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钢铁大亨官场之风流人生 第 66 部分阅读

文 / 未知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点击/收藏到桌面
    这片狭长区域大体有六十亩地,沈淮最初的方案是分拆出一块块的宅基地出售,允许私人照镇上给出的统一规划设计建高档的花园洋房式住宅;同时也打算拿出售宅基地的款项,来弥补拆迁安置及梅溪老街改造的资金缺口。

    不过六十亩的土地,要分拆出来建高档的花园洋房式住宅,也可以建一百套。

    梅溪镇的居住环境,现在对市区的高端人群压根儿就没有什么吸引力;而梅溪镇自身没有那么的富裕家庭,现在也没有能力去消化这一百套的高档住宅。

    照早初的设计,宅基地费加建造、加基础装潢及园林移植费用,一套花园洋房差不多将要五十万左右,在九四年还真不是乡镇上普通人家能够享受的。

    镇置业公司从项目前期准备到现在,已经运作了三个月,把褚宜良、朱立、周知白、何月莲、杨海鹏等人的份额都算上,也就出售了不到四十份宅基地,先期筹集的资金还不足以能马上就启动这个项目。

    沈淮最后跟东电、鸿基以及业信银行沟通,最后决定由梅钢跟东电、鸿基以及业信银行合作建高端人才公寓的模式,先凑出一千万的启动资金来,让渚园项目能够先做起来。

    梅溪电厂、鸿基灯饰现在还在施工阶段,等建成后,东电及鸿基还要派更多的管理人员过来。这些管理人员长期食宿在酒店,也不合适,人也会非常的腻味,同时还会给企业经营带来额外的财务成本。

    梅钢之前主要是从市钢厂挖工程技术管理人才,但市钢厂也有其局限,梅钢要想有更大的发展,招募高端人才的视野就要放得更远、更高,不过这些高端人才对生活水准的要求也将更高,梅钢同时也要提前做些准备。

    现在投资高端人才公寓,将来各自分得十来套花园式洋房作为管理人员的生活宿舍使用,能让管理人员的生活得到更好的照顾,同时在财务上可以并入固定资产进行管理,也不失是一个更好的手段。

    大概是给孙亚琳揪去装修老宅给折磨得够呛,或者朱立招募到更有水准的设计师,渚园的设计方案给沈淮连续枪毙了三次,这一次拿出来的方案,水平有一个明显的提升。

    渚园夹于渚溪大道与梅溪老街之间,既然体现出高端住宅的特色,又要跟梅溪老街的风格有过渡的协调,不能有抵触跟冲突的地方,对设计师的要求确实是十分的苛刻。

    “这次真不错啊。不过,你等会儿打电话给孙亚琳,问问她有没有空,她眼睛毒,她要觉得这方案没问题,那就真没问题了。”沈淮说道。

    听沈淮这么说,朱立就想挠头,说道:“孙经理那关是不是就算了?孙经理那双在贵族家族里从小培养了出来的眼光,又毒又挑,我实在是没有信心这方案能叫孙经理满意。这次方案要还不能通过,我手下那些人就要罢工了。”

    “你们是身在富中不知富。”沈淮笑道,“你说说看,渚江建设在乡镇做建筑,能一开始就经受国际眼光的挑剔,这是多高的起点?你们要是能把一个渚园项目做好了,连整个淮海省的高端住宅市场都有资格进入。这么好的美事,别人想抢都抢不过来,孙亚琳都没有跟你们要高额顾问费,你们心里就美着吧。”

    “这倒是的。”朱立哈哈一笑,说道,“我现在把老宅的照片摆在我办公室的墙上,好些人看了,就说要照这个给他们做院子,只不过一听报价,大多傻了眼;孙经理她才是真正从大家族成长出来的人啊。”

    第二百五十二章跑腿

    跟朱立谈完渚园建造设计方案,沈淮又跟他谈新梅新村社区商业街的设计。

    早期大家都倾向认同的一个方案,就是在渚溪大道两侧建商铺出售,以便能回笼更多的建造资金,不过这个方案拿出来就给沈淮直接否决掉了。

    梅溪镇五万人口,平均年收入只有一千元。有相当多的农民跟居民,只能等到逢年过节才敢放开肚子吃一顿肉。

    如何让更多人能够就业,如何提高更多人的收入,是沈淮当前迫切考虑并要去解决的问题。

    要想有所得,就要有所舍,天下就没有十全十美的好事。

    梅钢现在的一线工人,要想月收入过千元,一周的工作时间差不多要做足六十个小时才行,整个工作强度差不多要比欧美一些发达国家的蓝领工人高出近一倍。

    发展工业,要容纳更多的人能在家附近就能就业,提高收入,梅钢要积累更多的发展资金,沈淮现在也没有计划给梅钢上马严格的、但成本高昂的环境保护措施,甚至还不能马上就关停对梅溪镇烟尘及废气污染最严重的老厂,但是不意味着,沈淮对未来的梅溪镇没有一个明确的期许。

