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上海 第 3 部分阅读

文 / 未知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点击/收藏到桌面
    开头这队伍里的人还能沉住气,谈论着,说说笑笑,拉拉家常,说东家、道西家。队伍慢慢地向前挪动着,有些人等得不耐烦了,就嚷了起来,这沉默的气氛,顿时被打破了。大家七嘴八舌地嚷开了。

    “这要命的自来水,实在太慢了,比流眼泪水还要慢一点。”

    “我吃了早饭就要上工,不能晚到。”

    “我还要去买小菜,回来还要汏小菜、烧饭。”

    有的人一面说着一面就想往前插,有的人干脆走到了水龙头跟前。排得好好的队伍顿时乱了套,你拥我挤,推推拉拉。一瞬间,铅桶、面盆、水吊、锅子,叮叮当当、乒乒乓乓,金属撞击声响个不停。孩子的叫喊声,大人的吵闹声,混成一片。这些声响交织在一起,听起来倒是像一组挺美妙的什么交响曲。这是不是可算《弄堂交响曲》的第一乐章!

    “不要乱,不要乱!排排好,排排好,说有事大家都有事,都是隔壁邻居,每天这样吵吵闹闹,像啥样子?!”二十二号里的王家老伯伯,拉大嗓门高声叫道。王家老伯伯在这条弄堂里是最年长者,说话还管用。大家静了下来,但这队伍已经排不起来了,一排变成了二排、三排。队伍里有些人又嚷了起来。

    “一桶水要盛四、五分钟,准是大房东把总龙头关小了。”

    “不是的,是水管子老了、锈了。”

    “大房东只管收房钱,不管房客死活,整个七十弄里只有三只水龙头,要解决三、四百口人的用水,真是受罪!”

    众人在自来水龙头前议论着、抱怨着。轮到兰珍盛水,她盛满了一桶水,回家去了。

    谁知一波刚平,一波又起。轮到小丽绢盛水,刚要盛满时,被排在她身后、住在她家隔壁、拉黄包车的阿三一挤,丽绢一下子滑倒在地。她手一滑,手里端着的面盆水全部泼到了她自己身上,弄得浑身湿淋淋的。她的小手,在石板上还碰出了血。小丽绢趴在地上就嚎啕大哭了起来。排在后面的家兴飞快地跑到了前头,拉起了丽绢,君兰也上来帮着拾起了面盆。可阿三非但没有去拉丽绢一把,也没有说声对不起,反而想用自己手上的铜吊,接上去盛水。家兴的火一下升了起来,冲上去把阿三手上的铜吊给夺了下来,丢在一旁。君兰则把刚拾起的面盆伸上去替丽绢盛水。阿三也不示弱,把君兰一推,拎起自己的铜吊,又凑到自来水龙头上去盛水。

    这下可开锅了,好些等水的人,都为丽绢抱不平。你一句、我一语,指责阿三不像话,欺负几乎是没有爸爸、妈妈的小女孩。阿三自知理亏,没有多说什么,没趣地回屋去了。随后,家兴、君兰、丽绢,也都盛好水回家去了。

    这可以说是《弄堂交响曲》的第一乐章吧,算是快板的奏鸣曲,到此就告一段落。接着,第二乐章就开始了。

    回到前客堂后,家兴就听到倒粪车的两只铁轮子,在弄堂里的石板路面上滚动着,发出“咯嗵嗵、咯嗵嗵”的声响。家兴到门口,探出头往门外看去,那倒马桶的人推着倒粪车,大声呼喊着“马桶拎出来!”进了弄堂。女人们拎着马桶出了屋,一个个往倒粪车上倒好马桶,然后她们把自家的马桶,在这自来水龙头两旁,一字排开,洗涮起了马桶。之后,这些马桶在这石板路面上“咚咚咚”的碰撞声、洗涮马桶时发出的“涮、涮、涮”洗刷声,就高一阵、低一阵,快一阵、慢一阵,很有节奏地在这弄堂上空响起。接下来,又有淘米声、洗菜声、生煤球炉的各种声响,又掺和了进来。

    不久,老山东,一个年近六十、矮矮的个子、满脸皱纹、左手腕里挎着个篮头、胸前挂着白饭单、右手心套在嘴边,迈着蹒跚的步伐走进弄堂。他一面走着,一面声音有些嘶哑地叫喊着:“大饼油条,大饼油条,大饼------油条------”家兴立即出门,买了几副大饼

    油条充当全家人的早点。每天清晨,这老山东的叫卖声,在这弄堂里显得是那么地沉闷、浓重、短促,直到接连不断地喊声,由远而近,由近而远,渐渐消逝。这可能就算是《弄堂交响曲》的第二乐章,抒情性、歌唱性的慢板吧。

