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点击/收藏到桌面
、平流层的变化情况都要调查清楚。[www.xshubao2.com 新第二书包网]
雷东顺很重视实地调查研究,不是只待在屋里看资料。林平山跟随雷总出去踏勘现场,他总是要林平山想办法弄个定量的结论。
他们来到一条河边。雷东顺问:“你看这河水的流量有多大?”
林平山左右看看水面,想了想,说:“大概有几百个秒立方吧。”
第三章苦战云岭(25)
雷总神色立即严肃起来:“大概可不行,总得多少有点儿根据才行。”
林平山想了一会儿,捡起一块木板,往河的半中间抛出,用秒表测定速度,再根据自己掌握的水道流速分布知识和河道宽度估算出小河的流量。需要地形数据,林平山就想办法用军用望远镜和指南针进行估测,报出相关的数据来。雷总最满意的是,他们回所汇报时,林平山施展他的绘画才能,用等高线图把厂址表达得直观而清楚,让人一目了然。
雷东顺有着典型的江浙人模样,个头儿不高,脸颊清瘦更显得下巴有点儿尖。林平山与雷总在一起,看到这位资深的前辈那么平易近人,想到这些年来他受了那么多的冤屈,却照样任劳任怨到处奔波,心中油然升起敬意。
有一回,他跟雷总到上海去出差。雷东顺是上海人,白天跟同事们出去办事,晚上便抽空到姐姐家去看看。一天晚上回来,林平山看见雷总手里掂着一张公共汽车票斜瞪着眼向窗外望了半天,像在回想什么。林平山想,这车票里还有啥名堂吗?好奇地问他:“雷总,你在想什么?”
“我在想这张车票是什么时候买的,我得把办私事儿的车票挑出来。”
大家出差报销,都是不管公事私事全都一古脑儿报了。像雷总这样老资格的干部,按规定可以坐出租车,想不到连张公共汽车票都那么认真。林平山后来向本室一位同事谈起雷总的这件事,那同事却露出一脸不屑的神色:“他是做给你看的,我才不信有这样廉洁的人!”
因为是亲眼所见,而且自己对雷总的耿直有亲身体验,林平山听了那同事的话,心里很感慨:要真正做一个好人也并不总能得到人们理解的,只要问心无愧就行了。
雷东顺实际上在引导林平山朝着总工程师的方向走去,他不仅在传授工作方法,而且以自己的品德影响着林平山。
在总体规划室工作一年后的一个下午,林平山在所里听完部思想工作会议传达准备返回室里,宋书记把他叫到办公室来。进门后,宋书记让他在沙发上坐下,笑着问他:“你还记得一位叫林心田的人吗?”
林平山愣了一下,看着宋书记的脸说:“记得,是我的老领导。我在北京郊区参加‘四清’运动,他是我们四清分团的政治处主任。宋书记,你怎么认得他?”
林心田是比林平山高两届的校友,学校反应堆工地分团委书记。到农村“四清”,他们还认了本家。林平山入党,得到他不少帮助。
宋书记说:“这次部思想工作会议,我跟他住一个房间。他说,他有一位老同学叫林平山,可能在三二一基地,问我认识吗。”
林平山一阵惊喜:“他现在在哪儿?”
看他的高兴劲儿,宋书记笑着说:“他现在是六三七厂的副书记。这次会上,他介绍了他们厂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促进生产新高潮的经验呢!”