    别人不理解他对梅溪镇的感情,但沈淮知道他最终是要把梅溪镇建成什么样子,即使不能叫每个人都满意,也要让大多数的居民能悠然自得的生活于其中。

    在渚溪大道的两侧,即渚园选址的南侧以及新梅新村的北侧,建造大量的商铺出售,确实有助于更多资金的回笼。

    不过,在沈淮的规划中,渚溪大道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将是梅溪镇与市区衔接的交通干道,保证车流的畅通,保证通行效率,比建几十套商铺出售更加重要。

    而且此时梅溪镇,大部分民众的生活并不富裕,甚至可以说是穷困,商业环境及氛围很不成熟,建造再多的商铺,也不可能说立即就能提高工商税收入,不可能让梅溪镇的商业水平立即上一个台阶。

    在沈淮看来,商业的发展要依附于实体经济的繁荣之上,生命力才能真正的强大起来。

    与其在渚溪大道这条梅溪镇将来的主干道上发展参差不齐、环境脏乱的低端商业,让梅溪镇的门脸看上去一团糟糕,还不如两侧索性都空出几十米来建景观带,多种些花木草树,打造梅溪镇第一张花园式的门脸。

    也唯有如此,将来建成的渚园也能更符合高端住宅区的标准。

    不过新梅新村作为梅溪镇第一个大型住宅项目,一期交房就有近六百户家庭入住;二期十二栋楼也已经上马建造,规模也是同样是六百来户。包括规划中的三期、四期,新梅新村最终要建成一座容纳两千四百户家庭入住的大中型社区。

    渚溪公路两侧不建造商铺,不给质量差、容易使环境脏乱的低档商业发展空间,那在社区内部就需要建造一些配套的生活及商业设施,来满足社区居民的日常生活所需。

    现在的方案就是在新梅新村二期跟三期建筑组团之间建一条三五百米长的社区商业街,而且要先于三期建筑群之前、马上就要着手建造,确保能跟二期工程同时完工、投入使用。

    在沈淮挑剔的眼光之下,这个方案也是几经修改。

    也不能怨朱立手下那些建筑设计师不给力,不是所有人都有超前的目光跟远见的。他们还是把梅溪镇定位在普通乡镇的层次上,最初给新梅新村社区商业街设计的风格就狭窄、低端得很。

    新梅新村,将来梅钢集团的员工将是居住主力。

    一期建成的近六百套房,差不多有一半是梅钢的工人,这也是沈淮不能跟陈丹同时搬进去住的根本原因。

    现在梅钢一线员工很辛苦,一周要工作六十小时,月收入才可能过千元,但这个水平已经远远超过东华市的平均工薪阶层。

    现在市钢厂一线工人的平均月收入只有三百元,这也是市钢厂有能力的员工,能够丢掉国企工人身份,不断停槽过来,又能忍受梅钢严格到苛刻程度的管理的关键原因。甚至周边有些乡镇以及机关的工作人员,放弃国家干部身份,来梅钢应聘。

    将来新梅新村的居住人群,梅钢员工可能要占到一半以上。

    可能整个梅溪镇的生活水平要提高起来,需要一定的时间,但新梅新村的住户,整体上无疑会走在前面。那为新梅新村的生活商业配套做规划时,定位就不能低端上,甚至还要比城区的街道商业还要高——这也是沈淮多次要求渚江建设提高设计的原因。

    “考虑到资金问题,商业街看来只能这么设计了。”朱立说道,“关键还是怎么运行的问题。我拉着老褚、杨海鹏商议过去,现在建成的商业街卖不出好价钱去,索性我们自己来运营,统一出租给商户。”

    现在市内,与大型社区紧挨着街道、社区商铺售价大约每平米大概在三四千元左右。通常乡镇的沿街商铺,每平米两千元折价格就顶天了;想再高,那必须要有实际的投资回报成绩拿出来。

    新梅新村将来入住的居民消费潜力不会比市内社区差,商业容量也高,投资价值不会低于市内的社区商铺,但这个眼前没有办法拿出实际的成绩,摊给别人去看。所以,在新梅新村的社区商业街建成之后,照着市内的商铺价格出售,别人只会认为渚江建设是得了失心疯想捞钱。

    要不想廉价的把新梅新村的社区商业街店铺卖出去,那就只能在渚江建设下面成立一家商业公司负责商业街的运营,逐步地把社区商业做起来,把租金即投资回报做高,到时候无论是抵押贷给银行或分割出售,都会更加有利。