    到了下午,这《弄堂交响曲》又奏响了。各种各样好吃、诱人的,上海平民百姓喜欢的点心来了。这些叫卖声,同样在这七十弄里一个连一个的到来,一声声地送进了家兴的耳朵里:

    “麻油散子、脆麻花,香脆饼、苔条饼。”

    “金刚钻子、绞力捧,老虎脚爪。”

    “香炒糯米热白果,香是香来糯又糯,一个铜板买三十颗。”

    下午,还有各种串街走巷的修旧人,也会到这弄堂里来叫喊:“削刀、磨剪刀。”

    “修阳伞。”

    “阿有啥坏咯套鞋修哇。”

    “阿有啥棕绷、藤绷修哇。”

    还有收各种旧货的人叫起来,更是奇奇怪怪的:“爱货会,爱货会。”

    每当吃过晚饭,特别在晚上九、十点钟之后,非常可口的夜宵叫卖声,又会在弄堂的前前后后吆喝了起来:

    “桂花赤豆汤,白糖莲心粥。”

    “五香茶叶蛋,火腿粽子。”

    “檀香橄榄,卖橄榄------”

    还有不叫卖,只敲竹筒的馄饨挑子。

    这可算是《弄堂交响曲》的第三乐章快板的舞曲吗,这个乐章可直要演奏到深更半夜------还有第四乐章吗?

    这已经够热闹的了,家兴已经听了一整天了,有点累了,不想再听下去了。夜深了,他要休息、睡觉了。

    当时,家兴是每天这样听着进入梦乡的,有时听了感到很抒情、动听,有时听着觉得很恼人、烦心。就是在这样平凡、神奇、热闹、抒情的环境里,熏陶、影响下,家兴慢慢长大的。可等他长大后才知道,这也应该算是一种文化,是上海这个地方特有的,可以叫做“弄堂文化”,而且是一种特殊而亮丽的本土文化,很值得回味。一些老上海对这些是颇有感情,非常留恋的。

    家兴虽有爸爸、妈妈、姐姐的关心、呵护,有这等热闹的环境陪衬,但他心里始终是很孤独、冷清。可自从同君兰、丽绢作了朋友后,心情就开始大不一样了。三个孩子在一起不仅玩得开心,痛快,有时竟然谈起了长大后的人生梦想。有一次这三个人在一起玩跳绳,跳了好长时间都感到有些累了,就到家兴家的前客堂坐下来谈起了长大后怎么办。小丽绢先问两个哥哥长大后想做什么事情?两个哥哥开始说还没有想过呢。后来,家兴想了想说,他长大后当老师或者医生,因为听人说老师、医生都是帮助人的,最高贵、最受人尊敬,可以帮助国家兴旺;后来又说还想做老板,使李家兴旺发达。君兰也说,他妈妈要他长大后像他爸爸那样做生意,可以赚很多很多的钞票。

    丽绢说:“家兴、君兰两位哥哥,那现在做些什么事情?”

    两个哥哥都说不清楚,就去问阿荣爷叔。张荣就笑着说:“现在只有读好书,还要学会怎么样做人。”两个哥哥听后表示明白了。君兰又问丽绢长大后想做什么?丽绢说,她姑母认为姑娘只要长得漂亮、乖巧,大了嫁个好男人,就什么都有了。对此大家都笑了。

    丽绢就说:“你俩笑什么,我长大了嫁给家兴哥哥,不就很好吗。”

    家兴说:“就算你长大后嫁给我,可现在也要读书啊。你不认识字会跳绳、踢毽子,我可不要你做娘子。”这可说得大家又笑了一阵子。

    这家兴是个早熟的孩子,他是小孩专门想大人的事。他经常在想,这七十弄里热闹情景的背后老百姓生活的一些景况。这个七十弄前后三排房子,二十四间,占地不多,可现在居住了起码有上百户,连大带小的足有三、四百口人,真够拥挤的。家兴从同小朋友们的玩耍之中,知道了这里的大人们的不少生活情况。总起来说,这里的人要求不高,白天有个赚钱吃饭的地方,晚上有个能让身体躺下来的地方,就已经很满足了。他们现在只求有口饭吃,不管是吃大米,还是苞米、高粱米、山芋粉,能填饱肚子就行。

    其实这里的居民可以说是上海十里洋场处于中底层的人们。大多是做手艺的木匠、泥水匠、裁缝,纱厂里的女工,小部分是职员。男的白天在外面做工,女的在家烧烧饭、料理家务,年青些的女人没有工作,就拿些绣花生活来家里做做。最近,因为日本人打进上海,市面不景气,不少人已经失业,日子越来越难过,可大家表面上还是乐呵呵的。对此,家兴总是弄不明白。

    有一天在客堂里,妈妈、姐姐,还有张荣也在。家兴说:“我知道这里的人,日子过得都很苦,可大家碰在一起,总还是开开心心的,这是为什么?”