从宋书记的谈话中,林平山才知道他的本家这些年干了不少大事儿。
十一
林平山离校后一年多,林心田也离开学校的政治工作岗位,被分配到六三七厂工作。核燃料生产的第一步,就是从这里开始的。到厂后,他被安排在车间做技术工作。这时厂里正准备对铀矿石水法冶炼的工艺流程进行改造,他到车间就跟其他几位同志一起接受了新流程的设计任务。
刚参加技术工作就接到这么重要的任务,他非常兴奋。那时候他的爱人还没调来,他每天除了床上倒几个钟头,其余时间都泡在车间和办公室,有时干脆晚上也睡在办公室里。
他们碰到的第一个难题是矿石破碎粒度的确定,“粒度”就是颗粒的大小,对冶炼工艺影响很大,要通过反复实验确定粒度要求,调整相应的破碎加工流程。他们对种类繁多的破碎机都很陌生,对其性能更无从谈起了。亏了车间里的张铁强师傅,每当碰到实验对矿石的粒度提出新的要求,张师傅就帮他们调整设备的参数,想办法达到指标。
后来,他们进行铀矿石的浸出和萃取实验。浓度、温度、时间,对实验的效果都有很大的影响。他们查阅文献,比照老流程做设计,然后进行实验,不合适就修改设计再试。
影响效率的因素很多,找到合适的流程参数很困难,实验进展很慢,整整两个月时间,他们吃不下饭睡不好觉。有段时间,一些同志有点儿泄气,特别是倒班的同志已经相当疲惫了。
在一次讨论会上,有同志提出,老流程是根据原来苏联老大哥的图纸做的,都经过了长时间的考验,轻易动不得。
林心田听了,就说:“苏联专家撤走时把很多图纸都带走了,资料不全的情况下安装的生产线,毛病很多。而且,这种流程在国际上已经落后了,我们不能跟在别人后边爬行。”
他接着向大伙儿谈起我国核事业的老一代创业者的献身精神,鼓励大家迎难而上。没想到他在会上的发言,被悄悄进来听会的厂党委曹书记听到了。
曹书记了解到林心田曾在大学担任学生辅导员、分团委书记,觉得是个政治干部的好苗子。当时清华大学为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挑选一批政治素质高的学生当辅导员,半脱产做思想政治工作。
在铀矿水冶新工艺实验成功不久,林心田就被任命为车间党支部书记。以后,任厂党委办公室主任、副书记,一步步地走上了政治干部的路子。
第三章苦战云岭(26)
这天,曹书记去北京开会,林心田主持中心组的理论学习。傍晚学习结束,他们刚跨出会议室大门,机修车间的小马气喘吁吁跑来对他说:“林书记,张师傅快不行了!”他一听,急忙对党委办公室主任赵志强说:“老赵,快走!咱们看看去。”
他们跨进病房,看到张铁强师傅的老伴和女儿正在轻声抽泣,他的三个徒弟围在床边。
张师傅已处于半昏迷状态,脸色蜡黄,两颊塌瘪,胳膊和双腿阵阵发颤,身上已是皮包骨。他的头发早已掉光,皮肤上布满红褐的斑块,腹部高高隆起。林心田看到这些,一阵心酸。
张师傅是矿冶系统的老人,为了造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矿山一搭架子,他就来了。那时矿山的劳动条件很差,他长年在井下作业吸入了大量的放射性粉尘。这些粉尘从此就滞留在他体内,使他终生遭受核辐射的伤害。半月前,他倒下被送入医院,已是肝癌晚期。
张师傅躺在床上,上午还能强撑笑脸,安慰他的老伴。此刻,他已经无法左右自己了。开始,他感到腹胀,腹痛。后来,觉得不那么痛了,觉得自己像在梦中。他听见有人在喊他,强撑开眼皮,是老伴在叫他……不对,为什么那么黑,是冒顶了,难怪那么憋……好些了,像是出现亮光,记得我们是往外刨,外边的同志们往里挖,终于看到同志们了……不对,为什么这么亮,这么多人,是在广场开誓师大会,我得上去表态……怎么又黑了,原来是看核实验的电影……怎么白了一大片,哦,起爆了,那火焰多红啊,好热……烟尘在往上升呢……那不是蘑菇云吗,真像蘑菇……
张师傅的老伴和女儿趴在床上,撕肝裂胆嚎啕大哭起来,他的徒弟们流着泪拉她们。林心田望着张师傅脸上定下来的安详表情,想起他刚来厂调试矿石粒度,张师傅对自己的帮助,心如刀绞。
他看不下去了,走到病房门口,见跟了出来的赵主任,掏出手绢来,边擦眼泪边问:“都准备好了吗?”