    沈淮点点头,说道:“不错啊,老朱你们现在是很有长远发展眼光啊,走出来,绝对没人敢小瞧你们是乡镇企业家。”

    这个世界上,能有二十年甚至更长远超常目光的人,总是凤毛麟角,沈淮也不认为他自己就能看得更远,但他相信,一个有能力的人,有远见的人,至少应该对三五年之后的情况有一个具体的想象——这也是沈淮区别一个人有能力还没有能力的标准之一。

    梅溪镇虽然很小,但也有五万多人口,就算是万里挑一,也应该能有三五个既有远见又有魄力的人才涌现出来。像朱立、褚宜良这些本身已经得到一定社会肯定的人,能力跟眼光自然都是在水准之上。

    国内什么人都缺,就是不缺人才。

    就拿东华来说,七百多万人口,以万里选一的苛刻要求去选拔人才,也有六七百个人选。只是缺乏相当公平的空间跟平台让这些人发挥才干。

    相反的,由于种种沉积下来的社会性因素,能决定社会群体往前发展还是后退的关键位子,更多的是给能力平庸、目光短浅又害怕有才能者跟他们竞争的人霸占着,这也是改革要解决的问题。

    总体来说,沈淮对朱立、褚宜良、杨海鹏等人还是相当满意的。

    听着沈淮夸,朱立也有些不好意思,说道:“天天跟着沈书记混,要没有一点长远眼光,那真是给沈书记你脸上抹黑啊。”

    朱立倒不是虚话。

    一年之前,谁能想到梅溪镇能有今天的发展前景?而沈淮利用一年的时间,差不多都把梅溪镇未来的发展框架都搭出来了,要是在这个大的框架下,都看不到梅溪镇未来三五年间的发展潜力,那也只能说是目光太短浅了。

    沈淮在办公室给朱立缠住看渚园及社会商业街方案耗了两个小时,把朱立赶走,趁着离吃饭还有些时间,就赶到生产线上去看一看。

    走到电炉钢连铸段上,看到胡志刚正给新招进来的大学生讲解连铸工艺,沈淮跟胡志刚点了点头,也没有说话,就凑过去听他给大学生们现场上课。

    梅钢前期主要是靠挖市钢厂的墙脚来增强技术力量,但市钢厂本身就有很大的局限,梅钢之后还要进一步的发展,除了在更大的范围招募技术及管理人才外,也需要加强自身的培养。

    今年,梅钢就从淮海工业大学等省内高等院校招收了二十名应届毕业生。

    沈淮这段时间额外的忙碌,也有些顾及不上具体的运营管理。这批大学生正式进厂报道已经有七八天了,沈淮也没能得空抽出时间来跟他们做正式的接触。

    梅钢也是照着既定的流程,先让这批大学生从基本的安全培训做起,今天刚进行到工艺学习阶段。

    胡志刚现在担任生产二部副部长,负责电炉钢生产线的后序工段。培养新的技术力量,沈淮要求管理层亲自抓,以便能挖掘人才进行重点培养;胡志刚等人自然也就逃不过。

    胡志刚照着既定的流程,给这批大学生讲工艺,讲得很透彻。沈淮站在一旁,觉得整个流程还有可以改进的地方,问站在身边的一名男学生:“你有见过徐溪亭徐工吧?”

    “认得,我们进厂培训就是他负责的。”男学生看了沈淮一眼,不知道他突然跟自己搭话是什么意思。

    “那就好。徐工这时候在二工段,你快跑过去帮我去喊他过来。”沈淮吩咐道。

    男学生看沈淮穿着工装服,年纪看上去比他们不大,有些不乐意给支使,直接顶回去:“我们在大学学了四年的专业技术,进工厂做技术、做管理,又不是来跑腿的。”

    男学生这话一出口,沈淮也有些蒙,看了看他胸前的工牌:郭成峰,临时工序号还比较靠前,应该是名校毕业招募过来重点培养的对象……

    第二百五十三章吃亏精神

    沈淮跟郭成峰说话的声音都不大,但总共就二十来个人围着胡志刚听讲连铸段的工艺,都转回头来看。大家看沈淮跟他们年纪差不多,但显然不是跟他们同一批进厂的大学生,只当是一个老资格的普通工人。

    沈淮没想到给这个叫郭成峰的小青年这么生硬的给顶回来,看着他两眼,咂巴了一下嘴,没有跟他说什么,而是对前面回过来的所有人问道:“谁认识徐工,到二工段帮我喊一下?”

    郭成峰的话虽然刺耳,但九四年的大学生在普通工人面前,有着很强心理上的优势,很多人非但不觉得郭成峰有什么不对,反而觉得你一个普通工人,凭什么随便使唤我们进厂的大学生?