    “你小孩子干什么想这么多,就是想明白了又有什么用呢。”姐姐说。

    “我们家兴长大了,晓得大人的痛苦了。不过这些都是一个人命中注定的,是天主安排的,只能听天由命。一个人只能是开开心心,要是一天愁到晚,不要把人给愁死了呢。”妈妈说了自己的见解。

    张荣在一旁开了腔,说:“家兴姆妈说的人只好听天由命是不对的,我们现在老百姓日子越来越苦,主要原因是这个小日本来侵略造成的。还有就是我们这个国家太贫弱,否则小小的日本,能来欺负我们这样一个大中国吗?”

    “张荣讲得有道理,我赞成,国家是要强大。但这是国家的事,老百姓管不了那么多。不过作为一个人在社会上,要想日子过得比别人好一些,那就是要有学问,能做赚大钱的事。”兰珍也谈了自己的看法。

    “到底都是读过书的,讲道理都是一套又一套的。我就是没有文化,不过心里想的也很多,就是嘴里说不出来。还是我女儿说得好,一个人要有学问,要多读点书。其实,这也是我主要的想法。我家家兴已经八岁了,再不能一天到晚在弄堂里凑热闹,同小朋友白相,做‘孩子王’了,我已经有了新的想法和安排。”妈妈说了自己的心里话。

    那妈妈到底有什么新的想法和安排,且听下回分解。

    第 五 回 兴家需学问背起书包

    话说这家兴一家人这天在闲谈中,妈妈说对家兴已经有了新的想法和安排,家兴着急地问妈妈是什么想法和安排,妈妈就说是要把他送到学校里去读书。

    家兴一听心里暗自欢喜,但他再一想,去学校读书,白天就要关在学校里出不来,不能和这一大群孩子玩耍,这又是多么没劲。然而再一想,人长大了总要读书,读了书才有学问,才能做大事赚大钱,才能实现自己的美好梦想,因此还是读书好,反正学校里也有许多孩子。但要是都不认得、不熟悉,怎么办呢?

    对了,要读书就同君兰一起去,就不会孤单、仍有一起玩耍的好同伴。

    于是,家兴到了君兰家里。

    君兰的妈妈就问家兴,说:“你找君兰有什么事,是读书的事吗?”

    “是的,我姆妈说我已经八岁了,不能老是在弄堂里白相,做孩子王了。从小不读书,长大后就做不了大事。”家兴说了自己妈妈的想法。

    “我也是这样想的,你们两人该上学读书了。”君兰妈妈也说。

    “我正是来同君兰说这个事的。”家兴向君兰的妈妈说。

    “那太好了,可君兰说要他去读书,就要把丽绢也带着,要让她一起去读书。一起去读书我也同意,但她的学费谁来付?”君兰的妈妈对家兴说。

    “这个付学费的事么,君兰姆妈,你不是很喜欢丽绢的吗?”。家兴不假思索的说道。

    “我是喜欢小丽绢,但是替她付学费是另外一回事,她又不是我们沈家的人。”君兰的妈妈很坦率地说。

    “姆妈,我和家兴已经认了她做妹妹了!”君兰在旁边对妈妈说。

    “这是你们小孩子的事情,不过这话又得说回来,这小丽绢人是很聪明,现在不读点书,今后长大就太可惜了!这样吧,我再同

    你爸爸商量一下,再同丽绢姑母谈谈看。”最后,君兰的妈妈的口气缓和了一点。

    其实家兴也知道,君兰妈妈心里想的是什么。这两个男孩子接着就一同去找丽绢。

    “丽绢,读书的事你姑母怎么说的?”君兰问。

    “我姑母说一下要付六块银元的学费很困难,付个一二元还有可能。”

    “你不读书长大了做个睁眼瞎子,就太可惜了!”家兴说。

    “两位哥哥,帮我想想还有啥好办法?”

    “君兰正在同他姆妈说,他已认了你这个妹妹了,你的学费叫他姆妈付,我也会同我姆妈说说看。”家兴说。

    “这怎么可以,我又不是你们的真妹妹。”

    “假妹妹以后不可以成为真妹妹吗?”家兴开玩笑地说着。

    后来,这事总算比较圆满地解决了。

    丽绢姑母拿出两块银元,君兰和家兴的两位妈妈,先各垫两块银元,还与不还以后再说。这样,这三人总算可以一起去读书了,了了这三个孩子的心愿。

    三个孩子读书的事算是解决了,但是家兴的妈妈想法还真不少,她想得很多很多。

    就在家兴要开学的前一天,吃过中饭,她独自一人在阁楼上,想起不少往事。她十八岁那年,从浦东川沙农村来到上海,同李永发结婚,已有近二十个年头。这些年来日子过得还可以,要不是日本人到中国来打仗,可能还要好一些。但再仔细想想,对比几个亲戚,自己家还是很不如意。她觉得有很多心里话,要同儿女讲讲。于是就把兰珍和家兴叫到了阁楼上,说说自己的一些想法。

