括苍山恩仇记 第 125 部分阅读

文 / 未知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点击/收藏到桌面
    当年黄帝就是用这里的水炼丹的。来游者大都要要喝上几口。

    步虚山的西坡山腰上,奇石林立,也有各自的名称,例如玉笋峰、笔架峰、梦笔生花、龙女牧羊、天狗望月、丹凤朝阳等等。在山巅的悬崖峭壁中,还有一个十分奇怪的石洞,因为传说唐代有两个叫周景复和刘处静的道士,先后在这里辟谷成仙,所以叫做隐真洞,也叫凌虚洞。又因为此洞分上中下三层,层层相通,每层都有石窗,可以凭窗眺望对面的石笋背面,由于距离特近,峭壁上的岩皮和小草都看得一清二楚的。只是此洞在峭壁上,又没有山路可通,不是勇敢的攀岩者,很少有人能够到达洞中。

    步虚山的南面,还有许多山洞。最著名的一个叫金龙洞,据说是因为宋代天禧四年曾投金龙玉简于其中而得名。此洞通明敞亮,有如空中楼阁,洞里面还有两个小洞相连。道家所说的祈仙第二十九洞天,指的就是这个洞,而不是读书洞。在金龙洞的东面不远,有一个双龙洞,其深莫测,但是洞口窄小,要俯身弯腰甚至匍匐蛇行才能前进。洞中有一股清泉,常年不竭。相传宋代一年大旱,人们到这里来求雨,发现有两条巨蟒盘在洞中饮水,见人来,冲天飞去,随即大雨滂沱。此洞也因此而得名。在金龙洞的西面,还有一个天堂洞,两洞并列,大小深浅不一,大洞里面有八个小洞,彼此相通,每个小洞里面各塑一个八仙之一塑像,所以俗名叫做八仙洞。洞壁上有两处石洼,左面一个水清而常满,右面一个水浊而常枯,所以叫做日月泉。

    步虚山的南面,是一个山口,有一条小路通向东边。从前山口里面有一座唐代建造的黄帝祠宇,如今倒塌已久,只剩下遗址了。山口里面还有一座玉虚宮,是道家的庙观,虽然也已经有好几百年之久了,却还保存完好,香火甚旺。

    金太爷等人先在溪西的大片鹅卵石河滩上隔水向东遥望,啧啧赞叹。这时候正值巳午之交,阳光虽然在峰顶的后面,在阴影中仰观石笋,既不刺眼,也很清晰。刘福喜指着鼎湖峰和步虚山,讲解了一番掌故与民间传说,然后步过小桥,一行人都在溪边一座名叫仰止亭的凉亭内外稍歇。

    这时候,见一个老艄公,须发眉毛皆白,头戴一顶小斗笠,身穿百结鹑衣,用竹篙撑着一条又小又破的渔船;船上坐的却是一个十五六岁的佼童,衣着华丽,不像村民模样,在亭下停船系缆以后,那小童一手提一个食盒,一手提一壶酒,跳下船来,匆匆地进入山口一直往东去了。金太爷看见,好生奇怪,就问山路通往何处,刘辐喜答以直通玉虚宫。金太爷兴致盎然,也不知是对刚才那个佼童有了偏爱呢,还是对道家的宫观有了兴趣,总之是不愿多歇了,当即起立振衣,顺着小路,带头上山。

    步虚山上玉虚宫的郑道士远远看见有贵客来到,急忙口称无量寿佛,降阶稽首相迎。金太爷自出世以来,还是第一次爬山,先是看那步虚山并不甚高,玉虚宫也不是在山顶上,自恃年轻几岁,非要搀着马翰林不可,结果还没有到达玉虚宫的大门,两个人就都气喘吁吁了。郑道士见太爷步履艰难,来不及引贵客们去朝三清,先让到配殿客房里去歇息待茶。一者客人们大都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出门不是车就是轿的“人上人”,生着两条腿原不是用来走路的,何况是爬山呢?因此玉虚宫虽然并不太高,却一个个都口干舌燥,额头鼻尖儿全渗出汗珠子来,颇有点儿吃不消的狼狈相了;二者玉虚宫的丹泉,是出名的好水,不论是冷饮还是沏茶,都清香可口,甘美异常,生津解渴,沁人心脾,因此一个个全都不顾“一杯为尝,二杯为品”的讲究,竟接二连三地牛饮起来。几个小道童手提瓦壶,穿梭一般往来于贵客之间沏茶续水,忙了个不亦乐乎。