赵主任点点头:“根据医院的通知,早就作了准备。”
“张师傅是咱们系统的老标兵,善后工作一定要做好。我觉得还有更深层次的问题要想一下。你跟厂办一起处理好,碰到问题随时找我。”
“是。”
张师傅去世后的几天里,林心田想了很多。
张师傅是海南人。解放前他在钨矿厂当工人,来这儿以后,先后在矿下、矿石加工车间和主工艺车间都干过。二十年来,无论白天黑夜,都可以看到他忙碌的身影。在新的主工艺系统投产的日子里,为了保证生产正常运转,他带着几个徒弟日夜连轴转待在车间。他开会表态,没有什么豪言壮语,却铿锵有声,有很大的影响力。这是他一贯以身作则,做出了表率。前些年闹无政府主义,许多人松松垮垮的,他却照样不吭不响一个螺钉一个部件检查维护。[www.xshubao2.com 新第二书包网]
林心田想到这几年,社会思潮影响和物质生活条件困难,职工队伍出现了不稳定的苗头。他是分管思想政治工作的,看到这种情况,心里特别着急。
经过几天考虑,林心田从对张师傅去世的悲痛中渐渐产生了一个想法,觉得应当宣传张师傅的事迹,以此为契机把思想工作推向一个新高度。
曹书记回来后,他谈了自己的想法。曹书记很赞成,叫他准备一下在党委会上系统地谈谈,然后党委作一个决定。
党委会后,根据会议决定,林心田召集各车间指导员和政工干部开会。
会上林心田先追溯了张师傅既平凡又不平凡的一生,接着谈到目前厂里的思想状况,先让大家畅所欲言展开讨论。他说完,大伙儿马上热烈谈开了。许多人表示,应当以张师傅为榜样,做好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
看火候差不多了,林心田向大家谈了党委会的决定,代表党委提出几点要求:首先从自己做起,与张师傅找差距,比党性,比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比“抓革命,促生产”的干劲儿。提出了思想工作要深入车间,深入宿舍,深入食堂。每个人都要在基层交几个朋友,关心思想,关心生产,还要关心群众生活。
会后,林心田自己到矿石浸洗车间蹲点。到车间后,他了解到车间里有个叫吴大江的小伙子是个“刺儿头”,上班经常迟到,爱跟人打架,就决定跟小吴一起当班。
小吴见林书记跟他一起当班,迟到的现象总算有所收敛。林心田跟他说话,他除了“嗳”、“嗯”之外没有二话。林心田知道他对自己有戒心,就找平日跟他比较要好的小李了解小吴的思想动态。老林从小李的口中知道,原来小吴是个孝子,最近他母亲生病住院了,他前段时间花销没有节制,手头紧没法给他妈寄钱。林心田了解到这个情况,查到小吴的家庭地址,以小吴的名义给他妈邮了钱。
半个月后,小吴收到妹妹来信说,收到了他寄的钱。他很奇怪,以为是他那几个铁哥们儿寄的。可一问都说没有,他迷糊了。后来,他的好友小李想起林书记跟自己的谈话,琢磨可能跟他有关。小吴听小李这么说,傻了。
第二天上班,小吴看林书记来了,憋了半天,红着脸说:“林书记,谢谢你给我妈寄钱。等下月开支,我马上还你。”
老林看他知道了,便笑着说:“给老人治病要紧,还不还都不要紧的。”
第三章苦战云岭(27)
小吴看着老林诚恳的神情,想到林书记来一块儿当班,全是为了自己,顿时一阵愧疚从心底涌起,动情地说:“林书记,我不会让你失望的。”
林心田先后跟几个小青年接触之后,发现这些年轻人尽管懒散,有时爱说些怪话,也有许多优点,有不少可爱之处。像小吴,除了孝顺之外,他以往打架也多是出于讲义气,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他们心灵深处有着朴实的一面,这就是他们内在的积极因素。
看到这些,一次会上他向干部们提出,应当满腔热情接近这些后进青年,启发他们内在的积极因素,做好转化工作。
深入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同时,厂里动员后勤的同志们积极想办法,开车到邻近地区采购物资,尽力改善职工的生活条件。经过两个多月努力,职工队伍的思想面貌发生了不小的变化。
后来,党委让林心田组织人把这段工作进行了总结。他们把材料报到部里,部里的同志看了觉得很有典型性,让林心田代表他们厂在部思想工作会议上作典型发言,进行推广。
十二
宋书记谈了在部思想工作会议上碰到林心田的情况,告诉林平山:“林书记后来还写了青年思想工作的书出版呢。”
林平山听了,露出羡慕的神色:“老林真有才气!”