    “家兴,你明天就要上学读书了,到了学校一定要刻苦用功读书,不能再贪玩了。”说完转而又对女儿说:“兰珍,我原来对你的想法,现在看来是不对的。总认为姑娘长大了要嫁人,不必读太多的书,能写个名字,记个豆腐帐就行了。所以只给你读了两年书,现在想想姆妈真对不住你。”

    “姆妈别说了,事情已经都过去了,往后还是把弟弟家兴培养好。”姐姐兰珍对妈妈说。

    “我的女儿真是顾这个家庭的大局,一直帮姆妈领着弟妹。就是我中间生的一对男女没能留住,养到五、六岁就都走掉了。家兴,你知道为什么给你起这个名字吗?就是想李家的一切希望都寄托在你的身上,使李家今后能兴旺发达起来。”妈妈又说了自己对儿子的希望。

    “这个我知道。”家兴很懂事的样子回答妈妈。

    “知道管知道,我还是要多说几句,你现在就是太贪玩了。当然,好玩是小孩子的天性,但一个人长大后是要靠有学问、有本领、有才能,才可以成家立业。”

    “姆妈,这个我也懂得。”

    “我知道你是个懂事的孩子,但姆妈有话还是要说在前面。我们李家有两个远房侄子,我自己娘家有一个外甥,都读过很多书,现在不是在外国人洋行里做买办,就是自己开洋行做老板,做进出口生意。一赚就是几百、上千大洋。还有一个过去的邻居,先是在一家典当做朝俸,后来自己开起了钱庄。你还有一个过房爷,是什么博士,在上海地方法院当法官。这些人家住的是洋房,穿的是西装,吃的是山珍海味,进出包车、汽车,家里佣人一大帮。”妈妈又数说了几个亲戚的情况。

    “姆妈,这些人家你都领我去过,我都看到了。”家兴表示理解妈妈说话的用意。

    “看到就好,家兴,你阿爸做裁缝,再怎样做也难达到这等地步。包做军装就那么一次,后来就再没有这种机会。现在单靠帮人做做裁缝,手艺再好,也挣不了多少银洋钱。俗话说得好:‘一根针没有三钱重,二十四根肋骨根根动,’‘一针不去,一针不来。’吃劲吃力,发不了大财。”妈妈进一步说了自己心里话。

    “这些我也知道了。”

    “是的,全家想过上好日子,祈祷天主保佑当然重要,但更加实在的是希望你将来有学问,有学问才能做大事。家兴,你妈妈下过决心,日子再难过,再穷,当掉包脚布,也要给你上学读书,读完小学读中学,读完中学读大学。”妈妈说了自己要把儿子培养成才的决心。

    “姆妈,教育孩子读好书,发家是一个方面。还要教育孩子长大了,今后怎么做人也很重要。一个人从小就要学会勤劳、诚恳、勇敢------”姐姐也插上来说道。

    “对!加上兰珍这几句就更加全面了。古人说:一个人是‘三岁看八岁,八岁定终身’。这话虽然说得绝对了一些,但从小就要教育好,不是没有道理的。”妈妈肯定了女儿的说法。

    “姆妈,我还听老师说过:叫‘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意思是说一个人小时不努力,长大了再感到后悔,是没有用、来不及了。家兴,你不要嫌姆妈和姐姐罗嗦,你要听进去,牢牢的记在心里。”姐姐又补充说。

    家兴也想起有一次,妈妈带他到姓曾的一个表哥那里去玩。这个表哥住在博物院路,(现在叫虎丘路),开了一家很大的进出口洋行。这个表哥叫曾文生,年龄不到四十,人的块头大大的,西装笔挺,一付大老板的神气。他有一个儿子,一个女儿,老婆刚去世。他那里一楼是洋行三开间的门面,里面有十几只橱窗,柜台陈列着几十种非常漂亮、出口的丝绸服装样品。二楼是会客室、吃饭间和厨房,三楼是写字间,四楼是他家的居住房间。这个洋行雇用的职员、佣人有三十多个,上上下下很是热闹。他那里生意兴隆,人丁兴旺,美中不足的是少了一个老板娘。这位表哥看中了表妹兰珍的美貌,但兰珍不愿意,因为是做填房,这事就作罢。而家兴却看中了表哥开的洋行,梦想将来也能做这种进出口的大生意。

    家兴听完妈妈和姐姐的教育后,同君兰、丽绢,说起了自己新的感受:“你们两人给我听着,刚才我姆妈和姐姐对我说了,我们马上要开学读书了,不能再贪玩了。什么叫‘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像个做大哥哥的样子,来转而教育弟、妹了。