    这时候,忽然一缕笛声隐隐约约,呜呜咽咽,从半空中飘荡而来,如松涛飒飒,如溪水潺潺,十分幽雅动听。金太爷和姽婳夫人都是以通晓音律自命的,在这个地方,这个时候,听到如此美妙的仙乐,猛然间想起唐代天宝年间缙云山亦即步虚山上空有五色祥云缭绕并有仙乐隐隐可闻的祥符瑞祚来,不由得一齐起立,步出庭院,抬头仰望长空,追寻仙乐来自何处。可惜殿房高大,天井狭窄,抬起头来只能看见巴掌大小一块青天,又正是秋高气爽的季节,碧空中竟连一丝儿白云都没有,何来五色祥云?正纳罕间,那笛声拖了一个长长的尾音儿戛然而止,稍停片刻,又飘过来两支凤凰箫低沉的呜呜声,远远听去,真是如悲如戚,如泣如诉,优柔婉转,令人动容。大家正在神往中,忽然深沉的乐声一转,欢快的笛声伴随着同样曲调异军突起,慷慨激越,真有如行云流水,响彻凌霄。一曲奏罢,一条极为清脆响亮的女音嗓子迸发而出,珠圆玉润,吐字清晰,每唱完一句,高亢的笛声就吹奏一段过门,然后在凤凰箫的伴奏下接唱下句歌词。仔细听去,唱的是一首七言律侍:

    女蜗炼出石芙蓉,

    掷向仙都壮佛宫。

    顶接青天磨日月,

    根蟠赤地镇虬龙。

    风吹近看金莲美,

    雪降遥观玉柱雄。

    何日乘驾并肩驭,

    欣从海外望三峰①。

    ……………………

    ①  三峰──原指蓬菜、方丈、瀛州三个仙岛,这里泛指仙山。

    在神魂颠倒的如痴如醉中,金太爷和姽婳夫人听完了这来自天上的仙音妙曲,意犹未尽,正打算出门去一探究竟,恰好郑道上走来,颇为不安地致歉说:

    “这是一对儿从外地专程来游仙都的少年夫妻,不知道大人今日来游山,兴之所至,随意编唱几句,不意惊动了大人。待贫道立刻去晓谕他们,有贵客在此歇息,不得喧哗作声,也就是了。”

    金太爷听说吹箫唱曲的是一对儿远地来游的青年夫妇,不觉动了好奇之心,忙着阻止说:

    “这倒不必了。远来之人,游此仙境,触景生情,高歌一曲,抒发胸中的凌云壮志,正是少年文士极有情趣的雅人雅事。我辈俗客,不能击节同歌,已经是憾事了,怎能够大煞风景,扫人雅兴?听起来,这声音就在头上,谅必不会太远,你可知他们此刻正在什么地方么?”

    郑道士见金太爷如此宽宏大量,体恤他人,一边口称“无量寿佛”,连连稽首致谢,一边指着山上说:

    “他们夫妻二人,正在金龙洞妙庭观前席地而饮呢!”

    “怎么前去?”

    “宫右有山路,可以直上金龙洞。”

    “快快带路!到了那里,不可惊动他们。”

    郑道士遵命前导,金太爷和姽婳夫人不顾劳顿,紧紧跟随,刘福喜向导有责,丁拐师爷等人为好奇心所动,也都尾随而去。

    到了金龙洞妙庭观侧,大家驻脚一看,果真是一所空中楼阁,极目四顾,群峰环列,望鼎湖已在脚下,刘福喜低声向金太爷等叙说:

    “这个金龙洞,是唐人刘处静隐真的地方。刘处静,字道游,彭城人,曾从异人学过吐纳之术,唐肃宗还召见过他,赐以红袍。后来隐居仙都,结庐于金龙洞侧,自撰志铭,坐禅其间。咸通十四年六月辛酉羽化仙去。后人在洞侧建造了这所妙庭观,观前有一池,名为玉泉池。”

    这时候,在池旁一株歪斜老树下面的石凳上,面对面坐着一对儿少年夫妻,男的面如冠玉,眉宇之间,英气勃勃,不过二十岁光景;女的粉脸含春,美目流盼,千娇百艳,正当二九年华。两人服饰艳丽,举止大方,看来是官宦之家的一对少年伉俪。面前的石桌上,放一把银壶、两只玉杯,四个盘子里盛一些熏鸡、煎鱼、火腿、嫩笋之类。夫妻双双,正在浅斟低唱,悠然对酌。旁边两个小童,也生得唇红齿白,眉清目秀,一个在弄笛,一个在品箫。看他们那怡然自得旁若无人的样子,居然还不知道身后有不速之客在偷窥仙境春色呢!

    金太爷见是这么俊俏的一对儿少年夫妻远道来游,心里真是羡慕之极又高兴之极,仗着自己是一县之主,无所顾忌,一面唐突而出,一面大声地嚷着说:夫妻双双,正在浅斟低唱,悠然对酌。旁边两个小童,也生得唇红齿白,眉清目秀,一个在弄笛,一个在品箫。

    “人生几何,对酒当歌!值此秋高气爽、景色宜人之际,携同宝眷,游此名山,高歌一曲,对酌三杯,瓢飘然已有七分仙气,真南面王不易也!”

    唐突之客的猝然出现,使少年夫妇大吃一惊,抬头一看,见是个头戴水晶顶子、身穿补服的五品文官,急忙站立起来,举手施礼。郑道士见金太爷行为乖张,言语莽撞,生怕少年怪罪,发生龃龉,急忙钻了出来,代为转圜说:

    “相公不必惊慌,这位就是本县大尹金太爷,今天率属公出,路经仙都,顺便作半日之游。刚才在小宫用茶,听到此地有仙音缭绕,称羡不置,特意前来拜会。看来,金大人还是相公的一位知音呢!”