宋书记看着他的神态,微笑说:“我找你来,还有一件事儿。”
林平山听了,两眼盯着宋书记的脸不吭声,等着下文。
宋书记接着说:“我跟老郑商量把你调出来,只是觉得你在政治上是个好苗子,心里就想着把你培养成一名政治工作干部。往后的路子就有点儿像这位林书记一样了。”
林平山从实验室被调出来后,从与宋书记的接触中已经感觉到这点。就内心讲,尽管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兴趣浓厚,却更愿意搞技术工作,那样更能发挥自己的才能。只是感激宋书记的器重,他一直在思想上严格要求,努力提高自己的政治素养,尽力把工作做好。人生道路漫长无定,自己既然无法自主,也不要让时光无谓流失。宋书记谈这些,他觉得都在意料之中。
没想到宋书记话锋一转,对他说:“最近一个新的情况,改变了我原来的想法。”
听他这么一说,林平山反倒迷雾一团了,只有不言声等着他说下去。
原来雷东顺最近考虑长远规划,想让林平山做一个新项目的负责人。雷总已经到五三〇工具反应堆建设工地去了,就跟宋书记协商让林平山全力抓新项目。
宋书记不懂专业,雷总跟他讲的技术他没完全闹明白,只知道雷总要重用,就说:“前两天老雷跟我谈了,要你去抓一个新项目。那次十五号改建,我就看你的脑子挺好使,很支持他的安排。具体干什么,你找老雷,他会跟你讲。”
宋书记的这次谈话,使林平山的道路发生又一次转折。
这时,郑品吾在部机关当处长的老乡张天伦帮忙下,已到北京三一八设计院担任设计研究室副主任,终于调回北京。
他通过好几层关系打听到,张天伦是跟他一个县的老乡。
接近国际水平的中子噪声研究成果出来后,郑品吾利用去北京出差的机会找到张天伦,想找渠道将研究论文发表扩大影响。
与皮干肉瘪挑肩驼背的郑品吾不同,他的老乡张天伦长得相貌英俊,身材高大。
他是主管科研的处长,听老郑说完来意,就说:“这种论文是不允许公开发表的。”
“能不能想点儿别的办法,只要发表出去就行。”郑品吾好容易攀上这个乡亲,总不能空手而归。
张天伦沉思了一会儿,说:“可以在内部刊物上发表,我让人写个前言进行推荐。”
郑品吾喜出望外:“太好了!”
文章发表后,老郑又请张天伦帮忙向三一八院领导推荐,还带上玉峰山的灵芝补品到院组织部门领导家中拜访。文章一发表,郑品吾成了部内小有名气的人物,北京三一八院很愿意接受他。
郑品吾拿到回北京的调令,心中颇为自得:中子噪声研究成果若在林平山这种书呆子手里,充其量只是个科学研究成果,徒有学术价值,岂不是暴殄天物不能物尽其用。林平山是业务尖子,只对技术有兴趣,换个地方还继续搞他的学术研究好了。可这项科学研究成果到他老郑手里,他可以想方设法找关系加以宣传和推荐,转化为具有社会使用价值的商品广告,砌成通往锦绣前程的台阶,其价值就翻了不知多少倍。谋生存图发展,机会人人均等。你会真功夫,我能出绝招。时不我待,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各有各的招数。这社会千奇百怪无奇不有,就看你会不会把握时机了,想到这里倒也心安理得。
临走前,他找了周玉茹。
“周玉茹,我要到三一八院当室主任了。你跟我回北京好吗?”他怀着一丝希望,想用回北京这张牌做最后一次努力。回北京,多少人做梦都在想呢,除了鲁忠平,研究室里还没有一个人能调回去。
“你回北京好呀!我不想离开这里。”她回答,心里想着另一个人。
郑品吾心里一阵失落,但还是不死心:“我是为你着想,机会难得!三线条件艰苦,你体质弱,军用核动力已经搞成了,何必在这里苦熬。”
第三章苦战云岭(28)
“我现在挺好的。谢谢你!”郑品吾要走,她感到一种解脱,诚心说这话。
郑品吾调回北京不久,同事给他介绍了器材科的姑娘小孙,比他小八岁。他看了,虽然没有周玉茹的气质,倒也模样儿秀气,又年轻,自己三十老几了,还想找什么样的人,好歹成家了。
宋书记谈话后,林平山去见雷总。
雷东顺对他说:“在核动力设计研究工作中,一个具有决定性影响的重要设施,就是进行工程试验的工具反应堆。我们有了工具反应堆,就可以根据核动力发展的要求,预先进行核燃料和材料试验工作,大大缩短核反应堆的设计周期。满足军用同时,还可以为建造核电站研究各种型号的核动力反应堆。”
五三〇工具反应堆工程碰到了困难,基地设计研究院朱院长让雷东顺到施工现场,抓五三〇工程的建设。林平山听了,就问:“是不是跟你去五三〇反应堆建设工地?”