    “家兴阿哥,我也是这样想的,是不能再一天到晚的白相,上了学我们三个人,一定要好好的读书。”君兰似有同感地说。

    “两个阿哥你们放心,我会努力的,我白相是第一名,读书肯定也要争第一名!”丽绢也很自信地表明了自己的态度。

    就在家兴第一次上学堂的那天一早,妈妈叫女儿兰珍快去小菜场,买两个铜板的新鲜小葱。

    “买小葱做啥?”兰珍问妈妈。

    “隔壁君兰姆妈昨天不是说,开学早上,给小囡烧两只糖滚蛋,加上七只葱头,吃了读书就会聪明。”妈妈说。

    “姆妈,你嫌家兴还不够聪明、不够精灵,你真想把他培养成小精怪?”兰珍说着笑着地出了家门,上菜场去买葱了。

    妈妈想想儿子真要上学读书了,显得十分开心。这几天,妈妈和兰珍忙里忙外,去学堂报名,付学费、书费。又给家兴赶做了一件新的蓝布长衫,做了一双新布鞋,还把父亲过去包做军装时用的小皮箱,做了一只书包。还特地叫剃头师傅上门,给他剃了个小平头。家兴这下真的像个上学读书的小学生了。妈妈心里实在高兴,李家今后会有希望了,一定能够兴旺发达。她独自一人,坐在客堂里想得出神时,儿子从阁楼上下来了。兰珍买葱也回来了。

    兰珍一到家,生好煤球炉,急忙洗葱,切了十四个葱头,敲了四只鸡蛋,煮了两碗葱头糖滚蛋,还加了不少白糖。“你怎么烧了两碗?”妈妈问女儿兰珍。

    “还有一碗是给隔壁小丽绢的。小丽绢姑母上早班去了,临走之前叫我把小丽绢一同送去上学。”兰珍说后就去把丽绢叫了过来,在客堂里坐好。君兰的姐姐菊芳也领着君兰到家兴家前客堂,随手也端着一碗刚煮好的,热气腾腾的葱头糖滚蛋,放到了八仙桌上。家兴、君兰、丽绢三人围着八仙桌,东,南,西三面坐好。父亲也从阁楼上下来,君兰的父母也从西隔壁来到家兴家中。大人们高高兴兴地交谈着,看着三个孩子吃早点——葱头糖滚蛋。

    君兰的父亲沈根发,浙江舟山沈家门人,从小到上海学生意,也是做洪帮裁缝。原先也是在鸿翔时装厂做老师傅,同家兴的父亲是老同事,两人交往颇深,现在又做了邻居,后来不做裁缝生活,而是做起绸布掮客生意。自从日本人打仗,生意一落千丈,现在生意总算好了一些。这两个人,一个叫永发,一个叫根发,都有个发字,根发的日子过得稍为好一点,但没有真的发财。君兰的母亲是浦东南汇人,过去同家兴母亲过往甚密,姐妹相称。家兴的母亲是信天主教,君兰的母亲拜菩萨,两人虽然信仰不同,但对儿子的期望相同,都把希望寄托在儿子身上。君兰爸爸小时上过私塾,读过《百家姓》、《三字经》、《千字文》,后来又上过几年学堂,可以说有点学问。根发的口头禅是:“天子重英豪,文章教而曹;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他就是常用这儿句话,反复训示、开导儿子。

    今天儿子真的要上学读书了,根发不禁喜上眉梢,乐呵呵的样儿,对家兴的爸爸说:“家兴阿爸,说句笑话,你叫永发,我叫根发,但是我们两人命里注定发不起来,今后就看这些小囡了。”

    “家兴姆妈,我同你的命差不多,你看我们两家,都生了四个小孩子,中间的两个都跑掉了。最后的一个都是儿子,要是一对男女,我们两家攀个亲家该多好。”君兰妈妈也有说有笑。

    “这儿不是有三个孩子吗,小丽绢给你做媳妇怎么样?”家兴的妈妈也笑着说。丽绢把头低了下去,君兰看看家兴,但都没说什么。

    这三人现在相处得真像是亲兄妹一样。如今三人要一同上学了,据说已分在一个班级。三人围在一起同吃这美味早点,而且每人一次吃两只鸡蛋,很难得,三人吃得真开心。家兴,君兰,对吃葱头读书就会聪明,都不大相信。但都知道是妈妈的用意,所以葱头虽难吃一点,七只葱头一口气都吃了下去。丽绢不同,她边吃边说:“糖滚蛋真好吃,葱头真难吃。”丽绢两只糖滚蛋吃下了肚,两只葱头吃到嘴里,咬了咬吐到了桌上,其余的剩在了碗里。

    “阿娟真不懂事,今天吃了葱头,读书就会聪明。”君兰妈妈很自信地说道。

    “我不相信!”丽绢马上回了君兰妈妈一句。

    “你这小囡气煞人了,敢回大人的嘴。”君兰妈妈马上显得很恼怒。

    “我本来就聪明嘛。不相信,你们听,刚发给我的书:人、手、足、刀、尺,山、水、田,狗、牛、羊,小猫三只、四只,白布五匹、六匹。阿荣爷叔只教了我两、三遍,字我都认识了,还背得出来。”她没发现君兰的妈妈已经生气了,而是更加兴奋地在说着、背诵着。