    那少年听如此说,躬身唱了一个喏,颇感惶恐地说:

    “不知金大人正在宫中歇息,恣意吵扰,有污雅听,实在冒犯得很!还望金大人多多海涵才是!”

    金太爷表示自己具有礼贤下士的长者之风,颇为客气地拱手致辞:

    “足下少年老成,文思敏捷,即兴赋诗,文情并茂,更又知音解律,立时即可入乐,如此奇才,实为少有。人云江南乃文士荟萃之乡,多生旷世才子,证诸足下,可以信然。今日不期而遇,真乃三生有幸,但不知足下能以乡贯姓字见教否?”

    那少年见金太爷并不见怪,也就满脸含笑,彬彬有礼地说:

    “金大人过奖了,惶愧得根!晚生姓高名山字奇峰,祖贯钱塘人氏,本是世代簪缨人家,向在京中供职,只为家严体弱多病,承皇上恩准,已于去岁告老还乡。晚生新近奉严命完婚,因无意功名,小妾又酷爱山水诗文,久闻浙南仙都、雁荡等山风景秀丽,曾为李太白、白乐天、谢康乐等诗家所称道,故此禀过家严,携带小妾,一路游山玩水而来,以求陶情冶性,开拓心胸眼界。适才因鼎湖玉柱拔地千尺,诚为生平所未闻未见,有感于怀,发为心声,不禁忘乎所以,恣意喧闹,惊动了大人,深感不安。素云,快快过来见过大人,当面谢罪吧!”说着,又是深深一揖。

    金太爷听少年出身名门,急忙还礼不迭。那个叫做素云的女子也转过脸来,轻启檀口,娇滴滴地说一声:“适才多有吵扰,望大人恕罪!”一面敛衽万福,盈盈而拜。姽婳夫人见这个大家闺秀不但有一条美妙绝伦的嗓子,而且还有一副如花似玉、婀娜轻盈的体态容貌,不由得心中十分喜欢,不等金太爷开口,走上前去,一把抓住了她的手,就亲亲热热地叫了起来说:

    “好妹妹,快不要多礼了,如此动人的仙音妙曲,想听还听不够呢!要不是听入了迷,能把我们引到这山尖上来么?”

    素云敛衽再拜,还没有抬起头来,忽见一个三十来岁的男子大步走来,不由分说,拉过手去就叫妹妹,吓得她大惊失色,挣脱了手就想往丈夫身后躲藏。高山的脸上,登时也露出了愠怒的神色,眼看着太爷没有做声。金太爷见造成了误会,急忙剖释:

    “贤伉俪不必惊慌,这位就是拙荆。只为今日郊游,改作男装,无非是便于行动的意思。贱内读书无多,只是认得几个字而已,却也粗通音律。你们姐妹有缘,今日相识,正可以切磋琢磨,互得教益呢!”

    高山听说,回嗔作喜,从身后推出素云来说:

    “既是邑尊夫人,素云过去见过无妨。只是尊卑高下,不能以姐妹相称,还是称金夫人吧!”

    金太爷爽朗地大笑起来:

    “什么尊卑高下?令尊在朝为官,家父在军机处供职,要论起世谊来,你我也应当兄弟相称才是。如此说来,理当让她们以姐妹相称。”

    高山见如此说,也不推诿,只是略一抱拳,再次谢过:

    “如此,恭敬不如从命,小弟僭越了!今日幸会,无以为寿,借此一壶酒,你我兄弟各干三杯,下山以后,另备水酒为兄嫂贺,如何?”

    金太爷无意中认了这么一个风流倜傥的兄弟,高兴非常,兴致勃勃地说:

    “贤弟远道而来,自然是愚兄应尽地主之谊。今日仓促,不及备席,恰好村中保正已为我等备下了午膳,少顷送上山来,无非是村醪鱼肉而已,没有什么美酒佳馔。如不嫌简陋,何不合席一处,共进午餐,然后携侣同游,尽此半日之欢?待返城之后,愚兄自当专治一席,为贤弟接风!”

    看来高山也是个惯于交游的痛快人,并不推辞,只是略拱拱手,逊谢一番说:

    “兄嫂盛情,敢不应命?只是无端叨扰,于心不安。且待下山之后,另图补报吧!”

    金太爷闻言大喜,吩咐下去:请贵客们都到妙庭观来,回头午膳送到,就在这里席地野餐。郑道士不但知趣,也善观气色,见太爷今天特别高兴,就打发小道童送来许多蒲团,聊充坐具。贵客们来到,引见之后,就在玉泉池旁边转圈儿坐定。金太爷坐在马翰林与高山之间,左老右少,相映成趣。姽婳夫人有了小妹妹,扔下了金太爷,姐妹二人躲到一旁握手谈心去了。

    正欢笑间,地保带了几个伙计挑了好几个食盒,抬着整坛子花雕,送上山来。打开一看,荤的素的热的凉的,无非鸡鸭鱼肉、青菜豆腐、火腿蘑菇之类。郊游野餐,本以尽兴为主,可以不拘礼仪客套,各自寻碗觅筷,倒酒取菜,或三个五个,或七人八人,围成一圈儿坐下来就可以管自吃喝。