    绝大多数人都站在那里没有吭声,沈淮倒是很平静地看着这些刚刚走上社会的天之骄子们。

    有些人流露出不屑的目光,觉得眼前这工人都给郭成峰顶回去,还要多问一声,真是傻逼一个;有些人则移开目光,避开跟沈淮对视,毕竟有些心虚,但迫于群体的压力,也没有给他积极的回应。

    看着这一幕,胡志刚也都忍不住轻轻地摇头。

    就连沈淮都想放弃的时候,一个青年站出来,说道:“我帮你二工段找徐总吧;不过要是徐总问起来,我怎么说?”

    沈淮见小青年脸色苍白,有些营养不良的样子,戴着一副啤酒瓶似的近视眼镜,使他整张脸、整个人都显得很瘦小,很其貌不扬,看着胸前挂着的工牌显示他的名字,叫田志国,朝他点点头,说道:“你就说连铸段有个问题只有他能解决,看他会不会拿架子不来。”

    叫田志国的小青年走路飞快出了操作间,沈淮问胡志刚:“前面的培训情况有什么书面记录。”

    “现在的大学生啊,理论水平是比我们要扎实,不过其他方面要加强。”胡志忍不住摇头叹气,从桌上拿起一张小签字板,走过来递给沈淮。

    沈淮也没有说什么,签字板夹着这批大学生进厂以来的培训情况以及个人简历,他挨着操作台的边缘就翻看起来。

    九四年大学生就业主要还是依赖于国家分配,按说梅钢这种乡镇企业还没有资格排进省内重点院校的接收单位名单里去,还是徐溪亭通过他在教育厅的老同学多方协调,自身又对应届毕业生开出比一般企事业单位要优裕得多的待遇,才招来二十来个人。

    梅钢没有办法挑肥拣瘦的资格,这事也一直由老成持重的徐溪亭在负责,沈淮也没有参与最后的招聘面试,就让他们都进来了。

    沈淮没想到郭成峰跟田志国会跟自己是校友,他们两人都是淮海工业大学的应届毕业生,郭成峰学的是财贸,计划培训完毕进市场部工作,田志国倒是跟梅钢专业对冶金专业。

    就之前参与培训的情况来看,郭成峰表现不错,之前徐溪亭、徐闻刀对他的评价都很好;田志国参加培训的书面成绩很出色,但人表现不够活跃,这么看来倒是实实在在“肯吃亏”的人。

    沈淮放下签字板,看向郭成峰,问道:“如果我现在有事请你跑个腿、喊个人,你还会不会觉得受委屈了?”

    郭成峰他虽然不清楚眼前这个跟他们年纪差不多大的人是谁,但在这个人随意的坐在桌角上,要胡志刚把他们的培训成绩拿过来翻看,而管理电炉钢线三个工段、给工人称为胡老虎的胡志刚真就停下工艺课不接着讲下去,而是恭敬地站在一边不说什么,他也知道眼前这个人身份绝对不是普通工人,也绝对不是工段上什么班组长或者工段长。

    郭成峰脸色有些变,想解释,但张口结舌,一个字都吐不出来。

    其他人也是面面相觑,这一刻都感受到沈淮身上透出来无形威压,都有些觉得喘不过气。不过大多数比直接顶沈淮的郭成峰要好一些,不敢跟沈淮对视,但躲在后面还能彼此的打量,都能看到彼此眼底的疑惑:这人到底是谁啊?

    也有几个人自恃这两天跟胡志刚关系混得很熟的人,看到胡志刚这两天跟他很随和的眼神变得严厉,也不禁忐忑不安起来,知道今天触了大霉头,眼前这个人物绝对比他们所想象的要不简单得多。

    不过又奇怪,他看上去比他们大不了两三岁,也穿着跟所有员工一样的蓝色工作服,在梅钢到底能能牛逼到哪里去?

    沈淮眼神扫过这些人的脸,有刚走上社会、自视高人一等的傲气跟轻狂,提高声音,对他们说道:

    “你们大学生,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拼杀出来才有机会读名校,是天之骄子,可以说是这个时代的宠儿。不过,你们不要因此就觉得你们就高人一等了,不要觉得别人请你们做一点额外的小事,就觉得吃了很大的亏。我今天本来没有计划给你们上课,现在我教你们一点,也是梅钢精神里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肯吃亏,就是要愿意吃亏,不要有太多的斤斤计究。”

    “沈总,你找我又有什么事?”徐溪亭还不知道连铸段到底有什么事非要他到现场,赶过来却看见沈淮在给新进厂的学生崽讲话,他刚在二工段上跟沈淮说过话,不知道沈淮神秘兮兮的找他过来做什么。

    “哦,我刚想跟他们谈谈梅钢肯吃亏的精神,不过我没有时间,还要赶工业园开会去,你接着我给他们具体叨叨两句。”沈淮招手让徐溪亭进来,说道,“另外,我觉得这批进厂的大学生,在前期培训过去后,很有必要都放到车间锻炼半年,再做工作岗位上的安排。具体计划,你让总师办跟人事部都相应的做下调整。就这事,没其他事。”

    沈淮看了看手表,放下签字板就走了出去,也不理会这些面面相觑的天之骄子们。

    沈淮一走去,这些大学生就忍不住要哀嗷起来,都揪住徐溪亭问:“徐总,不会是我们真的都要下半年车间吧?”