    “这个没人教养的小囡!”君兰妈妈这下真的光火了。

    还是兰珍机灵,赶紧用手捂住了丽绢的小嘴,说:“不要背了,准备拿好书包上学去了。”

    丽绢确实是聪明、伶俐,只要有人给她讲个故事,就会听而不忘,过了几天她还能倒过来讲给你听。而且人也长得很漂亮,两颊白里透红;脸上有一对深深的酒窝,一笑十分动人。一双乌黑明亮的大眼睛,长长的睫毛。说话嗓音清脆,加上苗条的身段,真是逗人喜爱。虽然爱哭,不如意就会哭,但哭的样子也蛮可爱的。君兰妈妈一向把小丽绢看作自己的小女儿一样。不过今天回了她嘴,脸上露出了很不高兴的样子,但她心底里还是很疼爱小丽绢的。

    吃罢葱头糖滚蛋,三个孩子提着书包走出家门,在两位姐姐的带领下,跟着走到弄堂中间,手牵着手,连蹦带跳地出了弄堂。在自来水龙头前排队等水的人们,也都目送这三个孩子去上学。家兴、君兰父母一直送到弄堂口,他们以喜悦,期待的心情,目送孩子们走出弄堂,走向学堂,走向希望!

    这三个孩子到了学校里读书都很用功、争气,成绩一直很好,家兴的母亲也一直很高兴。但有一次家兴母亲突然非常光火,不仅严厉的质问儿子、还要动手拿鸡毛掸帚教训儿子,这是为什么?且听下回分解。

    第 六 回 姆妈挥滕条画本被烧

    话说这家兴母亲突然对儿子发怒,究竟是为了什么事情,这事还得从头说起。

    自从家兴等三人背起书包到学校读书,一转眼已是小学四年级的学生了。三年多来,这三人考试成绩始终名列前茅。他们三人把班级里的第一、二、三名全包了下来。家兴、君兰两人各门主课的成绩,在班级里大多是第二、三名。他两人没有辜负父母的期望。而丽绢三年六个学期,五次期终大考,成绩名列榜首,在学校里有考试“女状元”之赞誉。就在初小将要毕业的最后一个学期,突然家兴、君兰的期中考试成绩跌落了下来。两人国语、算术两课的考试成绩,竟滑到了班级里的倒数第八、第十名。

    班主任陈慧为之惊呆了,说:“你们两人这次考试成绩怎么会考出倒数十名之内?”放学时,陈慧把家兴,君兰在叫到了自己办公室,以既严肃、惋惜,而又关切的口吻问两个学生。

    “陈老师,我们,我们是------”君兰想道出其中缘由。可家兴在一旁拉了拉君兰衣袖。君兰心领神会,把到了嘴边的话缩了回去。

    “好吧,不想说就不说吧。”陈慧停了停,沉思了片刻。又说:“不过你们要晓得初小将要毕业啦,学业无论如何马虎不得。你们两人好好查查原因。从现在起,考试成绩一定还要像以前一样,保持优、超。一定要消灭中、可,绝对不可以再有‘劣’的记录!”

    “陈老师我们保证消灭中、可。”两人几乎同时回答老师的忠告。

    “相信你们两人会说话算数,品行、成绩都要优等,做一个真正优秀的小学生。”陈慧轻轻地拍了拍两人肩头,她说话的语气十分真诚、深切。

    其实,家兴、君兰心里明白,这次成绩滑落的原因很简单,但是怎么说呢?家兴自进入离七十弄走路仅十分钟路程的新兴小学后,就下定决心按照爸爸、妈妈、姐姐的要求,认真读书,争取获得好成绩。

    在升到二年级时,班级里原来的班长,跟随父母去了南京。班主任陈慧老师就想要家兴当班长,但家兴不肯当。

    “李家兴同学,你为什么不肯当班长?别的同学想争也争不到呢。”陈慧曾有些不解地问他。

    家兴说:“我没有这个能力,怕当不好影响老师的工作。”

    “我看你能够当好这个班长的。你有什么想法,同老师讲实话。”

    不管老师怎么说,家兴还是不想当。后来,老师就问丽绢,丽绢就说了真情。原来,家兴在弄堂里是“孩子王”,在上学前他妈妈要他今后专心致致,好好读书,将来长大要成为做大事业的人才。陈慧一听就明白了,原来李家兴怕当了班长,分散学习的精力,影响学业。可陈慧十分看好家兴是块好材料,于是就再三动员,家兴终于当了这个班长。