雷东顺摇摇头:“打仗要有全局部署,要有战略眼光。工具反应堆提供了一个试验的环境,还应当有进行试验研究的配套装置。这就是放入反应堆内做辐照试验的回路系统,技术问题还很多。它的设计研究工作要尽快开展起来。不然,反应堆建起来了,配套的试验装置却没有,工作还是开展不起来。”
这时,林平山才开始有些领悟雷总的意图:“是不是让我参与堆内试验回路的研究?”
雷东顺点点头:“我跟你们室主任沈青臣交换过意见,想叫你负责堆内试验回路的工作。”
林平山又兴奋又担心。一个堆内试验回路涉及到核反应堆的所有专业,全面负责这项任务困难不小,担子相当重。他感激领导的信任,心想,困难再大也要想办法干好。
十三
深秋在湘东虽不似北国那般肃杀,对于目下返乡的冯学顺来说却感到格外凄然。在一阵比一阵强劲,一回比一回寒冷的北风扫荡下,一些林木的树叶变黄变焦,始则一片片,继而一簇簇飘落下来。他望着天上时而排成人字,时而排成一字南飞的雁群,心里在想,自己跟它们一样南飞了,什么时候才能北归呢。
一个多月前,他得了甲型肝炎,在基地医院治疗一个多月之后,肝功能和转氨酶才渐渐正常下来。医院建议他继续休息两个月,领导让他回家休息调养。经过数千公里的旅途劳顿,他更觉得疲劳不堪四肢乏力。在家里待了两天,心里憋闷,乘着家中无人独自拖着疲软的步子走到村外来了。
这是他度过青少年美好时光的地方,山山水水是他乡愁的归宿。他在这小河中游泳,水塘里摸鱼,踏着村前那条土路,他去县城上高中,这条土路见证了他和英妹子的爱情。他怀着一腔热血满腹报国雄心,拼搏在黄沙漫漫大漠连天的核实验现场。过度的劳累侵蚀着他强壮的躯体,病魔乘虚而入,他终于离开了那使他魂萦梦绕的战场。
“你怎么一个人跑到这里来了?”脑后传来他妻子李淑英的喊声。他回头一看,她正从水塘边的小路着急地朝他走来。
冯学顺看她走近了,无力地笑着说:“现在好多了。”
李淑英关切地观察着他的脸色:“你刚回来,先静养几天,等体力恢复一些再出来走动。”她刚从公社中学回来,一看冯学顺不在,孩子到外边玩去了,母亲也不在家,就寻到这里来。
冯学顺是独生子,父亲前些年去世了,此后母亲的身体越来越差。李淑英从湖南师范学院刚毕业时,在县城的高中教书,后来为了照顾婆婆,就到镇上的初中来了。
冯学顺看她喘息甫定,心疼地说:“我不会有事的。你在学校忙了一天,在屋里等着,我会很快回去的。”
李淑英叹了口气:“你们这些人,往常回家总是匆匆忙忙的。只有病倒了,才能在家多住些日子。”
冯学顺听了,嘴角动了动,却没有说出话来。内疚、感激、爱惜,使他一时不知如何回应她。他知道她走了很多路已经很累了,就拉她在水塘边的条石上坐了下来。李淑英把头侧依在他的肩上,他轻轻抚着她的手背,两人默默望着从头顶落下的叶子在秋风里打着旋,飘落到水塘里。
他们回到家中,看见母亲正在屋檐下,右手握着剪刀左手捉住一条鱼,正准备开膛。李淑英紧忙跑上前去,说:“姆妈,我来吧。”
“你忙了一天,累了先歇一下子。”
“不累,刚才已经歇过了。”李淑英夺过剪子,一边开膛一边说。
冯学顺问:“姆妈,你从哪里搞来的鱼?”
“听到南边的四伢子塘里打鱼,我就去买了一条大的,给你补身子。”
李淑英说:“听医生讲,要多吃鱼和鸡蛋,身体才恢复得快。”
“往后母鸡下的蛋不卖了,都给顺伢子吃。”
冯学顺默默听着,心里却在翻腾,回家来不但不能为她们分忧,还要她们侍候自己。想到这里,他拿过小板凳,坐在旁边择起青菜来。
此后每天从学校回来,李淑英总要从镇上拎回一条鱼。冯学顺早晨吃蛋羹,晚上喝鱼汤,两星期后感觉体力已经恢复了许多,开始在家里干起修篱补灶拾掇庭院的轻活了。
这天,他正在屋后菜地里锄草,听见前边有人在喊:“顺伢子!”