    之前的计划,是为期一个月的岗前培训过后,就分配到正式的工作岗位上去。谁能想到给突然闯进来比他们大不了两三岁的年轻人,一句话就将他的岗前培训时间延长半年,而且是到最辛苦的工段上去。

    徐溪亭是软脾气,技术强,所以沈淮用做总工程师,不分管具体的生产管理,胡志刚板起脸就教训这些刚进社会的学生仔:

    “沈总说的话,怎么就不算数?你们今天一个个什么行为?就算不是沈总开口请你们帮个忙,工段上有个工人,请你们跑个腿,你们就真觉得受委屈了?公司现在没有专门的清洁工人,上到部长、老总、下到一线工人,每天上班之前,都要负责卫生工作。按照你们的说法,你们大学生是来做技术,是来做技术,让你们参加打扫卫生,是不是也叫你们觉得受委屈了!你们刚参加工作,这次只能说是得个教训。要是工段长、部长甚至哪个老总,包括我在内,跟沈总争工作上的问题,争得面红耳赤,都没有问题,但要是觉得多帮别人做了一点事吃了大亏,那只有一个结果,就是他妈的从梅钢滚蛋。”

    胡志刚训话时,手按操作间的小桌子,声音严厉且掷地有声,吓得众人鸦雀无声。徐溪亭暗暗感慨,谁能想象胡志刚在给沈淮提拔起来之前,只是工段上的刺头一个,谁能想他今天真正有做管理者的气度。

    说起来,有些人成功是必然的;比如说胡志刚,在工段当刺头时,就有管理者的一些特质,技术强、威信高、性格强硬而且有韧性;不过,更叫徐溪亭佩服的,是沈淮看人、用人的眼力。

    胡志刚训过话,走到一边跟徐溪亭稍稍解释了一下刚才的情况。

    徐溪亭听了也忍不住摇头,不过他总是好脾气,没有接着胡志刚的话训这些学生仔,倒安慰他们来:

    “刚刚沈总给大家说的话,要记住。沈总不仅仅是公司的董事长、总经理,你们能看到梅钢今天的发展规模,能看到梅钢未来能有更大的发展格局,是沈总一手促成的。别人都我是梅钢的技术一把手,但实际上我的水平比沈总还差一截。沈总的安排也是很合理的,你们也只有上工段,才能接触到真正的实际技术,了解公司的实际情况,不然理论水平再高,到具体工作时,一样抓瞎!”

    董事长、总经理?

    大家这才傻了眼,他们狠命去猜刚才那人的身份,也没有想到这上面去,怎么可能,也太年轻了吧?

    也不能怪别人没有跟他们说过梅钢的董事长、总经理很年轻,在上到徐溪亭、钱文惠、下到一线工人,这一年时间来,只觉得梅钢的领导者就该是沈淮,也唯有沈淮才能指导梅钢未来的前程,没有人谁会为沈淮的年轻而惊讶,也就不怎么在意这件事,也就没有人跟刚进厂的大学生说梅钢的董事长比他们大不了几岁。

    男生的面色如沮,这时候不敢非议什么,不过梅钢这次还招来五个女大学生,她们仗着女孩子的心理优势,忍不住拖带撒娇口气地说道:“我们学财务、学检验的,下车间能学什么?董事长这么年轻,一定会很心软,要不我们去求求他去,给我们女孩子网开一面?”

    “你们去啊!沈总开除的女职工多了去,也不差你们五个。”胡志刚板着脸说道,把这些莺莺燕燕训得花容惨淡。

    九四年大学生还是国家分配,分配到单位后,人事档案、户口什么的,也都迁了过来,要是给单位开除,将是档案上没法消掉、很可能会影响其一生的负面记录。

    下车间锻炼半年,总比给开除要好,大多数人也只能接受这样的安排,同时也埋怨起郭成峰来,要不是他这么不开眼,也不会连累大家一起受罚。

    唯有郭成峰心里更不平静,听徐溪亭说及沈淮的身份,手脚都吓得发软,心里只有一个念头:这下子完了,这下子完了!