    这个李家兴,论顽皮、做“孩子王”,做得很像样;现在这“学子王”,就是班级班长,一本正经地当得也很称职,他简直是个小老师。班级里有个这样的班长,帮班主任的班级管理搞得井井有条,陈慧可以腾出手来,把国语课上得更好。

    家兴在同学中很有威望,大家都听他的话。他同陈慧老师配合得很默契,学生中有不按时交作业、值日生不负责任、乱起绰号、不团结、吵架、丢失东西、逃学、旷课等,家兴都比较圆满的处理掉了,很少闹到陈慧这里来,陈慧对此觉得很满意。特别是这两年,她的教学工作,有李家兴的配合,各个方面真是得心应手。可目前这段时间,班级里乱七八糟的事情多了起来,李家兴不大管事了。况且,他的学业也大大的退步了,这是为什么?其中必有奥妙。

    陈慧也是个有心人,第二天她就把丽绢叫到了自己办公室。非常认真地问道:“徐丽绢,我问你,你要讲老实话!”

    “什么事?我一定讲老实话。”其实她已经知道老师想问什么了。

    “好,我问你,李家兴、沈君兰,最近出了什么事啦?”

    “这我怎么知道。”丽绢像是什么也不知道。

    “不对,你一定知道,你们三个人像一个人一样,相互间有什么事会不知道吗。你要老实说,不说对你们三个人都不利!”陈慧紧逼着丽绢要说老实话。

    “我不知道老师要我说什么?”她似乎还想装糊涂。

    “为什么他两人的成绩下滑,而且班级里的事情也不管了?”

    丽绢这下心里明白了,知道老师要问的事了。她细细想了想,觉得这事也瞒不下去了,不说,看来对大家真的都没有好处。于是硬了下头皮,就把家兴、君兰喜欢上看小人书的事,对陈慧说了。

    事情是这样的,有一次,一个女同学在看一本《三国演义》,见到里面有“桃园三结义”的故事,丽绢看到后很感兴趣,就去借来看了,同时也传给家兴、君兰看。他两人看了都说很好,问这小人书是什么地方来的。听说是一个女同学借来的,家兴就去找那个女同学,打听到是在学校东面的一条弄堂里一个小人书摊上借来的。后来,李家兴就抽空到书摊上坐在那里看,沈君兰有时也去,最后李家兴还把书借到家里。

    陈慧又问丽绢,说:“你没有阻止?”

    “我说了,这样会影响读书的,但是已经没有用了,他们两人已经被这小人书迷住了。”说到这里,丽绢停了一停,反问陈慧说:“老师,我这算不算是出卖行为?”

    “这个徐丽绢,这么这样想问题,你们这三人还真讲义气。这不能算是出卖行为,而是帮助行为。”后来陈慧没有找这两个男生,而是看看他俩接下去的实际行动再说。

    那天下午,在放学回家路上,丽绢原原本本的向两位哥哥交代了陈慧老师找她谈话的事。家兴听了很不高兴,说:“我们的好妹妹,你这是出卖行为!。”

    “不,陈老师说这是帮助行为。”丽绢辩护着说。

    “谢谢你的帮助行为,以后多多的帮助、帮助------”家兴毫不客气地说。

    丽绢被他们这么说了,心里觉得很委屈,就哭了起来。

    “丽绢,不要哭,不要哭。家兴你这是怎么的了,我们是已经错了,你还怪丽绢干什么。为什么不对陈老师说实话呢?我们这不是错上加错吗!”从来对家兴不说一个不字的君兰,现在竟很坦率地说出了自己的意见。

    “君兰,这事我知道是错了,而且错误还不小。但我想我们可以默默的改了就行。如果公开出去,老师、同学,还有我们的爸爸、妈妈、姐姐,对我们三人会有什么看法?后果很严重!”家兴晓得事情的严重性。后来这件事情的发展,它的后果确实十分严重。

    近来,家兴确实是喜爱上了看小人书,也叫连环画。连环画种类多、书名多,内容丰富;有的是一本、两本,有的一套书是几本,多的一套像《三国演义》有几十本;而且既有图画,还有文字说明,文字又简单、明了。图文并茂,一看就懂。看小人书真的可以增加很多知识,不仅小孩子喜欢看,连大人也很想看。再说在小书摊上租书看很便宜,看一本书一个铜板,租多些还可以便宜点。近一阶段,他看了很多小人书,如:《七侠五义》《封神榜》《三国演义》《七剑十三侠》《十三妹》《怪侠欧阳德》《火烧红莲寺》等等。新兴小学东侧弄堂里的小书摊上,不少连环画他都租来看过。放学后他就坐到书摊上,对单本的,一套二、三本的就粗略翻阅、翻阅。一套七、八本、十来本的就租回家中,深夜里在小阁楼里点上油灯,慢慢地,细细品味。妈妈给的零用钱、点心钱,最近大部份都交给了这个摆小书摊的老头子了。