第三章苦战云岭(29)
他绕到屋前一看,是初中同学张南山,高兴地赶紧拉他进屋坐。
进屋后,张南山坐在竹椅上接过他递来的茶杯说:“我昨天才晓得你回来已经两个星期了,怎么不告诉我?”
冯学顺抱歉地说:“体力还没恢复活动不便,现在好多了,正准备出门找你们呢。在家做点杂事,插空到老同学家去走动一下,不然在屋里像猪一样养膘如何得了。”
“说的也是。”张南山一边说一边观察冯学顺的气色。
冯学顺看他的神态,不解地问:“你怎么那样看我?”
张南山笑着说:“跟你说实话,想请你出山呢。”
张南山机电学校毕业,分配在县工业局工作。最近水泵厂碰到一些技术难题,向局里求援。他得知冯学顺在家,就向领导建议请冯学顺帮忙。领导听了非常高兴,当下决定请冯学顺到水泵厂协助工作。
冯学顺听了,非常高兴地答应了下来。
水泵厂正在试制一种低扬程的小型农用自给能水泵,适应本地农田从沟渠中提水灌溉的需求。设计这种水泵需要水力和机械的综合知识。厂里仿照别的产品试做了一台,性能不理想。大家正在发愁,冯学顺的到来无异于雪中送炭。
冯学顺在学校的技术基础课学到的知识派上了用场,他先向技术员小关了解样机试验的情况,小关说:“流量太小,造出这样的产品没有太大的实用价值。”
冯学顺决定重新进行试验,试验中他和小关详细测量了各种数据,回来进行分析计算修改设计。计算要用到一些基础参数,县里的几个单位都查不到,他又跑了几次省城。
厂长老吴知道冯学顺是回家养病来的,看他这样奔波,怕他病情反复,关切地对他说:“老冯,你的身体不好,这跑外的事就让别人干吧。”
冯学顺解释说:“查找数据很难让别人替我干,这样活动活动对身体有好处。”
到了周末,吴厂长说什么也不准冯学顺留在厂里。他把厂里的人货车叫来,将冯学顺推上车,笑着说:“你要再不回家,你堂客要找我算账了。”
到家后李淑英倒没说什么,母亲心疼说:“顺伢子,你的病刚好,要再累出病来怎么办?”
“姆妈,我在厂里整天坐着,不累。天天待在家里反倒会憋出病来。”
夜里躺在床上,他听到李淑英轻声叹息,就侧转过身来,轻轻抚摸她的脸颊,柔声说:“我们的技术攻关很快就会有结果的。我们搞成了,你也该放假了,我们再一路去爬岳麓山。”
她转过身来注视着他的脸,胳膊伸了过来,把他紧紧搂着。
水泵试制终于成功了,测试的结果,各项参数都符合要求。工业局组织专业人员进行了验收。
验收会开过后,工业局的梁局长把冯学顺找到局里来。
梁局长让冯学顺在藤椅上坐下,给他泡了一杯茶,自己也坐了下来。
“回来快两个月了,身体恢复得怎样?”梁局长开口说。
“已经完全恢复了,还是跟牛牯一样。”
梁局长笑了,停了片刻,说:“你这次帮水泵厂的大忙了。前天的验收会后,他们向局里提出,希望能把你留下来当副厂长,专门抓技术。”
梁局长见冯学顺要说话,抬抬手示意先听他把话说完:“你献身国防已经好些年了。现在得了病,虽说初步康复了,再要到那艰苦的地方去,恐怕会有反复。你家里有实际困难,调回家乡是有可能的。”
冯学顺没想到梁局长会提出这样的事,一时没有思想准备。
他很快就反应过来,紧忙说:“梁局长,我很感谢领导的信任。只是‘文化大革命’后期,我们部队科研队伍遭到了严重破坏,尤其是艰苦地区,科技人员日益匮乏。我是党长期培养的国防科研人员,既然已经学了这一行,就应该到最需要的地方去。”
梁局长默然。他为冯学顺的精神所感动,觉得再提这件事是不合适的。于是,他关切地注视着冯学顺的脸:“当然,你在这里是大材小用了。只是你的身体,归队后还要特别注意。”
冯学顺点点头,感激梁局长对他的关心和理解。
他回到家,一进门母亲就对他说:“听山伢子说,局长要把你留在县里工作,你答应了吗?”