    金太爷夫妇,高山夫妇,加上马翰休、朱夫子和丁拐师爷共七人坐在一起。金太爷执壶在手,替在座诸公把酒杯都斟满了,这才站直了身子举杯致辞说:

    “今日仙都畅游,承蒙诸君不弃,相偕尽半日之欢。古人游山,每以诗酒相随,称为雅事。如若有酒而无诗,不免沦为俗人。今日五云士流,荟萃于此,观鼎湖之奇,探仙都之胜,抚今思昔,感慨万千,触景生情,文思如涌,岂能无诗?我等庸才,虽不能学李太白斗酒诗百篇,注此一杯入肠,激励心胸,发而成诗一首,总该不是难事一桩吧?适才高贤弟已成七律一首,虽非千古绝唱,但文辞斐丽,立意清新,无论写情写景,皆不失为绝妙好诗。如今不才愿做个发起人,大家干了此杯,先听奇峰贤伉俪演唱佳制,然后每人奉和一首,最后还请奇峰贤弟评定优劣。有不能者,罚酒三杯,如何?”

    金太爷的动议,赢得了自命不凡者的同声附和。这种场合,凡是会诌几句的斯文人,总都是愿意一试身手的。即便是胸无点墨的凡夫俗子,哪怕甘愿受罚呢,至少也不能表示反对。在一片喧嚣声中,高山站了起来,用他那还带着尖音的细高嗓子压倒众人说:

    “且慢,且慢!诸位要听在下和小妾弄笛唱曲,这个不难。远方之人,来到贵邑宝地,恍如置身仙境,留连忘返,赞叹之余,有感于怀,信口吟哦,发为心声。此类即兴之作,原不过为抒发一时之情思,既欠推敲,更欠雕琢,随口吟唱,供诸君解颐醒脾,倒还使得,如果拿这种粗枝大叶的东西来征集和诗,即便在座诸君不怪在下颠狂轻薄,亵渎斯文,日后传了开去,也会令人齿冷的。再说,诗者志也,不论是下笔千言的古风,还是二十个字的五绝,所写者无非各人心中所想;如果限了韵脚,又规定何字,岂非强迫大家想一人之所想,如同削足适履一般,变成一种文字游戏了么?所以学生自从开笔学诗以来,业师只出题目,举凡五言七言、律诗绝句、用何韵脚等等,一概不限。以为只有如此,方能放开思路,在海阔天空中任意遨游,写出诗来,才不会拾人牙慧,落入窠臼,妨碍各人独特的文风。在下所见,不知诸君以为然否?”

    马翰林见金太爷把一个半大的娃娃捧得甚高,既要和他的诗,还要请他来总评,心里颇有几分不服;这会儿听高山如此自谦,连忙点头,表示赞同。金太爷说:

    “即席赋诗,可以不分韵也不限字,但题目总得有一个,时间总也得有所限制吧?以不才之见,适才高贤弟以鼎湖为题赋成七律一首,我等大家,不妨也以鼎湖为题,各赋七律一章可也。只是行旅之中,一无信香,二无纸笔,吟时无时间可限,吟成又无处可写,奈何?”

    高公子笑着说:

    “小弟出游,历来随带纸笔墨盒,一有佳句,立即驻马停步,援笔记之。要限时间,更是容易。不过做诗作赋,兄弟一向不主张限定时间。一首真正的好诗,可以流传千古,哪怕三天锤炼一句,我看也完全值得。想那张平子①写《二京赋》、左太冲②写《三都赋》,都费了十年以上的光阴。即便是以富于文采著称的司马长卿③,文思也极为枯涩,一坐半天,只知道吮笔头,却写不了几个字。他们的诗赋,落笔固然慢,却都不失为洛阳纸贵的好文章。古代诗人,像曹子建④那样才思敏捷,能够七步成诗的,虽不多见其实也并不少见:淮南王刘安写《离骚赋,》只用一个早上;祢正平⑤能在酒宴上写出《鹦鹉赋》;王子安⑥能在筵席上写出《滕王阁序》,不单写得快,而且写得好,至今脍炙人口,叹为千古奇文。可见诗赋好坏,不在写得快慢;只要好,就是慢些也无妨。不过今天即席赋诗,自然又当别论。限时间没有信香,日影却是现成的。再不然,小弟在一旁轻轻吹箫,一曲之后,如有来曾完篇者,即为落第,饮罚酒一杯,如何?”

