubao22.com/5/557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