“姆妈,我还要回部队去,那里更需要我。”
听了他的话,母亲嘟哝着:“你身体不好,可以要求复员。养你这么大,好像卖在外边一样。屋里的事都要英妹子一个人操心,你看把她累得……”
“姆妈,顺伢子的想法是对的。你让他去吧,屋里的事我能行。”英妹子不让母亲把话说下去。
晚上,两人躺在床上。英妹子侧转过身,一条腿伸到他的胯上夹着他,胳膊搂紧他的身子,轻轻嗅着他的气息。
顺伢子心里激动,翻过来爬到她身上,抚摸她身体,亲她头发,额头……
他亲她的脸颊,觉得湿漉漉的,她在流泪。
冯学顺一阵难受,也流出泪水。
“你不能不走吗?”她紧紧抱着他,柔声问。
老母、贤妻、幼子,马上又是相隔数千里。他的心立即翻腾起来,白天自己还能硬起心肠说话,可在娇妻的怀里,怎么也说不出来了。
第三章苦战云岭(30)
看他半天不语,她摩挲着他的背说:“看把你难的,就当我没说吧。”
他忽然想起了孙春祥他们,轻声说:“我的老班长,患肿瘤动了手术,仍然坚持在戈壁荒滩上。”
她叹了口气:“走吧。你的心在那戈壁荒滩上,留得住人留不住心!”
第四章困谷奋争(1)
一
沈青臣在大学是学机械制造的,后来又在设备工厂工作,对核反应堆技术不太熟悉。雷东顺跟他讲了堆内试验回路工作,他心里没底。
他把林平山找到办公室来,商量说:“老林,雷总不在,现在要靠你大拿了。这堆内试验回路的工作,你有考虑没有?”
林平山说:“雷总跟我谈了以后,我仔细琢磨过了。当前应当组织一个初步方案设计的班子,先把方案工作开展起来,然后逐步开展相关课题的研究。”
老沈点点头:“你放手干吧,需要什么条件尽管说。”
“现在的关键是要人。”林平山立即说。
老沈问:“你要哪些人?”
林平山见问,就向他提了自己考虑的几个主要专业的人选。
老沈听完,有些担心:“你提的人当中,物理的老王和核燃料的小潘,都是个性较强的人。行吗?”
林平山笑了:“老王跟我的私交不错,小潘是我的师姐,我可以做工作。”
老沈听他这么讲,放心了些:“你跟他们有这层关系就好办了。”又问:“机械室的老三原来就是头儿,怎么安排呢?”
林平山说:“我建议他跟老王都担任负责人,老王是老资格,应当让他承担更多的责任。”
商量之后,林平山分别找各候选人员谈心,十二人的方案设计组总算组织起来了。沈青臣在宣布方案组成立的全室人员大会上,任命林平山为组长,老三和老王为副组长。
林平山第一次在技术上独立领导专业面很宽的工作,思想上多少有些压力,幸好他的两位副手尽管年龄都比他大,跟他比较合得来。
老王两口子喜欢京戏,以前经常跟他扯戏文,一直就关系不错。
老三的大名叫张升平,为人豪爽,不拘小节,被同事们起了个外号老三后,渐渐人们把他的原名儿给忘了。连宋书记在一次全所大会上也脱口而出叫他老三,惹得全场哄堂大笑。宋书记见大家笑了,才知道称呼不合适,可怎么也想不起他的大名来。
老三看重林平山工作肯干,办事儿有股子泼辣劲儿。林平山凭三寸不烂之舌,向他游说堆内试验回路的重要性拉他入伙,他慨然同意出山相助。
林平山有领导信任,心底的雄心陡然增长。组织协调这个项目,要求具备总工程师的知识和能力,对他这样的年纪,工作难度不小。他喜好挑战难题,两位老同志的支持更让他信心倍增,一门心思盘算着如何尽自己所能把这个项目组织好。
他挑选的都是各个专业上具有相当经验的人员,经过几次总体参数讨论,明确了各自的要求之后,工作就有条不紊地开展起来,碰到日常技术问题就由林平山从全局的角度进行协调。
他的师姐潘素汶是广州人,身材苗条,柳眉细唇,非常秀气。她比林平山高两届,却与他同是章老师的高徒。在清华大学“因材施教”时,林平山得到她不少帮助,他们有师姐弟之谊。