    第二百五十四章用人原则

    在到码头的路上,沈淮在车上跟赵东说起郭成峰来。

    赵东听了哈哈一笑,说道:“说到团队合作跟实干精神,学院派的论述琳琅满目,但凡从基层上来的人,对这个理解就简单多了,就一句话:吃点亏会死啊?”

    沈淮知道赵东是从基层干起来的,比管理学的理论家更能准确的切中要害,笑道:“吃一点亏,就觉得吃了天大的亏;占一点理,就觉得占了天大的理——社会上这种人越来越多,不过,梅钢要成立世界一流的钢企,不能因为有些现象在社会上很普遍,就认为是正常的。”

    “这个郭成峰,我还有些印象,是淮海工业大学毕业的,虽然学的专业是财贸,不过人是淮工学生会的骨干,学校方面对他评价很不错。因为是东华考出去的,他本人有意回东华工作,市里好几个单位都想接收他。市钢厂也抢着要人,最后还是老徐争取过来,倒没有想到心态有些问题。”赵东感慨地说道,“不过,等他能老老实实在各个工段上摸索半年时间后,就知道你的好了。”

    沈淮笑着摇了摇头,说道:“我看不是所有人都能想明白。”

    “也对。”赵东哈哈一笑,说道,“当初我们进市钢厂,老熊把我们都丢车间里,一呆就是半年,也是怨声载道;不过,半年后,大家都能明白老熊的良苦用心,是把技术真正学扎实了。你看海鹏,当时进厂是分配到计划科,按说没有必要也下车间熬半年,但海鹏熬下来了,你说东华有几个做钢材贸易的老板,能比他更精通这行?都是早年打下的底子啊!不过,半年过后,老熊问我们,谁还想在车间继续呆半年?其他人,包括我跟海鹏,还有周明,都忙不迭地摇头退缩;老熊后来点名让海文继续留在车间。当时大家还以为老熊是看海文不顺眼,海文也不反抗,就真老老实实听话在车间各个工段上轮着走。结果等到跟富士制铁合作项目时,也就海文能承担全面的技术交流任务,在车间里拉工人干活也是一呼百应。然后,老熊就越过副工段长、工段长这两级,直接提拔他当车间副主任,紧接着又让他主管主力车间。刚出学校都没有两年的学生蛋,谁能相信他有能力把好几百号工人的主力车间管好?然而他单单就能把主力车间做到最好,当时市钢厂近一半的利润,都是由主力车间贡献。这里面有些道理,我当时也不是很明白,等到后来,看到的事多了,也才明白。有能力是一方面,更为重要的,你要让别人觉得,你的能力发挥出来,对他们是有利的,他们才会从根本上支持、拥护你。两个人能力差不多、学历差不多,身份背景差不多的人,自然是肯吃亏、愿意干事、能给别人带来更大利益的人能够上位——很多人觉得社会不公平,社会也确实有很大的不公平,但这个基本的社会现实规则,对很多低起点的人,还是相对公平的。至少我还没有见过肯吃亏、愿意干事的人,会彻底的沦落到社会最底层去翻不了身;而往往是这些人,比差不多背景的人,更容易干出成绩、更容易获得成就。海文有理想,有志向,也比我们更务实。要是没有后来的变故,老熊能如愿调到市里当副市长,海文很有可能能接替老熊的位子,只是谁能想到市里的一些人会那么贪心?后来顾同要换自己的人去掌握主力车间,海文是他重点打击对象,但只能调他管理公用科,不敢削他的职。”

    听着别人当面谈自己的往事,感觉还真是奇怪。

    沈淮心里微叹,他当年从主力车间调到主要负责锅炉等配套的公用科,虽说级别没有变,但主车间跟公用科之间的差距,有如看上去级别相当的财政局跟文物局之间的差距,也确实失意了很长一段时间。

    只是这段往事,自己再没有借口跟别人提及、回忆,沈淮心里也是感慨万分。

    “说到用人,老熊还是有他眼光毒辣跟独到之处的。”沈淮听赵东提及当年的往事,也感慨万分:

    熊文斌跟顾同前后执掌市钢厂,一个能把市钢厂做出那么辉煌的成绩,一个只能叫市钢厂半死不活的苟延残喘,真正看明白其中区别的,也就那么一小撮人,大多数人都是糊里糊涂的。

    “你今天要不这么决定,我过两天也想提议。”赵东接着说道,“梅钢不缺大学生,不过大多数人跟我一样,在市钢厂呆了好些年,思想难免有些固化,对现有技术掌握过硬,但学习能力倒退得厉害。梅钢将来必然要引进新的生产线,新的技术,甚至还要发展自己的新技术,那就算有一大批理论基础扎实、技术熟悉又更容易接受新知识且能勤勉苦干的人去掌握。”