    家兴对小人书中神话般的飞人、飞刀、飞剑,在空中纵横飞舞,翻滚对撞,加上斗智,斗勇,斗法的情节,几乎着迷;对故事中神秘莫测,防不胜防,瞬息万变,层层叠叠的机关,看得入神;对书中的好人被救,英雄、侠客得胜,坏人失败,奸贼、贪官被灭,连连拍手叫绝。

    家兴喜爱的这类课外读物,君兰也很喜欢。但两人喜爱的目的不同。小时侯的家兴很顽皮,后来上学读书,性格慢慢地改变了。现在的家兴,性情温和,平日语言不多,善于思量,凡事都想探个究竟。随着书读得愈来愈多,他对教科书的内容已觉得不够满足,于是就到这些小人书中寻找补充、充实。而君兰呢,从小性格直爽,快言快语,并且练就了一手好毛笔字。大小楷作业本,经常在学校成绩公布橱窗里亮相。这还不说,他对绘画极有天赋。提起画笔,画什么像什么。家兴阅读的连环画中的各路人马,被君兰信手拿来,提笔描绘,个个显得活龙活现,栩栩如生,呼之欲出。这段日子,家兴、君兰两人看连环画也好,画人物画也好,都着了迷。但毕竟是孩子,精力有限,上课时间,思想开小差,有时连自修课都不参加。考试成绩报告单上出现了中、可,家兴居然出现‘劣’,就是不及格的记录,就不足为奇了。

    三年多来,对家兴的成绩,妈妈一直比较满意。现在儿子的考试成绩突然退后到班级倒数第八名,确实很难接受。全家省吃俭用,拼老命供儿子上学,突然见此成绩,妈妈气愤极了。

    那一天,妈妈接过成绩报告单,手都颤抖了!吃罢晚饭,就把儿子叫上了阁楼,随手拿起了一根藤条,怒冲冲地质问儿子,说:“这次考试成绩为啥这样差?!”妈妈话音未落,家兴还未回话,她手中的藤条已落到了家兴的屁股上,一连抽了五、六下,痛得家兴哇哇乱叫。

    家兴本想申述原因,但已痛得乱了方寸,不知从何说起。家兴只是乱叫,没有回话,妈妈见他不说话,怒气又涌上心头,接着又挥动藤条,在儿子小腿上连抽了三、四下,这下可把家兴打惨了。接下去,妈妈住了手,独自一人坐在床边,一语不发,暗自流泪。

    隔天晚上,妈妈问小丽绢,丽绢却说不知道;又问君兰,也说不清楚。妈妈对儿子读书、考试成绩一向很放心,很少过问儿子平时在做些什么,看些什么。这天她问丽绢,君兰、家兴的成绩为什么这样差?但都没有问出结果。

    现在的家兴已十二岁了,人也逐渐长高了。前些日子,妈妈就把前阁楼人不能站直的那一个部分,用薄板隔了一下,让家兴一个人晚上能钻进去睡觉。人钻进这个小小阁楼,只能坐着直起上身。里面白天也是黑洞洞的,没有一丝亮光。但就是这个别有洞天的小天地,倒给家兴晚上一个人点着油灯,看连环画创造了条件,提供了方便。这些日子,家兴借来一套十多本的《火烧红莲寺》,在小阁楼里正看得有滋有味,但妈妈一点也不知道。

    第三天下午,妈妈想了想,去检查一下儿子的小阁楼,看会不会发现什么秘密。于是她就钻进了小小阁楼,在家兴枕头边,翻到了十几本小人书,这下她心里基本弄清楚了!她随手把这些书拿下楼,往灶堂里一扔。姐姐兰珍没拦住,妈妈跟着点上了一把火,这套十几本的《火烧红莲寺》,在熊熊烈火中顷刻间化为灰烬。

    君兰妈妈也把君兰近日精心绘制的,刘备、关公、张飞,诸葛亮、欧阳德、十三妹等三、四十张人物肖像画,搜了出来撕得粉碎。君兰为之非常伤心,但这是妈妈所为,无可奈何。

    连环画被烧掉了,家兴对书摊老头怎样交代。一个礼拜过去了,那老头找到了家兴,要还书,家兴只好实话实说:“书已给我妈妈烧掉了。”

    “有书还书,无书赔钱。”书摊老头板着手指头,望着家兴说:“大概十三本,三分一本,赔三角九分。”

    家兴因考分之事已被妈妈打过一顿,现在想要问妈妈要赔书的钱,怕比登天还难,岂敢开口。十多天来,家兴上学、放学 (精彩小说推荐:

    ) ( 梦上海 http://www.xshubao22.com/3/3459/ )

小技巧:按 Ctrl+D 快速保存当前章节页面至浏览器收藏夹。

新第二书包网每天更新数千本热门小说,请记住我们的网址http://www.xshubao22.com