    ……………………

    ①  张平子──即张衡,东汉天文学家、文学家,河南南阳西鄂(今河南召县南)人。

    ②  左太冲──即左思,西晉文学家,齐国临淄(今属山东)人。

    ③  司马长卿──即司马相如,西汉辞赋家,蜀郡成都(今属四川)人。

    ④  曹子建──即曹植,汉魏间诗人,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县)人。

    ⑤  祢正平──即弥衡,汉末文学家,平原(今山东临邑东北)人。

    ⑥  王子安──即王勃,唐文学家,初唐四杰之一,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

    金太爷拊掌大笑,连称:“好主意!好主意!”当即取出乐器来,高山吹笛,两个小童吹箫,素云自拍檀板,一字一句,引吭高歌,把方才金太爷在玉虚宫听见的那首七律,重又唱了一遍。一曲歌罢,掌声雷动,合座为之粲然。高公子放下竹笛,接过凤凰箫来,一个人跑到远远的一块石头上坐着,凝望鼎湖峰顶,呜哩呜哩,轻轻吹奏。

    他吹的是古曲《高山流水》。这本是一支古琴曲,改用箫吹,倒把那松涛飒飒、水声潺潺更加如实地呈现在大家的面前了。借着这支乐曲,在座者眼观鼎湖浪,耳听山水声,各各敛眉凝神,构思奇句。全曲终了,又回头重奏,如此一连反复了三遍,这才拖了一个长长的尾音,宣告乐曲终止。

    一曲洞箫吹罢,高公子返回席间,命小童取出纸笔墨盒,放在石桌上,笑问哪位才比子建的高士已得佳句。这时候,尽管已有多人完篇,但都摇首逊谢,笑指金太爷,要发起人先行命笔。金太爷心知自己要是不领头,是没人敢占先的,也就当仁者不让,坐在石案前面,提起笔来,歪歪扭扭,淋淋漓漓,蛛行蟹爬似地写了一满篇核桃大小的字。高公子拿来擎在手上,众人看时,写的是:

    玉柱峰头近太华,

    孤高遥映赤松①家。

    空山飞翠钟声隐,

    流水浮云鹤影斜②。

    古殿曾通青鸟使①,

    中天②时泛碧莲花。

    地灵确与尘凡异,

    欲觅真仙上九霞。

    ……………………

    ①  赤松指赤松子。古代传说中的仙人,相传为神农时的雨师。

    ②  斜这里读作xiá ,与上下文的“华”、“家”、“花”、“霞”押韵。

    ①  青鸟使──传说中西王母的信使。《山海经·大荒西经》:“西有王母之山……有三青鸟,赤首黑目。”郭璞注:“皆西王母所使也。”

    ②  中天──半空中。

    众人看了,交喙称羡,免不了肉麻当有趣地吹捧了一番。有说不愧为翰林之才的;有说声调铿锵对仗工整的;还有说金太爷登临仙境,顿时间清心寡欲起来,飘飘然有了出世之想的。七嘴八舌,瞎夸了一阵,夸得金太爷还没有登仙,就有些飘飘然起来了。高公子看看高帽子已经戴了不少,就放下诗笺,环顾在座诸公,动问哪位接着写第二首。

    金太爷这才依依不舍地从石桌旁边站了起来,抱拳当胸,敦请马翰林就座挥洒。马翰林假惺惺地客气了一番,谦称自己的诗句还没有思忖成熟,需要再推敲推敲,要请朱老夫子先写。朱夫子心知他是假客气,也不敢僭越占先。两人正推让间,姽婳夫人要学一个夫唱妇随,不待揖让,就一屁股坐了下来,明明没有谦恭之意,却又故作谦恭地说:

    “二位老夫子的佳句既然都还没有锤炼成熟,那就让我的粗劣之作来抛砖引玉吧!”

    说着,铺开一张诗笺,提起笔来,刷刷刷一口气就写了出来,看样子倒真是早就思忖成熟了的。写完,举着笔又自己小声读了一遍,这才说了声:“献丑了!”放下笔,满脸自得地微笑着站了起来。

    高公子把诗笺高高擎起,众人看时,写的是:

    仙都山水人间少,

    黄帝于兹上太清。

    拔地群峰皆秀丽,

    擎天一柱独峥嵘。

    鼎湖浪促金莲坠,

    铁壁风催白鹤鸣。

    既是五云①开阆苑②,

    何须海上觅蓬瀛③。

    ……………………

    ①  五云──缙云县因“五色祥云”而得名,因此五云也就是缙云,并以“五云”作为县城城镇名。

    ②  阆苑──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阆,音l àn ɡ浪或音l án ɡ郞。

    ③  蓬瀛──蓬莱和瀛洲的合称,都是神话传说中的仙山。

    姽婳夫人是个师爷的女儿,《大清律例》固然背得烂熟,诗词歌赋读得却并不甚多,能够及时完篇,就称得上才思敏捷;能够平仄不错对仗不乱,就算颇不容易了。至于明白如话,不作惊人奇句,倒不失清新朴素,可称淡雅诗风。官场绅流之中,当面奉承本是拿手好戏,免不了大家又颂扬了一番。夸得从来不知道害臊为何事的姽婳夫人,居然也有些羞人答答起来,忙请马翰林就座命笔。

    马翰林生怕再一逊让,又将被别人所抢,就不再客气,一面打衣襟上的眼镜袋里取出一副白铜眼镜来架在鼻尖儿上,一面回过头来,笑对金太爷和姽婳夫人说:

    “你们两位,一位说要上九霞觅真仙,一位说何须海上觅蓬瀛,这可真正令人无所适从,不知道该上九霞好还是上五云好啦!”