潘素汶长时间搞核燃料元件设计工作,在新型核燃料元件设计方面积累了很多经验。林平山动员她加盟回路方案设计组,她对离开原来的设计组有些犹豫,架不住林平山从师门情谊到发挥她专长的好处多方进行攻心,她就应允了。
在堆内试验回路方案设计工作紧张展开的同时,林平山的家庭建设工作总算开始了。
星期天,周玉茹和林平山一起去赶新兴场。
穿过新兴镇走到寒水江,两人在江边停了下来。
江边水湾中生长着丛丛芦苇。红蜻蜓、绿蜻蜓盘旋苇草中间,水蜘蛛在水面上打架。一只金绿发亮的翠鸟歇在伸向水面的榆树枝上。它似乎觉察到了什么,从枝上腾起停在离水面几尺高的空中,使劲儿扑打着双翅。突然它倏地钻入水中,旋即冒出水面,叼着一条闪着银光的小鱼向远方飞去了。
他们光脚站在浅水中,眼睛盯着那只水鸟。待它飞出了视野,两人踩着漫流在河滩卵石间哗哗响的江水往上游走去,遥望玉峰山顶的皑皑白雪。
“玉茹,我们结婚吧!”他鼓起勇气说出来了,第一次叫她的名儿。这种渴求一产生,本能地改变了同学间的称呼。长时间以来,他的感情被敬、爱、怨交织的网束缚着,涨起、回缩,反复折磨。
她心底一颤,眼眶潮湿了。终于等来了这句话,她倒心慌意乱起来。整整十五个年头,他们的感情从萌芽起,像一枝在石板底下发芽的竹笋,一次一次艰难地拱动着,终于掀开压在顶上的石板,冒出了地面,开始新的一页。一阵悲哀突然从心里涌起,已经三十四岁了,女孩子的花季雨季,都是在动荡年代夜夜无眠的苦思渴念中度过的。
两人都不爱张扬,办完结婚登记,林平山领来了家具,安置在所里分给他们的一个卧室一间厨房的住屋里,砌了炉灶打扫完屋子,结婚程序就悄无声息开始了。
他剪好大红喜字,买了一对红蜡烛,看周玉茹在收拾房间,决定到新兴镇去买一只鸡,按家乡风俗举行婚礼。
他从新兴镇回来,看到房间已经大变样了。床上铺了崭新的床单,床头摆着一对绣花枕头,被子也换上缎子被面。原来她早已一点一点做着准备。令他惊奇的是,她从箱中一件一件拿出小闹钟、台历架、镜子,一应家庭用的小物件,想得很周到。他欣喜地想,自己心目中的周玉茹,从此变成他的玉茹永远生活在一起了。
第四章困谷奋争(2)
林平山到厨房烧上热水,把鸡杀了,褪毛开膛,准备晚上吃的。
暗度陈仓战术达到了预想的效果,晚上没有人来打扰他们。一切就绪之后,林平山让周玉茹跟他一起点燃桌上的蜡烛。
烛光映照下的周玉茹,洁白的脸庞泛着红光,鬓发在闪烁的光影下显出的朦胧让人心旌荡漾。林平山端上一碗蒸好的整鸡,鸡汤上漂着红枣,他想按家乡的仪式来迎接他们神圣的时刻。
幽幽光影下,他们对视着,默默无语,双眼模糊,泪水顺着两颊滚落下来。
默然良久,林平山不知该怎么做了。她就在自己面前,等待着。多年来他们相处的态势使他心慌起来,不敢冒犯她。
周玉茹察觉到了,主动把头靠到林平山的胸前。林平山伸手抚摸她那使他迷荡的鬓发,一股幽幽的气息让他怦然心动热血奔涌。骤然狂潮上翻,抖着手摸索她的身体,搂紧她,慌慌张张解剥她的衣裳,任由阵阵急迫的暴浪冲击她的层层堤防。三十多岁的她,从未与男子肌肤相亲过,猛地感受到那狂涛忽然汹涌地向着她根本就不想设防的堤岸袭来,恐慌中夹杂着惊喜,羞涩中隐藏着期待,一种无力的感觉使她幸福地闭上了眼睛,迎接那神圣时刻的到来。伴随着一阵剧疼那最后一道堤坝被骤然冲破,她渐渐不能自已地随着那阵阵狂涛一次次飞起,直至飞向巅峰……
婚后不久,周玉茹随林平山回了一趟老家松山县。
松山城是一座东南沿海风情依山绕水的小城镇。山中有城,城中有山。一根根方柱托着弧形砖拱,撑起铺面的骑楼,拱连拱柱对柱,绵延在街道两侧。大街小巷楼房高度和建筑风格一致,让人看起来那么和谐。
南边沿溪?(:
)
( 大漠涛海未了情 http://www.xshubao22.com/0/76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