    沈淮点点头,知道赵东如此考虑梅钢的人才战略是有远见的。

    通常说来,从学校进入社会,人的培养跟成才,需要三五年甚至更久的时间。梅钢要发展,沈淮没有三五年的时间能给这些大学生,去慢慢地看他们的表现,慢慢的塑造他们的能力跟性格。

    九四年能考进重点高等院校的人,沈淮不怀疑他们的智商是出类拔萃的,不怀疑他们的理论知识是扎实的,所以直接放到车间各个工段上去,用半年的时间磨磨他们的心性,看他们对梅钢基层运营细节的掌握情况,就能把一些可塑造性更高的人挑选出来进行重点培养。

    沈淮想了想,说道:“那个田志国,你多关注点,找点事磨磨他,看他根性怎么样。”

    “好咧;梅钢要继续崛起,说到底就要让田志国这样能对普通工人放下架子、肯干事的人有更多成长为骨干的机会。”赵东点点头,他对那个瘦小、看上去有些营养不良的田志国也有印象,也暗叹:都说机遇只给有准备的人,只是这句话有几个人能明白?

    “对,不管社会风气怎么风云变化,你要记住,这是梅钢以后始终要坚持的用人原则。”沈淮说道,“特别对于没有什么背景的人来说,一味抱怨是没有用处的,成功永远都不是侥幸的。”

    说到这里,沈淮也是轻轻一叹,梅钢要成为成世界一流的钢企,不是简单制造几条先进的管理制度就行的,要从根性上进行塑造,任重而道远。

    货运码头的办公楼最先建成投入使用,为了方便协调,工业园管委会综合办也设在码头办公楼里办公,以便现场问题都能得到最快的解决。

    要想有效率,就不能因循守旧,就要打破陈规,每周工业园区的工作协调会议,沈淮也是尽可能的放在码头办公楼这边。

    现在手机还不普及,联络不方便,召开协调会议是要用来解决问题的,要想有效率的,要想随时能找到熟悉现场的人问情况,就要挨着现场,有问题更是要直接到现场解决。

    沈淮跟赵东是踩着点过来,何清社、郭全、袁宏军、周明、汪康升等人都已赶到。沈淮通常只给协调会议不超过一个小时的时间,大家也都习惯他的快节奏。

    为了会上不卡壳、拖延时间,其他人通常都会在沈淮过来之前,提前十分八分钟到场先简单的沟通一下。

    沈淮赶到会议现场,看到大家都蹲在墙角边抽烟,看着离约定时间还有三五分钟,便跟赵东也凑过去,见周明把手里捏着的香烟、火机递过来,沈淮就接过来点上,跟大家一起吞云吐雾。

    周明到梅溪镇也有半个来月的时间了,职务是副镇长兼工业园区副主任,不过眼下还是熟悉情况阶段,沈淮还没有给指派具体的分管工作给他,不过看他跃跃欲试的样子,似乎有话要在协调会议上说。

    大家围坐到会议桌前,沈淮拿出工作记录本。从何清社开始,挨个汇报所负责的工业园区工作进程,到周明时,他摊开笔记本,说道:“我这周还是主要协助何镇长、袁书记工作,继续学习、熟悉梅溪镇及工业园区的情况。不过我也了解到,工业园区当前主要工作,除了基础设施加紧建设之外,招商引资也是重点。我在市计委时,了解到市金峰纸业公司他们有意投资建造新的厂区,我这几天跟金峰纸业的老总郁文亮有过几次接触,将梅溪港工业园的情况介绍给他听,他现在明确有到梅溪镇投资建厂的意向。”

    沈淮看了周明一眼,知道他还是很想在梅溪镇干出成绩的,这不是什么坏事,说道:“老周,你把金峰纸业建新厂区的具体情况,跟大家介绍一下。”

    在地方出成绩最方便的还是招商引资,周明在市计委工作过相当长的时间,在市计委办公室担任过职务,跟市里的国有企业或者民营企业,都很相当程度的接触,又有熊文斌的背景在,这是普通乡镇干部打马都赶不上他的地方。

    沈淮正想把周明介绍的金峰纸业情况记录下来,看到坐在会议桌斜对角原李社村委主任、现任工业园综合办副主任的宋晓军嘬嘴皱眉,问道:“宋晓军你对金峰纸业有看法?”