    在众人的嘻笑声中,马翰林蘸得笔饱,提在手中,凝神敛气,轻轻摆一摆脑袋,哆哩哆嗦一笔一划地写了起来。果然是翰林院入值过南书房为皇上代过笔的,名不虚传,有真功夫,那一笔字苍劲古朴,雄健有力。写了两句,停笔看看,似乎很不满意的样子,摇摇脑袋,皱皱眉头,这才重新蘸墨,接着写了下去。写完以后,放下笔,自己又摇头摆脑朗声吟诵了两遍,分明甚为得意,露出一副踌躇满志、意有未尽的神态来,收起眼镜,离座归位。

    高公子擎起诗笺,大家看时,只见写的是:

    独柱参天万壑低,

    石擎湖水更稀奇。

    松栖白鹤疑堆雪,

    风落红蕖①宛堕脂②。

    岞崿③武夷高易陟④,

    崚嶒⑤泰岳险堪梯。

    几多过客空翘首,

    安得双凫⑥驾玉螭⑦。

    ……………………

    ①  蕖──芙蕖的简称,即荷花。

    ②  脂──这里指胭脂。

    ③  岞崿(zuò… è作恶)──山深而险恶。

    ④  陟(zhì至)──升,登。这一句的意思是说:险恶的武夷山虽然高,但也容易爬上去。

    ⑤  崚嶒(l ín…c én ɡ棱层)──指山高而险峻。

    ⑥  双凫(f ú扶)──《后汉书·王乔传》里说:王乔在东汉明帝时任叶县县令,距离京师很远,但他有神术,每逢初一、十五都能来上朝,却又不见有车马。明帝觉得奇怪,就派人留心观察,报称:每逢王乔来朝,就有两只野鸭从东南方向飞来。明帝令人于野鸭飞来时张网捕捉,得一只,却原来是一只木鞋。凫,泛指野鸭。

    ⑦  玉螭(chī痴)──古代传说中蛟龙一类的动物。这里指良马。

    作为缙云县士林耆宿的马翰林,对于自己的诗文,一向自视甚高,今天即席挥洒,为了要压倒众人,博取彩声,虽然只是短短五十六个字的小诗,却也颇下了一番工夫,挖空心思,搜索枯肠,锤炼奇句,推敲神笔,极尽雕琢堆砌之能事。但是自从告老还乡以来,沉湎于酒色,热衷于银钱,对于辞赋之道,绝少涉猎,因此不免思路枯竭,文笔荒疏,徒有江郎才尽⑧之叹。刚起了首联,自己看看都觉得平而又平,难怪写下以后,竟频频摇头,连连皱眉了。幸亏中间两联在对仗上头还有些根底,在用字上头还有些讲究,尤其是“松栖白鹤疑堆雪”一句,有如异峰突起,不单旁观者为之惊奇,就是自己,一时间也不知道是窃自何处的神来之笔了。尽管末联结得不免落俗,不过中间两联尚称工整华丽,也就一美遮百丑,通篇一看,又颇自得了。

    ……………………

    ⑧  江郎才尽──南朝梁江淹,善于写诗,少负盛名,世称江郎,晚年诗文无佳句,当时人说他已经才尽。见《南史·江淹传》。后世因用“江郎才尽”比喻文人才思减退。

    写诗的人,都知道写诗难,要写出一首好诗来更难;但是评论别人的诗作,却又似乎并不太难:因为好坏美丑总是有一个大致的标准的。不过明眼人往往囿于情面,屈于权势,出于奉承,心里尽管明镜似的,口中却不便直说就是了。当时大家隐瑕扬瑜,把马翰林的诗作着力捧拍了一番,乐得老头子眉开眼笑,心里比吃了人参果还要舒坦。

    马翰林踌蹰满志之余,不忘敦请朱夫子入席命笔。这个朱老夫子,安徽人氏,原是个屡试不第的老秀才,直到花甲之后才举了贡生,分发到缙云县县学来当一名教谕。

    此公为人古板而迂腐,说起话来乡音未改,而且“之乎者也”的酸气冲天,十分难懂,因此在县里一向无人与他来往结交。好在他年事已高,精力不济,除了学中春秋二祭出来行个礼之外,别的事情既不过问也无力操心。大家知道他行将就木,在别人都已经是告老的年岁了,他却离乡背井,远别桑梓,来当这么个小小的学官,无非是为了赚一副棺材板,也颇为可怜,因此凡是跟学中有些瓜葛的儒林士子,在年敬、节敬、炭敬、妆敬之外,每逢有别敬、加敬①,也都不忘送他一份儿,所以这几年来日子倒还过得下去。这次陈老公公做百岁大寿,广征诗文,特意送了一注厚礼给他,敬请评定优劣,编排序次,汇总成集,以便付梓刻印,流传千古。老夫子感到盛情难却,虽长途跋涉,也不畏劳顿,亲往坑沿一走,顺便也借此机会到仙都山畅游一番,以扩心胸,以饱眼福。只是没有想到金太爷今天游兴盎然,在山下看山还不过瘾,居然爬到山顶上看起山景来了。老夫子腰直腿硬,从小又不是在深山里长大的,平时在学宫的庭院里,条石铺得平平整整,踱几步方步,倒还勉为其难;如今先上玉虚宫,后登妙庭观,虽然两旁有人扶掖,等到爬上山巅,已经两腿酸软,气喘吁吁,力不能支了。因此倚杖坐下之后,虽面对奇峰异景,也不觉得飘飘欲仙,反倒觉着头晕眼花,有些昏昏欲睡起来。只是金太爷动议对景赋诗,自己又是本县的学界翘楚,不能不强打精神应付一篇。好在一生中除了咬文嚼字之外,别无他能,对于咏景怀古之作,只消在故事铺排、心情感受这两者之中略作剪裁,虽无上乘佳制,一首平庸之作还是不难信手可得的。只见他颤巍巍地扶杖坐下,戴上眼镜,不慌不忙,慢条斯理儿地一笔一划写将起来。别看他年纪一大把,写出来的竟是一笔端端正正的工楷,连大小个儿都是匀匀称称的。五十六个字,却足足写了有一袋烟的工夫。写完后自已看了一遍,放下笔,说了声:

    ……………………

    ①  年敬、节敬、炭敬、妆敬、别敬、加敬──都是当时官场中公开贿赂的名称。过年过节送的钱叫年敬、节敬;冬天送钱叫炭敬;夏天送钱叫冰敬;送给小姐的叫妆敬;送给少爷的叫文敬,为喜事寿庆送钱叫喜敬,为某一件事情专送的钱叫别敬,在照例应送的礼金之外加送的钱叫加敬等等。

    “思路不通,不过聊以塞责而已,惭愧!惭愧!”就扶着藜杖,离开了石桌。

    高公子擎起诗笺,因字小,怕大家看不清,就朗声读了出来:

    流云缥缈树参差①,

    仿佛胡髯②欲堕时。

    向识荆山曾铸鼎③,

    今闻恶水①驾骖螭②。

    四围绝壁岩疑铁,

    一柱支天石作池。

    怅望轩辕丹灶迹,

    秋风飒飒拂兰芝。

    ……………………

    ①  参差(c ēn…c ī)──长短不一,高低不齐。

    ②  胡髯──胡:指兽颔下下垂的肉;髯,指两颊的长须。《史记·封禅书》:“有龙垂胡髯下迎黄帝。”参看下注。

    ③  荆山──在河南阌(w én 文)乡县(今灵宝县)南,又名覆釜山。《史记·封禅书》中说:黄帝采首山之铜,铸三鼎于荆山之阳,鼎成,有龙垂胡髯下迎,黄帝上骑,群臣后宫从上者七十余人。

    ①  恶水──这里指恶溪。因为要与上文“荆山”对仗,故改。

    ②  骖螭(c ān…chī餐痴)──骖是多匹马驾车时两旁的马;螭是传说中的蛟龙之类。骖螭,指驾车的龙。

    学宫里教官的诗文,即便不通,在这种场合也不会有人出来指责,何况还是可以自圆其说的呢!说过几句拜年话之后,座中有位富绅,读书不成,弃儒经商,成了陶朱公的弟子,幼年时候,五七言诗倒也读过几篇,写过几首,平仄对仗还依稀记得。今天大家对景抒情,各写心声,人人有感于怀,忽然之间,他也诗兴大发,思路大开,不多工夫,居然凑成四联八句,自己玩味玩味,觉得还无甚大错。于是等朱老夫子的诗写罢,就也迫不及待地落座挥毫,从容写出。众人看时,写的是:

    怪石嶙峋插碧霄,

    通天有路乐逍遥。

    奇峰突起三千尺,

    直往九天架作桥。

    云生石隙龙影动,

    月出松尖鹤声嘹。

    轩辕辙迹今犹在,

    洒落金莲万里飘。

    诗文虽然平庸,并无奇句可赏,而且颇有些富贵气,但是出自一个商人之手,也颇不容易的了。众人照例夸奖了几句。高公子鉴于每写出一首就由大家评论一首的做法在时间上太不经济,而且也不可能一针见血地指出优劣,评定好坏,于是请大家一面吃喝,一面请构思成熟的诗翁们依次挥洒,等全部写出以后,一起贴到妙庭观的前脸儿上,请大家来评论高低上下。众人称善,一时写完贴出,连同高公子的共计十首。下余一半儿贵客都甘愿受罚,自称不能的了。

    大家拥到观前争看新写出的几首,只见丁拐师爷写的是;

    名山本是列仙居,

    白昼轩皇①脱肉躯。

    柱顶有湖留玉液,

    岩阿②无路接金舆。

    瑶台欲长新芝草,

    宝鼎犹存古赤硃。

    炼液③滔滔西向淌,

    飞升乏术最踌蹰。

    ……………………

    ①  轩皇──指黄帝轩辕氏。

    ②  阿──旁边,侧面。

    ③  炼液──从鼎湖到小赤壁这一段清溪又名炼溪或炼金溪,比喻是黄帝炼丹时从宝鼎中流出来的炼液。也作练液,是水澄如练的意思。

    李梅生写的是:

    巍巍万仞耸云霄,

    泂④接天河险又高。

    玉笋参差难立足,

    银潢⑤潋滟⑥不容舠⑦。

    半空莲瓣飘金影,

    绝顶松声涌翠涛。

    一自龙螭腾驾后,

    琼楼几度醉仙桃。

    ……………………

    ④  泂(jiǒn ɡ窘)──远。

    ⑤  银潢──即银汉,天河。

    ⑥  潋滟──满,盈。

    ⑦  舠──像刀形的小船。

    刘福喜写的是:

    擎天玉柱耸仙都,

    轩后①飞升信不诬。

    白昼风雷生宝鼎,

    黄昏星月浴神湖。

    千层浪激金莲落,

    百仞峰高玉笋孤。

    我欲青云平步上,

    天宫可有好书无?