    “我老婆家就是新津的;金峰纸业在新津搞污染最出名的,把整条新津河都污染了个遍,当地人对金峰纸业怨气很大,金峰纸业要在梅溪港工业园区投资建新厂区,不是不可以,我觉得要重点看看他们有没有上环保措施的准备。”宋晓军说道。

    “老周,你对金峰纸业的这个情况了解吗?”沈淮问周明。

    周明给沈淮问得张口结舌,摇头说道,“我对这个不是很了解,还没有接触到这么深。”

    “那你把金峰纸业各方面的情况都先了解一下,下次会议我们再讨论这个问题。你要没有其他事,就换老郭谈他这周的工作?”沈淮见周明准备不是很充分,这个问题没有办法在这次会议上讨论出什么结果来,就不想浪费时间,示意郭全接着汇报工作。

    第二百五十五章斗人

    周明准备要谈一谈招商引资以及金峰纸业投资建厂对梅溪港工业园的重要意义,希望借此叫大家看到他对工业园及梅溪镇的作用。

    然而宋晓军提出金峰纸业有严重污染地方的劣迹后,沈淮见周明并不了解相关情况,为了不让会议进程给打断,便直接截断周明的话头,让他做好准备工作,到下次会议上再讨论这个问题,让郭全接下来汇报分管工作。

    周明到梅溪镇就职,也有大半个月了,沈淮目前还没有安排他具体的分管工作,眼下主要是协助何清社、袁宏军工作,熟悉梅溪镇及工业园的情况。

    沈淮对会议时间的控制,要求非常严格,周明也知道这个状况。

    知道归知道,但周明已经习惯了为一件小事拉一大群人讨论半天的机关作风,一时间还适应不了梅溪镇在沈淮强压之下形成的快节奏,这时候给宋晓军质疑、给沈淮直接截住话头,心里像是给堵住似的,坐在椅子上,心里怎么想都有一股子别扭劲消不去。

    周明不敢对沈淮有什么意见,但看宋晓军就是不顺眼。虽然有些话是经沈淮的口问出,但实际上他还是给村干部出身的宋晓军直接质疑到无言以对,周明也感到脸上挂不住。

    会议进程很快,各人把手头的事情汇报过,有需要协调的,也是很快讨论做出处置,也没有什么重要事务需要表决,四十分钟就把会开完了,沈淮看了看手表,就想拉袁宏军他们到工地现场走一步。

    周明轻轻咳了一声,将别人目光吸引起来,说道:“金峰纸业的事情,趁着会议还有时间,我还想再说一说。”

    沈淮屁股都抬了一半,听周明又有话要说,便把合起来的笔记本又摊桌上,听他说下去。

    周明是市委副秘书长熊文斌的女婿,这在梅溪镇政府差不多人所皆知,些微小事大家都不会驳他的面子,就安心坐在座位上听他解释。

    “之前市电视台有记者也曾拿污染问题当面质问过沈书记,沈书记当时没有给那个女记者什么好脸色看,我记得沈书记说过梅溪镇当前首先任务是发展,谈其他的还太早。”周明说道,“宋晓军刚从村里提拔上来,层次站得还不够,可能对东华目前严峻的发展形势不是很清楚,过于看重污染问题,反而有可能错过发展的机遇。”

    周明现在倒是不敢对沈淮有什么意见,但他到梅溪镇之后提出第一个动议,就给一个村干部质疑掉,他很是不甘心,反击自然直接把矛头指向宋晓军。

    听着周明直接数落自己村干部出身、层次不够,性子直拗的宋晓军当下老脸就涨得通红,但是周明就是公开看不起他,拿沈淮曾经公开说过的话来扣他的帽子,也叫他一时难以还口反驳,也知道这时候反口相讥,就跟周明结成死仇了。

    周明是市委副秘书长熊文斌的女婿,又是市直机关下派干部,宋晓军心知跟他公开对立,要掂量自己的份量,当下也只能忍一时之辱,沉默不言。

    沈淮心知当下,中央官员看不起地方;地方上,省里看不起地市,地市看不起区县,区县看不起乡镇,乡镇看不起村干部。

    沈淮在摊开的笔记本上写着字,旁人也不知道他在写些什么。

    沈淮不表态,其他人也不可能在这种情况下帮宋晓军仗义执言跟周明起冲突,就算有人心里向着宋晓军,也只会事后安慰他,不会当场就把矛盾激烈化。

    “周镇长的话不错,我们现在还是要抓发展,过程当中还有一些问题暴露出来,不要急着一下子就解决好,要有逐步消化的心理准备。”沈淮在笔记本上写完话,把笔记本合上,看了看周明跟宋晓军,接着说道,“不过任何容忍跟牺牲都是限度的,首先要明确的,梅溪港工业园现 ( 重生之钢铁大亨官场之风流人生 http://www.xshubao22.com/6/6193/ )

小技巧:按 Ctrl+D 快速保存当前章节页面至浏览器收藏夹。

新第二书包网每天更新数千本热门小说,请记住我们的网址http://www.xshubao22.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