    ……………………

    ①  轩后──同“轩皇”。轩,指黄帝轩辕氏;后,是古代对君主的称呼。

    刘福喜写完以后,高公子再三动问哪位还有佳作,全场都默然不语。这时候素云款款起立,低声赧颜地说有一首已经打好腹稿,只是还未修饰,尚欠推敲。姽婳夫人见这个小女子不但姿容艳丽,歌喉婉转,而且还能诗文,十分喜欢,拍着手儿要她快写。素云不肯当众挥洒,就微笑着口述,由高公子笔录:

    绿水青山世外天,

    良辰美景伴神仙。

    高峰突兀遮云路,

    浅壑平畴②种秫田。

    选胜③何妨登蜡屐④,

    探奇休问避秦年。

    金风送爽红叶舞,

    恍若飘来鼎上莲。

    ……………………

    ②  平畴──平坦的田地。

    ③  选胜──寻找名胜古迹游览。

    ④  蜡屐──用蜡润屐,使生光泽。

    素云轻启檀口,微呈皓齿,舒声朗诵;高公子揎袖援管,拂纸悬肘,奋笔疾书。她那里刚念完末一联,他这里也写完了末一句,放下笔来,朗读一遍,句句吻合,字字无错,不由人不赞叹素云之所学,全在夫君胸中。高公子再问还有何人佳作已成,却都摇头摆手,报以不能,没有一个肯于一试的了。

    金太爷见贵客当中能够拿得起笔来的,也不过这几个人,下余几位不是不通文墨的富商,就是识字无多的豪绅,就解嘲似地笑着说:

    “诸位贤达久居缙云,长住画中,对仙都山水了如指掌,久而久之,正所谓‘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对于眼前的奇景,反倒视而不见,似乎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了。有道是‘伊挚不能言鼎’①,‘轮扁不能语斤’②,如此说来,是不是可以推而广之,再添上一句,叫做‘缙人不能写景’呢?”

    ……………………

    ①  伊挚不能言鼎──伊挚:即伊尹,是商汤的贤臣。鼎:指烹饪。传说伊尹是个很善于烹饪的人,但是说不出其中的道理来。

    ②  轮扁不能语斤──轮扁:是古代一个善于做车轮的工匠,名扁;斤,指斧子。他能用斧子做车轮,但不能说出其中的巧妙。

    姽婳夫人本是个读书不多、粗通文牍,却又自命不凡的人,如今成了两头大的太太,不单在内衙里呼幺喝六惯了,就是大堂上的公事,她也能插上一手,左右三分,加上那一班吮痈舔痔的无耻之徒尽情地捧拍,惯得她更加目中无人、不可一世起来。这会儿听金太爷说久居风景中人不能写景,大不以为然,登时就梗起脖子来,洋洋得意地跟丈夫扳杠,实则是奚落那不通文墨的俗客说:

    “什么‘伊挚不能言鼎’、‘轮扁不能语斤’哪!我看那伊尹是故意神乎其神,卖弄自己的本事;那轮匠是怕别人学了他的手艺,不肯传人罢咧!世界上的事情、哪有说不出来写不出来的道理?就拿这仙都风景来说吧,我看也还是本地人的感受最深。至于面对如画的山水,却写不出诗来,那只能怪自己平时短练,文字上的功夫还不到家。要是从头好好儿读几天‘三百千千’,再到这里来游览,好诗佳句就会像溪水一样滔滔不绝的哩!”

    姽婳夫人无所顾忌的一通胡抡,把在座几位粗人羞了个面红耳赤,做声不得。刘福喜听了,心中颇为厌恶,就反问说:

    “要按夫人刚才所言,就只有读书人才能做诗,也只有读书人才能做出好诗来啰?先不提《诗经》三百篇多半产自民间,即自汉魏以来,像‘杨柳青青江水平’、‘孔雀东南飞’这样的好诗,不也都是出自无名氏之手么?以愚意看来,一篇诗文的好坏优劣,绝不在于用词华丽、造句新奇,而要看它是否言之有物,能不能跳出前人窠臼,有无创新。一篇文词华丽、音调和谐的诗,内容却是人云亦云, (精彩小说推荐:

    ) ( 括苍山恩仇记 http://www.xshubao22.com/5/5574/ )

小技巧:按 Ctrl+D 快速保存当前章节页面至浏览器收藏夹。

新第二书包网每天更新数千本热门小说,请记住我们的网址http://www.xshubao22.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